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208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2-08
拯救“社交癌”尿失禁!Axonics新一代神经刺激植入物获FDA批准! 8 病毒杀手,也是促癌先锋!科学家发现抗逆转录病毒酶给肿瘤加速的机制 9 国家卫健委印发指南预防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 丰富食物品种 保持适宜活动 13 重庆培育发展养老托育服务业 符合条件的机构可享房租税费减免 15 “阳康”后能献血吗?输血会导致新冠感染吗? 他“阳康”后4次献血给出了答案 16 投入超6亿元经费、23个儿科单位组建临床试验协作网…… 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四个食养指南 2023-02-07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段梦兰)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4个食养指南,鼓励居民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运用指南辅助预防和改善慢性病。 4个食养指南分别根据高脂血症的疾病特点和分型、高血压的疾病特点和分型、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特点、糖尿病的疾病特点和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并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不同人群的食物选择,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食谱示例或食养方举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或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07/487967.html
防范诺如病毒,做好这几件事是关键 2023-02-08 新京报
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寒冷季节呈现高发,以肠道传播为主。 近日,湖北咸丰、湖南怀化、浙江宁波市、内蒙古赤峰、江苏无锡、吉林长春等多地疾控中心发布防范诺如病毒的健康提示。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常见非细菌性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寒冷季节呈现高发,以肠道传播为主,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养老院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开学季即将到来,如何防范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的传染源是诺如病毒胃肠炎患者、隐形感染者或病原携带者,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可通过大便和呕吐物的气溶胶、污染的水源(桶装水、市供水)、食物(生食蔬菜、水果、海鲜)或被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感染诺如病毒后可引起胃肠道炎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痉挛等胃肠炎症状以及头痛、发热、寒战、肌肉疼痛等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医生赵佳伟介绍,诺如病毒胃肠炎感染潜伏期多在24小时至48小时,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发热和肌痛。病程通常为1-3天,少数可达5天,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 “诺如病毒性胃肠炎好发于儿童、老人。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及胃肠道防御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诺如病毒的感染而引起急性胃肠炎,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赵佳伟表示,诺如病毒是自限性疾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为对症治疗。赵佳伟表示,止吐、止泻、预防脱水是关键,患者可少量多次饮水,口服补液盐水,以清淡饮食为宜,还可以口服益生菌、蒙脱石散辅助治疗。对呕吐和脱水严重者必须采用静脉输液,具体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六步洗手法),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洗手;蔬菜和水果要充分漂洗,菜品彻底加热,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此外,发生诺如病毒胃肠炎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做好全面消毒工作,重点对被患者呕吐物、粪便等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感染后的患者需要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08/06/HT1L45N000388052.html
2023-02-0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总结交流2022年度实验室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讨论研究2023年工作重点,中心实验室管理处于2023年2月6日在京组织召开了中心2022年度实验室管理工作总结会。刘剑君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心相关直属单位实验室分管领导、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人、部分优秀实验室监督检查员代表,以及实验室管理处全体工作人员等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心实验室管理处赵赤鸿处长主持。 刘剑君副主任首先对中心实验室管理工作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尤其是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实验室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这离不开参与2022年中心实验室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其代表中心领导班子对大家表示感谢。刘剑君副主任就2023年工作提出重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牢固树立实验室安全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二是要重视实验室保密工作,防范实验室信息安全风险。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以自身改革带动行业发展,发挥好“国家队”“领头雁”实力水平,不断强化实验室安全和质量管理措施,提升中心实验室检测工作能力,努力为疾病预防工作保驾护航。 随后,中心实验室管理处及各相关直属单位还分别对2022年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室安全及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交流,对2023年实验室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进行了充分讨论。会中,刘剑君副主任为中心2022年度优秀实验室监督检查员颁发了证书。 最后,中心实验室管理处赵赤鸿处长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并对2023年中心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2/t20230207_263666.html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赴塞拉利昂开展疟疾样本采集培训 2023-0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1月16至2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塞拉利昂卫生部在塞拉利昂联合举办了疟疾血液样本采集培训。培训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导、塞拉利昂国家疟疾控制项目(NMCP) 协助、盖茨基金会资助,是“塞拉利昂疟疾分子实验室流行病学网络能力建设试点项目”的一项活动。 培训在托科里里地区中心医院举行。培训期间,中国专家介绍了项目概况,讲解了项目样本采集的具体要求,并演示了正确的血液样本采集技术。塞拉利昂学员现场练习了采样技能。 采集到的样本将被运往位于弗里敦的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中国的测序专家对样本进行分析。中国疾控中心计划利用这批样本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独立运行疟疾分子监测系统所需的技能。 该培训项目旨在建设塞拉利昂传染病实验室分子监测能力,标志着塞拉利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体现了中国政府支持非洲人民健康福祉的承诺。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2/t20230206_263654.html
安评中心开展新购病理仪器设备操作维护保养培训 2023-02-07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了提升病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不断跟进新仪器操作技能。2023年2月2日,安评中心检测分析部对病理技术人员开展病理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专题培训。本次培训涉及“Leica HistoCore Spectr ST&CT 染封一体机”和“Leica HistoCore Arcadia H&C组织包埋机”,这两个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规范、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在培训中,进行实操练习,在实操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了解关于染封一体机和包埋机的维护和保养。 在此培训过程中,病理技术员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熟练掌握了仪器操作,收获颇多;对于正确使用仪器、确保病理染色质量、保障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着很大的帮助。 摘引网址: https://www.hbcdc.cn/xwdt/gzdt/9542.htm
可穿戴机器人恢复患者手臂功能 2023-02-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月7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也称为卢伽雷氏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会损害大脑和脊髓中运动所必需的细胞。美国哈佛大学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柔性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能极大帮助ALS患者的上臂和肩膀运动。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上。 新开发的设备基于一种传感器系统,可检测手臂的残留肢体运动,并校准气囊致动器的加压,以平稳自然地移动人的手臂。 研究人员表示,该设备由布料和充气气球组成,本质上非常安全。这款柔软的可穿戴设备就像一件衬衫,穿在身上很轻盈柔软,由电池无线供电。腋下部位有一些充气的气球状致动器。加压的气球帮助穿戴者对抗重力,移动他们的上臂和肩膀。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不同,当柔性机器人出现故障时,意味着气球不再充气,但佩戴者没有受到机器人伤害的风险。 研究人员招募了10名ALS患者,以评估该设备可能会在多大程度上延长运动时间或恢复生活质量。结果发现,这种设备改善了参与者的运动范围,减少了肌肉疲劳,并提高了他们握住或伸手拿东西等活动的能力。 参与者只用了不到15分钟时间就可学会如何使用这款设备。研究团队希望,该设备能作为中风患者的康复应用,并能帮助患有脊髓损伤或肌肉营养不良的人。 目前为ALS开发的设备原型只能在肩部仍有一些残留运动的研究参与者身上发挥作用。然而,ALS通常会在2—5年内迅速发展,导致患者无法移动,最终无法说话或吞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835.html
2023-02-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赵江 李春梅)近日,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为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提供了一种新的干预靶点。该团队发现CXCL13/CXCR5轴在自身免疫膀胱炎和IC/BPS中激活,介导膀胱慢性炎症反应,使用TAK-779能阻断CXCL13/CXCR5轴的激活,可改善膀胱炎症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化药理学》上。 IC/BPS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尿频、尿急、膀胱充盈后耻骨上区或盆腔疼痛而排尿后减轻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IC/BP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常伴有工作效率降低、睡眠和性功能障碍,其中合并焦虑或抑郁的情况尤为常见。目前由于对IC/BPS病理生理了解尚不充分,大多数治疗方式均以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尚无特效药物。 该团队通过分析一个纳入了6例正常膀胱组织样本、5例非溃疡区域样本和5例溃疡区域的IC/BPS临床样本的基因测序发现CXCL13及其受体CXCR5在IC/BPS中明显升高,其中CXCL13是表达量最高的趋化因子。在后续的动物实验中,研究进一步发现CXCL13及其受体CXCR5表达在自身免疫膀胱炎中明显上调,并激活了NF-κB和JNK信号通路,导致炎症反应增强,组织损伤。随后使用TAK-779(CXCR5拮抗剂)阻断CXCL13/CXCR5轴的活化,显著阻断炎症因子和凋亡蛋白的表达,改善了膀胱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该研究结果表明,膀胱持续迁延的免疫炎症反应增强和调控紊乱是IC/BPS病情迁延和持续恶化的重要原因。CXCL13/CXCR5轴过度激活可能是IC/BPS发病的重要环节。非肽类合成物TAK-779通过阻断CXCL13/CXCR5轴过度激活可降低IC/BPS炎症反应,这些发现为IC/BPS治疗提供了有前景的干预靶点和策略。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伴生结晶抑制剂”被发现 有望用于肾结石治疗 2023-02-0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 通讯员焦德芳)近日,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龚俊波教授团队与美国休斯敦大学杰弗里·里默教授课题组等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发现了一种“伴生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诱发尿酸盐结石形成的晶体生长,有望为肾结石患者带来福音。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早期肾结石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引发血尿、肾绞痛,严重时可损伤肾脏功能,甚至诱发尿毒症。肾结石进入输尿管、尿道或膀胱会形成输尿管结石、尿结石或膀胱结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肾结石是尿液中无机或有机盐类浓缩过饱和析出形成的晶体聚结体。结晶抑制剂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肾结石防治手段,其原理是通过“晶体—抑制剂界面相互作用”抑制晶体生长,从而阻断结石形成过程甚至溶解结石。 传统用于防治结石的结晶抑制剂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而联合团队首次发现了尿酸盐酮—烯醇互变异构体可成为一种高效的“伴生抑制剂”。它能在特定浓度下产生“自抑制”结晶现象,可以控制甚至完全阻止晶体生长,为尿酸盐结石预防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患者只需把尿酸浓度控制在特定范围内,这种“伴生抑制剂”能长效抑制尿酸盐晶体生长,不再需要另服其他药物抑制肾结石的形成。 “药物有效性与它们在人体中的溶解速率密切相关。通过这项研究,我们还发现当互变异构体作为缺陷被纳入药物晶体内部时,会对其溶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该论文第一作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汤伟伟讲师介绍,“这不仅是学界在肾结石病理性结晶机理与调控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还可为高端药物晶体质量控制和工业结晶过程开发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2023-02-07 生物世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准备一场考试而熬夜复习,然而,这些熬夜却对记忆力产生影响,一些考试时没想起来的答案,在考完后却又突然蹦出来。那么,这种睡眠不足导致的记忆破坏,究竟是直接导致了记忆的丢失,还是造成了记忆的检索困难?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urrent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Recovering object-location memories after sleep deprivation-induced amnesia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不一定会导致记忆真正的丢失,而是导致这些记忆难以被检索和提取,而使用一种用于治疗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药物Roflumilast(PDE-4抑制剂),可以重新唤醒并巩固这些因睡眠不足而被隐藏的记忆。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记忆与睡眠神经科学副教授 Robbert Havekes 一直在研究睡眠剥夺如何影响记忆过程,从中寻找在睡眠不足期间支持记忆过程的方法。在这项最新研究中,他的团队探索了睡眠不足导致的健忘是信息丢失的直接结果,还是仅仅是由于信息检索困难造成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使用了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被激活的神经元中选择性地表达一种光敏蛋白(Channelrhodopsin),这使得通过光照射这些神经元细胞来回忆特定的经历成为可能。在睡眠剥夺研究中,研究团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脑海马体中的神经元,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存储空间信息和事实性知识的区域,在将短时记忆进行巩固进而转换成长时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小鼠被赋予了一项空间学习任务,在这项任务中,它们必须学习单个物体的位置,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马体中的神经元。几天后,让这些执行同样的任务,但这一次,物体被移动到一个新的位置。结果显示,被剥夺睡眠几个小时的小鼠未能检测到这种空间位置变化,这表明它们无法回忆起物体的原始位置。 当研究团队使用光遗传学重新激活最初存储这些记忆信息的海马体神经元后,再次让它们执行任务时,它们能够成功地记住最初的位置,这表明,在睡眠剥夺期间,信息存储在海马体中并没有丢失,但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这些信息难以被提取。 该研究还发现,在记忆重新激活过程中所引发的分子通路也能被药物Roflumilast(罗氟司特)所靶向,Roflumilast是磷酸二酯酶-4(PDE - 4)抑制剂,被用于治疗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实验结果显示,当给予睡眠剥夺的小鼠服用Roflumilast后,它们就能够成功记住物体最初的位置,与直接使用光遗传学重新激活海马体神经元的效果一致。 由于Roflumilast已被临床批准用于人类,并且已知可以进入大脑,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测试其是否可以用于恢复人类“丢失的”记忆开辟了途径。 实际上,大脑中存在的信息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要多,这项研究证实了,至少在小鼠身上,我们可以重新获取这些“隐藏的”记忆。这一发现开启了各种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研究团队表示,用Roflumilast治疗患有年龄相关记忆障碍或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可及性是可能的。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激活特定的记忆,使它们再次永久性恢复,在大脑中更加巩固。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Robbert Havekes 表示,团队接下来的兴趣是揭示这些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让记忆变得触手可及,Roflumilast又是如何恢复对这些“隐藏的”记忆的访问?科学总是这样,当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产生很多新问题。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9c5e58807b9.html
拯救“社交癌”尿失禁!Axonics新一代神经刺激植入物获FDA批准! 2023-02-07 生物探索
尿失禁的发病率并不算低,只是因为难以启齿、知之不深等原因而较少谈及。膀胱过度活动症是导致尿失禁的原因之一。美国医疗技术公司Axonics开发的骶神经调节系统可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提供长效、安全、易于使用的治疗,近日,其第四代产品R20获得FDA批准。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尿失禁已成为世界五大疾病之一,仅次于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和骨质疏松,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尿失禁患者将越来越多。据2019年发表于Climacteric的一项综述,不同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所报告的尿失禁患病率在5%-70%不等,其中大部分的报告的数据集中在25%-45%之间[1]。 尿失禁尤其在女性和老年群体中高发,然而就诊率却极低。过去,人们把尿失禁当作是衰老的自然现象或生育、中风后遗症等,直到最近几年国际上才统一将其认定为一种疾病,定义为“不由自主的尿液流失”。尿失禁虽不致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使患者因害怕尴尬难堪而越来越不愿意出门,可谓是一种“社交癌”。 尿失禁可根据病因分为急迫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女性患者中,一半以上是压力性尿失禁,即仅仅咳嗽、大笑、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时就会导致漏尿。急迫性漏尿则是男性最常见的尿失禁类型。 轻度的尿失禁可以采用盆底肌锻炼、膀胱训练等行为治疗方法治愈,严重尿失禁则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其中,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患者尤其值得关注。OAB的典型症状包括尿急、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对患者睡眠质量和日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 难治性OAB对于患者和泌尿科医师更是一种挑战,超九成难治性尿失禁患者不得不妥协于现有治疗或放弃治疗。但是,可以通过植入一个可发射电脉冲的骶神经刺激器到人体,使排尿或者排便的神经电生理恢复正常并达到平衡。正常情况下,当人的膀胱或肠道充满时,会发送神经信号到大脑进行提醒,而大脑则会发送神经信号以排空膀胱和肠道。植入物则在这个过程中向控制膀胱和肠道的神经提供温和的刺激,帮助恢复大脑和膀胱肠道之间的正常交流。 这就是骶神经调节(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俗称“膀胱起搏器”,可以说是难治性OAB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的“新希望”。不过,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普及率还不高。2015年,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学组发起,成立了中国骶神经调节专家联盟,希望通过普及、规范、发展骶神经调节治疗手段,为更多难治性OAB患者带去福音。 1月31日,美国医疗技术公司Axonics宣布,其第四代可充电骶神经调节系统R20获得FDA批准,可为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和/或大便失禁的患者提供长效、易于使用、安全、临床有效的治疗。一个多月前,R20已在加拿大获得卫生部批准并开始销售。 新批准的R20系统因其设计植入时间至少为20年而得名,与需要每月充电的第三代设备R15相比,它只需每6到10个月充电一小时——相当于每年只需充电两次。其充电系统包括一个无线电充电器,使用弹力带或粘合剂载体置于植入物上方,透过皮肤充电。不过,Axonics在2022年3月获FD批准的F15系统虽然寿命仅为15年,短于R20,但无需任何充电,节能设置下寿命也可能延长至20年。 根据发表于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的研究“Two-year outcomes of the ARTISAN-SNM study for the treatment of urinary urgency incontinence using the Axonics rechargeable sacral neuromodulation system”,93%接受Axonics骶神经调节系统治疗的患者在2年内取得临床显著改善,94%的患者对治疗感到满意。 “提供卓越的患者体验一直是我们骶神经调节开发工作的焦点,”Axonics执行副总裁、首席营销和战略官John Woock博士表示,“OAB患者告诉我们,他们重视疗效以及方案是否能够持久解决他们的问题。Axonics R20每年只需充电两次,代表了可充电神经调节设备的又一重大突破,并强调了我们对持续创新的承诺。我们相信,Axonics对失禁患者群体的热切关注以及公众对骶神经调节意识的提高有望在未来几年推动市场的显著扩张。” 此外,Axonics还拥有一款尿道填充剂Bulkamid,可持久缓解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的症状。Bulkamid是一种柔软的水性凝胶,用于恢复尿道的自然闭合,手术仅需3-4次局部麻醉的注射,经临床证明可缓解症状长达7年之久。 同一赛道上的马拉松 不过,市面上并非只有Axonics的骶神经调节设备一家独大。3年前,FDA相继批准了Axonics的r-SNM设备和美敦力(Medtronic)的InterStim Micro设备。二者的使用寿命均超过了15年,但InterStim Micro的尺寸是r-SNM一半。 2022年,FDA又批准了InterStim的最新版本InterStim X。InterStim X不需要任何的日常重点维护,可至少使用十年之久。大约两周后,Axonics的F15系统也得到了批准,同样无需充电,但比之InterStim X寿命更长,10cm3的体积也略小于InterStim X的12.5cm3。 关于最新批准的R20,Axonics计划其在美国的上市将于3月开始。不过,首席执行官Raymond Cohen已经在去年10月的电话会议上指出,由于Axonics在美国神经刺激市场的份额已经相当拥挤,因此该设备的推出将比其一些前代产品“更加有限”。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122e58740cc.html
病毒杀手,也是促癌先锋!科学家发现抗逆转录病毒酶给肿瘤加速的机制 2023-02-07 奇点糕
人体中有一类胞嘧啶脱氨酶家族名叫APOBEC3(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亚基3)。目前这个家族中有七个成员。它们在抗病毒的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如在人体感染HIV-1等逆转录病毒时可以使病毒单链DNA的碱基脱氨基产生突变,从而抑制逆转录病毒复制[1]。 然而,这类酶也可以在宿主的基因组中发挥脱氨基作用,使TCW(W= A或T)基序中的C转换T或者G,即发生APOBEC3诱导的突变。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APOBEC3引发的突变在人类癌症中广泛存在,并且多与癌症的恶性进展有关[2]。 但迄今为止APOBEC3诱发的突变与癌症相关性的研究证据多基于对测序结果的分析,缺少直接的因果实验来说明APOBEC3家族成员们在癌症中的具体作用。因此,更直接的实验证据对了解单个APOBEC3蛋白在体内如何诱发突变并促进癌症恶化十分重要,并有可能成为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 近日,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Bishoy M. Faltas教授团队在癌症领域的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3],他们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开创性地发现人APOBEC3G可显著增加肿瘤细胞突变的数量,促进了膀胱肿瘤的异质性并加速了小鼠死亡。 与人类相比,小鼠只有一个Apobec3(mA3)基因。因此,敲除小鼠Apobec3后可为研究人的单个APOBEC3蛋白功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型。在本研究中,Faltas团队在敲除了Apobec3基因的小鼠体内转入人APOBEC3G(hA3G)基因,从而构建出能稳定表达人APOBEC3G的转基因小鼠模型(hA3G+mA3-/-)。 hA3G+mA3-/-小鼠的膀胱、肺和脾脏组织中均有APOBEC3G基因表达,SDS-PAGE蛋白质印迹实验也证实了APOBEC3G蛋白在膀胱组织中的表达。 考虑到单独的APOBEC3诱导突变并不足以引发肿瘤,Faltas团队使用化学致癌物BBN诱发肿瘤。在同样接受BBN处理后,与同窝对照mA3-/-小鼠(膀胱癌发生率52.6%)相比,hA3G+mA3-/-小鼠表现出更高的膀胱癌发生率(76%)和显著降低的存活率(P=0.007)。 Faltas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研究了APOBEC3G对肿瘤细胞突变的影响,他们发现与mA3-/-小鼠来源的肿瘤相比,hA3G+mA3-/-小鼠来源的肿瘤具有显著增高的突变负荷(P=0.04),基因组中包含了更多的APOBEC相关突变,并存在更长的基因片段缺失。 同时,western blotting、荧光标记等多种方法也证实了APOBEC3G的核定位。由于核定位是诱导突变的先决条件,因此APOEBC3G的核定位也从另一个侧面为其诱导突变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为了验证APOBEC3G诱导的突变和基因组拷贝数改变是导致肿瘤异质性的关键因素,Faltas团队首先使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EXPANDS和Pyclone-vi分别量化了每个肿瘤中克隆的数量和大小。发现与mA3-/-小鼠来源的肿瘤相比,hA3G+mA3-/-小鼠来源肿瘤中的克隆数量显著增加(P=0.001)。 随后,他们通过计算香农熵表征系统发育多样性,熵值越高代表多样性越高。与mA3-/-小鼠来源的肿瘤相比,hA3G+mA3-/-小鼠来源肿瘤的熵值显著升高(P=0.001),表明其具有更高的多样性。 Faltas团队基于希尔数对不同来源肿瘤的多样性分布进行比较,并通过一系列分析和计算,最终确认与mA3-/-小鼠来源的肿瘤相比,hA3G+mA3-/-小鼠来源的肿瘤具有显著增加的克隆多样性。也就是说,APOBEC3G确实是导致肿瘤克隆异质性的原因。 不同肿瘤中的克隆多样性气泡图(每个圆圈=1个单独亚群,不同颜色表示亚群的大小) 接下来,Faltas团队还对APOBEC3G诱导的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hA3G+mA3-/-小鼠来源肿瘤的三核苷酸突变谱与其对照mA3-/-小鼠具有显著差异(P=0.03)。具体表现为hA3G+mA3-/-小鼠来源肿瘤在CC基序中具有明显增加的C>T突变。 在与其同家族成员如APOBEC3A诱导的突变(通常为TCW基序中的C转换T或者G)进行比较后发现,APOBEC3G诱导的突变具有不同的突变特征,即在CCC、CCT和TCC基序中具有更高的C>T替换频率。 最后,为了进一步弄清APOBEC3G在人类癌症中的作用,Faltas团队分析了来自TCGA癌症数据库中,包括21种癌症类型的8292个患者肿瘤样本中APOBEC3G的mRNA表达量数据和突变特征。 他们发现APOBEC3G mRNA在所有癌症类型中都普遍表达,通过标准化计算后发现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尿路上皮膀胱癌(BLCA)和肾透明细胞癌(KIRC)中APOBEC3G的mRNA表达量最高。 由于免疫细胞中也会大量表达APOBEC3,Faltas团队通过CCLE数据库中的数据确定了在癌细胞系中APOBEC3G mRNA表达显著增加,排除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可能对APOBEC3G mRNA表达量产生的影响。 同时,他们对不同类型癌症的肿瘤样本中归因于APOBEC3G的突变数量进行了估计,发现15%的BLCA的肿瘤样本具有APOBEC3G相关突变特征。而且,CCC、CCT和TCC基序中的C>T的取代中位数与APOBEC3G mRNA表达量的中位数显著相关(R=0.49,P=0.02)。 为了了解APOBEC3G诱导的突变对临床结局的影响,Faltas团队在BLCA患者队列里筛选出具有APOBEC3G突变特征的亚组(CCC+CCT+TCC基序中C>T),以及其他APOBEC突变特征亚组(TCW基序中C>T)进行生存率分析。结果发现相比对照,APOBEC3G突变特征亚组的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P=0.0009)。 总的来说,Faltas团队通过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直接实验证据,以及TCGA数据库中人类癌症样本数据分析,发现APOBEC3G可促进癌细胞基因组发生突变,以增加癌症异质性,加速恶化过程。此研究结果为未来研发以APOBEC3G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指出,由于化学致癌物BBN对雄性小鼠作用更明显,所以本研究中仅使用雄性小鼠进行实验。APOBEC3G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是否具有性别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在小鼠上观察到的APOBEC3G的突变特征由于物种的差异,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在人体中的突变特征。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33ee58808fa.html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2023-02-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事关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生活,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专业养老机构服务到提供居家社区照料,从开发老年产品用品到培育养老产业集群……近年来,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06万亿元。随着就医陪诊、上门助浴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养老服务市场将迎来新机遇。 但也要看到,我国养老服务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让养老服务消费从“潜力股”真正成为“绩优股”,还需要下大力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事关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生活,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完善供给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养老服务供给要着眼于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繁荣老年用品市场。鼓励支持企业研发生产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创新优质老年用品供给,让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更加便捷可及、更加贴心暖心,增强老年群体消费活力。 拓展消费场景,培育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如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消费不止于吃饱穿暖和照料护理,而有着更多、更高的需求。这要求行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订单式”“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应用智慧技术,推出一批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智慧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养老和智慧健康消费。同时,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家政、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创新和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与新业态,拓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型消费领域。 完善消费环境,消除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中消协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就手机应用软件(APP)来说,字体小、广告多、弹窗不易关闭等现象仍然困扰着老年消费者,迫切需要开发完善老年人专用手机软件。目前,一些产品加快适老化改造,比如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语音讲解、语音导航导览,为老年人使用智慧旅游应用提供便利,释放了潜在消费需求,这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此外,应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开展养老服务质量监测,畅通反馈渠道。 “最美不过夕阳红”,激发养老服务消费潜力,让老年人愿意消费、便捷消费、安心消费,希望随着各项举措落地生根,老年人的生活更舒心,日子更幸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764.html
2023-02-08 科技日报
新华社讯 为进一步引领医学科学发展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国家血液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明确了血液病“双中心”的设置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是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措施。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要求“医教研防管”全方位提升,承载着科研创新、医学科技领域的领军作用。 《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指出,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各类疑难危重血液系统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血液病诊疗领域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 根据标准,在科室及平台设置方面,门诊应能够提供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白血病专业、淋巴瘤专业、骨髓瘤专业、骨髓衰竭性疾病专业、红细胞疾病专业、出凝血疾病专业、代谢与遗传性疾病专业等专科门诊服务;在核心技术方面,应具备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能力,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常规治疗、新型治疗方案、新药临床试验等方面具有全过程诊疗体系和能力。 标准还明确,近5年,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年均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相关临床检验数量≥100000例次,累计收治病例覆盖疑难危重病种清单90%以上,不断提升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人员经费占比逐年提升。 《国家血液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指出,国家血液病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丰富的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经验,在区域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体系中处于引领地位。明确近5年,国家血液病区域医疗中心年均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相关临床检验数量≥50000例次,累计收治病例覆盖疑难危重病种清单80%以上。具备牵头成立覆盖区域的血液病协作网络的能力,建立符合血液疾病诊疗特点的分级诊疗体系。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国家卫健委印发指南预防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 丰富食物品种 保持适宜活动 2023-02-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改善,进一步降低生长迟缓率,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充分发挥生长潜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以食养为基础,依据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相关证据,以及我国传统中医的理念和调养方案,提出具有多学科优势互补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基本原则和食谱示例。 什么是生长迟缓?《指南》给出了明确定义: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身高低于筛查标准的年龄别身高界值范围,属长期性营养不良。 《指南》指出,生长迟缓影响儿童青少年期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出现体能下降、学习表现不佳等,严重时容易导致腹泻、肺炎等疾病,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还可能影响其成年后的身高,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降低劳动生产能力。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儿童青少年如何预防生长迟缓?如果出现生长迟缓怎么办?《指南》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 保持食物多样,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做到食物多样,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对于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在平衡膳食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水产品、禽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非疾病原因导致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常涉及挑食、偏食等原因,日常配餐过程中要注重同类食物互换,丰富食物品种。 因人因地因时食养,调理脾胃。针对不同证型,膳食中加入适宜的食药物质,丰富儿童青少年食谱,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因地制宜进行食养,根据各地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 合理烹调,培养健康饮食行为。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饪方式,少用油炸、烧烤、腌渍等方式。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饥饱无常,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避免生冷、油腻、坚硬、不洁的食物,少吃高盐、高糖、高脂及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保持适宜的身体活动,保证充足睡眠。适宜的身体活动对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青少年,可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有助于身高增长。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通过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结合传统健身方式,如八段锦、五禽戏、武术等,促进生长发育。培养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定期检测体格发育。依据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和营养状况,至少动态纵向追踪观察6个月(最好12个月),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生长速率或生长曲线的偏离情况,评估其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指导方案。同时,详细了解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状况,科学评估个体膳食营养状况。对于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儿童青少年,必要时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长期生长发育不理想、改善效果不明显或疾病原因导致生长迟缓的儿童青少年,应到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746.html
广东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有新方案 2023-02-07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潘成均 特约记者 朱琳)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广东省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方案(2022年版)》进行修订,形成《广东省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方案(2023年版)》。新版方案对接种原则、接种方案、其他事项等作出规定,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等22类疫苗的疫苗作用、推荐接种人群、免疫程序等提出详细的指导意见。 据新版方案,2023年,广东新增一款疫苗,该疫苗为2022年新上市的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CRM197载体)。该疫苗可预防A群、C群、Y群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推荐适用人群为3月龄至3岁儿童。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07/487968.html
河南不断健全母婴安全保障网络 2023-02-07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李季)日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公布2022年度河南省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以及区域母婴安全保障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名单。 其中,荥阳市妇幼保健院等11家单位,为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荥阳市人民医院等13家单位,为县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等5家单位,为区域母婴安全保障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 近年来,河南围绕保障母婴安全,强化母婴危重救治,重点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将其作为河南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标准化建设。目前,该省共有省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3家、市级区域母婴安全保障管理中心5家以及县级标准化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11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14家,“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危重救治网络不断健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207/487969.html
2023-02-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重庆2月7日电 (记者王欣悦)记者近日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获悉:《重庆市贯彻〈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日前正式印发。根据《工作方案》,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托育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可享受房租、税费减免,并获得社保、金融等支持。 房租减免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属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范畴、承租国有房屋的,自2022年9月1日起,一律免除租金到2022年12月31日。出租人减免租金的可按规定减免当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减免养老托育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人房屋租金的出租人,鼓励国有银行按照其资质水平和风险水平给予优惠利率质押贷款等支持。 税费减免方面,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减按50%征收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 社保支持方面,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政策执行至2023年4月30日。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受疫情影响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养老托育服务机构,可申请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金融支持方面,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向普惠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养老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747.html
三年抗疫,中国经济展现韧性潜力 2023-02-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多家国际投资机构也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新春伊始,国际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向东方,期待回稳向上的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能、提供强大支撑。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找准合适的平衡点,是这三年来我国应对疫情大考的实践经验。三年抗疫,面对世纪疫情冲击和三重压力,中国经济稳住了大盘、顶住了压力,乘风破浪向前、爬坡过坎而上。回顾过去三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保持4.5%的年均增长,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粮食产量连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城镇新增就业始终保持1100万人以上,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世界通胀高企背景下仅上涨2%……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表明中国经济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韧性,更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以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非凡实践,解答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难题。中国经济在穿越风雨中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物质基础有厚度,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善、产业链韧性强;市场巨大有空间,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能够减缓外部冲击、支撑国内大循环;政策支持有力度,有足够多的政策工具来应对冲击。产业升级势头强劲,创新发展态势持续,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民生改善继续加强……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正在进一步释放。有国际媒体报道指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全力以赴重振经济,“在中国,所有可以启动的开关都拨向经济增长一侧,经济增长动力十足”。 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在全球通胀仍处高位之时,中国产品对稳定国际市场价格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也为世界提供稳定需求,进口总额从2020年的14.3万亿元,到2021年的17.4万亿元,再到2022年的18.1万亿元。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持续增加,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中国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极大激发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其正面外溢效应的预期。有国际媒体报道说,全球投资者正以近乎创纪录的速度涌入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大部分用于投资中国资产,为2023年强劲开局。 车水马龙、机器隆隆、烟火气升腾……穿越疫情的阴霾,流动的中国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战略判断。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正视困难、苦干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在战胜困难中赢得先机,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710.html
“阳康”后能献血吗?输血会导致新冠感染吗? 他“阳康”后4次献血给出了答案 2023-02-07 武汉晚报
武汉晚报讯(记者唐婧妮)2月6日,献血志愿者高明来到他熟悉的武汉血液中心,完成了他的第43次无偿献血(成分血)。 “‘阳康’后,我已经献了4次,身体没有任何不适。”高明说,去年12月中旬他“阳”了的时候,第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继续献血。得知“阳”后7天就可以献血,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高明是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和急救知识选修课老师,很多年前就想献血,但当时他脂肪肝转氨酶过高,不符合献血条件。他戒酒,开始锻炼,包括游泳、力量训练等,直到2019年,他的身体终于符合了献血要求。 高明介绍,6日尽管是工作日,前来武汉血液中心献血的人也不少。出发前,他特地在献血志愿者群里问了问有没有认识的朋友一起。“大家都很熟了,只要符合献血间隔期,我们也经常相约一起来献血。希望用自己的献血行动消除市民的顾虑,带动更多的人加入。” “武汉有全国最好的献血服务!”高明对武汉血液中心医护团队赞不绝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尊重、关爱和体贴细致的服务,才让献血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在献血公益之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 许多有献血愿意的市民想了解,“阳康”了能献血吗?输血会导致新冠感染吗?现在去献血安全吗? 2023年春节假期,武汉共有2633人挽臂救人,捐献全血近75万毫升,捐献成分血近800个治疗量。不少“阳康”的热血英雄重回献血队伍,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科学献血无损健康。 “阳康”患者什么时候才能挽臂救人?可掌握以下两个数字——7天和6个月。具体来说,对于曾感染新冠的无症状轻型和普通型感染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完全消失一周且最后一次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7天后可以献血;对于重型或危重型的感染者需要康复6个月后才能献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bPNZ1xCsW
2023-02-07 武汉晚报
武汉晚报讯(记者江梦晴 通讯员周鹏)近期,大家感觉身边的新冠感染者很少了,湖北省感染高峰是否过去?当前疫情整体处于什么态势?是否有新的变异株检出?2月6日,针对大众关心的新冠病毒相关问题,湖北疾控发布最新解答。 1.目前,随着感染高峰的过去,大家感觉身边的新冠感染者很少了,请介绍一下,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省新冠病毒疫情整体处于什么态势? 目前全省整体疫情高峰已过,处于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整体均呈下降趋势,未出现反弹。 2.我省的流行毒株是否还是BA.5.2和BF.7,是否有检测出新变异株引发的本土感染病例? 湖北主要流行的优势毒株是BA.5.2,其次是BF.7,近期全省监测尚未发现XBB变异株引起的本土感染者。 3.实施“乙类乙管”后,春节期间老百姓生活状态已恢复如常。假期后,居民是否可以放松个人防疫措施,例如不戴口罩等?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发季节,佩戴口罩不仅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还可预防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请返校返岗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有身体不适须及时报告,不带病上班上课,避免交叉感染。 4.“阳康”后,是否应接种第4针加强疫苗?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否更应该接种? “阳康”后6个月,符合第四针疫苗接种条件者,应该尽快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60岁以上老年人本身的免疫功能相对偏弱,而且大多患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相对于成人和儿童,重症和死亡风险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指出,60岁以上老年人、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人群等都是感染之后容易引发重症的人群,更需尽快接种“第四针”。 截至2023年2月1日,全省累计报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13602万剂次,60岁以上老年人第一剂次接种率达95.76%。研究显示,单纯的感染新冠病毒后产生的免疫保护力不如感染加上接种疫苗产生的混合免疫力保护作用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bPMDpUuOA
头痛是血栓的制造过程?经常头痛的人都该看看! 2023-02-07 网易健康
头痛是血栓的制造过程?经常头痛的人都该看看! 【本期流言说法】:网上有消息称:每一次头痛都是血栓的制造过程,就像湿疹迟早会让心脏走向深渊。 【网易健康鉴定】:有失实! 【谣言鉴定要点】: 头痛“制造”血栓?尚无相关研究证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血栓的成因: ①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多见于风湿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等疾病。 ②血流状态异常:指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多见于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患者。 ③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多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高凝状态。 ④生活方面的诱因:包括年龄因素、长期卧床、长期伏案、不经常运动等。另外,口服避孕药和激素、长期吸烟酗酒、喜好高脂高糖饮食、妊娠期、产褥期等原因,也容易诱发血栓。 根据以上这些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血栓成因,可以得知“每一次头痛都是血栓的制造过程”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 湿疹诱发心脏病?相关研究多指特应性湿疹 关于流言中所述的“湿疹迟早会让心脏走向深渊”,确有多个相关研究肯定了特应性湿疹与心脏疾病的关联性。 特应性湿疹属于湿疹中的一种,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综合征(如呼吸系统受累、免疫系统受累),比普通湿疹复杂得多,病程更长,且常伴有家族性过敏史。 英国医学杂志(BMJ)2018年发表的《Severe and predominantly active atopic eczema in adulthood and long term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研究认为:特应性湿疹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患有严重特应性湿疹的患者中风风险增加20%,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房颤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5%至40%,心力衰竭风险增加70%。 PLoS One月刊2022年发表的《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ergic diseases and heart failure: Evidence from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中,也对过敏性疾病与心力衰竭的因果关系做了相关研究并得出结论:哮喘和特应性湿疹是心力衰竭的致病危险因素,并认为炎症是促成潜在机制的关键因素。 先别焦虑血栓了!经常头痛,要做到这些事 虽然头痛不是血栓的制造过程,但头痛是血栓形成后可能引起的一种症状。如果你经常头痛,要首先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血栓导致的。 头痛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环境刺激、休息不佳、紧张、情绪不稳定也可能导致头痛发作,头痛也与内分泌和代谢有关。 还有部分人群食用含有酒精、咖啡因等物质的食物或饮料会引起头痛,在对这些物质进行戒断时也会出现头痛症状。部分人群食用或饮用冷食、冷饮时也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头痛,如果经常出现或持续较长时间不缓解,都应该及时就医,按照医生提示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及早找到原因,进行治疗。前往医院治疗时,应详细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携带好经常服用的药物,以帮助医生加以鉴别诊断。 同时,在生活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这些事: 远离头痛的诱因:尽量避免暴露于过多的噪声、光线、烟雾或者化学物质等环境下。 保持良好的睡眠: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 积极参加锻炼:定期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紧张压力,改善头痛症状。 合理调节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许多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仍需要医学专家和科学家的深入探索。流言所述虽然有失实、暂无依据,但它也在侧面提醒着我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对生命负责的方式。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07/11/HSVI35MQ0038804F.html
2023-02-08 科技日报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除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之外,也着力破解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强化三方职责和功能 “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性支持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表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求,更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职责。 学校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专门教育的专业机构,所以学校在育人方面具有主阵地作用,在三方协同育人上发挥主导作用。《意见》要求各地各级学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要与家庭保持常态化密切联系,要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此外,学校要积极拓展校外育人资源,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并将其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家长则承担着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一方面,要强化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履行到位。 社会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意见》的出台让社会如何与学校、家庭协同变得具体和生动。《意见》指出,要完善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社会育人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 健全三方协同育人机制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姚凤认为,《意见》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进行的科学指导、理性呼吁、规范操作,坚持的是三方同心发力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姚凤表示,应重点完善三项机制,形成育人合力。一是建立学校主导的联席共议机制,制定协同育人推进计划。二是建立社会资源的集聚共享机制,常态开展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兴趣培养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努力为教师、家长、学生等开展多元社会体验提供支持。三是建立专业队伍的联智共育机制,做好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服务活动。 那么,如何能做到三方协同育人?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分析,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对此,《意见》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要健全领导体制,加强党的领导;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强化工作落实;要健全工作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张志勇指出,《意见》还明确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这也是健全评价机制、强化职责落实的重要举措。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840.html
蜗牛黏液竟是修复伤口的天然黏合剂 2023-02-08 科技日报
每年有数以亿计的人遭受意外伤害、外科损伤等,而伤口漫长的愈合周期,以及留下难看的疤痕,都是令人烦恼的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明一研究员团队进行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蜗牛来源的天然多糖基生物黏合剂,具有优异的止血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并且可显著加速慢性伤口愈合。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蜗牛黏液富含糖胺聚糖和蛋白质 “由于创伤性损伤和顽固性慢性创伤高发,伤口管理在临床上仍然是一个挑战。”吴明一介绍,医生往往采用外科缝合线和缝合钉重新连接受伤组织和缝合伤口,而缝合伤口可能会引起疼痛、手术部位感染,并导致皮肤留下疤痕。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组织黏合剂,按照来源可分为人工化学合成以及天然来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氰基丙烯酸酯和纤维蛋白胶,二者能快速闭合伤口、止血且无须拆线,但氰基丙烯酸酯却难以黏合湿润的生物组织,且存在抗冲击能力差、降解缓慢以及降解产物具有毒副作用等缺点;纤维蛋白胶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但是黏附力较弱,成胶时间长,对高张力区域以及湿润组织黏附性较差。 吴明一团队长期致力于天然聚糖新药的研发。近期,他们瞄准伤口管理的临床需求,着手天然聚糖的纯化制备、结构解析、构效关系、药理活性以及成药性评价等基础研究,以期在天然来源的糖类创新药物的研发上取得新突破。 他们发现,软体动物蜗牛能分泌黏液,其高黏性可让蜗牛爬行和栖息在潮湿的岩石或树木上。而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记录过蜗牛黏液有保湿、消红肿及消炎镇痛的功能。 团队成员收集了蜗牛黏液,并经灭菌后冷冻干燥,得到了一种多孔高黏附性的天然黏合剂。深入研究后,他们首次发现蜗牛黏液中富含肝素类糖胺聚糖,而该多糖无显著抗凝血活性。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该天然黏合剂中还含有百余种蛋白质。 天然黏合剂能加速伤口愈合 为了搞清楚蜗牛黏液能否黏附生物组织的问题,该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种天然黏合剂,能够强效黏合大鼠的心脏、肌肉、脾脏、肾脏等湿润的组织表面;而流变力学测试也表明,它具有典型的水凝胶特征。 “这些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论文第一作者、吴明一团队博士研究生邓拓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随后,他们进一步采用大鼠皮肤纵切伤口模型开展黏合封闭实验研究,发现此天然黏合剂能有效地黏合皮肤切口,效果优于临床使用的纤维蛋白胶与医用508胶,并能避免缝合线拆线引起的二次损伤。病理学切片分析也表明,该天然黏合剂可以促进皮肤肉芽组织、毛囊、皮脂腺等的新生,可加快胶原组织沉积。 “蜗牛黏液的这种性能,可能取决于其中的糖胺聚糖与蛋白质之间形成的独特的双网络凝胶体系。”吴明一说,这一发现,为新一代医用黏合剂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可分为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以及重塑期4个阶段。“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伤口环境中持续的慢性炎症反应,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吴明一说。 该团队采用糖尿病大鼠全皮层损伤模型开展实验。他们惊喜地发现,与临床上常用的海藻酸钠敷料相比,该天然黏合剂能有效促进糖尿病慢性伤口愈合。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时,动物伤口部位具有更厚的肉芽组织以及更多的胶原沉积。同时,术后第7天时实验动物的新生血管数量显著增加,伤口愈合过程更快进入增殖期。 “这一研究结果,无疑为急慢性皮肤伤口特别是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修复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邓拓说,除了起效更迅速、在湿润的组织表面的黏附性更强之外,该天然黏合剂还较传统黏合剂制备简便、可再生,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这种天然医用黏合剂已申请发明专利。“我们后续还将开展以药学、药理学以及安全性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性临床前研究,从研究成果到医用药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明一说。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对抗癌症的五大新利器 2023-02-08 科技日报
人类最终能在抗癌这场持久战中取得胜利吗? 科学家最近在医学等领域取得的进步为人们应对癌症增添了一些新武器,其中包括个体化基因疗法、人工智能筛查、简单的血液检测,甚至可能很快会出现疫苗。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物理学家组织网在日前的报道中列出了癌症诊疗方面一些极具潜力的新进展。 免疫疗法 利用药物刺激免疫系统追踪并杀死癌细胞,是过去10年癌症治疗领域最大的进展之一。与化疗相比,免疫疗法更少出现严重副作用,将对多种癌症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2010年以前,皮肤癌黑色素瘤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往往极低,但得益于免疫疗法药物,如今一些患者的存活期超过10年。 除黑色素瘤外,有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等也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免疫疗法并不适用所有癌症,且免疫疗法本身还是会产生副作用。 有癌症研究专家指出,免疫疗法目前仍处于初期,虽然提高了人们的抗癌水平,但仍需“尽可能智能地”结合不同种类的免疫疗法。 CAR-T疗法 CAR-T疗法指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涉及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出T细胞,然后在实验室对它们进行改造,使其能识别癌细胞,经过改造的T细胞随后被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以攻击癌细胞。 2012年,在尝试其他办法无果后,6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艾米莉·怀特海德接受了CAR-T疗法,结果该疗法使其体内恶性白血病细胞消失了,CAR-T疗法也因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2017年,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这种创新的癌症疗法上市,但迄今CAR-T疗法主要对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有效,且治疗过程仍然非常昂贵。 人工智能诊疗 科学家已经证明,利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程序能比人类更准确地从常规扫描结果中识别出脑癌和乳癌。 2020年,美国纽约大学科学家利用250余万份图像,训练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脑癌。结果表明,计算机能在3分钟内诊断出常见癌症,而一名医学专家作出诊断大约需要30分钟。此外,在一项278名脑瘤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该人工智能算法的诊断结果甚至比病理学家更准确。 无独有偶,2021年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为患脑癌儿童成功研发出新药治疗方案。这一突破将开启用人工智能研发新癌症疗法的全新时代。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研究在一系列领域高歌猛进,它也有望在癌症诊断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液体活检 液体活检是对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外泌体及肿瘤血小板等进行提取检测,了解肿瘤相关信息,是一种能够反复、多次、弱侵入性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 与需要组织样本的传统活检方法相比,液体活检更容易,侵入性更小,且具有可重复性、可连续监测、多个肿瘤同时监测等优势,而更快、更容易的检测方法将有助于医生在癌症扩散之前发现它们并采取行动。 抗癌疫苗 在几十年来研发抗癌疫苗的努力失败后,科学家现在又燃起了希望。他们相信,研制新冠疫苗使用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有望为癌症领域带来突破。 去年12月,莫德纳公司开发了一款个性化mRNA黑色素瘤疫苗,与默克公司的重点免疫疗法Keytruda结合的中期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Keytruda相比,新方法将最致命皮肤癌复发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44%。今年1月,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与英国政府签署协议,初步计划在2023年9月至2030年年底之间,为大约1万名癌症患者提供个性化mRNA治疗方案。据悉,除针对乳腺癌、肺癌、胰腺癌等癌症,该公司也在对疟疾、结核病等进行mRNA疫苗的研发。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834.html
2023-02-08 科技日报
2021年全国共有47个儿童用药被批准上市,其中14个纳入优先审评审批,促进了儿童用药上市进程,明显改善了儿童临床用药水平。目前,还有更多儿童用药处在申报过程中,我国儿童用药问题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调整后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达2967种,新增药品涵盖22个儿童用药等。 儿童身体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其肝肾功能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良反应耐受性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异。儿童用药是指适合14岁以下未成年人特殊体质以及需求的一类药品。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临床用药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遴选儿童用药(仅限于药品说明书中有明确儿童适应证和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时,可不受“一品两规”和药品总品种数限制,进一步拓宽儿童用药范围。《通知》还指出,医疗机构要按照处方剂量精准调配儿童用药,特别是针对低龄儿童的药品调剂,鼓励开发可灵活调整剂量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个性化给药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减少“剂量靠猜、分药靠掰”导致的分不准、不安全等问题。 我国儿童用药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 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人口为25338万人,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7.95%。《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综合医院儿科门诊量为2.3亿人次。 尽管人口占比不小,儿童患者不少,但与成人药相比,儿童用药研究仍然面临起步晚、难度大、基础薄弱的窘境。 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种类较少。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陈瑞杰说,我国儿童用药主要集中于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而且以颗粒剂、片剂、口服溶液为主,吸入剂、咀嚼剂、贴剂等更适合儿童用的剂型缺乏。 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市场中,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感染用药和营养补充剂市场份额分别为39.2%、20.5%、17.6%和15.8%,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特药较少。 出台政策提高儿童用药保障水平 自2011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鼓励、支持儿童用药研发和生产。2019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支持开发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新品种、剂型和规格,对儿童用药予以优先审评审批。国家药监局通过开通儿童用药绿色通道、对研发企业主动靠前服务等举措,加快儿童用药上市。2020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将临床急需的儿童用药等纳入加快上市注册范围。2021年9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鼓励儿童用药研发生产,完善儿童临床用药规范等。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副司长黄心宇说,2022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支持国产创新药、新冠治疗药、儿童用药等重点领域药品,这将进一步提高儿童用药保障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蒋建东说,在多个国家政策推进下,我国儿童用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过去的这些年中,一直有儿童急需药品上市。2021年全国共有47个儿童用药被批准上市,其中14个纳入优先审评审批,促进了儿童用药上市进程,明显改善了儿童临床用药水平。目前,还有更多儿童用药处在申报过程中,我国儿童用药问题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加强儿童用药专项研发和临床研究 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外,国家还专门组织了儿童药研发专项,国家卫健委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投入超6亿元经费研究儿童用药,先后分三批,公布了105个药物的研究计划,并与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国家医保局,共同推进儿童用药研发和生产。 国家卫健委成立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组织23个全国儿科相关单位,建立“中国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协作网”,推进儿童用药临床研究。2022年,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共同打造的临床研究病房正式启用。该临床研究病房规范承接和完成Ⅰ期至Ⅳ期药物及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打造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共享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张浩教授说,保护儿童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保证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与规范是打造临床研究病房的意义所在,临床研究病房将致力于破解我国儿童用药短缺等问题。 科技创新也正在加速儿童用药的研发。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展示了解决儿童用药难的各种新技术。比如巯嘌呤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治疗药物,目前国内销售的唯一规格为50毫克片剂,均为成人片剂。但儿童需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服用剂量,用量随着生长发育而变化。为解决该难题,北京儿童医院突破微片的制粒及物料流动性关键技术,开发出可精准计量的创新剂型巯嘌呤微片,药品“体型”缩至芝麻大小,并构建了智慧化精准给药系统等。 北京儿童医院牵头承担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联合全国59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研发力量,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研发儿童用药。目前,获得生产批件、受理号或临床批件等共65项。“这些品种的研发填补了我国儿童用药市场空白,有效缓解了临床儿童用药短缺问题。”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说。 推进儿童用药发展还需各方努力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首席专家肖鲁表示,解决儿童诊疗用药的窘境,要从根源上增加儿童用药的研发生产,从政策和经济等层面给予一定支持。 对药企而言,儿童用药研发周期长,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且按照差比价原则计算,我国儿童用药价格与同类成人药品相差不大,加上用量偏少,难以激发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陈瑞杰也表示,儿童用药数量低于同类成人药品,想调动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须保证相关药品能有合理利润。因此,提高临床儿童用药水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保政策跟进不可或缺。 “医保要给予足够关注,才能让企业对研发生产儿童用药充满信心。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还应尽快专门针对儿童用药探索出一种合适的采购方式。”陈瑞杰说,在呼吸和消化系统用药外,国家有关部门还需甄选儿童用药需求较为强烈的方面,比如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血液肿瘤病等重大疾病,有序推动相关儿童用药数量持续增加。医保部门可考虑制定有别于成人药品的儿童用药支付标准和体系,以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让儿童真正有药可用。 “接下来要以更大力度鼓励儿童用药的研发生产,保障儿童临床用药安全。这还需要各个环节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肖鲁说。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
洗草莓别加这个动作,会越洗越脏! 2023-02-07 网络
又到吃草莓的季节了。 草莓颜值高,味道好,但大家似乎对草莓特别不放心,尤其是农残。 所以,每到这个时候网上就会有人发起#如何正确清洗#草莓的话题。 我想问:这样洗,草莓还能好看又好吃吗? 草莓特“脏”? 草莓跟其他水果不一样,外面没有“皮”保护,而且是贴地生长,所以吃之前清洗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现在草莓基本上都是覆膜种植——不会直接接触土地,表面不太会沾染泥土,水冲冲就可以。 至于农残,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美国一个民间环保组织EWG发布的“最脏果蔬榜单”,草莓连年居榜首。 EWG把草莓列为“最脏水果”,并不是因为草莓的农残超标问题最严重,而是草检测出的农药种类最多[1]。 其实,EWG依据的美国农业部(USDA)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农药残留检测数据,而USDA和FDA认为,虽然有多种农残,但没有超过安全限量标准,可以放心食用[2]。 国内的情况,从大部分文献报道和近几年的抽查来看,也存在农残检出种类多、多种农药同时检出的情况,但大多数是低毒或中等毒性农药,而且基本都控制在安全标准以下[3-6]; 不过,不规范使用农药的情况的确也存在;另外,一些农药目前还没有制定最高限定值,缺乏管理依据[6]。 所以,爱吃草莓的小伙伴,咱还是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同时注意饮食多样、均衡,别因为草莓好吃、降价了就认准一家放开了吃。 怎样洗更干净? 关于果蔬的清洗,很多国家和地区官方健康管理机构都不建议用清洁剂的[7,8];用干净的、流动的水彻底冲洗就可以了。 硬皮的蔬果可以用干净的刷子刷洗。草莓经不起刷,冲洗之后可以再用清水泡5-10分钟,最后再冲洗一遍,这样风险就已经足够低了。 至于用哪种水浸泡效果更好,不同研究的结论不一致,但总的来说泡比不泡好;但时间不宜过长,太长(比如30分钟)很可能适得其反。 图省事儿的话,用清水泡;不嫌麻烦的话,可以用2%浓度的小苏打,或者2%浓度的淡盐水浸泡,效果比醋、面粉、淀粉啥的要好[9-14]。 不论你采取哪种清洗方式,都请记住:不要摘草莓蒂。 草莓蒂相当于一个保护帽,摘掉之后再清洗,维生素C、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的损失会大大增加;而且残留的农药会随水进入果实内部,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草莓的优点实在太多了 草莓这种水果,我真是怎么夸都夸不够,它的优点实在太多了— 低糖 低热量 低GI 富含膳食纤维 叶酸含量在水果中居前列 维生素C媲美柑橘类水果 富含多种抗氧化成分 草莓热量只有车厘子的一半,一口气吃半斤草莓,还不到100kcal,可以说对体重非常友好了。 100大卡的草莓大约能提供6g膳食纤维,同样热量的车厘子和香蕉分别只有3g和2g左右的膳食纤维。 草莓的含糖量在5%左右,其中果糖占了一半左右。半斤草莓血糖负荷(GL)只有7,属于低负荷饮食。可见,草莓也是一种对糖尿病人十分友好的水果。 草莓、蓝莓、蔓越莓等“莓”类水果,可是科研界的“明星水果”,关于它们健康益处的研究一大把:预防糖尿病、降低坏胆固醇、减少体内炎症反应、预防心脑血管疾病……[15-17] 这么多的健康益处,主要是得益于它们富含的多种抗氧化物质,包括维生素C、E等抗氧化维生素,还有花青素、原花青素等酚类化合物。 跟其他“莓”相比,草莓不论在口感上还是可及性上,都堪称优秀。 这些草莓零食也不错 从冬到初夏,有五六个月能吃到新鲜草莓;其他时候可以吃冷冻草莓,怕凉不想吃冰,还有冻干草莓可以选,别有风味,营养也不差。 常见的草莓制品有冷冻草莓、冻干草莓、草莓果脯、草莓果酱。 果脯和果酱的加工程度深,抗氧化成分损失严重,而且还额外加了大量的糖:一块果脯、一勺果酱重量的一半,可能都来自额外添加的糖。 这些草莓制品还是当糖用,当甜点吃吧,不建议当水果每天吃。 冷冻草莓和冻干草莓,都还是不错的。冷冻草莓依然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抗氧化成分;冷冻对钙、钾、镁等矿物质的影响也很小[18,19]。 冻干(全称: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脱水保存食物的技术,对水溶性的营养素比如维生素C、钾影响比较大,但对膳食纤维以及酚类抗氧化成分的影响不大。 考虑到新鲜草莓并非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受时间限制的冷冻草莓、冻干草莓,真的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美中不足的是,冷冻草莓和冻干草莓的口感都会比较酸。一些冻干草莓会加比较多的糖进行调味,选购时可以留心看一下配料表和营养标签。 如果想要获得草莓的抗氧化成分,新鲜、冻干和冷冻草莓都可以;想要补维C,可以选冷冻草莓和新鲜草莓。 总之,不要因为各种谣言错过草莓了。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SVJ237N053457GP.html
揭秘:营养专家最想纠正的十大误区 2023-02-08 参考消息网
如果你看到一种产品上打着“0脂肪”的标签,不要想当然认为它是健康的。 参考消息网2月3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近日刊文称,我们向美国10位顶级营养专家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最希望纠正的一个营养误区是什么?以下是他们的答案。 误区一:新鲜蔬果肯定比罐头和速冻食品健康 尽管人们一直认为“新鲜的最好”,但研究发现,冷冻、罐头和脱水蔬果的营养与新鲜蔬果一样丰富。 美国农业部营养安全与健康公平部门负责人、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萨拉·布莱希说:“它们还更省钱,可以保证家里永远有水果和蔬菜。”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些罐头、冷冻和脱水食品会偷偷添加糖、饱和脂肪和钠等,因此,一定要看营养标签,选择能把这些成分降到最低的产品。 误区二:所有脂肪都不好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中心医学助理教授维贾雅·苏兰普迪博士说,对脂肪的误解导致很多人——以及食品制造商——用白面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额外的糖分取代脂肪中的热量。她说:“这并没有让美国人变瘦,超重和肥胖率反而大幅上升。” 她还说,事实上,并非所有脂肪都是有害的。虽然某些类型的脂肪,包括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增加心脏病或中风等疾病风险,但健康的脂肪——如单不饱和脂肪(存在于橄榄油、鳄梨和某些坚果和种子中)和多不饱和脂肪(存在于葵花油、核桃、鱼和亚麻籽中)——实际上有助于降低相关风险。好脂肪对供应能量、产生重要的激素、支持细胞功能,以及帮助吸收某些营养物质也很重要。 苏兰普迪说,如果你看到一种产品上打着“0脂肪”的标签,不要想当然认为它是健康的。优先选择成分简单、不添加糖分的产品。 误区三:“卡路里盈余”是长期变胖的最重要因素 确实,如果摄入的热量比消耗的多,你很可能变胖。如果消耗的热量比摄入的多,你很可能变瘦——至少短期内是这样。 但研究并没有证实,多吃会导致体重持续增加,从而导致超重或肥胖。美国塔夫茨大学弗里德曼营养和政策学院营养学和医学教授达留什·莫扎法里安博士说:“更准确地说,我们所吃的食物类型才是变胖的长期驱动因素。” 超加工食品——例如精制淀粉点心、麦片、饼干、能量棒、汽水和糖果,是体重增加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会迅速消化,让血液中增加大量葡萄糖、果糖和氨基酸,进而被肝脏转化为脂肪。相反,保持健康体重需要的是,从计算卡路里到重视健康饮食——质量重于数量。 误区四:Ⅱ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这一误区把果汁与水果混为一谈——由于果汁的糖分高、纤维含量低,因此会提高血糖水平。 但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也能吃水果。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每天吃一份水果——尤其是蓝莓、葡萄和苹果——的人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较低。其他研究表明,即使你已经患有Ⅱ型糖尿病,那么吃水果也有助于控制血糖。 美国凯撒医疗集团烹饪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负责人薛婉玲博士说:“是时候推翻这一错误说法了。每个人,包括Ⅱ型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从水果的健康营养物质中受益,如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误区五:植物奶比牛奶更健康 一些人认为,植物奶,比如用燕麦、杏仁、大米等制成的奶,比牛奶更有营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凯瑟琳·梅里根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一般情况下,一杯牛奶大约含有8克蛋白质,而一杯杏仁奶里只有1-2克蛋白质,一杯燕麦奶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3克。梅里根博士说,虽然植物饮料可以提供很多其他营养成分,但它们的添加成分也比牛奶多——比如钠和额外的糖,这些都不利于健康。 误区六:土豆对你有害处 由于升糖指数高,土豆经常在营养界遭到诋毁。然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达夫妮·阿尔特曼-约翰逊说,土豆实际上对健康有益。它们富含维生素C、钾、纤维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在连皮一起吃的时候。而且土豆很便宜,商店里随时可以买到,因此很容易获得。更健康的烹饪方法包括烤、水煮和空气炸。 误区七:别给小宝宝吃容易过敏的食物 多年来,专家们告诉新手父母,防止孩子今后对食物过敏的最好办法是在他们出生后的头几年,避免给他们喂食常见的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花生或鸡蛋。但现在,过敏专家说,让孩子早点接触花生制品更好。 如果孩子没有严重湿疹或已知食物过敏,可以在4-6个月时让他们开始接触花生制品(如稀释的花生酱、花生泡芙或花生粉,但不是整粒花生)。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儿科教授、食物过敏与哮喘研究中心主任鲁奇·古普塔博士说:“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饮食,对防止食物过敏也很重要。” 误区八:植物中的蛋白质不全面 美国斯坦福大学营养学家、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加德纳说:“‘你从哪里获得蛋白质?’这是素食主义者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加德纳说:“这一误区认为,植物中缺少某些氨基酸。”但事实上,植源性食品中含有全部20种氨基酸,包括9种基本氨基酸;不同的是,植源性食品中氨基酸的占比不像在动物性食物中那么理想。因此,要想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你需要摄入不同种类的植源性食物——例如豆类、谷物和坚果。加德纳博士说:“这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容易。” 误区九:豆制品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在动物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会刺激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胡丙长说:“然而,这种联系在人类研究中没有得到证实。”到目前为止,科学并未表明大豆摄入与人类患乳腺癌风险之间存在关联。相反,食用豆腐、豆酱、豆浆等豆制品甚至可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胡博士说:“豆类食品也是与降低心脏病风险相关的有益营养成分的来源,包括优质蛋白、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研究结论很明确:放心地把豆制品纳入你的饮食吧! 误区十:基本营养建议应该不断更新 美国纽约大学营养学、食品研究学和公共卫生教授玛丽昂·内斯尔说,并非如此。她说:“为预防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发布膳食建议,建议均衡热量,尽量减少高饱和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这与当前的美国膳食指南一致。”是的,科学在发展,但基本膳食原则不会改变。 正如作家迈克尔·波伦总结的7字箴言:“吃好、吃少、多吃菜。”这一建议在70年前适用,如今也同样适用。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208/07/HT1MCT3B00388051.html
城市更新,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2023-02-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苏南京,小西湖片区张灯结彩。“这房子比我年龄都大,改造根据需求量身定制,我们都很满意。”60多岁的徐有荣几乎每天都来一趟,看看老宅的改造进展。 江西南昌,涉及约5000户居民、投资超1.5亿元的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雨污水管道改造、弱电管道敷设等已完成,目前正进行绿化和外墙安全整治,争取早日让小区穿上‘新衣’。”中建一局项目经理李志明和工友们鼓足干劲,全力冲刺年底的完工目标。 重庆渝中,临崖而建的戴家巷颇具山城特色。“这里有记忆中的乡愁!”这个春节,戴家巷灯笼高挂、烟火气升腾,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倍。 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生活场景,记录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新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开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聚焦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持续在解决突出民生难题、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下更大力气、花更多工夫。 服务优化、环境优美,城市生活更舒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区学习声乐、公园遛弯健身、农贸市场买菜……自打加装电梯,年近七旬的贵州贵阳市花溪区十字街社区居民李纯珍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以前没电梯,拎着大包小包爬楼很头疼,现在方便多了。”午餐时间将近,李纯珍拨通社区养老服务站的电话预定饭菜,“养老食堂两荤两素一汤,每顿只要10元。” 2022年,十字街社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围绕“一老一幼”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改善提升幼儿园硬件设施等,提升社区服务功能。“我们正加紧建设智慧停车场,解决小区居民停车难问题。”十字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段頔介绍。 在北京朝阳区芍药居三社区,破旧凉亭变身彩虹格栅顶棚、石材矮墙改造成休闲座椅,占地面积仅1400平方米的荒废边角地,如今秋千、滑梯、跷跷板等设施完备。“小微空间改造虽是‘小面积’,体现的却是城市宜居与人民幸福感受的‘大指标’。”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规划科科长郑璐说。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2022年,我国实现新开工改造5.1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年度目标,开工建设城市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超过4600个。 今年,北京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计划新开工300个、完工100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上海将完成中心城区零星旧改12万平方米,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28万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预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以上,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将大力推进加装电梯,开展住宅外墙安全整治、适老化改造等群众关切的项目。 老旧小区换上新颜,城市生态也在持续改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天气转暖、草木萌动,江西吉安市遂川县今年新开的茶香公园人气颇旺,居住在附近的方九生经常陪家人来这里散步:“空气挺好、离家不远,滨水休闲区、儿童活动区等一应俱全。”遂川县住建局负责人彭家斌说,今年力争投入使用6座“口袋公园”,实现园林景观、休闲游憩等功能的有效契合。 加强园林绿化建设,2022年各地建成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3520个;推进生活垃圾分类,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实行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1.3%;稳步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今年,我国预计新增和提升城市绿地2万公顷,建设“口袋公园”3800个、绿道4000公里。 设施完善、智慧转型,城市运行更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的扩大,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有所增大。各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安全韧性。 湖南岳阳,瑶塘坡社区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和清运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往开挖的沟槽内铺垫中粗砂。“周边不少老旧小区,管道常年失修、流水不畅,雨季容易积水内涝。我们要对地下管道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确保暴雨期间有足够口径的管道排放雨水。”中建二局项目经理蒲伟介绍,今年新开工建设的管道预计将超过30公里。 200米开外的湘北市场居民区,去年刚完成改造。“以前下雨积水最高到1米、臭气熏天,管道改造后大雨不内涝,踏实多了!”在小区住了10多年的居民周勇良感慨。 2022年,我国实施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开工项目1.69万个、完成投资近千亿元,新建和改造城市污水管网2.2万公里,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今年,将新开工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10万公里以上,改造建设雨水管网1.5万公里以上。 社区治理更智慧,赋能美好生活。 人脸一扫、自动识别,安徽合肥市瑶海区三里街街道紫云府小区的大门应声而开。“不用带门禁卡、很方便。”小区住户石超边开门边介绍。沿着小路向前,高楼上的摄像头映入眼帘。“别看它小,一包垃圾、一个酒瓶、一个烟头都能拍见。”小区高空抛物曾让石超烦心,“之前接女儿放学,差点被酒瓶子砸了。” 瑶海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稳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通过丰富场景应用等方式,助力社区基层治理。今年合肥市将扩大智慧社区试点,建成8个智慧社区、50个智慧小区,创新智慧关怀、智能守护、智感通行等场景,并且推动智慧平安小区向城中村等覆盖。 在成都,智慧养老、智慧安防、智慧家政等个性化生活服务,正进入小区院落和家庭生活;在南京,通过“街坊”小程序,市民可以在线选购商品、使用报事报修等功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加紧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机更新、复合利用,城市文脉传承延续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各地因地制宜,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更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活起来、传下去。北京东城,草厂四条胡同青砖灰瓦、曲径通幽,氤氲着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软木画、油纸伞等民间艺术相映成趣。 老街区成为新风景,激发内生活力。 春节期间,位于山东青岛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1907光影俱乐部很热闹。楼上,电影博物馆泛黄的电影海报、彩色的玻璃幕墙,引人怀旧;楼下,烤脆皮猪肘、奶油蘑菇汤等美食,吸引顾客。“下午3点还不断有人来用餐,营业额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1907光影俱乐部市场总监孙鹏介绍。 始建于1898年的中山路,曾是青岛最繁荣的街区。随着城市发展重心东移,这条百年老街逐渐沉寂。“2019年,我们开始对中山路进行改造,既尊重原本的历史风貌,也引入博物馆、咖啡店、书房等新业态,今年将实现整体开街运营。”青岛市住建局城市保护和更新处处长张敬星介绍,今年青岛市将继续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 老厂房焕发新生机,带动产业升级。 嘉陵江畔,红砖黛瓦。废弃10多年的鸽牌电缆厂“老树发新枝”,成为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 “我们改造了19栋‘沉睡’厂房,有写字楼、讲堂、展厅、餐厅等。今年还要继续优化厂房空间、完善观景平台,让这里更具创意。”重庆大学设计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树生介绍,如今产业园吸引了不少创意设计项目团队进驻。 在上海,杨浦滨江创智中心1月份正式开工,电站辅机厂旧址将通过开发建设,成为集办公、科技、展陈、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在天津,今年正式启动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整个施工周期需5年,第一机床总厂本体将成为天津市重点工业遗存保护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截至2022年,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片,确定历史建筑5.95万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和历史建筑修缮工作,增强宜居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老房子、老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保护利用,以用促保,打造一批精品街道、创意园区、城市客厅等活力街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群众在城市生活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208/c14739-32619708.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