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3-05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 注意防寒防疾病

2024-03-05    人民网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在此时节,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副主任中医师曹晶。

“惊蛰后天气逐渐转暖,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有时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要注意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曹晶解释,入春时人体阳气升发,皮肤腠理疏开,若突然遭受“倒春寒”侵犯,会迅速致皮肤腠理密闭,忽开忽闭的调节功能一时来不及转变,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急性发作等。此外,春季肝气生发,肝火易过旺,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病等宿疾发作或是发生咯血、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曹晶表示,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为减少病毒和细菌通过鼻腔进入人体,导致感冒等疾病,建议坚持早晚进行鼻腔清洗。具体方法如下,用双手捧清水,鼻子轻轻将水吸入鼻腔,停留片刻后用力将水喷出,反复35次。

曹晶提示,饮食上不宜过多食用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以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在日常生活中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或可多吃一些梨、牛奶、荸荠等养阴生津之品。“梨性凉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平时可生食梨,也可煮或将其榨汁。在煮梨时,可根据自身体质酌加枇杷、百合、莲子、银耳、冰糖等”。曹晶提示,梨性凉味甘,素体脾胃虚弱的人一次不可多食。

“春季人们易出现发怒、抑郁等情志疾病,肝脏喜调达而恶抑郁,故在此节气应畅情志,戒暴怒,保持愉悦的心情等,以保持身心健康。”曹晶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5/c14739-40189208.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与香港赛马会合作协议在京签署

2024-03-04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3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香港赛马会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香港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举行。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见证下,受马晓伟主任委托,雷海潮副主任与香港赛马会主席利子厚分别签署《香港赛马会国家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建设项目合作备忘录》和《香港赛马会国家卫生健康高端人才奖学金合作框架协议》。

雷海潮在致辞中感谢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赛马会对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本次合作是两地卫生健康领域交流的又一项创新举措,是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体现。希望项目充分发挥香港资源和资金优势,服务两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更好增进两地健康和民生福祉,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中央港澳办、国家卫生健康委、香港特区政府、香港赛马会及香港医卫界知名人士代表等近40人出席活动。仪式前,李家超与雷海潮简短会谈,就加强两地融合及大湾区建设等议题交换看法。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94/202403/5817d6853b1e453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江苏省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在中心召开

2024-03-04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4229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在中心召开江苏省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推进会。江苏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高鹏、疾控处处长陆伟、疾控处四级调研员顾鹏程、医政医管处一级主任科员邹少春,江苏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朱宝立、副主任朱凤才出席会议。8家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医院公共卫生科分管领导及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邹少春主任主持。

  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首先致欢迎词,他说: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是党的二十大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强调了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责任和作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医防融合机制,建立具有连续性的医防融合体制迫在眉睫。他代表中心对医防融合试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要高度重视,全力以赴;要深入推进,业务协同;要示范引领,总结推广。

  陆伟处长在讲话中肯定了我省医防融合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提出要求:1.要积极学习医防融合相关标准及政策,提高认识和站位;2.要规范良好的合作机制,做出实效;3.要细化公共卫生科职能,设计个性化疾病预警机制;4.希望医院领导大力支持,真正落实医防融合;5.希望疾控-医院多多沟通,合作共赢。

  高鹏处长讲话,他指出,省卫健委对推进省级医防融合工作高度重视,现阶段工作实践实施仍存在一定问题:省级层面上,仍有医院未独立成立公共卫生科,市区级层面上,仍有医院不愿意或因缺乏能力无法开展医防融合的情况存在。对此,他提出:1.医院应高度重视。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将纳入等级医院评审;2.医院有为才有位。医务处不能过于干涉公卫科工作,公卫科应积极承担诸如疫情监测报告等相应职责;3.医院要用好疾控的骨干力量,学习疾控的工作经验及工作方法,完成“治病→防病”的诊疗思路转变;4.全省工作要全面推进,下一步全省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建设工作,需要全省摸底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并提升公共卫生科的内涵建设。

  会上,8家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医院公共卫生科负责人及分管领导介绍了当前院内公共卫生科建设情况。江苏省疾控中心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福如汇报了省疾控中心医防融合工作开展情况。参会单位及省疾控派驻人员分别对试点医院工作及2024年度试点主要工作提出开展难题及困惑,与会领导均一一解答。

  此次江苏省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推进会的召开,贯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创新了医防融合机制,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进一步推进了医防融合省级试点工作,是中心推进医防融合工作的又一有力举措,为我省疾控和医疗机构医防融合工作机制的深入探索和实践迈出重要一步。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3/t20240304

 

 

返回目录>>

 

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王俊宝一行到省疾控中心调研指导工作

2024-03-04    安徽省疾控中心

 

2024228日,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处长王俊宝到省疾控中心就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进行调研座谈,委宣传处二级调研员胡德邦陪同调研。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吴曙东、副主任程存水等,省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吴家兵、副主任丁刚及中心健康教育科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交流座谈。

座谈会上,吴家兵主任首先提出了统筹管理健康教育工作、储备各类疾病防控核心要点、科学创新宣传方式、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布流程、加强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等措施建议。吴曙东主任介绍了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目前开办的多个健康教育栏目和传播平台。之后,与会人员围绕健康传播方式的创新、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王俊宝处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省疾控中心与省宣教中心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充分利用与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建立矩阵化传播网络,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健康科普产品,促使全省卫生健康宣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引网址:https://www.ahcdc.cn/content/detail/65e52c2ee88b7c0e7e8b4569.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 Aging: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细胞膜损伤会诱导人类细胞衰老

2024-03-05    生物世界

 

该研究强调了一种未被充分认知的衰老细胞亚型,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可能为衰老细胞的体内起源提供了潜在解释,并为开发PMD相关疾病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Nature 子刊 Nature Aging 发表了一篇题为:Plasma membrane damage limits replicative lifespan in yeast and induces premature senescence in human fibroblast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指出,细胞膜损伤(PMD)的细胞除了恢复或死亡之外的的第三种结局——衰老。

为了揭示真核生物PMD反应的保守特征,研究人员需要开发一种简单可靠的PMD诱导方法,该方法必须适用于人类细胞并满足大规模分析。

以往的研究发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会局部破坏细胞膜并形成单个斑点,渗透试验近一步确定SDS诱导能够在人类细胞中诱导PMD,因此研究人员选择SDS作为细胞PMD模型诱导剂。

随后研究人员在PMD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对正常人类成纤维细胞系进行了长期培养,发现细胞增殖以SDS浓度依赖的方式受到抑制。

近一步研究发现SDS处理后,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PMD在正常人成纤维细胞中会引发早衰。

最后研究人员探究了细胞膜修复是否会改善SDS诱导的衰老,发现过表达膜修复因子CHMP4B会降低SA-β-gal阳性细胞的比例。

同样的,SDS诱导的p53p21p16蛋白水平上调在过表达CHMP4B后显著降低,SASP因子上调也受到抑制。总之,这些结果表明细胞膜修复能逆转PMD诱导细胞衰老。

总的来说,该研究强调了一种未被充分认知的衰老细胞亚型,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可能为衰老细胞的体内起源提供了潜在解释,并为开发PMD相关疾病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论文通讯作者 Keiko Kono 教授表示,当我开始这个项目时,只是想了解受损细胞膜的修复机制,出乎意料的是,我们最终发现细胞膜损伤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细胞命运。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72681593315.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尹相云等人发现,眼睛是对抗大脑病原体的免疫屏障

2024-03-05    生物世界

 

该研究首次阐述了眼睛的前部和眼睛的后部具有不同的淋巴引流系统,而眼睛的后部能够特异性通过视神经鞘的淋巴管引流到颈深淋巴结,而颈深淋巴结也是脑的引流淋巴结。

美国耶鲁大学 Eric Song 实验室(尹相云、Sophia ZhangJu Hyun Lee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Compartmentalized ocular lymphatic system mediates eyebrain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眼睛具有一个区域化的淋巴系统,眼睛后部的抗原能够特异性与大脑引流到相同的淋巴结,从而使眼睛和大脑具有免疫反应的相互联系。这些结果揭示了共享的淋巴系统能够在眼睛后部和大脑之间产生统一的免疫反应,突出了眼睛未被充分研究的免疫学特征,并为眼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打开了新思路。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在研究大脑对单纯疱疹病毒的免疫反应中意外观察到眼睛的后部(玻璃体)的免疫接种可保护小鼠免受颅内病毒感染。而眼睛前部(前房)的免疫对于颅内的感染不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果延伸至细菌甚至肿瘤,通过玻璃体的免疫接种可以实现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性免疫反应。眼睛前部和眼睛后部在对于脑的免疫保护方面的显著差异促使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究眼睛的不同部位的引流系统。通过注射染料到玻璃体或者前房,然后追踪染料的在局部淋巴结的定位,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眼睛玻璃体或者前房具有不同的淋巴引流系统,眼睛前房的染料主要引流到颈浅淋巴结,而眼睛玻璃体主要引流至深颈淋巴结。

已知眼睛内部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淋巴管的存在,那么眼睛玻璃体的染料或者是抗原是怎样引流到颈深淋巴结的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团队使用多种方法,包括空间转录组学、组织透明化技术(iDISCO)、共聚焦成像,染料追踪等方法发现在视神经鞘具有淋巴管,并绘制了视神经鞘中淋巴血管网络图,证实了视神经鞘中淋巴管可以有效地讲玻璃体内的染料或者抗原引流到深颈淋巴结中。此外,研究团队在多种动物中,包括斑马鱼,小鼠,兔,猪,非人灵长和人中都鉴定了视神经鞘中淋巴管的存在,这也证实其在进化中的保守性。随后作者进一步发现,与脑膜引流淋巴管类似,视神经鞘中淋巴管也可以通过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进行调节。

基于眼睛后部淋巴管的发现,研究团队进一步探讨了利用眼睛的淋巴管来解决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中存在的问题。AAV是最常用的体内基因递送载体,因其安全有效的转导而受到青睐。此外,利用AAV2作为载体治疗RPE65基因突变的先天性黑蒙症的Luxturna疗法,也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基因疗法。然而, AAV第一次注射后会诱导机体产生针对AAV载体的获得性免疫性,而这一免疫反应极大的限制了第二次的基因治疗的效果。研究团队发现, 在进行AAV基因治疗时,通过可溶性的VEGFR-3阻断眼睛的淋巴管,能够很好的抑制抗腺相关病毒(AAV)的免疫反应,从而可以克服基因治疗的一个主要限制,使多次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该研究首次阐述了眼睛的前部和眼睛的后部具有不同的淋巴引流系统,而眼睛的后部能够特异性通过视神经鞘的淋巴管引流到颈深淋巴结,而颈深淋巴结也是脑的引流淋巴结。通过与大脑共享一个淋巴循环,眼睛后部的免疫也能同时诱导对大脑的保护作用。眼睛后部的淋巴引流系统的发现对于研究生理或者是病理条件下眼睛的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眼睛后部的淋巴引流系统也治疗诸如青光眼、黄斑水肿等眼部病理提供了新的靶点。同时,该研究也证实了眼睛和大脑之间具有一个免疫功能的连接,为治疗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可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0f3815553f2.html

 

 

返回目录>>

 

睡着时为何大脑依然活跃?Nature论文揭示神经元在睡眠期间清除大脑废物

2024-03-04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睡眠小鼠的大脑,发现神经元通过协调地发出电信号来驱动清洁工作,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节律波,研究团队进一步确定了这些波推动了液体的运动。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Jonathan KipnisLi-Feng Jiang-Xie 等人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Neuronal dynamics direct cerebrospinal fluid perfusion and brain clearance 的研究论文。

这项最新研究显示,神经元在睡眠时帮助清除大脑中的废物,该研究证明了大脑神经网络能够同步单个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在脑组织间液中产生大幅度、有节奏和自延续的离子波,推动脑脊液通过密集的脑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清洗”脑组织。该研究也为宏观脑电波的功能引入了新的理论框架。

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 Li-Feng Jiang-Xie 博士表示,这些神经元就像微型泵,同步的神经活动为脑内的液体流动和碎片清除提供动力,以这些发现为基础,我们可能延缓甚至预防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这些疾病中过多的废物,例如代谢废物和垃圾蛋白质,会在脑内积累并导致神经退行。

脑细胞协调思维、情感和身体运动,形成动态网络,对于记忆形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但要完成这些高能量任务,脑细胞需要燃料。它们从饮食中摄入营养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代谢废物。

大脑对这些代谢废物的处理至关重要,因为这些代谢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累积并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知道,睡眠是大脑启动清理过程的时间,以“冲走”清醒时间里积累的废物和毒素。然而,我们还不清楚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对于大脑如何进行自我清洁仍然知之甚少。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解析大脑自我清洁的过程,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开发潜在疗法以加快大脑对废物的清除,防止其产生严重后果。

要想清洁密集的大脑组织并非易事,大脑周围的脑脊液进入并穿过错综复杂的细胞网,在流动过程中收集有毒废物。在离开大脑时,这些携带了废物的液体必须通过一个屏障,才能进入硬脑膜的淋巴管中——硬脑膜是颅骨下包裹大脑的外层组织。但是是什么推动液体进入、穿过和离开大脑的运动呢?

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睡眠小鼠的大脑,发现神经元通过协调地发出电信号来驱动清洁工作,从而在大脑中产生节律波,研究团队进一步确定了这些波推动了液体的运动。研究团队沉默了特定的大脑区域,以便这些区域的神经元无法产生节律波。没有这些波,新鲜的脑脊液无法流过沉默的大脑区域,被困的废物也无法离开大脑组织。

我们之所以需要睡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清洁大脑,如果我们能增强这个清洁过程,也许我们可以少睡一点儿并仍然保持健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每晚八小时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其他研究表明,遗传上睡眠较少的小鼠也可以拥有健康的大脑。这是否是因为它们能够更有效地清理大脑中的废物?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增强大脑的清洁能力来帮助失眠患者,使他们能够在更少的睡眠下健康生活?

脑电波模式在睡眠周期中不断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振幅更大的高脑电波以更大的力量移动流体。研究团队现在对理解为什么神经元在睡眠期间以不同的节奏发射波,以及大脑的哪些区域最容易积聚废物感兴趣。 Li-Feng Jiang-Xie 博士表示,我们认为大脑的清洁过程类似于洗盘子,就像你一开始用大的、缓慢的、有节奏的擦拭动作来清洁溅在盘子上的可溶性废物。然后你减少动作范围,并增加动作速度,以去除盘子上特别粘的食物废物。尽管手部运动的振幅和节奏各不相同,但首要目标是一致的:从盘子上去除不同类型的废物。也许大脑同样会根据废物的类型和数量调整其清洁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493815694a2.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重磅:首次捕获人类细胞“高速公路”构建过程的高分辨率图像,

为微管相关疾病的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2024-03-04    生物世界

 

微管对于许多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微管功能障碍最著名的后果是癌症,这是一类以细胞增殖失控为特征的疾病。

近日,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和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Transition of human γ-tubulin ring complex into a closed conformation during microtubule nucle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张人类细胞内微管形成最早时刻的高分辨率图像。研究团队捕捉到了人体细胞内微管发生的初始过程,描述了它的样子,探索它如何被调节。鉴于微管在细胞生物学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可能最终导致针对各种微管相关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微管(microtubule),是细胞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教科书中描述它们最初形成的所有图像都是基于酵母细胞的模型或漫画。这就像著名天体“黑洞”,早在1916年就已经被命名,但直到2019年,人类才获得了第一张黑洞的“照片”。

微管是由一种称为γ-微管蛋白环复合物(γ-TuRC)的大型蛋白质组装而成的。γ-TuRC就像是一位工程师,根据施工图纸将微管蛋白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排列,这个过程被称为微管成核,就像铺设桥梁的基石一样,只有基石立好,才能添砖加瓦以使桥梁尽可能长。

通常情况下,微管的管壁是由13条原纤丝集合而成。然而,几年前,研究人员困惑地发现,在人类γ-TuRC中,有时候会出现了第14条原纤丝。此外,微管的高分辨率结构只描绘出γ-TuRC或微管的单独结构,而从未一起被描绘出来。

为了观察γ-TuRC在活跃形成微管时的情况,研究团队制备了大量的冷冻电镜样品,它们被快速冻结在一层薄冰中,以此保留了所涉及分子的自然形状,并帮助在接近原子水平上识别结构的细微细节。随后,这些电镜样品经过冷冻电镜观察后生成了大量的高分辨率数据,研究团队通过复杂图像处理来确定γ-TuRC在形成微管的初始过程时的3D结构。

简单来说,这要求研究团队必须找到合适的条件,使其能够在微管成核过程中对超过一百万个微管进行成像,以免它们长得太长而模糊γ-TuRC的起始作用。

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管成核过程中,人类γ-TuRC最初就像是是一个开放的环,为了闭合这个环,需要微管的“第一块砖”到位。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类γ-TuRC的一个区域就像锚一样,与“第一块砖”接合,形成完整的“封闭环”,进而作为微管成核的完美模板启动微管的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使得γ-TuRC14条原纤丝中的一条消失,从而解释了只需要13条原纤丝的微管管壁结构。这一新发现的“闩锁机制”可视化了微管形成的初始过程,揭示了生长中的微管本身可以帮助模板找到正确的形状。

微管对于许多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微管功能障碍最著名的后果是癌症,这是一类以细胞增殖失控为特征的疾病。此外,当微管过程出现问题时,也会出现小头症等神经发育障碍,以及从呼吸问题到心脏病等其他疾病。

事实上,一些抗癌药物通过靶向微管起作用,例如紫杉醇,这类药物可以阻止微管的分解和形成,从而抑制癌细胞分裂。然而,这类药物不分青红皂白地破坏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中的微管,因此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不仅如此,长期使用也会导致癌症细胞对这类药物产生耐药性。

论文通讯作者 Thomas Surrey 教授表示,微管的晶核形成过程决定了微管在细胞中的位置以及细胞中有多少微管,这些研究所观察到的构象变化很可能是由细胞中尚未发现的调节因子控制的。通过探究这些调节因子如何与γ-TuRC结合,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成核过程中的构象变化,这将会促进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的发展,以及针对更广泛的微管相关疾病的新疗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3df815551b6.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长寿之人有什么特征?研究近300位百岁老人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2024-03-03    网易健康

 

许多人渴望探寻长寿的秘诀或共性,一项刊发在《自然》子刊的研究就发现,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结构竟与年轻人“相似”。

百岁老人肠道有这个特点

俗话说“人老肠先衰”,随着年纪增大,人的消化吸收会变差,吃饭感觉没年轻时候香了,也更容易出现便秘了……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编写的《肠道顺,一切顺》中写道:肠道就像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肠道老化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①

2023 年刊发于《自然·衰老》的广西科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百岁老人肠道菌群较其他老人更为“年轻”。

研究选取了1575名广西人的肠道菌群,其中包括297名百岁老人。根据肠道中占主导地位的细菌类型,区分出了4种不同的肠型。其中两种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1)以拟杆菌属占主导的“肠型1”,也是年轻人的主导类型;

2)以及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主导的“肠型2”,也是老年人群的主导类型。

然而,百岁老人肠道中的菌群类型竟兼具了“肠型1”和“肠型2”,还与年轻人有一系列相似之处。

百岁长寿老人的肠道微生物组具有与年轻人肠道微生物组相似的特征:

1)以拟杆菌属为主导类型

2)微生物各个种类的分布较为平均

3)有益的拟杆菌的富集

4)致病菌的消耗和减少

而且,研究团队还对其中45位百岁老人开展纵向分析,间隔1.5年收集他们的粪便样本。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老人与年轻人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得到了维持或增强。②③

这种与年轻人相关的特征,可能是他们长命百岁的重要因素。

7个习惯帮助肠道菌群健康

1.保持规律作息和饮食

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形成了固定的生物钟和食谱,故当我们长期作息不规律、长期饮食不规律时,势必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引发多种疾病。

2.饮食选低脂高膳食纤维

长期吃大量高脂肪、油炸食物,容易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使得肠道负担过重,无法完全分解脂肪,这样就会导致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损。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医师张希、赵海英2023年在《大众健康》杂志刊文建议,饮食方面,注意低脂饮食,高纤维膳食,平常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高纤维膳食有助于加快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减少致癌物与肠道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此外,高纤维膳食还可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⑥

一般膳食纤维分为不溶性和可溶性两大类,南京江北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陈汝红2015年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表示:

● 不溶性的膳食纤维:存在于谷皮、豆类的外皮和植物的茎、叶等,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饱腹感、促进消化、减少便秘,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程度。

●可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是植物细胞壁内的储存物质和分泌物,比较柔软,主要存在于豆类、水果、海带、菊苣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在消化道内会柔和一些,适合肠胃功能不好的人。 ⑦

3.别等口渴再喝水

大肠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回收粪便中的水分,身体越缺水,粪便越干燥,便秘就越严重。晨起、睡前都可以喝一小杯温开水,平时别等到口渴再喝水。

4.避免久坐,规律运动

久坐会影响肠道供血,减慢肠道蠕动速度。平时要进行适当运动,比如瑜伽、健走、太极拳等等。

5.避免情绪波动

大脑与胃肠道之间存在一条“脑—肠轴”。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陆小兵2023年在“精神心理专家陆小兵”公众号刊文介绍,抑郁和情绪低落会对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导致肠道内的微生物失衡。这种微生物失衡可能进一步影响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⑧

6.不乱用抗生素

长期滥用抗生素,就会打破大环境内细菌的平衡,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腔内微生物所建立的免疫屏障就会受损,许多肠道疾病可能接踵而至。

7.不乱吃清肠道的产品

定期清肠可能给肠道带来伤害,破坏正常的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

清肠类产品通常含有蒽醌类泻药,用久了肠道还会长出“黑斑”。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CGCOBB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睡眠好不好看这4点!比起睡够8小时,这点更为重要!

2024-03-03    网易健康

 

常言道“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好的睡眠对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的睡眠怎么样?

4个标准看睡眠质量

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与精神科苗孟君202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体潜在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看看你的睡眠质量是否达标:

1.能在30分钟内入睡

建议睡前1小时不要玩手机,电脑。如果这也不管用,可以稍稍推迟一些睡眠时间,等真觉得累了再上床睡觉。

2.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不超过1

如果夜里醒来几次,都是翻个身就睡过去了,这不代表有问题。

3.醒后20分钟内能重新入睡

如果只是偶尔不能重新入睡,不用着急,可以下床做一些放松活动,如看会书等,但不要玩手机。

4.在床上有85%时间在睡觉

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在床上的时间,如果结果大于85%就算正常。①

比起睡够8小时,

医生提醒这点更为重要!

苗孟君提醒,睡的久不如睡的好。很多人信奉8小时睡眠论”,其实,睡够4~5个小时睡眠周期更重要。

对青年人来说,深度睡眠时间通常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如果睡8小时,那么会经历4~5次深度睡眠,时间约为2小时。但老年人睡眠时间通常会短一些,深度睡眠占比也会减少。①

如何保证深度睡眠?

建议做好6点!

1.最好23点前入睡

按时上床,按时下床。尽量保证稳定的“生物钟”。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刘月明202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晚上11点到凌晨3时是进入深度睡眠的最佳时间,一旦错过,无论睡多久都难以补回。②

2.睡足5个睡眠周期

刘月明提醒,一个睡眠周期约90分钟,每晚需保证 5个睡眠周期才能拥有足够的深度睡眠。因此每天维持7.5小时的睡眠时间是比较健康的。②

3.白天黑夜要会调整光线

刘月明建议,白天保证房间光线充足,避免犯困。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多晒太阳,每次半小时即可,有利于褪黑素分泌。睡前调暗室内灯光,让身体做好睡眠准备。②

4.睡前别做这些事

在上床入睡前避免饮咖啡或吸烟;入睡前避免饮酒,酒精的摄入可能出现片段的睡眠;入睡前避免做过多剧烈的体育锻炼;避免睡前摄入过多液体或者食物;晚饭不要吃太撑。

不要在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此外,减少白天睡觉的时间和在床上的时间。

5.保持睡眠环境舒适

保持睡眠环境安静、整洁、舒适,以及适宜的光线和温度;适宜的枕头高度,合理的被子厚度,睡前关灯等等都能一定程度保障睡眠质量。

6.保证规律适度的运动

适宜适度的锻炼会使肌肉疲劳,也抑制大脑分泌兴奋物,促进人在疲劳下睡眠,进而形成睡眠的良性循环,改善睡眠质量④。比如,可以每天完成共30分钟左右的轻度运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CGCOD1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茶叶是打通人体经络最有效的食品?复旦研究:不同茶叶有不同归经

2024-03-03    网易健康

 

“怎么每天都在喝茶?喝茶哪有喝水健康啊!我可听说喝茶会致癌呢,水可是什么添加剂都没有,对身体最有益。”看到蔡大爷又在泡茶,蔡大爷的老伴忍不住劝说了几句。

“你哪听来的谣言?复旦教授都说了,茶叶能打通人体经络,还可以降血脂、降血压,你多看看专业人士说的吧!”蔡大爷不认同老伴的话,享受地喝了口茶。

“光喝点茶就能打通经络,能有这么厉害?你不信就算了,别到时候得了一身病才知道后悔!”蔡大爷的老伴对蔡大爷喝茶养生的说法半信半疑,于是她拿出手机,开始搜索:茶叶能打通人体经络是真的吗?长期喝茶比长期喝水更健康吗?

一、复旦大学:茶叶是打通人体经络有效食品?

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定量生物学》上发布论文《茶叶激发的人体红外影像显现经络系统》,首次公布符合人体经络传统描述的影像,让人们直观看见“经络”。

该实验从中国、日本、美国等不同国家收集了512种茶,并选择了42位参与者,让他们喝下不同类型的茶,且每天只能喝同一种茶,并在他们喝茶后拍下热成像。通过分析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布发现,不同茶叶对应的经络存在明显规律。

为了进一步检验某种类型的茶叶是否会对所有经络都会发挥作用,结果显示,喝茶并没有让身体各部位温度同时升高。

实验主要研究人员李辉教授表示,自己曾尝试过几百种药食,最终还是觉得茶叶的归经感受最强。李辉在《茶道经》一书中,首次提出不同茶叶对应不同经络,绿茶对应太阳脉、清茶对应阳明、红茶对应少阳脉。

对于这项研究,不少人提出质疑:“茶能有这么神奇?是不是只喝茶就可以保持健康了?”李辉教授提到,该试验仍在初步的,更多的相关性需继续探索证实。

千百年来,无论是招待亲朋好友,还是独自静养修身,茶从不缺席。需要注意的是,喝茶虽然能提神醒脑、促进消化,但也要适量饮用。即使是对身体有益的食物,食用过度都会为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长期喝白开水和长期喝茶,谁更健康?

蔡大爷和老伴对茶的态度,其实也是很多人对喝茶的看法。那到底长期喝白开水和长期喝茶,哪一个会健康呢?

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水分占据人体的60%,人类只能在无水的情况下存活三天,由此可见喝水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都在强调多喝水能为身体带来诸多益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饮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有专家表示,多喝水可以帮助尿酸排出,减少痛风发作。

白开水成分天然,不含糖、色素等添加剂,多喝水既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皮肤水分,还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等发生,既然水是预防疾病的重要要素,那是不是喝越多越好呢?

并非如此。当喝水量超出肾脏的排出能力,容易导致水中毒,尤其是有肝病、心力衰竭等人群。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男性喝水量应达到1700毫升,成年女性则为1500毫升。每天达到身体机能所需的水量即可。

相比喝水,饮茶能从不同方面去调养身体、促进健康。

2020年,《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喝茶能够降低心脑血管患病风险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尤其对于长期坚持喝茶习惯的人群,获益更为显著。

2022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队在《自然》子刊发表的研究指出,喝茶与降低痴呆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比起不喝茶的人,喝茶人群患痴呆症的风险降低16%

那喝茶是百利而无一害吗?

事物总有利弊两面。茶叶总体上有利身心健康,但长期喝茶也有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变差、便秘、加重心肾负担等不利影响,不可忽视。

总而言之,无论是白开水还是茶叶,都能为人体提供所需成分,都是对抗疾病、维护健康的积极分子。因此,对于二者,取适量而饮即可,无需对比哪种方式更养生。

三、3种茶要少喝,真的很伤身

饮茶虽好,但并非所有茶都能为身体健康增值,记得避开以下3种茶,否则得不偿失。

1、浓茶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红指出,饮淡茶可以养生,饮浓茶则有损健康。

这是因为浓茶中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远高于淡茶,长期饮用会刺激胃黏膜,引发胃部不适,影响消化。另外,浓茶中的咖啡碱还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继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建议中老年人优先选择淡茶。

2、烫茶

长期饮用烫茶,会增加患食道癌、胃癌的风险。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恕军表示,食物的温度对食管黏膜有很大影响:10℃~40℃最合适;50℃~60℃勉强能耐受;65℃以上,会造成烫伤。

因为人体食管和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黏膜,它们较为脆弱,对温度的接受能力有限,茶的温度如果超过65℃就会烫伤黏膜。建议喝茶前先晾一下,等茶的温度为40℃左右时便可品尝。

3、隔夜茶

尽量不要喝隔夜茶,泡了长时间的茶不仅口感更为口涩,营养物质也会大量流失,如若没有密封放置,还会滋生细菌或病菌,对身体健康不利。

至于选择喝茶还是喝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掌握正确的饮用方法,安全适量饮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CULE9E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老年人长期吃鸡蛋和不吃鸡蛋,有何区别?医生:注意3点,更健康

2024-03-03    网易健康

 

小区门口又有送鸡蛋的活动,张大妈后立马拿着袋子出门了,结果就碰到了邻居吴姐。

“吴姐啊,超市又有送鸡蛋的活动了,赶紧的!”

“送鸡蛋?这玩意我可不要,现在都在说鸡蛋会导致心脏病和癌症的!”

“怎么可能?你听岔了吧?”张大妈不可置信的看着吴姐。

吴姐把手机里的科普文给张大妈看,“喏,专家说了,鸡蛋胆固醇高,吃多了不好。”

“不是啊,这都吃了大半辈子的鸡蛋了,家里人现在都好好的啊,这假的吧?”

“信不信由你,反正鸡蛋白送我也不要的。”说完,吴姐头也不回的走了。

鸡蛋是很常见的食物,但近些年关于鸡蛋的议论却从未停止。所谓蛋红是非多,今天我们就来一探鸡蛋背后的“健康密码”!

一、研究发现:每天多吃鸡蛋,死亡风险会增加?

鸡蛋是实惠方便的食物,一般60g鸡蛋约有6.3g蛋白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因而是人体优质蛋白主要来源。当然,鸡蛋中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也对人体极其重要。

而一篇发表在一篇发表在《PLOS Medicine》杂志上的论文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

这项研究出自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焦晶晶教授、章宇教授带领的团队,通过对52万名参与者的数据,评估鸡蛋与胆固醇摄入两者与全因以及特定病因死亡率的关系。

在随访中,研究人员发现队列中共超12万例死亡,经过调整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饮食因素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全蛋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存在显著相关性。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鸡蛋以及胆固醇的摄入,与更高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率有相关性。

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明确将鸡蛋列入国家膳食指南中。但这项研究的出现也让人们产生恐慌:鸡蛋会导致死亡风险增加,是不是不能吃了?

二、问题来了,鸡蛋还能不能吃?

其实,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这项研究存在三点局限:

另外,该研究表明胆固醇摄入与健康风险的联系,却未直接证明鸡蛋导致癌症。同时,还有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适量吃鸡蛋并不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该研究价值不大。

2018年《心脏》一研究指出,与不吃鸡蛋的相比,每日一颗鸡蛋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会降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也表示,鸡蛋富优质蛋白、维生素、卵磷脂等,吸收利用率也很高。

所以,从营养角度来看的话,鸡蛋仍然值得被推荐。但鸡蛋要怎么吃以及吃多少才合适呢?我们先来看几个研究。

波士顿大学等机构科学家发表在《Nutrients》的研究发现,每周食用≥5个鸡蛋与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或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有关。

2020年,《BMJ》中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亚洲人群中,每天适量的鸡蛋并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能够降低8%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但是,一项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中研究指出,与每周鸡蛋量≤6个的人相比,每周鸡蛋量>6的人与死亡风险增加35%相关。

很显然,适量食用鸡蛋对健康有益处,但要注意鸡蛋食用不可过量。

那么每天吃多少鸡蛋最合适呢?

其实这要结合日常饮食结构来看,比如饮食有摄入肉奶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食物,那一天1个鸡蛋。但如果饮食中蛋白质不丰富,则一天1~2个鸡蛋也是可以的。

三、鸡蛋也能变成“毒蛋”,这几种蛋尽量少碰

鸡蛋营养丰富,如果长期合理摄入鸡蛋,那与不吃鸡蛋的人相比,这三个好处显而易见。

1、免疫力更强

鸡蛋的优质蛋白是身体组织以及维持免疫健康的关键,不仅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也能促进抗体生成,从而帮助增强免疫力。另外,鸡蛋中丰富的维生素也在调节免疫方面发挥作用。

2、心脏更健康

鸡蛋富含的钾元素能够平衡体内电解质,帮助调节血压,从而促进心脏能够正常收缩和舒张,让心脏更健康。另外,鸡蛋中的硒作为抗氧化剂也能保护心脏。

3、衰老速度更慢

鸡蛋中的胆碱是大脑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特别是中老年人,长期适量吃鸡蛋能帮助减缓大脑记忆力衰老速度。

尽管有大量研究证实鸡蛋对身体益处多多,但错误食用鸡蛋却可能为健康带来副作用。

1、注意烹饪方式

过度加热或过长时间烹煮都会加速鸡蛋营养的流失,因而鸡蛋最好的烹饪方式是清蒸、水煮。而像炸蛋、煎蛋等烹饪方式,不仅破坏了鸡蛋营养,所含大量的油脂正是损伤心脑血管的祸首。

2、尽量不吃生鸡蛋

生鸡蛋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不及煮熟的,仅为51%。且生鸡蛋还讲究无菌,否则蛋壳上会沾染沙门氏菌而造成感染。

鸡蛋是餐桌上极为普通的食物,营养丰富也十分容易被人体吸收。需要注意的是鸡蛋食用不可过量,健康人一般每天一颗即可,并且鸡蛋宜水煮清蒸,而不宜煎炸。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1FTBGN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合理膳食 健康运动 极端方式快速降低体重不可取

2024-03-05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 34日是“世界肥胖日”。目前,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到很多人的健康。在上海,春节假期过后,到医院就诊咨询减肥的人明显增多。

总台央视记者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采访时发现,一大早就有很多患者来这里排队等候。据了解,早在五六年前,这里就开设了肥胖与代谢紊乱专病门诊。从去年11月份开始,这个专病门诊由过去的一周一次增加到一周四次的门诊量。春节过后这里的患者明显增加。

25岁的小秦本身体重超标,过年期间,她和小姐妹们聚会应酬不断,节后体重又长了五六斤。由于担心得糖尿病,她来到医院就诊。

记者在门诊了解到,像小秦这样吃得多动得少,春节长假过后体重直线上升的人不在少数,有不少人的健康指标亮起了红灯。

一位求诊者说:“春节期间在海南吃好多水果,还有点心、蛋糕、果汁,太多了,回来之后发现血糖太高。”对此,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石勇铨说:“这个肥胖不单是一个胖的问题,把糖尿病变成危重的急诊了。”

在上海,有多家医院推出和减重相关的门诊,如营养减重专病、减重糖尿病外科、减重助孕等。春节过后,这些门诊的咨询量明显上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于浩泳表示,肥胖这个话题平时其实关注的人就比较多,最近的门诊量的确增加了不少,大概(同比增加)20%

专家:极端减肥方式不可取

肥胖严重危害健康,但专家也提醒,减肥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一些片面或极端的减肥方式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陆女士春节后发现自己胖了几斤,不喜欢运动的她来到医院咨询,能否通过服药来减轻体重。专家告诉记者,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像陆女士这样单纯通过药物来减重的人,这种想法并不可取。此外,还有部分人减肥心切,试图用一些极端方式快速降低体重,专家告诫:这样很可能欲速则不达,甚至进一步损害健康。

于浩泳主任说:“长期减少碳水可以引起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减少,会导致营养失衡。另外,由于这个方法比较极端,很难进行长期的维持,一旦你停下来,恢复到正常饮食,它的反弹也是很快的。”

石勇铨主任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减肥太快了肯定是不行,一般我们要求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减掉3%5%,这是比较合理的,逐渐地达到或者接近标准体重,然后维持,这样比较合理。”

“管住嘴 迈开腿”减肥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那么,减肥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无非是“管住嘴 迈开腿”。在上海,有医院开设了“生活方式”医学门诊,让减肥从日常生活开始起步。

上海的乔女士因体重长期超标,患有糖尿病和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现在她通过掌握简单易学的动作,在家随时就能运动,以求逐步降低体重。在饮食方面,医生向她建议,不要一味节食,而是要做好营养摄入的科学搭配。

乔女士说:“碳水、蛋白质、优质的脂肪,然后大量的蔬菜,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的,必须要吃的东西,所以医生的搭配更合理一些。”

姚琪远主任做出总结:“减肥当中没有秘诀,只有长期坚持,使得每一天能达到能量缺口,达到摄入永远小于消耗,这时候肥胖才能减轻下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qhOFHgAVw

 

 

返回目录>>

 

全球八分之一的人罹患肥胖症

2024-03-04    科技日报

 

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家汇编了过去35年发表的3600多项研究的数据,以了解1990年至2022年间全球肥胖率的变化情况。研究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人,即每8人中就有1人罹患肥胖症。相关论文发表于22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

全球各地的肥胖率与日俱增。

最新研究囊括了全球197个国家的近2.3亿人。科学家们计算了参与者的体重指数(BMI),以估计肥胖率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全球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5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则增加了3倍。到2022年,约93%的国家中的妇女和女童的肥胖率有所上升。除5个国家外,其他国家的男童也是如此。只有法国一个国家男性的肥胖率没有上升。加勒比、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成人肥胖率上升幅度最大。文莱、智利以及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加勒比岛国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增加最大。

肥胖会增加人们罹患心脏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等的风险。最新研究资深作者、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马吉德·伊扎指出,肥胖这种流行病此前主要出现在成年人身上,现在却出现在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这一情况令人担忧。

研究人员认为,近几十年来,高热量和高糖的加工食品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是肥胖率飙升的部分原因。为真正预防和管理肥胖,世界各国政府必须制订政策,使健康食品和体育活动更容易获得且负担得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pr0XucBiQ

 

 

返回目录>>

 

40赫兹声光刺激能减缓阿尔茨海默病

2024-03-04    科技日报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40赫兹的声音和光刺激能增强小鼠大脑清除废物的能力,特别是β淀粉样蛋白等有毒蛋白。这些蛋白会导致记忆和注意力问题。相关论文发表于2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小鼠大脑的横截面,显示神经元似乎释放出能更好清除毒素的分子。 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此前研究显示,借助声音和闪烁灯光的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身上显出希望,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蔡立慧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始研究40赫兹声光的刺激能否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他们让小鼠每天接受一小时的40赫兹闪烁灯光和声音刺激,结果显示,该方法降低了阿尔茨海默病小鼠大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积累。

在最新研究中,蔡立慧等人在转基因小鼠身上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试图揭示该疗法的奥秘。这些转基因小鼠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淀粉样蛋白,记忆力也比普通小鼠差。研究发现,这些特殊的光和声音似乎增强了小鼠大脑的引流系统,即类淋巴系统的功能。

研究显示,当动物暴露在光线和声音中时,其脑内淀粉样蛋白含量会减少。但蔡立慧等人也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有更多脑脊液进入小鼠脑内,更多废液通过淋巴管排出大脑。原因似乎在于附近的血管脉动更大,有助推动类淋巴液体通过血管;也可能是因为有更多液体流入类淋巴系统。

研究小组还发现,中间神经元这种特定类型的脑细胞似乎通过释放名为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子,增加了淋巴流。当研究小组用化学方法阻断这种分子产生时,声光疗法无法提高淀粉样蛋白的清除率。

罗切斯特大学的麦肯·内德哥德在《自然·医学》发表评论称,深入了解小鼠脑中的毒素清除机制有助于释放其治疗潜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pqzgnc3Vk

 

 

返回目录>>

 

浙江首个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基地投入使用

2024-03-05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黎娟芬 记者 郑纯胜) 近日,浙江省江山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与健康科普工作基地投入使用,这是浙江省首个血吸虫病综合防治与健康科普工作基地。

  江山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血吸虫病历史重流行区。江山市四都镇埠头村地势低洼,有螺环境复杂,水位深浅不一,且原有沟渠建设时间较长,沟壁破损严重,淤泥淤积较深,排水严重不畅,极易形成内涝,造成钉螺扩散。为彻底解决该区域的钉螺滋生问题,江山市投入300万元用于该区域的环境改造工程灭螺,并创新性设立血吸虫病综合防治与健康科普工作基地。

  江山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与健康科普工作基地是一个集参观、体验、宣传、警示、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治教育基地,分综合灭螺展区、健康科普馆两个部分。综合灭螺展区分为常规灭螺、环改灭螺、黑地膜灭螺3个子展区。健康科普馆分为历史馆、成就馆、宣教馆3个子馆区,其中,宣教馆收录了钉螺及其他类别螺种、血吸虫病防治科普模型、血吸虫病防治科普书籍、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折页等各类资料100余种。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5/493599.html

 

 

返回目录>>

 

托育服务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在京调研

2024-03-05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蕾) 近日,托育服务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在京开展托育服务法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托育服务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郑卫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托育服务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于学军参加调研。

  托育服务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深入中国儿童中心托育班调研,查看养育环境、服务设施,了解办托模式、从业人员培养培训等情况。

  在座谈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北京市朝阳区、昌平区政府负责同志,中国儿童中心相关人员、托育机构代表、家长代表交流托育服务经验做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托育服务法立法的意见建议等。

  会议强调,各单位要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厘清托育服务的性质、类别和标准,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做好立法起草各项工作,进一步补齐民生短板,规范和引领托育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5/493609.html

 

 

返回目录>>

 

对视能传“红眼病”?没这么邪乎!

2024-03-05    北京青年报

 

近期,得“红眼病”的患者逐渐增多,而且往往出现一家人“整建制”被传染的情况。日前,“女子红眼病传染全家,连狗眼都红了”的话题登上了热搜榜,民间更是一直流传着“红眼病”看一眼就会被传染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病毒性感冒患者易中招

我们俗称的“红眼病”一般是指急性结膜炎,主要包括流行性角结膜炎、咽结膜热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这类急性结膜炎可由腺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因此,特别是季节交替、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当下,得过病毒性感冒的患者,更容易“自己传染自己”得“红眼病”,进而传染给家人。

“红眼病”会引起包括眼红、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灼烧感、流泪等不同眼部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炎症严重,可能对视力造成直接影响。

看一眼就“红眼”太离谱

“红眼病”是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其主要为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游泳池水、公共洗浴、使用公共物品等传播,更易在娱乐场所、学校、医院等集体场所引发流行,与患者生活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容易被传染。

不过,“红眼病”不会通过空气和呼吸道传播,所以因为看一眼“红眼病”患者就被传染,这是一个夸张的谣言。眼科医生在平时工作中会经常接诊大量的“红眼病”患者,但是被传染的几率很低。

做好这几点同住人能幸免

作为健康人,如果你周围有“红眼病”患者,尽量与其保持隔离,避免接触,尤其是避免接触与患者眼部接触过的物品。比如,家庭成员和患者使用的毛巾要分开摆放,不要放到一起;不能共用洗脸盆,建议用流水洗脸;不要躺在患者躺过的床铺上,尤其不要触碰患者用过的枕头和床单被褥,因为上面可能会残留患者眼部的分泌物和泪水。如果触碰了上述物品,要尽快用洗手液流水洗手或75%酒精等消毒液手部消毒。

平时尽量不用脏手触碰自己的眼部,如果想触碰自己的眼睛,触碰之前必须手部消毒或使用消毒棉签触碰眼部。如果不小心眼部接触了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或者去过公共泳池或浴池,发现其中有“红眼病”患者,可以先观察,或者在医生指导下预防用药。

总之,保持隔离、保持勤洗手、家里适当开窗通风、生活作息规律、放松心情、积极锻炼身体,是可以避免被传染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5/c14739-40188899.html

 

 

返回目录>>

 

吃糖多,易患冠心病!

2024-03-05    北京青年报

 

近日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吃糖多增加冠心病风险,不过来自蔬菜与水果中的糖除外。

研究显示,从果汁和添加糖食物摄入的添加糖、总葡萄糖当量、果糖均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而从蔬菜或水果中摄入的总果糖当量与果糖均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无关。

具体而言,添加糖与总糖量摄入越多,冠心病风险越高,分别增加8%16%的冠心病风险。来自果汁与添加糖的总的果糖当量也增加12%的冠心病风险。

添加在加工食品或饮料中的果糖(多以蔗糖或高果糖玉米糖浆形式加入),可以产生瘦素抵抗,而瘦素是一种能维持正常体重的关键激素。吃糖变胖就由此而来,而且增加的还是内脏脂肪。

其实,对于糖的危害,早在2016年,就有一项研究指出,糖比饱和脂肪要“毒”,尤其是精制糖。

有研究发现,如果冠心病患者连续数周食用高糖食品,就会出现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低HDL以及血小板功能改变等异常表现。

此外,高糖饮食并非只增加冠心病风险,还发现可促进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进展。这样更使得心血管雪上加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5/c14739-40188898.html

 

 

返回目录>>

 

乳腺增生 甲状腺结节 真是被气出来的?

2024-03-05    北京青年报

 

如今,乳腺结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体检报告上的高频词。这些身体问题到底和精神压力大、爱生气有没有关系?且听医生详解。

爱生气为身体埋下多个祸根

工作压力山大、熬夜是家常便饭,情绪常在焦虑和暴躁间游走……已经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城市中50%70%的女性患有乳腺增生,且多发于2545岁,大多数患者有压力大、焦虑、爱生气的表现。此外,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超2亿人,并且女性的甲状腺发病率高于男性。

长期压力大和易生气,的确容易导致多个器官或者系统的亚健康,甚至疾病的发生。

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的问题 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的紊乱,使人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有的还可能会出现便秘,严重者会发生胃炎、胃溃疡等情况。

可能出现精神系统的问题 严重的压力影响可能会使人出现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失眠早醒等情况,严重者可能会发生焦虑或者抑郁。

容易导致甲状腺和乳腺疾病的发生 长时间的情绪波动以及压力大,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可能会出现甲功异常、甲亢、甲减等等。

女性患者还会出现乳腺增生。长期的气血瘀滞、气滞郁结,还会导致结节的发生,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就会随之而来。

当然,长期压力过大、易生气还会导致其他器官系统的一些问题,比如女性出现妇科系统问题,如月经紊乱、月经失调等等。

乳腺结节、增生多数是良性

六个因素诱发乳腺结节

遗传因素 家族内的女性如果有乳腺结节病史,下一代的年轻女性更容易出现乳腺结节。

精神因素 长时间的焦虑、压抑、容易生气,这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乳腺结节的发生。

长期熬夜 熬夜可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从而诱发乳腺结节。

感染性因素 比如乳腺部位受到细菌感染、炎症反复刺激,也容易诱发乳腺结节。

饮食的因素 高油、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也会导致乳腺结节的发生。

不明成分保健品摄入 有些保健品成分不明,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雌激素,会影响女性的正常内分泌水平,增加患乳腺结节的风险。

引起疼痛的是乳腺增生

日常生活中可以自我察觉到乳腺结节的出现吗?一般来讲,大多数的乳腺结节不会有太明显的症状,多数是在体检过程中发现的。但也不排除乳腺结节与乳腺增生同时出现,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疼痛,这种疼痛并不是乳腺结节引发的,可能是由于乳腺增生。

如果经过乳腺超声检查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或者仅仅发现了乳腺增生,这种乳腺疼痛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并且大部分乳腺结节和增生都是良性的,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乳腺结节里包括乳腺增生的结节、纤维腺瘤,甚至乳腺癌。不同的情况,治疗的方案不一样。

比如,乳腺增生引起的结节,多数情况下保守治疗就可以;如果是乳腺纤维腺瘤,若其增长较快、体积较大则需要手术切除;就乳腺癌而言,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内分泌治疗,甚至可能需要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等。

甲状腺结节记得定期复查

这才是结节的最常见诱因

遗传 与乳腺结节一样,甲状腺结节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在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的家庭中,出现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会明显增高。

缺碘 碘摄入不足或者碘摄入过多,都会导致甲状腺结节的发生。

甲状腺激素不足 在青春期、妊娠期时,身体对于甲状腺激素的需求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体内的甲状腺激素不足,甲状腺就会产生代偿性的增生和结节。此类情况无须担心,适当摄入碘就可以解决问题。

药物 一些药物会诱发甲状腺结节,比如磺胺类、硫氧嘧啶类的药物,所以我们在用药时一定要谨遵医嘱。

辐射 头颈部放射线的辐射会明显增加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发生率。

不良情绪和生活习惯 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情况,长期的情绪波动、不良的生活作息也会导致甲状腺结节的发生。

绝大多数结节很难自主发现

一般来讲,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非常隐秘,多数甲状腺结节比较小,这种情况下它不会有任何的症状,所以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都是在体检过程中发现。如果甲状腺结节已经长得非常大,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到颈部有明显隆起,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现,但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很难自主发现。

甲状腺结节绝大部分是良性的,不用过分担忧。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初次发现甲状腺结节,一定要在3-6个月内复查一次,观察结节有没有明显增大或者形态变化。对于大小长期稳定且小于1厘米、无明显症状的甲状腺结节,建议每年复查一次就可以。

做好这几点让结节绕道走

适量摄入碘元素 保证碘元素摄入的同时,不要吃过多的海鲜。

进行体育锻炼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远离放射源和电离辐射 X光片时,应尽量避开或保护好甲状腺部位,儿童和青少年更需避免。

保持情绪稳定 精神、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也会导致结节的发生。要避免过度激动、悲伤、焦虑等,尽量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不要胡乱用药 服用药物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规律作息 尽量少熬夜,也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因机体生物钟紊乱造成结节进一步增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5/c14739-4018889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