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06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5-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学术交流会(广东站)在广州成功举办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开展义诊服务职工——辐射安全所工会开展“关爱职工送健康”系列活动
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卫所召开2024年全市环境卫生工作会暨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启动培训会
Nat Metab | 北京大学徐明/姜长涛发现TGR5抑制脂肪酸摄取可预防糖尿病性心肌病
科学家发现,代谢障碍限制T细胞功能、降低疫苗效力,提前“食疗”可改善
脑溢血发作,命说没就没?它发作前身体往往有5个异常,别不在乎
脂肪肝是肝炎的一种?医生:两者区别很大,从这2个方面可分辨!
热点追踪
立夏后养生防病须抵御湿热邪气
2024-05-05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田晓航)5月5日将迎来立夏,这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中医专家提示,立夏之后,气候特点以湿热为主,人若不能适应,感受湿热邪气,则易发病。
“立夏标志着自然万物由‘生’到‘长’的一个转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景说,立夏之后,天地之气相交,气温开始升高,湿热之气渐盛,人体的阳气也逐渐旺盛,新陈代谢开始增强,毛孔开泄易感受邪气,因此需重点防范几类疾病。
李景说,立夏后易发皮肤疾病,如痱子、过敏性皮炎、汗斑、湿疹等。可通过勤洗澡、勤换洗衣物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到蚊虫多的地方,还可佩戴芳香化湿的香囊,并适量服用药膳、代茶饮等,以达到祛湿清热的功效。
同时,夏日感受湿热邪气、暴饮暴食、食用不洁食物或过量食用冰品、海鲜等,容易发生泄泻。若有吐泻不止甚至乏力、脱水、意识不清等表现,需要尽快就医。三餐清淡有节制、减少寒凉食物摄入、适量喝姜汤等可更好避免泄泻发生。
“中医认为夏季属火通心脉,此时养生防病也需围绕养心展开。”李景介绍,心主神明,夏日养生宜保持心神安宁平和,培养偏安静的兴趣爱好,避免动怒;可适当服用莲子、百合、竹叶等清心养心安神之品;还可适量服用红色食物,补气养血,如红枣、番茄、胡萝卜、樱桃、红豆、红米等。
中医主张“春夏养阳”。专家提示,夏季昼长夜短,可夜卧早起,顺应自然规律;饮食宜清淡,应减少冷饮、冰淇淋、凉菜、海鲜、肥肉等寒凉或滋腻之品摄入,以顾护脾胃阳气;尽量三餐规律,餐后至少半小时后可适量运动帮助消化。此外,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汗出过多损伤津液。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5/c14739-40229065.html
高层动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学术交流会(广东站)在广州成功举办
2024-05-04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4月2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学术交流会(广东站)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公共卫生学院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疾控中心主办,中山大学承办。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出席会议并讲话。疾控机构及多所高校公共卫生领域3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施小明副主任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疾控机构与高校间的合作与联系,实现合作共赢,在公共卫生领域多多发出中国声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促进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夏敏院长肯定了《周报》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影响力,并希望多方位加强与疾控体系的沟通与交流。
中国疾控中心出版处处长赵赤鸿介绍了《周报》及其使命、发展与展望。9位专家受邀围绕华南地区区域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聚焦传染病、营养及环境因素进行了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就推动《周报》高质量发展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2024年系列学术交流会的第一站。会议不仅交流了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进展,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取得圆满成功。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5/t20240504_277457.html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开展义诊服务职工——辐射安全所工会开展“关爱职工送健康”系列活动
2024-04-30 中国疾控中心
为帮助广大职工调养身体,改善亚健康状况,辐射安全所工会于4月15—19日开展“关爱职工送健康”系列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医研究院中医健康管理师和高级中医理疗师,为所内全体职工开展为期一周的义诊、理疗以及健康宣教活动。
在活动现场,丁艳丽老师耐心地解答职工的疑问,对前来就诊的职工进行细致问诊检查,逐一提出针对性的诊治意见,并对有需要的职工进行刮痧、针灸、推拿等对症治疗。同时,丁老师针对日常养生、阳康后遗症的调理治疗,女性甲状腺、乳腺、妇科,以及男性三高和鼻炎等问题的预防调理等进行了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并发放宣传资料。
16日上午,辐射安全所工会还在综合楼五楼会议室举办了针对不同体质的辨识和养生讲座。丁老师丰富的诊疗经验和专业的技术,让广大职工享受到一次优质、专业、便捷的中医保健服务,“接地气”的互动式讲座更是让大家参与感、体验感十足,收获满满。
活动最后,寇子春书记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对丁艳丽老师为大家进行义诊和理疗表示感谢。寇书记指出,“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辐射安全所工会开展的“关爱职工送健康”系列活动也体现出所党委和工会对职工身心健康的重视与关心。希望广大职工能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断增强自我防护、自我救助的能力,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放射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4/t20240430_277446.html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卫所召开2024年全市环境卫生工作会暨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启动培训会
2024-04-30 北京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所
为扎实推进我市2024年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市疾控环卫所于2024年4月29日在和平里大酒店召开2024年全市环境卫生工作会暨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启动会。十六区、经开区及铁路疾控中心环境卫生工作主管主任、环境卫生科科长和市疾控环卫所相关技术人员参会。
会上,市疾控环卫所所长对我市2024年环境卫生总体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区夯实疾控体系工作基础,强化机构的核心职能,切实增强环境卫生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全力做好环境健康因素监测预警工作,确保首都安全。随后,市疾控中心技术人员分别就2024年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方案,公共场所和集中空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进行了业务培训。
本次会议明确了今年的工作方向与重点,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强调加强检验检测、应急处置能力的储备,为做好我市环境危害因素监测预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8214.shtml
2024年安徽省艾滋病与丙肝防治技术培训班在巢湖市举办
2024-04-30 安徽省疾控中心艾防科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艾滋病防治质量年活动的通知》和《安徽省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实施方案(2021-2030年)》的要求,全面做好今年我省艾滋病和丙肝各项防控工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于2024年4月22-24日在巢湖市成功举办了“2024年安徽省艾滋病与丙肝防治技术培训班”,全省16个市疾控局(疾控科)负责人、各市及省直管县和第五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疾控中心分管主任、艾防科科长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省疾控局王海副局长和唐昳副处长参加了开班式。王海副局长对当前我省艾滋病和丙肝防治形势、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要求各地紧扣艾滋病防治质量年活动和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正创新,高质量开展艾滋病和丙肝防治工作,最后强调各地要坚持依法科学有序防治,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五个强化,为实现我省2025年艾滋病和丙肝中期防控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本次培训围绕我省艾滋病流行形势与2024年重点工作、抗病毒治疗与随访管理工作要点、疫情管理工作相关指标完成情况、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指标完成情况、丙肝防治工作进展和丙肝哨点监测方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进展、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2023年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考核、检测咨询与扩大检测、艾滋病和丙肝防治宣传教育、艾滋病哨点监测及HIV/AIDS耐药检测等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还邀请了合肥市、阜阳市和亳州市疾控中心分别就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以及消除丙肝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
本次培训班对我省艾滋病和丙肝防治工作要点做了全面介绍,对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与下一步工作重点,为进一步提高我省艾滋病与丙肝防治工作水平提供了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ahcdc.cn/content/detail/66308655e88b7cfc108b4572.html
科研动向
Nature:新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变化本身也足以引起癌症产生
2024-05-05 生物谷原创
这一发现迫使我们重新考虑 30 多年来一直认为癌症主要是必然是由基因组水平上积累的 DNA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的理论。
癌症是全球人类的主要死因之一。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癌症可能完全是由表观遗传变化,有助于改变基因表达的调节方式的变化引起的,并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尽管基因组完全相同,但个体体内产生的细胞(神经元、皮肤细胞等)却大相径庭。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4月2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ransient loss of Polycomb components induces an epigenetic cancer fate”。
虽然已有研究描述了这些过程对癌症产生的影响,但是这是科学家们首次证明基因突变对疾病的发生并非必不可少。
这一发现迫使我们重新考虑 30 多年来一直认为癌症主要是必然是由基因组水平上积累的 DNA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的理论。
为了证实这一点,这些作者重点研究了能够改变基因活性的表观遗传因素。通过在果蝇体内造成表观遗传失调,然后将细胞恢复到正常状态,他们发现基因组的部分功能仍然失调。
这种现象会诱发一种肿瘤状态,这种状态会自主维持并继续发展,即使导致肿瘤的信号已经恢复,这些细胞的癌变状态仍会保持在记忆中。这些结论为肿瘤学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a37823468e7.html
Nat Metab | 北京大学徐明/姜长涛发现TGR5抑制脂肪酸摄取可预防糖尿病性心肌病
2024-05-05 生物探索
该研究利用心肌细胞特异性TGR5缺失小鼠,通过高脂肪饮食(HFD)/链脲佐菌素(STZ)或糖尿病db/db遗传背景饲养,来研究TGR5在心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徐明及姜长涛共同通讯在Nature Metabolism 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fatty acid uptake by TGR5 prevents diabetic cardiomyopath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TGR5抑制脂肪酸摄取可预防糖尿病性心肌病。该研究显示血浆胆汁酸水平降低在男性和女性参与者糖尿病心肌损伤。此外,还观察到在高脂肪饮食和链脲佐菌素治疗或糖尿病遗传背景下饲养的心肌细胞特异性TGR5缺失小鼠(雄性和雌性)心肌脂质积累增加和心功能障碍。
TGR5缺失增强了心脏脂肪酸摄取,导致脂质积累。机制上,TGR5缺失通过棕榈酰酰基转移酶DHHC4介导的CD36棕榈酰化上调,促进CD36在质膜上的定位。该研究结果表明,TGR5-DHHC4通路调节心脏脂肪酸摄取,这突出了靶向TGR5在糖尿病性心肌病治疗中的治疗潜力。
代谢失衡,尤其是脂质代谢失衡,是糖尿病性心肌病(DbCM)的关键特征,可导致心肌重构和心功能障碍。维持心肌代谢平衡是DbCM的主要治疗策略。脂肪酸是心脏中ATP生成的主要底物,在正常成人心脏中占能量供应的70%,在糖尿病患者中更是如此。脂肪酸代谢包括脂肪酸的摄取、合成和消耗。在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和循环游离脂肪酸(FFAs)升高促进脂肪酸摄取并触发细胞内脂质积累。多余的脂肪酸会引起细胞脂肪中毒,扰乱能量供应,在DbCM4中导致心功能障碍。CD36是一种膜定位的脂肪酸转位酶,被认为是主要的脂肪酸转运蛋白,在脂质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CD36是糖尿病患者细胞脂肪酸摄取过量的主要原因。然而,CD36过度活跃的详细机制及其调控策略仍不完全清楚。
作为胆固醇的衍生物,胆汁酸及其代谢级联通过与膜结合的TGR5(也称为GPBAR1)和核法内酯X受体结合,参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肥胖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已经观察到胆汁酸血浆水平的改变,特别是那些偏向于TGR5受体激活的血浆水平,这表明糖尿病与胆汁酸代谢途径之间存在关联。TGR5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包括脂肪、肠、胆囊和脑,并广泛调节代谢稳态。先前的研究已经报道了TGR5在心脏中表达,并参与维持梗死和肝硬化心肌病后的心功能。在脂质代谢方面,TGR5缺失已被证明会通过减少白色脂肪组织的脂肪酸氧化(FAO)和增加脂肪酸被肝脏吸收来加剧酒精诱导的脂肪变性和肝损伤。
该研究利用心肌细胞特异性TGR5缺失小鼠,通过高脂肪饮食(HFD)/链脲佐菌素(STZ)或糖尿病db/db遗传背景饲养,来研究TGR5在心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TGR5抑制脂肪酸摄取和心脏脂质积累。这些结果在TGR5激动剂INT-777或胆汁酸脱氧胆酸(DCA)和牛磺胆酸(TCA)治疗的小鼠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此外,TGR5缺失促进了CD36棕榈酰化和心肌细胞的膜定位,这一过程是由棕榈酰酰基转移酶DHHC4介导的。DHHC4敲低(KD)后,心肌细胞TGR5缺失引起的功能异常得到逆转。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心肌损伤的参与者中,TGR5偏倚的胆汁酸,特别是DCA,被发现受到抑制。该研究强调了TGR5作为DbCM治疗靶点的潜力,因为它在调节心脏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9df8243e7d6.html
《自然》子刊:饮食调整好,疫苗更有效!
科学家发现,代谢障碍限制T细胞功能、降低疫苗效力,提前“食疗”可改善
2024-05-05 代丝雨
肥胖小鼠接种疫苗效果很差。对照的瘦子小鼠在疫苗的保护下无惧病毒,100%存活;而肥胖小鼠疫苗好似白打,全军覆没。
近期,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科学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发表论文,研究者们发现,肥胖削弱疫苗效力,主要源于代谢功能障碍。如果能够在接种疫苗之前给肥胖小鼠调整为健康饮食,就能让疫苗的保护力恢复正常。
起先,研究者以为一切都是胖的锅。
研究者们给小鼠吃了16周高脂饮食(HFD),这批小鼠果不其然地胖了起来。然后,研究者们给小鼠接种H1N1流感疫苗,并在接种2周后给小鼠调整为标准饮食让它们减肥,再过4周给它们注射10倍平均半数致死量的H1N1病毒观察疫苗效果。
如同预期,肥胖小鼠接种疫苗效果很差。对照的瘦子小鼠在疫苗的保护下无惧病毒,100%存活;而肥胖小鼠疫苗好似白打,全军覆没。
但让研究者意外的是,减肥成功也没能逆转疫苗效果,瘦身成功的小鼠存活率也仅有24%。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在接种疫苗21天后,研究者检查了小鼠的免疫细胞,发现肥胖小鼠体内的总CD4+T细胞、CD8+T细胞、CD4+中央记忆T细胞显著减少;相反,CD8+效应记忆T细胞频率显著升高。
注射H1N1病毒后,肥胖小鼠也未能有效激活免疫,肺组织内CD4+T细胞、CD8+T细胞总数无显著增加。
难怪疫苗没效果。
肥胖小鼠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各种代谢障碍。研究者分析发现,16周的高脂饮食后,肥胖小鼠体内脂联素显著降低、瘦素显著升高,这代表着脂肪组织的整体炎症。是否是这些炎症影响了疫苗的效力呢?
研究者想到,其实小鼠瘦身成功之后,很多代谢指标已经恢复正常,或许把调整饮食的阶段放到疫苗接种之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这次,在16周高脂饮食后,研究者先给肥胖小鼠换成健康饮食,4周后接种疫苗,再4周后注射H1N1病毒。
在接种疫苗时,小鼠的体重和代谢指标已经显著改善、比较接近始终瘦瘦的对照组了。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招竟然效果奇好,这次“曾胖”小鼠们疫苗效果满分,生存率也达到了100%。
调整饮食后接种疫苗可以保证免疫效果
虽然研究者们在采访中说,肥胖表型并不重要,疫苗效力主要取决于代谢健康,不过奇点糕个人浅见目前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减肥还是很有效的!”以及“曾胖过、不耽误!”
不过研究者们提出的改善代谢的药物也可以用来增强疫苗效力还是个很有趣的观点,近些日子GLP-1激动剂蛮火的,说不定在疫苗领域也能发光发热。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2568242227e.html
BMJ:北京大学王东信团队在产后抑郁防治中取得新突破
2024-05-06 生物世界
该研究认为,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可考虑分娩后给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以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王东信教授团队在医学期刊 The BMJ 发表了题为:Efficacy of a single low dose of esketamine after childbirth for mothers with symptoms of prenatal depression: randomised clinical trail 的研究论著。
该研究在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群体中尝试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并评估其抗抑郁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发现分娩后即刻静脉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2mg/kg)可显著减少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这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至2022年间在中国5家三甲医院进行,共筛选了14243名孕妇,最终364例有产前抑郁症状的待产孕妇纳入研究。入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静脉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2mg/kg)或生理盐水,输注时间40分钟。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的患病率,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量表(Mini-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6.0.0版进行诊断。
研究显示艾司氯胺酮组产妇在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6.7%,12/180)较对照组(25.4%,46/181)降低了约3/4(风险比=0.26);同时干预组产妇产后7天和42天时的爱丁堡抑郁评分更低,产后42天时汉密尔顿抑郁评分也更低。在副作用方面,艾司氯胺酮组产妇发生短暂神经精神症状的比例更高(45.1% vs 22.0%),但神经精神症状为自限性,持续不超过一天,且无需药物干预。
该研究认为,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可考虑分娩后给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以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因孕产妇人群的特殊性,围产期抑郁的防治一直是产科和精神科医师以及公众所关注的问题,而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干预手段。该研究为艾司氯胺酮在产后抑郁高危人群的使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有望降低围产期抑郁的发生风险,使更多孕产妇从中获益,进一步促进母婴健康。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d14824390e9.html
舆情信息
脑溢血发作,命说没就没?它发作前身体往往有5个异常,别不在乎
2024-05-04 网易健康
脑溢血就是脑出血,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大脑实质内的血管发生破裂。
由于脑溢血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情况,它发病比较急,病情进展的比较快,若是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患者就会失去宝贵的性命。
不过这么严重的情况并不是说发作就发作的,在临床上有50%的脑溢血都有先兆症状。只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出现了异常情况之后也不加以重视,白白的错过了治疗时机才造成严重的后果。
脑溢血发作之前有哪些前兆?
一、反复的出现头痛症状
正常的人出现头痛情况,多半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或者伤风感冒引起,经过一段时间休息或者服用药物后就可以改善。
而脑溢血即将发作之前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头痛的症状,且头痛的症状非常剧烈,患者难以忍受。这种情况即使是休息或者按摩头部都没有办法让其改善。
二、视力突然下降
如果发现自己在短时间内视力变得非常差,就要警惕是患了眼部疾病或者即将发生脑出血。
如果平时并没有过度用眼,眼睛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就突然看不清楚东西,就要警惕是头部的血压升高,导致视觉神经受到了压迫,使视觉发生障碍。
三、发生语言障碍
如果大脑里面的血管受到了严重的堵塞或者即将发生出血,就会导致患者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
患者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就会出现口吃或者语言逻辑变得不清晰,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时候就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话,旁人更是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
四、经常打哈欠
大家都知道,人在困难的时候就会频繁的打哈欠,大脑通过这种行为告诉主人自己需要获得休息。
如果平时睡眠质量比较好,睡觉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仍然出现犯困和嗜睡,反复打哈欠的症状,就要怀疑是大脑缺血缺氧,患者尤其是要警惕脑出血以及脑梗死的情况发生。
五、突然感觉身体麻木
大脑是人体最高的指挥系统,人们无论是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都会经过大脑指挥,
如果大脑里面的血管不通或者即将发生脑出血的情况,就会使人感觉到身体单侧或者双侧麻木,并且不受控制或者活动不便,拿东西的时候东西容易掉落,甚至出现歪嘴斜眼、流口水、走路不稳、容易摔倒之类的症状。
一旦发生了以上五个症状,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疏忽大意或者不加以重视,错过了到医院检查治疗的最佳时间。
等到脑出血的情况加重后使身体受到过大的损害,治疗的难度还会大大增加。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到医院治疗,导致身体出现偏瘫或者全瘫,甚至失去宝贵的性命。
另外在此还要提醒患者们,即使接受了治疗之后也要注意后期的饮食、生活疗养,加强康复锻炼,这样才可以让身体尽可能的恢复到正常状态。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16Q2O80514DR4T.html
脂肪肝是肝炎的一种?医生:两者区别很大,从这2个方面可分辨!
2024-05-03 网易健康
脂肪肝和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所以脂肪肝不算是肝炎。
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过多的病变,健康的肝脏内脂肪占肝脏湿重不超过5%,如果超过5%这个指标,就可定性为脂肪肝。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组织学上看,肝细胞有50%以上脂肪化了,也可以称为脂肪肝。而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病变。
脂肪肝和肝炎的危害性都很大,如果不加治疗,任其发展,都会导致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继而危及生命。
由于脂肪肝和肝炎的后果基本一样,所以会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脂肪肝和肝炎是同一种病,或者认为脂肪肝是肝炎病种的一个分支。其实两病的区别很大,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分辨。
1、病因不同
脂肪肝的病因主要有肥胖、酗酒、营养不良、糖尿病、药物的副作用等。
正常情况下,很多糖类和脂肪在肝内可以合成蛋白质,但因为上列因素的出现,致使蛋白质缺乏或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于是甘油三酯在肝脏内就不断积累,从而形成脂肪肝。
肝炎的病因有病毒、脂肪过多、酗酒、免疫功能紊乱和药物副作用。所以肝炎通常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
其中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则是指药物的副作用会伤肝,伤到一定程度就形成药物性肝炎。
这两种疾病的病因有相似之处,如酗酒和药物既可以导致脂肪肝也可以导致肝炎。还可以看到脂肪对肝脏影响很大,脂肪蓄积过多也会导致脂肪肝和肝炎,而且脂肪肝可以是肝炎的病因之一。由此可见脂肪肝不算是肝炎,但可以导致肝炎。
2、症状不同
病情较轻的脂肪肝,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只有达到严重病情时,才表现出食欲不振、恶心、体重减轻、疲倦乏力、呕吐、肝区隐痛等。
而肝炎的症状比较明显,无论病情轻重,都有症状表现。不太严重或慢性肝炎的症状为食欲不振、恶心、体重减轻、疲倦乏力、呕吐、肝区隐痛、腹胀、厌油、肝大、触压疼痛。病情严重时,会出现尿少、腹水、出血等,甚至昏迷。
从两者症状看,重度的脂肪肝与慢性肝炎的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轻度的脂肪肝和重度的肝炎,其症状就截然不同了。即便是轻度肝炎,与脂肪肝的症状也有明显不同。如厌油是肝炎的典型症状,而脂肪肝没有明显的厌油症状。
3、治疗不同
调理脂肪肝和肝炎,有些相似的方法,如戒酒、降低体重、适当休息和运动、摄入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等。而治疗脂肪肝主要是降低肝脏内脂肪的蓄积量,治疗肝炎则侧重于消炎和杀毒。
由于脂肪肝没有传染性,而肝炎的传染性很强。所以对脂肪肝的治疗往往不太急迫,而对肝炎的治疗比较重视。这种理念很不好,凡病都应尽早治疗,才不至于小病拖成大病。患了脂肪肝,如果不认真治疗,发展下去就可能转化为肝炎。
综上所述,脂肪肝和肝炎虽然都是肝脏疾病,但是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脂肪肝不是肝炎的一种类型,甚至连炎症都没有,所以不能算是肝炎。
虽然脂肪肝是肝炎的病因之一,但是不能认为脂肪肝就比肝炎的病情轻,脂肪肝即使不转化为肝炎,也可以发展成为肝癌而危及生命。所以患了脂肪肝或肝炎,都应高度重视和及时调养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16JH9T0514DR4T.html
这9大“冠军”蔬菜,不允许你还不知道!
2024-05-01 网易健康
蔬菜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不同蔬菜所含的营养元素大不相同。那么每种营养元素排名第一的蔬菜都有哪些呢?一起看看。
一、菠菜
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冠军”
β-胡萝卜素不仅抗氧化,在体内还能变身维生素A,让我们皮肤细腻,另外正常的免疫和视觉功能也少不了它。
叶黄素则是眼睛的贴心保护神,不仅能抗氧化,抑制自由基对视神经的伤害。
玉米黄素同样能抗氧化,还能提高眼内黄斑色素的水平,对减缓黄斑病变有积极作用。
另外菠菜还能补一定量的维生素C和钙,建议焯水后凉拌、拌炒或做汤。
二、紫甘蓝
花青素“冠军”
花青素是天然的抗氧化、抗炎之星,战胜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这两个衰老大敌绝对得心应手。
不过花青素怕热,焯水、蒸煮、微波都会增加花青素损失,所以紫甘蓝最佳吃法就是凉拌。
三、西红柿
番茄红素“冠军”
番茄红素的抗氧化能力很高,要想番茄红素的利用率高,最好把番茄做熟了吃。
所以像西红柿炒蛋、西红鸡蛋汤、西红柿炒茄子、西红柿炒青椒这些经典搭配的菜品都建议你吃起来。
四、绿色甜椒
VC“冠军”
虽然小米椒的VC含量比它还高,但是小米椒太辣,一顿饭吃一两个也就几克,所以理应让贤,把VC“冠军”的头衔给到绿色甜椒。
吃1个绿色甜椒就能满足成人一整天对VC的需求,VC是胶原蛋白和抗体合成的超级助手,还能改善钙、铁和叶酸的利用,对降低血清胆固醇也有帮助。
五、红苋菜
叶酸“冠军”
叶酸含量高达419.8微克/100克 ①,我们普通人每天的叶酸需求也不过400微克。
六、草菇
维生素B2“冠军”
维生素B2不仅有助于皮肤和黏膜的健康,也是能量代谢不可缺少的成分。草菇的维生素B2含量高达0.34毫克/100克,吃上200克就能补足这个差额,所以常见菌菇里建议多吃一些草菇。
七、鲜豌豆
膳食纤维“冠军”
豌豆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达5.7克/100克 ②,吃上100克就能大概满足每日膳食的1/5,直接和大米一起焖到米饭里。
八、海带
钙、钾、镁“冠军”
100克的钙含量(348毫克)就相当于每日钙需求(800毫克)的43.5%,除了多喝点牛奶,真的很建议多吃点海带。
100克的钾含量(761毫克)就相当于每日钾需求的38%。充足的钾摄入对控制血压很有帮助,所以血压高的朋友多吃点海带。
100克的镁含量(129毫克)就相当于每日镁需求的39%,镁不仅参与能量代谢,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成分,还会参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国人的人均镁摄入也没达到推荐摄入量,海带在这点上又能帮上忙了。
九、绿苋菜
铁“冠军”
每100克的铁含量是5.4毫克 ①,这个量是女性每日铁需求的1/4,虽然它的铁是不易吸收的三价铁,但是饮食中只要维生素C充足,还是可以促进其吸收的,所以建议缺铁的女性,除了吃动物肝、动物血、贝壳类海产品和瘦肉,还可以吃点绿苋菜。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47EHVC052583KJ.html
新型疫苗有望终止结核病流行
2024-05-06 科技日报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也是最致命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为74.8万,占全球发病人数的7.1%,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2/100000。
日前,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医学研究所宣布启动Ⅲ期临床试验,在受结核病影响严重的南非开展首批疫苗接种,以评估结核病候选疫苗M72/AS01E的有效性。该疫苗将有望成为逾百年来首款预防结核病的新疫苗。那么,结核病疫苗的研发难点有哪些?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哪些成果?
卡介苗功不可没但存在局限
结核病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其中肺结核在结核病中最为常见。肺结核俗称痨病,曾经蔓延全球,造成数百万人死亡。“肺结核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以感染人体多种器官,但其引起的肺结核是结核病的主要表现。”北京大学免疫学教授王月丹说。
疫苗是防治结核病的重要手段。如今,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必须首先接种的两种疫苗之一卡介苗,就是目前唯一在使用的结核病疫苗。它能保护婴幼儿免遭严重全身性结核病伤害。王月丹介绍,1921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和介朗经过13年里230次传代,从牛型结核杆菌中培养得到减毒活牛型结核杆菌,并用其制备而成了卡介苗。至今,卡介苗依然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核病疫苗。
注射卡介苗能够激活人体内CD4+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继而增强巨噬细胞杀灭其胞内寄生结核杆菌的能力,预防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疾病。卡介苗对于预防婴幼儿或者结核杆菌初次感染的原发性严重感染,例如结核性脑膜炎、血行播散性严重结核病等,具有良好效果。
尽管卡介苗投入使用已有百余年,但截至目前,全世界仍未实现终止结核病的目标。王月丹说,卡介苗对青少年和成人的肺结核保护效力有限,而青少年和成人肺结核患者恰恰是造成结核杆菌传播的主要源头。
研究发现,卡介苗的保护效果与人体的免疫力状况密切相关。一方面,结核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人群难以完全避免接触。另一方面,人体的免疫力也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原体感染、营养不良、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过度疲劳以及身体发育和年龄等原因,都可能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造成青少年或成人卡介苗接种效果不理想。
王月丹说,在发生上述原因所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时,人体对卡介苗引发的抗结核免疫应答也会降低,使疫苗难以有效发挥预防结核病发生的作用。因此,卡介苗对于青少年和成人的保护效果常常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效果不稳定。这也是目前结核病预防的巨大制约因素和瓶颈。
正在研究新型结核病疫苗
早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终止结核病策略”,并提出2035年目标的核心指标,是将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0/100000以下。世界各国研究人员都在不断进行研究,寻找更为理想的结核病疫苗。近10年来,新型结核病疫苗研究取得巨大进展,有近20种结核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评估阶段,其中15种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结核病疫苗研发颇具挑战。与病毒相比,结核杆菌的基因组较为复杂,可以借助多种手段实现免疫逃逸,从而严重影响传统疫苗保护效力。此外,结核病疫苗研发往往需要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硬件条件或者资金支持方面要求更高。”王月丹说。
不久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举办的结核病诊疗新技术论坛上,该院表示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纳米融合膜疫苗和mRNA疫苗已完成临床前评价。新型疫苗表现出显著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有效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重要干预手段。
“纳米融合膜疫苗是以纳米材料为基质,以大肠杆菌细胞膜为载体,搭载结核杆菌细胞膜,在利用纳米材料和大肠杆菌激活免疫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对结核杆菌抗原的特异性识别。mRNA疫苗则是以纳米材料搭载结核杆菌抗原mRNA,激活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细菌免疫学实验室主任逄宇进一步介绍。
与传统疫苗相比,新研发的结核病疫苗具有显著优势。“相比传统疫苗,mRNA疫苗表现出更优的激活细胞免疫功能,而这正是机体抵抗结核感染或清除结核杆菌最重要的免疫应答方式。”逄宇说,此外,mRNA疫苗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全生命周期抗原的覆盖方式,包括潜伏期、活跃代谢期等,让疫苗的保护效果更具有普遍性。其保护效力不会因人群年龄差别产生显著影响,预计在青少年和成人群体中都适用。
如今,国内外新型结核病疫苗研发均不断取得新进展。在2023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上,专家表示,对我国而言,未来仍需进一步鼓励研发新型结核病疫苗,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从而缩短结核病疫苗研发周期,加快疫苗上市。
如何区分感冒与肺结核
一般情况下,肺结核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饮用生牛奶等途径传播。90%以上的肺结核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喷出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会被感染。
在生活中,人们应如何区分肺结核与有咳嗽症状的普通感冒?
北京大学免疫学教授王月丹介绍,首先,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为1周左右。如果咳嗽咳痰等症状持续2周以上,意味着可能是慢性感染,要及时就医,进行结核病筛查。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结核病患者会出现低热症状,但感冒患者发热往往超过38摄氏度,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另外,结核病患者还有午后低热的情况,就是患者在午后体温升高达到一个波峰,之后会有下降。但一般的呼吸道感染发热时间点并不确定或不固定。此外,肺结核患者还会伴有痰中带血、夜间出汗、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
新型菌源胆汁酸可有效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2024-05-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魏依晨)4月30日记者获悉,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聂启兴与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菌源胆汁酸挖掘体系,并揭示新型菌源胆汁酸可有效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肠道共生菌与宿主之间互惠共生,对于维持机体稳态至关重要。胆汁酸是介导宿主与肠道微生物对话的关键信号分子。除了传统的胆汁酸之外,近年来已有研究通过反向代谢组等方法,发现肠道菌能够产生一系列24位羧基修饰的新型胆汁酸。然而,由于粪便成分复杂、胆汁酸质谱碎片信息少,通过传统质谱碎片离子相似性挖掘新型胆汁酸存在一定局限性。开发新的胆汁酸挖掘体系并研究其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通过胆酸探针孵育结合点击化学手段,发现了一类新型酰基化胆汁酸修饰形式。研究人员通过发酵产物分离与有机合成,结合检测发现,琥珀酰化胆酸广泛存在于生物样本,并且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进程呈显著负相关性。随后的功能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琥珀酰化胆酸通过调控肠道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改善肠屏障功能缓解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机制。该研究为未来新型菌源活性代谢物的挖掘,以及代谢性疾病干预调控提供了理论指导。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山药黏液微粒胶兼具伤口止血和黏附性能
2024-05-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李春梅)4月30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获悉,该院消化内科教授杨仕明、樊超强团队联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曼尼托巴大学教授邢孟秋团队,研发出一种可以在创伤和外科手术中兼顾止血和黏附性能的微粒胶。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物材料》。
遇到大出血的紧急情况,特别是在器官损伤的情况下,迅速止血至关重要。止血一般使用凝血剂或黏合剂来闭合伤口。凝血剂通过激活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形成血凝块,达到止血目的。然而,凝血剂使用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处理大量出血效果不佳。此外,凝血剂可能引起感染,特定的储存条件和较高的生产成本也是限制其使用的重要因素。生物黏合剂则能够迅速黏附在伤口上,阻断血液流动,形成保护层,减少失血。但黏合剂主要适用于创面体表,对于较深或复杂的创面并不适用。
该研究提出了用山药黏液微粒胶将止血和黏附结合起来的概念。山药黏液微粒胶具有水凝胶的特性,大小和形状均匀,且具有剪切变稀、自愈合和强黏附力等性能,可作为注射用生物黏合剂。在特殊情况下,血液可以触发山药黏液微粒胶凝胶化,使其具有超延展性,成为一种强止血剂。研究发现,当山药黏液微粒胶与组织上的血液接触时,会形成一层紧密的凝胶黏附层,触发凝血因子??,形成致密三维纤维蛋白网,从而有效止血。
据介绍,在兔和小型猪肝脏及心脏出血模型中,山药黏液微粒胶的快速黏附和止血作用被证实。研究团队在动物体内验证了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促进伤口愈合。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我学者首创全新白血病治疗一体化方案
2024-05-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洪恒飞 吴雅兰 记者江耘)4月30日记者获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良渚实验室教授黄河团队面向白血病治疗,设计了一种全新的CAR-T细胞治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方案。这一方案既能让CAR-T细胞持续发挥作用,又能减少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按照其细胞来源,可以分为B细胞肿瘤、T细胞肿瘤和髓系白血病三大类型。其中,T细胞肿瘤和髓系白血病恶性程度更高,也更易复发和转移。CD7分子是人体免疫细胞膜上的一类重要标志物,在多种T细胞肿瘤和30%的急性髓性白血病中高表达,备受科研人员关注。团队此前开发了靶向CD7分子的CAR-T细胞,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其有显著疗效,但复发和感染问题依然存在。
“以往的思路是用CAR-T免疫疗法治疗白血病,再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移植手术的前提是要患者体内基本没有肿瘤细胞,还要摧毁体内的造血和免疫系统。”黄河说,传统的移植方案需要先进行清髓性预处理化疗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很多终末期患者不一定承受得了。即使过了化疗这关,后续的抗排斥反应治疗仍会降低患者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黄河介绍,部分患者在接受CD7 CAR-T治疗后会出现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抑制,即三个血细胞系都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以及骨髓中血细胞前体活性下降,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这个副作用使患者能满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跳过中间环节,实现CAR-T免疫疗法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缝衔接。
经过不断优化,团队首创的一体化方案在临床研究中收获了显著疗效,一年随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到68%。同时,接受一体化方案治疗后的患者无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且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团队研究发现,所有参与研究的临床患者体内均能检测到CAR-T细胞。正是它们长期发挥作用,一直努力清除CD7阳性的肿瘤细胞,疾病才得到完全缓解。长期存续的CAR-T细胞也清除了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CD7阳性T细胞,进而控制了移植物抗宿主病。
黄河说,团队通过一系列研究,从内源机制上解释了这套一体化方案效果显著的奥秘,为将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打下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伏案久坐 “白领”也要预防职业健康风险
2024-05-06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董瑞丰)“白领”劳动者因久坐、伏案工作,面临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背痛等健康风险。专家建议,这部分职业人群日常应加强健康保护,预防工作相关疾病。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建冬介绍,腰背痛、颈椎病、长期站立导致的静脉曲张等症状虽然不在我国现行的职业病目录中,但可能因不良工作方式等引起,一般可归于工作相关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对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或长期前倾坐姿职业人群,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建立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相关制度如工间操制度、健身制度等,另一方面,劳动者个人应注意通过伸展活动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所长孙新表示,长期伏案工作的劳动者要注意保持正确坐姿,工作1小时可以休息5分钟到10分钟。此外,久坐不动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定期开展健康检查,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升劳动者防病意识和防病技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6/c14739-40229443.html
专家:手足口病高发期应做好预防
2024-05-06 新华网
新华社沈阳5月5日电(记者高爽)“春夏之交,气温转暖,儿童手足口病病例数明显增加。”近日,辽宁省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李兴海接受采访时表示,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后,家长、老师应多关注孩子手、足、口等部位症状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接触及食物污染等途径传播,主要在3岁至5岁儿童中流行。患儿通常会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病后,患儿口腔内会出现疱疹,初期为小红点,后发展为水泡,最终破溃形成溃疡,此外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称为疱疹性咽峡炎,病症主要表现为口腔内有疱疹,而手、足和臀部没有丘疹,这种病症较为少见,要避免误诊或漏诊。”李兴海说。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李兴海建议,接触公共物品后、进食或抚触口鼻前应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玩具、餐具等物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不洁的食物。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症状轻微,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严重的手足口病或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除了日常加强防护,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李兴海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6/c14739-40229437.html
《自然》连发三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2024-05-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关系的判断。新一期《自然》及其子刊连续发表3项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国立卫生研究院、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首度尝试为人们揭开这一谜团。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为锻炼如何影响健康与疾病提供了新认知。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斯坦福大学团队以近万次试验数据,报告了在大鼠身上进行训练时的分子响应,包括性别特异性响应。
他们此次研究了8周的跑步机耐力训练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器官发生的生物分子变化。在大鼠训练期间的不同时间点,他们采集了其身体多个器官和实体组织、血浆和全血的样本,进行了9466次检测。
试验中,研究人员利用多个组学平台(如蛋白质组、代谢组和表观基因组)来测量对耐力训练的时间响应,鉴定出因锻炼产生的多个分子变化,包括对免疫、代谢、应激响应和线粒体通路的普遍调节。他们在多个组织和部分器官中发现了这些响应的性别差异,如皮下脂肪和肾上腺。比如在肾上腺中,雌性大鼠的基因下调,但雄性大鼠的基因上调。他们还发现了这些基因与激素通路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认为,其中多项改变可能都对身体有保护作用,有助避免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组织损伤和修复。下一步还需开展人体研究加以验证。
本次研究结果来自“体育活动分子传感器联盟”(MoTrPAC),其旨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分析,研究参与锻炼响应的分子过程,填补相关空白。MoTrPAC联盟的其他研究结果则发表于《自然·代谢》和《自然·通讯》。
很多有运动习惯的人都认为,自己已对锻炼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非常了解。确实,现在已有大量证据支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对健康有益,包括预防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然而,科学家对这些益处背后的机制却知道的不多。这意味着,人们其实没有办法根据自身状况,判断自己承受的体育锻炼强度和类型。或者说,很难为了预期健康目标做出科学的锻炼规划。现在的研究仍然只是第一步,科学家正尝试为我们揭开身体响应运动的秘密,以此为基础,不久的将来,或许一个小小的穿戴式传感器,就能告诉我们更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6/c14739-40229359.html
愤怒可能损害血管健康
2024-05-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佳欣)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由回忆过去经历而引发的短暂愤怒,可能会对血管舒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舒张能力对正常的血液流动至关重要。
此前研究发现,血管舒张能力受损可能会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增加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人员解释说,以往研究发现,负面情绪与心脏病发作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研究最多的负面情绪是愤怒,而关于焦虑和悲伤的研究较少,但它们也与心脏病发作有关。
此次,研究人员调查了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和焦虑)与中性情绪相比,是否会对血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研究中,280名成年人被随机分配4项情绪任务之一,每项任务持续时间8分钟,包括回忆让他们愤怒的个人经历;回忆令自己感到焦虑的事件;阅读一系列引发悲伤的令人沮丧的句子;或者反复从1数到100以诱发中性情绪状态。
分析发现,从任务完成后的0分钟到40分钟,回忆愤怒经历会导致血管扩张能力受损。40分钟后,这种状况才消失。而相较于愤怒,焦虑和悲伤情绪并没有引发血管内壁功能的显著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对愤怒和血管功能障碍之间潜在联系的研究,或有助于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人找到有效干预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6/c14739-40229351.html
可拉伸电子皮肤实现稳定压力传感
2024-05-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佳欣)现有的电子皮肤会随材料拉伸而降低传感精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可拉伸电子皮肤,解决了这项新兴技术的一个主要难题。这种电子皮肤很有弹性,为机器人和其他设备提供类似人类皮肤的柔软度和触摸灵敏度,有助其执行需要极高精度和控制力的任务。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物质》杂志上。
研究人员表示,电子皮肤就像人类皮肤一样可以伸展和弯曲,以适应人体运动。新开发的电子皮肤无论拉伸到何种程度,其压力反应都保持不变。这是该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
电子皮肤技术可以感知接触带来的压力,让连接的机器知道需要使用多大力,例如在抓取杯子或与人接触时。但是,当传统的电子皮肤被拉伸时,读数会受到影响并产生误差,影响传感器感知压力的能力,这可能导致机器人过度用力。
此次研究的关键是一种创新的混合响应压力传感器。传统电子皮肤要么是电容式的,要么是电阻式的,而混合响应电子皮肤则同时采用了两种压力响应。研究人员完善了这些传感器,并将它们与可拉伸绝缘材料和电极材料相结合,实现了电子皮肤的创新。
在演示中,研究人员利用电子皮肤的可伸缩性,制造了可改变形状的充气探头和抓取器,执行各种基于触摸的敏感任务。例如,用充气皮肤包裹的探头能准确捕捉人体的脉搏波,放气后的抓取器可牢牢抓住不倒翁而不会掉落。该设备还能用适当力度压在酥脆的玉米卷上,而不会压碎它。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可拉伸电子皮肤有望成为机械手的关键组件,能够像人手一样柔软灵敏。它可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例如,装备这种皮肤的机器人能检查病人脉搏、为病人擦拭身体或进行身体按摩。此外,还可用于灾难救援,让这种机器人在地震或建筑物倒塌等灾难现场搜索伤者和被困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6/c14739-40229347.html
2/3以上居民大豆摄入量不足 合理膳食鼓励“增豆”
2024-05-05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董瑞丰)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发布信息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克至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目前我国2/3以上的居民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应适当增加。
据介绍,大豆及其制品种类多样、营养丰富,可提供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维生素E等。常吃大豆及其制品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可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等发病风险,还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
根据建议,居民一日三餐可选择不同的大豆及其制品,20克大豆相当于北豆腐约60克、南豆腐约110克、豆腐干约45克、豆浆约300克。摄入畜肉过多的人群,可用大豆及其制品替换部分肉类。
围绕“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主题,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今年加大针对性科普宣传,着力减少食用油摄入,增加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消费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05/c14739-40229046.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