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19

发布时间:

2024/07/19

浏览次数:

455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7-19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市场监管总局: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国家标准重磅升级

高层动向

艾滋病扩大检测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24年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能力建设培训在义乌召开

疾控动态

中心召开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第一季度联席会议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规划司司长特丽莎·卡萨耶娃一行来浙考察结核病防治工作

科研动向

不开心了?那跳个舞吧!BMJ最新研究:

舞蹈抗抑郁的效果最佳,力量训练对女性的抗抑郁效果最为明显,瑜伽对男性效果更佳

高强度间歇运动提升大脑功能,且5年长效!Aging & Dis:

仅需六个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即可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大脑功能

全新人造血管网络开启医疗革命!Cell:运用计算机设计的蛋白,

科学家成功在实验室环境下引导人类干细胞分化,催生出全新的血管网络

Nature Medicine | 可穿戴设备在心律失常管理中的潜力:

RATE-AF试验揭示地高辛与β受体阻滞剂的心率控制效果

舆情信息

夏日宠儿"藿香正气水" 搭配它当心中毒

吹空调吹出面瘫?这2种原因你要知道

不规律睡眠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工作间隙试试这3组动作 缓解肩颈背部酸胀

三伏贴开贴,这些事项要了解

少年儿童夏季锻炼要科学补水

甘肃金昌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

把健康理念融入城市治理

重庆出台医疗机构转诊管理办法

“探秘”全国最大区级公卫机构

做好这些,帮孩子远离游戏成瘾

消化性溃疡患者主要为中青年人群

热点追踪

市场监管总局: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国家标准重磅升级

2024-07-1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17日电 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近年来,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对产品的卫生要求进一步提高。为更好规范产品发展,守护消费者健康,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发布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GB 15979—2024)强制性国家标准。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一类日常生活用品,能够帮助使用者达到清洁、卫生的目的,具有种类繁多、使用广泛等特点。这类产品直接与人体接触,产品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居民卫生习惯持续改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的卫生安全也越来越重视。现行《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实施以来,在卫生、餐饮、工业制造、医药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保障产品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主要修订了五方面内容。一是调整了标准适用范围,调整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定义,增加了“卫生湿巾”“抗菌剂”“抑菌剂”等类别的术语和定义。二是细化了原材料卫生要求,增加了原材料禁用物质和生产用水要求。三是优化了生产过程卫生要求,将生产环境卫生指标、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与产品卫生指标中“初始污染菌”合并调整为生产过程卫生要求。四是强化了产品卫生要求,根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不同产品的健康风险,按风险等级增加了pH值、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残留量理化指标,同时调整了微生物污染指标和毒理学安全性要求。五是更新和补充了相关检测方法,调整了真菌检测方法,优化了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方法,增加了新理化指标检测方法、部分抗(抑)菌试验方法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ejhOA6v6w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艾滋病扩大检测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24-07-18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7月2日,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在北京召开艾滋病扩大检测工作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疾控中心负责扩大检测工作的骨干和特邀专家共3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由艾防中心宣传教育与预防干预室徐杰主任主持。

  首先由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首席专家韩孟杰研究员致辞,韩孟杰肯定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性,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一个“90%”进而到2030年实现第一个“95%”的关键时期,需要在扩大检测规模同时,要更加重视检测发现效率。随后来自上海、安徽和江西等7省份疾控中心的专家依次就本地区艾滋病扩大检测工作现况及目前存在的晚发现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专题发言后,与会专家针对加大扩大检测工作力度、提升检测发现效率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专家认为,扩大检测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各地区应深入分析本地疫情特点,针对本地区艾滋病疫情流行形势及病例特点制定扩大检测策略,突出按不同地区和人群分类指导,“一地一策”推进扩大检测工作;针对重点人群还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合作,提高重点人群检测覆盖面;积极探索性伴检测、自我检测、社会网络检测、线上线下VCT服务等新型检测模式,提高早检测早发现。通过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提高检测发现效率的策略和措施,凝聚了共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第一个“90%”工作。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7/t20240718_284694.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能力建设培训在义乌召开

2024-07-18 中国疾控中心

  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2022—2023年已经在浙江、江西和山东三省完成基线调查。为做好随访干预工作,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于2024年7月10-13日在浙江省义乌市举办项目培训班。浙江省疾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和义乌市卫生健康局方彬副局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省、江西省和山东省各级疾控中心项目负责人、协作医院的临床专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项目工作人员共60余名参加。

  慢病中心老年健康室相关专业人员介绍了2024年工作方案、调查问卷、项目工作流程、高危人群干预管理等。培训班还邀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专家,就认知障碍的非药物干预、痴呆和帕金森病领域的临床诊治等进行培训。三省分别就老年健康工作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

  老年健康室副主任尹香君在发言中,代表慢病中心对来自项目地区的各级领导、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以及各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进一步强调了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的重要性,并希望各项目地区能够严格按照要求,及时高效地完成相关任务,共同为老年人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7/t20240718_284693.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中心召开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第一季度联席会议

2024-07-18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4年7月15日,江苏省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第一季度联席会在中心召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应急处副处长张威、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方干、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四级调研员顾鹏程、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四级调研员严兵、医疗应急处一级主任科员邹少春及江苏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朱宝立出席会议。8家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医院公共卫生科分管领导及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江苏省疾控中心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福如主持。

  朱宝立书记首先致欢迎词,他指出,我省医防融合工作初见成效,得到了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的高度肯定。自3月启动后,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工作已满一个季度,此次召开首次联席会议,听取8家省级试点医院“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具体举措,共同探讨如何解决当前工作难题,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省级试点工作,发挥全省引领示范作用。

  会上,中心派驻8家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医院挂职同志分别汇报了医院对接情况、当前工作进展及问题与挑战。会议特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公共卫生科李亚男科长以“公共卫生科如何‘刷出存在感’?”为题讲述医院公共卫生科的工作内容和医防融合的探索举措。随后8家医院分管领导就医防融合工作开展的思路、难题及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

  方干副处长表示,省疾控局已完成人员配置,即将正式运转。尽管国家已推出传染病防控清单,但未能涵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全部职责,现阶段迫切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医院细化公共卫生职能,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职责清单,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

  张威副处长通过此次联席会议了解到现阶段我省医防融合工作现状,他表示,省卫健委医疗应急处今后将加强与省级局传防处的工作联动,大力支持省疾控中心及试点医院医防融合相关工作推进。

  朱宝立书记最后提出,下一步试点工作应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推进:1.解决公共卫生科设置问题,完善人员配置,满足人员要求;2.解决公共卫生职能问题,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梳理职能,具体业务工作由医院业务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科以发挥管理职能为主,一院一策,发挥不同医院的独特优势;3.试点医院可采取派驻人员和医院内部遴选人员双兼职的形式,协同开展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4.制订联席会议制度,试点工作开展初期,拟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工作步入正轨后可每半年一次。

  此次试点工作第一季度联席会的召开,贯彻了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开展医防融合省级试点工作的通知》(苏卫医政便函〔2023〕47号)的有关要求,深入推进医防融合省级试点工作,及时了解和交流工作进展,稳步推动我省疾控和医疗机构医防融合工作机制的深入探索和实践。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7/

返回目录>>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病规划司司长特丽莎·卡萨耶娃一行来浙考察结核病防治工作

2024-07-17 浙江省疾控中心结防所

2024年7月13-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结核病规划司司长特丽莎·卡萨耶娃一行6人来浙考察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陪同考察调研。

13日,代表团首先参观了浙江省疾控中心陈列室,详细了解了浙江省疾病控制工作历史进程和各阶段取得的工作成效。随后,来自世卫组织、国家、省、市、县及社区代表在省疾控中心举行了浙江省终结结核流行工作座谈会。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王桢,省疾控局传防处处长何凡出席会议并致辞,省疾控中心副主任、省防痨协会理事长蒋健敏主持。

省疾控中心结防所详细介绍了我省助推终结结核流行所采取的综合措施主要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湖州市从基本情况、主要举措和进展等方面报告了湖州市无结核城市建设的工作情况。特丽莎·卡萨耶娃司长分享了全球将终止结核病的高级别承诺转化为行动的概况,并对全球防治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2023年政治宣言》中的全球结核病目标、疫情概况以及关键措施等。来自定点医院、基层疾控和乡镇政府的代表分别交流了结核病诊疗、防控和基层推动等工作情况、面临的困难和未来计划。

14日,WHO代表团赴湖州市调研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先后到访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菱湖镇永丰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南浔区中医院(结核预防性治疗点)。首先,代表团一行听取了菱湖人民医院无结核社区工作报告,了解辖区内疫情概况以及实施的关键措施,现场演示了“无结核城市AI”系统和“AI人工智能阅片”系统,并前往菱湖镇永丰社区卫生服务站详细询问了患者随访管理工作以及结核病追踪管理闭环式运行流程。随后,代表团一行赴南浔区中医院考察,听取其组织架构、疫情分析、政策保障、特色做法以及下一步规划。此外,还现场观摩了重点人群结核病筛查、高危人群结核潜伏感染检测、预防性治疗以及复诊随访等工作进展。

经过为期两天的考察与交流,WHO代表团一行对浙江省以无结核社区为抓手推进终结结核流行工作的重视程度、防治策略、战略思维,以及针对关键环节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印象深刻,表示高度认可与赞赏,并鼓励我省继续深入探索、创新实践,为全球结核病防治贡献力量,同时也表达了期待与我省进一步开展密切合作的强烈意愿。

终结结核病流行对于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以“无结核社区”为重要抓手,以高站位部署、高标准落实助推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更显著成效,及时总结并固化各地结核病防控中切实有效的特色做法,积极打造终结结核流行的“浙江样板”,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hbyfkz/ywdt/202407/t20240717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不开心了?那跳个舞吧!BMJ最新研究:

舞蹈抗抑郁的效果最佳,力量训练对女性的抗抑郁效果最为明显,瑜伽对男性效果更佳

2024-07-18 生物谷原创

步行、慢跑、瑜伽、力量训练或跳舞是减压最为有效的运动方式。虽然步行或慢跑对男性和女性都有效,但力量训练对女性更有效;瑜伽或气功对男性更有效。同时,瑜伽在老年人中更有效,力量训练在年轻人中更有效。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日益加重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得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状态更是如过山车般参差不齐。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统计显示,我国仅有36%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虽然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干预中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耐药性、副作用和治疗成本限制了其治疗范围。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对于改善身体认知和减轻抑郁程度具有良好的效果,全球许多国家的临床实践指南中都建议将运动作为抗抑郁治疗的一部分。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具有最好的抗抑郁效果?这个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来自澳大利亚的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exercise for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的网状荟萃分析文章,文章使用贝叶斯网状荟萃分析对14170名受试者进行运动抗抑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其中:跳舞、步行或慢跑、瑜伽和力量训练比其他运动更有效,尤其是在运动强度较大(剧烈运动)时,效果更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运动定义为“有计划、有规律、重复的身体运动,旨在促进或保持身体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健康状态”(这样的定义强调了运动的组织性和目标导向,而不只是随意的身体活动)。

有意思的是,与其他研究相比,这项研究将“瑜伽、太极拳和气功”这三种具有亚洲特色的运动纳入研究范畴。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筛选,研究人员最终统计分析了246份研究中的495个组和14170名受试者。

舞蹈抗抑郁的效果最佳!

通过对不同运动方式抗抑郁的效果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舞蹈抗抑郁的效果最佳;其次为步行或者幔跑、瑜伽、力量训练、混合有氧运动、太极拳或气功。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当运动与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抗抑郁药物的总称)联合使用时,或者有氧运动与心理治疗联合使用时,也同样存在中等的、具有临床意义的治疗效果。与标准治疗对照组相比,所有这些治疗均显著强于标准化的最小临床治疗效果。

如图三中显示,研究发现舞蹈、将运动与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一类常用的抗抑郁药物)结合使用,以及步行或慢跑,这三种方式是最高效的抗抑郁治疗方法。有趣的是,进一步的调查揭示,力量训练和瑜伽在参与者中尤为受欢迎,显示出较高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标准治疗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中等,而单独使用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抗抑郁药物的总称)的效果则较小。这些结果也表明,在治疗抑郁症时,多种方式的联合治疗效果是优于不同类型的单独治疗的。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分析了受试者个体因素对运动抗抑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和性别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与仅包括运动方式的预测模型相比,包括与性别和年龄相互作用的模型的预测精准度更高。

而在运动方式选择方面,对于力量训练和骑自行车而言,女性的影响似乎大于男性,年轻参与者效果优于老年参与者。而在瑜伽、太极拳和有氧运动联合治疗时,男性的治疗效果优于女性。在结合瑜伽、有氧运动以及心理治疗时,老年参与者比年轻人更加有效。

最后,研究人员对运动强度与抗抑郁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运动方式的抗抑郁治疗中,存在显著的运动强度剂量反应曲线。尽管轻度运动(如步行、瑜伽)已经具有临床意义,但剧烈运动(如跑步、间歇训练)的治疗效果更强。同时,研究人员还对治疗结束和结果测量之间的滞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运动后的长达六个月后仍保持有稳定的治疗效果。

总 结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从大量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运动似乎可以解决生命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包括严重的心理疾病问题。

正如许多后台留言“我知道运动可以减压,但是运动方式千千万,究竟如何选择运动方式呢?”,在这里,本文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答案:

步行、慢跑、瑜伽、力量训练或跳舞是减压最为有效的运动方式。虽然步行或慢跑对男性和女性都有效,但力量训练对女性更有效;瑜伽或气功对男性更有效。同时,瑜伽在老年人中更有效,力量训练在年轻人中更有效。

最后,运动的减压效果往往与规定的强度成正比,剧烈运动效果更好(大家挥洒汗水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哦)!

心动不如心动,还不赶紧运动打卡安排起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413835212f3.html

返回目录>>

高强度间歇运动提升大脑功能,且5年长效!Aging & Dis:

仅需六个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即可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大脑功能

2024-07-18 生物谷原创

来自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一项纵向研究发现,高强度的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大脑功能,且效果可持久达五年之久。

体育锻炼,这把抵御岁月侵蚀的利剑,已被证实能显著降低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遭遇痴呆症的风险。然而,众多研究对于锻炼效果的报道参差不齐,令科学家们难以精确把握:究竟何种强度与频率的锻炼,才能对基于海马体的学习和记忆这类核心认知功能产生持久且显著的影响?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ging and Disease上题为“Long-Term Improvement in Hippocampal-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Healthy, Aged Individuals Following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进行一项纵向研究发现,高强度的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大脑功能,且效果可持久达五年之久。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精心设计了一套为期六个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招募了一批年龄介于65至85岁之间的健康老年人参与。他们不仅接受了全面的生物标志物与认知功能检测,还经历了高精度的大脑扫描,以期全方位评估锻炼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负责人Bartlett教授激动地表示:“这是同类研究中首个明确证据,证明锻炼不仅能延缓认知衰退,更能实质增强健康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仅仅六个月的高强度间歇训练,便已初见成效。在先前的临床试验中,研究团队发现,锻炼能激活干细胞,促进海马体内新生神经元的生成,进而优化认知功能。

研究人员在项目结束5年后对参与者进行了追踪调查,让他们难以置信的是,即使是那些不再坚持锻炼的个体,其认知功能仍然有所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罹患痴呆症的风险也随之攀升,当前澳大利亚约有五十万人深受其害。Bartlett教授深感忧虑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如果能通过简单干预措施,如定期锻炼,调整衰老进程,使人们保持更长久的健康认知状态,我们将能大大减轻痴呆症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为了准确评估不同强度锻炼的效果,研究团队精心设置了三组锻炼模式:低强度运动,侧重于柔韧性与平衡性的练习;中等强度运动,如中速步行;以及高强度间歇运动,即在跑步机上进行接近极限速度的短跑。研究结果清晰显示,唯有高强度间歇运动能够显著提升认知功能,并且这一积极效应可持续长达五年。通过高分辨率MRI扫描,研究者们得以直观观察到参与者海马体结构与连接性的变化,这一区域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密切相关。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者还发现了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认知功能的改善紧密关联,为预测锻炼效果提供了有力依据。据统计,在8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体将面临痴呆症的威胁。因此,本研究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指南,也为后续研究探索更多适宜的运动类型铺平了道路,这些运动有望融入老年人的日常护理中,成为守护认知健康的得力助手。

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探索可能影响个体对锻炼反应的遗传因素,以期精准识别哪些人能从锻炼中获益,哪些人则反应平平。此外,如何利用生物标志物作为运动效果的诊断工具,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总而言之,本研究强有力地证明,高强度间歇运动带来的海马体认知功能持续改善,不仅为老年人抵御认知衰退提供了坚实的防护盾,而且特定血液因子水平的改变,或可作为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指导个性化锻炼策略的制定,从而促进认知功能的全面提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b6983432e05.html

返回目录>>

全新人造血管网络开启医疗革命!Cell:运用计算机设计的蛋白,

科学家成功在实验室环境下引导人类干细胞分化,催生出全新的血管网络

2024-07-18 生物谷原创

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系列环形蛋白,每一种都能特异性地与多达八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

在再生医学领域,一项激动人心的进展正悄然改写未来的医疗版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联合多家研究机构,运用计算机设计的蛋白,成功在实验室环境下引导人类干细胞分化,催生出全新的血管网络。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不仅为修复受损心脏、肾脏等器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更为再生医学的前行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7月11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odulation of FGF pathway signaling and vascular differentiation using designed oligomeric assemblies”。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Hannele Ruohola-Baker说,“无论是心脏病发作、糖尿病,还是自然衰老过程,我们的身体组织都会累积损伤。而修复这些损伤的关键,或许就在于精准调控新血管的形成,从而恢复受损区域的健康血液循环。”

生长因子在组织发育、伤口愈合和癌症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分子通过与细胞外面的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部的一系列变化。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将天然的生长因子改造为再生药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许多实验性疗法都因不精确而成效有限。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培训计划的应届毕业生Natasha Edman解释说,“我们着手创造定制蛋白,力求与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实现高度精确的结合。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不同种类的血管发育情况会根据所使用蛋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标志着我们已经掌握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力度。”

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系列环形蛋白,每一种都能特异性地与多达八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结合。通过微调蛋白的环状结构及其属性,研究人员得以精准调控干细胞在实验室环境中的成熟进程。最终形成的血管网络不仅功能完备,而且展现出成熟的生理特征:它们能够形成管道结构,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还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养分。更令人振奋的是,当这些精细的人造血管网被移植到小鼠体内后,仅三周时间,便成功与宿主的循环系统建立起联系,实现了无缝对接。

论文的另一位共同通讯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蛋白设计研究所主任David Baker博士表示:“这项研究证明,定制蛋白的设计与构建,能够实现生物功能层面的精妙调控。这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更为疾病预防与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共同第一作者,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博士生Ashish Phal补充道:“虽然我们初步聚焦于血管构建,但这一技术同样适用于多种组织类型。它不仅开创了组织发育研究的新篇章,还预示着脊髓损伤等难治性疾病将迎来崭新的治疗前景。”

此次研究的突破,不仅彰显了科技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更为全球医学界带来了治愈疾病、修复创伤的无限可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b0b83446962.html

返回目录>>

Nature Medicine | 可穿戴设备在心律失常管理中的潜力:

RATE-AF试验揭示地高辛与β受体阻滞剂的心率控制效果

2024-07-18 生物探索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看到了可穿戴设备在临床研究和患者管理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完善,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中,评估治疗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常依赖于周期性的单次时间点评估。这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需要多次去医院进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和6分钟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 6MWT)等检查的患者来说,这种方法既耗时又昂贵,并且提供的只是患者功能状态的有限“快照”。随着科技的发展,可穿戴技术能够提供连续的生理参数测量,有望改善这一局限。然而,由于获取的大量数据质量较低且频繁缺失,因此需要先进的分析技术来处理这些问题。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管理尤其需要精准的心率控制。地高辛(digoxin)和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是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但其长期疗效和适用性尚存争议。地高辛通常被认为在运动时控制心率的效果不佳,而这主要基于急性研究的结果。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在患者日常生活环境中长期评估这些药物疗效的机会,更好地反映了地高辛在延长时间内的治疗效果,并充分考虑了身体活动的影响。

7月15日Nature Medicine的报道“Consumer wearable devices for evaluation of heart rate control using digoxin versus beta-blockers: the RATE-AF randomized trial”,通过RATE-AF(RAte control Therapy Evaluation in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试验,一项嵌入随机对照试验中的子研究,旨在比较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方面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可穿戴设备数据与传统临床测量方法在预测临床进展方面的可比性。该研究招募了160名患者,其中53名患者参加了可穿戴设备子研究,使用智能手环和智能手机在20周内收集了大量的心率和身体活动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在静息和运动情况下的心率控制效果相当。此外,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可穿戴设备数据能够与标准临床测量方法相当,预测患者在基线评估5个月后的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功能分类。

该研究不仅证明了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在心率控制方面的等效性,还展示了动态监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可穿戴技术的潜力。通过连续的数据采集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临床研究和患者管理的重要工具,为未来个性化医疗提供新的途径。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心房颤动的心率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目前,地高辛(digoxin)和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s)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其长期疗效和适用性尚存在争议。为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名为RATE-AF(RAte control Therapy Evaluation in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并使用了消费级可穿戴设备收集心率和身体活动数据。

在传统的心血管疾病管理中,治疗效果的评估通常依赖于周期性的单次时间点评估,例如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和6分钟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 6MWT)。这些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提供的只是患者功能状态的有限“快照”。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连续的生理参数测量成为可能,为临床研究和患者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由于获取的数据量巨大且频繁缺失,因此需要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来处理这些问题。

心房颤动管理尤其需要精准的心率控制。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是常用的心率控制药物,但地高辛在运动时控制心率的效果一直存疑,这主要基于急性研究的结果。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在患者日常生活环境中长期评估这些药物疗效的机会,更好地反映了地高辛在延长时间内的治疗效果,并充分考虑了身体活动的影响。

RATE-AF(RAte control Therapy Evaluation in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试验是一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盲终点试验(prospective, randomized, open-label, blinded end-point trial),旨在比较低剂量地高辛(62.5–250 µg)与β受体阻滞剂(1.25–10 mg)在长期心率控制中的效果。研究在英格兰西米德兰兹地区的多个初级保健机构和三家医院进行,招募了160名年龄在60岁以上、需要控制心率的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患者。

参与者在基线访视时被随机分配到地高辛组或β受体阻滞剂组。随机分配使用计算机生成的最小化算法,确保治疗组在性别和心房颤动症状(根据修改的欧洲心律协会分类,mEHRA)方面的平衡。研究嵌入到国家健康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的日常护理中,参与者在基线、6个月和12个月时接受正式访视。主要终点包括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NT-proBNP(N端脑钠肽前体)、症状和功能状态(mEHRA和纽约心脏协会分类,NYHA)、6分钟步行距离和时间、心率(脉搏检查)、12导联心电图(EC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不良事件评估。

研究的一个子部分是可穿戴设备子研究,旨在利用消费级可穿戴设备(如Fitbit Charge 2智能手环)收集心率和身体活动数据。参与者使用预先配置的三星A6安卓智能手机和智能手环进行被动监测,研究期间共收集了大量数据。数据通过RADAR-base平台(欧洲联盟创新药物计划RADAR-CNS资助)加密上传到安全服务器,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分析。

参与可穿戴设备子研究的患者数量、分组及其随访情况(Credit: Nature Medicine)

患者随机分组:160名患有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地高辛组(80名)和β受体阻滞剂组(80名)。

符合条件的患者:每组各有36名患者符合参与可穿戴设备子研究的条件。

参与研究的患者:地高辛组中,有8名患者拒绝佩戴可穿戴设备,另外5名患者拒绝进一步的试验预约,最终有28名患者加入可穿戴设备子研究。β受体阻滞剂组中,有4名患者拒绝佩戴可穿戴设备,另外7名患者拒绝进一步的试验预约,最终有25名患者加入可穿戴设备子研究。

完成随访的患者:在地高辛组的28名参与者中,有1人在研究期间去世,最终27名患者完成了随访。在β受体阻滞剂组的25名参与者中,有1人退出研究,最终24名患者完成了随访。

心率控制效果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在静息和运动情况下,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在心率控制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地高辛组参与者的平均心率为79.4次/分钟(标准差12.2),β受体阻滞剂组为73.1次/分钟(标准差14.3)。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高辛与β受体阻滞剂在心率控制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回归系数1.22,95%置信区间-2.82至5.27,P=0.55;调整后为0.66,95%置信区间-3.45至4.77,P=0.75)。

身体活动影响

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身体活动对心率控制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考虑身体活动还是高活动水平(每周≥30,000步),两组患者的心率差异均不显著(P=0.74;P=0.97)。这表明,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在不同活动水平下的心率控制效果相当。

可穿戴设备数据预测临床进展

研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模型对可穿戴设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在预测患者5个月后的NYHA功能分类方面,与传统的临床测量方法(如心电图和6分钟步行测试)相当。

可穿戴设备数据的F1得分为0.56(95%CI 0.41至0.70),传统临床测量方法的F1得分为0.55(95%CI 0.41至0.68),两者差异不显著(P=0.88)。

使用心率和步数数据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的未来健康状态,表现与传统方法相当。

通过可穿戴设备获取的心率和身体活动数据的采集过程及其相关性(Credit: Nature Medicine)

单个患者的数据捕获示例:心率数据:用红线表示,展示了两个个体患者在24小时内的心率变化。步数数据:用绿色柱状图表示,展示了同一时期内这两个患者的步数变化。这些示例显示了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心率和步数数据的连续采集情况。

心率和身体活动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展示了50名保持心房颤动状态的患者在每次访问期间,白天10秒间隔内的心率和身体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范围:图中的浅蓝色柱状图表示心率和身体活动之间的正负相关范围,深蓝色条表示中位数相关性(相关性<0.19为非常弱;0.20-0.59为弱到中等)。

这些相关性数据展示了个体患者在实际生活中的心率和身体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尽管进行了适当的心率控制治疗,患者之间在心率、运动反应及心率和身体活动的相关性上仍存在显著差异。

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潜力

研究展示了消费级可穿戴设备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巨大潜力。通过连续的数据采集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可穿戴设备有望成为临床研究和患者管理的重要工具,为未来个性化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具体优势包括:

连续监测:可穿戴设备能够提供连续的生理参数测量,相较于传统的周期性单次测量方法,更能反映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

数据分析: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大规模数据并预测患者的临床进展。

患者管理:动态监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和身体活动,可提高患者管理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减少面对面评估的需求。

尽管该研究取得了重要发现,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参与研究的患者数量有限,且主要为白人,因此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种族群体。此外,可穿戴设备数据的缺失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尽管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表现出色,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其广泛应用的可行性。

RATE-AF试验及其可穿戴设备子研究表明,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房颤动患者心率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且可穿戴设备数据在预测患者临床进展方面与传统方法相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有望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然而,为确保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进行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和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看到了可穿戴设备在临床研究和患者管理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完善,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85d834863c8.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夏日宠儿"藿香正气水" 搭配它当心中毒

2024-07-18 网易健康

藿香正气水是不少人夏季祛暑的首选良药。近日,福州一男子却在服用藿香正气水15分钟后突然昏厥,经诊断,该男子因同时使用头孢类药物及含有酒精的藿香正气水,导致二者相互作用,发生了双硫仑样的中毒反应。

藿香正气水是根据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制成的,全方由广藿香、厚朴、白芷、茯苓、甘草、陈皮等共10味药组成,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被誉为“千古化湿第一方”,主治外感风寒、风伤湿滞所致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

与头孢类药物联用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

“市面上,我们看到的藿香正气类药品有很多种,如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等。它们从功效到注意事项,都是比较相似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酒精。”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身心医学科主任医师彭伟介绍,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液都是口服液体制剂,两者最大的差异,是藿香正气水里含有40%-50%的乙醇,而藿香正气口服液不含有乙醇。

在服用藿香正气水期间,如果与头孢类药物(如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头孢甲肟、头孢替安、拉氧头孢等)、甲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等药联合使用,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出现头痛、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很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祛暑良药。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璐指出,中医理论来讲,中暑属于外感病,即外感暑邪所导致的,根据所受邪气不同,中医将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因高温天气导致头痛、高热、无汗的情况属于阳暑,如热射病。同样因天气炎热,患者表现为肚子疼、身体疼、身体困重等,这些症状多因贪凉或者冷热交替导致,属于阴暑。

王璐表示,家中的常备药藿香正气水就是针对阴暑的,阳暑患者不适合,一旦出现阳暑,使用藿香正气水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脱水。

外用可治疖病、痱子

彭伟指出,藿香正气水作为一种中成药,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发挥功效,具体有以下功效。

治疗疖及疖病:中医一般分为暑疖和多发性疖病,认为是内郁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其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藿香正气水中的紫苏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故能散郁除湿治疗疖及疖病,具体用法是用棉签沾藿香正气水每日多次涂擦患部。

预防晕车晕船:乘坐车、船前,可用药棉蘸取藿香正气水敷于肚脐内,可预防晕车晕船。

治疗小儿痱子:取藿香正气水1支按比例加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稀释,不满3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3;4-12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2;超过1岁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1,用药之前先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擦干,然后用消毒药棉蘸稀释后的药液涂擦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

婴幼儿腹泻:取干净纱布一块,折叠成4-6层置于患儿肚脐处,将藿香正气水置水中预热,待药温适宜时倒入纱布上,以充盈不溢为度,用塑料布覆盖纱布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2-3小时后取下,每日2-3次。

缓解湿疹: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随症状的缓解或消失停药。

蚊虫叮咬:夏日若不慎被蚊虫“侵袭”,可用藿香正气水涂患处,半小时左右减轻或消除瘙痒感,藿香正气水如果外用面积过大,要注意稀释。

彭伟提醒,除不与头孢类药物联用外,科学使用藿香正气水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藿香正气水酒精含量高、药效较迅猛,老年、孕妇、儿童、对酒精过敏者,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建议选用不含酒精的其他剂型。

对藿香正气制剂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风热感冒者慎用。

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藿香正气制剂中含生半夏,不建议与含草乌的中成药等联用,可能会出现“十八反”,即产生毒性活副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7DB4L7D0038804U.html

返回目录>>

吹空调吹出面瘫?这2种原因你要知道

2024-07-18 网易健康

最近天气温度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喜欢开着空调睡觉。不少人早晨起床后发现自己面瘫了,觉得是晚上空调和风扇吹的。那面瘫真的是风扇、空调惹的祸吗?

从时间先后关系上来找原因,这个思路没问题,但是要小心一个“逻辑陷阱”——时间先后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先说结论:不管风扇对着吹还是空调对着吹,都可以让面部感觉凉爽甚至冷,但不会引起面瘫。

引起面瘫的真正罪魁祸首

坊间最常谈到的面瘫有个专业说法,叫作“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最常见的面瘫类型。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面神经出了问题。出现面瘫的患者,不仅嘴歪向一边,鼓气时嘴角还会漏风,一边眼睛闭不拢,双眼向上看时,一侧的抬头纹消失或变浅。

要知道,面神经不是趴在面部表面的,它的位置非常深,最深的起点在脑干,然后走行在一个骨性管道里,最浅的分支也是埋在肌肉里和腺体里面,一般很难被伤到。

不是风吹,那是什么原因呢?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可能性比较大的原因有2类:一类是感染,另外一类是“非感染”。

在感染方面,单纯疱疹病毒激活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数人发生面瘫也都是感染所致。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特别“喜欢欺负”神经的病毒(嗜神经病毒),用PCR-DNA检测发现,这种病毒再激活后,会沿着神经的轴突(类似于电线)扩散,造成炎症和脱髓鞘(好比是破坏了电线外面的那层绝缘材料)。除了单纯疱疹病毒外,很多其他病毒也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攻击面神经,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流感病毒也是其中的“可疑凶手”。

再说“非感染性”,主要原因有压迫和缺血,集中在妊娠期的女性。在妊娠期间的女性,面瘫的发病风险会是平时的3倍,尤其是在怀孕最后3个月和产后第1周的时候。其中的原因就可能和这个阶段的“液体滞留”有关,因为太多的“水分”可能会造成神经压迫。

另外,妊娠期也让身体处在一个“高凝状态”,继而容易让滋养神经的小血管形成血栓,神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继而发生损伤。

如果发现自己面瘫了该怎么办呢?

一旦发现自己面瘫,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医院,直接挂神经内科门诊。之所以强调这句话,是因为你需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排除掉中枢性面瘫——比如中风这些。如果最后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反而不必太担心。

因为,大约70%的人在未来3到6个月内会自发恢复。如果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那么完全恢复率会进一步提高,达到80%~85%。不过,现实中依然会有一部分比例的人哪怕过了半年,依然没有恢复完全或留下轻微的后遗症。这种多见于一开始就是非常严重的面瘫表现,或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并且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人群当中。

如果发现嘴角歪斜、鼓气时漏风,那基本上就是面瘫了。但面瘫和吹空调、吹风等都没什么关系,可能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和水肿压迫。发现面瘫后,下一步需要先看神经内科医生,排除中枢性面瘫后,那就是常见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了。

遇到这种面瘫不要慌,因为7成左右的人就算什么都不做,6个月内也会完全恢复。早期口服激素可以让恢复的可能性提高到8成,口服激素也是目前证据最好、最推荐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7DB9UOF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不规律睡眠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2024-07-1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睡眠时间不规律与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其中,睡眠时间不规律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出34%。研究认为,保持稳定的睡眠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相关论文17日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

2型糖尿病影响着全球近5亿人,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到2050年,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预计将增加一倍多,达到13亿。这种形势凸显了糖尿病预防策略创新的必要性。

这项新研究分析了英国生物库研究中超过84000名参与者的加速度计(一种监测运动的手表类设备)数据,以调查睡眠与2型糖尿病之间可能的联系。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最初没有糖尿病。他们连续7个晚上佩戴加速度计。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进行了大约7.5年的随访,主要通过医疗记录来跟踪糖尿病的发展情况。

研究人员发现,在调整了一系列风险因素后,睡眠时间越不规律,糖尿病风险越高。这种关联在睡眠时间较长、糖尿病多基因风险评分较低的个体中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与睡眠模式有规律的参与者相比,睡眠不规律的参与者(即每日睡眠持续时间平均变化超过60分钟)患糖尿病的风险高出34%。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工作间隙试试这3组动作 缓解肩颈背部酸胀

2024-07-19 人民网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身体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极度紧张和僵硬状态,“腰酸背痛、脖子僵硬”几乎成了办公一族的通病。温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治中医师吴峰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采用强度较低的伸展运动和拉伸,可以帮助减少肩颈背部僵硬感和酸胀感。

吴峰淼为大家介绍了以下3组动作:

颈部后缩与旋转

身体坐正、放松、保持不动,眼睛平视前方,整个头部缓慢向后平移,后缩到最大范围。保持后缩姿势5秒,适当头部后仰,缓慢向左、向右转动至最大幅度,保持3秒。重复10次为一组,一天3组。

颈部拉伸

一手拉住椅子以固定肩部。颈部放松,缓慢侧头至最大幅度后适当旋转并抬头向后上。另一手绕过头顶置于耳上,下压头部至颈部感到紧绷,保持5秒。身体回正,缓慢侧头至最大幅度后适当旋转并低头向前下,另一手绕过头顶置于耳上,轻轻用手下压至颈部感到紧绷,保持5秒。单侧结束后,换边重复进行。过程中勿耸肩及身体侧弯。双侧各重复15次为一组,一天3组。

肩背部拉伸

双手十字交叉置于枕后,向前环抱护住颈部。利用椅背做支点,顶住后背部,上半身向后靠,下压拉伸,保持5至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一天3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9/c14739-40281018.html

返回目录>>

三伏贴开贴,这些事项要了解

2024-07-1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入三伏,上蒸下煮。”7月15日是入伏第一天,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正式开始。

入伏前后,全国各医疗机构启动三伏贴贴敷服务。三伏贴是否人人都能用?怎么贴最有效?贴三伏贴有哪些注意事项?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多位专家进行了解答。

扶阳祛寒,“冬病夏治”正当时

入伏第一天早上8时许,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耳鼻咽喉科、儿科等门诊迎来不少前来贴三伏贴的患者。记者在呼吸科诊室看到,医生仔细询问一位老年患者的情况后,麻利地将3个大小相同、带有药剂的圆形穴贴分别贴在患者的3处穴位上。“我年年都来贴三伏贴,感觉效果挺好。”79岁的李先生说,他有支气管炎的老毛病,一到冬天支气管炎容易发作,咳嗽得厉害,自从贴了三伏贴,他的咳嗽明显减少了。

“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法,源于其独特的‘冬病夏治’理念。”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杨国旺介绍,“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色,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旺盛,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三伏贴敷贴于特定穴位,能最大限度地祛风散寒,补益人体阳气,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什么是“冬病”?杨国旺介绍,“冬病”一般指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中医学上根据“冬季易发病,夏天易缓解”和“感寒加重,遇暖减轻”的特点,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冬病”。“冬病”最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感冒等。由于人体肺脏通过鼻、气道与自然界直接相通,外界空气的冷暖、燥湿等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肺脏功能。一旦得了肺病,肺脏的防御功能降低,鼻、气道、肺泡等肺系组织不能耐受环境空气温度、湿度的变化,就很容易出现咳、痰、喘等呼吸症状,所以呼吸系统的疾病在冬病中最为常见。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贴三伏贴?

“三伏贴有特定的适用人群,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它也不能包治百病。”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孟广松提醒,贴敷前应让专业的中医医生辨明患者体质和疾病性质,判断能否进行贴敷。三伏贴适用于秋冬季易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鼻炎患者,也适用于小儿、老人(60岁以上)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同时,需符合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

“三伏贴不是‘万能贴’,它也有禁忌人群。”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韩金帅提醒,对于各种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咳吐黄色浓痰、咯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妊娠期妇女、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不建议进行三伏贴贴敷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冬病夏治’不能替代其他治疗。”杨国旺提醒,正在接受相关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冬病夏治”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以免导致疾病加重。

趁热打“贴”,年轻人青睐中医养生

据介绍,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5日至8月23日,共计40天,按每10天为一伏计,共有4个“伏”。

“今年的三伏天有4个伏,属于‘加长版’。”杨国旺介绍,相应的,今年一包完整的三伏贴共有4份,每份包含3贴。贴敷时间为每伏任何连续3天均可,每天1次,每次贴敷3个穴位,成年人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间隔7天。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贴三伏贴时,常有人出现贴漏的情况,这时该怎么办?“如果错过一两贴没关系,后续补上就行。”杨国旺说,不过三伏贴讲究时令性,建议最好每伏连续贴敷三贴。

据介绍,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北京中医医院荟萃多位名老中医经验,研制防治慢性咳喘疾病的外用三伏贴“温阳化痰穴贴”,其基本药物组成为炒白芥子、细辛、百部、白芷、醋五味子、冰片,可常温下保存,用时除去衬纸和边胶,直接敷贴即可。截至目前,“温阳化痰穴贴”已经连续13年作为北京市“冬病夏治三伏贴”专项工作指定用药,为全市7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贴了三伏贴,什么时候能看到效果?

“很多人关心,贴了三伏贴后,作用是否很快能显现?由于三伏贴属于‘冬病夏治’,这就决定了它的效果呈现往往具有延后性。”杨国旺介绍,多年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发现,连续3年以上使用三伏贴的效果较为显著。因此,中医一般建议三伏贴最好连续贴3年,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对调整机体免疫力、减轻病症等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在北京中医医院三伏贴诊区,记者看到候诊者里有不少年轻的面孔。“我这是第二年来贴三伏贴了,我有过敏性鼻炎,去年贴完感觉有缓解,今年就继续来贴。”28岁的陈女士说,她和一些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有的朋友也决定试试三伏贴。

“自夏至开放‘三伏贴’服务预约以来,截至目前已经有近4万人通过线上预约。我们做过统计,贴三伏贴从人群分布来说,以前更多集中在中老年人、儿童群体,现在年轻人的占比越来越高。”杨国旺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人在身体调养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养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中医药调理身体、选择中药代茶饮等,“看到这些现象我们很欣喜,这意味着传统中医药正受到大家的认可,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会得到进一步弘扬。”

取穴需准,自行贴敷不建议

从网上买三伏贴自行贴敷靠谱吗?

“自行在网上购买三伏贴时,需认准外包装上是否含有‘药准字’或‘药制字’。此外,如果有夸大功效的宣传,比如声称可以治疗各类疾病的,需引起警惕。”孟广松提醒,三伏贴本身是一种药物,贴三伏贴是一种医疗行为,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安全。尤其是首次贴敷的患者,来院之后医生会先给患者做一个评估,根据自身的体质、症状来选择穴位。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三伏贴只需在天突、膻中、大椎、肺俞、膏肓这5个穴位中选择3个进行贴敷即可,一般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状况进行确定,而有的穴位好找,有的不太好找准,需要医生进行专业指导。网上购买的三伏贴可能也有教程,但自行贴敷未必能找准穴位。因此,建议大家第一次贴敷还是争取到医院,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对儿童和老年人群体,贴敷三伏贴有哪些注意事项?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介绍,儿童使用三伏贴有年龄限制,一般需要2岁以后开始;为避免过敏,儿童一般只需贴2—4小时。若贴敷过程中发现孩子皮肤特别痒,起了皮疹,可能是出现了过敏,就应当暂停贴敷。如果只是皮肤表面轻微发红,属于正常的药物反应,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

李敏建议,家长第一次带孩子到医院贴敷时,建议贴完后先不着急回家,可在医院多待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在院内得到专业处理。此外,贴敷当天应避免带孩子去游泳,避免吃冷饮,饮食不能过于油腻。

对于老人,杨国旺介绍,老年人容易合并慢性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等,特别是血糖控制不理想、皮肤对疼痛刺激不敏感的患者,一旦出现皮肤起疱或破溃,如果护理不当,容易继发皮肤感染或伤口愈合困难,因此这类人群应该在医师指导下和家人陪护下进行治疗,同时建议适当缩短贴敷时间,或根据具体病情慎(禁)用穴位贴敷。慢性病患者需要谨遵医嘱用药,不能因为贴敷有疗效而擅自停用原本使用的药物。

三伏贴贴敷注意事项

1. 小儿、久病、体弱、消瘦者,贴敷时间宜短,并应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

2. 贴敷期间,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3. 贴敷期间,饮食不要过分油腻,也勿贪凉,宜清淡饮食,慎食海鲜、牛羊肉等。

4. 贴敷时不要做剧烈运动,以有氧轻运动为佳,推荐八段锦运动,注意防暑。

5. 三伏贴白天贴敷最佳,注意皮肤反应,如局部出现痒、痛、起泡等剧烈不适反应,可提前去除膏药,并咨询医生。

6. 敷贴后当天可以洗温水澡,清水洗净即可,观察穴贴部位的反应。

7. 贴敷期间,注意避免衣服药贴部位染色,可选择深色类上衣。

8. 贴敷期间有其他不适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9/c14739-40280952.html

返回目录>>

少年儿童夏季锻炼要科学补水

2024-07-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长沙7月18日电 (记者帅才)近期,不少地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暑假期间,少年儿童如何科学锻炼?专家提醒:适当运动可以加速人体代谢,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少年儿童等人群不要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运动,避免出现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过热、无力、头晕等症状。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曾赛珍说,少年儿童在三伏时节进行户外运动可选择早晚相对凉爽的时段,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锻炼30分钟到1小时为宜,锻炼过程中应保证水的摄入,以免出汗过多、体温过高,引起脱水、中暑等。少年儿童如在运动后出现体温持续升高、头痛、肌肉痉挛、恶心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夏季锻炼要科学补水。”曾赛珍提醒,盛夏时节,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体内水分易流失,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血容量减少,大脑供血不足,可能造成头痛头晕。一些人在运动后大量出汗,人体丢失大量电解质,在补水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补充电解质。少年儿童在运动后可以饮用一些淡盐水,保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副主任朱威宏还提醒,少年儿童在进行激烈运动时要做好防护,做好热身。

  湖南省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海霞认为,对少年儿童而言,八段锦、太极拳、游泳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青少年儿童在运动后不要马上吹空调、洗冷水澡或喝冰饮料,避免诱发血管痉挛,引发头痛、头晕等症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9/c14739-40280945.html

返回目录>>

甘肃金昌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

把健康理念融入城市治理

2024-07-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大早,在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新华村,崔玉寿起床看了看窗外,几家邻居正在房顶忙着装太阳能取暖设备。作为村中第一批安装此设备的用户,去年冬天,在《金昌市乡村清洁条例》的支持下,崔玉寿就彻底淘汰了土炉子生火取暖的方式。

  这份条例中提出的“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就源于健康评估工作提出的建议。新华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赵宏学作为市人大代表,全程列席参与,并监督实施。

  2021年,金昌市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公室确定为全国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城市。三年来,当地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工作流程和路径,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指导相关政策实施和项目建设,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凡是以市政府名义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和由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进行合法性审查或环境影响评价前,都要报市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健康影响评估。”金昌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菊英表示。

  “原来的土炉子容易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列席评估会议时,我就着重关注清洁能源的使用情况。”赵宏学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提出相似意见反馈,最终被采纳。

  现在,新华村已经有将近200户装上了太阳能取暖设备,其中,政府出资90%,还免费为每户装了100平方米的内墙保温设施。

  金昌市市长、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王方太表示:“金昌以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为抓手,将其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且将它纳入《金昌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确保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为了提升健评工作的科学性,金昌市打造健评人才队伍。其中,由12名国内高校专家领衔,13名金昌市学科带头人主要参与,连同72名来自全市26个行业领域中的技术骨干,共同形成了健康影响评估专家智库。

  参与健评工作的力量来自方方面面,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人人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如何高效集中不同领域的意见建议?数字化成了答案。

  点开金昌市健康影响评估线上管理平台,“提案管理”“数据处理”等模块有序排列,广州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有海点击自己关注的《金昌市市政消火栓管理办法》,就能看到提交登记、筛选界定、分析评估、报告建议和建议提交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下都有详细数据,可以即时查看和参与讨论。

  “社区工作忙一些,不一定能赶上合适时间去参与健评的每个环节。”张有海说出了此前的担忧。去年开始,线上管理平台推出后,金昌逐渐建立起“网上办、联合议、专家评”的评估机制,实现了精准评价全流程、学习培训全方位、结果成效全跟踪,审查时效更高。

  金昌市委书记王钧表示:“金昌积极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健康治理格局。”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9/c14739-40280943.html

返回目录>>

重庆出台医疗机构转诊管理办法

2024-07-1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重庆7月18日电 (记者王欣悦)为了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规范重庆市医疗机构转诊行为,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医疗机构转诊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明确,医疗机构转诊应当遵循知情同意、分级诊疗、综合权衡、资源共享、连续治疗原则,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疑难病、危急重症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者专科医院诊治。

  转诊怎么转?《办法》指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并加强对转诊患者病情及后续治疗的沟通联系。转出医院及时与拟转入医院取得联系,沟通患者相关信息,拟转入医院得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主动联系患者,明确患者意向,交代转入注意事项,追踪转诊进程,提高转诊效率。对转诊入院的住院患者,在患者住院期间,转入医疗机构可以邀请转出医疗机构的转诊医生参与病例讨论。《办法》还规定,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伤亡事件时,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救治、会诊和转诊,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健康权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9/c14739-40280942.html

返回目录>>

“探秘”全国最大区级公卫机构

2024-07-18 健康报

  宝安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是广东省深圳市的产业大区、经济大区、人口大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给宝安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对全区公共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2月,下辖10个街道分中心的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作为全国最大的区(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其建设和管理经验,一直颇受业内关注。

  优化内部结构

  公卫力量拧成一股绳

  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整合了原区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区家庭发展与妇幼健康服务管理中心、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的职能;同时,在西乡、燕罗、航城、福海等10个街道下设分中心,实现了每个街道都有一家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为了更好满足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实现对街道分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全面的工作规划。

  在体系建设方面,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围绕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布局,不断完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健康资源下沉;制定街道分中心的发展规划,明确运行机制,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促进差异化发展。

  在服务提供方面,负责在辖区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管理辖区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各类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服务和人群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促进措施;受主管部门委托开展辖区卫生监督、处罚与相关卫生行政许可等工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优势学科建设,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推动与高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深度合作。

  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王永介绍,中心整合疾病防控、慢病防治、卫生监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公共卫生职能,构建“防、控、治、应”全链条工作体系;实行“一个机构、多个分支”运行模式,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各街道分中心,统筹处置全区公共卫生事件;统一提供卫生监督、疾病预防与控制、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多病共防措施,坚持“一手抓监测、一手抓监督”。

  “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升级改革,使全区公共卫生力量拧成一股绳,实现了统筹力度升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实现了服务能力升级,加速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王永说。

  上下各司其职

  推进资源向基层延伸

  正式揭牌之前,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就已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心扛起“侦察兵”“急先锋”责任,整合辖区三级专业公共卫生资源,强化疫情预警监测,推进流调队伍建设,落实疫情应急处置,加强重点场所防控监督指导,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分中心的成立,从人员结构、硬件设施等方面,推动了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王永说,“全区社区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工作不断深入。”

  在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各街道分中心坚持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卫生服务做深、做细、做实。例如,石岩街道分中心除重点开展健康检查、妇幼保健、慢病防治、健康教育等服务,还积极配合宝安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公共卫生学科。

  据石岩街道分中心主任郭国强介绍,该中心配合做强国家级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宝安基地,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区流调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参与宝安区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中文数据库建设;开展肺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五类癌症免费筛查工作,辅助区域重点癌症筛查中心建设。

  “石岩街道分中心将加快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将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经费保障纳入部门预算,按规定保证技术装备、应急车辆等的配备,为全区居民享有更优质的公共卫生服务提供重要保障。”郭国强说。

  培育人才和学科

  搭建更广阔合作平台

  在推动公共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培养高学历人才、培育重点学科一直被宝安区视为重中之重。

  2022年8月,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环境卫生学”学科成功获批成为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建设周期为4年;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小涛任学科带头人,并组建了包含3名博士和14名硕士的学科团队。

  毕业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的许姝丽是团队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引进的第一位博士,目前在石岩街道分中心环境与学校卫生监督科工作。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基层干公共卫生工作,很多人会觉得“大材小用”,然而许姝丽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作为“环境卫生学”重点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许姝丽承担了研究设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等多项工作,个人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学科团队共同努力,在科研上取得了多项突破,获批1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和5项宝安区医疗卫生科研项目,今年还申报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3项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博士在读期间,我主要从事环境污染对人群心肺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等方面研究。来到石岩街道分中心以后,这些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和拓展。”许姝丽说,“我和科室同事一起建立了环境污染与学龄前儿童健康队列研究调查方案,并在石岩街道开展基线调查,完成了2100名研究对象的生物样本采集和体格检查;计划明年将现场调查拓展至10个街道,并开展队列研究。”

  2023年8月,宝安区政府专门印发关于加快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受益于该项政策,许姝丽参与了宝安区科技创新“凤凰英才岗”评聘,被评为C档,每年可获得24万元的岗位资助。同时,石岩街道分中心还为她解决了住房,让她工作更加安心。

  许姝丽的经历,正是宝安区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赋能的生动体现。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还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国内多所院校建立教学合作关系,重点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入交流,促进公共卫生领域教学科研和服务能力“双提升”。其中,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山大学共同建立基层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与广东药科大学签订“广东药科大学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合作协议”。

  周小涛表示,中心将以“平急结合”思维赋能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为目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探索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为打造全国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宝安样板”做出积极探索。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publicHealth/2024/0718/496420.html

返回目录>>

做好这些,帮孩子远离游戏成瘾

2024-07-18 健康报

  

  小王是一个14岁的男孩,今年读初三。近一年,小王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明显增多,放学回家后就开始玩,每天玩5~6小时。因为痴迷于玩游戏,小王出现上课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滑等问题。家人要求他不要再沉迷于玩网络游戏,以免影响生活和学习,小王对此不予理会。如果父母强行收回手机,小王就会发脾气,偶尔还会与父母发生肢体冲突。后因家人无法没收手机,小王开始手机不离手,周末经常玩到凌晨两三点,视力下降明显。在家人的劝说下,小王和家人到医院就诊。住院期间,小王逐渐意识到入院前玩网络游戏的状态是需要改变的,随后产生了改变的动机,父母也意识到要转变对待小王玩网络游戏的态度,改变对小王教育的方法。经过治疗,小王顺利出院。出院后,小王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行为在可控范围内,半年后恢复学业。

  游戏成瘾对孩子的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游戏成瘾是一种慢性脑病,核心的表现是无法控制游戏行为,会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广泛的不良影响,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自我约束力下降,诱发焦虑、抑郁、敌对等负性情绪。

  躯体问题: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底病变、睡眠不足、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胃溃疡、肥胖等问题。严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

  社会功能受损:如果孩子把大量时间用于玩网络游戏,势必会影响生活、学业。此外,游戏成瘾者在玩游戏上花费大量时间,往往缺乏社交活动。长期脱离社交活动会使孩子对社交过程中的非言语信息(如表情、动作)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能力受到影响,例如家庭冲突增多、重要关系受损等。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有游戏成瘾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提示孩子可能出现了游戏成瘾,家长需要带孩子到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1.孩子对玩网络游戏行为、频率、时长、场合等失去控制。

  2.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

  3.尽管已经因玩网络游戏产生了负面后果(如与家人关系紧张、学业成绩下降等),但是孩子依然痴迷于玩网络游戏,甚至增加了玩游戏的时长和频率。

  4.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孩子在玩网络游戏上花费的金钱越来越多。

  5.如果停止玩网络游戏,孩子可能出现发脾气、烦躁等。不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孩子仍想着与游戏有关的事。

  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游戏成瘾

  孩子爱玩网络游戏在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暑假期间,有些孩子更是喜欢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碰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游戏成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与游戏成瘾说再见呢?

  ★了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网络游戏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促进同伴关系。玩网络游戏可能具有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丰富知识等作用。

  ★了解自家孩子玩网络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比如,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发育中,渴望别人认同,同时又面临学业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玩网络游戏可能就成为孩子的情绪出口。

  ★言传身教。父母身体力行,就是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如果要求孩子控制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父母也要适时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避免在孩子玩网络游戏的关键时刻进行制止。因为玩网络游戏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需求,如果家长在关键时刻没收手机或者关闭电脑,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引发肢体冲突;如果孩子说想再玩一会儿网络游戏,家长此时可以适当延长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事后,家长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未按照约定时间放下手机的补偿措施,如缩短下次玩手机的时间或减少一次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等。

  ★给孩子以尊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予孩子更自由的空间,与孩子达成双方都认可的游戏规则。家长在与孩子一起确定规则的过程中,也满足了孩子的自主性心理需求,即“我的事情,我做主”。

  ★重视亲子关系。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正处于不良情绪中,明确表达了拒绝沟通的意愿,应该再找机会与孩子沟通。家长与情绪激动的孩子沟通,往往会破坏亲子关系。

  延伸阅读★★★

  如何与手机“和平相处”

  1.定时定点。暑假期间,家长要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避免单调、刻板的课外生活。如果孩子在家,家长要陪孩子做好用手机玩网络游戏的计划,避免孩子长时间玩手机。例如,每玩手机30分钟要休息5分钟,每日打游戏的总时间应少于4小时。

  2.避免在黑暗环境下用手机玩网络游戏。如果在黑暗环境下用手机玩网络游戏,手机屏幕与环境的光线反差大,容易引发睫状体痉挛,使眼睛处于视疲劳状态,导致眼睛酸胀、异物感及近视度数加重等。手机的短波蓝光会抑制人体内褪黑素的生成,而褪黑素减少会使得睡眠-觉醒周期受到影响,影响睡眠质量。

  3.睡前关机,并把手机妥善放置。睡前关机可以营造安静的睡眠氛围,避免夜间手机提示音的影响,避免随时翻看手机。建议将关闭后的手机放置在公共区域或父母房间内。因为未成年人的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对弱,手机放置在公共区域或父母房间内方便家长监督。

  要特别注意的是,凡事过犹不及。上述所有建议,家长和孩子须有弹性地执行。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science/2024/0718/496418.html

返回目录>>

消化性溃疡患者主要为中青年人群

2024-07-18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孙国根)日前,国内首部反映消化性溃疡诊疗现状的《领航计划·中国消化性溃疡诊疗现状白皮书》在上海消化病学术大会上发布。《白皮书》显示,消化性溃疡患者主要发病群体为中青年人群,近七成患者处于活动期;四成患者认为患病对生活有很大影响,常见症状主要有上腹痛、胀、反酸、嗳气等,这些症状严重降低了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身心负担。

  《白皮书》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是溃疡的主要病因,药物引起的溃疡比例逐渐增加,需要引起临床关注。医患双方在评估当前药物治疗方案时,整体满意度较好,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未满足需求,如药物的服用便利性不足、患者依从性不佳、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症状缓解较慢、难以满足患者迅速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等。

  《白皮书》项目的调研覆盖25个省份的800名医生和数千名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邹多武教授表示,《白皮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有助于推动中国消化诊疗向更高水平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18/496424.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