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11-30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

截至1129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

高层动向... 3

促进更多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3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正式发布... 4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1129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5

疾控动态... 11

中心第三党支部开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携手助力抗击疫情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    11

科研动向... 12

单细胞水平肾癌研究揭示潜在药物靶点... 12

蛋白质形状有助检测帕金森病... 13

Science:揭示大脑发育过程期间一种控制神经元连接形成的重要信号通路... 14

Cell:适应性序列差异在人类中形成了新的促进神经发育的基因开关... 15

Dev Cell:在体外利用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重建肾上腺... 16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端锚聚合酶工作机制,为开发出更好的抗癌药物奠定基础... 17

舆情信息... 18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18

国家疾控局:长期封控必须予以纠偏和避免... 19

国家卫健委:三类人群感染新冠病毒更易引发重症... 19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圆满完成任务回国... 20

高龄老人和肿瘤患者感染新冠后是否有必要去方舱医院?国家卫健委回应... 20

如何统筹滞留人员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外溢?国家疾控局回应... 21

齐心协力,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21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持续整治层层加码  封控管理快封快解... 22

得了感冒或流感,做核酸和抗原也会阳?... 23

专家:疫情造成的心理问题需引起各方重视... 24

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种率 加强核酸检测机构监管... 25

二十条措施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何防控疫情... 27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重新命名猴痘 避免歧视和污名化... 29

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9861万例... 30

玻利维亚确认在本国发现奥密克戎新亚型... 30

复活远古病毒会威胁现代人类吗?专家解读... 30

全力做好群众生活物资供应保障... 31

寒潮来袭!冻疮易反复发作,如何预防?... 32

叮咚!请查收:冬季护肤小妙招... 33

今年前三季度,产业规模超六千亿元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34

乱象频出,医美维权谁来“买单”?... 35

 

热点追踪

 

截至1129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11-30    卫生应急办公室

 

1129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288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2例(广东11例,福建10例,上海9例,内蒙古5例,重庆4例,四川4例,北京3例,江苏2例,山东2例,云南1例,陕西1例),含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江苏2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4236例(广东1518例,北京1282例,山西185例,四川170例,重庆164例,河南133例,云南119例,内蒙古102例,山东84例,浙江77例,福建56例,黑龙江52例,湖南48例,辽宁37例,陕西34例,江苏30例,新疆23例,湖北21例,贵州20例,河北17例,海南15例,安徽13例,上海11例,吉林8例,广西5例,青海5例,天津4例,江西1例,西藏1例,甘肃1例),含929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748例,重庆41例,北京28例,浙江24例,黑龙江15例,四川13例,福建9例,内蒙古7例,湖南7例,陕西6例,山西5例,河南5例,山东4例,云南4例,青海4例,江苏3例,海南3例,广西2例,甘肃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63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4例,本土病例2575例(广东1207例,北京486例,重庆174例,内蒙古94例,四川93例,河北89例,山西89例,河南57例,陕西54例,江苏41例,浙江39例,云南33例,新疆18例,辽宁14例,贵州12例,山东10例,海南10例,湖南9例,西藏9例,黑龙江8例,上海7例,甘肃6例,天津4例,福建3例,青海3例,吉林2例,湖北2例,安徽1例,广西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34635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6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65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754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678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29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5616例(其中重症病例10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78687例,累计死亡病例52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19536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2711359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1813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3540例,其中境外输入164例,本土33376例(重庆7669例,广东7236例,北京3240例,山西1876例,四川1241例,新疆996例,天津866例,山东850例,吉林794例,陕西767例,青海722例,黑龙江655例,湖北642例,广西594例,云南581例,辽宁575例,甘肃534例,河南523例,江苏487例,河北470例,宁夏462例,内蒙古322例,湖南250例,安徽249例,浙江216例,上海176例,贵州166例,福建98例,江西70例,海南33例,西藏13例,兵团3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7867例,其中境外输入150例,本土17717例(广东6375例,重庆2236例,北京1603例,河北1370例,内蒙古1219例,新疆1083例,山西537例,河南500例,陕西382例,黑龙江351例,四川271例,甘肃237例,山东213例,云南175例,宁夏175例,江苏164例,湖北130例,湖南110例,青海102例,吉林80例,天津77例,广西69例,浙江57例,安徽42例,辽宁39例,上海36例,贵州35例,福建19例,江西16例,西藏8例,海南3例,兵团3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933例(境外输入4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76862例(境外输入1708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754720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58268例(出院98738例,死亡1073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00例(出院789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295652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297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1/d49ff343617a4727a88fc24021f4113e.s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促进更多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2022-1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不久前,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11年启动实施以来,各地推动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覆盖范围不断扩展、供餐质量不断提高,使得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累计增量和平均体重累计增量均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看得见的变化,印证着营养改善计划取得的良好效果。

  小小一餐饭,惠及大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学生营养改善逐步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截至2021年底,营养改善计划已惠及学生3.5亿人次。农村学校食堂供餐率不断提高,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为促进学生均衡膳食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食品安全管理不严格、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供餐质量和水平不高等问题。对此,《办法》指出要明确各级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管理部门,安排专人从事日常管理工作,加强条件保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并在供餐管理、资金使用与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必将有助于持续巩固营养改善计划成果,不断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公平。

  保障食品安全,是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监管重点,也是监管难点,须臾不可放松。要求学校食堂全面推行明厨亮灶,严格供餐配送管理,建立应急事件处置协调机制……《办法》从供餐方式、供餐内容、供餐基本条件、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食堂从业人员等相关方的责任予以细化,对教育、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予以明确,有助于兜牢食品安全底线。在此基础上,加强营养健康监测与教育,引导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持续推动餐品提质升级,可以让农村学生吃得更安全、更健康。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广、牵涉环节多,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孩子身上,对于实施主体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对此,《办法》给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引导。比如,设立专门的“采购管理”章节,重点对加强采购需求管理、及时公开采购意向、合理确定采购人和采购方式、严格规范采购程序、规范合同管理、加强履约验收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强化日常监管,要求提高营养膳食补助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等。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共同把营养改善计划这项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办得更好。

  持续改善农村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办法》规定实施好营养改善计划,大力推进学校食堂供餐,科学开展营养健康监测,因地制宜开展膳食指导,定能更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为提高民族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奠定更坚实基础。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371.html

返回目录>>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正式发布

2022-11-2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115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牵头制定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国卫通〔202213号),将于202351日实施。

  标准的发布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十四五”发展规划》,健全完善病原微生物保藏和国家生物安全标准体系的又一具体体现和重要举措。

  标准立足我国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保藏领域现状、结合国际相关工作经验,首次明确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的一个定义、四项评价原则、五种用途类型、三类评价指标,并首次规范了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程序和证明。这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履行国家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职能,提出的保藏领域一项核心技术标准,具有一定创新性、开拓性和引领作用。

  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成为我国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保藏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标志着我国保藏工作由以往数量规模向质量提升发展阶段的重要转变。标准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质量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促进我国自有病原微生物资源的转化应用,服务科研和生物产业,将发挥关键技术支撑。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211/t20221129_262801.html

返回目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1129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2-11-29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间:20221129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郭燕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

            程有全   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

            常昭瑞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当前,各地正在抓实抓细做好疫情防控。要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要科学分类收治阳性感染者,妥善做好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的收治、照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回应和解决。

要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接种。希望老年朋友们积极、尽快完成疫苗接种,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落细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抓好疫情处置。

我们请来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女士;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先生,

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先生;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女士,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沈瑾女士。

请他们共同回答媒体的提问。

下面,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们国家出台的防控措施目的是为了让疫情防控更加科学和精准,但是当前我们部分地方的感染者人数在不断增长。另外,很多网友反映,他们比以前被封控的频率更高了,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另外,我们如何去评估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防控措施对疫情防控的作用?谢谢。

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您所说的,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部分地方出现了疫情规模性反弹的风险,一些地方面临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形势。其实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不是针对疫情防控本身,而是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有的地方随意扩大管控区域和人员范围、一封了之,有的封控后长时间不解封,有的地方未经批准、动不动就“静默”。当前,各地已经成立了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每天都在进行调度,对于各地网民、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并转交给有关地方给予推动解决。

应该看到,二十条优化措施,每条措施都有充分的科学的依据和证据支撑,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有了二十条就不要第九版,应当坚持第九版,落实二十条,针对一些可能的风险环节,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制定了核酸检测、风险区划定及管控、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居家健康监测等4个技术性文件,提出了防范应对措施,只要各地严格落实到位,我们就可以有效降低疫情风险。谢谢。

新华社记者:

请问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什么样的人群重症进展的风险更大?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从新冠肺炎临床医疗救治的实践来看,有重症倾向的包括几个方面人群:第一,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因此,我们有老年人的家庭和养老机构就更应该防范感染的风险,发生疫情的时候,养老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老年人被感染。同时,老年人也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这些行之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第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临床当中,有基础病,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引发重症的风险更高。这也提示我们,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基础性疾病的治疗。第三,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我们建议没有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新冠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

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定点医院的建设,特别是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诊疗水平,提高重症救治的能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请问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情况如何?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种是怎样的?各地已经开始吸入式疫苗的使用,请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

谢谢你的提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仍具有良好的效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容易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接种新冠疫苗的获益是最大的。截至20221128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4345.1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463.1万,已完成全程接种的12亿728,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54%90.2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8亿1117.6万人,其中包括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的4722.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2816.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86.4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8151.1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742.6万,完成全程接种2356.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截至目前,在已经接种的这34.43亿剂次中,吸入式腺病毒载体疫苗共接种了4.84万剂次。

为进一步加快老年人的接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从健全机制、做好摸底、优化服务、细化宣传等方面做了部署和推进。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方案要求,指导各地周密组织部署,优化接种服务,做好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和老年人的接种工作。也希望老年朋友们,特别是80岁以上的老年朋友们积极主动接种疫苗,为个人健康护航。谢谢。

北京日报记者:

二十条优化措施对高风险外溢人员的管控措施进行了调整,请问这类人员在居家隔离期间如果出现阳性该如何快速处理、确保风险可控和人身安全?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

谢谢您的提问。对高风险外溢人员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的规定,对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实行7天居家隔离,期间要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的第1357天要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相关人员在居家隔离期间要严格落实居家隔离管理的有关要求,一旦有阳性检出时要及时报告并在2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或方舱医院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对同住人员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并开展风险研判,追踪管理相关的风险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对高风险人员做好管理,并将在居家隔离期间发现的阳性感染者进行及时处置,确保风险可控。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想了解的是有关于消毒的问题。近日有公众提出,说紫外线消毒杀菌率达到99%以上,对于消灭流感病毒0.3秒就可以了,用于降低新冠病毒传染致病性0.3秒时间就足够了。还有人提出家用红外线设备也有降低病毒传染致病性的作用。我们想请问相关专家,紫外线、红外线的消毒效果到底怎么样,现场的消毒能不能使用相关设备?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沈瑾:

谢谢您的提问。紫外线是比较常用的物理消毒方式的一种,目前包括紫外线灯、紫外线水消毒器、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紫外线物表消毒器等等,主要适用于光滑的物体表面、空气和水体消毒。紫外线具有比较好的杀菌效果,但是穿透力比较差,所以它需要在适用的范围内去使用才能保证消毒效果。传统的紫外线灯一般情况下消毒作用时间要半个小时,当然这些年紫外线技术也有一些新的发展,有一些报道称,一些新的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有系统的、权威的研究或者报道说0.3秒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达到消毒。在现场消毒时,因为环境的温度不同,受污染程度不同,如果用这么短的消毒时间去做消毒,消毒效果是很难保证的。

刚才提到红外线,红外线主要杀菌原理是热效应,这和温度、时间有很大关系,目前红外线消毒柜主要是用在耐热的餐具消毒上,我们国家除了“三新”外,所有的消毒产品都需要按照我们国家消毒产品相关的标准、法规等要求去完成卫生安全评价,并且要备案,然后才能够用在传染病防控当中。

刚才您提到的,如果安装有紫外线或者红外线的家用设备,它是没有按照我们国家规定的消毒产品相关要求开展卫生安全评价,所以如果这一类设备直接用在传染病防控,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目前有部分民众担心做核酸时容易造成感染,请问如何有效避免检测时的感染风险呢?现在个别地方出现了让居民个人自采核酸的做法,请问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推广?另外,近期有核酸检测机构因为造假等行为被严肃处理,请进一步回应一下如何进一步做监管?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都知道,核酸采样是核酸检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采样的组织管理和规范操作就非常重要,既要保证采样的质量,同时又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首先,在采样点的现场组织管理方面,要设立清晰的标识,规划好进出的路线,所有的采样人员都能够保证单向流动,同时要明确采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要加强采样秩序的维护,指导公众做好在采样过程中的个人防护。其次,个人在进行核酸检测采样过程中要规范戴好口罩,不聚集,同时与前后的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自觉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采样过程中,要等前面的人走后,采样员完成手部消毒以后再上前。同时,在采样的时候,被采样的人员不能够去触碰采样台上的任何物品,采样后还要尽快戴好口罩,迅速离开采样现场。

我们注意到,有的地方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核酸自采工作,但要特别注意自采核酸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做好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因为采样的质量规范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即便是自采核酸,也要保证采样的质量。

对于核酸检测工作,我们历来严格检测资质的准入和质量控制,不断优化技术规范,同时重点加强对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今年以来,北京、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河南许昌、内蒙古等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都对在检测机构的监管中发现了检测机构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问题,而且都进行了严肃处罚。有的违法机构和个人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一些地方长期封控给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也让群众产生了焦虑情绪。请问这种情况应该如何避免和加以纠偏?谢谢。

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

谢谢你的提问。长期封控不仅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还容易造成焦虑情绪,引发生活困难,这种情况必须予以纠偏和避免。为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低风险区划分标准的培训,组织做好风险区域划定和管理,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域划定范围,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封快解。对风险人员的判定要以现场流调为依据,不得通过时空伴随扩大范围,造成大面积的“误伤”,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对高风险区既要严格管控,做到“足不出户”,也要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用药需求。同时,做好封控隔离人员的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请问专家,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怎么样?与原始株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特别是它的致病力有什么变化?具体有什么特点和危害?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

谢谢您的提问。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等特点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国外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之前原始株和关切变异株,这既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也可能与人群接种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时干预治疗等因素有关,我国新冠重症及其关联死亡处于较低水平,这与我们积极的预防策略和统筹优质救治力量有关。中医药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有基础性疾病、高龄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如果感染了奥密克戎变异株之后,仍然可能会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但是现有的疫苗对降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仍然有较好的效果。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

有网友反映,有些高龄老人和肿瘤治疗期间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是否有必要拉到方舱医院?对他们应该开展怎样的照护和救治?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高龄老人和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治疗期的患者属于容易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因此在医疗救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首先对于高龄老人来讲,我们知道高龄老人往往患有基础性疾病,有的基础性疾病还比较严重,有的老人会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一方面会导致一些基础病加重,也易成为重症。对于肿瘤治疗期的患者,因为手术或者放化疗,可以导致免疫力低下,因此也是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我们知道,肿瘤治疗期的患者,肿瘤治疗是不能中断的,这也是我们一再坚持的,基础性疾病和新冠肺炎一定要一同治疗的原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科学分类收治好这样的感染者,妥善做好医疗救治的安排,积极治疗基础病,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医疗救治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妥善组织好高龄老人、肿瘤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医疗工作,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救治和照护,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目前疫情处置中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化学消毒喷洒,但是请问对一些被污染但不能消毒的物品和环境应该如何处理?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研究员沈瑾:

谢谢您的提问。那些明确被污染但是用现有的消毒方式又没有办法处理的物品或者环境,我们可以采取密闭封存、静置等无害化方式进行处理,这些无害化的方法都已经在我们国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中有明确列出。当然,因为新冠病毒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物体表面存活时间是有差异的,而且在现场的情况下,物品或者是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对于密闭封存、静置的时间,我们需要根据污染的风险,以及物品或者环境特性综合进行专业研判和评估。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我们的研判和评估,然后确定静置或者封存的时间。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我国有许多老年人行动不便,因此接种也比较困难。请问通过什么样的安排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接种服务?谢谢。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正如您所说,中国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加方便的接种疫苗,在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中,对优化预防接种服务、细化各项服务措施作出了安排,包括延续前期行之有效的各种便民措施,继续设立老年人的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使用流动接种车,最大限度的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同时提出,各地可以选派诊疗和接种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组建接种小分队,为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认真细致地对老年人做好解释,耐心回答老年人的询问,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等。我们也希望通过提升预防接种服务的温度,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请媒体朋友们多做宣传,一起动员老年朋友们及时接种。谢谢。

中新社记者:

无论是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优化措施还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我们都多次明确要科学精准防控,反对层层加码。但是为什么在国家三令五申之下,很多地方还是出现了层层加码的情况?谢谢。

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

谢谢你的提问。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复杂,地方防控压力大,为了尽快控制疫情,采取了一些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层层加码的行为。

我们通过国家“九不准”留言板和舆情了解到,目前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地方采取的防控措施不精准,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比较大,且与国家政策不符;二是个别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方法单一、态度生硬、缺乏耐心,与群众沟通不畅,容易激化矛盾;三是少数地方涉疫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充分,容易引起群众的一些误解。

要整治层层加码,地方党委和政府就必须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对于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还有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要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我们将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各项工作做得更精准、更有温度。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密切接触者在居家隔离期间其共同居住者要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管理?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

谢谢记者的提问。对于居家隔离人员共同居住者的管理是公众比较关注的问题,居家隔离人员的共同居住者或者陪护人员要一并遵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管理要求。一是在居家隔离期间严格做到不外出,拒绝一切探访;对因就医等确需外出人员,要向社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二是尽量不进入居家隔离人员的房间,避免共用卫生间或生活用品等。如果有任何直接接触或者在处理污染物时,应做好自我防护,及时进行双手清洁与消毒。三是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员和老年人这种有重症风险的人群不要作为居家隔离人员的陪护人员。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散发,很多地区会被认定成为高风险地区,也有一些会被认定为低风险地区。请问区别高风险和低风险地区的依据有哪些?另外,高风险地区在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被及时解封?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

谢谢您的提问。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原则上是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范围。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在高风险区连续五天没有新增感染者,且第五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次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以后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路透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考虑到最近个别地方的不满情绪,政府是否会重新考虑疫情应对政策?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以及重症率、死亡率等情况,包括密切关注国际上一些疫情形势的变化,对于防控的措施,我们一直在研究,不断在调整,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谢谢。

最后一个问题。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很多疫情发生地都面临着人员疏解的问题,给目的地带来了防控压力,如何统筹滞留人员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外溢?如何防止对返回人员加码管控呢?

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

谢谢您的提问。我想,这位记者一定认真了解了二十条措施的具体规定,在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有一条就是要求各地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当疫情发生地滞留人员较多时,发生地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加强与目的地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人员疏散。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我们也注意到,近期部分省份在返回人员中持续发现感染者,这说明部分有疫情发生省份在防范疫情外溢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未能有效控制疫情跨地区传播扩散风险。

对此,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部署,强调对跨省流动人员务必开展“落地检”,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交通工具和入住宾馆等规定,同时对各地加强风险人员管控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针对当前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地方,要切实承担起防范疫情外溢的首要责任,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尽快排查管控风险人员和风险点位。对非隔离、非管控的人员,在离开出发地前要严格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的信息,防止非法运营车辆载客跨省运营等行为。同时加强与目的地的信息沟通与协作配合,及时推送溢出的风险人员的相关信息。二是针对当前没有疫情但溢入风险较高的地区,要关口前移,面向流入人员要提供“落地检”服务。疫情所在县区返回人员要主动向当地报备,社区要主动开展摸排登记,严格落实间隔24小时以上的32次核酸检测措施。各地还可以基于疫情输入风险的研判结果,对流入的高风险人员按照相关要求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地对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加强关心关爱,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相关嘉宾给我们介绍了科学精准有效做好疫情处置的相关情况,后续我们还会继续召开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211/6fedb556a9324cd3b5b986446ee7ca34.s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中心第三党支部开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携手助力抗击疫情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

2022-11-29   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励党员干部提振精气神、磨砺硬作风,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打赢此轮疫情防控阻击战,内蒙古综合疾控中心第三党支部开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携手助力抗击疫情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切实把战斗堡垒 “筑”到一线,把党员身份“亮”在一线,把示范引领“树”到一线。

  在此轮疫情的大考中,第三党支部全体党员,闻令而动,担当作为,切实把抗击疫情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默默无闻,奔赴在各个抗疫阵地。做到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带头宣传疫情知识、带头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及指导、带头坚守工作岗位,全力配合党组织构筑疫情防控“红色堡垒”,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

  抗击疫情战役打响以来,中心纪委书记邓丹宇带头落实防控措施,坚守工作岗位。防控期间多次到中心包联小区查看了社区志愿服务情况,实地了解并解决包联社区党员干部在防控中存在的困难,及时为工作在社区的党员同志们送去了关怀和温暖。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支部书记卢爱桃和副书记郭志伟做为涉疫驻高校专家,分别入驻内蒙古能源职业学院、内大创业学院,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全面参与院校的技术指导、现场调查、会议研讨、问题督导、信息撰写并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为打赢校园清零疫情防控狙击战贡献他们的力量

  党员刘伯熙、李欣、高永明、王虎虎、董冰等同志疫情间连续工作,分别在自治区指挥部驻呼和浩特市疫情处置工作、信息、流调、后勤组期间解决各类问题近千条,并积极参与每日疫情研判分析。做为专家刘伯熙同志协助自治区指挥部共同编写《涉疫高校临时独立封闭区管理措施》《高校“一校一策”疫情防控方案》等工作,有效推动呼市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开展。高永明同志在疫情期间,不间断的对自治区传染病信息报告虚拟专网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监测,为全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核酸检测机构核酸检测结果和疫情信息的报送工作提供安全通畅的应用环境,保障了疫情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及安全性。

  赵英华、龚剑、包托娅……许许多多向他们这样的自愿者,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主动加入到社区抗疫工作队伍中,除了做好小区的值守、消杀、巡逻工作外,还积极配好做好出入小区楼院的三宝(扫码、口罩、体温)、两查(健康码、行程码)工作,同时对重点人员进行管理服务,以实际行动引领身边群众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全面配合社区,小区的网络化管理。平时他们是贴心的子女,慈爱的父母,但当疫情来袭,他们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守护着后方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中心三支部每一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心党委的领导下,把防控阻击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主战场,不畏惧、不退缩,不计个人得失,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役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引网址:http://www.nmgcdc.org.cn/xxgk/dtyw/gzdt/202211/t20221129_410411.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单细胞水平肾癌研究揭示潜在药物靶点

2022-1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29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科学家开展了迄今最全面单细胞水平肾癌研究,发现表达IL1B基因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的恶化至关重要,可作为治疗肾癌的靶点。目前已有药物靶向这一细胞,研究人员计划开展临床试验,以证明靶向这一细胞可有效防止肾癌的形成或恶化。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癌细胞》杂志。

  肾癌是一种死亡率高达50%的癌症,部分原因是多数患者直到癌症晚期才出现症状。

  在最新研究中,来自惠康桑格研究所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12名肾脏肿瘤患者的27万个单细胞和100个显微解剖。样本取自肿瘤的不同部位及正常肾组织。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RNA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分析这些样本,以绘制组织内特定细胞的准确位置。结果“揪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免疫细胞,即表达IL1B基因的巨噬细胞,其大量聚集于肿瘤边缘。

  研究人员表示,利用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不仅可发现这些肾癌肿瘤中存在哪些细胞类型,而且可发现这些细胞类型在空间中是如何排列的,这意味着可在肿瘤边沿定位表达IL1B基因的巨噬细胞,其几乎是肿瘤生长的先锋。

  研究人员计划开展临床试验,以测试靶向IL1B巨噬细胞是否是治疗肾癌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靶向这一途径的药物被证明对预防某些肺癌有效,这为科学家们接下来打算开展的临床试验带来了希望。研究人员认为,靶向IL1B巨噬细胞可能是一种无需手术即可治疗肾癌的方法:从一开始就预防肿瘤的形成,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蛋白质形状有助检测帕金森病

2022-1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29日电 (记者刘霞)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健康人士和帕金森病患者脊髓液中一组蛋白质的形状不同,这些蛋白质有望用作检测帕金森病的新型生物标记物。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许多人类疾病可以使用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生物标记物来进行检测和诊断,但帕金森病不同,迄今临床上还没有发现用于指示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分子系统生物学教授葆拉·皮科蒂团队开展的最新研究将改变这一状况,他们发现76种蛋白质或能用作检测帕金森病的生物标记物。

  在最新研究中,皮科蒂团队检查了50名健康人士和50名帕金森病患者的脑脊液。为寻找生物标记物,研究团队使用名为LiP-MS的特殊方法来测量蛋白质组(即样本中所有蛋白质),该方法可以测量蛋白质的结构变化,并揭示变化的确切位置,而传统的蛋白质组测量方法往往只记录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及其数量,而不记录结构变化。

  皮科蒂表示,最新研究的特殊之处在于,尽管在健康个体和病患体内都发现了潜在的生物标记蛋白,但其分子的形状(或结构)并不相同,因此,并非某些蛋白质的存在,而是其所呈现的形状能揭示帕金森病。这是科学家们首次证明,分析体液中所有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确定疾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团队计划下一步对已经发现的标记物进行彻底检测,并使用更大患者群体对其进行验证,以评估它们检测帕金森病的效率,确定帕金森病的亚型,并对疾病的恶化程度作出更准确的预测,或者确定其是否能用于检测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而且,他们也打算改进LiP-MS方法以放大生物标记物信号,从而提高检测疾病的灵敏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452.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揭示大脑发育过程期间一种控制神经元连接形成的重要信号通路

2022-11-29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连接(brain wiring)需要在特定突触类型的水平上控制局部蛋白的合成。他们指出对蛋白合成的调节以高度特异的方式发生,其程度与所涉及的突触类型有关。他们确定了一种控制兴奋性锥体细胞和表达小清蛋白(parvalbumin)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形成的信号通路。这是第一项研究证实了在大脑布线过程中对蛋白合成的调节存在这种特异性。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112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rtical wiring by synapse typespecific control of local protein synthesis”。

大脑皮层是人脑最大部分---端脑(cerebrum---的外层。它通过对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控制负责我们最复杂和多样化的行为。它也是最复杂的生物系统之一,因此了解控制它的发育机制是一项重大科学挑战。

大脑皮层存在两种主要的神经元类型:兴奋性锥体细胞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兴奋性锥体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和同步,从而协调它们的行为。

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通过称为突触的连接组装成神经网络。像电气连接一样,突触由突触前区室(电源插头)和突触后区室(插座)组成。在成体大脑中,蛋白合成发生在这两个区室的局部,以执行神经元的功能。

通过化学信号传导控制特定蛋白的合成,使大脑能够调节单个突触的活动。然而,这种调节在两种类型发育中的大脑皮层神经元之间如何不同,并没有得到充分理解。

论文第一作者、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Clémence Bernard博士说,“探索调节大脑皮层连接性产生的分子过程是令人激动的,特别是当它们最终如此特异性的时候。我们确定了一种控制大脑皮层最基本连接之一---兴奋性锥体细胞和表达小清蛋白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的突触---中蛋白合成的信号通路。”

突触中的蛋白合成异常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一种核心机制。这项新研究中确定的机制揭示了与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发现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由兴奋性锥体细胞和表达小清蛋白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可能对ASD等大脑发育障碍中出现的失调特别敏感。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Oscar Marín教授说,“令人着迷的是,许多与ASD有关的基因似乎受到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发现的这种相同信号通路的调节。”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Beatriz Rico教授说,“这一观察表明兴奋性锥体细胞和表达小清蛋白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能是ASD中多种遗传风险因素的热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da5e4951814.html

返回目录>>

 

Cell:适应性序列差异在人类中形成了新的促进神经发育的基因开关

2022-11-29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组人类DNA序列,它们驱动着大脑发育、消化和免疫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似乎是在我们的家系从黑猩猩的家系中分离出来之后,但在我们与尼安德特人分裂之前就已经迅速进化。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1123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daptive sequence divergence forged new neurodevelopmental enhancers in humans”。

与猿类相比,我们的大脑更大,我们的肠道更短。论文通讯作者、杜克大学医学院分子遗传学与微生物学助理教授Craig Lowe博士说,“在我们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离以来的750万年里,我们认为独特的人类和人类特有的许多特征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

具体来说,这些称为人类祖先快速进化区(Human Ancestor Quickly Evolved Regions, HAQERS)的DNA序列调节基因。它们是告诉附近基因何时开启和关闭的开关。

Lowe说,基因组中这些区域的快速进化似乎对调节控制进行微调。随着序列成为调控区域,更多的开关被添加到人类基因组中,而且它们被更精细地调整以适应环境或发育线索。总体来说,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物种是有利的。

Lowe说,“我们认为它们似乎特异性地导致基因开启,只是在某些细胞类型的发育过程中,或者甚至在环境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时导致基因开启。”

很多这种基因组创新是在大脑发育和胃肠道中发现的。Lowe说,“我们看到了很多在这些组织中开启的调节元件。在这些组织中,人类正在优化哪些基因表达以及它们的表达水平。”

当前,我们的大脑比其他类人猿大,而我们的肠道却更短。Lowe说,“人们猜测这两者甚至是有联系的,因为它们是两种非常昂贵的代谢组织。我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是,并不是真地有一种突变给了你一个大的大脑和一种突变真正让肠道缩短,很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这样的小变化。”

为了取得这些新的发现,Lowe实验室与杜克大学生物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副教授Tim Reddy和杜克大学分子遗传学与微生物学副教授Debra Silver合作。Reddy实验室能够同时观察数百万个基因开关,Silver能够观察发育中的小鼠大脑中的基因开关。

Lowe说,“我们的贡献是,如果我们能把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能在这种复杂的发育中组织中观察数百个基因开关,这是你无法从细胞系中真正得到的。”

Lowe说,“我们想确定那些在人类中全新的基因开关。”通过计算,他们能够推断出人类-黑猩猩祖先和以及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能够比较这些其他后黑猩猩亲属的基因组序列,这要归功于2022年诺贝尔奖得主Svante Pääbo的开创性工作所创建的数据库。“因此,我们知道尼安德特人序列,但让我们测试一下尼安德特人序列,看看它是否真地能能够开启基因”,而且他们测试了几十次。

Lowe说,“我们发现,哇,这真地是开启和关闭基因的开关。看到这种新的基因调控来自于全新的基因开关,而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的开关进行重新布线,这真地很有趣。”

除了HAQER赋予人类有益特性外,它们也可能与一些疾病有关。Lowe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有非常相似的HAQER序列,但也有一些变异,“我们能够证明这些变异往往与某些疾病---高血压、成神经细胞瘤、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相关。”Lowe说,这方面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这些领域还必须做更多的研究。

Lowe说,“也许人类特有的疾病或人类特有的对这些疾病的敏感性将优先对应到这些只存在于人类的新的基因开关上。”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639e495848a.html

返回目录>>

 

Dev Cell:在体外利用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重建肾上腺

2022-11-29    生物谷

 

肾上腺位于肾脏之上,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肾上腺对来自大脑的信号做出反应,分泌支持血压、代谢和生育等关键功能的激素。

患有诸如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primary adrenal insufficiency,肾上腺不能释放足够的激素)之类的肾上腺疾病的人,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遭受疲乏、危险的低血压、昏迷,甚至死亡。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全没有治愈方法,用于治疗它的终身激素替代疗法有很大的副作用。

一种更好的替代治疗选择是再生医学方法,即重新生长出一种能够合成激素并根据大脑的反馈适当释放激素的功能性肾上腺。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诱导培养皿中培养的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细胞)进行分裂、成熟,并承担了人类胎儿肾上腺的一些功能,使离这一目标更近一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1121日的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constitution of human adrenocortical specification and steroidogenesis using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论文通讯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兽医学院助理教授Kotaro Sasaki说,“这是一个原则性证明,表明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在培养皿中培养的系统,它的功能几乎与人类肾上腺的早期发育阶段相同。像这样的平台可能能够用来更好地了解肾上腺功能不全的遗传学特性,甚至用于药物筛选,以确定对这些疾病患者的更好治疗方法。”

Sasaki说,他的团队的目标是使用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同细胞类型的人iPS细胞来模拟正常人类肾上腺发育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细胞经诱导后具有肾上腺的特征。

首先,这些作者使用了所谓的“类器官培养”系统,在该系统中,细胞首先作为漂浮的集合体培养三周,然后在一侧暴露在空气中的薄膜上生长,促进更好的生存,并允许它们在三维空间中增殖。利用精心挑选的生长培养基,他们促使iPS细胞在肾上腺发育过程中产生一种中间组织类型,即后中段中胚层(posterior intermediate mesoderm, PIM)。

在验证了他们培养的PIM样细胞(PIM-like cell)后,这些作者开始指导这些细胞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即肾上腺皮质祖细胞样细胞(adrenocortical progenitor-like cell,即类似于肾上腺皮质祖细胞的细胞),在这一阶段,肾上腺皮质祖细胞样细胞表达一些特异性的标志物,使之定向成为肾上腺细胞。

检测肾上腺标志物的分子测试实验,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都告诉Sasaki团队,他们在重建类似于早期肾上腺的组织方面走对了路。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Sasaki实验室博士后Michinori Mayama说,“我们开发的过程是非常有效的,在类器官中大约有50%iPS细胞获得了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命运。我们在培养物中观察到卵圆形细胞有大量的粉红色细胞质和相对较小的细胞核,这是这个阶段人类肾上腺细胞的特征。”

这些作者进行了一些测试,以评估他们培养的细胞的功能与人类肾上腺的功能有多接近。他们发现这些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产生了类固醇激素,比如脱氢表雄酮(DHEA),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样。Mayama说,“在体外,我们可以产生与体内产生的大部分相同的类固醇。”

他们还发现,他们培育的细胞可以对所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作出反应,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一种反馈回路,管理着从大脑到肾上腺再到大脑的通信。Sasaki说,“我们使用了通常抑制肾上腺DHEA分泌的药物,并发现我们的由iPSC细胞分化产生的肾上腺细胞对这些药物有类似的反应,它们分泌的激素明显减少。这意味着你可以用这种系统来筛选靶向肾上腺激素分泌的药物,这可能使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的患者或利用肾上腺激素促进生长的前列腺癌患者受益。”

这样的平台为了解仍然神秘的肾上腺提供了更多机会。Sasaki指出,它可能被用来研究肾上腺功能不足的遗传基础,以及其他疾病,如肾上腺癌。最终,这种用于在培养皿中培养肾上腺的方法可能有一天会在肾上腺疾病患者中重建一种正常运作的大脑-肾上腺反馈回路。

Sasaki说,“这是一项首创性的研究。细胞治疗领域不仅对治疗肾上腺功能不全,而且对治疗其他由激素驱动的疾病---比如高血压、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有很大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3c6e49652c4.html

返回目录>>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端锚聚合酶工作机制,为开发出更好的抗癌药物奠定基础

2022-11-29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参与一系列细胞过程的关键蛋白的内部工作原理,这可能为开发更好的和毒性更低的癌症药物铺平道路。他们利用低温电镜技术,揭示了这种称为端锚聚合酶(tankyrase)的蛋白如何通过自我组装成三维链状结构来开启和关闭自己。这一发现揭示了对在帮助驱动肠癌方面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的端锚聚合酶的关键结构见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112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tankyrase activation by polymerisation”。

这些作者相信他们的研究将为开发可以比目前更精确地控制端锚聚合酶并减少副作用的新型癌症治疗打开大门。这一基本发现可能对治疗各种癌症,以及糖尿病和炎症性、心脏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影响。

端锚聚合酶是一种支持“Wnt信号”的重要蛋白质,这种信号对身体维持干细胞和进行细胞分裂和发育等过程至关重要,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引发肠癌等疾病。端锚聚合酶还控制其他对癌症至关重要的细胞功能,如维护染色体末端,即端粒。

与同属“PARP家族”的PARP1蛋白不同,端锚聚合酶仍然鲜为人知。虽然阻断PARP1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但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完全理解端锚聚合酶是如何开启的,它是如何运作的,或者如何阻断它而不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首次将PARP1和端锚聚合酶的激活机制相提并论。他们认为,与PARP1类似,端锚聚合酶的工作原理是它被招募到一个特定的位点,并进行“自我组装”,聚集并改变它的三维结构,以激活自己并发挥它的功能。

在过去十年中,科学家们开发了阻断端锚聚合酶的药物,以试图治疗肠癌---但由于Wnt信号参与了一系列细胞过程,这些药物导致了太多的副作用,使它们无法进入临床试验。

为了真正了解端锚聚合酶抑制剂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开发毒性较小的治疗方法,这些作者开始使用前沿的低温电镜来发现新的结构信息。这种极其强大的显微镜在-180°C下冷冻蛋白样品,以使蛋白形状的微小细节得到成像。这种方法使他们能够可视化观察并捕捉到端锚聚合酶如何“自我组装”成纤维---链状结构---以及为何纤维形成是端锚聚合酶激活自己所需的。

这些作者认为,“结构域”---端锚聚合酶中与不同功能相关的的特定区域---允许这种组装和分解成不同的结构,是未来开发新型癌症药物的令人兴奋的靶标。他们还认为,根据药物与哪些结构域结合,并不是所有的端锚聚合酶抑制剂都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Wnt信号传导。

这些作者希望科学家们能够设计出结构不同的端锚聚合酶抑制剂---更安全、更有效的端锚聚合酶抑制剂,这对于治疗肠癌和其他与端锚聚合酶有关的疾病是迫切需要的。

研究负责人、伦敦癌症研究所结构生物学部副主任Sebastian Guettler教授说,“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关于一种叫做端锚聚合酶的特殊蛋白分子的重要新信息,它在肠癌和其他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它。我们正在追赶---我们有所有这些阻止端锚聚合酶产生的药物,但我们没有足够的基本了解来使用它们作为治疗药物。我们展示了端锚聚合酶如何开启并且可以从一种‘惰性的’酶变成一种活性的酶。如果我们能构建出更好的、毒性更低的药物来控制这一过程,我们就能为未来有效的肠癌治疗铺平道路。”

伦敦癌症研究所首席执行官Kristian Helin教授说,“这些基本的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极其重要的端锚聚合酶如何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几乎所有的肠癌都有通过端锚聚合酶发挥作用的过度活跃的Wnt信号,因此利用靶向它的药物有可能治疗这种癌症。我希望我们对端锚聚合酶的理解取得的这些关键进展将帮助我们克服目前可用的候选药物的局限性---希望能使我们离新的肠癌靶向治疗药物更近一步。端锚聚合酶还负责调节与包括癌症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相关的多种过程,因此这项研究可能具有广泛的影响。”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信息经理Marianne Baker博士说,“PARP可以帮助癌细胞修复它们受损的DNA,因此它们是抗癌药物的关键靶标。我们很自豪能够资助这项研究,它建立了对研究较少的端锚聚合酶的知识,并可能有助于为未来的新疗法铺平道路。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发现研究的一个例子,它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这对于设计新的癌症药物至关重要。它还建立在英国癌症研究中心在PARP抑制剂方面的成功历史之上。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资助的科学家们在开发抑制PARP蛋白和阻止癌细胞自我修复的药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如今接受这些药物治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acce49333d2.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2022-11-29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11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345.1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jzqk/202211/273b32f9a5ed4f9280f24e9ceefbab1d.shtml

返回目录>>

 

国家疾控局:长期封控必须予以纠偏和避免

2022-11-29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11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表示,长期封控不仅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还容易造成焦虑情绪,引发生活困难,这种情况必须予以纠偏和避免。

    为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低风险区划分标准的培训,组织做好风险区域划定和管理,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域划定范围,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封快解。

    对风险人员的判定要以现场流调为依据,不得通过时空伴随扩大范围,造成大面积的“误伤”,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对高风险区既要严格管控,做到“足不出户”,也要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用药需求。同时,做好封控隔离人员的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VBJBT2du

返回目录>>

 

国家卫健委:三类人群感染新冠病毒更易引发重症

2022-11-29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11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从新冠肺炎临床医疗救治的实践来看,有重症倾向的包括几个方面人群:

    第一,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因此,我们有老年人的家庭和养老机构就更应该防范感染的风险,发生疫情的时候,养老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老年人被感染。同时,老年人也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这些行之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临床当中,有基础病,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后引发重症的风险更高。这也提示我们,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基础性疾病的治疗。

    第三,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我们建议没有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新冠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

    郭燕红表示,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定点医院的建设,特别是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诊疗水平,提高重症救治的能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UmY3movk

返回目录>>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圆满完成任务回国

2022-1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杭州1129日电  (孙鲁明、孙飞)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圆满完成访问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并提供医疗服务任务,29日上午顺利返回浙江舟山某军港。这是该船入列以来第10次赴海外执行任务。

  自112日起航以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开展友好访问,为当地民众、中方机构人员、华人华侨等提供为期7天的医疗服务,共诊疗当地患者13488人次、开展手术37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380.html

返回目录>>

 

高龄老人和肿瘤患者感染新冠后是否有必要去方舱医院?国家卫健委回应

2022-11-29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高龄老人和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是否有必要去方舱医院?11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说,高龄老人和肿瘤患者,特别是肿瘤治疗期的患者属于容易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因此在医疗救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

    首先对于高龄老人来讲,我们知道高龄老人往往患有基础性疾病,有的基础性疾病还比较严重,有的老人会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一方面会导致一些基础病加重,也易成为重症。

    对于肿瘤治疗期的患者,因为手术或者放化疗,可以导致免疫力低下,因此也是发展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我们知道,肿瘤治疗期的患者,肿瘤治疗是不能中断的,这也是我们一再坚持的,基础性疾病和新冠肺炎一定要一同治疗的原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科学分类收治好这样的感染者,妥善做好医疗救治的安排,积极治疗基础病,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医疗救治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妥善组织好高龄老人、肿瘤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医疗工作,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救治和照护,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VVCN7q1j

返回目录>>

 

如何统筹滞留人员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外溢?国家疾控局回应

2022-11-29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如何统筹滞留人员疏解和有效防止疫情外溢?11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表示,当疫情发生地滞留人员较多时,发生地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加强与目的地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人员疏散。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的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我们也注意到,近期部分省份在返回人员中持续发现感染者,这说明部分有疫情发生省份在防范疫情外溢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未能有效控制疫情跨地区传播扩散风险。

    对此,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部署,强调对跨省流动人员务必开展“落地检”,持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乘坐交通工具和入住宾馆等规定,同时对各地加强风险人员管控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针对当前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地方,要切实承担起防范疫情外溢的首要责任,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尽快排查管控风险人员和风险点位。对非隔离、非管控的人员,在离开出发地前要严格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的信息,防止非法运营车辆载客跨省运营等行为。同时加强与目的地的信息沟通与协作配合,及时推送溢出的风险人员的相关信息。

    二是针对当前没有疫情但溢入风险较高的地区,要关口前移,面向流入人员要提供“落地检”服务。疫情所在县区返回人员要主动向当地报备,社区要主动开展摸排登记,严格落实间隔24小时以上的32次核酸检测措施。各地还可以基于疫情输入风险的研判结果,对流入的高风险人员按照相关要求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同时,我们也呼吁各地对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加强关心关爱,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WFPkRPIt

返回目录>>

 

齐心协力,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2022-1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持续奋战在抗击病毒、护佑生命一线;货车司机、快递小哥不辞辛劳,连续奔忙在配送生活物资路上;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坚守岗位,全力做好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守望相助,自觉配合、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面对疫情,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凝心聚力、齐心协力,形成了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近3年来,我们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靠的是举国上下同舟共济、同心抗疫的团结伟力。正是因为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我们才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的冲击,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事实充分证明,14亿多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风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一些地区聚集性疫情与散发病例交织,新增本土病例数持续增加,社会面筛查出的新增本土病例数持续增加,隐匿传播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本轮疫情主要毒株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潜伏期更短、传播速度更快,疫情影响面更大。从流调溯源到隔离管控,从医疗救治到社区防控,任何一个环节疏漏都有可能加剧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和防控难度,任何一个人松劲懈怠、麻痹大意都可能酿成疫情反弹。只有坚定信心、团结一心,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才能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既要筑牢科学精准、切实有效的疫情防控屏障,也要铸就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要充分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疫苗接种、服务保障企业和校园等疫情防控、滞留人员疏解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要适应病毒快速传播特点,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心理、等待观望心态,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做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等工作。还要看到,多一些小心谨慎、多一分理解配合,疫情防控就少一点风险、少一点压力。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责任意识、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人心齐,泰山移。越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越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担负起防控责任,拧紧每个人责任的“螺丝钉”,坚决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勠力同心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构筑起全社会共同战疫的坚实屏障,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这场硬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368.html

返回目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持续整治层层加码  封控管理快封快解

2022-1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1129日电  (记者王美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落细落实防控措施、有效抓好疫情处置有关情况。

  “当前,各地正在抓实抓细做好疫情防控。要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要科学分类收治阳性感染者,妥善做好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的收治、照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及时回应和解决。要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接种。

  “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部分地方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风险。”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介绍,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当前,各地已成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每天进行调度,对于各地网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有效回应,并转交给有关地方给予推动解决。

  程有全表示,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域的划定范围,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封快解。对高风险区既要严格管控,做到“足不出户”,也要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满足群众基本生活和就医用药需求。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从新冠肺炎临床医疗救治的实践来看,3类人群重症风险更高:一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而80岁以上高龄人群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有老年人的家庭和养老机构更应防范感染风险,发生疫情时,养老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老年人被感染,老年人也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二是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在临床中,有基础病特别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引发重症的风险更高;三是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尽快接种新冠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加强定点医院的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诊疗水平,提高重症救治的能力。

  关于核酸检测工作,郭燕红表示,国家卫健委历来严格检测资质的准入和质量控制,不断优化技术规范,重点加强对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介绍,截至1128日,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86.42%,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8151.1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年接种的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381.html

返回目录>>

 

得了感冒或流感,做核酸和抗原也会阳?

2022-11-29    网易健康

 

    得了感冒或流感,做核酸和抗原也会阳?

    【本期流言说法】:近期,有说法称得了普通感冒或流感后,做核酸或者抗原检测,也会呈阳性。很多人对此将信将疑,忧心忡忡。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网易健康鉴定】:

    谣言!

    【谣言鉴定要点】:

    1、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

    在症状表现上,感冒、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可能都会出现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但这三种疾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

    感冒:一般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其中病毒大多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根据核蛋白和基质蛋白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Yamagata系。

    新冠肺炎: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2019-nCoV是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余6种分别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引发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和MERS-CoV(引发中东呼吸综合征)。

    2、核酸、抗原检测是针对新冠病毒进行的

    核酸检测: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微生物体内。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正是依据这一原理进行的,利用每种病毒的核酸是不一样的原理,来对新冠病毒独特的基因序列进行检测。

    抗原检测:抗原检测是对标本里是否有新冠的蛋白成分进行检测,一般检测的是N蛋白,N蛋白是新冠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如果标本中有新冠病毒N蛋白,就会和检测板里的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让检测线显色。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得知,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抗原检测,针对的都是新冠病毒的基因特性。所以,如果患者只是单纯的患有感冒或流感,体内不存在新冠病毒,那么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时,就不会显现阳性的结果。

    网易健康提醒大家,戴好口罩、注意卫生、不聚集,能帮助我们远离病毒的侵扰,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可疑症状,应立即规范就医。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129/16/HNBS16370038804F.html

返回目录>>

 

专家:疫情造成的心理问题需引起各方重视

2022-11-29    中国青年报

 

    入冬以来,奥密克戎病毒在全国多个城市扩大传播。为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很多地方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不少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很多人觉得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产生焦虑、担忧、恐慌等负面情绪。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区主任西英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门诊和生活中都会发现,疫情近3年以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比以前明显增多。“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再是个体心理问题,而是社会性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引起专业人员的关注,更需要引起政府层面的重视。”西英俊表示。

    西英俊解释说,疫情发生三年以来,社会各群体都处于慢性压力的持续刺激之中。疫情明显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社会活动,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每个人都在不断适应疫情防控给生活带来的各种冲击。虽然个体的心理具有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变化,自我调整,但应激源的持续存在,会造成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如果此时再发生急性危机事件,比如小区被封控、家人被转运隔离等,个体就很难保持“淡定”。

    “急性危机事件如同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容易触动负面情绪的爆发。”西英俊说,“当下,很多人面临慢性压力和急性危机的双重刺激,因而对情绪的耐受力会降低,自我控制情绪能力也会减弱。此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引发社会冲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疫情期间一些人戾气加重,邻里之间冲突增多。”

    他认为,应激源的持续存在,会造成人们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因而必须从政府层面重视这些问题,客观、理性地面对和处理。

    西英俊指出,疫情下,人们心理危机的出现往往与遭遇的实际困难相关,弱势群体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更深,例如老人、儿童、躯体病患、低收入人群等。当一个人面临实际困难以及压力超过其可承受的程度,并且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去应对和解决时,就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出现情绪的紊乱和失控。

    因而解决民众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心理危机干预,更重要的是解决不同群体遇到的实际困难,而这需要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共同发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看到疫情不仅对民众心理造成了直接冲击,疫情防控所引发的生活困难也给民众带来了负面心理影响。因此,政府应对民众所面临的现实困难进行调研、梳理和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并指导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为民众纾难解困,排除后顾之忧。

    同时,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团体力量,对民众进行帮助,比如买药、买菜、课程辅导等,鼓励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通心理热线,引导出现心理问题的民众主动求助,在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纾解情绪。

    他还建议政府定期请多学科专家进行论证,综合考虑疫情对民众的健康威胁和当下疫情防控措施对民众生活影响之间的矛盾,与时俱进,适时作出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

    从基层组织来说,社区组织要懂得与居民共情,要站在居民的立场看待问题,与居民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西英俊指出,社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需要有温度,社区工作者应该是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的人,需要具备与居民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能力,与居民共同完成工作。

    需要看到的是,很多社区工作人员是在超负荷工作,他们的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冲击,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西英俊建议,基层社区组织应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心理建设,请心理学专业人员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与社区居民沟通,让社区民众感受到来自组织的理解和关心。

    西英俊认为,个人也需要保持耐心,尽量维护自己内心的稳定,做一些让自己愉快的事情,比如读书,看影视剧,跟家人多交流,好好陪孩子,通过网络开展社交活动等,让情绪有一个出口。当发现情绪波动严重,负面情绪增加时,可以借助热线电话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LOPEMTfT

返回目录>>

 

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种率 加强核酸检测机构监管

2022-11-30    光明日报

 

    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部分地方出现了疫情规模性反弹的风险。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9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表示,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接种新冠疫苗的获益是最大的。为进一步加快老年人接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从健全机制、做好摸底、优化服务、细化宣传等方面作了部署和推进,明确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

    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感染后易引发重症

    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等特点是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表示,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组体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

    那么,哪类人群感染后容易发展为重症呢?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指出,从临床救治的实践来看,有重症倾向的首先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引发重症的危险人群,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重症的高危人群。因此,有老年人的家庭和养老机构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感染风险。

    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也是危险人群。“这提示我们,在治疗新冠肺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基础性疾病的治疗。”郭燕红表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没有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新冠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

    截至20221128日,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亿3940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2816.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86.42%,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覆盖人数为2742.6万,完成全程接种2356.3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

    对层层加码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严肃追责

    为何在国家三令五申之下,一些地方仍出现层层加码的情况?对此,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表示,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复杂,地方防控压力大,为了尽快控制疫情,采取了一些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层层加码的行为。

    程有全说,要整治层层加码,地方党委和政府就必须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对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还有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要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一些地方长期封控给群众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让群众产生了焦虑情绪,如何避免?程有全表示,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高低风险区划分标准的培训,组织做好风险区域划定和管理,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域划定范围,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封快解。对风险人员的判定要以现场流调为依据,不得通过时空伴随扩大范围,造成大面积的“误伤”,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对于近期个别地方出现的不满情绪,政府是否会重新考虑疫情应对政策的社会关注,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密切关注国际上一些疫情形势的变化,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等行为

    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有核酸检测机构因为造假等违法行为,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

    “核酸采样是核酸检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于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郭燕红表示。

    郭燕红指出,对核酸检测工作,我们历来严格检测资质的准入和质量控制,不断优化技术规范,同时重点加强对检测机构,包括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管。今年以来,在北京、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河南许昌、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现检测机构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问题,已经对其进行了严肃处罚,有的违法机构和个人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针对个别地方出现让居民个人自采核酸的做法,郭燕红表示,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核酸自采工作,要特别注意自采核酸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要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做好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491.html

返回目录>>

 

二十条措施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何防控疫情

2022-11-29    中国青年报

 

    二十条措施公布已逾半个月,其间,我国疫情形势严峻复杂,防控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二十条措施公布后,截至112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共召开3场新闻发布会,其中两场研判了我国当前的疫情,均提到了疫情防控难点在于人口密度大且集中的城市。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消息,1127024时,全国新增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40052例。近期,全国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扩大的严峻复杂态势。

    “像广州、重庆,由于人口规模大、人员流动性强、高校等重点场所集中、人员聚集性活动多,加剧了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和防控难度。”1122日,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近一周的数据显示,广州和重庆均是感染人数较多的省份。1117日至23日,广州累计新增感染者约6.6万例,重庆新增约4.1万例。

    持续暴发的疫情对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经过深入研究和论证的二十条措施,正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已派出15个疫情防控工作组分赴各地,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视频会商指导和点对点调度,持续加强对重点省份疫情处置指导,要求以快制快,坚决控制住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确保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落地见效。

    楼栋密集、巷道狭窄,病毒极易造成气溶胶传播

    1022日,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席卷海珠(区),是广州抗疫3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119日,广州市海珠区在给广大市民的一封信中写道。1122日,广州市新增8181例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海珠区新增感染者7988例,仍是本轮疫情的中心区域。

    海珠区是一个人员比较密集的城区,有的片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内常住人口超10万。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张周斌在分析海珠区疫情时表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病毒在楼栋密集、巷道狭窄的环境条件下极易造成气溶胶传播;极高的人口密度,也给病毒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重庆市本轮疫情也面临人口密集、管控难度大的问题。常住人口达1100万的中心城区是重庆本轮疫情的主战场。1124日,重庆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邱景富表示,重庆本轮疫情从111日发生以来,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传播链复杂,新增感染数量居高不下,疫情形势异常严峻,防控难度巨大。

    邱景富说,通过对部分流调数据以及部分阳性核酸结果的分析发现,重庆市本轮流行株奥密克戎BA5.2存在气溶胶方式传播,更容易在潮湿、密闭、拥挤的空间快速传播并快速导致大量人群感染。

    本轮疫情中的人员管理也存在一定困难。1121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在发布会上说,流调结果显示,部分市民在楼栋、小区、社区内存在无防护近距离接触和违反外出防疫规定的情况。比如,在小区内聚集、聊天、打球、打麻将等,下楼检测核酸期间长时间逗留不返回家中,外出购物违反“两点一线”规定和超时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小区的生活物资中转点存在居民集中聚集取件的情况,同时,一些市民群众在外出活动时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特别是不规范佩戴口罩等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都是本轮疫情新增感染者数量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1124日,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日在一些疫情防控管控区域内,有些群众挪动水马围挡、擅自外出;有些群众不遵守管控秩序,随意串格;有些甚至聚集冲卡,走出管控区之外,涉嫌违反国家疫情防控法律法规。“这些不理智的行为显然增加了交叉感染和病毒传播扩散的风险。”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宣传处处长许欣说。

    国务院联防联控要求提升方舱的医疗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我国本轮疫情感染者以轻症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多,按照相关要求,这些感染者需要在方舱医院隔离治疗。

    1122日,重庆最大方舱医院——迎龙方舱医院投入使用,正加快及时收治患者。迎龙方舱医院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是楼层式立体方舱。整个迎龙方舱医院分为AB两区,共有6栋各自独立的立体建筑,分别由重庆市级六家医院作为“支撑医院”牵头负责。每个方舱上下五层,每层设置约800张床位,总共设计床位2.6万余张。

    二十条措施要求,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11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回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问时说,分级分类加强医疗资源建设需要加强方舱医院建设,建设方舱医院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减少对日常医疗资源的占用,统筹好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与日常的医疗服务的保障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已启用了19个方舱医院。截至1122日,广州市方舱医院开放床位近7万张,用于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患者,已累计出舱1.1万余人。

    当前,北京市也面临着抗疫三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截至1124日,本轮疫情感染者已超过万例。1123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国展轻症方舱医院目前已投入使用。此外,延庆区方舱医院也已启用,据媒体报道,昌平区南口方舱医院已改造完成。

    近期,一些网民反映方舱医院的环境比较差。对此,郭燕红在1117日的发布会上回应说,网友的反应说明了“各地在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可能是仓促建成一些方舱医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下发文件专门进行督促和要求,指导各地按照方舱医院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做好方舱医院的设置准备,不断提升方舱医院的医疗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

    今年3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曾要求每个省份能够至少有23家方舱医院。当时,全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有33家,分布在12个省份的19个地市,床位总计3.5万张。

    按照要求,建设方舱医院需提前布局,做好相应的硬件准备、物资准备和人员准备。硬件的准备包括水、电、厕所、淋浴、通风等基础条件。方舱医院筹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备好医护力量,做好培训,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方舱医院启用,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到方舱医院的救治工作中。”郭燕红说。

    将二十条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常态化督导

    为了进一步指导地方做好疫情防控,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措施文件,11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四个技术性文件,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居家健康监测指南》,方便基层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二十条优化措施。

    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通过视频会商、调度和培训等多种方式,部署调度各地尽快推进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落地。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成立工作专班,印发相关配套文件、落实细则或指南,将优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常态化督导,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阐释解读二十条优化措施,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组织开展系列培训和分层培训。

    1127晚,广东省疫情中心海珠区发布通告,实施强化交通管控、停业停工等措施的管控区域较大范围缩小。

    广州海珠区还对符合条件的滞留人员在做好风险研判的基础上,开展返程前健康监测,强化集体组织和信息推送,落实闭环接转,全力确保人员安全疏解。此外,还有相关措施推动管控区域内的复工复产。

    目前,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社会面病例数快速增长,增速尚无缓解趋势,波及街乡范围扩大,首都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1127日,北京市疫情防控发布会通告,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科学划定风险区域。对于流调溯源、查阳、追阳等采取的临时管控措施,第一时间向群众发布公告,做好解释说明,快管快查快解,临时管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严禁采取硬质隔离、硬质围挡等措施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

    1127日,重庆市召开疫情防控发布会并通告,本轮疫情新增感染者总数突破8万例,当地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波动上升阶段,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目前,重庆市统筹了市级集中救治医院、区县级定点救治医院以及市、区两级方舱医院,组织重症、呼吸、中医、公卫、感控、护理等方面的专家和医护人员进驻开展工作,对危重型、重型患者,坚持多学科专家会诊、中西医结合、一人一策,精心救治,全力以赴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LNg3Rbby

返回目录>>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重新命名猴痘 避免歧视和污名化

2022-11-2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29日电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世卫组织1128日宣布将猴痘的英文名由monkeypox改为mpox,以避免歧视和污名化。

    据介绍,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时被命名。最初在人身上发现这种疾病是在197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此后人传人病例主要局限在某些西部与中部非洲国家,属于地方性流行病。

    但今年5月,在欧洲、美洲、西太平洋等以前从未发现过猴痘病毒的地区,多国发生了猴痘疫情。截至1128日,110个国家和地区已向世卫组织报告了81107例确诊病例和55例死亡病例。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感染引发。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患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患者病情严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L74B7X5Z

返回目录>>

 

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9861万例

2022-11-2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128日,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数据,截至美东时间当天1621分(北京时间1129日凌晨521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98617576例,累计死亡1079456例。

    两项数据与24小时前相比,新增确诊病例48727例,新增死亡病例259例。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LACtoPPV

返回目录>>

 

玻利维亚确认在本国发现奥密克戎新亚型

2022-11-29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1128日,玻利维亚卫生部长阿乌萨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近两个月在该国圣克鲁斯省和拉巴斯省相继发现的新冠变异毒株为奥密克戎新亚型BQ.1BQ.1.1

    报告指出,奥密克戎新亚型的传播率高达30%,导致病例数急速增长。

    阿乌萨表示,玻利维亚政府正在对这种变异毒株进行研究,目前情况还不会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但希望民众不要放松警惕,使用口罩和接种疫苗仍是重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LAvdp8hT

返回目录>>

 

复活远古病毒会威胁现代人类吗?专家解读

2022-11-2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   樊巍】英国科学杂志《新科学家》近日称,一支由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成功“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发现的7种冰冻了数万年的病毒,其中最“年轻”的病毒被冷冻了2.7万年,最“古老”的病毒则被冷冻了4.8万年。该小组科学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复活”的最古老病毒。该报道一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民众关于“复活远古病毒是否会感染人类”的担忧。中国病毒学家蓝柯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远古巨型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无须过度担忧。

    《新科学家》的报道称,相关研究团队负责人、马赛大学让·米歇尔·克拉维里介绍说,这种有着4.85万年历史的病毒来自俄罗斯雅库特共和国一座湖面以下16米深处的永久冻土,属于“潘多拉”病毒,即一种感染单细胞生物体变形虫的巨型病毒。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可能复活更古老的病毒,因为最深的永久冻土有100万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越来越多的永久冻土开始解冻,冰封的远古病毒得到复活的机会。

    克拉维里表示,这些病毒仍然能感染细胞,证明如果永久冻土层解冻,这些古老的病毒就有可能感染动植物,包括人。如果古老的巨型病毒在冷冻这么长时间后仍然具有传染性,那么其他种类的病毒也会具有传染性。“这是一个真正的危险,随着永久冻土层的融化,每天都有新的细菌和病毒出现。”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的丽贝卡·卡茨教授也表示,“解冻的永久冻土释放出古老病毒是真实存在的威胁。”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埃里克·德尔沃特认为,古老的永久冻土病毒引发大流行的风险远低于在家养和野生动物中传播的病毒。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蓝柯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表示,发现史前巨型病毒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约20年前,法国科研人员就发现一种可以回溯到约33亿年前的巨型病毒——米米病毒,它与这次发现的“潘多拉”巨型病毒有点类似,大小都达到微米级以上。作为对比,绝大部分能感染人类的病毒都在纳米级,比如新冠病毒的尺寸就在100纳米左右。从尺寸上来说,这些微米级的远古病毒跟现在感染人类的纳米级病毒相差了将近100倍。“此外,这些远古巨型病毒多半是DNA病毒,目前在人类中流行的DNA病毒主要是疱疹病毒、乳头瘤病毒、乙肝病毒、猴痘病毒等,但即便是基因组比较大的疱疹病毒和猴痘病毒,比巨型病毒的基因组还是小一个数量级。现在经常引起突发流行的病毒大部分都是像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这样的RNA病毒。”

    对于“潘多拉”这样的远古巨型病毒在人类中广泛传播的可能性,蓝柯认为“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蓝柯表示,远古巨型病毒多半都是感染变形虫等单细胞生物这样的低级生物,它们想要跨越种属之间的屏障在人际间形成传播几乎不可能。现如今的一些人畜共患病,从动物传播到人身上要经过多年的反复进化,在此过程中,病毒需要进化到临界点,才能从一种动物跨越到另外一种动物。“某种程度而言,这些跨种属的病毒传播是要在很‘完美’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所以远古巨型病毒在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无须过度担忧。”

    蓝柯同时表示,从科学角度上看,这些远古病毒的发现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以前没有看过这么神奇的生物,它们的出现有利于我们认清这样的概念:人类其实是生活在一个病毒星球中,我们迄今能发现、命名的病毒大概仅有5000多种,这只是地球上病毒总量的冰山一角。”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fLCiF4U9n

返回目录>>

 

全力做好群众生活物资供应保障

2022-11-30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129日电(记者张翼)批发市场物资供应充足,超市货架上米面粮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物资丰富……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近几日北京主要一级批发市场蔬菜上市量维持在2万吨以上,猪肉和鸡蛋的批发端上市量基本维持正常水平。同时,保供企业积极采取跨区调配骑手、共享员工等方式缓解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网购平台的运力紧张。

    “目前,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商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日前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受市场供给增加等因素影响,“菜篮子”产品价格有所回落。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全国200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油价格基本稳定;肉类价格稳中有降,禽蛋价格略有下降,蔬菜价格明显回落。

    近期疫情多地散发,如何持续做好全国特别是疫情重点地区的生活必需品保供工作?据悉,目前,各地均已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内蒙古修订疫情防控处置预案,保障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正常运行;广州修订生活物资保障方案,调整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举措;成都启动区域联保联供机制,指导三大农批市场和保供企业加强产销对接,确保货源稳定。

    束珏婷介绍,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商务部统筹做好商贸领域疫情防控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细化优化疫情防控和市场保供举措,指导支持各地特别是疫情较重地区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结合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指导各地健全完善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调整优化保供预案。要求各地在封控区域,合理设置物资接驳站、固定接收点,保障末端配送力量充足,特别关注并满足老幼病残孕等特殊群体需求。

    商务部持续开展每日生活必需品量价监测,建立完善“红绿灯”分级预警机制,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及时采取针对性保供举措,防范化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摸清各地货源主渠道,完善常态化跨区域联保联供机制。组织投放中央储备肉,增加市场供应。同时,每日调度疫情较重地区市场保供情况,及时掌握当地保供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随时做好联保联供机制启动准备。指导疫情较重地区借鉴行之有效的保供经验做法,督促强化货源组织和末端配送,切实保障好当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疫情较重地区的货源组织和调运力度,指导优化末端配送举措,全力做好群众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束珏婷强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481.html

返回目录>>

 

寒潮来袭!冻疮易反复发作,如何预防?

2022-11-29    新京报

 

    冻疮是一种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的常见皮肤病,是皮肤上出现的小血管炎症。

    今冬以来最强寒潮正影响我国,超20省区市将被寒潮“速冻”。受强冷空气影响,北京29日至30日仍将持续出现大风、强降温天气。北京市气象台已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专家提醒,寒潮来袭,谨防冻疮。

    冻疮是一种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的常见皮肤病,是皮肤上出现的小血管炎症。当身体在寒冷中暴露后重新变暖,皮下小血管会比周围大血管扩张得更快,从而导致血液渗透到附近的组织,最后形成冻疮。冻疮多发于儿童、青年女性或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

    “肢体末梢和暴露部位,如手指、手背、足趾、耳廓、鼻尖等处更容易发生冻疮。”北京老年医院主管护师郭建春指出,发生冻疮的皮肤上常出现小片红色区域,边界清楚,用手按压可褪色,伴有发痒,皮肤肿胀,有烧灼感,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或皮肤溃疡。

    发生冻疮后,切忌热水浸泡冻伤部位。郭建春解释,受冻后应让皮肤逐渐变暖,而不是让受凉的皮肤马上用热水浸泡或火烤,因为突然上升的皮肤温度会使冻疮恶化。

    通常情况下,冻疮会自行痊愈。不要因局部痒、肿胀而抓挠,这样操作有增加感染的风险,一旦出现破溃或长时间没有自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冻疮易反复发作,应如何预防?

    做好保暖,及时更换潮湿衣物

    在寒冷潮湿的天气穿着紧身衣服和鞋子,或在寒冷潮湿环境中长时间暴露皮肤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冻疮,保持皮肤温暖干燥对预防冻疮很重要。郭建春建议,寒冷天气外出应避免将皮肤直接暴露在外。外出注意着装保暖,佩戴手套、帽子、耳罩等保暖服饰,保护好手部、耳朵等易被冻伤的部位。及时更换潮湿的鞋袜、衣服。

    搓搓手、跺跺脚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比如搓搓手、跺跺脚等简单的小动作都能起到一定作用。

    饮酒后避免长时间待在户外

    饮酒后应避免在户外长时间停留。郭建春解释,酒精可以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寒冬时喝酒会让人感到温暖,但喝酒后,热量散发变快。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129/22/HNCH0NPH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叮咚!请查收:冬季护肤小妙招

2022-11-30    北京青年报

 

    “三分治七分养”,日常生活及饮食也要注意保养皮肤。

    冷空气来袭,空气变得干燥,很多朋友受到脸部敏感泛红、起小疙瘩等各种各样皮肤问题的困扰……今天医生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秋冬季皮肤护理的小妙招。

    防晒、清洁和保湿

    一个不能少

    千万别觉得防晒是夏天的功课,天冷了可以不用再防晒了。事实上,防晒工作一年四季都要做。如果不注意防晒就会损伤皮肤屏障,使得皮肤水分流失,从而加重皮肤问题,因此要将做好防晒工作贯穿始终。

    清洁和保湿在冬季一样重要。首先要避免过度清洁,应该选用适合自己肤质的温和型洗面奶。同时建议用温水洗脸,水温过冷或者过热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在使用保湿水后,别忘了涂抹乳液或者面霜锁住皮肤水分。

    除此以外,可以定期敷用补水保湿或者舒敏面膜,但不要太频繁,以防加重皮肤负担。

    美颜茶、按穴位

    好皮肤靠“养”

    中医常说“三分治七分养”,日常生活及饮食也要注意保养皮肤。

    饮食方面选择富含较多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白菜、猕猴桃等,少吃海鲜类以及刺激、油腻类的食物。同时,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适当运动、充足的睡眠和愉快的心情,这些对于我们的皮肤健康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接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个适合秋冬季饮用的美容养颜代茶饮,其具有滋阴润燥、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美容养颜的功效。

    美颜茶组方:百合10g、菊花10g、麦冬9g、陈皮6g、玫瑰花10g

    除此之外,经常对一些穴位进行按揉,对我们的皮肤也有很大的好处。具体方法是双手食指轻缓按揉穴位,每次按100200次,可重复多次。

    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睡前用指尖微微用力按揉穴位约1分钟,有助于改善皮肤气色。

    丝竹空穴:眉梢凹陷处,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常按揉丝竹空穴能够促进眼周血液循环,疏通气血,改善眼纹。

    问题肌肤的护理锦囊

    本身有皮肤问题的朋友该如何保护相对敏感的皮肤呢?下面我们分别为大家分享痤疮患者、银屑病患者、瘙痒症患者的冬季护肤小知识。

    痤疮

    首先做好皮肤清洁,尽量选用温和不刺激的洗面奶进行面部清洗;充分补水是重中之重,清洁皮肤后可以选用保湿效果强的面霜进行涂抹;最后则要注意饮食清淡、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银屑病

    秋冬季节,银屑病易多发和加重。天气转凉后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减慢皮肤的排泄作用。同时早晚温差变大,容易导致感冒,诱发银屑病。首先我们要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加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其次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刺激和牛羊肉等食物;最后同样注意补水保湿,不要搔抓。

    瘙痒症

    对于患有瘙痒症的朋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防治,摆脱“痒”的魔爪。不过频洗澡,水温最好不超过40℃。同时少用肥皂、沐浴露等进行清洁;养成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的习惯。通过补足体内的水分从而保证皮肤水分充足。加大保湿补水力度。“燥者润之”,洗澡后选用凡士林等润肤品涂抹,使皮肤始终处于水润状态是制“痒”法宝。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130/08/HNDJQFV9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今年前三季度,产业规模超六千亿元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2022-1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日前落幕,签约总投资达325亿元。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2019年的38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617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166亿元,同比增长4.6%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何以快速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记者进行了采访。

  形成融合发展新态势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生物医药企业不断集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说。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罗氏制药落地张江,成为第一家进入上海的知名跨国药企。从此,世界知名药企陆续进入上海。如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多种药企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介绍,目前整个浦东已集聚了26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仅在张江药谷就有1700家。

  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带来的是人才要素的集聚。本次产业周上发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显示,目前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共27.8万人。

  人才集聚带来了生物医药技术集聚和资金集聚。2021年,张江新增首次批准临床的一类新药就有116个,同比增长45%;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共获得风险投资525.41亿元,同比增速达62.99%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在上海汇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111日,全球知名医疗激光设备企业科医人在中国的首个创新基地于外高桥保税区启用,从签约到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落成,仅用了60余天。科医人亚洲高级总裁翟琪瑛说:“这么短时间内就建成了一座高科技现代化工厂,我们亲身体会到了上海优良的营商环境。”

  “这种环境不仅体现在高效上,还体现在产业环境和制度环境上。”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说。近几年,上海试行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一系列新制度,研发型企业在药品生产、销售方面可以采取委托模式,为集中优势快速研发创造了条件。

  优越的办公环境,高水平的实验室,按需购买的实验服务……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飞镖创新中心让记者眼前一亮。“创新中心服务于新药研发,我们提供了实验室和仪器,甚至还有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飞镖创新中心创始人朱鹏程介绍,5年来,中心已服务了120多个企业或项目,被服务企业累计获得投资超100亿元,基因治疗心脏病、人造肝脏等项目研发成果已初显成效。

  加快布局重点新赛道

  在本次产业周开幕式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各重要环节的代表性企业共同发布“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2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到2030年,上海将建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顶尖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国内领先的生物经济先导区、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引领区。

  加快布局重点新赛道是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又一新亮点。浦东新区发布促进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目前浦东已培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多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数量在全国占比达1/3

  按照规划,上海将进一步集聚产业链各方力量,瞄准新型小分子药物、新型疫苗、新一代抗体药物等重点赛道,吸引越来越多世界级产业资源、创新人才、重大项目落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374.html

返回目录>>

 

乱象频出,医美维权谁来“买单”?

2022-11-30    人民网

 

    中消协日前发布的不公平格式条款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显示,在462份有效问卷中,87.88%的消费者遭遇不公平格式条款,陷入“合同套路”。其中,超七成消费者被迫同意选择继续交易。还有部分消费者产生纠纷后才知晓格式条款存在问题。

    规范格式条款是促进消费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让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的重要举措。聚焦医疗美容、网络购物、网络游戏、房屋装修等行业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问题,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联合中消协,共同推出聚焦“合同套路”系列报道。

    随着现代医疗与科技的进步,驻颜有“术”不再是梦。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水光针、瘦脸针、热玛吉......医美产品层出不穷,让很多爱美人士趋之若鹜。

    在医美市场繁荣的背后,消费者维权事件屡见不鲜。受利益驱动,一些医美机构利用不公平的格式条款为自己免责,侵害消费者选择权和财产权,从而限制了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旦美丽梦碎,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双眼皮修复4次仍不到位 中了医美“合同套路”怎么办?

    隆鼻后没有达到预期、填充物不到位、双眼皮修复失败……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关于医美纠纷的投诉中,手术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是多方争执的焦点之一。

    第一次做埋线双眼皮修复失败后,第二次做眼窝脂肪填充,第三次修复时推荐做外眼角,第四次取出填充的坏死脂肪……历经四次手术,王晓芙(化名)依然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医美机构回复称可以提供修复,但拒绝退还手术费。

    针对此种情况,人民网“人民投诉”采访了北京市华联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惠娟,她表示,首先,合同应当对预期美容效果作出明确约定,同时医美机构应当对影响美容效果的各种因素作出明确告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发生纠纷时,需判断医美机构是否存在违约和过错,如证实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违约和过错,则应承担赔偿责任,包括退还费用和赔偿消费者由此造成的损失。

    对于合同中格式条款的签订,《民法典》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结合王女士的投诉,医美机构很显然没有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虽然多次给出修复方案,但依然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效果。对此,王惠娟建议,可先与经营者协商,若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向消协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行政机关申诉,通过仲裁或诉讼的途径解决。

    在医美纠纷中,还有一些医美机构推出高昂的全流程服务套餐,比如保养液、调肤啫喱等,宣称用于巩固疗程效果。一旦消费者质疑医美效果,医美机构往往以“治疗结束后没有配合长期使用后期保养产品”为由,拒绝承担后果。

    “这种条款明显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和负担,减轻了医疗美容机构经营者的责任,是无效条款。”中消协法律部梁嘉桢回应人民网“人民投诉”。

    大额预付卡过期 余额还能退回吗?

    “当时一冲动购买了瘦肩针三次卡,共花费3800元。”李凤(化名)对人民网“人民投诉”表示,在签署完购买协议后,当天只完成一针注射,因个人原因一直未完成后续注射,等再到店就被告知套餐过期,无法进行注射。

    充值卡过期后余额不退,这种约定是否合理?“这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梁嘉桢说。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九条规定,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发卡企业或售卡企业对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卡应提供激活、换卡等配套服务。

    “也就是说,哪怕超过有效期,消费者事先预存的费用仍属于持卡人所有,商家没有权利将卡内余额据为己有。”梁嘉桢解释。

    在退卡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医美机构虽同意退款,但只能按商品和服务原价抵扣费用。而当初购买的医美产品和服务都是优惠后的价格。如按原价计算,退款金额缩水严重。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王惠娟表示,首先,虽然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退款如何计算未作具体规定,但部分省市自治区地方法规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该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应当按照地方法规执行。例如,《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规定:消费者已享受的折扣等优惠,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的预付款余额中扣减,根据此规定,经营者已经提供的服务应当按照优惠价格计算。

    王惠娟表示,“对于没有地方法规规定或者地方法规规定不明确的,可以区分导致退卡的原因,如果是经营者自身原因,则应按照优惠方案退还预付卡余额。如果是消费者的原因导致不能继续履行合同,双方应当依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进行协商,按照公平合理的方案处理。”王惠娟说。

    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也提示广大消费者,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消费频次和消费习惯,谨慎选择一次性支付大额、长期的预付卡。

    “最终解释权”成商家杀手锏 专家:不合法

    人民网“人民投诉”梳理发现,在人民投诉、百度贴吧等平台关于医美纠纷的案例一直居高不下。今年1-10月,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查办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中,涉及医美领域案件277件,罚没金额1374万元。

    在纠纷过程中,不少医美机构拿出“本店保留本协议的最终解释权”作为杀手锏,拒绝承担有关责任,令消费者倍感苦恼。

    医美机构自主约定对签订的合同具有唯一解释权,是否合法?梁嘉桢明确表示,这种排除消费者解释权的行为不合法。

    由医美机构事先拟定并重复使用,且在签订合同时未与消费者协商的条款,属于格式合同条款。梁嘉桢表示,医美机构作为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处于优势地位,当消费者与医美机构方存在两种以上解释的,应该做出对医美机构不利的解释,即对消费者有利的解释,而非医美机构具有唯一解释权。

    在签订医美合同前,消费者应如何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权益,防止被“套路”?梁嘉桢提醒广大消费者,要重点关注医美机构的资质、开展医美项目的范围以及合同条款等三个方面。

    “消费者一定要看清合同条款中是否存在免除医美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等内容,如存在,应让医美机构删除这些条款。如对方拒不删除,建议消费者考虑换一家医美机构。”梁嘉桢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49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