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031

发布时间:

2024/10/31

浏览次数:

4523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10-31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现场谈判竞价结束

护理服务新增“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召开二十大后第二轮巡视动员部署会

疾控动态

2024年西藏自治区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师资培训班圆满完成

陕西省监测预警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圆满结业

科研动向

PNAS:揭示果蝇机体中的肠脑轴调节通路或有望为研究人类衰老提供新的见解

Nature:重大进展!一个由三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回路控制着进食

Nature:意外!揭示肿瘤抑制基因BRCA1在抑制肿瘤方面的新作用

PLOS Pathog:一场肝脏中的隐秘战争!结核病会改变机体的肝脏代谢并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舆情信息

《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发布:结核病发病增长率大幅放缓至0.2%,但防治仍面临挑战

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

警惕“上头”电子烟

癌症耐药性遗传图谱绘成

6种与癌症发生风险相关基因确定

乳腺癌可防可控 我国患者五年生存率已超过80%

抓好医德培育的基础性工程

齐心协力 推动银屑病患者幸福指数再提升

防控肥胖 孩子们成了受益者

西北地区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

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开业

北京新增5个专业质控和改进中心

儿童恶性肿瘤经济负担与医保方案研究启动

特医食品注册优先审评审批工作程序发布

希腊羊痘疫情暴发致超2.4万只动物被扑杀

法媒:是否征收“甜食税”,法国政府内部现分歧

热点追踪

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现场谈判竞价结束

2024-10-31 央视新闻客户端

10月30日上午,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现场谈判竞价结束。从27日开始,25名医保谈判专家分为5组,对162种药品进行谈判和竞价。谈判药品中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抗感染等老百姓常用药,也有肿瘤药物、罕见病药物等。现场谈判和竞价最终结果将另行公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K3rDOzX6kk

返回目录>>

护理服务新增“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

2024-10-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少杰)近日,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统一指导各省规范护理价格项目,同时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以满足群众的护理服务需求。

  国家医保局将各省目前名称和内涵不一致的护理价格项目统一分类,包括分级护理、专科护理、专项护理三大类,整合为22项价格项目。其中,分级护理是对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及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后,给予不同级别的基础护理服务,由重到轻分为特级、Ⅰ级、Ⅱ级、Ⅲ级护理。专科护理是为重症监护、急诊、精神、传染以及新生儿等专科设立的特殊护理服务。专项护理是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造瘘、造口等特定治疗操作设立的价格项目。此次发布的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将原先单独收费的口腔、肛周、会阴护理等专项护理纳入特级和Ⅰ级护理价格构成中,更便于计费。国家医保局表示,全国护理价格项目年内将实现规范统一。

  近年来,天津、浙江、福建等省份陆续开展免陪护护理或无陪护病房试点,即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国家医保局吸收地方探索经验,在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中单独设立“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今年底前,各省对接落实该立项指南后,试点地区“免陪照护服务”收费将有据可依。为避免新项目被滥用,挤占有限的护理服务资源,国家医保局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Ⅰ级护理患者,且暂不纳入医保,患者或患者家属可自主选择由医疗机构提供的“免陪照护服务”,也可选择社会化、市场定价的护工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30/498698.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召开二十大后第二轮巡视动员部署会

2024-10-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倩)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二十大后第二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要求,对委党组二十大后第二轮巡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郭燕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确保第二轮巡视正确政治方向。要聚焦深化政治巡视,以“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为根本指向强化政治监督;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巡视调动各单位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聚焦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在强化整改和成果运用上见真章、求实效。

  会议要求,要精准把握监督重点,从严从实、严肃认真规范做好各项工作,在强化问题意识上下功夫,在强化协同配合上下功夫,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以高质量的巡视成果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委党组决定,第二轮巡视设立2个巡视组对6家直属和联系单位开展常规巡视。会议宣布了被巡视单位名单,宣布了巡视组组长、副组长名单并授权。委党组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被巡视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领导班子成员,巡视组全体成员,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组成员,巡视办成员等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30/498703.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2024年西藏自治区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师资培训班圆满完成

2024-10-28 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做好西藏自治区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工作,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项目实施质量,为各地(市)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打下基础和师资带教能力。2024年10月21日-25日,举办2024年西藏自治区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师资培训班。全区各级疾控机构共计20余人参加。

此次培训特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和兄弟省市疾控中心项目国家级师资共6名进行授课,培训主要内容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学员现场实践指导原则与要求,现场模拟实践教学与活动讨论等内容,并组织学员进行现场模拟授课。

本次师资培训圆满完成,为我区自主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尊定了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带教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我区培养更多现场流行病学人才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tibetcdc.cn/zxdt/39495.jhtml

返回目录>>

陕西省监测预警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圆满结业

2024-10-28 陕西省疾控中心传防所

2024年10月16日至10月21日,陕西省疾控中心成功举办了一期和二期监测预警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班的第三次集中授课,来自全省各级疾控机构的骨干学员在本次培训中就监测数据分析、风险评估、预警信息建议、监测系统评价和专题调查等作业进行了分组汇报,展示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成果。

在结业典礼上,陕西省疾控中心党组成员邱琳和传防所所长张义出席并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对表现突出的学员颁发了优秀学员证书。

陕西省监测预警专业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是全省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取得显著成效。陕西省将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全省疾控机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次培训班的圆满结课,标志着全省在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未来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www.sxcdc.com/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PNAS:揭示果蝇机体中的肠脑轴调节通路或有望为研究人类衰老提供新的见解

2024-10-30 生物谷原创

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神经肽F(NPF)能通过将营养感知、胰岛素信号和保幼激素的产生进行整合来调节果蝇的衰老。

饮食限制(DR,dietary restrictio)能减缓很多动物的衰老,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仅仅来自饮食的感觉信号就足以减缓或加速机体寿命,消化道是感知营养物质的候选位置,肠内分泌细胞(EEC,enteroendocrine cells)所分泌的神经肽能产生系统性信号从而对食物做出反应。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Gut-to-brain regulation of Drosophila aging through neuropeptide F, insulin, and juvenile hormon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布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果蝇肠道中所产生的神经肽激素(neuropeptide)控制其寿命背后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表示,这一发现对于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基于肠道基于的新型糖尿病和肥胖症药物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时,人类机体的肠道激素与果蝇的激素属于同一家族。在过去二十年里,研究人员分析了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激素(IGFs)控制果蝇机体衰老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者Tatar说道,我们都知道,减少胰岛素信号和IGF信号或能减缓果蝇的衰老并延长其寿命,我们从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衰老,这也是衰老生物学中所采取的跨学科方法的一部分,目前研究者Tatar的实验室一直在果蝇机体中研究称之为神经肽F(NPF)的胰岛素调节激素,其能在果蝇肠道中产生并根据对饮食的反应从而分泌到机体循环系统中。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方法,其能利用遗传工具来减少果蝇肠道中分泌NPF的能力,从而就能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随后他们绘制出了果蝇体内从肠道到大脑再到垂体样组织的NPF产生的图谱,并将这些与其饮食关联了起来。研究者发现,肠道中NPF的抑制能延长果蝇的寿命,这就好像阻断大脑中控制名为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的另一种激素的NPF受体一样,研究人员总结道,肠道中的NPF能通过将营养感知、胰岛素信号和保幼激素的产生进行整合来调节果蝇的衰老。

Tatar说道,我们展示了所有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来控制果蝇寿命的,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额外的实验来理解当增加NPF的分泌,从而增加胰岛素时会发生什么?研究人员推测,果蝇肠道中NPF的过量产生或许会对机体衰老产生负面影响并会缩短机体寿命,尽管果蝇看起来又小又简单,但其实际上和人类拥有很多相同的基因,人体内也有类似的激素能参与相似的过程和通路,理解果蝇机体的衰老机制或许能帮助解释人类机体中所发生的衰老过程。

人类并不会产生NPF或保幼激素,然而却会产生胰岛素,并能分泌调节胰岛素产生的肠道激素,比如胰多肽Y(PPY,pancreatic polypeptide Y)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NPF属于同一激素家族,其都被称之为肠降血糖素(incretins),因为其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目前关于GLP-1激动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能敏人类机体的肠降血糖素GLP-1,并诱发胰腺中胰岛素的分泌。考虑到诸如GLP-1激动剂样的增加胰岛素的药物如何用来治疗糖尿病和肥胖,以及在过硬中揭示胰岛素和机体衰老之间的关联,或许是时候考虑其如何影响人类机体衰老了。

果蝇是一个很好的人类模型,但研究人员需要将对果蝇的研究结果推向小鼠,并建立观察GLP-1激动剂和衰老的研究,这或许需要很多年时间但其的确非常重要。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并揭示通常用于治疗人类肥胖和糖尿病的肠降血糖素和其类似物如何影响机体衰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6d484e7876c.html

返回目录>>

Nature:重大进展!一个由三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回路控制着进食

2024-10-30 生物谷原创

通过绘制 BDNF 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图,作者发现,BDNF 神经元是一个连接调节食欲的激素信号和进食所需动作的三部分神经回路的关键。

我们的下颌有很多用途,比如说话、唱歌、咳嗽、大笑、吼叫、打哈欠、咀嚼。每个动作都需要复杂的肌肉协调,其活动由大脑神经元控制。但是,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一项新的研究中指出,对生存最重要的下颌动作:进食,背后的神经回路却出奇地简单。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10月2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subcortical feeding circuit linking an interoceptive node to jaw movement”。

在论文通讯作者Jeffrey M. Friedman和论文第一作者Christin Kosse的领导下,他们发现了一个由三个神经元组成的回路,该回路将一种饥饿信号激素与咀嚼的下颌运动连接起来。位于这两者之间的是下丘脑特定区域中的神经元群体,该群体一旦受损,就会导致肥胖。

令人吃惊的是,抑制这些所谓的 BDNF 神经元不仅会导致动物摄入更多的食物,而且还会触发下颌做出咀嚼动作,即使在没有食物或其他感觉输入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而刺激它们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减少食物摄入并停止咀嚼动作,从而有效抑制饥饿感。

这个简单的回路结构表明,进食冲动可能比人们认为的更类似于一种条件反射,而且可能为如何控制进食的起始提供了新的线索。

Kosse说,“这些神经元对运动控制如此关键,这令人惊讶。我们没想到,限制下颌的物理运动可以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

不仅仅是一种感觉?

进食的冲动不仅受饥饿的驱使,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吃东西也是为了愉悦、社交、仪式和习惯;嗅觉、味觉和情绪也会影响我们是否进食。对于人类来说,进食也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多吃或少吃来调节。

肥胖的原因同样复杂,是饮食、环境和基因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包括饥饿控制激素瘦素(leptin)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编码基因在内的一些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严重的暴饮暴食、代谢变化和极度肥胖,这表明这两种因子通常会抑制食欲。

Friedman及其团队在开始这项研究时,试图确定抑制暴饮暴食的 BDNF 神经元的位置。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BDNF神经元的位置,因为BDNF神经元也是神经元发育、分化和存活的主要调节因子,在大脑中广泛存在。

腹内侧下丘脑中的BDNF神经元抑制食物摄入和体重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他们将目标锁定在腹内侧下丘脑(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 VMH),这是一个与葡萄糖调节和食欲有关的大脑深部区域。有大量文献表明,VMH受损会导致动物和人类暴饮暴食,最终导致肥胖,就像突变的BDNF蛋白一样。也许 VMH 在进食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

他们希望通过记录 BDNF 对进食行为的影响,找到将感觉信号转化为下颌动作的神经回路。他们随后发现,当动物变得肥胖时,VMH 中的 BDNF 神经元会被激活,但其他部位的神经元不会被激活,这表明当体重增加时,这些神经元会被激活,以抑制食物摄入。因此,当这些神经元缺失或BDNF发生突变时,动物就会变得肥胖。

在没有食物时咀嚼

在一系列实验中,作者利用光遗传学技术表达或抑制小鼠腹侧下丘脑中的BDNF神经元。当这些神经元被激活时,小鼠完全停止进食,即使它们已知自己饥饿。抑制这些神经元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小鼠开始进食——进食、进食、再进食,短时间内狼吞虎咽的食物比正常情况下多出近 1200%。

Kosse说,“当我们看到这些结果时,我们起初认为 BDNF 神经元可能编码了情绪。我们想知道,当我们调节这些神经元时,小鼠是否会体验到饥饿的负面感觉,或者吃到美味食物的正面感觉。”

但随后的实验推翻了这种想法。无论给小鼠的食物是什么——是它们的标准食物,还是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比如小鼠的巧克力慕斯蛋糕,他们发现,激活BDNF神经元会抑制食物摄入。

由于饥饿并不是进食的唯一动力,他们还向已经吃饱的小鼠提供了很可口的食物。这些动物一直在吃,直到作者抑制了BDNF神经元,它们才迅速停止进食。

Kosse指出,“这最初是一个令人困惑的发现,因为之前的研究已表明,这种为愉悦而进食的‘享乐’驱动力与饥饿驱动力截然不同,后者试图通过进食来抑制与饥饿相关的负面感觉或负面情绪。我们证实激活BDNF神经元可以抑制这两种驱动力。”

同样令人震惊的是,BDNF抑制会导致小鼠用下颌对周围的任何物体做出咀嚼动作,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种咀嚼和撕咬的冲动如此强烈,以至于小鼠啃咬周围的任何东西——喂水器的金属水嘴、木块,甚至是监测它们神经活动的电线。

但是,这种运动控制开关是如何与身体对食物的需求或渴望联系起来的呢?

通过绘制 BDNF 神经元的输入和输出图,作者发现,BDNF 神经元是一个连接调节食欲的激素信号和进食所需动作的三部分神经回路的关键。

这个神经回路的一端是下丘脑弓状核(Arc)区域的特殊神经元(下称Arc神经元),它们能接收饥饿信号,如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瘦素含量高意味着能量槽已满,而瘦素含量低则表示该进食了)。没有瘦素的动物会变得肥胖)。Arc神经元投射到VMH,其信号被BDNF神经元接收,然后直接投射到一个名为Me5的脑干中枢,该中枢控制下颌肌肉的运动。

Kosse说,“其他研究表明,如果在小鼠发育过程中杀死Me5神经元,它们就会因为无法咀嚼固体食物而挨饿。因此,当我们操纵投射到那里的BDNF神经元时,我们就能看到下颌运动,这是有道理的。”

Friedman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VMH受损会导致肥胖。“我们论文中提出的证据表明,与这些病变相关的肥胖是这些BDNF神经元缺失的结果,这些发现将导致肥胖症的已知突变统一为一个相对连贯的神经回路。”

他补充说,这些发现表明,感觉与行为之间存在更深层次的联系。Friedman说,“这个进食神经回路的结构与条件反射的结构没有太大区别。这很令人吃惊,因为进食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你是否会开始这种行为,但没有一个因素能保证你一定会开始这种行为。另一方面,条件反射很简单:一个确定的刺激和一个不变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篇论文表明,行为和条件反射之间的界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模糊。我们假设,这个回路中的神经元是大脑中传递其他调节食欲的信号的其他神经元的作用目标。”

这一假设与 20 世纪初神经生理学家Charles Sherrington的研究一致,他指出,虽然咳嗽是由典型的条件反射调节的,但它也可能受到意识因素的调节,例如在拥挤的剧院里抑制咳嗽的欲望。

Kosse还说,“由于进食对基本生存至关重要,这种调节食物摄入的神经回路可能很古老。也许它是大脑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更为复杂的处理过程的基础。”

为此,作者希望在未来探索称为Me5的脑干区域,认为下颌的运动控制可能是理解其他行为的有用模型,包括与压力有关的强迫性口腔动作,如咬铅笔橡皮或头发丝。

她说,“通过研究 Me5区域中的这些运动前神经元,我们或许能够了解是否有其他中枢投射到该区域并影响其他先天性行为,就像 BDNF 神经元对进食的影响一样。是否也有压力激活的神经元或其他神经元投射到该区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34384885679.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意外!揭示肿瘤抑制基因BRCA1在抑制肿瘤方面的新作用

2024-10-30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的新发现解释了 BRCA1 通过促进无错误修复的关键步骤而发挥的肿瘤抑制功能。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乳腺癌基因BRCA1在抑制肿瘤方面的新作用。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motion of DNA end resection by BRCA1–BARD1 i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携带遗传性BRCA1 基因突变的人容易罹患乳腺癌、卵巢癌和其他癌症。BRCA1 通过修复受损的 DNA 来帮助预防癌症,但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尚待确定。

BRCA1修复的DNA损伤是DNA双链断裂,即DNA的两条链都断裂,如果不修复或修复不准确,就会导致癌症。这项新的研究表明,BRCA1不仅能将DNA断裂推向一种准确的DNA修复机制——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HR),还能通过刺激对DNA末端进行加工以便为同源重组做好准备的“末端切除酶”的活性来促进后续步骤。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副院长Patrick Sung博士说,“我们对纯化的BRCA1蛋白进行的生化分析有助于阐明它在DNA末端加工中的作用。”

BRCA1-BARD1对EXO1的刺激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神经外科教授Sandeep Burma博士说,“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BRCA1是如此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因为它在同源重组中确实扮演着不止一个关键角色。”

解释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BRCA1

Burma说,当细胞面临DNA断裂时,是使用所谓的“易出错”机制(非同源末端连接,简称NHEJ)修复,还是使用“无错误”机制(同源重组)修复,BRCA1通过一种执行决策步骤来预防癌症。Burma说,BRCA1的作用是引导DNA断裂进入同源重组进行修复。

这项新研究为 BRCA1 如何实现这一惊人壮举提供了宝贵的机制信息。他们的新发现解释了 BRCA1 通过促进无错误修复的关键步骤而发挥的肿瘤抑制功能。

通过生成缺乏与 DNA 相互作用但其他方面正常的 BRCA1 突变体,Sung实验室能够准确地确定 BRCA1 如何促进无差错 DNA 修复。随后,Burma 实验室在细胞水平上证实了这一发现,表明表达BRCA1突变体的细胞无法进行无差错 DNA 修复。因此,突变细胞由于错误修复水平的提高而表现出严重的染色体变化。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的Eric C. Greene及其团队可以实时观察 DNA 修复蛋白在单个 DNA 分子上的行为。他们在这项研究中展示了 BRCA1 如何与 DNA 上的切除酶一起移动,刺激它们,就像骑师在赛马场上刺激赛马一样。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 BRCA1 的功能障碍如何导致肿瘤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发现还将有助于为乳腺癌和其他携带特定 BRCA1 基因突变、影响BRCA1蛋白这些新功能的癌症提供治疗方案。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4b5848e57b0.html

返回目录>>

PLOS Pathog:一场肝脏中的隐秘战争!结核病会改变机体的肝脏代谢并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2024-10-30 生物谷原创

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结核病会扰乱机体的葡萄糖代谢,相关研究结果补充了糖尿病会加重结核病症状的认识。

慢性炎症是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幕后推手,而肺结核(TB,即 tuberculosis)正是引发这种慢性全身性炎症的罪魁祸首之一。然而,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结核病引起的炎症是否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器官,进而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题为“Altered hepatic metabolic landscape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response to pulmonary tuberculo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结核病会扰乱机体的葡萄糖代谢!

结核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通过吸入受感染个体肺部的微小飞沫传播。虽然它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主要攻击肺部。每年,全球有超过4000人因结核病死亡,使其成为最具破坏性的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研发改良版疫苗作为优先事项,目前只有一种针对结核病的疫苗存在,主要用于保护婴幼儿免受严重感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专注于结核病对代谢健康的影响,特别是未确诊和亚临床感染对机体的多种影响途径。他们发现,结核病不仅会扰乱葡萄糖代谢,还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可能将易感患者推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边缘。这项研究补充了之前关于糖尿病会加重结核病症状的认识,并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肺结核的实验室模型来观察早期感染阶段肝脏的变化。结果显示,肝细胞内的免疫反应被激活,葡萄糖代谢发生改变。随后,文章的第一作者Mrinal Das分析了已发表的人类代谢数据,发现当人们从潜伏感染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时,肝脏中的葡萄糖代谢也会出现中断。

研究团队的下一步目标是确定免疫反应如何改变肝脏代谢的具体分子通路,以便开发靶向性干预措施。他们还将研究潜伏性肺结核(即没有明显症状的结核菌感染)如何影响人类的代谢健康。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支持了结核病会驱动干扰素介导的肝脏代谢改变的假设,导致糖原异生作用减少,并降低全身胰岛素敏感性。这些发现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提醒我们在药物或疫苗试验中应考虑代谢筛查的重要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80384828804.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发布:结核病发病增长率大幅放缓至0.2%,但防治仍面临挑战

2024-10-30 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10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了《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该报告全面回顾了全球及各国在结核病防控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报告指出,据估算,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数达到1080万,发病率为134/10万,尽管较上一年略有增加,但增长率已大幅放缓至0.2%,显示出疫情开始趋于平稳的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结核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南亚区、非洲区和西太平洋区是结核病病例最为集中的地区,占据了全球病例的绝大部分。而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更是占据了全球发病数的87%,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五个国家就占了全球发病总数的56%。这一数据再次凸显了结核病在高负担国家的严峻形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在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中的目标。与2015年相比,2023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仅下降了8.3%,远低于策略中提出的到2025年下降50%的里程碑目标。同样,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的减少幅度也远低于目标要求,尽管2023年死亡人数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距离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中的死亡人数减少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在中国,结核病疫情同样不容忽视。据估算,2023年我国新发结核病患者数为74.1万,发病率为52/10万,略低于上一年。然而,在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数仍排在第3位,占全球发病数的6.8%。此外,我国的结核病死亡数也估算为2.5万,结核病死亡率为2.0/10万。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结核病防控方面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面对结核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报告中提到,自2022年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的结束,结核病诊断和治疗工作得到了大幅恢复,这有助于减少结核病死亡人数和降低发病率增速。然而,要真正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还需要各国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结核病防控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防治、结核病患者及其家庭面临的经济费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更加深入的关注和解决。

根据报告,全球结核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55%,女性为33%,儿童和青少年为12%。新发结核病病例大幅增加,主要受营养不良、艾滋病毒感染、酒精使用障碍、吸烟和糖尿病五大风险因素驱动。

在所有中低收入国家的结核病患者家庭中,约半数家庭的诊断和治疗成本超过家庭年收入20%。这是报告首次估算这一数据。

2023年,全球结核病预防和护理资金进一步减少,远低于目标水平。中低收入国家承担98%的结核病负担,却面临重大资金缺口。尽管全球对抗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在结核病国际援助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资金贡献仍未能充分满足基本的结核病服务需求。此外,结核病研究资金严重不足,也阻碍新型结核病诊断以及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尽管已具备预防、发现和治疗结核病的工具,但结核病仍然导致大量人员死亡和患病。他敦促所有国家履行消灭结核病的承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K3E3kI0BiM

返回目录>>

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

2024-10-30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徐鹏航)国家医保局30日公布,目前,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其余4个省份正在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辅助生殖是通过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等技术,让患不孕不育症或有家族遗传病的夫妇受孕并生下健康的胎儿。今年以来,多地陆续将辅助生殖相关技术纳入医保。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再次明确,“指导各地将适宜的分娩镇痛以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辅助生殖进医保为参保人带来了切实的福利。以四川为例,该省将13项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分别按70%和50%的比例直接结算,每人终身限定支付2次。其中“取卵术”在省管三甲公立医疗机构定价为2157元/次,职工医保可报销1509.9元,自付仅需647.1元;居民医保则可报销1078.5元,自付1078.5元,患者费用负担显著减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31/c14739-40351064.html

返回目录>>

警惕“上头”电子烟

2024-10-3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何亮)记者10月28日从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获悉,辽宁省沈阳市警方成功捣毁一个贩卖、吸食依托咪酯的犯罪团伙,抓获涉案人员56人,缴获依托咪酯烟弹50余瓶、毒资10万余元。而依托咪酯正是2023年10月1日起被正式列管的一种精神活性物质。

  依托咪酯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粉末状物质,具有镇静催眠活性,是一种短效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剂。

  近年来,随着电子烟用户增多,不法分子对电子烟动起了歪脑筋,将依托咪酯加入电子烟的烟弹中。吸食依托咪酯后,人会头晕、站立不稳,类似醉酒状态,还可能出现过敏症状。这类电子烟外观上与普通电子烟没有区别,但是刺激性大,被称为“上头烟”。

  人若大剂量吸食依托咪酯,会脾气暴躁、生活懒散,更严重的可能会呼吸暂停。

  记者了解到,在依托咪酯被正式列管后,不法分子调整了添加物种类以躲避法律制裁。目前,我国警方已经在电子烟油中发现了美托咪酯等类似依托咪酯的物质。这些物质在进入人体后,都会被代谢成依托咪脂酸,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警方提示,吸食依托咪酯等同吸毒,公众若发现售卖“上头烟”等犯罪行为,请及时联系公安机关。消费者当看到电子烟广告,一定要擦亮双眼,谨防掉入毒品深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31/c14739-40351039.html

返回目录>>

癌症耐药性遗传图谱绘成

2024-10-3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张梦然)在一项大规模研究中,来自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以及Open Targets平台的研究人员,以“基因魔剪”CRISPR技术为“画笔”,绘成癌症耐药性遗传图谱。该研究详细解释了已知突变如何影响耐药性,并揭示了可进一步探究的新DNA变化。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遗传学》上的这项成果,调查了突变对10种癌症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根据个体的基因构成,确定了有潜力的二线治疗方案。

癌症治疗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耐药性。当对癌症初次治疗产生耐药性后,随后的治疗即为二线疗法,而这些疗法的选择性十分有限。如果能理解导致耐药性的分子变化机制及其应对策略,科学家就能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并根据癌症的基因特征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目前,鉴定耐药突变的方法往往需要长时间收集患者的多次样本,既耗时又复杂。此次研究采用了尖端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方法,研究多种药物对人类癌细胞系和类器官细胞模型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整合这些技术手段,构建了一张详细的图谱,展示了不同类型癌症的耐药模式。

这张图谱提供了更多关于耐药机制的信息,揭示了可能作为潜在治疗生物标记物的DNA变化,并指出了有前景的组合疗法或二线治疗方向。

研究发现,根据DNA变化对药物的影响,癌症突变可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其中包括耐药突变、药物成瘾突变、驱动突变,以及药物致敏突变。

这项研究集中在结肠癌、肺癌和尤文肉瘤细胞系上,因为这些细胞系容易发展出耐药性,并且可用的二线治疗方案较少。研究人员使用了10种目前已被批准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癌症药物,以帮助确定是否可重新利用或联用这些药物来克服耐药性,从而缩短将潜在治疗方案引入到临床的时间。

癌症号称“众病之王”,与普通疾病相比,其治疗的难度和复杂度不言而喻。雪上加霜的是,癌细胞还容易产生耐药性,导致原本有效的治疗方案逐渐失效。这无疑为癌症治疗增加了更多挑战,让患者的抗癌之路更加困难重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绘制癌症耐药性遗传图谱,相当于初步勾勒出对抗癌症耐药性的“作战地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棘手的医学难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31/c14739-40351024.html

返回目录>>

6种与癌症发生风险相关基因确定

2024-10-3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位于冰岛的安进子公司deCODE Genetics的科学家及其合作者,发现了6个携带有罕见生殖种系变异且与癌症发生风险相关的新型基因。这一发现有望带来更好的筛查和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9日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部分癌症发生在天生携带罕见基因序列变异的人群中,发现此类变异可改善早期癌症检测及促进靶向疗法发展。

  科学家此次分析了来自欧洲血统个体的三组大型遗传数据集,其中包括130991名癌症患者和733486名对照组个体。

  通过对22种不同癌症类型进行基因关联分析,他们发现了4个与患癌风险相关的新型基因,分别是与前列腺癌相关的促凋亡基因BIK;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自噬相关基因ATG12;与甲状腺癌相关的TG;以及与肺癌和皮肤黑色素瘤相关的CMTR2。这些变异导致的癌症风险相对增加幅度达90%—295%。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首批与患癌风险降低相关的罕见变异基因。具体而言,AURKB的缺失被发现对所有类型的癌症都具有保护作用,而PPP1R15A的缺失则与乳腺癌风险降低53%相关。这表明,抑制PPP1R15A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一种新方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31/c14739-40351020.html

返回目录>>

乳腺癌可防可控 我国患者五年生存率已超过80%

2024-10-30 人民网

每年10月为“世界乳腺癌防治月”。乳腺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其实,乳腺癌也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癌症,我国患者五年生存率已超过80%。如何预防乳腺癌?筛查方式有哪些?得了乳腺癌必须要切除乳房吗?为此,人民网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

江泽飞介绍,乳腺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遗传因素占据一定比例。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预防乳腺癌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远离不健康的食物和环境污染,戒掉酗酒、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

“乳腺癌的显著临床特征是无痛性的乳房肿块,因此有部分患者发现肿块后总是焦虑不安。”江泽飞指出,发现肿块后不必过于恐慌,这并不代表就会得乳腺癌,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目前,超声、钼靶、核磁以及穿刺活检等诊断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和确诊中。对于普通女性而言,定期进行乳腺检查是及早发现乳腺癌的有效途径。

得了乳腺癌,是不是意味着要切除整个乳房?江泽飞表示,各项指征合适的患者,可以选择保留乳房、保留腋窝功能的手术。临床研究表明,对于2公分以下的早期病灶,保乳手术不仅保留了乳房的形态,而且预后效果良好,复发率与全切手术并无显著差异。同时,保乳手术还能减少对患者机体功能的损害与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目前,新型保腋窝手术、腔镜技术以及机器人手术等新型手术方式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江泽飞还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治疗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手术以外,还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采用药物进行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保乳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具体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期情况决定。

“现阶段,中国的乳腺癌诊疗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中心的团队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特别是在精准分类和分线治疗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江泽飞认为,随着早期诊断越来越规范、新型手术方式的应用、药物治疗的精细化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乳腺癌患者能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30/c14739-40350458.html

返回目录>>

抓好医德培育的基础性工程

2024-10-30 健康报

  当前,随着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以及医患关系的重构,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的医德建设,关系着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着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医德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基于此,进一步加强医德培育需要从多维度、多层次、多方面持续发力,以“严、点、魂”三字诀为指引,不断提升新时代医德培育的针对性、精准性以及实效性,持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严”字当头,强化规范管理

  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强化内部约束、提升医德培育实效的坚强保障。制定切实可行的医德建设规章制度需要从教育培训、监督考核、奖惩激励等方面协同发力。

  在教育培训层面,通过定期举办医德医风教育课程、职业道德讲座以及案例分析研讨等活动,增强医务人员遵守医德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监督考核方面,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评价机制,将医德表现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违反医德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此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促使医务人员时刻保持警醒,坚守医德底线。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进行监督,及时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

  此外,可通过设立医德医风奖励基金,对在医德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医务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医德培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找准“点”位,聚焦工作重点

  遵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抓住医德建设的关键点和薄弱环节,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

  因地制宜,在于“入境”。开展医德培育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科室、不同环境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因人制宜,在于“融情”。医务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各不相同,其医德需求和认知水平也存在差异。医德建设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如加强新入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医院文化和规章制度的培训,组织资深医务人员开展高级研修班、学术交流等活动。

  因事制宜,在于“析因”。在处理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事情性质和情况灵活应对、精准施策。抓好思想教育,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物质利益观。

  因时制宜,在于“顺应”。抓住时机,结合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鲜明的医德教育活动,并通过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医德建设专栏等“赋能增效”,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筑牢“魂”基,加强精神引领

  精神引领是医德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新时代加强医德培育,要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挖掘人民卫生健康事业传承发展的红色基因,讲好新时代传承白求恩精神、红医精神等感人故事。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抗击“非典”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医疗队精神等伟大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让广大医务人员深刻认识到“修医德、行仁术”的重大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同时,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等金字招牌,形成以文化人、以德养人的良好效果,激发广大医务人员争当人民健康卫士、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view/2024/1030/498690.html

返回目录>>

齐心协力 推动银屑病患者幸福指数再提升

2024-10-30 健康报

  据统计,我国现有银屑病患者人数已超过700万。在过去20多年间,银屑病的治疗实现了重要突破,该病逐渐从“顽疾难治”变为“可治可愈”。然而,仍有不少银屑病患者因种种原因,未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饱受疾病之苦。

  10月26日,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华北理工大学、健康报社、国际银屑病协会等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银屑病大会,在河北省唐山市开幕。大会的主题是“心相印,爱无‘银’”。会上,如何提升银屑病患者的幸福指数成为热议焦点。与会专家强调,无论是深化创新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关注患者精神健康,还是提升基层诊疗规范化水平,大家的共同愿景都是为了让更多的银屑病患者能够拥抱幸福生活。

深化创新研究

  国际银屑病协会执行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顾问张学军教授:迄今为止,中国银屑病大会已举办七届。这七届大会见证了银屑病从棘手难愈到可实现临床治愈的突破性进展。

  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及系统性疾病,其治疗历程充满挑战。2002年,我们团队率先发现人体4号染色体上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揭示了银屑病的遗传易感性。2007年,团队又发现白细胞介素(IL)-15与银屑病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关联性。IL-23也参与了辅助性T细胞17(Th17)介导的银屑病炎症过程。这些研究成果为以IL-23和IL-17为靶点的生物制剂的成功研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依据。

  随着针对多样化靶点的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的相继问世,我国皮肤科医生和患者对于银屑病的治愈信心显著增强。自2018年起,相关创新药物在海南博鳌率先上市,并逐步推广至全国。目前,国内银屑病患者每年仅需要花费数千元,就能有效治疗以往可能需要十几万元治疗费用的疾病。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实际应用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的患者比例仅为10%~20%。2022年的一项关于银屑病患者满意度与幸福指数的调查显示,超六成患者仍饱受银屑病困扰,生活在痛苦之中。

  鉴于此,我们将“让我国90%以上的银屑病患者感到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持续加大银屑病研究投入,积极探索新型治疗策略与药物,借助科研创新的力量,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全面缓解银屑病症状,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回顾过去20多年,从基因探索到临床应用,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展望未来,开展银屑病复发防治研究、探索银屑病空间组学等,将成为我们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银屑病治疗领域的全面进步。

加速成果转化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高兴华教授:在探索医学界的未知领域时,“转化研究”始终是科研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所有的医学相关研究,最终都是为了遵循科学规律,解决临床治疗难题。

  近些年,国内多个团队在诊断转化、耐药性研究转化、中医药转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包括银屑病在内的诸多皮肤病的高效诊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诊断领域,尽管免疫性皮肤病已存在诸多免疫力评估指标,但我们仍需要寻找更为精准、特异的自身免疫活动标志物。例如,基于前期扎实的基础研究,陆前进教授团队研发了一款新型试剂盒。经过严格验证,该试剂盒在免疫性皮肤病诊断敏感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为未来的精准医疗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乔建军教授团队通过结合临床皮疹变化与病理检查,发现了某些特定的临床病理表现与成人Still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客观的指标。

  耐药问题一直是当前治疗中的一大难题。耐药患者可选药物有限,且需要更严格的疾病管理。廖万清、潘炜华教授团队成功发现了与耐药相关的基因位点,并据此开发了一款能够预测耐药情况、指导治疗决策的试剂盒。目前,相关的专利转让与注册证申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此外,有几个团队通过多年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实践,发现了一些传统药物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并正致力于推动其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以期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药的智慧与魅力。

  转化研究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与支持。我们不仅要关注基础研究,更要积极推动其向临床应用转化与落地,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皮肤病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提升患者的治疗获得感。

关注精神“枷锁”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王刚教授:精神应激对多种皮肤病,尤其是银屑病具有重要影响。遗传易感个体在外界诱因的触发下,免疫系统首先被激活,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皮肤出现病变。

  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精神应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许多患者在遭遇精神打击后,病情会复发或加重。这种精神应激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直接影响疾病进展与转归。数据显示,在银屑病复发与加重阶段,有精神因素和处于精神应激状态的患者占比高达44%和88%。在银屑病患者中,抑郁与焦虑状态患者占比很高,甚至接近一半。这些患者往往面临更大的疾病负担与心理压力。

  临床上,心理治疗是缓解抑郁状态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理治疗干预患者的精神应激与抑郁状态,能够显著改善银屑病的病情。为了更深入地探究精神应激与银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进行了双向因果关系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与抑郁之间存在双向作用的关系。既然存在这样的关系,我们就需要寻找进一步的治疗依据。

  在实验中,我们构建了精神应激动物模型,并观察到银屑病的病情在精神应激状态下会明显加重。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种MCH能神经元,在精神应激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一步研究发现,MCH能神经元不仅与精神应激密切相关,还通过其神经肽直接调控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与代谢功能,从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这些研究,为从精神应激方面干预银屑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对于银屑病与精神应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治疗,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与心理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赋能基层诊疗

  华北理工大学副校长、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国际银屑病协会执行委员、中国银屑病大会执行主席孙良丹教授:近年来,银屑病诊疗领域的进展令人瞩目。然而,不可否认,当前银屑病的治疗仍面临挑战,包括如何有效避免银屑病复发,达到更为彻底的根治效果,以及如何提升银屑病的诊疗规范性等。

  现阶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载着大量的皮肤疾病患者的诊疗需求,责任重大,在银屑病诊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目前优质医疗资源正稳步下沉,但银屑病基层诊疗能力仍有待提高。我们必须通过学术交流、技术科普宣讲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基层皮肤科医生的治疗理念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依托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构建紧密的协作网络,加强对县域医生的培训和支持,包括提供最新的治疗指南和共识宣讲,以及必要的医疗设备。同时,建立银屑病专病门诊和人才培养机制,为基层医生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总之,银屑病的治疗需要全体皮肤科医生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确保基层医生能够胜任银屑病首诊的重任,是提升疾病早诊早治率的关键,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因诊疗不当而导致的患者信心受挫及病情恶化。我们深信,随着基层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更多银屑病患者将获得科学、规范且先进的诊疗服务,从而重获生活的美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horizon/2024/1030/498677.html

返回目录>>

防控肥胖 孩子们成了受益者

2024-10-30 健康报

  从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到走到户外、走进阳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体重管理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近日,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孩子已从体重管理中获益,养成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吃动平衡

  15时40分,下午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到了,下课铃声准时响起。不到两分钟,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教学楼北侧花园的空地上,已有一群孩子在阳光下活动。有的孩子正准备自己跳绳,有的孩子结伴排着队准备跳长绳,还有的孩子正从教学楼中说说笑笑走出来。

  “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在外面玩。”今年读四年级的李紫正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早上在家吃完家长精心搭配的早餐后来到学校,先在操场上活动活动再去学习;课间在外边跑一跑、跳一跳,其间还有酸奶或水果加餐;中午,学校食堂的饭菜营养均衡又可口;放学回家后,每天晚上还要和妈妈一起比赛跳绳……李紫正的生活充实且健康。

  “很享受和孩子一起运动的时间,我们也收获很大。”正逢家长会,记者见到了李紫正的妈妈。她表示,孩子上小学前,家里人不太了解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也意识不到肥胖可能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入学后,老师们的详细介绍和几场健康知识讲座彻底改变了她和家人的想法。

  “以前李紫正胖嘟嘟的,很可爱。但在了解了可能产生的健康问题后,我们还是决定和她一起行动起来。”李紫正妈妈说。于是,在学校老师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家里人开始学会为李紫正精心搭配每一顿饭,有意识地带她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并且坚持一起运动打卡、定期关注体重、保持充足睡眠。几年下来,李紫正的体重一直控制得很好。

  “特别感谢学校的帮助。不过,学校老师说得再多,请来开讲座的专家再好,也需要我们家长配合,更得孩子自己用心。”在李紫正妈妈看来,孩子能保持健康快乐,就是家长最大的心愿。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其中就学生体重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今年7月,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

  更多变化发生在校园里、家庭里。一次次家校对话,一场场与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充足睡眠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一份份资料手册和油壶、盐勺等工具包,都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主动变化

  15岁的刘林(化名)就读于山东省青岛市某中学,他的变化更大一些。

  刘林想要瘦下来的念头来源于很多方面。正值青春期,尽管同学们都很友善,但肥胖的身形仍令刘林偶尔感到抬不起头。2023年春季入学体检时,刘林被查出一些身体指标异常,为此家长还带他去过医院。

  “我听老师们说了一些健康锻炼的方法,突然有一天觉得,要不出去跑步试试吧。”刘林笑着说,“多亏了爸爸最开始一直陪着我跑步,每天督促我,大冬天也把我从被窝里拉起来。”

  这一跑就是一年多。在保持每天跑步的同时,刘林每周末还尝试骑行、游泳、登山、打网球等运动。随着年龄和身高的增长,刘林的体重不增反降,他笑称自己不仅瘦了,身体健康了,肤色也深了几个度。

  正说着,刘林向记者展示了家长为他准备的晚餐。记者看到一些粗粮米饭、一块红薯、6只虾、一些青菜和豆皮被精心摆放在盘子里。“规律运动后,以前爱吃的炸鸡、爱喝的饮料都吸引不了我了。”刘林说,如今自己在生活中更关注的不是新出的零食或游戏,而是周末要和爸爸一起去打卡哪条跑步路线。

  刘林爸爸也没想到,自己和儿子的变化会这么大。尽管曾有过锻炼习惯,但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他还是胖了不少,甚至查出了中度脂肪肝,也较少有时间能带着儿子一起运动。直到儿子主动提出想跑步锻炼,这令他突然意识到,该改变了。“首先,我要以身作则,每天带着儿子一起运动,跑得比他更好,才能给他信心和动力。其次,我和孩子妈妈也尽最大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饮食和生活保障。”刘林爸爸直言,“孩子的变化,和家长息息相关。”

  “儿子中午在学校吃,我们每天都能收到老师发来的午餐照片,营养很丰富。”刘林爸爸告诉记者,孩子的早餐和晚餐,家人会搭配营养健康且孩子爱吃的食物。刘林爸爸还和附近小区想带着孩子一起减肥的家长组建了一个社区运动社团,家长们每天分享自家孩子的食谱,约着一起运动。

共同努力

  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的体重管理,专业机构、学校、家长、学生正在付出共同的努力。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校长张伟锋告诉记者,该校近年来一直实行“零点体育”锻炼活动。“由班主任、体育教师与任课教师一起组织学生在早上上课前参加体育活动。”张伟锋介绍,在几十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孩子们聚在操场上,利用羊角球、八角环、轮胎、绳梯等进行锻炼,共同唤醒美好的一天。除此之外,每天的大课间,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从今年秋季起,北京市的义务教育学校对课间安排作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对课间安排进行自主优化调整。

  记者走访看到,课间时长延长5分钟后,一些学校为学生们开展户外活动提供更多保障。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多种形式的课间活动,包括体育游戏、益智活动、社交互动等。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为学生们提供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种球类运动,以及象棋、投壶等活动。

  “课间时长延长后,孩子们可以更从容地安排活动时间,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场地和器材。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户外活动,达到了科学锻炼、寓教于乐的目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德育副校长邢桂伶告诉记者,不仅为了实现体重管理,更希望运动健身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这些年,学生在校就餐率不断提升。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相关专家介绍,科学合理的学校供餐能够有效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体能和智力发育,培养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意识。记者了解到,许多学校正在不断提升学校供餐的科学性,在专业机构指导下提供更营养健康的餐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营养健康氛围,并引入更多信息化设备和软硬件,对学生食谱进行营养分析、智慧管理。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depth/2024/1030/498701.html

返回目录>>

西北地区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

2024-10-30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王耀 马骞雯)近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举办西北地区区域性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能力提升班。来自甘肃省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产科医生及相关管理人员共计200余人参加培训。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省中医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伯荣表示,此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甘肃省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保障母婴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的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次培训班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刘健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孙晓彤教授等多位专家,就重症患者的科学化管理、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评估指标解读、早产的规范化管理等内容进行了精彩授课。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30/498687.html

返回目录>>

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开业

2024-10-30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喻文苏)10月29日,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城医院)正式开业。该院作为四川省重点建设项目,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托管,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直属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该院编制床位1000张,并预留2000张临时床位规划空间,总建筑面积达19.1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5.5亿元。据介绍,该院以“平急结合”“大专科大综合”“医防科研教学结合”为发展思路,重点打造公共卫生诊疗、大数据、生物医学研究“三大中心”,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药物疫苗临床研究、公共卫生教学“三个基地”。华西锦城医院将成为集预防、治疗、应急、管理、科研、交流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并承担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和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的功能。

  据介绍,该院首批开放门诊包括8个诊间和17个科室,预计2025年逐步开放466张床位,2026年全面开放规划的临床科室和平台科室。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30/498686.html

返回目录>>

北京新增5个专业质控和改进中心

2024-10-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蕾 特约记者 姚秀军)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公布北京市罕见病等5个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评估结果。

  据悉,该委确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为北京市罕见病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为北京市皮肤与性病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北京市血液内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北京市妇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为北京市眼科专业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采取专家评议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质控中心任期内每年工作进行评议;对在任期内未能履行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将酌情取消其主任委员单位资格。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30/498685.html

返回目录>>

儿童恶性肿瘤经济负担与医保方案研究启动

2024-10-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赵星月)10月29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与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中国儿童恶性肿瘤疾病经济负担与医疗保障方案研究项目。双方宣布将在疾病经济负担与医疗保障方案研究、疾病预防与公益支持,以及“医险融合”创新模式开发等领域展开合作。

  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批复北京儿童医院成立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建立儿童肿瘤登记与监测体系,开展全国儿童肿瘤监测工作。此次相关机构将分系列、分专项地开展包括肿瘤患儿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动态调查、医疗保障现况调查、医疗保险投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等在内的全国性儿童肿瘤费用保障专题研究工作。

  据介绍,未来,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将发布相关调查报告,与北京人寿共同探索儿童肿瘤医疗保险的新形式与新模式。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国家儿童肿瘤监测中心将携手北京人寿,扩大调查对象范围,开展纵向的、多维度的儿童重大疾病经济负担调查与医疗保障研究,深入探索儿童重大疾病医保与救助的新模式、新方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30/498681.html

返回目录>>

特医食品注册优先审评审批工作程序发布

2024-10-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少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优先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特医食品注册优先审评审批工作,引导企业加大对罕见病类特医食品和临床急需的新类型特医食品的创新研发力度。

  《工作程序》明确,苯丙酮尿症等罕见病类特医食品和糖尿病、肾病全营养配方食品等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过的新类型特医食品可适用优先审评审批。《工作程序》细化优先审评审批的具体流程和要求,申请优先审评审批的产品,公示时间、异议办理时间等计入审评时限,自受理之日起计算;拟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的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异议办理时限为10个工作日,注册审评工作时限缩短至30个工作日。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30/498682.html

返回目录>>

希腊羊痘疫情暴发致超2.4万只动物被扑杀

2024-10-3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雅典消息:据希腊《每日报》当地时间29日报道,过去一周,希腊全国共确诊27例羊痘病例,且新病例仍在不断出现。

羊痘分为绵羊痘和山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羊发热并有较高死亡率,属于“非人畜共患病”。

报道称,迄今为止,希腊已发现133起羊痘病例,导致24064头动物被扑杀。

此前,为应对羊痘疫情,希腊政府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10天的牲畜迁徙禁令。该禁令将于30日结束。希腊当局计划重新评估形势,并在未发现新病例的地区取消限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K3qsZGJiru

返回目录>>

法媒:是否征收“甜食税”,法国政府内部现分歧

2024-10-3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尚凯元】法国国会正公开审议《2025年社会保障拨款法案》。据法国电视广播公司(BFMTV)30日报道,上周末,法案中一项关于“甜食税”的提议导致卫生部长和农业部长产生激烈分歧。该提议不仅对添加糖产品征税,还涉及对酒精额外加税,以及提高现行的“汽水税”。

法国卫生部长达里厄赛克在接受法国《星期日论坛报》采访时明确表示支持征收加工糖税,此举“不是为了惩罚手工艺人和糕点师”,而是针对工业加工食品。提出该修正案建议的中间派议员称,该法案旨在应对工业食品的过量消费,尤其是超加工食品的滥用已被证实会加剧慢性疾病的发生,并显著提升肥胖率。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法国有17.4%的人患有肥胖症,而1997年这一数字为8.5%,2012年为15%。尽管肥胖率并不是最高的(如英国为20.4%、美国为40.6%),但增长趋势仍让法国专家感到担忧。因此该法案得到不少议员支持,他们认为除去公共健康方面的潜在益处,新增税收将为法国财政带来可观收入。政府希望借此在健康领域节省50亿欧元,以缓解年终公共赤字预计超过GDP 6%的财政压力。

然而,这项法案在政府内部尚未达成一致。农业部长热内瓦尔上周警告称,征收加工糖税可能会削弱法国食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法案还遭到酿酒商、苏打饮料和糖果生产商的强烈反对。法国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在声明中称,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小微企业,它们已因接连不断的危机而遭受重创。食品行业代表批评此类税收“并非出于公共健康考虑,其唯一作用是打压法国的支柱产业”。

不过,达里厄赛克本周二改变了立场:仅支持增加苏打饮料的税收,对其他食品加工业的增税主张持保留态度。同时,她表示应“说服”企业减少糖的使用而非单纯增加税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K3qTAieJlx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