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3-01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如何解决罕见病患者“用药难”?专家吁建国家级专项基金

2024-03-01    中国新闻网

 

  罕见病,又称孤儿病,一般为慢性、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生命。其中一些疾病因为患者人数极少,被称为“超罕见病”。如何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是各方思考的话题。

  今年2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在国家层面展开探索,建立、完善罕见病多元保障体系。他们希望建立国家罕见病用药专项基金,补齐罕见病保障“短板”。

  事实上,近些年来,多地陆续开启了打造罕见病多元化保障体系探索,尝试为罕见病患者,尤其是超罕见病患者解决用药难题。比如:江苏省和浙江省分别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罕见病省级专项基金,为未被纳入基本医保的罕见病患者提供用药保障;上海市和广州市通过将超罕见病用药纳入地方城市普惠险保障范围,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以上海为例,20214月发布的“沪惠保”,通过将部分超罕见病纳入特定高额药品保障目录,使这部分超罕见病人群的用药报销比例达到7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在线接受采访时对地方探索表示赞许。她表示:“无论是‘江浙模式’还是‘沪穗模式’,都是通过创新、多层次的保障模式,对解决高值罕见病用药保障难题进行有益探索。从目前来看,这些模式使患者获益、稳定可持续,对于促进罕见病保障机制探索和创新有积极影响。”不过这位学者认为:“长远来看,我们在全国层面探索建立罕见病专项基金,由国家统筹、专款专用,一举补齐罕见病保障短板,使患者用药可及。”

  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表达了同样的希望:通过建立中央“罕见病慈善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帮助罕见病患者解决高额药品的费用负担。陈玮认为:“专项基金可以结合罕见病治疗周期长、经济负担重的特点量身制定,以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明确的资助标准来支持特定的患病对象,让真正需要保障的患者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救助。”

  据悉,20239月,《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公布,包含了86种罕见病,将中国公布的罕见病目录疾病数增至207种。当年12月公布的新版医保目录纳入15种罕见病用药。政策持续利好,让不少罕见病患者和家庭燃起生命的希望。

  在连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仍有不少的罕见病患者,在“用药难”中等待。尤其是一些“超罕见病”患者,目前在中国确诊的人数最多仅千余名,他们所盼望的救命药,由于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费用更高,很多患者无力负担持续、规范的治疗。

  比如,庞贝病是一种超罕见病。七年前,中国就批准治疗庞贝病的特效药物上市,但时至今日,相关药物未被纳入国家基本医保,也缺乏其他有效的补充保障政策,因此,不少庞贝病患者难以规范接受治疗。庞贝氏罕见病关爱中心负责人郭朋贺在线接受采访时表示:“受困于治疗费用,目前国内一些庞贝病患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发病后症状加重,逐渐地走不了路、离不开轮椅和呼吸机,最终失去生命。我们迫切地期待能及时用上'救命药',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并回报社会。”

  据悉,在罕见病领域,与研发出一款常见药物不同,罕见病药物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高,但总体市场规模却相对更小。这造成罕见病药物市场出现“科研有价值、患者有需要”,但投资者却很迟疑的情况。

  正宇黏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的负责人郑芋多年来一直在为国内超罕见病—黏多糖贮积症(MPS)患者的用药需求奔走。“目前,在国内上市治疗MPS的创新特效药物未被纳入保障体系中,这导致投资者对于药物在中国的市场前景缺乏信心。”郑芋直言,相关治疗药物就将在今年5月退出中国,这让患者的‘用药难’雪上加霜。”作为患者组织代表,她认为,对于超罕见病而言,用药人数少,药物价格高的难题不能只期待药企降价,成立国家专项救助基金或者针对研发药物机构及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性优惠、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希望。

  “研发罕见病治疗药物,是一个科学上有意义、市场上有需要、但实际上很难赚到钱的难题,必须多方面共同努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罕见病药物研发存在患者招募难、开发风险大、市场规模小等一系列困难,企业研发生产罕见病用药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超罕见病用药,发病率低,开发出来也很难有多少销售量。”毕井泉认为,应该研究制定符合罕见病规律的特殊政策,使企业能够看得见研发罕见病治疗药物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1/c14739-40186647.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职业卫生所成功召开2023年度学术年会

2024-02-29    中国疾控中心

 

  职业卫生所于2024128日至29日在北京成功召开2023年度学术年会,中心领导、职业卫生领域专家及全所职工、研究生共15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盛会。

  吕柯书记主持开幕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致辞。施小明副主任强调“一流的科研推动一流的疾控,一流的疾控依靠一流的科研”,并对我所科研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科技处李振军处长、公卫处戴政处长、教育处廖凯举副处长等参会并对职业卫生所科研工作寄语美好期望。

  孙新所长及段化伟副所长分别做了2023年总体工作报告及科研工作报告。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陈瑞教授和北京朝阳医院叶俏主任医师分享各自研究领域的独到见解。职业卫生所15名报告人汇报了18个项目的进展情况。此外,会议特设壁报交流及评优活动,共30个壁报参与展示,5位壁报制作者获得优秀奖。

  本届年会涵盖了职业卫生领域科研新进展和新动态,进一步促进了我所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2024年,职业卫生所全体职工将在担当与实干中,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书写科研发展新篇章。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2/t20240229_273507.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

2024-02-29    中国疾控中心

 

  2024221日,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在南纬路工作区召开了2024年度工作会议,所领导、首席专家、中层干部和在职职工共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副主任应邀参加会议并讲话。

  施小明副主任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环境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环境所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一是努力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环境健康机构,培养全球视野;二是跻身中国疾控中心科研发展的第一方阵,持续提升成果转化和技术能力;三是成为环境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做强中国疾控中心和做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核心框架下,充分发挥五位一体的核心职能,注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三大核心要素,保持稳健的发展步伐,在稳定中寻求突破。

  王林所长以“敬业 创新 求真 严谨,奋力谱写环境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回顾了2023年的工作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绩,梳理了工作体会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2024年的工作框架。他强调,当前我国疾控事业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环境所要紧密围绕中心“改革发展年”的总体部署,全面加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进实施《环境所发展规划(20212025)》。按照《2024年环境所工作要点》中九个方面工作方向,全面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全力开创环境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姚孝元书记以“强化党建引领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环境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重点从党建引领、组织建设、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了2023年的党建工作成果。他指出,2024年是贯彻落实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环境所党委将紧密围绕国家疾控局党组和中心党委的部署,紧紧抓住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契机,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精神,共同推动环境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戴宇飞副所长对全所科研教育和实验室工作进行了细致的部署,希望全所职工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科研和实验室工作迈上新台阶。张伟副所长针对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他强调要初心如磐,奋楫笃行,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防患于未然。徐东群首席专家分享了关于推动环境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见解,并详细阐述了构建“环境与健康监测-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消毒防护”全链条预防控制体系的具体路径。童世庐高级顾问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的专题报告,对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展望。

  科教处杜鹏处长和消毒中心沈瑾主任分别从行政科室和业务科室的角度出发,深入分享了科室管理经验。风评室李湉湉主任、毒理室唐宋主任、流病室吕跃斌主任以及污水监测专班韩嘉艺副研究员围绕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了精彩的科学研究和业务工作汇报。报告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参考。

  与会的所领导和中层干部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水室张岚主任、室内室王先良主任、信息室刘悦主任、防护室潘力军主任分别代表四个讨论组,围绕健全完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发挥环境健康业务领导职能、加强科学研究和政策转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汇报,大家积极建言献策,旨在促进环境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内容和日程安排紧凑,主题明确,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念,鼓舞士气,交流经验的目的,为环境所做好2024年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2/t20240229_273508.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总结过往 共话未来——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圆满召开2024年度慢病工作培训会

2024-02-29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所

 

  为保障2024年全市疾控系统慢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于2024228日组织召开全市疾控系统慢病工作培训会,在总结和表彰2023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新一年度业务工作。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贺晓新参会并讲话,全市16区及经开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慢病科/所长及业务骨干共150余人全程参加了培训。

  贺晓新副主任首先肯定并感谢全市同仁在2023年度慢病工作中的努力与付出,并结合当前的政策环境和我市慢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及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持续完善慢病综合防控体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发挥核心技术力量的工作目标,为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然后分享了在北京预防医学会成立慢病专委会的计划,希望全市疾控系统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创造慢病防控佳绩。

  随后,慢病所监测组和干预组组长分别对2023年度工作进行了总结,既展示了工作成果和亮点,也点明了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加强各区间经验交流与学习,更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通州区和东城区分别围绕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进行了分享,开拓了与会人员的工作思路。

  2023年,全市疾控系统的慢病防控工作呈现了时间紧、任务重、现场调查多的特点。但全市各区积极推进,最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为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各项工作均评选出了优秀集体和个人,相关领导和项目负责同志在培训会上为优秀代表颁发了奖状。最后,各项工作负责人就2024年度工作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此次会议,与会人员更加感到开展慢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深知面临的机遇与压力和挑战,进一步明确了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更好发挥专业优势的努力方向,将通过共同的努力,在新的一年全力以赴,高质量、高效率推动首都慢病防控工作。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7154.shtml

 

 

返回目录>>

 

提升技能促发展,夯实基础再登攀--微生物所开展技能学习培训

2024-02-29    浙江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所

 

226日上午,微生物所开展了一次精彩纷呈的技能培训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员工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专业素养,更好地应对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通过学习交流大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细菌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开展相应的实验室检测。

本次技能学习活动中,细菌科姚文武向大家介绍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以及鹦鹉热衣原体的实验室监测技术,主要从细菌的分类、致病性、形态特征等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入到样本采集、菌株的培养、鉴定、分离和检测等实验室诊断技术以及菌株研究进展等方面。本次技能学习重点介绍了三种病原体不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在本次学习培训中,许多同事分享了自己在平时业务工作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并针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深入解读,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在培训结束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不仅解决了实际遇到的难题,还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这次技能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人员们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也为细菌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更加扎实的学识和技能,为保障民众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微生物所将持续组织类似的技能学习活动,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wswjy/ywdt/202402/t20240229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新研究发现不饱和脂肪有助于控制结肠炎中的破坏性炎症发作

2024-03-01    生物谷

 

结肠炎是一种潜在的严重结肠炎症,困扰着全球数百万人,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可能有益于治疗结肠炎。

结肠炎是一种潜在的严重结肠炎症,困扰着全球数百万人。对通常无害的病菌产生过于强烈的免疫反应与结肠炎有关。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不仅揭示了一类脂肪酸的存在是悄悄引发这种炎症的隐患,而且还发现另一类脂肪——不饱和脂肪(比如橄榄油中的不饱和脂肪)可以减轻小鼠的结肠炎症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221日在线发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L-10 constrains sphingolipid metabolism to limit inflammation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耶鲁大学斯特林免疫生物学教授Richard Flavell说,“我们如何代谢脂肪与结肠炎中的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

一种称为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细胞因子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对抑制肠道中的炎症反应至关重要。事实上,出生时没有IL-10的儿童需要可以产生这种细胞因子的骨髓移植才能存活。经过基因改造后缺乏IL-10的小鼠会患上严重的结肠炎。然而,尽管IL-10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非常重要,但IL-10抑制炎症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发现IL-10的缺失会导致免疫细胞脂肪酸的重组。具体来说,他们发现,IL-10 的缺乏会增强一种特别具有破坏性的脂肪酸---神经酰胺(ceramides)的生成。高水平的神经酰胺比胆固醇更能预测心脏病。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Flavell实验室前成员Autumn York想知道,如果在免疫系统经过基因改造以模拟人类免疫系统的小鼠体内消除神经酰胺,会发生什么情况。令这些作者惊讶的是,没有特定神经酰胺的小鼠即使在缺乏 IL-10 的情况下,结肠炎的发病率也大大降低。他们确定,特定类型脂肪酸的存在调节着免疫反应的严重程度。

York说,“一旦我们了解了哪些脂肪酸是重要的,我们就希望利用我们对代谢途径的了解,找到一种通过饮食调整来抵消这些促炎性脂肪的方法。事实上,缺乏IL-10的小鼠在食用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后,结肠炎的症状就会消失。”

York说,“免疫细胞已经进化到能够读懂它们所处的环境,它们利用这些信息来决定免疫反应的严重程度。”

这些作者说,不饱和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可能有益于治疗结肠炎。他们正在研究其他炎症性疾病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特定脂肪酸。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86a814614f3.html

 

 

返回目录>>

 

Nature Chemical Biology:类胡萝卜素裂解酶趋同进化生成视觉发色团

2024-02-29    生物谷

 

近段时间,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市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Yasmeen J. Solano教授及团队报告了卷心菜环虱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

动物视网膜的光反应源于一种与眼动素耦合的 11-顺式视黄醛发色团的光异构化。这种视觉发色团是通过类胡萝卜素裂解二氧酶的作用酶解产生的。脊椎动物需要两种类胡萝卜素裂解二氧 化酶——β-胡萝卜素加氧酶 1 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65RPE65),来从类胡萝卜素底物中形成 11-顺式视黄醛,而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则使用一种称为 "非失活也非后电位 B"NinaB)的单一酶。RPE65 NinaB 分别将反式-顺式异构化与水解和加氧结合在一起,但它们异构酶活性的机理关系仍然未知。

近段时间,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市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Yasmeen J. Solano教授及团队报告了卷心菜环虱(Trichoplusia niNinaB 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旨在揭示其活性位点的分子结构及其膜相互作用结构元素的细节。通过结构引导诱变方法,在其宽阔的底物结合裂隙中确定了 NinaB 异构酶的活性位点。

结果显示,胡萝卜素底物特异性和裂解区域选择性是通过近端活性位点区域的多个残基来实现的。与 NdCCD 相比,NinaB 近端活性位点的体积大大增加,这使得 β-ionone 分子能够穿过活性位点空腔,到达催化相关的结合位置。该实验观察到 NinaB 酶中五个不同位置上的单个氨基酸取代可显著改变催化的异构产物。

W17L 取代几乎取消了胡萝卜素和黄绿素底物中 11-顺式异构体的形成,而 W17F 取代后的全反式/11-顺式生产比率与 WT 酶相比仅略有提高。F357L 取代也同样显著降低了 11-顺式异构体的形成。数据还表明序列的一部分(残基 118-126)采用了具有明显两亲性的 α 螺旋结构,使螺旋能够穿透脂质双分子层。与 RPE65 的情况类似,该序列总体上具有高度灵活性,只有在受到外部约束时才会被锁定为特定构象。

总之,这项研究提供了关于一种不寻常的双催化酶的详细信息,这种酶在昆虫视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实验有助于了解在暗光环境中支持视觉色素功能所必需的催化机制的起源,并为进一步探究昆虫类胡萝卜素异构氧化酶活性的生物学重要性提供了途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517814600cf.html

 

 

返回目录>>

 

网友戏称“零点睡六点起,ICU里喝小米”,熬夜和早起,

究竟哪一个伤害更大?研究表明,晚睡比早起更易患糖尿病

2024-02-29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称为护士健康研究 II (NHSII),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于 1989 年启动,研究对象为 116,429 名年龄在 25 42 岁之间的女性,主要是注册护士。

睡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但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主动或被动的熬夜、早起已成为常态。以往的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病理生理后果,甚至诱发死亡;此外,睡眠不足可能会降低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但是熬夜和早起究竟哪一个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更大呢?一项来自美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熬夜晚睡更有可能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并患上糖尿病。该研究题为Chronotype, Unhealthy Lifestyle, and Diabetes Risk in Middle-Aged U.S. Women”,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

睡眠类型,也称为昼夜节律偏好,是一种部分由基因决定的结构,指的是一个人睡眠时间早或晚的倾向。

喜欢晚上较晚睡觉(如凌晨 3:00)、较晚起床(如中午 12:00)或在当天较晚时间感到精力充沛(如晚上10:00)的人被认为具有夜间睡眠类型。据估计,8% 的人口具有夜间睡眠模式,这与代谢调节不良、血糖控制紊乱、代谢紊乱以及 2 型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较高有关。然而,观察到的夜间睡眠模式与糖尿病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的原因尚不清楚。

夜间睡眠型可能会通过昼夜节律失调增加糖尿病风险,当昼夜节律(包括睡眠-觉醒周期、激素分泌、体温调节和代谢)与物理(例如光照)和社会(例如工作时间)环境不同步时,就会发生昼夜节律失调。昼夜节律失调在夜间睡眠型人群中尤为常见,可能会扰乱能量平衡和代谢调节的昼夜节律,并促进糖尿病的发病。

目前仍解释不清早晨和夜间睡眠时间型之间的代谢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其行为差异。因此,这项调查的目的旨在研究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在睡眠时间型和糖尿病风险之间的作用。具体来说,是研究美国中年女性的睡眠时间类型与生活方式因素之间的关联,并在考虑可改变的生活方式行为后评估夜间睡眠时间类型与糖尿病风险之间关系的变化。

本研究称为护士健康研究 II (NHSII),是一项持续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于 1989 年启动,研究对象为 116,429 名年龄在 25 42 岁之间的女性,主要是注册护士。

关于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信息的综合调查问卷在基线时和每两年邮寄给参与者。研究纳入了 64,590 名参与者,他们在 2009 年分别回答了睡眠时间型问题、生活方式行为信息,并且在 2009 年没有临床诊断出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最终留下 63,676 名用于分析。

此外,研究人员还评估了参与者的生活方式行为、饮食、饮酒、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吸烟状况、睡眠时间、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糖尿病事件等因素。

结果发现,与具有明确早起型的参与者相比,具有明确夜间睡眠型的人更有可能:1. 上过夜班,在过去2年中做过任何轮流上夜班的工作;2. 患有抑郁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在有明确、固定夜间睡眠型的参与者中更为常见。

在完全调整的模型中,观察到时间类型与个人生活方式行为之间的关联,其中吸烟与睡眠时间关联性最强。当研究人员将夜间睡眠型定义为非适度饮酒或酗酒时,观察到夜间睡眠模式与不健康饮酒之间存在适度的正相关关系。

前瞻性分析中,研究人员在 469,120 人的年随访期间记录了 1925 例糖尿病病例,结果发现,与早起型人群相比,夜间睡眠型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最高。

总之,与早起型的中年女性相比,夜间睡眠型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因素,这可能导致她们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在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体重指数、体力活动和饮食质量)后,夜间睡眠类型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前瞻性关联变得更弱。

考虑到所有测量到的社会人口统计和生活方式因素,夜间睡眠型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有所减弱,但仍呈正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和个性化轮班安排是否可以减少夜间睡眠模式对糖尿病风险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熬夜的危害,不仅影响我们白天的工作状态、更易诱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糖尿病,小编在这里建议大家养成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习惯,早八人尽可能不做夜猫子!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bd08151980e.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新型抗生素克雷霉素有望杀死一系列耐药细菌菌株

2024-02-29    生物谷原创

 

克雷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结合能力有所提高,其中核糖体是控制蛋白合成的生物分子机器。破坏核糖体功能是许多现有抗生素的特点,但有些细菌已经进化出了屏蔽机制,从而使传统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型抗生素克服了使许多现代药物失效并引发了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抗菌剂耐药性机制。他们发现这种合成化合物---克雷霉素(cresomycin)能杀死许多耐药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216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 antibiotic preorganized for ribosomal binding overcomes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教授Andrew Myers说,“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克雷霉素和类似药物对人体是否安全有效,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临床批准的抗生素相比,克雷霉素对一系列致病细菌菌株的抑制活性明显提高,这些细菌菌株每年导致超过一百万人死亡。”

克雷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结合能力有所提高,其中核糖体是控制蛋白合成的生物分子机器。破坏核糖体功能是许多现有抗生素的特点,但有些细菌已经进化出了屏蔽机制,从而使传统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克雷霉素是Myers团队开发的几种前景看好的化合物之一,其目标是帮助赢得对抗超级细菌的战争。他们将继续通过临床前分析研究推进这些化合物的开发。

克雷霉素从林可酰胺类抗生素(lincosamides)的化学结构中汲取了灵感,其中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常用处方药克林霉素(clindamycin)。与许多抗生素一样,克林霉素也是通过半合成法制成的,即把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复杂产物直接改性用于药物。然而,这种新的化合物——克雷霉素是完全合成的,对它的化学修饰是现有手段无法获得的。

论文共同作者Ben Tresco说,“细菌核糖体是自然界抗菌剂的首选靶标,这些抗菌剂是我们项目的灵感来源。通过利用有机合成的力量,我们在设计新型抗生素时几乎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细菌可以通过表达产生核糖体 RNA 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对核糖体靶向抗生素药物产生耐药性。这些酶将附着并破坏核糖体的抗生素药物成分排除在外,从而最终阻断药物活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yers团队将他们开发的化合物设计成与其结合靶标非常相似的硬质化形状,从而使其更牢固地附着在核糖体上。他们称他们的药物为核糖体结合的“预组装”药物,因为它不需要像现有药物那样耗费大量能量来适应其靶标。

Myers实验室首创了这种方法,即构建具有相同复杂性的大分子成分,并在后期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像在组装复杂的乐高组合之前预先构建它们的各个部分一样。这种模块化、完全合成的系统使他们能够制造和测试的目标分子不仅是一个,而是数百个,从而大大加快了药物发现过程。

论文共同作者Kelvin Wu说,“抗生素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没有抗生素,许多前沿医疗程序,如手术、癌症治疗和器官移植就无法进行。”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b32814e3446.html

 

 

返回目录>>

 

生命源于左旋手性氨基酸原因有新解

2024-03-01    科技日报

 

组成地球生命的氨基酸几乎都具有左旋手性,为何它们都是“左撇子”?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团队对此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解释。通过监测一种名为二肽的氨基酸对的形成概率,他们发现了多种机制,最终促进了具有相同手性的二肽的形成。

地球生命起源的最大谜团之一是,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基本分子只以一种手性形式出现。例如,生命的遗传密码DNARNA,是右旋结构;而生命的另一重要部件蛋白质,则大多是左旋结构。

在过去的5年里,英国伦敦大学团队发现了一组可能存在于地球早期的硫基分子,它们轻松地将单个氨基酸与氨基酸前体(称为氨基腈)连接起来,形成二肽。美国研究团队此次进一步研究了二肽是否也存在手性偏向。他们测试了两种硫化物,结果这些催化剂产生的“异手性”二肽大约是完全手性产物的4倍。

在后续实验中,他们发现,当起始氨基酸池中的一种氨基酸具有中等程度的左旋手性优势时,左到右的反应速度更快。也就是说,手性连接优先耗尽了“右撇子”氨基酸,留下浓度更高的“左撇子”氨基酸,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些研究为同手性氨基酸的出现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广泛解释。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解释可能不仅适用于氨基酸,也适用于其他生物学基本分子,如DNARNA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1/c14739-40186605.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春节后腹部突发疼痛,30岁男子肝脏被掏空,只因吃了这种食物

2024-02-29    网易健康

 

今年春节,30岁的潮汕人小帆终于可以返乡过年了,他重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大吃了几顿生腌盛宴,鱼虾蟹全都来了一遍,简直快活似神仙。

但小帆万万没想到的是,一时的快乐却让他丢了半个肝......

一、春节后腹部突发疼痛,30岁男子肝脏被掏空

1.腹痛难忍竟是肝吸虫病“信号”

节后,小帆明显感觉到上腹部有些不舒服,浑身乏力,精神不佳,有时还会觉得食欲不振,面对自己特别爱吃的食物都提不起胃口,甚至难以下咽。

一开始,小帆以为是自己过年吃的食物太多太杂,或者是节后工作太忙没有按时吃饭,这才导致自己的肠胃发出抗议,所以也没有多重视。

但他的腹痛是越来越难忍,还出现了恶心呕吐、不停拉肚子的症状。身边朋友看到他都很担心:“你该不会是得了癌症吧?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吧!”

听到这句话,小帆警铃大响,立马赶去医院求助医生。

2.肝脏左半部分被掏空

本以为,腹痛腹泻只是小事情,却没想到这一查就查出了个大问题!

医生通过肝脏CT检查发现,小帆肝脏的左半部分已经被掏空了,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超大“脓球”,已经达到19cm*18cm*12cm的惊人大小,足足有一个小西瓜这么大。

不仅如此,这个肝脓肿还并不普通,它的结构跟肿瘤结构很类似,囊壁很厚重,带点毛躁,如果不及时去除,必然会对小帆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难道真的被小帆朋友说中了,年纪轻轻的他就患了癌症?

3.穿刺引流,仍找不到病因

为了确定小帆的病情,医生需要化验脓肿里的液体,但检测结果却不如医生所料,报告显示其中并未发现细菌、真菌、结核和恶性肿瘤的存在痕迹,引起肝脓肿的常见原因全被排除了,病因仍是未知。

4.一句话为病情找到新方向

小帆躺在医院病床上,突然无比怀念过年时活蹦乱跳、健健康康的自己,他对着身旁的医生感叹:“过年期间,我回老家终于吃到了我心心念念的生腌,但没想到不久前才吃得这么幸福,现在却躺在医院里什么都吃不了了,世事难料啊。”

小帆这随意的一句话,却为医生提供了新方向:“难道就是因为吃生腌太多导致的寄生虫感染?”

5.确诊寄生虫感染,左半肝被切除

医生们经过多学科会诊和讨论后,一致认为小帆极有可能是寄生虫感染,必须要立刻进行左半肝切除术。

有过经验的医生已经对手术中会发生的可怕场景做了心理准备,但真正见到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被吓了一大跳:密密麻麻的华支睾吸虫虫卵占据了整个脓肿内部,密集程度让人头皮都发麻了。

手术十分顺利,小帆体内的虫卵彻底被清除。但这沉痛的代价让他以后再也不想碰生腌了。

二、这4种食物中,可能长满了寄生虫

小帆已是不幸中的万幸,能及时发现并彻底清除体内的寄生虫,捡回性命。除了生腌,以下这四种食物,可能也长满了寄生虫。

1、生鱼片

生鱼片一直广受食客们的喜爱,虽然大家都知道寄生虫很可能会躲藏于鱼肉之中,但仍有很多人经不起生鱼片鲜美口感的诱惑,并认为能够借助酱油、芥末等调味品将隐没于鱼肉里的肝吸虫杀死。可是,由于肝吸虫的囊蚴有较强抵抗力,调味品并不能彻底将它们杀死。

肝吸虫会随着未被煮熟的生鱼片进入人体,并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逐渐发育为成虫,轻则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肝脏肿大等症状,重则导致死亡。

2、螺

螺跟生鱼片一样,也会携带大量的寄生虫。

海螺凭借鲜美的味道和简易的吃法常居饭桌之上,但常吃海螺对身体并非有益,因为很容易将寄生在里面的管线虫带入体内,管线虫进入身体后会有进入脑部的风险,严重的话还会产生病变。

田螺中则是会寄居一种名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由于田螺拥有坚硬的外壳,为寄生的广州管圆线虫提供了一个保护所,让其更难被杀死。如果不幸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轻则出现头疼、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重则引起脑膜炎,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死亡。

3、小龙虾

近年来,小龙虾已经不只是长沙特色,早已成为了各地都能吃到的美食。但由于小龙虾生活在水质一般的河流湖泊中,因此其体内也被大量肺吸虫寄生,生食小龙虾十分容易导致肺吸虫病。如若被感染了,肺吸虫会寄生于肺部,轻则咳嗽、胸痛,重则可能引起肺部大出血甚至死亡。

4、牛蛙

牛蛙,常驻热门美食行列之中,各类做法更是为其增添了美味。但美味的背后,牛蛙也是携带寄生虫者。裂头蚴这个名字可能并不常见,它是某些种类绦虫在一个被称为“中绦期”的发育阶段的幼虫的总称,常见的有曼氏裂头蚴。

当食用生牛蛙或未熟透的牛蛙时,裂头蚴就会进入体内,容易引发眼裂头蚴病,其症状为眼部出现肿块;如若裂头蚴入侵眼球,则会导致失明、大脑损伤甚至瘫痪。

三、教你3招,轻松预防寄生虫

寄生虫虽然可怕,但只要做到以下三点,就可以彻底扼杀它们潜入体内的机会,轻松告别肝吸虫病。

1.食物需煮透

生吃虽有口感佳,但为求身体健康,我们还是需要将食物煮熟煮透才能吃,尤其是常被寄生虫寄居的淡水鱼虾,至少要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才能入口。

2.生熟需分开

用于生食的餐具与用于熟食的餐具应当分开摆放,如放过未煮食材的碗碟、切过生食的刀具砧板等,因为接触过生食的餐具很有可能会有寄生虫残留在上面,不加注意便会进入人体内。

3.卫生需注意

需要注意个人的卫生,进食前要洗干净手和需要使用的餐具,避免将残留的寄生虫食入体内。

现在还有很多像小帆一样爱吃生腌的人,这里想要提醒大家,要时刻将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要为了短暂的快乐去冒风险。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4MQFJV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一顿红烧肉吃进医院?警惕急性胰腺炎

2024-02-29    网易健康

 

近日,浙江一位小伙因为一顿红烧肉进了ICU1991年出生的陈浩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胖胖”的身材,身高170cm,体重在80公斤上下徘徊,平时喜欢吃荤食,也喜欢喝可乐等碳酸饮料。

这次,陈浩和几个朋友聚餐,一道软糯香甜红烧肉,几乎被他干掉了一大半。午饭后没多久,陈浩就开始觉得腹部疼痛难忍,从肚脐眼上面蔓延到几乎整个腹部和后背部、腰部,还恶心呕吐、浑身冒汗。紧急就医后,被医生诊断为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

春节余温尚在,难免大鱼大肉。最近一段时间,医院接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不在少数。专家表示,没有脂质代谢异常、高脂血症、脂肪肝、胆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偶尔“放开了吃”一般不会导致胰腺炎,但如果有以上基础疾病,就一定要重视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江锋指出,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的一种急腹症,是胰酶分泌异常时,将胰腺自身及其周围组织消化了,引起的胰腺局部炎症反应。

“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高脂、高糖、高蛋白食物,迫使胆液、胰腺分泌增加,增加了人们胰腺炎发病几率。”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彤曾介绍,临床发现,胰腺炎、特别是急性胰腺炎患者以中青年为主,这是因为年纪较大的人相对注意养生,年轻人常常吃外卖或者在外就餐,体内甘油三酯指标较高,部分患者有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也不重视,这些人一旦在短时间内暴饮暴食,就容易发生急性胰腺炎。

据悉,急性胰腺炎患者20%-30%病情较为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重症患者病死率可达到30%。患者通常是急性发作,表现为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或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碍。

患者确诊后应禁食禁水,一般通过静脉用药的方式抑制胰腺分泌,同时辅以镇痛、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江锋提醒,预防急性胰腺炎最重要的是不要暴饮暴食,限制饮酒,选择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坚果类食物;少吃甜食,以免过多糖分在体内转变为甘油三酯;避免过多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例如肉饼、香肠、培根、蛋糕、黄油、饼干等;积极锻炼,维持健康体重;积极治疗胆石症、高脂血症等原发病。

胰腺炎是否会发展为胰腺癌?江锋表示,大多数胰腺癌都是由慢性胰腺炎逐步发展而来,如果急性胰腺炎控制不好,转为慢性胰腺炎,有逐渐转化为胰腺癌的可能。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S4Q3THF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耳鸣耳聋,总是感觉“嗡嗡”响?这套“耳保健操”快收好!

2024-02-29    网易健康

 

202433日是全国第二十五次爱耳日,主题为“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听力报告的数据分析:听力损失目前影响着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听力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听力损失,全球有3.6亿听力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3%

未经治疗的听力损失患者可能会导致许多社会交流和心理障碍,一些患者也可能由于听力损失引起心理问题。虽然听力损失的影响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听力损失患者都遇到了一些社会交流、心理以及生理问题。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取中药熏鼻、微针针刺、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灼烙技术等中医绿色疗法,在治疗耳鸣、耳聋、等疑难杂症方面疗效显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易行的耳保健操更好地保护听力吧!

1. 鸣天鼓:双手掌心紧贴于两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此法亦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2. 营治城廓:以双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双侧耳轮,每次可作15分钟左右,此法不仅可治疗耳鸣,也可作为耳部疾病的保健。

3. 鼓膜按摩:以手中指(或食指)置外耳道口,轻轻捺按,两侧各捺按 1530次,每天3次。具有引动气血流通的作用。

4. 穴位按摩:按揉穴位时间以30秒至1分钟为宜。

掐合谷穴:手拇指指尖放于另一手的合谷穴,其余四指放在掌心,适当用力掐揉,有酸胀感为度,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

按揉听宫穴:双手半握拳,食指伸直,将食指指腹分别放在同侧听宫穴上,适当用力按揉。

功效:开窍聪耳。

摩揉百会穴:右手掌心放在头顶百会穴上,从轻到重,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摩揉。

功效:醒脑安神、开窍除烦。

拳揉肾俞穴:双手握拳,两拳头置于同侧肾俞穴上,适当用力按揉。

中医耳保健操等。

另外,还应注意日常尽量规律作息,保持稳定情绪,专家提示,如果你长期出现耳朵闷胀、眩晕、听力下降、抑郁等症状就要重视了。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听力损失不容忽视,避免病情延误,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以上中医耳保健操,可以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打八段锦、练太极拳、练瑜伽等。年轻人还应注意合理使用耳机,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要过大。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4K5D96051496NU.html

 

 

返回目录>>

 

破解“用药贵” 国家药监局去年共批准45个罕见病药品

2024-03-01    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今天(29)从国家药监局获悉,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45个罕见病药品,其中15个品种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加快上市,包括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儿童患者的硫酸氢司美替尼胶囊、治疗阿拉杰里综合征患者胆汁淤积性瘙痒的氯马昔巴特口服溶液、治疗成人骨巨细胞瘤的纳鲁索拜单抗注射液等。

今年,国家药监局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罕见病药物研发和上市进程,尽早惠及我国罕见病患者。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支持罕见病药品研发创新,全力保障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权益。目前在所有的药品上市申请中,罕见病药品的审评速度最快,体现了国家药监局对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的高度关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nMM6vUIjY

 

 

返回目录>>

 

仅重0.43克 世界最轻头戴式荧光显微镜问世

2024-03-01    科技日报

 

记者229日获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理工大学(筹)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仅0.43克重的超紧凑头戴式荧光显微镜TINIscopeTINIscope可以用于探索动物在感知、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神经元级别的跨脑区协调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具备串行输出功能,且尺寸更小的图像传感器芯片,最大程度地减少了TINIscope头戴部分的额外电路功能,并解决了信号传输方面的问题。

在光路方面,头戴式设备的荧光激发光路(LED侧)和采集光路(CMOS侧)通常为垂直排列,传统设备中尺寸较大的CMOS侧位于竖直方向,但小鼠头部空间有限,无法同时放置4个设备。研究人员改变了TINIscope的光路设计,使其更易在头部排布。

据悉,TINIscope在安装时更易调节角度,可实现最小间距为1.2毫米的两个脑区的同步成像,基本实现任意4个目标脑区的同步记录。

TINIscope开发中,研究人员还利用换向装置和完整实验采集系统,解决了动物在自由活动时的电缆缠绕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对小鼠4个海马亚区的神经元进行钙浓度指示蛋白标记,并利用TINIscope进行4脑区同步成像,验证了设备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

定量行为分析表明,佩戴4个设备并没有对小鼠的自由活动产生明显影响。研究人员分别在T迷宫和旷场环境中记录了小鼠4个海马亚区的神经元活动,发现约25%的神经元亚群具有空间调制特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nMBLminla

 

 

返回目录>>

 

与吸烟、肥胖和饮酒一样危险,空气污染或致患乳腺癌几率增45%

2024-03-01    科技日报

 

英国科学家针对27项研究开展了一项回顾性分析,揭示了空气污染与癌症之间令人担忧的联系。分析报告称,空气污染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有关。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中,人们患乳腺癌的几率会增加45%;患前列腺癌的几率会增加20%28%。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抗癌研究》杂志。

此外,报告还指出,与未接触空气污染的人相比,暴露于空气污染中的人死于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80%;死于各种类型癌症的风险增加了22%。最新研究负责人、英国著名乳腺外科医生科法·摩克贝尔教授表示,空气污染与吸烟、肥胖和酒精一样,都是重要的致癌风险因素。

研究团队从数百份同行评议出版物中,挑选出这27项研究。这些研究调查了空气污染对人类疾病所起的作用,许多项目囊括了数百万患者和数十年的随访。

报告指出,特别令人担忧的是颗粒物2.5PM2.5),这种微小的污染物来自废气、制造业、烹饪、香烟和电子烟。它们会进入肺部,然后进入血液,并在全身循环。PM2.5会导致炎症和氧化应激,这两者都是已知的致癌危险因素。此外,PM2.5还会破坏全身产生激素的腺体,这一点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来说尤其不妙,这两种癌症可能都由激素驱动。

研究人员强调,与接触PM2.5有关的其他癌症还包括胃、肺、膀胱、肠、卵巢和子宫癌。电子烟也不安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它会将PM2.5直接输送到肺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nM7LfWP3X

 

 

返回目录>>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去年医疗保健人均支出2460

2024-03-01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杨世嘉)2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支出为2460元,占比为9.2%,排在第5位;全年总诊疗人次为95.6亿人次,出院人次为3.0亿人次。

  《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0967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93267万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为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1.48‰

  根据《公报》,2023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1万个,其中医院3.9万个(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4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万个,门诊部(所)36.2万个,村卫生室58.3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2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91个。2023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4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8万人,注册护士563万人。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达1020万张,其中医院800万张,乡镇卫生院151万张。

  《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33387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709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629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24907万人。根据《公报》,2023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机构4.1万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971个。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1/493529.html

 

 

返回目录>>

 

安徽推出罕见病“一院一医”工程

2024-03-01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颜理海 戴睿)229日上午,安徽省罕见病质控中心、安徽省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联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正式启动安徽省罕见病“一院一医”工程。

  安医大二附院执行院长、安徽省罕见病质控中心主任田仰华解释,“一院一医”是指逐步实现安徽省一家医院至少有一位医生能服务于罕见病患者的目标。通过该项目在全省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医患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多学科诊疗在罕见病诊疗中的作用,开展罕见病诊疗质量控制。

  田仰华强调,作为安徽省罕见病质控中心牵头单位,医院也将举办一个名医签约、一场义诊福利、一场合理用药质控及患者赋能、一期疑难罕见病多学科病例分享及一场专病线上宣教“五个一”系列活动,引进国内知名学科领军人才,积极探索针对疑难罕见病患者的多学科诊疗及学术交流,为疑难罕见病患者提供义诊服务,造福广大患者。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1/493520.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儿童医院搭建儿童罕见病诊疗体系

2024-03-01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赵星月)今年22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罕见病日。当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联合中国罕见病联盟在京主办第十七届国际罕见病日系列活动,呼吁促进儿童罕见病的早筛、早诊、早治。

  中国罕见病联盟、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等组织编写的《2022年中国罕见病临床诊疗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预计有超过2000万名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万名,约70%在儿童期发病,其中约30%的罕见病儿童寿命不超过5岁。

  据悉,北京儿童医院充分发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优势,于20212月成立罕见病中心,开设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设立罕见病病房,目前已逐步搭建儿童罕见病诊疗体系,形成涵盖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研究、国际交流、社会关爱等各环节的儿童罕见病系统管理模式。同时,该院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儿科医联体等,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罕见病儿童早诊早治诊疗体系在全国的建立。

  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罕见病中心主任张国君表示,近3年来,北京儿童医院罕见病目录患儿门诊接诊量超2.6万人次,罕见病多学科联合门诊会诊疑难罕见病患儿300名。罕见病中心为疑难罕见病患儿提供“组团式”会诊、一站式就医、病例持续动态管理等医疗服务,罕见病中心会诊患儿八成左右得到确诊,平均确诊时长由4.26年缩短至1年以内。明确诊断后,罕见病患儿中有针对性用药的比例约占10%,罕见病中心会诊患儿大多数病情好转或保持稳定。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1/493518.html

 

 

返回目录>>

 

甘肃出台15条便民惠民服务举措

2024-03-01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王耀 潘毅敏 马骞雯 尕藏卓玛 欧阳海杰)近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印发《甘肃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围绕完善机构布局、改善服务体验、提升服务能力、提高签约服务感受、做好健康管理、优化就医付费结算等6个方面提出15条举措。

  《举措》提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普遍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推广适宜的中医药签约服务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10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慢性病管理中心;全面推行辖区常住或参加基本医保的居民门急诊、住院就医过程中“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方式;改善就医服务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行“一人一诊室”,有条件的机构设立便民服务站(志愿者服务站)。

  《举措》明确,门诊号源优先向基层转诊开放。由基层家庭医生为辖区签约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预约服务;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一名主治医师职称及以上临床医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值守门诊服务,促进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

  《举措》明确,推进远程诊疗和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实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实现远程会诊乡村全覆盖。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内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适当延长门诊服务时间,方便居民就近获得医疗服务。强化“一老一幼”健康管理服务,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人(辖区内常住人口中)免费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老年人友好服务岗位或窗口,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

  《措施》要求,积极开展巡诊派驻服务。对服务人口较少、服务需求较小、不适宜配置固定村医的行政村,以及尚未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移民搬迁安置点,由乡镇卫生院组建巡诊小分队,定期开展巡诊服务。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选派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到卫生人力不足、服务能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工作,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目标;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强化城市支援农村的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千医巡诊强基层”工作。针对高龄、失能等行动不便的患者,通过预约诊疗的方式,由家庭医生团队或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上门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患者的家庭。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301/493517.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健委:截至20239月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3.36

2024-03-01    中国新闻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29日在北京介绍说,截至20239月,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3.36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当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23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有关情况。谈及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方面的措施,李斌指出,20227月,《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了7个方面20项举措,形成了生育支持政策的基本框架。目前相关支持措施陆续出台,逐步实施。

  李斌表示,在经济支持方面,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到每个子女每月2000元。21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育儿补贴政策。

  李斌介绍说,在服务支持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35.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普惠托育。完善有关标准规范,命名了33个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75家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截至20239月,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3.36个,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

  李斌表示,在照护支持方面,各省(区、市)普遍延长产假至158天及以上,超过半数的省份生育津贴支付期限不低于158天。

  他还提到,在社会支持方面,各地各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据当天的吹风会介绍,国家卫健委2023年办理的建议提案共1470件,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均认真采纳借鉴,按时办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49项,有力推动了深化医改、健康中国建设等多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促进了完善生育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的解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1/c14739-40186642.html

 

 

返回目录>>

 

人类中枢神经早期阶段三维模型面世

2024-03-01    科技日报

 

  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早发育阶段的微型三维(3D)模型,该类器官在实验室中生长了40天。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模拟胚胎大脑和脊髓的所有组成部分,有望加深人们对早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脑部疾病的理解。相关研究论文28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类器官是一种迷你3D模型,由活组织培育而成,旨在模仿人体器官独特的复杂性。近年来,科学家培育出大量类器官,包括大脑类器官。但研究团队表示,最新成果是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模拟胚胎大脑所有组成部分:前脑、中脑、后脑和脊髓。

  新模型使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育。团队首先将干细胞组成约4.39厘米长、0.018厘米宽的一排,与4周大人类胚胎中存在的神经管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然后,他们将这一排细胞插入一个包含许多微小通道的微流体装置中,让细胞接触不同化学物质,促进细胞生长,并形成类似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的3D结构。他们还添加了一种凝胶,驱使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

  在40天内,类器官内的细胞自我组织成类似于人类胚胎大脑和脊髓发育早期阶段的结构,极好地模仿了11周大胚胎的发育程度。

  研究人员表示,新模型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类器官中的神经管看起来与人类神经管大相径庭,因此不太可能用于研究神经管发育不全引起的疾病。他们希望进一步改善,并使用直接从患者身上收集的干细胞来研究不同人脑疾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1/c14739-40186611.html

 

 

返回目录>>

 

如何预防痛风反复发作

2024-03-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痛风发作是由于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关节局部急性炎症反应。在急性发作期,很多痛风患者会觉得疼痛剧烈难忍。痛风治疗应注意哪些问题?

  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程永静说,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出现的前提,虽然尿酸水平高不一定会引发痛风,但高尿酸血症的损伤是无形的,尿酸水平越高,出现关节炎、肾脏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概率越大。对高尿酸血症,符合指征的患者需要尽快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有些患者认为,既然痛风由高尿酸血症引起,就要在急性发作期立刻降尿酸治疗,这其实是不对的。”程永静说,痛风急性发作期最应该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抗炎镇痛治疗,控制关节炎症。在急性发作期过度进行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水平骤然下降会引起尿酸盐结晶突然脱落,使急性关节炎迁延不愈。当然,如果患者之前一直使用降尿酸药物,也不要在发作期突然停用。正确的做法是在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再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尿酸药物。

  如何预防痛风的反复发作?程永静介绍,一方面,痛风患者降尿酸需要长期治疗,选择降尿酸药物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应自行停用或减少药物剂量。另一方面,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要逐渐改善生活方式,达到逐渐停用降尿酸药物的理想状态。

  程永静表示,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减少一些容易引发痛风发作的行为,比如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或者突然受凉,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避免一次性大量饮酒等。平时要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多饮水,规律饮食和作息,规律运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1/c14739-40186580.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