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8-09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世卫组织决定就猴痘疫情召集紧急委员会会议

高层动向

我国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疾控动态

香港卫生署林民聪一行4人访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深入分析、精准规划,助力儿童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

科研动向

Cell:揭开过敏细胞的秘密——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捕获并利用中性粒细胞,

为过敏和炎症性疾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自然》子刊:大脑指挥心脏修复!科学家发现,

大脑奖赏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激活,可改善急性心梗后的心脏重塑和血管形成

Nature:新研究揭示西方马脑炎病毒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宿主感染变化,有助于防范未来的疫情

JAMA子刊:实锤了!迄今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研究发现,

双乳切除不能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舆情信息

暑去凉来立秋至 正是平衡阴阳好时机!

3种人真的不适合午睡 快看看是不是你

我国科学家发现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病因

酪氨酸酶抑制剂或能用于安全美白

俄罗斯农业和生物学家:食用巨型蔬菜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

价格大跳水 HPV疫苗免费接种要来了吗?

防暑巧用紫苏叶

丹麦多家健康组织呼吁政府对能量饮料实施更严格监管

美国《大西洋月刊》:评估BMI有益孩子健康?

加强体重管理 促进大众健康

借力低空经济,拓展航空医疗救护空间

创新降脂药在多地开出首批处方

戴眼镜会导致近视加深?专家:这是常见误区

破解疟疾传播路径之谜

热点追踪

世卫组织决定就猴痘疫情召集紧急委员会会议

2024-08-0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8日电 日内瓦消息:当地时间7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鉴于猴痘病毒在刚果()境外传播,及其可能在非洲内外进一步扩散的潜在风险,他已决定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召集紧急委员会尽快召开会议,以评估此次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谭德塞称,紧急委员会由来自全球各相关领域的独立专家组成。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据介绍,今年年初以来,刚果()已报告猴痘病例超1.4万例,死亡511例。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也已在过去一个月里报告猴痘病例。

谭德塞说,世卫组织已从紧急情况应急基金中拨款100万美元,用于支持扩大猴痘应对规模,并计划在此后几天拨出更多资金。

1970年,刚果()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该病以往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地区流行,然而2022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猴痘疫情。世卫组织于20227月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到20235月才解除该状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xz9bC9ku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我国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2024-08-09    经济日报

 

  本报北京88日讯(记者祝君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就《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展成效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朱桂表示,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以中医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中医药国际标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体系。目前,已制定中医药推荐性国家标准77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2项、中医药行业标准10项、中医药地方标准1000余项、中医药团体标准2500余项。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112项。

  为更好谋划今后一段时期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印发《行动计划》,系统谋划了推动中医药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着力完成加强重点领域中医药标准供给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旨在推动标准化战略与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标准化治理能力,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底,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完成180项中医药国内标准和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中医药标准质量进一步提高,标准应用推广和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化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增强,培养450名中医药标准化骨干人才。

  朱桂表示,推动中医药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中医药质量;有利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药特色,整体提升中医药学术水平。

  《行动计划》是推动标准服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落实至关重要。为做好此项工作,《行动计划》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目标顺利完成。

  强化组织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全国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药社会团体分工负责,组织和动员行业力量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合理统筹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和实施步骤,确保落到实处。积极与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有关部门,建立会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行动计划》有效实施。

  加大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投入、单位自筹、社会支持等多渠道筹措,加大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入中医药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标准制修订以及标准的应用实施评价,推进中医药标准高质量发展。强化标准化经费管理,加强项目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开展实施评估。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进展、质量和成效进行评估,开展《行动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针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确保《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09/c14739-40295512.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香港卫生署林民聪一行4人访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08-08    北京市疾控中心全球健康中心办公室

 

  20248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首席医生林民聪一行4人到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交流访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全意及相关科所人员参与接待。

  首先,王全意主任向香港卫生署专家们的到访表示诚挚和热烈的欢迎。各相关科所分别介绍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情况、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系统建设以及控烟工作开展情况。

  随后,林民聪首席医生介绍了香港卫生署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以及控烟经验。在交流环节,双方就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与方法、控烟戒烟指南、疫苗便民服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结束后,专家们共同参观了P2+移动实验室等应急设备。

  此次访问交流加深了双方在业务工作方面的了解,双方均表示未来将加强交流与合作。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10038.shtml

 

 

返回目录>>

 

 

深入分析、精准规划,助力儿童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

2024-08-08    浙江省疾控中心结防所

 

WHO估算,0-14岁儿童结核病约占结核病发病数的5%,然而,2022年我国儿童结核病的登记报告数仅约占全部结核病患者报告数的1%,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儿童结核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低,报告率较低,疾病负担可能被低估,儿童结核病防治形势不容忽视。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工作要求,梳理儿童结核病防治工作现状,评估儿童结核病诊疗措施和效果,进一步加强我省儿童结核病防治能力提升和诊疗工作质量的提升,83日,中心邀请了来自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温州市育英儿童医院等单位的儿童结核病防治专家在杭州开展了现场讨论和指导。专家们就儿童结核病登记报告、诊疗体系、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目前儿童结核病防治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并对我省的儿童结核病防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能够完善儿童结核病防治体系,加强儿童结核病综合防治质量控制,规范儿童结核病诊疗方案和用药剂量,确保儿童结核病治疗规范性,同时加强防治管理,提高儿童结核病患者的依从性。

本次研讨为后续我省儿童结核病防治策略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期待在专家们的群策群力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儿童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质量,为结核病患儿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hbyfkz/ywdt/202408/t20240808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Cell:揭开过敏细胞的秘密——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捕获并利用中性粒细胞,

为过敏和炎症性疾病治疗带来新思路

2024-08-08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强调了中性粒细胞捕获和nexocytosis是肥大细胞介导的过程,这可能在慢性过敏性炎症过程中传递中性粒细胞的特征。

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Neutrophil trapping and nexocytosis, mast cell mediated processes for inflammatory signal rela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肥大细胞(Mast Cell)的一项隐藏能力:它们能够捕获并利用另一种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为我们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在过敏反应期间的工作方式)提供了新的线索,有望为治疗过敏和炎症性疾病带来新方法。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我们先天免疫反应的关键细胞,在消除体内细菌和真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循环,但还有较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在稳态条件下也会监测血管外的组织空间。在应对感染、损伤或其他炎症情况时,受损组织通过从血液中招募中性粒细胞来增强其局部抗菌能力。然后,中性粒细胞通常通过各种机制,包括吞噬作用、释放抗菌物质或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充分发挥其杀灭微生物的潜力。

当中性粒细胞寻找潜在的有害威胁时,它们会迅速穿过间质组织。一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使它们能够感知受损组织或病原体直接释放的与危险相关的引诱剂。此外,中性粒细胞相互交流以协调集群行为,帮助它们将综合效应功能集中在组织损伤或病原体入侵的局部部位。通过分泌与邻近细胞上的GPCR结合的引诱剂,中性粒细胞自我控制炎症组织中集群的启动和终止。这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组织能力,这在关键上取决于通过LTB4及其受体LTB4R1进行的自我信号转导。

我们对于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大部分认知都来自于在小鼠模型中的活体成像研究,这些模型包括创伤、无菌性炎症或微生物感染。相比之下,我们对于过敏反应期间中性粒细胞的组织动态了解仍然有限,在过敏反应中,过敏体质的个体对过敏原反应过度。

I型超敏反应涉及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和肥大细胞(Mast CellMC)的产生,肥大细胞是存在于外周组织(包括皮肤、气道和胃肠道)中的长寿命髓系免疫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快速移动形成对比的是,肥大细胞在组织中似乎是静止的,因为它们与细胞外基质的强烈相互作用控制着它们的定位。

肥大细胞富含充满炎症介质和蛋白酶的细胞质颗粒,其释放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对动物毒液的解毒和抵御寄生虫。此外,肥大细胞被认为是IgE依赖性过敏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的效应免疫细胞。抗原特异性IgE与高亲和力Fcε受体(FcεRI)的结合使肥大细胞致敏,从而使其能够响应特定或交叉反应性抗原释放免疫调节化合物。

抗原诱导与FcεRI结合的IgE聚集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即立即释放肥大细胞颗粒内容物。这种反应被称为过敏性脱颗粒,涉及复合胞吐作用,肥大细胞在几分钟内从多个分泌颗粒中一次性释放大量预先形成的货物。此外,肥大细胞在抗原暴露后几分钟内还分泌其他分子,包括脂质介质。除了这些即时反应外,活化的肥大细胞在数小时内还会产生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向晚期超敏反应的转变。

通过释放血管内皮的激活剂和免疫细胞的趋化因子,肥大细胞对于从血管中招募中性粒细胞进入受过敏原刺激的炎症组织空间至关重要。众多研究都将肥大细胞作为中性粒细胞流入的“守门人”,在IgE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小鼠模型中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分子和机制细节。

尽管我们知道在许多过敏反应中中性粒细胞会被招募到炎症组织中,但我们对于它们的组织动态以及它们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炎症环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一个很少受到关注的重要方面是,过敏性疾病通常与炎症细胞流入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多个周期相关,例如在反复接触过敏原或与微生物感染同时发生时。在这种更慢性的炎症条件下,在已经浸润的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存在的情况下,肥大细胞会反复脱颗粒。在这种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动态、它们的运输路径和细胞相互作用既没有被彻底描述也没有被定义。此外,这些过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长寿命驻留肥大细胞的表型仍未被探索。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过敏原刺激的小鼠组织,发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会将活的中性粒细胞困在其内部。肥大细胞释放引诱剂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一种与炎症反应有关的白三烯类物质),将中性粒细胞重新引向它们,从而利用了中性粒细胞通常用于细胞间通信的趋化系统。

在形成肥大细胞胞内陷阱(Mast Cell Intracellular TrapMIT)后,这些中性粒细胞最终会死亡,但它们未被消化的物质会在数天留存在肥大细胞的液泡(vacuole)内。肥大细胞受益于肥大细胞胞内陷阱(MIT)的形成,提高了其功能和代谢适应性。此外,它们具有更强的促炎作用,并且能够时间延迟胞吐活性中性粒细胞化合物(这一过程被命名为nexocytosis),从而在周围巨噬细胞中引发1型干扰素应答。

也就是说,肥大细胞在捕获中性粒细胞后,会回收利用中性粒细胞中的物质来增强自身功能和新陈代谢,还能够延迟释放新获得的中性粒细胞成分,引发额外的免疫反应,有助于维持炎症和免疫防御。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强调了中性粒细胞捕获和nexocytosis是肥大细胞介导的过程,这可能在慢性过敏性炎症过程中传递中性粒细胞的特征。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何协同工作的新认知,这对我们对过敏反应和炎症的认识增添了全新的层面,表明了肥大细胞可以利用中性粒细胞来增强自身能力,这可能对炎症反复发生的慢性过敏病症产生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ebd83e891fc.html

 

 

返回目录>>

 

 

《自然》子刊:大脑指挥心脏修复!科学家发现,

大脑奖赏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激活,可改善急性心梗后的心脏重塑和血管形成

2024-08-08    奇点糕

 

这项研究在大脑网络奖赏系统与AMI后的心脏恢复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积极地刺激奖励系统,包括药物和生物干预,以及超声等非侵入性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MI后的并发症和过早死亡往往与这种精神紊乱有关。有意思的是,对AMI后大脑活动的功能成像研究揭示了奖赏回路的变化,它是调节积极性和情绪的重要回路,主要基于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的多巴胺能神经传递。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激活可以调节免疫活动,而免疫系统在AMI后的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和心脏重塑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于这样的潜在关联,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奖赏系统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激活改善了AMI后的心脏重塑和血管形成,这些影响存在几种生理机制,包括免疫变化和肝脏肾上腺素能输入减少,后者导致了肝脏中补体C3产生增加,继而诱导了AMI后的恢复。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心血管研究》杂志上。

为了直接地了解大脑奖赏系统活动对AMI后恢复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构建了AMI小鼠模型,并诱导VTA激活。在发生AMI后,小鼠的心肌受损,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在14天的时间里,对照组的平均LVEF42.5±1.6%下降至24.5±3%,相比之下,接受了14VTA诱导激活的干预组由40.8±1.9%上升至48.2±4.1%

除了LVEF外,干预组小鼠其他心脏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也明显更好,收缩末期容积(ESV)和舒张末期容积(EDV)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了对左心室扩张的预防和左心室收缩的改善,每搏输出量(SV)显著高于对照组,意味着心脏泵血功能改善。

AMI后,心肌会出现广泛纤维化,适应性恢复受损,因此,瘢痕组织的占比与心肌收缩能力和全身血供是相关的。既然干预组小鼠的心脏功能显著改善,相应的,研究人员也发现,它们相比对照组,纤维化明显减少,而且分布比较零散,平均纤维化面积不到对照组的一半(21±4.2% vs. 44.9±4.2%)。

复杂的心肌免疫反应是瘢痕组织形成梗死重塑的关键因素,因此,AMI后的免疫反应既有有益的影响,也有有害的影响,寻求一种平衡对于AMI恢复来说至关重要。在干预组小鼠中,研究人员检测到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显著下降,二者在激活梗死肌成纤维细胞和诱发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在心肌自身的局部免疫细胞群中,AMI后第4天,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的总体免疫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也显著减少。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蛋白质组分析,选择的是AMI后第4天小鼠心脏顶端的部分,这是受AMI影响最大的部分。

他们发现,干预组小鼠与代谢和分解代谢过程相关的蛋白,以及与凋亡和细胞应激相关的蛋白表达减少,另外,与免疫反应和补体激活有关的蛋白表达增加,尤其是补体C3C3此前被发现参与了一些适应性恢复过程,并与肌肉损伤后的缺血性纤维化减轻,以及调节肝脏再生有关,C3还能够促进血管生成,这也是AMI后心肌恢复的关键因素。

因此,干预组小鼠C3水平的增加与心脏功能的改善是一致的。

肝脏是补体C3的主要产生者,但在局部组织和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也可以产生。对AMI小鼠心脏、脾脏和肝脏的反转录PCR分析显示,仅有肝脏中C3增加。这表明,VTA的激活通过调节肝功能来影响C3的水平。

那么,VTA是如何影响肝功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VTA与肝脏之间的神经元通路追踪,确定了几个在神经解剖学上与肝脏相连的大脑区域,包括控制交感神经活动的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来源蓝斑(LC),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能A5核、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背核。

为了确定VTA激活是否会引起肝脏交感神经活动的特定变化,研究人员检测了AMI后肝脏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鼠显著下降,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下降使得C3水平升高。

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进行的体外实验显示,相比对照组,干预组以及含C3的肝蛋白提取物都能够更有效地诱导血管形成,而使用特异性C3裂解抑制剂抑制C3后,肝蛋白提取物与对照组则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VTA的激活减少了肝脏的肾上腺素能输入,导致肝脏中补体C3的产生增加,继而诱导新血管形成。在小鼠中进行的体内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在大脑网络奖赏系统与AMI后的心脏恢复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积极地刺激奖励系统,包括药物和生物干预,以及超声等非侵入性方法,因此,研究结果可能会为心脏病发作的治疗提供临床可用的方法,引入新治疗途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bb983e918d0.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新研究揭示西方马脑炎病毒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宿主感染变化,有助于防范未来的疫情

2024-08-08    生物谷原创

 

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WEEV感染人类的机制,并将这种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与它导致的疾病和死亡人数下降相匹配。

西方马脑炎病毒(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WEEV)是一种称为甲病毒(alphavirus)的病毒家族的成员。已知几种致命的 WEEV 毒株会导致马和人类出现严重的脑部炎症。有些年份,成千上万的马匹死亡,数百人患病。在 20 世纪早期和中期的几十年里,北美地区的病死率高达 15%

了解病毒如何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之一是确定它进入宿主细胞并导致感染的精确路径。WEEV 和甲病毒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通常会将一种刺突蛋白附着在位于宿主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上。一旦附着到宿主的受体上,WEEV就会进入细胞。一旦进入细胞,WEEV就会劫持宿主细胞的武器装备,以实现自身的复制、传播和生存。

WEEV作为一种致命疾病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一种病原体如何获得或丧失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能力的重要经验。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确定了WEEV感染人类的机制,并将这种能力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与它导致的疾病和死亡人数下降相匹配。这一研究成果为公共卫生专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为未来的疫情爆发做好准备。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7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hifts in receptors during submergence of an encephalitic arbovirus”

研究者表示,这项新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这些发现挑战了科学家们在试图了解病毒如何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导致疫情起伏的原因时所依赖的一些基本假设,比如任何特定病毒都靶向一种宿主受体以便进入并感染宿主细胞的观点。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微生物学副教授Jonathan Abraham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科学侦探故事。WEEV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学到了如何研究病毒的一些重要经验。

研究者确定了宿主细胞上表达的特定蛋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不同的WEEV毒株利用这些蛋白感染了多种动物,包括马、人类和鸟类。他们的研究结果将这种病毒感染人类和马匹的能力差异与它的病毒基因组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这些变化使得这种病毒无法靶向人类和马体内的蛋白,而让这种病毒感染作为病毒库的鸟类和爬行动物的能力完好无损。

这种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具有令人惊讶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这凸显了跨越时间、空间和宿主物种广泛研究病毒以追踪潜在疫情并监测新出现和再次出现的病毒的重要性。

病毒的变化

研究者在这项研究中分析了 44 种不同的WEEV毒株的基因序列。这些毒株的样本是在 1930 年至 2005 年间分离出来的,主要是从马、人和蚊子身上采集的。样本还取自几种不同种类的鸟类,包括白冠麻雀、火鸡、鸸鹋,以及乌龟和灰松鼠。大多数WEEV都是在北美和南美发现的,但这项新的研究也包括在该地区以外采集的样本。

他们制作了这些从不同时间和地点收集到的WEEV毒株的无害复制品,并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测试了它们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他们还在小鼠体内测试了其中的一些毒株。

Abraham团队发现,其中一些早期毒株可以将它们的刺突蛋白附着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受体上,从而进入动物细胞。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因为迄今为止病毒学的主流教条是,病毒通常仅靶向一种宿主细胞受体来发动攻击。他们观察到,在疫情频繁爆发的年代里传播的WEEV毒株可以利用在人类和马的脑细胞上表达的多种受体,包括称为 PCDH10 VLDLR 的蛋白。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统计,尽管WEEV仍在鸟类、蚊子和其他动物之间传播,但最近一次在美国爆发的人类疫情是在 1987 年。从那时起,美国只发现了五例WEEV感染病例。

相比之下,当研究者对 2005 年从加利福尼亚州蚊子身上发现的最近分离的WEEV毒株进行检测时,他们发现这种病毒的刺突蛋白无法识别人类受体,但仍能与鸟类身上发现的类似蛋白相互作用。

根据这些发现,研究者推测这种病毒已经发生了进化,这可能是因为马可以接种疫苗,并且在农业或运输中也不再普遍使用马匹。

研究者还指出,WEEV也可能通过简单的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ing)发生进化,在这一过程中,随机突变会导致病毒基因组发生一系列微小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可能会改变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方式。他们说,不管是什么原因,WEEV刺突蛋白形状的微妙变化使得这种病毒可以结合的细胞受体发生变化。

研究者表示,可靶向的宿主受体的这种变化很可能是这种病毒作为人类病原体在北美潜伏的主要原因。他们说,这种对病毒受体动态复杂性的新认识是了解这种病毒或其他类似病毒有朝一日如何重新出现的重要工具。

论文第一作者、哈佛医学院哈佛医学科学部病毒学项目的博士生Wanyu Li说,我们需要了解病毒在潜伏时会发生什么,以便为它们的再次出现做好更好的准备。例如,了解危险的病原体是否在孤立的昆虫种群中持续存在,或者病毒是否已经获得了感染其他动物的能力,可能为那些被认为已经消失的疾病的潜在重新出现提供重要的早期预警信号。

病毒的复杂行为

通过实验,Abraham团队发现某些老的WEEV毒株的行为与预期不同。他们在一些实验中使用了东部马脑炎病毒(ea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EEEV——WEEV 更致命的表亲作为对照。在一项测试中,他们发现,一种老的 WEEV 毒株可以使用的受体与EEEV使用的受体相同,而较新的 WEEV毒株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还发现不同的 WEEV 毒株使用不同的受体。有些WEEV毒株能结合禽类的受体蛋白,但不能结合人类或马类细胞中表达的受体蛋白。

研究者说,这些发现提醒我们,病毒是动态系统的一部分,病毒本身也是动态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存在着微妙但显著的差异;快速突变的SARS-CoV-2病毒助长了COVID-19大流行,有力地加强了这一概念。

Abraham说,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只研究一种病毒的一个毒株,就认为我们了解了整个故事。病毒看似简单,其实相当复杂,而且在不断变化。

将经验应用于防范大流行病

在标准病毒学中,科学家们通常只研究有限数量的病毒株。这些新发现表明,这还不足以真正了解病毒。Abraham说,通过探索这些复杂系统的多样性,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生物学知识。他还指出,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探索病毒的多样性,以便为可能爆发的疫情做好准备。

Abraham说,许多病毒在我们周围的昆虫和动物体内循环。有些病毒,如在新英格兰地区流行的蜱媒感染病毒---波瓦森病毒(Powassan virus),偶尔会爆发,导致致命性或使人衰弱的疾病。

Abraham说,爆发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是否有不同的波瓦森病毒毒株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是环境变化还是病原体本身的进化变化导致了新的爆发?研究所有这些方面和病毒多样性的广度将有助于人们预测和防范疫情爆发。

另一个转折是,就在Abraham和他的团队进行实验时,南美洲爆发了新的 WEEV疫情,毕竟南美洲近年来的WEEV疫情已在急剧下降。南美洲和北美洲的WEEV病毒在基因上似乎是不同的,而且南美洲的WEEV毒株存活时间并不长,不足以让候鸟定期将这种病毒从一个大陆转移到另一个大陆。

尽管如此,Abraham指出,南美洲新爆发的WEEV疫情强调了提高警惕的重要性,以及增进科学界对这些变化无常的病毒的了解的重要性。

Li说,“WEEV的重新出现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如今我们知道了它结合的细胞宿主受体,就有了了解 WEEV 再次出现的分子方面的工具。

Abraham和他的合作者目前正在研究与最近在南美爆发的WEEV疫情有关的毒株。Abraham说,“WEEV病毒基因组的一个微小变化,在允许蚊子繁殖的雨季,或者在人类生活或工作的地方,都可能引发疫情。我们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616836832d6.html

 

 

返回目录>>

 

 

JAMA子刊:实锤了!迄今最大规模/最长时间研究发现,

双乳切除不能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2024-08-08    奇点糕

 

基于研究结果,Steven Narod和他的同事认为,临床医生应该告知患单侧乳腺癌的女性,双侧乳房切除虽然可大幅降低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但不会影响长期死亡率。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球女性新发乳腺癌超过23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66万例[1]

对于很多新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而言,治疗期间她们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术式选择。由于担心对侧乳房长出新的肿瘤,越来越多的单侧乳腺癌患者选择双侧乳房切除术,尤其是年轻患者。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双侧乳房切除可以显著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双侧乳房切除术可以进一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尽管如此,很多患者还是选择了双侧乳房切除术,并寄希望于这种术式降低乳腺癌相关的死亡率。

近日,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teven Narod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JAMA Oncology上发表一项重磅研究成果[2],或许可以让乳腺癌患者安心选择保乳手术或者单侧乳房切除术。

Narod团队分析了超过10万名乳腺癌患者长达20年的随访数据,发现与接受保乳手术或单侧乳房切除的患者相比,接受双侧乳房切除的患者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大幅降低,但三种术式的20年累计死亡风险没有差异。

简单来说,与保乳手术或单侧乳房切除相比,双侧乳房切除并没有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

据了解,这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

20年来,双侧乳房切除术被使用的越来越多,然而这种术式能否带来更多生存获益,目前还没有定论。

虽然对侧乳腺癌是原发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第二原发癌症,但是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很低。因此,之前的研究没有观察到双侧乳房切除术带来的更多生存获益,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

为了确定双侧乳房切除术的真正价值,Narod团队找到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他们从中提取了在2000年至2019年确诊为单侧原位或浸润性乳腺癌的3080岁女性患者,共计661270例。

随后,他们按照1:1:1的比例,从所有患者中,给保乳术、单侧乳房切除术和双侧乳房切除术各匹配了36028乳腺癌患者,总计纳入108084名患者。各组在人口统计学、临床、治疗变量和倾向评分方面均相似。

具体来说,保乳组有766名患者患对侧浸润性乳腺癌,20年累积发生率为7.8%;单侧乳房切除组有728名患者患对侧浸润性乳腺癌,20年累积发生率为6.1%;双侧乳房切除组有97名患者患对侧浸润性乳腺癌,20年累积发生率为0.7%。不难看出,乳腺癌患者发生对侧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其实很低;不过,双侧乳房切除组患者发生对侧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确实下降了88%

各组死于乳腺癌的人数分别为:保乳组3077人,20年累积发生率为16.3%;单侧乳房切除组3269人,20年累积发生率为16.7%;双侧乳房切除组3062人,20年累积发生率为16.7%。也就是说,在长期死亡率方面,三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Narod团队还提供了另一组数据。在保乳组和单侧乳房切除组中,那些发生对侧乳腺癌的患者的15年累积乳腺癌死亡率为32.1%,未患对侧乳腺癌的患者累积乳腺癌死亡率为14.5%。这也意味着,与未发生对侧乳腺癌的患者相比,发生对侧乳腺癌的患者死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300%HR=4)。

这一发现与之前认为的对侧乳腺癌一般发现较早,且不影响生存的观点不一致。而且这一结论与双侧乳房切除不能降低死亡率相悖,毕竟双侧乳房切除可以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风险,理论上讲,预防发生就能预防死亡。那怎么数据却偏偏显示没有降低呢?

Narod认为,是原发乳腺癌转移到其他部位在捣鬼,而我们被对侧乳腺癌的发生迷惑了,忘记了原发灶转移到其他地方的影响。简单来说,当我们担心对侧乳腺癌的时候,悄悄扩散到其他部位的癌细胞才是需要担心的,而对侧乳腺癌的杀伤力是值得怀疑的。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Steven Narod和他的同事认为,临床医生应该告知患单侧乳腺癌的女性,双侧乳房切除虽然可大幅降低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但不会影响长期死亡率。

实际上,现行的共识和指南也不建议一般风险患者接受双侧乳房切除术治疗。希望这个大规模研究可以帮助广大女性患者进一步认识到,保乳术、双侧乳房切除和双侧乳房切除在生存率方面没有差异。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b9c83e93614.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暑去凉来立秋至 正是平衡阴阳好时机!

2024-08-08    网易健康

 

立秋过后,暑去凉来,自然界的阳气也开始收敛,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七院区妇科副主任医师徐翠认为,立秋时节是调养身心、平衡阴阳的重要时期。

起居仍宜晚睡早起

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

秋老虎的炎热天气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徐翠建议,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有不顺心或烦躁情绪应主动予以排解,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唱歌、旅行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同时,多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分享快乐,也有助于保持心情的愉悦与宁静,以防止秋天肃杀之气造成阴阳不平衡。

立秋时属于初秋,应该延续夏季夜卧早起的习惯,以预防劳气伤阴,而到了中秋和晚秋就需要早睡早起避潮湿,避寒凉,顺应自然变化。徐翠指出,民间常说春困秋乏,中秋和晚秋早睡正好符合人体睡眠需求,加之天气凉爽,适宜安睡,秋季睡眠养生能够帮助人们精力充沛,避免秋乏的发生。

饮食减辛增酸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徐翠指出,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重视预防。

可以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枇杷、菠萝、梨、百合、莲子、银耳、大枣、藕、赤小豆、蜂蜜、栗子、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不仅能清热润肺,还能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干咳、咽干等症状。此外,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所以要减辛增酸,即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食品,因为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多吃酸性食品(肝五味主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选择慢跑等较缓和的运动

立秋后,登高爬山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爬山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更佳,空气温度随着山坡高度的上升而递增。徐翠提醒,登高时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温度的目的。

除了登高,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较缓和的运动方式,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又能帮助身体排出夏季积累的湿气与毒素。运动时应避免过度出汗,以免损伤阴液,津血同源,血汗同源。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以防感冒。

徐翠建议,该时节还可进行穴位按摩。例如,按摩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助于调理肺气;按摩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9387NEA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3种人真的不适合午睡 快看看是不是你

2024-08-08    网易健康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一年四季都是睡觉的好时候。

不仅是晚上要睡得好,中午睡个舒舒服服的午觉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午睡一直是大家高度关注的话题,相关话题也陆陆续续上过多次热搜:#经常午睡比从来都不午睡更健康吗##午睡有个最佳时长##健康人群午睡最好别超半小时#……

网友们一边积极参与话题分享自己的午睡故事,一边产生了一些午睡焦虑:从科学角度看,到底怎样午睡才算健康呢?半小时不够睡怎么办呀?如果生来就不爱午睡,又该怎么办呢?

经常午睡比从来不午睡更健康吗?

确实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午睡习惯确实能带来诸多的好处,包括但不限于:

1. 减轻身体的困倦感;

2. 提高警觉性及工作效率;

3. 提高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记忆力;

4. 缓解大脑衰老,降低认知障碍的风险;

5. 降低心脏病发作、心衰或中风风险;

6. 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7. 增强免疫细胞活跃性,提高免疫力。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睡午觉。此外,午睡时长、姿势等因素也都很重要,要是睡得不对,也可能得不偿失。

1. 失眠人群就不宜睡午觉。对于失眠人群来说,因为夜间睡眠不足,往往会伴随白天过度睡眠,他们一旦午睡,很可能会睡得太久且睡不醒,这会降低失眠者的睡眠压力,使失眠问题加剧。所以对于失眠患者来说,白天即使再困倦,也要离床远一点。

2. 年龄在65岁以上有心脑血管、肥胖等问题的人群,在午睡时需要格外注意睡眠时长。这是因为在午休的时候,血液流动速度比较缓慢,又刚吃过饭,本身黏稠度高的血液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有诱发中风风险。

3. 午睡姿势也非常重要,睡姿不对,不如不睡。趴着睡、枕臂睡是大多数学生和上班人群的无奈选择,然而这种睡姿会让颈椎及腰部的肌肉、韧带一直处于过度紧绷、牵拉的状态,容易引发颈椎病。同时,这个姿势非常容易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越睡越晕、越睡越累的情况。

午睡多久比较好?

那么,对于适合睡午觉的人群,睡多久最合适呢?

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午睡的最佳时长是20分钟左右。因为这个阶段处在睡眠周期中的N1阶段,也即浅睡眠期,最容易被唤醒。当睡得更久时,会进入到深度睡眠或快速眼动睡眠期,这时再被强制唤醒的话,就可能出现疲劳、心慌,甚至持续性的昏沉、无精打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遵守20分钟这一午睡规则。

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午睡的需求就有显著的差异。发表于《美国睡眠研究学会》的论文跟踪调查了172名儿童,并分析他们的午睡需求,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前儿童对午睡的需求从3岁时的2.1个小时逐渐降低到6岁时的1.6小时。而且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其实并不是每天都需要午睡,同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午睡。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的午睡时长,研究者们给的建议是顺其自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午睡的需求反而是上升的,甚至有些曾经没有午睡习惯的人,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午睡。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出现的睡眠障碍有关,当夜间睡眠不足时,特别是深度睡眠减少时,白天就会容易困倦、打盹儿。一项涵盖约300065岁以上的研究表明,在午睡306090分钟这三个小组中,午睡60分钟的老年人思维和记忆能力最佳,不午睡或午睡超过60分钟的老年人认知水平显著低于前者。

除了年龄因素,午睡的最优时长取决于前一晚上的睡眠质量。对于偶尔晚上没有睡好的人来说,45分钟以内的小睡有助于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集中注意力。但是,对于经常失眠的人群,不宜在白天的任何时间段补觉。

另外,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只有6分钟的午睡时长,也能起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因为这段时间就已经足够大脑将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所以如果时间不够的话,用6分钟的快速觉给身体充能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你或许还听过这样一些说法:午睡超过一个小时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4%、老年人午睡超一小时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40%等。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类似的研究只能证明午睡过久与某些疾病具有相关性,然而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性。

也就是说,科学家们其实还没有完全证明到底是午睡时间过长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还是因为疾病本身造成了午睡需求的增加。不过,这些研究还是可以提醒我们,长期出现午觉半小时睡不够时,建议去检查一下身体并主动调整睡眠习惯。

睡不着没关系 试试安静的清醒

有些人可能会想,20~30分钟实在太短了,都不够让人睡着,或者刚睡着几分钟闹钟就响了;还有人根本没有午睡的习惯或是没有午睡的条件,那么,出现这些情况时又该如何让大脑更健康呢?

别担心,其实不一定必须要睡着,闭目养神也能达到让大脑打个盹儿的效果,这种状态也又被称为安静的清醒Quiet Wakefulness)。

哈佛医学院研究睡眠-觉醒周期的里奇·爱德华·布朗 (Ritchie Edward Brown) 博士就曾在一篇采访中表明,在安静的清醒状态下,大脑的一些电活动与在睡眠时类似。这或许是因为闭上眼睛后,关闭了视觉层面的感官输入,隔绝了一部分外界刺激源,配合深呼吸放空大脑,就可以缓解压力、降低血压和心率,开启身体的休息模式。

一项研究发现,闭目养神也能起到类似于午睡的提升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的积极效果。另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发现,当小鼠处于安静的清醒状态时,小鼠有时会走神并进入一种白日梦的状态,即在脑海中出现一些画面。这个过程中视觉皮层的白日梦图像与海马体的回放活动同时发生,说明处在安静的清醒状态时,大脑会主动激活以往的记忆神经元来进行学习、复盘。

所以,如果确实没能在中午睡着,那闭着眼睛休息,任由思绪飘走、发呆,一样也能休息。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93834TO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我国科学家发现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兴奋病因

2024-08-09    科技日报

 

88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史鹏研究员团队发现大脑中的下丘脑室旁核(PVN)脑区存在一条古老的应激机制,揭示了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血压居高不下的原因。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上。

独特的血管构造使得血源性小分子ATP更易于聚集在下丘脑室旁核内,造成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该脑区的聚集/激活,进而促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维持高血压状态。

高血压是健康的大敌。在临床上,高血压常常伴有交感神经的高张,这会导致血管收缩,让血压居高不下,形成恶性循环。对于高血压伴随交感神经高张的现象,多年来科学界没有清晰的认识。

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里为各种活动提供直接能量,而在细胞凋亡破裂或者受到挤压等情况下,会溢出到胞外。浙江大学医学院沈啸博士介绍,对于机体来说,三磷酸腺苷从细胞中的溢出是一个危险信号。

哺乳动物的下丘脑内侧都有一个蝴蝶形的核团,叫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脑区的毛细血管组织,状如密集的河网,血管狭窄且分支度高,血流速度减慢,为物质穿透血管壁、进入到核团内部创造了条件。

研究发现,在高血压小鼠的下丘脑室旁核脑区的小胶质细胞,凭借嘌呤受体P2Y12敏锐地捕捉到三磷酸腺苷的预警信号,使得原本静息的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并启动防御机制。由此,表现为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的紊乱,被三磷酸腺苷在大脑深处转换成神经信号,引发了下游的交感神经的兴奋。

下丘脑室旁核区的小胶质细胞是恶性循环的关键节点。史鹏介绍,如果能切断下丘脑室旁核区中的ATP-P2Y12-C/EBPb通路,就能终止这一恶性循环,这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y6lsJOqs

 

 

返回目录>>

 

 

酪氨酸酶抑制剂或能用于安全美白

2024-08-09    科技日报

 

环(脯氨酰-酪氨酸)与蘑菇酪氨酸酶的底物结合位点结合,阻塞底物口袋并阻止其活性。图片来源:东京理科大学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研究人员从一种常见于人类皮肤上的细菌——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中,发现了一种有前景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可起到安全美白皮肤的效果。这项研究发表于新一期《国际分子科学》杂志。

紫外线照射会导致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紊乱,使黑色素过度积累。为此抑制黑色素合成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常被应用在化妆品行业中。然而,一些抑制黑色素合成的化合物,如对苯二酚,对人类皮肤有毒性,已不再推荐作为美白剂使用。对更安全替代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促使科学家竞相从微生物中寻找低毒性的酪氨酸酶抑制剂。

研究人员表示,寄居在人类皮肤上且能逃避免疫反应的细菌,通常会成为共生细菌。这些天然的皮肤衍生产物毒性低,因此本质上更安全。经过对100多种皮肤来源的细菌进行筛选后,研究人员发现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能够产生一种强效的酪氨酸酶失活化合物。随后的实验确定了该活性化合物为环(脯氨酸一酪氨酸)。

实验证实,环(脯氨酸一酪氨酸)对人体细胞无毒,适合用于对抗色素沉着。此外,该代谢物还表现出其他有益特性,如抗菌、抗氧化和抗癌活性,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各种应用中的治疗潜力。

尽管前景看好,但在这些天然活性成分进入消费市场之前,还需进行广泛研究。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y4A5ox6s

 

 

返回目录>>

 

 

 

俄罗斯农业和生物学家:食用巨型蔬菜可能对人体健康不利

2024-08-0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罗斯《观点报》7日报道称,美国艾奥瓦州的菜园主贝内特种植出一个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重3.78公斤的茄子。此前,最大的茄子是2022年在英国种植的,重达3.27公斤。

对此,俄罗斯农业学家和生物学家沃罗比耶夫评论称,不建议种植这种大型作物。通常,人们可以通过种植大果品种来获得大型作物。如种植黑美人这种本身就能长得比较大的品种。第二种选择是添加激素和施用超过正常水平的氮肥,包括在任何园艺商店都可以找到的颗粒剂,以及天然肥料,如鸡粪或马粪。氮肥含量的增加使植物的整个地上部分(包括叶子、茎和果实)更大。

沃罗比耶夫表示,吃这种蔬菜的好处并不多,因为氮肥会刺激硝酸盐在蔬菜和水果中的大量积累。这显然对人体健康不利,尽管它们看起来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种植作物时不能使用肥料,植物需要它们,但应当适度。

报道称,每种作物所需肥料数量不同,在这方面没有统一规定。黄瓜、南瓜和西葫芦喜欢有机肥料,而番茄则不需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xsMOcgwv

 

 

返回目录>>

 

 

价格大跳水 HPV疫苗免费接种要来了吗?

2024-08-09    中国新闻网

 

国产二价HPV疫苗的政府采购价还在下降。

近日公布的山东省2024年入学适龄女孩双价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采购成交公告显示,沃森生物旗下子公司泽润生物以27.5/支的价格中标,创国产二价HPV疫苗价格新低。

在山东省2024年入学适龄女孩双价HPV疫苗采购中,沃森生物的双价HPV疫苗以2794.65万元的价格中标,中标价降至27.5/支。图片来源: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百元时代到持续降价,从一针难求到适龄女性免费接种逐步推广,二价HPV疫苗价格战正酣。

随着二价HPV疫苗价格走低,九价HPV疫苗价格会起来吗?未来是否会再降?我们离“HPV疫苗自由的距离还有多远?

两年多降价近九成

HPV疫苗又被称为宫颈癌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

目前我国已上市的HPV疫苗分为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其中,国产HPV疫苗包括万泰生物的二价HPV疫苗和沃森生物的二价HPV疫苗。九价HPV疫苗方面,目前国内获批的只有默沙东一家进口产品。

两年多以前,沃森生物以246/支的价格中标江苏省南京市二价HPV疫苗采购项目。如今,同一款疫苗的中标价格降至27.5/支,降幅超88%

为抢占市场,国产二价HPV疫苗整体价格不断走低。中新健康注意到,今年以来,二价HPV疫苗已多次降价。

3月,江苏省政府采购网显示,万泰生物的全资子公司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86/支的价格中标江苏省近50万支二价HPV疫苗政府采购项目。这也是国产二价HPV疫苗中标价首次跌破百元大关。

当业内还在感慨该疫苗低至百元的时候,沃森生物二价HPV疫苗单支中标价又降到了27.5元,几乎与一杯奶茶价格相当。

对此,沃森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称,本次中标价格,是结合当地政府惠民项目采购总体数量及相关条件综合确定,未来公司也将持续推动高质量的双价HPV疫苗产品覆盖更多惠民采购项目。

自费价格暂未有明显变化

尽管HPV疫苗采购价逐步降低,但自费市场价格暂未有明显变化。

中新健康7日咨询北京多家社区医院发现,目前二价HPV疫苗自费价格并未受到影响,万泰生物的国产疫苗单价加接种服务费仍为354元。某疫苗在线预约平台也显示,浙江、河北、甘肃、福建等多地一针自费价格均为三百多元。

不过,适龄人群HPV疫苗免费接种计划正逐步推广。

20231月,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到2030年,持续推进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试点工作。

据媒体430日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吴翔天在第21次全国子宫颈癌协作组工作会议上表示,目前全国有9个省份将HPV疫苗接种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天津市民刘女士告诉中新健康,7月,她带着12岁的女儿接种了第二剂次二价HPV疫苗。“914岁的第二针免费,1545岁的第二、三针免费,每次打针只用交25元服务费。

是否会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一位疫苗行业人士告诉中新健康,随着九价HPV疫苗扩龄、减针、增加供应量,选择九价的群体增多,为抢占政府惠民采购市场,二价HPV疫苗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

此外,他表示,国产九价HPV疫苗的研发也在加速推进,上市后或对进口九价疫苗产生冲击,不过短期内降价可能性不大。

目前,HPV疫苗接种未纳入中国国家免疫规划,接种按照自费自愿原则。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英文)》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HPV疫苗接种率正在逐年上升,但总体覆盖率仍然较低。

该研究建议,为实现消除宫颈癌目标,需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规划,以提升各年龄段的HPV疫苗接种率、减少地区差异。

关于将疫苗纳入全民免费接种范畴的条件,国家卫健委曾在20221月回应政协委员提案时介绍,在确定纳入免疫规划疫苗的种类时,需要综合考虑传染病流行情况、疾病负担、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疫苗生产企业的供应能力、财政保障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xn77rk1E

 

 

返回目录>>

 

 

防暑巧用紫苏叶

2024-08-09    人民日报

 

紫苏叶是常用中药,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中医认为紫苏叶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风寒感冒、妊娠呕吐、咳嗽等证。紫苏叶也是治疗感冒咳嗽和调理肠胃的中成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藿香正气水、感冒清热颗粒、午时茶颗粒、通宣理肺丸等都含有紫苏叶。研究表明,紫苏叶有抗炎、抑菌、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过敏和肠道疾病、抑郁症、肿瘤等各种疾病。

暑热湿盛,人体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中气内虚。过于贪凉饮冷,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身体而引发不适,如俗称的空调病,主要症状为头痛、恶寒、无汗、身重或伴有吐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此时宜辛温解表,症状轻而初起者可用紫苏叶泡水,症状明显者宜选用藿香正气水或及时去医院就诊。

推荐紫苏叶常用的两种方法:1、紫苏叶泡水:紫苏叶35片,开水冲泡即可;2、紫苏叶葱白生姜汤:紫苏叶20克,葱白3根,生姜5片,煎煮约20分钟即可。

紫苏叶因其性温,风热感冒、胃热呕吐等人群不适宜使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xPRmUiEw

 

 

返回目录>>

 

 

丹麦多家健康组织呼吁政府对能量饮料实施更严格监管

2024-08-0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新闻网6日报道,丹麦多家健康组织呼吁政府对能量饮料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报道称,丹麦儿童健康中心呼吁禁止向18岁以下未成年人出售能量饮料。丹麦消费者委员会和丹麦食品管理局也发出类似的呼吁。医学文献已将儿童饮用能量饮料与更高水平的焦虑、压力和自杀念头联系起来,部分原因是咖啡因对睡眠的破坏作用,以及这些成分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欧洲食品安全局设定了儿童和青少年每天每公斤体重咖啡因安全摄入标准为3毫克,而一罐250毫升的红牛含有80毫克的咖啡因。丹麦规定,能量饮料每100毫升最多添加32毫克咖啡因,若咖啡因含量超过15毫克,产品须标明不适宜儿童、孕妇或哺乳期妇女食用。尽管有警告标签,丹麦消费者委员会政策主任表示,这些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其他欧洲国家如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和匈牙利已实施能量饮料的年龄限制,英国工党亦提出类似措施。

然而,有批评声音认为这是过度干涉个人自由的保姆国家政策。支持者则认为,在儿童成熟到能自主判断前,应保护他们远离上瘾和有害成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9WLgVQg8

 

 

返回目录>>

 

 

美国《大西洋月刊》:评估BMI有益孩子健康?

2024-08-08    环球时报

 

美国《大西洋月刊》84日文章,原题:也许身体质量指数卡不是最好的主意   一项研究发现,从2003年开始,美国29个州制定政策,鼓励或要求学校给学生称重,或者更进一步计算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即身体质量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数值)。这是一种根据体重和身高判断人们身体是否健康的方式。在该政策的鼎盛时期,即过去10年,每年有数百万学生收到所谓的“BMI报告卡,一些学生甚至看到自己的体重情况和成绩一起出现在纸质版的报告卡上。

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告诉学生及其家人孩子的BMI,促使他们做出更健康的生活选择。不过,即使这种做法变得越来越普遍,研究已经表明,BMI筛查对学生的体重没有影响,甚至可能造成伤害。如今,许多专家表示,有证据明显表明,学校的BMI筛查对改善学生的健康作用几乎为零。有研究还将这项政策与体重霸凌和身材焦虑联系起来,这些都可能引发或加剧孩子们的饮食失调症。作为回应,包括加州在内的一些州已经停止要求BMI筛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科医生和公共健康营养研究员马德森说:把精力集中在衡量美国人日益增加的腰围上好比一张创可贴’——它甚至没有触及根本问题,而且是无效的。早在2003年,阿肯色州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强制进行BMI筛查和报告的州。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发布报告,敦促更多的州采用这一做法。报告写道,父母了解孩子的BMI和其他身体健康指标非常重要,就像他们需要了解孩子们学业问题的信息一样。上述报告是在回应它所描述的儿童肥胖流行病。当时,大约1/3的美国儿童被归类为超重、肥胖或严重肥胖。儿童肥胖与一系列不良健康状况有关,包括高血压、哮喘和心脏病。更多的州开始实施BMI筛查。对各州教育部门的一项学术调查表明,到2010年,也就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建议发布仅仅5年之后,29个州已经广泛地对孩子们进行了某种形式的身体评估。

学校的体重筛查政策很快就遇到了瓶颈:没有太多证据表明这些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建议发布后不久,科学家们开始发表相关的研究。例如,2009年,两位儿科专家发表了一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发现学校相关政策对学生的体重没有影响。他们写道,父母似乎没有从BMI报告卡中学到太多东西,而且在家里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孩子似乎也没有增加。201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德森和她的几位同事2021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多年来,体重筛查和BMI报告都没有对孩子们的体重变化产生影响。

此外,接受BMI筛查的两组比未接受筛查的组报告了更多的饮食失调和身材焦虑案例。马德森的研究还发现,这种经历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安。在2022年对加州超过1.1万名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她的团队发现,49%的学生由体育老师称体重,只有28%的学生由学校护士称体重;相比于由护士称体重,学生更有可能对由老师称体重感到不舒服,而且他们更有可能感到隐私遭到冒犯。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9Q6GbGas

 

 

返回目录>>

 

 

加强体重管理 促进大众健康

2024-08-09    人民日报

 

最近,北京多家公立医院开设减肥门诊、减肥中心,或组建减重多学科会诊团队,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体重是观察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须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加强体重管理,既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社会合力。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统筹各方资源,将体重管理融入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中,营造体重管理社会支持性环境。例如,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等配置体重秤,有条件的配置人体成分分析仪;扩大健康小屋社区覆盖范围,打造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支持环境;加强健康单位建设,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提供基础设施和条件;推进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建设,校园内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行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等。

要强化家庭体重管理的作用,把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的目标和行动,坚持大手拉小手”“小手帮大手,树立家庭健康生活新理念。家庭成员要定期测量体重,相互提示和监督,掌握科学烹饪技巧,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降低聚集性家庭肥胖风险。比如,坚持主食不能缺、油炸不多吃、肉和鱼适量、蔬菜顿顿有,尝试家庭一周健康饮食计划,使用油壶、盐勺、糖罐等定量工具;家庭成员互相支持,减少躺着、靠着、坐着等静态行为,全家人一起去户外活动,采取积极的出行方式;提倡体育运动碎片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锻炼,让运动融入生活。

体重管理是一门科学,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急于求成。当前,社会上有不少关于减重和减肥的误区,如断食、过度节食、不吃主食等。事实上,盲目减重不仅不能实现减重的目标,还可能导致体重反弹,甚至带来更大的健康危害。专家认为,超重或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吃动不平衡。减重和减肥的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保持能量进出平衡。超重和肥胖者减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脂肪组织的重量,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速度不宜过快。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例如,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升医护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签约服务,及时向签约居民提供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服务。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全社会积极参与体重管理年活动,倡导和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让更多人保持健康体重、享受健康人生。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wxOJXJcqz

 

 

返回目录>>

 

 

借力低空经济,拓展航空医疗救护空间

2024-08-09    健康报

 

   低空经济已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乃至新闻媒体等都在推进、研究、关注与此有关的情况。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因此被业界称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

  低空经济泛指高度在1000米以下的飞行活动及与此有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它是以低空出行为先导,继而发展成为不可限量的新业态、新质生产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航业界所称的未来已来,很大程度即此意。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卫生行业如何搭上低空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卫生系统和医务人员对低空经济,总体上还是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加之低空经济的构成元素很多,有的元素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包括通航业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观察和探索中。在参与低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卫生健康行业要审时度势,把握好前进方向和发展定位,积极稳妥行动,走好自己的路。

  其中,航空医疗救护与低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民航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先后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涉及多个省份的多家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多家院前急救机构。如果这些单位能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发展航空医疗救护,则既能通过构建空地一体的立体救援网,卓有成效地开展救死扶伤,又能加快和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低空经济发展几乎关联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卫生健康系统和医疗机构治病救人特别是探索延伸服务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推动航空医疗救护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定要筑牢基础。普及开展能昼夜起降、经济耐用的全铝多层直升机停机坪建设不失为最佳选择。

  发展航空医疗救护,还需要突破固有思维和传统认知,在顶层设计方面未雨绸缪,适度超前,打造血液、药品等医疗资源运输的应用场景。在体系完善上,还需要进行包括无人机蜂巢、综合起降场、移动停机坪、指挥调度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新型起降设备设施的构建。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view/2024/0809/496896.html

 

 

返回目录>>

 

 

创新降脂药在多地开出首批处方

2024-08-09    中国新闻网

 

  创新降脂药8日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多地开出首批处方,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原研进口的联合降脂新选择。

  当天,欧加隆旗下创新降脂单片复方制剂益立妥[通用名: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广州和睦家医院等医院开出首批处方,有望助力更多血脂异常患者从降脂达标中获益。

  当前,心血管疾病依然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关键。

  面对患病率高、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的血脂管理现状,临床亟需找到适合我国疾病发展现状的治疗方案,帮助不同病情的血脂异常患者针对性解决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李建军指出,近年来,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已成为临床血脂管理的基本趋势,创新降脂单片复方制剂进一步丰富了联合治疗选择,这对于提升患者降脂达标率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血脂管理重在长期规范用药,但难以坚持成为降脂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血脂异常患者,每天需服用的药物往往是一吃一大把,容易出现忘服、漏服等现象,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陈桢玥表示:在临床血脂管理中,治疗依从性一直是主要挑战之一,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单片复方制剂带来降脂治疗新选择,促进长期规范用药。期待在更多创新治疗的助力下,助推我国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治水平的持续提升。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降脂达标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举措。浙江求是心血管病医院院长沈法荣表示,作为公立医疗服务的有益补充,社会办医在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同时,助力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09/c14739-40295543.html

 

 

返回目录>>

 

 

 

戴眼镜会导致近视加深?专家:这是常见误区

2024-08-09    中国新闻网

 

  暑假期间,孩子们可以暂时脱离课堂,但反而很多孩子近视增加更快。在享受假期的同时,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科学用眼,预防近视和近视加深?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主任杨晓在近日举行的岭南时令与健康座谈会上表示,暑假期间孩子们虽然脱离了课堂,但是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报各种课外学习班,也有些家长因担心孩子外出,会放任孩子在家看电子产品,因此许多孩子的近距离用眼时间反而增加了,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宅在家里,没有规律的户外活动,一增一减导致了近视增加更快。

  杨晓表示,暑假期间,她建议家长带孩子进行大量户外活动,以弥补平时户外活动的不足。平时建议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暑假有时间可以增加到每天4小时。户外活动的强度越大,近视防控效果越好。杨晓称,户外活动的关键是户外,是为了让孩子接触自然光线,也就是说只要增加白天在户外的时间就行。家长如果想给孩子报课外班,可以多选择在户外进行的一些体育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等。

  如果参加室内的学习项目,要养成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她建议采用“20-20-20”一拳一尺一寸的法则。意思是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望向远方(20英尺≈6米远处)20秒。读写的时候保持胸口离桌子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指尖离笔尖一寸。

  此外,她建议抽空带孩子进行每半年一次的眼科检查,了解孩子的视力状况,针对性地预防和干预。如果检查发现近视增长过快,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及时采用一些近视防控方案,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离焦框架镜或OK镜等。

  而在普通群众保护眼健康方面,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护眼的关键。充足的睡眠对于眼睛的健康至关重要,熬夜不仅会导致眼睛干涩、疲劳,还会增加眼疾的风险。杨晓建议大家每晚保持7小时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此外还需要注意均衡饮食,多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

  同时,建议大家在使用电子产品时,保持适宜的光线和距离,避免在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阅读或使用电子产品,建议大家每隔45分钟至1小时就远眺或闭眼休息一会儿,

  关于眼健康的误区,常见的有认为戴眼镜会导致度数加深。杨晓解释,实际上近视度数的加深与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好、户外时间少等多种因素有关,与戴眼镜无关。相反,合适的眼镜可以有效地矫正视力,减轻眼睛的负担。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成年后视力就稳定了,就不需要再关注眼健康。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睛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视视频终端综合征、干眼症、老花、白内障等。因此,她建议大家定期做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眼部问题,保护好自己的眼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09/c14739-40295546.html

 

 

返回目录>>

 

 

破解疟疾传播路径之谜

2024-08-09    科技日报

 

疟疾是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尽管人们作出了巨大的控制和努力,全球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有感染疟疾风险的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疟疾每年导致近2.5亿人感染,60多万人死亡。

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对现代人类造成巨大影响之外,疟疾还强烈地影响了人类的进化史。

马克斯·普朗克哈佛研究中心(MPI-EVA)研究员梅根·米歇尔表示,疟疾的痕迹已经写在了人类的基因组中,其导致镰状细胞病等毁灭性血液疾病的基因变异,在人类群体中持续存在,因为它们赋予了对疟疾感染的部分抵抗力。

尽管人们已经研究疟疾这么多年,但两种最致命的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起源和传播一直是个谜。同时,因为疟疾感染不会在人类骨骼遗骸中留下清晰可见的痕迹,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也难以解读。

现在,古DNA领域的一项最新进展表明,人类牙齿可保存死亡时血液中存在的病原体痕迹,这为研究考古记录中通常看不见的疾病提供了机会。

为了探索疟疾的神秘历史并根除这一疾病,来自80个机构和21个国家的国际研究团队重建了36名疟疾感染者的古代疟原虫基因组数据。这些数据横跨了5500年的人类历史。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为研究疟疾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及其在全球、地区甚至个人层面的历史影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追踪美洲疟原虫遗传足迹

疟疾是当今美洲热带地区的地方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疟原虫进入美洲的传播路径。

研究团队这次分析了一名感染疟疾的个体的古代DNA。该个体来自莫米亚斯湖,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东部偏远的云雾林中。

基因组分析显示,莫米亚斯湖的间日疟原虫菌株,与古代欧洲的间日疟原虫菌株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欧洲殖民者在到达美洲后大约一个世纪内就将该物种传播到了那里。由于战争、奴役和人口流离失所的影响,包括疟疾在内的传染病在殖民时期摧毁了美洲原住民,在一些地方死亡率高达90%

值得注意的是,该团队还发现了莫米亚斯湖菌株与400年至500年后现代秘鲁间日疟原虫种群之间的遗传联系。数据表明:病原体在此蓬勃发展并建立了地方性疫源地,产生了至今仍在感染秘鲁人的寄生虫。

贸易导致高海拔出现感染

在世界的另一端,研究团队意外地在喜马拉雅高地乔科帕尼遗址(约公元前800年)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恶性疟原虫疟疾病例。该遗址位于尼泊尔卡利甘达基河谷沿岸,海拔2800米,按道理讲,这已远远超出了疟原虫和按蚊的栖息地范围。

这一地区寒冷干燥。哈佛大学人类学副教授、MPI-EVA团队领导克里斯蒂娜·沃里纳称,寄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子都无法在这种海拔高度生存。这带来一个关键问题:这名乔科帕尼人是如何感染疟疾并最终导致其死亡的?

基因分析显示这名感染者是当地男性,具有适应高海拔生活的基因。与此同时,考古证据表明,当地居民会积极参与长途贸易。

我们今天认为这些地区偏远且难以到达,但事实上,卡利甘达基河谷是一条横跨喜马拉雅的公路。美国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教授马克·阿尔登德弗说,他在该地区的发掘,揭示了当地的长途贸易,不必走很远,人们就能到达尼泊尔和印度特莱平原的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那里正是疟疾流行的地区。

研究认为,这名男子出于贸易或其他目的前往海拔较低的疟疾流行地区,然后返回或被带回乔科帕尼,随后被埋葬在那里。古代DNA揭示的详细情况,首次为疟疾等传染病在过去传播的无数方式提供了线索,这也是当前疾病格局的形成基础。

DNA重建成抗病新工具

如今,人类与疟疾的抗争正处在十字路口。得益于蚊虫控制方面的进步和协调一致的公共卫生运动,疟疾死亡人数在2010年代创下历史新低。然而,抗疟药物耐药性寄生虫和杀虫剂耐药性媒介的出现,有可能逆转数十年来取得的进展,而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也会使新的地区容易受到疟疾媒介物种的攻击。研究团队希望,古代DNA重建的成果可为对抗甚至根除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提供额外工具。

这是我们首次能够探索古代寄生虫的多样性。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考古遗传学主任约翰内斯·克劳斯说,我们看到了过去人口流动如何传播疟疾,就像全球化使无疟疾国家和地区今天容易再次引入疟疾一样。研究疟疾等古代疾病,将为理解这些今天还在影响着世界的微生物提供一个新窗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809/c14739-40295491.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