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13

发布时间:

2024/05/13

浏览次数:

797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5-13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国家卫健委: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563万人

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侧记

凝聚护理力量 守护健康中国

高层动向

全国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推进会

2024年度全国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成功召开

疾控动态

强化保障能力,筑牢卫生防线

——2024年天津市疾控系统应急队员应急处置能力培训

暨大型活动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培训顺利召开

2024年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会暨无结核社区建设培训班在汉举办

科研动向

奇迹抗生素?!PNAS:新研究揭示常用抗生素新霉素鼻喷预防COVID-19与流感的潜力

Nat Biotechnol: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开发出了能以较高准确率预测肿瘤杀伤性细胞活性的特殊模型

Immunity:科学家发现治疗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治疗性靶点

Nature:揭示致幻剂药物与血清素受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潜在治疗性效益的分子机制

舆情信息

中医药全球热 匈牙利成欧洲中医药文化繁荣新地标

美国奶牛场暴发禽流感 世卫称人际传播风险低

我国首届养老专业本科生迎来毕业季

要坚决遏制“爆雷”“跑路”在养老机构上演

AI+医疗”落地 看病体验升级

熬夜会增患糖尿病和肥胖症风险

基因疗法恢复失聪儿童听力

国家药监局批准瑞普替尼胶囊上市

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诞生记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工作组成立

我国年保膝手术量或将破10万台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

不断扩大护理服务内涵和外延

 

热点追踪

国家卫健委: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563万人

2024-05-1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11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发展护士队伍 优化护理服务”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在会上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563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过80%,各地结合实际不同程度开展了老年、儿科、重症监护、传染病护理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工作,使得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围绕目前护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邢若齐介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希望得到高质量、人性化、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同时,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大多数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情况,老年护理以及老年有关慢性疾病护理的社会需求日益旺盛。此外,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对护理和康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医疗诊疗量快速增长,住院服务量也在增加,临床护理工作的压力也日益加大。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都要求护理工作更加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邢若齐说。

邢若齐表示,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优化护理服务的文件,希望发挥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进一步发展优化护理服务。下一步,将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发展和壮大护士队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1/c14739-40233839.html

 

 

 

返回目录>>

 

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侧记

凝聚护理力量 守护健康中国

2024-05-13    健康报

    20245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为致敬白衣天使,推动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节日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来自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者及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分享了护理工作的心得和体会。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护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护士队伍持续壮大,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就振奋人心,未来同样充满希望。563万名护理工作者作为卫生健康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应以此为荣,奋斗不息,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多元化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为护理工作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成为护理服务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参加座谈会的多位一线护理人员,见证了护理服务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助产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助产士的服务理念、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事助产工作32年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房护士长吕艳发现,该院助产服务模式已经由过去的以医生为中心转化为以孕产妇为中心,助产士的专业优势被进一步挖掘,服务内涵随之拓展。

  如今,产前、产时、产后的连续服务模式用上了不少新招数。“我们通过开设助产士门诊、产妇学校,开展陪伴分娩,优化分娩环境,着力缓解产妇的身体疼痛和心理焦虑,提升分娩体验。”吕艳介绍,助产士原先只关注产程进展和分娩安全,而现在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孕产妇的感受及其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的需求,竭力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的助产服务。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些创新性护理岗位的设置,填补了医疗服务的“缝隙”。该院护理部主任李葆华介绍,为了更好地对接肿瘤患者需求,会有专门的护士全程跟进肿瘤患者从就诊到检查预约、住院、手术、转科、出院后管理的各环节,帮助解决肿瘤患者的就医困难。此外,医院住院管理中心护士通过做好住院患者的术前评估和健康教育,有效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日,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护理和老年有关慢性疾病护理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为此,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持续推动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领域延伸。”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吴东介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组织了518名南丁格尔志愿者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连续护理,服务群众近6000人次,在雪域高原上将护理服务送入百姓家中。

  紧跟医疗发展步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更加推崇综合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观念。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也要求护理工作技术水平同步提高,这就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急诊科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诊治工作,这里急危重症患者多,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急诊护士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李彩霞介绍,为了适应医疗环境的变化,该院急诊科不断强化对护士的培训教育,进一步夯实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久前,该院急诊护理团队获得河北省急诊护士职业技能创新大赛团体第一名。

  “在医院有一类特殊人群,他们每周23次往返于医院、家庭之间,风雨无阻。”每次看到血液透析患者,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护士长朱美娟内心都有一个想法:希望陪伴他们的日子更久一些,希望他们的生活更幸福一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带领肾内科护理团队紧密结合患者所需,从血管通路维护工作入手,持续改进方法,建立医护一体化血管通路管理模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1项,完成省级课题2项,获得第二届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三等奖1项、全国医院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二等成果1项。

  在推动临床护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立足专业,在发挥中医特色上下功夫。“医院通过开展中医护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提高临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精准性,推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规范化、同质化、精准化、标准化建设,让中医护理精准为患者服务。”该院党委书记张艳军介绍,医院特色疗法中心开展了51项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达到标本兼治。

  “输血”与“造血”并举,是持续提升薄弱地区护理水平的内生动力。作为一名二级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医院护理部主任王贵桃对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信心满满:“近两年来,随着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等项目的开展,大量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尤其是北京专家通过讲座、培训、教学等多种方式传授护理专业技术,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服务能力。”

  爱让护理有了“灵魂”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和患者打交道时间最长的就是护理工作者。他们的服务直接关系医疗质量安全,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没有爱的护理没有灵魂,没有专业的护理没有生命。”在李葆华看来,护理是爱和专业结合最密切的学科。它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要求护理工作者以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守护每一名患者的健康。

  “15年前,我有幸成为护理团队的一员,一名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朱美娟回忆,从初期面对患者、面对压力时的懵懂、无措到如今独当一面,她用过硬的专业技能与血液透析患者相伴,彼此温暖前行。

  从2020年起,朱美娟所在的医疗团队持续开展“保护透析生命线,我们一直在行动”基层帮扶工作。这支血管通路“护卫队”走进海南省各家血液净化中心,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诊疗及检查,并解答有关肾脏疾病的问题。截至目前,义诊受惠患者达数千人次。

  “相比三级医院的护理工作者,社区护士执行医嘱的时间少一些,与患者直接交流沟通的时间多一些。”13年的社区护理生涯,让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毛辰深深感受到护理工作不只是技术操作,更多的是心灵沟通和精神抚慰。

  “资源有限、人手紧张,是我们常常要应对的问题。”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毛辰往往需要在多个角色之间切换,既是医嘱的执行者,又是健康教育的传递者,更是患者情感的依靠。

  毛辰对社区护士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通过与居民建立稳定的联系,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我们感受到自己对居民健康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我相信社区护士可以成为社区健康维护的积极倡导者,健康管理、疾病管理、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的经验传输者,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主力军。”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13/495022.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全国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推进会

2024年度全国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会议在山西太原成功召开

2024-05-12    中国疾控中心

 

  202459-10日,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全国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推进会暨2024年度全国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实施方案(20242030年)》,总结全国重点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控进展和成效,交流寄生虫病防治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工作经验,进一步推动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卢江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李群同志、国家有关部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局、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机构有关负责同志,及中心寄生虫病所、传染病处、全球公卫中心、应急中心和信息中心有关专家等200余人参加会议。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副司长李筱翠同志主持会议开幕式。

  卢江同志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健康中国战略高度推动寄生虫病防治,大批患者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重点寄生虫病达到历史最低流行水平,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她强调,要充分认识当前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提高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分病种分类实施综合防治措施,从加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科技赋能、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好防治工作,全力推动如期实现到2030年各类寄生虫病控制消除的规划目标。

  会上,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处长冀永才同志重点解读了《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处长张彦平同志重点介绍了我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控面临挑战与应对措施,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李石柱同志就寄生虫病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做了专题报告。农业农村、海关等部门相关专家就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防控、输入性寄生虫病监测防控工作进行工作交流。中国疾控中心传染处、寄生虫病所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全球和国内重点寄生虫病的形势、输入疫情风险,综合防控与科研工作进展及2024年度重点工作安排等进行了专题介绍交流。山西、广东、四川、云南、江苏、江西等6个省份分别介绍了黑热病、肝吸虫病、包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实践、新技术应用与效果。

  参会代表认为,通过本次会议系统全面认识了当前我国重点寄生虫病疫情形势、主要风险与综合防控策略措施及2030年规划目标和工作部署要求,达到提高站位、统一思想、合力推进的目的,对落实新时期寄生虫病重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重点寄生虫病控制消除工作意义重大。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5/t20240512_277801.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强化保障能力,筑牢卫生防线

——2024年天津市疾控系统应急队员应急处置能力培训

暨大型活动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培训顺利召开

2024-05-11    天津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

 

  根据国家疾控局关于印发《重大活动传染病防控保障工作指南》通知的相关要求,按照上级领导指示,为做好重大活动的传染病防控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天津市疾控机构卫生应急队伍和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的大型活动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总结以往重大活动传染病防控保障经验,按照天津市2024年卫生应急培训工作安排,天津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于57日召开2024年天津市疾控系统应急队员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暨大型活动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培训会,此次培训特别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和北京市疾控中心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市区两级疾控卫生应急骨干共计280余人现场参加培训。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金连梅研究员、北京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孙鑫贵主任两位专家分别结合各自工作领域从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相关概念入手,对保障工作的基本流程和主要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成都大运会卫生保障工作、北京市重大活动生保障工作等进行经验与体会分享。市疾控突发办管理与保障科业务骨干肖辉老师就《重大活动传染病防控保障工作指南》进行介绍,重点讲解了重大活动传染病防控保障工作中应做好哪些保障准备,以便有效支撑重大活动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行,为各区开展重大活动保障工作提供相关依据和指导。

  8学时的培训内容充实丰富,专家们讲授了大量且实用的专业知识和现场工作经验,增强了天津市疾控机构卫生应急队伍对大型活动卫生保障工作的意识,为今后进一步科学规范开展重大活动传染病防控保障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培训后的满意度调查和考试,也均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要求。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5/11/030139046.s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会暨无结核社区建设培训班在汉举办

2024-05-11    湖北省疾控中心

 

近日,省疾控中心召开了2024年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会暨无结核社区建设培训班。湖北省疾控局传防处副处长王棠、湖北省疾控中心(院)副主任(副院长)黄希宝出席培训班开幕式并讲话。来自全省17个地市州市(州)疾控中心分管主任/结核病防治院(所)负责人和结核病防治科主任;市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分管院长及省结防所全体成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议邀请各市(州)卫生健康委疾控科科长参会。

本次培训主要从实验室工作、耐药结核病防治、学校结核病防治及健康促进四个方面总结我省2023年结核病防治工作;对2024年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重点解读无结核社区建设方案。咸宁市结防院和襄阳市结防院分别进行无结核社区国家试点、学校结核病早期监测与筛查国家试点经验交流。

会议上,王棠副处长提出,要着力推动医防协同发展,加强医防融合;加强信息融合,推进省内信息平台的应用。特别要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强化疫情处置报告。黄希宝副院长充分肯定了2023年我省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成绩,客观分析了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各相关单位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切实提升防治管的能力。同时对2024年的防治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要求从早谋划,强能力,抓难点,提质量,重落实五个方面推进工作的开展。

摘引网址:https://www.hbcdc.cn/xwdt/gzdt/10328.htm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奇迹抗生素?!PNAS:新研究揭示常用抗生素新霉素鼻喷预防COVID-19与流感的潜力

2024-05-12    生物谷原创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新霉素或能被潜在用来作为一种宿主定向型抗病毒策略,从而预防和治疗人类呼吸道病毒感染。

人类呼吸道病毒感染往往会引起广泛的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会造成大量的发病和死亡。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Intranasal neomycin evokes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immunity in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常见的非处方抗生素新霉素,可能成为抵御包括COVID-19和流感在内的多种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秘密武器。

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鼻腔给予动物模型新霉素(一种常见的抗生素)治疗,测试了其预防或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有效性,随后他们发现,相同的鼻腔治疗方法(使用的是非处方药膏Neosporin)成功激活了健康人体内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迅速建立起一道强大的抗病毒防线。研究者Iwasaki说道,这是一项令人兴奋的研究发现,即一种廉价的非处方抗生素药膏能刺激机体激活一种抗病毒反应。

这项研究支持了新霉素在抵御动物模型机体病毒性疾病中的关键预防和治疗性作用,并展示出了其能有效阻断病毒的感染和传播。呼吸道病毒每年会在全球影响数百万人的健康,截至20242月,因冠状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已经在全球引起了7.745亿例病例,导致690万人发生死亡;流感病毒每年在全球也会造成高达500万例严重病例,且会导致50万名患者发生死亡。

目前,大多数用于抵御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疗法(包括抗病毒药物、单克隆抗体和恢复期血浆疗法)都能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其重点能阻断当前感染的进展。研究人员表示,以鼻腔为中心的疗法或许有更好地机会在感染扩散到下呼吸道并引起严重疾病之前阻断感染。Dela Cruz博士说道,这项多学科合作的研究个工作结合了动物肺部感染建模实验和人类研究评估的重要见解,而且这种鼻腔内疗法在人体试验中同样引发了强烈的ISGs表达,预示着其作为预防措施的巨大潜力。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或许有望优化这种廉价的常用抗生素,从而有效预防病毒性疾病发生以及其在人群中的扩散,尤其是在资源非常有限的全球社区中,由于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宿主导向特性,因此,这种方法无论针对何种病毒或许都是有效的。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新霉素或能被潜在用来作为一种宿主定向型抗病毒策略,从而预防和治疗人类呼吸道病毒感染。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b3382459222.html

 

 

返回目录>>

 

 

Nat Biotechnol: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开发出了能以较高准确率预测肿瘤杀伤性细胞活性的特殊模型

2024-05-12    生物谷原创

TRTpred模型分析了42名癌症患者机体的TILs,包括黑色素瘤、胃肠癌、肺癌和乳腺癌,其能以90%的准确率识别出肿瘤反应性的T细胞受体。

开发个体化癌细胞免疫疗法的核心挑战就是识别出肿瘤反应性T细胞受体(TCRs)。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题为“Identifica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T cell receptors for personalized T cell therapy using combinatorial algorithm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洛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了一种强大的预测模型,其或能识别出用于癌症免疫疗法的最具潜能的杀灭癌症的免疫细胞。当与其它算法相结合后,这种预测模型就能应用于个体化的癌症治疗,并根据每位患者机体的肿瘤特殊细胞组成来制定个体化疗法。

研究者Alexandre Harari表示,人工智能在细胞疗法中的应用是一项全新的领域,其或能改变游戏规则,且为患者提供新的临床选择。细胞疗法主要涉及从患者肿瘤中提取免疫细胞,并选择性地对其改造增强器抵御癌症的天然能力,随后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后再将其输注回患者体内发挥作用。T细胞是白细胞或淋巴细胞两种主要类型的细胞之一,其能在血液中循环并巡逻找出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变细胞。能穿透实体瘤的T细胞被称为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然而并非所有的TILs都能有效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仅有一小部分的TILs实际上是肿瘤反应性的,大多数都是“旁观者”,研究人员为自己设定的挑战就是识别少数配备能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受体的TILs。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AI驱动的预测模型—TRTpred,其能根据肿瘤反应性对T细胞受体进行排名;为了开发TRTpred,研究人员利用从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机体中受体的235T细胞受体进行研究,这些患者已经被分类为肿瘤反应性或非反应型。研究人员将携带每种T细胞受体的T细胞的全局基因表达(转录组)装载到机器学习模型中来识别能区分肿瘤反应性T细胞和非反应型T细胞的模式。

研究者Harari解释道,TRTpred能从一个T细胞群中进行学习,并创建一种规则来应用于新的细胞群中,因此,当面对新的T细胞受体时,这种模型或许就能读取转录组的特征谱并预测是否肿瘤具有反应性。TRTpred模型分析了42名癌症患者机体的TILs,包括黑色素瘤、胃肠癌、肺癌和乳腺癌,其能以90%的准确率识别出肿瘤反应性的T细胞受体。研究人员想进一步研究,通过应用二级算法过滤器来筛选那些具有“高亲和力”的肿瘤反应性T细胞(即能强烈结合肿瘤抗原的T细胞)来完善对TIL的选择过程。

TRTpred是确定T细胞受体是否具有肿瘤反应性或没有反应性的唯一预测指标,但一些肿瘤反应性的T细胞受体能非常强烈地与肿瘤细胞结合,且非常有效,而其它T细胞受体则仅能“懒洋洋”地完成该过程,区分强结合剂和弱结合剂或能转化为一定的功效。研究者表示,被TRTpred和二级算法标记为具有肿瘤反应性和较高亲和力的T细胞通常会被发现嵌入到肿瘤内部,而不是处于邻近的支持性组织(基质)中,这一发现或许与其它揭示有效的T细胞通常会深入肿瘤岛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随后研究人员引入了第三种过滤器来最大限度地识别多种肿瘤抗原,他们想要实现的就是最大化TILs靶向尽可能多的不同抗原的机会。

最后的过滤器是根据类似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来将T细胞受体组织成不同组的,研究人员推测,在每个簇中的T细胞受体都能识别相同的抗原,因此他们在每个簇中都能选择一个T细胞受体进行扩增,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分抗原靶点的机会。研究人员将TRTpred和过滤器的组合称之为MixTRTpred。为了验证他们的方法,研究者Harari及其同事在小鼠机体中培育了人类肿瘤,并从其TILs中提取T细胞受体,随后利用MixTRTpred系统来识别具有肿瘤反应性、较高亲和性及能靶向作用多种肿瘤抗原的T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对来自小鼠机体的T细胞进行工程化修饰来表达这些T细胞受体,阐明了这些细胞在转移到小鼠体内后就能清除其体内的肿瘤组织。

研究者表示,这种方法有望克服当前基于TIL的疗法所面临的一些缺点,尤其是对于肿瘤并不会对当前疗法产生反应的患者。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开发一种全新的T细胞疗法。最后研究者表示,我们将TRTpred与一种活动性的预测工具整合起来,开发出了一种用于个体化T细胞疗法的临床相关T细胞受体的组合性算法,其或能对患者机体衍生的异种移植物进行基准评估。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3748252e0a6.html

 

 

返回目录>>

 

 

Immunity:科学家发现治疗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的新型治疗性靶点

2024-05-12    生物谷原创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Jagged2或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调节机体的免疫抑制系统,从而就能克服激活巨噬细胞所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力。

非小细胞肺癌在所有肺癌类型中占到了近乎85%的比例,靶向性免疫疗法是一种常用的疗法,但其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mmunity上题为“Jagged2 targeting in lung cancer activates anti-tumor immunity via Notch-induced functional reprogramming of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H. Lee 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深入揭示了肺癌细胞躲避宿主机体保护性免疫系统背后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为开发新型基于抗体的免疫疗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对一种名为Jagged2的分子进行了相关研究,该分子在促进肺癌的侵袭性和免疫浸润能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肺部肿瘤中对Jagged2进行剔除或许就能促进称之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亚群的扩展,从而就能识别出癌细胞并激活机体保护性的免疫反应,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何携带高水平Jagged2的肿瘤往往与患者较差的预后和免疫力降低有关。

研究者发现,从肺癌细胞中移除Jagged2或利用能识别Jagged2的抗体都能减缓肿瘤生长,并增加由巨噬细胞所介导的保护性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研究者Rodriguez说道,当我们消除Jagged2时,肺癌细胞就会开始表达更多的DLL1DLL4分子,与Jagged2不同的是,这些分子能向巨噬细胞发送完全不同的信息,并告诉它们反击肿瘤细胞。

研究者还补充道,这种重编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就是名为IRF4的特殊分子,阻断Jagged2就会诱发巨噬细胞接收来自DLL1DLL4分子的信号,从而激活Notch信号通路并驱动IRF4的表达,最后这些巨噬细胞就能靶向作用并消灭癌细胞。这一研究发现或许是科学家们开发肺癌新型疗法的新机遇,而通过摧毁癌细胞的隐身模式并增强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或许有望进入一个开发有效且持久性较好疗法的新时代。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在临床环境中靶向作用Jagged2的最有效疗法,且当与免疫疗法联合治疗后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到底如何。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Jagged2或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调节机体的免疫抑制系统,从而就能克服激活巨噬细胞所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85f824591b7.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揭示致幻剂药物与血清素受体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潜在治疗性效益的分子机制

2024-05-12    生物谷原创

 

本文研究揭示了靶向作用5-HT1A的致幻剂和治疗性药物的分子机制,有望未来促进开发新型药物来治疗人类神经精神疾病。

诸如麦角酸酰二乙氨(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和裸盖菇素(psilocybin)等迷幻物质能展现出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潜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Structur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5-methoxytryptamin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Icahn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类致幻剂(psychedelic drugs)结合并激活血清素受体从而给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产生潜在治疗效益背后的分子机制。

文章中,研究者Audrey Warren说道,特定的致幻剂或能与大脑中名为5-HT1A的血清素受体家族成员相互作用,从而在动物模型中就能产生一定的治疗效益。诸如LSD和裸盖菇素等致幻剂目前已经进入了相应的临床试验,且已经取得了有希望的初步研究结果,尽管研究人员尚无法理解其如何与大脑中不同的分子靶点结合从而来诱发一定的治疗效益。研究人员首先揭示了诸如5-HT1A的血清素受体如何调节机体致幻经历的主观效应,并在临床所观察到的治疗解决中扮演着潜在的重要角色。

LSD5-MeO-DMT(一种在科罗拉多河蟾蜍分泌物中发现的致幻物质)能通过血清素受体5-HT2A来介导致幻效应,尽管这些药物也能激活5-HT1A,而5-HT1A是一种有望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有效治疗性靶点。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在细胞信号实验和冷冻电镜下合并并测试了5-MeO-DMT衍生物,旨在识别出最有可能促使药物激活5-HT1A 而不是5-HT2A的化学组分。

研究者表示,名为4-F, 5-MeO-PyrT的化合物是该系列中最具5-HT1A选择性的化合物,随后他们在抑郁症小鼠模型中测试了这种先导化合物,结果发现,4-F, 5-MeO-PyrT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样效应,且能有效通过5-HT1A来介导。Daniel Wacker博士解释道,我们能对5-MeO-DMT/血清素支架进行微调从而获得5-HT1A界面的最大活性和5-HT2A的最小活性。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5-HT2A不仅能调节源于致幻剂的行为影响,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治疗潜力;实际上,研究人员对5-MeO-DMT所产生的强大贡献感到非常惊讶,目前该药物正在多项抑郁症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他们认为这项研究或能更好地帮助理解设计多种受体类型的致幻剂的复杂药理学机制。事实上,基于这项突破性的研究发现,研究人员希望能尽快设计出不具有当前药物致幻特性的新型致幻衍生药物,他们发现,最具5-HT1A选择性的5-MeO-DMT类似物(先导化合物)或许会在没有5-HT2A相关的幻觉情况下展现出一定的抗抑郁效应。

研究人员的另一项近期目标就是调查5-MeO-DMT在临床前抑郁症模型中的影响(考虑到致幻药物的研究限制,涉及5-MeO-DMT衍生物的研究仅限于动物模型)。研究者Warren强调,如今我们已经证明,致幻剂具有能跨越多种不同受体类型的复杂生理学效应,我们准备基于当前研究结果开发出治疗一系列心理健康障碍的改进型疗法。

综上,本文研究揭示了靶向作用5-HT1A的致幻剂和治疗性药物的分子机制,有望未来促进开发新型药物来治疗人类神经精神疾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fe68251059a.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中医药全球热 匈牙利成欧洲中医药文化繁荣新地标

2024-05-11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中医药也逐渐走向了世界,在向海外民众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民心相通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欧洲首个为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的中医药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受到了中医药的魅力。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镜头去看看。

总台记者 张娟:在匈牙利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在树林中找到治病的食材。这样的观点与中医药文化中“食药同源”的理念不谋而合,而正是基于这样的土壤,中医药文化沿着“一带一路”,穿越山海,成为中匈文化交流中不可缺少的纽带和桥梁。

2016年开设的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每天都有不少匈牙利患者前来就诊。该中医药中心的负责人陈震自1988年开始,就积极在当地推广中医药文化,他不定期举行大规模义诊、开设中医技能培训课程。当地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也逐渐从陌生到认可,中医药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东欧中医药学会会长 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负责人 陈震:中医甚至成了他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可以知道四季吃不同的东西,春天怎么排毒,冬天怎么培本,夏天怎么养心,通过讲这些故事,很容易被他们听懂。

匈牙利患者:经过很多失败的治疗后,我选择了中医药治疗这条路,我听说过许多人在这里治疗成功,我相信中医药能帮助我。

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翻译 茜茜:通过中医,很多患者得到了帮助,甚至一些疑难杂症得到了改善,所以我觉得在匈牙利中医越来越受欢迎。

陈震见证了匈牙利中医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蓬勃发展的历程。作为欧洲首个为中医药立法的国家,2016年,匈牙利政府为中医师颁发了欧盟行医许可证并承认中国高等中医院校学历,匈牙利佩奇大学和泽梅尔魏斯医科大学与国内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中医药教学和研究。目前匈牙利已经建有中药制药厂,生产的300多个产品获得了在欧盟销售的许可证,在欧洲市场广受欢迎。

中东欧中医药学会会长 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负责人 陈震:我们“一带一路”不单是要铁路公路建设,更重要的是民心相通。匈牙利的“向东开放”政策和我们的“一带一路”深度吻合,两国文化深度交流,这样才能文明互鉴,美美与共。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kHekGt0rs

 

 

返回目录>>

 

 

美国奶牛场暴发禽流感 世卫称人际传播风险低

2024-05-11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期,美国多家奶牛场暴发禽流感疫情,并出现一例人类感染病例。世卫组织当地时间8日表示,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尚未显示出适应人际传播的迹象,并敦促继续对此进行监测。世卫组织强调,所有病毒接触者都要接受检测或监测,并在必要时接受治疗。

根据现有信息,世卫组织继续评估甲型H5N1禽流感对公共卫生造成的风险“较低”,对职业接触者来说感染风险为“低到中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kHqe0dZnz

 

 

返回目录>>

 

 

我国首届养老专业本科生迎来毕业季

2024-05-13    中国青年报

 

202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刘佳芸选择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当年这个专业在全国首次招收本科生。抱着对这个新专业的兴趣,她填报了志愿并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录取。经过近4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她即将进入上海市养老服务协会综合事务部工作。

为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201910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20209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设立此专业并当年招生的本科院校,今年两校共迎来近100名本科毕业生。

这届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如何?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未来养老产业,年轻人有何作为?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两所高校的师生。

专业对口,学生“丝滑”入行

4年来,刘佳芸的专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先了解养老行业的概况,再系统性地学习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技巧等,还可以按照个人兴趣选修课程。

大二的专业课“医疗与长期护理保险” 让刘佳芸印象深刻,因为这门课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她说:“上海从2018年年初开始试点实施‘长护险(医疗与长期护理保险简称——编者注)’,它的制度和体系还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上课时,很多教学资料都还没有系统性地编印出来,老师整理了全国各地相关政策的试点情况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还有老师让学生共同参与上海市‘长护险’需求的调研项目。”

此外,专业课教师会为学生“牵线搭桥”,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养老机构实习,从基础的护理岗做起,逐渐过渡到运营管理岗,从而了解整个机构的运营方式。起初,刘佳芸对某养老机构的印象是“中高端定位”“设施设备好”,实地参观后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和管理方式本质上是围绕老年人的需求设计的,不只是设施设备‘豪华’这么简单。”

大二和大三暑假,刘佳芸分别去了一家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和一家主营助餐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实习,对不同岗位和机构有了更多了解。对刘佳芸来说,找实习和找工作都比较顺利,“不管是我自己找还是学校推荐的单位,对方一看到我的专业是养老服务管理,首先会觉得新奇,然后认为这个专业十分对口”。

刘佳芸之所以选择进入上海市养老服务协会实习和工作,是因为她喜欢这个包罗万象、充满机会的平台。“在这个协会工作,能接触到旗下1000多家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会员单位,还能在座谈会上了解一线的调研数据、听业内的专家和老师发表观点,直观感受到本市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我也许有机会去更大的平台闯一闯。”

319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养老机构泰康之家上海分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毛佳杰告诉记者,之前他就了解到这所高校的这个专业今年有第一届本科生毕业,而当天现场场面比他之前预想的更加“火热”: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远大于该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的数量;该专业大一到大三的同学和公共管理、社会工作等非养老专业的硕士生也好奇地前来参加招聘会,以便自己更早地了解市场上企业的招聘需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告诉记者,在首届32名本科毕业生中,除了个别同学选择出国深造、继续学习养老领域知识外,绝大部分同学都将进入养老行业工作。

据山东女子学院社会与法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教师陈姝君介绍,首届64名本科毕业生中,有几名同学选择考公或跨专业考研,其余约九成同学有望留在养老行业。59日,学校举办了就业双选会,35家企业参与招聘,共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现场有约300名同学前来——除了60多名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首届毕业生,还有该专业其他年级的同学和健康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参加。

新专业需厚积薄发,也要与时俱进

罗娟向记者介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进行养老服务研究,尤其是对养老保障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这为开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奠定了基础。

新专业在设立之初明确了定位,即在公共管理门类下,兼顾工商管理学科属性,目标是培养三类人才:一是养老机构职业经理人,即未来的养老院院长、养老集团总经理;二是社区养老规划师,负责在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养老机构负责配置和优化养老资源,以满足辖区内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三是个人养老咨询顾问。

在申报新专业前,罗娟在调研中发现,专科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更侧重服务层面,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本科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的人才。因此,在4年的本科培养规划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养老机构的品牌化运营、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陈姝君介绍,山东女子学院在2015年就开始办老年服务与管理(后更名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科专业,每年招生规模在150人左右,2020年申报获批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后,与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组建“健康养老专业群”,坚持学科交叉、数字赋能,依托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健康养老产业学院,不断加强产教融合和共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山东女子学院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岗位要求,坚持需求为本、明确毕业要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陈姝君告诉记者,该专业的教师团队由来自管理学、社会工作、中医、护理、食品营养工程等领域的教师组成;由于养老行业发展非常快,为了对标行业需求,教师团队与多家养老企业和学界专家长期保持沟通,还会邀请专科毕业后在养老企业中做到中层位置的学生回校,大家反复协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陈姝君说,经过4年一轮的培养,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已经调整至比较稳定的阶段。在专业特色上,一是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设了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分阶段分主题带领学生进企业实践,邀请合作企业带着项目进课堂;二是注重国际化视野培养,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院校和机构开展了多样化合作;三是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如艺术素养、数智素养、健康素养等。

“我们会告诉学生,老年人也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包括精神层面对生活之美的享受。有的养老企业提出来,他们需要能将空间设计得非常美的养老建筑师,因此开设了‘生活美学’课和插花、茶艺、书法、文学欣赏等选修课。”陈姝君告诉记者,4年来该专业招生的数量正在逐年上升;未来,学院希望推进养老服务管理硕士点建设,一方面让学科体系更加完整、毕业生可以对口考研;另一方面能够培养更多更高端的专业人才。

养老是“朝阳产业”,年轻人可大展拳脚

谈及未来职业规划,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林佳华目标明确:“评估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环节,我希望深耕评估方向,成为一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未来可以全职或兼职从事评估工作。这个职业能测量和评估老年人能力等级、评估养老机构,也能指导居家适老化改造过程等。”有了4年的专业学习,再加上在北京和福建的实习经验,她认为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是未来市场需求更大、也更加规范化的职业。

林佳华的同学刘学昊目前在养老服务品牌“泰康之家”于青岛新开设的社区实习,岗位是文娱活动师,日常负责带老人开展各项活动。刘学昊曾在烟台学习过非遗剪纸,凭借这项特长,他为老人开设了剪纸课程。他说:“我觉得养老行业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好。我的短期规划是深入行业,学习更多技能,积累经验;中期规划是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担任管理岗,有自己的团队。”

在教育界,随着社会上对养老行业的认识加深,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也吸引了更多学生报考。罗娟告诉记者,4年来,养老管理专业招生人数正在逐年增加,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比例也在上升。“上一届就有一个退伍回来的大二学生,回校后从金融专业转入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因为她觉得这个专业很新,也想为养老事业作贡献,并且有信心能做好。现在她在班级里发挥着很好的积极带头作用。”

不仅如此,今年9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在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之上,面向全校学生和上海西南片区的联盟学校学生开设“微专业”,围绕“生命健康管理”开8门课,学生分两个学期修完课程并获得证书,有利于未来以对口专业就业。

在罗娟看来,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养老行业的产业链变长,未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要为老年群体再细分一次,“比如在消费品方面,老年鞋的热卖就是一个例子”。她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未来在教育、文旅、金融、保险、医疗器械、数字平台、住宅适老化改造等领域,在养老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年轻人大展拳脚的空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3/c14739-40234665.html

 

 

返回目录>>

 

 

要坚决遏制“爆雷”“跑路”在养老机构上演

2024-05-13    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一些养老机构出于迅速回笼资金、增加客户黏性等原因,采取预收费模式运营。但有的养老机构预收大额费用后,出现了不按合同履行义务、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等情况。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预收费等形式实施非法集资。据新华社报道,民政部等七部门近日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为老人养老“钱袋子”再扎“安全绳”。

预收费或预付费,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商家往往将此作为促销手段,以回笼资金、“绑定”客户。然而,部分商家却不讲“武德”,擅自挪用消费者预交的费用,一旦资金链断裂,便选择“跑路”,这种现象已经在教育培训、健身等多个行业出现。在养老服务领域,也出现多起养老机构“爆雷”“跑路”的案例。七部门出台上述文件,目的就是守好老人“钱袋子”,防止养老钱被“坑”。

针对养老服务领域的预收费风险,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规定,对养老机构为弥补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通过销售预付费性质会员卡等形式进行营销的,按照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明确限制性条件,采取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方式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安全。从实际情况看,第三方存管未能阻止某些养老机构挪用预付资金,养老机构“跑路”事件仍不断出现。

此次文件部署对养老机构预收费进一步加强了监管。比如,将养老服务费、押金和会员费全口径纳入监管范围,最大化压缩养老机构擅自挪用所有预收资金的空间,可降低风险隐患。再如,对“一床多卖”、超长期限预收费、“退费难”等现象精准出招,这是以问题为导向所作的部署安排。又如,严防养老机构商事行为异化为非法集资活动,汲取了过去的教训,避免“爆雷”“跑路”重演。

由于部分养老机构“爆雷”“跑路”,严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上述文件既提出“实行银行存管和风险保证金方式管理”,又要求“加强日常监管和风险监测”,还明确分类处置问题隐患。这些部署安排效果可期。比如,有风险保证金,一旦养老机构“爆雷”“跑路”,可先用风险保证金赔偿受害者损失。不过一旦涉案金额超过风险保证金,仍存在严重隐患。这需要政府部门直接介入监管。

可以参考借鉴的一种做法是,北京拟将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主体由商业银行调整为政府。如果养老机构的预收费,也借鉴“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专户收存、专款专用、核定支出、违规追责”的模式,相信养老机构很难挪用预收资金。事实一再表明,“银行存管”并不靠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直接介入。当然,老年人及其代理人要对养老机构预收费行为擦亮眼睛,别轻易相信“美丽谎言”。

无论是直接提供床位的养老机构,还是养老地产、养老金融、旅居养老等涉老机构,都存在预收费现象,如果对预收费监管不到位,都有可能发生“爆雷”“跑路”案件。由于预收费多是老年人的养老钱甚至救命钱,一旦无法拿回,轻则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重则会给老年人造成致命打击。此前因某养老院“爆雷”,曾有老人难以承受,最终跳江自杀。不能让这种悲剧在养老领域重演。

上述文件作出了总体部署,但还有不少细节方面的监管,需要制定细则、明确责任。只有严格落实上述文件部署,才能为老人养老带来安全感、幸福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3/c14739-40234642.html

 

 

返回目录>>

 

 

AI+医疗”落地 看病体验升级

2024-05-13    科技日报

 

利用一款软件加一个麦克风,医生只需按常规方式对患者进行问诊,系统就能精准抓取和理解医患对话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医生在电脑上自动生成门诊电子病历,提升诊疗效率。

在大模型浪潮下,这种场景只是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基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智慧医疗新场景,或成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推手。

自动生成电子病历

患者一个接一个,医生一边问诊,一边做病历录入,忙得连喝水时间都没有,上厕所也得跑快点……这是许多医生的工作日常。如今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人工智能“接管”了医生的门诊病历撰写工作,让医生把更多时间留给患者。

打造这一新场景的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知声)落地在厦门的东南总部。“在医疗领域,我们发现医生录入电子病历占用大量时间,消耗很多精力。因此,我们针对该场景的痛点问题,面向科室采集语料并进行效果调优,为语音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做了深度定制和优化。”云知声智慧医疗事业部产品总监孙熙介绍,20235月,云知声自主研发的山海大模型推出后,企业依托其强大的理解和生成能力,推出门诊病历生成系统。

面对不同科室大量门诊群体,人工智能如何做到又快又好?记者了解到,基于一站式语音识别、噪音抑制、回声消除等技术,新场景中的门诊病历生成系统能在复杂的医院环境中识别医患对话,精准捕捉关键信息,分离医患角色,并从中剔除与病情无关的内容,生成专业术语表达的信息摘要,以及符合病历书写规范要求的门诊电子病历。数据统计显示,在门诊病例生成系统的帮助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相关科室门诊病例录入效率提升了80%,医生问诊时间节省了15%,患者在门诊中的满意度也有较大提升。

“门诊病历生成系统的应用,把医生从大量繁杂的文案撰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仅需对系统生成的内容进行审核修改。”孙熙介绍,在医生审核修改的过程中,系统大模型能得到进一步反馈,并基于反馈内容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系统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会持续提升。

智慧病房提供便利

在位于厦门软件园一期北区的华为全国首个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展厅,通过模拟体验,记者体会到智慧病房新场景的高效便捷。

护士台的一套系统取代多台电脑、多个系统间的操作转换;患者病床前的一台终端机,免去许多陪床家属不必要的跑腿。通过数据互通互联,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获取患者的诊疗记录、药品信息等,方便其精准掌握患者情况。同时,患者可通过终端机实时查看治疗过程和住院记录,并能进行点餐、费用查询等操作。

这套智慧病房产品是医疗行业内首个搭载国产操作系统的场景化解决方案,覆盖医院管理、护理、服务三大交互应用场景,打通各病区信息壁垒,实现了病区精细化管理。不久前,新场景已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新综合楼住院部全面落地。

在传统护理工作中,一个护士通常要负责多个病人的护理工作,既要时刻关注患者病情,频繁往返于病床和护士站之间,又要完成记录、比对、护理文书撰写等大量事务性工作。智慧病房新场景以智能交互设备为载体,以医护信息互联互通为核心,通过搭建统一数据管理后台,整合共享信息,并利用智能终端显示设备,将原来散乱的医疗数据在护士站、走廊、病床旁实现集成显示,解决了医患信息获取滞后、因护理信息错漏导致判断错误、跨科室沟通不良、信息更新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

厦门狄耐克物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苏志坚介绍,他们打造的智慧病房作为一个涉及医疗、信息、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场景,开发需要企业具备多元化能力和经验。研发团队依托多年来积累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优势,将各类医院业务系统数据统一接入病房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和统一调度。

逐步规范应对挑战

将大模型应用到具体的医疗场景,以大模型驱动行业持续进步,已成为医疗行业智慧化升级的重要课题。目前,在国内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和科技企业参与其中。在国内,一些大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行政管理和患者教育等领域,以减轻医生负担,惠及更多患者。智慧医疗新场景正在提升居民整体就诊体验,缓解看病难、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云知声东南总部总经理陆阳介绍,公司推出的医疗语音交互解决方案已覆盖全国300多家医院。后续,他们计划继续以山海大模型为核心,构建更多新的医疗产品和解决方案,促进医疗资源优化分配,实现更大范围的普惠医疗。基于现有成熟的智慧病房交互系统,厦门狄耐克物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也正结合当前市场养老需求,逐步将智慧医疗产品线延伸至养老院和居家养老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医学的专业性,智慧医疗大模型对数据训练标准、患者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要求较高,加之医疗行业数据具有敏感性、稀缺性等特质,为智慧医疗新场景的推广落地带来诸多挑战。

显然,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大模型团队共同解决。亿欧智库《2023医疗健康AI大模型行业研究报告》提出,数据库建设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落地应用至关重要。在医疗领域建立权威、科学、规范的临床重点专科标准数据库,既能够支持AI大模型在医疗健康场景应用落地,同时也能应对健康需求面临的挑战。

专家表示,拓展智慧医疗新场景不仅能提升公共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还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下一阶段,相关部门应加速相关立法,明确医疗领域大模型的责任归属和数据使用规范,推动智慧医疗新场景惠及更多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3/c14739-40234561.html

 

 

返回目录>>

 

 

熬夜会增患糖尿病和肥胖症风险

2024-05-1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和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熬夜包括上夜班足以打乱人体内与血糖调节、能量代谢和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节律,进而促进慢性代谢疾病的发展。最新发现为熬夜更容易患糖尿病、肥胖和其他代谢紊乱症提供了新线索。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期出版的《蛋白质组研究杂志》。

  在最新研究中,参与者分成两组,分别模拟白班和夜班工作三天。随后,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内部生物节律。通过定期抽取并分析血液样本,研究人员鉴定了血液中免疫细胞中出现的蛋白质。结果显示,与白班参与者相比,夜班参与者体内的大多数蛋白质节律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夜班参与者的葡萄糖节律几乎完全逆转,导致胰岛素生产和灵敏性不再同步。胰岛素是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重要激素,紊乱的节律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异常,进而损害细胞和器官,增加长期健康风险。

  最新研究资深作者、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汉斯·范·东恩指出,尽管还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但现有证据表明,人体节律的紊乱在短短三天内就已显现。这表明通过早期干预预防糖尿病和肥胖是可能的,这种干预还有助于降低熬夜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3/c14739-40234551.html

 

 

返回目录>>

 

 

基因疗法恢复失聪儿童听力

2024-05-1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一名完全失聪的英国女孩成为世界上首个接受开创性新基因治疗试验的人。目前,她的听力已得到了恢复。该成果在近期于美国巴尔的摩举行的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会议上被公布。

欧珀·桑迪出生时就完全失聪。经过此次治疗后,这名已18个月大的女孩听力几乎接近正常水平,并且可能会进一步改善。

欧珀是在英国剑桥阿登布鲁克医院接受的治疗。试验负责人马诺哈尔·班斯教授表示,结果比预期的要好。

听觉神经病变可能是由OTOF基因缺陷引起的。该基因会编码一种名为otoferlin的蛋白,对耳中细胞与听觉神经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在20239月进行的手术中,医生将工作基因注入欧珀的右耳,这种治疗方法是由生物技术公司再生元开发的。班斯表示,欧珀的手术与安装人工耳蜗非常相似。欧珀的内耳(耳蜗)被打开,并使用导管注射治疗药物。

在手术后短短4周内,欧珀的父母就注意到孩子听力的变化。24周后,改善已非常明显。欧珀现在的听力等级大约是2530分贝,而正常听力的等级是20分贝。

该疗法是专为患有OTOF突变的儿童开发的。研究人员称,第二名接受相同手术的孩子也取得了积极治疗效果。

此次试验分三种方式进行:包括欧珀在内的3名失聪儿童仅在一只耳朵中接受低剂量注射,另外3名儿童在一只耳朵中接受高剂量的治疗,还有一组儿童将同时在双耳中接受药物治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3/c14739-40234548.html

 

 

返回目录>>

 

 

 

国家药监局批准瑞普替尼胶囊上市

2024-05-11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11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国家药监局网站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申报的1类创新药瑞普替尼胶囊(商品名:奥凯乐/AUGTYRO)上市,适用于ROS1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瑞普替尼是一种酪氨酸蛋白激酶原癌基因ROS1和原肌球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TRKsTRKATRKBTRKC的抑制剂。该药品的上市为ROS1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1/c14739-40233875.html

 

 

返回目录>>

 

 

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诞生记

2024-05-13    中国青年报

 

舌根处长了“拇指”大小的肿块,说话“呜噜呜噜”,吞咽困难,晚上还疼得睡不着觉,身体出现异样后,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张明(化名)走过一条漫长的求医路。

“确诊舌根癌后,不少医生建议我进行切除手术,舌头、咽喉等器官都要摘掉。”在张明看来,这相当于给自己宣判了死刑,“没有吞咽功能、没有语言功能、没有味觉,活着没有意义了”。

“我想要保障后半辈子的生命质量。”今年3月,张明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了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以下简称“武威重离子中心”)接受治疗。“我就是奔着科学来的。”他说。

张明口中的“科学”指的是装配在武威重离子中心的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所谓重离子,是指质量数大于4(即原子序数大于2)的原子失去部分或全部电子后形成的带电粒子。重离子加速器就是能产生重离子并利用重离子开展实验的装置。

目前,手术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是公众普遍知晓的癌症治疗方式。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是采用哪种方式治疗癌症的?它的治疗原理和优势是什么?背后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又经历过哪些艰辛和不易?带着这些疑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日走进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的“娘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代物理所”)。

设想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题词:“加速器加速科学进步,重离子重在造福人民”。在近代物理所,重离子加速器是核物理基础研究的核心设备。每一代重离子加速器的设计和建造,实际上与癌症治疗并没有直接关系。

近代物理所原副所长靳根明回忆,1973年,所里正式提出自力更生设计建造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的设想。在得到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正式批准后,该所与全国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于1988年底,将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研究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联调成功。

“它的面世,不仅为我国开展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当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靳根明说。

5年后,在1993年甘肃天水举行的一场学术会议上,近代物理所原重离子束应用二室主任卫增泉阐述了关于开展重离子治癌研究的科研想法。

这个提议,拉开了国产重离子加速器技术进行医用转换的帷幕。

彼时,国际上对于“重离子治癌”已有相关研究。利用磁场和电场的组合体,重离子加速器将飞驰的离子“炮弹”聚成又细又密的一束,加强火力;与此同时,它又像个“交警”,指挥“炮弹”拐弯,把能量不符合要求的离子“炮弹”飞离出去。

科学家们将离子束应用于不同领域。把它引向癌细胞,它就是对抗癌症的“利器”。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要推动“重离子治癌”从设想变为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扎实的研究基础——核物理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还需要先进的工具——能够产生巨大能量离子束流的大型加速器装置。

实验

近代物理所在重离子加速器领域的技术积累长达数十年,且已拥有“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这一大科学装置,将其缩小,是否就能得到治癌的医疗“利器”?

很快,科学家们认识到,开展科研的大科学装置与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高端医疗器械)存在很大差异,“并不仅仅是缩小那么简单”。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的设计除需要考虑可靠性、安全性之外,还要考虑它的造价、成本、可推广性。”近代物理所副所长杨建成说,“它要非常紧凑,同时能为更多病人提供治疗终端,节省整个治疗费用。”

此前,美国已将“氖离子束”应用于临床探索;日本则筹建起世界上首台医用重离子设备HIMAC;德国也拥有重离子束治癌装置HITAG。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这些国家也进行了相关知识产权的布局。

设计过程中,杨建成和团队成员与时间赛跑,每天只休息不到5个小时。经过数月攻关,他们拿出了一套自主设计的方案。

以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使用二极磁铁的数量为例,日本设备使用了18块二极磁铁;德国有6块、12块两种方案。杨建成团队则下了很大功夫,反复试验,最终决定使用8块二极磁铁的架构。该装置同步加速器部分的周长缩短至56米,有别于德国的75米、日本的6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重离子治疗专用装置。

设计有了雏形,科研人员又着力于解决离子束的能量问题——要求在不同深度、不同形状的肿瘤区域内,获得均匀稳定的束流照。这就要对束流强度、稳定性等进行控制。

“像一场精准的导弹打击,既要确保能量深入肿瘤,又要避免伤害健康组织。”杨建成说。

为此,近代物理所多个科研团队通力配合,进行反复实验,在2008年,设计建造出我国第一台规模最大、能量最高、加速粒子种类最多的重离子同步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系统,解决了高能离子束“哪里来”的问题。团队又进行了多次束流性能测试和细胞辐照试验,对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所有标称能量的深度剂量分布等进行了测试。

合力

从大科学装置到高端医疗器械,不仅要将物理、核物理、信息、电子、医学、图像处理等学科融会贯通,在科研上不断突破,还要“从01”,推动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建设。

此前,我国并没有同等体量的医疗器械报批,因此,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从样机调试、设备检测到临床试验和审批注册,每项工作都要在摸索中艰难前进。

“所有检测项目加起来,超过5000个。”杨建成说。

高标准的工艺质量,同样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近代物理所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的生产环节。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文杰告诉记者,生产要遵循诸多医疗器械的生产标准,“大到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束流性能、软件网络,小到强电模块和弱电模块的隔离标准、如何布地线、电线的颜色,甚至螺丝拧几圈都有严格规定。标准达不到,我们就一次次修正,直到达标为止。”

大型医疗设备的落地,除了要获得药监部门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外,还需要医院获得配置许可。

“这就要考量合作单位的证照资质、资金土地、人才储备、安全环保等。”杨建成介绍,起初,团队在北京、上海、广州寻找有意向建设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的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能达成合作。

在与多家医院失之交臂后,作为团队发源地的甘肃递来了橄榄枝。2012年,近代物理所科研团队开始在甘肃省武威市建设首台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示范装置。重离子治癌技术研发从基础研究向民生应用,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当时,只有一座大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荒漠之中。”作为主加速器同步环总负责人,杨建成到达武威项目地的第一天,就思考起“团队稳定性”的问题。

“这里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工作任务又十分繁重。大伙儿经常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忙完当天的工作;赶不及回市区,就睡在泡沫板上。”让他意外的是,在为时两年半的安装调试期内,却鲜有工作人员喊苦喊累。

科研人员虽精神可嘉,但在项目现场,各类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杨建成举例,团队首次提出偏心剥离注入方案,使注入增益高达350倍,为国际同类装置最高,按预期,实验终端流强为2×10^9;当时团队却测出2×10^8的误差数据。

束流强度关乎治疗效率,突如其来的插曲,让科研团队200多人陷入长达6个月的煎熬。大家加班加点,检校装置的每个零件,从头验证每个步骤。

“最终实验证明了我们前期设想的正确性。”杨建成说,这也成了他人生中难忘而宝贵的6个月。他深深意识到,科研不仅需要思路、想法和灵感,也需要韧性、恒心和决心。

“对于复杂的重大科学工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恶魔’是啥?”他说。

落地

201512月,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武威成功出束。现场,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陈森玉给出评价:“两年时间里把它安装、建成、调试成功,是世界上不多见的。说明主装置加速器是成功的。 ”

一个个关键环节被打通,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步入发展快车道——20187月,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201811月,开始临床试验;20195月,完成临床试验……2020326日,武威重离子中心正式开始临床治疗,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后,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

近日,在走访武威重离子中心时,记者看到了首台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模型。它由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回旋加速器、同步加速器以及4个不同角度的治疗终端组成: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负责让离子材料甲烷蜕化为碳离子;同步加速器是整个装置最核心的部件,它可以把离子束加速到接近光速的70%继而形成离子束流。在患者接受治疗时,装置各部件之间紧密配合,精准“爆破”肿瘤细胞。

在武威肿瘤医院副院长张雁山的指引下,记者在中央控制室控制台前通过监控大屏,看到了整台装置各部件运行的画面。

“该装置95%以上的零部件设备实现国产,与进口设备相比,建设成本只有其1/31/2,重量和体积更小,稳定性更高,维护费用更低。”张雁山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不少癌症患者因为这一医疗装置增加了治愈的希望。张雁山介绍,当前,肿瘤患者进行重离子治疗,每个疗程大约需要10-16天,每次需要10-20分钟。截至目前,该装置已完成了国内外超过1200例癌症患者的治疗,临床适应症涵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胸腹部肿瘤、盆腔肿瘤、骨和软组织肿瘤等。

“当然,重离子治癌也不是万能的。”张雁山介绍了几种不适合重离子治疗的情况,如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癌症、已经发生全身转移的癌症患者、空腔脏器肿瘤评估后穿孔几率大者、临床医生判断不适合重离子治疗者、小于14周岁儿童患者。

此外,重离子治癌项目整体投资高昂,维保成本高。目前,国内外仅有14个重离子中心公开运行,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会担心费用负担问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在质子线粒子治疗进入医保之前的治疗价格,维持在20万元左右。美国则需要花费60万元以上。欧洲的价格处于美国和日本之间。国内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的平均治疗价格为例,维持在27.8万元。

对此,多方正在找寻解决方案。当前,已有商业保险和城市惠民保将质子重离子治疗纳入保障范围;在近些年的地方和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分步将重离子治疗纳入医保。

科研人员立足专业领域,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新一代重离子治疗装置示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

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胡正国介绍,新一代装置创新设计,单次治疗时间有望缩短到1分钟以下,年治疗能力可从每台装置每年治疗1000-1500名患者,提高至2000-5000名患者。

随着技术进步和普及,重离子治癌整体价格有望降低。胡正国说:“打破国外的专利限制、价格垄断,实现国产化,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研发国际一流和普通民众都能享受的真正普惠型离子治疗装置,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健康福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3/c14739-40234685.html

 

 

返回目录>>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工作组成立

2024-05-13    健康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 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成立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工作组的通知》,明确成立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工作组。专家工作组任期为自202458日至202758日,成员适时调整。原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201918日成立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专家工作组同时撤销。

  《通知》指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工作组工作职责包括:对各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参与总结各地典型做法和试点经验;参与研究制订进一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案、管理制度和评估考核指标体系等;为各省级卫生健康等部门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了解、掌握和研究国(境)内外社会心理服务领域理论、技术与服务实践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出相关信息和专家意见建议等。

  《通知》强调,专家工作组成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各类学术行为,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有关工作依法依规、平稳有序开展。专家工作组及其成员在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得利用专家工作组成员身份牟取不正当利益。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13/495017.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年保膝手术量或将破10万台

2024-05-1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杨世嘉 通讯员 林则)511日,2024年亚洲保膝专家论坛在北京市举行,论坛主题为“汇聚创新力量,共促膝关节保护与治疗事业发展”。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每年保膝手术量从10年前的2000台左右增至2023年的8万余台,呈倍速增长趋势,今年有望突破10万台。

  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介绍,目前,我国超过1亿人患有骨关节炎。在过去,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骨关节炎的主要方法。随着软骨再生技术、截骨术、单髁置换术等保膝技术的发展,在膝关节骨关节炎发展不同阶段给予相应针对性治疗的阶梯化治疗理念应运而生。“近年来,生产保膝产品的国内企业由2家迅速增长到20家。保膝治疗方式将随着中国骨科医疗器械企业迈向世界的步伐,为全世界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祉。”蒋协远说。

  “保膝手术是微创化、个性化的手术,截骨术和单髁置换术是保膝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保膝治疗与研究中心负责人黄野介绍,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相比,保膝手术对患者损伤更小,能够弥补膝关节置换手术存在的患者术后疼痛、关节僵硬等缺陷,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膝关节原有功能,患者恢复更快,治疗成本更低。

  据悉,此次论坛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骨科在线主办,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保膝联盟提供学术支持。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13/495015.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

不断扩大护理服务内涵和外延

2024-05-1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刘嵌玥 特约记者 刘青)5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护理工作要更加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达到563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过80%。邢若齐介绍,近年来,我国护士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结合实际,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老年护理、儿科护理、重症监护、传染病护理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工作,使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邢若齐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理念的更新,人民群众希望得到高质量、人性化、多元化的护理服务。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大多数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情况,老年护理和老年有关慢性疾病护理的社会需求日益旺盛。此外,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对护理和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诊疗量快速增长,住院服务量也在增加,临床护理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直接关系群众的看病就医感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落实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将持续优化护理服务作为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督促指导医疗机构不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扎实做好基础护理工作,注重加强护理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护理服务;二是鼓励医疗机构逐步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降低出院患者非计划再次入院率,惠及更多的出院患者;三是发挥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和带动作用,提升基层护理的服务能力,就近解决群众急需的护理问题。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大老年护理服务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的覆盖面,推广地方试点好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带动全国各地加快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覆盖面,增加服务项目,加大护士培训力度,积极防控安全风险,健全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的优势作用,就近解决群众上门医疗护理问题,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13/49501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