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14

发布时间:

2024/05/14

浏览次数:

10042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5-1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地磁暴、太阳耀斑,会有什么影响?专家解读

被称为“会飞的硫酸”,6-9月进入隐翅虫活跃期

高层动向

2024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召开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监测预警平台使用

和医疗机构部署国家前置软件工作方案培训会

上海市疾控系统一行赴浙江省开展无结核社区建设调研工作

科研动向

Sci Adv:激素预治疗逆转骨关节炎!

甲状旁腺激素展现惊人潜力,为非手术疗法开辟新径

Sci Bull:揭开心力衰竭的免疫特征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

Cell Rep: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脑肠轴”来改善阿尔兹海默病的疗法

GEN Biotechnol:科学家识别出与侵袭性乳腺癌相关的新型基因网络

舆情信息

熬夜时,为什么心脏会“咯噔”一下?看完不敢再熬夜了

关节最怕的5件事!延长关节寿命注意这2

英国调查:听障人士经历负面态度,近半来自家人

异地就医免备案,报销比例不降低

墨西哥、荷兰、西班牙探索应对肥胖问题

中药食材强势来袭 2024烘焙新品“本土化”

绿色智能守护健康 推动家电“焕新潮”

女性心血管病高发 竟有这些“特殊原因”

考试压力山大?试试这招赶走焦虑

吸高压氧拔高成绩,这事儿靠谱吗?

修复受损肝脏的新型细胞发现

“环绕式”植入物治疗脊髓损伤试验成功

王振常:打破时空壁垒 实现医学数据共享

 

热点追踪

地磁暴、太阳耀斑,会有什么影响?专家解读

2024-05-13    人民日报

 

近日,我国多地出现极光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极光现象与地磁暴活动密切相关。地磁暴以及近期频繁出现的太阳耀斑为什么发生?对普通人的生活有影响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这几天,极光现象在我国北京、内蒙古、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出现,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极光的出现与地磁暴活动密切相关。5119时,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除了地磁暴,近期太阳耀斑多次爆发,也引发热议。

什么是地磁暴、太阳耀斑?它们为什么发生?对普通人的生活有影响吗?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专家,对人们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极光的产生和绚烂多彩的颜色,与地磁暴的发生有关

“如果不是近期频繁出现的极光,人们可能很少关注到地磁暴。地磁暴对于人类而言,是既看不到又感知不到的。”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技术研发室高级工程师韩大洋说。

韩大洋解释,极光的产生与地磁暴的发生有关。地磁暴是指地球磁场出现剧烈扰动的现象,往往表现为地球磁场的方向和大小的快速变化。引发地磁暴的能量则是来自于太阳的爆发活动。在地球磁场与太阳高能物质“对抗”时,大气中的粒子也在吸收着能量,当这些原本不属于它的能量释放出来,就会发生闪光。400千米高度的氧原子释放能量时会产生红色的光,200千米左右高度的氧原子被次级电子激发时会产生绿色的光,100千米左右的氮分子会产生紫色的光,由此形成绚烂多彩的极光。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空间天气预报台台长郭建广介绍,最近日冕物质抛射过程较多,造成大地磁暴现象。未来几天,在我国北方高纬度地区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还有机会看到极光。

太阳耀斑则是发生在太阳外部大气层的一种强烈闪光,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积聚的巨大磁场能。一次典型的耀斑爆发会释放很多种不同波长的光,比如波长极短能量极高的伽马射线,还有波长几米甚至更长的射电波,不同波长的光又会出现相差很多倍的增强现象,如软X射线波段比较平时状态能增强5个数量级,而极紫外波段则能增强上百倍。

“耀斑是可以通过光学设备进行观测、拍摄的,不光是在地球上,科学家已经把专门拍摄耀斑的相机搬到了卫星上,24小时不分日升和日落地对它进行实时监测。”韩大洋介绍。

根据太阳活动趋势,地磁暴和太阳耀斑在近期频繁出现是正常的

2002年,中国气象局成立了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经过20多年建设,目前该预警中心能系统并准确地预报预警地磁暴等重要空间天气过程。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专家介绍,地磁暴预警级别由低到高有蓝色、黄色、橙色、红色4个级别。太阳耀斑作为太阳表面的强烈能量喷发,分为ABCMX5个级别,其中A为能量最小级别,X为能量最大级别。

地磁暴和太阳耀斑为何近期频繁出现?是否正常?

韩大洋解释,地磁暴和太阳耀斑在近期频繁出现是正常的。统计显示,5月以来地磁暴已经出现3次,分别是53日、56日,以及目前还在持续的从51023时开始的地磁暴过程。太阳耀斑就更多一些,进入5月以来的短短10多天内,就发生了X级耀斑10多个、M级的耀斑60余个。

“从目前太阳活动的趋势来判断,近期再次出现地磁暴以及太阳耀斑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韩大洋说。

对普通人的生活一般没有什么影响,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不需要专门防护

地磁暴和太阳耀斑,会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专家回应,地磁暴和太阳耀斑只会对航空、通信等高技术行业产生一些影响,对普通人的生活一般没有什么影响,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不需要进行专门防护。

专家解释,太阳耀斑和太阳光很像,只不过它的能量要强上很多个量级。“当耀斑发生时,地球外包裹的电离层就会接收到比日常多得多的照射量,空气粒子快速移动,导致电离层的密度、结构发生改变,原本该反射回地面的无线电波信号受到影响。”由于电离层扰动而发生的短波吸收现象,给现代航空、航海等领域常用的短波通信带来如信号丢失、通信质量变差的问题。

不过,太阳耀斑不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在大气层的保护下,耀斑所有波段的辐射都大幅减少,能够到达地面的部分微乎其微。同时,现代科技有办法来应对耀斑造成的无线电通信变差的问题,比如调整通信频率、改变通信方式等。

当发生地磁暴时,高纬度地区大气在焦耳加热和高能粒子沉降的作用下受热膨胀,并随着大气环流将这种变化传递到全球,引发高层大气密度升高,给运行在500千米以下轨道高度的人造航天器等制造更大的飞行阻力,使其轨道出现明显的衰减,这在航天上叫做大气拖曳作用。还有一类影响是,地磁暴的发生造成地磁信息变化,使得鸽子在飞行途中容易迷路,造成信鸽丢失。

对普通人而言,地磁暴的影响非常微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对空间天气活动给一些行业带来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与相关行业部门有长期密切合作,共同探讨针对不同技术系统的应对措施与减缓策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lwmf6z6y5

 

 

返回目录>>

 

 

被称为“会飞的硫酸”,6-9月进入隐翅虫活跃期

2024-05-12    网易健康

 

510日,“女子遭隐翅虫袭击眼皮腐烂”上了热搜。湖南一女子眼部落了一只隐翅虫,第二天发现眼皮脓肿腐烂。该话题下多地网友表示近期曾见过隐翅虫,还有一些人惨遭隐翅虫“袭击”。

据了解,隐翅虫的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暗橘黄色,形似大蚂蚁。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洋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隐翅虫的虫体各段都含有毒素,是一种强酸性质的毒汁,夜间飞进房间落在人体表面分泌毒汁,或虫体被拍碎后释放出毒液,2-4小时即可引起皮炎,也叫做隐翅虫皮炎。”

邹洋介绍,隐翅虫引发皮炎有明显季节性,一般6月开始出现,8-9月是发病高峰期,10月份后逐渐减少。多发于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气压低的季节。患者接触到隐翅虫分泌物后,通常经历“烧灼感——皮肤发红、渐至紫红色——出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脓疱——扩展成片或条状脓疱——疱破——结痂——愈后受损部位皮肤留下褐色斑痕”的病程变化。

“发现隐翅虫时,不要用手拍打、揉搓,应轻轻吹掉或抖落。”邹洋表示,如果不慎接触到隐翅虫体液,应及时用肥皂反复清洗受损皮肤,用4%苏打溶液或10%的氨水反复擦抹受损皮肤,中和毒素。出现疱疹后,镇静止痒,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减轻刺激感,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此外,根据江西省南昌市疾控中心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①,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隐翅虫危害:清除房屋四周的朽木、废料、杂草;不要在室内堆放废旧物品,保持室内清洁、整齐;夜晚关灯睡觉,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以免压死;尽量采取各种措施,如点灭蚊器、擦花露水等,一旦发现家里有隐翅虫,也可适当喷洒气雾杀虫剂。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0J92LK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4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

2024-05-13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512日,2024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主场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受国家卫生健康委曹雪涛副主任委托,食品司刘金峰司长代为致辞。

今年全民营养周以“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为主题,倡导“减油增豆加奶”行动,从健康优先角度瞄准居民营养需求和不合理饮食结构,提出合理膳食的倡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主场活动旨在推动各方合力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公众要强化主动健康责任,关注自己每天的饮食健康,合理搭配食物;单位要主动创建营养健康食堂,把反食品浪费和促营养健康作为关心职工的重要举措;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专业技术机构、行业学会协会、媒体平台要突出科普宣教的准确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开展常态化营养服务和指导;食品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促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出席活动。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代表,学术机构、学(协)会、媒体、社会公众等代表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sps/s7886t/202405/1374f365d95341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召开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监测预警平台使用

和医疗机构部署国家前置软件工作方案培训会

2024-05-13    北京市疾控中心信息统计中心

 

  北京市疾控中心于510-11日召开了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使用和医疗机构部署国家前置软件工作方案培训会。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信息中心主任李刚、信息中心副主任栗圆、信息中心相关人员以及各区传染病监测业务主管主任、国家疾控局疾控能力提升项目专班负责人和相关技术骨干等人员参会。

  为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切实推进部署“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举办此次培训。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首先致辞并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首先,正式宣布北京市疾控中心已建成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并投入使用。第二,各区要结合本区信息化现状,梳理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相关业务需求,在使用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的同时,对由条件的有意愿的区,要利用好市级平台,做到不重复建设,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利用。第三,对各区抓紧落实北京市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工作再次进行了工作部署,提出要求。

  随后,市疾控信息中心主任李刚介绍了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情况,市疾控信息中心副主任栗圆介绍了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部署国家前置软件工作方案及前期工作进展,并针对国家前置软件部署安装任务与各区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石景山区疾控中心前期已建成了区级传染病应急指挥平台,白云副主任应邀介绍了石景山区区级平台建设的经验交流,给未来有需要建设平台的区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本次培训会还针对中央转移支付疾控能力提升项目经费使用及填报系统情况,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的部分子系统功能,和北京市大数据平台数据资源目录及申请数据交换流程做了培训和演示。

  培训会后各区老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针对提出的问题,市疾控信息中心相关人员进行了详尽的答疑。

  通过本次培训,各区疾控相关人员了解了北京市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的主要功能和医疗机构部署国家前置软件工作的最新动态。掌握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要求,为进一步完成好北京市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提升项目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8449.shtml

 

 

返回目录>>

 

 

上海市疾控系统一行赴浙江省开展无结核社区建设调研工作

2024-05-13    浙江省疾控中心结防所

 

202458日至9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及上海16个区疾控中心的代表一行20人来浙江进行无结核社区建设的学习考察,就湖州市在无结核城市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交流学习。浙江省疾控中心、湖州市疾控中心、南浔区和德清县卫健和疾控部门相关人员陪同调研。

代表团一行首先听取了湖州市无结核城市建设和南浔区、德清县无结核区建设和结核病防控等工作情况的汇报,双方就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亮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座谈交流。随后代表团一行来到南浔区菱湖人民医院和德清县钟管镇中心卫生院现场考察结核病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工作,了解基层一线结核病潜伏感染预防性治疗的开展情况,并详细询问门诊医生有关诊疗流程、治疗方案与随访管理等情况,并现场演示了湖州市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管理系统。

经过两天的学习考察,代表团一行对浙江省、湖州市在无结核社区建设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经费保障、提升智能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双方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两省的交流,相互借鉴学习经验做法,为结核病防控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hbyfkz/ywdt/202405/t20240513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Sci Adv:激素预治疗逆转骨关节炎!

甲状旁腺激素展现惊人潜力,为非手术疗法开辟新径

2024-05-13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不仅为骨关节炎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角转变,更强调了软骨下骨修饰疗法在延缓疾病进展中的潜在价值,为数亿饱受骨关节炎折磨的患者点亮了康复的希望之光。

骨关节炎(OAOsteoarthritis)的治疗常常因为缺乏有效的非手术干预措施减缓疾病进展而受到限制。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PTH treatment before cyclic joint loading improves cartilage health and attenuates load-induced osteoarthritis development in mi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康乃尔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应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进行预处理或能帮助改善机体的软骨健康并减缓骨关节炎的发生,甲状旁腺激素是一种常用于增加机体骨量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激素。

文章中,研究人员还识别出了特殊的基因表达特征,其或能被潜在用来检测退行性关节疾病的早期发作。研究者Marjolein van der Meulen博士表示,我们擅长探索力学在骨骼中扮演的角色,并揭示了骨骼肌系统(包括骨骼、软骨和关节等)如何对负荷做出反应,同时也能应用一种技术来施加重量并压迫小腿和膝关节。

负荷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其会增加骨量,所以能被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症。但同时,负荷会损伤关节中的软骨,类似于骨关节炎中所观察到的退化表现。目前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骨骼在这种类型的关节损伤发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两个步骤的过程,首先他们利用甲状旁腺激素(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法)来每天对小鼠进行预处理,从而在8周的时间内增加动物机体的骨量;在第二阶段,研究人员每天对小鼠的胫骨施加负荷,并利用另一种骨质疏松症疗法—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这种药物实际上能在6周时间内关闭骨骼自我更新再生的能力,这一过程称之为重塑(remodeling)。

研究者Van der Meulen表示,骨骼是一种能持续翻转更新的组织,细胞会不断移除骨质并利用新骨进行替代,随着机体年龄增长,这一过程就会变得不太有效,重新植入的骨质也会减少。一些FDA批准的骨质疏松症药物能通过关闭这种天然的转换过程来发挥作用,所以你并不会失去骨量,那么是否我们能阻断骨骼的反应能力呢?这是否会进一步影响膝关节损伤的发生?

甲状旁腺激素疗法或能帮助减缓人类骨关节炎的进展

研究人员发现,甲状旁腺激素能直接改善软骨健康并减缓损伤的发生,而阿仑膦酸钠则能减少与骨关节炎发生相关的软骨下骨(subchondral bone)的改变。即使经过了6周的损伤,8周的预处理效果仍然非常大,甲状旁腺激素不仅仅会增加骨量,而且其还能作用于软骨。8周处理后,小鼠机体的软骨变厚了,这是研究人员并未预料到的,因为较厚的软骨能为关节提供额外保护,抵抗损伤。

随后研究人员重复了这一实验,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从小鼠软骨、骨骼和淋巴结中分离的RNA所发生的基因表达状况,关节的损伤会反映在早期转录组的变化中,而且这些疗法的联合或许会导致免疫信号的早期调节。

研究者Ziemian说道,联合疗法对软骨损伤基因及免疫基因表达的显著调节,揭示了治疗机制的新维度,预示着免疫调节可能是骨关节炎治疗的关键途径。

该研究不仅为骨关节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更令人鼓舞的是,所涉及的PTH疗法已获FDA批准,只需跨领域应用即可。未来,科学家们将进一步探索PTH能否逆转已存在的骨关节炎损伤,并基于特定基因特征,推动早期诊断技术的开发,为骨关节炎患者开启个性化、精准治疗的新篇章。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不仅为骨关节炎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角转变,更强调了软骨下骨修饰疗法在延缓疾病进展中的潜在价值,为数亿饱受骨关节炎折磨的患者点亮了康复的希望之光。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5c2825102cb.html

 

 

返回目录>>

 

 

Sci Bull:揭开心力衰竭的免疫特征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

2024-05-13    生物谷原创

 

文章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转录组学特征,除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外,他们还进行了实验验证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Bulletin上题为“Global characterization of myeloid cells in the human failing hear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华中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单细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人类衰竭心脏中髓系细胞(myeloid cells)的组成和表型特征,相关研究结果或为监测和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心脏炎症的潜在靶点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接受心脏移植的心力衰竭患者(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和健康供体机体的心脏免疫细胞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文章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与心力衰竭相关的转录组学特征,除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外,他们还进行了实验验证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巨噬细胞是正常和衰竭心脏中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其与机体组织驻留、炎症和纤维化相关的基因表达不同,在正常的人类心脏中,巨噬细胞群体中表达驻留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的Mac-LYVE1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衰竭心脏中,其比例却会下降。相比之下,在衰竭心脏中能显著增加的Mac-IL1β或能表现出与促炎性和抗体呈递功能相关的基因的高表达。

来自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样本通常无法用于临床评估,这对于直接评估心脏炎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炎性生物标志物信号心脏炎症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补体C1q、补体因子D、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进行了多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其或能作为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炎症的可靠指标。

趋化因子受体分析在揭示免疫细胞迁移的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于免疫疗法的治疗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研究所得到的一个关键发现是,相比在正常心脏组织中而言,衰竭心脏中的髓系细胞簇中的CXCR4会发生上调,CXCL12/CXCR4轴能潜在调节髓系细胞向衰竭心脏中的招募,这或许就强调了其或能作为解决心力衰竭的一个潜在的治疗性靶点。

此外,药物预测分析还能揭示能潜在靶向作用与心力衰竭相关的髓系细胞亚群的特殊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经显示出了阻碍心力衰竭进展的潜在疗效。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de882460414.html

 

 

返回目录>>

 

 

Cell Rep:科学家成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脑肠轴”来改善阿尔兹海默病的疗法

2024-05-13    生物谷原创

 

本文研究展示了一个系统性的生物学框架,如果广泛应用的话,其或许能揭开阿尔兹海默病和其它复杂人类疾病中肠道微生物组的特殊GPCR靶点。

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改变往往与人类阿尔兹海默病发生直接相关,但感知并对这些代谢产物产生反应的宿主受体,科学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清楚。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Syst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multi-omics landscape between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and GPCRome in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克利夫兰诊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和阿尔兹海默病之间的关联。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往往会随着疾病进展发生肠道菌群的改变,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计算方法来确定细菌的代谢产物如何与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并促进阿尔兹海默病发生。

研究者Feixiong Cheng博士说道,文章中,我们根据代谢产物和受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以及其对阿尔兹海默病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对其进行了排序,相关数据或许能为研究代谢产物相关疾病提供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路线图。

当细菌分解我们所摄入的食物从而获取能量时,它们就会向机体系统释放特定代谢产物,随后,这些代谢产物就会与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并对其产生影响,促进对健康有益或有害的细胞过程。

除了阿尔兹海默病外,研究人员还将代谢产物与心脏病、不孕症、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症联系了起来。预防代谢产物和细胞之间的有害相互作用或许有望帮助抵御疾病发生,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究开发药物来激活或阻断代谢产物与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连接,这种方法的进展较为缓慢,因为研究人员需要大量的信息来识别目标受体。

研究者Cheng说道,肠道代谢产物是机体许多生理学过程的关键,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来讲,每把钥匙都有一把锁。但问题是,机体系统中有成千上万个受体和数千种代谢产物,因此手动找出哪把钥匙能解开哪把锁子既缓慢也昂贵,这就是为何研究人员决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研究的原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测试是否人体中已知具有安全特性的肠道代谢产物(如果广泛应用的话)能作为针对阿尔兹海默病或其它复杂疾病的有效预防手段,甚至是干预措施。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了一种名为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形式来分析109万对潜在的代谢产物-受体对,并预测每种相互作用对于阿尔兹海默病发生的可能性。这些分析包括:1)来自人类和临床阿尔兹海默病研究的遗传和蛋白质组学数据;2)不同的受体(蛋白结构)和代谢产物形状;3)不同的代谢产物如何影响患者机体所衍生的脑细胞。

研究人员还调查了来自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脑细胞中最有可能影响阿尔兹海默病的代谢产物-受体对;他们重点关注的一种分子是一种名为胍基丁胺(agmatine)的保护性代谢产物,其被认为能保护脑细胞免于炎症及相关的损伤。

有研究发现,胍基丁胺最有可能与阿尔兹海默病中名为CA3R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利用胍基丁胺来治疗阿尔兹海默病受影响的神经元或许会直接降低CA3R的水平,从而就提示代谢产物和受体会相互影响,而利用胍基丁胺来处理神经元或许也会产生较低水平的磷酸化tau蛋白,其是阿尔兹海默病发生的一种生物标志物。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研究人员所采用的人工智能算法或能为阿尔兹海默病以外的许多疾病的新研究铺平道路。Cheng博士强调,该研究不仅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开辟新路径,也为理解微生物组在广泛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框架,标志着个性化医疗和精准营养干预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开发并应用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来研究遗传学和环境因素(包括食物和肠道代谢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疾病产生的影响,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和其它复杂的人类疾病。

综上,本文研究展示了一个系统性的生物学框架,如果广泛应用的话,其或许能揭开阿尔兹海默病和其它复杂人类疾病中肠道微生物组的特殊GPCR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d86824593e2.html

 

 

返回目录>>

 

 

GEN Biotechnol:科学家识别出与侵袭性乳腺癌相关的新型基因网络

2024-05-13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三种主要的乳腺癌亚型,尤其强调了最具侵袭性的基底样亚型,他们发现,相比更为普遍的管腔A亚型和管腔B亚型,基因-基因之间的互作网络在侵袭性基底样乳腺癌亚型中有很大不同。

乳腺癌是美国女性第二大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女性人群中癌症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近些年来,由于靶向基因疗法和免疫疗法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一小部分被诊断为最具侵袭性的基底样乳腺癌患者而言,诸如此类疗法就显得不太成功。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EN Biotechnology上题为“Changes in Gene Network Interactions in Breast Cancer Onset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类特殊的乳腺癌或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互作基因网络结构;利用一类称之为图论(graph theory,能对一对物体之间关系进行建模)的数学方法,研究人员就能计算检测出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基因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情况。

研究者John McDonald说道,发现与基底样乳腺癌相关的新型基因网络或能帮助我们识别出潜在的新型基因靶点,从而治疗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类型,目前我们并没有通过仅分析基因的表达来发现这些可能的治疗方法。尽管仅在乳腺癌中占到了10%-20%的比例,但基底样乳腺癌要比其它亚型更具侵袭性,如果没有尽可能早地及时发现,当利用外科手术和/或放疗治疗时,有效的抗癌药物疗法或许就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性,基底样亚型并不会对传统的激素疗法产生反应。

很多癌症研究人员都提倡一种理论,即单个基因并不能自主发挥作用,因此,在癌症中阐释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改变或许与揭示癌症驱动基因的作用机制一样重要;诸如人类基因组等任何复杂系统的组分都很重要,这些独立组件相互作用的方式也非常关键。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三种主要的乳腺癌亚型,尤其强调了最具侵袭性的基底样亚型,他们发现,相比更为普遍的管腔A亚型和管腔B亚型,基因-基因之间的互作网络在侵袭性基底样乳腺癌亚型中有很大不同。

研究者表示,组成这些独特网络的许多基因都参与到了此前与乳腺癌并不相关的功能中,本文研究所得到的一个意想不到且有趣的结果是,神经过程似乎在区分高侵袭性基底样肿瘤和低侵袭性管腔A及管腔B亚型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总的来讲,研究人员分析了超过3亿对基因,比较了健康女性和乳腺癌女性机体中基因的差异,结果表明,健康个体和乳腺癌患者之间的基因网络结构差异或许能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出乳腺癌发生过程中基因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模式的变化。

综上,基于当前研究结果和此前已经发表的对8种其它癌症类型的分析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如今他们已经确定了网络分析在识别乳腺癌和其它癌症类型的诊断和靶向基因治疗的新型候选靶点方面的潜力和实用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3e882460251.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熬夜时,为什么心脏会“咯噔”一下?看完不敢再熬夜了

2024-05-12    网易健康

 

在某个熬夜的时刻,突然感觉自己心脏“咯噔”了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ICU主任、主任医师徐兰娟表示,熬夜会让神经大晚上兴奋起来,把本该休息的心脏强行叫起来“干活”。

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会让主导心跳起搏的窦房结增加故障的概率,然后心跳就会从“咚—咚—咚—咚—咚”变成“咚—咚—咚咚—咚”,多跳的那一下就会让你感到心脏“咯噔”一下,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心脏早搏。

心脏早搏也是分情况的。如果每分钟的早搏次数大于5次,即为频发早搏,需要赶紧去医院。

心脏“咯噔”一下

会有猝死风险吗?

“心脏早搏”分为两种情况:良性的“功能性早搏”和恶性的“病理性早搏”。

如果心脏本身没什么毛病,那么熬夜引起的早搏属于良性的“功能性早搏”。

过于频繁的早搏会干扰到心脏功能,有可能演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或者恶性程度更高的“室性心动过速”。心跳得太快了,此时猝死风险就会增加。

到这一阶段,不仅要停止熬夜,更要去医院做心电图监测了。

另外,有些人本来心脏就有毛病,譬如冠心病、心肌炎,或者有些狠人熬夜熬到极限,心脏长期过劳工作、供血不足,整出了点毛病,那熬夜后的早搏就有可能是恶性的“病理性早搏”了。

预防心脏早搏,

做好这几点!

1.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养成规律作息,非必要尽量不熬夜;戒烟戒酒;少喝浓茶,特别是不在睡前喝;定时大便,保持排便通畅;夏季尤其是伏天不要贪凉,切忌对着空调直吹、洗冷水澡或是猛喝冰镇饮品等。

2. 保持乐观情绪

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心脏跳动失常,平时应积极调节负面情绪,避免过度兴奋或忧伤。如果因紧张、情绪激动等出现心率过快的情况,可以通过听音乐、静心冥想等方式逐渐恢复平静。

3. 加强运动

定期锻炼,运动强度适宜,会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科学的运动频率是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不包括热身和结束后的整理运动。推荐健走、游泳、太极拳等项目。

4. 合理膳食

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不要过饥过饱;增加新鲜蔬果及鱼类的摄入;少吃刺激性食物;减盐限油,少吃快餐。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178FL0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关节最怕的5件事!延长关节寿命注意这2

2024-05-13    网易健康

 

关节退变是一个人衰老的征兆之一。别看关节虽小,但用处却极大,我们身体的活动和支撑都离不开它。而若想保护关节,先要知道关节怕什么。

关节最怕的5件事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蒙宁钦202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关节平时比较怕的5件事: ①

1. 怕老

年龄与骨关节炎等多种关节炎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软骨营养供应不足,骨骼中无机物增多,骨骼的弹力与韧性减低,骨关节“老化”,容易导致关节软骨和骨退行性病变。老年人群营养不良也会造成骨质疏松,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2. 怕胖

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肥胖人群将面临更高的骨关节炎风险。一方面,体重会增加下肢关节的承重压力,引起体位、步态等变化,从而改变关节的生物力学;另一方面,若是肥胖人群血脂、嘌呤代谢异常,也会对关节造成一定损伤。

3. 怕伤

在运动、出行等过程中,如果出现急性外伤,可以先冷敷,及时去医院治疗,根据医生建议治疗、康复。

此外,关节慢性劳损、不正确运动方式等情况带来的非急性伤,也会加大骨关节炎的风险。

4. 怕多

关节使用频率过高,容易导致机械磨损,破坏软骨,从而出现骨关节炎。过多的下楼梯、爬山、下蹲起立等动作对关节伤害较大。

但同时要注意,适当锻炼可预防关节炎发生,减缓关节炎的进展,运动前应当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适时适量,循序渐进。

5.怕冷

天气寒冷、关节受寒会使关节周围的组织和血管收缩,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部分人群会感觉到关节疼痛、酸软加重。

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包裹相较其他部位较少,关节不适的人群会对寒冷刺激十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好保暖防护。

延长关节寿命注意这2

1、肩关节——要多动

肩关节的主要炎性疾病——肩周炎,发病原因之一就是活动太少,多做运动则能有效预防肩周炎。

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骨科中心一区主治医师黄哲元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大多数肩周炎患者可能都有感受,肩周炎刚开始发作时是慢性疼痛,以为休息一下就会好,谁知道,越不活动肩膀越僵硬。

如果真的是肩周炎,痛也要动!因为只有活动才能把肩关节粘连的韧带、软组织一点一点地撕裂开来,不让其粘得更严重,以防引起上肢功能障碍。无论病程长短,症状轻重,患者每天都应尽量保持肩关节的主动活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国东2019年也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大部分肩周炎患者出现肩膀痛一般都是在晚上,而患者只需要注意保持适当运动就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③

2、膝关节——省着用

膝关节是腿部枢纽,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关节。关节出了问题,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你暗示,比如不明原因的上楼痛或下楼痛,以及按压疼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主任医师史占军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上下楼梯时,膝关节要克服身体重力和运动冲击力,再加上关节活动角度大,反复地弯曲、伸直,髌骨负重明显增加,并且关节的磨损也加重。

在下蹲的过程中,只要感觉到疼痛感,就说明膝盖已经出现了早期退化表现,患者应该及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平时行走或锻炼时,膝盖要“省着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感到肌肉或关节疼痛,应该立即停止运动。

但省着用并不是不运动!一般而言,爬山、爬楼梯都属于负重运动,这类运动尤其不适合老年人,应选择对膝关节损伤较小的运动有慢跑、游泳、快走和骑车。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26UMBU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英国调查:听障人士经历负面态度,近半来自家人

2024-05-1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天空新闻频道12日报道,一项慈善机构的调查显示,超过1/4的听障人士表示曾在公共场合受到过忽视。英国皇家国家听障人士研究所(RNID)基于8000余名听障人士和听力受损者的调查发现,67%的受访者曾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负面态度;48%的受访者遭遇的负面态度来自家人。

很多受访的听障人士表示,经常被排除在社交场合之外令他们感到孤独和自卑。一位后天失聪者表示,每当人们发现她有听力障碍并放弃向她求助时,她总是感到自己无足轻重。

该慈善机构的战略总监表示,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合都会遭遇负面态度和行为。RNID表示,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简单的动作,更顺畅地与听障人士交流:第一,引起他们的注意;第二,和他们面对面进行眼神交流;最后,保持耐心。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lwXAvE2uh

 

 

返回目录>>

 

 

 

异地就医免备案,报销比例不降低

2024-05-13    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王鑫 方大丰)近日,湖南、湖北举行医疗保障互联互通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确定了《湘鄂医疗保障互联互通事项清单(第一批)》,内容涵盖参保信息查询、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区域互认、异地就医结算等9方面。

根据湘鄂医疗保障互联互通事项清单,今年6月底前,湘鄂两省将实现医保局官方微信和小程序深度融合,让参保人便捷下载打印参保证明、查询参保缴费明细。

值得一提的是,异地就医区域互认后,将打破过往的备案限制,同时报销比例不降低。

按照湖南现行规定,除异地急诊抢救人员视同已备案外,其余人员跨省就医均需按规定备案。而且,异地转诊和异地急诊抢救的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在备案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支付比例在参保地相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水平的基础上降低5%。未按规定办理备案、自行外出就医回参保地手工报销的,支付比例在参保地相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水平基础上降低10%

这次签约的湘鄂医疗保障互联互通合作协议明确,湘鄂毗邻的市州或区县(即互认区域)率先实现跨省住院视同在统筹区内就医,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医保基金的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执行参保地规定的本地就医时的政策标准。

一位业内人士举例,假如参保人在跨省互认区域住院,政策内医疗费用扣掉起付线后是1万元,医保可以多报500元或1000元。这将为参保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此外,两省还将扩大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范围。目前,医保部门已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这5个群众需求大、普遍开展的门诊慢特病纳入直接结算范围。这次签约的湘鄂医疗保障互联互通合作协议明确,将新增肝硬化、血友病、帕金森病等15个门诊慢特病病种纳入直接结算范围。

“这一事项落地后,涉及这‘5+15’个门诊慢特病待遇资格的患者,在湘鄂两省的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后,可直接结算报销。”湖南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湘鄂两省医疗保障互联互通已有部分工作落地执行,包括参保信息查询、异地就医结算等。两省部分地区已实现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全面启动住院、普通门诊、5个门诊慢特病等医保业务的跨省直接结算。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lxi3FXlVe

 

 

返回目录>>

 

 

墨西哥、荷兰、西班牙探索应对肥胖问题

2024-05-13    人民日报

 

51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6.5亿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另有约13亿人超重。世卫组织、世界防治肥胖联合会等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改善民众健康状况。近年来,墨西哥、荷兰、西班牙等国通过制定国家战略计划、完善诊疗标准和治疗程序等,探索应对肥胖问题带来的健康和社会挑战,鼓励民众改进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水平。

墨西哥——

推出警示标签 限制含糖饮料

在墨西哥15岁以上人群中,几乎每10人就有4人患肥胖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11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肥胖人群增加导致墨西哥民众的糖尿病发病率处于高位,影响到该国16.9%的人口。

2016年,墨西哥卫生部门将肥胖症列为公共卫生紧急情况。201910月,墨西哥众议院投票通过法案,要求在食品包装上用八角形警示标签将不健康食品成分标出。例如,标注“过量卡路里”“过量糖”“过量饱和脂肪”“过量反式脂肪”“过量钠”等字样。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社会反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墨西哥高热量食品和饮料的警示标签非常实用,简洁的设计、直观的信息,让消费者了解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具体因素。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测算,警示标签的广泛使用,可使墨西哥人每天的热量摄入减少37千卡。警示标签规定实施后的5年内,可避免新增130万肥胖病例,肥胖症的患病率将降低14.7%

墨西哥社会保障研究所还专门为肥胖儿童制定了由儿科医生、内分泌学家和营养学家监督的饮食和锻炼计划。营养师指导父母为肥胖儿童选用特定热量的菜单,在确保孩子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营养的同时,减少热量摄入。从2014年开始,墨西哥政府还对含糖饮料进行征税,对巧克力、冰淇淋等高热量食品征税8%,并限制含糖饮料、糖果等广告的播出时段。

墨西哥社会各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民众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以首都墨西哥城为例,该市每周都会推出“让你健康”社区体育运动方案,组织“在墨西哥城,你像这样跳舞”“自行车运动”等活动,招聘专业人士带领民众参加体育活动。

荷兰——

实施行动计划 治疗预防并举

荷兰中央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荷兰20岁以上人群中的肥胖比例达16%,另有超过1/3的人群超重。总体来看,2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有一半左右跨入超重或肥胖行列,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例为33%。荷兰发布的另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该国每年因超重和肥胖而造成的医疗及其他社会支出达790亿欧元。

面对肥胖问题带来的健康挑战,荷兰卫生、福利和体育部提出治疗和预防并重的方针,启动相关行动计划,以降低超重人口比例,减少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2008年,“荷兰超重伙伴”计划启动,荷兰全科医生协会、营养师协会、健康保险公司等20余家相关机构参与其中,旨在为超重和肥胖群体提供医疗、咨询等服务,制定科学减重方案。

20238月,荷兰政府和相关参与机构在“荷兰超重伙伴”计划框架下,发布最新一版“成人超重和肥胖指南”。根据该计划,专业人员为不同类型的超重和肥胖人群制定不同的诊疗标准、治疗程序,并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提出预警和治疗信息。

荷兰将超重与肥胖分为5个等级,只有最严重的情况才实施手术,其他等级主要通过饮食调节、科学锻炼等方式干预。根据“荷兰超重伙伴”计划,第一年的治疗目标是减重5%10%;第二年重在巩固治疗成果,防止体重反弹;之后还需长期观察,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为鼓励民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荷兰众议院近日还决定对柠檬水、果汁等含糖饮料征收消费税,从2026年开始实施。荷兰政府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增强民众健康意识,降低肥胖率。

西班牙——

开展营养教育 减少儿童肥胖

欧洲新闻台网站今年年初发布的西班牙全国人口营养状况调查显示,西班牙肥胖人口比例达22%,另有31.6%的人口处于超重状态。其中,3岁至24岁的人群中,34%的人超重或肥胖;3岁至8岁的儿童群体中这一比例达40%

另据西班牙心血管研究学会的研究报告,西班牙25岁以下人群的肥胖率持续上升,从1984年的3%上升至目前的10.3%,导致他们成年后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西班牙青少年肥胖问题非常严峻,已成为整个国家的问题。

为此,西班牙政府于2022年发布了一份《减少儿童肥胖20222030年国家战略计划》,从促进体育运动、倡导健康饮食、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宣传等6个方面,规划了200余项举措。例如,增加校内和校外体育活动时长,放学后对学生开放校园体育场所和设施,在学校加强营养和饮食健康教育等。该计划提出目标,力争到2030年将肥胖儿童数量减少25%。同时,西班牙政府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在学校的就餐费用进行了减免,使他们可以获得更多饮食营养均衡的机会。

西班牙政府还推出了一项营养评分标签制度,将食品按其营养成分分为5个等级,并在外包装上进行明确标识,以便让民众直观了解其营养信息。2021年,西班牙政府宣布,在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上禁止播放针对儿童的不健康食品广告,包括甜食、饼干、高热量饮料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对健康有害的食品广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mkukXNtyI

 

 

返回目录>>

 

 

中药食材强势来袭 2024烘焙新品“本土化”

2024-05-14    北京青年报

 

中国风刮到烘焙圈,今年的烘焙新品也融入中药材和滋补食材,如山药、枸杞、牛蒡等,受到国人喜爱。

为可颂蒙上一层意式车厘子奶油,或是在面包中加入厚厚的包裹着新鲜草莓的奶油——2024年,烘焙产品在产品创新方面,含乳产品的应用尤为突出。来自欧睿国际关于烘焙产品的趋势报告显示,含乳表面装饰产品和含乳馅料产品分别占据了新品的26.3%14.5%。原味奶油、风味奶油和马苏里拉芝士等乳制品在新品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烘焙产品的口味,也提升了产品的营养价值。

桂圆味曲奇、山药枸杞面包、黑蒜鸡肉贝果……健康养生已成为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考量因素。多个品牌在新品中融入了中药材和滋补食材,如山药、枸杞、牛蒡等,这些食材不仅增加了烘焙产品的健康价值,也满足了市场对创新和文化特色产品的需求。

龙井麻薯、茶王千层……茶香风味在烘焙新品中的流行,体现了人们对清新口味的追求。无论是伯爵茶、乌龙茶还是抹茶,茶的清香与烘焙食品的结合,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味觉体验。

此外,烘焙新品种中,欧洲的经典产品开始崭露头角。例如法国传统布里欧,内部柔软、外皮酥脆,落地中国后加入了巧克力、覆盆子酱、坚果等馅料,赋予了经典面包丰富口味;起源于维也纳的丹麦面包层次分明、奶香浓郁,进入中国后与贝果进行了融合,面包里放入黄油经过发酵整形层层酥皮堆叠,表面洒满肉桂糖带来全新口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4/c14739-40235530.html

 

 

返回目录>>

 

 

绿色智能守护健康 推动家电“焕新潮”

2024-05-14    北京青年报

 

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已在多座城市拉开序幕。以北京站为例,电商平台提升了空调、电脑、投影设备、小家电等旧机残值并推动收旧送新一体化服务升级,针对旧机拆卸额外花费、大件家电搬运困难等痛点,提供免费上门拆旧安装等服务。

除了在购买价格上获得实惠,“新一代”家电围绕健康在绿色智能等方面进行了提升——这些优势才是推动消费者换新的最大动力。

政策引导以旧换新 释放绿色智能家电新动能

为扶持家电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系列政策,一方面鼓励家电产业升级,特别是针对智慧厨房、健康卫浴、养老监护等生活场景,围绕消费者健康需求,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积极“以旧换新”,发挥财税政策和消费金融的作用,激发市场对绿色智能家电的需求。

20243月,商务部、发改委等14部门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给予补贴,并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支持家电以旧换新。

与此同时,AI、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大模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识别等技术与家电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家电智能化的发展。让生活更便捷,是人们对“新一代”家电的直观感受。

京东电器数据显示,居民新生活方式消费和以旧换新带来的“焕新”消费主导了“五一”小长假的3C家电消费。其中家电以旧换新带来的“焕新”销售贡献度占比实现翻倍增长,一级能效空调、大容量冰箱、“洗衣机+烘干机”的洗烘套组,家务电器中的洗碗机和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品质型家电迎来“焕新潮”;并且,智能家居同比增长超过220%

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对家居空间利用愈发重视,中央空调、扫地机器人、洗碗机、净水三件套、蒸烤一体机、大容量对开门冰箱、洗衣干衣套组等智能品质家电和全屋定制一起火热起来。

“换新”潮中,“洗衣机+烘干机”的洗烘套组表现亮眼。安永研究显示,6成单身人群居住在3040平方米的公寓中,有限的居住面积影响他们对功能集成家电的偏好,也成为洗烘一体化套装市场持续扩容的重要驱动。

此外,人们对家电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外观设计成为“换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家电正逐渐摆脱单一的工具属性, 向时尚单品过渡,家电、家居与家装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特别是在Z世代成为消费生力军的背景下,家电有望成为家装的前置环节和室内场景下情绪价值的承载,兼具设计美学和高效功能的家电将成为人们的优先选项。

面对消费者的审美追求,各大家电厂商也顺应家电家居家装一体化趋势。除配色定制外, 还陆续推出嵌入式家电产品,与家装家居实现一体化融合,这也成为家电发展的新风尚。

高增速家电健康属性突出 用户热衷于了解产品“黑科技”

36氪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健康家电消费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家电零售规模同比增长3.6%8498亿元,高增速品类多具备空气净化、水净化、食物保鲜、环境清洁等功能,健康属性突出。

健康家电已成为我国家电消费新趋势和生活新风尚。所谓健康家电,既包括核心功能为个护和环境清洁、健康属性明显的家电,如洗地机、净水器、空气净化器、洗碗机等,还包括在基础功能上叠加健康功能的家电,如搭载空气净化功能的新风空调、具有除菌抑菌功能的洗衣机等,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空气、水、饮食等外部环境的安全特征以及实现有效的个人健康护理。

近年来,国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得具有健康特征的家电产品备受市场关注,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又为消费者购买健康家电产品提供了必要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人们正在从过去被动接受产品信息向主动获取信息转变,学习型消费者逐渐增多。对于健康家电兴趣人群而言,视频类、内容类和电商类平台是其选购健康家电前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分别为77%74%63%。通过视频类平台,特别是科普类、测评类视频,可更为直观地了解健康家电背后的黑科技,从而辅助购买。

净化效果可视化 除菌抑菌待加强 “新一代”健康家电还有进步空间

为了推动“以旧换新”,“新一代”家电需要满足人们哪些新的需求?

具体从产品来看,吹风机等个护家电已实现较高渗透,36氪的调查显示,人们认为吹风机头发养护功能有待提升,40%受访者期待用后减少干枯分叉困扰、提升秀发水润度。

同时,除菌抑菌空调、冰箱与洗衣机具有较大增长潜力。

59%用户期待新风空调根据环境感知实现自调节,放大空气净化效果。目前来看,空调存在除菌效果不及预期这一痛点。作为空气净化和输送新风的健康家电品类,新风空调还承担了去除过敏原、净化甲醛及PM2.5等空气中常见污染物的职责,其效果同样与人们的预期存在一定差距。由于缺少可视化的衡量,用户无法确切评估空气净化的效果。并且,空气质量受所在地区、所在环境和所处天气的影响,超半数用户期待新风空调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实现智能化自调节,放大空气净化效果。

对于冰箱而言,人们重点关注其除菌抑菌和全面保鲜功能。44%受访者认为冰箱保鲜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针对部分贵重食材、易变质等特殊食材的保鲜效果不及预期。40%受访者表示食物串味也是冰箱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针对上述痛点,超半数受访者期待通过搭载可视化的除菌抑菌模块,真正减少冰箱内部的细菌滋生。另有近半数受访者对全食材保鲜存在一定需求,希望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食材和食物进行冰箱内环境智能调控,减少因对食材储存条件不了解、人为操作失误导致对食材保鲜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

针对洗衣机品类,使用者最期待优化清洁除菌和衣物精准护理功能。32%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清洁除菌不便、机器噪声过大和异味残留是洗衣机使用中的最大难题,其中37%认为内壁、密封圈和滚筒内部的清洁除菌不够便捷,难以确保衣物的清洁和人体健康。另有39%受访者希望通过洗衣机实现衣物的精准护理,避免褪色、走形等问题。

对于在国内家庭接受度越来越高的洗碗机来说,人们期待其实现全方位餐具清洁和自清洁,保障饮食健康并减少二次污染。有受访者认为,阻碍洗碗机高效发挥健康功能的原因在于,并非所有材质和尺寸的餐具都能放进洗碗机进行清洗,仍需要手洗辅助,无法完全实现机洗,解放双手。另有不少人对洗碗机的清洗与消毒效果存疑,且认为餐具清洗完仍有水渍残留,容易滋生细菌,带来二次污染。

厨房电器中,净水机成为不少家庭的重要“健康守护者”。人们不仅期待净水机配备自清洁功能减少二次污染,也关注水质、水温与饮用场景的智能自适配。其中,重点受关注的二次污染风险,包括由机器内部细菌滋生、水龙头和管道内壁除菌不彻底带来的用水污染。此外,人们还期待通过智能调节,使得水温、水质更好地服务于饮用场景,比如冲奶粉、泡茶、泡咖啡等。

“能不动手就不动手”理念流行 小家电强调智能化

艺恩发布的《2024小家电消费趋势洞察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小家电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63%。而现代人对小家电的需求已从单纯的实用性转变为对智能化和便捷化的高要求。

随着“能不动手就不动手”的生活理念流行,智能小家电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智能小家电如自动饮水机、扫地机器人、智能垃圾桶等,凭借其解放双手的科技属性,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这些智能小家电不仅极大地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还提供了更为健康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在品类发展方面,厨房小家电依然是市场的主力品类,而生活类小家电则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空气炸锅、微波炉、破壁机等厨房小家电的种草热度最高,而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加湿器等生活小家电也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宅家、聚会、办公室等场景化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厨房类小家电的种草热度更是居高不下。短视频社媒平台成为人们获取小家电信息和种草的重要渠道。

目前,国人对小家电的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质量、外观、科技智能、功能实用性和操作便捷性上。然而,也有部分人群对智能小家电存在智商税、频繁故障等负面评价。如何提高产品实用性以及智能功能的稳定性,是“新一代”小家电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4/c14739-40235529.html

 

 

返回目录>>

 

 

女性心血管病高发 竟有这些“特殊原因”

2024-05-14    北京青年报

 

谈到女性健康,我们常常会想到妇科疾病、乳腺癌、宫颈癌等,但却忽略了心血管疾病。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头号杀手”。对于女性来说,心血管疾病的多发,还有很多由其生理特点决定的“特殊原因”。了解原因并提早预防,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怀孕生产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被证实与产后突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妊娠期女性存在至少1个高危因素(子痫前期、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I型或II型糖尿病、慢性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至少2个中等危险因素(未生育、肥胖、子痫前期家族史、社会经济因素、高龄),可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以降低子痫前期的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 具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未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将增加,包括2倍的高血压风险、2倍的中风风险和2.8倍的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除此之外,妊娠期糖尿病史也与未来增高1.4-20倍的II型糖尿病风险有关。

早产 即在妊娠37周前分娩也与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早产次数越多、时间越早(小于34周),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流产及死产 这些情况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风险大约增加2倍,其中流产占1.45倍。

宫内生长受限 通常与子宫-胎盘的灌注不佳有关,研究指出,有该病史的女性患有高脂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也更高。

提前绝经

提前绝经(年龄<40岁)及相对早期绝经(45-49岁)也被认为是一个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强因素。绝经后,降低的雌激素水平会造成体内体脂分布的变化、糖耐量降低、血脂异常、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炎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会增加,包括腹部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高血压。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而这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标志。

因此,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患者应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包括每6-12个月密切监测体重变化,至少每年检查血压、空腹血脂、血糖控制筛查及体育活动评估。

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有可能患有潜在的自身免疫性和炎性疾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在女性中非常普遍,并与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焦虑与抑郁

焦虑、抑郁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

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抑郁、焦虑、急性或慢性情绪压力等社会因素困扰的现象更为普遍。不良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抑郁、焦虑有时不仅仅表现为情绪的改变,还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多汗等类似心血管疾病的症状,需要进行鉴别。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4/c14739-40235524.html

 

 

返回目录>>

 

 

考试压力山大?试试这招赶走焦虑

2024-05-14    北京青年报

 

考试季即将到来,各大医院的心理科也将迎来考生焦虑高峰季。焦虑一定是一件坏事情吗?什么样的焦虑需要专业干预?家长们又能做些什么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考试季呢?今天, 临床心理科医生就来为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

太焦虑会影响考试成绩

适度的考试焦虑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考生保持警觉、注意力集中,并激发应对挑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考试焦虑可以增加考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考试环境。

然而,过度焦虑会对考试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考生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思维清晰度和记忆力,进而影响答题效率和准确性。此外,紧张过度还可能导致考生在考试中表现不稳定,临场发挥受阻,甚至出现记忆丧失、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而影响考试成绩。

对于考生来说,关键在于保持适度的考试焦虑,控制焦虑程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这些“心病” 可求助专业医生

逢考必焦虑 成绩不理想 如果考生在每次大型考试中都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需要专业医学帮助。这种情况表明考生可能存在持续的焦虑问题,需要进行评估和干预。

心神不宁 影响生活 如果考生在考试前期出现持续的心神不宁,很大程度影响学习效果和日常生活,可能需要专业医学帮助。

考试前期身体不适 如果考生在考试前期或考试期间出现身体不适,如失眠、胃肠不适等症状,可能与考试焦虑有关,需要专业医学帮助进行评估和治疗。

考生的情绪体验被忽视 如果考生自身感受到焦虑,但家长误认为学生平时性格开朗,不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时可能需要专业医学帮助来进一步评估考生的情绪问题。

家长焦虑影响孩子 有时候家长自身也存在考试继发引起的焦虑,可能误认为学生不努力或纠结孩子的问题,导致对考生的情绪支持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可以寻求专业医学帮助,了解自身焦虑情绪对考生的影响,并学会有效地支持和引导考生。

生物反馈技术 缓解考试焦虑

在医疗机构的心理门诊,医生会根据考生情况,适时推荐生物反馈技术帮助考生缓解考试焦虑。这是一种通过测量和反馈个体生理指标的方法,能帮助个体学会自我调节身体的生理反应。常用的生物反馈指标包括心率、呼吸频率、皮肤电活动等。

与单纯的应试技巧不同,生物反馈技术可以帮助考生在长期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建立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考生可以看到自己的生理指标变化,通过训练自我调节身体的生理反应,如调节呼吸、放松肌肉等,从根本上达到放松和缓解焦虑的效果,提高应对考试压力的能力。

生物反馈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无伤害性的方法,不需要药物干预,适合广大考生使用。

多知道点

家有考生父母还能做些啥?

管理自己的情绪 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态度,不要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家长的情绪稳定和积极的态度可以对考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加强和考生的交流 与考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家长应当真正做到言行一致,用行动来支持考生。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考生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避免干扰和嘈杂声音,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同时,家长协助考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分配时间和复习内容,减少焦虑感。

关注孩子的作息 家长应当关注考生的作息习惯,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适当休息和放松,避免过度疲劳。家长也可以鼓励考生参加适当的运动或放松活动,以减轻考试压力。

接受可能的失败 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失败,不给予过多的压力和指责。只有真正接纳失败和不完美,才能帮助考生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4/c14739-40235523.html

 

 

返回目录>>

 

 

吸高压氧拔高成绩,这事儿靠谱吗?

2024-05-14    北京青年报

 

每年六七月份,伴随中、高考以及中小学生期末考试季的来临,高压氧治疗总会被不少家长提及。为了让孩子随时能接受高压氧治疗,有些家长甚至不惜购置家用高压氧舱。那么,高压氧治疗真的有助于孩子提升考试成绩吗?听听医生怎么说。

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改善脑缺氧

大脑是人体中对氧气需求量最大的器官,正常人大脑的重量占身体总重量的2%3%,但其耗氧量却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30%,这才有了“大脑离不开‘氧’护”的说法。

大脑对缺氧是极为敏感的。当人体大脑出现缺氧症状时,补氧是最快速的恢复方法。而相比普通吸氧,高压氧舱在为大脑补氧方面更是技高一筹。

高压氧治疗,顾名思义,是指机体在高于1个大气压的高压氧舱内吸入纯氧或高浓度氧,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氧在血液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结合氧,即氧在进入血液后,绝大部分会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另外一种则是物理溶解氧,即氧进入血液后,没有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是被溶解在血浆内。正常情况下,物理溶解氧在血液总含氧量中的占比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人体向各个组织器官供氧,主要提供的是结合氧。

普通吸氧,也就是平常我们采用的鼻导管吸氧,只能提高血液中结合氧的含量,而且提高程度有限。但若在高压氧舱内,人吸入纯度在85%99%的氧气后,不仅血液中结合氧的含量会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物理溶解氧的含量也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甚至当达到一定的压力后,仅靠物理溶解氧就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数据表明,在高压氧舱环境下,人体内的血氧含量可达到常压下吸氧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可以说,高压氧治疗在改善大脑缺氧方面有着更加突出的优势。

吸氧提升成绩尚缺确凿证据

大脑缺氧,听起来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其实对于时常高强度用脑的学生、上班族来说,大脑缺氧是他们常会遇到的情况。当人们在连续长时间、高强度地用脑后,往往会出现大脑缺氧症状。其主要包括夜间睡眠少、不易入睡、入睡后多梦易惊醒、醒后难以入睡,以及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记忆力及食欲下降、易激动等。

每年一到考试季,便会有不少考生家长咨询希望通过高压氧治疗来缓解孩子大脑缺氧的症状,以提升学习状态。

用高压氧治疗改善考生的脑疲劳状态确实有一定科学依据。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考生都需要进行高压氧治疗。如果考生确实出现了缺氧、脑疲劳的症状,尤其是经普通吸氧不能缓解,才可以考虑进行高压氧治疗。孩子在接受治疗前需要由专业人士进行评估,以排除不适合治疗的情况,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也要及时向工作人员反映。

虽然高压氧治疗对缓解脑疲劳有所帮助,但要预防、缓解脑疲劳,不能完全依靠高压氧治疗,孩子还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目前尚无严谨证据证明其可提升成绩,要解答这一问题还需设计科学的大规模研究。考试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清晰的头脑,更与知识储备、努力程度等因素有关,高压氧治疗并非应试“秘笈”。

家用设备达不到治疗所需压力

除了医院里配置的高压氧舱,近年来市面上也出现了如家用高压氧舱等相关设备。有些参加中、高考的考生因忙于复习没有时间去医院进行高压氧治疗,家长便为孩子购买了相关的家用设备。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设备并不能被称为高压氧舱,称之为“微压氧舱”或“软体氧舱”更合适。因为这些设备从压力上来说,是无法达到高压氧治疗所需要的压力的。一般家用设备增加的压力不超过0.3个大气压,而高压氧治疗需要的压力通常在1.62个大气压。

目前,应用这些微压氧舱最为广泛的是高原地区,因为高原缺氧主要由气压低所致,如西藏拉萨地区大气压力为0.65个大气压,若能增加0.3个大气压,那就基本接近平原地区了,人体缺氧情况自然也就得到改善了。

那么,出现脑缺氧症状的学生,其高压氧治疗方案和其他疾病患者有区别吗?在对学生进行高压氧治疗时,可以适当降低高压氧舱的压力,比如将其压力保持在1.6个大气压左右,同时升压缓慢一些,减少其出现耳痛等不适的可能。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肺大泡、严重肺气肿等肺部疾病的孩子,不宜进行高压氧治疗。同时,患有高血压的孩子,要将血压控制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方可进行高压氧治疗。任何人在接受高压氧治疗前,都要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评估,确有需要再进行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4/c14739-40235522.html

 

 

返回目录>>

 

 

修复受损肝脏的新型细胞发现

2024-05-1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英国科学家在肝脏内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领导细胞”的新型细胞。它们在肝脏受损后进行自我修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有望催生新的肝病疗法。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杂志。

肝脏在经历肝炎、药物性损伤和酒精性肝病等损伤后可自我修复。但有时肝脏受损严重,无法迅速愈合,会导致急性肝衰竭。一些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通过药物逆转。然而,如果情况更严重,唯一的疗法可能是紧急肝移植。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发现增强肝脏自愈能力的新方法。

在最新研究中,英国爱丁堡大学炎症研究中心教授尼尔·亨德森及其同事对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细胞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并将其与健康人的基因进行对比分析,生成了肝脏再生的图谱。这份图谱显示在修复过程中,哪些细胞是活跃的,从而发现了新的“领导细胞”。

研究小组还观察了小鼠体内“领导细胞”如何修复乙酰氨基酚导致的肝损伤。他们注意到,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这些细胞一马当先,迅速闭合伤口,然后细胞快速增殖,进一步密封伤口。这表明,在制造新组织前,肝脏优先考虑闭合伤口,防止细菌进入器官引起广泛感染。

亨德森表示,尖端技术使他们首次能够非常清晰地研究人类肝脏的再生过程,并识别出对肝脏修复至关重要的细胞类型。他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加速发现肝病患者急需的新疗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4/c14739-40235503.html

 

 

返回目录>>

 

 

“环绕式”植入物治疗脊髓损伤试验成功

2024-05-1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3日电 (记者张梦然)脊髓损伤可导致严重的残疾。现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团队用包裹脊髓的微型柔性电子设备,成功记录了大脑和脊髓间的神经信号。这一设备首次实现360度安全记录信号,提供脊髓活动的完整图像。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

脊髓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将信息传入和传出大脑。脊髓受到损伤会造成通讯中断,可能导致严重残疾,包括不可逆转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能够监测进出脊髓的信号对开发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并且在手术期间也能更好地监测脊髓状态。

目前治疗脊髓损伤的大多数方法,都涉及高风险的手术,如用电极刺穿脊髓,以及在大脑中嵌入植入物。此次新开发的设备无需进行脑部手术,会更加安全。

研究人员从微电子学中汲取灵感,在脊髓周围包裹一层非常薄的高分辨率植入物来获取信息。这是首次实现360度安全记录。以往的360度监测方法都需要刺穿脊髓,增加了脊髓损伤的风险。

新设备厚度仅为几微米,采用先进的光刻和薄膜沉积技术制成,耗电量极低。这些设备能够拦截并记录沿着脊髓或神经纤维传播的信号。超薄的设备,不会对神经造成损害,且可通过常规外科手术植入。

在大鼠模型测试中,研究人员已成功使用这种设备刺激肢体运动。在人体模型上的进一步测试也表明,该设备可以应用于人体,恢复患者的神经通讯。

当大脑和脊髓之间的沟通中断,人体部分功能的丧失便不可避免。其实,科研人员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治疗脊髓损伤,以部分替代脊髓功能。此次,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可以360度记录沿脊髓或神经纤维传播信号的超薄设备。当人们能够记录大脑和脊髓之间来回的信号,或许就能重建这种信号,恢复神经通讯,帮患者重新掌控身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4/c14739-40235502.html

 

 

返回目录>>

 

 

王振常:打破时空壁垒 实现医学数据共享

2024-05-13    人民网

 

近日,人民网金台圆桌组织的“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办。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表示,健康医疗大数据已经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应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

以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

我国医学影像设备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其中部分CT和核磁等高端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核磁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5T核磁设备填补了国际上的技术空白。至于CT技术,我国研制的超高分辨率骨质专用CT,其分辨能力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健康评估和疾病的精准诊疗离不开影像医学,影像设备是关键环节,也就是高性能的医学影像设备是获取数据、解析数据的基础。医学影像设备虽然大多适用于人体从头到脚的各个系统,但在特定系统的表现上并未达到最佳效果。未来的影像设备研发应聚焦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如骨质CT、肺部CT等。这种针对特定器官的研发策略,不仅能够提高检查效果,确保该器官获得最佳的影像呈现,还有助于降低成本。

当前,影像人工智能主要基于疾病或征象开发的辅助诊断系统,在临床工作中,放射科的诊断思维则是按照特定部位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最终形成诊断报告。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上与临床的诊断思维存在差异,在临床应用方面,尚未能完全达到开发人工智能时的预期效果。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产品商业模式,打破时空壁垒,实现医学数据的共享,已得到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公众的广泛重视。共享的基础在于互联,医学影像的互联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放射科内部的数据共享互联,使图像传输和解读得以顺利进行;二是医院内部的诊疗工作互联,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影像数据和临床数据的互通,允许对患者进行360度全方位的医学数据分析与共享;三是社会医疗资源的互联,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区域、跨国家的互联共享,以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到来,医学教育也需与时俱进,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为临床诊疗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3/c14739-4023486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