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17

发布时间:

2024/06/17

浏览次数:

3469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6-17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事关2024年国家药品目录调整 国家医保局公开征求意见

国家医保局统一规范产科类服务价格项目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率团赴缅出席中国援缅疾控中心移交仪式并签署中缅疾控中心合作谅解备忘录

疾控动态

自治区疾控中心开展《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管理办法》集中学习

宁乡市疾控开展境外务工返乡人员传染病防控座谈会

科研动向

Nature Aging:细胞营养过剩,加速衰老,缩短寿命

JAMA·肿瘤学》:吴一龙团队首次证实,ctDNA可辅助判断哪些肺癌患者无需长期接受靶向治疗!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甜蜜杀手:木糖醇与心血管风险的新发现

颠覆认知!最新研究显示,剧烈运动不但不减肥,反而导致体重增加

舆情信息

考后“真空期” 专家支招做好心理调适

三个护肤妙招 助你解决脸上的那些问题

外卖也在“瘦身” 低卡减糖减盐成趋势

一天一个鸡蛋健康吗?重点提醒:3种吃鸡蛋的方法,可能伤胃致癌

睡眠不足扰乱记忆力机制揭示

韩国政府:将严正应对医界集体停诊

英媒:海洋污染+禽流感威胁,智利洪堡企鹅面临灭绝风险

这个夏天怎样实现“饮料自由”

酷暑来袭,食欲大减?饮食全攻略助你清凉度炎夏

动物能帮助检测癌症吗

流感病毒关键受体被发现

国新办吹风会解读今年医改重点

“健康知识进万家”试点成效明显

 

热点追踪

事关2024年国家药品目录调整 国家医保局公开征求意见

2024-06-14    央视新闻

 

记者今天从国家医保局获悉,根据《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结合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管理工作重点,国家医保局研究起草了《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以及《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包括2024年药品目录调整范围和相关工作程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综合考虑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功能定位、药品临床需求、基金承受能力,2024年药品目录调整,目录外西药和中成药,需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且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目录外药品,可以申报参加2024年药品目录调整:

201911日(含,下同)至2024630日期间,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药品。

201911日至2024630日期间,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适应证或功能主治发生重大变化,且针对此次变更获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药品。

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的药品。

纳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或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且于2024630日前,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药品。

2024630日前,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品。

此外,续约和竞价沿用去年规则,将与定稿后的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后续一并公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CWTvqfWWp

 

 

 

返回目录>>

 

 

 

国家医保局统一规范产科类服务价格项目

2024-06-17    北京青年报

 

据国家医保局消息,日前印发的《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有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整合为30项,促进生育服务提升优化。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收取手术费、治疗费、诊疗费等医疗服务费用的计价单元。过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各省份制定,在数量、名称、项目内涵、计价单位以及耗材收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产科类立项指南原则上按照孕产流程进行分段立项,即根据妊娠期、产前、生产、产后等各环节的具体检查治疗或操作分别设立项目,不再与具体技术细节挂钩。例如,价格项目分为产前阶段的“产前常规检查”“胎心监测”,临产阶段的“催引产”“产程管理”,生产阶段的“阴道分娩(常规)”“阴道分娩(复杂)”“剖宫产(常规)”“剖宫产(复杂)”等。

此次产科类立项指南单独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项目,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鼓励积极开展镇痛分娩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孕产妇提供专业化的陪伴分娩和导乐分娩服务。同时,立项指南统一计价单位,将“胎心监测”“阴道分娩”“羊膜腔穿刺”等可能涉及多胎的项目,计价单位一律明确为“胎/次”。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已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有升有降开展调价,其中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水平持续下降。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编制印发进度,陆续出台护理类等类别立项指南,尽快形成覆盖大部分学科的立项指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7/c14739-40258010.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率团赴缅出席中国援缅疾控中心移交仪式并签署中缅疾控中心合作谅解备忘录

2024-06-15    中国疾控中心

 

  2024613日,中国政府援缅甸国家疾控中心和医护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国援缅疾控中心”)项目移交仪式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秘书昂林兑中将、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多位成员和政府部长及多国驻缅使节出席。我中心副主任李群、外事处副处长冯宁、寄生虫病所首席专家周晓农等一行作为中国疾控中心代表赴缅出席。

  李群副主任同陈海大使及缅方多位嘉宾共同为项目竣工剪彩,接受缅甸卫生部埃吞副部长赠送的纪念品。随后在缅甸卫生部岱楷温部长的引导下参观了中国援缅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展厅、应急操作中心、实验室、信息中心、行政办公区、专家公寓和学员宿舍等设施。中国援缅疾控中心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疾控中心楼、医护培训中心楼、行政办公楼及缅甸唯一的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

  同日,李群副主任代表中国疾控中心同缅甸疾控中心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以增进双方在传染病防控、慢性非传染病管理、实验室能力建设、健康促进和卫生应急响应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双方还共同为“国家级热带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今后将通过该研究中心加强中缅两国在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领域的研究和防控合作。缅甸卫生部埃吞副部长、中国驻缅甸使馆经商处欧阳道冰参赞、云南省疾控局宋志忠局长见证上述活动。

  第八届中缅疟疾消除和传染病合作研讨会在中国援缅疾控中心内同期召开。李群副主任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职能与发展及中国传染病防控情况,中缅专家开展相关技术合作交流与讨论。此外,李群副主任一行还访问了缅甸国家医学研究部、国家卫生实验室,并赴内比都LeweiTharwuttti基层卫生中心实地考察传染病防控情况。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6/t20240615_283681.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自治区疾控中心开展《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管理办法》集中学习

2024-06-13    内蒙古自治区疾控中心应急办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要求,612日,内蒙古自治区疾控中心组织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以下简称“国家应急队”)队员开展《办法》集中学习,中心主任、应急队队长张忠兵主持会议。

  会上,张忠兵主任进一步强调了国家应急队在应对各类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激励队员要时刻保持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并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从而打造出一支能够迅速出动、战斗力强、勇往直前的应急铁军。

  应急办刘伯熙解读了《管理办法》相关内容。从《管理办法》总则,职责、权利和义务,队伍建设,队伍管理,队伍培训和演练,队伍调派和使用,奖励与处罚7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进一步明确队员主体职能和责任义务。

  此次集中学习不仅提升了队员们的专业素养,也为内蒙古自治区疾控中心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心将持续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动态,不断完善和优化防控工作流程,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摘引网址:http://www.nmgcdc.org.cn/xxgk/dtyw/gzdt/202406/t20240613_431192.html

 

 

返回目录>>

 

 

 

宁乡市疾控开展境外务工返乡人员传染病防控座谈会

2024-06-14    湖南省疾控中心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交流不断增多,外出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非洲地区高温多雨,是微生物、寄生虫和有害媒介昆虫繁殖的温床,也是很多疾病宿主栖息的乐园,因传染病防控体系薄弱,疟疾、登革热、黄热病、霍乱以及痢疾等传染病在这里流行,进入6月以来,宁乡市便接连出现两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病例。

为做好国外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守护外出务工市民的身心健康,近日,宁乡市疾控中心借助输入性疟疾疫情处置契机,组织疟疾患者同批出国务工返乡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控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科长张鹏、副科长田涛分别就非洲流行的疟疾、登革热、黄热病等蚊媒传播传染病,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以及艾滋病、梅毒等血液与性传播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进行了专题讲解。随后与参加座谈人员就非洲工作、生活、日常见闻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代表杨某有十余年非洲务工经验,据他介绍,目前全市在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务工人员的外出方式及参与的工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中国水电、中国电建、中国交建等央企基建项目公司的劳务派遣,这种方式的工人管理比较规范,公司有专门的中方随行医务人员团队跟随,一旦患病工人们能到及时的救治;另一种是通过私人老板、熟人介绍等方式以老带新的方式出国务工,主要从事餐饮、采石挖矿等工作,工作较辛苦、环境较恶劣,一旦患病需要自行到当地就医,费用较高不说,医疗水平也较差。座谈代表颜某表示,他是今年第一次到非洲务工,因疟疾在当地的患病率极高,就像普通伤风感冒,工作的短短3个月时间里,他就患了两次疟疾(当地称“马拉利”),出现症状后经过简单检测就直接在诊室打3天针,症状控制后就不会继续治疗,更别说进行具体的疟疾分型及根治。回到家乡后,他们都无一不感叹祖国的强大,无一不感叹身为中国公民是多么的幸福!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dishidongtai/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 Aging:细胞营养过剩,加速衰老,缩短寿命

2024-06-16    医诺维

 

结果表明,细胞感知营养过剩,也就是mTOR蛋白复合物活性增加,会促进衰老,导致实质损伤、炎症和寿命缩短。

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Aging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 mild increase in nutrient signaling to mTORC1 in mice leads to parenchymal damagemyeloid inflammation and shortened lifespa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在小鼠模型中,增加细胞的营养信号,会导致实质损伤、炎症和寿命缩短。当增加mTOR活性时,会促进小鼠炎症分子表达,促进衰老,小鼠寿命缩短约20%。而阻断引起炎症的免疫反应,可以改善衰老的症状。这一过程也适用于人类。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了调控mTOR的活性,着手于发送信号指示细胞中可用营养物质数量的蛋白质,对这种蛋白质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向mTOR发送假信号,让mTOR感觉到营养过剩。

mTOR通路被激活时,犹如小鼠吃得更多一样,尽管实际上它们的饮食并没有变化。

结果发现,当携带基因改造的小鼠成年时,小鼠的细胞开始出现功能障碍,出现衰老的典型症状。

具体来说,小鼠皮肤变薄、炎症增加、骨矿物质密度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SA-β-半乳糖苷酶显著增加,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的表达也持续增加,胰腺、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受到损伤。

此外,由于损伤严重,免疫系统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损伤,会导致损伤积累,从而引发炎症,进一步加剧这些器官损伤。

最终,导致小鼠的寿命缩短20%,对于人类而言,相当于少活16年。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两个小鼠队列和西班牙百岁老人研究人类队列,发现这一结果也适用于人类,当细胞感知营养过剩时,就会促进衰老,例如溶酶体的活性降低,而溶酶体活性的降低也发生在人类衰老过程中。

重要的是,当研究人员阻断了引起炎症的免疫反应,可以改善衰老的症状,器官的损伤得到改善,从而延长了小鼠的寿命。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这项研究是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但这一分子过程与人类一致,结果可以推断到人类衰老。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为什么热量限制可以延长寿命,因为限制营养摄入激活的某些基因与mTOR相互作用。

综上,结果表明,细胞感知营养过剩,也就是mTOR蛋白复合物活性增加,会促进衰老,导致实质损伤、炎症和寿命缩短。而阻断引起炎症的免疫反应,可以改善衰老的症状,表明控制慢性炎症可作为健康衰老的潜在治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70b8293e9ba.html

 

 

 

返回目录>>

 

 

JAMA·肿瘤学》:吴一龙团队首次证实,ctDNA可辅助判断哪些肺癌患者无需长期接受靶向治疗!

2024-06-16    奇点糕

 

研究结果表明,对EGFR/ALK/ROS1基因变异阳性患者,基于ctDNA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的适应性减量TKI治疗模式,可使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时间9.1个月的“药物假期”。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团队在JAMA Oncology期刊发表的一项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就首次证实了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检测循环肿瘤DNActDNA)再配合其它检测,能指导驱动基因变异阳性患者适应性地减量使用靶向药,不仅能确保患者的生存获益,还能通过“药物假期”减轻患者治疗负担[1]

研究结果表明,对EGFR/ALK/ROS1基因变异阳性患者,基于ctDNA及癌胚抗原(CEA)检测、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的适应性减量TKI治疗模式,可使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时间9.1个月的“药物假期”(Drug Holiday),且近1/4的患者在中位时间达20.3个月的药物假期后仍未复发;患者停药后发生疾病进展时,再使用TKI药物的治疗客观缓解率仍高达96%,一半的患者能达到完全缓解。

此前在肾细胞癌(RCC)、胃肠道间质瘤(GIST)等一些实体瘤和部分血液系统癌症中,已有研究尝试对完成一线靶向治疗的患者暂时停药,从而在确保患者生存获益的前提下,通过减少用药时长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整体治疗负担[2-3],但这么做的最大难题也明摆着:停药,就会带来疾病快速复发或进展的风险,该怎么识别最适合停药的患者呢?

只靠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评估肿瘤大小,或者现有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显然是不足以做到这一点的,于是吴一龙教授团队就想到了检测ctDNA,此前在接受根治性手术早期NSCLC患者中的研究已显示,ctDNA检测阴性可识别一部分“潜在治愈”患者[4];就算患者疾病有复发/进展,ctDNA检测也能比影像学检查提早3-6个月发现,提供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在这样的指导思维下,吴一龙教授团队启动了本次概念验证性的前瞻性探索研究,入组的60例患者均为III/IVNSCLC患者(56例为EGFR突变),患者经TKI类靶向药治疗和局部治疗(针对寡残留病灶)后,影像学检查未见病灶残留,且CEA水平正常,外周血ctDNA检测为阴性,随后进入药物假期阶段,即停药并定期随访复查。

根据患者随后的临床结局,研究将60例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指标无异常,仍停药随访的患者(n=14),B组为在影像学检查提示疾病进展前,已检出ctDNA阳性(n=26)或CEA升高(n=5)的患者,需重启TKI治疗,C组则在首次停药后就出现疾病进展(影像学评估±ctDNA阳性或CEA升高,n=15),至本次报告时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已达19.2个月。

全部60例患者的中位PFS18.4个月,1年和2PFS率分别为67.7%40.2%,药物假期中位时间为9.1个月,其中A组患者的中位停药时间为20.3个月,与研究整体人群中位PFS接近,考虑到绝大多数患者携带的是EGFR突变,这个假期时长都赶上第三代TKI奥希替尼一线治疗的中位PFS了;而B组患者的中位PFS20.2个月,其中19例患者重启TKI治疗后疾病未进展,C组患者中位PFS则仅为5.5个月,可能是相对高危的人群。

而患者最担心的问题——停药后复发该怎么办,从研究的相关数据来看问题也不大:在B组和C组停药后复发,重启TKI治疗的24例患者中,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仍高达96%12例患者经治疗仍能达到完全缓解,又符合了进入药物假期的标准并同意停药。此外,26B组患者重启TKI治疗后,25例再度达到了ctDNA转阴。

此外,研究还使用“到下一线治疗时间”(Time to next Treatment, TTNT,定义为首次停药到使用下一线靶向治疗的时间)来评估患者实际的靶向治疗总体时长,随访至今有12例患者在重新开始靶向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因此需启动下一线治疗;全部患者的中位TTNT时间为29.3个月,24个月TTNT率为74.1%,而总生存期(OS)数据尚不成熟。

总而言之,本次研究表明在驱动基因变异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可能有近1/4的患者不需要长期使用靶向药,能够安全停药,这种“适应性减量靶向治疗”对于减少患者治疗经济负担和不良反应来说,都是相当有意义的,而且复查期间完善ctDNA检测,能够在必要时指导停药患者重启治疗(A组外的46例患者中有26例为ctDNA指导),这也让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更为灵活合理,希望能有专门的大规模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8cb830185ed.html

 

 

返回目录>>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甜蜜杀手:木糖醇与心血管风险的新发现

2024-06-16    生物探索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木糖醇不仅在临床上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而且在机制上与增强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体内血栓形成潜力相关。这些发现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低热量甜味剂广泛使用的背景下。

66日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Xylitol is prothrombotic and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聚焦于木糖醇(xylitol),一种常用的五碳糖醇(polyol),它不仅在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还广泛用于人工甜味食品中。木糖醇被认为具有抗龋齿的特性,常用于糖果、口香糖和口腔护理产品中。然而,作为糖的替代品,其在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的影响尚未明确。该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干预和机制研究,探讨木糖醇与心血管疾病(CVD)事件风险之间的关联,并评估其对血小板反应性和体内促凝血状态的影响。

在初步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被初步确定为木糖醇的代谢物,其循环水平与未来三年内发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相关。在随后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中,在一个独立的验证队列中确认了这一发现,证实了木糖醇与MACE风险的关联。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机制,研究人员在体外和体内的模型中进行了补充研究,发现木糖醇显著增强了多种血小板反应性指标,并在小鼠模型中促进了血栓形成。此外,在人类干预研究中,摄入木糖醇后,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水平显著升高,并增强了多种血小板功能指标。这些发现表明,木糖醇不仅在临床上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而且在机制上与增强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体内血栓形成潜力相关。

该研究的结果强调了进一步研究木糖醇心血管安全性的必要性,特别是在长期暴露和高风险人群中的影响。考虑到木糖醇在加工食品中的广泛使用,这些发现对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肥胖问题的加剧,减少糖的摄入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措施之一。低热量甜味剂(low-calorie sweeteners)因其低热量、高甜度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各种加工食品中,被宣传为健康的糖替代品。然而,尽管这些甜味剂被普遍认为是安全的(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其长期使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却很少被深入研究。该研究探讨了木糖醇(xylitol)这种常见的低热量甜味剂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影响。

木糖醇是一种五碳糖醇(polyol),不仅天然存在于一些水果和蔬菜中,而且由于其甜度与蔗糖相当,且对牙齿具有抗龋作用,被广泛用于糖果、口香糖和口腔护理产品中。近年来,木糖醇作为糖的替代品在加工食品中的使用量显著增加。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木糖醇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仍然有限。

该研究通过一系列临床观察、干预和机制研究,系统地评估了木糖醇与心血管疾病事件(CVD)风险之间的关系。

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Untargeted Metabolomics Studies

1157名接受选择性心脏诊断评估的稳定受试者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了一种被初步确定为木糖醇的代谢物。在最初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中,发现循环中的木糖醇水平与未来三年内发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相关。

具体数据表明,木糖醇水平较高的受试者发生MACE的风险显著增加。以第三分位数(T3)与第一分位数(T1)相比,调整后的危险比(HR)为1.5795%置信区间,1.12-2.21P < .01)。

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

在一个独立的2149名受试者验证队列中,进一步通过LC-MS/MS分析确认了木糖醇与MACE风险的关联。数据显示,木糖醇水平较高的受试者发生MACE的风险显著增加,调整后的危险比(HR)为1.5795%置信区间,1.12-2.21P < .01)。

体外和体内模型研究

在体外研究中,发现木糖醇显著增强了多种血小板反应性指标,包括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在小鼠模型中,木糖醇增强了体内的血栓形成。在人类干预研究中,摄入木糖醇后,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水平显著升高,并增强了多种血小板功能指标。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木糖醇不仅在临床上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而且在机制上与增强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体内血栓形成潜力相关。这些发现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低热量甜味剂广泛使用的背景下。

首先,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尽管木糖醇被宣传为健康的糖替代品,但其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考虑到低热量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这一发现可能会对公共卫生政策和食品标签的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该研究强调了进一步研究木糖醇长期心血管安全性的必要性。虽然该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证据,但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和长期观察数据来全面评估木糖醇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最后,研究还揭示了糖醇类甜味剂在增强血小板反应性和血栓形成方面的潜在机制。这一发现可能为开发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在理解木糖醇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低热量甜味剂的安全性。例如,近年来,赤藓糖醇(erythritol)作为另一种广泛使用的糖醇类甜味剂,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木糖醇类似,赤藓糖醇在一些研究中也被发现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因此,系统地评估各种低热量甜味剂的长期健康影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外,针对不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甜味剂的健康影响。例如,不同人群对低热量甜味剂的代谢和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量身定制的饮食建议将有助于减少这些人群的健康风险。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木糖醇这种常见低热量甜味剂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显著关联。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干预和机制研究,发现木糖醇不仅在临床上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而且在机制上与增强的血小板反应性和体内血栓形成潜力相关。鉴于低热量甜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这一发现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了进一步研究其长期健康影响的必要性。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讨其他低热量甜味剂的安全性,并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更为细致的健康影响评估。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4ad829625b9.html

 

 

返回目录>>

 

 

 

颠覆认知!最新研究显示,剧烈运动不但不减肥,反而导致体重增加

2024-06-16    生物世界

 

研究结果表明,单次高强度运动可以扰乱皮质酮的昼夜节律,导致随后的身体活动减少、体温下降和体重增加。

运动经常被推荐为一种有效的减肥策略。然而,筑波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急性剧烈运动会减少随后的非运动性身体活动和体温,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这一观察结果可能与应激激素皮质酮的昼夜节律紊乱有关,并可能干扰身体活动和体温的同步效应,这一发现也强调了运动强度在运动本身之外的有益效果中的重要性。

该研究以:Acute Vigorous Exercise Decreases Subsequent Non-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Temperature Linked to Weight Gain 为题,发表于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期刊。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对健康有很多好处,但实际上,运动对减肥的影响有时比预期的要小。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运动后身体活动会减少,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应激激素皮质酮(corticosterone,在肾上腺皮质中产生的类固醇激素)具有昼夜节律,在睡眠过程中水平较低,而在醒来时达到峰值,它调节身体和精神活动水平。因此,研究团队猜测,即使是单次高强度运动也会破坏这一节律,导致身体活动和产热减少,从而降低减肥效果。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在小鼠中进行研究,他们将小鼠分为三组:高强度运动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休息组,然后监测这些小鼠的身体活动和核心体温(运动前后产热指标)。

结果显示,在高强度运动组中,尽管食物摄入没有变化,但高强度运动后的小鼠的身体活动和核心体温均显著下降,导致体重增加。此外,研究团队还观察到高强度运动组小鼠的身体活动和体温之间的同步被破坏,该研究证实了清醒时相对较低的血液皮质酮水平与较少的身体活动呈正相关。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单次高强度运动可以扰乱皮质酮的昼夜节律,导致随后的身体活动减少、体温下降和体重增加。

这项研究强调了在设计有效减重的运动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运动过程中燃烧的热量,还要考虑随后的身体活动水平和昼夜节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bfd82986152.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考后“真空期” 专家支招做好心理调适

2024-06-13    网易健康

 

2024年全国高考落下帷幕。在考试结束至成绩公布的这一段“真空期”,也是心理问题容易找上门来的时期。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心理治疗师熊弘晔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这一阶段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心理调试,考生往往会呈现出焦虑、迷茫和烦躁等心理、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

熊弘晔介绍,考生在考试结束后主要会出现以下四种不良心理:一是失落自卑心理,因为考试没发挥好而产生失落感、负罪感,觉得前途渺茫;二是焦虑抑郁心理,成绩尚未出来之前,自己心里没有把握,持续焦虑烦躁,因而寝食难安,情绪不稳定;三是过度放纵心理,考试结束后通宵游戏、熬夜刷剧、日夜颠倒、饮食失衡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四是价值感缺失心理,部分考生在考后丧失了学习目标和动力,价值感缺失,十分迷茫。

熊弘晔建议,当考生出现上述情况时,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心理调试:

适度放松

考生在考试后仍要规律生活,保持正常的饮食、睡眠,尽可能不要打乱自己的生物钟。有意识地控制心理活动,不去多想考试及其结果,而是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寻找目标

考生可以和家长积极沟通,共同探讨假期的生活方向。例如,考驾照、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等实用的技能,或者帮家长做家务,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这都有益于考后平衡心态。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沟通,家长也可以找个机会和孩子进行平等谈话,了解孩子的想法,一起探索人生下一阶段的方向。

学会调节

学会接纳负性情绪,通过有效手段帮助自己面对和处理。比如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深呼吸放松和想象放松训练,有助于放飞心绪,保持平和心态。同时,可以主动地和信任的人沟通,把自己的不好的情绪表达出来,寻求帮助。

“无论家长个人心境如何,都要为孩子的良好情绪助力。孩子向家长表达负面情绪时,家长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耐心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适时给予支持。同时,家长应避免与孩子反复谈论高考话题,不在无形中给他们增加压力。”熊弘晔强调。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4J6RTLB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三个护肤妙招 助你解决脸上的那些问题

2024-06-13    网易健康

 

粉刺、痘痘、大油田,敏感、泛红、易发炎……不少人都被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所困扰。今天,皮肤科医生就来为大家介绍三种中西医联手解决“面子”问题的好方法。

果酸焕肤

刷酸是比较常见的医美方式,能够很好地改善脸上痘痘、痘印等现象。这种方法是通过在皮肤上涂抹一定浓度的果酸,改变皮肤表面酸碱度,使老化的角质层短时间内脱落,抑制粉刺形成。

同时,果酸还可以激活角质形成细胞新陈代谢,更新、重建表皮,促进黑素颗粒排除,减轻色沉,刺激新的胶原蛋白增生,实现皮肤细胞正常代谢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毛孔粗大,提升皮肤光泽。

针清

使用粉刺针刺破皮肤,将里面的脓液排出,加速炎症消退,经过杀菌处理后,起到治疗痘痘的效果。一般不建议大家自行操作,若处理不得当,会使毛孔留下永久性损害,产生疤痕。

对于痘痘肌来说,刷酸配合针清是非常有效的搭配治疗方式,首先经过刷酸,清除角质层,再通过粉刺针刺破皮肤,促进脓性物质排出,加速炎症消退。

温馨提示:治疗前避免暴晒,禁止过量饮酒,术前常规清洁皮肤,平衡面部pH值;治疗后建议连续使用面膜,减少敏感、干燥、泛红等不适;治疗后局部可出现红斑、肿胀、刺痛、烧灼感等,一般冷敷可消退。

药物面膜

中药面膜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在我国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载: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本草品汇精要》载“白茯苓为末,以蜜合,敷面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

近来,因其具有温和、安全、效果持久的作用,广泛用于各种色斑、干燥、痘痘、痘印、褐斑、红斑、敏感肌中。将中药粉碎后分装,治疗时与面膜粉调成糊状,贴敷于面部。草药与肌肤产生亲和力,通过刺激面部微循环,疏通堵塞的毛孔,增强皮肤免疫功能及抵抗力,恢复皮肤正常结构,从而起到消炎祛痘、活血消斑、滋润肌肤、美容养颜等作用。

美白面膜:使用过程中能够起到减少肌肤色沉、美白淡斑的作用,可以使肌肤更加光滑细腻。

抗敏面膜:可以有效消除红血丝,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对抗过敏,对付敏感肌。

祛痘面膜:能够显著改善肤质,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缓解痘痘问题。

消炎面膜:能够有效缓解和减轻皮肤红肿等炎症问题。

使用过程中,谨慎选择合适的草药,遵循正确使用方法,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调配。中药用量与使用严格按照配方操作,不随意增减,避免误用。孕妇、哺乳期及过敏体质慎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4J7MPV8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外卖也在“瘦身” 低卡减糖减盐成趋势

2024-06-13    网易健康

 

外卖不仅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体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杂粮拌饭、轻食荞麦面……如今的外卖餐食也在“瘦身”,低卡低糖的食物受追捧、全谷物和杂粮食品成为流行趋势。

2023年中国餐饮市场迎来复苏潮,2024年新的市场需求不断被激发。艾媒咨询预计,餐饮消费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4847亿元。在此利好发展背景下,各大餐饮品牌纷纷加速拓店,同步推进了在线外卖业务的发展。数据显示,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15254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19567亿元。

饿了么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12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占网民整体的49.9%。并且,人们对外卖的营养化、健康化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饮食丰富度增加,全谷物杂粮食品流行,低卡食品受追捧,注重水果摄入,饮品减糖化,减盐意识增强等趋势值得关注。

“粗粮”热度超“细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全谷物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的流行趋势显示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关注。全麦、糙米、杂粮、杂豆、燕麦、荞麦、玉米、粟米、薏米、藜麦、青稞等都是健康饮食追求者心目中的“明星”谷物。外卖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标注全谷物食品的菜品数是2019年的1.8倍。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粗粮的营养价值。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有助于促进消化、控制体重、预防慢性疾病等。外卖数据中,杂粮饭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15.0%,增速是白米饭的约5倍;荞麦面制品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22.3%,增速是白面制品的约2倍。

如何点一份低卡外卖?

嫩煎鸡胸肉荞麦面、全麦面包纯素沙拉、鸡腿杂粮拌饭……健身、减脂对体重控制的需求使得低卡外卖成为流行。人们对外卖餐食“重油重盐”的印象正在发生改变。数据显示,2023年提供低卡食品的外卖餐饮店铺数较2019年增加超4倍,商品数翻了2.5倍。

在社交平台上,“低卡外卖”成为相关话题中的热词,网友们热心分享如何点一份低卡外卖:早餐的煎饼不加油条和薄脆,少抹酱;麻辣烫选择清汤,不加油料,不吃淀粉丸子;轻食沙拉选择蛋白质多的,主食少的,云饺首选鲜虾馅,可以加一份生菜;拌饭点“儿童版”,分量就刚刚好。

水果、水产在外卖订单中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下午茶时段,果切、水果捞等水果类食品的热度一点不输给精致的甜品和蛋糕。富含蛋白质的水产品也更多地出现在外卖菜单中,冰鲜刺身送上门,口感不输现切;入味的钉螺,麻辣口味是追剧的好搭档;肉质鲜美的石斑鱼,减脂期也可以放心吃。数据显示,近四年来,贝壳类四年复合增长率34.8%,淡水鱼类四年复合增长率27.7%,海水鱼类四年复合增长率38.1%,蟹类四年复合增长率44.7%

低糖茶饮出爆款

爱喝奶茶又担心不健康,年轻人这样的矛盾心理让低糖茶饮等健康饮品脱颖而出。其中,低糖茶饮在2024年备受关注,这一赛道的销售额五年内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众多品牌纷纷加入,希望能够趁着减糖的健康风口分得一杯羹。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开局至422日,已有32个品牌相继推出低糖茶、无糖茶新品,其中,既有龙井茶、乌龙茶等“常青”茶类,也不乏椰子水、西梅多多、0糖生椰等新加入榜单的爆款单品。

近年来,人们对饮品甜度的需求趋势是减糖化,少糖、低糖甚至无糖。近7成茶饮消费者选择低糖度,选择标准糖用户仅占32%

奶茶要少糖,炒菜要少盐。数据显示,外卖人群的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比2015年下降1.2克。外卖订单中,选择“少盐”标签的订单占比也是迅速提升,2023年达到28.2%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4J7FS0L00388050.html

 

 

返回目录>>

 

 

一天一个鸡蛋健康吗?重点提醒:3种吃鸡蛋的方法,可能伤胃致癌

2024-06-14    网易健康

 

老李在退休后生活十分闲适,每天晨起后吃完早饭就去公园散散步和小区的邻居唠唠嗑。

一天俩人聊到了吃早餐这件事,老李说自己每天都会吃一个鸡蛋补钙。

邻居对他这个行为十分不解,告诉他吃鸡蛋对心血管健康极为不利,尤其是我们这种老年人,更加不能吃!

这个说法让老李直接愣住了,难道自己之前被查出高血脂就是鸡蛋惹的祸吗?鸡蛋到底还能不能吃?

一、一天一个鸡蛋,对心血管有益还是有害?

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传染病以及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3大主要诱因,其中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29%

网络上一直有传言称,鸡蛋吃多了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以至于让很多人不敢吃鸡蛋。

该说法是来源于美国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3万多名美国人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每日额外摄入半个鸡蛋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6%

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对此进行了辟谣,近20年的研究都表明适量吃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且该研究是在美国群众身上进行的,所得到的结果也不适用于我国群众。

相反,北京大学卫生学院的团队在《心脏》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明确指出,一天摄入一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下降18%28%相关。

北京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的研究人员也曾对4000余名受试者血浆样本内225种代谢物进行了调查发现,适当的鸡蛋摄入可增加血液中心脏健康代谢物的数量,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具体来看,鸡蛋摄入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呈正相关关系,这类好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可起到保护作用。同时鸡蛋还能促进体内坏胆固醇水平的代谢,对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不仅仅只有我国的研究显示适量摄入鸡蛋对健康有好处,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周摄入5个鸡蛋与高血压风险下降32%2型糖尿病风险下降28%相关。

二、每天吃个鸡蛋,能给身体带来哪些好处?

这些研究更多是理论知识,要想知道鸡蛋的摄入量还是要参考指南。我国膳食只能推荐每周摄入蛋类的量为300~350g,换算一下约是每天一个鸡蛋的量。

经常吃鸡蛋,可给身体带来这些好处。

1、保护肝脏

鸡蛋内的蛋白质对受损的肝脏组织能起到一定修复作用,蛋黄内的卵磷脂还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脏健康很有好处。

2、改善大脑功能

鸡蛋内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抗氧化剂,对改善大脑前额叶功能以及执行功能有好处。

3、改善糖代谢

鸡蛋里的蛋白质、氨基酸、钾、镁等营养物质,对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身体的糖代谢能力有帮助。

4、帮助降压

《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鸡蛋对辅助降压有好处。

三、健康吃鸡蛋有讲究,2误区3吃法”要避开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杨进刚表示,在吃鸡蛋这件事上,很多人都存在误区。

较为常见误区的有两个:

①蛋黄中的胆固醇太高,应该扔掉?

蛋黄内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1以及钙锌等成分,可以说蛋黄才是鸡蛋里的精华,在吃鸡蛋的时候要一起食用。

②土鸡蛋营养价值更高?

土鸡蛋和普通的鸡蛋营养价值差异不大,但由于鸡摄入的食物不同,所以风味上会有一定区别。

在吃鸡蛋时,要注意避开这三个方法,对健康较为不利。

毛鸡蛋:毛鸡蛋其实就是没有成功完全孵化的鸡蛋,这类鸡蛋有较大的风险感染沙门氏菌,如果储存不当、加工不规范的话,风险就更大了。

煎蛋、炸蛋:制作这两种鸡蛋都需要用到很多的食用油,导致热量增加,且会让鸡蛋内的蛋白质变性,影响营养价值。

生鸡蛋、溏心蛋:鸡蛋很容易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感染,食用了没有完全熟透的鸡蛋后容易发生感染,导致身体中毒。

鸡蛋是膳食平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普通人日常适量食用鸡蛋可给健康带来不少的好处。切不可听信谣言而盲目拒绝吃鸡蛋,这是不科学的。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KQKT470514BBVC.html

 

 

返回目录>>

 

 

 

睡眠不足扰乱记忆力机制揭示

2024-06-14    科技日报

 

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医学院科学家研究表明,当实验鼠睡眠不足时,一个与长期记忆有关的关键大脑信号会减弱,即使睡眠不足后再正常睡眠一晚也不足以修复。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睡眠不足会破坏记忆力,并有望帮助科学家开发针对性疗法。相关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大脑中的神经元很少单独活动,它们高度关联,经常以有节奏或重复的模式一起放电。一种模式是尖锐的波动,其中一大簇神经元以极其同步的方式放电,随后,第二大簇神经元以特定节奏逐一进行同样的动作,以此类推。这些波纹出现在大脑内的海马体中(海马体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这些模式被认为有助于神经元与存储长期记忆的新皮层交流。

为了解睡眠不足如何影响记忆,研究团队记录了7只大鼠在几周内探索迷宫时海马体的活动。在实验中,团队经常扰乱一些动物的睡眠,同时让其他动物随意睡觉。

结果显示,反复醒来的老鼠与正常睡眠的相比,具有相似甚至更高水平的尖波波纹活动。但波纹的发射较弱、组织性较差,显示出发射模式的重复明显减少。睡眠不足的动物在恢复两天后,先前神经模式的重建有所反弹,但从未达到正常睡眠动物的水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CW25ed8n5

 

 

返回目录>>

 

 

韩国政府:将严正应对医界集体停诊

2024-06-1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13日电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政府613日将大韩医师协会(医协)和医学院教授集体停诊定性为《医疗法》规定的禁止“拒诊”行为,强调将予以严正应对。

2024229日,韩国首尔,民众抵达首尔大学医院。

报道称,韩国保健福祉部保健医疗政策室室长全炳王当天在记者会上说,韩国《医疗法》规定,医疗人员或开设医疗机构人员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诊。据此,医疗人员未经患者同意或未改变具体的诊疗计划,单方面取消诊疗预约的行为可能属于《医疗法》规定的禁止“拒诊”情况。

据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及首尔大学医院教授紧急对策委员会将从17日起、延世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将从27日起无限期集体停诊。

韩国医协将于18日全面停诊并举行“总动员大会”,韩国全国医科大学教授协议会也表明积极参与集体行动的立场。目前,韩政府已与地方政府一道针对全国3.6万多家医疗机构下达开工令和停诊申报命令。

据此前报道,20242月以来,因为不满韩国政府推行的医学院扩招等医改举措,韩国年轻的实习及住院医生群体展开集体罢工,坚持要求政府撤回扩招政策,韩国医政风波此后持续发酵。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CVYVgDmej

 

 

返回目录>>

 

 

英媒:海洋污染+禽流感威胁,智利洪堡企鹅面临灭绝风险

2004-06-1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路透社12日报道称,智利中部海岸沿线地区的洪堡企鹅数量急剧减少,时刻面临灭绝的危险。

洪堡企鹅身高约70厘米,体重可达5公斤,主要栖息地在南美洲智利与秘鲁的海岸线一带。据报道,专家去年在智利中部海岸外的两个岛屿发现842个繁殖对(指共同生育后代的雌雄动物)的洪堡企鹅,今年却只发现一个。一位专门研究企鹅的兽医表示:“这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情况,即该物种可能灭绝。”

报道称,野生企鹅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海洋污染和其筑巢时受到的干扰。此外,智利国家林业局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管表示,禽流感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加剧,也导致很多企鹅的食物来源转移到智利南部地区。这直接造成整个智利北部企鹅的繁殖率下降至几乎为零,同时还导致了许多企鹅死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CVALiQnUN

 

 

返回目录>>

 

 

这个夏天怎样实现“饮料自由”

2024-06-17    北京青年报

 

吹空调,喝饮料,这是夏天正确的打开方式。很多有减肥需求的人会选择无糖饮料,让畅饮变得无负担。无糖饮料真的能帮助减肥吗?对健康有没有影响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王华丽三位食品领域的大咖聊聊这一话题,用几个常见的关于糖的问题来帮助大家在保持健康的同时实现“饮料自由”。

我们为什么爱吃糖?

科学实验证明,给刚出生的小宝宝吃甜味的东西,他们会表现得很开心。可以说,人类对糖的喜爱与生俱来。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糖和健康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糖不是健康的敌人。糖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与健康的关系关键在于量,过量摄入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我国是全球五大产糖国之一。糖不光是食物,还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食糖自给率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部分。为了健康,要适量摄入糖,但没有必要妖魔化糖。

哪些人需要控制糖的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根据《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显示,我国三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日摄入9.1克糖,总体来说并不是很高,但仍需要引起重视。 陈君石院士提醒,糖尿病人群和血糖长期偏高的人群不可随意吃糖;肥胖和超重人群需要注意减少糖的摄入。

无糖饮料真的不含糖吗?

钟凯主任表示,饮料产品中糖含量少于等于0.5g/100ml时即可称为无糖饮料。常见的无糖饮料用甜味剂代替糖提供甜味,甜味剂具有甜度非常高、能量非常低的特点,比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左右。但“无蔗糖”只代表不含蔗糖,可能含有其他种类的糖,两者概念不同,不要混淆。就补水而言,首选还是白开水。如果你想喝点甜的又不想增加糖的摄入,可以选择无糖汽水、无糖咖啡饮料、无糖茶饮等产品。

用甜味剂代替糖安全吗?

陈君石院士指出,甜味剂距今已有100多年的使用历史了,其安全性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众多食品安全机构的确认。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经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系统评估,其安全性经严格论证,毋庸置疑。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也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甜味剂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甜味剂产量的75%。 像罗汉果甜苷和甘草酸铵这种由食药物质制取的甜味剂,也是我国特有的甜味剂品种。

甜味剂可以帮助减肥吗?

钟凯主任表示,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糖可减少糖和能量的摄入,有助于体重管理。但甜味剂不是减肥药,不应夸大它的作用。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剂上。如果在喝无糖饮料的同时又摄入其他高热量食物,还是会导致总能量摄入超标,增加肥胖风险。

甜味剂会不会导致糖尿病?

钟凯主任表示,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更别说吃甜味剂吃出来的了。甜味剂几乎不影响血糖,因此可用于糖尿病人的饮食干预。无糖饮料通常不含其他碳水化合物,因此糖尿病人饮用也没问题。但有些无糖食品,比如无糖糕点、饼干,由于含有淀粉类碳水化合物,因此会升高血糖,需要控制摄入量。

纯天然零添加更健康吗?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王华丽指出,食品饮料的安全和健康与是否添加了食品添加剂没有必然关系,所谓“零添加、纯天然”的概念是常见的商业炒作,并不能说明更安全和健康。至于“人工”和“天然”食品添加剂,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科学和严格的风险评估,从专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来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饮料好喝,可别贪杯,尤其是不要用饮料代替白开水。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智慧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和饮料,科学地实现“饮料自由”,度过一个畅爽又健康的夏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7/c14739-40258018.html

 

 

返回目录>>

 

 

酷暑来袭,食欲大减?饮食全攻略助你清凉度炎夏

2024-06-17    北京青年报

 

随着最近连日酷暑天气的到来,高温让很多人感到闷热、焦躁,食欲也随之下降。如何在这样的天气下保持健康饮食,确保营养摄入,同时又能消暑降温呢?下面,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川从五个方面为大家提供详细、具体的饮食指导。

一、口干舌燥、头晕目眩?你需要补水了

高温天气常常让人汗流浃背,身体内的水分流失严重。当你在户外炙热的阳光下活动,不一会儿汗水就如雨下,这时你是否感到口干舌燥,甚至有些头晕目眩?这就是身体在告诉你,你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为何夏季要及时补水。高温天气下,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但这个过程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引发脱水症状,如头晕、乏力、心跳加速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因此,及时补水是保持身体健康、清凉度夏的关键。

炎炎夏日如何科学有效地补水?

1.饮水量要足够:建议每天至少饮用8杯水(每杯约250毫升)。如果你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户外活动,饮水量还应相应增加。

2.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工作前、午饭后、晚饭前和睡前分别喝一杯水。同时,每次饮水量不宜过多,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3.选择合适的饮品:除了白开水外,还可以选择绿茶、菊花茶等清热解暑的饮品。这些饮品不仅具有补充水分的作用,还能帮助身体降温。但要避免过量饮用含糖饮料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饮品,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4.多吃富含水分的果蔬:西瓜、葡萄、黄瓜等水果和蔬菜不仅富含水分,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夏季补水的佳品。可以在饮食中适当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5.避开几个误区:

不要一次性喝太多水,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水中毒。

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

不要用饮料代替水,因为饮料中的糖分和电解质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

不要在饭前大量饮水,以免影响食欲和消化。

二、吃了一点就没胃口?你该清淡饮食了

一到夏天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刚吃几口就发现胃口全无或胃部不适。这其实是身体在告诉你,夏季的饮食需要更加清淡,以减轻胃肠的负担。

为何夏季要清淡饮食呢?这是因为高温天气下,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胃肠蠕动也相对增强,油腻、辛辣的食物更容易对胃肠造成刺激和负担。而清淡的饮食不仅容易消化吸收,还能有效缓解胃肠的不适感,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如何做到清淡饮食并合理搭配?

1.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在夏季,建议选择粥、面条、汤等易消化的食物作为主食。这些食物不仅易于消化,还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同时,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2.搭配适量蔬菜和瘦肉: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而瘦肉则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在夏季的饮食中,应适当搭配这两种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可以选择一些清爽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苦瓜等,以及瘦肉,如鸡肉、鱼肉等。

3.增加开胃、解暑的食材:山楂、柠檬、薄荷等食材具有开胃、解暑的功效。可以将这些食材加入到饮食中,制成凉拌菜或饮品。例如,用山楂煮水制成山楂茶,或者将柠檬切片加入凉开水中制成柠檬水。这些饮品不仅能增加食欲,还能帮助身体降温。

4.注意饮食时间:在夏季,建议晚餐相对清淡一些。同时,要避免在睡前大量进食,以免影响睡眠和胃肠健康。

5.避开误区:

不要在空腹时大量食用冷饮或冰镇食物,以免对胃肠造成刺激。

不要过度依赖冷饮来降温,以免对胃肠造成不良影响。

三、为何夏季要特别注重补充维生素呢?

在夏季,由于身体代谢加速和出汗导致的营养流失,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维生素C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身体抵抗氧化应激,增强免疫力;而维生素B族则参与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对于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如何科学、合理地补充维生素?

1.明确需要补充的维生素种类:

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柠檬等)、草莓、猕猴桃等水果中,以及青椒、西兰花等蔬菜中。它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维生素B族:包括维生素B1B2B6B12等,广泛存在于瘦肉、蛋类、奶制品、豆类等食物中。它们参与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2.合理安排摄入时间: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可以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类水果,以及富含B族维生素的谷物和瘦肉。午餐和晚餐应搭配多样化的蔬菜和瘦肉,以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

3.避开几个误区:

不要盲目追求高剂量的维生素补充剂,以免过量摄入导致不良反应。

不要依赖某种特定的食物或饮品来补充维生素,而是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饮食来确保营养的全面摄入。

不要忽视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它们同样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四、为什么要强调夏天多吃水果?

随着夏日气温的攀升,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此时,新鲜蔬菜水果不仅是夏季餐桌上的必备品,更是健康度夏的得力助手。想象一下,在炎炎夏日,你品尝着清爽可口的西瓜,或是享受着脆嫩多汁的黄瓜,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凉快了许多?

为何夏季要特别强调多吃水果呢?首先,新鲜蔬菜水果富含水分,可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其次,它们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至关重要。特别是维生素C,它具有抗氧化、促进铁吸收等多重功效,可以帮助身体抵抗疾病。

如何选择并食用新鲜蔬菜水果?

1.建议每天至少食用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确保摄入多种营养素,例如,红色的西红柿、黄色的橙子、绿色的菠菜、紫色的葡萄等,它们分别富含不同的营养素。

2.优先选择具有消暑功效的食材:在夏季,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降温作用的食材,如绿豆、冬瓜、苦瓜等。它们不仅可以帮助身体降温,还能缓解夏季常见的不适症状。

3.合理安排食用时间:早上可以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柑橘类水果,作为早餐的一部分;午餐和晚餐则可以搭配多样化的蔬菜和瘦肉,以确保营养均衡。此外,在炎热的午后,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消暑作用的水果,如西瓜、葡萄等。

4.避开几个误区:

不要盲目追求某一种水果的功效,而忽略其他营养素的摄入。

不要将水果作为主食来食用,以免导致营养不均衡。

不要在空腹时大量食用某些酸性较强的水果,如柠檬、山楂等,以免对胃肠造成刺激。

五、为何建议你夏季要多喝汤?

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人体出汗增多,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此时,喝汤成为了一种既补充水分又滋养身体的理想选择。想象一下,在炎炎夏日,你端着一碗清爽的绿豆汤,轻轻吹去热气,品尝着那甘甜的滋味,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凉快了许多?

首先,汤品富含水分,能够迅速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其次,汤品中的营养成分易于被身体吸收,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此外,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功效的汤品,如绿豆汤、冬瓜汤、丝瓜汤等,还能有效缓解夏季的不适感,如口渴、乏力、烦躁等。

应该如何选择并饮用汤品呢?

1.推荐绿豆汤、冬瓜汤、丝瓜汤等:在夏季,建议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功效的汤品,这些汤品不仅口感清爽,还能有效缓解夏季的不适感。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选择其他具有滋补功效的汤品,如鸡汤、鱼汤等。

2.合理安排饮用时间:早上可以选择一碗清淡的蔬菜汤或豆腐汤,作为早餐的一部分;午餐和晚餐则可以搭配一些营养丰富的汤品,如鸡汤、鱼汤等。此外,在炎热的午后或晚上,可以适量饮用一些冰镇的绿豆汤或冬瓜汤,以消暑降温。

3.控制饮用量:虽然汤品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但也要注意适量饮用。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胃肠负担加重或营养过剩。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饮用量,保持身体的水分和营养平衡。

4.避开几个误区:

不要在空腹时大量饮用汤品,以免对胃肠造成刺激。

不要过度追求汤品的口感和味道,而忽略其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7/c14739-40258017.html

 

 

返回目录>>

 

 

动物能帮助检测癌症吗

2024-06-17    科技日报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科学家发现,蜜蜂可以检测到人类呼吸物中与肺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而且,蜜蜂只需闻细胞培养物的“气味”就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肺癌细胞。这些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新测试模型,尽早诊断出肺癌。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杂志。

西班牙《趣味》杂志曾刊文指出,狗、鸽子和老鼠等动物出色的嗅觉和敏锐的视力使其能比许多人类专家更准确地发现某些疾病症状。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学习,鸽子能辨认图像中乳腺组织是健康的还是癌变的。

最新研究负责人德巴金·萨哈表示,昆虫和狗一样有着惊人的嗅觉。他们希望弄清楚蜜蜂能否区分出健康人士和肺癌患者呼吸中的化学物质。为此,他们使用不同浓度的三氯乙烯和2-甲基庚烷等6种化合物,合成出肺癌患者和健康人士的呼吸混合物,并在约20只蜜蜂身上开展了测试。

研究人员设计出一款3D打印背带来固定活蜜蜂,同时在蜜蜂大脑上连接了一个微小的电极,以测量蜜蜂大脑信号的变化。他们将这些气味混合物传递给蜜蜂身上的电极,并记录蜜蜂大脑中的神经信号。结果在蜜蜂大脑中检测到几种不同的神经元放电,可以区分出肺癌患者和健康人士的呼吸物。此外,他们还发现,蜜蜂可以区分呼吸混合物化学浓度的非常微小变化。

研究人员还利用不同类型的人类肺癌细胞培养物进一步开展实验。他们使用基于蜜蜂大脑的传感器来测试肺癌细胞气味。结果表明,利用这些传感器可以区分小细胞肺癌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和健康细胞。

研究人员指出,这意味着蜜蜂不仅能检测出肺癌细胞,还能区分肺癌细胞的类型,这对于肺癌早期快速检测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也将为更多生物和嗅觉检测疾病技术打开大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7/c14739-40258005.html

 

 

返回目录>>

 

 

流感病毒关键受体被发现

2024-06-17    光明日报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一种蛋白——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是流感病毒利用网格蛋白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微生物》上。

研究团队专家介绍,A型流感病毒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已有研究揭示,流感病毒感染细胞涉及多个环节,首先通过其表面血凝素蛋白与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结合,再主要利用网格蛋白内化通路进入细胞。然而,传递流感病毒吸附信号、启动流感病毒内化的受体一直仍是未解之谜。

由此,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可作为流感病毒的内化受体直接启动网格蛋白的内吞过程。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敲除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基因,发现小鼠对H5H7亚型流感病毒致死攻击的抵抗力显著增强。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该研究首次证明,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和内化过程分别由不同受体启动,进一步深化了流感病毒入侵细胞机制的科学认知,为宿主靶向的抗病毒策略研究、研发提供了新视角。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17/c14739-40258001.html

 

 

返回目录>>

 

 

 

国新办吹风会解读今年医改重点

2024-06-17    健康报

 

  6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有关情况。吹风会上,今年的医改重点有哪些、“三医”(医保、医疗、医药)如何协同、集采品种如何做到降价不降质、如何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等备受关注。

  聚焦三个重点明确七个方面任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在吹风会上介绍,2024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聚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3个重点,明确了7个方面的工作任务。《重点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突出系统集成、协同联动,更加突出创新突破、落地见效。

  7个方面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加强医改组织领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落实全面深化医改的责任,巩固完善改革推进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医保、医疗、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

  二是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医改经验,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

  三是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和建设,深化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改革,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开展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试点。

  四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深入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再推出一批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五是促进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六是深化药品领域改革创新,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七是统筹推进其他重点改革,包括推进数字化赋能医改,深入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和医养结合,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的综合监管等工作。

  李斌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医改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抓好《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加强医改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地方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全国医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医”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这是当前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医疗、医保、医药密不可分,共同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需要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使医改更加直接地惠及民生。”李斌表示,医疗是群众看病就医、保健康复的核心内容,与群众关系最直接。医保基金是群众看病就医的“保命钱”,也是医疗服务和医药产品的重要筹资来源。医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服务的质量安全、能力和水平。

  《重点任务》提出“探索建立医保、医疗、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对此,李斌指出,在政策协同方面,要加强党对深化医改的全面领导,突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创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跨部门工作机制,使制定的各项改革政策目标一致、措施协同、落地有声,提升治理整体效能。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有益探索,比如重庆市等地通过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专项改革工作专班,集中研究推进、解决医改重要事项和问题,并明确相关部门轮值负责专班日常工作,推动各项医改工作稳中求进。

  在信息联通方面,李斌表示,要把“三医”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费用一站式结算、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规范查询、远程医疗、异地就医等业务应用场景为重点,切实提高协同治理、运行评价等决策和服务能力。如海南省等地积极探索打通医保、卫生健康和市场监管药品专网,努力实现实时统计分析数据共享、调用。

  在监管联动方面,李斌强调,治理医药领域损害群众健康权益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标本兼治,强化部门联动,全链条加强监管,形成“三医”标准统一、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监管格局,通过建立健全联合执法、联合惩戒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集采品种做到降价不降质

  吹风会上,媒体提出的多个问题指向集采药品和耗材。

  针对降价问题,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表示,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产品的降价空间主要来源于企业节约的营销成本。具体来讲,集采是通过汇集全国医疗机构的需求量形成一个采购标的,引导企业公平竞争产生合理价格;一旦中选,产品可以按照采购合同直接销往医院,医院按照承诺的采购量按时完成约定采购,由此大幅压缩药品生产企业营销成本。同时,集采要求医疗机构及时结清企业货款,并通过医保基金预付政策予以支持,从而有效解决原来回款周期特别长的问题,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成本。

  如何确保中选产品降价不降质?黄华波介绍,第一,设定质量入围门槛。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对企业和产品资质作了规定,将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作为仿制药参加集采的门槛,避免在竞争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第二,建立质量监管协同机制。将国家和地方集采中选企业信息与药监部门共享,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进行重点监管。对国家组织集采中选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医保局和药监局联合开展处置,采取取消中选资格、纳入“违规名单”等惩戒措施,持续释放质量问题“零容忍”信号。

  第三,开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委托全国3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了两期集采中选仿制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目前覆盖前3批集采37种临床使用广泛的药品。研究结果显示,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是等效的。现在,第三期研究正在开展中,覆盖第45批集采的20多个品种的相关研究成果将陆续发布。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表示,从总体上看,我国集采中选产品质量整体保持稳定可靠。在监管方面,国家药监局对国家集采中选药品、医疗器械实行生产检查和产品抽检两个100%全覆盖。黄果表示,我国的创新药发展势头强劲,仅今年前5个月就已批准创新药20个、创新医疗器械21个,将加速推进临床急需、重大疾病防治等新药的审评审批。

  2024年,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持续扩大覆盖面。黄华波介绍,将重点指导地方开展联盟采购,各省要抓紧补缺,对已有多个省份开展集采、价格充分竞争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以带量联动方式纳入集采范围。预计到今年底,各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将累计达到500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下一步,将提高地方联盟采购系统性和规范性,将条件具备的省级联盟采购提升为全国性联盟采购。

  学三明医改再强化再提升

  李斌强调,三明医改经验是在长期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如何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2024年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政策支持。深入总结归纳三明及其他典型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起草进一步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政策文件,对全国推广三明等地医改经验进行再部署、再强化、再提升,加大对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扩大示范效应。

  第二,加大指导力度。举办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培训班,对省级和重点地市负责医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各地深刻领悟三明医改的精髓,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召开学习推广三明经验的工作调度会、交流会,对各地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进行调度和指导。同时,加强各地改革交流,促进互学互鉴、共同提高。

  第三,深入挖掘典型。统筹考虑东、中、西部地区深入挖掘医改的典型做法,总结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地区深化医改的经验,让每个地方都有学习的榜样,进一步丰富拓展三明医改经验的内涵。同时,加大力度宣传推广典型地区的做法和经验,营造学三明、赶三明的浓厚氛围。

  李斌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将组织相关领域力量指导三明市进一步加大医改探索和创新力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提升系统协同能力、发挥信息化赋能医改等方面再深化、再拓展、再提升,继续为全国医改蹚路子、作示范、当标兵。

  此外,国家疾控局副局长沈洪兵介绍,今年,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全国所有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试点。黑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等地正在探索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工作,这为相关部门后续出台《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管理办法》奠定了实践基础。

  吹风会还透露,在婴幼儿照护方面,今年的工作是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加快托育服务立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617/495764.html

 

 

返回目录>>

 

 

“健康知识进万家”试点成效明显

2024-06-17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孙韧)6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计生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健康知识进万家”拓展项目培训班,旨在提升各试点省份对健康知识普及工作的认识,促进各试点省份掌握项目执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同时加强各试点省份之间的交流,推动项目深入实施。

  记者获悉,在山西省、福建省、贵州省试点基础上,“健康知识进万家”项目日前新增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个试点省(区)。目前,第一批三省试点工作已覆盖全部县区,受益家庭超1000万户。

  据介绍,“健康知识进万家”第一批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坚持规范化和可及性“双原则”,建设了一个数字化健康科普“中央厨房”;坚持指导员和群众“双培养”,打造了一支群众身边的健康教育队伍;坚持线上和线下“双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家庭健康促进活动。

  培训班围绕项目工作方案及试点工作要求、家庭健康促进工作及家庭健康指导员队伍建设、家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健康知识进万家”小程序操作等内容开展讲座。培训班上,第一批试点省份进行交流发言。

  据悉,“健康知识进万家”小程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运营维护,由各级计生协向辖区家庭进行推广,至今已推送科普文章1.79亿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617/495769.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