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21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2-17
[新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3 黑龙江省疾控结核病预防控制所召开2022年第四季度 季报分析会 5 Science子刊:戴建武/赵燕南团队在人脊髓组织体外制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8 Nat Commun: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或能为人类机体抵御HIV感染提供超长效保护的新配方 9 Cell Stem Cell:惠利健/李虹/李亦学团队揭示炎症信号通过诱导肝细胞去分化促进肝脏再生 10 Nature子刊:发现新的细胞死亡机制,可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11 中国残联等11部门部署第二十四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16 26人死亡!医疗资源告急!出现高致命性病毒变种!这里,登革热确诊病例达→ 17 近期,各地学校纷纷开学——学习爱眼护眼知识应成重要一课 21 广西南宁支持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15分钟养老圈,托起幸福“夕阳红” 27
二次感染很快就会来?专家:没那么容易 2023-02-16 红星新闻
“有症状+阳性,也不一定是二次感染;核酸Ct值<30,或者90天以上,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李侗曾说。 发烧、流鼻涕、肌肉酸痛……最近有些人表示出现上述症状,怀疑自己“又感染新冠病毒了”。 湖南的陶女士称,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2月8日起开始发烧,翻箱倒柜找出抗原后,发现是“两条杠”。她这两天已经退烧,但仍然头晕目眩。此外,也有市民向红星新闻记者反映,自己出现相关症状,但抗原检测呈阴性。 对于“第二波感染”的担忧该如何克服?“阳”了以后再发烧是“复阳”还是二次感染?2月1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常听到“又阳了”,但还是保持怀疑态度。真正的二次感染很难判断,接触到的实例很少。 有人曾出现“长阳”两三个月 专家称其没有传染性 李侗曾表示,如果没有症状,但是出现阳性,有可能是复阳,即同一次感染,还没有转阴;也有可能是假阳性,即检测出现一些问题。李侗曾提到,有些人有“长阳”两三个月的现象,但这样没有传染性也没有症状,不用去管。 李侗曾指出,考虑到有“长阳”的人正好出现了感冒这样的上呼吸道症状又检测阳性的情况,就很难判断是其他上呼吸道疾病+复阳还是二次感染,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 二次感染,或者叫再感染,需要明确、充分的证据。李侗曾介绍,除非经过精确检验,例如测出活病毒,或者病毒序列跟上次感染的不一样,才能确定是二次感染。临床上就较难判断,李侗曾给出的一些方法是,如果核酸Ct值<30,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大;Ct值是三十五六,则复阳的可能性大。如果抗原阳但核酸阴性,则可能是抗原假阳性。 二次感染与上次感染间隔时间以及新变异株免疫逃逸有关,而我国的流行株还没有发生变化。 据2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今年1月1日以来监测到的毒株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中疾控最新数据也表明,各省份阳性人数和阳性率一直走低。据北京卫健委2月13日官网发文,目前北京市新冠疫情态势总体保持平稳,处于病例散发状态,奥密克戎BF.7分支和BA.5.2分支依然占据主要优势,上周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标本新冠病毒阳性率4.69%。 专家提醒: 3个月内感染同一毒株可能性很小 李侗曾表示,3个月内感染同个毒株可能性很小。现在还是BA.5.2和BF.7这两个BA.5衍生毒株为主,可以提供一定的交叉保护。据其介绍,有国际机构在收集研究数据后,把再感染定义为上一次感染90天之后出现症状且检测阳性。“而90天内,我们一般认为是复阳的可能性更大。” “有症状+阳性,也不一定是二次感染;核酸Ct值<30,或者90天以上,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李侗曾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再次感染,也叫二次感染,是指感染恢复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常常是由于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的。从二次感染出现的时间来看,一般有一段间隔期,不会感染以后很快再次感染,同一毒株的再次感染概率极低。即使感染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都是轻型。二次感染主要还是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和临床表现密切相关,间隔时间越短,症状越轻,间隔时间长了以后症状就偏重,这和人体内的抗体免疫有直接关系。 对于检测阴性的人,李侗曾指出这很有可能是其他呼吸道感染。往年没有新冠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有呼吸道感染,感冒、新冠、流感症状很像。现在人员流动多,出现呼吸道症状的人也多了,比如有人感染诺如病毒腹泻了,就认为自己是感染了新冠XBB毒株。 “我们目前没有观察到第二波的迹象,这两天有两个阳性,一个是首次感染,一个判断是复阳,真正的二次感染很少。”李侗曾说。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16/23/HTO0N9J900388045.html
[新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3-02-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6日召开会议,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指出,3年多来,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2022年11月以来,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会议强调,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入总结3年多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做法,完善相关机制和举措,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建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 会议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做好风险人员管控,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再推进再落实。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作出预警并采取必要的紧急防控措施。要根据病毒变异和疫苗保护情况,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促进老年人接种率持续提升。要抓好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继续优化资源布局,建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要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完善储备制度和目录,巩固完善人员、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切实解决好基层一线能力、药品、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要统筹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攻关,积聚各方力量提升生命健康科技水平。要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来源:新华网 2023年2月16日)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302/cb761bc272274a54863745ef84324cb3.s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学习交流会召开 2023-02-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月14日,委直属机关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学习交流会召开,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交流2022年度团青工作,谋划开展2023年工作。直属机关党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和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部有关同志莅临指导。直属机关各单位团青组织负责人及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代表150余人参会。 会上,2个司局青年小组、2个团支部、8个团委围绕团青工作作交流发言;3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围绕“基层减负”“预防和减少‘小胖墩’”“健康小屋建设”等“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活动课题作分享;3个课题组围绕“青年心理健康”“青年低生育”“医学青年继续教育需求”等“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课题”作分享。 会议要求,各级团青组织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开展好组织化学习、集中性研讨、示范性活动;要推动团青干部及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做到信念坚定、真抓实干、严格自律;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团青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jgdw/s7967/202302/295159435e364802b92df3b56666fd17.
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总结报告专家论证会顺利召开 2023-02-1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月9日,改水中心在南宁市组织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总结报告专家论证会,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部分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约30人参加会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疾控处李润泉副处长致欢迎词。国家疾控局环境卫生与地方病防控处刘德喜调研员回顾了2011年-2021年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充分肯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成果,指出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覆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历时之长前所未有、意义重大前所未有。中国疾控中心公卫处丁库克副处长提出农村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洁是我国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爱国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运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法宝和着力点。改水中心路凯书记强调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有效地反映出我国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促进建设健康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会议介绍了《2011年-2021年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总结报告》,专家对报告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有力推动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总结报告可为政府制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2/t20230215_263754.html
黑龙江省疾控结核病预防控制所召开2022年第四季度 季报分析会 2023-02-16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掌握全省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进展情况,2023年2月15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在中心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第四季度季报分析会,闫兴录副主任及结核病预防控制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参会。 会议由孙彦波所长主持,相关业务人员根据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别就统计信息监测、预防控制、耐药控制、药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对全省2022年第4季度以及全年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还将全省工作进展情况于与上年进行了对比,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工作建议。 会上,孙彦波所长总结了2022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了2023年结核病预防控制所的工作计划要点,与会人员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发表了建议。最后,闫兴录副主任发表讲话,对2022年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的进展给予肯定,针对目前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要求要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各项工作要抢前抓早、要有所创新,做到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摘引网址: http://www.hljcdc.org/pc/index.php?c=zixundetail&a=index&id=6159&lid=120
科学家找到疫苗中鲨鱼化合物替代品 2023-02-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张梦然)《npj·疫苗》杂志16日发表了一项研究,描述了20多种半合成角鲨烯类似物,角鲨烯是从鲨鱼肝油中提取的化合物,能用来增强特定疫苗的免疫应答。研究结果或有助于以可持续的方式获得这种化合物的替代品。 从鲨鱼中提取的角鲨烯,一直被用于流感和新冠疫苗佐剂配方,以增加部分疫苗效力或效价。同时,角鲨烯也是正在接受临床评估的结核病和疟疾等疾病候选疫苗的主要成分。但是,鲨鱼种群面临过度捕捞的威胁,全球海洋中鲨和鳐的丰富度也自1970年以来下降了71%,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角鲨烯供应出现问题。 美国高级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此次从酵母产生的β-金合欢烯中合成了20多种角鲨烯类似物,并将它们作为疫苗佐剂成分的活性与角鲨烯进行了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合成的多种化合物(包括醇A、金合欢烯热二聚体、二醇B、乙醚4、乙醚5)拥有类似角鲨烯或更好的佐剂活性。 研究结论认为,这些化合物中的一些或许能成为角鲨烯的有效替代品,不过,仍需开展进一步测试推动这些化合物在疫苗产品中的使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727.html
光激活抗癌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2-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月16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的科学家们离创造新一代光激活癌症疗法又近了一步。这一疗法通过打开嵌在肿瘤附近的“LED灯”来发挥作用,然后激活生物治疗药物。该疗法将具有高度针对性,比目前最先进的癌症免疫疗法更有效。 最新发表在《自然·化学生物学》上的论文解释了这一创新想法背后的原理,展示了研究团队是如何设计抗体片段的。这些抗体片段不仅与其目标“融合”,还能被光激活。这意味着在未来,免疫疗法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确地攻击肿瘤。 这项研究首席科学家、UEA化学学院博士阿米特·萨赫德瓦说:“目前的癌症治疗方法,如化疗,会杀死癌细胞,但也会损害人体内的健康细胞,如血液和皮肤细胞。这会引起副作用,包括脱发、疲倦和不适,而且它们还会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因此,科学家们很想创造更有针对性、没有副作用的新疗法。” 目前,科学家已经开发出几种抗体和抗体片段来治疗癌症。这些抗体比化疗中使用的细胞毒性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但它们仍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因为抗体靶标也存在于健康细胞上。 现在,UEA团队设计出了第一批抗体片段,它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下能与其目标结合并形成共价键。研究人员表示,共价键的作用就像将两块塑料熔合在一起。这样一来,药物分子可以永久固定在肿瘤上。 研究人员希望,此次研究将促进开发一类新的高度靶向的光响应生物疗法。抗体可在肿瘤部位被激活,并在光激活时以共价方式附着在目标上。换句话说,就是可以通过照射激活抗体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皮肤癌,要么直接照射到皮肤上,要么使用可植入体内肿瘤部位的像小LED灯那样的发光物质。这将使癌症治疗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因为只有肿瘤附近的分子会被激活,而不会影响其他细胞。 研究人员称,这可能会减少副作用,还会延长抗体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它对皮肤癌或实体瘤等癌症有效,但对血癌无效。如果下一阶段研究成功,他们希望在5—10年内看到下一代光激活免疫疗法被用于治疗癌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726.html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吃的太甜,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3-02-16 生物世界
大多数人和动物都非常喜欢吃甜味食物。因此,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饮食都含糖,这也导致了越多越多的人类健康问题。不仅如此,由于长期过量摄入糖分,我们的味觉系统对甜味的感知能力可能正在变得越发迟钝,因此吃的东西也越来越甜,从而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 2023年2月14日,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BMC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s between types and sources of dietary carbohydra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显示,游离糖(即添加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和果汁中的糖分)摄入越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越高。这些发现为全球饮食指南中将游离糖摄入降到每日摄入能量5%以下的建议加强了证据力度。 牛津大学的 Rebecca Kelly 等人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至少完成过两次饮食评估的110497个个体的数据。研究团队对这些个体进行了约9.4年的追踪,在此期间有4188人罹患了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3138人罹患了心脏病,1124人经历了中风。 该研究发现,总碳水化合物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结果不相关。但是将碳水化合物的类型和来源进行区分后,他们发现从食物中摄取的游离糖越多(来源食物包括甜饮料、果汁和甜食),相关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 具体来说,每日摄入总能量中游离糖的占比每高5%,总心血管疾病风险便会升高7%,其中心脏病风险会升高6%,中风风险会升高10%。另外,每天每多摄取5克膳食纤维,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便会下降4%,但这一相关性在考虑到身体质量指数(BMI)后便不再显著。 该研究指出,将游离糖替换为非游离糖(即大部分天然存在于全水果和蔬菜中的糖分)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或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总结道,并非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在研究心血管健康时碳水化合物的类型和来源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e83e596783a.html
Science子刊:戴建武/赵燕南团队在人脊髓组织体外制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3-02-16 生物世界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团队20年来专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成功研发了神经再生胶原支架(NeuroRegen Scaffold),并在100余例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表明神经再生胶原支架安全有效。该产品近期启动了以医疗器械注册为目标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器官重建与制造”的支持下,戴建武团队开展了基于NeuroRegen支架的脊髓组织体外制造研究。在前期研究中,团队在脊髓制造的种子细胞选择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临床级人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三维培养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研究员与赵燕南青年研究员等人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Spinal cord tissue engineering via covalent interaction between biomaterials and cell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材料与细胞共价偶联技术制造了具有药物靶向引导功能的人脊髓组织。 研究团队利用神经干细胞表面代谢标记及支架材料化学修饰实现了细胞与材料的共价结合,既可以促进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还有利于细胞在材料表面的拓扑形态引导下形成纵向平行排列的仿生脊髓结构。同时,在类脊髓组织外周包裹了加载星形胶质细胞的胶原套管,利用星形胶质细胞的营养支持作用改善脊髓组织移植微环境,表面修饰过的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特异识别注射到血液中的包含活性氧清除药物的载体。 研究团队将以上人脊髓组织移植到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部位,发现其显著提高了外源细胞在损伤区的定植、存活及分化,并促进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博士生刘为远为论文第一作者,戴建武研究员与赵燕南青年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工作也受到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中科院青促会项目及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计划的支持。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0b2e59731dd.html
Nat Commun: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或能为人类机体抵御HIV感染提供超长效保护的新配方 2023-02-16 生物谷
对于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而言,错过每日剂量的HIV预防药物或许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在某些情况下,漏服药物会导致机体缺乏抵御HIV的保护力。自2017年以来,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合作研究开发一种可注射的移植物,其能将HIV暴露前预防(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药物长期释放到机体内。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Ultra-long-acting in-situ forming implants with cabotegravir protect female macaques against rectal SHIV infection”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配方,其或能为个体提供长达6个月的全面保护力。 研究者表示,这是他们首次在猕猴模型中证实长时间的PrEP或能提供抵御多种病毒挑战的100%的保护力,而他们对这项技术的目标就是对个体每年进行一次或两次的注射,并能实现个体自我管理。每日口服PrEP能高效预防HIV感染,但在持续服药时或许会更加有效,然而坚持每天服药对于个体而言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和困难,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非洲女性而言,因为其往往存在着较强的耻辱感,因此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并不会让个体产生日常负担的长效PrEP药物和技术。 研究者Benhabbour一直专注于完善配方,即注射中所包含的材料,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由溶剂系统、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以及所感兴趣药物组成的配方,卡博格韦(Cabotegravir)就是研究人员选择用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整合酶抑制剂。一旦这种配方被注射到皮肤中,这种溶剂组分就会被周围环境所吸收,而留下的就是可发生生物降解的固体移植物,而药物会通过两种机制进行释放,即聚合物的扩散和降解,这种配方的关键是随着时间推移缓慢释放药物,同时其仍然有足够高的浓度来为机体提供全面的保护力。 尽管这项技术非常健全,但这种配方的过去迭代并不能达到研究人员想要的药物血浆水平,因此其就无法达到开发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从而实现保护机体抵御猕猴HIV(SHIV)感染的基准,为此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了配方,其进行测试的结果在多个方面均超过了预期。Benhabbour博士说道,这种配方的破裂释放是我们在这种注射剂配方中见过的任何药物中最低的,重要的是其能在注射时保持较低的破裂释放率从而减缓因破裂速率较高而导致的高浓度药物水平所产生的机体安全问题,这种较低的破裂率还能使得药物在机体内持续较长时间,而前体是其初始的药物水平足以实现机体的保护力。 这种配方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由于因任何不良反应或突破性感染而需要终止治疗的话,研究人员就能及时移除这种小的移植物,而且他们在最近的研究中也观察到了,一旦移植物被从机体中取出的话,药物在血浆中的水平就会快速下降。对于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来自“猕猴研究的疗效及结果”,猕猴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免疫系统,其能通过直肠来接受来自模拟HIV的感染挑战,而直肠暴露是HIV感染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项研究中,6只猕猴在几个月内每周接触一次SHIV的暴露,尽管累积了38次挑战,但并没有一只受试者感染了SHIV。 当剂量被确定对于猕猴有效时,研究人员负责对人类能得到保护的时间进行建模,利用这种模型研究人员推测,给予猕猴的相同药物剂量或许会在人类机体中停留大约5.6个月;下一步研究人员将会分析是否这种技术也适用于人类;而且本文研究结果也支持整合酶抑制剂卡博格韦的原位成形移植物用于人类机体超长效PrEP的临床进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b70e594704d.html
Cell Stem Cell:惠利健/李虹/李亦学团队揭示炎症信号通过诱导肝细胞去分化促进肝脏再生 2023-02-16 生物世界
组织再生过程中新生细胞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成体干细胞自我扩增并分化,另一种是来自于原先存在的已分化的细胞。在后者相关的研究领域发现,已分化的细胞可以经历一个去分化或者重编程的过程贡献组织的再生,并且在多个组织中都有发现,例如肺、小肠、胰腺和肝脏。在肝脏的损伤再生过程中,已有研究表明,成熟肝细胞的去分化过程是肝细胞重要来源之一。肝脏损伤下成熟肝细胞能发生去分化过程,转变成Sox9+类肝前体细胞(Liver progenitor-like cells,LPLCs)贡献肝脏内细胞的来源。 肝脏分子病理研究团队惠利健研究组在2019年发表的 Cell Stem Cell 论文中的工作证明,肝细胞具有重编程能力的内在特性是受到Arid1a调控,Arid1a预先开放了成熟肝细胞中重编程相关基因(Reprogramming related genes,RRG)的染色质,从而使得成熟肝细胞可以响应损伤信号发生重编程,称为重编程感受态(Reprogramming competence),为重编程的发生提供了分子基础。 那是什么外源信号诱导了重编程的发生呢?损伤下肝细胞重编程发生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因此,这些损伤外源信号应该也存在特异的区域分布。此外,RRG基因很多都是胚胎发育相关,是否肝细胞去分化利用了胚胎时期的信号,重新在损伤过程激活了这些RRG基因?或者有损伤特定机制另外调控了这些RRG基因? 2023年2月13日,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组与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虹研究组和李亦学研究组合作,在 Cell Stem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Kupffer cell-derived IL-6 is repurposed for hepatocyte dedifferentiation via activating progenitor genes from injury-specific enhancers 的研究论文。 这项机制研究揭示了肝脏损伤下,驻留Kupffer细胞分泌的炎症信号IL-6诱导了肝细胞的去分化并表达前体基因。信号转导机制上,IL-6是损伤特异的信号,该信号通过肝细胞表达的受体IL6R/gp130能直接激活肝细胞STAT3信号通路诱导肝细胞去分化。转录调控机制上,STAT3作为转录因子能结合在损伤特异的增强子上,促进了肝前体基因的表达。由于IL6/STAT3在胚胎发育中不表达,而且重编程相关基因活化位点与发育过程完全不同,表明这是损伤特异而非发育相关的转录调控机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的手段,解析了健康的肝脏和损伤肝脏里的肝细胞不同亚群的表达谱,鉴定到损伤出现的Sox9+ LPLCs。LPLCs的特征基因同样在肝胚胎发育过程中高度富集,说明肝细胞去分化重新激活了胚胎发育时期的基因。通过伪时间分析,结合单样本GSEA富集分析,研究人员解析了从正常肝细胞转变到LPLCs过程中激活的信号通路,发现免疫信号通路在转变过程中高度激活,并且免疫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与重编程轨迹呈正相关。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肝脏不同种类的免疫细胞进行了敲除,发现敲除巨噬细胞能够显著抑制LPLCs的出现,而敲除适应性免疫细胞以及NK细胞和粒细胞对LPLCs出现无明显作用。由于肝脏损伤下,巨噬细胞存在异质性,按照来源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胚胎发育时期来源的Kupffer细胞(KCs),另一种是损伤下招募的单核来源的巨噬细胞 (MoMFs)。研究人员通过对巨噬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解析了肝脏损伤下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并利用巨噬细胞谱系特异性敲除的动物模型,发现KCs是LPLCs出现所必要的,而阻断MoMFs对LPLCs出现无影响。 为了研究KCs调控LPLCs出现的机制,研究人员对KCs特异分泌的因子进行体内过表达筛选,发现KC特异表达的IL-6可以在无损伤的肝脏内诱导LPLCs出现,具体机制是结合肝细胞IL6R/gp130受体,其下游是通过STAT3信号转导实现。 最后,为了研究STAT3调控重编程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利用ChIP-seq技术证明了STAT3能够结合到重编程相关基因的位点。这些位点是受Arid1a调控并预先开放的染色质区域。这些位点同样具有更高的H3K27ac (增强子)的修饰,体内的报告系统实验也揭示STAT3能结合到增强子区域,促进下游基因的转录。由于LPLCs的特征基因也包含了胚胎发育时期基因,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STAT3并未激活,组蛋白H3K27ac修饰在LPLCs相关的增强子也未激活,说明了肝脏损伤下IL-6/STAT3信号是结合了损伤特异的增强子诱导了前体基因的表达。 该研究揭示了肝脏损伤下巨噬细胞的炎症信号通过损伤特异的转录调控模式诱导肝细胞去分化的机制,该机制为探索诱导体内重编程的因子,开发治疗肝脏疾病相关药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已毕业博士李露,在读博士崔磊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后林平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惠利健研究员、李虹研究员和李亦学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的大力支持。该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发改委等经费支持。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cbae597147e.html
Nature子刊:发现新的细胞死亡机制,可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3-02-16 生物探索
对于多细胞生物,其依赖于体内的每一个细胞而生存,细胞的新生、分化和死亡伴随着其一生的每时每刻。细胞死亡作为新陈代谢的环节之一,与细胞增殖、分化一样,对于生物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体中,每天都有上百亿细胞死亡,若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细胞死亡,则将如Gerry Melino(英国莱斯特大学细胞凋亡和癌症实验室负责人)所估计的那样,一个80岁的人将拥有16公里长的肠道和两吨重的骨髓和淋巴结。 除了因意外伤害导致的细胞死亡,很大一部分细胞在走向终点的时候,采用的是一种主动的“自杀行为”。由于在过程中涉及细胞内特定基因调控分子程序,这类“自杀行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PCD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癌症和多囊肾就是一些细胞无法正常死亡造成的。没有PCD,人的手指与脚趾也无法形成正确的结构,而是会像鸭子的蹼一样彼此相连。 随着人们对细胞死亡的了解与日俱增,最初用于描述细胞死亡的词汇不足以对应已经明确具有不同机制的种种死亡方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细胞死亡命名委员会(Nomenclature Committee on Cell Death,NCCD)由此成立。2018年,NCCD以分子为导向的方式更新了最新版的细胞死亡分类系统,认定了细胞凋亡(apoptosis)、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细胞焦亡(pyroptosis)、铁死亡(ferroptosis)、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autophagy-dependent cell death)等十多种术语。然而在同年,又有两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被发现。 外界环境的辐射、污染,细胞内的分子水平失衡都会导致DNA的损伤。PCD可以帮助我们清理掉那些DNA损伤严重程度超过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系统修复能力的细胞。而一旦DDR系统和PCD系统都失效,则含有受损DNA的细胞会在体内不断有丝分裂,极可能在最终演变成癌症。 但另一方面,若肿瘤细胞可以程序性死亡,其速度将比增殖快20倍,因此,诱导肿瘤细胞的PCD系统恢复,也就成为了治疗癌症的一种策略。比如近些年来研究热度较高的铁死亡,就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 近日,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甘波谊教授和陈俊杰教授团队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机制——Disulfidptosis(双硫死亡),将为新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思路。该发现以“Actin cytoskeleton vulnerability to disulfide stress mediates disulfidptosis”为题,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 该机制与一种名为SLC7A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的蛋白有关。这种蛋白是溶质载体超家族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一样,是膜转运蛋白,可以促进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跨膜运输。而SLC7A11的功能即是将细胞外的胱氨酸(cystine)转运到胞内,同时将谷氨酸(glutamate)从胞内转运到胞外。与健康的细胞不同,癌细胞极其依赖胱氨酸的输入。许多癌症,如如肺癌和肾癌,都会出现SLC7A11的过度表达。 进入胞内的每个胱氨酸则会以消耗NADPH分子的方式,还原为两个半胱氨酸(cysteine),后者则可用于合成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是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抗氧化作用、整合解毒作用,如果你关心美白护肤产品,也许会在某些广告宣传中听到这个成分。 2020年,甘波谊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就已经发现,葡萄糖饥饿条件下,在过度表达SLC7A11的细胞内,NADPH分子的库存变得“入不敷出”,这就使得胱氨酸无法还原成为半胱氨酸的。就这样,胱氨酸及其他二硫化物在细胞内异常积累,最终导致二硫化物应激(disulfide stress)和细胞快速死亡。 那么,二硫化物的异常积累又是如何导致细胞死亡的呢?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排除法,证明葡萄糖饥饿诱导的SLC7A11高表达癌细胞死亡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细胞死亡类型,比如该细胞死亡不能被铁死亡抑制剂等已知的细胞死亡抑制剂所影响,但能被防止二硫化物应激的多种还原剂所抑制。 研究人员进一步假设,偏离了正常水平的二硫化物会诱使某些蛋白上半胱氨酸残基的巯基形成分子间和/或分子内二硫键,进而破坏蛋白质的功能和活性,损害细胞活力。研究人员量化了葡萄糖饥饿后二硫键的变化情况,发现一系列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中的二硫键增加最为显著。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由肌动蛋白丝组成,为细胞提供机械支持。二硫键的增加改变了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蛋白的动力学,将引起肌动蛋白网络崩溃和细胞死亡,在这一过程中,细胞形态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细胞收缩、肌动蛋白丝收缩并脱离质膜。 “由于SLC7A11在许多癌症中高度表达,因此有可能存在这样一个治疗窗口,可以通过抑制葡萄糖的转运诱发Disulfidptosis,同时不会影响到正常细胞。” 甘波谊教授表示,许多癌细胞能够逃避现有癌症治疗方法诱导的细胞凋亡,Disulfidptosis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机制,值得作为新的癌症疗法进一步研究。而下一步,研究团队将探索如何在其他条件下引发Disulfidptosis,以及其他哪些通路也会触发Disulfidptosis,这些都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ee6e5968291.html
医学研究必须聚焦重大临床需求 2023-02-17 科技日报
新年刚过,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内,一位患者穿上特制检查服,在吞服一粒“胶囊”后,躺在检查床上。 在医生的遥控下,这粒“胶囊”经由食道入胃入肠。随着“胶囊”在消化道内的移动,溃疡、息肉等相关图像在前方屏幕上清晰地展示出来。整个过程中,患者不用麻醉、无须插管,且在检查完成后,“胶囊”可被人体安全排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痛无创检查。 这粒“胶囊”即胶囊内镜机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李兆申教授及其团队是主要研制者。作为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李兆申长期致力于消化内镜技术研发和危重胰腺病的治疗。 “科研来自于临床,并反哺于临床。从临床中发现临床难题,并通过细致的设计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这既能解决病人的临床难题,又能促进学科发展。”李兆申日前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医学研究必须聚焦我国重大临床需求,坚持科研创新工作。 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可以说,提高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水平,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国消化病学科发展现状如何?又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李兆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对消化道出血、胆道结石等常见消化疾病的治疗已经较为成熟,学科规模不断扩大,也拥有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学科人才队伍,部分大型医疗机构的消化科成立了专科中心或研究所,成为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新技术应用推广、疑难疾病转诊和消化专科人才的培养基地。各个医院、团队也更加注重亚专科的发展和创新,许多罕见病、疑难杂症的诊治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 虽然我们在消化病学科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一些方面仍然需要加强。首先是消化疾病诊疗要深入基层,进一步改善基层群众的诊疗现状。其次,需要持续推行完善消化道肿瘤早筛及早诊早治计划,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辅助手段,提高早期诊断的能力,同时提高群众的筛查意识。再次,消化内镜医师数量和患者需求仍不匹配,内镜医师的人均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在倡导消化道癌早防、早诊、早治,那么,为什么要推进消化道肿瘤筛查?消化内镜技术研究和消化道肿瘤筛查有哪些关联? 李兆申: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在我国死亡率最高的5种癌症中,消化道肿瘤占据了3席,且我国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大约85%在确诊时即为中晚期。对早期消化道肿瘤而言,不仅治疗费用低,而且不需要外科手术,也不需要化疗,大部分病例只需在内镜下切除病灶,且预后很好,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90%。而中晚期消化道肿瘤不仅治疗费用高昂,且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30%—40%。因此,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十分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和消化道肿瘤筛查息息相关。如食管早癌和胃肠早癌,在传统胃镜的白光下,可能与周围正常黏膜没有明显差别,这就会导致早癌的漏诊。而随着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和细胞内镜的发展,内镜医生可以肉眼观察到病变的组织、血管甚至细胞的变化,显著提升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因此,不断研究和改进内镜技术,有助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 未来胶囊内镜会进一步普及 记者:2013年,您的团队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可定位可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前不久“和平方舟”医院船执行“和平使命—2022”任务时,这种胶囊内镜机器人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能否介绍一下胶囊内镜机器人研制的初衷,及其当前发展和推广情况? 李兆申:传统胃镜检查是侵入性的,受检者常常感到不适,在人群中的接受度不高。无痛胃镜则会增加相关的麻醉风险和费用,有禁忌证的患者也无法采用这种方式。面对临床上遇到的这些难题,我们希望研发一种新型内镜,在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同时满足医师的检查需求。我们研发的第一代胶囊内镜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检查的舒适度,但是它无法满足胃部的检查,也不能由医师控制;而第二代胶囊内镜实现了体外的主动操控,提升了胃部检查的完整性。 目前胶囊内镜并不如胃肠镜普及,许多医疗机构尚未开展这项检查。与传统胃肠镜相比,胶囊内镜的操作并不复杂,但对医师的阅片和报告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我们也在不断推进相关规范化培训。此外,胶囊内镜在我国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也为其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在未来,胶囊内镜会进一步普及并惠及更多人。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能否结合您所从事的研究谈谈看法和建议?未来医学科学发展应该瞄准什么方向发力呢? 李兆申: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是学科发展的驱动力。我们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胰腺疾病、消化内镜和消化道早癌诊治。对一种疾病而言,诊疗模式的建立依赖于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也和各种技术及设备的发明创造、更新换代相辅相成。以胶囊内镜为例,早期产品虽然可以满足显像、无痛的需求,但无法受医师操控,于是我们研制了二代产品,同时国内医疗企业也攻克了技术壁垒、实现了自主生产。 基于我们团队的研究和探索经验,我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未来医学要注重在生命组学、人体微生态、精准治疗等方面的探索,同时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相结合,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培养掌握多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我国消化病学科人才队伍的现状如何?有哪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李兆申:目前我国消化病学科领域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内镜医师。消化道肿瘤的筛查主要依靠内镜,但中国有14亿人口,内镜医师还不足4万人。在治疗方面,每年大概有100多万患者需要实施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但能完成这些操作的医师并不多,能完成的手术量还不到需求量的五分之一。其他消化疾病的诊疗和相关内镜技术,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内镜医师缺口巨大。这可能导致部分消化疾病漏诊甚至误诊,许多诊疗无法开展。如果用传统模式培养消化医师,周期较长、成长速度较慢,也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针对这样的现状,需要持续开展标准、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医疗互助健康保障体系。 记者:您在前不久的一次报告中提到,利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及5G技术,胃肠道内镜治疗技术将得到突破性发展,微创、舒适、智能将成为内镜诊疗“标配”。这对消化病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李兆申:消化病学科领域不能墨守成规,重点要培养同时了解传统医学和前沿新兴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消化病学医师首先要夯实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求突破创新。此外,消化病学科领域在人才培养中应积极打通学科壁垒,主动接触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型技术,并在科研和工作中有效运用,优化当前的诊疗方式和辅助器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735.html
国家医保局:支持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 2023-02-17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2月16日电(记者邱玥)为更好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医保局15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各级医保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自愿申请开通门诊统筹服务。 《通知》明确,申请开通门诊统筹服务的定点零售药店应当符合相关要求,能够开展门诊统筹联网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医保部门要优化申请条件、完善服务流程,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 《通知》完善了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支付政策,明确参保人员凭定点医药机构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药品发生的费用可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等,可执行与本统筹地区定点基层医疗机构相同的医保待遇政策。 在加强处方流转管理方面,《通知》明确要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加快医保电子处方中心落地应用,实现定点医疗机构电子处方顺畅流转到定点零售药店。定点医药机构可为符合条件的患者开具长期处方,最长可开具12周。 此外,《通知》明确要加强基金监管,通过日常监管、智能审核和监控等多种方式,严厉打击定点零售药店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745.html
2023-02-17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记者高蕾)今年3月3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国爱耳日。记者16日从中国残联获悉,中国残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11个部门近日专门印发通知,明确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要求各地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科普活动,因地制宜普及科学爱耳护耳、主动健康、听力康复等知识。 通知强调,各地要加强科学爱耳护耳知识普及,引导社会公众学习听力健康知识,养成科学用耳行为,主动预防噪声污染、耳毒性药物等有害因素对听力造成伤害,定期进行听力健康检查,树立耳聋防治理念和信心,增强主动健康意识。要针对小龄儿童、青少年、噪声性耳聋高危职业群体、老年人群体等重点人群,加大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宣传,降低听力残疾风险。 通知要求,各地要以开展第二十四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统筹推进本地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等实施,重点做好人工耳蜗康复救助等政策宣传,进一步完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听力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服务体系和保障政策,提升规范化、专业化服务水平。 据了解,爱耳日当天,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2023年爱耳日公益音乐会,并同步于线上直播,集中展示听障人群特别是听障儿童康复成果,呼吁公众关注听力健康,增强爱耳护耳意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749.html
为秃头烦恼?澳报告:澳男性秃头率高于其他国家 2023-02-17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大部分男性都会担心脱发问题,但澳大利亚的男性对这个问题更加担心。据澳大利亚Dmarge新闻网日前报道,澳大利亚卫生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该国男性的脱发现象尤为严重,其秃头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数据显示,1/5的澳大利亚男性在20岁时就开始脱发,1/3的澳大利亚男性在30岁时严重脱发,到了40岁以后,一半的澳大利亚男性已经秃了。 澳大利亚生物技术公司孙光晨博士表示,澳大利亚男性之所以比其他国家男性秃得更早、秃得更多,是因为“澳大利亚的紫外线照射水平更高。这里靠近赤道,天空晴朗,日照充足,夏天紫外线照射尤其强烈,不仅会损伤皮肤,还会损伤毛囊,造成脱发”。 如今,头发护理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预计2023年的市场将达到14亿澳元,不少澳大利亚男性希望能保住头发。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jg8JxgvY9
26人死亡!医疗资源告急!出现高致命性病毒变种!这里,登革热确诊病例达→ 2023-02-17 央视新闻客户端
玻利维亚卫生部当地时间15日通报,今 年以来,该国境内有逾6800人确诊登革热,死亡病例达26例 ,医疗资源告急。 玻利维亚卫生部在一份声明中说,该国今年以来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6825例 ,其中5225例出现在人口最多的东部圣克鲁斯省。 据美联社报道,圣克鲁斯省已出现两种高致命性的登革病毒变种 。当地政府12日在省会圣克鲁斯市开展大规模熏蒸,以期遏制病毒传播。该市拥有190万人口。 圣克鲁斯省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弗雷迪·罗哈斯说:“没有床位了,患者睡在大厅……许多儿童来到这里时情况很严重,而我们没有足够时间扭转病情。” 登革热 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是玻利维亚雨季,也是登革热高发季节。据法新社报道,玻利维亚去年确诊4362例登革热病例,死亡病例10例。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jgCEI1E7x
2023-02-17 央视新闻客户端
由于多地持续暴发禽流感导致大量蛋鸡被扑杀,日本鸡蛋价格数月以来持续上涨。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日本鸡蛋批发价格达到自1993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高,相比去年同期几乎翻一番。 蛋价持续上涨 在东京墨田区的“泉”超市,一盒10枚装中号鸡蛋15日售价338日元(100日元约合5.1元人民币)。按这家超市的说法,这比2022年12月涨价大约50日元,而且不包含原价10%的消费税。 日本大型销售公司“JA全农鸡蛋”发布的数据显示,东京地区16日中号鸡蛋批发价为每公斤335日元,为1993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高,与去年2月平均批发价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一边是价格不停上涨,另一边做菜、糕点又少不了鸡蛋。眼下,小小的鸡蛋正令日本食品店和消费者叫苦不迭,一些店铺甚至不得不暂停销售以鸡蛋为原料的产品。 在东京大田区经营一家点心店的森下令治告诉日本广播协会(NHK)网站记者,他的店每周购买大约80公斤鸡蛋。受去年小麦和食用油涨价影响,这家店去年秋季已经上调部分商品的价格,但鸡蛋价格大幅上涨让他们不得不考虑再次涨价。 “不用鸡蛋又不行,我们只能按(卖家)开出的价格购买,”森下说,“现在顾客们买蛋糕减少了,我不想涨价,但是材料费上涨迫使我也不得不涨价。” 日本去年通货膨胀率连续多月上升,大量商品提价,激增的生活成本迫使日本民众削减其他开支。 一名育有两个孩子的中年女性告诉NHK网站记者,鸡蛋用途很多,“又没有其他食物可以替代,即便家里还有鸡蛋,遇上特价时我也会买上一些”。 疫情仍未消停 日本鸡蛋为何持续涨价?除了用作鸡饲料的玉米涨价外,肆虐日本多地的禽流感是主要因素。 日本农林水产省汇总的数据显示,去年10月以来,日本已累计扑杀1478万只家禽,创下单个禽流感流行季内扑杀禽类数量的最高纪录。日本上一轮最严重的禽流感疫情发生在2020年秋季至2021年春季,当时累计扑杀987万只家禽。 另外,日本本轮禽流感疫情发生时间更早,波及范围更广。山形县、冲绳县等6个此前没有发生过禽流感疫情的地区也暴发疫情。 “泉”超市老板五味卫说,由于鸡蛋价格大涨,眼下鸡蛋的销量只有往常的一半。“只能等着天气暖和,禽流感结束之后,进货量恢复吧!” 据NHK网站报道,考虑到蛋鸡的养殖周期,日本鸡蛋供应要恢复正常仍需一段时间,今后蛋价走势尚不清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jgB5N8WbG
援外医疗,以仁心赢得人心 2023-02-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远离祖国亲人,足迹遍布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拯救生命无数;他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数千人次获得受援国政府颁发的国家级荣誉,赢得赞誉如潮。这支队伍,是中国援外医疗队。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国有界,爱无疆。1963年,第一支中国援外医疗队24名队员远赴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为当地人民送去健康守护,也开启中国援外医疗的历史篇章。60年间,一批批中国医护人员接棒相传,步履不停,3万人次参与其中,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诊治患者2.9亿人次,用行动谱写大爱之歌。 中国大爱,救死扶伤,点亮生命之光。第31期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员杨晓清收藏着一件衣服,是她援外一年期间所穿的手术衣,因为常被汗水浸湿,衣服已有些褪色,格外醒目的是当地医生写下的一行笔迹青涩的中文:“我们爱你”。正是穿着这件衣服,杨晓清和医疗队的同事们为一名42岁的妇女成功取出30公斤的肿瘤,把一名22岁的新妈妈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成为许多桑给巴尔女性心中的“金子和天使”。 类似的故事,不计其数。在几内亚,成功实施该国首例开胸手术;在圭亚那,走进热带雨林深处,把医疗服务送到当地民众“家门口”;在柬埔寨,进行免费手术,帮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中国援外医疗队一次次在艰苦条件下成为“创造奇迹的人”,也凭借一颗医者仁心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 中国大爱,鱼渔并授,留下“带不走的队伍”。中国援外医疗,不是“走过场”,而是“扎下根”。在每一次临床诊疗中带教当地医务人员、举办医学论坛分享诊治经验、邀请受援国医务人员到中国进修学习……中国援外医疗队送医送药,也传道授业。 在中国医生的指导下,埃塞俄比亚的外科医生们熟练掌握了腹腔镜操作技术,津巴布韦有了一批本土中医针灸师;在中国医院的对口合作下,坦桑尼亚的心脏病患者不必再赴海外就医,马尔代夫即将拥有一家国际区域性的眼科诊疗中心;在中国工人的援建下,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拔地而起,一大批综合性医院、流动医院、保健中心、专科诊疗中心、中医中心在海外多国“落地开花”。中国带给受援国的,不仅是一年又一年的外部医疗援助,更是一代又一代的本土医疗人才。 中国大爱,命运与共,为许许多多国家的民众送上温暖与希望。埃博拉疫情席卷西非,中国派出1200多名医护人员,收治800多名患者,完成1.2万余人次公共卫生培训。新冠疫情暴发,中国迅速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抗疫专家组,带去宝贵防疫经验、方案和物资。每一次全球健康危机来临时,中国总是挺身而出,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合作,向需要帮助的国家伸出援手,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各国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一条条跨越千山万水的物资运送航迹,一群群毅然决然“逆行”的中国“白衣天使”,一次次毫无保留的经验分享、技术交流,联结起中国与各国人民命运与共的心灵纽带,勾勒出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而敢担当、有作为的大国形象。 “神奇的医生,伟大的中国!”这是受援国人民的由衷心声,也是对中国大爱的真挚褒奖。作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对外医疗援助浓缩了中国一以贯之的仁义与博爱,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下动人一笔。 同住地球村,命运紧相连。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携手并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能更好守护人类健康的美好未来。未来,中国医疗援外事业的脚步不会停歇,中国为世界人民谋健康福祉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647.html
春季这样防治花粉过敏 2023-02-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春季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同时也是许多人出现过敏症状的季节。 “春季最常见的过敏是花粉过敏,也称花粉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周勇介绍,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花粉多是过敏原。花粉过敏的典型症状有荨麻疹、鼻塞、打喷嚏、流清水鼻涕、眼睛发痒、咳嗽、喘息等。需要注意的是,杨絮、柳絮过敏症状与花粉类似。 周勇说,花粉过敏的症状一般比较轻,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就能好。如果过敏导致黏膜系统损伤,或者身体组织出现肿胀,应该及时就医。严重的过敏,比如出现哮喘,荨麻疹引起喉头水肿,则可能导致窒息、危及生命,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如何预防花粉过敏?周勇表示,脱离过敏原是最好的方法。过敏体质的人要戴口罩、远离盛开的花草和飘絮的柳树、杨树。在鼻腔中使用特殊的隔离剂,也可以阻止花粉与黏膜接触。 “小孩子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也容易出现过敏。”周勇说,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家长要留意小孩子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家长本身是过敏体质,比如患有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等,遗传给小孩子的概率较大,因此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类似症状,最好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专家提醒,儿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不要贸然使用感冒药,有可能是过敏引起,需要找专科医生诊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643.html
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 2023-02-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创造对老年人友好的数字环境,既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科技进步的红利,也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前不久,在一些地方召开的两会上,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解决老年人“最初一公里”出行难等话题引人关注。在移动互动网应用普及的当下,一些老年人需要打车服务时,由于不熟悉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操作,往往很难约到网约车。而在路边招手打出租车,常常看到出租车空载而过,因为司机已经从线上接单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存在于老年人的出行服务中。数字化技术、智能化产品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便捷。但受年龄、认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老年群体在使用互联网应用、手机应用程序时,经常面临一些问题与障碍。比如去医院看病,经常要使用手机提前预约挂号;每年的社保认证,虽不用再到现场,但要通过手机进行“人脸认证”;外出就餐,很多餐厅都要求扫码点餐……一些对于年轻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操作,却对老年人造成不小的困扰,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7%,这部分人群在数字服务方面的需求不应被忽视。创造对老年人友好的数字环境,既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科技进步的红利,同时进一步激发老年群体上网、用网的需求活力,也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数字技术的适老化改造,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互联网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方案,推动老年群体融入互联网,推进民生服务便利共享。通过优化界面、简化程序、增加功能等方式,不少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更加贴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适老化应用程序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评测的104款常用程序中,76%的应用程序符合适老化改造的基本要求,76.2%的调查对象对APP适老化的现状整体持满意态度。 与此同时,让老年群体触网更便利,仍有不少工作需要持续推进。“数字惠老”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等方面共同发力,助力老年人数字化生活更加便捷。 政府要在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强法律、规划、政策、标准和规范等制定,不断完善老年数字鸿沟治理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引导相关企业加快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同时充分利用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技术打通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企业则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坚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牵引,推出更多老年人能用、会用的智能产品与服务,把适老化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不断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家庭与社会数字反哺,推动数字技能代际传递,消除老年人对网络信息和智能技术的畏难、排斥心理等。 帮助老年人赶上时代步伐,既考验治理的精度,更映照社会的温度。愿数字技术的发展成果,为老年人带来更多便利,共享数字生活的美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642.html
专家建议,预防近视要首先保证户外活动时间 2023-02-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各地中小学全面开学复课,孩子们开启了紧张的线下学习。新学期,新起点,但广大家长也开始担心孩子用眼过度,发生近视或近视加深。 近视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视防控需要多方努力。早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了多个方面的责任。经过多年的工作推进,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医技支撑,学校主体,学生中心,家庭协同,社会聚力”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模式。 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体育总局等15个部门联合推动各地区各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介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总体实现国家防控的目标。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到2019年下降到50.2%,2020年较2018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使用电子屏幕时间更多了,近视的发生率又有所回升,近视防控任重而道远。新学期,爱眼护眼知识应成为开学重要一课。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莉对此进行了科普。 孩子出现哪些表现要警惕近视?看东西离得很近,比如看电视、读书或者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眼睛距离很近,写作业时弯腰弓背;喜欢眯眼、皱眉、歪头、仰头看东西,经常拉扯眼角、揉眼睛,频繁眨眼;写作业时写字不整齐,或者变得脾气暴躁,甚至厌学等。 孩子出现上述信号,可能出现了近视,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或视光机构进行眼部检查,主要包括视力、眼底、眼轴、屈光度数等,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和假性近视。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应积极配合眼科医生进行矫正,同时也要做好近视防控工作,防止近视加深。 应该如何预防孩子近视? 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最有效的近视预防手段莫过于户外活动。阳光下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眼部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脉络膜厚度,抑制眼轴增长,控制近视的发展。因此最好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 控制用眼的时间和距离。在保证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的基础上,3—6岁孩子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超过1小时,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如果要看动画片,最好使用电视、投影仪等,保证合适的视屏距离。手机屏幕小,尽量不接触。使用投影仪的时候,要注意屏幕的分辨率。有效的对比敏感度可以让孩子视物更加清楚并减轻疲劳。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不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近距离用眼后要注意远眺。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6米远的地方至少20秒。根据孩子的用眼情况,不一定要拘泥于20秒这个时间,可以适当增加远眺时间。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督促孩子做到3个“一”:眼离书本一尺(≥33厘米),胸离桌边一拳(6—8厘米),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不要躺着、侧卧或者在移动的车厢看书、看手机。 保持合理饮食和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从内分泌、神经、免疫等不同途径影响眼睛,从而降低用眼舒适度,导致孩子视力下降。所以,在让孩子摄入充足营养的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也同等重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639.html
2023-02-16 极目新闻
眼科专家提醒,睫毛嫁接也有风险,如果出现眼周瘙痒红肿、结膜充血等症状,应及时拆除假体睫毛,并及时就医处理。 近日,26岁的刘女士(化名)来到汉阳一家眼科医院就诊。“我眼睛不停地流泪四五天了,这两天越来越严重了。”说话的同时,眼泪不自主地流了下来。经该院眼睑眼眶及泪道专科杜薇主任仔细检查,刘女士的双眼上泪点和下泪点表面被不明成分的物质粘连住了,从而导致眼泪流个不停。 刘女士说,她在家附近的美容工作室种了假睫毛后,双眼上眼皮红肿,继而出现流泪、流脓等症状,与美容工作室进行沟通后,工作人员拆了假睫毛,刘女士的眼皮红肿、流脓性分泌物情况逐渐好转,但双眼流泪的症状依然没有得到缓解,于是来到医院就诊。所幸就诊比较及时,眼部流泪的情况有所好转。 杜薇主任介绍,节后接诊了多例因种植假睫毛而导致眼部疾病的患者,她们有的是因种植睫毛造成眼部皮肤过敏,或被辅料中的化学成分损伤眼表,造成严重后果,还有些患者是因嫁接睫毛角度不合理,造成倒睫。 她提醒,追求变美的同时,要以自身健康安全为前提。种睫毛的位置一般是在睫毛根部,毛囊的周围有很多的腺体,种睫毛时必须进行消毒及无菌的操作,并且睫毛材质和涉及辅料也一定要选择正规材料,避免造成眼部损伤。同时,对于过敏体质、易感染人群等不建议种植睫毛,睫毛嫁接后,如果出现眼周瘙痒红肿、结膜充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16/23/HTO1C26A00388045.html
立春后依然手脚冰凉?这份暖科普请查收 2023-02-16 央广网
手脚冰凉可能由于缺铁性贫血引起的,女性因为月经、妊娠等更容易出现铁缺乏。 立春已过数日,进入“七九”,但北方地区仍然阴寒未尽,室外最低温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下,体感寒冷,不少人还是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为什么天气冷,手脚最容易感受到冰冷?缓解手脚冰冷有哪些小妙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专家将给出指导。 1、为什么天气冷,手脚最容易感受到冰冷? 外界气温下降时,聪明的身体将血液分配到最核心器官如大脑、心脏等,这样就会减少流向四肢的血液量,手脚冰凉是我们四肢循环减少或不良的结果。通常由于贫血、肌肉量少(或肌少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和一些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加重手脚冰凉。 女性较男性肌肉量小、身体产热少、脂肪量高,利于核心器官保温,更限制了血液向外周流动,且贫血发生率更高,所以女性更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 2、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会导致手脚冰凉吗? 铁、维生素B12 手脚冰凉可能由于缺铁性贫血引起的,女性因为月经、妊娠等更容易出现铁缺乏。成年女性每天的铁推荐摄入量是20mg,男性为12mg。维生素B12与铁一样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缺乏会导致贫血,其症状是手脚冰凉。 维生素B3(烟酸) 维生素B3能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可以给我们四肢加强供血,缺乏会导致供血不足出现手脚冰凉。 铁、维生素B12和维生素B3主要存在于红肉、动物肝脏、鸡蛋和水产食物中,植物类食物中含量往往偏少或者利用率低,因此长期素食或动物食品摄入太少,容易出现缺乏。每天保证吃1两瘦肉,每个月至少吃2-3次动物血、内脏或者贝类海鲜,不偏食、不挑食,保证营养均衡。 镁缺乏会导致动脉血管紧张,直径减小,从而导致流向手脚的血流减少。女性由于雌激素影响更容易出现镁缺乏。通常增加食物中镁元素可以缓解手脚冰凉,如:绿叶蔬菜、豆类、坚果、全谷物均为镁很好的来源。 3、多喝热水、奶茶、咖啡等有用吗? 热水只能在非常短的时间提供给身体热量,并不能缓解手脚冰凉。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奶茶、咖啡,虽然摄入后能稍微提高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但咖啡因会刺激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少外周血液循环,加重手脚冰凉。香烟中的尼古丁不仅会导致血管收缩,而且能损伤血管内膜,不但让人手脚冰凉更影响自己及他人健康。 4、吃羊肉喝羊汤能暖身吗? 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形成食物热效应,能让身体感觉“暖和”。食物中的蛋白质能产生热效应最多,羊肉中蛋白质含量非常高(100g羊肉含有20g蛋白质)而且富含铁、镁、维生素B3和维生素B12。尤其是在烹饪羊肉时,会加入大量生姜、胡椒等香料去膻味,研究发现生姜可以提高食物热效应,吃起来让人更加“暖和”。 5、缓解手脚冰冷小妙招 1.听妈妈的话,穿贴身的保暖衣服如秋衣秋裤。 2.增加四肢锻炼,比如捏握力球和快走,增加四肢血液循环。 3.有氧运动可减少脂肪、抗阻运动增加肌肉量。 4.局部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16/22/HTNVSO7H00388045.html
网传十大补钙食物,真的是最优选择吗? 2023-02-16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芝麻酱中的钙在人体内的吸收率其实是相对比较低的,补钙效果并不理想。 虾皮、木耳、豆腐、牛奶、紫菜……网传十大补钙食物,真是补钙的最优选择吗?首先告诉大家,千万别偏听偏信啦!吃错了不仅不能有效补钙,还可能让你增肥,给健康带来风险隐患。 下面为大家逐一简析网传的十大补钙食物—— 1、虾皮:含盐多 虾皮的含钙量很高,但含盐量也很高,每100克虾皮中含有991毫克钙,5058毫克钠(盐),此外还含有较大的亚硝酸盐。而且,虾皮虽然含大量钙,但这些钙都属于复合型钙质,人体的吸收率极低,且日常烹饪中并非大量食用的食材,所以吃虾皮,并不能有效地为人体补钙。 2、芝麻酱:脂肪含量高 芝麻是富含钙质的食物,用其做成的芝麻酱含钙量也不低。但芝麻中含大量的草酸、植酸等会阻碍钙吸收的成分,所以芝麻酱中的钙在人体内的吸收率其实是相对比较低的,补钙效果并不理想。另外芝麻酱属于高脂肪的食物,即使其中的钙利用率较高,也是不能多吃的,否则会导致肥胖的发生。 3、蔬菜:需焯水 蔬菜是钙的重要食物载体,尤其绿叶蔬菜的含钙量更丰富,虽然蔬菜中同样含有草酸、植酸等成分,但在蔬菜焯水、加热的过程中,大部分已被破坏掉。因此,吃蔬菜补钙还是比较靠谱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吃500克左右的蔬菜,其中应有一半为绿叶蔬菜。 4、木耳:泡发后含量并不高 干木耳的含钙量确实比较高,但泡发的木耳含钙量却是比较低的。再加上木耳往往是一道菜品中的配料,无论人们吃木耳的频率还是食用量都不高。因此,靠木耳来补充足量的钙着实有些为难。 5、豆腐:补钙更靠谱 豆腐大多是由黄豆制作而成的,每100克豆腐的平均含钙量为164毫克左右,虽然含量看起来并不是很高,但豆腐中含有优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每天吃点豆腐,对于补钙是有一定效果的。 6、牛奶:补钙性价比高 每100克牛奶中含钙104亳克。虽然在量上没有什么优势,但因为牛奶中不但含有优质蛋白,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而且牛奶中的钙本身就是比较有利于人体吸收的乳酸钙,所以更能增加人体对钙的利用率。 7、黑豆:补钙不能少 同样是干豆,黑豆的含钙量要高于黄豆,而且黑豆中还含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活性物质,吃黑豆对补钙非常有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吃25克大豆及其制品。 8、奶酪:脂肪含量高 奶酪是牛奶的浓缩品,其含钙量自是不必多说,但同时奶酪中的脂肪含量也不低,因此靠吃奶酪补钙,同时还需预防脂肪摄入超标,不如喝牛奶补钙合适。另外,市面上出售的奶酪,很多都添加了盐等,要当心盐摄入超标。 9、紫菜:钠离子含量高 紫菜的含钙量也是比较高的,但考虑到紫菜的日常食用量,想要达到补钙效果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此外,紫菜的钠含量也不低,需注意。 10、大骨汤:难补钙 大骨头含钙量超高,但在煲汤的过程中,只有极少量的钙能融进汤中,所以喝大骨汤补钙效果不好,而且汤里的脂肪含量还很高。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16/23/HTO2KP8R00388045.html
孩子生长迟缓?请看这份指南 2023-02-1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孩子比同龄人长得慢,个子长不高,体重偏轻……这些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家长。 孩子生长迟缓,如何通过“食养”来改善?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旨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改善,进一步降低生长迟缓率,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充分发挥生长潜力。 每天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食物 什么是生长迟缓?指南给出了明确定义:生长迟缓是指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身高低于筛查标准的年龄别身高(以身高为基础评价儿童青少年体格营养状况的一项指标)界值范围,属长期性营养不良。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4.8%,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为1.7%。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城乡差异一直较为明显,农村约为城市的2至3倍。 生长迟缓影响儿童青少年期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出现体能下降、学习表现不佳等,严重时容易导致罹患腹泻、肺炎等疾病,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还可能影响其成年后的身高,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降低劳动生产能力。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特点,指南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详细描述了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的食物选择和食养方例子,不同证型食药物质推荐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 如果出现生长迟缓,在膳食上需要注意什么?指南建议,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食物选择应全面、均衡、多样。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尤其应重视选择高营养素密度食物。鱼虾类食物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D、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密度较高;深绿色叶菜的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密度较高;蛋黄是多种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磷、铁、胆碱等,也是营养素密度较高的食物之一。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 一些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常常与挑食、偏食有关。为此,指南建议,日常配餐过程中要注重同类食物互换,丰富食物品种,如可用杂粮或薯类部分替代米或面,避免长期食用1 种主食,畜肉与禽肉互换,鱼与虾互换,各种蛋类互换等,注重蔬菜的颜色和品种搭配。 可针对不同证型选“药食同源”食养方 与其他膳食指南不同,此次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调养方案,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辅助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 “食养方中选用的食药物质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可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建议下,根据儿童青少年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健脾、开胃、消滞、益肾等作用的食药物质,如麦芽、山楂、莲子、芡实、山药等。 指南建议,在平衡膳食原则的基础上,遵循中医食养原则。合理搭配食物,体现“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传统膳食结构特点。以健脾增食为食养总则,根据不同症状,采取不同食养方法。注意食补不能太过,以防阻滞脾胃。 指南强调,要因人因地因时食养。在因人制宜进行食养方面,针对不同证型,膳食中加入适宜的食药物质,丰富儿童青少年食谱,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在因地制宜进行食养方面,根据各地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中医既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又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如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儿童青少年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调养原则。春天寒气渐退,阳气生发,应适当摄入辛温之物助阳气之生发,如葱、蒜、韭菜等。夏季阳气外越而体内阳虚,应少食生冷。秋季干燥,应选择甘润养肺类食物,如雪梨、银耳。冬季寒冷,在温补之余,应不忘养阴,可适当食用鸭肉、猪肉等。 倡导食养与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相结合 孩子出现生长迟缓,吃好吃够就行了吗?指南强调,除了食养,还要注意保持适宜的身体活动,关注睡眠和心理健康。 适宜的身体活动可增强食欲,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青少年,可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有助于身高增长。为此,指南建议,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通过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如跳绳、篮球、游泳等),结合传统健身方式(如八段锦、五禽戏、武术等),促进生长发育。 充足的睡眠也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消化功能不良会影响睡眠,进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出现身材矮小。指南提出,应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例如,2—5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应为10—13小时,其中包括1—2小时午睡时间;6—12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应为9—12小时,13—17岁儿童青少年应为8—10小时。 与此同时,指南建议,要重视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管理,关注情绪性少食、限制性进食等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以合理膳食为基础,结合心理疏导、沟通交流等心理和情绪干预措施,改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 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生长迟缓?指南指出,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有助于及时了解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指标的动态变化,建议依据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和营养状况,至少动态纵向追踪观察6个月(最好12个月)以上,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生长速率或生长曲线的偏离情况,评估其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指导方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2—17岁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和校医等,为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辅助预防和改善提供食养指导,不可替代药物治疗。指南提示,对于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儿童青少年,必要时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长期生长发育不理想、改善效果不明显或疾病原因导致生长迟缓的儿童青少年,应到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686.html
广西南宁支持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15分钟养老圈,托起幸福“夕阳红” 2023-02-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擀皮、填馅、叠褶……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上尧街道鲁班社区第一生活小区日间照料中心内,老人们说说笑笑,包饺子的手忙个不停。“正月里都是年,大家聚一块儿热闹,一会儿我们要把煮好的饺子送给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77岁的居民张淑恒笑着说。 边上整洁温馨的长者食堂,张贴着每日三餐的食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除了食堂,照料中心还设置了棋牌室、阅读室、户外长亭等活动场所。“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都有五六十人次的老人来照料中心参加活动。”鲁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宇强介绍,该社区原来是肉联厂职工宿舍区,辖区内有1000多名老年居民。转为社区化管理后,养老服务需求旺盛,社区服务水平却难以满足。 针对这样的问题,南宁市出台了《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涵盖用地保障、财政补贴、医养融合、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一揽子支持政策,解决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难题。 与此同时,南宁市统筹规划推进15分钟养老圈建设。通过推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推动新旧住宅小区按照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发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居家适老化改造等,逐步构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服务网络。此外,还建立了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展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为养老服务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样的政策举措,让黄宇强直呼等来了“及时雨”。乘着政策东风, 鲁班社区积极盘活闲置资源,按照老旧住宅小区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将原社区服务用房及老年活动中心升级改造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021年,区里还引入上海天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对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社会化运营,提供机构养老、上门服务、日间照料和长护险等多样化服务。 硬件改善,服务水平也大大提升。“不同社区老人的养老需求各有不同。鲁班社区的叔叔阿姨爱唱歌,我们就聘请专业老师来开课辅导,还有专业的社工每月定期开展有关活动。”上海天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总经理刘欣说。 “社区民歌队天天在练歌房排练,很多人都来听。”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张淑恒来到鲁班社区与孩子同住,因为常到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张阿姨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从我家走10分钟就到中心了,很方便。经常有医院的人来义诊、开讲座,我回回参加。”张淑恒说。 15分钟养老圈的建设,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 两个月前,刘欣和同事们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一名79岁的失能老人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不记得事情原委,拔出了半截胃管。因为距离医院较远,老人家属拨打养老服务中心电话求助。 服务中心即刻派出了专业护士上门,经过专业评估后现场安装好了胃管。“非常感谢!第一次预约上门服务,没想到解决得这样快!”患者家属激动地握住了护理员的手,此后多次预约其他上门服务。 近年来,南宁市探索医院治疗、社区康养、居家照护的“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医养结合模式,延伸老年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人在家、就近健康养老的需要。2021年3月起,南宁市正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提供机构和居家上门护理共计38个服务项目,为有需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送去关爱。 在鲁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除配备专业照护团队外,还与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签约建立医联体,为老人提供绿色通道、双向转诊、就医辅助检查、专家特需门诊等服务。截至目前,鲁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133次,满意度达98%。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7/c14739-32625644.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