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2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5-21
食盐加碘防疾病 平衡营养健康行 ——我市成功举办2024年防治碘缺乏病宣传周活动 Nature:在蟾蜍毒液中发现的一种改良迷幻剂有望用于治疗抑郁和焦虑 Science子刊:新发现的T细胞活性控制机制可干扰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 扩大范围 形成全国联盟集中采购!2024年医药集采将提质扩面 国家卫健委:开展人体器官获取与移植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 美研究:北美五大湖区存在有毒的“永久化合物”,可能与降水有关 开发新药、改造免疫细胞、基因疗法,三大技术为抗衰老带来新希望
2024-05-21 人民网
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不得不开始关注脊柱健康。如何维持脊柱健康,预防或延缓脊柱问题?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温州市中医院康复主管技师陈宁宁。 陈宁宁介绍,不良的身体姿势、不好的生活习惯、不科学的运动方式和长时间的压力状态都可能导致脊柱疾病,以及背痛、肩部疼痛和手臂无力等症状。保护脊柱健康关键要掌握以下四个要素: 保持脊柱的平衡端正 在日常生活的站、坐、躺时,建议尽量保持脊柱在自然的中立位置。同时,要避免让脊柱长时间处于不良姿势,比如长时间弯腰劳作、驼背、头颈前伸、伏案工作学习等。对于需要久坐者,建议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椅子,让腰部和背部有良好的支撑,同时调整好桌椅高度,让脊柱更好回归中立位。 合理使用腰背部肌肉 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腰背部肌肉是导致腰背部肌肉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减少腰背负荷,应避免弯腰搬运重物或抬重物。如果确实需要搬运重物,或进行其他要求腰部发力的活动时,要确保姿势正确。 正确姿势应为,搬重物时蹲下,使物品贴近身体,保持背部直立,并抬头,然后再将重物抬起,尽量避免突然扭转或过度弯腰。 通过拉伸等方式保护脊柱健康 有许多研究表明,身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会导致背部和颈部肌肉变得紧绷,慢慢就会出现颈肩腰背的酸痛。经常做背部和颈部伸展运动,不仅能增加脊柱的灵活性还能缓解不适症状。 推荐两种形式的伸展运动。一是转头运动,顺时针转头3次,停顿3至5秒,然后向反方向转头。二是背部伸展,可用背部压着健身球向后滚动,不仅有利于保持脊柱正常的对线,还有利于锻炼背部肌肉。 加强核心肌群锻炼维持脊柱稳定性 腹部和腰背的核心肌群是脊柱天然的保护伞,如果腰腹肌肉过于松弛或力量太差,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不能很好地支撑保护脊柱,会使背部疼痛和损伤的风险增加。科学锻炼核心肌群,可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平板支撑、四点跪等都是安全有效的核心训练方式,还可以进行瑜伽或普拉提运动等。 “要重视身体的不良反应。当身体出现疼痛和不适时,要及时就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药。”陈宁宁提醒。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21/c14739-40240307.html
2024-05-20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5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24年科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心施小明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心直属各单位科技和教育培训工作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中心科技处、教育培训处全体工作人员共8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心科技处李振军处长和教育培训处么鸿雁处长主持。 中心科技处、教育培训处传达了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科教工作会议精神,回顾了2023年中心科技教育工作,并对2024年下一阶段中心科技教育重点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中心直属各单位分别汇报了2023年工作总结、2024年工作计划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施小明副主任充分肯定了2023年中心科技教育工作的积极进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科技人才在支撑中心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二是在科技方面今年重在完成科技规划和顶层设计;三是在教育方面采取全链条举措一体化推进提升中心研究生生源质量;四是加强全中心科教信息管理服务和完善中心与直属单位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提升中心科教工作水平,促进中心工作的专业深度和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5/t20240520_278385.html
2024-05-20 中国疾控中心
为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控烟行动要求,推动地方加强控烟执法,中国疾控中心与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于2024年5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了2024年全国控烟执法经验交流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协办此次会议,上海市静安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徐汇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为参观环节提供支持。来自23个省份、42个城市近百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各省市卫生健康委等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等技术支持部门和卫生监督所等执法部门。 会议内容包括无烟环境建设的益处及国内外进展、控烟执法基本要求、媒体行动等,上海、深圳、杭州进行控烟执法经验及案例分享,参会代表就执法困难进行了交流讨论。11日上午分两组参观了静安区人民法院、西岸AI智塔的无烟环境及室外吸烟区标准化建设。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与会人员一致反馈收获很大,随后将借鉴上海经验,推动本地控烟执法工作。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5/t20240520_278382.html
食盐加碘防疾病 平衡营养健康行 ——我市成功举办2024年防治碘缺乏病宣传周活动 2024-05-20 天津市疾控中心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所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在维持机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天津市外环境普遍缺碘,属碘缺乏地区,受威胁人口近1400万。为倡导大众科学补碘,预防碘缺乏病,我国自1994年起设立“防治碘缺乏病日”。2024年5月15日是我国第31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食盐加碘防疾病 平衡营养健康行”。 5月15日上午,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南开区人民政府承办,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办的“防治碘缺乏病日”现场宣传在天津举办。国家疾控局卫生与免疫司副司长李筱翠出席并讲话,天津市南开区副区长李静、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分别致辞,国家疾控局、中国盐业协会、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天津市疾控局及南开区相关领导出席活动。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地方病防治工作者、专家、医务工作者、盐务工作者共170余人参加活动。中心党委书记杨洪利、副主任张明月参加了此次宣传活动,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所、中心办公室和后勤保障处保障了此次活动顺利举办。 活动现场,李筱翠副司长及有关领导和专家为入围2024年防治碘缺乏病科普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人员颁发证书、奖杯,我中心荣获宣传画类一等奖,宣传LOGO类三等奖。 多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视,始终把防治碘缺乏病作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内容,通过病情监测和健康宣传双管齐下,有效推进了我市碘缺乏病的防治进程。主动扩大碘缺乏病情监测覆盖面和监测数量,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热点和我市实际情况,开展未加碘食盐暴露儿童健康状况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建立联动机制,做好碘缺乏病防治科普宣传和干预工作,以主题宣传日为契机,利用新媒体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孕妈妈科学补碘小课堂”等品牌宣传活动,打造了特定人群的精准化宣传模式,以建立长效宣传机制。目前我市16个区均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人群总体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 我中心以本次“防治碘缺乏病日”为契机,在市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领下,积极组织开展天津市防治碘缺乏病宣传周活动,成功举行了《天津市居民食用碘盐健康科普指南》发布活动;制作孕妈妈科学补碘小课堂试点宣传视频,进一步扩大小课堂的辐射范围;制作碘缺乏病防治宣传短视频《诸葛小碘穿越记》,并在全市医疗机构进行播放;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发布科学补碘核心宣传知识;在微信平台开展“天津市科学补碘有奖知识问答活动”,吸引大众参与到碘缺乏病防治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方式的结合,向我市居民广泛普及科学补碘的知识,营造全民参与的浓烈宣传氛围。 广大市民可通过关注“天津疾控”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号,获取更多科学补碘知识。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5/20/030139812.shtml
2024-05-20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14年5月15日-16日,江苏省致病菌识别网工作推进会议在南京顺利召开。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出席开幕式。江苏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朱立国主持会议。来自全省13个设区市、县疾控中心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朱凤才副主任要求各地应高度重视细菌性传染病防控,并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要强化医防融合,提升传染病监测质量;第二,重视症候群多病原检测工作,充分发挥监测作用;第三,根据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因素监测专题方案,提升监测质量;第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细菌实验室检测能力。 开幕式后,江苏省疾控中心的朱立国、郭宏雄、张雪峰、董晨、程晓庆、彭杰夫、梁姝怡、洪捷、黄昊頔、邓斐、谈忠鸣等专家以及南通市疾控中心王彧超、无锡市疾控中心管红霞、连云港市疾控中心朱晓露、扬州市疾控中心黄瑶围绕致病菌识别网工作的主题进行了报告和分享。 会后,朱立国副所长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向专家们精心准备的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是落实细菌性传染病防控的重要举措,希望各市、县疾控继续配合做好致病菌识别网相关工作,着力推进全省细菌性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建设,加快健康江苏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5/t20240520_93768.html
Nature:在蟾蜍毒液中发现的一种改良迷幻剂有望用于治疗抑郁和焦虑 2024-05-20 生物谷原创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致幻剂 5-MeO-DMT(存在于科罗拉多河蟾蜍的毒液中,与强烈的迷幻体验有关)与 5-HT1A 相互作用的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在一种有毒蟾蜍的毒液中发现的一种改良迷幻剂可能是治疗抑郁和焦虑的有效方法。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5月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5-methoxytryptamines”。 近期的科学研究已表明迷幻剂在治疗抑郁、焦虑和药物使用障碍等疾病方面具有潜力。这些物质被认为能与血清素受体相互作用。大多数关于迷幻剂的研究都集中在一种叫做5-HT2A的血清素受体上,而较少研究另一种血清素受体——5-HT1A,在这些化合物的作用中的作用。 哥伦比亚大学化学教授Dalibor Sames实验室的研究员David Lankri博士与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Daniel Wacker博士团队合作,研究了致幻剂 5-MeO-DMT(存在于科罗拉多河蟾蜍的毒液中,与强烈的迷幻体验有关)与 5-HT1A 相互作用的机制。他们详细研究了这种血清素受体的结构,并修改了化合物5-MeO-DMT中的特定位点。结果就是他们构建出一种具有高度 5-HT1A 选择性的 5-MeO-DMT 变体,然后在小鼠体内进行了药效测试。他们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5-MeO-DMT 变体能产生类似氯胺酮的抗抑郁活性。重要的是,这种效果不会像未改变的5-MeO-DMT那样产生致幻作用。 Lankri说,“我们很高兴发现了一种化合物,它具有很强的治疗效果,同时又能避开‘迷幻剂受体’5-HT2A。” 这些发现阐明了这种迷幻剂调节哺乳动物大脑受体的方式,并为开发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药物提供了潜在途径。要评估这些发现是否可以转化到人类身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Sames说,“5-MeO-DMT 有时被称为‘上帝分子’,由于其强烈而独特的主观体验,以及最近在初步临床研究中出现的有希望的治疗信号,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我们的兴趣。我们还通过分解另一种名为伊博格碱(ibogaine)的神秘迷幻药来获得 5-MeO-DMT,它在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性脑损伤(TBI)方面前景广阔。这两种分子——5-MeO-DMT 和伊博格碱 ,为新型疗法的发现提供了丰富而肥沃的土壤。” Sames说,“我们希望,从我们的研究和我们实验室正在进行的研究中获得的见解将被证明对开发下一代迷幻药有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23482660882.html
Science子刊:新发现的T细胞活性控制机制可干扰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 2024-05-20 生物谷原创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Platten团队在筛选健康捐献者的活化 T 细胞时,发现蛋白 B7H6 是 NK 细胞攻击的识别分子。 表面带有某种标记蛋白的活化 T 细胞会受到免疫系统另一种细胞类型---自然杀伤(NK)细胞---的控制。通过这种方式,身体大概可以抑制破坏性的免疫反应。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曼海姆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如今发现,NK细胞能以这种方式破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的癌症疗法效果。它们也可能是治疗性 CAR-T 细胞迅速减少的原因。对这一机制的干预有可能提高这些细胞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5月的Science Immun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ligand B7H6 subjects T cell responses to NK cell surveillance”。 免疫系统中的 T 细胞是抵御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的主要角色。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在自身免疫反应中攻击人体自身的健康组织,甚至可能致命。因此,人体必须严格控制 T 细胞的活性。 大量的分子和信使参与了对 T 细胞活性的高度复杂的调控。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发现另一类免疫细胞也参与了对 T 细胞活性的控制。NK 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的一部分,即快速反应部队,能迅速检测并消灭受感染的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德国癌症研究中心部门主管Michael Platten 说,“现有研究已表明,NK 细胞也能杀死活化的 T 细胞,从而限制它们的增殖。然而,在此之前,我们还不知道T细胞成为NK细胞作用靶标的特征是什么。”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Platten团队在筛选健康捐献者的活化 T 细胞时,发现蛋白 B7H6 是 NK 细胞攻击的识别分子。来自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或病毒感染患者血液中的活化T细胞表面暴露出大量B7H6。在培养皿中进行的共培养实验表明,NK 细胞能通过 B7H6 的表达识别活化的 T 细胞。相比之下,B7H6基因被CRISPR-Cas破坏的T细胞则不会受到NK细胞的致命攻击。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兼论文第一作者Michael Kilian解释说,“NK细胞消灭T细胞是由T细胞的内在机制引发的。活化的T细胞会暂时将自己识别为NK诱导的细胞裂解的目标”,并补充说,“这可能会限制T细胞的过度活化和扩增,作为抑制破坏性免疫反应的一种控制机制。”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被NK细胞中和 Platten解释说,“我们如今知道了一些所谓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减少或增强T细胞的活化,从而调节免疫反应的进程。B7H6如今可以被归类为T细胞表面上的另一种抑制性免疫检查点。” 一些使用检查点抑制剂(ICI)类药物的广泛癌症疗法靶向某些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它们通过解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来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B7H6 介导的对肿瘤反应性 T 细胞的清除是否有可能抵消 ICI 癌症免疫疗法的效果?这些作者使用来自接受过 ICI 治疗的食道癌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了测试。那些对 ICI 没有反应的患者,其肿瘤组织中的 NK 细胞数量较多,无进展生存期也较短。 细胞免疫疗法在缺乏 NK 细胞的情况下更有效 细胞免疫疗法在癌症医学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某些形式的血癌如今通常采用所谓的 CAR-T 细胞进行治疗,其中CAR-T 细胞携带着靶向癌症的定制受体。然而,由于患者体内治疗性CAR-T细胞的数量迅速减少,治疗的成功率往往有限。 这些治疗性CAR-T 细胞的细胞表面也带有 B7H6。治疗开始后,NK 细胞是否可能导致它们的数量迅速减少?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实验表明了这一点:如果在治疗白血病的 CAR-T 细胞治疗过程中加入 NK 细胞,治疗性CAR-T 细胞的数量会减少,而肿瘤负荷会增加。 Platten解释说,“NK对T细胞的控制有可能干扰多种形式的癌症免疫疗法。通过有针对性地干预这一过程,未来或许有可能调节T细胞的免疫反应。”在 CRISPR-Cas 基因剪刀的帮助下,他们如今希望与海德堡大学医院血液学与肿瘤学系合作,在临床试验中保护 CAR-T 细胞不被 NK 细胞消灭,从而提高细胞免疫疗法的效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ec68266381a.html
2024-05-20 生物谷原创
随着胃癌病情的发展,特定基因的改变,包括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和结构变异,会以相对明确但并非随机的顺序发生,这对癌症充分发挥其恶性潜能至关重要。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和第四大致命癌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占新诊断病例和死亡病例的近一半。除了体细胞突变外,饮食和诸如幽门螺杆菌、咽峡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之类的微生物等外部因素也决定了胃癌的复杂病理变化。 因此,这个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TP53缺失等内在遗传驱动突变如何与微生物感染等外在风险因素相协调,从而引发胃肿瘤发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复旦大学的周兆才(Zhaocai Zhou)博士及其团队在Cancer Biology &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标题为“Road of no return — loss of TP53 paves a defined evolution path from gastric preneoplasia-to-cancer”的社论文章,系统性地剖析了Lowe团队和Curtis团队在Nature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即揭示了TP53基因缺失在诱发胃癌中的关键作用。它还讨论了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利用创新的动物模型和前沿的基因组技术,Lowe团队和Curtis团队能够实时跟踪细胞转化。他们的主要发现表明,TP53 基因功能的丧失最初会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增加。这种早期不稳定性以广泛的基因重排为标志,增加了侵袭性癌症特征的发展倾向。 随着胃癌病情的发展,特定基因的改变,包括基因拷贝数的变化和结构变异,会以相对明确但并非随机的顺序发生,这对癌症充分发挥其恶性潜能至关重要。重要的是,Lowe团队和Curtis团队确定了基因进化的不同阶段,这些阶段都与胃癌的恶化有关。 TP53失活启动有序的基因组进化。图片来自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2024, doi:10.20892/j.issn.2095-3941.2023.0435 它的初始阶段涉及微妙的基因组变化,随后是更明显的基因改变,这些改变促进了胃癌的生长和扩散。这种进展模式为早期检测提供了潜在的标志物,并启发了旨在阻断这一致命的进化路径的预防或治疗策略。 周博士说,“了解 TP53 缺失在胃癌病理学路线图中的作用为胃癌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开辟了新途径。通过确定肿瘤演变的遗传轨迹,临床医生有可能制定出更早阻断癌症之路的策略。此外,这些发现还支持使用靶向个体肿瘤基因图谱的个性化医疗方法。在这方面,一个迫在眉睫的突出问题是评估在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如何影响TP53丢失相关的进化路径;未来的研究可能会重新发现二次打击模式中的外在因素。”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8f582661957.html
2024-05-20 生物谷原创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强大的新型骨髓图谱,其或能为公众提供首个进入健康和疾病血液产生谱的视觉通行证。 骨髓是负责制造血液的器官,多种非造血细胞对造血作用也有一定的共线,然而,这些细胞及其空间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被阐释,因为其在人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技术挑战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Mapping the cellular biogeography of human bone marrow niches using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and proteomic imag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强大的新型骨髓图谱,其或能为公众提供首个进入健康和疾病血液产生谱的视觉通行证。 研究者Kai Tan博士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拥有了一个全面的框架蓝图来观察骨髓细胞中的完整基因表达和空间组织,尽管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但我们设想这种图谱或能被用来开发新型诊断测试技术,并识别出新型CAR-T或其它治疗性靶点,并帮助发现指示疾病的空间生物标志物。尽管这项研究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牵头,但其仍然是广泛人类生物分子图谱研究计划(HuBMAP)中的一部分。HuBMAP联盟是由来自14个州和4个国家的42个不同大学的研究团队所组成,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通过联合研究来创建新一代分子分析技术和计算工具,这或许就能促使研究人员创建基本的组织图谱,并构建人体细胞之间的功能和关联图谱。 研究者认为,这种规模的研究只有在庞大团队的努力下才有可能实现,通过多个研究机构和科学联盟的合作,研究人员就能对人体中微观的组成部分进行基本地理解。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尽管大多数骨髓都由血细胞组成,但一小部分非血液细胞可能会在儿童和成人骨髓疾病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或骨髓衰竭综合征等;然而,在这项研究之前,由于这些细胞的稀有性和脆弱性所引起的技术问题,从而就使得这项研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性。 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全面分析了成人的骨髓组织,该技术能捕获成千上万个单一细胞的完整基因表达谱,并能揭示组成器官的细胞类型的完整组合。研究人员重点对调节血细胞发育和免疫重要过程的骨髓进行了研究,他们至少捕获了9种非造血细胞亚群,包括基质细胞、骨细胞和内皮细胞(血管细胞),其中至少三种此前并未被报道过,其能产生关键的支持性因子;研究人员还能创建一本百科全书,其中包括已知在人类血液产生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罕见非血细胞产生因子,这或许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哪种细胞通讯机制。 相关研究发现强调了关键技术宅当今生物分子研究中日益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称之为CODEX的复杂新技术及机器学习的手段,创建了大约80玩个细胞空间骨髓图谱与转录图谱相对应,这种方法,加上对成千上万个细胞和结构进行艰苦的手工注释,从而就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解析健康的骨髓具有完全不同的空间组织,而且脂肪细胞与造血细胞之间的关系要比此前科学家们认为地更为密切。 研究者Tan说道,我们才刚刚开始接触可能性的表明,未来研究中,我们将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加速骨髓相关研究,希望未来有一天这些数字途径能带来治疗急性白血病和其它骨髓疾病的研究突破。当应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样本时,这些技术就能识别出骨髓中癌细胞位点的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s,一种罕见的非血细胞)的扩增,这或许就揭示了未来疾病疗法的潜在新方向。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所开发的空间分辨的人类骨髓多组学图谱或能为研究驱动造血过程的细胞间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9108249148d.html
2024-05-19 网易健康
河南南阳一名3岁男童被狗咬伤,18天后不幸离世,令人揪心。 南阳市疾控中心、南阳新野县疾控中心、南阳卧龙区疾控中心均表示对此事已完成初步调查,狂犬病疫苗与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抗狂犬病血清或单克隆抗体)的管理、狂犬病暴露处置与医疗救治等方面未发现异常,无论是免疫球蛋白还是疫苗,都无法确保百分之百阻断病毒感染。 诊断证明 此前消息: 被狗咬伤18天后,3岁男童抢救无效离世 近日,河南南阳新野县一女子称,其3岁儿子在公路边被狗咬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报道,男童母亲称,事发后男童被送往社区医院,紧急注射了狂犬病疫苗。随后,他们赶到南阳市清洗了伤口并注射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办理了住院,注射了破伤风疫苗,并对伤口进行了清创处理。该男童在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了9天,于5月1日办理了出院。 孩子母亲表示,孩子刚出院的几天状态还是不错,但从5月7日开始情况恶化。5月8日,孩子频繁呕吐和情绪狂躁,当晚被紧急送往南阳市妇幼保健院的ICU进行救治。5月9日凌晨,孩子被送往郑州的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抢救,但最终未能挽回该男童的生命。此时,孩子还没来得及注射第五针狂犬病疫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储备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回应来了 据报道,面对网络质疑,汉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之所以建议患儿去上级犬伤处置门诊进行处置,是因为伤者头面部有多处撕裂伤,伤情较重,已超出门诊处置能力(需要麻醉后进行伤口冲洗及伤口部位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浸润注射),而并非网络传言的没有储备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经过多方采访,记者了解到河南各地乡镇卫生院储备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不尽相同。驻马店市新蔡县防疫站的工作人员表示,“每个乡镇都会储备狂犬疫苗,但是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只有新蔡县防疫站有。” 南阳市新野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刘瑞涛告诉记者,新野县每个乡镇街道都设置有疫苗接种门诊,在狂犬病防治方面,每个接种门诊都配备有狂犬疫苗,但是对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一般大一些的乡镇才会根据实际需求和服务能力进行采购。 南阳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科科长王庭柱也表示,乡镇的犬伤处置门诊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县级疾控中心申报狂犬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采购需求,但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需要专业的医师证。各个卫生院发展参差不齐,有些卫生院不具备能力的话,也不会采购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接种疫苗后为何还会病发? 无论是免疫球蛋白还是疫苗 都无法确保百分之百阻断病毒感染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狂犬病病死率几乎达100%。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接种狂犬病疫苗。记者走访该事件所涉及的疫苗接种门诊,了解到该男童的犬伤属于Ⅲ级暴露,因此需要及时进行伤口处置、注射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 疫苗质量是否有保证?南阳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科科长王庭柱表示,“我们对疫苗管理进行了调查,并未发现异常,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分发、运输、存储安全可控。南阳各接种单位的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均来自辖区疾控中心,接种单位之间不能相互流转疫苗。在疫苗分发、运输与保存过程中,必须保证全程冷链,且生产企业把每一支疫苗赋予了18位追溯码,每支疫苗从出厂到基层接种门诊,全程是纳入自动温控追溯系统中的。”记者向新野县疾控中心和卧龙区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均表示已初步完成调查,狂犬病疫苗与被动免疫制剂的管理(药品的采购、运输与存放)、狂犬病暴露处置(伤口处置、注射狂犬疫苗与被动免疫制剂)与医疗救治等方面未发现异常。 那么,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就能完全避免感染狂犬病的情况发生吗?王庭柱表示,“根据已有案例分析,如果确诊狂犬病,免疫失败是多重因素的结果,可能与头面伤口距离中枢神经近、犬伤情况严重以及进入体内的病毒量大有关,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并不能完全避免感染狂犬病的情况发生,病毒一旦进入神经是不可逆的。” 被狗咬伤该如何处理 被狗咬伤后,要尽快(越早越好)进行暴露后的预防处置。 1.第一时间清洗伤口。被狗咬伤后,要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清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此举可冲洗伤口中的狂犬病毒,降低病毒或其他细菌的感染,延缓病毒入血生长繁殖。彻底的伤口冲洗,可谓预防狂犬病的“第一道防线”。 2.消毒处理。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被动物咬伤(未伤及静脉、动脉的情况下),不要包扎伤口。 3.紧急就医。如果伤口严重,要先到正规医院处理。 4.接种疫苗。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要尽快到犬伤处置门诊接种狂犬疫苗。受伤严重的患者,还需要打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预防,有哪些误区? 人感染狂犬病病毒,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100%。因此了解狂犬病预防以及狂犬病疫苗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十分重要。以下梳理了一些狂犬病预防误区: 误区一 被狗抓伤不会得狂犬病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明确指出,以下情况均属于狂犬病暴露,都应该尽早进行正确预防处置: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都属于狂犬病暴露。 误区二 狂犬病疫苗可以晚几天再打 被狂犬病高风险动物抓伤或咬伤后,狂犬病的预防就是“与死神抢时间”。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1—3个月,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然而,每个人发病前,潜伏期的长短并不确定,因此狂犬病暴露后处置时间应越早越好。虽然晚几天处理有时也可能有效,但基于狂犬病是100%致死性疾病,完全不该去冒这个风险。 误区三 被咬伤后先包扎再去医院 一旦被动物咬伤,如果没有明显的大出血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包扎伤口。在现场,首先需要冲洗伤口,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有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冲洗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彻底冲洗污物、血迹后,可以用碘伏或酒精涂擦伤口周边皮肤处。冲洗后立即前往医院,由医生进行下一步处理。 怎样避免被狗咬伤 01 绕狗行走 02 养狗人对爱犬负责 1.出门给狗带上牵引绳,并主动避让行人。 2.狗吠时,养狗人应予以制止。 3.人多的场所,对狗采取怀抱、装入犬笼或佩戴犬嘴套等措施。 4.不弃养。对狗负责,也是对他人安全负责。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HV0OOU0512DU6N.html
2024-05-20 网易健康
新京报讯5.16日 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米面制品、木耳、银耳等经长时间发酵容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消费提示,凉皮等当天购买当天食用,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极易生长在富含淀粉的食物表面,不当的储存方式,容易引发食物中毒,而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的烹调方法如蒸煮煎炸,甚至100度的开水煮沸或高压锅蒸煮都不能破坏其毒性。 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食品在制作过程中有个共同点,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泡发。常见的食物有米皮、凉皮、河粉、酸汤子、年糕、糯米汤圆、木耳、银耳等。泡发后的银耳、木耳长时间放置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微生物严重滋生,也会导致米酵菌酸毒素产生。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提示消费者,从正规渠道采购米皮、凉皮、河粉等食品,且在购买当天食用;银耳、木耳即泡即食,不食用浸泡过夜的黑木耳。浸泡后,发现有异味或木耳表面有黏液产生,立即丢弃不可食用;选择阴凉通风环境储存食物。 米酵菌酸中毒后,必须迅速就医。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如发生疑似中毒,必须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2KFO4GG00388045.html
2024-05-19 网易健康
最近,有近视眼的 朋友问我,“听说近视的人不老花,老花的人不近视,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实近视和老花的关系,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近视的人不老花,老花的人不近视? 近视的人,看近处很清晰,但是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是因为眼睛的自然焦点在近处,并且失去了向远处调焦的能力。通过佩戴凹透镜来矫正,用负号(-)表示。 发生了老花的人,看远处清楚,但是看近处却一片模糊。这是因为眼睛的自然焦点在远处,并且失去了向近处调焦的能力。所以一些老花眼的人需要将手机拿得远远的才能看清楚。通过佩戴凸透镜来矫正,用正号(+)表示。 如果不考虑自身眼睛本来的度数,不同年龄的老花度数大概如下: 45岁左右,老花约为+150度;50岁左右,老花约为+200度;60岁左右,老花约为+300度; 老花眼的发生可以理解为眼睛的正常衰老,是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都必然面对的状态。由于眼睛老化使得晶状体硬化、变厚、弹性变差,导致的向近距离调焦的能力衰退。 “老花”和“近 视”两者发生机理不一样,其实可以 同时存在 的。 所以, “近视的人不老花,老花的人不近视”,这样的说法不一定成立。 近视和老花之间的“抵消算法” 近视的人年轻的时候,戴着眼镜看近看远都行。当近视的人出现了老花,那么戴上近视镜,只能看远清楚,看近就不清楚了,看近必须摘镜。 所以,无论是近视眼、散光、远视眼还是正常眼,等我们老了、眼睛老化时,老花就必然找上门。 但近视和老花之间存在一定的“抵消算法”。 情况一:如果不近视的人发生了老花,假设老花度数为+100度,那么很简单,他只需要一副眼镜,用来看近。看近处: +100度花镜; 看远 处 :不 佩戴 眼镜。 情况二:如果一个近视度适中的人发生了老花,假设老花度数为+300度,原近视度数为-300度,那么他近需要摘掉眼镜,看远需要戴上近视镜。看近处: 摘镜即可(不用戴花镜); 看远 处 : -300 度近视镜。 情况三:如果一个轻度近视在-100~200度的人发生了老花,这种情况其实挺尴尬,远近都将不清楚。假设老花度数为+300度,原近视度数为-100度,那么他需要两副眼镜,一副看近的凸透镜,一副看远的凹透镜。看近处: +300度-100度=+200度花镜; 看远 处 : -100 度近视镜。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INB20N052583KJ.html
扩大范围 形成全国联盟集中采购!2024年医药集采将提质扩面 2024-05-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医保局近日印发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区域协同 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形成全国联盟集中采购,积极推进2024年集采扩面。 扩大联盟范围 形成全国联盟集中采购 《通知》要求,在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简称“国家组织集采”)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协同,将条件具备的省级联盟采购提升为全国性联盟采购(简称“全国联采”)。全国联采要规范、高效开展,做好执行监测,增强效果;公平对待各类经营主体,严防“地方保护”。这有利于实现一地集采、全国跟进,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降低企业重复投标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国家组织集采和全国联采各有侧重 全国联采在集采品种选择上加强统筹协调,做到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国家组织集采重点针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以及聚焦价格虚高、群众反映强烈的高值医用耗材。全国联采重点覆盖国家组织集采以外品种,以及采购金额大、覆盖人群广的“大品种”,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 积极推进2024年集采扩面 药品方面,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集采,做好胰岛素和前几批集采药品协议期满接续采购;重点指导湖北继续牵头中成药集采、山东牵头中药饮片集采、河南牵头国家组织集采可替代药品集采、三明联盟开展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用药集采等药品全国联采工作。耗材方面,国家组织开展新批次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和人工关节接续采购;重点指导江西、安徽、广东、浙江、福建、河南、河北等7省分别牵头体外诊断试剂、超声刀、结扎夹、冠脉切割球囊、血管介入等医用耗材全国联采工作。 完善执行机制 增强集采制度效果 强化牵头省份职能,加强采购执行; 鼓励和引导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参加集采; 畅通医疗机构和中选企业问题反馈渠道,确保中选产品质量、供应、优先使用、及时回款; 以集采为抓手重点提升医用耗材网采率;将集采中选结果执行情况纳入医保基金飞行检查范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aajCp14L
国家卫健委:开展人体器官获取与移植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伦理委员会 2024-05-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一项涉及医学、伦理、法律和社会等问题的医疗活动,为了尊重和保护人体器官捐献人和移植接受人的合法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了《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工作规则》 《工作规则》明确,在人体器官捐献、获取和移植过程中,要遵循有利、不伤害、尊重生命、公平公正、符合规律和公序良俗的基本伦理原则,同时,患者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等权益,伦理审查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充分遵循伦理原则、尊重患者的权益,避免任何形式的权益侵犯。通过严格规范的伦理审查,保障人体器官捐献人和移植接受人双方的权益,保证医疗机构在伦理的框架下规范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根据《工作规则》规定,开展人体器官获取与移植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医疗机构负责本单位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工作规则》对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专业覆盖、委员人数、任职时间、任职条件、表决权利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伦理审查包括遗体器官获取审查和活体器官获取审查,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收到遗体和活体器官获取审查申请后,应当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审查。经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方可出具审查同意的书面意见。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可以采用视频等方式召开审查会议并保存记录。 遗体器官获取审查事项包括: 一是自愿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书面意愿是否真实。 二是遗体器官捐献相关知情同意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是有无买卖或者变相买卖人体器官的情形,以及跨服务区域转介潜在遗体器官捐献人的情形。 四是遗体器官捐献人及捐献器官医学评估情况。五是是否符合医学和伦理学原则。 活体器官获取审查事项包括: 一是活体器官捐献意愿是否真实。 二是有无买卖或变相买卖活体器官的情形。 三是活体器官接受人是否为捐献人的配偶、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四是活体器官的配型和接受人的适应证是否符合相关管理规范。 五是活体器官捐献人的健康和心理状态是否适宜捐献器官。 六是是否符合医学和伦理学原则。 为保障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依法履职,《工作规则》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对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审查工作承担主体责任;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负责伦理审查工作的监督管理;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指导相关医疗机构设立人体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加强监管,规范伦理审查工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aQomp0Lm
2024-05-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0日,日本朝日集团食品公司称,因该公司生产的部分婴儿食品中可能混入了树脂,决定召回95076份相关产品。截至目前没有与相关产品有关的健康受损报告。 据介绍,有消费者此前与该公司联系,称该公司婴儿食品中发现混入了树脂。经检查,相关异物是生产线上使用的树脂部件的一部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aJxUyALB
2024-05-21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际原子能机构当地时间20日公布的一份文件显示,2023年共有31个国家报告了168起涉及核材料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安全事件,与历史平均水平一致。这些安全事件包括非法持有、企图出售和走私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材料,未经授权处置放射性材料以及发现丢失的放射源等等。 2023年报告的安全事件中,只有6起疑似与贩运或恶意使用有关;还有10起事件缺乏足够信息来确定其意图;其他事件主要是未经授权的处置、未经授权的运输或发现放射性物质。 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呼吁各国对放射性材料的安全保持警惕并持续改善监管,特别是加强运输安全措施。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显示,自1993年以来报告的所有放射性材料盗窃案中,超过一半发生在授权运输期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aIdyqmb5
美研究:北美五大湖区存在有毒的“永久化合物”,可能与降水有关 2024-05-2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中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种名为PFAS的有毒“永久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北美五湖流域的空气和雨水中,且该流域近95%的淡水存在被PFAS污染的情况,这也是对该流域PFAS含量的首次全面研究。 英国《卫报》18日报道称,研究结果显示,降水可能是导致五湖流域PFAS污染的主要原因。PFAS是非天然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它可以使产品具有良好的耐水、耐污和耐热特性。因其不会自然分解,也被称作“永久化合物”。PFAS的流动性极强,一旦进入生态环境中就会不断地在地面、水和空气中流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PFAS都曾被检测到。此前有相关研究表明,PFAS与癌症、肝肾疾病、出生缺陷、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其他严重疾病都有关联性。 尽管这项研究没有明确说明人类暴露在PFAS污染环境下对健康会造成什么影响,但许多城市的饮用水已经受到了污染,有的地方还出台了鱼类消费建议。研究人员建议应采取行动来控制PFAS的释放,避免进一步污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aDk41JY7
2024-05-21 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董瑞丰、戴小河)我国一年内登记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已达4300项,相关部门鼓励进一步提高志愿者参与临床试验的便利度,并要求持续加强全过程规范管理。 这是记者5月20日从国际临床试验日宣传活动现场了解到的信息。临床试验是以人体为对象、旨在确定药物安全与疗效的系统性试验,关系着新药、新疗法等医疗服务供给。《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年度登记总量2021年为3358项,2022年为3410项,2023年为4300项,数量持续增长。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ZvS3FUf6
2024-05-21 人民日报
本报西宁5月20日电 (记者贾丰丰)记者从青海省卫生健康委获悉:日前,青海省制定印发《青海省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面形成医共体运行管理机制,县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30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作密切、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实施方案》明确,各县要组建由政府、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医保、药监等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厘清医共体建设权责利关系,制订完善政府办医、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外部治理三张权责清单。明确医共体内推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 《实施方案》提出,城市医院对医共体派出至少3名以上专家给予医疗、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推动医共体牵头医院将“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共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医共体内信息化建设,建立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探索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列入医共体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ZuaH47k6
2024-05-2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5月19日电(潘沁文)近日,有消费者购买抗肺动脉高压药“安立生坦片”时发现,以往药品说明书上的字小如米粒,很难看清,现在一目了然了。 为解决药品说明书“看不清”问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于2023年10月启动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并确定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陕西等省(市)为试点省份。 近段时间以来,新的大字版、简化版、电子版药品说明书正陆续进入市场,将惠及千家万户。 759个药品将更新“适老版”说明书 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目前已公布两批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名单,共涉及759种药品。 作为首批试点企业,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有几款药品的“适老版”说明书目前已向市场投放。这些说明书不仅内容简化了、字体变大了,而且还印了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即可跳转到药品生产企业官网查看完整的电子版药品说明书。 “我们采用‘提供纸质药品说明书(简化版),同时提供电子药品说明书(完整版)’的试点方式。”该公司产业管理部负责人吴健以其中一款药品为例介绍道,纸质说明书删减了部分可简化内容,正文字体由五号字放大到四号字,有利于帮助患者看清说明书,正确使用药品。 药品说明书字号的加大、纸张的选择、内容的删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全面考量。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处相关负责人王苏标表示,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参与的主体是企业,其改变不仅仅是简单的纸张、字号变化,设备、包装工艺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而部分企业选择将纸质药品说明书进行简化,是要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删去和老百姓用药关联度较弱的内容。 为鼓励和指导企业积极参与试点,浙江省先后召开推进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企业座谈会、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革政策宣贯会。截至4月底,该省已有42家企业132个品种报名参加试点,其中39个品种完成备案、9个品种投入市场。 “数字”说明书或提供多元服务 信息化时代加速到来,药品说明书的数字化将是大势所趋。《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的三种试点方式中,就有两种明确了提供纸质说明书同时提供电子说明书。 电子版药品说明书有哪些优点?有行业专家指出,电子说明书不仅调阅方便,而且页面收放自如,不收篇幅限制,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具体。 为更好地服务消费者用药安全,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杭州杏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设计了一套全流程信息化系统,其中,在患者端提供扫码查看、语音播报、用药提醒、线上问诊等服务。 “我们正在探索通过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为用户提供用药安全咨询。”洪泠说,如输入“喝了酒,能吃头孢吗?为什么”,AI机器人将给出答案供用户参考,“相信数字化未来在助力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方向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rnqecg5Wb
2024-05-21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加快推动医保经办服务末端延伸与便捷利民,建立“县有大厅、乡有窗口、村有柜台、组有网格员”的四级基层医保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城乡15分钟医保经办服务圈”。图为阜阳市市民在中铁阜阳医院医保住院窗口办理医保结算手续。 王 彪摄(人民视觉) 本报北京电 (陈得)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能不能共济给省内异地参保的家人使用?近期,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相关问题引发关注。国家医保局近日表示,目前有2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9个省份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 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是指参保人在参加了职工医保后,通过办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将个人账户授权给已参保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使用,比如用于支付合规医药费用中的个人自付部分等。 目前,共济人和被共济人在同一个基本医保统筹区(通常是同一个地级市)可以共济;实现省内异地共济是指共济人和被共济人在同一个省份参保,但不在同一个统筹区,也可以共济给亲属。 当前,已经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共济的地区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在河北、江苏等地,职工参保人个人账户的余额不仅能共济给省内异地参保的直系亲属,而且共济的资金还可以跨省使用。 据国家医保局介绍,浙江、河南、山东、广东部分实现了省内共济,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实现,安徽、陕西近期将实现省内共济,辽宁、黑龙江、湖北将于今年年底前实现。 国家医保局介绍,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参保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参加了基本医保(包括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二是参保人办理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 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地方专区、当地医保部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的“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模块,实现线上办理,具体途径由各统筹区医保部门向社会公开,同时线下医保大厅也可办理该项业务。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ZtOL9L6k
2024-05-21 科技日报
根据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发表的一篇论文,包括瑞士、西班牙和中国科学家在内的联合小组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口服的、基于牛奶蛋白的水凝胶或可作为急性酒精中毒的有效解毒剂。 酗酒现象十分普遍,酒精中毒每年可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如2016年,就有300万例死亡由酒精造成。当前已有缓解酒精中毒的疗法,但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而且一般只能暂时针对恶心和头疼等症状进行缓解。有些疗法还可能导致乙醛积聚,损伤人体器官,因此迫切需要临床策略来减少酒精中毒的短期和长期有害影响。 包括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几家机构在内的国际联合小组,此次开发了一种口服凝胶解毒剂形式的解决方案,并在小鼠中进行了测试。这些凝胶用β-乳球蛋白制成,是一种大量存在的乳清蛋白,是奶酪制作过程中的食品级副产品。 为了催化酒精氧化,研究人员生产出纳米级的单位点铁锚定β-乳球蛋白原纤维,以模拟天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配位结构,这种酶能分解体内的酒精。他们在小鼠中测试了这种凝胶,发现它能保持稳定、耐受消化环境并持续降低动物血液中的酒精水平,同时避免额外积累有毒的乙醛。 虽然这些研究是在实验室环境中以小鼠为对象进行的,但研究人员指出,其酒精解毒能力有潜力转化到临床应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bNbjKqlo
2024-05-21 科技日报
一项在线发表于最近《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杂志》的长期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糖尿病(Ⅰ型和Ⅱ型)的影响。无论患病时间长短,男性患心血管疾病、腿部足部和肾脏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几率都更高。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澳大利亚的25713名患者,这些人都患有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他们监测了这些患者与糖尿病相关疾病症状的发展情况。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眼部问题、腿或足问题以及肾脏问题。 在19277名糖尿病患者中,58%的患者患病时间不到10年,42%的患者患病时间长达10年或以上。 总体而言,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比女性高51%;出现腿部和足部并发症的可能性高47%;出现肾脏并发症的可能性高55%。虽然男女在患其他眼部并发症的风险上总体差异不大,但男性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略高。 虽然男性和女性的并发症发生率都随着患糖尿病年限增加而上升,但并发症发生率的性别差异仍然存在。 研究人员建议,男性更应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服用预防性药物或进行健康检查以降低风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bMEkUCgN
开发新药、改造免疫细胞、基因疗法,三大技术为抗衰老带来新希望 2024-05-21 科技日报
1961年,美国生物学家伦纳德·海弗里克和保罗·穆尔黑首次描述了衰老细胞。这些细胞潜伏于人体全身,不再分裂,丧失功能,是导致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这些细胞还会释放出有毒物质,降低人的认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罹患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肺病、慢性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5月15日的报道中指出,研究人员正设法对付这些衰老细胞。有的科研团队在研制新的抗衰老细胞药物(senolytics),有的试图改造免疫细胞,还有的希望利用基因工具杀死衰老细胞。目前约有20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研究人员希望这些方法能清除衰老细胞,对抗衰老,并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新旧药物协同作战 设计senolytics新药的一个关键策略是,遏制衰老细胞对抗死亡的能力。细胞一般通过产生抗死亡蛋白而存活,用药物阻断这些蛋白,会迫使衰老细胞死亡。 联合生物技术公司设计了一种名为foseltuoclax的药物,可以阻断BCL-xL的作用。BCL-xL是一种关键的抗死亡蛋白,在衰老细胞中含量丰富。当他们将这种药物注射到糖尿病小鼠眼睛中时,药物杀死了视网膜血管中的衰老细胞,但没有杀死健康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的小鼠在视力测试中表现更好。 研究小组随后开展了Ⅱ期人体试验,向约30人的眼睛中注射了foselutoclax。11个月后,与接受安慰剂的参与者相比,接受治疗的参与者平均能多阅读五六个字母。 除了从头开始制造新药,一些科学家还在测试已有的senolytics药物,其中包括在美国被批准作为癌症疗法的达沙替尼、植物衍生物槲皮素和漆黄素。基于啮齿动物的实验显示,槲皮素和漆黄素能清除衰老细胞并减少炎症,促进大脑健康,降低患老年疾病的风险。 在这些积极结果的启发下,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团队去年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开展了基于上述组合的安全试验,证实了这些药物的安全性。 免疫细胞防御衰老 为杀死衰老细胞,一些研究人员开始转向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这些被改造的免疫细胞可以根据特定细胞表面的分子,靶向并杀死该细胞。CAR-T细胞疗法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各种血癌,且已取得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成果。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团队在老年小鼠的肝脏、脂肪组织和胰腺内的衰老细胞上发现了一种名为uPAR的蛋白标记物。他们制造出一种新的CAR-T细胞,旨在杀死携带uPAR标记的衰老细胞,将其注入老年小鼠的血液中。 研究团队发现,与用非工程T细胞处理的小鼠相比,接受uPAR CAR-T细胞治疗的老年小鼠肝脏、胰腺内衰老细胞的比例下降,血糖水平降低,奔跑时间更长、跑得更快;这些uPAR CAR-T细胞还能使老年小鼠的肠道恢复活力。不过,阿莫指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估这种疗法的安全性。 位于美国旧金山的Decidious Therapeutics公司也在开发应对衰老细胞的免疫疗法。但CAR-T细胞疗法的制造成本很高,所以他们寄希望于成本更低的方法:利用另一种免疫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系列药物,可与自然杀伤T细胞结合并增强其能力,以治疗糖尿病和肺病等。 基因疗法定点攻击 其他团队在尝试使用基因疗法来杀死衰老细胞。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将解码胱天蛋白酶-9的基因包装到充满病毒蛋白的脂肪胶囊内。在小鼠和猴子身上开展的试验表明,这种胶囊可以将基因传递到肺、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细胞内。 华盛顿州西雅图Oisín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开发该基因疗法。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修·朔尔茨表示,该基因只在具有高水平p16和p53两种蛋白之一的衰老细胞中被激活,健康细胞“毫发无伤”。他们发现,在4个多月内,每月一次的治疗降低了老年小鼠的衰弱程度以及癌症发病率,且没有造成副作用。但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局限在于,它只依赖一两个蛋白标记,无法杀死缺乏p16和p53蛋白的衰老细胞。 事实上,衰老细胞不止一种,研究人员才刚刚开始揭示有多少衰老细胞,以及它们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人员们也在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探秘,并尝试绘制衰老细胞随年龄增长的变化。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avSMjdzq
2024-05-21 科技日报
英国科学家在斑马鱼身上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Cachd1的蛋白在构建大脑两侧不同神经线路和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大脑左右半球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还为研究因大脑不对称被破坏导致的人类疾病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 尽管大脑左右半球的解剖结构互为镜像,但它们在功能上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神经连接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关于大脑神经回路中这些左右差异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界一直缺乏深入了解。 为了揭示这一谜团,来自伦敦大学学院、威康桑格研究所、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利用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深入探究了Cachd1如何影响大脑左右不对称。斑马鱼是一种大脑发育模式生物,因其透明胚胎而备受科学家青睐。 研究团队发现,当Cachd1发生突变时,大脑左右两侧名为缰核1的区域会失去原有差异,右侧神经元变得与左侧神经元相似,破坏了缰核的神经连接,并可能影响其功能。此外,Cachd1的影响似乎为大脑右半部分特有,这表明可能存在一种未知的抑制因子,限制了Cachd1在左侧的活动。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有证据表明,Cachd1通过调节右侧的细胞通讯,在大脑发育时左右两侧差异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伦敦大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的斯蒂芬·威尔森教授指出,最新发现揭示了大脑左右不对称的遗传机制,科学家已经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动物身上观察到这种现象。研究这些过程有助进一步了解由于大脑不对称被破坏而导致的人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sbQAdbiU7
2024-05-21 科技日报
夏天到了,蚊虫滋生。专家提示,在亲近大自然、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提防被蜱虫咬伤。 每年5月至9月是蜱虫较为活跃的时期,它们通常在草丛、森林等植被茂密的地方出现。资料显示,蜱虫可以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蜱虫不会飞、不能跳,移动能力不强,喜好躲在草尖、树梢等处守株待兔,待人或动物经过,伺机“作案”。这种小虫子的“知名度”不如蚊子,却比蚊子可怕得多,其身体前部几乎都是嘴,学名为“口器”。和蚊子咬完就跑的“偷袭”行为不同,蜱虫靠口器可以牢牢吸附在宿主身上长达数日,明目张胆地吸血。
蜱虫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叮咬人体后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莱姆病等。 专家提示,这些疾病多数都会导致人体发热,但是临床表现又有所不同。被蜱虫叮咬后,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仍然出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被蜱虫叮咬,该如何清除呢? 可使用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将其拔出,并尽快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然后洗手。 蜱虫的口器上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专家建议,如果蜱虫叮咬很牢固,应尽快就医处理。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自行处置,否则容易导致蜱虫口器留在皮肤内。 减少蜱虫的危害,要以预防为主。 专家建议,如果去野外露营、徒步,尽量穿长衣长裤,减少皮肤露出面积;避免在蜱虫栖息地长时间坐卧;使用含有避蚊胺的防蚊液,也能起到减少蜱虫叮咬的作用。在草丛、树林等地活动后,家长应重点检查孩子裸露在外的皮肤,耳后、脖子等处也要仔细检查,观察有没有新增的“小黑点”,以避免蜱虫藏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21/c14739-40240234.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