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18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7-18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三伏天晒背成养生热门 医生提醒科学适度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24年度第二次工作调度会在京召开
2024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相约疾控”夏令营活动圆满举行
疾控动态
内蒙古疾控中心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化合作交流座谈会圆满举行
应急办参加2024年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编制培训班
科研动向
JTO:术前检测早期肺癌患者的ctDNA,是识别高危患者、优化辅助治疗的“胜利之匙”!
哺乳期奇迹激素CCN3!Nature:新发现的母体脑激素CCN3可增强哺乳动物的骨密度和骨强度
如何在不恶心的情况下让你吃饱就停?
Nature:科学家有望降低新一代流行减肥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
Theranostics:一种新的基于hdac的双药硒类似物可改善前列腺癌的治疗
舆情信息
年纪轻轻得了高血压,要吃一辈子降压药吗?
控制血糖的“第一反应”细胞发现
如何看待高血压“自愈”的研究
构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按照诊前、诊中、诊后就医流程,解决老年人反映突出的就医难题
安徽:从五方面开展老年助医行动
新疆试点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
贵州启动建设141个医共体
英媒:英国每年13.3万男性过早死亡,专家呼吁工党政府重视
日本一铀浓缩工厂发生含放射性物质液体泄漏事故
2024-07-16 网易健康
三伏天已经到来,晒背这种养生方式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养生新宠。那么这种养生方式是否可行,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减重、祛寒湿、缓解经期疼痛、带来心情愉悦”,晒背真的有网上传的这么神奇吗?
从中医角度来看,晒背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夏日适当晒背可以起到补阳的作用,对于骨骼来说也可以起到补充维生素D的作用。
不过医生建议,晒背一般在上午的九点到十点,下午四点到六点,不要选择特别炎热或者特别闷热的环境进行晒背。因为要预防中暑的发生,同时晒背的时间也要进行控制,在十到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不建议大家在晒背的过程中大量出汗,这样会导致有些人出现中暑的情况。同时不建议大家光背去晒,因为紫外线对于皮肤还是有一定损伤的。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8OFONE0514EGPO.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24年度第二次工作调度会在京召开
2024-07-17 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7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24年度第二次工作调度会在京召开。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于学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了刘国中副总理在全国爱卫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听取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专项行动工作进展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健康中国行动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行动实施5年来,从工作机制建设、具体任务落实、专项行动实施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会议要求,各司局要进一步增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抓紧推动健康科普、合理膳食、重大疾病防控等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要强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创新爱国卫生与健康中国行动融合、协同的工作方法,规范工作行为、务求工作实效,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努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同志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7786/202407/
返回目录>>
2024-07-16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7月8日至11日,来自全国35所高校的70余名优秀大学生齐聚中国疾控中心,参加2024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相约疾控”夏令营活动。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选派了40名师生来中心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7月8日上午,夏令营开营仪式在中心昌平园区综合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执行院长施小明出席开营仪式并致辞。施小明副主任代表中心表达了对营员们的欢迎与期待,寄语大学生通过参加本次活动,体验疾控氛围、感受科研魅力、品味专业信念,了解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底蕴与守卫公共健康的责任担当,收获知识、收获友谊、收获成长,并鼓励同学们报考中心研究生。
随后宣讲营开始,中心办公室主任郭岩从中心定位、发展历程、中心现况、业务工作与取得成就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心概况。徐建国院士、周脉耕研究员和李湉湉研究员则分别通过专题讲座,向营员们分享工作经历、传授学术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使营员们在聆听与交流中思考、共鸣。为营员们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大门,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感受了精神和能量,体悟了疾控人默默奉献、厚德载物的情怀和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品格。
考察营和交流营环节,营员们走进移动P3实验室、病媒生物博物馆、各直属单位,跟随中心在读研究生的脚步,沉浸式体验研究生的日常,与导师们面对面交流,充分展示个人的学术潜力和专业素质,力争在优秀营员选拔中脱颖而出。
为期4天的全国优秀大学生“相约疾控”夏令营圆满落下帷幕。中心期待更多优秀学子加入“疾控大家庭”,在未来真正成长为具备跨学科知识、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性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助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实现。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7/t20240716_284677.html
返回目录>>
内蒙古疾控中心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化合作交流座谈会圆满举行
2024-07-17 内蒙古疾控中心科研培训科
2024年7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合作交流座谈会在中心鸿盛办公区成功举行。此次座谈会旨在加强两机构间的合作,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生的实习活动为交流契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促进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座谈会伊始,中心主任张忠兵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张忠兵主任表示,内蒙古疾控中心高度重视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合作,并对学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了双方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潜力,表示作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内蒙古疾控中心会办全、办妥、办好教学任务,并表达了对未来双方在实践及科研领域合作的美好期待。
随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助理简伟研教授代表学院发言。简伟研教授首先对内蒙古疾控中心提供的实习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了双方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历程,提出希望通过此次座谈,能够激发北大公卫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脚踏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更多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们也积极发言,首先由小队长卢峻宇同学代表所有实习同学对实习基地和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表达了同学们对接下来实习生活的期待。各位学生依次分享了他们实习过程中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所见所感以及挑战和收获,发言充满热情和思考,展现了北大学子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精神。
紧接着,中心科研与宣教处卢爱桃副处长和科研培训科郭志伟科长依次就学生实习工作的筹备、进展、现状以及下一步的安排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在座谈会的最后阶段,简伟研老师强调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激励学生们砥砺前行,利用此次实习机会强化自身能力,培养公共卫生素养,并表示学院将继续支持和推动与内蒙古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教学科研合作。中心张忠兵主任则对座谈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期待北大公卫学子实习生活的圆满完成以及双方在未来合作中取得更多的成果。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心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合作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双方均表示,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为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www.nmgcdc.org.cn/xxgk/dtyw/gzdt/202407/t20240717
返回目录>>
2024-07-17 河南省疾控中心
为贯彻落实《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提升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于2024年7月11-12日在重庆市举办了国家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培训班。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领导,中国疾控中心相关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应急处置处负责同志、疾控中心负责预案管理的同志、传染病医院负责预案管理的同志,共11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我中心应急办齐海汇参加了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由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一级调研员仲崇利主持,重庆市疾控局胡宇峰副局长作开幕词,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米燕平副司长作闭幕词。特邀中共中央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中国疾控中心、广东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进行授课,主要介绍了《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及出台背景、相关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经验、编制预案前的基础工作、应急预案编制流程等内容。
通过此次培训,参训人员深入了解预案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流程,学习其他省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各地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编制能力和水平,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今后更好的进行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cn/sitesources/sjk/page_pc/gzdt/
返回目录>>
JTO:术前检测早期肺癌患者的ctDNA,是识别高危患者、优化辅助治疗的“胜利之匙”!
2024-07-18 奇点糕
研究者们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基于血浆的ctDNA甲基化检测,以此得到患者的肿瘤甲基化分数(TMeF),再评估TMeF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毕竟对EGFR、ALK等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靶向新辅助治疗还没取得突破,靶向辅助治疗是手术后的事情;而对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免疫新辅助治疗也是“不限人群”的,那术前等待相对费时的检测结果,意义何在呢?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期刊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不妨考虑把检测对象换成ctDNA,既快捷灵便又有信息量!
韩国三星医学中心研究者与阿斯利康精准医学部门团队合作,分析了近900例分期为I-II期的EGFR/ALK突变阴性NSCLC患者术前血样,发现检出ctDNA阳性可预测I期肺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患者2年无复发生存(RFS)率相对低了20%,实际预后与II期肺腺癌患者接近,但ctDNA阳性也与肿瘤PD-L1高表达显著相关,或提示患者适合免疫辅助治疗[1]。
此前评估ctDNA检测在早期NSCLC中应用的研究虽说不少,比如吴一龙教授团队2022年在Cancer Discovery期刊发表的重要研究认为,以ctDNA检测评估分子残留病灶(MRD),或可识别一部分早期NSCLC中的“治愈人群”[2],但这些研究大多把焦点放在了术后随访期的检测,所以本次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知识空白。
研究者们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基于血浆的ctDNA甲基化检测,以此得到患者的肿瘤甲基化分数(TMeF),再评估TMeF作为生物标志物的价值,即是否与患者肿瘤组织学等级、临床-病理分期升期、PD-L1表达及患者生存预后(RFS或总生存期/OS)存在显著相关性。
ctDNA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31%的I期NSCLC、71%的II期NSCLC患者术前血样ctDNA检测阳性,肺鳞癌或其它组织学类型患者阳性率远高于腺癌患者(81% vs. 22%),II期肺腺癌患者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I期患者(47% vs. 13%, P<0.001);ctDNA阳性患者肿瘤体积显著较大,PET-CT检测的SUVmax值也显著较高(腺癌中为10.32 vs. 2.91),提示肿瘤代谢活性更强,且ctDNA阳性与患者术后病理分期高于临床分期风险更高相关。
但结合患者RFS、OS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ctDNA阳性仅在I期肺腺癌患者中对患者预后有提示意义:阳性患者的2年RFS率与II期肺腺癌全人群(73%)或ctDNA阳性II期肺腺癌患者(70%)接近,OS分析结论也相似。研究者们表示,这一方面可以提示I期患者中存在相对高危人群,同时也表明II期患者的ctDNA检测阳性阈值可能仍需明确。
同时研究还发现,术前ctDNA阳性也与肿瘤组织学级别、PD-L1表达水平均有明确相关性,例如前面提到的ctDNA阳性I期肺腺癌患者,PD-L1阳性占比就达到55%,且24%为PD-L1高表达(≥50%),可从现有免疫辅助治疗中显著获益,比例明显高于ctDNA阴性I期肺腺癌患者(PD-L1阳性率29%,高表达仅占8%),这对精准辅助治疗就有了指导意义。
研究者们在论文中表示,许多I期肺腺癌患者当前并未接受新辅助或辅助治疗,以充分降低术后癌症复发/转移风险,精准治疗显然还有施展空间,将术前ctDNA检测融入未来的临床研究,就是很好的探索方向,而且检测患者血样的便捷程度和结果回报速度,也明显比基于肿瘤活检样本的检测更实用,这会非常有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0b8834894fd.html
返回目录>>
哺乳期奇迹激素CCN3!Nature:新发现的母体脑激素CCN3可增强哺乳动物的骨密度和骨强度
2024-07-17 生物谷原创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即哺乳期妇女的骨骼如何在钙质流失到乳汁中的情况下保持强壮。他们指出一种新发现的激素能使哺乳期妇女的骨骼保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即哺乳期女性如何在大量钙质转移到乳汁中滋养婴儿的同时,依然保持骨骼的健康与强度。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此前未知的激素——“母体脑激素”(MBH),具体而言是一种名为CCN3的激素,它不仅能够增强哺乳期女性的骨骼,还可能促进骨折愈合,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7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maternal brain hormone that builds bone”。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分子药理学教授Holly Ingraham博士强调:“若非关注雌性小鼠,这一发现可能被完全忽略,这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常有的遗憾。这再次证明,全面探索雌雄两性全生命周期的生物学意义至关重要。”
全球逾2亿人深受骨质疏松症困扰,该病导致骨骼脆弱,易发骨折。尤其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风险显著升高,归因于雌激素水平骤降,而雌激素对骨骼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尽管哺乳期雌激素水平同样低下,但骨质疏松及骨折却相对罕见,暗示另有关键因素促进骨骼生长。
Ingraham实验室先前研究揭示,特定雌性小鼠大脑区域中雌激素受体的阻断可显著增加骨量,而雄性小鼠未见此现象。他们曾推测,是某种血液因子在背后驱动骨骼异常增长,但当时却找不到这种关键因子。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Ingraham及其合作者对这种造骨激素进行了详尽的搜索,最终确定CCN3是导致突变雌性小鼠骨骼强壮的因素。最初,他们对这一结果感到惊讶,因为CCN3并不符合神经元分泌激素的典型特征。
当他们在哺乳期雌性小鼠的同一脑区发现CCN3后,他们的疑虑消失了。如果这些特定神经元不分泌 CCN3,那么哺乳期雌性小鼠的骨质就会迅速流失,其幼仔的体重也会开始下降,这证实了这种激素在哺乳期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性。鉴于此,研究团队正式将CCN3命名为母体脑激素。
通过进一步实验,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年轻还是老龄的雌雄小鼠,通过提升体内CCN3水平,均能在数周内显著增强骨量与强度。即便在雌激素极度缺乏或年迈雌性小鼠中,CCN3亦能实现骨量翻倍以上的增长。
当Ingraham的科学合作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Thomas Ambrosi博士对这些骨骼进行测试时,他对这些骨骼的强度感到惊讶。他解释说,“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矿化的骨骼未必更优;它们可能更为脆弱、更容易断裂。但当我们测试这些骨骼时,发现它们的骨骼比正常时要坚固得多。”
深入研究发现,CCN3能促进骨骼干细胞分化,加速新骨细胞生成。
为检验CCN3对骨骼愈合的潜力,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水凝胶贴片,可直接贴敷于骨折处,在两周内促使体内缓慢释放CCN3。在老龄小鼠中,骨折愈合通常不佳,但含CCN3的水凝胶贴片显著促进了其骨折部位的新骨形成,加速愈合进程。Ambrosi表示:“我们从未见过如此卓越的矿化与愈合效果,未来有望将CCN3应用于软骨再生等领域。”
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CCN3的分子机制、母乳喂养女性的CCN3水平,及其在多种骨骼疾病治疗中的潜力。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内分泌科指导医师Muriel Babey博士热切期待CCN3在临床相关疾病中对骨代谢的影响。William Krause博士将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催化剂项目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Ingraham说,“骨质流失不仅发生在绝经后的妇女身上,而且经常发生在服用某些激素阻断剂的乳腺癌幸存者身上、或是年轻、训练有素的精英女运动员身上、以及髋部骨折后相对存活率比妇女低的老年男性身上。若CCN3均能在此类人群中提升骨量,将是一项激动人心的突破!”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92a83400316.html
返回目录>>
Nature:科学家有望降低新一代流行减肥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
2024-07-17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揭示了NTS GLP1R神经元作为一个独特的神经元群体,具备被特异性靶向利用的潜力,以促进减肥效果,同时避免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副作用,为减肥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在未来的新闻焦点中,流行减肥药的故事或将迎来新篇章,聚焦于饭后饱腹感与呕吐感背后的神经控制机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Dissociable hindbrain GLP1R circuits for satiety and avers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深入探索了减肥药物的疗效与潜在副作用,揭示了大脑中存在一群独特神经元,能够调控食物摄取而不引发恶心呕吐。
该研究详细描绘了两种迥异的神经回路,它们分别掌管着同一类药物的不同作用。这类药物即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被视为当前最为高效的减肥药物之一,它通过激活体内特定受体触发神经化学反应。其中,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以品牌名Ozempic和Wegovy面世,已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卓越的减重效果,赢得了广泛赞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11年全球约八分之一人口处于肥胖状态,凸显出研发有效减肥药物的紧迫性。研究领军人物Amber L. Alhadeff博士指出,肥胖治疗药物常伴随恶心、呕吐等不适副作用,而这些副作用与减肥成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明朗。为解答这一疑问,研究团队聚焦于特定的大脑回路,旨在解析饱腹感与呕吐感之间的神经联系。他们惊喜地发现,大脑后部的特异神经元能够分别介导减肥药物的两种作用,并且,负责饱腹感与呕吐感的神经元并非同一群体。
通过双光子成像技术,研究者观察到活体小鼠后脑中GLP1R神经元的响应模式:多数神经元对营养或厌恶刺激有所反应,但鲜少同时对两者作出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后极区(area postrema)的GLP1R神经元对厌恶刺激尤为敏感,而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区域的GLP1R神经元则更倾向于响应营养信号。
随后,研究团队对这两组GLP1R神经元进行了精准操控,旨在探究其对生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孤束核神经元可诱发饱腹感,却不引发厌恶反应;相反,激活后极区神经元则会激发强烈的厌恶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抑制厌恶途径的条件下,减肥药物仍能显著减少食物摄入量。这一突破性发现强调了孤束核神经元作为未来减肥药物潜在靶点的价值,有望实现减少食物摄入的同时避免恶心等不良反应。
Alhadeff博士强调,开发能特异性激活该神经元群体的实验性减肥药物,不仅有望加速减肥进程,更能规避副作用的困扰。事实上,从神经回路层面区分治疗效果与副作用的理念,理论上适用于所有可能产生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NTS GLP1R神经元作为一个独特的神经元群体,具备被特异性靶向利用的潜力,以促进减肥效果,同时避免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副作用,为减肥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19b83413310.html
返回目录>>
Theranostics:一种新的基于hdac的双药硒类似物可改善前列腺癌的治疗
2024-07-17 生物谷原创
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eSA-DCA是一种高效的PCa抗肿瘤化合物。与单药治疗相比,能有效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生长抑制,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的迁移和转移。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发病率第二高的癌症,在男性主要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五。目前,可以采用以雄激素剥夺疗法为中心的一系列广泛的治疗方法。然而,在治疗18-24个月后,大多数患者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可进展,预后较差。基于细胞毒性药物的化疗仍然是诊断为CRPC的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虽然多西他赛联合强的松可以增加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并且作为转移性CRPC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受到青睐,但由于多药耐药、药物敏感性降低和严重的副作用,一部分患者最终会对治疗产生耐药性。因此,寻求新的抗癌药物或不同的药物组合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越来越受欢迎。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由于其在控制染色质重塑中的作用而成为多种疾病药物干预的重要靶点。由于它们调节染色质重塑、基因转录、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它们已成为广泛疾病的重要药物靶点。研究表明,HDAC1、HDAC2等I类hdac表达的发生率在PCa中升高,在CRPC患者中更为普遍,并在很大程度上对疾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FDA已经批准了多种形式的HDAC抑制剂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然而,其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仍不令人满意。主要的挑战是口服生物利用度有限,稳定性差,缺乏实体瘤吸收。
二氯乙酸(DCA)调节丙酮酸脱氢酶(PDH)的功能,并通过抑制PDH激酶的活性,促进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发生的地方)。研究表明,它通过触发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而具有抗癌特性。此外,当DCA与更大的结构结合时,如酰胺衍生物,DCA可以提供持续的药物释放。在前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合成了一种新的SAHA类似物(SeSAHA),并比较了其对SAHA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这种含硒化合物具有比已知抑制剂更大的抑制作用(超过10倍)。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采用简单的酯化反应将DCA分子连接到SeSAHA分子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前药,称为亚甲基苯胺羟肟酸-二氯乙酸(SeSA-DCA)。SeSA-DCA通过同时降低谷胱甘肽(GSH)和增加活性氧(ROS),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有效抑制HDAC、p-PDH和CDC25A的活性,在G1期阻断PCa细胞系,诱导细胞凋亡,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癌作用。
近日,来自南开大学药学院天津市分子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novel selenium analog of HDACi-based twin drug induces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via CDC25A to improve prostate cancer therapy”的文章,该研究表明SeSA-二氯乙酸是一种新型的前药,是治疗前列腺癌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癌症治疗已经从单一药物转向更基于机制的靶向方法。近年来,HDAC抑制剂与其他抗癌化学物质的结合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在此,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的前药,通过连接二氯乙酸到含硒的强效HDAC抑制剂,并对其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者在温和条件下设计合成了相关的前药SeSA-DCA,并深入研究了该化合物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药代动力学、细胞毒性和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协同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SeSA-DCA在生理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肿瘤微环境中可快速分解为DCA和SAHA的硒类似物(SeSAHA)。CCK-8实验发现,SeSA-DCA能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系的增殖,尤其是前列腺癌。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SeSA-DCA还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转移,促进细胞凋亡。
在动物水平上,口服SeSA-DCA可使肿瘤明显消退,无明显毒性。此外,作为一种双分子偶联化合物,SeSAHA -DCA在体外和体内的疗效都远远优于等摩尔SeSAHA和DCA的混合物,本研究结果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eSA-DCA是一种高效的PCa抗肿瘤化合物。与单药治疗相比,能有效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生长抑制,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的迁移和转移。SeSA-DCA抑制异种移植物生长的能力略优于多西他赛,但无明显的毒性迹象。本研究表明SeSA-DCA是一种新型的前药,是治疗前列腺癌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策略,该结果为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1cd834855a6.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6 网易健康
本文专家:陈鲁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会副主席、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
如果你超重或是肥胖,还整天紧张焦虑、缺乏运动、长期失眠,时不时还有抽烟喝酒、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尽管年纪轻轻30多岁,请务必监测你的血压,尤其是舒张压的数值也就是常说的“低压”有升高,你很可能是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
“年轻”并不是高血压的禁忌,一直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高血压,中青年的患病人数并不少,只是“隐匿的症状”和“年轻”等干扰因素,很多年轻人得了高血压病自己也不知道。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整体诊治情况,陈鲁原教授提及最多的就是“难发现”更“难管理”。
年轻人高血压症状不典型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数为轻度的血压异常,基本没有明显症状,有时出现头晕、头疼等身体不适,年轻人也不会想到是高血压,不少中青年高血压都是在体检中或是随机血压测量中发现的。
隐匿的症状,让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处在“高危不自知”的状态中,陈鲁原教授提示,即便没有症状,但是如果舒张压(低压)升高明显就要提高警惕,这也是中青年高血压的一个特点。
他解释说,年轻人(因为没有动脉硬化)大动脉弹性好,动脉壁可以很好地缓冲心脏收缩时血流的冲力,但中小动脉阻力增加,所以高压(收缩压)趋于正常,舒张压(低压)往往升高,同时年轻人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的比例,较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更高,往往伴有心率增快。
相比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有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也就不能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中青年高血压的诊断,陈鲁原教授给出了三个场景下的监测方法,并不是一次的测量结果就能判定有无高血压。
诊室测量:测三遍血压,取第二、第三次的平均值,如果≥140/90毫米汞柱,可确诊为高血压。
家庭自测:一次在家测量发现血压升高不能诊断高血压,应连续在家测量一周,计算平均值,如果≥135/85毫米汞柱可诊断为高血压。
戴动态血压仪:测量24小时的血压,计算出全天的平均血压,如果≥130/80毫米汞柱,也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如果血压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建议每3个月测量一次。如果是已经诊断的高血压,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并且稳定,不需要在家每天测量血压,每周有一天测量即可,但需早晚各一次。关键是中青年要有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和意识,以尽早发现血压异常,减少心血管损伤。
年轻人高血压难管理
“在我接诊的患者中,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较差。”陈鲁原教授表示,中青年高血压管不好,一部分是生活方式干预不到位、一部分是药物治疗不积极。
1. 不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上,不良生活习惯没有任何改变,比如长期熬夜、喜欢吃高油高盐的外卖、久坐久躺不运动、吸烟或过量饮酒,以及处在高压紧张的工作环境中,焦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等这些危险因素没有得到干预、纠正,高血压的达标率往往不理想。
2. 药物吃吃停停
药物治疗上,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不遵医嘱用药、自行减药、停药等行为,觉得身体没有不适可以不治疗,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年纪轻轻,从此要吃“一辈子”药很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陈鲁原教授解释说,对于无合并症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目前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都可以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尤其针对中青年“低压”高的特点,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和RAS抑制剂可优先选择使用。若心率>80次/分,可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反之则可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不少人担心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有不良反应而不愿坚持规律用药,盐酸贝凡洛尔片作为第四代也是最新一代的β受体阻滞剂,双重阻断血压升高机制,不仅能够降低血压,同时可减慢心率,即便是长期服用,发生心动过缓、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都比较低。
事实上,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二级或三级)高血压患者,以及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启动联合药物治疗,避免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伤,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控制血压,首先改善生活方式!
陈鲁原教授表示,所有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均应<140/90毫米汞柱,如果患者可耐受,可将目标降至<130/80毫米汞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查出高血压就要吃药。
首次发现的一级高血压,即血压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也叫做轻度高血压,建议先进行三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管住嘴、迈开腿,三个月后血压没有降下来再启动药物治疗。
血压在150-159/95-99毫米汞柱,就需要生活方式干预和吃药同时进行。对于血压超过160/100 毫米汞柱(二级或三级)或有高心血管病风险的患者,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
1. 限制盐摄入,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新鲜水果、蔬菜和豆类),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2. 体重控制(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3. 戒烟限酒;
4. 增加运动量,比如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等;
5. 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①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8HPQOC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8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人体是怎么控制血糖平衡的?包括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德累斯顿再生治疗中心在内的一个国际团队向破解该谜团又迈出了一步。他们在胰腺中找到了一组特殊的“第一反应”细胞,这些细胞对于触发血糖反应至关重要。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
人体需要维持适当的血糖水平。例如,当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胰腺中的β细胞可通过释放胰岛素来恢复血糖平衡。血糖水平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带来危险。了解β细胞如何工作并协调对血糖升高的反应,有助于开发更好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为了研究胰腺工作原理,研究人员将目标转向斑马鱼。这种热带鱼的胰腺工作原理与人类相似。此外,斑马鱼的透明特性允许研究人员实时观察鱼体内胰腺的工作情况。
研究发现,一小部分β细胞对血糖水平的敏感度高于其他β细胞,其对葡萄糖的反应更快,因此被称为“第一反应”细胞。它们作为“首领”首先启动对葡萄糖的反应,其余的“跟随者”细胞紧随其后。
为了验证“跟随者”是否需要“首领”才能对葡萄糖做出反应,研究人员在斑马鱼身上应用了光遗传技术。该技术可通过一束光打开或关闭单细胞。结果显示,关闭“第一反应”细胞会降低跟随细胞对血糖的反应。与此同时,当“第一反应”细胞被选择性激活时,跟随细胞的反应就会增强。
研究人员比较了对葡萄糖高度敏感的β细胞与不太敏感的β细胞的基因表达。他们发现,“第一反应”细胞参与维生素B6的产生。当研究人员抑制了斑马鱼和小鼠胰腺中维生素B6的产生时,这两个物种的β细胞对高血糖做出反应的能力都显著下降。
这表明维生素B6在对葡萄糖的反应中发挥着进化上保守的作用。“第一反应”细胞可能会产生维生素B6,并向其余β细胞提供维生素B6,以调节其活性。
多项研究表明,低水平的维生素B6与代谢性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了解维生素B6如何调节胰腺中的β细胞,可能会为糖尿病的病理学研究提供新视角,并最终助力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健康报
7月2日,《柳叶刀》子刊eClinical Medicine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杨祖耀、王淑婷、田龙奔和深圳理工大学沙沣、杨智荣的文章,对高血压是否可以“自愈”的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该研究开启了我们对高血压认识的再思考。
高血压可能“自愈”吗
该研究纳入了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和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中血压≥140/90毫米汞柱、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且在基线和随访中均未服用过降压药的2760名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0岁,平均血压为147/87毫米汞柱,80%以上的患者是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到159/99毫米汞柱之间的轻度或I级高血压。研究对象平均每4年测量一回血压,每回重复测量3次,并以3次的平均数为测得的血压值。平均随访时间为6年,最长19年,随访项目包括心脑血管事件。
结果发现,在没有用过任何降压药的情况下,在第二次(即第4年)血压测量时,42.1%的患者的高血压(在这4年期间)发生了逆转,即血压恢复到了140/90毫米汞柱以下。根据有限的数据进一步推测,逾2/3的高血压逆转的患者,血压正常的状态可维持12年以上。这说明逆转是持续性的,不是一时性的。
剔除数据缺失的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第4年仍处于高血压状态的患者,在第8年测量时有31.8%(190/ 598)患者的高血压发生了逆转;第4年和第8年仍处于高血压状态的患者,在第12年测量时有24.8%(33/ 133)患者的高血压发生了逆转;第4、8、12年仍处于高血压状态的患者,在第16年测量时33.3%(10/30)的患者高血压发生了逆转。这说明高血压在很多年后仍可能发生逆转。
换一个方式看数据,我们发现在平均6年的随访结束时,70%患者的血压反而低于基线血压,52%患者的收缩压下降了至少6毫米汞柱,下降幅度高于服用单个降压药的效果,42.4%患者的高血压发生了逆转。这些高血压逆转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比血压一直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的患者低了34%。
该研究的发现似乎颠覆了不用药情况下高血压不可逆转的常识。
高血压“自愈”或与生活方式有关
如何解释高血压“自愈”这个违反常识的现象,该研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研究者也指出,所谓“自愈”可能是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
此前,糖尿病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现象。2018年,《柳叶刀》发表了一项重要的临床试验,该研究发现,在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42%的2型糖尿病患者仅通过减重就可将血糖降低到正常水平。2020年,《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表另一篇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证了这个结果,且5年后效果仍然存在。
既然糖尿病能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发生逆转,那么高血压是否也可以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发生逆转?这正是该研究提出的问题。
饮食、体力活动、睡眠、心境等诸多生活方式因素都与血压有关。在研究的随访过程中,患者因改变了生活方式继而影响了血压是完全可能的。利用有限的数据和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患者的血压下降和逆转可能有关。
“回归中位”与高血压“自愈”
在生活方式的作用之外,高血压“自愈”也可能是血压的自我纠正,就像皮肤受伤后可以自我修复一样。但是,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支持这个解释。
血压是否可以“自愈”或通过生活方式而逆转,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前,我们还必须尽可能排除导致血压逆转的其他可能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血压的“回归中位”作用。
人体的血压是不断变动的,上下波动10~20毫米汞柱是很正常的事情。当一个人的常态(即平均)血压刚好在高血压诊断标准(如收缩压140毫米汞柱)以下一点,很容易因血压一时升高而被误诊为高血压。过段时间再次测量时,收缩压可能又波动到了140毫米汞柱以下,造成血压下降、逆转或“自愈”的假象。这就是生物医学中常说的“回归中位”现象。
也就是说,高血压患者中可能混杂着一批假高血压患者,他们一时升高的血压会因“回归中位”现象而恢复到正常范围。(白大衣高血压也是一时升高、随后可回归正常的假高血压,与“回归中位”相关的假高血压没有区别,只是发生原因已知而已。)由于血压正好在140毫米汞柱以下的人很多,所以因正常血压波动而造成的假高血压患者可能不在少数。
同理,由于“回归中位”现象,部分真正的高血压患者也可能在再次测量时表现出血压下降的假象。因此,本研究显示的高血压逆转患者中,部分可能就是“回归中位”现象造成的真高血压的假逆转。由于“回归中位”现象造成的血压下降幅度不会太大,因此可以推测,这类患者大多属于轻度高血压。
血压逆转的患者中,假高血压的比例以及真高血压假逆转的比例分别有多大?本研究用3次测量的平均结果作为一个人的血压水平,已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这两类人的数目,因此大大减少了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但依然不能完全排除。
有待进一步研究来确认
血压逆转指的是真正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回到正常水平的现象,可能是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的结果,也可能是血压自我修复的结果。“自愈”则特指疾病彻底逆转、不再反复的现象。论文多处用了“自愈”的表述,虽有不准确之嫌,但也因为目前并不能断定这些人的血压逆转是否能长期维持。
综上,该研究的结果对未来高血压患者管理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血压不是很高时,也许不必急于用药,可观察更长的时间(目前高血压指南建议是3~6个月),并同时采取措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血压继续升高,可考虑药物干预;如果血压不升反降,且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也不多,可以不用药物干预,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继续观察。
高血压是否可以“自愈”,这是高血压管理上的重要问题。考虑到该研究是首次报道,需要未来更多研究来进一步确认,因此期待尽早看到新的相关研究的出炉。
20世纪,人类用卫生、疫苗和抗生素等手段控制了传染病之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癌症。攻克乳腺癌是临床医学最早发起的癌症攻坚战之一。
19世纪时,医学界认为癌症都会向外扩散、转移,最后杀死患者,因此拯救患者的可靠方法就是彻底清除癌肿以及癌细胞可能侵入的周围组织。1882年,美国外科医生威廉·霍尔斯特德(William Halstead)据此理论提出了根治性乳房切除术的乳腺癌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根治术)。此后100年间,该手术一直是治疗乳腺癌的不二选择。
直到1985年,英国医生伯纳德·费希尔(Bernard Fisher)及其同事对该手术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根治术需要切除大片的癌肿周围组织,包括胸大肌甚至锁骨,对患者伤害极大,可能是不必要的。因此,他们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1843名患有4厘米以下乳腺癌的女性分为两组,一组给予根治术治疗,另一组则仅切除肿块并保留周围组织,以比较两种手术的效果。5年后,该研究发现根治术组患者存活率为76%,低于仅切除肿块组患者的85%。20年后,该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没有差别。
结论很明显:在生存率相当的情况下,切除大量癌肿周围组织是多余的,对患者的伤害是不必要的。至此,盛行百年的乳腺癌根治术被拉下神坛。
乳腺癌根治术的兴衰警醒我们两点:一、百年的“金科玉律”也可能是错误的,有质疑才能有进步;二、理论推测不足以说明临床效果,临床效果需要严谨的临床试验才能证明。
癌症之外,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人类健康的另一个主要杀手。1948年开始的美国弗明汉心脏研究证明,血压、血糖和血脂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后,轰轰烈烈压制“三高”的医学运动拉开序幕。
关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目前的普遍认知是:不用药的情况下,它们是不能“自愈”的;用药的情况下它们也是不可治愈的,需终身服药。杨祖耀等发现的高血压“自愈”现象,正是对传统认知的一次挑战。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horizon/2024/0717/496391.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健康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探索构建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提高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引领,以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为有力保障,以职工群众获得感和认同感为检验标尺,加强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工作落实,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生根。第八师石河子市卫生健康委被命名为2021—2023年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在提高基层基础工作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领导,确保优化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兵团结合实际,相继出台《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通过政策支持,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工作协调落实。密切监测生育形势,科学把握人口变动的结构特征,加强全员人口信息应用管理,筑牢数据安全保护防线,加强人口监测预警与形势研判,更好服务和保障优化生育政策落地。改革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实行年度考核,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统筹协调和任务落实。同时,加快推进兵团妇幼保健院建设,提升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危急重症诊治水平。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持续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统筹力量,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兵团对托育服务现状开展调研,形成托育服务现状调研报告,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形成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合力。动员各师市和社会各界在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深化医育结合等方面,推出务实有效的举措。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建设具有示范效应的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负担,更好地满足群众生育意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努力让兵团家庭放心、让婴幼儿受益,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view/2024/0717/496394.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刘影侠 特约记者 周海蕾)自2021年以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聚焦老年群体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在友善文化、友善管理、友善服务、友善环境四个方面协同发力,高标准强力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为巩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成果,着力破解老年群体就医难题,促进便利老年人就医举措进一步细化落地,近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出台《安徽省老年助医行动服务举措(试行)》。《服务举措》按照诊前、诊中、诊后就医流程,聚焦老年人反映突出的就医难题,提出5个方面15条工作举措。
积极营造友善环境。《服务举措》要求,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就医志愿服务,配有专兼职社会工作者或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助医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常态化开展职工为老服务培训,普遍推行医务志愿者制度。推进老年人就医环境适老化改造。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药房应开设用药咨询窗口或利用“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向老年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等。
强化诊前服务。《服务举措》要求,扩大就诊转运服务供给,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院间转诊等难题。依托健康安徽服务平台设置的专用号源池,将一定比例号源用于优先保障老年人转诊就医。推进省属三甲医疗机构改进号源管理方式,增加心血管、内分泌、风湿免疫、呼吸、消化等老年人常见、多发疾病科室出诊单元。医疗机构应不受号源限制,为老年人提供当日接诊服务。
推行“一站式”服务。《服务举措》要求,三级医疗机构探索开展“陪诊陪检服务”,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陪同就诊、检查、取药及办理出入院等“一条龙”就诊服务;为同一老年人开具的检验、B超、CT等多个检查项目或有复杂告知的项目,实现集中一次性预约;对65岁以上老年人优先予以安排,并提供检查检验结果网上查询、移动推送或办理快递到家等服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一站式”办理信息登记、住院预约、入院缴费等各类事项,实行老年人住院费用预结算、床旁结算,优化老年人出入院管理。
增强诊后延续服务。《服务举措》要求,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疗机构为康复期老年患者提供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上级医院转诊的老年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延续性服务。具备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将康复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三级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二级医疗机构探索建立老年人责任护士服务制度,为老年人持续提供护理随访、居家护理指导等延续性护理服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为居家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专业、便捷的上门护理服务。
提升老年病综合诊疗能力。《服务举措》要求,依托省老年医学(疗)中心推进多病共治、多学科联合诊疗和专病中心建设。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加强老年医疗核心技术推广。持续推进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加强老年健康人才培训。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常见病诊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能力。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17/496405.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巴合提别克·努尔江 阿提克木·买买提肉孜 特约记者 夏莉涓)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疾控局、自治区中医药局联合召开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部署会,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哈密市及喀什地区纳入试点范围。
会议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人员配置标准及管理机制。会议要求,自治区各级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作为推动试点工作的主体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好组织保障和指导督促作用,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聚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实践的模式和路径。
会议提出,牢牢把握疾控体系的改革方向,鼓励首创精神,注重总结经验,坚持协同高效,突出试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结合新疆实际推动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落地见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17/496400.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7 健康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张晔 从近日召开的贵州省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目前,该省已有80个县区启动建设141个医共体,覆盖乡镇卫生院1412个,覆盖村(社区)卫生室1.5万余个,有效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整体提升了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就近享有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据悉,贵州省结合实际创新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规划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为抓手,构建梯次带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格局。按照“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模式搭建县域医共体,加快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信息畅通,让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攥指成拳”。
国家监测数据显示,该省县域内门急诊就诊率达92.64%,较县域医共体建设前提高了3.97个百分点;县域内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达55.34%;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达78.45%,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按照规划,2024年,贵州省按照全面实施“六统一”和构建“四个共同体”的要求,推动医共体建设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覆盖村卫生室和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站,整体提升县域内卫生健康水平。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17/496399.html
返回目录>>
2024-07-18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卫报》17日援引最新调查数据报道,英国每年有13.3万男性过早死亡,且很多人死于完全可以避免的健康问题。
报道称,英国男性的整体健康状况比其他发达国家糟糕,生活在英国贫困地区的男性过早死亡的概率比富裕地区高出81%。就2021年出生人口而言,英国男性的平均寿命较本国女性短4年左右,较瑞士男性短3年多,较澳大利亚男性短2.6年,较爱尔兰男性短1.3年。
调查还发现,英国男性对健康不够重视。64%的英国男性在出现症状后一个多星期才去就医,48%的英国男性认为无需定期进行体检,且只有不到40%的英国男性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费体检机会去体检。
男性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自杀是20至34岁年轻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男性自杀率比女性高3倍。有专家呼吁加强对男性健康的重视,并喊话新上台的工党在政府中设置专门负责男性健康的职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ehO3KRVgU
返回目录>>
2024-07-18 央视新闻客户端
日本原燃公司17日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位于青森县六所村的一家铀浓缩工厂日前发生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液体泄漏事故,泄漏量约1.5升。该公司称,泄漏出来的放射性液体未漫出设施内的围挡,已被回收。泄漏未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也未造成人员健康受损。
据称,放射性液体是从一处管道阀门泄漏的。当地时间16日上午,工作人员确认发生了泄漏,并重新拧紧阀门。目前泄漏已停止。
日本原燃公司正在对发生泄漏的原因进行调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ehQxrKEW3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