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20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12-01
截至11月3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 (时政)孙春兰强调 充分发挥各方专家优势 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3 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周年全球卫生与“一带一路”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4 新型靶向PIM1和FGFR1激酶的双重抑制剂抑制结直肠癌... 8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MiRNA-149-3p型肠道微生物... 9 一箭双雕!抗癌又抗衰,这款免疫疗法堪称患者的「生命拯救者」... 10 多一个口罩多一层防护?感染科专家详解口罩的正确打开方式... 14 居家隔离人员如何做好自己及同住人员的防护?北京疾控回应... 14 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各地持续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举措... 15 美国一星期内流感住院人数增加近30% 本流感季患者已超620万... 16 培育有中医文化自信的人才——中医药大学书记校长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18 抢抓机遇,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大学书记校长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19 以学科协同创新促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大学书记校长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 20 3亿中国烟民消耗世界40%的卷烟 专家:提高烟草税势在必行... 24 世界艾滋病日 | 优化血脂管理 筑牢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防线... 29 热点追踪
截至11月3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2-12-01 卫生应急办公室
11月3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15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0例(福建23例,北京12例,广东12例,上海6例,重庆5例,江苏3例,四川3例,辽宁2例,内蒙古1例,黑龙江1例,山东1例,湖北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四川);本土病例4080例(广东1599例,北京1023例,山西215例,重庆206例,四川170例,云南103例,浙江93例,黑龙江89例,内蒙古76例,河南75例,福建65例,辽宁53例,陕西46例,山东42例,江苏34例,海南29例,湖南26例,贵州24例,上海23例,新疆21例,湖北19例,吉林18例,河北16例,广西5例,青海5例,安徽2例,西藏2例,天津1例),含858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662例,重庆55例,浙江41例,北京37例,河南12例,四川9例,山西8例,陕西7例,云南5例,青海5例,江苏4例,黑龙江3例,内蒙古2例,福建2例,西藏2例,辽宁1例,山东1例,湖南1例,广西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41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9例,本土病例2360例(广东1070例,北京324例,重庆223例,山西134例,四川107例,河南96例,内蒙古77例,河北67例,云南45例,江苏41例,山东29例,贵州25例,陕西24例,新疆15例,浙江13例,福建12例,辽宁10例,湖北8例,黑龙江7例,湖南7例,海南7例,天津4例,上海4例,青海4例,甘肃3例,吉林1例,江西1例,广西1例,宁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37048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776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761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6840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3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7347例(其中重症病例9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1106例,累计死亡病例52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23686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301127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7468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1911例,其中境外输入191例,本土31720例(重庆6433例,广东6315例,北京4020例,山西2123例,四川1244例,新疆968例,云南857例,广西751例,天津720例,吉林714例,陕西686例,黑龙江666例,湖北658例,青海641例,山东605例,辽宁507例,江苏487例,甘肃471例,河北436例,宁夏431例,河南366例,安徽291例,湖南278例,内蒙古258例,浙江201例,上海174例,贵州141例,福建119例,江西81例,海南62例,西藏12例,兵团4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9445例,其中境外输入140例,本土19305例(广东7849例,重庆3070例,河北1167例,河南1165例,新疆1053例,北京842例,山西724例,陕西370例,黑龙江349例,甘肃320例,山东302例,四川259例,内蒙古258例,江苏225例,青海200例,云南176例,湖北174例,天津134例,湖南129例,宁夏116例,吉林71例,安徽70例,辽宁69例,贵州55例,江西36例,广西31例,浙江28例,上海20例,福建18例,西藏13例,海南8例,兵团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861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88467例(境外输入1756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773617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459445例(出院99099例,死亡10747例),澳门特别行政区806例(出院789例,死亡6例),台湾地区8313366例(出院13742例,死亡14334例)。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2/58d721e595324fe28c899feaaacb38bc.shtml
高层动向
(时政)孙春兰强调 充分发挥各方专家优势 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2022-11-30 新华社
原标题:(时政)孙春兰强调 充分发挥各方专家优势 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30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专家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她指出,疫情防控近三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人民为中心,防控工作稳中求进,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走小步不停步,不断完善诊断、检测、收治、隔离等措施,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免疫接种,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 座谈会上,张伯礼、沈洪兵、王军志、梁万年、杜斌、冯子健、杨维中、董小平8位专家作了发言,高度评价我国防控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优化完善二十条措施提出意见建议。孙春兰充分肯定专家在防控中的重要贡献,希望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发扬科学精神,围绕关键问题深化研究,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献计出力。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11976664_267106?edtsign=
让疫情防控有温度更精准2022-12-01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崔兴毅)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波及面广,部分地方出现了疫情规模性反弹的风险,一些地方面临抗疫3年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形势。国家疾控局监督一司司长程有全日前表示,近期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不是针对疫情防控本身,而是集中在防控措施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忽视群众诉求等方面。 “长期封控不仅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还容易造成焦虑情绪,引发生活困难,这种情况必须予以纠偏和避免。”程有全强调,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域划定范围,但要及时通过核酸筛查和疫情研判,快封快解。 “对风险人员的判定要以现场流调为依据,不得通过时空伴随扩大范围,造成大面积的‘误伤’,以最大限度降低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程有全介绍,各地已经成立了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每天都在进行调度,对于各地网民、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回应,并转交给有关地方予以推动解决。 从目前新冠肺炎临床医疗救治的实践看,有重症倾向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日前也印发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 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等问题,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表示,除了延续前期行之有效的各种便民措施外,设立老年人的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使用流动接种车,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夏刚特别强调,各地可以选派诊疗和接种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组建接种小分队,为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认真细致地对老年人做好解释,耐心回答老年人的询问,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416.html
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周年全球卫生与“一带一路”学术论坛顺利召开2022-11-3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1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周年全球卫生与“一带一路”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2022年是中国疾控中心组建成立的第20个年头,也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成立39年的重要节点,更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和期望的一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凸显了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本次会议的召开,是中国疾控中心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行动彰显。国家疾控局领导,中国疾控中心领导,长期从事全球卫生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跨领域专家及国际合作伙伴出席会议。同时,400多名专家学者在线观看了会议直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论坛上致辞,系统回顾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年来取得的卓越成绩,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疾控机构的美好愿景,以及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坚定决心。国家疾控局科教国际司一级巡视员孟群主持开幕式,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做会议总结。 本次会议紧扣“融合与创新”的主题,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卫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戚晓鹏、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以及来自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盖茨基金会、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的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从中国参与全球卫生的发展历程、合作模式、疾病防控、人才培养、卫生产品、网络建设、智库建设、金融筹资、社会参与等角度,分享了全球卫生相关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回顾并展望了中国参与全球卫生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此外,还邀请到中国前驻贝宁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刁鸣生,以及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盖茨基金会、中非发展基金、健康扶贫行动(英国)云南代表处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的权威学者进行圆桌论坛,深入分析了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卫生合作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能力提升、卫生外交、卫生援外等方面提供意见建议。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疾控中心将秉持疾病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四位一体”核心职能定位,全面推动各项职能与国际接轨,为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211/t20221130_262838.html
关于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推进情况的通报2022-11-30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
国卫办妇幼函〔2022〕4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 为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了《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国卫妇幼函〔2021〕86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工作要求,推动妇幼中医药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全面换档提速 (一)高效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普遍建立。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委与中医药局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普遍建立了妇幼中医药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议,分别指定专人负责推进妇幼中医药工作,将相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牵头作用,研究解决妇幼中医药科室设置、人才培养等重点难点问题。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西、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16个省(区、市)制定印发推进妇幼健康中医药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工作部署,细化工作措施。 (二)政策支持力度和典型示范显著加强。北京推进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专科示范建设,遴选确定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和东直门医院作为建设单位,对每家单位补助经费100万元。广东开展全省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基地建设,利用3年时间培育15家典型机构,对每家机构补助工作经费50万元。湖南安排中医药专项经费,支持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建设省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支持湖南省儿童医院中医科建设省级中西医结合“旗舰”科室。河北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活动,遴选邯郸市妇幼保健院等30家机构作为首批省级妇幼健康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妇幼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一)妇幼机构设置中医科室的比例明显提升。各省(区、市)普遍将“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纳入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机构积极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大力发展中医药专科服务。浙江将妇幼中医药发展纳入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将中医科设置和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作为重点指标予以强化。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根据外部绩效考核导向,调整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方案,通过建立中医科室差别化考核、中医药工作量“双记”、绩效点数提高等措施,调动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根据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数据,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从2020年的79.12%和43.56%,提高到2021年的86.81%和50.99%,分别提高了9.72%和17.06%(详见附件)。 (二)妇幼中医药专科建设初见成效。浙江指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形成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小儿推拿科、中医备孕门诊等10余个中医药特色科室和门诊,构建“看病有专科、保健有专技、养生有专方”的中医药特色妇幼保健服务模式。河南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妇幼保健机构妇儿科中医适宜技术》等,指导标准化设置中医科室、中医治疗区,规范开展中医药服务。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妇科、中医保胎、中医痛经、中医不孕不育等8种中医专病专科门诊。浙江省瑞安市妇幼保健院开设妇女中医馆和小儿中医馆,针对复发性流产、不孕不育、儿童抽动症等妇女儿童疾病开展中医特色诊疗。 (三)妇幼中医药优质服务广泛开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通过长期实践形成“沃土、育种、孕芽、护苗、养材、涵木、固根”七大中医妇幼保健服务理念,为妇女儿童提供“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病后康复”的系统性中医药优质服务。湖南省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优化中医临床科室的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的中西医结合医疗保健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依托孕妇学校、家长学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指导等渠道,利用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加强中医传统文化和健康知识科普,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推出“国医育国娃”项目,定期组织公益性健康教育活动,将中医药儿童保健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三、中医药在妇幼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中医药在妇女儿童疾病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302家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设立中西医结合多学科门诊,加强中医优势专科与西医临床科室协作诊疗;共有1317家妇幼保健机构为住院期间的妇女儿童提供中医药服务,甘肃省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对儿科每一位住院患儿均进行中医查房,每年1万余患儿接受中医治疗,缩短了患儿病程,减少了输液量和抗生素用量。上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制定《上海市中医药防治儿童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感染专家共识》,针对儿童患者提出“一方一汤一茶”的预防和治疗方案;针对孕产妇恢复期哺乳问题,率先提出中医药方案,形成孕产妇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药治疗临床路径。 (二)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中的作用不断强化。许多妇幼保健机构围绕备孕、产后、流产后等重点环节和儿童咳嗽、儿童消化不良等常见健康问题,提供适宜妇女儿童食用的药膳、养生调理茶饮等服务,其中542家机构提供药膳服务,495家机构提供养生调理茶饮等服务,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为全院急、危重症患者、术后患者、产后产妇提供适合个体健康需求的药膳预定和配送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开发药膳和中药代茶饮制剂超过20种。 四、妇幼中医药人才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一)管理人才的中医药发展能力有效提升。13个省(区、市)将中医药业务发展作为妇幼保健院院长管理培训的重要课程,共培训3257人次;9个省(区、市)举办专题妇幼中医药服务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推广各地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共计2917人参加会议。 (二)骨干人才的学科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各地共将3081名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人才纳入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在西学中专项中单列妇幼或设定一定比例,共计支持7023名西医妇产科和儿科临床医师学习中医。中医医疗机构41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妇科、儿科医师到妇幼保健机构多点执业。中医妇科、儿科领域的7名国医大师、17名全国名中医、32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9名中医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在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传承工作室82个,开展传承带教和示范指导,为妇幼保健机构培养中医药业务骨干498名。 (三)基层人才的适宜技术应用能力快速提升。各地积极组织开展中药熏蒸、小儿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和中成药用药培训,累计培训达7.2万人次。江苏依托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和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建立省级妇幼中医技术培训基地,面向基层广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山东依托省级“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每月至少开展1次中医药远程培训和会诊指导。 五、妇幼中医药服务“沉下去”“走出去”快速发展 (一)省级机构积极牵头组织专科联盟。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省中医医院等23家省级医疗机构牵头成立妇幼中医药专科联盟,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病房、学科帮扶等形式加强合作,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二)面向海外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江苏、山东、甘肃等9个省(区、市)依托20个援外医疗队和中医药海外中心等,积极开展中医针灸、小儿推拿等妇幼健康领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将中医药文化和适宜技术广泛传播到尼泊尔、菲律宾、马里、塞舌尔、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巴巴多斯、波兰等亚非欧诸多国家和地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通过对留学生开展《中医学》等课程的授课,推广中医药理念和技术。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妇幼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落实《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措施,积极举办妇幼中医药服务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推广各地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将中医药业务发展作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培训的重要课程,引导相关学会协会广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和中成药用药培训,推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儿科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努力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切实增强广大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附件: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 2022年11月17日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fys/s3581/202211/5d96279b430c4e4abb4c3cb0bee3e68a.shtml
疾控动态
安徽省完成2022年度传疟媒介监测工作2022-11-30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评估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我中心于5-10月组织全省20个媒介监测点开展了媒介监测工作。通过悬挂诱蚊灯和室外全通宵人诱等方法监测我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 为保障各监测点媒介监测工作规范开展,我中心制定了《安徽省传疟媒介按蚊监测2022年工作计划》,举办了安徽省2022年疟疾防治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了传疟媒介监测方案、传疟媒介按蚊形态鉴定等内容,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蚊虫鉴定能力。监测期间,我中心组织专业人员赴舒城县、桐城市、望江县、广德市、黄山区、全椒县、铜官区、青阳县等监测点进行现场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牛棚猪圈等按蚊孳生栖息场所,指导调查选点、蚊虫诱捕、分类保存和蚊种鉴定工作。监测结束后,我中心传疟媒介实验室采取传统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各监测点全年捕获送检的按蚊进行抽样复核鉴定,确保媒介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全省媒介监测工作的开展为消除疟疾后疫点处置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引网址: https://www.ahcdc.cn/content/detail/6386c444e88b7cc73a8b4574.html
科研动向
新型靶向PIM1和FGFR1激酶的双重抑制剂抑制结直肠癌体外生长和体内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瘤2022-11-30 生物谷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这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大量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变异、种族、家庭、年龄、高脂肪摄入量、红肉消费、肥胖、饮酒、吸烟和缺乏体育活动。 目前,手术和化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适合于早期确诊的患者。然而,在有症状的患者中,近60%-70%的确诊病例是在后期发现的。尽管使用了积极的临床治疗方案,但由于转移,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制剂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以改善结直肠癌的预后是当务之急。 近日,来自郑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ovel dual inhibitor for targeting PIM1 and FGFR1 kinases inhibits colorectal cancer growth in vitro and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 in vivo”的文章,该研究提示,HCI-48对结直肠癌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PIM1和FGFR1激酶的双靶向作用实现的。本工作为今后HCI-48在临床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上第二大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Moloney小鼠白血病病毒1型(PIM1)的前病毒整合位点是一种原癌基因,属于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参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小分子HCI-48是查尔酮的衍生物,查尔酮是一类已知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菌作用的化合物。然而,查尔酮抗结直肠癌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 本研究报道HCI-48主要针对PIM1和FGFR1激酶,从而在体外和体内诱导抗结直肠癌生长的作用。计算对接模型显示,HCI-48以ATP依赖的方式抑制PIM1和FGFR1激酶的活性。细胞分析表明,HCI-48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A2,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HCT-15、DLD1、HCT-116和SW620)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周期停滞于G2/M期。 HCI-48还可诱导细胞凋亡,表现为裂解的PARP、裂解的caspase3和裂解的caspase7等凋亡标志物表达增加。此外,HCI-48减弱了PIM1和FGFR1信号通路下游成分的激活。使用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DX)小鼠肿瘤模型,研究者发现HCI-48治疗减少了高表达PIM1和FGFR1蛋白的移植的结直肠癌组织的PDX肿瘤生长。 本研究表明,新的小分子合成化合物HCI-48直接抑制PIM1和FGFR1的活性,并减弱其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表明HCI-48在体内和体外都能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研究者认为HCI-48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治疗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19ce49810eb.html
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 MiRNA-149-3p型肠道微生物区系缺陷与增强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2022-11-30 生物谷
炎症性肠病(IBD)一般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组慢性异质性胃肠道疾病。从临床角度来看,IBD对许多患者来说并不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它是一个经常复发的终生负担。多种炎症途径、遗传变异和肠道微生物区系被认为是IBD的主要病因。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BD患者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增加。因此,了解IBD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IBD治疗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近日,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者们在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ficiency of miRNA-149-3p shaped gut microbiota and enhanced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的文章,该研究确定了miR-149-5p和miR-149-3p在结肠炎中的作用,这可能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结肠炎或IBD,甚至结肠炎相关癌的工具。 宿主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免疫系统的遗传易感性和破坏可导致炎症性肠病(IBD)。在这里,研究者证明了miRNA-149-5p(miR-149-5p)和miRNA-149-3p(miR-149-3p)在IBD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缺乏miR-149-3p的小鼠比野生型(WT)小鼠更容易感染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并伴有更严重的炎症症状和某些炎症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增加。MiR-149-5p和miR-149-3p在体内外均能抑制结肠炎性反应。此外,研究者还发现WT和miR-149-3P敲除的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miR-149-3p敲除抗DSS诱导的结肠炎的小鼠在抗生素治疗后仍然存在。提示miR-149-3p缺失改变了肠道微生物区系,影响了肠道炎症的发病机制,但miR-149-3p敲除小鼠对DSS诱导的结肠炎不是由微生物区系决定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miR-149-5p和miR-149-3p在调节结肠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证明了miR-149-3p的缺乏塑造了肠道菌群,这可能是miR-149-3p缺乏小鼠中加重dss诱导的结肠炎的介质之一。 研究者发现miR-149-3p的基因缺失促进了DSS诱导的结肠炎反应,从而为评价miR-149-5p和miR-149-3p启动子作为结肠炎或IBD,甚至结肠炎相关癌的潜在辅助治疗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ddbe49811f8.html
一箭双雕!抗癌又抗衰,这款免疫疗法堪称患者的「生命拯救者」2022-11-30 生物探索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命存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长。“衰老”作为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不可忽视。从古至今,人们对永生的渴望可以说是只增不减。古有帝王为延寿寻医问药,今有富豪为抗衰一掷千金。如今,如何有效抗衰成为很多学者的研究主题。 学者认为,衰老细胞的累积是年龄相关炎症频发以及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但对于衰老细胞的积累存在怎样的分子机制,以及这种分子机制是否有抗衰的潜力等问题却不甚明了。此外,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紊乱也是衰老的一个重要生理特征,但关于免疫系统在人类自然衰老过程中如何监测细胞衰老目前并不清楚。 为了弄清楚以上一系列问题,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发现,衰老细胞异质性表达免疫检查点蛋白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并且PD-L1阳性衰老细胞在体内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向自然衰老小鼠或具有正常肝脏或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小鼠模型施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可以减少小鼠体内PD-L1阳性细胞并改善各种衰老相关表型。 基于此,研究人员认为,PD-L1的异质性表达在衰老细胞中的积累与衰老相关炎症有关,通过免疫检查点阻断消除PD-L1阳性衰老细胞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衰老治疗策略。研究结果以“Blocking PD-L1–PD-1 improves senescence surveillance and ageing phenotype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由于PD-L1可以防止由表达PD-1的T细胞引起的细胞毒性,研究人员假设衰老细胞中PD-L1的表达可能使其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并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为了研究PD-L1在衰老细胞中的表达,研究人员构建了p16-creERT2-tdTomato 小鼠模型,发现PD-L1阳性细胞群在小鼠体内衰老细胞中显著增加,且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经过一系列试验观察,研究人员认为PD-L1在衰老细胞中的积累可能部分由于E2F1介导的转录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引起。 接下来,研究人员检查了PD-L1是否在细胞衰老过程中充当针对T细胞免疫的免疫检查点。通过体外T细胞杀伤实验,他们发现活化的T细胞显著诱导针对PD-L1阴性衰老细胞的细胞毒性,但不针对PD-L1阳性衰老细胞,表明衰老细胞中PD-L1的表达是其逃避T细胞免疫所必需的。 随后,研究人员检测了来自p16-creERT2-tdTomato小鼠模型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发现PD-L1阳性衰老细胞群的存在和选择性积累与衰老诱导的表型(比如促炎症)呈正相关。 针对PD-1或PD-L1的单克隆抗体治疗在过去十年中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了评估PD-1抗体对体内衰老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对p16-creERT2-tdTomato小鼠模型给予抗PD-1治疗,同时设置对照组。 结果显示,注射抗PD-1的小鼠的肺、肝和肾中的tdTomato+细胞群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抗PD-1治疗减少了tdTomato+细胞中PD-L1阳性细胞数量,但并没有减少tdTomato-细胞中PD-L1阳性细胞数量,表明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了细胞衰老的免疫监视。 同时,研究人员还检测了抗PD-1介导的衰老细胞消除是否也能改善衰老表型。他们发现,在老年野生型小鼠注射抗PD-1之后,其与年龄相关的肺泡容积增加、肝脂肪沉积、握力下降和运动能力下降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并且,研究人员在NASH小鼠模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PD-L1阳性衰老细胞的清除增加肝脏的LDL分泌并减少NASH进展中的脂质积累,证实依赖于衰老和NASH的衰老细胞的积累是通过PD-L1/PD-1通路来逃避细胞免疫。正因为此,抗PD-1治疗通过削弱对T细胞的抑制,激活T细胞的免疫监视以清除体内衰老细胞进而改善衰老表型。 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即使是在相同的细胞类型中,PD-L1阳性衰老细胞与PD-L1阴性衰老细胞相比总是代表着更多炎症,PD-L1阳性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比衰老细胞数量的简单增加带来更多不利结果,所以选择性抑制PD-L1阳性衰老细胞的积累是一种比传统衰老疗法更优越的抗衰策略。抗PD-1治疗既可抗癌,又可抗衰,治病又防衰,堪称患者的“生命拯救者”!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cf3e49952c2.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2-11-30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11月2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355.4万剂次。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1/44ba0f46473c4cbaaf6e8dcbc79818cc.shtml
排队测核酸 注意这六个细节2022-11-30 北京青年报
核酸检测是尽快筛出新冠阳性感染者的重要手段,积极参与核酸检测也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是,有些人非常担心会在做核酸的过程中被感染。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排队测核酸时,把握好六个细节,可以预防交叉感染。 佩戴N95口罩 核酸检测点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参加核酸检测要全程、规范佩戴N95口罩,不要抽烟、不要和熟人聊天。 保持安全距离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排队时人与人之间保持2米以上距离;尽量选择在人少的时候去。 不触碰核酸检测台 配合完成扫码、登记等流程时,不要触碰核酸检测台,不要把手机、身份证等放在台面上。 采样张口时屏住呼吸 等前一个人采样结束离开且医务人员完成手消后,再上前。张口接受采样时,一定要屏住呼吸,不呼气,不吸气。 不要在采样点逗留 采样结束后迅速戴好口罩,立刻离开。 回家后马上洗手 使用流动水、肥皂、用七步洗手法把手彻底清洗干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g9815sZjB
冬季市民外出测核酸注意这三点2022-11-30 北京青年报
冬季来临,市民外出测核酸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对于市民关心的这一问题,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进行了回应。 一是做好防寒保暖。冬季室外气温较低,市民朋友们出门前可提前了解室外温度,多穿一些衣服,避免受凉。如果在单位或家附近做核酸,可提前了解核酸检测点排队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尽量避开排队高峰前往。 二是全程做好防护。要规范佩戴口罩,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员建议佩戴N95口罩;排队时要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要一字形排队,不要回字形排队;在扫码、登记时,不要触碰核酸检测台,不要把手机、身份证放在台面上;前面的人员完成采样后不要立刻上前,等前一个人采样结束离开且医务人员完成手消、拿出新棉签后再上前,仅在采样时短时间摘下口罩,屏住呼吸,采样结束后戴好口罩立刻离开;回家后马上在流动水下用“七步洗手法”清洗干净手部。 三是服从现场管理。核酸检测点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要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维持好秩序。市民朋友们要服从现场安排,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特别是社区、村或单位组织的核酸检测,同事、邻居比较多,不要扎堆,不要抽烟,不要聚集聊天,减少传播风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g95svg5TY
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如何做好个人防护?这几点要牢记2022-11-30 人民网
近期,全国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扩大的严峻复杂态势,部分地方已实行居家办公。那么,居家办公期间在疫情防控方面,又需要注意哪些呢?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应急总医院疾控院感处副处长王学英。 规范佩戴口罩 口罩作为物理阻隔方式之一,既能避免病原体从病毒携带者向外扩散,也能减少人体吸入病原体致病的危险,具有双向隔离保护作用。进入公共场所都要规范佩戴口罩,出门遛弯、到楼下超市买菜等,都要注意戴好口罩。乘坐电梯时即使电梯内没有同乘者,也应佩戴口罩。 口罩拉至下巴处、口罩戴反、口罩挂于耳朵一侧、摘口罩时触碰外表面、口罩挂于手臂或手腕、多个口罩同时佩戴、长时间不更换口罩等错误口罩戴法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注意生活卫生 每日开窗通风必不可少,建议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定期清洁家庭环境,对家中的家具、餐具、卫生用品可做预防性消毒,使用消毒用品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掌握消毒剂的配比;家庭成员共同居家时,还要注意不共用毛巾、水杯等生活用品。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手卫生。日常手卫生以洗手为主,在流动水下用“六步洗手法”认真清洗。 做好隔离消杀 用过的钥匙、手机、门把手可以使用75%酒精或者消毒湿巾擦拭。外来的快递等物品要在门外做好消毒,取拿快递时规范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用过的口罩、一次性消毒用品等要用垃圾分类明显的垃圾袋进行分装,清理时要注意扎紧袋口,按照垃圾分类规范处理。 非必要不外出 居家办公期间非必要不外出,增强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集、不聚餐、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核酸检测时要服从现场安排,有序排队,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检测后戴好口罩立即离开,做好手卫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946.html
多一个口罩多一层防护?感染科专家详解口罩的正确打开方式2022-11-30 人民网
疫情常态化条件下,为避免感染新冠病毒,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已经更成为行之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但在实践中,仍然有一些人存在戴口罩不到位的情况。那么,大家应该如何正确戴口罩?戴口罩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在本期《1分钟养生课》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张欣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戴口罩是简单而高效的防护措施。”张欣表示,正确戴口罩要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辨内外。分清口罩的正、反面,保持深色面朝外。 其次,严密合。将口罩覆盖面部,使鼻夹侧朝上。固定头带或耳带,按压金属条使之紧贴鼻梁,口罩与面部紧密贴合,遮盖好口鼻和下巴。 最后,勤洗手。佩戴和摘除口罩时要洗手,摘除口罩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口罩外表面。 张欣提醒,同时佩戴多个口罩,并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会增加呼吸阻力;只遮嘴巴不遮鼻子,将口罩拉到下巴以下更是不可取的;长时间不更换口罩,当口罩出现污染、破损、变形或者佩戴超过4小时以上,都会影响防护效果;手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口罩外侧后,如果没有及时清洗双手,又接触了眼耳口鼻,也会大大增加了感染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30/c14739-32577914.html
居家隔离人员如何做好自己及同住人员的防护?北京疾控回应2022-12-0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30日电 (李博)11月30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29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解答了有关“居家隔离人员增多,如何做好自己及同住人员的防护”的问题。他表示,居家隔离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减少风险外溢、阻断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居家隔离人员较多,为减少传播风险,守护家人健康,现就如何做好居家隔离人员及同住人员的防护做三点提示: 一是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居家隔离及其同住人员要服从社区(村)统一管理,严格居家,不出门、不探访,配合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健康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若抗原自测阳性或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请立即向社区报告,减少疫情在家庭传播风险,并配合落实核酸检测、转运等管控措施,转运中服从安排,规范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二是减少与同住人员接触。居家隔离人员尽量选择相对独立、通风较好的房间,每天开窗通风;房间使用空调系统通风时,应选择分体空调;室外可放置桌凳,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交接处;房间内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日常生活、用餐尽量在所在房间内,减少与同住人员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等生活用品,必须接触时保持安全距离,双方均应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三是做好环境消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家隔离人员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可每天消毒1次。如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居家隔离人员每次使用后应当消毒1次,加强开窗通风。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308.html
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各地持续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举措2022-12-01 新华网
优化风险区域管理、完善核酸筛查方案、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效率……连日来,全国各地结合疫情变化形势和各地实际情况,多地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举措,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 快封快解、应解尽解 11月30日,广州海珠、天河、番禺、荔湾等区陆续发布通告,宣布解除所有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广州除划定的高风险区单元、楼栋外,其他区域按低风险区或常态化防控措施管理。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屹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各区正在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 近日,昆明等地也发布了解除临时管控区的公告。各地在封控管理中积极落实“快封快解、应解尽解”要求,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石家庄市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自12月1日起,桥西区、长安区、裕华区、新华区、高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重庆11月30日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表示,重庆中心城区和梁平区将按照“分区分类、由点及面、逐步放开”思路,由各区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实行差别化防控措施。其他区县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逐步实行常态化防控。 不重复检测、不加码检测 11月30日,广州、重庆、深圳等地均对核酸检测要求作出进一步优化,强调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重庆强调,“不重复检测、不加码检测”,同时设置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满足群众核酸检测需求。 在科学评估效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群体“精准免检”,不仅可以减少传播风险,还能有效节约资源。 继广州对特殊群体核酸检测方案作出调整后,沈阳、太原、北京等地也推出相关举措。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自2022年11月30日起,对全市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北京朝阳区针对新增病例大部分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的情况,持续优化核酸检测“采、送、检、报、核”流程,加强全流程管理,提速提效,优先保障“十混一”混管阳检测。 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对密接、时空伴随,各地曾有多种判定,不同判定采取的防疫措施也各不相同。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同时明确,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要求,广州、深圳、重庆等地11月30日分别作出相关部署,强调按照科学、精准原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得随意扩大密切接触者甄别范围,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 广州、深圳提出,“密切接触者原则上落实集中隔离观察,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重庆也提出,对密切接触者,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可居家隔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448.html
法总理:新冠疫情在法国再次暴发 民众应加强防护2022-11-30 海外网
海外网11月30日电 当地时间29日,法国总理伊丽莎白·博尔内在国民议会表示,新冠疫情在法国再次暴发,她郑重呼吁法国人加强防护。 据《费加罗报》报道,伊丽莎白·博尔内介绍说,目前法国平均日增新冠确诊患者超过4万例,在一个星期内,新冠住院患者数量增加了近10%,重症患者数量增加了22%,上个星期,法国约有400人死于新冠感染。她说:“新一波疫情提醒我们,新冠病毒并未消失,病毒仍在蔓延,仍在导致死亡。” 考虑到新冠病毒的传播,伊丽莎白·博尔内发出“郑重呼吁”,要求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她敦促公众遵守疫情防护规则,与新冠感染高风险人群一起或在人员密集场所应该戴上口罩,她特别提到在公共交通系统应重新佩戴口罩。 当地时间29日,法国在24小时内新增新冠确诊患者91814例,在一个星期内上升41.7%。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g9RWGIRes
美国一星期内流感住院人数增加近30% 本流感季患者已超620万2022-11-30 海外网
海外网11月29日电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11月28日报道,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全美一个星期内有超过1万人因流感住院,环比增加了近30%。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的一个星期内,美国有1.12万名流感患者入院治疗,而此前一个星期的住院患者约为8700人。美媒表示,美国今年的流感季提前到来,导致全美各地急救机构面临压力。在11月初,美国的流感住院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0年来的最高水平。 自10月初以来,美国每10万人中约有11人因流感住院,这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此次流感季中已有超620万人患病,5.3万人住院,2900人死亡。 美国的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担心,在数百万人与家人和朋友度过感恩节后,流感住院人数或将进一步飙升。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流感专家亨斯利说:“美国现在已经处于如此高的流感季水平,这让我感到紧张。”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g9PH7Ennp
多地试水核酸自采,采样质量同等重要2022-12-01 科技日报
没有长长的等待队伍,短短一小时内,近百支核酸采样管被领取一空。这是11月29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和园居小区核酸自采点看到的景象。近日,包括北京市丰台区、河南省新乡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区等在内的全国部分地市开始试水核酸自采服务,不少居民前去参与。 29日,科技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北京市丰台区部分核酸自采点,并亲身体验核酸自采服务,就大众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社区工作人员、当地居民以及相关机构负责人。 5分钟完成一家人采样 在丰台区卢沟桥街道万恒家园小区的核酸自采点,前来参与核酸自采的靳先生告诉记者,其家中有正,在上网课的学生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核酸自采非常便捷地满足了其家庭需求。“孩子、老人现在都不方便出门排队,核酸自采又快又省事。”靳先生表示,经过社区工作人员讲解、观看相关视频以及多次操作后,他已经熟练掌握了核酸自采流程与操作规范,5分钟内便可完成多位家庭成员的核酸自采。 根据丰台区多个街道发布的相关公告以及记者的实际体验发现,目前丰台区参与核酸自采的流程基本相同。居民需先在“声智健康”小程序内进行注册登录,填写绑定个人信息。随后前往社区内的核酸自采点领取采样管,并由家庭内的一位“管长”通过小程序扫描采样管上的条形码,将所有参与自采的家庭成员信息与该采样管进行绑定并上传数据,完成采样后便可将采样管送回自采点。 万恒家园小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小区每天供应100支采样管,在固定时间发放、回收,居民自行前往领取,先到先得,发完为止。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核酸自采主要以单户家庭为单位,大多采用“5混1”方式,基本能够覆盖大多数家庭需求。如家庭成员超出5人,也可在扫描试管条形码时选择“10混1”检测方式。目前丰台区大多数试点社区情况均类似。 自采如何保证规范? 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个别地区出现的居民自采核酸的做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核酸采样的质量规范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自采核酸也要保证采样质量。 丰台区马家堡街道嘉园二里社区,是北京市首批开展核酸自采试点的社区之一。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初次进行核酸自采的居民,社区志愿者会仔细讲解自采流程和操作规范,并指引居民观看标准的自采操作视频教程,确保采样质量。多位参加自采的居民也向记者表示,相比自我采样,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进行咽拭子采样,操作起来更加容易也更加准确。 此外,社区工作人员提醒,除了采样要规范,扫描条形码、登记信息时也要仔细核对,采样完成后还要注意将采样管拧紧,避免发生洒漏等情况造成无法检测。 结果与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是否有差别? 根据“声智健康”小程序显示,记者于11月29日上午11时完成自采,30日早上8时便得到检测结果并同步至北京健康宝。接受采访的多位居民也表示,其检测速度与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基本一致,并且北京健康宝无特别标识。 提供核酸自采数据服务的机构——声智健康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核酸自采在检测及结果上传流程上与公共核酸检测一致。医院或检测机构可以批量将检测结果上传至平台,平台能够实时同步至包括北京健康宝在内的多个省份的健康码。但该负责人也表示,由于自采属于全新采样方式,部分检测机构前期需要时间适应,可能偶尔会出现部分用户自采检测结果上传较慢的现象。 丰台区卢沟桥街道假日万恒社区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目前核酸自采仍处在试运行阶段,并不能完全保证检测时效。因此,对于有紧急核酸检测需求的人群,仍建议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 声智健康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1月21日自采功能上线开始,截至29日,该平台核酸自采功能累计使用人次已超100万。通过对自采功能全流程、多环节的优化,阳性病例追踪时长已由12—20小时,缩短至8小时以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312.html
培育有中医文化自信的人才——中医药大学书记校长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2022-12-01 科技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在68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秉承“自信、敬业”的校训精神,坚持“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发皇国医,作育英才,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将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挥高等院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 加快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特色、最有原创优势、最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之一,中医药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大有可为。我们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0月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吸收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加强学科交叉,以现代化标准、现代化思维、现代化理念来谋划发展,凝练和创新传统中医药现代表达方式,阐发其科学内涵与作用机制;加强“新医科”建设,探索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赋能中医药发展,服务构建“中国医学”新范式,推进循证医学研究,致力于将“中医为什么能、中药为什么行、中西医结合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履行好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职能,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能力。 努力培养中医药学拔尖创新人才。中医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彰显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的中医药人才。我们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弘扬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彰显人才培养的底色、成色、亮色,增强大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按照“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质、追求卓越”的要求,持续推动中医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需求,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更好发挥中医药的“三个作用”,延伸专业上下游;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办好全国首个本科起点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 推动实现高水平中医药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中医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坚持围绕临床、服务需求、问题导向,坚持传创结合、中西结合、医药结合、研用结合,持续探索构建科学问题由临床提出、科研设计向临床展开、数据样本由临床提供、研究成果在临床检验的跨学科创新研究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方式,聚焦行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推进中医药人才评价改革,破“五唯”、重“多维”,加大力度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以长远眼光发现和培养中医药发展战略科学家。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南京中医药大学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让发展道路呈现更加浓郁的中国风、中医味、中药香,为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343.html
抢抓机遇,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大学书记校长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2022-12-01 科技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加快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正当其时。 中原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文化繁荣于中原、中医经典诞生于中原、中医名医荟萃于中原。河南中医药大学地处中原,是全国成立较早的中医院校之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承与创新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融汇地。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努力培养新时代担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任的人才。 调整专业结构布局,突出优势特色专业。学校以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调整专业,使专业更贴近社会需求和科研前沿,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覆盖全生命周期、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体系,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做精做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优势特色专业;二是积极申报医学影像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医学实验技术、智能医学工程、休闲体育等新兴特色本科专业;三是适时调整部分就业率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非医药类专业;四是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学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数量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根据中医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继续深入探索中医药类专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有机融合模式;二是积极探索面向中医传承人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本科单独招生、“非医攻医”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大力开展“西学中”教育;四是稳步推进本科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五是深度重构中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齐开足中医药经典课程,着力强化中医药思维能力;六是积极推进“智慧教学”,以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为核心,构建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的创新人才现代教育体系。 强化医教产教融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建立一批中医药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着力打造大实践、大实训、大实验平台。一是持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评审认定机制,充分发挥其育人职能,并遴选优势突出的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全过程临床教学;二是大力拓展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加强88所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与有关高校共享临床教学基地,实施校际交流实习;三是以中医药类、医学技术类等专业为试点,深入推进与宛西制药、安图生物等知名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和产业学院,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品牌。 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遵循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中医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河南省“两个确保”和“十大战略”,推动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地享有中医药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320.html
以学科协同创新促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大学书记校长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2022-12-01 科技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专章部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医药的保护、总结、传承、创新,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中医药学科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体现出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期望。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为新时期的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服务国家战略,坚持中国特色,实现重点突破。这充分展示了国家在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对卓越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求。以更高要求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应做到以下几点。 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注重学科交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持续深化20多年来的“重经典、强临床”办学特色,促进基础和临床深度融合;深化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动人才的多学科交叉培养, 探索“中医学+X”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境内外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加大本硕博长学制贯通培养力度,多维度打造“新中医药”人才,积极探索学制改革。 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要强化学科专科建设,在中医药领域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培养一批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探索高水平人才跨境跨校联合培养和交流交换机制,构建创新发展优质人才库;建立多元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学科主导引培机制,实施学科拔尖人才精准培育方案,促进中医学科特色人才成长。 健全学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资一体化。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全国高新技术园区布局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和社会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产业园区,形成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催生若干高新特专的大型企业,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多元国际办学体系,构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要探索与国(境)外知名高校实现在线教育合作和发展的新模式,打造留学教育品牌;加强同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医药科技与教育合作;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的交流合作,推动统一性、权威性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挖掘传承中医药宝库精髓,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要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特色文化教育建设,培育中医特色优秀成果和文化精品,提升中医药文化社会影响力,真正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承是根基,创新是动力。我们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征程中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330.html
寒潮来袭如何平稳过冬?医生给高血压患者几点建议2022-11-30 新京报
气温骤降,血压不稳可引发脑出血、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到来,多地迎来剧烈降温、大风、沙尘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华北北部等地降温剧烈,普遍降幅将达10℃-12℃。气温骤降,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外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会引起血压升高。血压不稳可引发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等并发症。面对大幅降温,高血压患者如何应对,平稳过冬? 规律用药监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要坚持规律用药,做好血压监测。如果刚开始服药,或者刚刚调整药物的患者,每天最好测量记录3次;如果血压比较稳定,每天早晚各记录1次。如果血压波动非常大,或者出现明显胸闷胸痛、头晕头疼、活动不利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做好保暖预防感冒 高血压患者应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根据自身需要及时添加衣服,预防感冒。若必须出门,要戴好帽子、围巾、手套、口罩等。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和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室温18℃-20℃、湿度45%-65%为宜。 起床切忌过快过猛 睡眠时血压比较低,刚苏醒时血压会快速上升,起床过快、过猛,可能会造成血压突然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严重疾病。早上醒来后最好在床上躺2分钟,然后在床上、床边坐一两分钟,再缓慢站起来活动。 避免过早出去晨练 过早出门晨练容易受寒冷的刺激,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了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建议高血压患者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2-4点左右,健身操、太极拳、快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清淡饮食,避免高盐引起血压升高;按时作息,以免疲劳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暴怒、长期抑郁也可致血压升高,稳定血压需要保持良好心绪,学会疏解情绪。 在此,李岩教大家一套降压操,能够缓解头晕、头痛、视物不清、肩部强直等症状。在规律服药、认真监测血压的基础上,练习降压操可辅助控制血压。 准备姿势:端坐在椅子上,目光正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双腿分开(双脚距离等同于肩膀的宽度),膝关节自然弯曲呈90°,放松心态,调匀呼吸。 ●顺时针按揉双侧太阳穴,按揉1圈为1拍,按揉32拍为宜,可以明目止痛。 ●右掌掌心紧贴头顶正中央百会穴,缓缓按摩,按摩1圈为1拍,按摩32拍,能宁神降压。 ●用双手拇指顺时针按揉双侧风池穴,按揉1圈为1拍,以按揉32拍为宜,可缓解颈部僵硬。 ●用掌根从前额到耳后依次按摩,每完成1次为1拍,以按摩32次为最佳。按摩的时候双手五指要自然分开,有摩头清脑、疏通经络的功效。 ●用右手的大鱼际轻轻擦抹左颈的胸锁乳突肌(位于脖颈斜下方,向一侧偏头的时候能够明显地摸出来,比如向右偏头,左颈的胸锁乳突肌就会明显凸出);然后用左手的大鱼际轻轻擦抹右颈的胸锁乳突肌。擦抹1次为1拍,左、右各擦抹32拍。 ●用左手顺时针按揉右肘曲池穴1圈,再用右手顺时针按揉左肘的曲池穴1圈,按揉1圈为1拍,宜左、右各按揉32拍。 ●用左(右)手大拇指顺时针按揉右(左)手内关穴1圈,按揉1圈为1拍,宜左、右各按揉32拍。 ●用左(右)手大拇指顺时针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1圈,按揉1圈为1拍,宜左、右各按揉32拍。 ●双手先自然下垂,然后虚握双拳,弯曲肘部,接着将双臂平抬至和肩膀一样高,最后双臂向后做扩胸运动,扩胸1次为1拍,宜做8-32拍。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130/20/HNEUB22700388052.html
乱象频出 医美维权谁来“买单”?2022-11-30 人民网
受利益驱动,医美市场虽鼎盛繁荣,但消费者维权事件也屡见不鲜。 随着现代医疗与科技的进步,驻颜有“术”不再是梦。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达1975亿元,水光针、瘦脸针、热玛吉......医美产品层出不穷,让很多爱美人士趋之若鹜。 在医美市场繁荣的背后,消费者维权事件屡见不鲜。受利益驱动,一些医美机构利用不公平的格式条款为自己免责,侵害消费者选择权和财产权,从而限制了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旦美丽梦碎,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双眼皮修复4次仍不到位 中了医美“合同套路”怎么办? 隆鼻后没有达到预期、填充物不到位、双眼皮修复失败……在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关于医美纠纷的投诉中,手术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是多方争执的焦点之一。 第一次做埋线双眼皮修复失败后,第二次做眼窝脂肪填充,第三次修复时推荐做外眼角,第四次取出填充的坏死脂肪……历经四次手术,王晓芙(化名)依然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医美机构回复称可以提供修复,但拒绝退还手术费。 针对此种情况,人民网“人民投诉”采访了北京市华联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惠娟,她表示,首先,合同应当对预期美容效果作出明确约定,同时医美机构应当对影响美容效果的各种因素作出明确告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发生纠纷时,需判断医美机构是否存在违约和过错,如证实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违约和过错,则应承担赔偿责任,包括退还费用和赔偿消费者由此造成的损失。 对于合同中格式条款的签订,《民法典》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结合王女士的投诉,医美机构很显然没有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虽然多次给出修复方案,但依然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效果。对此,王惠娟建议,可先与经营者协商,若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可向消协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行政机关申诉,通过仲裁或诉讼的途径解决。 在医美纠纷中,还有一些医美机构推出高昂的全流程服务套餐,比如保养液、调肤啫喱等,宣称用于巩固疗程效果。一旦消费者质疑医美效果,医美机构往往以“治疗结束后没有配合长期使用后期保养产品”为由,拒绝承担后果。 “这种条款明显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和负担,减轻了医疗美容机构经营者的责任,是无效条款。”中消协法律部梁嘉桢回应人民网“人民投诉”。 大额预付卡过期 余额还能退回吗? “当时一冲动购买了瘦肩针三次卡,共花费3800元。”李凤(化名)对人民网“人民投诉”表示,在签署完购买协议后,当天只完成一针注射,因个人原因一直未完成后续注射,等再到店就被告知套餐过期,无法进行注射。 充值卡过期后余额不退,这种约定是否合理?“这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梁嘉桢说。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九条规定,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发卡企业或售卡企业对超过有效期尚有资金余额的不记名卡应提供激活、换卡等配套服务。 “也就是说,哪怕超过有效期,消费者事先预存的费用仍属于持卡人所有,商家没有权利将卡内余额据为己有。”梁嘉桢解释。 在退卡过程中,不少消费者反映,一些医美机构虽同意退款,但只能按商品和服务原价抵扣费用。而当初购买的医美产品和服务都是优惠后的价格。如按原价计算,退款金额缩水严重。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王惠娟表示,首先,虽然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退款如何计算未作具体规定,但部分省市自治区地方法规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该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应当按照地方法规执行。例如,《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规定:消费者已享受的折扣等优惠,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的预付款余额中扣减,根据此规定,经营者已经提供的服务应当按照优惠价格计算。 王惠娟表示,“对于没有地方法规规定或者地方法规规定不明确的,可以区分导致退卡的原因,如果是经营者自身原因,则应按照优惠方案退还预付卡余额。如果是消费者的原因导致不能继续履行合同,双方应当依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进行协商,按照公平合理的方案处理。”王惠娟说。 中消协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也提示广大消费者,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消费频次和消费习惯,谨慎选择一次性支付大额、长期的预付卡。 “最终解释权”成商家杀手锏 专家:不合法 人民网“人民投诉”梳理发现,在人民投诉、百度贴吧等平台关于医美纠纷的案例一直居高不下。今年1-10月,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查办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中,涉及医美领域案件277件,罚没金额1374万元。 在纠纷过程中,不少医美机构拿出“本店保留本协议的最终解释权”作为杀手锏,拒绝承担有关责任,令消费者倍感苦恼。 医美机构自主约定对签订的合同具有唯一解释权,是否合法?梁嘉桢明确表示,这种排除消费者解释权的行为不合法。 由医美机构事先拟定并重复使用,且在签订合同时未与消费者协商的条款,属于格式合同条款。梁嘉桢表示,医美机构作为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处于优势地位,当消费者与医美机构方存在两种以上解释的,应该做出对医美机构不利的解释,即对消费者有利的解释,而非医美机构具有唯一解释权。 在签订医美合同前,消费者应如何最大限度保障自己的权益,防止被“套路”?梁嘉桢提醒广大消费者,要重点关注医美机构的资质、开展医美项目的范围以及合同条款等三个方面。 “消费者一定要看清合同条款中是否存在免除医美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等内容,如存在,应让医美机构删除这些条款。如对方拒不删除,建议消费者考虑换一家医美机构。”梁嘉桢说。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1130/21/HNEVJ65000388051.html
3亿中国烟民消耗世界40%的卷烟 专家:提高烟草税势在必行2022-11-30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中国3亿吸烟者正在消耗全世界40%的卷烟,急需迅速行动遏制烟草导致的癌症死亡之潮。”在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11月29日召开的“多措并举 共建无烟文化”媒体研讨会上,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疾控控烟办公室前主任姜垣如是说到。 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烟草相关疾病死亡者高达870万,给全球经济造成1.4万亿美元的损失。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 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要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但是,截至2022年11月,全面无烟立法保护的人口数仅为2.24亿,比例为15.9%。但相较2022年达到30%的目标,才刚刚过半。 与会专家认为,烟草造成的健康危害和疾病负担对我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已带来巨大挑战,作为世界第一大烟草生产和消费国,我国亟待通过加速控烟立法、提高烟草税、加强公民教育等多种举措,来控制和减少烟草使用,创建无烟社会。 3亿中国烟民消耗世界40%的卷烟 今年11月份,在《柳叶刀》杂志发布的对中国部分地区的追踪研究显示,中国人有56种疾病都与吸烟相关,其中男性疾病是50种,女性疾病是24种,以心血管病为例,每天吸烟一包以上的人得病概率增加了6倍。不只是烟民自身,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下的人也会因“被动吸烟”危害健康。数据显示,每年全球因烟草相关疾病死亡者高达870万。 “在致死风险因素中,排名第一位的是烟草,而烟草和其他危险因素不一样,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姜垣表示。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将控烟行动列为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并明确提出到 2022 年和 2030 年,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 24.5%和 20%。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国控烟工作实现了“四提高”和“一降低”:无烟环境保护人口数量的快速提高;控烟立法覆盖人群比例的显著提高;戒烟服务便捷性的明显提高;全社会关注控烟氛围的明显提高;人群吸烟率的降低。 遗憾的是,我国尚未出台全国层面的控烟立法。世卫组织《2021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显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有禁烟法律的公共场所减少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住院人数,并降低了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已制定全面的无烟立法。 在我国虽然尚无全国层面控烟立法,但不少省、市早已实施公共场所禁烟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并取得了不错成效。 据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控烟与行为干预部主任、上海市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陈德介绍,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初实施包括立法、税收、严格执法、公众教育、提供戒烟服务等一系列控烟措施,经过40年努力,其吸烟率由1982年的23.3%降到2022年的9.5%。而在上海,公共场所禁烟条例实施十余年来,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6.9%,下降到2021年的19.4%,效果显著。 严格控烟带来的主要益处就是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陈德介绍,香港男性人均寿命是83.4岁,女性是87.7岁,近年来成为全世界人均期望寿命最高的地区,这与其控烟成效密不可分,也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提高烟草税势在必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发布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从需求端减少烟草消费的举措包括监测烟草使用与预防政策、保护人们免受烟草和二手烟雾危害、提供戒烟帮助、警示烟草危害、确保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和提高烟草税几个维度控制烟草。这些措施被称为“MPOWER”烟草控制措施。 “MPOWER”控烟措施中,提高烟草税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一项措施。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世卫组织烟草控制与经济政策合作中心主任郑榕介绍了其所做的政策模拟研究:“如果仅仅依赖非价格的措施,那么到2030年,我国到成人吸烟率最低可降至22.15%,无法达到将成人吸烟率低于20%的目标。这就意味着,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采用税收和价格的措施。” 要达到2030目标,我们的税收和价格水平要达到什么程度?郑榕介绍,假设其他非价格措施按照世卫要求,达到中等水平情况下,到2030年,烟草价格大概要达到平均每包59块钱的水平,才能够实现2030年的控烟目标。而目前,我国平均烟价大约是18块钱,任务还非常艰巨。 谈及减少烟草使用,社会上常会出现“烟草行业是纳税大户”的声音。对此,郑榕认为,客观来说烟草行业确实贡献了很多税收,但同时也要考虑烟草使用所产生的疾病负担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2016年的数据显示,烟草使用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成本已经达到1.4万亿。以2021年烟草行业所贡献的1.2万亿税收而言,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远远超过了它的税收贡献。 “关于烟草使用要算一笔大账,不能仅仅算它眼前带来多少收益,而不去看它长远的经济损失。”郑榕说。 电子烟应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 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000-1600万电子烟使用者,面对包括电子烟在内新型烟草制品挑战,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监管政策。 去年国务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2022年3月出台了《电子烟管理办法》,之后陆续颁布了《电子烟警语标识规定》《电子烟物流管理细则》《电子烟交易管理细则(试行)》《电子烟行政许可和产品技术审评有关问题的解答》《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等,这些监管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将电子烟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大部分法规侧重于从电子烟的生产、流通、销售环节进行监管,却缺失了公共场所禁烟领域。我们还需要更多关注在公共场所使用电子烟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陈德表示。 2022年10月28日,上海市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进行第二次修订,把电子烟纳入到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上海、河南、广西、深圳、杭州等近20个省市已经把电子烟纳入到公共场所禁烟范围。 陈德表示,这些措施是为了告知公众:第一,电子烟也要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第二,电子烟也存在健康危害。 “以前电子烟给公众的第一印象是没有危害,甚至是绿色环保、时尚时髦、戒烟神器等。但现在我们认识到,电子烟本身就是属于烟草制品的范畴,所以很多误区都不攻自破。”陈德谈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主任郑频频表示,我们需要对电子烟监管政策进行长期全面的科学追踪观察,去评价政策是否真正起到帮助青少年戒烟的作用,比如由于调味电子烟被禁,青少年会不会转向有类似口味的爆珠烟?同时要警惕化身为奶茶杯、可乐罐、调味棒等一次性电子烟产品。 与此同时,郑频频强调,对电子烟加强管理的同时不能弱化对传统烟草卷烟问题的关注,比如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电子烟,也应从重处罚对未成年人销售传统卷烟等。正如世卫组织在《2021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中的呼吁,“不要让电子烟监管,稀释了我们对于整体控烟目标的关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gPgdhBfXF
加强家庭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2022-12-0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案由:我国实施“双减”政策,构建了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筛查防控网络,主动增加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眼健康科普教育活动,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政府及社会力量在近视防控方面的措施主要落实在校园,而儿童青少年总体在校时间仅占全部时间的一部分。因此,要提升家庭和家长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议:主动检测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量。学龄前儿童近视防控的重点是防止远视储备量过早过快消耗,这样可以延缓孩子出现近视甚至不出现近视,明显降低近视发生率,同时也可以使高度近视的发生概率大大下降。利用医学设备,精确检测儿童远视储备量,及时调整近视防控手段,尽可能防止孩子近视的发生,或者尽可能延后孩子发生近视的年龄,这是预防近视发生的很好的基础性工作。 12岁以下儿童建议利用假期进行散瞳验光。12岁以下儿童进行视力测量时,为了解孩子眼睛的真实度数,需要进行散瞳验光。散瞳后出现的畏光、眼花、看不清近处等症状都是暂时的,不会对孩子眼睛造成伤害,相反这更是一个让眼睛充分休息的机会。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近视防控环境。6岁以下儿童尽可能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减少孩子近距离过度用眼时间。家长应严格控制孩子每天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年纪越小观看时间要越短。现在很多儿童游乐设施以及运动场馆都设置在购物商场内,室内环境阻隔了自然光线,不利于儿童眼睛的生长发育,容易导致近视过早发生,建议把室内的运动搬到室外去,尽可能让孩子在户外活动。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大量的户外运动是保护孩子眼睛的最佳良药。大量甜食摄入会加速眼轴生长,加快近视。因此,饮食上要注重营养搭配,尽量避免过多糖分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以及富含叶黄素的胡萝卜等食物,对保护眼睛健康有积极的作用。保证每日9—10小时的睡眠时间,每日规律、充足的睡眠能够保证孩子身体昼夜节律,维持体内激素分泌稳定,减缓眼轴快速生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296.html
注意!今日起这些药品禁止网售2022-12-0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孙红丽)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药监局官网近日发布了《药品网络销售禁止清单(第一版)》,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其中,政策法规明确禁止销售的药品包括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配方颗粒。 其他禁止通过网络零售的药品包括:(一)注射剂(降糖类药物除外)。 (二)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不包括含麻黄的中成药)、含麻醉药品口服复方制剂、含曲马多口服复方制剂、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 (三)《兴奋剂目录》所列的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胰岛素除外)。 (四)地高辛、丙吡胺、奎尼丁、哌唑嗪、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胺碘酮、奎宁、氨茶碱、胆茶碱、异丙肾上腺素;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水合氯醛、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替格瑞洛、西洛他唑、扑米酮、碳酸锂、异氟烷、七氟烷、恩氟烷、地氟烷、秋水仙碱; 米非司酮、复方米非司酮、环丙孕酮、卡前列甲酯、雌二醇、米索前列醇、地诺前列酮; 法罗培南、夫西地酸、伏立康唑、利奈唑胺、奈诺沙星、泊沙康唑、头孢地尼、伊曲康唑、左奥硝唑、头孢泊肟酯。 国家药监局提示,中药配方颗粒是指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水提、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颗粒,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临床处方调配后,供患者冲服使用。 另外,(四)所列品种为通用名,限于单方制剂,其中抗菌药不含外用剂型。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355.html
国家药监局:全面做好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2022-12-0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于2022年9月1日公布,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 为做好《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贯彻落实工作,国家药监局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建立健全机制,全面做好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严查违法行为,维护药品网络销售秩序。 国家药监局要求,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监督指导药品网络销售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并实施药品质量安全管理、风险控制、追溯、储存配送、在线药学服务等制度;使用电子处方向个人销售处方药的,应当与医疗机构或电子处方流转平台签订协议,确保处方来源真实可靠,药品可追溯到消费者或患者;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师或者其他药学技术人员开展处方审核调配,未通过处方审核前,不得提供处方药购买相关服务。 省级药品监管部门要监督指导第三方平台建立健全药品网络销售管理体系,建立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并实施药品质量安全、药品信息展示、处方审核、处方药实名购买、药品配送等制度;督促指导第三方平台对药品销售行为开展动态监控;督促第三方平台对药品网络销售企业资质进行认真审核把关,建立登记档案,确保持续具备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处方药销售主页面、首页面不直接公开展示处方药包装、标签等信息。 另外,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梳理辖区内药品网络销售企业和第三方平台情况,建立健全监管台账,全面掌握辖区监管对象底数;要采取常规检查、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强化监管,并对配送企业等开展必要的延伸检查;要加强跨地域药品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与公安、卫健、网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跨地域药品网络销售案件协查机制和跨部门联络机制。 国家药监局强调,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紧紧围绕药品网络销售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 针对第三方平台,要重点查处平台责任履行、经营行为管理等方面违法违规问题;针对药品网络销售企业,要重点查处销售假劣药、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超范围、超方式经营等违法违规问题。要发现一批、查处一批、严惩一批、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切实维护药品网络销售秩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201/c14739-32578415.html
世界艾滋病日 | 优化血脂管理 筑牢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防线2022-12-01 环球网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共抗艾滋,共享健康。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表明,2021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150万,并有65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携手应对艾滋病流行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HIV感染者需注重CVD风险管理 随着临床治疗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HIV感染者坚持终身治疗已可以达到与普通人群相近的预期寿命,但随着生存期的延长,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合并症对HIV感染者的预后和长期健康造成了严峻威胁。 全球多项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与未感染HIV者相比,HIV感染者中心血管疾病(CVD)的流行率和死亡率更高,CVD已成为非艾滋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存在持续增加的趋势,对HIV感染者的CVD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二科马萍教授表示:“在年龄、遗传、生活习惯等传统的CVD风险因素外,HIV感染者还叠加了HIV病毒本身的炎症、免疫缺陷以及部分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的体重增加和血脂异常等多重因素,因此相较普通人群,HIV感染者面临的CVD风险更高——达到一般人群的两倍。有研究表明,我国HIV感染者的CVD 血脂异常引起的胆固醇堆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地坛医院WHO合作中心办公室韩晶主任强调:“血脂异常已经成为长期抗病毒治疗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血脂异常可能引发脑卒中、高血压、高血糖等一些他合并症,导致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受年龄、遗传、病毒感染以及部分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影响,我国超过半数的HIV感染者存在血脂异常。”马萍教授表示,“临床在HIV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中不仅要关注病毒载量的控制,也要关注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控制好血脂水平;患者需要坚持定期随访,监测血脂指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因为致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成分70%来自于它,降低LDL-C水平是降低HIV感染者CVD发病率的关键。” 如何达成血脂管理“3.0”? 据了解,2021年第18届欧洲艾滋病大会(EACS)已有专家提出, HIV感染者LDL-C至少要控制到3.0mmol/L以下,比正常人群更严格,LDL-C降的水平越低,远期临床获益越好。 韩晶主任建议,HIV感染者应积极改善自身血脂水平:禁烟,因为吸烟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险因素;健康饮食,避免摄入油炸食品等高油脂食物;适量运动,应视自身身体状况,每天至少进行半小时的体力活动。此外两位专家均特别强调,规律随访、增加与医生的交流频次,共同监测血脂水平的波动、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才能有效降低在未来可能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 2021年EACS指南也对HIV感染者进行血脂管理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议:首先是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如果效果不佳,则考虑更换对血脂影响作用较小的抗病毒药物,最后再考虑选择降脂药的介入。 据了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3.0mmol/L正在成为制定HIV治疗方案的重要考虑因素。今年10月,全国多地HIV感染专业医生参加的《中国HIV感染者血脂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启动会成功举办,作为《共识》执笔人之一的马萍教授介绍,《共识》出版之后,将会在全国开启巡讲,从而更多地帮助HIV专业医生及HIV感染者管理好血脂水平,提升HIV感染者的生命健康质量。 马萍教授表示,每个HIV感染者都不一样,需要个体化对待:“我始终认为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对于HIV感染者来说,和医生充分协商,选择合理的、适合自身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同时加强自我管理,是提升个人健康水平的首要任务。” 韩晶主任表示,共抗艾滋、共享健康,除了了解成年人的治疗现状外,我们还应关注到老年人、孕妇、青少年和儿童等较为特殊的HIV感染人群,特别是传统抗病毒药物对于这些“脆弱”人群可能产生的肝肾损伤、精神神经类不良反应以及其他合并症影响,对身体发出的信号保持密切的关注,定期与医生交流用药方案的优化,尽量避免治疗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提升健康生活水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gB7QFeuVP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