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028

发布时间:

2024/10/28

浏览次数:

4455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10-28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乳腺癌防治月:你关心的乳腺癌防治问题看这里

高层动向

2024年健康科普能力培训班成功举办

沈洪兵主任会见美国疾控中心在华项目负责人

疾控动态

“基层戒烟干预服务”项目专家组到京调研

2024年浙江省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培训班在杭州顺利举办

科研动向

你爱敷面膜吗?它到底有没有用?华西医院最新研究:敷面膜时间是关键!

<25分钟对皮肤有益,可以提高皮肤水分、减少红斑并激活AQP3

你今天喝了几杯水?研究表明:喝水量与全因、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存在 L 形关联,

女性每天最低水周转量约为3 升,男性则约为3.5 升

维生素D补充剂,对心脏真的有帮助吗?AJPC:

临床试验表明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Nat Cancer:特殊癌细胞群的分离或能促进癌症转移或抗肿瘤炎症发生

Nat Commun:我国科学家揭示小胶质细胞在预防脊髓损伤后轴突变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舆情信息

秋天是养肺黄金期,专家推荐的4个养肺秘诀来了!

这道家常菜,原来还有延缓大脑衰老的好处!

3种水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致癌,可信吗?告诉你真相

做对这4件事,8周就能看到抗衰效果!聪明的人都行动起来了

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运动 舞蹈更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英国试用AI预测心脏病风险,首次临床试验将招募数百名患者

我科学家在DNA信息存储领域获突破

AI如何助力重塑肿瘤诊疗模式

秋冬转换之际,如何守护健康

前三季度全国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

中国镇痛周:科学认识分娩镇痛 让妈妈们免受“阵痛”

200余医务志愿者赴四川阿坝开展医疗健康公益活动

广西实施系列惠民项目 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凸显

热点追踪

乳腺癌防治月:你关心的乳腺癌防治问题看这里

2024-10-28 新华网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0月确定为乳腺癌防治月。乳腺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被称为“红颜杀手”。

乳腺癌有哪些高危因素,能否针对性预防?女性如何进行定期自我检查,有哪些筛查建议?新华社记者连线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专家,解答广大女性的疑问。

一问:什么是乳腺癌,危害几何?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孙强:乳腺癌是指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疾病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5.72万例,在女性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占癌症新发病例数的15.6%。乳腺癌已成为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二问:乳腺癌有哪些高危因素,能否针对性预防?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周易冬:乳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固有因素和可控因素。固有因素是与生俱来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等。

而可控因素包括:长期抽烟喝酒、高动物脂肪饮食、肥胖、睡眠不足、长期情绪不良等。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也可能增加患病几率,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等。

实现针对性预防,建议做到“固有因素加强认知,可控因素加强干预”。

当家族中出现多位乳腺癌患者时,建议尽早开始乳腺定期检查。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进一步降低个体风险,如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避免熬夜,舒缓心理压力,不抽烟、不酗酒等。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

三问:女性如何进行定期自我检查,有哪些筛查建议?

周易冬: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就自检而言,建议最好在月经结束后7至10天自我检查,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腹触摸整个乳房,轻轻地触摸皮肤下的任何肿块或变化。触诊后可以对照镜子,检查两个乳房是否有形状或轮廓的任何改变,包括乳头溢液、凹陷或乳房皮肤是否凹陷、水肿、发红等。

就筛查而言,建议40岁及以上女性要每年进行乳腺癌筛查,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提前至35岁甚至更早。

四问:什么是乳腺巨大肿瘤,能手术切除吗?

孙强:目前对于乳腺巨大肿瘤没有明确定义,但一般可将“直径5cm”作为“巨大”的起始门槛,对乳腺外观、生活质量、社会心理有较大影响。

乳腺巨大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对于乳腺巨大良性肿瘤,外科手术需要兼顾完整切除和术后美观。对于乳腺巨大恶性肿瘤,外科医生需结合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手术。如果确为“不可手术”,应给予新辅助治疗;如果能够争取“可手术”,应尽量手术完整切除。

需要提醒的是,如发现乳腺出现肿瘤,要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不可听信偏方,延误治疗,导致肿瘤长大。而对于已经有乳腺巨大肿瘤的患者,也不要感到绝望,仍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并通过小切口手术、乳房再造等达到术后美观的效果。

五问:乳腺癌到底会不会“遗传”?

北京协和医院乳腺癌遗传咨询门诊副主任医师黄欣:乳腺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众多科学研究表明,约5%至10%的乳腺癌病例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其中,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堪称是导致遗传性乳腺癌的“罪魁祸首”。一旦它们出现“故障”,即发生突变,癌细胞便有了可乘之机。

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检测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严肃性,必须在尊重伦理的前提下进行,正确解读基因检测报告。基因突变的家系验证要在男女亲属中同时进行。通过科学的遗传咨询和生育管理,可以降低患癌风险,保护下一代的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28/c14739-40348466.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4年健康科普能力培训班成功举办

2024-10-25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健康科普能力培训班于10月17-18日在辽宁沈阳成功举办。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副司长席晶晶、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辽宁省疾控局副局长王贺一等出席培训班开班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各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直属各单位和总部有关处室健康科普工作骨干人员参加培训。

  席晶晶副司长强调,健康科普工作是疾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强疾控系统健康科普队伍建设,提高健康科普工作能力,助力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周宇辉副书记指出,疾控系统作为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做好健康科普工作是疾控机构践行这一重大使命担当,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路径,是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的关键手段之一,也是有效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疫苗”。

  本次培训班邀请国内健康科普和传播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师资,围绕健康科普、健康传播、热点应对等政策理论和关键技术,结合丰富案例进行教学授课,获得培训人员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10/t20241025_301987.html

返回目录>>

沈洪兵主任会见美国疾控中心在华项目负责人

2024-10-25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10月23日上午,中心主任沈洪兵在昌平园区会见了即将任满回国的美国疾控中心在华项目负责人W.William Schluter(中文名:施麓德)博士,感谢其为促进中美疾控中心合作作出的贡献,同时欢迎新到任的美国疾控中心在华项目副负责人Earl Bradbury(中文名:博尔)博士。外事处、教育处、实验室管理处、出版处、全球公卫中心、传染病处、免疫中心、结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或专家陪同会见。

  在会见中,沈主任回顾了中美疾控中心在共同应对传染病疫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推动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他强调,中美疾控中心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疾控事业发展,也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施麓德博士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力推动了中美疾控中心间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增添了新动能。

  为此,沈主任在施麓德博士即将离任之际,授予他“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健康荣誉顾问”称号,并颁发了感谢状。施麓德博士表示,在中国工作三年收获颇丰,在促进中美卫生合作的同时,更收获了众多合作伙伴,了解了中国同行的专业与敬业精神,他对中美疾控中心未来合作充满信心。施麓德博士向沈主任赠送了中美疾控中心专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英文名:China CDC Weekly)和美国疾控中心《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英文缩写:MMWR)上发表的联合署名文章单行本,以纪念双方在促进China CDC Weekly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成功合作。博尔博士发言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与我中心的合作与交流。

  沈主任表示,中美疾控中心之间的合作成果熠熠生辉,未来还将在全球健康等领域大有可为,希望施麓德博士在美国疾控中心的新岗位上继续发挥影响力,同时期待博尔博士上任后,中美疾控中心在华项目能够取得更加卓越的进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10/t20241025_30198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基层戒烟干预服务”项目专家组到京调研

2024-10-25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戒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基层社区提供戒烟服务的有效模式,2024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受卫健策略(美国)济南代表处资助,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国疾控控烟办”)的技术指导下,在全市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社区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和线上戒烟技术推广”工作。

  根据项目安排,2024年10月14-21日期间,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北京健康教育协会接待了“基层戒烟干预服务”项目专家组一行13人到京开展工作调研。专家组主要由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医学官员傅东波、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李可薇、中国疾控控烟办主任肖琳,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教授学者、卫健策略(美国)总部的领导等组成。

  首先,专家们到海淀区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观摩了基层社区戒烟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临床科室实施简短戒烟干预技术的路径、流程以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情况。随后,专家组听取了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明燕对于项目实施的介绍,并就项目实施的细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了交流。最后,专家组与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健康教育协会的项目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就北京市整体项目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会上,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刘秀荣介绍了北京社区戒烟干预技术推广的工作背景、目标,项目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专家组对于北京市将简短干预技术纳入临床诊疗服务、采用数字化戒烟技术辅助手段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并对线上戒烟平台的完善和有效利用提出建议,同时分从全球及美国社区戒烟的情况与经验出发,对项目的效果评估给出意见。

  下一步,市疾控将总结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项目工作;积极探索、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注重先进经验和工作模式的总结,助力北京市戒烟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11102.s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浙江省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培训班在杭州顺利举办

2024-10-28 浙江省疾控中心营食所

10月23-24日,省卫生健康委在杭州举办了2024年度浙江省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培训班,省卫生健康委法规处、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疾控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相关行业协会、各市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部分县区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人员以及相关食品企业共计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浙江省疾控中心作为浙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协助承办此次培训班。

此次培训班开班仪式由省卫生健康委法规处孙政处长主持,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章荣华所长参加,还邀请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徐娇书记、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标准处逄炯倩副处长。此次培训班课程内容丰富,徐娇书记和逄炯倩副处长分别围绕《疾控机构食品安全和营养工作细则》解读、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相关工作作了专题报告。24号上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张俭波研究员、朱蕾研究员以及于航宇副研究员分别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跟踪评价工作要求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修订及数字标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培训班上,省市场监管局、地市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人员也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授课老师就培训内容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交流。

食品安全无小事,打造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吃得放心”问题才能有章可依。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技术法规,既是生产经营者的基本遵循,也是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本次培训详细解读了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内容,探讨了食品安全标准工作的重点,提升了对标准的理解和管理水平,落实了标准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增进了各地市之间的业务交流。培训班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yyyspaq/ywdt/202410/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你爱敷面膜吗?它到底有没有用?华西医院最新研究:敷面膜时间是关键!

<25分钟对皮肤有益,可以提高皮肤水分、减少红斑并激活AQP3

2024-10-27 生物谷原创

短时间内使用面膜(小于25分钟)对皮肤有益,可以提高皮肤水分、减少红斑并激活AQP3,从而维持皮肤的水油平衡。然而,长时间使用面膜(超过25分钟)则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红斑增多,甚至引发其他皮肤问题。

在这个“强调精致”的时代,面膜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护肤必备品。无论是忙碌一天后的自我犒赏,还是周末放松的小仪式,一张面膜总能带来瞬间的舒缓与满足。

然而,网上关于面膜的评价总是两极分化,有人认为,面膜必不可少,敷面膜可以帮助皮肤补水保湿、延缓衰老;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敷面膜是智商税,坚信面膜只是商家的营销噱头;也有人抱怨,敷面膜反而导致皮肤问题频发,甚至“烂脸”......

那么,敷面膜到底有没有用呢?你每年又会花多少钱在面膜上呢?(不卖面膜,纯科普,可安全往下阅读~)

其实,随着全球面膜市场的稳步增长,面膜的年增长率已达到8.5%,毋庸置疑,其已成为护肤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关于面膜使用的正确方法,很多人却知之甚少。社交媒体上的各种“专家”建议五花八门,从敷半小时到过夜,甚至有人提倡连续敷几天几夜。这些误导性的信息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面膜,反而导致了大量的不良反应案例,包括红斑、刺激性皮炎和过敏接触性皮炎等。

为了科学地解答这些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妆品安全与功效评价中心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面膜和不同的佩戴时间对皮肤生理的影响。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面膜使用的最佳时间,还为消费者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避免了因错误使用面膜而导致的皮肤问题。

研究团队招募了来自成都的健康成年志愿者,并排除了对测试产品过敏、患有未治疗疾病、严重代谢障碍、急性皮肤问题、色素沉着障碍、近期面部手术等问题的个体。最终,共有168名志愿者参与了实验,他们被随机分为12个小组,每个小组14人。

实验共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面膜:纯水面膜、透明质酸面膜和二裂酵母发酵产物面膜。每种面膜分别在5分钟、15分钟、25分钟和40分钟四个不同的佩戴时间下进行测试。具体分组如下表所示:

其中,n表示每个组别的参与人数,例如A1有14人参与测试。

实验前,研究人员通过计算预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和波动范围,并使用PASS 11软件进行分析,确定了每个小组需要的参与者数量。随机分组和隐藏分组信息是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来完成的,确保仪器检查员和志愿者都不知道具体的实验细节。参与者被要求在一侧脸上敷一种面膜,在另一侧脸上敷另一种面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敷面膜有用,但时间是关键,不要>25分钟

实验结果显示,短期使用面膜(小于25分钟)可以显著提高皮肤的水分含量,但这个增加会随着时间而逐渐下降。这表明短期使用面膜可以有效提升皮肤的水分水平,使皮肤看起来更加滋润和光滑。

但研究人员也发现,敷面膜后,经皮水分流失(TEWL)会增加。TEWL是评估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指的是皮肤表面水分通过角质层向外界环境蒸发的过程。TEWL值的增加意味着皮肤屏障功能暂时受损,皮肤原本的水分平衡被打破。但不要太担心,健康的皮肤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通常在面膜移除后的短时间内,TEWL值会逐渐下降,回到正常水平。

此外,研究发现,短期使用面膜可以减少皮肤红斑的发生。特别是在使用透明质酸面膜和二裂酵母发酵产物面膜时,红斑的减少效果更为明显。这有助于改善皮肤的整体外观,使肤色更加均匀。

深入分子水平,研究人员发现,使用面膜15分钟后,AQP3的表达显著增加(AQP3是一种重要的水通道蛋白,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水分平衡),特别是在使用透明质酸面膜和二裂酵母发酵产物面膜时,AQP3蛋白的表达增加最为显著。这表明短期使用面膜可以促进皮肤的水分保持能力,增强皮肤的屏障功能。

长时间使用面膜反而会适得其反!

1. 过度水合:长时间使用面膜(超过25分钟)可能导致皮肤过度水合,进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实验结果显示,使用40分钟的面膜后,经皮水分流失(TEWL)和皮脂分泌显著增加,并且这种状态会持续8小时。过度水合会使皮肤变得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感染。

2. 皮脂分泌增加:实验结果显示,所有类型的面膜都会增加皮脂分泌,尤其是在40分钟的佩戴时间下,皮脂分泌显著增加。这可能导致毛孔堵塞,引发痘痘和其他皮肤问题。

3. 不良反应:长期使用面膜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如红斑和干燥。实验中,纯水面膜在超过25分钟的佩戴时间下,不良反应最为明显,红斑发生率为10.71%,干燥发生率为57.14%。这些不良反应不仅影响皮肤的外观,还可能引起难以忽略的不适感。

小结

综上所述,短时间内使用面膜(小于25分钟)对皮肤有益,可以提高皮肤水分、减少红斑并激活AQP3,从而维持皮肤的水油平衡。然而,长时间使用面膜(超过25分钟)则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红斑增多,甚至引发其他皮肤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面膜,遵循正确的佩戴时间,是保持皮肤健康的关键。

由此,我们不仅要追求美丽的外表,更应该注重科学护肤。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面膜的使用方法,避免不必要的皮肤问题。毕竟,护肤是为了让自己更自信,而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希望每一位精致的读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护肤之道,享受健康、美丽的肌肤!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61c848e5585.html

返回目录>>

你今天喝了几杯水?研究表明:喝水量与全因、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存在 L 形关联,

女性每天最低水周转量约为3 升,男性则约为3.5 升

2024-10-26 生物谷原创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每天需要保持充足的饮水量,然而这个具体的“量”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项最新的队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揭示了男性和女性每日健康饮水的最佳剂量。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生命在这里孕育并繁衍。对于人类而言,水是最重要的生命源泉之一,在成年人的体重构成中,水就占据了50%-70%,而缺水对我们而言则是致命的威胁。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喝水”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理需求,更是一种文化和习惯。例如,我们所习惯的那句“多喝热水”或者“多喝水”。似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没有什么小毛病是喝水解决不了的。确实,体内足够的水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体温、运输营养物质、排除废物等等。

但是,水真的喝得越多就越好、越健康吗?答案并非如此。过度饮水同样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可能导致水中毒,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那每天究竟喝多少水才算是健康的呢?喝水与人类的死亡率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为了解释喝水背后的科学问题,近日,来自日本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predicted level of water turnover deficit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ies among Japanese adults: The Japan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的队列研究文章,该文章通过一项横跨21年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成人水周转率和缺水率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和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联呈 L 形,而女性为每天最佳饮水量为3000-3300 毫升,男性为3500–3700 毫升。

队列设计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主要使用了日本协作队列(Japan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简称JACC)的研究数据,该队列是一项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研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从JACC队列中,该研究纳入了 63488 名参与者,其中包括36739 名女性和 26749 名男性。同时,研究人员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参与者的水周转率进行了估算,并对水周转率与癌症、总心血管疾病 (CVD) 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女性最佳饮水量约为3L,男性约为3.5L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和男性的平均日用水周转量分别为 2950 和 3466 mL。同时,结合参与者的个人特征后,研究发现水周转率较高的参与者显得更加年轻,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病率较低,但是饮酒率较高。

此外, 通过对水周转率与全因死亡率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水周转率与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喝水越多,相关疾病导致的的死亡率越低,但是出血性中风导致的死亡率与此无关。图片图片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对水周转率和缺水量与全因死亡率和特因死亡率的剂量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女性保证全因死亡率最低的水周转范围为 3000-3300 mL/d。而在男性为3500–3700 mL/d,而这两者之间存在L型关联,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水周转量有益于健康,但超过某一阈值后,其益处不再显著增加。

然而,尽管这项研究明确了我们的最佳饮水量,但并未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生理机制。

“多喝水”好处背后的可能机制

此前,在我们另一篇推文《为什么她/他看上去更年轻?研究显示最佳水合作用可能会延缓人类衰老过程》[2]中,就探讨了喝水有益身心健康的可能机制,不仅如此,研究更发现,喝水还可以有效减缓衰老!图片图片

在该队列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心肺和血液研究所的Dmitrieva等人,通过长达25年的大型人群观察性研究发现:血清钠水平(健康人群受主要饮食、饮水习惯影响)在正常范围上限的人群死亡风险大大增加,即饮水量不足会导致较高的血清钠水平,诱发心力衰竭、痴呆、慢性肺病、中风、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和房颤等疾病。

具体而言,研究分析确定,中年人血清钠>142 mmol/l,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39%、比实际年龄看上去更老的几率高出50%,而血清钠>144 mmol/l,过早死亡的风险会增加21%。此外,研究结果指出,最佳的水合作用可能会减缓人类的衰老过程!

总结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每天需要保持充足的饮水量,然而这个具体的“量”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项最新的队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揭示了男性和女性每日健康饮水的最佳剂量。

如果以常见的500毫升水杯来计算,女性每天至少需要饮用6杯水,而男性则需要7杯,才能确保身体健康。这个推荐量比通常所说的每天2升水高出约1升!

但是这里还是需要再提醒一点,凡事适度才是最好的,饮水过多也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严重过量或会导致水中毒。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d22848612e9.html

返回目录>>

维生素D补充剂,对心脏真的有帮助吗?AJPC:

临床试验表明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24-10-25 生物谷原创

研究进一步证实,每天或每月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也不能减少心脏损伤或劳损的早期迹象。

心血管疾病(CVD)是65岁以上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血液中的维生素D含量也很可能偏低,而这种偏低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尽管如此,许多观察性试验并未证明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为了评估补充维生素D对心脏的影响,来自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评估了较高剂量的维生素D是否会减少血液中两种已知表明心脏损伤和劳损的特定蛋白——hs-cTnI和NT-proBNP的存在。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12月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ative Card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cardiac biomarkers: Results from the STURDY trial”。

研究人员对一项双盲随机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不支持使用较高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来降低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的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论文第一作者、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住院医师Katharine W. Rainer博士说:“虽然多项观察性研究证明了维生素D含量低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之间的关系,但迄今为止很少有随机对照试验对补充维生素D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进行评估。我们的研究果断地表明,在两年的随访期内,无论剂量大小,维生素D对心血管疾病的两种蛋白指标都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补充维生素D并不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干预措施。”

Rainer及其同事们分析了“STURDY(Study to Understand Fall Reduction and Vitamin D in You)”的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双盲随机试验,测试了维生素D3补充剂对维生素D浓度水平较低的70岁或70岁以上成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

STURDY是一项由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赞助的试验,于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参与者被随机分为四组,每天分别补充200、1000、2000或4000国际单位(IU)的维生素D3。在基线以及3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随访中,对这两种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的血液水平进行了测量。

研究发现,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与一种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的基线升高有关;然而,在为期两年的研究期间,无论剂量大小,补充维生素D都未能降低任何一种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的水平。他们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与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或包括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在内的心血管疾病史无关。

论文通讯作者、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高血压中心研究主任Stephen P. Juraschek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每天或每月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也不能减少心脏损伤或劳损的早期迹象。相反,维生素D和心血管疾病的上游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例如户外体育活动),这些因素可能是预防性干预的更好目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fdc84e781da.html

返回目录>>

Nat Cancer:特殊癌细胞群的分离或能促进癌症转移或抗肿瘤炎症发生

2024-10-27 生物谷原创

本文研究揭示了EMT在调节肿瘤内异质性、驱动与炎症或转移性播散相关的功能分布方面扮演着额外的重要角色。

上皮间质转化(EMT,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会在胚胎发育过程、成体损伤组织和癌症中诱发细胞可塑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ancer上题为“Two distinct 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programs control invasion and inflammation in segregated tumor cell populati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班牙神经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肿瘤如何进展为恶性肿瘤,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每个肿瘤内,细胞群都会接受指令在全身发生恶性扩散,而另一组细胞则负责抵抗癌变肿瘤所引起的损伤。

研究者Angela Nieto等人研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EMT)已经有20年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EMT能允许细胞迁移到不同的目的地从而形成器官和组织,癌症也能利用相同的程序来扩散自身的细胞,并引起其它器官的转移和肿瘤发生,从而导致90%以上的死亡与疾病相关。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在成年人机体中,这一程序是一种防御机制,当细胞检测到损伤组织并对其进行修复时,细胞就会利用该程序来保护自身免受损伤;然而,当损伤是慢性的,细胞就无法对其进行修复,其能分泌胶原蛋白不断积累并形成纤维化,从而使得器官发生退化。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表明,在癌症中,胚胎发育和成人程序过程都会被意外地激活,这两个程序都能在肿瘤中被激活,但在不同个人群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对立的促肿瘤和抗肿瘤程序都会同时发挥作用。沿着这一思路,研究人员强调道,相同的细胞能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作出反应,当两个程序在不同细胞中激活EMT过程时就会出现肿瘤内异质性,如今本文研究首次证实了这一现象。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这两种细胞群体在肿瘤内的位置非常不同,激活胚胎样EMT过程的细胞位于肿瘤外部,而激活修复过程的细胞则主要集中在肿瘤中心。

当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进行分化时,其就会接收一系列细胞身份指令,这些指令能决定其在个体一生中所发挥的功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EMT是细胞可塑性的一种机制,其能允许成体细胞不断分化以便其能以另一种方式发挥作用。研究者Nieto博士说道,如果细胞处于高度分化状态,其就只能做其已经知道的事情,因此,当其必须对刺激做出反应时(比如损伤),其就不得不稍微逆转这些指令以便能执行其功能,这种可塑性机制对于执行再生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转录因子Snail1或许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其首先会出现在这两个EMT轨迹中,从另一方面来讲,研究人员已经致命,转录因子Prrx1对于传播轨迹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当消除这一基因时,肿瘤的转移能力就会消失。研究者注意到,阻断EMT轨迹的传播或能减少癌症转移从而导致更多的细胞被纳入到炎性EMT轨迹中,这或许有利于招募一种负责抵御癌细胞的巨噬细胞。研究者Youssef强调了这些研究结果的重要性,他表示,我们已经证实,所有的EMT轨迹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发现,或能为设计新型治疗性策略提供新的机会,从而有望治疗多种具有高度转移性且对当前疗法耐受的侵袭性癌症类型。

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三种小鼠模型进行了这项研究,一种是用于研究胚胎中神经嵴发育的胚胎模型,一种是肾脏纤维化的成年模型,第三种是乳腺癌模型。通过利用单细胞分析技术和计算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就能定义所有促肿瘤和抗肿瘤的细胞状态,利用机器学习手段,研究人员就能预测并确定癌细胞的进化,随后利用在动物模型中的实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如今研究人员已经能将来自动物模型的研究数据与患者数据相关联进行研究了。

研究者Moreno Bueno博士解释道,我们已经证实,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的两种轨迹的所有细胞状态都能在人类肿瘤中被识别出来,尤其是在预后极差的三阴性乳腺癌中。综上,本文研究揭示了EMT在调节肿瘤内异质性、驱动与炎症或转移性播散相关的功能分布方面扮演着额外的重要角色。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1cf84e86095.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我国科学家揭示小胶质细胞在预防脊髓损伤后轴突变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2024-10-27 生物谷原创

这项新的研究借助Qu教授实验室开发的前沿体内多模态显微镜和光透明技术,首次展示了在生理条件下可视化脊髓中神经胶质细胞-节点相互作用的能力。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破坏性疾病,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深远影响,但遗憾的是,彻底治愈脊髓损伤的方法仍然遥遥无期。长期以来,脊髓损伤中轴突损伤和再生的研究一直受到缺乏能够对脊髓内未受干扰的细胞过程进行可视化的体内成像工具的制约。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Qu Jianan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生命科学部的Liu Kai教授及其同事们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多模态显微镜和光透明技术,实现了微创体内成像研究,从而发现了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为可能开发造福全球数百万患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10月13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 vivo imaging in mouse spinal cord reveals that microglia prevent degeneration of injured axons”。

他们研究的关键是阐明小胶质细胞在脊髓轴突损伤后轴突变性中的关键参与作用。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免疫细胞。众所周知,它们在大脑发育、平衡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期的研究强调了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在神经发生、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变性等过程中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Liu教授解释说,“这项新的研究借助Qu教授实验室开发的前沿体内多模态显微镜和光透明技术,首次展示了在生理条件下可视化脊髓中神经胶质细胞-节点相互作用的能力。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单个脊髓轴突损伤急性期的神经保护作用。这种对小胶质细胞-轴突通讯的独特见解为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希望的治疗靶点。”

作者证实,小胶质细胞在脊髓的Ranvier节点与有髓鞘的轴突建立直接联系,在轴突损伤后表现出惊人的神经保护性包裹行为。这种保护机制依赖于 P2Y12 受体的功能,凸显了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形式,可防止急性轴突变性扩散到这些节点之外。

此外,他们还发现电压门控钠通道(NaV)有助于损伤后节点与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抑制NaV可延缓轴突变性。

在强调了这一突破的重要意义之后,Qu教授补充说,“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努力,让我们发现了小胶质细胞在轴突变性和再生过程中的显著功能。”

他进一步指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神经疾病的复杂机制,还为未来开发创新治疗方法带来了希望。他说,“这项跨学科研究开发的光学成像平台将继续推动我们探索影响脊髓的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的机制,这些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这对于创新急需的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4e984e804a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秋天是养肺黄金期,专家推荐的4个养肺秘诀来了!

2024-10-25 网易健康

秋季养生之道的核心在于养护肺脏,特别是有基础性肺部疾病的患者,更应采取适当的养生措施来强健肺脏,从而确保身体的健康与平稳过渡。而且在秋天养肺护肺,可以为冬天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打好基础。今天为大家推荐不花钱就能养肺的秘籍,男女老少都适用。

推荐4个秋天养肺秘诀

1. 多做一些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增加有效通气量,增加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并通过长期深呼吸练习,可以维护或改善肺弹性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功能。具体做法是采用鼻吸口呼,进行深长呼吸,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

2. 选择适合的运动

考虑到老人自身生理的特殊性,可以选择一些低负重、低对抗性、舒缓且安静的运动。以下这些运动适合大多数老年人。

(1)有氧项目:步行、慢跑、游泳、室内骑自行车等,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

(2)力量项目:抬腿、单足站立、下蹲、健力球、悬垂、轻器械举重(哑铃)等,增强肌肉力量,防止关节损伤。

(3)柔软性项目:太极拳、健身操、老年舞蹈等,提高协调性,延缓关节老化。

医生提醒,运动前要记得热身,速度要由慢到快,力量要由小到大。

3. 秋天养肺多喝水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丢失较多,及时补充这些损耗非常有必要。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保持肺脏及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还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4. 休息时伸伸懒腰

伸懒腰可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收缩,使淤积的血液被“赶”回心脏,从而大大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具体方法是将手臂尽量上举,全身绷着劲儿伸直四肢。伸展时,尽量吸气;放松时,全身肌肉要松弛下来,尽量呼气,这样锻炼的效果会更好。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B2G7G1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这道家常菜,原来还有延缓大脑衰老的好处!

2024-10-24 网易健康

番茄炒蛋可以说是一道“国民家常菜”。而番茄里富含番茄红素,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补充番茄红素有助改善大脑衰老。

番茄红素能改善大脑衰老

2024年9月《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番茄红素能延缓大脑衰老,并缓解年龄相关的认知损伤。

研究发现,补充3个月的番茄红素,可缓解老年小鼠的空间记忆缺陷,并改善大脑衰老。其减轻了老年小鼠的神经元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突触损伤等。 ①②

摄入番茄红素还有这些好处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它是成熟番茄中的主要色素,能赋予食物番茄般的红色。公共营养师薛庆鑫2023年在人民政协报刊文介绍,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性,能帮助我们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也能帮助我们身体抗炎,增强机体氧化应激能力,提高免疫力。

除了抗氧化,番茄红素还能保护心血管健康,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

另外,以番茄红素制品为主的干预研究发现其对改善血压有一定作用,尤其是降低收缩压。欧美国家一些较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体内番茄红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 ③

日常饮食如何

增加番茄红素摄入?

西红柿是番茄红薯的来源之一。那么如何吃到更多番茄红素呢?西红柿生吃与熟吃各有优点,不同的吃法可以获取不同的营养。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岳宏在CCTV生活圈节目中介绍:

想获取维生素C:最好的方式是生吃;

想获取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最好的方式是熟吃,建议烹饪时间控制在2分钟。

充分释放番茄红素有三个要点:

(1)切碎

(2)高温

(3)和油接触

此外,红色西红柿的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越成熟的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越高,所以建议大家选购红色熟透了的西红柿。 ④

营养师谷传玲2024年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有人说炒着吃番茄红素吸收更好,其实也不是必须,因为只要这顿饭里有脂肪,即使番茄不炒,也一样能促进番茄红素吸收。所以生吃熟吃,熟吃是做汤还是炒,都随你喜欢。

但是,氧、热、光、铁离子都会促进番茄红素氧化分解。所以做汤时开始放些西红柿熬出红汤,多留些西红柿出锅前放,也别用铁锅,可以保留更多的番茄红素。⑤

这些果蔬也富含番茄红素

当然,谈到摄入番茄红素,不要只想到西红柿或番茄。营养师谷传玲刊文介绍,西瓜、木瓜、金黄色的小南瓜番茄红素含量也较高,检测发现它们的番茄红素含量分别是2.93、3.30、2.12毫克/100克,基本接近番茄的水平(3.54毫克/100克)。 ⑤

公共营养师薛庆鑫刊文介绍,我国成人番茄红素的特定建议值为15毫克/天。富含番茄红素的食物有:番茄、番石榴、西瓜、红葡萄柚、红辣椒、紫甘蓝等。③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A0H7Q9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3种水果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致癌,可信吗?告诉你真相

2024-10-24 网易健康

“你猜我这香蕉多少钱?”

李大爷今天花了3块钱就买了一大把香蕉,可把他开心坏了。谁知道,李奶奶正看到“香蕉可能会致癌”的消息,坚持让李大爷别吃了。

这可把李大爷郁闷坏了。

“香蕉还致癌?我怎么没听过这个说法?”

一、3种水果会致癌?真的假的

香蕉是日常很常见的水果,口感软绵,老少皆宜。不过香蕉也有被“蛐蛐”的时候,网络上不少文章都指出香蕉辐射最大,经常吃香蕉会致癌。这是不是真的呢?

香蕉之所以有辐射,是因为香蕉中钾-40含量在众水果中较高。钾-40是一种电离辐射,吃一根香蕉产生的电离辐射量约0.0778μSv,做一次肺部CT电离辐射量约7mSv,即吃9万根香蕉才等于做一次CT的辐射量。

所以不用担心香蕉的辐射致癌,即使有辐射也是微量辐射,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而且钾-40也会随着新陈代谢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积累。

实际上,香蕉不是唯一被“造谣”的水果,圣女果也曾被扣上了“致癌”的帽子。这是因为圣女果是转基因食物,所以很多人认为吃圣女果会致癌。

其实,农户在会根据圣女果产量、口感、抗病性等特定目标,选择适合植株个体交配繁殖,以此改良与优化圣女果品种。这种常规育种方式并不会涉及直接修改或插入外源基因的问题。而且,圣女果是传统育种的结果,也无转基因技术介入,品质、安全性等都受到严格评估检测,是符合食品标准的。

葡萄也被指出致癌。网传葡萄皮表面有一层白霜,系致癌农药残留,吃多了葡萄会致癌。

事实上,葡萄表面白霜不是农药,而是果实自然生成的“果粉”,可以防止葡萄水分蒸发,同时帮助抵抗病菌侵袭。中国食品安全专家阮光峰也表示,葡萄表面的白霜不是化学物质,它本就无害,也不会危害健康,更不会致癌。

二、提醒:这种水果不要吃了

香蕉、圣女果、葡萄的致癌消息均是谣传,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松了一口气。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就觉得水果可以随便吃了。有这样一种水果,如果常吃真的会让你被癌症缠上,汪先生就对此后悔不已。

两个月前,汪先生就感到身体疲惫无力。他本以为是劳累所致,所以没在意。但两周前,他发现自己体重骤减,食欲减退,皮肤发黄,这时前往就医却被查出肝癌。

医生问诊了解到王汪先生是水果店店主,平时店里总是会有剩下的腐烂水果。因为不舍得丢弃,他总是将水果腐烂部分切除后再吃,这个习惯已经坚持好多年了。

对此,医生表示汪先生之所以患上肝癌,和长期吃腐烂水果脱不开干系。

中西医结合血液科专家、血液科主任医师王卫东解释,水果腐烂后,哪怕只是局部,也会产生黄曲霉素等毒素。黄曲霉素被世卫组织认定为强致癌物,会导致肝癌等癌症。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要问了:难道水果有腐烂就不能吃吗?那也太浪费了!

其实,也不是腐烂的水果都不能吃。腐烂水果能不能吃,分3种情况。

1、冷冻损伤的水果

低温环境下水果的果肉变软,此时并没有微生物繁殖,如果不介意水果口感变差,也是可以食用的。

2、磕碰损伤的水果

水果在运输或销售时难免磕碰或有压痕,不过也仅仅只是影响水果外观,短期内吃掉并不会影响健康。

3.发霉腐烂的水果

微生物产生的毒素会跟随汁水在果肉内扩散,而我们肉眼无法分辨毒素扩散范围,就算只切掉腐烂部位也无法保证剩下的果肉是否也有毒素存在,最好还是扔掉不食用为宜。

三、延伸:家中3种食物,尽快别吃了

此前,一组数据引发了很多人恐慌。据悉,2020年全球范围内肝癌新发病例达91万例,有45%即约一半肝癌发生在中国。

很多人对此非常困惑,为什么中国有如此多肝癌患者。实际上,这很可能是我们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而发霉水果里的黄曲霉素正是其中一个重大隐患。

黄曲霉菌是种真菌,其孢子能通过空气传播扩散,由于对环境要求不高,因而广泛存在自然界中。像我们常吃的玉米、花生、大米、坚果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在潮湿环境下也会发霉,从而滋生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就是黄曲霉素的一种代谢产物,也叫黄曲毒素,既能造成急性中毒,也可引起慢性中毒,使肝脏、肠胃等重要器官逐渐损伤。黄曲霉素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等致癌物,其毒性甚至是砒霜的68倍。如果误食发霉食物,黄曲霉素就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而造成中毒,目前全球有20%肝癌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有关。

不过,大家可别以为躲开黄曲霉素污染的食品,就可以远离肝癌了。一般来说,餐桌上还有这2种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1、酒

世卫组织早就把酒精列为1类致癌物,全球范围有5.5%癌症发生和5.8%癌症死亡与酒精有关。酒精之所以对健康有害,是因为酒精的代谢产物有毒,易造成不可逆肝损伤,继而导致肝癌发生。

2、腌制食品

一项关于肝癌高发地区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腌制食物和肝癌密切相关,肝癌高发地区腌菜的亚硝胺检出率高达60%。亚硝胺易损伤肝细胞,影响肝功能,从而增加肝癌风险。

近些年癌症高发,也让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问题,而网络上肆意流传的各种“抗癌”“防癌”文章,像香蕉、圣女果致癌,完全缺乏科学依据,不可信。真正会致癌的,往往是那些霉变后产生黄曲霉素的食物,还有酒精、腌制食物也会致癌,为了健康还是要少吃或不吃。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9H6BEB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做对这4件事,8周就能看到抗衰效果!聪明的人都行动起来了

2024-10-25 网易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面临衰老,但有些人衰老的迹象会更加迅速,这主要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为了延缓衰老的进程,人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方法。其实,想要实现“逆龄”的效果并不复杂,生活中只需做好4件事!

实现“逆龄”做好4件事只需8周

2023年3月,《老龄化》(Aging)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通过简单地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可在8周时间内让所有参与者的生物学年龄平均年轻了4.60岁,其中最高减少了11.01岁。①

研究人员分析了6名健康女性参与者,年龄在46~65岁之间,她们完成了为期8周的干预治疗方案:

(1)饮食:限制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以植物为中心。一周吃5~10个鸡蛋,每天170克动物蛋白,每周3份85克肝脏。同时,参与者被要求每天在12小时内吃完所有的食物,以及一天保证8杯水。另外每天2次益生菌和植物营养素。

(2)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运动,每周至少5天,运动强度为最大自我疲劳感知程度的60%~80%。

(3)睡眠:每晚至少平均睡眠7个小时。

(4)压力管理:每天参加两次10分钟的呼吸课程,旨在减轻压力。

结果显示,在经历了短短8周的生活干预后,生物年龄减少最大的参与者年轻了11.01岁,即使是最少的也减少了1.22岁,平均生理年龄减少4.6岁。

也就是说,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参与者的生物年龄“狠狠地”发生了变化,从基线的年龄55.49岁减少到8周干预后的51.23岁,年轻了整整4.6岁!

【饮食】

吃得健康才能逆转衰老

要想抗衰老,先得吃得好。在抗衰老方面,饮食胜过吃药!

2021年发表在《细胞代谢》上的一项研究比较了饮食与药物对细胞内部运作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糖尿病、中风和心脏病等疾病和延缓衰老方面,合理的饮食结构可能比药物更加有效。②

研究人员发现,与通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延缓衰老的三种药物相比,饮食的营养对衰老和代谢健康的影响更大。

吃得健康就像每天在自己的健康账户里存一笔小钱,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在投资自己。

注册营养师朱雨薇2022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抗衰老饮食要坚持5点。③

(1)少吃糖:应该少吃精制碳水,少喝甜饮料,多吃粗粮。

(2)多吃豆:大豆及豆制品是不可缺少的食材,大豆豆腐、豆皮都要多吃。

(3)好点色: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蓝莓中的花青素等,都是抗氧化的物质。

(4)喝奶吃菜:除了喝奶(牛奶、酸奶)吃豆制品外,绿叶蔬菜对健骨也有重要的贡献。

(5)吃肉蛋:日常多吃蛋、奶来保证蛋白质摄入。

【运动】

长期坚持才能逆转衰老

经常久坐和经常运动的人有什么差别?只要坚持30分钟后,你的身体就会告诉你答案!每一次久坐和不同的运动,都在影响我们的身体年龄。

2023年在《细胞》子刊发表的一篇研究表明:久坐加速衰老,而运动减缓衰老。每天用30分钟低强度运动替代久坐行为,可以让表型年龄衰老减缓0.4年;每天用3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代替久坐,可以让年龄衰老减缓1.9年。④

因此,想要延缓衰老,运动绝对是“法宝”之一。纵观那些长期锻炼、热爱运动的人,往往面色红润,皮肤紧致,显得年轻健康。另外,坚持运动还能同时控制血压、血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情绪,甚至预防癌症。

“运动”也并没有多么复杂,不一定要跑三五公里或者满头大汗才有效。即使只是简单地快走,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只要保持身体动起来,养成习惯,坚持下去,你就会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睡眠】

规律作息才能逆转衰老

很多人都听过“睡得差,老得快”,因此有了“美容觉”“养生觉”等说法。事实证明,睡眠和衰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023年发表在《睡眠健康》的一项研究表示,保持稳定的睡眠习惯,有助于减缓生物衰老过程。与睡眠习惯稳定的人相比,入睡时间偏差较大、工作日和周末睡眠差异大的参与者生物年龄老了9个月。⑤

具体而言,与保持稳定的睡眠习惯的人相比:睡眠持续时间不稳定的参与者,生物年龄大0.63年,补觉较多的参与者,生物年龄大0.52年,入睡时间偏差较大的参与者,生物年龄大0.74年,工作日和周末睡眠差异大的参与者,生物年龄大0.77年。

因此,不但要保证睡够7小时,日常还要按时上床、按时下床。尽量保证稳定的“生物钟”,即使休息日不需要太早起床,晚上也尽量按平时的时间上床休息(晚上11点前)。每天午睡或打盹儿最好不要超过20~30分钟,以免对夜晚的睡眠时长产生影响。

【压力】

给自己减压能逆转衰老

压力真的会让人加速衰老。2023年发表在权威期刊《细胞·代谢》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生物年龄是波动的,在应对各种压力时会迅速增加,但在压力恢复后可逆转,这些变化发生在几天或几个月相对较短的时间内。⑥

也就是说,重大压力之下,人真会变老。一旦个体从严重的压力中走出来,压力导致的衰老还是可以逆转的!

因此,不管平时压力多大,该休息时一定要放松好好休息,忘记忧愁,停止精神内耗,这可是重返年轻的好机会!

学会释放压力,远离负面情绪!泡泡热水澡,常做深呼吸,多交几个朋友,经常出去散心,这些都是简单改变。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B2GL4K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运动 舞蹈更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2024-10-25 环球网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做哪些运动能更心情愉悦呢?近日,来自澳大利亚研究者们发现,舞蹈可能比其他运动更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持续至少六周的结构性舞蹈计划会显著改善心理和认知健康结果。

这项研究的成果已经发表在《运动医学》杂志上,其多学科的作者团队包括来自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麦考瑞大学和昆士兰科技大学的研究者,他们基于大规模的、深入的系统性回顾和荟萃分析,探讨了舞蹈对心理和认知健康的影响。该项研究的参与者涵盖了7至85岁不同年龄段,包括健康人群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帕金森病、心力衰竭、脑瘫和纤维肌痛。舞蹈干预类型涉及多种风格,如戏剧舞蹈、有氧舞蹈、传统舞蹈形式和社交舞,并与多种体育活动进行比较,包括团队运动、武术、步行和举重训练。

研究者们发现,参与任何类型的结构性舞蹈通常与其他类型的体育活动干预效果相当,有时甚至更有效,能够改善多种心理和认知结果,包括情绪健康、抑郁、动机、社会认知和某些记忆方面。 “初步证据表明,舞蹈可能比其他体育活动更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这些发现不仅在老年人中得到验证,也适用于年轻人和有临床疾病的人群。“悉尼大学医学院和悉尼肌肉骨骼健康中心的首席作者阿莉西亚·方燕( Alycia Fong Yan) 博士表示

方燕博士认为,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体育活动对健康有益,但他们既不喜欢跑步,也不想去健身房撸铁或进行其他球类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或许舞蹈可以成为标准运动的有效替代方案,它是一种令人感到愉快的体育运动,更容易坚持。而且,学习舞蹈序列很挑战认知能力,搭档舞或团体舞则有助于社交互动,而舞蹈的艺术性则可能改善心理健康。 “

研究还发现,舞蹈干预的有效性在自我效能、焦虑、抑郁、动机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等领域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老年人中。但与老年人主要参与的社交舞蹈风格不同,本次研究在针对55岁以下参与者的七项研究中,有六项考察是为了了解可以在小组环境中单独进行的舞蹈的影响,如有氧舞蹈和现代舞,结果表明,舞蹈本身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搭档舞蹈的社交益处。另外,虽然在16岁及以下的参与者中所取得的证据相对较少,但舞蹈似乎在减轻和改善因心理困扰而造成的身体不适上优于其他运动。

“如果你坚持参与某种体育活动,所获得的长期益处将减少与久坐行为相关的健康风险,舞蹈的社交联系和心理效果可以缓解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症状,而认知能力的改善更有助于老年人的独立性。最终,这将减轻疾病可能给健康系统造成的负担。“方燕博士补充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z2v54nhu9

返回目录>>

英国试用AI预测心脏病风险,首次临床试验将招募数百名患者

2024-10-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23日报道,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正在将一项名为AI-ECG风险评估(Aire)的人工智能(AI)技术运用于检测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程度”中。经过数据训练的Aire可以通过读取心电图结果,检测到医生无法发现的心脏问题,并标记出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

报道称,研究人员利用收集的来自近19万名患者的116万份心电图结果对 Aire模型进行训练,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数字健康》上。

研究发现,在78%的病例中,Aire模型可以正确识别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后10年内的死亡风险。此外,该模型还成功预测出79%的病例“未来是否会出现心力衰竭”,76%“未来是否会出现严重的心律不齐问题”,70%“未来是否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据报道,Aire模型将首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院与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然后再扩大范围。据了解,首次临床试验将招募数百名患者。

帝国理工学院医院专家表示:“我们的愿景是未来医院的心电图检查都将通过Aire模型进行。届时,临床医生不仅能了解心电图诊断结果,还可以预测患者的一系列健康风险,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尽早干预并预防此类疾病。值得注意的是,Aire模型并不是要取代医生,而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发现潜在风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ytGfCcUKL

返回目录>>

我科学家在DNA信息存储领域获突破

2024-10-25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晋浩天)“1公斤DNA便可以装下全世界数据。”日前,北京大学张成、钱珑联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并行“印刷”DNA存储策略,成功将信息打印在DNA分子之上,犹如在白纸上批量印刷信息。相比于目前基于序列合成的主流“逐字写入”DNA存储,该技术实现了快速、低成本的大规模分子数据存储,为未来实用型DNA存储发展提供了破局新路。相关成果23日深夜以《基于表观分子比特打印的并行DNA分子数据存储》为题发表于《自然》。

从甲骨到竹简,从纸张到光盘,从闪存到云存储……时代向前发展,关于信息与数据的存储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今,全球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但它们储存在哪儿,始终是一个现实难题。经过多年探索,科学家们发现,DNA存储技术或许是一个正确选项。

记者了解到,主流DNA存储多以化学合成的方式逐个加入代表信息的碱基,过程烦琐耗时,在成本和速度上面临巨大挑战。“不同于传统技术路线,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我们开发的‘表观分子比特’DNA存储技术,利用预制的DNA‘白纸’和‘活字块’,通过DNA自组装介导的分子信息‘排版’,再由酶催化‘转印’,实现了分子级‘活字印刷’。”论文通讯作者张成介绍,与传统DNA数据存储方法相比,这种活字印刷并行写入方式只需通过排版有限的“活字块”,就可以实现任意信息写入,不仅避免了复杂烦琐DNA序列编码过程,而且大幅降低了分子信息写入复杂度,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操控灵活性。

张成告诉记者,由于首次引入并行的分子排版和转印机制,团队在实验中成功将中国汉代虎纹瓦当和国宝大熊猫飞云的高清图片信息,通过“表观分子比特”并行写入DNA分子中,数据量超过27.5万比特,存储规模较以往同类工作提升超过300倍。“同时,信息读取可使用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实现了对DNA模板上复杂修饰比特信息的高通量读取,并通过并行解析无损还原了原始数据。实验结果验证了这项创新型分子存储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还展示了‘表观分子比特’DNA存储的稳定性。”

最值得关注的是,团队还展示了这项技术的分布式存储应用潜力。论文通讯作者钱珑透露,在个人定制DNA存储实验中,团队邀请了60名背景广泛的青年志愿者,由他们在日常环境下,将私人数据亲手写入DNA并由个人保存,相关数据直到他们想使用时才被读取,可有效保障个人数据的隐私与安全。“可以说,这种便捷的分布式DNA存储方式,不仅能极大降低DNA存储的使用门槛,而且具有高隐私性,有望实现DNA存储的个人应用。”

“在DNA这张白纸上批量打印信息,代表着DNA存储技术的重要突破与革新,为大规模数据存储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有望突破DNA存储的成本和速度壁垒,并为未来其他相关分子信息系统的技术研发奠定基础。”钱珑表示,“可预见的是,在未来,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将无须依赖大型实验仪器,就能实现简单、准确、高效的DNA数据存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yt5AP7z0V

返回目录>>

AI如何助力重塑肿瘤诊疗模式

2024-10-28 科技日报

  一次CT平扫即可助力医生识别多种癌症,在线平台几秒完成个性化医疗资源对接……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正全面变革肿瘤诊疗方方面面。

  “AI可贯穿肿瘤诊疗全流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成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从影像初诊、病灶识别、病人入院,到病理诊断、手术方案可视化等,甚至出院恢复跟踪,AI的介入是医生和患者看得见、摸得着的。”

  帮助肿瘤早期筛查

  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院长徐仲煌介绍,很多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早期筛查能帮助医生在无症状或癌前病变阶段发现病情,并通过早期干预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AI在肿瘤早筛领域潜力巨大。

  肿瘤早筛通常依赖一系列非侵入性或微创检查手段,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液标志物检测及分子诊断等。这方面,AI介入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李志成认为,在基于影像的深度学习技术加持下,AI在某些肿瘤筛查中的表现甚至超越了人类专家。

  近两年,《自然》杂志等国际期刊多次发表AI助力肿瘤筛查的相关研究。哈佛大学医学院团队研发的CHIEF模型不仅能诊断19种癌症,还可以定位肿瘤微环境、引导治疗策略及预测生存率。阿里巴巴达摩院研发的胰腺癌早期检测模型PANDA,判断存在病变的准确率高达92.9%。这些成果表明,AI不仅能辅助诊断,还能在精准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关实践已显示出AI在肿瘤筛查中的作用。今年2月,阿里巴巴“医疗AI多癌早筛公益项目”在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等机构部署,将达摩院医疗AI技术创新应用于卫生健康领域。“项目在4个月内筛查超5万人次,筛查病种包括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其中发现的145例癌症病变已被临床证实。”达摩院医疗AI团队负责人吕乐解释,通过结合大量历史数据和复杂算法,AI能从影像中提取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病灶信息。在繁琐的影像分析任务中,AI还能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减轻医生压力。

  徐仲煌说,癌症必须依靠多学科协作才能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而AI可助力解决这一过程中专业人员短缺、经济成本高等问题。

  吕乐以PANDA为例说,模型相当于汇集了数十位不同专业医生的知识库,通过整合影像学资料、基因组学信息、病理学数据等多模态数据,实现跨科室的数据融合。在此基础上,模型能提取关键病灶信息及潜在病理特征,进而开展跨科室的全方位分析。

  提高癌症认知水平

  推动医学领域的科学认知,是AI助力肿瘤诊疗的更高维度。

  李志成团队已从事脑胶质瘤研究数十年。谈及脑胶质瘤诊疗现状,李志成说:“我们对这种疾病的科学认知仍然有限,医生们尚未完全理解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机制,也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精准治疗途径。”

  对此,徐仲煌深有同感。“对癌症认知的不足限制了诊疗手段。面对疑难杂症,临床上很多时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现有AI诊疗模型也有局限性。李志成说,许多模型通过大规模标注数据集训练,寻找图像特征与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虽然这种方法在准确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种“黑箱式”操作缺乏解释性依据,导致医生难以完全信赖AI的诊断结果,因此回归医学源头的认知格外重要。

  这方面,AI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AI能整合影像、病理、基因等多模态数据,提供多尺度综合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更完整的肿瘤‘画像’。肿瘤是一个由复杂癌细胞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其画像勾勒得越准确,就越能发现以往忽视的肿瘤行为和潜在治疗靶点,为前端治疗提供新思路。”李志成说,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分子层面数据不断丰富,AI有望突破现有认知瓶颈,助力提升对复杂癌症的科学认知。

  徐仲煌补充说:“面对陌生肿瘤,如果AI能推动人类对其认知前进,哪怕是一小步,也有可能从根本上为肿瘤诊疗提供新的方法论指导,真正改变我们应对癌症的方式。”

  发挥数据“养料”作用

  要想使AI进一步赋能肿瘤诊疗全流程,获取优质、全面、庞大的数据支持十分关键。

  AI模型的训练不仅依赖医生标注,还需要完整的临床周期数据。吕乐举例说:“PANDA模型训练过程中,医生不仅要提供病理图片、病理报告、CT影像等多模态数据,还需要手动确认病灶位置,并在增强CT上准确勾勒出来。接着,工程师通过三维图像配准技术,将病灶的三维勾画映射到平扫CT上,最终让AI学会识别早期胰腺肿瘤在平扫CT影像中的表现。”

  这个过程中,只有医生和AI团队密切合作,才能为模型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吕乐进一步解释,前沿的医疗AI算法团队往往依赖广泛的合作医院提供多样性数据,这对于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至关重要。不同医院的数据为AI模型提供了丰富的病理背景,帮助其更准确地应对各种临床情境。

  然而,由于需要数据量大、涉及部门多、数据分散等问题,数据获取成为目前肿瘤AI研究的主要瓶颈。“获取单一的影像或病理数据并不难,但同时获取同一病人的影像、病理、基因等全模态数据非常难。”李志成说,这不仅需要多个科室密切配合,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当前肿瘤研究往往分散在不同学科,影像分析由影像科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而基因数据则由分子病理学科或生物信息学人员处理。打破学科间壁垒、整合数据,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数据是AI能否在医疗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养料’。”在徐仲煌看来,数据的扩展性、标准化和安全性是医院在布局医疗AI时的关键考量因素。医院在规划AI布局时必须从当下着手,确保数据录入、存档和管理的标准化,提前设计合理的数据管理框架,同时为未来的数据处理预留接口。AI的优势在于其能不断吸收新数据,进行自我优化。这要求医院的数据存储系统具备扩展性,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多模态数据需求。

在数据安全方面,徐仲煌认为,医院需建立严格的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技术应用在符合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的前提下,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支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28/c14739-40348447.html

返回目录>>

秋冬转换之际,如何守护健康

2024-10-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国家卫生健康委邀请专家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霜降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期。秋冬季也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张晋说,民间素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秋燥加了寒凉,此时要注意保暖,不宜再“秋冻”。在作息上,要早睡早起。在饮食上,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尤其是凉拌菜。可以多吃一些润燥、温润的食物。例如,用梨、萝卜、陈皮和生姜一起煮水,可以温润和胃,润肺化燥。又如,用乌鸡加上党参、山药、枸杞煮汤,可以补肺补气、调理脾胃。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说,秋冬季节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支气管肺炎发病率也会上升。如果孩子得了支气管肺炎,多数情况下会发烧,以中高热为主,并伴有频繁咳嗽。一般情况下,病初主要是干咳,之后可能会有痰,还会出现呼吸急促,严重时还会出现精神差、口周青紫、喘憋、呼吸费力等情况。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支气管肺炎症状比较不典型,常常不发烧或者只是低热,没有明显的咳嗽症状,只是呼吸急促费力,还可能有嗜睡、烦躁、吃奶不好、吐奶、呛奶等表现。如果孩子得了支气管肺炎,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早产儿和有基础病的孩子。居家护理一定要遵从医嘱服药,不要自行随意给孩子停药,或者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不建议常规给孩子吃镇咳药物,但是如果咳嗽非常频繁,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还可以通过做雾化、拍背等方法把痰液排出。

秋冬季节,多种传染病高发,一些地方诺如病毒感染增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代涛说,诺如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感染病毒以后,通常以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为主。一般来说,普通人群感染诺如病毒,病情比较轻,2—3天后就会好转,但体质较弱的人群容易出现较重的症状。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或者水等途径进行传播,个人与家庭预防感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当用肥皂和流水正确规范洗手;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喝开水、吃熟食,蔬菜瓜果要彻底洗净;患病以后,患者要居家休息,至少休息到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尽量不要与其他家庭成员近距离接触;做好居家环境的清洁消毒,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要做好居室的日常规范消毒和通风,加强对人员健康监测,确保感染人员不带病上班上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28/c14739-40348388.html

返回目录>>

前三季度全国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

2024-10-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孙秀艳)记者获悉:截至9月,国家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已覆盖所有省份,检查定点医药机构500家,查出涉嫌违规金额22.1亿元。其中,根据大数据模型线索,开展专项飞检的定点医药机构达到185家,查实欺诈骗保机构111家。今年1月至9月,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共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副司长谢章澍表示,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但形势依然复杂。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从推动飞行检查扩面、做实自查自纠、强化大数据监管、健全长效机制、加大曝光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坚决维护好医保基金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28/c14739-40348389.html

返回目录>>

中国镇痛周:科学认识分娩镇痛 让妈妈们免受“阵痛”

2024-10-25 人民网

分娩疼痛是自然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并非每个产妇都必须承受这种痛苦。无痛分娩作为一种安全、科学的镇痛选择,能为产妇极大减轻分娩时的疼痛感,已在我国推行多年。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宁霏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无痛分娩在医学上称为分娩镇痛,通常指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即运用椎管内神经阻滞技术对产妇实施镇痛管理、减轻产妇顺产疼痛的麻醉技术。具体来说,在分娩产程开始以后,麻醉医师将“无痛针”从产妇的腰椎部给药,再根据分娩时的具体情况持续地供给低浓度的麻醉药,并且随时可能需要调节药物的浓度和剂量,一直持续到分娩结束。这种方式可以精确到只会阻滞感觉神经细纤维,不会阻滞运动神经,对产程几乎没有影响。

王宁霏指出,有些产妇分娩之后,会有腰疼的情况,这与分娩镇痛没有因果关系。产后腰痛一般是产妇本身怀孕以后激素分泌发生变化,会产生韧带松弛的情况。此外,如果产后经常久站、久蹲或采取不正确的姿势喂奶、换尿布,易造成腰肌劳损,也会导致腰痛。通常情况下,腰痛会在产后几个月自行缓解,如果疼痛持续存在或程度严重,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产后康复。

“很多人会担心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事实上,分娩镇痛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其使用的药物浓度及剂量仅是剖宫产麻醉的1/10到1/5,不但不会伤害胎儿,还对胎儿有保护作用。”王宁霏解释,分娩镇痛在缓解生产疼痛的同时,可以使胎盘供血增加,防止子宫动脉强烈收缩影响胎儿供氧,对胎儿在宫内的安全有所改善。另外,因分娩镇痛属于局部麻醉,虽然药物可通过胎盘产生作用,但是量非常少,因此对胎儿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王宁霏提示,分娩镇痛并非所有人适用,其有明确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产妇需要满足以下三点:产妇能进行自然分娩;产妇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禁忌证;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由医生综合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适合分娩镇痛。

部分孕产妇可能会关心分娩镇痛的费用高吗?王宁霏表示,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陆续出台分娩镇痛专项收费标准,部分地区已将其纳入医保,可很大程度地减少孕产妇家庭的经济负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26/c14739-40347775.html

返回目录>>

200余医务志愿者赴四川阿坝开展医疗健康公益活动

2024-10-26 中国新闻网

  “‘同心·共铸中国心’2024阿坝行”活动25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启动。来自北京29所医疗机构的200余名医务志愿者分四路赴阿坝州壤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阿坝县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工作。

  阿坝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2023年底总人口近90万人,其中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八成。

  今年“十一”假期以来,“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派出4个工作组进行前期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基层医务工作者和民众需求,并与当地政府、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健康帮扶方案。

  此次活动由中央统战部指导、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主办,将聚焦地方多发病、常见慢性病的防治、科普及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提升。为期6天的活动中,医务志愿者将前往当地医院、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学校和寺庙等场所,开展义诊巡诊、疾病筛查、手术救治、入户慰问、爱心捐赠和健康大讲堂等健康帮扶活动。

“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项目自2008年发起,过去16年,已先后组织全国千余家医院、20多个专业学科的3.2万人次医疗专家,深入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边疆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健康公益帮扶活动,累计为50多万人次的各族民众提供医疗志愿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26/c14739-40347679.html

返回目录>>

广西实施系列惠民项目 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凸显

2024-10-26 中国新闻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25日介绍,广西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巩固以地中海贫血为重点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成果,实施了一系列防治出生缺陷惠民项目,包括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

  广西妇幼健康工作进展与成效新闻发布会当日在南宁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广西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不断拓展生育全程服务,推动妇幼健康事业新发展,全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改善。目前,广西共有妇幼保健院106家,其中二甲以上70家。

  2023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至8.9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3.82‰,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维持历史最低水平。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儿童保健、出生缺陷防治、地中海贫血综合防治等重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处处长陈赤介绍,广西紧抓关键节点,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广西打造101个“依法、便民、优质、温馨”的一站式婚育综合服务平台,以平台为阵地,把牢出生缺陷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防治节点,实施了一系列防治出生缺陷惠民项目。

  “十四五”以来,广西免费为147.28万人提供婚前医学检查服务,为53.72万对计划怀孕夫妇进行了孕前优生健康评估和指导,为250.24万人次计划怀孕的妇女免费增补了叶酸,为134.75万孕产妇提供免费筛查补助,为近152万新生儿开展了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同时,广西加大地贫防控惠民力度,在为婚育人群提供免费地贫血常规初筛、免费地贫基因诊断、免费地贫产前诊断“三项免费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惠民政策范围,增加免费地贫血红蛋白分析复筛和免费重症地贫胎儿医学干预两项服务,实施了地贫防控“五项免费技术服务”,使地贫防控技术服务实现全过程免费,全区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率连续5年低于0.3/万的“零出生”目标,严重致死致残性出生缺陷得到有效遏制。

在努力减少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的同时,广西也在不断加强对现存重型地贫患儿的治疗和救助。在重型地贫患儿救治过程中,广西通过财政、医保、社会救助三重联合保障,除常规输血和除铁治疗外,大力推进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区已累计完成1166例地中海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规模及移植疗效达到国际水平,有效减少了重型地贫患儿存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1026/c14739-40347677.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