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02

发布时间:

2024/07/02

浏览次数:

268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7-02

内容导读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高血压等4类慢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发布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025—2027年项目库预算专题会暨中心预算工作委员会会议

CT用于尘肺病辅助诊断和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培训班在湖南长沙顺利举办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控所开展安全与保密教育

国家老年健康工作专家组莅临浙江省调研

科研动向

Nat Aging研究证实:遵循健康生活指南延寿不是梦!

仅仅是为期两年的热量限制饮食,也能显著减缓生物年龄的进程

Nat Metab | 艾玎/朱毅/孙金鹏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的潜在机理

迎难而上攻克底层技术,上海研发全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破解“高血栓”全球医学难题

北京医院研究发现,一周饿2天,降糖效果超过二甲双胍

舆情信息

洪灾后,如何预防传染病?来看权威解答

清洗卫生间竟然中毒住进ICU 日常生活当心这些潜在“毒素”

最新研究:喝咖啡大大降低久坐死亡风险,尤其适合这4类慢病人群

吃饭一个改变,降糖效果堪比降糖药!血压血脂也更好!

精准控制药物释放 提升创面修复质量

局部晚期鼻咽癌
免疫治疗有了新方案

“食人菌”真的会“吃人”?

吃药就能长出新牙,靠谱吗

能完全响应人体神经系统

神经义肢接口让患者恢复“仿生行走”

“哄娃神器”或影响孩子情绪调节

北京支持使用医保个人账户线上购药

仅支持购买非处方药,在三百家定点零售药店购买

热点追踪

高血压等4类慢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发布

2024-07-02 健康报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高血压等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的通知》,进一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慢性病患者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4类慢性病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正式对外公布。

  《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加强对相关慢性病患者营养和运动等非药物措施干预和指导,并加强慢性病防治相关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教,引导公众提高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健康意识,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有效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减少慢性病的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可基于文件内容,开发相应的营养和运动处方,用于临床指导。

  其中,《高血压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控制能量摄入,限制钠的摄入量。高血压合并多种疾病患者,可采纳相对应疾病饮食指导原则。如出现不一致,可根据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合理选择。此外,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要加强血压监测。出现高血压临床合并症的患者,在开始运动前应进行运动测试。注意药物与运动的相互影响,如运动对控制血压有效,应酌情调整临床用药。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702/496102.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025—2027年项目库预算专题会暨中心预算工作委员会会议

2024-07-0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6月27日下午,沈洪兵主任主持召开中国疾控中心2025—2027年项目库预算专题会暨中心预算工作委员会会议,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心预算工作委员会有关处室主要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等2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由财务处汇报了2025—2027年项目库预算组织和总体申报情况,资产处、运管中心、基建处、信息中心、科技处、教育处、标准处分别汇报了各自领域条块预算情况及组织专家论证情况。最后中心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管领域工作对中心项目库预算提出建议,并进行了充分讨论。

  通过本次专题会议的汇报交流,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统筹谋划,坚持习惯过紧日子思想,集中财力办大事,压实工作责任,实现预算对落实中心重大改革发展任务的保障能力。

  沈洪兵主任对中心在编报项目库预算工作中,紧密结合中心职责与发展规划,并依据条块协调原则进行预算编报的举措表示了充分认可。同时,中心各位领导也在前期统筹协调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分管领域,对项目申报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最后,沈洪兵主任对中心项目预算工作提出要求,要求中心各单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把习惯过“紧日子”落实到预算工作中,加强中心重点改革发展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归口统筹,整合工作任务,不断优化项目设置,同时要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考核,增强预算约束力。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7/t20240701_284014.html

返回目录>>

CT用于尘肺病辅助诊断和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培训班在湖南长沙顺利举办

2024-07-0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6月12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在长沙举办了为期4天的CT辅助尘肺病诊断及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培训班,全国20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百余位代表参加。这是职业卫生所连续第4年举办此类培训班。

  受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主任委员、职业卫生所孙新所长的委托,职业卫生所党委书记吕柯研究员在开幕式上强调,加强尘肺病防治体现了公共卫生的公平与均等,符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加强尘肺病健康监护和新技术的培训推广是防治尘肺病关键的基础保障。吕柯书记表示,全国同仁的努力将提高尘肺病筛查和诊断水平,保护劳动者健康。来自多家机构的20余位老师深入讲授了职业卫生标准、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问题等,并进行了耐心答疑。

  参训学员表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师资权威。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7/t20240701_284015.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控所开展安全与保密教育

2024-07-01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控所

  为强化全所职工安全与保密意识,进一步提升安全与保密理论与实践水平,市疾控中心结控所于2023年6月28日开展全员安全与保密教育,全所职工参加。

  高志东所长进行了安全教育授课,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4.18长峰医院事故调查报告、医疗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清单,并进行了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最后结合部门实际,呼吁大家吸取事故经验教训,检视岗位安全隐患,把好安全生产关从自身做起。

  随后保密员张岚带大家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观看了保密公益宣传片和系列微纪录片-传承红色保密印记。

  通过此次安全和保密学习,全所职工提升了安全与保密意识,掌握了安全与保密知识,夯实了科所安全生产思想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9454.s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老年健康工作专家组莅临浙江省调研

2024-07-01 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

2024年6月2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处副研究员高欣、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副研究员马鹤桐等专家赴绍兴市越城区开展老年健康工作调研。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所长钟节鸣、副所长王蒙和徐春晓医师,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所及越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领导、工作人员陪同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分三个环节,一是调研专家组听取了越城区老年健康工作汇报,就越城区基本现状、历史背景、老龄化发展情况、近年老年健康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二是以现场座谈交流的形式,就《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试点技术方案(2024)》进行讨论交流,为越城区试点工作的开展细致地把脉问诊和答疑解惑;三是调研专家组下沉基层,赴北海街道快阁苑未来社区邻里中心调研老年设施、老年食堂建设开展等情况。国家调研专家组对绍兴市越城区老年健康工作所取得的经验表示了充分肯定,对越城区的老年设施和老年服务提供情况给予了好评。

接下来,我省将继续以“大健康、大卫生”为理念,持续积累老年健康促进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应用探索,推进我省老龄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从源头上延缓或降低老年人失能失智发生风险,切实推进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工作的科学性、规范化和持续性。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mxfcrjb/ywdt/202407/t20240701_19379.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 Aging研究证实:遵循健康生活指南延寿不是梦!

仅仅是为期两年的热量限制饮食,也能显著减缓生物年龄的进程

2024-07-01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生活方式调整对促进健康衰老的积极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新加坡中央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多个来源的衰老相关数据,发现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遵循一定的指导方针,就能有效延长寿命。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6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Aging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incipal component-based clinical aging clocks identify signatures of healthy aging and targets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

近年来,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个体老化不仅受到实际年龄(按时间计算的年龄)的影响,还与生物年龄(反映身体状况和生理机能的年龄)密切相关。生物年龄受遗传学、环境因素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调控,理论上,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选择,人们有望实现寿命的延长,例如均衡饮食、规律锻炼及规避风险行为。该研究小组正是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展开了深入探究。

他们分析了来自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训练数据集,其中包含 1476 名男性和 1536 名女性的医疗信息,这些人的年龄在 40 岁到 84 岁之间。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了那些因心脏病、肾脏疾病或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接受治疗的个体,并将他们与未经历类似医疗干预的健康对照组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尽管实际年龄与生物年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仍可观察到某些差异或“剩余效应”。

研究者进一步对比了他们构建的简化衰老时钟模型与临床衰老时钟模型,两者在评估个体预期寿命方面展示了相似的有效性,且均优于仅依据实际年龄的传统评估方式。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分析“CALERIE”研究资料时发现,即使仅仅是为期两年的热量限制饮食,也能显著减缓生物年龄的进程,有力地证明了生活方式调整对促进健康衰老的积极作用。这一系列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健康老化的科学理解,也为开发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1c68316e37f.html

返回目录>>

Nat Metab | 艾玎/朱毅/孙金鹏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

对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的潜在机理

2024-07-01 生物探索

该研究结果表明,17,18-EEQ的抗炎作用涉及激活ECs中的S1PR1-Gq-Ca2+ -eNOS轴,为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天津医科大学艾玎、朱毅及山东大学孙金鹏共同通讯在Nature Metabolism 在线发表题为“The 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 1 mediates the atheroprotective effect of eicosapentaenoic aci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内皮细胞(ECs)中的17,18-环氧二碳四烯酸(17,18-EEQ)及其受体鞘氨醇-1-磷酸受体1 (S1PR1)可以抑制振荡剪切应力或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内皮细胞S1PR1缺乏的雄性小鼠中,17,18-EEQ和纯化EPA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被绕过。

在机制上,17,18-EEQ的抗炎作用依赖于钙释放介导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激活,而eNOS的激活在抑制S1PR1或Gq信号传导时被消除。此外,17,18-EEQ通过与Lys34Nter的极性相互作用变构调节S1PR1的构象。最后,含有高纯度和稳定的EPA乙酯的处方药Vascepa通过17,18-EEQ-S1PR1途径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17,18-EEQ的抗炎作用涉及激活ECs中的S1PR1-Gq-Ca2+ -eNOS轴,为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健康问题,促使对潜在的预防和治疗战略进行广泛的研究。ω-3 PUFAs,特别是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因其潜在的心血管益处而受到相当多的关注。食用深海鱼或鱼油,已知是ω-3 PUFAs的丰富来源,与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有很强的相关性。然而,研究ω-3 PUFAs对心血管结果影响的临床试验结果相互矛盾,导致其真正功效的不确定性。ω-3 PUFAs发挥其心血管作用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解决。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人体组织中表达的最大的膜受体家族,通过检测细胞外配体和启动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在调节广泛的生理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作为人类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GPCRs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显著的发现是通过特定的脂肪酸代谢物识别和激活许多GPCRs,从而通过第二信使或阻滞蛋白介导的机制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例如,包括GPR41、GPR43、GPR84、GPR40和GPR120在内的几种GPCRs已显示出对脂肪酸刺激的反应性。此外,ARA衍生的代谢物,如前列腺素,通过环加氧酶途径产生,导致多种脂质介质的产生,包括PGE2、PGF2α和PGD2。这些代谢物依次选择性地激活特定受体,如EP、FP和PGD受体。然而,EPA和DHA及其各自的代谢物通过与细胞特异性GPCRs结合而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的程度仍有待充分阐明。

该研究发现S1PR1是17,18-EEQ的受体,并证明17,18-EEQ通过偏向的S1PR1-Gq-Ca2+-eNOS信号抑制内皮活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对接证实,17,18-EEQ通过与Lys34Nter形成极性相互作用,正极激活S1PR1。S1PR1缺陷小鼠没有表现出17,18-EEQ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减少。此外,我们还通过实验验证了Vascepa的心血管保护作用,Vascepa是一种含有高纯度和稳定的EPA乙酯的处方药,已被FDA批准用于降低心血管风险。总之,该研究揭示了S1PR1作为一种新发现的17,18-EEQ受体,选择性激活Gq-Ca2+ -eNOS信号以抑制血管内皮的激活。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17,18-EEQ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267832498b5.html

返回目录>>

迎难而上攻克底层技术,上海研发全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破解“高血栓”全球医学难题

2024-07-01 网络

微创®历经十五年磨砺攻克多项底层技术,成功破解长期困扰可吸收心脏支架领域的“高血栓率”难题。

中国,上海——可在完成治疗后于人体内完全降解“消失”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心脏支架科技的未来”。2024年6月29日,上海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微创®集团研发的全球首款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Firesorb®(火鹮®)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注册审评,即将获证。微创®历经十五年磨砺攻克多项底层技术,成功破解长期困扰可吸收心脏支架领域的“高血栓率”难题。

植入心脏支架进行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但传统金属支架会永久存留在体内。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短期内可以支撑病变血管,长期又能在人体内被完全降解消失(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心脏恢复如初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成为各国研发团队争相攻关的“科技高地”。 自2000年起,国内外几十家企业都竞相开发这一产品,但早期第一代可吸收支架大多存在临床血栓率较高的风险。

微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决定从攻克底层技术着手,直面“血栓难题”。研究显示,血栓风险高主要与“支架壁过厚”、“载药量过高”这两项因素相关。

首先,生物可吸收支架所采用的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质相比较软,早期第一代可吸收支架普遍采用加厚支架壁的方式来实现足够支撑力,其壁厚普遍在160微米以上,是金属支架厚度(通常在80-90微米)的两倍左右。而较厚的支架壁可能导致血管内皮不易覆盖,并引起局部血流形成湍流从而引发血栓。微创®自2009年启动可吸收支架研发,通过五年持续探索和攻坚克难,项目至2014年已初见成果。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发成果的反复验证,研发团队推断高壁厚支架可能会增加临床风险。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态度,微创®果断推翻原有设计理念及技术路线,重新调整研发方向,攻关“薄壁技术”可吸收支架。最终,微创®成功实现了可吸收支架全链条核心工序,火鹮®支架成为目前首款厚度可降至与金属支架同级别而保持同等强度的靶向可吸收支架,并作为能做到全尺寸病变覆盖、可适用于小血管病变治疗的可吸收支架,解决了可吸收支架在小血管病变区的可及性难题。

其次,为避免支架植入后再次出现血管狭窄,药物支架大多需要在表层360°全面涂载抗增殖药物。而这种方法存在涂抹药物过量的可能性,涂层药物过量与内皮化速度延缓、血栓风险增加等存在关联。火鹮®支架汲取了微创®独有的“靶向洗脱”技术,通过航天级目标智能捕捉和定位系统,配合精密微量点喷控制系统的超高精密加工设备与工艺,实现了药物的精准定位涂敷,仅在支架朝向血管壁的一侧进行药物涂层,使得火鹮的有效载药量降至普遍载药量的四分之一而实现同样药效。

在火鹮®支架的技术已经成熟后,为反复验证并确认产品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微创®开展长达五年随访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国际规范为三年随访期),分别是:FUTURE I(首次用于人体试验)、FUTURE Ⅱ(随机对照试验)、FUTURE Ⅲ(单组目标值研究)三个阶段临床研究,共纳入1468例患者。

试验已取得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结果。临床结果证明,火鹮®可使患者病变血管恢复如初,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使患者体内无异物,其血栓发生率仅为0.34%。

火鹮®支架的一系列临床数据也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FUTUREⅠ和FUTURE Ⅱ首席研究者高润霖院士表示:“火鹮®术后长期随访四年,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显示出与雅培Xience金属支架相当的临床及影像学终点,这些结果让研究者对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表现印象深刻。通过影像随访观察到,火鹮®支架术后一年内膜覆盖率达99.3%,术后如期基本完全消失,病变血管恢复到自然无拘禁状态。这一发现振奋人心,它表明火鹮®可在人体内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体内不留异物,实现介入无植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FUTURE Ⅲ首席研究者王建安院士亦表示:“这些长期临床数据,验证了火鹮®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数据优异结果的获得,与支架设计和制造技术工艺、适当的置入技术以及具有可改善的物理和机械性能的设备都紧密相关。尤其是在支架内血栓数据方面,火鹮®支架在FUTURE Ⅰ和II血栓发生率均为0,FUTURE III 仅为0.34%。”

微创®代理首席技术官张劼博士表示:“火鹮®的诞生,可谓‘十年大胆科学攻关、五年小心医学求证、十五年磨砺终成正果’。这期间虽然有曲折、有阻碍,但我们始终坚信以‘薄壁’和‘靶向’为技术特点的前瞻性理念一定能取得临床上的重要突破。在这期间,微创®也持续得到来自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研发。我们有信心让这一代表‘上海创新气质’的高科技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翱翔’,挽救更多患者。而微创®在火鹮®研发过程中构建的整套生物可吸收材料和器械的全流程评价与质控体系,更意味着中国在生物可吸收支架这一尖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并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壁垒。依托这一平台衍生出的技术,未来还有望应用于脑梗、外周血管狭窄、骨创伤等其他领域,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国际领先的治疗方案。”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0d083251e8f.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医院研究发现,一周饿2天,降糖效果超过二甲双胍

2024-07-01 医诺维

结果发现,在第16周时,5:2禁食组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最大,降低了1.9%,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1.6%)和恩格列净组(-1.5%)。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等人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 5:2 Intermittent Fasting Meal Replacement Diet and Glycemic Control for Adults With Diabetes-The EARL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的研究论文。

这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在16周内,与二甲双胍或恩格列净相比,5:2间歇性禁食组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体重减轻幅度最大,表明5:2间歇性禁食或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早期2型糖尿病干预措施。

在这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对照临床试验(EARLY)中,共纳入405名来自中国9个中心的新诊断(1年内)2型糖尿病成年参与者,过去3个月内未使用过降糖药,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二甲双胍、恩格列净或5:2间歇性禁食,治疗期为16周,随访期为8周,分析了5:2间歇性禁食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在5:2间歇性禁食中,参与者被要求每周有2个不连续的日子食用代餐,每日能量摄入量为女性500 kcal,男性600 kcal,在剩下的5天里,早餐和午餐习惯性进食,晚餐食用代餐减少热量摄入。

在405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成年人中,男性占65.4%,平均年龄为45.5岁,平均BMI为29.5,平均HbA1c水平为7.9%,134人随机分配到二甲双胍组,136人随机分配到恩格列净组,135人随机分配到5:2禁食组。

结果发现,在第16周时,5:2禁食组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最大,降低了1.9%,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1.6%)和恩格列净组(-1.5%)。

不仅如此,5:2禁食组有88.9%的参与者达到HbA1c水平低于7%,这高于二甲双胍组的73.9%和恩格列净组的70.6%。同样,5:2禁食组有80%的参与者达到HbA1c水平低于6.5%,也高于二甲双胍组的60.4%和恩格列净组的55.1%。

在8周的随访结束时,5:2禁食组有76.6%的参与者维持HbA1c水平低于6.5%。

此外,在第16周时,5:2禁食组体重减轻幅度最大,且实现体重减轻的比例更大,同时还改善了血压、甘油三酯和HDL-C水平。

结果表明,对于超重或肥胖且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中国成年人,5:2禁食方案在16周时实现了更好的血糖控制,因此,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5:2禁食方案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或可替代抗糖尿病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5:2禁食方案还能预防脂肪肝,激活NK细胞,增强抗癌免疫力,延缓大脑衰老。

2024年5月7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 5:2 intermittent fasting regimen ameliorates NASH and fibrosis and blunts HCC development via hepatic PPARα and PCK1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5:2禁食法可以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发展,并改善已形成的NASH和纤维化,还能减弱NASH向肝细胞癌的转变,表明5:2禁食法是对抗NASH和NASH后肝癌的有利干预措施。

2024年6月14日,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Immunit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Fasting reshapes tissue-specific niches to improve NK cell-mediated anti-tumor immunity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5:2周期性禁食可以重新编程NK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其生存能力,同时提高其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改善了对实体和转移性肿瘤的免疫力。

2024年6月19日,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Brain responses to intermittent fasting and the healthy living diet in older adults "的研究论文。

这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5:2间歇性禁食饮食可以减缓老年参与者的大脑衰老,并改善记忆力和执行功能,同时改善了代谢指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bf983169e05.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洪灾后,如何预防传染病?来看权威解答

2024-07-01 网易健康

接触危害健康的微生物易感染哪些疾病?公众该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疾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 宋坪:

洪涝灾害可以导致很多种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其中皮肤病可以占到一半以上。最常见的就是皮肤的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等。细菌感染往往会有红肿热痛症状,患者在保持皮肤干爽的基础上,可以用一点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真菌感染往往会在皮肤上出现一圈一圈不断扩大的红斑丘疹,或者在脚趾缝出现小水泡。这时候可以用一些抗真菌的药膏,如咪康唑、特比萘芬软膏等。

第二大类是过敏类的皮肤病,比如湿疹、皮炎、荨麻疹等。这类人群首先要清淡饮食,减少使用洗涤剂,可以口服一些抗过敏药。

第三大类是蚊虫叮咬,症状包括风团、丘疱疹、水疱等。大家要注意防蚊虫,被叮咬后可以涂一点炉甘石洗剂。皮肤情况如果严重,要尽快就医。

洪涝灾害后,如何做好个人卫生方面的消毒与防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应急办主任、研究员 孙宗科:

第一,饭前便后要洗手,可以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来洗手。

第二,不吃腐败变质或者霉变和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不要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等动物。

第三,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用洁净的水来清洗干净,少吃或者不吃凉拌的食品,生熟食品要分开加工和存放。

第四,定期对生活垃圾和粪坑粪池等环境喷洒消毒剂和杀虫剂,减少蚊虫的滋生。

还要注意的是,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洪水。如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皮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

洪涝地区人群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哪些食物有助身体除湿?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 宋坪:

饮食上总的原则是健运脾胃、祛暑化湿。

首先要清淡饮食。

其次,建议吃一些健脾胃、助消化、祛暑湿的食物,比如莲子、芡实、山药等可以健运脾胃,山楂、萝卜、麦芽可以助消化,紫苏叶、薄荷叶、荷叶可以祛暑湿。

最后,对于夏天容易乏力、困倦的朋友,推荐清暑益气汤。使用西瓜翠衣,就是西瓜皮去掉外面硬硬的蜡质的外皮,30克左右,西洋参3~5片,竹叶3克,药店里可以买到,加上300毫升的水,煮10分钟,放凉放温喝就可以了,可以起到益气消暑的作用。

洪涝灾害中,如果伤口被水浸泡过,该如何处理?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 张茂:

对于被水浸泡过的伤口的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伤口的止血很重要。如果伤口出血较多的话,可以用干净的布料压迫伤口,并尽快到医院处理。

第二,要判断水的污染程度和浸泡的时间。要尽快脱离污水,并用洁净的水比如瓶装的饮用水或者自来水冲洗伤口后尽快就医。

第三,要保护好伤口。如果伤口较大的话,要使用干净的纱布等布料临时包裹伤口,保证伤口干燥,避免再次受到污染和伤害,然后尽快就医处理。

到医院以后的处理,要充分冲洗和消毒伤口,确切的止血和去除污染物,同时需要口服或者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如果伤口污染严重或者比较深,除了进行彻底的清创外,还要考虑破伤风的规范预防,可以请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判断处置。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60LHRN300388045.html

返回目录>>

清洗卫生间竟然中毒住进ICU 日常生活当心这些潜在“毒素”

2024-06-30 网易健康

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使用不当也会成为“毒素”。近日,江苏省中医院急诊中心就接诊了一位在家中发生“氯气中毒”的患者,这位患者中毒不久就呼吸衰竭住进了急诊EICU,而究其原因,竟然是在清洗卫生间时用错了消毒剂。急诊医生提醒:“氯气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消毒杀菌领域的气体,但同时也是一种剧毒气体,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生活中有哪些潜藏的“毒素”呢?

水中投放消毒片瞬间晕倒

5月初,60岁的王大爷(化姓)在家中清洗厕所时,为了清洗更干净,消毒灭菌,向水中投放了一些泡腾消毒片,却没想到被瞬间散发的气味刺激,不久后便开始出现呼吸困难,最后晕倒在地。“还好我回去及时,当时一推开门满屋子都是刺鼻子的味道,他就晕倒在厕所。”王大爷的家属说起此事,仍然心有余悸。家属随即开窗通风,将王大爷送往江苏省中医院急诊救治。

“患者刚到急诊时,尽管尚有意识,但呼吸困难,呛咳不适,咯吐白痰,恶心欲呕,胸闷胸痛。”急诊科王毅军主任介绍,据家属携带的消毒片包装瓶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王大爷应该是“氯中毒”了。在急诊间,医护人员给予化痰、抑酸护胃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未有明显缓解,测指脉氧饱和度为77%,属于严重呼吸衰竭表现,遂转入抢救室治疗。

在抢救室时,王大爷精神萎靡,喘促明显,呼吸频率快(40次/分),胸部CT提示两肺弥漫性病变。医护人员予经鼻高流量氧疗、甲强龙抗炎等,但考虑患者吸入性肺炎(氯气中毒)、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与家属沟通后收住急诊EICU进一步治疗。

“氯气中毒”发病快易呼吸衰竭

由于王大爷出现呼吸衰竭,急诊EICU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对症治疗。经过5天的积极治疗,顺利脱机拔管,复查胸部CT:两肺少许炎症及纤维灶,较前明显吸收减少。后续经过呼吸康复锻炼,在住院治疗10天后,王大爷治愈出院了。急诊EICU华胜毅医生介绍,王大爷发病进展很快,从出现氯气中毒,到最后呼吸衰竭进EICU仅半天时间不到,幸好送医抢救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腐蚀性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广泛用于化学和塑料工业等。”急诊EICU主任李津金提醒,氯气之所以能够消毒,原因就在于氯气溶于水后能够生成有消毒属性的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还会让微生物病菌中的蛋白质合成酶被破坏,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达到杀菌的目的。但氯气同时也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当人体短期内吸入大量氯气时,会造成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称为“氯气中毒”。

消毒片用量需谨慎

氯气中毒好发于从事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印刷、造纸、自来水消毒等工业的人群,王大爷为何在清洗厕所时出现氯气中毒呢?

专家解释,泡腾消毒片大部分都是含氯类消毒片,产品多用于游泳池、地板、厕所、餐具、衣物等漂洗消毒,王大爷所用的正是此类含氯泡腾消毒片,“尽管这类消毒片方便有效,但一般产品都会注明使用事项,1片消毒泡腾片放入1000ml水中溶解后,相当于一瓶浓度(含氯500mg/L)的消毒液。”据家属介绍,王大爷由于没有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一次性放入水中30多片含氯泡腾消毒片,导致了氯气中毒,幸好由于医院及时有效的救治,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急诊科主任郭涛提醒,氯气中毒的主要原因还是从职业、环境、生活上接触了氯气,使人体吸入氯气导致中毒,平时生活中氯气中毒其实并不常见。氯气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呛咳、胸闷、恶心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一旦出现氯气中毒,要引起重视,首先要迅速离开有氯气的环境,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及时用大量的清水清洗受污染的眼睛、皮肤等,并及时送医治疗。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操作规程,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清洁剂,不要随意与其他清洁用品混用,使用时保持屋内通风,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生活中这些用品使用不当也有毒

生活中不少可以用作消毒的用品,使用时都有讲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中毒。

“酒精也就是75%的乙醇,可有效杀菌消毒,属于中效消毒剂,也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消毒用品之一。但酒精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健康危害,包括急性乙醇中毒,呼吸道吸入途径中毒相对少见,且中毒表现大多相对较轻。使用大量乙醇擦浴物理降温也可导致中毒。”专家提醒,中毒早期呈兴奋状态,有语无伦次、颜面潮红、步态不稳、判断力障碍、动作不协调等;严重者可逐渐进入嗜睡状态,甚至昏迷、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表浅或出现陈-施氏呼吸、心率缓慢,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轻度中毒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吸入乙醇蒸气者,应立即脱离现场,可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发生急性重度中毒时应立即就医。”

而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具有强氧化能力,可灭活各种微生物、病毒。这类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过氧乙酸、二氧化氯和臭氧等,它们的优点是消毒后在物品上不留残余毒性。其中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消毒剂较为常用。“过氧化氢可能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中毒。浓度大于10%的过氧化氢有较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可引起皮肤、眼、消化道的化学性烧伤。过氧乙酸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侵入体内,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均有明显刺激性和腐蚀性。”专家提醒。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TUADO10514R9NP.html

返回目录>>

最新研究:喝咖啡大大降低久坐死亡风险,尤其适合这4类慢病人群

2024-06-30 网易健康

咖啡,可谓是提神的好帮手,困了乏了来一杯,就能立马精神百倍。

最近,苏州大学医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咖啡不只能提神,还能降低久坐带来的死亡风险!这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为何喝咖啡能有如此“神效”?经常喝咖啡的人,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一、苏大研究:每天喝咖啡,能抵消久坐增加的死亡风险

2024年4月17日,苏州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团队在《BMC Public Health》上发表了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咖啡,有助于降低久坐带来的死亡风险。

研究人员利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的数据,对10639名参与者进行了分析。他们将久坐时间分为几个时间段:不超过4小时、4到6小时、6到8小时、以及超过8小时。咖啡的日摄入量则分为三个等级:不摄入、0.23到326克、以及326到540克。

研究人员发现:

久坐会大大增加死亡风险。在参与者中,每天坐超过8小时的人,死亡风险比每天坐不到4小时的人高出46%,心血管死亡风险更是高出79%。

喝咖啡有利于降低死亡风险。相比不喝咖啡的人,咖啡喝得最多的人群,其死亡风险降低了33%,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了54%。

将久坐和喝咖啡结合,发现咖啡有助于减少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具体来说,那些每天坐超过6小时且不喝咖啡的人,死亡风险比每天坐不到6小时且喝咖啡的人高出58%。这表明,久坐增加的死亡风险主要影响那些不喝咖啡的人,而在喝咖啡的人群中,这种风险增加不明显。

也就是说,对于久坐这类人来说,喝咖啡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但它并非人人都适合喝,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营养与微生态科马腾辉医生提醒,孕妇、乳母、儿童这些特殊的人群,不适宜喝咖啡。

二、每天喝一杯咖啡,身体会收获什么好处?

除了能对抗久坐带来的健康隐患,咖啡还能助你远离某些疾病的侵扰。如果有朋友正在和以下几种慢性疾病作斗争的话,不妨考虑每天来杯咖啡。

1、降低肝癌风险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中494585名参与者的数据,评估了饮用咖啡者发生慢性肝病或脂肪肝、肝细胞癌,以及因慢性肝病死亡的风险比。

研究发现,喝咖啡与慢性肝病患病风险降低21%、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20%、慢性肝病患者死亡风险降低49%相关。

2、预防心血管疾病

英国生物库近47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分析显示,每天适量饮用咖啡(0.5-3杯)可以降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中风的风险。

3、预防糖尿病

哈佛医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研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指出每天喝适量的咖啡还能减少几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2型糖尿病。

4、远离结直肠癌

《JAMA Oncology》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晚期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每天喝2-3杯咖啡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更长,癌症恶化风险更低。

三、咖啡这样喝,伤胃又伤身!做好3步才能安心享用

有朋友看到这里,心生一念:既然咖啡有这么多好处,那我每天多喝几杯,身体收获的好处岂不是能翻倍?

当然不是。长江航运总医院王蓉医生提到,如果喝了太多咖啡,其富含的咖啡因就会刺激胃酸分泌,引起反酸、胃痛,对于胃炎、胃溃疡患者来说,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长期过量饮用咖啡,不仅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还会增加失眠、骨质疏松的风险,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那么,到底怎么喝,才能把咖啡的好处都喝进去呢?要做好这4步:

适量怡情:欧盟食品安全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210到400毫克的咖啡因,是安全且适宜的。

空腹不宜:空腹喝咖啡会刺激胃黏膜,建议随餐或饭后饮用。

纯享原味:可以选择纯咖啡,应尽量避免加糖和奶油,减少额外的热量摄入。

适时品咖:建议不要在下午晚些时候或晚上喝咖啡,容易失眠。

简而言之,虽然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喝太多,还是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凡事都应适度,咖啡也不例外,适量饮用才能真正起到维护健康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N46A20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吃饭一个改变,降糖效果堪比降糖药!血压血脂也更好!

2024-07-01 网易健康

一提到高血糖、糖尿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依赖降糖药物。没错,我们除按医嘱药物治疗外,也更应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与饮食方式的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日常饮食上做出一点改变,也能起到一定降糖的效果,并且效果还不错,可谓是堪比降糖药!

吃饭一个改变,降糖效果堪比降糖药!

想要更好地降血糖,可以在饮食上适当做出一个改变:一周7天里有2天少吃点,对控制血糖效果更好。2024年6月21日,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教授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 JAMA Network Open 上发表了一项随机临床研究发现:与降糖药物相比,“5+2轻断食”即一周7天里有2天少吃一点,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最大,体重减轻幅度最大,或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早期2型糖尿病干预方法。 ①

这项研究共纳入我国405名成年参与者,他们平均年龄为45.5岁。并且他们在一年内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在过去的3个月内未使用过降糖药物。然后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恩格列净”,或“5+2轻断食”,治疗期为16周。

第一组:降糖药二甲双胍组134人第二组:降糖药恩格列净组136人第二组:“5+2轻断食”组135人

在“5+2轻断食”组,参与者一周里有不连续的2天减少热量摄入(食用鸡蛋、蔬果和代餐),女性每日能量摄入量500千卡,男性每日能量摄入量600千卡。在一周剩下的5天里,早餐和午餐正常吃,晚餐食用代餐适当减少热量摄入。

在16周治疗结束后,研究结果大大出乎意料:“5+2轻断食”组的患者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最大,降低了1.9%,明显高于降糖药二甲双胍组和降糖药恩格列净组。

此外,在第16周结束时,“5+2轻断食”组的患者体重减轻幅度最大,且实现体重减轻的比例更大。“5+2轻断食”组的患者在16周内平均减重达到9.7公斤,远远超过另外两组5.5公斤和5.8公斤的数据。同时还改善了血压、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HDL-C)水平。

最后,在16周又进行了8周的跟踪随访发现:“5+2轻断食”组有76.6%的参与者维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5%,这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二甲双胍和恩格列净组的比例则为60%和55%。 ②

每周有2天少吃点,好处不止一点点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指出,“轻断食”又叫间歇性能量限制饮食。“5+2轻断食”则是指每周5天正常吃,选择不连续的2天将能量摄入限制为平时饮食的25%,也就是500千卡~600千卡。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每周有2天少吃点,好处不止一点点。

1. 减缓大脑衰老

2024年6月19日,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期刊上发表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5+2轻断食”和健康生活饮食可以减缓老年参与者的大脑衰老,并改善记忆力和执行功能。而且,“5+2轻断食”组的某些认知指标更有益。 ②

2. 减重改善代谢

不仅如此,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两种饮食方案还改善了全身和外周的代谢指标,包括体重、BMI、腰围、循环脂质和外周胰岛素抵抗指标,与健康生活饮食相比,“5+2轻断食”的BMI、体重下降得更多。 ②

3. 增强抗癌免疫力

NK细胞是我们体内一种先天免疫细胞,可以杀死异常癌细胞。2024年6月14日,《免疫》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每周有2天少吃点,可以提高NK细胞活性,让NK细胞分泌更多的干扰素,进而改善抗肿瘤能力。 ③

4. 帮助改善脂肪肝

2024年5月,《细胞代谢》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5+2轻断食”饮食方案能够预防和改善脂肪肝以及肝脏纤维化,阻止肝细胞癌的发展。研究指出,“5+2轻断食”的健康益处并非源自“吃得少”,而是因为存在更长的空腹时间。 ④

协和医生给出5+2轻断食食谱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多的就是想要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减重目的。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2020年发文介绍的“5+2轻断食”方法,平均一个月减5斤。

陈伟医生介绍,一周7天,5天正常吃饭,非连续的2天的轻断食。注意,这个轻断食可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限制食物的摄入量,四大类营养素中微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都要按比例摄入。非断食日适当控制热量摄入,女性推荐总热量为1200-1500千卡/天,男性为1500-1800千卡/天,非断食日根据比例自行搭配调整。 ⑤

这样的间歇性科学轻断食不仅不会有害健康,还可以“重启”身体的部分功能,有益身体健康。

5+2轻断食食谱参考表

【非断食日:5天】

早餐7:30:

主食50克粗细搭配;

蛋白质食物 (1个鸡蛋+牛奶/豆浆250毫升) ;

一片复合维生素。

加餐10:00:

脱脂酸奶150克。

午餐12:00:

主食50克粗细搭配;

蛋白质食物100克 (瘦肉50克+1个鸡蛋或豆腐100克或豆干50克);

蔬菜250克。

加餐16:30:

水果200克。

晚餐18:30:

主食50克粗细搭配;

蛋白质食物100克(瘦肉50克+1个蛋白或豆腐100克或豆干50克);

蔬菜250克。

【断食日:非连续2天】

早餐7:30:

鸡蛋1个;

脱脂牛奶/低脂酸奶100克;

一片复合维生素。

午餐12:00:

水果150至200克。

晚餐18:30:

主食25克;

水煮蔬菜200克;

蛋白质食物50克。

全天饮水量 2500毫升。

最后,也提醒大家不论是采用轻断食,还是其他治疗或干预方法,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0CDNFD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精准控制药物释放 提升创面修复质量

2024-07-02 科技日报

临床上,许多大面积烧创伤患者经过治疗虽然能保住性命,但身体却会留下终生无法抹掉的疤痕。想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就离不开皮肤移植。然而,自然皮肤来源有限,且存在移植免疫排斥等问题。

临床可用的人造皮肤大多功能单一,没有解决瘢痕愈合、瘙痒的问题,也无法实现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的再生。高效创面修复和皮肤附属器再生,是临床治疗皮肤创伤的主要目标,开发新型人造皮肤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员付小兵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员孙晓艳团队,联合南昌大学教授王小磊团队设计了一种近红外光响应的多功能人造皮肤,其生物相容性高、成本效益良好,具有促进全层创面愈合和皮肤附属器再生的潜力。相关论文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

人造皮肤制备面临诸多难题

人造皮肤又叫人工皮肤,是利用材料学和细胞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在体外人工制造的皮肤替代物,可以用来修复、替代缺损的皮肤组织。其最重要的临床应用是用于治疗烧伤、创伤等大面积皮肤损伤。

“当前,治疗大面积烧创伤的常用方法是自体或异体皮肤移植。这种方法尽管可以快速闭合创面,代替缺损皮肤,但有免疫排斥和感染风险,且常面临供体皮肤不足的问题。同时,创面愈合的结果通常是瘢痕愈合,皮肤功能不完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极大损伤。人造皮肤的问世可以避免供体皮肤不足,进一步研究还有望攻克其他难题。”孙晓艳介绍。

当前,已有多款商业化人造皮肤通过临床试验,可以模拟人的皮肤结构和成分,临时或永久替代皮肤,预防伤口部位感染。然而,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高度协调的过程,涉及上皮再形成、新生血管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再生阶段。但目前临床上较为成熟的人造皮肤,大多仅聚焦于愈合过程的单一阶段。论文共同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助理研究员王梦阳说,这正是人造皮肤制备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即如何在高精度模拟皮肤本身复杂结构和功能的同时,兼顾促进创面快速高质量再生。

论文共同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洪祎玥介绍,理想的人造皮肤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特性,包括但不限于极高的安全性、优秀的生物相容性、显著的临床疗效、简便的生产过程以及易于保存等。

“制备人造皮肤首先要考虑的是基质材料。由于人造皮肤要长期移植于创面,因此对材料的强度、柔韧性、含水量以及生物相容性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王梦阳介绍,为了对抗外部病原微生物入侵,避免感染发生,基质材料最好还能有一定抗菌性。

选好材料之后,就要考虑如何通过材料设计,赋予人造皮肤促进创面高质量愈合的功能。“仅仅有合适的基质材料是不够的。”王梦阳说,在基质中负载多种活性成分,并在合适的时间点精确释放,适配创面愈合的动态变化过程,在避免瘢痕形成的同时促进创面愈合,正是新型人造皮肤的发展方向。

“因此,我们决定基于基础研究成果,根据创面愈合的进程、所需要的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制备一种多功能人造皮肤。”孙晓艳说。

设置药物释放“开关”

人造皮肤根据组织和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含有活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以及不含活细胞的生物材料人造皮肤。

洪祎玥介绍,现在临床使用的商品化人造皮肤多含有活细胞成分,这就会对人造皮肤的贮存和运输有较高要求。因此,他们选择不含活细胞的生物材料人造皮肤,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直接将药物成分作用于靶细胞。

“要做到精准药物释放,需要在材料中设置一个‘开关’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式包括利用电场、磁场和光波等。”孙晓艳介绍,在与长期致力于光响应生物材料研发的王小磊团队交流后,他们得知近红外光生物相容性高、组织穿透性强、易于调控。

因此,联合团队通过不断改进和探索,设计出一种近红外光响应的多功能人造皮肤。这种人造皮肤以天然来源的生物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和丝素蛋白作为基质,具有与人类皮肤类似的机械性能和可注射性,可以直接贴敷于创面处填充封闭创面。

联合团队在基质中掺入表皮生长因子,并嵌入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4和Wnt通路激动剂两种药物的聚多巴胺纳米粒。聚多巴胺纳米粒具有光热效应,可以将光子能量转化为热能。当波长为1064纳米的近红外光照射在纳米粒表面时,会引起纳米粒温度升高。当达到设定的触发温度时,纳米粒就可以立即释放负载的药物。当光照停止,药物释放也会立即停止。

“这种药物释放方式,可以响应组织生长需求,实现药物‘时空控释’。适时释放药物,再配合水凝胶基质中表皮生长因子的持续释放,可以在加速创面愈合的同时抑制瘢痕形成,促进毛囊和皮脂腺再生,全面提升创面修复质量。”孙晓艳认为,这种策略能够靶向作用于瘢痕形成的关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通过将肌成纤维细胞分流,可以在抑制瘢痕形成的同时促进毛囊等附属器再生。

“这种控释药物的策略不仅可以用于人造皮肤制造,在后续研究中还有潜力继续应用于开发可促进血管再生、神经再生等组织再生的新型材料,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孙晓艳说。

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团队设计的新型人造皮肤适用于各种形状和深度的皮肤创面治疗。它可根据创面愈合的进程和规律,直接将药物作用于靶细胞,提高修复细胞再生潜能,实现多靶点、全流程地调控创面愈合进程。

“这项研究以急性开放性创面为模型,验证了这种人造皮肤促进愈合和抑制瘢痕的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它是否可以用于已经形成的创面瘢痕和慢性创面治疗。”孙晓艳进一步解释,慢性创面是指长期不愈合的伤口,团队之后会针对糖尿病、血管疾病、感染等造成的慢性创面改良现有设计,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实现皮肤功能的完整修复,我们还将根据组织和器官生长周期,探索更适宜的激发光和负载药物。除了促进毛囊、皮脂腺再生,还要促进汗腺再生,真正做到创面‘完美修复’。”孙晓艳说。

人造皮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除了用于烧伤与创伤修复方面,它还能用在整形外科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与器官移植领域。

在生物医学工程中,人造皮肤可以用来制作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反应器。比如通过在人造皮肤中集成微电子传感器,打造具有感受和传递外部感觉信号功能的“电子皮肤”,治疗皮肤感觉缺失患者。在器官移植领域,将人造皮肤作为移植前的过渡材料,能降低感染风险并提高移植成功率。此外,人造皮肤还可用于药物筛选、疾病模型建立等。“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人造皮肤的应用将会更加成熟和广泛。”孙晓艳说。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

返回目录>>

局部晚期鼻咽癌
免疫治疗有了新方案

2024-07-0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龙跃梅 通讯员陈鋆)6月30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团队研发了一种局部晚期鼻咽癌新疗法,将患者的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了41%,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从76%提高到86%。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

目前,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放疗联合化疗,此类传统肿瘤治疗方法通过外力直接杀灭肿瘤。但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后,仍有20%的鼻咽癌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是一种全新肿瘤治疗理念,即通过激活患者自身体内的免疫细胞间接杀死肿瘤。该方法在多种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疗效。

此项研究采用国际标准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将高危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标准放疗联合化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全程信迪利单抗治疗。信迪利单抗治疗和放疗前化疗同时开始,包括放疗前3次、放疗中3次和放疗后6次,共12次。

“我们首次发现,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放疗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抗体创新药物信迪利单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马骏说,该方案已写入最新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并有望被国际指南采纳,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开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免疫治疗时代。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

返回目录>>

“食人菌”真的会“吃人”?

2024-07-02 科技日报

日前,一则关于“食人菌”感染症在日本累计报告病例数已超过千例的新闻引发关注。“食人菌”真的会“吃人”吗?人们又该如何有效预防“食人菌”感染?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主治医师魏芳芳解释,“食人菌”又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属于链球菌的一种。链球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类的皮肤、鼻咽部、肠道均可正常带菌,链球菌是人类主要致病菌之一。感染链球菌后,患者会出现感染性、中毒性以及变态性反应病变。

“食人菌”感染症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发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一旦身体免疫系统不佳被“食人菌”感染后,患者就会出现组织坏死僵硬的情况,看起来像肉被“吃掉”一般。因此,该致病菌又被称为“食人菌”。

除上述症状外,“食人菌”感染的初期症状一般还包括咽喉疼痛、发烧,以及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同时伴有低血压等败血症症状。随着病情恶化,患者可能出现软组织病变、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衰竭,甚至休克。“食人菌”感染症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发展为休克和多脏器衰竭,通常只需要24至48小时,且致死率高达30%。

“食人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或通过皮肤破损、手术创伤等直接接触传播。因此,魏芳芳提醒,原本就有溃疡性皮肤疾病、近期接受过手术或感染过易导致皮肤溃烂疾病的人群,以及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酒精依赖症、常用止痛片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食人菌’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引发的重症致死率较高,但实际临床上重症的比例很低,因此大家不需要过度紧张。”魏芳芳还提醒,如果近期前往“食人菌”感染高发地区,应注意避免至人群密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必要时佩戴口罩。此外要注意手部卫生,避免随意接触公共高频接触位置。一旦出现发热、咽痛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吃药就能长出新牙,靠谱吗

2024-07-02 科技日报

面对牙齿意外缺失,人们常常选择种植牙或安装假牙等方式来解决。然而,这些方法并不完美。假牙的使用体验往往不理想,而种植牙不仅价格高昂,还有很多限制条件,且伴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日前有报道称,日本科学家将在京都大学医院启动全球首例牙齿再生药物临床试验。这种药物理论上可促进牙齿“第三次发育”,让缺牙、无牙人士长出新牙。该团队表示,如临床试验顺利,或可在2030年前将这种药物推向市场。

靠吃药就能长出新牙,这真的靠谱吗?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副主任医师原福松。

让牙齿“第三次发育”面临挑战

鳄鱼一生要换50次牙,鲨鱼平均一周就换一次牙,为什么人类一生只换一次牙?“这与进化因素和生物适应性密切相关。”原福松说。

人类的牙齿生长会经历两个阶段:乳牙列期和恒牙列期。乳牙和恒牙都源于牙胚的发育。乳牙胚成熟后,其舌侧会形成对应的恒牙胚。乳牙经过大约4年的发育后成熟,随着下方恒牙胚的发育,乳牙牙根慢慢被吸收直至脱落,随后恒牙逐渐发育成熟并长出。一旦恒牙发育完成,就不会再形成新的恒牙胚,因此人的牙齿也不会再替换。

那么利用药物使人类牙齿“第三次发育”真的可行吗?原福松认为:“从理论上来说,牙齿发育起源于牙胚,它由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共同诱导形成。如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单纯靠药物是不可能使牙齿再生的。”

原福松进一步解释,想让牙齿“第三次发育”,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缺牙部位产生牙源性上皮或间充质,即如何引导生成牙胚。但若恒牙已然脱落,前述先决条件均不复存在,这相当于斩断了牙齿“第三次发育”的后路。当前,科研人员只能通过研究干细胞分化或其他方法,来引导生成牙齿发育所需的先决条件。但这一过程目前仍在研究探索中。

“其次,如何在合适的位置让缺牙以合适的形态萌出,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原福松说,即使让牙齿实现“第三次发育”,但如果新长出的牙齿位置或形态不符合要求,那这颗牙齿长出来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牙再生研究助力更多修复方式开发

人类的恒牙数量通常在28至32颗之间,数量多少具体取决于每个人是否长有4颗“第三磨牙”,即俗称的智齿。这些牙齿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颗牙齿的缺失都可能带来健康问题。如缺牙未能及时修复,邻近牙齿由于失去支撑,会逐渐向缺牙位置倾斜,导致牙齿移位、伸长,最终可能使更多牙齿脱落。“若不好好保护牙齿,后果很严重。”原福松说。

长时间缺牙还可能引发其他疾病。中国牙齿健康促进基金会明确表示,与牙齿健全者相比,缺牙人群罹患胃癌、肠癌、心脏病等疾病的概率显著提升。因此,缺牙后需及时采取适合的修复方式。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牙齿修复方式,即固定修复和活动修复。“两种修复方式各有所长。作为固定修复方式,种植修复与固定桥修复这两种方式也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种植修复已成为大多数缺牙患者首选的修复治疗方式。”原福松说。

在治疗缺牙的相关研究中,也有一些正在探索的方向。原福松介绍,除传统的修复方式外,研究最多的还是牙再生。

当前,牙再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基于牙齿发育理论实现全牙再生的研究,目前已有利用动物牙胚中的上皮和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合适的环境中培育成牙齿的案例;二是利用干细胞结合组织工程技术实现牙齿再生。

原福松说,近年来,科研人员利用牙髓干细胞,已实现牙齿中牙髓组织再生及牙周组织再生。同时,利用牙齿上皮干细胞分化出新釉质母细胞,牙釉质也得以再生。尽管目前尚无整个牙齿再生的方法,但科学家们相信,这一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依然有望实现。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能完全响应人体神经系统

神经义肢接口让患者恢复“仿生行走”

2024-07-0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1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医学》1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神经义肢接口的最新突破,其能让仿生腿完全响应人体神经系统,在临床试验中,改善了截肢人士的行走控制,让他们恢复了“仿生行走”。这一结果表明,即使只恢复部分神经信号传导,或也足以实现神经义肢功能的临床相关改善。

  人体为了让其肢体在其活动范围内活动,肌肉会以成对的主动肌-拮抗肌发挥作用,这反过来能将本体感受信号传给中枢神经系统,给人体提供四肢位置和运动的意识。不过,手术截肢会导致截肢位置的神经-肌肉架构严重受损形成残肢。残肢断开的肌肉会被包住,形成充足的软组织垫层作为义肢接受腔,这会破坏自然肌肉动力学和本体感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研发的神经义肢接口,通过手术将成对的主动肌-拮抗肌与感知电极相连。这些成对的动态肌肉在残肢内通过手术构建,作为腿部截肢人士的神经义肢控制和本体感受来源。具体来说,这个接口能将患者的神经控制信息传给一个外部义肢,并进一步将义肢位置和运动感受传回给使用者,恢复其本体自然感觉。

  团队随后在临床试验中测试这种仿生义肢的效果,试验共有14名单侧膝下截肢的受试者,其中7人有神经义肢接口。与没有接口的膝下截肢人士的行走速度相比,这些受试者的行走速度提升了41%,与未截肢人群的行走速度相当。此外,他们的行走表现在真实世界环境中也非常好,这些环境包括斜坡、台阶和被堵住的小路。

  团队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或可用于指导今后的重建技术,这类重建技术的目标是恢复截肢或运动瘫痪人士对人体行动的神经控制。

  大脑和人体有一套精妙的合作系统,发出信号,传导信号,接收信号,做出行动,一切都在瞬息之间。这套强大的信息联通网络,有赖于神经细胞的配合无间。但是,很多神经,一旦遭到损害,便无法复原。截肢人士即使佩戴义肢,断掉的神经网络还是残缺。此次,科研人员从神经系统入手,让截肢人士的神经控制信息通过接口传给义肢,修复神经通路。这样一来,佩戴神经义肢的患者能走得更好。重新掌控身体,能给他们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2/c14739-40268863.html

返回目录>>

“哄娃神器”或影响孩子情绪调节

2024-07-0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近年来,不少父母都会随身携带“哄娃神器”,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每当孩子闹别扭,就播放他们喜欢的卡通片,或者让他们玩游戏,以安抚他们的情绪。那么,这种方式对孩子在未来生活中情绪调节有什么影响呢?匈牙利和加拿大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调查发现,用“哄娃神器”安抚发脾气的孩子,将导致他们无法学会情绪调节。研究论文发表在最近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前沿》杂志上。

  “哄娃神器”也可称为“电子奶嘴”。论文资深作者、加拿大舍布鲁克大学研究员卡罗琳·菲茨帕特里克解释说,利用这种“哄娃神器”是一种阻止孩子发脾气的简单方法,而且在短期内非常有效。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几乎没什么好处。

  为了检验他们的论点,研究团队在2020年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在一年后进行了后续跟踪调查。300多名2—5岁儿童的父母完成了一份评估儿童和父母媒体使用情况的问卷。

  研究人员发现,当父母更频繁地利用数码设备安抚孩子情绪时,一年后,孩子们在愤怒和沮丧情绪的管理能力方面表现得更差。在后续评估中,那些因为经历了负面情绪而频繁地接受“电子奶嘴”安抚的儿童,自我控制力的表现也很糟糕。

  研究人员指出,发脾气是无法通过电子设备治愈的,孩子们必须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需要父母,而不是数字设备来帮助他们学会管理情绪。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2/c14739-40268861.html

返回目录>>

北京支持使用医保个人账户线上购药

仅支持购买非处方药,在三百家定点零售药店购买

2024-07-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7月1日电 (记者潘俊强)记者从北京市医疗保障局了解到:7月1日起,北京市参保人员可通过京东、美团购药平台线上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在300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买非处方(OTC)药品。

  据介绍,参保人员线上购买药品时,需要先登录两家平台,选择带有“医保”蓝色标识的药品,提交订单后,选择“北京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即可。药品费用由医保个人账户支付、配送费和包装费由个人支付,线上下单后购药平台即时配送药品。

  线上购药还支持本市已备案家庭成员之间共济使用医保个人账户。目前,300家定点药店范围覆盖本市16个行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北京拓宽了个人账户使用的范围,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资金可由家庭成员共济使用。家庭成员共济使用个人账户时,参保人本人和共济的家庭成员须为本市参保人员,并完成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备案。参保人员线上可通过北京医保公共服务平台、“京通”小程序办理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备案,线下可通过各区经办机构窗口办理。备案成功后,即可共济使用个人账户线上购药。

  目前,线上购药仅支持购买非处方药。对于医生在院内开具的处方药,本市参保人可以在开通医保移动支付的医院,通过手机线上进行支付购买。目前已有117家医院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有50家定点医院的自有应用(医院APP或小程序)上线了医保移动支付服务。对于医生开具的外配处方药,参保人可以到定点药店刷卡或扫医保码购买。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会积极探索研究线上购买处方药的工作,为参保人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医保服务。

  下一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将继续推进本市线上购药医保支付相关工作,不断增加非处方药品线上支付定点零售药店数量,覆盖更广泛的区域,让更多参保人员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同时将持续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管,开展对药店药品价格的监测,保障医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02/c14739-4026879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