每日热点0812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8-12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热在三伏”是什么样的热
高层动向
2024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健康环境行动分会场会议成功举办
疾控动态
2024年度黑龙江省居民 慢阻肺监测工作培训班在哈尔滨顺利召开
中心携手省总工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健康体检服务
科研动向
Cell子刊:生酮饮食促进健康衰老,即使在老年时开始也不晚
华中科技大学顶刊发文:“一刀切”延迟退休,难以实现延长健康工作寿命的目标
《自然》:破解30年谜题!
科学家发现活跃神经元获取能量的机制,提升认知、改善睡眠有了新靶点
四川大学宋欢团队研究显示,腹部肥胖或手臂肥胖,或加速大脑衰老
舆情信息
AAV基因疗法:罕见病治疗的突破口?
妊娠期糖尿病
早期预测模型构建
研究揭示如何延缓
脑卒中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L-天冬氨酸有望用于治疗肝纤维化
孤独症与儿童肠道微生物组之间存在相关性
“贴秋膘”,这样“贴”更健康
体检项目,你选对了吗
培养有温度的基层健康守护者
数智赋能让慢病管理迈出快步子
2024-08-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尽管已是立秋节气,但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天气依然炎热。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为什么“三伏天”是最热的时候?
这是因为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首先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约10吨的空气可以储存大量的热,这就使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到了晚上,这些热量又使地表的温度不致过低。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因此一天比一天热。在三伏天,35摄氏度的高温司空见惯,40摄氏度的酷热也时常出现,高温日数较多。
今年中伏长达20天,天气会更热吗?事实上并不一定。这是因为中伏处在大暑节气前后,代表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但是伏天天数并不等同于实际高温天数。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我国高温日数增多。统计显示,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高温日数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一些区域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的,与当年“中伏有20天”没有对应关系。
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在三伏时,经常出现“桑拿天”。这主要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入伏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很热,但北方的热多是干热,南方是闷热,空气中水汽含量足,气温高湿度大,容易出现“桑拿天”。
北方的干热主要与北方大陆暖脊控制下的大陆变性高压有关。但是,一旦大气环流有暖湿的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时,北方同样会出现高温高湿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比如在“七下八上”时期,北方地区降水增多,一定程度上缓解此前的干热天气,但是在水汽的加持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会显著增加,此时北方的热也变成了闷热。
南方地区的高温天气一般与副热带高压紧密相关。副热带高压内部下沉气流抑制了云雨发展,伴有下沉增温作用,加上湿度大,因此人们感受到的是闷热。气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差较小,一般在5摄氏度以内,湿度在60%以上。
应对三伏天的高温天气,首先要做到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特别是每天11时到16时期间。出差、旅游时可适当携带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遇有身体不适时使用。饮食宜清淡,适当多吃些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水分。室内空调温度也不宜开得过低。“心静自然凉”,平心静气,规律睡眠,不要熬夜,一定能够安然度过三伏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12/c14739-40296987.html
返回目录>>
2024-08-11 中国疾控中心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要求,“2024健康中国发展大会暨健康中国行动五周年成果展”于2024年7月20日在雄安新区举办。大会设立11个分会场,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主办,中国疾控中心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承办,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协办的健康环境行动分会场会议同时举办。
会议开幕式由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环地处处长冀永才主持。河北省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素领,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二级巡视员段光明,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二级巡视员张学进,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李筱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主旨报告及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经验介绍、圆桌对话、全国环境健康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等环节,分别由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党委书记姚孝元、冯子健秘书长和中国疾控中心公卫处处长戴政主持。
李筱翠副司长向参会代表介绍了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健康环境建设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同时对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进行展望:一是要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上,认识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地方病及传染病防控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要站在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综合施策。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协作机制及信息共享机制,坚持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控治管一体化,同时加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三是要统筹谋划,通过科普宣教等活动,全力推进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人人参与,促进健康融入全局,健康福祉惠及民生。
施小明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健康中国及健康环境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多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搭建监测网络体系,建立病因、危害及发病机制,研究健康防护策略等措施,推动环境健康、传染病防治、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对今后工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体系和优势,着力解决影响公共健康的突出卫生问题和环境问题,全方位提升工作水平和实效,保障国民健康水平。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统筹推进环境科学、环境健康、气候变化等领域科技、人才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深化各研究单位协同合作,为实现科技强国发挥环境健康科技力量。三是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推广应用的紧密结合,切实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在主旨报告及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经验介绍环节,施小明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地病中心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高彦辉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信息中心副主任夏尚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王林研究员等专家分别围绕健康环境建设、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防治、健康环境行动与健康宣教策略等主题作主旨报告。来自成都、石家庄、上海、青岛、深圳及重庆等六个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典型案例城市代表交流了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经验。
在以"气候变化与健康"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大学朱彤院士、施小明研究员、姚孝元研究员、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张仪研究员、中国水科院水利所农村供水室主任邬晓梅高级工程师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突出影响,交流了疾控、生态环境和水利部门在气候变化健康适应中的作用和主要工作,探讨了参与全球气候变化适应和治理行动的方向以及未来科学研究计划、政策规划等话题。
会上,李筱翠副司长、施小明研究员、冀永才处长、陈素领副局长、戴政处长,王林研究员、姚孝元研究员和河北省疾控中心党委委员师鉴共同启动了主题为“环境与科学消毒”的2024全国环境健康宣传活动。
本次会议聚焦健康环境建设,回顾近五年来我国在环境卫生、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控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交流疾控、生态环境和水利等部门在健康环境建设领域的最新工作进展,探讨了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工作的未来发展,分享健康环境建设的经验。对于促进疾控、生态环境和水利等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探索健康环境建设路径,激发创新科研思维,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以及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推动健康环境建设,更好地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8/t20240811_294349.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度黑龙江省居民 慢阻肺监测工作培训班在哈尔滨顺利召开
2024-08-09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月7日至8日,由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主办,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的2024年度黑龙江省居民慢阻肺监测工作培训班在哈尔滨成功举办,标志着全国第三轮慢阻肺监测工作在我省的正式启动。此次培训汇聚了来自依兰县、龙江县、密山市、海伦市、伊春区、加格达奇区6个项目点以及所属市级疾控中心和省项目办的105余名工作人员。
培训班上,闫世春副主任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动员讲话。他首先对在前两轮慢阻肺监测工作中勇于担当、不计得失、如期完成国家任务的6个县(市/区)的同志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引用监测报告数据指出,尽管生活质量有所提升,但慢阻肺疾病的状况并未明显改善。据第二轮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我省40岁及以上居民的慢阻肺患病率为9.83%,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3.56%,女性为6.41%;城市居民患病率为7.17%,农村居民则高达13.37%。这显示出我省男性居民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农村的患病水平也显著高于城市,表明慢阻肺的防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对于如何有效开展新一轮的慢阻肺调查,闫世春副主任提出了精细管理、合理统筹、确保进度的高标准要求。他强调,各项目点应依托慢阻肺监测工作,广泛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以提高龙江人民对慢阻肺疾病的认识,并尽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来延缓这类疾病所带来的危害。最后,他特别指出,在现场调查时,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发扬疾控人不畏艰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全省上下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共同确保第三轮慢阻肺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
培训期间,省项目办特别邀请了临床呼吸、影像、肺功能专家与公共卫生专家,就项目工作方案与流程、慢阻肺疾病的危险因素及诊断、慢阻肺的影像特点、调查问卷的填写注意事项、信息系统的使用、身体测量的标准方法、肺功能测定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工作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专家们还带领学员们进行了实践操作,并按照国家方案的要求对参会学员进行了问答和操作考核,以确保所有学员都能熟练掌握项目工作的要点。
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黑龙江省的慢阻肺监测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省范围内的慢阻肺防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相信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三轮慢阻肺监测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为健康龙江作出积极贡献。
摘引网址:http://www.hljcdc.org/pc/index.php?c=zixundetail&
返回目录>>
2024-08-09 江苏省疾控中心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指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就业群体,主要是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这一群体具有组织方式平台化、工作机会互联网化、工作时间碎片化、就业契约去劳动关系化、流动性强、收入不确定等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559”工作部署,全面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在江苏省总工会的指导下,苏工暖“新”行动——“8+X”综合服务集市活动于近日正式启动,并将持续到2024年10月。
作为活动的核心医疗服务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医疗团队们不畏酷暑与暴雨,携同协办单位“蚂蚁健康”的医务人员组成专业体检团队,驾驶移动CT体检车,携带先进医疗设备,在全省范围内连续转战多地,前往13个设区市及相关县、区,为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和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健康体检服务。
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就业形态、完善各级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精神,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在活动现场,健康体检区成为最受劳动者欢迎的区域。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劳动者进行血压测量、骨密度测试和生化检验,其中胸部CT检查项目尤其受到大家的好评。这项检查对于及时发现肺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接触粉尘等有害物质的劳动者来说,更是一项必要的健康保障。
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天气变化无常,暴雨与高温交替出现,给医务人员的体检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不畏艰难。在无锡、连云港、宿迁等地的体检现场,医务人员经常要在暴雨和高温中交替工作,他们的衣衫湿了干、晒干了又湿,但从未有丝毫怨言。王杰、许丽、周琅等年轻同志家里孩子都很小,他们经常舍弃周末时间,舍弃对孩子们的亲情陪伴,连续奔波在活动现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省疾控中心员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风貌,也赢得了广大劳动者的赞誉和尊敬。
此次健康体检服务不仅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必要的健康保障,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层劳动者的深切关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省总工会紧密合作,为更多基层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助力国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8/t20240809
返回目录>>
2024-08-11 生物世界
研究显示,在老年小鼠中,生酮饮食通过PKA信号通路改变突触皮质蛋白质组来改善记忆力,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生酮饮食对大脑健康和衰老的益处。
现在,生酮饮食已成为一种“网红”饮食模式,许多人通过这种饮食模式来帮助减肥和降糖。还有研究显示,生酮饮食能够通过减少肿瘤生长所需的葡萄糖帮助对抗癌症,还有助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睡眠障碍、自闭症、癫痫等脑部疾病。
但是,生酮饮食不仅有许多狂热的支持者,也有不少反对者,例如,2024年5月,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癌症中心梅斯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的论文显示,长期持续的生酮饮食可能会导致正常器官和组织中的细胞衰老,尤其是对心脏和肾脏【1】。
而近日,智利大学、巴克衰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Ketogenic diet administration later in life improves memory by modifying the synaptic cortical proteome via the PKA signaling pathway in aging mice 的研究论文【2】。
该研究显示,在老年小鼠中,生酮饮食通过PKA信号通路改变突触皮质蛋白质组来改善记忆力,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生酮饮食对大脑健康和衰老的益处。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为在分子水平上靶向记忆效应提供了新方向,有望在不需要生酮饮食的情况下促进健康衰老和记忆保护。
论文通讯作者 Christian González-Billault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表明了生酮饮食对大脑功能有广泛益处,还提供了一种作用机制,为在衰老过程中维持和改善大脑功能提供了策略。
早在100多年前,研究人员就曾观察到,吃得少的小鼠活得更长。而现在我们知道,能够控制寿命的并不是要吃得少,实际上是与细胞内的信号有关,这些信号打开或关闭特定的通路,以响应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其中许多途径与衰老有关,例如控制蛋白质周转和代谢。其中一些信号是酮体,包括乙酰乙酸(AcAc)、β-羟基丁酸(BHB)和丙酮,这些分子通常在肝脏中产生。当葡萄糖供应不足时,无论是由于热量限制饮食、剧烈运动还是低碳水化合物摄入(例如生酮饮食),这些酮体分子都会增加。
在7年前,该论文的合作者 John C. Newman 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发表论文【3】,首次证明了这样一个概念——如果生酮饮食使小鼠在成年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接触到更高水平的酮体,这将促进它们的健康寿命和记忆力。
而这项发表于 Cell Reports Medicine 的研究,是迄今为止对生酮饮食和小鼠大脑衰老的最详细研究,该研究表明,从老年小鼠开始进行生酮饮食,仍然改善衰老大脑的健康,并且这种改善作用开始相对较快,仅生酮饮食一周后就可检测到。
这项新研究旨在回答生酮饮食的哪一部分发挥了上述效果,以及它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影响大脑以改善记忆。
该研究中的生酮饮食的小鼠摄入的热量中90%来自脂肪,10%来自蛋白质,而对照组小鼠摄入的蛋白质含量相同,但脂肪含量只有13%。两岁以上的“高龄”小鼠接受一周的生酮饮食,与一周的对照饮食循环,以防止它们暴饮暴食和肥胖。然后,通过对小鼠的神经生理学和行为学实验,测试了与老年小鼠的记忆生成、存储和检索功能有关的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生酮饮食似乎有利于负责记忆的突触的工作,接下来,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主要负责短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的海马体中这些突触的蛋白质组成。
研究团队发现,生酮饮食引起了突触蛋白质的巨大变化,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变化是在相对短暂的接触生酮饮食后就已经开始(生酮饮食一周后进行测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变得更加明显(生酮饮食六周和一年后再次进行测试)。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突触中,一个特定的信号通路——PKA信号通路(该通路对突触的活动至关重要)被生酮饮食激活,生酮饮食中产生的主要酮体——β-羟基丁酸(BHB)会激活这一通路,这提示我们,酮体(特别是BHB)不仅作为一种能源,可能还会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团队认为,BHB应该不是唯一发挥这种作用的分子,但这是第一个真正将酮体的深层分子机制与改善大脑衰老联系起来的研究。接下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揭示是否可以通过单独使用BHB来实现相同的记忆保护,或者可能通过直接操纵PKA信号通路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记忆保护。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在正确的细胞中操纵信号通路来重建对突触功能和记忆的一些宏观影响,就能实现在无需生酮饮食的情况下,促进健康衰老和记忆力保护。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82a83840811.html
返回目录>>
华中科技大学顶刊发文:“一刀切”延迟退休,难以实现延长健康工作寿命的目标
2024-08-11 生物世界
研究指出,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延长工作年限(即推迟退休年龄)可能无法有效地实现延长工作寿命的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健康住宅研究中心周迎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Determinants and inequities in healthy working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中国健康工作预期寿命的决定因素和不公平现象)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供了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ealthy Working Life Expectancy,HWLE)的估计值,定义为50岁后预期健康工作的平均年数,并强调了健康工作预期寿命在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巨大不平等。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延长退休年龄,可能无法有效地实现延长健康工作寿命的目标。
当前,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和居民养老金制度,两者都旨在为所有老年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覆盖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正式就业人员,所有男性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年龄为60岁,蓝领女性为50岁,白领女性为55岁。
2009年建立的新型农村养老金和2011年推出的城镇居民养老金于2014年合并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了对城乡非就业人员的覆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国于2021年发布了《“十四五”期间全国养老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提出未来将分阶段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值得注意的是,与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有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于个人而言,延长退休年龄是否公平、可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等因素回影响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工作能力。在不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一刀切”延长工作年限,将使得那些在劳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更进一步落后,这对个人是不公平的。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基于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的规模纵向数据,研究团队旨在估计中国50岁以上人群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并进一步调查性别、居住、教育、收入、职业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代表从50岁起人们可以健康地进行工作的预期年限。这一指标已经被广泛用于评估人口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以满足延长工作寿命的需要。多项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HWLE大幅度增加,但HWLE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换句话说,人们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的工作年限正在不断增加。
然而,大多数现有的研究都集中在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的长度和趋势上,而在世界范围内,HWLE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很少被探讨。对男性和女性健康状况的研究往往只显示了分类的信息。个人层面的多维特征,例如居住、教育、收入和职业类型等,一般没有呈现出来,这可能掩盖了人口、地理和社会经济差异。因此,了解人口层面的不平等对于制定有效的延长工作寿命战略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定义为预期从50岁开始健康度过(没有诊断出的慢性病)并从事有偿工作(就业或自营职业)的平均年数。研究样本包括23975名受访者,其中11572名(48.27%)为男性,12403名(51.73%)为女性。这些受访者在2013年、2015年、2018年的回应率分别为97.93%、93.29%和89.95%。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在50岁以后,总预期寿命(TLE)为30.06年,预期工作寿命为16.06年,健康预期寿命为10.61岁,而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仅为6.87年,这表明中国人口在50岁以后的工作健康可能没有得到足够保障。
在性别方面,男性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较长,平均为8.06年,而女性则较短,平均为5.77年。但与女性相比,男性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工作寿命之间的差距更大(9.48岁 vs 8.97岁),这表明男性在50岁后处于不健康工作的时间更长。
在职业方面,相比于企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更短,农村人口50岁以后不健康工作的时间平均多3.75年。此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不健康工作时间长2.64年。
在地区方面,预期寿命(TLE)和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的长度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在TLE指标上,中国东部地区最高,平均30.79年,西北地区最低,平均27.28年。在HWLE指标上,华南地区最高,平均为9.02年,华北地区最低,平均为4.97年。此外,不健康预期工作寿命(UHWLE)最高为西南地区,健康但不工作预期寿命(HNWLE)最高为东部地区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慢性疾病显著影响了老龄化劳动力的工作能力和整体健康。基于此,研究团队统计分析了慢性疾病对于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的影响。其中,高血压是不健康工作人群的主要慢性病,在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男性HWLE为5.67年,女性则为4.85年。此外,不同慢性疾病影响着不同职业人群,农业劳动者患有关节炎的不健康工作年限更长,企业工作者则在血脂异常的情况下从事不健康工作的时间更长。
更重要的是,该统计结果还显示,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的增加有关,例如不吸烟、不经常饮酒和定期进行运动锻炼,其中男性延长2.13年,女性延长1.61年。
总结
总而言之,这项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的研究表明,中国人50岁时的健康工作预期寿命(HWLE)平均为6.87年。男性、低教育程度人群、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更有可能经历长时间的不健康工作,女性、高教育或收入人群、企业员工和城市人口中健康但不工作的时间更长。在TLE、HWLE、UHWLE和HNWLE等指标上,中国南北、东西空间格局存在普遍的区域差异。此外,慢性疾病对HWLE的影响较大,其中高血压、关节炎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而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体育活动,与HWLE的显著增加相关。
因此,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延长工作年限(即推迟退休年龄)可能无法有效地实现延长工作寿命的目标。促进延长健康工作生活的战略应解决普遍存在的差距,以改善健康和工作机会,重点关注有针对性的人口。对于最脆弱人群(例如农业和农业职业的老龄化人口)加强全面的养老金体系,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项目,对实现更大的社会公平至关重要。预防和管理特定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和关节炎,制定量身定制的职业保健政策,以及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身体活动,可以成为延长健康工作生活的有效办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4b683e74791.html
返回目录>>
科学家发现活跃神经元获取能量的机制,提升认知、改善睡眠有了新靶点
2024-08-11 奇点糕
这项研究表明,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腺苷会与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结合,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cAMP-PKA通路,促进乳酸盐的产生,为神经元活动供能。
近日,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Alexander V. Gourine和Shefeeq M. Theparambil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解开了上述谜团[1]。
他们发现,活跃神经元产生的腺苷,作用于周边星形胶质细胞上的A2B受体,进而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代谢,释放大量的乳酸盐,给神经元供能。此外,他们还意外发现,腺苷与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的相互作用,还调节睡眠。
也就是说,他们发现的这条信号通路,不仅影响大脑的能量分配,还同时发挥着调节睡眠的作用。
实际上,早在1994年,瑞士洛桑大学的研究人员就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在吸收突触释放的谷氨酸后会启动糖酵解,因此他们首次提出了星形胶质细胞通过乳酸给神经元供能的模型[2]。
近年来,关于星形胶质细胞为何会启动产乳酸的糖酵解,还有一些其他的假说[3]。不过学界并没有达成共识。这也给研究神经生理学的Gourine团队,留下了机会。
他们首先注意到,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在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胺等激素的作用下,储存能量的细胞会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迅速调用细胞内储存的糖。因此,他们先检验了下,活跃的神经元是不是也激活了星形胶质细胞的cAMP-PKA信号通路。研究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接下来他们抑制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发现并没有抑制cAMP-PKA信号通路的活性。这说明,活跃的神经元不是用谷氨酸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cAMP-PKA通路,而是用了其他的信号物质。
对于谷氨酸的这个结果,Gourine团队应该没有感到意外。
接下来的难题,是找到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对话的真正物质。
如果不想大海捞针似的筛选的话,另一个办法就是看看活跃的神经元在往周边环境释放什么。
这个方法相对简单,因为有大量的研究发现,神经元活动增加时会往细胞外排放嘌呤[4-6]。于是,他们用ATP和ADP处理星形胶质细胞,结果星形胶质细胞的cAMP-PKA通路真被激活了。
不过,他们很快证实,发挥直接作用的其实是ATP被分解后产生的腺苷。仅需ATP浓度三十分之一的腺苷,就可以激活cAMP-PKA通路。而A2受体拮抗剂可以完全阻断腺苷的这种作用。简单来说,腺苷和A2受体的互作敲开了星形胶质细胞的能量大门。
不过,腺苷受体有两个——A2A受体和A2B受体。小鼠大脑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A2B受体的编码基因Adora2b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而且选择性拮抗A2B可以阻断腺苷的作用,而阻断A2A则没有这个效果。
以上数据说明,活跃神经元周围的腺苷(ADO)通过A2B受体激活了星形胶质细胞中的cAMP-PKA信号激活。
在小鼠模型中,Gourine团队注意到,ATP或腺苷刺激会诱发乳酸盐的产生。
而且神经活动激动剂AMPA的处理,可以增加小鼠大脑中腺苷和乳酸盐的水平。敲除A2B受体的编码基因,会导致沃伯格效应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表达下调。
在后续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调控乳酸盐产生,对于海马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至关重要。
由此,Gourine团队推测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还会影响学习和记忆。果不其然,敲除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编码基因,小鼠的记忆严重受损。
此外,考虑到清醒时大脑中腺苷的积累被认为是睡眠需求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他们还分析了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缺失对睡眠的影响,结果显示,睡眠和觉醒碎片化,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时间缩短,觉醒次数增加。
总的来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团队的这项研究表明,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腺苷会与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结合,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cAMP-PKA通路,促进乳酸盐的产生,为神经元活动供能。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这条调节大脑能量分配的信号通路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而且还会调节睡眠。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促进星形胶质细胞A2B受体表达水平的药物,或许有希望预防/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期待后续围绕相关靶点开展的药物研发研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c478380839d.html
返回目录>>
四川大学宋欢团队研究显示,腹部肥胖或手臂肥胖,或加速大脑衰老
2024-08-11 医诺维
结果表明,特定的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大脑衰老有关,腹部肥胖和手臂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加速大脑衰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宋欢团队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官方期刊 Neurology 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Patterns,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Risk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in the UK Biobank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特定的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大脑衰老有关,腹部肥胖和手臂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加速大脑衰老。结果强调了改善身体成分,在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方面的潜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超41万名参与者的数据,这些参与者平均年龄56岁,女性占55%,参与者基线时没有神经退行性疾病,且拥有身体成分测量数据和遗传信息,分析了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确认了7种身体成分模式,包括:脂肪量与瘦质量之比、肌肉含量、中心性肥胖、肌肉强度、骨密度、腿部脂肪分布为主、手臂脂肪分布为主。
在平均9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8224例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中6274例和1194例分别归因于原发性和血管性,包括2427例帕金森病、2933例阿尔茨海默病和6076例全因痴呆症。
结果显示,在7种身体成分模式中,有6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具体来说,与低暴露水平相比,较高水平的脂肪量与瘦质量之比(-8%)、肌肉强度(-26%)、骨密度(-6%)、腿部脂肪分布为主(-6%)模式,与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相关。
然而,较高水平的中心性肥胖(+13%)、手臂脂肪分布为主(+18%)模式,与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相关。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中心肥胖和手臂脂肪分布为主模式与脑萎缩和脑小血管病相关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证实了以上结果。
对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易感性个体分析发现,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大致相似。
最后,研究团队进行了中介分析,发现心血管疾病部分(10.7%-35.3%)介导了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联,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占主要介导作用。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强调了通过改善身体结构,来降低人们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的潜力。例如,针对性干预措施调节身体成分,减少躯干和手臂的脂肪,同时促进健康的肌肉发育,可能比一般的体重控制更有效地预防这些疾病。
此外,由于心脑血管疾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起到介导作用,结果强调了应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以帮助预防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无法确定因果关系,并且参与者主要是欧洲血统,因此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人群。
综上,结果表明,特定的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大脑衰老有关,腹部肥胖和手臂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加速大脑衰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e1983e057d5.html
返回目录>>
2024-08-12 科技日报
7岁的加拿大儿童迈克尔·皮罗沃拉在18个月大时,医疗团队确认其AP4M1基因发生了突变。约2岁时,迈克尔被确诊患有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0型。这是一种超罕见疾病,主要症状为发育迟缓、小头畸形、言语功能障碍、站立与行走能力受限等。
日前,加拿大病童医院和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采用腺相关病毒(AAV)疗法,以腺相关病毒9型(AAV9)为载体,利用鞘内注射技术,将正常的AP4M1基因注入迈克尔体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迈克尔的症状得到改善,他可以用脚后跟长时间站立,并能借助辅助装置行走。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医学》。
迈克尔并非AAV基因疗法拯救的第一人。“经过数十年发展,AAV基因疗法在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视网膜疾病、遗传性耳聋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给不少患者带去希望的曙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副院长、遗传性耳聋诊治中心主任舒易来介绍。
具有多种递送优势
“基因疗法通过递送载体将治疗性外源基因导入人体靶细胞,从而纠正基因缺陷或异常。这种疗法突破传统药物的局限性,实现多种疾病精准治疗,有望从根本上治愈疾病。”舒易来说。
基因疗法递送的载体一般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前者具有宿主范围广、作用时间长等优势。因此,基因疗法常以病毒载体作为递送系统。除了AAV,目前常用的病毒载体还包括腺病毒(AdV)、逆转录病毒(RV)和慢病毒(LV)。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助理所长、博士生导师钟桂生告诉记者,AAV具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是安全性高。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人有感染AAV的经历,但不会因此生病。目前,科学家在临床中使用的是重组型AAV(rAAV)。这种病毒去除了96%的野生型AAV基因,并且无法复制,基因组整合率和免疫原性极低,进一步确保了安全性。其次是表达持久。rAAV能够在靶细胞中长期表达外源基因,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效果的遗传性疾病尤为重要。最后是宿主范围广。rAAV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包括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
鉴于此,AAV载体被视为目前应用前景最广阔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在治疗多种遗传性疾病和罕见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数据显示,目前超过70%的基因递送药物均采用AAV递送。在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患者需求的驱动下,许多制药公司和科研团队积极推进研究。截至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AAV基因治疗药物共有8款。
钟桂生介绍:“在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AAV载体包括AAV1、AAV2、AAV5、AAV8和AAV9。它们已经成功应用于先天性失明、血友病和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眼科、血液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
国内研究初见成效
近年来,随着AAV基因疗法逐渐成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治疗方案不断创新,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弄潮儿”。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在治疗遗传性耳聋方面,舒易来等人研发出治疗耳畸蛋白(OTOF)遗传性耳聋的AAV基因治疗药物,率先开展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使聋哑患儿的听力和言语功能得到明显恢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和《自然·医学》。
今年7月,来自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辉大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他们利用AAV递送碱基编辑器,显著改善了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小鼠的肌肉功能。
AAV基因疗法也吸引了国内数十家药企入局。今年3月,由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玮美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XMVA09注射液,其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药物采用全新的AAV衣壳,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感染紧贴脉络膜病灶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是首个实现双特异性靶点与玻璃体腔内注射衣壳的基因治疗药物。其适应症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钟桂生介绍,这是我国首个具备底层知识产权的AAV载体临床转化的成功案例,该药物也将基因疗法的适应症从遗传性罕见病拓展到大病种,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商业价值。
“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AV载体非常重要。这不仅能提升我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还有望催生更多针对我国人群特有疾病的创新治疗手段,助力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实现基因疗法的跨越式发展。”钟桂生说。
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AAV基因疗法虽然已成为基因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但真正走向临床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据专家介绍,目前的基因疗法主要针对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对于多基因型遗传性疾病以及后天性疾病的疗法有待开发,且基因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此外,AAV基因疗法所用药物价格较为高昂。截至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8款AAV基因治疗药物价格在80万到350万美元不等。钟桂生说,这主要是由于AAV的专利授权费用昂贵,且研发和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的。
舒易来认为,基因疗法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其研发成本高、周期长,需要国家、社会、业界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推进相关研究。
钟桂生也呼吁,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支持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国产新型AAV载体的开发和优化。此外,制定规范化的AAV质量检测和临床药物放行标准也至关重要。他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逐步完善,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AAV基因疗法。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2024-08-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罗云鹏)8月11日,记者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对孕妇血浆中游离DNA(cfDNA)高通量测序,发现了妊娠期糖尿病特定分子标记物和调控通路变化特征,并构建出疾病早期预测模型。研究可为妊娠期糖尿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报告医学》。
研究团队挑选出299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与299名健康孕妇,建立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分析受检者在早、中、晚三个孕期的血浆cfDNA的动态变化,揭示与妊娠期糖尿病紧密相关的特定cfDNA片段特征,发现表征代谢通路异常的“信号”。
通过整合脂质组学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体内脂质代谢形成功能变异,并揭示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的典型生物学途径,为理解该疾病临床表现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此外,研究发现,PRSS1基因的cfDNA片段覆盖度特征与妊娠期糖尿病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生物标志物。
根据上述发现,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孕妇早期的cfDNA特征,能够准确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目前,该模型的预测效用在两个独立的队列中均得到验证。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2024-08-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记者8月11日获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刘强课题组发现,脑卒中后受损的脑组织可持续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单核细胞等髓系细胞粘附,从而加速脑卒中后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复发风险。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免疫》。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数据显示,我国高达40%的门诊脑卒中患者是复发人群。据统计,17.1%的患者脑卒中后1年会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5年复发率超过30%。即使接受二级预防治疗,脑卒中后3个月仍有3%—6%的患者出现复发。相较于未复发患者,脑卒中复发将使致残率或死亡风险增加约9.4倍。明确脑卒中的复发残余风险,推动研究证据向临床转化,对脑卒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管腔狭窄、斑块脱落造成的栓塞和小血管闭塞,是导致脑卒中发病后在3个月内复发的主要因素。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双光子和单细胞测序等技术,团队观察到脑缺血造成患者外周血管内皮细胞处于持续性激活和老化状态,这将上调免疫粘附分子VCAM1水平,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粘附明显增加。
检测卒中患者样本发现,卒中后受损的脑组织可通过外泌体持续释放Notch1受体配体DLL1和Jagged1,激活外周血管内皮细胞Notch1通路,造成血管炎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复发。使用抗体药物阻断粘附分子VCAM1或Notch1受体,可延缓脑卒中后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通过评估脑卒中患者外周血DLL1和Jagged1预测脑卒中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新策略,以及通过靶向粘附分子VCAM1和Notch1受体的免疫干预延缓脑卒中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新理念。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2024-08-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祝华 通讯员唐天正 郑润泽)8月11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药学院教授黄玲团队发现,L-天冬氨酸可逆转因肝脏代谢紊乱而受损的线粒体代谢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药理研究》。
肝脏修复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将导致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发生在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长期持续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与肝癌。近年来,肝纤维化发病率不断提升,但当前针对肝纤维化的靶向治疗药物较少,急需研发新型肝纤维化治疗药物。
“氨基酸代谢异常可造成肝脏糖、脂、胆汁酸等物质代谢紊乱,引发线粒体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肝病发生。”黄玲说,基于肝脏氨基酸代谢研究,寻找具有肝脏保护功能、肝纤维化治疗活性的内源性活性物质,阐明其生理和药理机制,是肝病创新药物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此,黄玲团队成员前期应用非靶向性代谢组学方法,首次发现肝—肠轴L-天冬氨酸代谢异常是代谢紊乱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关键原因之一。团队进一步观察到,小鼠口服L-天冬氨酸可有效逆转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伤与肝纤维化。
经实验团队得出结论:L-天冬氨酸能调整肝脏中胆固醇和类固醇的代谢平衡,阻止皮质酮过多累积,抑制其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从而恢复线粒体代谢功能以保护肝脏。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2024-08-12 科技日报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人患有孤独症。由于孤独症的症状不太明显,因此诊断方式面临挑战,诊断速度与准确性亟待优化。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黄秀娟团队发现,孤独症与儿童肠道微生物组之间存在相关性,可借助多领域的微生物标志物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诊断。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
“我们的方法是对孤独症儿童诊断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拓展空间。”论文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苏奇说。
旧方法效率较低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往往发病于婴幼儿期,其主要病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包括孤独症、雷特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等多种类型,而孤独症的诊断难度比较高。”苏奇说,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往往症状明显、危害严重,因此无需特别的诊断手段就能发现。例如,雷特综合征一旦发病,儿童会迅速丧失全部认知甚至行动能力。
孤独症初期常表现为轻微的语言障碍和社交障碍,容易被误判为发育迟缓或性格内向。此外,相较于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的发病率较高。
据了解,目前,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大多依靠问卷填写和医生的经验性判断。“这样的方式不够客观,过度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技巧,存在误判的可能性。”苏奇表示,“由于医生诊断时缺乏客观依据,因此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准确结论,使得诊断效率低下、贻误病情。”
新研究助力诊断
研究人员为何将儿童肠道微生物组与孤独症联系在一起?苏奇介绍,临床经验表明,许多孤独症儿童常伴有长期便秘或功能性胃痛等症状,一些有经验的医生会借助这些症状进行诊断。“我们的研究正是受到这些经验启发。”苏奇说。
近年来,针对微生物组与广泛性发育障碍之间关联的研究并不罕见。肠道中的微生物组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进而导致广泛性发育障碍。而本次研究对微生物组的研究范围更广,不只针对细菌,还扩展到真菌等其他微生物。此外,研究团队发现,针对肠道微生物组的分析容易受到饮食、用药、肥胖指数等因素影响。“这些‘混杂因素’对孤独症的诊断存在一定干扰,同样应该纳入考量范畴。”苏奇说。
研究团队共招募1627名孤独症患儿和非孤独症儿童,详细统计了236项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与健康儿童相比,孤独症患儿肠道中的14种古菌、51种细菌、7种真菌、18种病毒、27种微生物基因和12个代谢通路均发生了改变。”苏奇说,“我们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和传统生物统计方式,从数千种肠道微生物组特征标志物中筛选出具有高诊断准确性的31种标志物组合。”
日前,研究团队以上述成果为基础,设计了一款含有γ-氨基丁酸的益生菌配方,并进行小规模临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益生菌配方有可能缓解孤独症患儿的症状。”苏奇说,“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更广泛的验证和评估,为孤独症患儿的诊治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2024-08-10 光明日报
二十四节气里,“吃”总占一席之地,立秋也有“贴秋膘”之说。那么,如何贴秋膘才能保证健康达标呢?
识肉再食肉 贴膘不养膘
膘,原意是“饱含油脂的肥肉”,贴即添补。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贴秋膘的总目标应为“贴膘不养膘”,即进食适量的精瘦肉,补充优质蛋白,避免过食肥肉等食物,做到“贴膘增肌”。
《黄帝内经》对养生保健提出的膳食指导“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指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以粮食为主食的基础上,增加肉食,有益补益精气、强壮身体。古代“五畜”指猪肉、牛肉、羊肉、犬肉、鸡肉,现代泛指各种肉类膳食。立秋过后,合理“识”肉贴膘,有益体质。
猪肉性偏寒,滋阴润燥的同时能补气养血;含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磷、钙、铁以及B族维生素;适合体瘦贫血,头晕乏力,干咳便秘等;发烧或久病后口舌干燥、恢复饮食时可选择食用。
牛肉性温,能补血益气、滋养脾胃、强筋健骨,所含蛋白质较高,促进生长发育;适合体虚自汗,畏寒肢冷,腰酸腹泻者;尤其有助于手术后和疾病恢复期的调养。
羊肉性温,补养气血,温中补虚,还能补肾壮阳;含蛋白质、铁、维生素A、E等,适合平时体虚怕冷,虚寒性哮喘,脾胃虚寒引发的胃脘冷痛、尿频阳痿等情况。
鸡肉性微温,能温中补气,养血通脉,补肾健骨;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烟酸、铁等;适合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女性月经稀少或产后缺乳。
其他如虾肉性温,益肾助阳,补气养血,祛痰化瘀;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B12、锌、碘、硒等营养成分,适合虚寒性骨质疏松伴发腰膝酸软者、体弱畏寒和产后缺乳者。鸭肉性凉,能养阴益胃、化痰止咳并能消肿,其含不饱和脂肪酸,辅助降低胆固醇,去皮进食适合平时咽干口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者。
辨识了不同肉食的功效,还需关注贴膘“不养膘”。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推荐每天鱼、禽、肉、蛋摄入量共计120~200g。
暑秋巧搭配 贴膘助达标
立秋尚未出“暑”。暑性热盛,耗气、挟湿。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辨体施养”,因此刚入立秋,保健养生宜结合体质、兼顾“暑秋相交”的特点。
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暑伏天食肉过多,易导致人体脾胃气机阻滞,体内易滋生痰湿;可出现体倦口黏、腹胀早饱、大便黏腻或溏稀等。吃肉贴膘宜做好膳食搭配,有益脾胃运化,防止消化不良。
如猪肉易生痰湿,可搭配温中化湿功效的药食作为作料,如豆蔻、砂仁、草果,每次每种3~6g与肉食同炖,这在暑伏中的“立秋”食用,应季祛暑又味道芳香;牛肉多食不易消化,炖煮时可加入适量山楂、陈皮(可各10g)帮助消化;羊肉搭配白萝卜利于理气化痰消食;魔芋性寒凉,能化痰理气、宽肠通便,选魔芋炖鸡肉“补而不滞”,防止食积上火,适合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脂血症伴有便秘者,超重和身体多发增生结节者也适合食用;鸭肉偏凉,紫苏温中理气,紫苏叶炖鸭搭配合理、芳香和胃,适合胃弱阴虚、大便易不成形的人群选择。
此外,健康“搭配”不仅在于饮食配伍,还在于动静结合。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合理运动有助升发阳气、强壮体格。立秋和暑伏交融之时,贴膘搭配健脾“升清”运动有利健康达标。如早晚凉爽时段,肢体舒展运动能增加脾胃健运;或选择慢跑、快走、跳绳、骑行等运动;或在室内早晚锻炼八段锦、广播体操,能使“脾升清”,从而令人精神振奋、头目清利,有益增肌。对于脾虚运化不足、易饮食积滞者,可辅助餐后穴位按摩、日常耳穴压丸等中医手法;如选择中脘、足三里等,以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并拢(或以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按揉2~3分钟,每日2~3组,促进消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10/c14739-40296270.html
返回目录>>
2024-08-10 光明日报
定期体检已成为很多人健康生活的固定选项。那面对各种体检项目,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兴检查项目不断涌现。你去体检时,是否会因体检项目种类繁多而感觉选择困难?你对自己的健康检查有计划倾向吗?
体检套餐,绝不是把体检项目简单进行叠加就行了,也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人生如此,健康亦是如此,体检更应追求和满足“个性化”。正确的做法是由体检医生根据你的既往史(以前健康和疾病的状况)、家族史(直系家属的健康和疾病情况)、年龄、体质、健康危险因素,结合检查项目的准确性和风险度,以及体检的目的和要求,并参考个人经济条件等因素,量身定制体检套餐。
1.体检应该“个性化”
2014年,健康管理行业学术组织曾制定了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随着科技和理念的更新发展,健康体检基本项目在2022年又进行了修订补充,这可作为我国健康管理机构开展体检服务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推动健康体检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项目目录的设置力求遵循科学性、适宜性原则,采用“1+X”的体系框架,其中“1”为基本体检项目,“X”为专项体检项目。基本体检项目是开展体检服务,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的基础,专项体检项目则是针对不同慢病风险个体进行的筛查。
基本体检项目包括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自测问卷是对健康史、家族史、生活方式习惯、运动情况、心理精神压力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可作为个性化项目设定和检后健康管理的参考。体格检查分为一般检查和物理检查。其中,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脉搏等;物理检查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妇科等。还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潜血检查;生化中肝肾功能、血脂四项、血糖、血尿酸、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妇科宫颈细胞学(TCT)检查也属其中。辅助检查则包括心电图、放射检查和超声检查三部分。
专项体检项目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及具有慢性疾病高发风险的个体进行筛查,以及其他部分检查项目的扩展。其中防癌体检是指在常见癌症的高风险人群中,应用有效检查手段发现早期的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属于机会性筛查,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般来说,青年人群体检时可选择基本体检项目,其中多坐少动、工作负荷重者要重视血压、体重、腰围、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等项目。近来,部分青年人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带来慢性疾病年轻化趋势。中年人代谢性疾病发生率较青年高,而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和肿瘤发生概率会升高,可结合年龄参考体检项目的备选增项。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大众人群中统计的主要异常情况不少项目在逐年增高。中青年人群不应忽视超重、腹型肥胖、无症状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脂肪肝,因为这些问题与心脑血管病风险的增高显著关联,并影响到健康老龄化。肥胖、膳食结构不均衡合理、吸烟饮酒还与多种肿瘤风险相关。因此,在检出这些常见多发问题后,个人要有意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健康体检机构也要关注通过自测问卷获取的相关信息,以更好实施个体化检后健康管理和干预。对血尿常规检验,不要因其普通基础而忽略,避免延误可能发现的造血异常和肾小球疾病。
特别要提醒的是,对体检报告中偏离正常的检查检验结果,医生会结合整体情况提出随诊复查建议,参检者应遵嘱进行,不要自行过度解读,陷入紧张焦虑。只有通过随访观察进一步明确判断,才能落实好异常指标的监测与管理,真正起到疾病预防和治疗战线前移的目标。
2.中青年,特别注意这几点
如果受检中青年有下列疾病的家族史或相关表现,可考虑增加专项体检项目。参考选择的原则是这样的:
1.有早发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史、高盐饮食、超重肥胖、长期精神紧张,或有头昏、头痛、眩晕不适者,可进行高血压风险筛查,包括:诊室血压的复测、动态血压监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人体成分分析、超声心动图;检验项目可关注血钾、钠、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等。如有线索提示需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进一步完善相关血管检查,可酌情增加肾素-醛固酮测定、肾上腺CT、呼吸睡眠监测、肾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眼底照相等。
2.有冠心病史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者,或有心前区疼痛、压迫感及胸部不适者,可进行冠心病风险筛查,建议行ABI、心脏超声、CT冠脉钙化积分、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部分机构还可选择心电图运动试验、冠脉CTA、PWV、血管内皮功能(FMD)检查等;检验项目可增加高敏肌钙蛋白、载脂蛋白B、脂蛋白(a)等。
3.有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史、血糖血脂异常史、饮食热量习惯性超标伴活动少;有多饮口渴、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倦怠乏力者,可进行糖代谢异常或2型糖尿病风险筛查,包括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清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胰岛素、C肽、同型半胱氨酸、脂联素等。
4.脂肪性肝病人群要关注血糖、血脂、肝功能、血尿酸、肝脏超声情况,对脂肪肝或肝纤维化的定量评估可应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脏脂肪半定量CT。
5.女性完善妇科盆腔超声检查,可有助于发现卵巢肿物、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所致卵巢巧克力囊肿或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常等。
6.21岁以上有性生活史女性可开始进行宫颈癌风险筛查,包括:TCT、HPV。
7.有吸烟史、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史、接触污染空气、既往肺结构异常者;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喘息、胸闷者,可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险筛查,包括肺功能、胸CT检查。
8.有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脂肪肝炎病史,常食用黄曲霉污染食物者,可进行肝癌风险筛查,包括肝脏超声、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脏CT/核磁、AFP、异常凝血酶原Ⅷ等。
9.40岁以上尤其有高危因素如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史、长期受环境污染、肺部结节性质未定需随访、慢阻肺、慢性肺纤维化病史,或伴咳嗽、胸痛、咳痰者,可进行肺癌风险筛查,包括:胸CT、肺相关肿瘤标志物、肺癌相关自身抗体。
10.40岁以上女性要关注乳腺检查,尤其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和哺乳、有胸部放疗史、有乳房不适、乳头异常分泌物者,应重视乳腺癌风险筛查,包括:乳腺超声、乳腺钼靶。
11.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慢性结肠炎及肠息肉、结肠腺瘤病史、长期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者,或有下腹痛、便血、黏液便、不明原因贫血(男性)、大便习惯改变(尤其45~50岁以上)者,可进行结直肠癌风险筛查,包括:直肠指检、免疫法定量便潜血、结肠镜、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也可选血Septin9基因甲基化、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
12.40岁以上尤其有胃癌家族史、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不良饮食生活习惯(高盐、摄入过多腌制产品、吸烟、大量饮酒)或有上腹痛、不明原因贫血(男性)、便潜血者,可进行胃癌风险筛查,包括: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
3.50岁以上人群,要关注这些
对于50岁以上人群,除了前述参照的一致原则外,其他随着增龄需要额外关注的情况包括:
1.有高血压、房颤、脑血管病家族史者,或有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可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包括: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眼底血管照相、头CT或核磁,头MRA或头颈CTA。
2.有高血压或脑卒中病史或家族史、房颤、颈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病史,或有头晕、头痛、下肢跛行或凉麻者,可进行外周血管病风险筛查,包括:足背动脉触诊、颈部腹部血管杂音听诊、颈部/腹主动脉/下肢血管超声、PWV、ABI、动态血压。
3.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前列腺炎症史,或有排尿不适、血尿男性,可进行前列腺癌风险筛查,包括:前列腺触诊、前列腺超声、肿瘤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游离PSA。如有异常,必要时可选择前列腺核磁。
4.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体重低、摄入钙不足、户外活动少或有全身疼痛、骨折史者,可进行骨质疏松风险筛查,包括:骨密度检查、钙、磷、维生素D、骨代谢检测、肝肾功能、血清蛋白电泳。
5.对部分老年人还可酌情进行脑认知、肌少症等功能评估,根据结果进行综合性干预。
最后要提醒的是,就算是身体没有任何问题,也可以通过体检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营养摄入上的查漏补缺,让自己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
一般正常人的体检频率是一年一次,但是随着每个人年龄段的不同,身体素质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所以体检的频率也有所不同,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决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10/c14739-40296269.html
返回目录>>
2024-08-10 光明日报
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受地域、经济条件等限制,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守护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2022年、202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分别为14.9%、15.4%。应对这些老龄社会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单靠县以上的医疗机构难以应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医疗卫生的重心需要下沉,依靠乡镇卫生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共同完成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工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明确提出一系列措施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补足基层医疗“短板”,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亟须重点解决的难点问题。相较于大医院的分科诊疗,基层更需要“全能型”医生。目前,基层医生仍难以承担起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安全等“六位一体”基本任务。构建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体系,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服务能力,能够治疗内、外、妇、儿等全科常见疾病的医学人才是解决当前基层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重要举措。
此外,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在大医院从事临床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温度”指医生要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健康守护者”是指具有“大健康”意识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理念,能够提供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学人才。
基层往往是临床诊疗的“前沿阵地”,基层诊疗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中医药相对“简便廉验”,老百姓对中医药诊疗服务的需求非常大,这就要求基层医生具有中西医结合全科诊疗能力。加大基层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破解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中西医结合的主要特点是“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无论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医疗、康复等方面,中西医结合均可发挥其互补优势。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中西结合在全科医学中的优势,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全科临床服务能力的有温度的基层医疗健康守护者。
一是完善制度保障。应进一步重视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养,从政策法规上统筹规划,为建立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并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列入继续教育重点支持项目。
二是构建学科体系。构建培养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中西医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服务技术以及预防保健等知识,使基层医生能够较快速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整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三是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将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纳入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本专科教育体系,明确其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旨在培养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的“无病擅防、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五大临床能力,能在基层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
当前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出发,开创性构建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体系,开办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高等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以及各类继续教育,以大力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采取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使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能融贯中西,满足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10/c14739-40296267.html
返回目录>>
2024-08-09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欧阳易佳)慢病是不构成传染、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阻肺等疾病。
在我国的老年人口中,有近1.9亿人为慢病患者,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对慢病相关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一定影响。此外,不规律生活方式、过大压力等因素叠加,也导致慢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慢性病防控值得关注。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以下简称《举措》),围绕做好慢病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现在的慢病管理市场整体呈现基层医疗资源不足、信息化管理不足、缺乏专业慢病管理指导等特点。”欧姆龙健康医疗(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耀表示,“慢病管理需要长期跟踪和数据积累,但目前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实现全面监测和个性化管理。”
赵耀介绍,今年上半年欧姆龙相继推出了无线心电记录仪和可同时测量心电图的电子血压计(以下简称“心电血压计”)。过去,患者只能在医院进行心电监测,这两款产品将这一服务延伸至日常生活,使患者在家中、办公室等场景中随时随地进行心电监测。
“上述产品能为患者的日常监测提供科学的记录,并为医生诊断及治疗提供支持。”赵耀说,“‘智律波’房颤风险提示血压计采用可视化显示脉波状态,实时感知心房律动。”
《举措》提出,要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
“我们不断打通慢病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监测、预防、治疗全流程服务。”赵耀表示,通过建设MMC健康便利店、MMC健康驿站等,将智能医疗器械和慢病管理服务带进企业、园区及社区,打通治疗“最后一公里”,推动全民健康。
健康监测、诊疗服务、慢病管理……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各地不断探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将数字化融入医疗服务各个环节,让越来越多患者感受到就医的便利。
在欧姆龙大连生产工厂,从供应商端到出厂状况,都已实现可视化的数字系统管理。
“工厂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协同第三方研发了一款数字管理系统,来保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透明化、可视化,更好地对品控进行管理。”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开发流程革新统括部统括部长曲振红说。
赵耀认为,未来将通过智能终端联动和远程医疗,打通各类设备的健康数据,实时智能追踪身体健康状况,为远程医疗咨询和随访等提供更多依据。同时,推出便于携带的健康监测设备,方便患者随时随地进行健康数据的自我监测,提高健康管理的便利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09/c14739-40296083.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