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3-0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多部门合力打通老年人移动支付痛点

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

高层动向

五部门开展儿童参加基本医保专项行动

力争到今年年底,80%以上新生儿在出生当年参保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系统对口技术支援凉山州攻坚行动专家组扬帆再出发

四川省疾控中心来我中心调研放射卫生工作

科研动向

喝咖啡能续命:咖啡因降低PCSK9,清除坏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ACS Pharm & Transl Sci:天然化合物五味子素B或有望治疗人类结肠癌

Cell Host Microbe | 中山大学柳雁团队发现缓解高尿酸血症的潜在新策略

Brain:新的研究挑战了对帕金森病的传统认识

舆情信息

法国政府最新政令:禁止植物性食品使用肉类名称

外媒: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生育率创历史新低

牛仔服“时髦但不环保”问题得解

新方法让布料染色对环境影响降低92%

炒菜喜欢冒烟爆炒?别小看厨房油烟的危害!

如何科学防范生活噪音?专家答疑

新研究证实周期性模拟禁食有益身体健康

明星的减肥食谱能“抄作业”吗?

每天8杯水健康才达标? 因人而异!

既非暖冬也非冷冬 2023/2024年冬季为正常年份

抗体疗法可减少多种食物过敏反应

超加工食品或增加30多种健康隐患

靶向表观遗传编辑初显治病潜能

黑龙江构建上下联动疾控网络

 

热点追踪

 

多部门合力打通老年人移动支付痛点

2024-03-02    科技日报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与此同时,银行卡、现金等传统支付方式占比下降,在一些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和堵点。”在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这主要体现在“数字鸿沟”,老年人等群体依然偏好现金支付,部分情况下会感到不便。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提升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程度的意见》,聚焦老年群体支付服务的堵点、难点,围绕支付产品适老化升级、银行网点服务优化、支付知识普及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以提升面向老年群体的支付服务水平。

  张青松介绍,目前主要移动支付App均已进行适老化升级,通过简化流程、添加温馨提示、增加语言播报、放大字体图像、专线人工客服等多种方式,提升老年群体移动支付服务体验。全国超过96%的银行网点已推进适老化改造,通过升级自助设备、设立老年客户“绿色通道”“服务专区”等措施,便利老年群体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张青松说,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紧盯移动支付、银行卡受理、现金支付、银行网点服务等关键领域,进一步提升支付适老化服务质效,着力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适老化综合服务体系,推动银行网点适老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广示范网点经验,不断提升支付服务“温度”,打造“温馨”支付环境。例如,聚焦公共事业缴费,以及景区、商场、医疗等重点便民场景,保留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支付方式。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赵阳表示,将指导零售企业结合老年人的支付习惯,保留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支付方式,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在交通出行方面,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相关负责人高博表示,会继续保留人工售票窗口、人工检票方式,便利老年人购票出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2/c14739-40187394.html

 

 

返回目录>>

 

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

2024-03-03    经济日报

 

随着科技发展,带着一部手机走天下,人们的生活愈发便捷。但也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拿着手机到处询问“网约车招手为何不停”“手机支付如何扫码”等。如今,数字化、智能化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老年人却因难以掌握数字化系统、智能终端的使用方法,不仅无法享受其带来的便捷,还在交通出行、旅游消费等方面遭遇不便,甚至有落入网络诈骗陷阱的风险。

为弥合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前不久,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保留使用现金、优化铁路购票功能、开设爱心通道和无障碍服务窗口等措施,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2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

破解“银发族”的“数字鸿沟”难题,是一场双向奔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让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需要加强宣传培训,耐心引导,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可通过社区传播等渠道,开展老年人数字化、智能化宣传培训活动,以耐心包容的心态鼓励老年群体学习数字技能。在车站、银行、商场等公共场所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操作的宣传推广,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同时,相关机构和部门也可适当出台一些标准化、系统化的“数字反哺”手册,以帮助老年人加快融入数字化生活步伐。

让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需在技术上改造升级,给老年人更多适应性关怀。加大老年人专用智能手机、电子设备、应用程序等产品的研发和更新,针对老年人特定困难和需求,聚焦购物、出行、就医等日常生活高频事项,推出更多适应其群体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产品和应用,把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等应急智能装置作为适老化改造的必选项目,切实改善老年人使用体验。

让老年人跟上数字时代,还需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更加细致,建立完善的社会关怀和支持体系。各地管理机构应加强适老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保留“非数字化”的传统服务选项。针对生活缴费、看病就医、交通出行等服务事项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窗口并向基层延伸。同时,还应建立老年人志愿者服务组织,开展关爱活动和社会参与项目,让老年人在数字世界里更加从容、安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关注老年人需求,构建人性化、舒适温馨的适老环境,才有助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3/c14739-40187659.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五部门开展儿童参加基本医保专项行动

力争到今年年底,80%以上新生儿在出生当年参保

2024-03-04    健康报

 

  ■新生儿原则上在出生后90天内按规定参保缴费,自出生之日起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均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进一步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创造条件放开儿童参保户籍限制,推动外地户籍儿童在常住地、学籍地参保

  本报讯(记者 吴少杰)3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全国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儿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切实提高儿童参保率,力争到2024年年底,80%以上的新生儿在出生当年参保;到“十四五”期末,儿童参保率稳中有升。《通知》从优化新生儿参保流程、协同优化参保政策和医疗服务供给、加强部门数据共享等方面对专项行动作出部署。

  据悉,自我国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立以来,儿童参保人数稳中有升,2023年参保儿童为2.56亿人。但同时,也存在新生儿参保手续多、流程长,少数家长参保意识不强,个别城市对常住儿童参保户籍限制尚未完全放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部门合力,推动儿童参保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快推动落实“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对尚未落实的地区,医保、卫生健康等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做好新生儿参保工作。新生儿原则上在出生后90天内按规定参保缴费,自出生之日起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均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个别统筹地区与上述规定不符的,应尽快按上述规定进行调整。鼓励地方探索凭出生医学证明办理新生儿参保,并可通过亲情账户或经办机构为其办理医保码,在出生后180天内均可凭医保码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就医结算。

  《通知》提出,在巩固住院待遇水平基础上,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稳步提升包括儿童在内的居民医保门诊保障水平。分类做好符合资助条件的各类困难儿童医疗救助资助参保工作,确保及时参保。各地要进一步落实持居住证参保政策,创造条件放开儿童参保户籍限制,推动外地户籍儿童在常住地、学籍地参保。要研究完善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将家庭医生开展参保动员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包。支持参保职工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用于子女参加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各级医保、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及时准确掌握各类儿童参保情况,做到应保尽保。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4/49356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系统对口技术支援凉山州攻坚行动专家组扬帆再出发

2024-03-01     北京市疾控中心办公室

 

按《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凉山州人民政府对口支援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合作协议》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凉山州帮扶工作,北京市疾控中心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在全市疾控系统遴选,最终确定了孙闪华、赵啸,西城区疾控中心孟炜丽、房山区疾控中心刘志彬四名同志作为2024年首批派驻专家前往美姑、越西两县,开拓本年度支援工作新篇章。

229日,中心副主任贺晓新同志与房山区疾控中心、西城区疾控中心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区疾控相关科所负责同志到机场欢送4名专家。通过多年支援工作,北京市疾控系统已与凉山州两县疾控中心建立了深厚的工作情谊,为进一步做好当地“四病同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市疾控系统将一如既往履行好职责使命,发挥技术优势,为两县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贡献首都智慧和首都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7163.shtml

 

 

返回目录>>

 

四川省疾控中心来我中心调研放射卫生工作

2024-03-01    浙江省疾控中心职辐所

 

229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剑宇副主任一行来我中心调研交流放射性检测能力提升及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心职辐所所长邹华、副所长曹艺耀、副所长周莉芳、辐防科科长俞顺飞参加座谈交流。

在座谈会上,邹华所长向四川省疾控中心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曹艺耀副所长就职辐所基本情况、放射卫生业务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就食品饮用水等放射性监测及风险评估、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做了重点介绍。在实验室参观交流时,双方就检测能力提升、重点核素检测、检测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运行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调研交流气氛热烈友好,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在放射卫生领域的业务联系和科研合作,努力推动放射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zyyfs/ywdt/202403/t20240301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喝咖啡能续命:咖啡因降低PCSK9,清除坏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2024-03-04    生物世界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Caffeine blocks SREBP2-induced hepatic PCSK9 expression to enhance LDLR-mediated cholesterol clearan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并证实咖啡因能够增加肝细胞内质网钙离子水平,从而阻断了 SREBP2 的激活,进而降低 PCSK9 表达水平,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

这一发现为咖啡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提供了一个潜在机制,也有助于开发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疾病的药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当其过量时会积存在动脉壁上,容易引起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PCSK9 基因表达的 PSCK9 蛋白,能够结合并降解肝脏细胞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从而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因此,抑制 PCSK9 基因的表达或抑制 PCSK9 蛋白与 LDLR 的结合,就能降低 LDLc 水平,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目前已经有小分子药物、单抗类药物和siRNA药物,通过靶向 PCSK9 来实现降血脂,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也有研究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直接修改 PCSK9 基因以实现一劳永逸的预防心血管疾病。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摄入咖啡因与血液中 PCSK9 水平降低和肝脏细胞中 LDLR 水平增加有关。并在一组健康人类志愿者中验证了咖啡因对 PCSK9 的降低作用。

进一步机制研究显示,咖啡因增加了肝细胞内质网钙离子水平,从而阻断了 SREBP2 的激活,进而降低了 PCSK9 表达水平,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促进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

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了几种咖啡因衍生物,能够更好地阻断 SREBP2、降低 PCSK9水平。

总的来说,该研究提供了咖啡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潜在机制——咖啡因通过阻断SREBP2、降低 PCSK9水平,从而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

这项发现将咖啡这种广泛使用的饮品与胆固醇代谢结合了起来,也提示了我们,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开发的新型咖啡因衍生物,能够比咖啡因更好地降低血液中 PCSK9 水平,从而为开发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新药或营养品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SREBP2 与许多代谢疾病有关,例如糖尿病和脂肪肝,因此这项发现可能还具有其他深远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41281554905.html

 

 

返回目录>>

 

ACS Pharm & Transl Sci:天然化合物五味子素B或有望治疗人类结肠癌

2024-03-04    生物谷

 

研究人员发现,称之为五味子素B的多酚类活能在治疗结肠癌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结肠癌是世界上最致命和最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疗法来突出患者对新型疗法的治疗需求,五味子素BSch B, Schisandrin B)是一种从五味子果实中提取出的木脂素(lignan),其具有一定的抗癌特性;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研究分析五味子素B在结肠癌治疗中抗肿瘤效应背后的具体分子机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CS Pharmacology & Translational Science上题为“Schisandrin B Suppresses Colon Cancer Growth by Inducing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五味子中存在的一种天然化合物或有望成为治疗人类结肠癌的有效可替代疗法,结肠癌是一种影响机体大肠的疾病,其目前是全球人群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是全球第三种常见的癌症类型。WHO预测到2040年,每年将会有320万新发病例和160万死亡病例,因此目前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开发出新型创新性且低毒性的疗法。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称之为五味子素B的多酚类活能在治疗结肠癌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应;这种化合物是在五味子果实中发现的,五味子原产于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地区和韩国的森林中,目前研究人员在日本也发现了五味子的野生品种,其经常被用于植物性食物和饮料中。当前研究表明,五味子素B在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和胆囊癌中具有一定的抗癌特性,然而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在结肠癌中的抗肿瘤效应。

研究者Murphy Wan说道,传统的癌症疗法通常具有多种副作用和器官毒性,其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此外,结肠癌的化疗治疗费用也较高,据估计,仅在英国,结肠癌就给经济会带来10亿英镑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目前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开发出能改善患者临床治疗结局的新型癌症疗法,本文研究数据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疗法,其或能提供一种安全且经济的治疗选择。

文章中,研究人员结合了拉曼光谱技术、RNA测序技术和分子及生物学实验发现五味子素或许有如下好处:1)其是一种天然多酚物质,具有较高的杀肿瘤能力和高度特异性;2)其能靶向作用不同阶段的结肠癌,尤其是对晚期结肠癌的治疗尤为有效;3)相比当前可用药物而言,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非常低。研究者Hani El-Nezami教授补充道,多酚类物质在预防癌症发生和抗癌特性方面能表现出显著的功效,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特性,且能预防癌细胞扩散;本文研究支持了一种假设,即五味子素B在治疗结肠癌上与治疗其它类型癌症具有相似的疗效。

通过揭示五味子素B抗肿瘤效应背后的分子机制,或许就为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这种化合物作为潜在的治疗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研究人员需要对这种化合物进一步研究探索其是否能作为一种新型且更为有效的结肠癌疗法。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为分析五味子素B在治疗结肠癌患者疗效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必要的背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24c815515a0.html

 

 

返回目录>>

 

Cell Host Microbe | 中山大学柳雁团队发现缓解高尿酸血症的潜在新策略

2024-03-04    生物探索

 

该研究揭示了马尿酸的增加是主要的微生物效应,通过拯救ABCG2的运输、丰度和功能,将马尿酸的产生与低UA联系起来,从而促进肠道UA排泄。

中山大学柳雁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 (IF 30.3)在线发表题为“Alistipes indistinctus-derived hippuric acid promotes intestinal urate excretion to alleviate hyperuricem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Alistipes indistinctus衍生的马尿酸可以促进肠道尿酸排泄,缓解高尿酸血症。该研究发现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Alistipes indistinctus的丰度和中心性都被耗尽了。综合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马尿酸是介导马刺草降尿酸作用的关键微生物效应因子。

从机制上说,A. indistinctus衍生的马尿酸增强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ATP结合盒亚家族γ成员2 (ABCG2)启动子的结合,从而促进肠道尿酸排泄。为了促进这种增强的排泄,马尿酸还以PDZ-结构域(PDZK1)依赖的方式促进ABCG2定位到刷状边界膜。这些发现表明,A. indistinctus和马尿酸促进肠道尿酸排泄,并为维持尿酸稳态的微生物-宿主串扰提供了新的见解。

高尿酸血症以尿酸(UA)的生成和排泄失衡为特征,已成为第二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除痛风外,高尿酸血症还与炎症性关节炎、肾脏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有关,对所有社会都构成重大威胁。尽管现有降糖药物的药理机制明确,但严重的副作用仍然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确定安全有效的替代品有可能对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并减轻高尿酸血症和相关疾病的全球负担。

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正常尿毒症患者相比,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微生物群组成发生了改变,其特征是Coprococcus的丰度减少。同样,在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中,Prevotella, Dehalobacterium, RuminococcusLactobacillus 的水平也明显降低此外,UA升高的表型可通过高尿酸血症供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传播,而补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这两种众所周知的益生菌可有效降低小鼠的UA

然而,小鼠模型未能完全复制人类UA代谢和现有人类研究的横断面性质,并伴有一些合并症,但没有生物学验证排除了偶然的推断。因此,尽管新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一个有希望的治疗靶点,但具体涉及的物种及其确切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揭示了马尿酸的增加是主要的微生物效应,通过拯救ABCG2的运输、丰度和功能,将马尿酸的产生与低UA联系起来,从而促进肠道UA排泄。从临床角度来看,该研究提出了针对高尿酸血症管理的肠道微生物群个体物种的可能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18e8156954b.html

 

 

返回目录>>

 

Brain:新的研究挑战了对帕金森病的传统认识

2024-03-03    生物谷原创

 

这项新的研究强调了一种名为 tau 的关键蛋白在帕金森病早期阶段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au 蛋白聚集物可能会启动该疾病特有的神经元损伤和死亡过程。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的进行性痴呆类型。美国有近 100 万人患有帕金森病,全球估计有 1000 万人患有这种疾病。美国每年新诊断出近 9 万例帕金森病患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Banner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Jeffrey Kordower及其同事们揭示了关于帕金森病进展的关键性见解,这为与这种使人严重衰弱的疾病作斗争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2月的Brai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igrostriatal tau pathology in parkinsonism and Parkinsons disease”。

这项新的研究强调了一种名为 tau 的关键蛋白在这种疾病早期阶段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tau 蛋白聚集物可能会启动该疾病特有的神经元损伤和死亡过程。

这些发现对帕金森病病理学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观点通常将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作为帕金森病的典型诊断标志物。这项新的研究说明了 tau 病理学如何在独立于α-突触核蛋白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大脑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的变性。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帕金森病研究、诊断和治疗的重点。

Kordower说,“目前,一种名为α-突触核蛋白的蛋白被认为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起着主要作用。这项新的研究强调,折叠错误的 tau 可能是导致该疾病主要运动症状的首要因素。”

帕金森病的进展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个体的进展时间可能有很大差异。帕金森病基金会列出的帕金森病典型阶段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这种疾病发生的变化。

帕金森病对患者的影响各不相同,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所有症状,也并非每个人都会以相同的顺序或强度出现这些症状。有些人可能会在 20 年或更长的时间里经历这些变化;而有些人的病情则发展迅速。

这种疾病的进展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确诊后,许多患者对左旋多巴(levodopa)等药物反应良好,这种最佳治疗时间可持续多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需要对药物进行调整,而且症状可能会加剧。

在过去的 25 年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翻了一番,这可能与人口增长、老龄化、遗传易感性、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污染有关。

tau 蛋白会在两个区域积聚:黑质(substantia nigra)和壳核(putamen),这两个区域都是大脑基底节的一部分。黑质负责产生多巴胺,多巴胺对调节运动、认知执行功能和情感边缘活动至关重要。

作为背侧纹状体的组成部分,壳核参与运动的起始、选择和决策,以及学习、记忆、语言和情感。壳核的功能障碍可导致多种疾病,尤其是与运动功能有关的疾病。

帕金森病具有多种身体和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包括节律性震颤,通常从手部或手指等肢体开始;行动迟缓,导致难以完成简单的任务;肌肉僵硬或僵直;以及平衡困难。除了这些身体症状外,帕金森病还会导致多种精神和情绪变化,包括抑郁和焦虑、睡眠障碍、记忆困难、疲劳和情绪变化。

这些作者利用经历过不同程度运动障碍的老年人的死后脑组织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分析了无运动障碍者的脑组织、大脑黑质区有路易体病变和无路易体病变的轻度运动障碍者的脑组织,以及临床诊断为帕金森病患者的脑组织。

路易体是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中的异常聚集,是包括帕金森病和路易体痴呆症在内的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标志。在帕金森病的病例中,路易体主要存在于大脑黑质中,该区域对运动控制至关重要,会导致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特征性运动症状。

这项新研究着重关注一组有轻微运动障碍的受试者,他们的运动障碍并不明显,不足以诊断为帕金森病,但仍然很严重。这些作者根据α-突触核蛋白的存在与否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划分,发现tau病理学是一个共同点。

这些作者观察到,与轻微运动障碍相关的脑组织显示出与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相似的tau累积,这表明tau的作用发生在这种疾病进化的早期。这些发现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打开了大门,有可能减缓或改变这种疾病的进展。

这项新的研究还揭示了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的病因,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与帕金森病相似,但其潜在机制却与帕金森病截然不同。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大脑黑质纹状体区域的 tau 病理学是一个共同特征,为观察和治疗多种形式的帕金森综合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这些研究结果还凸显了靶向tau病理学作为帕金森病治疗方法的潜力。由于tau聚集与运动障碍和大脑多巴胺产生区域的退化相关,旨在减少tau聚集的干预措施可能为改变这种疾病的发展轨迹带来新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d3581459e06.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法国政府最新政令:禁止植物性食品使用肉类名称

2024-03-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法国政府227日颁布最新政令,禁止任何人或企业用肉类名称来指代完全用植物蛋白(即素食肉)做成的食品。

法新社报道称,法国肉类行业长期抱怨称,诸如“素牛排”“素排骨”‘素火腿’等说法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困惑。法国国会2018年就投票通过了类似禁令,政府也在2022年发布过相关政令,但被该国最高行政法院叫停,理由是该措施过于模糊。

根据本次公布的修订政令,一些含有少量植物蛋白成分的肉类产品可以继续使用肉类名称。其他违反政令的个人将被处以最高1500欧元的罚款,企业将被处以最高7500欧元的罚款。该政令将在公布后3个月正式实施。政令规定一年时间作为过渡期,其间允许出售不符合规定的产品。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nOuvo483l

 

 

返回目录>>

 

外媒: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生育率创历史新低

2024-03-0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辛斌】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28日报道,新加坡生育率持续下滑,2023年的总和生育率初步预估为0.97,历年来首次跌至1.0以下。

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兼财政部及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英兰妮228日在国会表示,去年有26500对新人结婚,居民新生儿有30500人。整体而言,近五年的年均居民结婚总数和居民新生儿人数都较此前减少。

与此同时,日韩也面临生育率下跌的难题。韩国统计局2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去年新生儿数与总和生育率双双创新低。据韩联社援引韩国统计局的数据称,韩国2023年新生儿人数为23万,总和生育率0.72

报道称,韩国总和生育率从2022年的0.78降至0.72。据韩国政府方面预测,今年的新生儿人数与总和生育率还将持续下降。统计局去年推算的今年总和生育率为0.68。韩媒表示,上述数据为该国发展潜力敲响警钟。

少子化严重的日本去年新生儿数量也创历史新低。日本厚生劳动省227日发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新生儿数量为758631,较2022年减少5.1%,少子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日本厚生劳动省表示,日本出生人口减少的速度超过预期。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227日表示:“日本出生率下降的情况非常危急。到2030年,未来6年左右的时间里,年轻人的数量将迅速减少,这将是扭转这一趋势的最后机会。”

摘引网址: 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nOvIiDVeD  

 

 

返回目录>>

 

牛仔服“时髦但不环保”问题得解

新方法让布料染色对环境影响降低92%

2024-03-0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3日电 (记者张梦然)时髦的牛仔服一直被诟病“不环保”,但《自然·通讯》2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一种新方法能降低生产蓝色牛仔布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些方法或让蓝色牛仔布染色对环境的影响最多降低92%,并能防止布厂工人在有害化学物质中的暴露,而成本只有适度增加。

  生产蓝色牛仔布是一项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目前使用的染料为靛蓝,当前只有这种分子能产生蓝色牛仔布的独特颜色。这个过程会排放很多二氧化碳,使用大量有毒化学物质,导致环境污染,伤害工人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健康。靛苷是靛蓝的无色前体,由于无需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而且靛苷能在纺纱上直接变成靛蓝,因而是一种更环保的牛仔布染料。不过,应用这种方法需要量产靛苷的技术。

  丹麦技术大学团队此次通过工程改造获得了一种改进的吲哚糖基转移酶,这种酶发现于能产生靛蓝的植物蓼蓝中,能经济地生产工业规模的靛苷。他们还演示了经济上可行、伤害性低的染色工艺。其中一种工艺使用酶和光驱动的方法,将靛苷变成靛蓝染上牛仔布。所用光源包括节能LED、自然光甚至家用灯泡,不同的光源有助于在溶液里给牛仔布染色。光驱动的染色方式有望将蓝色牛仔布染色对环境的影响减少73%,而酶染色法能减少92%

  团队指出,根据市场分析,牛仔裤每年交易量在40亿条。这些方法或能减少有毒废物的产生,让全球的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50万吨。同时,降低环境影响将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纺织业的可持续性。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炒菜喜欢冒烟爆炒?别小看厨房油烟的危害!

2024-03-04    北京青年报

 

前几天看到一条热搜“一个不起眼的炒菜习惯惹癌上身”,说的是炒菜时把油烧到冒烟的事儿。其实这条热搜讲对了一半,“炒菜时把油烧到冒烟不利于健康”,这是正确的建议。但是热搜中所说的“高温会让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裂解和异构化,催生具有反式构型的反式脂肪酸”,则是“先开枪后画靶”的逻辑,没有什么道理。

炒菜把油烧到冒烟形成的反式脂肪酸微乎其微

首先,不饱和脂肪酸要转变为反式脂肪,需要“高温+催化剂”才能高效地进行。如果没有催化剂而只是高温,并不容易产生反式脂肪。在植物油精炼过程中,温度比炒菜要高得多,持续时间也要更长,形成的反式脂肪一般也就2%左右。炒菜烧油即便把油烧到冒烟,形成的反式脂肪也是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

炒菜冒油烟是家中PM2.5的重要来源

不过,“把油烧到冒烟”确实有相当大的危害,但跟反式脂肪无关。

油中有一些杂质,比如游离脂肪酸、卵磷脂等等。当油温高到一定程度,这些物质会生成各种挥发性物质而变成“烟”。这些“烟”的颗粒很小,是家中PM2.5的重要来源。如果在厨房里放一台空气净化器或者PM2.5检测仪,可以看到:把油烧到冒烟爆炒一个菜,PM2.5会从几十飙升到几百。炒菜时产生油烟,相当于自己在厨房里制造雾霾自己吸。

油烟中有许多有害成分分别对人体有不同的不良影响

1.油烟中的有害成分丙烯醛。它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甚至被用作化学武器使用。

2.油烟中还有多环芳烃类物质,通过呼吸进入肺,跟吸烟一样增加肺癌风险。

有调查显示,经常接触油烟的厨师以及中老年妇女,血液中的致癌物比不接触的人群明显要高。即使不吸烟,他们的肺癌发生率也要明显高于不接触的人群。

3.油烟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由基。

油烟中含有大量自由基,长期且经常接触会加速皮肤衰老。

4.厨房油烟对孕妇的危害尤其明显,会影响婴儿的发育。

所以,孕妇和哺乳妇女更需要远离油烟。

“自榨油” “笨榨油”烟点低很容易就会产生油烟

油开始冒烟的温度叫做“烟点”。烟点跟跟油中的杂质密切相关。没有精炼的“自榨油”“土榨油”“笨榨油”,在食品行业中被称为“毛油”。毛油中的杂质很多,所以烟点比较低,比如土榨葵花籽油的烟点不到110℃,土榨大豆油和花生油的烟点大概在160℃左右,相对而言比较好的土榨芝麻油的烟点能接近180℃。

经过精炼,植物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各种杂质几乎被去除干净,烟点就大大提高了。一般而言,精炼植物油的烟点在230℃以上。

在炒菜时,通常要把油烧到“七成热”“八成热”,所对应的油温大致在210℃和240℃。也就是说,那些没有精炼的“自榨油”“土榨油”“笨榨油”,基本上达不到爆炒所需要的温度就会冒烟,而精炼油则基本上不会。

避免油烟的危害可以考虑以下三条

爆炒冒烟危害健康,这个危害主要是针对做饭的人。要避免油烟的危害,可以考虑以下三条:

1.减少煎炸爆炒的烹饪方式,多采用炖煮蒸等不产生油烟的烹饪手段。

2.如果要煎炸爆炒,选用烟点的高精炼植物油,不用烟点低的“自榨油”“土榨油”“笨榨油”。

3.安装强力的抽油烟机,开始烧油前就打开,烹饪结束后继续开一段时间以充分排掉油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4/c14739-40188082.html

 

 

返回目录>>

 

如何科学防范生活噪音?专家答疑

2024-03-04    新华网

 

  33日是全国爱耳日。与工业、建筑施工噪声相比,社会生活中的噪音容易被忽视。生活噪音的来源有哪些?如何科学防范?日常怎样做到科学爱耳用耳?记者采访了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相关专家。

  “从物理学角度讲,噪音是一种紊乱、断续或统计上随机的声振荡,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钟诚介绍,生活噪音包括使用耳机音响等各种播放器、儿童玩具、打击乐器或在娱乐场所、庆祝活动中所产生的噪音。与其他噪音相比,该类噪音的损害特点是长期累积、渐进性加重,不仅损害人的听力,严重时还会刺激心血管、消化、神经等系统,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消化不良、失眠等问题。

  专家指出,防范生活噪音,首先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人持续暴露于85分贝及以上噪音超过8小时就有可能发生永久性听力损伤。”钟诚说,当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时,要及时采取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护措施。在使用耳机时要合理控制声音大小和聆听时间,做到三个“60”,即不超过60分贝、不超过总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耳机使用时间达到60分钟后,建议至少休息30分钟再继续使用。

  专家提醒,防范生活噪音还可以尝试在家中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数据显示,音量放大的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的声级可达6070分贝,电风扇为4270分贝。”钟诚说,同类设备通常功率低则噪声小,在购买家电时可以货比三家。此外,家用电器尽量不要集中放在一个房间,除定期保养和除尘外,到使用年限后要及时更换。装修时多用“软包装”,如墙纸、厚棉布窗帘、地毯、布艺沙发等也可以起到隔音效果。

  钟诚说,噪声性听力损失通常初期不易察觉,定期进行听力筛查有助于尽早发现听力损失,如感觉听力明显下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4/c14739-40188010.html

 

 

返回目录>>

 

新研究证实周期性模拟禁食有益身体健康

2024-03-04    科技日报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牛玉存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营养评论》刊发综述文章,证实周期性模拟禁食能带来健康“红利”。

牛玉存介绍,周期性模拟禁食通俗来讲,就是在控制总热量的情况下,摄入满足基本身体营养需求的水和食物。建议摄取的食物数量少,以蔬菜水果为主,辅以适量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以清淡饮食为宜,避免高油高盐。

研究表明,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坚持连续两天以上的模拟禁食,就可以改善身体代谢状况、延缓衰老过程,并降低多种疾病的患病概率。

根据研究,只需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持续4天的模拟禁食,就可改变抗压力和寿命标志物,降低癌症发生率。研究发现周期性模拟禁食对机体健康寿命上的潜力丝毫不逊于其他禁食方案。

研究还显示,周期性模拟禁食能有效遏制机体脂肪含量、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等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同时,周期性模拟禁食与大多数肿瘤医疗方案联合应用可增强抗癌效果,减少相关药物及放化疗所致的毒性反应。

牛玉存表示,周期性模拟禁食作为一种替代禁食的饮食调整方案,在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均已显示出对机体健康和多种疾病的预防及辅助治疗的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健康调整饮食的膳食模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4/c14739-40187975.html

 

 

返回目录>>

 

明星的减肥食谱能“抄作业”吗?

2024-03-03    人民网

 

春节假期最“热辣滚烫”的新闻,就是“贾玲一年减肥100斤”,不仅拉动了电影票房,还带火了减肥、健身等市场。贾玲减肥食谱本周再次登上热搜,那么她的成功案例,普通人能“抄作业”吗?减重期间究竟应该怎么吃,需要有科学、具体的指导。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编制并印发《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科学减重有了“官方指南”。

成人篇

“减肥三分靠动,七分靠吃”。在专家组共同讨论、建立共识的基础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对成人肥胖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6条原则和建议。包括:1.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合理膳食。2.少吃高能量食物,饮食清淡,限制饮酒。3.纠正不良饮食行为,科学进餐。4.多动少静,睡眠充足,作息规律。5.食养有道,合理选择食药物质。6.安全减重,达到并保持健康体重。

儿童篇

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原发性肥胖为主,主要与膳食营养、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膳食营养是关键因素。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不健康,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建议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平衡膳食,达到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及比例适宜。日常膳食做到食物多样,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

●减重期间如何吃

重视早餐,晚餐不要超过七点吃

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缓而导致进食过量。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00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进餐宜细嚼慢咽,摄入同样食物,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

适当改变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主食粗细搭配,多吃深色蔬菜

谷薯类对于机体健康而言至关重要,指南建议每日总摄入量在150300g。建议肥胖患者每日摄入全谷物和杂豆50150g。在主食的选择上要粗细搭配,避免长期单纯地摄入粗粮或细粮。薯类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并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肥胖患者每天摄入薯类50100g

减重人群应增加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要保证300500g(生重)甚至更多,其中深色蔬菜的摄入量应占1/2以上。挑选和购买蔬菜时要多变换,每天至少达到35种。建议每天食用水果宜在200g左右,同时减少高糖分水果的食用,且不宜饮用果汁。

每天喝低脂或脱脂牛奶300500ml

减重期间适宜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和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的鱼虾蟹贝等水产品的脂肪含量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建议每周至少食用2次或者一周总量吃够280525g,相当于每天摄入量为4075g。以猪牛羊鸡为代表的畜禽肉,建议每周不要超过500g,大概每天不超过70g。猪、牛、羊肉要选择纯瘦肉。建议不要完全不吃红肉,避免发生贫血。蛋类摄入量要保证每周 280350g(≤7个鸡蛋)。

指南推荐减重期间每天喝低脂或脱脂牛奶300500ml。有乳糖不耐受的减重者可以选择无添加糖的低脂酸奶或无乳糖产品。如饮奶不足,注意增加优质蛋白质和钙的摄入。减重期间适宜选择豆腐、不加糖的豆浆和豆腐脑等豆制品,每天摄入大豆1525g

警惕“看不见”的脂肪,还要严格限酒

坚果属于高能量食物,但含有较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营养素,故适量摄入有益健康,但其能量应该计入一日三餐的总能量之中。推荐每周平均5070g(平均每天10g左右),首选原味坚果。如果摄入过多,应减少一日三餐中其他食物摄入量。

此外,减重人群还要警惕食物中那些“看不见”的脂肪。很多人认为烹调用油是膳食脂肪的唯一来源,其实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脂肪,却常常容易被忽视。肉类、动物内脏、坚果中均含有较多“看不见”的脂肪。这些“看不见”的脂肪容易导致膳食脂肪过量摄入,进而造成肥胖。

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因此,在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

●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过劳”真会“肥”,保证7小时睡眠

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

睡眠不足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风险,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建议在夜里11点之前上床睡觉。

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

贾玲一年减重100斤,让很多人羡慕。但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短期内快速减重,体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机体水分的丢失而非脂肪组织的减少,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身体为了维持正常运作,将重新补充水分,体重会快速反弹。根据指南,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kg

“小份多样”,保持合理膳食结构

指南建议选择小分量的食物以实现食物多样,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能量的需要量,控制食物摄入总量。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在膳食中的比重;保证蛋白质摄入,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鱼、禽、蛋、瘦肉、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学龄前儿童(25岁)每天摄入350500ml或相当量的奶及奶制品。学龄儿童(617岁)每天摄入300ml以上或相当量的奶及奶制品。

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进餐结束,立即离开餐桌。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用餐时长适宜,早餐约20分钟,午餐或晚餐约30分钟;控制每餐膳食总能量的摄入,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儿童青少年要合理安排三餐,强调吃好早餐,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25%30%35%40%30%35%。肥胖儿童青少年进餐时建议先吃蔬菜,然后吃鱼禽肉蛋及豆类,最后吃谷薯类。

儿童青少年在选择零食时,应首选干净卫生、微量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原味坚果;结合营养标签,少吃高油、高盐、高糖的过度加工食品;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日总能量的10%。不喝含糖饮料,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少量多次。

充足睡眠,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指南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的总时长应达到3小时,包括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学龄儿童应坚持每天运动,保证每天至少60分钟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球类运动等);包括每周至少3天强化肌肉力量和(或)骨健康的高强度/抗阻运动(如跳绳、跳远、攀爬器械、弹力带运动等)。学校或托幼机构可利用体育课、课间操、课后体育活动或户外活动时间,开展集体游戏(如圆圈接力、踩影子、穿梭跑等)或其他多种形式的运动。

“天人相应”理论指导儿童青少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做到早睡早起,建议5岁以下儿童每天睡眠时间为1013小时,612岁儿童为912小时,1317岁儿童青少年为810小时。儿童青少年要将每次久坐行为限制在1小时以内。学龄前儿童每天视屏(包括看电视、手机等电子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学龄儿童不超过2小时,越少越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2/c14739-40187413.html

 

 

返回目录>>

 

每天8杯水健康才达标? 因人而异!

2024-03-02    北京青年报

 

“每天喝够8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否则就会缺水。”已经成了不少养生人士的共识。然而,这条广为流传的“健康定律”却是伪知识。这是怎么回事?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网罗近期热门的健康谣言,让我们一起直击真相。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常吃含酵母面食伤胃

真相 网传常吃用酵母制作的面食,对胃部有害,其高嘌呤还容易引发痛风,甚至有致癌风险。不过,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酵母在馒头、面包等面食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但酵母的发酵和产气能力受温度、面团组成的成分、pH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温度超过60摄氏度,酵母就无法存活,更不可能发酵产气。因此不必担心刚蒸烤出来的馒头、面包还会大量产生二氧化碳,伤害胃部。

从成分来看,每100克酵母的嘌呤含量为559毫克,确实可以归类于高嘌呤物质。但酵母仅是发酵剂,并不单独作为食品食用,从摄入量分析,酵母的建议添加量是0.5%,即5克酵母可发面1公斤左右的面粉,按照每餐每人100克主食量折算,嘌呤含量基本可忽略,因此对痛风患者的影响微乎其微。

有说法认为,酵母在高温状态下,会使面粉当中的蛋白质和糖分发生转化产生新的香气、色泽以及味道,再经过美拉德反应(指的是含氨基的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的聚合、缩合等反应,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会产生一些有害的致癌物质。但实际上,酵母主要在发面阶段产生作用,在超过60摄氏度的环境下就会失活,更不会在高温下起反应,因此所谓的致癌与其无关。

流言 每天喝够8杯水才健康

真相 不同年龄段、性别、国家的人需水量是不同的,8杯水”这种一刀切的健康建议并不适合对个体进行精准化健康指导。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不过,水周转量并不等于我们每天实际的饮用水量。

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的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如果食物和饮水各半,则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

相比之下,女性饮水量要小,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

流言 头孢配酒一点事没有

真相 前不久,有脱口秀演员发微博称“吃头孢喝酒根本死不了,除了胃有点不舒服,一点事没有”,引发医生的一大波“声讨”。这种严重情况下可致死的行为,岂是个人的感受就能混淆视听的?

很多头孢类抗生素遇上酒精会引发“双硫仑样反应”,反应严重程度与药量、饮酒量及个人体质相关。有时“头孢就酒”之后没事,可以说是万幸。但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一丝侥幸。

很多时候,双硫仑样反应不是“一点事没有”,甚至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所以医药专家建议,吃完头孢7天内不能喝酒,同样,喝酒后一周内也不能吃头孢。

一般情况下,比较轻的双硫仑样反应可以自愈,同时可以通过大量饮水、休息等方式缓解症状至自愈。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不缓解,则要及时就医。

流言 自热米饭里的大米是假的

真相 先说结论:不论是重组大米,还是煮熟之后再干燥的大米,或者无菌米饭,都是用真大米做的,只是加工工艺不同。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快速便捷地吃到米饭,省去长时间的加工。

目前市场上的自热米饭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将大米碾碎,然后再加入淀粉,通过再挤压熟化重组成米饭粒,这种米又叫做重组大米,这种经过处理的米,它的淀粉糊化速度会更快一些,可以很快做熟;第二种是大米煮熟之后再干燥做成的。煮熟之后的大米,它的淀粉是经过糊化的,然后再将它快速脱水,就能够让糊化的淀粉分子结构更稳定,防止淀粉的老化回升,也就能够快速地煮熟,这个其实跟我们平时吃的方便面是一样的道理;第三种是无菌米饭,其实就是煮熟的米饭,杀菌之后密封保存,吃的时候你只需要放在微波炉里面加热两到三分钟就可以吃了。

流言 用雪搓一搓能治疗冻伤?

真相 针对冻伤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偏方——用雪搓,哪儿冻搓哪儿!然而,这个方法不仅不靠谱,还很坑。

这种说法可能有几个来源:一是受到电影、小说等影视作品的影响。二是在野外,缺乏救助设备时,人们会用一些临时方法,而雪是最容易找到的。三是相比冰,人们觉得雪温度更高,甚至比冻伤部位的皮肤温度还高,可以起到保暖作用。因此,才会有人认为用松软的雪按摩皮肤可以缓解疼痛。

但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用雪治疗冻伤是错误的,不但很难改善血液循环,还可能导致新的损伤。正确的方法是,一旦出现肢体冻伤,要离开冻伤环境,回到常温下。用30摄氏度到40摄氏度的温水逐渐恢复皮表体温知觉,口服热水也有助于提高体内循环温度。但不要用热水浸泡皮肤,也不要火烤或摩擦冻伤的皮肤,剧烈的温度变化反而不利于皮肤的恢复。

若出现水泡溃疡,不要剪开,可先外用冻伤膏,抗生素软膏保护后,用电热暖手宝或者温水袋逐渐恢复体表温度,然后就医治疗。

流言 生物制剂冬季可放室外

真相 有人认为冬季户外气温寒冷,保存胰岛素、激素等生物制剂不用再特意放到冰箱中冷藏,放在户外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胰岛素、激素等属于生物制剂,冷冻后其蛋白质会变性,将导致药品失效。一般情况下,未开封的生物制剂建议放在2摄氏度至8摄氏度的冰箱中冷藏。冷冻和冷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冷冻通常指零下20摄氏度至0摄氏度。

北方冬季户外往往比较寒冷,气温可能降至0摄氏度以下,如果将胰岛素等生物制剂直接放置在室外,极有可能被“冻伤”,即使解冻,也无法正常使用。

在冰箱中存储胰岛素、激素、血液制品等生物制剂时,也不建议放在冰箱门上的储物格里。因为开关冰箱门可能导致温度不恒定,开关门产生的震动也可能破坏生物制剂的分子结构,进而损坏药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2/c14739-40187401.html

 

 

返回目录>>

 

既非暖冬也非冷冬 2023/2024年冬季为正常年份

2024-03-02    科技日报

 

  “从判定标准看,2023/2024年冬季既非暖冬也非冷冬,为正常年份。”在中国气象局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说。

  去年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并发展一直持续至今。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年我国出现暖冬的概率较大,为何刚刚过去的冬季不是暖冬?

  贾小龙表示,从统计上来看,厄尔尼诺年我国出现暖冬的概率相对较大,不过影响我国冬季冷暖的最主要因子是西伯利亚高压、极涡等中高纬度环流系统,而这些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受厄尔尼诺事件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贾小龙介绍,暖冬的判定是基于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将其与常年进行比较。例如,全国有2500多个气象台站,如果单站冬季平均气温偏高幅度超过本站暖冬阈值,即可定义为单站暖冬;若全国一半以上的台站出现暖冬,则定义为全国暖冬。

  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2.8℃,较常年同期偏高0.3℃。全国暖冬指数为36.7%,即全国有36.7%的站点出现暖冬,冷冬指数为15%,均未达到一半。因此,总体来看,2023/2024年冬季为正常年份。

  贾小龙表示,即使某一年我国为暖冬,也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不排除某些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同时,暖冬年份也可能有极端强寒潮导致阶段性强降温。2023/2024年冬季气温空间差异也比较大,从暖冬指数空间分布来看,暖冬主要出现在华南、西南等地,而华北南部、黄淮、江淮一带多为冷冬。

  从天气尺度上看,贾小龙介绍,这个冬季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寒潮次数偏多,强度偏强,共有11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其中3次寒潮),较常年同期偏多。这是因为这个冬季中高纬度环流系统表现出很强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西伯利亚高压等冬季风环流系统阶段性偏强,致使气温冷暖起伏比较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2/c14739-40187399.html

 

 

返回目录>>

 

抗体疗法可减少多种食物过敏反应

2024-03-02    新华网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使用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奥马珠单抗进行为期16周或以上的疗程治疗,可减少1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对多种食物的过敏反应。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这项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177名年龄在117岁之间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3名年龄在1855岁之间的成人参与,他们对花生和几种常见食物(牛奶、鸡蛋、腰果、小麦、榛子或核桃)中的至少两种过敏。治疗组每24周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奥马珠单抗,连续进行1620周,对照组接受相应的安慰剂注射。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注射周期完成后,有近67%的参与者可以在摄入单剂量600毫克或更多花生蛋白的情况下,不出现中度或重度过敏反应,而对照组不出现相应过敏反应的比例只有不到7%

  据介绍,奥马珠单抗的作用原理是与血液中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免疫球蛋白E结合,阻止其触发导致过敏症状的关键免疫细胞,以降低这些细胞对过敏原刺激的敏感性。

  216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奥马珠单抗(商品名Xolair)用于减少对食物过敏的成人和1岁及以上儿童的过敏反应。但该药物未获批用于对过敏反应或过敏症的紧急治疗,服用该药物的人仍应避免食用他们平时过敏的食物。

  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介绍,全美约有7.6%的儿童(约550万人)对某些食物过敏。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珍妮·马拉佐表示,该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药物帮助降低对常见食物过敏反应的风险,防范因意外接触过敏食物产生的紧急情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2/c14739-40187398.html

 

 

返回目录>>

 

超加工食品或增加30多种健康隐患

2024-03-02    科技日报

 

《英国医学杂志》22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吃过多的超加工食品可能对多个身体系统有害。许多证据一致表明,与超加工食品密切相关的健康隐患竟多达32种,包括癌症、重大心肺疾病、精神健康障碍和过早死亡。

超加工食品包括包装烘焙食品、零食、碳酸饮料、含糖谷类和即食或加热食品,经过多种工业流程处理,通常含有色素、乳化剂、香料和其他添加剂。这些产品往往高糖、高脂、高盐,但维生素和纤维含量较低。

研究人员精心审查了14篇综述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近3年内近千万人的研究数据,共涉及45项集合荟萃分析,深入揭示了超加工食品与健康之间的关联。

结果表明,接触超加工食品的程度越高,出现不良健康后果的风险就越高。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更高的人,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风险增加约50%,出现焦虑和常见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48%53%,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2%。高度提示性证据还表明,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更高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1%,与心脏病、肥胖、Ⅱ型糖尿病和睡眠问题相关的死亡风险增加40%66%,并且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2%

然而,有关超加工食品对哮喘、胃肠道疾病、某些癌症和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如高血脂和低水平的“好胆固醇”)的影响,目前仍然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

研究强调,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有针对性地减少这些食品的摄入量,并更好地了解它们与不良健康后果之间的联系机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2/c14739-40187391.html

 

 

返回目录>>

 

靶向表观遗传编辑初显治病潜能

2024-03-02    科技日报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意大利IRCCS圣拉斐尔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展示了无需永久性基因组编辑,也可对一个控制胆固醇水平的基因做到长效抑制。这一名为“靶向表观遗传沉默”(即不用直接改变DNA序列就可改变基因功能)的效果在小鼠中持续了近1年,令循环胆固醇水平下降。研究结果展示了表观遗传沉默治疗疾病的潜力。

  改变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望治疗人类疾病。基因组编辑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有人担心,破坏DNA引入序列变化可能会导致不需要的变异或意料之外的脱靶活性。表观遗传编辑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它改变修饰DNA的化学组却不改变基因序列,但想要让目标基因“持续沉默”仍难以实现。

  研究人员此次描述了一种方法以沉默小鼠Pcsk9基因,这个基因会产生一个蛋白质,能促进一种称为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的蛋白受体降解。他们筛选了能识别目标基因的不同DNA结合平台,发现锌指蛋白效果最好。然后团队使用脂质纳米粒子将表观遗传编辑装置递送到小鼠的血液,脂质纳米粒子进而循环到肝脏。一次注射表观遗传修改器,能实现有效、持续沉默小鼠的Pcsk9基因,使循环PCSK9蛋白水平几乎减半,且效果长达330天(实验结束时)。

  进一步改进该方法,可降低PCSK9蛋白水平至传统基因编辑的水平(高达75%)。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是一种概念验证,尚需更多研究,但经过评估,这一平台或可为开发使用表观遗传沉默的疗法建立基础。

  关于生命的大量底层信息被编码在基因里。基因就像生命的核心“剧本”,它决定着我们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黑眼睛还是蓝眼睛。甚至一些疾病,也可以在基因层面追溯到病因。从基因测序到基因编辑,再到靶向表观遗传沉默,意味着人类正在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手段,破译生命的底层信息,影响甚至改变它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2/c14739-40187393.html

 

 

返回目录>>

 

黑龙江构建上下联动疾控网络

2024-03-04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董宇翔 通讯员 王娜)近日,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暨疾控系统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要求,压紧压实改革任务,各级疾控部门要尽快将人员定下来、队伍建起来、机构转起来,进一步建立完善从省到县(市、区)上下联动的疾控工作网络;市、县级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的整合要确保不打折、不变通、不走样,确保疾控和监督工作发挥112”的效果。

  会议提出,出台《医防融合试点实施方案》,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创新发展,选取3~5个地市开展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疾控监督员队伍。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和信息来源,启动建设哨点医院、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监测站点3“主动监测网”,开展呼吸道疾病临床症候群和病原体综合监测,实现“多病一监测”“一样多检测”,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推动实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传染病相关数据自动交换,形成“一处采集、多级实时共享应用”的医防协同数据共享新模式。

  会议强调,2024年,黑龙江省疾控系统要持续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大疾控、大监督”理念,以加快推动全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强疾控体系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统筹做好新冠病毒感染和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为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4/493563.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