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8-13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立秋之后如何健康养生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开展基层疾控机构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现场调研

2024年无烟党政机关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重庆举办

疾控动态

内蒙古疾控中心党委与盛华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活动

百舸争流展风采 以赛促用砺强兵—浙江省首届地方病防治技能竞赛圆满落幕

科研动向

氢气,运动员的秘密武器?IJSM:

中国科学家发现,吸入富氢气体能减缓锻炼所引起的机体疲劳感、提升运动表现

Nature | 精准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标志物带来新希望

「并非所有蔬果都有益」这几种可以提高代谢,降低慢性疾病风险!

哈佛大学超4万人研究:摄入高代谢质量食物的比例越高,慢性疾病风险越低

「女大男小」可以生出更健康的宝宝?多项研究显示:

母体年龄大能防止有害线粒体DNA突变的传播,而父龄大则会增加遗传给后代的基因突变

舆情信息

北方立秋之后过敏患者明显增加,秋季花粉期已开始!

武汉一女子做美甲感染HPV!磨皮造成的小破损致病毒趁虚而入

养殖虾都是吃抗生素、激素长大的?到底能不能吃?答案来了

以高标准引领中医药“走出去”

今夏,年轻人偏爱中式养生水

做自己健康体重的第一责任人

日本大阪府部分水体严重污染 约三成受检者血检异常

52元的中药面包、38元的中药冰淇淋销售火爆……中药餐饮,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多组学研究识别出结直肠癌关键预后因子

热点追踪

立秋之后如何健康养生

2024-08-13 人民日报

立秋之后,气温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在这样一个季节交替的时间节点,应该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做好养生?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介绍立秋之后的健康养生与疾病预防知识。

“立,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天气不会马上凉下来,还会伴随一段夏季的余热。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掌握健康饮食、合理作息、适量运动、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知识。”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说。

“贴秋膘”不是光吃肉

在我国,立秋有“贴秋膘”的习俗。这种做法有没有依据?应该如何正确“贴秋膘”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中医师龚燕冰说,立秋的时候,人们习惯进食一些鱼肉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一方面补充因为天气炎热、胃口不好、体力消耗较大引起的身体亏空;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身抵抗力,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这符合中医“秋收冬藏”的理念。

但是,很多人营养充足甚至营养过剩,所以不建议盲目“贴秋膘”。过度进食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可能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甚至冠心病的风险。所以,“贴秋膘”不光是要吃肉,还要做到饮食均衡、营养合理。除了肉类,还包含果蔬、蛋类、奶类、谷类、豆类等。在肉类里面,除了瘦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肉、虾肉等都可少量食用。

龚燕冰建议,立秋进补主要是“清补”,不建议“大补”。要根据身体状况和体质进补。如果身体很虚,立秋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对于肥胖、高脂血症等人群,建议谨慎“贴秋膘”,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补水补液不是大量喝水

暑期气温依旧较高,人们出汗较多,运动过程中如何及时补水补液、保持良好状态?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漓说,补水补液首先要选对饮料。水是指天然淡水,即可以饮用的淡水。水适合于一些低强度运动,或者时间不长、出汗量不大的运动。

张漓介绍,液是指在水里添加一些矿物质、电解质或者维生素等,又称为运动饮料,主要用于运动时间比较长、出汗量比较大的情况。例如,运动员的运动饮料中会添加一些糖,还有电解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即等渗或者低渗的浓度状态,喝起来是淡淡的甜和咸。这样的饮料不仅能及时补水,还能及时补充从汗液中流失的电解质,帮助身体更好地保持水分,而不是喝进去又很快散掉。

漓建议,在合适的时间喝水。合适时间包括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如果锻炼出汗量比较大,出汗的速度比较快,那么从运动前就要开始少量多次去喝水或者喝饮料。因为身体流失水分的速度比吸收水分的速度要快。每小时喝的水再多,能进入血液循环的只有800毫升,但是出汗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一到两公斤,这就需要少量多次、提前补水补液。通常要求每10分钟左右喝100毫升到150毫升的饮料或者水,大约两口到三口,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地补。

怎么判断补水补液够不够?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尿液的颜色,如果尿液的颜色是无色的或者淡黄色,说明身体的水状况良好,身体不缺水。如果尿液颜色是深黄色甚至棕色,说明严重脱水,这会导致身体疲劳以及心脑血管方面的风险。另外,尽量不要让自己感觉口渴,所以要提前喝、少量多次喝。能保持不口渴,身体脱水量不超过体重的2%,就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

“晒后背”以感觉舒适为度

最近,网络上流行“晒后背”。中医如何看待“晒后背”?晒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

龚燕冰说,“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相当于利用太阳的照射和大自然的阳气来提升身体的阳气。中医讲,后背是阳,腹部是阴,在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阳经。督脉在后背正中央,这上面有个穴位叫大椎穴。督脉是“阳脉之海”,统揽一身阳气,对于全身阳气的运行非常有益。督脉对于整体经络的通畅、温煦,包括扶正祛邪,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在伏天晒后背,也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

到底哪些人适合“晒后背”?冬天手脚特别怕凉的人,中医讲阳虚的患者或者体质虚弱的人,还有一些寒湿比较重的人,都适合“晒后背”。当然,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晒后背”进行养生,但“晒后背”讲究时段和时长。

在目前这个时节,一般要避免暴晒,上午8点到10点的时段,下午3点到5点的时段,紫外线强度比较弱,阳光也比较柔和,适合“晒后背”。不过,“晒后背”的时间也要控制,比如年老体弱的人可以短时间晒背,根据身体的感受,一般可以先晒15分钟到20分钟,循序渐进地可以增加到30分钟,主要是避免阳光照射之后引起的身体不适,要以感觉舒适为度。

什么样的人不适合“晒后背”?龚燕冰说,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皮肤病的患者,以及容易上火、有湿热症的人群,还是要慎重选择。在“晒后背”过程中,要注意补水。如果出汗较多,可以补一些淡盐水或者功能饮料。如果出现大汗淋漓甚至胸闷气短的症状,要立即停止晒背,及时就医。

季节交替提前预防疾病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公众应该如何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健康影响,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过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说,季节交替,天气变化不定,人体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到侵袭,老年人、儿童、体弱者以及一些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容易感染包括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

公众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应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衣物,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疫苗能够有效保护老年人、儿童及易感人群,减少感染发病以及发生重症的风险。公众还要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呼吸系统症状时,要尽量保持休息状态,根据情况及时就医。

王丽萍说,有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要保持居室清洁卫生,尤其是卧室、客厅等容易积灰的地方,也是容易引起过敏的地方,要定期清洁。有过敏体质的人,尽可能谨慎食用海鲜和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红疹、皮肤瘙痒等,要及时就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说,立秋之后,人体血压波动会更大。中老年人要更加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用药,而且要吃够剂量,并及时到门诊复查,把血压、血脂、血糖都控制到理想的水平。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限酒、不要久坐等。冬天寒冷,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但经过秋天的调养,可以把危险因素控制到最低。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0GjDTaT6g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开展基层疾控机构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现场调研

2024-08-1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8月1日至2日,中国疾控中心流病办赴山东省开展基层疾控机构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现场调研。山东省疾控中心,济南市、聊城市疾控中心,济南市市中区和历城区、聊城市东昌府区和莘县疾控中心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参加了调研。

  各参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单位基本情况、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现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与会人员围绕疾控机构提升流行病学与统计分析核心能力的培训需求和政策建议进行了深入讨论。

  下一步,流病办将积极总结调研成果,研究基层疾控系统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建设工作重点,为促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8/t20240811_294357.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无烟党政机关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重庆举办

2024-08-1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8月1日至8月2日,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在重庆市举办了2024年无烟党政机关建设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控烟行政部门和技术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郭文杰调研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郭文杰调研员在会上强调了巩固与维持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成效的重要性。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杜全洪巡视员介绍了重庆市控烟工作开展情况。会议介绍了全国无烟环境建设现状及效果、邀请部分省市控烟工作专家和机关单位代表分享了无烟环境建设的经验做法。此外,与会代表就如何维护和巩固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成效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下一步更好地提升工作成效提供了思路。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8/t20240811_29435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内蒙古疾控中心党委与盛华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活动

2024-08-12 内蒙古疾控中心党群办公室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增强中心党委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8月6日我中心党委联合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盛华社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活动。

  活动现场,中心参与活动党员积极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包括布病防控要点、结核病危害及防治、青少年爱眼护眼指南、高血压、糖尿病等健康科普知识,结合业务专长根据群众个体情况提供了科学的健康管理建议,还为现场群众发放健康宣教小册、派送宣传品。

  “我为群众办实事”“双报到”活动的开展,让双方党组织互相增进了了解,加强了联系,不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共建工作带来了积极成效,同时,通过本次活动,也增强了中心党员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大激发了党员干部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摘引网址:http://www.nmgcdc.org.cn/xxgk/dtyw/gzdt/202408/t20240812

返回目录>>

百舸争流展风采 以赛促用砺强兵—浙江省首届地方病防治技能竞赛圆满落幕

2024-08-12 浙江省疾控中心环健所

8月5日至8月6日,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浙江省总工会主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直机关工会承办的浙江省首届地方病防治技能竞赛顺利闭幕。

本次大赛设置理论测试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经过前期各市县两级的层层筛选,11支代表队齐聚杭州。8月5日下午进行理论测试环节,44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考察地方病防治专业知识。8月6日上午进行实践操作环节,分为甲状腺容积B超测量和氟骨症阅片诊断,比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个人比拼和团队较量,各代表队展示了风采、亮出了水平、提升了技能,并最终确定了个人和团体奖项结果。

闭幕式上,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强,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王桢,省疾控中心主任陈直平,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楼晓明莅临现场。

首先,省疾控中心主任陈直平为大赛进行点评,陈主任从参赛选手的专业水平、竞赛机制的公平性及“以老带新”的深厚团队精神三个方面点评了本次竞赛的亮点。同时指出部分参赛选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上有待加强,应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以提升专业素质。最后鼓励各县市积极转化赛事成果,巩固提升我省地方病综合防治能力,确保我省地方病持续保持消除控制状态,为人民群众的卫生与健康筑起坚实防线。随后,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王桢逐一宣读个人和团队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团体优秀组织奖名单。

最后,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强在讲话中指出:地方病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希望各地以竞赛为契机,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培养锻炼出更多的地方病防治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地方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综合防控能力,为新时期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竞赛虽已闭幕,但是地方病防治队伍建设始终在路上,地方病防治工作始终在前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各设区市及所辖各县区地方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将会以本次竞赛为起点,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强特色、补短板、创一流,巩固提升我省地方病综合防治能力,确保我省地方病持续保持消除和控制状态,努力为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保驾护航。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hjyjk/ywdt/202408/t20240812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氢气,运动员的秘密武器?IJSM:

中国科学家发现,吸入富氢气体能减缓锻炼所引起的机体疲劳感、提升运动表现

2024-08-12 生物谷原创

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用于治疗运动引起疲劳的新型干预措施。在进行剧烈运动之前吸入富含氢的气体或能明显减轻机体的疲劳感并增强运动表现。

近期,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发表在《国际运动医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题为“Inhalation of hydrogen-rich gas before acute exercise alleviates exercise fatigue”。该研究由北京体育大学的科学家领衔,揭示了一种创新的干预方法,用于减轻运动引起的疲劳。研究指出,氢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有效减轻因剧烈运动引发的特定氧化应激指标,从而缓解疲劳。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共招募了24名健康成年男性参与到研究中,测定了其最大骑车功率(Wmax)和最大骑车时间(Tmax,maximum cycling time)。在双盲、平衡、随机交叉设计下,参与者被随机分组,一组吸入富氢气体(HRG,hydrogen-rich gas),另一组则吸入安慰剂气体(即普通空气),持续60分钟。随后,所有参与者均以自身最大骑行功率的80%强度进行骑行,直至体力耗尽。

研究的关键发现总结如下:

1. 疲劳感知减轻:与吸入安慰剂气体的参与者相比,吸入富氢气体(HRG)的参与者在视觉模拟量表(VAS)上的疲劳评分显著降低,显示出感知疲劳的减轻。

2. 运动表现提升:吸入HRG能够改善运动最后30秒内的骑行频率,同时降低运动开始和结束时的主观用力感知(RPE),意味着运动表现得到增强。

3. 氧化应激标志物改善:吸入HRG显著增强了运动后机体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同时降低了血清乳酸水平,这表明氧化应激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

4. 功能性表现:虽然HRG对反向跳跃高度(CMJ)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它对整体疲劳感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研究者Junhong Zhou博士指出,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前吸入富氢气体(HRG)可能成为提升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运动表现及恢复机能的有效策略。通过减轻疲劳和改善氧化应激指标,HRG可能助力更高效的训练,促进更好的健康状态。本研究为富氢气体在运动科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HRG吸入法有望成为增强运动表现和对抗运动疲劳的常规手段。

总而言之,研究结果表明,剧烈运动前吸入HRG能够缓解运动导致的疲劳,保持运动表现,同时改善羟基自由基和乳酸水平,为运动员和健身人群提供了新的恢复策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9fe83e937b1.html

返回目录>>

Nature | 精准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血液标志物带来新希望

2024-08-12 生物探索

上世纪90年代,“淀粉样蛋白假说”提出,Aβ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一假说推动了大量以Aβ为靶点的药物开发。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屡次失败,引发了对这一假说的质疑。

8月7日Nature的报道“Blood tests could soon predict your risk of Alzheimer’s”进一步探讨了几种关键的生物标志物,包括p-tau217和p-tau181,它们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研究中显示出了极高的准确性和潜力。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兴的标志物,如神经丝轻链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这些标志物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及其临床表现。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还可能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方向。这标志着医学界在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或将为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斑块和Tau蛋白缠结。这些异常蛋白质的积聚会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死亡,最终引发记忆和认知功能的显著下降。上世纪90年代,“淀粉样蛋白假说”(amyloid hypothesis)提出,Aβ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一假说推动了大量以Aβ为靶点的药物开发。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屡次失败,引发了对这一假说的质疑。

传统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依赖于脑部扫描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检测。这些方法虽然准确,但费用昂贵且操作复杂,不适合大规模筛查和早期诊断。近年来,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希望通过更简单、成本更低的方式实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质来反映,特别是Tau蛋白的不同形式。Tau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稳定神经元内部的微管结构,但在阿尔茨海默病进展过程中,Tau蛋白会逐渐从微管中脱落并形成缠结。通过研究,发现Tau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在病理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p-tau217成为了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在一项重要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瑞典BioFINDER-2队列的1400多个存储的血浆样本,结果发现p-tau217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准确地预测受试者是否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这一发现得到了多项后续研究的验证,显示出p-tau217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优越性。然而,尽管p-tau217在诊断上表现出色,它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的信息仍然有限,因此研究人员继续探索其他形式的Tau蛋白和相关标志物,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进展。

除了p-tau217,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其他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例如,神经丝轻链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NfL)可以反映神经元的损伤程度,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则与胶质细胞的结构维持有关。这些标志物不仅能够预测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还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监测的指标。然而,这些标志物在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类型的痴呆方面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血液生物标志物技术的进步,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正发生显著变化。传统上,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通常依赖于昂贵且耗时的脑部PET扫描或CSF检测,但这些方法限制了试验的规模和效率。血液标志物的出现,使得临床试验的招募过程更加简化和快速。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标志物在试验中筛选出最有可能受益的患者,并通过血液检测来监测治疗效果和决定下一步治疗策略。

两种已经获得批准的抗淀粉样蛋白抗体药物,lecanemab和donanemab,在其临床试验中都使用了血液标志物来筛选受试者。这些药物在临床上表现出减缓疾病进展的潜力,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干预时效果更为显著。此外,随着更多血液标志物的开发,研究人员有望更加全面地监测阿尔茨海默病的不同病理过程,从而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

未来,研究人员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出更多种类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便更好地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复杂病理机制。这些标志物不仅能够帮助诊断,还能预测疾病的进展速度,并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治疗决策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生物标志物有望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为早期诊断和干预带来了全新的希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研究人员对这些标志物的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这不仅将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将为全球医疗体系减轻巨大的经济负担。科学的进步,使我们距离战胜这一顽疾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c72838406ce.html

返回目录>>

「并非所有蔬果都有益」这几种可以提高代谢,降低慢性疾病风险!

哈佛大学超4万人研究:摄入高代谢质量食物的比例越高,慢性疾病风险越低

024-08-12 生物谷原创

这项大型队列研究确定了19种高代谢质量蔬果,且研究表明,多吃这些蔬果有助于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但多吃中等或低质量的蔬果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有健康收益,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新鲜蔬菜水果是人体获取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每日摄入蔬菜不少于300克、水果200—350克。但是,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8),2018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水果平均摄入量接近50克/天,与推荐摄入量的下限200克相差甚远,不同年龄组蔬菜水果每日消费量不足100克的人群比例均在80%以上。

除了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外,还有一个问题:市场上这么多种蔬菜水果,究竟哪些健康价值更高?如何吃才能事半功倍,吃得健康、活得长寿?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发表了一份“蔬果排行榜”,并提出了“高代谢质量蔬果”的概念[1]。这项研究确定了19种高代谢质量的蔬菜水果,摄入更多的高代谢质量蔬果可降低患慢性病风险。然而,如果摄入的多为中等或低代谢质量蔬菜水果,则慢性病的风险并不会降低,甚至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高代谢质量蔬果”?高代谢质量蔬果往往颜色多样、含有更丰富的植物化学素,对人体代谢能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与慢性疾病风险降低是有更强的关联。简而言之:摄入这些蔬果的占比越高,越有利于代谢健康、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三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包括护士健康研究(NHS)、NHS II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对41714名参与者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生物标志物分为:胰岛素/血糖、炎症、内皮功能、脂肪因子、脂质5类),以确定水果和蔬菜摄入总量与心脏代谢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联,他们确定了高代谢质量蔬菜水果,随后分析了高代谢质量蔬菜水果与慢性病的关系。

评分如下:如果参与者每天摄入1份蔬果,使某类生物标志物有所改善(浓度降低或升高),则可获得1分;之后将每种食物在5类生物标志物组中得分相加,得分大于2的蔬果属于高代谢质量蔬果(FV)。

多吃高代谢质量蔬果,有益健康代谢

大多数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与至少一种生物标志物的浓度相关,例如,每天多摄入一份苹果或梨,C肽浓度降低8.8%,C反应蛋白降低8%,IL-6降低4.9%,ICAM-1降低2.2%,瘦素降低10.5%,总胆固醇降低1%。

根据生物标志物,在52个FV项目中,研究人员确定了19种高代谢质量蔬果,前五名依次是:苹果/梨、球型生菜、菠菜,苜蓿芽和茄子/西葫芦。而最后5名是豌豆、炸薯条、西瓜、番茄汁和玉米。

多吃高代谢质量蔬果,可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

在长达32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60712例主要慢性疾病事件,包括13031例ASCVD(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其他类型的动脉疾病)、19867例T2D(2型糖尿病)、33904例癌症和2564例COPD(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在数量和质量的联合分析中,与最低数量和最低质量的参与者(对照组)相比,高代谢质量蔬果摄入比例最高的参与者患主要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在ASCVD、T2D和COPD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模式。但是,与对照组相比,摄入总数量高但质量为中等或者低质量的蔬菜水果,慢性病风险并未降低,甚至还会增加13%的糖尿病风险。

“高代谢质量蔬果”为什么更健康?

最后,研究人员分析了与主要慢性疾病风险特别相关的营养素摄入量。在相同的总高代谢质量蔬果摄入范围(四分位数)内,高代谢质量水果蔬菜摄入量较高的人营养摄入状况较好,包括从水果中摄入的钾、镁、β-胡萝卜素、类黄酮和膳食纤维较高,而糖分较低。

这一结果表明高代谢质量蔬果富含钾、镁、β-胡萝卜素、类黄酮和水果纤维等营养成分。而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些营养素可以通过各种保护机制,包括抗氧化活性、植物雌激素效应、抗炎特性、降低血压等,降低机体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小结

综上所述,这项大型队列研究确定了19种高代谢质量蔬果(苹果、梨、球型生菜、菠菜、芽苗菜(苜蓿芽)、茄子、南瓜、西葫芦、蓝莓、草莓、甜椒、西红柿、胡萝卜、黄瓜、豆类、鳄梨、西兰花、白菜),且研究表明,多吃这些蔬果有助于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但多吃中等或低质量的蔬果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有健康收益,还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因此,下次在挑选水果和蔬菜时,不妨考虑一下这份清单,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美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健康加加分!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8848386806d.html

返回目录>>

「女大男小」可以生出更健康的宝宝?多项研究显示:

母体年龄大能防止有害线粒体DNA突变的传播,而父龄大则会增加遗传给后代的基因突变

2024-08-12 生物谷原创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女性生育年龄与线粒体疾病传递之间关系的新认识,更为未来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近几十年来,女性的生育年龄持续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多重交织带来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在高龄时怀孕生子,而这背后隐藏的生育风险和遗传问题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遗传学领域,线粒体DNA(mtDNA)的稳定性对后代的健康至关重要。

2024 年 7 月 29 日,《Nature Aging》杂志发表一篇题为“Maternal age enhances purifying selection on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complex I genes of mammalian mtDNA”的文章[1],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女性生育年龄与线粒体疾病传递模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

何为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疾病通常是由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的传递和影响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为了深入研究这些突变,科学家们需要创建一个带有特定突变的小鼠模型,从而能够模拟人类的线粒体疾病并研究其机制。

通过新开发的 mtDNA 编辑工具 DdCBE,研究人员可以精确修改线粒体DNA中的单个碱基,从而能够在小鼠胚胎中引入特定的线粒体突变。研究团队选择了一个与人类线粒体疾病相关的突变点(G2820A),该突变会导致NADH1脱氢酶缺陷(ND1突变),继而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接着他们将已经编辑好的ND1突变胚胎移植到假孕的野生型雌性小鼠体内,等待其出生并发育成熟。

(在人类中,ND1突变与多种线粒体疾病相关,这些疾病通常表现为多系统受累,因为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影响到所有高度依赖能量的组织和器官,尤其是大脑、肌肉、心脏和肝脏。)

母体年龄越大,幼崽体内ND1基因突变越少?

为了保持突变品系的稳定,研究人员对携带不同程度ND1基因突变的雌性小鼠与野生型B6雄性小鼠进行了广泛的交配。在这些雌性小鼠的首次生育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强烈的净化选择现象,即自然选择倾向于去除那些可能有害的突变。

更令人意外的是,随着雌性小鼠继续生育,这种净化选择的力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在增强。到了第五次生育时,许多幼崽体内几乎检测不到ND1基因的突变(图1d)。

为了深入探究净化选择与母体年龄之间的联系,研究团队继续对幼崽的相对突变负荷(即与它们母体相比的突变量)以及母体怀孕时的年龄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当母鼠年龄达到20周时(3个月或12周大的小鼠通常被认为达到了性成熟,相当于人类的20岁左右),它们所生育的幼崽ND1基因突变的负荷极低,甚至完全没有突变(图1e)。这一发现表明,随着母鼠年龄的增长,其传递给后代的ND1基因突变可能受到了更为严格的自然筛选。

随着母鼠年龄的增加,其后代中的线粒体DNA (mtDNA) 突变负荷会显著下降。这种现象是完全出乎研究者意料之外的,进一步的,他们也更加关注这种选择过程是否已经在成熟卵母细胞中完成,并且是否在不同代际中可重复。

结果发现,在ND1突变小鼠中,随着母鼠年龄的增加,成熟卵母细胞(M2卵母细胞)的突变负荷显著下降。例如,3-4周龄小鼠的M2卵母细胞突变负荷为65.5%,8周龄为43.11%,14周龄为18.45%,23周龄以上降至10%以下。研究人员推测,突变负荷较高的卵母细胞可能无法受精或无法支持正常胚胎发育,因为他们无法从这些年长雌性小鼠中获得突变负荷较高的幼鼠。

同时,在F0和F1代雌性小鼠中都观察到了这种年龄增强的选择现象。F1代雌性小鼠的突变负荷显著低于F0代,而其后代的突变负荷也显著减少,几乎没有影响窝仔数。这说明净化作用在卵母细胞成熟时就已完成,并且这种现象在不同代际中是可重复的。

精子发生过程中似乎没有发生选择

不同于雌性小鼠的表现,男性生殖细胞(精子)的形成过程中,ND1突变负荷没有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的趋势,且在单个精子中观察到了从0%到100%的显著变异,这表明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没有发生似上文卵细胞中的选择。这也说明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的净化选择作用是雌性生殖细胞特有的现象(如图二所示)。

这一点在2023年的一篇Nature子刊中也被提到[3],在这项以果蝇为主要模型动物的研究中,与年轻雄性果蝇相比,年长雄性果蝇可能会给后代传递更多的新生基因突变,这是由于年长雄性果蝇清除突变的能力更差所导致[3]。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母体年龄对mtDNA突变纯化选择的影响,特别是在复合物I基因突变方面。但应当指出的是,由于mtDNA 缺乏组蛋白保护且修复机制不完善,在线粒体这样高度活跃的生理生化环境下,突变的发生在所难免,但只有少数的100种左右的mtDNA突变能够导致线粒体疾病,那么更多的非致病突变可能导致什么效果呢?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地分析讨论。

母体年龄越大,子代身高更可观?

在另一项针对mtDNA的研究中[2],研究人员以成年体型为主要指标,同样发现,在后代的成年特征中,母体生育的年龄依然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型生物,发现高龄母体线虫通过卵子传递具有甜甜圈形状的老化线粒体给后代,增加子代成年后的身长。

具体而言,这些甜甜圈形状的线粒体在后代的早期生活中得到重塑,形态在成年期前得到完全恢复,这一过程依赖于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AMPK不仅能够缓解线粒体异常,还能激活TGFβ信号通路,从而增加后代的成年体型。这种与父体年龄相比,母体年龄对后代成年体型有更显著影响的现象被称为母体年龄效应(Maternal Age Effect, MAE)。

小结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女性生育年龄与线粒体疾病传递之间关系的新认识,更为未来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通过对母系年龄与mtDNA突变传递之间关系的新理解,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估高龄母亲的生育风险,为潜在的遗传疾病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借助快速发展的生物学技术,线粒体DNA在遗传中的作用机制也将不断被揭示,为我们发展辅助生殖技术提供必要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6948386e928.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北方立秋之后过敏患者明显增加,秋季花粉期已开始!

2024-08-11 网易健康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 周学津)根据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花粉研究室每日花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地区已进入秋季花粉期。

2024年8月7日(立秋),北京主要致敏花粉量是每千平方毫米38粒,空气中飘散的主要致敏花粉是葎草/大麻属花粉是每千平方毫米18粒、藜/苋科花粉每千平方毫米14粒、禾本科花粉每千平方毫米4粒、蒿属花粉每千平方毫米2粒。

不止北京,北方多地变态反应科、耳鼻咽喉科医生均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立秋过后,前来就诊的过敏患者已经开始增加。

8月11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外的过敏患者等待诊疗。受访者供图

“过敏病例增多和花粉量有直接关系,近日两天门诊患者的数量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达到每天250人至260人。按照以往的情况来看,等到秋天的花粉过敏高峰期,每日的患者数量可能达到600人。”8月10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主任王学艳在采访中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

“进入立秋之后,就诊患者以过敏性鼻炎居多,大多数患者都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也就是‘花粉症’。”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周凯向记者补充。

不过,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李烁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由于这些地区的过敏原是以屋尘螨、粉尘螨为主,因此过敏发病率全年并不会有明显的波动。“而北方除了‘双螨’过敏,还有一大部分是花粉过敏,因此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波动。”

虽然春、秋两季过敏患者的症状并无明显差异,周凯向记者表示,由于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致敏花粉种类均存在差异,再加上不同人群对每种花粉所诱发的过敏反应程度也有区别,因此,即便是同一患者,在春、秋两季发生过敏的严重程度也会不同。

过敏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清涕、咳嗽喘息等,易与感冒混淆。王学艳表示:“过敏患者鼻部会有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四个明显的特征,同时,眼睛痒的情况会较为明显。而感冒一般不会有非常厉害的眼睛痒的情况发生。”不仅如此,较重的感冒还会伴有发热、咽痛等情况,而过敏不会有此类情况。

对于花粉过敏的防治,李烁建议,提前一到两周采取戴口罩、戴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并及时对症用药。“对于季节性过敏,尤其是花粉过敏,及时用药非常重要,可以控制症状,避免影响生活质量和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B13FBR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武汉一女子做美甲感染HPV!磨皮造成的小破损致病毒趁虚而入

2024-08-11 网易健康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宁)22岁的美甲爱好者吴女士(化名)近期感受到自己的指甲缝里长出了一些透明的小包,不痛不痒,起初以为是茧,没想到小包却越长越大。经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确诊是HPV感染。

8月11日,接诊的皮肤科医生肖婧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肉眼就可以看到,患者手指表面有点粗糙,感染处像菜花一样,基本可以判断为病毒疣,而病毒疣多半是由HPV感染引起的。”

肖婧表示,刚开始还找不到病因,询问患者此前是否有过类似症状或者近期是否受过伤,患者才想起来此前在美甲店修指甲去死皮的过程中,美甲师不小心把指甲弄伤了,而患者并没有当回事。

经诊断,肖婧最终确认吴女士甲周的赘生物是由HPV病毒感染所致的甲周寻常疣。肖婧表示:“甲周寻常疣是手足寻常疣的一种,由HPV感染引起,会在指甲周围、趾间甚至甲下皮肤上形成表面粗糙的丘疹或结节,且具有传染性。”

“但该患者所感染的HPV病毒与大家广泛认知的能引发宫颈癌的HPV病毒不同。”肖婧介绍,甲周寻常疣会引起皮肤性的自身传染,但它多半不会传染给其他人,通过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痊愈。目前吴女士在进行液氮冷冻治疗。

美甲过程中的磨皮操作容易造成皮肤微小破损,使得HPV病毒得以“趁虚而入”。肖婧表示,市面上的美甲店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美甲工具难以做到“一人一换”,且缺乏严格消毒。建议大家在选择美甲服务时,要留心产品是否为正规产品,并选择卫生条件较好的美甲店。对于本身就患有皮肤疾病或易患湿疹、皮炎等疾病的人群,建议尽避免美甲和涂抹指甲油。美甲后,如出现红肿、起泡、起皮、渗出等不良反应,应尽快到皮肤科就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B44GPB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养殖虾都是吃抗生素、激素长大的?到底能不能吃?答案来了

2024-08-10 网易健康

夏天一到,海鲜就成了大家的心头好,市场上卖海鲜的摊位也特别红火。王大妈手里提着刚从市场精心选的一篮子新鲜虾,心里盘算着晚上要做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

王大妈一进家门,就兴奋地把虾拿给女儿小芳看,希望她能夸上几句。可小芳却皱着眉头说:“妈,现在养殖的虾里面都是抗生素、激素,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咱们还是别吃了吧。”

王大妈听了这话,觉得有点扫兴,但又忍不住担心:这些虾真的有这么多残留的药物吗?以后还能不能吃虾了?

一、养殖虾都是吃抗生素、激素长大的?

目前市场上的虾,占比超过了80%是养殖的。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记录,2020年,虾的总产量已经达到了630.73万吨,其中有55.21%是淡水养殖虾,23.58%是海水养殖虾,两者加起来,养殖虾的占比达到了78.79%。相比之下,淡水捕捞虾和海水捕捞虾的占比则要小得多,分别只有2.08%和19.13%。

那么,养殖虾真的是喂药长大的吗?

虾和其它水生生物一样,也可能生病。在野外,生病的虾得不到照顾,很容易死去。但在养殖池里,养殖户为了让虾健康成长并顺利卖出去,会给生病的虾用药治疗。所以,在养虾的时候,难免需要使用一些药物。

的确,如果养虾时用药不当,可能会导致药物残留过多。而且,在虾从捕捞到摆上餐桌的各个环节,从加工到销售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人为添加违禁药物的行为。

因为虾在这些环节中容易受伤,如果存放条件不好,更容易生病,这会减少虾能活下来的数量。所以,有些商家为了预防和治疗这些病,可能会在运输或暂存时给虾用一些药。

二、吃养殖虾安全吗?

一提起养殖虾,大家都会有这种担忧:虾的身体结构没有肝脏,会不会难以排出残留的药物,继而产生有害物质?

事实上,通过正规渠道养殖的虾,其体内兽药残留量通常都维持在安全标准之内。根据我国进行的第五次总膳食研究数据,日常消费的水产品在兽药残留方面的风险是相对较低的。

2023年上半年,我国对水产品的药物残留做了检测,结果发现99.2%的样品都是合格的,这个比例已经连续保持在99%以上。这说明,只要是正规养殖并且经过了严格检查的虾和其他水产品,都是可以放心吃的。

所以,大家平时吃有合格证明的水产品,不用太担心会对身体不好。买的时候,挑信誉好、注重产品安全的商家,这样吃虾就更放心了。

三、海鲜正当季,但有3类海鲜不宜多吃

夏天海鲜特别火,虽说虾可以放心吃,但有几样海鲜就得留个心眼,可能不太适合夏天享用。

1、海虹

喜爱海鲜的朋友们注意了,最近要小心食用海虹,也就是广东人常说的青口。

最近,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在山海关区海域取了3个海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每个样品的麻痹性贝类毒素都超过了正常值。

这是因为,一到每年的4月到6月期间,海水中会有很多含毒素的单细胞藻类。海虹这类贝类吃了这些藻类后,毒素就会在体内积累。

这些毒素非常顽固,即使烹饪也无法完全消除,不少人吃了后都不幸中毒,出现了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所以,健康起见,建议大家最近还是先别吃海虹了。

2、生蚝

生蚝在夏季也是高风险食品,因为它们同样容易积累藻类毒素,尤其是赤潮期间。此外,生食生蚝还有感染诺如病毒和弧菌等病原体的风险,这些病原体在温暖的水域中繁殖更快。

3、生鱼片

鱼的身上带着多种寄生虫,最为常见的是“华支睾吸虫”,也叫“肝吸虫。这种寄生虫要是进了人体,会引起不少胆囊疾病,比如胆管炎、胆囊炎,甚至胆结石。

2010年的时候,广东检查了35个鱼塘里的鱼,发现有将近70%的鱼都被华支睾吸虫感染了。特别是顺德人喜欢用来做鱼生的草鱼,华支睾吸虫的检出率更是高达47.31%。

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肝病专家常主任提醒大家,要想远离肝吸虫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吃生的或者没煮熟的鱼虾。

总的来说,只要是在正规渠道买的虾,都是可以放心吃的,不过夏天吃海鲜还是要有所选择,别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忽略了健康。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98VICDP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以高标准引领中医药“走出去”

2024-08-13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展。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已有中医药各类标准3000多项,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

持续优化中医药标准结构

“中医药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推进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朱桂表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遵循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形成了以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中医药国际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体系。可以说,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

一方面,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中医药标准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期印发了《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了推动中医药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系列创新性举措——优化中医药标准体系总体布局、加强重点领域中医药标准供给、推动中医药标准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推进中医药标准国际化、深化中医药标准化改革创新、夯实中医药标准化发展基础。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更加注重高质量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以高标准来助力高技术创新、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国医大师、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院士说,“我们各级各类标准已经有3000多项,内容包括中医药方方面面,基本架构已经达成了,下一步就转向要完善标准体系的框架,持续优化中医药标准结构,提升高质量标准的供给效率。”

张伯礼表示,要加大对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力度。“标准也要与时俱进,有的标准可能一年两年就得修订。”他说,“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很快,我们在标准的制定上应该借鉴、为我所用,把中医药的标准制定和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

中医标准化与“三因制宜”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意义深远。

朱桂表示,推动中医药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中医药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有利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药特色,整体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有利于加强中医药的规范管理,提高中医药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标准制定的目的在于应用,标准制定得好不好、科不科学,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接受检验。”朱桂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逐步建立并完善中医药标准推广与实施机制,发布中医药标准同步出台标准实施方案和释义,加强标准的宣讲、效果评价等工作,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有效实施。

比如,《经穴名称与定位》《腧穴定位图》《针灸学通用术语》《针灸技术操作规范》被广泛应用中医药教材中,并被翻译成俄文等外文版;首个ISO中医药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让全球对针灸针质量控制有了统一标准,带动了中医药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

中医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中医药标准化似乎与之相悖。对此,张伯礼表示:“‘三因制宜’是中医药本身的学术特点,也是临床救治的经验,讲究的辨证施治、个别化诊疗。但从大量的临床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共性的认识、特征和规范。”

张伯礼举例说,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书中,有很多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标准化的记载。

“例如舌诊、脉诊,例如药物采集的季节、时期等,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把大家共识的经验总结出来,所以中医药的标准化是有基础的。”张伯礼说,“当然,古代是根据临床实践慢慢形成的共识,跟现在建立的各种标准,在方法上不完全一致。我们现在建立标准和方法需要经过文献调研、临床调查、专家讨论,最后制定出一个初步框架,专家再寻求共识,最后再评价,是非常严肃的科研工作,时间快点也得需要一年的时间。”

规范世界中医药教育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近年来,与中医药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同步,中医药标准国际化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并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强大助力。“我们的标准要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中医药走向国际要靠标准来引领。”张伯礼说。

2009年,针对中医药标准化领域的国际需求和竞争,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动议并促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中国承担秘书处的工作。“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有23个积极成员和23个观察成员,下设2个顾问组和6个联合工作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说,“在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ISO/TC249目前已经发布了11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同时,中国支持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据吴振斗介绍,目前世界中联已经颁布中医药名词术语、临床技术标准、教育和健康旅游等143项国际组织标准,世界针联也连续发布了25项涵盖指南类、技术类和管理类等的中医针灸国际标准。“这两个组织也已经成为ISO/TC249的A级联络机构,活跃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前沿。”他说。

此外,针对全球各类学校使用的中医药教材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我们编纂了教学大纲,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13本中医药核心教材,作为标准引领,有利于规范世界中医药教育。”张伯礼说,“这套标准现已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保证了全世界中医药培养的人才是合格的,推动了中医药在全球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0Go82d7Hf

返回目录>>

今夏,年轻人偏爱中式养生水

2024-08-13 人民日报海外版

红豆薏米水、桂圆水、陈皮水、红枣枸杞水……今年夏天,各类中式茶饮占据了大小商超的货架,成为品牌竞相争夺的新赛道,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选择。

“伏天太闷太热,就想喝点清凉的,也让嘴里有点滋味,红豆薏米水甜度适中口感也不错,听说还能祛湿,7月买的饮料差不多一半都是它。”家住江苏常州的余彦说。她注意到,这个夏天,大到连锁商场,小到家庭经营的小卖部,这类中式茶饮在货架上悄然占据了一席之地。

“我去年冬天第一次见到还有卖红豆水的,当时就想起小时候妈妈经常煮给我喝的清甜红豆汤,决定买一瓶尝尝。”在天津上大学的胡依可说,“去年这样的产品只看到一个品牌的,摆在靠边位置,今年入夏那会儿发现货架上一排都是,花样也变多了。”

笔者走访大小商超、浏览电商页面,发现这类中式茶饮主打传统中式养生概念,大都为即饮饮料,配料中包含中式汤水的常见成分如红豆、薏米、枸杞、红枣、绿豆等,无糖或低糖的居多,并以清凉的口感和健康的理念赢得大量消费者,也被市场广泛称为“中式养生水”。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中式养生水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中式养生水市场规模达到了4.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50%。预计未来5年内,中式养生水市场的复合增速将超过88%。在迅猛发展的势头中,越来越多品牌也争相竞逐新赛道,市场机构统计显示,去年有5个品牌入局中式养生水领域,今年前5个月就有10个品牌接连进入,逐渐在即饮饮料市场中形成一个不容小觑的细分领域。

中式养生水缘何能在火爆的即饮饮料市场崭露头角?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彭璐珞认为这背后有多层面原因。“首先,健康中国建设大力推进,大健康产业潜力巨大。许多品牌在此趋势下积极布局,通过品牌和产品创新开创新消费赛道,并利用社交媒体营销带动消费风潮。”彭璐珞说,随着消费者对传统中医理念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升,饮料行业从零添加、减糖等“减法”思维向促健康、助养生等“加法”思维转变,逐步涌现出一批基于“药食同源”等中医理念、主打中式养生的饮料产品。萃取提炼和食品贮存等工艺与技术的不断提升,也为即饮饮料更纯粹的配料表提供了底气。

“同时,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健康类产品有了更高需求,中式养生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彭璐珞说,很多年轻消费者既想要健康,又大多没有时间精力自己在家熬养生汤,便捷易得是刚需。一瓶中式养生水带有“文化”与“养生”两大标签,满足了消费者“既要又要”的需求。

作为一种体验型消费品,消费者自身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判断产品是否真的能带来养生效果,但从品牌联想来看,中式、养生常与自然、真诚、纯正等概念密切关联。彭璐珞认为,入局的商家应以品质优先,真正以守护和提升消费者健康为宗旨,而不仅仅是在概念上制造噱头。“随着消费者健康观念日益提升、消费升级持续驱动,未来中式养生水市场可观。”彭璐珞说。

从重视配方到“中式养生”,可以看出,这阵健康之风在饮料行业“刮”得更盛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0GlkDZS8H

返回目录>>

做自己健康体重的第一责任人

2024-08-13 人民日报

定期监测体重,坚持运动打卡,注重膳食平衡……如今,越来越多人重视体重管理,通过学习降低体脂的科学方法、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方式,管体重、练体能、强体魄。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人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也应看到,由于不合理膳食、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部分人群出现超重肥胖问题。医学研究表明,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体重管理,让健康“关口前移”,必须引起重视。

超重肥胖,既关乎个人健康,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做好体重管理,就是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目的正在于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进一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科学管理体重,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健康体重。现实中,有的人认为越瘦越美,过度减肥;有的则认为胖一点好,从而忽略体重管理。事实上,无论是体重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判断体重是否异常的一把“尺子”,便是体重指数,即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体重指数在18.5至24之间属于健康体重,小于这个区间属于体重过轻,大于24属于超重,超过28则属于肥胖。加强健康科普,消除认知误区,提升体重管理意识,才能更好预防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

除了代谢异常等疾病因素,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吃得多、运动少,导致身体获取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从而出现脂肪在体内堆积的情况。因此,有必要把科普的重点放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引导人们“管住嘴”“迈开腿”,做自己健康体重的第一责任人。

应该认识到,超重肥胖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努力改变。比如,在体重监测上,可以鼓励家庭、用人单位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配置人体成分分析仪,方便人们随时测量。在合理膳食上,有必要推进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减少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在科学运动上,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可以开展多种形式、趣味性强的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比赛活动。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动员、人人尽责尽力,方能形成促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的强大合力。

当前,中小学生、久坐上班人群等群体的超重肥胖率有上升趋势,对他们进行重点干预很有必要。要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他们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发现体重监测异常及时干预。针对久坐上班人群,用人单位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丰富职工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职工的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体重管理策略和措施,就能不断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

健康体重,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管好体重,也是管好自己的健康预期。做好体重管理,让我们一起行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0Gkx4PV43

返回目录>>

日本大阪府部分水体严重污染 约三成受检者血检异常

2024-08-12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日本大阪府摄津市一处地下水检测出有机氟化合物含量超标400多倍后,当地民间团体组织附近千余名居民进行血液检测。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约三成受检者血液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含量超标。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难以降解,会在环境和人体中累积,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署将其中一种代表性物质全氟辛酸(PFOA)列为致癌物,将另一种代表性物质全氟辛烷磺酸(PFOS)列为可能致癌物。

去年一项水质调查结果显示,大阪府摄津市一处地下水中有机氟化合物含量达到日本暂定国家标准的420倍。附近30多名居民去年底被发现血检异常后,一家民间团体决定扩大检测范围,对千余名居民进行血检。

这家民间团体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调查结果。接受血检的大阪府和兵库县1190名居民中,约三成人血液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含量超标。该团体要求日本中央政府为居民做免费血检,并采取相应对策。

去年以来,日本冲绳县、大阪府和东京都等地接连曝出水体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含量超标,附近居民血检异常。由于事发区域大多邻近驻日美军基地和日本自卫队基地,这些基地被视为可能的污染源。此外,一些工厂也被视为有造成污染的嫌疑。

今年5月,日本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启动自来水有害物调查,要求各地在9月底前上报约1.2万处自来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含量等相关信息。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zVwxTaUdG

返回目录>>

52元的中药面包、38元的中药冰淇淋销售火爆……中药餐饮,真养生还是智商税?

2024-08-12 工人日报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茶饮、面包、冰淇淋等食品饮品销售火爆。不过,这些食品饮品中,有部分售价远超同品类商品。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功效,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值得关注。

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最近,一股“万物皆可入中药”的风潮在餐饮行业大火。当年轻人喜欢的食品饮品加入中药成分后,似乎增加了一重养生元素,因此大受欢迎,销售火爆。

伴随中药餐饮逐渐“火出圈”,也有消费者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喝中药都要按照剂量服用,奶茶、面包里的一点点中药成分有用吗?中医忌寒,罔顾食物相生相克的中药冰淇淋真的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吗?

与此同时,还有消费者反映,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食品饮品,价格往往较高。市面上,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售价普遍远超同品类商品。那么,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效果,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对此,记者展开了采访。

中药餐饮“火出圈”

太阳通明茶、太阴相思茶、枸杞百香柠……8月2日,记者在北京一家中药茶饮店看到,标有“药食同源”的展板清晰可见。店内背景墙上,透明玻璃相框里展示着葛根、人参、天麻、肉桂等中药材。在点餐区一侧,五六个大容量煮茶壶排成一列,不同种类的药材在壶内熬煮,药香四溢。多位年轻人坐在用餐区的椅子上,享用着手中的饮品。

该茶饮店饮品单显示,店内饮品主要分为奶茶、果茶、现煮茶三大类。据店员介绍,店内共有26款饮品,每款都融入了中药草本元素。

在另一家饮品店,记者看到,店内除了有“晚安水”“元气水”等中药茶饮,还推出了“枸杞拿铁”“紫苏山楂美式”等含中药成分的草本咖啡,单价在20元~40元之间。“现在喝咖啡的消费者很多,热衷养生的年轻人也很多,因此我们将中药和咖啡进行了结合。”店员介绍道。

“我喜欢尝试新事物,中药奶茶算是中药和奶茶的跨界结合体。”在北京上班的李子曦周末逛街时,被一家中药奶茶店吸引。她告诉记者,这种新颖的组合给她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平日喜欢喝奶茶的她立刻下单,点了一杯店内销量最高、据称含有灵芝成分的饮品。“味道可以接受,有淡淡的草香气。”李子曦说。

不仅是茶饮和咖啡,近两年,面包、火锅、冰淇淋等多种食品饮品中都出现了中药的身影。将中药和雪糕相结合打造的中医雪糕,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等养生系列面包……各种主打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餐饮,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高价中药餐饮只能“浅尝辄止”

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中药餐饮兴起的重要因素。《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7%。

不过,对于中药餐饮是否真的有养生功效,又是否物有所值,不同消费者也有不同的体会。

当被问及对中药奶茶养生效果的看法时,李子曦告诉记者:“我希望吃食材健康的东西,饮品名字里有灵芝两个字,听起来就很健康。至于是否真的有效我并不清楚,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

和李子曦不同,王欣苒对中药餐饮的功效抱有期待。刚工作不久的王欣苒是一位“面包控”。前段时间,她所在公司的附近新开了一家中药面包店,因为工作压力大,王欣苒每次都会买加入人参等食材的吐司,希望在大快朵颐的同时,自己的气血能足一点。

然而,吃了几次之后,王欣苒觉得身体上没有任何变化。至于以后是否会继续回购这款面包,她说,52元一个的价格让自己“浅尝辄止”。王欣苒表示:“甜度不高,价格却很高。偶尔吃几次还行,经常吃花销太大。”

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北京石景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任芳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饮食作息不规律,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很有优势。但对于中药餐饮,任芳表示:“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任芳认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商家想要在专业性和适配度方面做好很难,健康与味道好之间也不容易平衡。

“目前来看,这些新兴的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多年的业内人士提醒,中药餐饮不等同于药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认为,商家要诚信经营,不能只注重营销噱头,一味地将中药元素简单粗暴地加入产品中,更不能因为添加了中药成分就定价虚高。他同时提醒,商家应注意药材的品质,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监管法规,更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养生在于平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任芳表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如果一边暴饮暴食、昼伏夜出,一边又想通过吃几顿中药餐饮来养生,是不现实的。”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zViCHqLjS

返回目录>>

多组学研究识别出结直肠癌关键预后因子

2024-08-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深圳8月8日电 (记者罗云鹏)8日,记者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等合作,通过对瑞典1063例结直肠癌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一系列与癌症不同阶段相关的基因。研究还识别出结直肠癌关键预后因子,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了数据基础。相关成果7日发表在《自然》上。

乌普萨拉大学教授托比亚斯·斯格罗姆认为,这项研究实现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结直肠癌基因组和转录组综合分析,并将分子层面的发现与高质量的临床数据相结合,从而识别出关键预后因子。这是与其他绝大多数癌症基因组学研究的不同之处。

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在线粒体基因组和非编码区域中亦存在与疾病相关突变,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将进一步推动对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理解。

同时,研究团队将同一肿瘤样本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否为微卫星不稳定性肿瘤,其抑癌基因上的突变均导致基因表达降低,从而更容易患癌。

此外,研究团队基于肿瘤基因表达差异,将结直肠癌预后分为5个预后亚型。相较于结直肠癌经典的共识分子分型,本研究构建的亚型能更加准确地预测预后。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zU8Qc3cRr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