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220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2-20
“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暨 5 重大突破!我国首个绝经前/围绝经期乳腺癌一线新药凯丽隆®上市 9 细胞治疗,中国创新: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创新论坛圆满召开! 10 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将启动 涉及41个品种、181个品规药品 16 川渝两地将加快推动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18 丰台构建“15分钟医疗圈” 目前设有14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18 澳媒:澳大利亚男子非法捐精,致同一社区60个孩子模样相似 20 惊人丑闻!罗马尼亚5医生从死者体内取出人工心脏再用,被刑事调查 20 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 专家建议设医疗卫生系统不良记录数据库 27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023-02-1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感染监测数据 (一)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2月16日为10720例;检测阳性率12月25日达高峰(29.2%)后波动下降,2月16日为1.1%(图1-1)。 (二)全国报告人群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波动下降到2月16日的7.2万。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月16日阳性数降至508(阳性率为0.7%)(图1-2)。 二、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 (一)总体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就诊人数呈现低位波动,2月16日为12.4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7%(图2-1)。 说明:自2022年12月9日起,监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疗量;12月21日起,增加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诊疗量(不含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农村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随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后呈现低位波动,2023年2月16日为4.6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5.0%(图2-2)。 (三)城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结果。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随后连续下降;1月23日后呈低位波动,2月16日为7.7万人次,较峰值下降了96.0%(图2-3)。 (四)哨点医院监测结果。2022年9月-12月上旬,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量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在2.7%-3.6%区间波动。第50周(12月12日-18日)明显上升至8.5%,第51周达到最高12.1%,第52周起快速下降。2023年第6周(2月6日-12日)下降至1.4%(图2-4)。 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在第51和52周期间达峰值后持续下降,2023年第6周(2月6-12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已下降至4.1%。2022年第49周以来,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12月下旬至2月初处于极低水平(低于1.0%);2023年第6周,流感病毒阳性率有所上升(3.4%)(图2-5)。 三、住院诊疗情况 (一)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随后持续下降;2月16日下降至2.0万人,较峰值减少了98.8%(图3-1)。 (二)在院新冠病毒感染阳性重症患者结果。全国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中,重症患者数量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后持续下降,2月16日下降至56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重症6例、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50例),较峰值下降了99.9%(图3-2)。 (三)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情况。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2月16日下降至6例,较峰值下降99.9%(图3-3)。2月10日至2月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机构累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9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97例。 四、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病毒变异监测情况 (一)总体情况。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2月16日,全国共报送2563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78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53.4%)、BF.7.14(24.9%)和BA.5.2.49(13.9%)。BA.5.2等20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2.4%之间,55个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0.6%)(图4-1)。 (二)12月以来本土病例病毒变异株监测情况。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全国共报送16931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34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48(60.4%)和BF.7.14(28.9%)(表4-1)。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1例BQ.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 (三)新冠病毒变异分省份情况。总体来看,北京、天津和内蒙古以BF.7及其子分支为优势株;江苏BF.7及其子分支和BA.5.2及其子分支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及其子分支为优势株(图4-2)。 五、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进展 截至2023年2月1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177.5万剂次(图5-1)。接种总人数131036.1万人,完成全程接种127685.8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710.2万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和90.6%(图5-2)。60岁以上老年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7949.0万剂次,接种总人数24167.3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3028.0万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19266.9万人。 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截至2023年2月16日,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人数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3%(图5-3)。 注:1.第一剂次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目前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病毒疫苗至少1剂次的人群,分母为2022年12月10日各省上报的老年人摸底登记人口数。2.全程接种率测算中分子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重组蛋白疫苗3剂次的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和重组蛋白疫苗2剂次的人群,并且接种后间隔满28天(4周)。3.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率测算分子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老年人群,分母为接种灭活疫苗2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次的人群,且全程接种后间隔满3个月。(由于重组蛋白疫苗实施加强免疫接种的时间短,接种3剂次重组蛋白疫苗人群目前未包括在分母中)。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3141/202302/t20230218_
国家疾控局孙阳副局长一行赴环境所调研 2023-02-1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2月16日下午,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等领导赴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调研,围绕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项目和环境健康业务工作等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 调研组首先考察了环境毒理学室、环境微生物学室和环境化学室,实地了解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与运行情况,并与在场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随后,调研组与环境所领导班子成员、首席专家及相关处室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俊主持。 座谈会上,施小明所长就环境所业务工作情况,从工作职责、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卫生应急防护与消毒、科研与国际交流合作及下一步工作考虑等方面进行了汇报。环境微生物学室唐宋主任对城市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阶段进展、现存问题及下一步考虑、污水流行病学国内外应用,以及开展城市污水公共卫生监测试点的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随后,座谈会重点围绕环境卫生应急、消毒与感染控制、实验室检测能力、污水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严俊副书记提出,近年来环境所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所职工保持了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希望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同时建议国家疾控局加大对污水新冠病毒监测项目的支持力度。 孙阳副局长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污水新冠病毒监测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所专业技术人员在新冠疫情及各类突发事件处置中深入一线,发挥专业特长,工作取得了实效。孙阳副局长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提高对污水监测工作的认识,加强宣传,向公众普及专业知识;二是加强污水监测的技术培训,提升各级疾控人员检测能力;三是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积极推进项目工作;四是拓展污水监测项目涵盖内容,推动污水监测在传染病监测中发挥更大作用。他强调,环境健康工作现在是发展机遇期,环境所要持续努力,开拓创新,为保障公众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座谈会后,孙阳副局长一行前往设在环境所的监测预警专班污水监测组进行慰问。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监测预警司相关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领导陪同调研。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2/t20230217_263802.html
“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暨 “三下乡”活动在四川凉山举办 2023-02-1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2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四川凉山举办了“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暨“三下乡”活动。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兴平,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其胜出席。 李斌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心着凉山的父老乡亲,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四川省人民政府等开展艾滋病防治攻坚,组织对口支援,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和全人群健康水平。下一步将继续以基层为重点,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凉山州等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活动宣布“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并由中央宣传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为总队授旗。志愿服务队员在活动中开展了义诊,并赴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带教查房和病例答疑,针对当地急需的知识举办专题讲座,这也是2023年“名医走基层—志愿服务行”的第一站。 现场活动后,李斌看望慰问基层群众,志愿服务队员为他们进行健康检查、病情分析和用药指导。 宣传司、财务司、医政司、机关党委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7847/202302/00b812adcdbb44d1a06c469aea54fc96.shtml
《国民营养科普丛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3-02-1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2月15日,《国民营养科普丛书》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该套丛书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历时2年组织编写完成,针对全生命周期的营养需求和不同疾病防控提出膳食建议,包括《母婴营养膳食指导》、《2-5岁儿童营养膳食指导》、《6-17岁儿童青少年营养膳食指导》等12分册。 发布会上,丛书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丛书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丛书主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所长丁钢强等向各分册主编代表进行了赠书,并对丛书的顺利编写向大家表示祝贺。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党委副书记郭浩岩主持发布会,对丛书的编写工作进行了总结。她指出,《丛书》是一颗营养科普的种子,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能够挖掘并发挥丛书的作用,打造更多样化的科普作品,让营养科普知识能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让更多百姓从中获益。 为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全面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要求,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受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委托承担了丛书的编写任务,确立了12省份疾控机构联合编书模式,组建了强有力的编写团队。《丛书》凝聚了100多名营养学、医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专家智慧,凝练了近2000个营养与食品安全热点话题,分类整理逐一予以回应和解答。 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成员、各省疾控中心分管营养业务主任、营养科(所)长、丛书分册主编出席了发布会。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2/t20230217_263792.html
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卫所党支部召开年度组织生活会 2023-02-17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2月17日上午,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卫所党支部召开年度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对党员进行民主测评。会议由支部书记张永同志主持,第五督导组杨丹同志参加会议。我支部共有正式党员21人,借调卫健委工作1人。应到20人,实到20人。 会议首先由张永同志介绍会议前期筹备及相关组织情况。2023年1月11日,我支部召开支委会,在通知要求的基础上,部署开展谈心谈话,剖析支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2023年2月3日,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就二十大精神开展学习研讨。会议第一项,由张永同志代表支部委员会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2022年度党支部工作。张永同志全面回顾了2022全年党建工作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会议第二项,通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和现阶段主要问题。去年支委会对照检查认为我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特别是学习的自主性表现不足。2022年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支部迅速投入对二十大报告的学习,利用党小组会开展研讨,支部书记利用线上平台讲党课、分享学习资料,以满足在外工作、居家办公、隔离休养的党员同志们需要,落实支部党员教育的主体责任。经支委会讨论,综合谈心谈话意见建议内容,认为现阶段支部开展主题当日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一方面受到前一阶段疫情态势的干扰,组织内党员流动、借调在外工作人员较多,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缺少创新意识。2023年我支部计划开展更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主题党日活动,充实内容,以调动党员同志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会议第三项,党员依次发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与会同志开诚布公、袒露思想,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业务工作缺乏创新思维,存在观望情绪、政治理论知识欠缺等方面。会议第四项,填写党员民主测评表。测评结果将于会后进行统计并经支委会讨论确认,随即向党员公布。 最后由张永同志作总结发言。本次民主生活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同志们要围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今天的会议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摘引网址: https://www.bjcdc.org/article/75485/2023/2/1676608990392.html
光控药物有望精确治疗癌症 2023-02-20 科技日报
西班牙科学家开发出一系列光敏分子药物,这些药物可被外部光激活,从而实现更局部化和可控的生物效应。最新研究表明,光药理学(受光控制的药物)为高度特异性治疗铺平了道路,未来有望精准治疗癌症等疾病。相关研究刊发于最近的《药物化学杂志》。 抗癌药物的一个局限性是,它们往往无法完全区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这不仅会降低治疗的有效性,也会导致副作用。 研究人员解释道,光敏药物能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其活性可借助外部光以可逆方式精确控制,这使它们能在所需时间内有效控制作用部位,从而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但迄今这类药物在视网膜或疼痛方面的应用尚处于实验阶段,在肿瘤学方面取得良好结果的研究并不多。 最新研究聚焦于肿瘤学领域的一个共同靶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当这些酶失调时,它们会阻止某些基因(如肿瘤抑制因子)表达,使细胞更有可能成为癌症细胞。鉴于此,科学家开发出了多种旨在抑制HDAC失调的药物,但其中一些具有毒副作用。 研究基于这些常规药物分子,但可通过改变光照条件来控制其活性。当这些分子被光激活时,它们能抑制HDAC。以前这些分子需要紫外光才能被激活,这可能对细胞有害且药物在生物组织中的渗透性很低。研究人员采用绿光来激活这些分子,这些分子的活性在宫颈癌、乳腺癌、白血病和结肠癌这4种癌症细胞系中得到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绿光照射后,癌细胞凋亡率增加。 研究团队据此开发出了一个小型光敏分子药物库,仅通过可见光照射就可控制这些药物的细胞活力,可见光更具渗透性,对细胞的损伤更小,未来有望在人体、斑马鱼或小鼠体内开展可行性研究,证明利用光药理学能更有效、更安全地治疗癌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30.html
2023-02-19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参考消息》日前刊登合众国际社网站报道《研究显示吸电子烟对DNA损伤不亚于香烟》。报道摘要如下: 美国南加州大学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经常吸电子烟的人与经常吸烟的人,二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受损程度相同,从而驳斥有关电子烟是香烟较安全替代品的说法。 在近期发表在《尼古丁与烟草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从吸电子烟者、吸香烟者和从未吸过这两种烟的人口中提取上皮细胞进行分析。 他们发现,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电子烟和香烟者的DNA受损程度是前者的两倍多。他们还发现,吸香烟和吸电子烟造成的DNA损伤性质相似。 这种对口腔内膜DNA造成的损害往往与癌症和炎性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凯克医学院的艾哈迈德·贝萨拉提尼亚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首次证明,电子烟使用者吸电子烟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口腔细胞DNA受到的损伤就越大。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吸烟者身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9/c14739-32626716.html
科普:睡眠不足影响学生学习能力 2023-02-20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李雯)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日前刊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学生如果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会影响学习能力。 此前研究显示,睡眠是健康和绩效的重要预测因素。动物研究表明,白天形成的记忆在睡眠中得到巩固,当正常的睡眠模式被中断时,白天学习的内容就会忘记。专家建议青少年每晚睡8至10小时。但许多大学生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足。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3所大学的600多名大一学生开展了研究。学生们每晚佩戴睡眠追踪器,用以监测和记录睡眠情况。研究人员收集了这些学生大一期末的平均成绩,以评估睡眠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参与研究的这些学生平均每晚睡6个半小时。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睡眠每增加1小时,期末平均成绩会略有提高。 研究人员指出,睡眠对学习和记忆很重要。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学生在大学课堂上的学习能力。长期睡眠不足6小时,人体会积累大量的睡眠债务,从而损害健康。研究人员建议大学生要重视夜间睡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31.html
重大突破!我国首个绝经前/围绝经期乳腺癌一线新药凯丽隆®上市 2023-02-18 诺华
2023年2月18日,诺华重磅乳腺癌治疗药物 -- CDK4/6抑制剂凯丽隆®(琥珀酸瑞波西利片)在中国正式上市。作为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绝经前/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初始治疗的CDK4/6抑制剂,凯丽隆®于2023年1月1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用药,作为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使用内分泌疗法治疗时应联用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动剂。 本次上市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重庆四地同步举行,与会嘉宾共同表达了为患者赢得更长生存期和更高生命尊严的坚定信心。在数千位国内外乳腺癌诊疗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共同见证下,凯丽隆®在中国正式全“丽”启程。 对乳腺癌晚期患者来说,每一种新的治疗方案,都会给其带来一道希望之光,尤其对于年轻的绝经前患者而言,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出现更能令其振奋。而对深耕乳腺癌领域、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创新研发的诺华而言,尤其洞悉患者渴望。诺华创新药物中国总裁张颖女士表示,“在倾听患者心声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罹患乳腺癌的女性是职场中坚、家庭支柱,迫切渴望通过治疗回归正常工作及生活。因此,从凯丽隆®在一月获批之后,我们加速推进产品上市,希望将其尽快用于临床。作为中国首个用于晚期一线绝经前乳腺癌适应症的CDK4/6抑制剂,凯丽隆®的正式上市将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护航高质量生活,为患者生命尊严筑篱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肿瘤。在中国,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中,约70%的患者为HR+/HER2-乳腺癌。尤其令人揪心的是,其发病高峰年龄在45-55岁,比欧美早了10年多。 乳腺癌在中国不仅仅是病患规模庞大的冰冷数字。目前,基于延长患者生命、帮助患者获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治疗理念,内分泌治疗仍然是HR+/HER2-晚期乳腺癌经典的系统性治疗手段,但其仍会出现诸如原发或继发耐药、疗效大打折扣等治疗痛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表示:“非常高兴看到凯丽隆®即将能够用于临床,这无疑会给国内绝经前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也为无数个患者家庭带来更多美好生活的希望。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高峰早,大约在45-55岁之间,针对这部分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绝经前患者,需要合适的治疗方法。凯丽隆®联合内分泌治疗达到了中位总生存期(OS)58.7个月的超长生存获益,并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临床获益量表(ESMO-MCBS)中获得满分,意味着为HR+/HER2-晚期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带来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获益。” 诺华全球药品开发中国负责人高蓉女士表示:“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临床价值为导向,让创新药尽早惠及患者,是诺华创新研发始终不变的态度。在凯丽隆®中国的研发过程中,为了把这种有卓越临床获益的新治疗选择更早引入中国,惠及中国患者,我们持续寻找并把握机会,在保持产生高质量数据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加快凯丽隆®的上市速度;而中国研究的结果也再次证实了凯丽隆®在中国人群中优异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不懈标定新高度,诺华力促中国患者尽早享有前沿成果 凯丽隆®的创新意义和价值,标志着诺华持续深耕乳腺癌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自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百年以来,诺华已实现了多个唯一性突破。 从一直引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到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再到今年1月上市唯一用于治疗HR+/HER2-一线绝经前的CDK4/6抑制剂,诺华始终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创新研发的各个环节,追梦向前,征途不辍。在乳腺癌领域,诺华将继续开发并引进处于世界前沿的乳腺癌突破性疗法,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多新选择;与此同时,诺华也致力于加速和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以期惠及到更多患者,帮助她们重获生命力量。 据悉,该药目前已由新加坡和瑞士工厂生产和包装并已运抵中国,下周伊始开始陆续落地国内各大药房。 目前,凯丽隆®/Kisqali® (琥珀酸瑞波西利片)已在全球超过95个国家获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均已批准本品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治疗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作为诺华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又一重磅产品,凯丽隆®是全球迄今唯一一种被证实与不同内分泌药物联合,在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中具有明确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总生存期获益的CDK4/6抑制剂。本品联合内分泌治疗全面生存获益的数据,使得其在《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治疗指南(2022版)》获得强调。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b45e5978583.html
细胞治疗,中国创新: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创新论坛圆满召开! 2023-02-18 生物谷
2023年2月18日,“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创新论坛”在上海张江圆满召开。本次论坛以“细胞治疗——中国创新”为主题,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主办,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干细胞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论坛邀请了国内细胞治疗领域专家,重点围绕细胞治疗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产业推广等三个阶段进行探讨交流,深入分析我国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现状,探讨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瓶颈,加强国内外细胞治疗领域组织机构交流合作,促进细胞治疗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前、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中国细胞治疗领域研究与转化应用发展。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裴钢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陈晔光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秘书长杨瑾女士、张江集团副总经理王凯荣先生出席了开幕式。论坛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秘书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何志颖研究员主持。 在开幕式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杨瑾秘书长宣布了第三届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代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方人员表示欢迎,对支持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筹办此次论坛的各个机构单位表示感谢。 中国科学院陈晔光院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政策的放行与大力支持,免疫细胞治疗相关的各项临床研究在全球相继开展,细胞治疗的相关企业也随之兴起。然而要实现对器官的功能性修复,免疫治疗还远远不够。干细胞因其具有修补、还原、替换和再生体内组织细胞的能力,可实现对常规疗法无效的病症的治疗。免疫细胞和干细胞要成为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成药是其关键,然而细胞成药在我国目前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希望借助本次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论坛,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经验与共识,通过协同创新,加快中国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加速我国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与应用,推动我国细胞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会长惠利健研究员提出,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细胞治疗在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的进展明显加速,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在细胞治疗的创新和转化过程中,通过原始创新建立细胞治疗新技术,完善细胞质量安全评价、临床研究规范及产品标准,进而推动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应用,将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而支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第三届分会继续秉承分会宗旨,衔接细胞治疗从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的全链条转化应用各个环节,在监管政策、制备工艺、质控手段、存储模式、应用方式、适应症选择等方面,联合国内外细胞治疗从业专家和企业,建立和完善细胞治疗的行业标准,加快我国细胞治疗尤其是干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步伐。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凯荣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自1992年开园以来,张江集团作为张江科学城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推动者、科创生态营造者,通过集聚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全球顶尖创新企业和人才资源,正在发展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交通出行更便捷、生态环境更优美、文化氛围更浓厚”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张江集团高举CGT产业大旗,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设立上海细胞与基因产业园;未来将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分会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深入搭建具体支撑产业发展的多维平台,共谋细胞产业发展,共筑人类健康事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就细胞治疗基础与转化的关键环节进行了主旨报告。程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从事造血干细胞调控、再生策略和成药性研究,研发和推动多个细胞和基因治疗新药临床注册研究,牵头制定自体造血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主编干细胞制剂标准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国际专刊。程教授指出细胞药物研发周期极其漫长,而细胞药物,尤其是干细胞药物由于其复杂性,为其成药带来更大的挑战。对细胞治疗基础研究与转化的关键环节的明确,是实现细胞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应用的关键。程教授围绕细胞治疗作为未来可期的生物产业,强调细胞治疗产品转化应用必须基于生物学基础,但“细胞药物,赢在全链”,且干细胞产品的标准化制备和质量评价是衔接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关键,是全面实现细胞技术/产品全链条闭环管的关键。最后,程教授强调临床研究作为细胞治疗金标准的“一锤定音”的地位,并对基因治疗联合细胞治疗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会议还特别邀请国内细胞治疗领域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品开发、监管科学等方向的顶尖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刘明耀教授介绍了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研究中的关键要点,对Quikin CART的技术优势进行了介绍。科济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李宗海教授对CAR-T治疗实体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员介绍了细胞属性转变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应用。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君英博士对临床级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衍生产品的IND申报和质量控制进行分享。星奕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立群博士结合细胞治疗产品开发中的CMC要点,重点阐述了NK细胞的应用优势。大会报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黄鹏羽研究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谢欣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家喜教授共同主持。 此外,论坛会议就细胞治疗产业发展思路与策略设置圆桌论坛环节。针对中国细胞治疗的发展前景如何和何时可实现资本回馈,北京泽辉辰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张愚认为中国细胞治疗的基础研究已经与其他国家相当,转化应用将是下一步的重点。上海微知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国宇和上海科技大学教授王皞鹏进一步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曹弋博先生、上海市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研究员王方敏对我国细胞治疗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现状表示非常乐观。圆桌论坛各位嘉宾都对我国细胞治疗进行寄语,论坛由同济大学医学院、吉美瑞生/仙荷医学公司董事长左为教授和星奕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立群博士共同主持。 最后,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裴钢院士为本次细胞治疗研究与应用创新论坛致闭幕词。裴院士借岳飞《满江红》词,激励细胞治疗领域从业同道继续努力,共促干细胞领域的蓬勃发展。裴院士强调细胞治疗被誉为“未来医学的新支柱”,是生物医药的先锋领域,需要以细胞产品作为依托,以落脚市场作为长远计划。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细胞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细胞治疗及临床转化”已经成为我国“十四五”健康保障发展的重大议题。随着新一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战略新兴产业和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如何抢抓生物医药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抢占国际干细胞产业制高点,不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考卷,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裴院士希望借助本次细胞治疗分会论坛这一契机,经过细胞治疗相关的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建我国细胞治疗互利共赢共同体,共同推动我国细胞治疗领域和应用健康有序发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054e59329aa.html
2023-02-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充分肯定3年多来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决定性胜利,深入分析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对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提出明确要求。 3年多来,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抗疫,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强大的战略定力,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了全球5波疫情冲击,有效处置了国内100多起聚集性疫情,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2022年11月以来,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从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到制定进一步的优化措施“新十条”,从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到印发第十版防控方案和第十版诊疗方案,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较短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2亿多人得到诊治,近80万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当前,我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正在释放出发展的巨大活力、前行的强大能量。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望3年多来的同心抗疫,我们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这份非凡的抗疫答卷,成绩殊为不易,世人有目共睹,历史必将铭记!从突发疫情应急围堵,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全方位综合防控;从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到大上海保卫战、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面对病毒变异带来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牢牢掌握了抗疫的战略主动权。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重大判断、对防控工作的重大决策、对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群众是认可的,成效是巨大的。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要深入总结3年多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经验做法,完善相关机制和举措,建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做好风险人员管控,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能力建设,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疫苗接种工作,抓好常态化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统筹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攻关,积聚各方力量提升生命健康科技水平。 实践证明,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能胜利。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再推进再落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严从细筑牢护佑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坚实屏障。我们要倍加珍惜抗疫斗争的重要成果,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必胜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8/c14739-32626297.html
2023-02-18 北京青年报
“喝白酒杀菌能预防新冠”一度被不少人信以为真。这些人的逻辑是“病毒怕酒精,天天喝酒的人不容易感染”。那么喝酒真的能够预防新冠感染吗?当然不可能!不仅不能防新冠,喝酒还会加重“中招儿”后的症状。 酒精是常用的消毒剂,75%的酒精外部使用可以起到灭杀病毒的作用,但这和喝酒可是两码事。 饮用白酒,在体内主要在胃肠道吸收,通过肝肾代谢,根本接触不到感染呼吸道的新冠病毒。且饮用白酒完全达不到75%酒精的灭杀病毒作用。不仅如此,长期饮酒对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都存在着各种影响,反而会增加感染新冠的风险。 “天天喝酒”,一部分这样的人已经开始生病了——“酒精依赖综合征”。酒精的成瘾会导致无法停止饮酒,停止或减少饮酒后便会出现手抖、心慌、出汗等酒精戒断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及生命。新冠感染之后,大部分人会出现发热的过程,也可能感觉乏力、干咳等等,有些长期饮酒的人,便会停止或减少饮酒,一天后,甚至更短到几个小时之后,戒断症状便会显现。并且,长期饮酒的患者,因酒精的长期影响,身体情况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不论是肝脏代谢酒精带来的负担,还是长期饮酒引起的营养不良等,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加重新冠感染的症状,增加重症肺炎出现的概率。那这种情况,难道还要继续喝酒吗?当然不是。当酒精已经达到依赖综合征情况时,只有在专科医院的治疗护理下,才能够安全地把酒戒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8/c14739-32626408.html
开学了,流感、诺如病毒等疾病应该如何预防? 2023-02-19 新华网
冬春季是许多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开学后,孩子们又开始了集体生活,孩子、家长、老师应该如何预防流感、诺如病毒等疾病,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相关部门和专家。 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副主任医师刘白薇介绍,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全人群普遍易感,且感染后免疫保护时间短,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疫情的最主要病原体,常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传播。 人感染诺如病毒后可导致急性胃肠炎,一般在摄入病毒后12至48小时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 刘白薇表示,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为自限性疾病,病情轻微,通常持续2至3天,预后良好,但不排除个别老人或者孩子症状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专家介绍,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常因摄入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导致感染,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物,尤其不要生食贝类等海、水产品。 感染诺如病毒后需要进行居家隔离,隔离时间为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家长要提醒孩子,班级内如有同学呕吐时,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离开现场,减少感染诺如病毒的可能。如果孩子已被感染,应配合学校和医疗卫生部门,将孩子的便样送到指定地点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让孩子在家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再复课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学校和托幼机构属于人群聚集场所,由流感病毒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风险在开学后也会有所增加,家长要注意天气变化,帮助孩子随气温变化添减衣物,避免着凉;孩子在学校要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患者;学生、老师若出现症状不带病上课上班。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提示,春季来临,水痘的发病高峰也同期而至,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首都儿科研究所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黄辉表示,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皮损范围广,皮疹比较痒,需保持手卫生及衣物清洁,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 黄辉说,按时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该疫苗的接种程序为18月龄接种第1剂、4岁接种第2剂;如果是13岁以上儿童首次接种时两剂间隔4至8周。特别注意的是,还没有达到初次免疫年龄的低龄儿童,要注意避免接触水痘患者及带状疱疹患者,降低患病风险。 “在家庭护理方面,常有家长说‘不能洗澡不能招风’,这是误区。”黄辉表示,洗澡可减少皮肤污垢及定植细菌,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水痘患儿洗澡时可用流动水淋浴,平日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不捂汗、勤更换,并根据情况将患儿衣物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等消毒方式,减少家庭内成员相互感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9/c14739-32626663.html
2023-02-20 光明日报
日前,在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的候诊大厅里,满是前来就诊的患者。首席专家卢伟英的诊室尤为忙碌,门口排满了人。 “环境污染、生活方式不良等原因,使这些年不孕不育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作为长期从事这个领域的医生,我格外能理解病人们的痛苦,问得比较细,所以看诊时间经常比病人预计的要久一些。”卢伟英接诊完当天上午最后一个患者,已是下午两点。 成为妇产科和生殖医学科医生30多年来,卢伟英帮助无数患者圆了“父母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卢妈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从“首席专家”到“新任委员”,卢伟英认真履职,建言献策,做足准备。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不孕症发病率,卢伟英从2018年开始,带领团队,走进中学和高职学校,为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设生殖健康科普公益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知识,引导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婚恋观与人生观。她和团队开展校园科普的足迹目前覆盖了海口、三亚、屯昌、五指山、陵水等省内多个市县。除了进校园开展讲座,卢伟英还大力发展网络科普视频,相关作品还曾获得2021年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分会的全国科普视频大赛二等奖。 卢伟英建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生殖健康宣传体系,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婚恋观,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性别平等、责任共担的家庭观。举办生殖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在试点学校成立生殖健康科普教育专班,由专班针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特点及需求制定授课计划,定期进行生殖健康科普知识竞赛,总结教学成果并推广。 卢伟英表示,我国目前育龄人口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普遍晚婚晚育。随着育龄人口年龄增大,相关人群可能会面临更高的生育难度和不孕不育风险。因此,她认为应在提供更大范围生殖辅助技术服务方面,有更多作为。 “希望未来,生殖健康课程能够大大方方地走进各学校,同时通过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人们的生殖健康得到进一步保护,从而帮助更多家庭。”卢伟英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15.html
2023-02-1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消息,联合采购办公室近日发布《关于开展第八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23年2月20日起开展信息填报工作,涉及阿加曲班注射剂、阿托西班注射剂、氨甲环酸注射剂、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剂等41个品种、181个品规药品。 《通知》中指出,属于本次药品填报范围并满足药品要求的相关企业,包括提供药品及伴随服务的国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境外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境内代理人。 属于药品填报范围并获得国内有效注册批件且满足以下要求之一的上市药品,应具备相应批件或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化学药品目录集》中查询到相应结果: 一是原研药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 二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 三是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号〕或《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通告》〔2020年第44号〕,按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批准,并证明质量和疗效与参比制剂一致的仿制药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8/c14739-32626399.html
让线上就诊更便捷更规范(民生观) 2023-02-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期待互联网诊疗发挥更大作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你从外地来一趟太远了,下次复诊可以试试远程视频看病,药品能邮寄到家。”近期在医院门诊采访时,笔者多次听到医生向患者介绍线上就诊方式,减少他们来回奔波产生的路费、时间成本,也常听到一些患者主动询问:“如何网上看病?” 近年来,在线问诊需求持续增长,医疗机构提供的线上问诊、用药指导等服务受到欢迎。新技术用于新业态,互联网诊疗既能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也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供给压力,满足了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 互联网诊疗并非线下医疗的简单延伸,对医生、机构的服务内容、安全质量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等,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技术开展服务的同时,也逐渐明确了互联网诊疗在医药、医疗、技术等方面的监管要求,让其更加便捷、规范发展。 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的互联网就诊需求。“我这个病情可以在线问诊吗?如何挂号?怎么操作?能否使用医保?”在门诊,经常有患者发出这些疑问。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便捷服务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平台的简便性和精准性,为患者省去寻找环节,满足大多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使用需求,逐渐培养患者就医习惯。此外,还要结合供给做文章,明确服务范围和边界,探索从线上咨询、复诊开药延展到覆盖预防科普和诊前、诊中、诊后等一体化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为患者带来更加便利高效的在线诊疗。 完善顶层设计,疏通互联网诊疗发展的堵点、难点。继续完善支持互联网诊疗发展的各类配套政策,比如帮助跨区域患者在互联网就诊后,实现医保报销;规范诊疗行为,互联网诊疗的过程及结果应进行完整记录,病历、处方等关键信息的流转应可追溯。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功能定位,实现线上线下医保支付同质化,完善线上收费体系及医务人员绩效激励机制等,促进互联网诊疗良性发展。 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期待它能发挥更大作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00.html
北京:东城多家医院重启夜间门诊 2023-02-19 北京晚报
日前,本市发布医疗机构门诊预约诊疗服务管理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在晚间、周末、节假日开设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东城区多家区属医院新增或重启夜间门诊、周末门诊等延时服务,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近日,北京市第六医院重启儿科夜间延时门诊,解决了不少家长的“心病”。晚7时,刘女士带着9岁的女儿来到北京市第六医院儿科。“刚开学,孩子就感冒了。听朋友说六院儿科夜间门诊重新开诊,我下班就赶紧带她来看看。”眼下,该院儿科门诊可诊疗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开展42天婴儿体检、入园体检、学生游泳体检等,并与推拿科合作开展特色诊疗项目——小儿推拿。北京市第六医院儿科周一至周日7时30分至22时可就诊(挂号时间:7时至21时30分),家长可通过“北京市第六医院”微信公众号或现场自助机预约挂号。 北京市隆福医院在原有周六、周日全天门诊以及夜间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周末中医博士门诊,全面开放辅助检查科室,与正常工作日门诊无差别、同质化。同时,外聘多名中医专家周末半天坐诊,为广大患者服务。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在夜诊服务不停歇的同时延续周末门诊。为解决患者就医难,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在开学季到来之际,恢复了儿科夜间延时门诊,门诊时间为8时至20时,全年无休。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219/45dd49ab2c6549
辽宁医药集中采购减轻群众负担 2023-02-2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沈阳2月19日电 (记者刘佳华)记者近日从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辽宁持续推进医药集中采购,减轻群众负担,解决“看病贵”问题。2022年,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实现交易额442.08亿元,同比增长5.79%,落地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各类集中带量采购项目可节约采购资金20亿元,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4%。 据悉,2022年,辽宁牵头开展“八省二区”省际联盟第四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通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汇集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需求量,由医药生产企业自愿参加、自主报价,通过公平竞争形成采购价格,与最高有效申报价相比,中选产品最高降幅89.76%,平均降幅62.67%。医疗机构与中选企业签署协议、严格落实,推动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07.html
川渝两地将加快推动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2023-02-19 中国新闻网
17日,川渝医疗管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四川省广安市举行,川渝两地将分步骤加快推动两地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控制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2023年川渝两地重点推动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29个区(县)和四川省成都、广安、泸州等15个市相邻地区开展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此前,川渝两地已实现所有三级甲等公立医院45项临床检验、67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结果互认,互认工作已惠及两地672.24万例次患者,累计为患者节约费用约3.88亿元。 近年来,川渝医疗管理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四川离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地级市广安市为例,渝广两地每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2.8万例次,邻水县人民医院、广安区人民医院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得到重医附二院等名院驻点帮扶指导,广安与重庆市渝北区、合川区签订《毗邻区域120应急救援合作协议》,联动区域内实现就近调度救护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等均对广安协议医院开通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据悉,该座谈会由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根据会议共识,接下来,川渝两地将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效整合、协同共赢的卫生健康发展新格局。通过建立健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产业等方面联动协作机制,实现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良性流动、合理配置。到2025年,成渝地区一体化公共卫生体系、品质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端化健康产业体系健全完善,区域卫生健康协作高水平样板初步建成,“大病不出成渝”全面实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9/c14739-32626717.html
丰台构建“15分钟医疗圈” 目前设有14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023-02-20 北京青年报
有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国寺社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医疗服务 近日,丰台区马家堡街道镇国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开诊。这是马家堡构建“15分钟医疗圈”中的重要一环,填补了街道辖区西南区域的医疗空白。再结合年底即将开设在东南角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辖区13万名居民群众可享15分钟到达社区医院求医问药的便捷、省心和安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镇国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顺利开诊,让家住镇国寺社区冬季星空的陈辛英阿姨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对于她来说,2023年的春节除了喜庆祥和,更平添了一分期待与欢欣。用陈阿姨的话说:“年纪大了,身体难免有点不舒服,但大医院离家远、早去依旧排大队、在路上奔波时间长,还没到医院就站不住了。”于是,一通通急切的电话打到了12345北京市民热线,希望能够就近开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周边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来说,能够方便省心地病有所医就是“刚需”。 针对群众诉求,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向前一步,凭借自身医疗资源和在马家堡辖区扎根多年的基础,承接了开设镇国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丰台区卫健委、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属地马家堡街道办事处等多方通力合作,多次协调、沟通下,顺利完成选址、报批、审核、拨款、建设等工作,并于虎年腊月廿八日完成装修。 镇国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刘峰回忆道:“装修开工时已临近春节,很多工人师傅都想早点回老家团聚。但一听说这是个惠民项目,二话不说跟我打了包票,一定抢在节前完工。”就这样,在所有前期建设者的坚守下,春节假期一过的正月初八,镇国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得以顺利开诊。 据介绍,镇国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设了全科、中医、B超、检查化验、中西药房等专业科室,依托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资源,可以享受到中心同样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开业就为周边约2.3万居民送去家门口的便捷医疗。 步行只需6分钟,就能看诊开药和进行多项检查,签约了家庭医生就能全年减免医事服务费和“无限制”购药服务,还能开B超、生化检查、肠胃镜检查、放射检查等单子,直接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检查。这让陈辛英和像她一样的很多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直线上升。 比陈辛英更高兴的,要数住在镇国寺社区玺萌公馆小区的柳大叔了。服务站就开在家楼下,步行2分钟即到,就连他经常需要做的中医理疗项目也搬来了。在服务站二层设置了中医诊区、输液室、理疗室,除中医诊室外,还有中医治疗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项目,如拔罐、针灸、按摩、艾灸等。“服务办到我们心坎上去了,我经常出去钓鱼,坐上半天,这肩颈、胳膊就疼,之前总骑车去嘉园二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摩,虽然不到2公里,可说到底还是家楼下这个方便。”柳大爷笑着说,“刘站长前几天告诉我,楼梯上马上要安装‘爬楼神器’,我这老伴儿腿脚不方便,以后来这儿看病省去了爬楼的麻烦,这真是想到我们前面去了,更合我们心意了。” “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扩容和辖区点位均衡设置,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马家堡辖区居民充分享受‘15分钟医疗圈’带来的便捷。”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陈应军表示,未来,马家堡辖区将会陆续开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一步织密辖区医疗服务这张惠民网,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治疗预防、慢病康复治疗等一体化、持续性、便捷式的医疗服务。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丰台区卫健委了解到,丰台区目前设有14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周边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及疫情期间的防控工作。下一步,丰台区将持续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网底作用,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42.html
2023-02-2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18日报道,一名男子使用不同名字登记捐精,使其成为60名孩子的生父。在一个性少数群体社区的一次聚会上,60名孩子的父母发现,彼此的孩子长得很像,于是他们对当地负责捐精服务的机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名捐精者使用了4个不同的名字在捐赠机构登记。 在澳大利亚,捐精者收取费用是违法的,最高刑期可达15年,但非法捐精交易仍很盛行。医生和学者呼吁政府机构应加强监管,同时希望捐精者能够保有“对生活最起码的尊重”,拒绝非法交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mABJ9p9qV
美国俄亥俄州卫生部将为东巴勒斯坦居民开设健康评估诊所 2023-02-20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月19日,美国俄亥俄州卫生部发言人表示,俄亥俄州卫生部将在该州东北部为受火车脱轨事件影响的东巴勒斯坦镇居民开设健康评估诊所。诊所将于当地时间21日中午开放,配备护士、心理健康专家和毒理专家。俄亥俄州卫生部将与哥伦比亚县卫生部和美国卫生部展开合作,鼓励任何有医疗问题或疑问的人利用这一资源。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mAASef2gk
惊人丑闻!罗马尼亚5医生从死者体内取出人工心脏再用,被刑事调查 2023-02-20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路透社18日报道,罗马尼亚检察官表示,他们已对5名医生展开刑事调查,这些医生涉嫌从死去病患的遗体内取出植入的医疗装置,再使用到其他病患身上。检察官在一份声明中说,其中1名医生是主谋,在罗马尼亚东部城市雅西的一家医院工作,目前他已被拘留,等待关于滥用职权和受贿罪的调查。检察官表示,另外4名医生在未经患者或其家人事先同意的情况下,向主谋医生提供从已故患者身上取出的心脏植入装置。 检察官指控,从2017年起,主谋医生进行了238次手术,非法使用从死亡患者身上取出的植入装置或来源不明的植入装置,使患者面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风险。检察官表示,这名医生建议的大部分植入手术是不必要的,而且是基于虚假诊断或之前开出的、会引发特定病症的处方药引起的症状。 路透社称,罗马尼亚是欧盟内医疗系统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过去30年,罗马尼亚只新建了一家医院,医疗支出在欧盟中垫底,数万名医生和护理人员移民国外。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mAW7QleSA
中国医疗援助造福非洲民众(专家解读) 2023-02-2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乌干达《新景报》网站近日刊登文章,题为《心连心的合作:中国医疗队的贡献挽救生命》。文章称,过去60多年里,中乌关系乃至中非关系愈发紧密,中国对乌干达乃至整个非洲的贡献有目共睹,其中就包括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中乌友好医院,就是两国医疗合作的“代言人”。这所医院由中国援建并赠送给乌干达,成千上万乌干达人从中国在该医院提供的服务中受益。自1983年以来,中国每年都支持乌干达医疗部门,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到乌干达工作,与同行分享经验,同时向民众提供服务。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一些国家奉行疫苗民族主义,中国则展现出大国担当,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并肩合作,捐赠疫苗、开展联合研发等。 文章称,有句谚语说:“患难见真情。”它是对中乌两国关系的最佳描述,描绘了双方互惠互利和尽显兄弟情谊的合作。北京与非洲各国的合作关系,植根于具体而不是冠冕堂皇的空话,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的证明。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963年,中国政府应邀向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开启了援外医疗的历史。对非医疗援助,一直是中国援外医疗的重要内容。 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在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医院、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不足;二是专业医疗人员缺乏,而且本土医疗人员易流失;三是投入资金不足,医院、防疫及公共卫生系统、医疗人员等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四是医疗培训机构相对缺乏。 中国对非医疗援助涵盖多方面内容: 一是定期派遣援非医疗队。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向40多个非洲国家累计派出医疗队员约2.3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3亿人次。中国许多省市都有对口的援非医疗队,形成了中非卫生合作的优良传统。 二是开展中短期援非医疗项目。例如: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曾开展环非洲访问、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多次开展“光明行”援非医疗服务,为非洲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等。 三是帮助非洲国家应对各种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危机。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中国第一时间逆行驰援,共派出1000多人次公共卫生专家和医护人员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保障,并先后提供多轮紧急援助。2016年以来,中国专家赴非洲多国帮助当地防控疟疾、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鼠疫与黄热病等,有效遏制了各类疫情蔓延。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树立了合作抗疫的典范。中方第一时间向非盟和非洲国家援助抗疫物资和疫苗,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提前开工。 四是开展多种形式医疗培训。中国一直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注重培养非洲本土医疗卫生人才。尤其是疫情发生后,线上线下对非医疗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提升了非洲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 五是帮助非洲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一期)已经竣工,成为中非合作的又一标志性项目。2000年以来,中国在非洲援建了130多个医院和诊所,改善了非洲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 六是为非洲国家提供资金、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公共卫生系统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多年来,中国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在帮助非洲抗击疟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非卫生健康合作在机制建设上迈上新台阶。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到中非合作“八大行动”,都包含加强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重要倡议。2020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强调共同打造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和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健康丝绸之路”受到非洲人民欢迎。这些机制的建立,对中非卫生健康合作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合作的常态化和机制化,也有利于将合作成果真正落到实处,造福非洲各国人民。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良好的健康与福祉”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之一。中国对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医疗援助,展现了致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大国担当,为实现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行动,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提出了应对人类卫生健康危机的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促进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06.html
全国名中医陈宝贵谈雨水节气与养生 2023-02-19 中国新闻网
北京时间2月19日6时34分将迎来雨水节气,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因为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而取名为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说的就是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的脚步近了。 每年雨水节气前后,就是所谓“龙抬头”之时。中国华北地区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说法。 为了弘扬中医养生与防病文化,让公众了解和掌握节气养生的知识,天津中医药大学特邀请全国名中医陈宝贵教授谈“雨水节气与养生”。 生活起居 陈宝贵教授指出,“春捂”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但是“春捂”到底要“捂”哪里呢?陈教授建议,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春季多风,运动后容易出汗,春风一吹容易感冒。尤其是老年人出门要记得戴帽子,正如中医经典所讲“头为诸阳之会”,戴帽子正是春季顾护阳气的做法。另外,老年人在春季洗漱、洗碗、洗衣时,尽量用温水,以免寒湿之气挟风侵袭关节,造成关节疼痛。 饮食养生 陈宝贵教授指,出食物和药物可以按照“四气”的属性划分,即寒、热、温、凉。在日常食疗养生中可以参考药食四气的属性加以选择。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人在春季肝气容易过旺,肝木旺则克脾土,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因此在雨水节气,在饮食方面人们要注意补脾。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水为辅,水米交融,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补脾养胃。比如扁豆红枣粥、山药粥、栗子桂圆粥都是很好的选择。(糖尿病人要做好食物搭配,不宜单纯喝白米粥。) 运动养生 陈宝贵教授指出,自雨水节气开始,人们就要从“冬藏”的养生方式中解放出来,让“窝”了一冬的身体活动起来。春三月应该早睡早起,可以散步、可以踏青,通过活动肢体以达到疏通气血、调节经络、舒畅情绪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量不宜过大。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19/c14739-32626719.html
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教你防治花粉过敏 2023-02-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专家提醒,儿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不要贸然使用感冒药,有可能是过敏引起,需要找专科医生诊治。 春季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同时也是许多人出现过敏症状的季节。 “春季最常见的过敏是花粉过敏,也称花粉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周勇介绍,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花粉多是过敏原。花粉过敏的典型症状有荨麻疹、鼻塞、打喷嚏、流清水鼻涕、眼睛发痒、咳嗽、喘息等。需要注意的是,杨絮、柳絮过敏症状与花粉类似。 周勇说,花粉过敏的症状一般比较轻,服用一些抗过敏的药物就能好。如果过敏导致黏膜系统损伤,或者身体组织出现肿胀,应该及时就医。严重的过敏,比如出现哮喘,荨麻疹引起喉头水肿,则可能导致窒息、危及生命,要及时到医院救治。 如何预防花粉过敏?周勇表示,脱离过敏原是最好的方法。过敏体质的人要戴口罩、远离盛开的花草和飘絮的柳树、杨树。在鼻腔中使用特殊的隔离剂,也可以阻止花粉与黏膜接触。 “小孩子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也容易出现过敏。”周勇说,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家长要留意小孩子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家长本身是过敏体质,比如患有过敏性鼻炎、湿疹、哮喘等,遗传给小孩子的概率较大,因此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类似症状,最好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专家提醒,儿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不要贸然使用感冒药,有可能是过敏引起,需要找专科医生诊治。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19/21/HTVI7L5R0038804V.html
2023-02-20 科技日报
“当前,第一代、第二代毒品正逐步转向以新精神活性物质为代表的第三代毒品,需要为一线禁毒部门提供创新实战技术和高水平人才。”2月16日,在全国禁毒技术研讨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王广基将毒品问题面临的新形势和盘托出。 如何推进禁毒科技创新,成为此次会议的焦点。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王优美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整类列管已被实践证明是最为有效的管制手段,针对有限目标物的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实战,覆盖整类物质的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方法将成为发展方向。 科研创新填补了国内禁毒技术应用空白 近年来,我国的禁毒科研工作推动了毒品检验鉴定、污水监测、毛发验毒、毒品成瘾性和危害性评估等技术的发展应用,有力填补了国内禁毒技术应用空白。加强禁毒科学技术研究,提升禁毒科技水平,成为推动全国禁毒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支撑。 王优美介绍,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毒品实验室目前已累计筛查全国公安和海关报送的可疑缴获样品近1万份、核磁共振波谱图130万余份,共发现各类新精神活性物质340余种,兴奋剂50余种,其中30余种物质为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和报道,已开发覆盖全国6430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监测毒品滥用数据平台。 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药科大学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科研人员已经构建了基于城市污水分析的毒情评估技术体系、毒品原植物定性检验鉴定及溯源技术体系、新精神活性物质快速预警筛查新方法。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认为,毒品与药品是紧密相连的,药品一旦出现滥用、危害身体健康并被国家管制就成为了毒品。目前,我国已列管449种麻醉品、精神物质,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 亟须建立针对新型毒品的检验鉴定标准 当前,新的制毒化学品和制毒工艺仍不断涌现。“国内大规模非法制造冰毒、氯胺酮等毒品的情况基本消失,但多地仍存小规模制毒活动,特别是部分地下加工厂不断研究创造新的合成工艺,使用新的非列管前体化学品,企图规避法律的监管和打击。”王优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毒品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但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提高,现在出现了很多新型毒品或者新精神活性物质。 “制毒人员很狡猾,他们知道哪些是列管的,有时改变一个分子结构,就能合成出与列管物质不同但功能相近的毒品。我们也经常为各地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提供合成工艺鉴定,判断制毒人员设计的合成工艺能不能制出毒品。”王优美介绍,2021年7月1日,我国正式列管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和氟胺酮等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以来,毒品实验室的监测已新发现20余种非列管新精神活性物质,特别是近期,还查获了大量从国外走私入境伪装成巧克力或邮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 他认为,毒品和制毒化学品更新换代迅速,针对新结构物质的鉴定需求不断增加,亟须建立不依赖于标准品的检验鉴定标准体系。 那么,对于列管目录之外的新型毒品,将如何监测?王优美表示,如果发现某个非列管的化学品或者新精神活性物质在某区域甚至全国增速明显,就要考虑进行列管,以及列管后如何用技术手段监测,如何按照现有毒品的危害性和成瘾性进行折算,为司法提供量刑依据。 科研人员也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抓出“伪装者”。“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药科大学”禁毒关键技术联合实验室专家苏梦翔教授表示:“一些制毒人员会在新型毒品的母核上,不停修饰它的外周结构,我们正试图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取母核结构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一旦发现可疑的数据,就立即给予警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29.html
2023-02-20 科技日报
这几天,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的日程排得有点满。新疆、海南、浙江……他在全国各地走访调研、推广“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模式、完善提案,提前开启自己的两会时间。 作为一家医院的“掌门人”,过去3年,蔡秀军时刻紧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弦。身处疫情防控一线,他深知,我国在传染病房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重大疫情发生时,传统的传染病医院病房床位有限,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而大多数综合医院的建筑布局,不具备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能力。 2020年,蔡秀军曾到上海、江苏、浙江多地调研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在调研中他发现,绝大多数地区建立了传染病大楼或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这些建筑在疫情中发挥着定点收治重症病人的重要作用,但步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大楼往往空置,运维成本却非常高。 针对“战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尴尬局面,蔡秀军一直在思考,必须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构建平常用得着、应急也能上的医疗资源和人才,打造“平疫结合”病房的想法,从那时萌发。 当时,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正在筹建五期大楼,蔡秀军便决定在新大楼里“做文章”。他瞄准了病房里最常见的“门”和看不见的“气压”:在500张床位的原设计基础上,通过加装“隔离门”和“正负压装置”,调整功能布局,实现普通病房与呼吸系统传染病房的快速切换、无缝衔接。 一旦“战疫”打响,关闭隔离门、启动正负压装置,普通病房就能达到“三区两通道”的要求,快速切换成呼吸系统传染病房,相关病区马上进入隔离状态;没有重大疫情时,这些病房仍然各司其职,供日常医疗使用。 2022年8月,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正式投入使用。 按钮按下,气压梯度快速切换,关闭隔离门,缓冲区压力表上显示“-10Pa”。“我们启动了病房‘平疫结合’快速切换模式,普通病房已快速切换为符合‘三区两通道’的传染病房。目前,缓冲区内已实现负压状态,‘污染区’病房内同步启动独立排风装置后也实现微负压状态。负压状态区域内的‘污染’空气经过滤装置过滤后排到大气当中。”每逢同行来参观,蔡秀军都会尽量抽出时间亲自陪同,演示并介绍如何从普通病房“一键”切换为传染病房。 通过医院的创新实践经验,蔡秀军提炼总结出参政建言的要点。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其开创的“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模式得到全国政协委员们的高度认可,也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综合医院“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建筑技术导则(试行)》中指出的“新建‘平疫结合’区应当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机电系统配置上做到‘平疫结合’”理念相契合。 长期从事医疗管理工作,蔡秀军对医疗民生领域及改革发展方面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格外关注。今年,他的提案依然关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提高生育率等问题。“政协委员不仅是荣誉,更是担当,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多献发展之策、多办务实之事、多为利民之举。”蔡秀军说。 记者手记 作为医疗从业者,蔡秀军始终心系民生,为医疗改革建言献策。 身处一线,他深知制约医疗行业发展的痛点、堵点所在,也能真实体会患者的疾苦。过去5年,他先后提交了17条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创新、惠民是其提案的关键词。比如他呼吁各大医院打破信息孤岛,加强互通。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提出均衡分配优质医疗资源,并呼吁全国医院一起努力简化看病流程。 蔡秀军总说:“要真正为百姓做事情,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正因此,与传统传染病房集中布局缺少阳光照射不同,他开创的“平疫结合”病房创新性将病房设置于建筑采光好的一面,把阳光还给患者。 全国政协委员要高站位、多思考、干实事。这是他履职的理念和心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20/c14739-32626927.html
2023-02-19 北京青年报
酒精相关性疾病在综合医院内科占比较高,包括脑血管病、冠心病、肝硬化、II型糖尿病等。 中国文化中,饮酒可以活血取暖,可以活跃餐桌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酒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之中。但饮酒没有节制,无酒不欢、逢酒必醉、饮酒必多,不但误事伤身,还能“烧坏”大脑。今天,神经内科的医生就和大家聊一聊被酒精毒害的大脑。 慢性酒精中毒还能带来脑病 按照美国国家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协会(NIAAA)建议,成年男性平均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两,女性则应减半。如果长期饮酒超标,可能出现脑部受损的表现。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是一种由于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并产生严重精神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随着饮酒率的逐步升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在精神系统疾病中已经上升到第四位。目前,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分为六种类型,包括韦尼克脑病、柯萨可夫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性痴呆、酒精性震颤-谵妄、酒精性癫痫、酒精性精神和行为障碍。 与此同时,酒精相关性疾病在综合医院内科占比也较高,包括脑血管病、冠心病、肝硬化、II型糖尿病等。酒精中毒带来的家庭、医疗和社会问题,导致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 大脑酒精中毒 会出现信息虚构 今天,我们先向大家介绍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中的一种——柯萨可夫综合征。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酒精遗忘综合征。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遗忘症、虚构、错构、认知功能障碍、定向障碍和人格改变。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学习能力下降以及脾气性格显著改变等。 患者大多不能保留新的信息,并出现遗忘表现,无法想起记过的事情或信息。但患者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而将过去时间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说成是这一时间发生的,这就是错构。或以一段内容荒谬、变幻不定、丰富多样的编撰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段经过,并对其坚信,这就是虚构。 此外,患者还可以出现不知道当下的日期、时间;不知道身处何处;有时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有的患者计算力减退,简单加减法也不能准确完成。 除了这些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以外,患者还会有人格障碍,常表现为表情冷漠,缺乏主动性,对周围人和事缺乏主动意志要求和关心,但有时又显得自私固执、欣快肤浅,或者情绪波动十分剧烈。家人朋友见过患者之后,都会觉得判若两人。 长期饮酒的人,特别是成年男性,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应该到医院就诊,请专业医生进行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筛查和量表评估,完善头部核磁及血液学检查,最终明确酒精依赖状态和神经系统受损的程度,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除了戒酒 饮食+治疗也很重要 已经确诊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戒酒。在临床上,有的患者可以自行停止饮酒,虽可能会有短期的戒断症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最终完成戒酒。但有的患者酒精成瘾后需要到专门的戒断门诊通过药物协助戒酒。 其次,患者应该丰富饮食,不能以酒当饭,多补充水、电解质、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也要保证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除此以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如肌注维生素B1,改善认知、情绪、精神症状,控制癫痫,对于走路不稳等运动症状可予康复治疗。 值得关注的是,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由于脑部损伤及酒精成瘾,在戒酒后有相当部分患者复饮,自身常有懊丧、焦虑和自卑情绪。这时,家人和医生应该理解患者的状态,协助其理解病情,鼓励患者接受现实,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叮嘱患者平时多结交不饮酒的朋友,积极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动,代替对酒精的依赖,适当锻炼,有助于心情的平复。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19/21/HTVIBO4K00388050.html
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 专家建议设医疗卫生系统不良记录数据库 2023-02-20 法治日报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文章称,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 据《法治日报》记者梳理统计,中央纪委自2019年1月要求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解决教育医疗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以来,截至今年1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审查调查栏目总计点名通报医院领导干部12人。其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查处的医院领导干部数量更是远超于此。仅2022年各地就通报查处医院领导干部数十人。 对此,受访专家建议,针对医疗领域腐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可以出台专项整治工作意见,将医疗腐败作为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领域,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督。还要持续推动医疗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集中整治,纠改药品购销、新药准入等制度执行不到位、药品配送不及时、医生大开乱开处方、不合理的医疗检查等突出现象,解决群众就医的痛点难点焦点。 医疗腐败败坏风气 影响就医加重负担 王斌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原院长,退休之后没能“安全着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通报内容显示,王斌全纵容、默许亲友利用其职务影响力谋取利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及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医疗器械和药品采购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2022年9月,山西检察机关依法对王斌全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目前,案件仍在办理之中。 王斌全正是中央纪委自2019年1月要求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解决医疗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以来,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点名通报审查调查的12名医院领导干部之一。 2019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称: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聚焦群众痛点难点焦点,解决医疗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问题。 去年10月,十九届中央纪委在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其中包括“持续纠治教育医疗”等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积极落实中央纪委的部署,严查医疗腐败。根据各地纪委监委发布的信息统计,仅2022年,全国就有数十名医院院长、副院长被审查调查。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新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整治和持续纠治医疗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医疗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疗领域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领域之一,医疗腐败及由此带来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问题,破坏行业和社会风气,加重患者负担,直接侵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邓矜婷告诉记者,医疗领域腐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直接侵害群众利益,是群众的痛点难点焦点,因此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点办案领域。 利益输送渐趋隐蔽 行贿手段花样翻新 商讨回扣事宜时,选择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面谈;收受回扣时,则选择在郊外的公路上,不下车,收钱即走,全程没有语言交流。 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月6日刊文披露的一起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案例,案例的主角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人民医院原院长贺宪伟。 贺宪伟平日里穿戴普通、生活节俭,但实际上,他在2014年6月就开始收受药商回扣。他曾主动联系黑龙江省某医药公司董事长何某某,以“不给回扣不用药”相要挟,最终商定何某某拿出医院所采购药品总额的15%给贺宪伟作为回扣。 此后,贺宪伟如法炮制,伸手收受另外两家医药公司负责人的回扣,同样是约在郊外公路上见面,不说话不下车收钱即走。 2021年7月,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另一起案件时,一名行贿人主动交代曾向贺宪伟行贿。 案发后,经纪检监察机关调查,贺宪伟在任医院院长期间收受药品回扣、违规干预医院改扩建工程等,总计收受好处费370多万元。 正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的这篇文章标题所言: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随着对医疗领域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加大,医疗领域利益输送逐渐隐蔽化,行贿、受贿双方的手段花样翻新。 例如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原副院长马林昆,甘于被“围猎”,对不法药商的前呼后拥、阿谀奉承享受至极,利用手中职权,拿医疗设备、药品、耗材采购准入资格作为筹码,长期与不法药商结成利益同盟,寻找中间人作为“防火墙”,充当“影子股东”,内外勾结大肆受贿,大搞“期权腐败”。 邓矜婷认为,社会应该对医疗领域新型腐败给予足够的关注,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该对医疗腐败特别是其中的隐性腐败保持常态化高压态势,比如紧盯医院药品采购、招投标等。 彭新林发现,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和由此带来的强震慑,医疗领域腐败手段开始不断变换形式。如在医药购销环节,行贿、受贿双方多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作案时一般没有第三人在场,行受贿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相互隐瞒、相互保护,隐蔽性强。 据彭新林梳理,除了以“好处费”“感谢费”“回扣费”“宣传费”等名义现金行贿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行贿手段和方式。有的以支付手续费、技术服务费、推销费、顾问费、新品推广费、临床研究费以及赞助业内研讨会等名义行贿;还有的以组织受贿人国内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名义支付国内外旅游、考察、学习活动的费用等。 彭新林认为,在这背后,是我国仍存在医疗腐败滋生的土壤。医疗领域腐败现象频发,不但跟医药流通中竞争比较激烈直接有关,而且与医疗体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医疗领域腐败犯罪查处难滋生侥幸心理等因素相关。 建黑名单从业禁止 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如何治理医疗腐败,特别是严查医疗领域隐蔽利益输送? 彭新林认为,应该加大对医疗领域腐败犯罪的整治力度,以严肃的执纪执法形成强大震慑,纪检监察、公安、审计、药监等执纪执法部门既要分工负责,更要相互配合,建立情况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等共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治理合力。 他还呼吁,探索建立“医疗卫生系统行贿、受贿不良记录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对行贿人、受贿人的从业禁止处罚制度,将违法违规的医务人员列入“黑名单”,情节特别严重的,强制性永久退出医疗卫生领域,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医疗机构人员违法犯罪成本,从根本上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强化医疗领域腐败行为预防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腐败犯罪。针对新形势下医疗领域腐败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剖析案发原因及管理漏洞,对腐败的易发部位、易发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以求达到有效预防医疗领域腐败犯罪发生的效果。”彭新林说。 邓矜婷研究发现,目前,公立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之后,医院管理权限集中于“一把手”,在缺乏针对“一把手”的监督之下,容易异化为“一把手”说了算,腐败隐患非常大,因此,在对医疗腐败进行专项整治、高压反腐的同时,必须尽快推进医疗系统改革,完善针对医院“一把手”的监督制度。 彭新林指出,针对粮食购销领域腐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于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针对医疗领域腐败,同样可以尝试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专项整治工作意见,对医疗领域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督,指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集中整治,纠改药品购销、新药准入等制度执行不到位、药品配送不及时、医生大开乱开处方、不合理的医疗检查等突出问题。 在他看来,医疗领域保持反腐败力量常在之外,还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逐步取消“以药养医”体制,彻底推动医药分离,切断医护人员和药品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从“以药养医”到“以医养医”的转变。规范医药产品的采购和使用制度,屏蔽腐败空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mAOoKrJXW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