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7-11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打造零售药店赋能体系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防线

高层动向

于学军率团出席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年度会议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圆满完成消防演练技术练兵工作

2024年江苏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总结和培训会议在南京顺利召开

科研动向

警惕厨房常见的清洁海绵!南大、东南团队研究:

磨损后每克释放出650万个塑料微粒,恐伤脑伤肝

我们的悲喜在这件事情上是相通的!哈佛大学研究发现:

长期便秘会影响认知功能,超过3天排便者,认知功能明显恶化,相当于衰老3岁!

燃烧我的卡路里!JCI:

科学家成功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燃烧热量的米色脂肪细胞,有望开发新型减肥疗法

揭秘大脑能量补给站!Nature:在高强度脑力活动中,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A2B受体检测神经元活动,并触发腺苷酸介导的cAMP信号通路

舆情信息

这种病夏季多发,多位明星曾“中招”

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将调查93名消费者死亡详情

科学家发现红斑狼疮病因和“逆转”方法

AI模型可为癌症患者选择最佳疗法

出生缺陷防治把好我国人口健康“第一关”

新激素可维持哺乳期骨骼强健

“大健康”产业急需数据科学家

——专家学者热议医疗健康数据应用

助力构建健康饮食环境 《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报告》发布

让医学科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卸完煤制油接着运食用油暴露“三重失守”

加快构筑卫生健康人才优势

设备上锁,贻误黄金抢救时间

热点追踪

打造零售药店赋能体系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防线

2024-07-10 新华健康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高发等挑战,零售药店作为守护社区健康的前沿阵地,正积极扩展服务功能,通过持续提升药师的药事服务专业水平,让更多慢病患者在基层获益。

今年,由新华网主办、欧加隆共同参与的“欧翎先锋·我们身边了不起的医药零售人”全国优秀零售药师事迹展全面启动。

事迹展依托业内首个零售执业药师教育赋能品牌项目“欧翎先锋”,聚焦过敏性鼻炎、痛风、心血管等多个广泛影响大众健康的常见慢病,展现零售药师通过专业赋能培训、业内分享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药事服务能力,在社区基层健康管理、公众健康意识提升及促进行业繁荣发展等方面,持续做出积极贡献。

每年的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性疾病,在我国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成年患者自报患病率已达到17.6%,而青少年的患病率更是高达18.46%,广泛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鼻炎慢病的防治重在日常,健康防线从医院延续到社区。在百姓身边的零售药店,越来越多优秀的执业药师正加入到鼻炎慢病管理和疾病科普的队伍中来,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院外专业力量。

“药师不仅是合理用药指导的专家,更是健康理念的传播者”——张仲景大药店

据临床观察,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与感冒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常常导致患者难以区分,错误地将过敏性鼻炎当作普通感冒而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河南张仲景大药店股份有限公司执业药师闫婷所接触的患者群体中,就不乏存在过敏性鼻炎患者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

除了在日常工作中给患者提供疾病科普外,闫婷还通过积极参与张仲景国医馆定期举办的健康咨询和讲座的活动,向公众深入传播健康与养生知识。“在鼻炎慢病管理方面,药师的角色不仅是合理用药指导的专家,更是健康理念的传播者。每一次疾病科普都是对药师职业价值的践行;每一次耐心的解答都能为患者提高疾病认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闫婷说,“‘欧翎先锋’的赋能培训给了我们很多科普指导,相信未来,我们的科普传播会越来越优质有效,真正帮助到更多患者。”

“必须不断精进,为患者用药把好关”、“每一次创新,都为了能让患者更省心”——全亿健康

执业药师在确保居民用药安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执业药师专业的药学评估、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和定期的药物审查,能够有效地帮助居民避免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他们为居民的用药疑问进行解答,提供科学的健康咨询,引导居民建立正确的用药习惯,从而保障了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指导居民安全用药、避免用药风险,是我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全亿健康担任“慢病管理专员”的王新智坦言:“今年,通过参加‘欧翎先锋’多样化的赋能培训,着实令我对疾病的防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我在日常的药事服务中更得心应手。”面对鼻炎患者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对鼻用糖皮质激素的误解,王新智用“欧翎先锋”培训中获得的专业科普知识纠正患者错误的疾病防治认知,在安抚他们因“谈激色变”而产生的不安情绪的同时,最终成功帮助患者正确理解了鼻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关键作用。

除了专业的培训赋能形式,“欧翎先锋”项目还通过其线上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让参与项目的广大执业药师能够随时学、随时练。全亿健康执业药师孟桂兰就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之一。

通过观看线上课件,孟桂兰认识到规范洗鼻对于鼻炎防治的积极作用。经过与管理层的商量,她开始在药店内为鼻炎患者现场科学演示鼻腔盐水冲洗的规范动作,这一创新做法令不少患者获益。“创新优化服务流程,让我们收到了不少来自患者的正向反馈。这些肯定的声音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为我今后持续创新、不断优化服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一次药事服务,不仅体现了专业度,更体现了这份职业的社会价值”——西安怡康

规范和长期用药对于有效控制过敏性鼻炎症状至关重要。《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里将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列为一线治疗药物。以鼻用糖皮质激素为例,对于轻度和中重度间歇性鼻炎患者,建议疗程不少于2周;对于中重度持续性鼻炎患者,建议在医嘱指导下进行4周(28天)以上疗程。这不仅考验着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也对药师的专业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下,面对患者多样化的健康状况和用药需求,能否持续为药师队伍赋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西安怡康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执业药师吴楠通过培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结合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深入理解每位患者的购药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分析,并给予患者建档、定时提醒用药、患者情况追踪等服务。吴楠认为,专业的药事服务不仅彰显了药师的专业素养,更是对患者承诺的坚守。

“给予患者个性化管理是我作为药师的职责之一,每一次精准的服务,都是对患者健康的呵护。这不仅体现了我身为药师的专业度,更体现了这份职业的社会价值。”吴楠说。

“给与患者疾病和心理层面的支持,我们一直都在患者身边”——康佰家

“慢病的治疗与长期管理如同一场马拉松,需要患者和药师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着向前迈进。‘欧翎先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让我们各大连锁间的药师同行们齐聚一堂互相交流,还能让我们与专业医师们近距离请教学习,为我们精进药事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康佰家大药房执业药师吴碧容谈到,“我们在学习和交流的时候,除了在专业疾病防治方面的交流,也会分享如何给予患者心理层面的支持。”吴碧容认为,药师的关怀不仅能够温暖患者,更能帮助他们构建面对疾病挑战时的积极心态,这会是今后慢病健康管理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环。

药师的工作不只是关于药物,更关乎人心。随着“欧翎先锋”项目的不断深入推进,相信将会有更多执业药师加入到推动优化健康管理生态的行列中来,携手构建更高效、更人性化的药品零售服务体系,共同筑起守护全民健康的坚强社区屏障,为全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710/bbd10b1638754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于学军率团出席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年度会议

2024-07-10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2024年7月6-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率团出席在孟加拉国举行的第21届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部长级国际会议、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以下简称“伙伴组织”)第27届理事会会议。

于学军在部长级会议上介绍了中国政府落实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的进展和成效,以及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等发展理念,表示愿同各方一道,深化合作交流,携手推动《行动纲领》落实取得新进展,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作为伙伴组织副主席国,于学军出席理事会会议,参与讨论并审议通过了伙伴组织治理相关事项。会议期间,于学军同孟加拉国卫生与家庭福利部部长、联合国人口基金代表等进行交流。

来自伙伴组织成员国以及联合国人口基金等200余名代表出席上述会议。与会各国均表示愿进一步用好伙伴组织这一平台,继续深化人口与发展领域南南合作。

委人口家庭司、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陪同参会。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78/202407/602460ac39f84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圆满完成消防演练技术练兵工作

2024-07-10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市疾控中心

  为切实增强中心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职工安全方面的能力,2024年7月9日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与安保科联合开展安全知识、安全演练全员岗位技术练兵活动。

  首先,安全员林菲对如何检查安全隐患、如何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期火灾、如何开展个人应急自救等知识要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针对一楼诊疗区域及三楼办公区域进行了消防安全预防工作提示。安保科刘陪虎要求结核病门诊部全体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消防安全应知应会内容,并对培训演练做了针对性指导,最后带领全体参训人员按照模拟火情预警、紧急疏散、灭火等环节进行了屋顶灭火实操以及逃生演练。

  安全生产是所有工作的底线,一失万无,消防不是一时性、节段性工作,而是经常性、长效性工作。门诊是人员密集、高值设备密集的场所,不同设备、不同区域、不同火情的灭火手段不同,每名工作人员都要树牢安全意识,切实履行安全责任,具备一定的消防灭火能力,熟练掌握应急疏散流程,预防为主,尽全力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避免设备财产损失。

  通过此次培训,大家熟记了四懂四会四能力,并深刻理解含义提高实操技能。深刻认识消防安全必须抓常抓细,门诊上下必须全面查漏洞、补短板、清死角,彻底排查整治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9625.s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江苏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总结和培训会议在南京顺利召开

2024-07-09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4年7月2日至4日,江苏省疾控中心慢非传所在南京召开全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总结和培训会议。来自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社区居民大肠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的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近1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上,省疾控中心慢非传所所长周金意强调了全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重要意义,肯定了项目既往工作为人民群众带来的收益,同时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罗鹏飞副主任医师介绍了全省癌症项目概况和既往完成情况,他结合2024年度全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工作重点梳理了主要难点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扬中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华召来、南通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韩颖颖、徐州市肿瘤医院主任药师董栋、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洪忻、扬中市人民医院助理研究员冯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梁旭阳、启东市人民医院副研究员张永辉、省肿瘤医院副研究员韩静以及赣榆区疾控中心医师王鑫分别就各项目技术方案和数据管理系统操作展开了专项培训,总结执行工作方案和报送数据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此外,来自各个项目点或项目医院的28名代表对2023年本辖区或机构所承担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和经验交流,以进一步提升2024年度任务的完成质量。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项目技术人员进一步掌握了早诊早治项目相关标准和规范,提升了数据报告质量,为全面推进全省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夯实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7/t20240710_94015.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警惕厨房常见的清洁海绵!南大、东南团队研究:磨损后每克释放出650万个塑料微粒,恐伤脑伤肝

2024-07-10 生物谷原创

磨损后的海绵每克会释放出650万个微塑料纤维(MPFs);而放眼全球,因消耗清洁海绵而产生的总排放量将达到4.9万亿个!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东西,几乎家家户户每天在使用它,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构成的——没错,那就是「清洁海绵」。

“清洁海绵”,又称三聚氰胺海绵,是一种由聚三聚氰胺-甲醛聚合物组成的典型聚合物海绵,具有开放式蜂窝结构,并与支柱相互连接。最早,三聚氰胺海绵被用作阻燃剂和噪音消减剂,广泛应用在民用、建筑和航空工业中。

但三聚氰胺海绵的作用不限于此,由于其特殊的孔隙率与氮含量,研究者发现它在处理水和溢油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于是,自2000年以来,清洁海绵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家用清洁工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神奇的橡皮擦”。

不过,日常使用清洁海绵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清洁海绵很容易“烂掉”。

由于聚合分子的三嗪环之间没有柔性长链,三氯氰胺产品的耐磨性并不好,除了肉眼可见的“破损”之外,三氯氰胺化合物还会在磨损过程中释放出人眼看不到的微塑料。更令人心惊的是,已有检测在废水和土壤中发现了含三聚氰胺的微塑料的存在!

于是,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存在感不高”的微塑料排放源。近日,来自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探究了“魔术擦”在不同粗糙程度的金属表面摩擦后的情况,结果显示:磨损后的海绵每克会释放出650万个微塑料纤维(MPFs);而放眼全球,因消耗清洁海绵而产生的总排放量将达到4.9万亿个!

对于微塑料,读者们并不陌生。随着塑料制品消费量的逐年增加,塑料污染成为了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威胁之一。而这些塑料制品释放出来的塑料碎片,又会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进一步降解后分解成为“更微小但更严重”的威胁,即微塑料。

其中,MPFs是环境微塑料的主要类别,约占80-90%。生活中的MPFs主要来自纺织品,而通过施加外力摩擦又会大大增多纺织品释放出的微塑料,比如磨损的聚酯纺织品释放出来的MPFs是普通的十倍及以上。

那么,由聚合物海绵制成的、极易产生磨损的“清洁海绵”究竟会产生多少量级的MPFs呢?

研究者从市面上购买了三种白色三聚氰胺海绵,均是国内常见的家用清洁品牌。光谱分析显示,不同品牌的海绵具有相似但不完整的一致结构。

在被粗糙金属表面磨损之后,“魔术擦”的质量大约减少了4.9-8.7%,可见海绵在磨损后释放出大量的塑料颗粒。然而,即使没有磨损,海绵的质量依然减少了1.8-4.0%,这种程度的质量减少主要归因于MPFs的释放和甲醛溶解或挥发。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M)成像得到的结果更为直观——清洁海绵的质量每损失1g,将会产生240-1010万的MPFs。

当MPFs数量与质量损失进行归一化后,清洁海绵的每克磨损大约会产生650万微塑料纤维,这几乎与24小时机械搅拌口罩释放出的MPFs数量相当。

此外,对比了三种海绵后发现,高密度海绵中含有更多的短支柱和更少的长支柱。也就是说,高密度海绵有着更高的耐磨性且不易开裂,会产生更少的MPFs。

有意思的是,研究者进一步具像化了清洁海绵造成的“全球污染”。

基于亚马逊和eBay数据,研究者估计全球至少售出了5.9亿个清洁海绵,约合7.5吨。假设有10%的海绵被完全磨损,每克磨损的海绵会释放出650万MPFs,那么全球范围内将释放出4.9万亿个微塑料纤维。

研究者强调,海绵磨损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可能远超想象。由于只统计了在线销售情况,本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生活中清洁海绵的使用场景真不少,比如:室内平底锅、浴缸和地板的清洁以及室外汽车轮胎、庭院和栏杆等多种物品的擦拭,所以全球排放量只多不少,并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严重的微塑料污染!

综上所述,“清洁海绵”带来的微塑料污染值得关注。每磨损1g的海绵将释放出650万个MPFs,而放眼全球,这一量级是相当骇人的!

事实上,这些微塑料以及纳米塑料早已伴随着饮食和环境侵入了人体内,科学家已在人类的肠胃、肺部以及胎盘等多个器官中发现了微塑料。而去年,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学者竟在与外部环境没有接触的器官“心脏及其周围组织”中监测到微塑料,说明微塑料带来的污染已达到了人体最深的解剖结构。

而这些入侵人体的微塑料,又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出乎预料”的损害,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很容易被忽视,但对健康的危害是积年累月的!

比如: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仅摄入后2小时,微塑料就会穿过血脑屏障抵达大脑,增加炎症、神经系统疾病以及退行性疾病的风险;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还发现,食物和空气传播的微塑料会损害肝脏功能、破坏血清抗氧化活性,导致肝脏病变甚至“肝中毒”......

因此,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势在必行!本次研究人员也呼吁商家改良“魔术擦”的制造工艺;而作为消费者,可以更多地选择天然纤维制成的清洁产品,比如丝瓜瓤或竹子,减少三聚氰胺海绵的使用。千万不要等到身体被彻底“塑化”后再追悔莫及!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c69833981db.html

返回目录>>

我们的悲喜在这件事情上是相通的!哈佛大学研究发现:

长期便秘会影响认知功能,超过3天排便者,认知功能明显恶化,相当于衰老3岁!

2024-07-10 生物谷原创

报告显示,排便频率较高的参与者膳食纤维摄入量较高,使用泻药的频率较低。与那些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相比,排便频率或多或少的参与者身体活动较少,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并使用抗抑郁药。

便秘,一种难以言说的痛,困扰着不少朋友。虽然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在便秘这件事情上,大概是相通的,使出“洪荒之力”,却依然“颗粒无收”,那种在厕所经经历地老天荒的感觉并不好受。

偶尔一次的排便费劲儿,并不属于便秘。便秘是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偶尔发生便秘是常见现象,但当便秘持续>12周则为慢性便秘。

众所周知,长期便秘对身体危害很大,比如腹痛腹胀影响生活质量,诱发混合痔、肛裂和直肠脱垂等。那么问题来了,排便次数可能还会影响认知功能,您知道吗?

去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哈佛大学等单位联合在知名期刊Neurology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题目为“Association Between Bowel-Movement Patter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a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the Gut Microbiome”,结果发现,与每日排便一次者相比,每3日或更长时间才排便的受试者认知功能明显更差,相当于认知功能衰老三年,其可能与肠道微生物菌群和特定微生物种类显著相关。

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护士健康研究II(NHSII)中12696名女性受试者排便频率与客观测量认知功能的关系;以及来自护士健康研究(NHS)、NHSII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三个队列研究的113145名女性和男性受试者排便频率与主观认知功能的关系。并在探索性分析中,深入研究了来自NHSII和HPFS的515名受试者的排便频率、肠道微生物群和主观认知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将研究人群按照排便频率分为四类:每三天或更久,每隔一天,每天,每天两次或更多次。在排便频率评估时,NHS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75.7岁,NHSII为58.6岁,HPFS为74.5岁。

报告显示,排便频率较高的参与者膳食纤维摄入量较高,使用泻药的频率较低。与那些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相比,排便频率或多或少的参与者身体活动较少,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并使用抗抑郁药。

研究者使用CogState计算机神经心理评价软件来评估客观认知功能,研究显示,在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排便频率与客观认知功能呈现反J形剂量反应方式相关。并且学习和工作记忆以及精神运动速度和注意力也存在类似的剂量-反应关联。

客观认知功能方面,与每日排便的受试者相比,排便频率为每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的受试者的认知恶化程度相当于衰老3.0岁。特别是在学习和工作记忆方面,排便频率为每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的受试者,其认知能力恶化相当于衰老7.1岁。

主观认知能力下降是用一组是/否问题来评估的,包括NHSII和NHS的7个问题和HPFS的6个问题,涉及自我感知的近期记忆和认知变化。结果显示,在三个独立队列中,排便频率与主观认知能力下降剂量反应均呈反J型关系。

主观认知功能方面,与每日排便者相比,排便次数最少(每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和最多(每天两次或更多次)的受试人群,主观认知能力下降的几率分别高出73%和37%,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主观认知下降抱怨的可能性分别高出19%和10%。与此同时,排便频率与一般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视觉空间技能的长期恶化可能性之间也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紧接着,研究人员还在515名受试者中探索了肠道微生物在排便频率和认知功能之间关系中的作用。研究者指出,虽然排便频率不是肠道微生物组成的主要驱动因素,但PERMANOVA显示,排便频率与肠道微生物组的整体变化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排便频率与PCo1呈显著非线性相关。此外,主观认知能力下降与肠道微生物组总体变异显著相关,与PCo1呈正相关。

最终,研究者确定了19种与排便频率显著相关的微生物,15种与认知功能显著相关的微生物;3种微生物与排便频率和认知功能均显著相关,包括瘤状球菌、柠檬酸梭菌和厌氧杆菌(An250)。与生态失调相关的细络菌属,如细小弧菌、异速弧菌和非典型弧菌,是常见于口腔、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的革兰氏阴性和严格厌氧细菌,与更频繁的排便有关。

在排便频率较低的受试者中,观察到Roseburia spp.丰度减少,包括R. inulinivorans和R. faecis等主要的丁酸盐产生细菌物种在内。在认知功能方面,条件致病菌丹毒弧菌Erysipelatoclostridium ramosum和厌氧细菌Blautia sp. CAG 257的富集与认知功能恶化有关。膳食纤维加工者和丁酸盐生产者Eubacterium eligens菌在认知功能较好的受试者体内含量更为丰富。

总的来说,便秘人群要多注意,排便频率越低,客观测量的认知功能越差,主观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越高。与肠道微生物失调相关的促炎微生物物种的富集和产生丁酸盐的微生物的消耗可能部分解释了异常排便模式和认知功能之间的机制联系。

无独有偶,我国的一项横断面研究[2]发现,中国老年人便秘的患病率较高,与认知健康的个体相比,痴呆和na-MCI(na-MCI)患者的便秘患病率更高。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也曾发表一篇文章[3],认为微生物群-肠-脑轴被认为在帕金森病(PD)中起重要作用,PD样肠道生态失调发生在PD的前驱阶段,与本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由上所知,长期便秘病不是小事,与身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引起足够重视,须改善生活方式并积极治疗。作者指出,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排便频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阐明肠道微生物群在认知障碍和痴呆中的机制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360833855f5.html

返回目录>>

燃烧我的卡路里!JCI:

科学家成功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燃烧热量的米色脂肪细胞,有望开发新型减肥疗法

2024-07-10 生物谷原创

医学博士Brian Feldman说道,“许多人曾质疑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的可行性,但我们不仅证实了此过程是可实现的,并且还展示了其实则比大家预期的更为容易。”

众所周知,健康的脂肪组织是机体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需的。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题为“White adipocytes in subcutaneous fat depots require KLF15 for maintenance in preclinical mode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抑制一种特殊蛋白就可以将普通脂肪转化为“卡路里燃烧器”(calorie burner)——米色脂肪细胞。这一发现,不仅解答了此前药物试验未能成功的谜团,更为减肥药物的研发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传统观点认为,生成棕色脂肪需从干细胞开始,然而,本研究颠覆了这一认知。医学博士Brian Feldman说道,“许多人曾质疑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的可行性,但我们不仅证实了此过程是可实现的,并且还展示了其实则比大家预期的更为容易。”

哺乳动物体内通常存在三种类型的脂肪细胞:白色、米色和棕色。其中,白色脂肪负责能量存储,而棕色脂肪则负责能量燃烧,释放热量以维持体温。米色脂肪细胞兼有两者之长,既能存储又能燃烧能量,并且能融入白色脂肪堆中。

人类和许多其它哺乳动物生来就有棕色脂肪堆积物,其能帮助维持出生后的机体体温,虽然婴儿的棕色脂肪会在出生后第一年内逐渐减少,但米色脂肪却能持续留存。人体能自然地响应饮食和冷环境,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鉴于干细胞的稀缺,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直接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米色脂肪细胞的“开关”。

科学家成功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燃烧热量的米色脂肪细胞 有望开发新型减肥疗法

研究者指出,在人体中,白色脂肪细胞普遍存在,基于早期研究结果,即名为KLF-15的蛋白在脂肪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发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此,在本研究中,科研团队聚焦于探究KLF-15蛋白在小鼠体内的作用机制,由于小鼠终生携带棕色脂肪组织,这为研究提供了理想模型。

研究者发现,相比棕色或米色脂肪细胞而言,KLF-15蛋白在白色脂肪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较低。当研究者在小鼠体内引入缺乏KLF-15的白色脂肪细胞后,观察到这些细胞被转化为了米色脂肪组织。这一发现揭示,脂肪细胞之间并非界限分明,而是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且在没有KLF-15蛋白的情况下,身体似乎倾向于形成米色脂肪组织。

为了深入了解KLF-15蛋白如何施加其影响,研究团队进一步在体外培养了人类脂肪细胞。实验显示,KLF-15蛋白能够调控Adrb1受体的表达水平,该受体对维持能量平衡至关重要。先前的研究已证实,激活Adrb3受体可导致小鼠体重下降,但相关药物在人体试验中效果不佳,令科学家们感到挫败。对此,Feldman博士提出,针对人体内Adrb1受体的药物可能展现出更佳疗效,与现有的抑制食欲或血糖水平的注射型减肥药相比,其优势在于作用范围仅限于脂肪组织,不会干扰大脑功能,从而可能规避副作用,如恶性肿瘤的发生。此外,由于脂肪细胞生命周期较短,这种治疗方法的效应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尽管研究尚未完成,但Feldman博士及其团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确信,当前的发现对于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揭示了白色脂肪细胞特性的维持机制,为开发针对人类肥胖及伴随疾病的新疗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0a2833122bf.html

返回目录>>

揭秘大脑能量补给站!Nature:在高强度脑力活动中,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A2B受体检测神经元活动,并触发腺苷酸介导的cAMP信号通路

2024-07-10 生物谷原创

研究人员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受体——A2B受体,其能检测并监测神经元活动,并诱发一种涉及腺苷酸(adenosine)的cAMP信号通路。

大脑,这个由亿万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网络,其高效运转依赖于充足且不间断的营养和氧气供应。星形胶质细胞,作为神经元的亲密伙伴,不仅遍布整个神经系统,还掌控着大脑对葡萄糖的摄取与代谢。然而,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间的代谢协同机制,即如何确保神经元能量需求的精准满足,一直是科学界尚未揭开的谜团。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Adenosine signaling to astrocytes coordinaates brain metabolism and functio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小鼠和细胞进行研究后,揭示了大脑在高强度活动时如何即时补充能量的精妙机制,这一发现有望引领出维护大脑健康与延寿的新疗法。

Alexander Gourine教授说道,我们的大脑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它们协同工作,调控着包括运动控制、学习及记忆构建在内的各种功能,执行着一系列复杂任务。这些密集的运算活动对能量需求巨大,且持续不断地需要营养与氧气的供给。尤其在进行高强度脑力劳动时,大脑对能量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如何精准地将代谢能量输送到活跃的大脑区域,背后的精细机制尚待科学界深入探索。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称之为星形胶质细胞的脑细胞似乎在为大脑神经元提供所需能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类胶质细胞,也是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非神经元细胞。当邻近的神经元需要增加能量供应时,星形胶质细胞就会通过迅速激活其自身的葡萄糖储存和代谢从而迅速行动,并加速乳酸的生成与释放。乳酸这一产物,能够及时补给神经元的能量库,确保大脑在高负荷运作下的能量供应。

科学家发现维持机体大脑能量的特殊细胞机制 有望促进个体晚年的大脑健康

这项研究中,通过对小鼠模型和细胞样本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受体——A2B受体,其能检测并监测神经元活动,并诱发一种涉及腺苷酸(adenosine)的cAMP信号通路。研究者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中由腺苷酸所激活的代谢信号通路与我们在锻炼时肌肉和肝脏中能量提取以及储存的通路是完全相同的。

腺苷酸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激活的代谢信号,能促进葡萄糖的代谢,进而为神经元供能,确保即使在能量需求高涨且供应受限的条件下,神经递质介导的突触传递仍能高效运行。实验显示,一旦小鼠体内关键的星形胶质细胞受体功能丧失,大脑的整体活性和效率显著下降,表现为代谢减缓、记忆受损以及睡眠模式紊乱,这强烈提示研究中辨识的cAMP信号通路对学习、记忆和睡眠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Theparambil博士强调,这项发现的意义深远,它可能为治疗与大脑能量失衡相关的一系列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痴呆,开辟全新路径。随着年龄增长,大脑能量平衡逐渐受损,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化过程中,这种损害更为严重。现在,研究人员已经锁定一个极具潜力且可药物干预的目标,有望催生新的策略来守护大脑功能,保持认知健康,推动大脑长寿。

总而言之,研究结果有力证明腺苷酸A2B受体扮演着星形胶质细胞感应神经元活性的角色,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cAMP信号则调控着大脑能量代谢,支撑着睡眠、记忆等生命基础机能的正常运转。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1d08330892a.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这种病夏季多发,多位明星曾“中招”

2024-07-1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10日电(韦香惠)如果有人跟你说“快要气死了”,可千万别当做一句玩笑话。他们可能是得了一种叫做呼吸性碱中毒的疾病。

哭到“中毒”是一种什么体验?

近日,说唱歌手张砚拙在一档综艺中谈到复出,称之前生病得了呼吸性碱中毒。尚雯婕听到后说,自己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情况。

中新健康注意到,多位明星都有此症状。比如,新生代女明星何蓝逗就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自曝,自己情绪激动时出现过呼吸性碱中毒。

类似的体验引起许多网友共鸣。有一位学医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呼吸碱中毒的经历,起因是家庭事务引起情绪波动,他选择独处卧室,侧卧期间情绪激化。

他突然察觉到手脚逐渐麻木并僵硬,随后不适感蔓延至躯干。与此同时,他开始大量出汗,耳鸣声响起,口唇及面部周围感觉麻木,甚至无法正常闭合嘴巴。在极度不适中,他尝试调整体位,几乎呈俯卧状,用手轻按胸口,竭力放缓呼吸节奏,并努力安抚情绪,直至四肢恢复知觉,方能缓缓起身,出门呼吸新鲜空气以缓解症状。

事后,这位网友反思,即便具备医学知识,在面对此类紧急状况时,情绪管理与自我调适依旧充满挑战。他强调,若在恐慌与焦虑中无法及时调控呼吸,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介绍,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由过度通气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和血液pH值升高。其常见病因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不当使用呼吸机等。患有这类基础病的人群有更高的发病风险。

呼吸性碱中毒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精神因素如紧张、兴奋、焦虑、情绪激动或生气等,这些心理状态会刺激呼吸中枢,促使呼吸加速;此外,剧烈疼痛、某些药物作用或疾病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高原反应、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水杨酸中毒等,亦可诱发呼吸中枢兴奋,加速呼吸频率。

在呼吸性碱中毒状态下,体内酸碱平衡被打破,血液中碳酸氢盐相对增多,导致血液pH值升高至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血钙和血钾浓度可能下降,引发脑血管收缩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临床表现涵盖手、足、面部尤其是口周的麻木感,伴有针刺样感觉,患者常感到胸闷、胸痛、头晕,甚至出现恐惧感。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四肢抽搐、意识障碍乃至昏迷。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健康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遭遇呼吸性碱中毒,如长时间大声喊叫、持续唱歌或儿童、婴幼儿长时间哭闹等,均可能因过度通气而诱发此症。

“夏季是呼吸性碱中毒的多发季节”,陈志告诉中新健康,在高温酷暑与连绵阴雨的季节里,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汗液分泌增多,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加剧情绪波动。

纸袋可用于呼吸性碱中毒急救

针对呼吸性碱中毒,一种广为人知的缓解方法是“纸袋呼吸法”。具体操作为:患者使用一个纸袋轻轻覆盖住口鼻,进行缓慢呼吸。

陈志表示,这种方法的科学依据在于,通过重复呼吸纸袋内的空气,可以增加患者吸入的二氧化碳量,从而帮助纠正血液中二氧化碳过低的情况,恢复正常酸碱平衡。此外,佩戴口罩也能达到类似效果,但需注意,对于有哮喘或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这种方法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另外,在采用物理手段缓解症状的同时,稳定患者情绪同样重要。焦虑和紧张往往会加剧呼吸性碱中毒的症状,因此,通过对话、引导深呼吸等方式帮助患者放松,减少心理压力,是整个治疗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陈志强调,尽管多数呼吸性碱中毒病例预后乐观,但严重的碱中毒可导致血钾水平下降,进而干扰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对于那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病情迅速恶化的患者,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因此,可以悲伤,但不可贪“悲”。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YJWxmV6K4

返回目录>>

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将调查93名消费者死亡详情

2024-07-10 央视新闻客户端

针对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致消费者健康受损问题,大阪市市长当地时间8日透露说,截至本月5日,小林制药已接到来自233名死亡消费者家属的咨询,该公司将对其中93名消费者死亡是否与服用问题保健品存在关联展开调查。

小林制药曝出问题保健品事件后,公司总部所在地大阪市成立对策总部,负责掌握消费者健康受损情况、推进查明原因和产品回收等工作。

今年3月,小林制药报告死亡病例数为5例、住院人数为289人,但在此后三个月时间里,虽接到大量死亡病例相关咨询,却没有更新数据,直到厚生劳动省6月中旬询问情况后,小林制药才于当月底对外公布最新数据。

根据小林制药6月28日发布的新闻公报,公司又接到来自170名死亡消费者家属的咨询,其中76名死者生前曾服用该公司问题保健品,但他们的死亡与此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在调查中。

日本厚生劳动省本月2日表示,小林制药已向厚生劳动省提交疑似关联死亡病例的调查计划,具体内容没有对外公布。不过厚生劳动省强调,将严格监督小林制药的调查情况,必要情况下,厚生劳动省可能直接参与调查。

日本肾脏学会6月30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105名服用小林制药问题保健品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经治疗后,仍有超过八成患者肾功能未恢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Y4hE5iJjf

返回目录>>

科学家发现红斑狼疮病因和“逆转”方法

2024-07-11 科技日报

红斑狼疮病因不明且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分子缺陷,可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破除这种缺陷可能会“逆转”该疾病。研究成果1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这项新研究之前,科学家一直未能找到该病起因,但推断可能与遗传、激素、免疫及环境等因素有关。红斑狼疮可对肾脏、大脑和心脏等多个器官造成危及生命的损害。现有治疗方法往往无法控制这种疾病,并且会产生降低免疫系统抵抗感染能力的副作用。

此次研究确定了红斑狼疮患者产生的免疫反应的根本失衡,并且定义了可纠正这种失衡以抑制病理性自身免疫反应的特定介质。

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种驱动该疾病的新途径。红斑狼疮患者血液中的多种分子,都存在与疾病相关的变化,最终,这些变化导致由免疫细胞芳烃受体(AHR)控制的途径激活不足(该途径可调节细胞对环境污染物、细菌或代谢物的反应)。正是AHR活化不足会导致过多的促病免疫细胞——T外周辅助细胞去促进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

为了证明这一发现可用于治疗,科学家团队将AHR激活分子放入患者血液样本中,将引起红斑狼疮的细胞,重新编程为一种被称为Th22的细胞,从而成功促进了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的伤口愈合。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医学界对该病的治疗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对当前所有疗法都没有反应。病情持续恶化,让他们肾脏功能也在迅速恶化——超过5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狼疮肾炎,这使他们处于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高风险中。此外,目前也没有可靠的策略可以彻底治愈该病,患者需要终身治疗。现在,科学家从红斑狼疮的病因“顺藤摸瓜”找到一种可“逆转”病程的方法,很可能会将患者从病痛折磨中解救出来,让他们恢复成偶尔感冒、稍许体弱的正常人。这一方向的研究才刚起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会为无数患者带来更多好消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1/c14739-40275663.html

返回目录>>

AI模型可为癌症患者选择最佳疗法

2024-07-11 科技日报

  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Pangea Biomed制药公司的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模型“DeepPT”,可以帮助医生为癌症患者选择最佳疗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癌症》杂志。

  “DeepPT”通过预测患者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图谱来工作。mRNA对生成蛋白至关重要,也是个性化癌症药物的关键分子信息。研究人员表示,当与另一种名为ENLIGHT的工具相结合时,“DeepPT”可以预测患者对多种类型癌症疗法的反应。

  为癌症患者选择合适的疗法非常重要。研究人员利用16种常见癌症的5500多名患者的数据对“DeepPT”进行了训练,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从没有使用该模型的33.3%,提高到使用模型后的46.5%。

研究人员表示,“DeepPT”基于他们此前开发的一款对脑肿瘤进行分类的AI工具。这两款AI工具都绘制了患者组织的显微镜照片——组织病理学图像。这些图像减少了处理复杂分子数据的时间延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1/c14739-40275662.html

返回目录>>

出生缺陷防治把好我国人口健康“第一关”

2024-07-11 新华社

这是我国出生人口健康水平提升的一张成绩单——与5年前相比,全国因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低30%以上,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严重致残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降低约23%。

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把好人口健康“第一关”,出生缺陷防治正在保障更多中国家庭人生无“陷”。

一张蓝图:防治能力持续提升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听力障碍、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病种多,病因复杂,防治往往始于生命的起点。

我国出生缺陷数据下降的背后,是相关检查筛查数据上升:全国孕前检查率达到96.9%,孕期产前筛查率达到91.3%,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和听力障碍的筛查率均达到98%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沈海屏介绍,目前全国普遍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希望尽早发现苯丙酮尿症患儿。如果这些孩子及时服用特殊奶粉,能有效减少智力损害,绝大多数孩子智力可达到正常水平。

此外,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可早期识别听力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如安装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语言训练等,可有效减少“聋”和“哑”的发生。

提高育龄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强化风险因素预防控制,规范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诊断治疗……聚焦多个关口,我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策略一步一个脚印“落地”,防治能力持续提升。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我国还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更加完善的防治链条。

根据这一蓝图,到2027年,一批致死致残重大出生缺陷将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0‰、1.1‰以下。

一张网络:公益救助项目覆盖全国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玉扎(化名)今年4岁,通过足跟血筛查确诊为苯丙酮尿症后,一直吃特殊膳食食品进行治疗控制。“家里一直比较困难,知道孩子的病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时,全家都非常激动。”玉扎的妈妈说。

自2014年起,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开始实施。在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项目累计完成出生缺陷检测超310万例,救助出生缺陷患儿超8.1万人次。2023年9月,该项目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出生缺陷救助主要围绕遗传代谢病、先天性结构畸形、功能性出生缺陷三类疾病展开。”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薛敬洁介绍,患有上述三类疾病、家庭经济困难的18岁以下儿童,在实施机构治疗的医疗费用自付部分超过3000元的,都可以提交材料,审核通过后可以申请到最高3万元的救助。经过审核,玉扎最终获得救助金2万元。

出生缺陷救助项目实施方案2024年将功能性出生缺陷的救助病种增加至186种,湖南对此大力宣传推进,让救助福利覆盖到更广人群。依托救助项目,广西妇幼保健院组建“救心·防残”走基层志愿服务团队,近4年来为4000余名儿童进行筛查和救治。

薛敬洁说,截至目前,项目实施单位已有45家省级管理机构和939家实施机构,形成了全国性出生缺陷救助服务网络。在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中,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患儿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一个指向:努力满足健康孕育的美好愿望

健康孕育,是每一个生育家庭的期望。为此,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努力设置三道“防线”——

一级预防,要统筹推进健康教育、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补服叶酸服务,让出生缺陷尽可能不发生;

二级预防,要提供全方位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加强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减少严重致死致残的出生缺陷;

三级预防,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实行专项检查,努力做到出生缺陷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出生缺陷防治是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沈海屏说,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三级防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把好婚前、孕前、孕期和新生儿期各道防控关口,全力保障群众健康孕育。实施好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强化筛查诊断机构建设,推进筛诊治康一体化服务,促进出生缺陷疾病早诊早治,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残疾,全面保障儿童健康。

更精准地防治出生缺陷,专业人才缺口亟需补上。根据《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下一步还将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满足广大群众生育健康孩子的美好愿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1/c14739-40275656.html

返回目录>>

新激素可维持哺乳期骨骼强健

2024-07-11 科技日报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哺乳期钙流失严重,哺乳妈妈如何保持骨骼强壮。据10日《自然》杂志报道,动物研究表明,母体脑激素(CCN3)不仅可让哺乳妈妈骨骼保持强健,还可促进骨折愈合,并帮助治疗骨质疏松症。

研究人员此前发现,在雌性小鼠中,阻断大脑小区域特定神经元中的一种雌激素受体可导致骨量大幅增加。他们怀疑血液中的一种激素是导致骨骼强壮的原因。

此次研究人员在哺乳期雌性小鼠的同一大脑区域发现了CCN3。如果选定的神经元中没有CCN3的产生,那么,哺乳期雌性小鼠的骨量迅速流失,它们的幼崽体重开始减轻,这证明了该激素在哺乳期间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将CCN3称为母体脑激素。

当在年轻成年和老年雌性或雄性小鼠中提高CCN3含量时,它们的骨量和强度在几周内急剧增加。在一些缺乏雌激素或非常年老的雌性小鼠中,CCN3能够使骨量增加一倍以上。此外,在干细胞实验中,当负责生成新骨的干细胞暴露于CCN3时,它们更容易生成新的骨细胞。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1/c14739-40275624.html

返回目录>>

“大健康”产业急需数据科学家

——专家学者热议医疗健康数据应用

2024-07-11 科技日报

  “我们国家医疗领域具有数据量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但缺乏高质量数据集,也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特别是数据科学家。”7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讨会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

  毛群安表示,数据科学家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稀缺资源。“如今,要开发大数据价值链,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技术,特别需要具有大数据思维。”他强调。

  把浩如烟海的医疗健康数据用起来,是这次研讨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如今,新时代医学正在由“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和人相关的许多数据,都和健康有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王松灵表示,健康大数据是反映全民健康状态的宝贵资源,蕴藏极大应用价值,可为疾病防治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王松灵指出,健康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生产要素,将深刻改变健康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有利于推动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数据要素会产生新的价值增量,从而释放出‘大健康’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医学和统计学、大数据的结合会越来越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讲医疗数据,更多是指医院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健康数据则是指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和医疗数据相比,其范畴扩大了许多。如今,国家和社会在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理念,要落实这一理念,就需要将理念转化为政策,借助数据,更加精准地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切实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各类健康数据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好的统计方法,能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我们的政策是否有效。”杜鹏认为,这正是高校和医疗机构可以合作的领域——前者能展开研究,培养人才,帮助海量数据发挥效益。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黄辉分析,为了更好获得数据中的信息,需要开展医学和理学、工学甚至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医疗技术的发展,需要医工结合,开发新的医疗设备;个性化医疗需要医理结合,探索精准医疗的机理;医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对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首要任务。一个有着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有更全面的视野。黄辉告诉记者,为了培养数据科学人才,他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团队在和医院、政府部门合作时,要加强沟通,了解对方的实际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解决完数学问题,也还只是第一步。我们要把解答和思路再放回到实际中去,看能不能真正解决真实的问题。”黄辉说。

本次健康数据科学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健康大数据研究院主办,由北京生物医学统计与数据管理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协办。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11/c14739-40275622.html

返回目录>>

助力构建健康饮食环境 《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报告》发布

2024-07-10 新华健康

新华网北京7月9日电(刘映)当前,“高钠、高脂肪、高糖”等不合理饮食模式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慢性病防控、助力构建健康的饮食环境,7月8日,中国营养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发布会,并发布《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报告》(以下简称NP模型报告)。会议由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马爱国主持,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市卫健委、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中国广告协会等机构、医院、学会的代表,共计200余人出席会议。此外,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的代表也出席会议,共同探讨营养素度量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营养素度量法(Nutrient Profiling)是指“出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对食品进行分类或排序的科学”。目前,国际上推荐采用营养素度量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开发出相应的营养素度量模型对食物进行营养评价,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国家已采用营养素度量法构建了不同的营养素度量模型,并在推动包装正面标识(Front-Of-Package Labeling)、限制面向儿童的营销和广告、开展健康声称、推动企业配方改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肥胖和慢性病负担的日益加重,营养素度量模型的制定和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界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基于越来越多的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在药物及手术都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控制风险因素就成为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发布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在规范“高盐、高脂、高糖”等食品向儿童的营销、推动健康饮食政策落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三级调研员董静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毕曼达(Amanda Bissex)分别在致辞表示,期待本次会议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法国营养评分标签根据UK Ofcom FSA模型,对食品最终得分采用ABCDE 5个等级对应食品营养健康程度,即所谓的五色营养标签,分别用深绿色、浅绿色、黄色、橘红色、红色标示。其中,字母A代表食品最营养健康,字母E代表食品营养健康程度最低或不健康程度最高;也就是说,深绿色的食品鼓励经常吃,红色建议少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健康与营养处处长石艾黎(Ali Shirazi)博士就营养素度量法(Nutrient Profiling)在国际上的定义,以及全球多个国家依照营养素度量法所开发的不同NP模型的概况及其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高钠、高脂肪、高糖食品摄入过多和全谷物及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已成为中国居民饮食的主要风险因素。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显著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教授介绍了中国NP模型的科学开发过程以及开发目标。她指出,为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促进儿童健康,有必要制定适合中国的营养素度量模型。为此,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国内外营养专业机构,历经三年努力,构建了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旨在规范不健康食品对儿童的营销。

新加坡营养与饮食协会主席Kalpana Bhaskaran教授和上海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处长徐奕丽分别分享了国际和国内在食品正面标签方面的创新探索。

“上海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主要参考国内外标准、考虑饮料营养成分分布及人群饮料摄入情况,最终依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非糖调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评定,分为A级、B级、C级、D级,饮料级别从A到D,其推荐程度递减。”徐奕丽说,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试点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在指导百姓消费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试点后不少企业积极进行配方改良,优化产品配方的比例超过15%。未来上海将从产品稳定评估,试点机制的探索,继续推进项目实施,开展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效果评估等方向继续发力。

在之后的访谈环节,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杨晓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发展处营养专家常素英教授、上海市疾控中心营养健康科主任臧嘉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健康所副研究员高超、卫健策略主任曹瑛出席并回答了现场媒体的提问。访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王竹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分别围绕NP模型国际现况、中国NP模型开发的重要性、NP模型的制定方法等进行了剖析和介绍。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总结会议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养健康的宣传和实践,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目标,为中国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而努力。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709/d72c9c6a8

返回目录>>

让医学科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024-07-09 健康报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对卫生健康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就是要聚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短板,加大医学科技攻关力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让医学科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有30多项来自卫生健康和生命领域,这些项目都紧紧围绕着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久久为功、攻坚克难。基础医学研究领域实现新突破,如“人类生殖发育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代际传递规律研究”项目拓展了人类生殖调控认知边界,“生长因子FGFs调控糖脂代谢新功能与新机制”项目发现了糖脂代谢调控的新钥匙。重大疾病治疗方式迎来新跨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体系创建及推广应用”为最常见的出生缺陷疾病寻找更优解,多个获奖项目聚焦肺癌、鼻咽癌、膀胱癌、胃癌等肿瘤疾病难题探索精准“打法”。医工交叉领域取得新成效,“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装备研制”“超声引导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及产品体系创建与国内外推广应用”等项目通过学科强强联合让医疗装备变得更加精良。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临床问题去。医学科技创新要坚持“生命至上”,从预防和临床实践出发,以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问题、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精准把握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遴选攻关任务首席科学家,鼓励他们致力于研究真问题、潜心于真研究问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医学研究,夯实医学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要建立一流的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整合医学研究力量,凝聚医学基础研究人才,进一步加强医学基础研究。要从重大临床问题出发,开展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工作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促使医疗领域发生变革。要加快推动医学与工科、理科等学科形成合力,探索更多“医学﹢”的实际应用场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市场的优势,积极主动加强部门协同,畅通研审产用深度融合渠道,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新的号角已吹响,新的征程已起航。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殷殷嘱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导,聚焦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求和关键问题组织科技协同攻关,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持续为人民健康福祉增色。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view/2024/0709/496243.html

返回目录>>

卸完煤制油接着运食用油暴露“三重失守”

2024-07-10 健康报

  近日,媒体曝光了一种令人震惊的行业乱象:部分罐车在完成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的运输任务后,未对罐体进行彻底清洗,便直接装载并运输大豆食用油。7月9日,新华社报道称,针对媒体反映的“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

  这一行业乱象,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三重失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混装运输行为的危害性。煤制油作为一种化工产品,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甚至导致中毒。而大豆食用油是人们日常食用的主要油脂之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这两种本应完全隔离的物质却混装在了一起,无疑是令人揪心的。

  媒体报道称化工油、食用油混装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这背后暴露出标准执行不到位、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行业监管缺失等问题。食品油运输应该专车专用,哪能与其他液体混用?我国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明确规定,运输散装食用植物油应使用专用车辆,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车或容器运输。这种漠视食品安全的行为,无疑对消费者健康权益存在潜在威胁。

  对此,要从这起个案出发,从更深层次上反思和解决食品安全责任与监管方面的问题。譬如,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业者,应当坚守安全红线和道德底线,不能为了“省钱”或“省事”而丢了起码的责任与良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的全链条监管力度,提高食品运输安全标准,抓好标准落实工作,禁止食用油和化工液体混装,并针对食品企业、运输公司等建立更为严格的准入制度和查验机制。对于那些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严厉打击。同时,新闻媒体也要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深度曝光那些“害群之马”。

  食品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督促会员单位严格遵守。此外,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品进行更为客观、公正的检测,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可靠的质量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view/2024/0710/496261.html

返回目录>>

加快构筑卫生健康人才优势

2024-07-10 健康报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医学创新成果诞生的背后,是一批批“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杰出医学科技人才。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中医药科学家屠呦呦、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顾方舟等,他们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我国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国当前人才培养与医学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水平医学创新人才缺乏,人才效能还未充分释放。对此,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以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化医教协同,持续完善符合国情的医学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医学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加快构筑卫生健康人才竞争优势。

  医学科技创新是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探索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特别是医学科学家的培养路径。要厚植青年科学家培育土壤,着力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卫生健康科技复合型人才,通过促进“医学﹢X”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传统医科的模式创新、范式转换、知识更新、路径优化和学科升级,培养“医学﹢”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充分激发人才驱动医学科技创新的持久活力,必须适应人才成长特点,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文章,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保障机制,提高人才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育得林满山,自有鸟飞来。要让医学创新人才百鸟争鸣,必须营造良好的医学创新生态环境,为人才发展建好“后勤部”。要着力解决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强化医学科研诚信治理,加强主动监测,对科研失信行为严厉查处,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201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论述,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久久为功、持续接力,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蓝图变为现实,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view/2024/0710/496274.html

返回目录>>

设备上锁,贻误黄金抢救时间

2024-07-10 健康报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并将自今年8月1日起实施。如何管好、用好公共场所配置的AED,是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

    《广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规范(暂行)》要求,AED应配保护外箱或机柜,保护外箱或机柜门应方便快捷开启,不得上锁、不采用扫码开启。这让笔者当即想到:公共场所AED还有上锁的?使用还需要扫码?这不是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吗!但查询资料后发现,还真有上锁、需要扫码的。

  2022年曾有媒体刊发一则消息《取AED不用扫码了》,披露一些地方的AED有的上了锁,有的需要扫码,有的需要在手机软件上注册后才能使用。换个角度看,AED上锁、需要扫码也有原因:一是设备管理问题,以防设备的丢失和破损;二是为了获取数字信息,比如什么时候使用了、谁使用了、使用了多长时间,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对AED进行升级改造。但是,这些理由着实是“好心办坏事”,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懒政”,为了方便管理而忽视了急救需要。

  心源性猝死大多是突发的,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约4分钟。当“救命神器”AED被上锁或者需扫码注册才能使用时,无疑会白白浪费抢救时间。早在2021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就明确规定,AED外箱或机柜门应方便、快捷开启(不上锁、不扫码),避免错失抢救时间。因此,应抓紧取消公共场所AED的上锁、扫码操作,不能为了“便于管理”而导致“不便使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view/2024/0710/49626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