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4-07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往年见不到几例的百日咳,今年为何这么多?

打了疫苗仍会感染百日咳?多位医生释疑

高层动向

2024年全国药政工作会议要求——构建药品供应保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琦调研邯郸磁县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终结结核,砥砺前行 ——2024全省结核病防治业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科研动向

科研人员揭示慢性骨骼肌肉痛导致大脑老化和认知损伤的机制

Pain:体育锻炼或能保护机体抵御慢性疼痛

Cell Reports Medicine | 四川大学刘伦旭等团队合作发现多细胞生态型

影响肺腺癌从磨玻璃样变到晚期的进展

Nat Aging:利用基因和肠道菌群进行风险预测或能改善多种人类疾病的早期检测

舆情信息

春季运动正当时 2个动作保护你的膝关节

大量激素蛋流入市场,可导致5种疾病?提醒:三种鸡蛋,真要少吃

医学专家研发新型纳米酶“生态园丁” 成干眼症患者福音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要“扎得下根”

阿托品可逆转近视?不实

最强核磁共振成像仪首次进行人脑扫描

“迷你肝脏”疗法开展人体试验

专家提示要警惕雷暴哮喘高发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青海公开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598

广西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管理

吉林启动培训500名乡镇卫生院院长

热点追踪

 

往年见不到几例的百日咳,今年为何这么多?

2024-04-02    网易健康

 

使用抗生素能稍微缩短百日咳的病程,减少传染性,但多数患儿的咳嗽症状依然会持续2个多月。

新冠疫情之后,儿童成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易感人群,继去年下半年的支原体肺炎感染潮后,近日,“百日咳今年已致13人死亡”登上热搜第一。

百日咳以持续数月的剧烈咳嗽为特征,主要感染人群为儿童和婴幼儿。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2月共报告百日咳17105例,比去年12月多了7979例,是2023年同期(538例)的近32倍。同时,今年前两个月累计报告了13例百日咳死亡病例,超过了2018年至2023年的总和。

“近期,百日咳病例确实比去年有所增加,一些孩子持续咳嗽一、两个月,出现痉挛性咳嗽,严重的咳得面红耳赤,还有一些患儿需要住院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王颖硕告诉“医学界”。

此外,安徽、上海、北京、重庆等多地医生也表示观察到了类似情况。“我们住院部住了不少百日咳患者。往年一年都见不到几例。”一家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称。

“孩子比较遭罪”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从潜伏期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除了久咳不止,一部分高危患儿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百日咳脑病等。

“从年初开始,我们在门诊中就观察到百日咳病例上升的趋势。”王颖硕告诉“医学界”,“患儿一般不会出现严重发热,临床表现为痉挛性咳嗽,典型患者咳完后有鸡鸣样回声。血常规常出现白细胞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甚至出现异常淋巴细胞。有的患儿白细胞非常高,可以达到正常值的10倍以上。”

“但也有的患儿在发病早期血象相对正常,此时我们会根据临床经验进行评估。”王颖硕介绍,“春季是百日咳的高发季,对于一些症状还不是非常典型的患儿,若发现有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经评估后我们也会进行核酸测,明确病因后启动抗感染治疗。”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项云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趋势。“虽然还不至于到‘暴发’的程度,但相比往年,今年百日咳病例确实明显有所增加。”

“这两个月,我平均每日会接诊56个有痉挛性咳嗽的患儿。”项云说,“往年的病例非常少,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在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检测到百日咳鲍特菌,进而提高了门诊中对于百日咳的关注度。”

据项云介绍,今年的感染患儿以5岁左右为主,经早期规范化治疗大部分可以痊愈。“治疗方式和抗肺炎支原体感染相似,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都是百日咳治疗的优选抗生素。”

“就是孩子比较‘遭罪’,使用抗生素能稍微缩短百日咳的病程,减少传染性,但多数患儿的咳嗽症状依然会持续2个多月。有些严重痉挛性咳嗽的,还需要辅以雾化等治疗缓解症状,避免病情发展。”项云说。

也有一小部分患儿需住院治疗。浙大儿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黄丽素告诉“医学界”,今年百日咳的住院病例,相比往年也有所上升。

“住院患儿以2月龄或以下的婴幼儿,以及大龄儿童为主,前者免疫力较弱,同时还未到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年龄,属于‘高危人群’。后者则随着年龄增长,疫苗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衰退。”黄丽素表示,“此外,住院病例大多还因为合并有先天性基础病,如支气管哮喘、心肺功能不全等所致。”

对于住院病例,黄丽素告诉“医学界”,“一方面是抗感染治疗,有一些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后效果不佳,此时我们可能考虑存在耐药,根据情况改用β-内酰胺类、磺胺类等抗生素。”

除了个体化调整抗感染方案,还需要预防患儿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肺炎、肺不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黄丽素告诉“医学界”,“住院患儿大多会出现低血氧症,有严重痉挛性咳嗽、憋喘的,我们还需要让他们吸氧。”

百日咳为何突然高发?

百日咳病例之所以突然呈上升趋势,多位专家对“医学界”分析,可能受到包括免疫债、抗生素耐药、菌株变异或检测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我国使用的百白破疫苗仅用于7岁以下儿童,其保护作用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这是导致目前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显著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王颖硕说。

而成人发病率的增高,也可能反向导致低龄儿童风险增加。

2021年发布的《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指出,百白破疫苗大规模接种,儿童因普遍接种疫苗而受到保护,百日咳发病率降低并一直处于低流行状态。此后发生的百日咳病例,多为抗体已衰减至无保护作用的青少年、成人及尚未到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时间的婴儿。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百日咳鲍特菌主要由青少年和成人传播给婴儿。”共识指出,2011年就有监测数据表明,在疫苗接种率维持高水平的同时,天津市百日咳发病较以往明显增加,已具有百日咳再现特征。近年来陕西省、广东省、山东省、重庆市等也发现百日咳局部暴发或流行。

不仅仅是在国内,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公布的数据,20237月至11月累计报告716例百日咳病例,是2022年同期的3倍。捷克也暴发了十年来最严重的百日咳疫情,今年截至313日共报告1666例,超过过去4年的总和。美国、西班牙、俄罗斯、丹麦等国也有类似情况报道。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百日咳的病例报告都有所增加。”王颖硕说,“这与检测手段的进步也密切相关。一方面是检测方法的改进,过去我们通常依赖痰培养诊断,往往要12周才能出结果,现在用核酸检测,最快当天就能确诊。”

根据“央视网”报道,近年来诊断标准不断改进、监测系统更加完善。相比于之前通过细菌培养、PT抗体检测,目前百日咳的诊断还纳入了核酸检测,有条件诊断的医院或机构显著增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病例数增多。

上海新华医院儿童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海沛同样对“医学界”表示,“核酸检测使得百日咳检出阳性率增加,加上新冠后大家对呼吸道疾病的关注度提高,因此目前的病例上涨,还很难断定为感染率同期增加。”

而即便绝对感染率有所上升,项云对“医学界”分析,类似去年出现了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峰,病原体流行本身存在周期性,“在一段时间‘沉寂’后,某个年份,某种呼吸道病原体突然出现一波感染潮,这种情况在传染病史中不算罕见。”

婴幼儿重症风险高,需格外重视

王颖硕预计,当下处于百日咳的高发季节,这一轮感染在春末夏初会逐渐减少。在这期间,他提醒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主动预防,尽早治疗。

目前,疫苗接种是防控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对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都具有较高的保护效果。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如果没有及时完成接种,家长应尽快带孩子补种。

但对于2月龄及以下婴幼儿和7岁以上儿童,我国目前暂无可用的百日咳预防疫苗,王颖硕告诉“医学界”,“其中婴幼儿的重症风险相对较高,家长要格外重视。若家中发现有人出现痉挛性咳嗽症状,要尽快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给孩子。

“家中有初生婴儿的,更应该注意百日咳的防控。WHO早在10年前就提出‘茧计划’,主张孕妇孕晚期接种百日咳疫苗,同时经常接触婴儿的人群,如家中成员、育婴师、婴儿保姆和儿童医院的医生护士等接种百日咳疫苗,使新生婴儿周围的人群保持安全状态,形成类似蚕茧一样的保护机制。”王颖硕说。

理论上,百日咳患者在确诊后应尽量避免外出,黄丽素介绍,发病前3周传染性最强,此时应尽可能采取社交隔离措施。

但黄丽素同样表示,由于百日咳病程较长,完全隔离至转阴、痊愈,很难做到。“这种情况下,二级预防,包括识别感染风险人群,预防感染后重症以及各类并发症尤为重要。”

“百日咳导致的咳嗽,会有明显的尖锐鸡鸣样回声,咳嗽时间以半夜和凌晨为主,若发现类似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前往医院。”黄丽素说,“发病早期,百日咳鲍特菌载量较低,此时对症治疗效果最好。”

项云告诉“医学界”,婴幼儿若不是发生百日咳,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痉挛性咳嗽,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判断孩子是否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相对容易。“而对于大龄儿童,百日咳发病早期症状的辨识度相对较低,和普通感冒有所重合,鉴别有一定难度。”

“因此,按照现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同时咳嗽又比既往感冒时明显,再结合学校、社区是否已有感染病例,可以尽快先去医院做核酸检测。”项云说。

除了儿童,项云还提醒,高龄人群也需要格外的重视,“老年人也是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后的高危人群,有些咳嗽厉害的,肺泡都可能‘咳破’。”

“需要强调的是百日咳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虽然发病率有所上升,但是该病可防可治,公众完全不必担心。”王颖硕说。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Q492NC0514AD45.html

 

 

返回目录>>

 

打了疫苗仍会感染百日咳?多位医生释疑

2024-04-07    网易健康

 

“咳嗽要咳一百天?”“这不是小孩的病吗?”“百日咳听起来很可怕。”近日,百日咳相关话题频登热搜,不少网友在留言中充满担忧。百日咳如何确诊?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科学看待它的“卷土重来”?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新京报记者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天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丁明明为大家解答。

临床上如何诊断?

李侗曾:百日咳首选的确诊方式为核酸诊断,但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未开展此项检测。很多医院都是临床诊断,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患者的血常规做诊断。患者的血常规比较有特点,表现为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升高。如果要确定诊断,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测,如果百日咳的核酸或者抗体阳性,才能确诊百日咳。

主要症状有哪些?

王天成:感染初期,百日咳可能表现为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如流鼻涕、发热、喉咙痛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一至两周后才出现典型的咳嗽症状。典型的咳嗽症状表现为剧烈的咳嗽,有时可能连续咳嗽数分钟,咳嗽发作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呕吐;百日咳的咳嗽通常被描述为带有“吸气性鸡鸣样”或“狗吠样”的声音,这是由于气管和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咳嗽发作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尤其在婴儿和幼儿中更为严重;咳嗽通常在夜间更为频繁,可能会打扰睡眠。

一定咳嗽100天吗?

丁明明:百日咳只是一个概念,不是一定会咳嗽100天。该病的发作期平均时间在两个月甚至一百天左右,但也因人而异,有患者一个月就痊愈了。百日咳常需经历“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三段时期方可缓解。卡他期表现为流涕、打喷嚏、阵发性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间可持续1-2周;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时间一般持续2-6周。恢复期是痉咳仍在持续,但逐渐趋于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时间大概2-3周。

孩子出现严重并发症,家长该如何处理?

丁明明:孩子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婴儿重症表现为缺氧、抽搐、嗜睡、肺动脉高压、肺炎、呕吐等,家长应尽量保持冷静状态,如果家中有吸氧仪,应第一时间帮助孩子吸氧,同时拨打120。如果发生呕吐,应保持孩子侧头侧身,避免呕吐后再次发生误吸。

为什么接种了百白破疫苗仍然感染?

王天成:百白破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百日咳。百白破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但其对百日咳的保护效果有限,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逐渐减弱。因此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百分之百地避免感染,但接种疫苗可以减轻病情和降低病死率。

为何会由低龄儿童向更大年龄儿童和成人变化?

李侗曾:目前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期比较短,此前的全细胞疫苗保护期长,但副作用大,后来大部分国家换成了无细胞疫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但保护期短,一般三到五年后,疫苗的保护力就下降了。因此,青少年成了易感人群。此外,过去百日咳主要靠临床诊断,婴儿的咳嗽是典型的痉挛性咳嗽,容易进行临床诊断,而儿童和成年百日咳患者,很多人没有典型的痉挛性咳嗽,经常被漏诊。近年来,随着医生和公众对百日咳认识的增加,加之检测技术发展,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出现,因此大龄儿童和成人被诊断出的比例有所增加。

如何科学看待百日咳“卷土重来”?

李侗曾:百日咳感染率上升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人们应该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研发出安全性高且效果好的疫苗。其实,百日咳的病死率很低,对婴儿的危害性最大,家人要提高预防意识,一旦有家人发生咳嗽,应该做好防护,与孩子保持距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V5NROGM0038804U.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4年全国药政工作会议要求——构建药品供应保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4-04-0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少杰) 42日,2024年全国药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主要任务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3年药政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曾益新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总目标,在完善国家药物政策、健全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化水平、强化短缺药品会商联动机制、深化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结果应用、加强特殊人群和特定疾病药品供应保障等方面,持续增强高质量药品供应与药学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聚力构建药品供应保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建成健康中国、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有关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单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403/494359.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琦调研邯郸磁县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2024-04-03    河北省疾控中心免规所

 

为落实《河北省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方案(试行)》要求,了解基层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情况,322日,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琦带领中心免疫规划管理专家对邯郸市磁县的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邯郸市卫健委、邯郸市疾控中心、磁县县政府、磁县卫健局、磁县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参加调研。

李琦实地查看了磁县讲武城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情况,围绕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重点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李琦书记对讲武城镇卫生院的示范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接种门诊要进一步优化预防接种服务环境,为群众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接种单位要拓宽服务范围,实现从儿童到中青年再到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疫苗接种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66101.jhtml

 

 

返回目录>>

 

 

终结结核,砥砺前行 ——2024全省结核病防治业务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24-04-03    浙江省疾控中心结防所

 

为及时总结2023年全省结核病防治业务工作,全面推进全省2024年各项工作任务,全省结核病防治业务工作会议于329日在杭州隆重召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严俊、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强、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王桢及副主任蒋健敏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蒋健敏副主任主持,王桢书记在讲话中介绍了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的进展,并提出要提升防控技术、落实防控政策、强化分析研判等举措,不断提升结核病防控的质量与效果。严俊副主任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浙江在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从为国家规划提供浙江经验、重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广泛开展部门合作等方面对浙江提出要求。姚强局长指出,要把结核病防治工作作为“健康浙江”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构建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格局。

来自全省各级疾控中心的结核病防治分管领导、科(所)长,以及省监狱管理局、省戒赌管理局和省级结核病诊治定点医院等单位共约16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除了总结与部署工作之外,本次会议还邀请了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张慧作全国结核病疫情形势和防治对策的报告,中心结防所和部分地市、县区就全省结核病进展与工作要点、无结核社区建设、疫情监测与研判、结核病预防性服药、重点人群筛查、志愿者活动组织、结核病实验室星级评定创建等内容进行了汇报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推动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hbyfkz/ywdt/202404/t20240403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科研人员揭示慢性骨骼肌肉痛导致大脑老化和认知损伤的机制

 2024-04-07    心理所

 

该成果多尺度地揭示了KOA患者的大脑加速老化现象和机制,为剖析CMP与大脑老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慢性骨骼肌肉疼痛(CMP)造成了健康问题和经济负担。除了持续的疼痛症状外,认知功能的加速衰退以及痴呆风险的增加成为CMP患者面临的问题。然而,关于这一现象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晰,因而缺乏预防措施。

在衰老过程中,身体的各个系统均会表现出衰老的轨迹。其中,大脑的加速老化是造成认知损伤和痴呆的原因。前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涂毅恒研究组发现,慢性疼痛患者的海马区域会出现加速老化的现象,并中介了患者认知功能的损伤。然而,慢性疼痛的异质性高、机制复杂,因此不同类型慢性疼痛患者大脑老化的模式和机制尚不清楚。

涂毅恒研究组利用超过9000人的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刻画了多种CMP群体(包括肩颈痛、腰背痛、髋部痛、膝痛)的脑老化特征,并解码了背后的遗传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decoding show heterogeneous patterns of brain aging in chronic musculoskeletal pain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精神卫生》(Nature Mental Health)上。

该研究基于UK Biobank数据库6000多名健康人的结构MRI数据,构建了大脑年龄预测模型,并利用其对CMP的大脑老化模式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在多种CMP类型中,仅患有膝骨关节炎(KOA)的群体表现出大脑老化加速,且在另一批独立数据中验证了这一发现。进一步,分析表明,海马等负责认知功能的脑区是导致大脑老化加速的重要来源。研究对KOA患者进行了5年随访,揭示了大脑老化加速程度在预测膝骨关节炎患者记忆损伤与痴呆风险方面的价值。

为进一步阐释KOA大脑老化加速的分子生物基础,该研究将大脑老化的空间模式与人类大脑转录图谱相结合,发现SLC39A8基因表达特性、神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发育相关生物路径是KOA大脑老化加速的关键因素。

该成果多尺度地揭示了KOA患者的大脑加速老化现象和机制,为剖析CMP与大脑老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这为未来临床诊疗更好地探讨和预测CMP患者的认知衰退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强调了早期干预减缓CMP患者的大脑老化进程并保持其认知功能的重要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37981993169.html

 

 

返回目录>>

 

Pain:体育锻炼或能保护机体抵御慢性疼痛

2024-04-06    生物谷原创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体育锻炼通过增强疼痛耐受性,进而降低慢性疼痛发生风险的内在机制,也为临床实践中利用运动干预作为慢性疼痛综合管理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ain上题为“Does pain tolerance medi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hronic pai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Tromsø Stud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北挪威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或能预防机体慢性疼痛的发生。

此前,研究人员通过对1万多名成年人进行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人要比久坐不动的人更能忍受机体疼痛,机体活动水平越高,其越能忍受疼痛。基于这一现象,研究团队决定深入探究运动对慢性疼痛发生率的影响,尤其是其是否通过提高个体的疼痛阈值而产生保护效应。

研究者Anders Arnes博士指出:“我们发现,在空闲时间更为活跃的人在7-8年后出现多种慢性疼痛的几率更低,例如,仅需适度增加活动量,从轻度运动升级至中等强度运动,即可使患某种慢性疼痛的风险降低约5%。”他还补充道,“对于机体多个部位的复杂慢性疼痛,高水平的运动往往与风险降低16%有关。而且机体忍受疼痛的能力或许在这种明显的保护性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何锻炼能帮助降低多种慢性疼痛的风险,无论这种疼痛是否遍布全身。”

研究者认为,体育锻炼会增加耐受疼痛的能力,而这或许也是体育锻炼帮助机体降低多种慢性疼痛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验证上述假设,研究人员从大型Tromso调查中招募了近7000名个体参与到研究中,同时收集了参与者几十年来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在获得了参与者在空闲时间的运动习惯详细信息后,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测试了参与者对寒冷刺激引发的疼痛反应,随后检查了是否参与者经历了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疼痛,包括机体多个部位的疼痛或更严重的疼痛等。

结果显示,参与者中有60%的个体报告了某种形式的慢性疼痛,但仅有5%的个体在机体多个部位出现了严重疼痛,极少数参与者经历更严重的疼痛状况。

Arnes博士鼓励已有慢性疼痛症状的患者积极投身体育锻炼:“开始锻炼并无风险,反而是慢性疼痛患者可以通过定制适宜的锻炼计划,帮助恢复机体平衡,从中受益匪浅。”他提到,具备丰富慢性疼痛管理经验的医护人员能够协助制定安全有效的锻炼方案,遵循的原则通常是:在较长的锻炼周期内,患者的状况不会恶化;而在初期训练后,个体对特定锻炼的反应往往是可预见且可控的。

综上所述,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体育锻炼通过增强疼痛耐受性,进而降低慢性疼痛发生风险的内在机制,也为临床实践中利用运动干预作为慢性疼痛综合管理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d81820031c9.html

 

 

返回目录>>

 

Cell Reports Medicine | 四川大学刘伦旭等团队合作发现多细胞生态型

影响肺腺癌从磨玻璃样变到晚期的进展

2024-04-06    生物探索

 

该研究发现了六种多细胞生态型,这些生态型超出了以前对GGO相关恶性肿瘤的认识,其中肿瘤相关新抗原的早期检测代表了恶性进展的主要障碍。

四川大学刘伦旭及 Shen Shensi共同通讯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Multicellular ecotypes shape progression of lung adenocarcinoma from ground-glass opacity toward advanced st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机器学习、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58名肺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与不同放射模式和癌细胞状态相关的六种肺多细胞生态型(LMEs)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癌症中与GGO相关的新抗原被CD8+ T细胞识别,这表明存在免疫活性环境,而实体结节具有免疫抑制LMECD8+ T细胞耗竭,由特异性基质细胞(CTHCR1+成纤维细胞)驱动。该研究还强调了GGO样品中的EGFR(L858R)新抗原,提示潜在的CD8+ T细胞活化。该研究结果为肺腺癌异质性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为早期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途径。

肺腺癌(LUAD)是肺癌的主要亚型,尽管有当代一线治疗,但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50%。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出现通过早期检测,特别是磨玻璃样变(GGO)的形式,大大提高了生存率。事实上,一项对接受手术的ILUAD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强调了通过低剂量CT早期发现的重要性,显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94.9%5年总生存率。

GGOs在胸部CT上表现明显,表现为模糊影,但未遮挡其下的支气管和肺血管结构。虽然GGO通常表现出较低的恶性潜能,但它们可以持续数年,如果结节性GGO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或发展成固体成分,则提示早期恶性肿瘤。相反,患者最初可能表现为完整的实型,表明恶性进展途径不同。肺恶性肿瘤早期发展的表现是否可以起源于不同的模式,以及如果这是真的,可能涉及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具有GGO特征的早期LUAD的组织学检查显示,在非典型腺瘤性增生、原位腺癌、微创腺癌或鳞状为主的浸润性腺癌(LPA)等侵袭前病变中,肺泡壁增厚伴非典型立方状肺细胞,5年几乎100%手术后无病生存。值得注意的是,与LPA相关的GGOs具有更高的转移和疾病进展风险。

LUAD的这些组织学特征并不总是与突变谱相关,这使人们对GGO进展的理解复杂化。EGFR突变在直径小于3cmGGO比值大于50%的小周围腺癌中更为常见然而,KRAS突变和ALK重排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了解政府间非政府组织内微环境的生物学特征上。最近,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出现使得一些早期肺部恶性肿瘤的研究成为可能。例如,一项研究揭示了恶性细胞在亚固体GGO病变中表现出的代谢重编程,以及在亚固体GGO微环境中自然杀伤T (NKT)细胞的显性富集。另一项研究通过使用35LUAD病变的scRNA-seq数据确定了早期肺癌激活模块(LCAM)LCAM-high病变含有高丰度的PD1+ CXCL13+ T细胞、IgG+浆细胞和SPP1+巨噬细胞,对不依赖于肿瘤突变负荷(TMB)的抗PD1免疫治疗反应更好。

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与早期LUAD相关的临床相关细胞异质性的独家见解,但仍然远未了解恶性肿瘤中细胞亚群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恶性细胞和它们的邻居表现为一个群落,现在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指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各种细胞类型的行为。在这里,整合了EcoTyper,一个机器学习框架,描绘了多细胞生态型的高分辨率图谱,描绘了LUADGGO到高级阶段的进展。还生成并分析了来自58例患者样本的scRNA-seq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数据,并在GGO微环境中鉴定了42种细胞状态,包括恶性细胞和其他相关细胞类型。

该研究发现了六种多细胞生态型,这些生态型超出了以前对GGO相关恶性肿瘤的认识,其中肿瘤相关新抗原的早期检测代表了恶性进展的主要障碍。进一步表明,计算预测的EGFR突变相关的新抗原可以通过使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免疫肽球在另一个队列中检测到,相应的肽可能会诱导T细胞特异性反应性。因此,这六种生态型可能以跨社区依赖的方式参与早期LUAD的进展,并具有显著的治疗干预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a598201e71e.html

 

 

返回目录>>

 

Nat Aging:利用基因和肠道菌群进行风险预测或能改善多种人类疾病的早期检测

2024-04-06    生物谷原创

 

该研究揭示了整合个体多层面生物信息在揭示疾病发生机制、提升疾病预测能力上的巨大潜力。

多组学在无创风险分析和早期检测多种常见疾病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前景。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Aging上题为“Integration of polygenic and gut metagenomic risk prediction for common diseas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的风险因素,基于机体基因和肠道菌群的风险评分或能改善对诸如2型糖尿病和前列腺癌等多种人类疾病的预测。

研究者指出,对于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前列腺癌等慢性疾病的预测,将现行临床实践中的传统风险因子如年龄、性别、BMI、血压、非-HDL胆固醇、HbA1c等,与新兴的量化遗传风险(多基因风险评分)及肠道微生物组学数据紧密结合,有望构建起一套强大且精细的预测框架。此项研究首次系统性地探讨了遗传因素与肠道菌群在疾病风险累积中的协同效应,开启了疾病预测的新维度——通过整合这些生物标志物,实现对个体疾病风险的深度解析与个性化预判。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对超过5,670名成年个体的多维度数据展开了联合分析。尽管传统风险因素广泛涵盖了年龄、性别等基本属性及多项生化指标,但本研究突出强调了大规模遗传特征与肠道菌群分析如何助力提升疾病预测效能。研究团队运用芬兰全国性队列FINRISK 2002的数据资源,考察了多基因风险评分、肠道微生物组状态以及传统风险因素对所关注四类疾病的单独及联合预测能力,随访中位时长达18年之久。随着多组学时代的到来,科学家们能够系统测定并整合生物分子、细胞层面的多元信息,构建综合性的多组学风险评分,为疾病预测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当前,多组学技术正在深度挖掘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以及微生物组等多个生物学层次的奥秘,不断揭示各类常见年龄相关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倘若能尽早识别个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冠状动脉疾病、前列腺癌及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便有望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有效延缓甚至阻断疾病进程。研究者Liu强调,个体化的风险评分体系与传统风险因素相辅相成,为实现非侵入性风险评估与疾病早期检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该研究揭示了整合个体多层面生物信息在揭示疾病发生机制、提升疾病预测能力上的巨大潜力。尽管多组学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如何有效整合数据并将其转化为临床决策的实用价值,仍需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总体而言,本研究有力证明了在预测多种人类慢性疾病时,将多基因风险评分与肠道宏基因组风险模型相结合,相较于传统单一风险因素,展现出更高的预测价值与临床应用前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e898199298b.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春季运动正当时 2个动作保护你的膝关节

2024-04-07    网易健康

 

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正是登高、骑行、跑步的好时节。温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治中医师吴峰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适当运动是缓解压力、激活身体状态的良方,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膝关节损伤。

“膝关节在人体中属于负重最大和运动最多的关节,因而也是人体中退化最早、损伤最多的关节。很多膝关节问题是由于大腿肌肉力度不够引发。需要注意的是,久坐不动时,膝关节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也会加速软骨磨损,减弱大腿肌力量。”吴峰淼提示,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多锻炼大腿肌肉,以增强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反应性和灵活度,更好地保护膝关节,使之不容易受伤。为此,吴峰淼建议大家日常多可多练习以下2个动作:

股四头肌训练

仰卧位,膝关节伸直并用力勾脚尖,大腿前方股四头肌发力绷紧,保持此状态缓慢抬起下肢约15厘米,停留10秒,再缓慢放下,放松足部。换另一侧下肢锻炼,方法同前。双下肢交替进行,每侧做1015次为1组,每日做3组。

股四头肌为大腿前侧的肌群,是负责人们走路、上下楼、蹲起等动作时的主要力量,还负责膝关节的稳定性,尤其是髌骨和膝关节前后向的稳定性。当膝关节足够稳定时,运动时发生膝关节受伤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腘绳肌训练

俯卧位,屈膝90度,配合着呼吸,在呼气的时候大腿后侧发力将大腿缓慢抬离平面至最大限度,并保持35秒。在吸气的时候,将腿缓慢放下。每侧做1015次为1组,每日做35组。

腘绳肌为大腿后侧的肌群。腘绳肌若衰退不强健,会导致膝盖活动不灵便,引发膝盖痛。锻炼腘绳肌对预防及缓解“变形性膝关节症”“慢性膝盖痛”“走路时膝盖痛”等都有帮助。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V5NUHO3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大量激素蛋流入市场,可导致5种疾病?提醒:三种鸡蛋,真要少吃

2024-04-07    网易健康

 

“我都说了多少次!买鸡蛋要仔细挑选,你选的全都是激素蛋你知道吗?”

“市场里面鸡蛋都长一个样子,我怎么分辨你说的这个激素鸡蛋!”

小玲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父母的争吵声。

她疑惑了:鸡蛋里怎么会有激素?外壳都长一个样子,那鸡蛋还能不能吃了?

一、警惕:大量激素蛋流入市场?

事实上,鸡蛋本身就含有天然激素,如黄体酮,这是一种卵巢黄体分泌的天然孕激素,属于“内源性激素”,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但是,激素鸡蛋属于另外一种激素,就是“外源性激素”。这个类型的激素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等,长期食用含有激素的鸡蛋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而不法商家在饲料当中非法添加各种激素类药物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这样的鸡蛋,真的已经大量流入市场了吗?

事实上,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激素类药物是严格禁止的。

然而,由于监管难度较大,部分地区和个别养殖场可能存在违规使用激素药物的现象。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市场上存在大量激素蛋,但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吃了激素蛋,危害有多大?

鸡蛋本是营养食材,可如果误食激素蛋,就会适得其反,产生一下几个严重后果:

1.性早熟:如果小孩经常吃激素鸡蛋,可能导致身体中的激素含量偏高,从而引起性早熟的情况,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孩子性早熟,心理发育和身体发育不匹配,再加上孩子的生活阅历浅,自控能力差,所以可能会导致性行为提前。

2.内分泌失调:长时间进食激素鸡蛋还可能导致人体的内分泌失调,出现失眠、皮肤干燥、早衰等情况。激素对人体的调节是方方面面的,当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过高或过低时,也可能诱发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

3.免疫力下降:经常过量食用激素鸡蛋,不仅不会给身体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非常容易降低免疫力,当人体免疫力降低后,会非常容易出现感染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很容易发生各类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而且很容易发生反复的感染,久病不愈。

4.月经失调:由于身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女性出现月经失调的情况,导致月经推迟或提前,不利于女性健康。包括容易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而且很容易发生反复的感染,久病不愈。

5.骨质疏松:若长期进食激素鸡蛋,可能会影响胃肠对钙元素、磷元素的吸收,进而引起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

三、怎么避开激素蛋,教你3招轻松避雷!

激素蛋和普通蛋外形相似,给广大消费者的甄别造成了较大难度。

小九总结了3个挑选小妙招,教大家轻松避开激素蛋!

1.先看个头

可以对比一下鸡蛋的个头。正常来讲,激素鸡蛋的个头通常要比普通鸡蛋的个头更大,将鸡蛋拿起来,对着阳光处照一下的话,也会看到激素鸡蛋的壳相对比较薄,轻轻一捏就会碎掉。所以在发现那种个头又大外壳又薄的鸡蛋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2、再摸质感

可以通过触摸鸡蛋的外表来了解。激素鸡蛋的外表通常都是比较粗糙的,整体颜色也相对比较偏淡。而普通的鸡蛋表面十分光滑,没有坑坑点点的问题。月亮看上去的话,整个鸡蛋颜色也是比较鲜艳的。之所以会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激素鸡蛋当中包含了大量激素所导致的,有一些激素蛋的蛋壳上还会有凸起的痕迹。

3.分析内部

鸡蛋的蛋清跟水一样,颜色比刚才那种偏浅一些,像这种鸡蛋可以很确定的说,它是催熟鸡蛋,就是使用催长剂催长的鸡下的蛋。

鸡蛋黄的颜色特别鲜艳也是不好的,因为很多商家为使自己的鸡蛋卖的贵一点,就会往饲料中加入加“力红素”,这种色素拌着饲料一起喂给鸡,几天后蛋黄的颜色才慢慢的变红。所以,蛋黄颜色过深也是不建议食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5MNV4P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医学专家研发新型纳米酶“生态园丁” 成干眼症患者福音

2024-04-07    中国新闻网

 

  干眼(dry eye)是一种极常见的眼科疾病,临床表现为眼干、眼痛等不适症状。记者6日获悉,医学专家研发出一种超小型纳米酶,通过模拟相关功能,可有效清除眼部过量的活性氧,加速角膜上皮修复,促进泪液分泌、恢复眼表稳态。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与上海理工大学李贵生教授团队携手合作取得的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国际材料学顶尖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

  据悉,随着电子产品使用频次增加,干眼发病率急剧上升,给干眼患者(如长期电脑办公的白领群体)生活带来巨大困扰。干眼患者的眼表在过量活性氧的持续破坏下,宛如一片干裂的“荒漠”。受“生态园丁”灵感的启发,研究团队借助医工交叉的多学科创新前沿优势技术,研制出新型纳米酶“生态园丁”,冲洗掉制造破坏的活性氧,悉心灌溉“土壤”,孕育出新的“绿洲”,恢复眼表本有的生机,为干眼症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方面介绍,其研发的Ce-MOFs(铈基金属有机框架)纳米酶凭借其超小粒径优势,能有效穿透眼组织,进入常规药物难以到达的深部组织,从里到外更充分地发挥抗氧化作用,进而实现无创且高效的干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与转化前景。

据了解,黄锦海、周行涛领衔的眼科医工交叉创新团队,专注于解决致盲性眼病临床诊疗中的棘手难题,通过交叉融合光机电、眼球生物测量成像、纳米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成功打破传统诊疗技术局限,创新开发了高效跨屏障递药系统,并融合近红外成像技术,为眼病诊疗一体化的新策略作出努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7/c14739-40210754.html

 

 

返回目录>>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要“扎得下根”

2024-04-07    经济日报

 

  近日,江苏公布了该省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168人评上全国首批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职称,在行业内引发热议。

  有了养老护理职称,意味着养老护理职业从专业学科到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职业评价方面形成了完整体系,使得这个职业有了更高的“含金量”,社会认同度也得到了提升,职业发展通道更畅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专业化养老需求相比,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尤其是高素质专业人才还存在数量短缺、专业能力不强等诸多短板,成为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需求超过千万人,而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只有30多万人,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巨大。

  为建设一支稳定的、有专业素质的养老护理员队伍,不少地方已经迈出探索实践的步伐。比如,浙江宁波通过发放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提高养老护理人员薪酬待遇,山西对相关从业者给予3万元至6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奖励,等等。随着养老护理行业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将吸引更多专业人员进入养老行业。

  当前,养老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养老服务的供给不但要细化,而且必须要跟得上不同老年人的需求,这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相关从业者应该加强养老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学习,比如老年人的生活照护、身体的专业康复等,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护理服务。

  养老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爱心和责任感的事业,相关从业者应该信守真心、爱心、热心、耐心的服务理念,善于倾听、乐于沟通,多点爱心、多点耐心,照顾好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让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在可预见的将来,老年人对高质量、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将更加旺盛。人才是养老事业发展的根本。期待更多人积极投身养老护理职业赛道,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稳稳托起这项重大民生事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7/c14739-40210744.html

 

 

返回目录>>

 

阿托品可逆转近视?不实

2024-04-07    经济日报

 

近日,国内一款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获批上市,引发广泛关注。低浓度阿托品是目前唯一经循证医学验证能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的药物,被不少人视为神药。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功效究竟是什么,适用对象有哪些?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有严格的适应症,需要合理使用,并非神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智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种药物在眼科临床应用中主要是麻痹睫状肌,多为儿童青少年验光时作为慢速散瞳药使用。尽管阿托品被广泛使用,但其副作用不能忽视,用低浓度阿托品散瞳时部分孩子会出现口干、面部潮红等反应。阿托品使用也有禁忌症,比如唐氏综合征儿童不能使用。

由于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低浓度阿托品使用规范和指南,关于不同浓度阿托品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是近视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杨智宽表示,阿托品滴眼液延缓近视的效果呈现浓度依赖性,即高浓度阿托品对近视的控制效果更好,但不良反应更大同时反弹效应更强,而低浓度阿托品对近视的控制效果稍差,但不良反应也相对容易耐受。关于不同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防控作用的研究仍在探索中。此外,阿托品滴眼液的近视防控效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近视进展速度等。至于0.01%的阿托品滴眼液是否能作为预防性用药使用,目前仍存在争议。

杨智宽认为,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根治或逆转近视。加强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等仍是预防近视的最佳办法。

“如果孩子已近视,首先考虑光学方法进行干预,同时进行近视防控,减缓近视度数增加。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仅仅是防止近视加深的手段之一。”杨智宽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7/c14739-40210736.html

 

 

返回目录>>

 

最强核磁共振成像仪首次进行人脑扫描

2024-04-0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物理学家组织网42日报道,目前世界上最强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设备Iseult进行了首次人脑扫描。扫描图像精确度达到了全新水平,为医院常用MRI设备的10倍,揭示了为大脑皮层供氧的微小血管,以及以前几乎看不见的小脑细节,有助科学家探索更多人脑及相关疾病的秘密。

  Iseult位于巴黎南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科学家2021年首次使用该机器扫描南瓜,卫生当局最近为其扫描人体开了绿灯。过去几个月里,约20名健康志愿者成为首批接受Iseult扫描的人。

  普通MRI的功率通常不超过3特斯拉,而Iseult产生的磁场达11.7特斯拉,使该机器扫描出的图像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确度。Iseult能使锂靶向大脑区域的图像更清晰,有助于确定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Iseult是法国和德国工程师合作20年的研究成果。美国和韩国也在研制同样强大的MRI机器,但尚未开始扫描人体。

  Iseult项目科学主任尼古拉斯·勃兰特表示,Iseult等设备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完善科学家对大脑解剖结构的理解,揭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哪些区域会被激活。

  研究人员也希望Iseult能帮助揭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背后难以捉摸的机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7/c14739-40210733.html

 

 

返回目录>>

 

“迷你肝脏”疗法开展人体试验

2024-04-0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据《自然》网站42日报道,一种在人体淋巴结内长出“迷你肝脏”的实验性疗法首次开展人体试验。研究团队正在12名晚期肝病患者身上测试该疗法,其中第一人于325日接受治疗,目前表现良好。研究团队指出,如果几个月后观测结果显示该疗法有效,未来有望彻底改变肝病治疗现状。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生物技术公司LyGenesis的埃里克·拉加斯及同事10多年前开始研发这一疗法。其过程是:从捐赠器官中提取肝细胞,将其注射到淋巴结内。肝细胞在淋巴结内增殖、分裂并发育出血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淋巴结消失,剩下一个“迷你肝脏”。

  此前,研究团队已将肝细胞直接插入小鼠、猪和狗的淋巴结,获得了功能齐备的肝脏。他们解释说,淋巴结实际上是一个微型生物反应器,特别适合细胞存活。它们含有重要的免疫细胞,在感染期间,这些免疫细胞会在器官内迅速增殖和分裂。此外,人体内约有800个淋巴结,失去15个尚未看到有什么影响。

  该试验于2020年获得美国监管机构批准,目前有12名晚期肝病患者参与该疗法试验,于325日进行的首次手术持续约10分钟。在试验中,研究团队将一根管子插入患者喉咙,通过超声波成像找到一个淋巴结,随后他们用针穿过管子注射了捐赠的肝细胞。

  研究团队表示,尽管参与者目前表现良好,但其肝功能没有任何改善。这些肝细胞必须组织起来,向其他细胞发出信号来构建器官。因此在初次植入后几个月内,很难看到真正的疗效。如果这一疗法真的有效,可大大减少等待肝移植的人数。利用这种方法,一个捐赠器官可治疗75名甚至更多患者。

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之前招募12人参加第二阶段试验,并在次年公布结果。研究团队还希望拓展这种“迷你肝脏”疗法,目前正在动物淋巴结内培养肾脏和胰腺细胞,以培养“迷你肾脏”和“迷你胰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7/c14739-40210731.html

 

 

返回目录>>

 

专家提示要警惕雷暴哮喘高发

2024-04-07    科技日报

 

近日,一场雷雨天气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院区急诊“扎堆”来了近30名患者。这些患者的症状普遍为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喘累明显,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和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最后经医生诊断为雷暴哮喘。

什么是雷暴哮喘?什么情况下会发生雷暴哮喘?如何治疗和预防雷暴哮喘?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雷暴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或突然加重,典型症状是突然出现咳嗽、胸闷气短、喘息、喉头水肿等,症状从轻度到重度不等。“大家比较关注雷暴哮喘,是因为雷暴哮喘在严重时或危及生命。”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秦贺称,201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了严重的雷暴哮喘事件,数千人因雷暴出现哮喘症状,其中10人死亡。

雷暴哮喘的发生通常具备三个因素:一是出现雷雨天气;二是环境中花粉浓度较高;三是有过敏体质。

秦贺解释称,人体吸入花粉颗粒过多,会对支气管造成影响,进而诱发咳嗽等症状。而雷暴来临前的冷空气气流可以把花粉颗粒带入云层,云层中的水分和闪电使花粉颗粒爆裂,释放出更小的微粒。这些微小颗粒被吸入鼻腔后,更容易摆脱鼻腔黏膜的过滤屏障进入下呼吸道,刺激支气管,引发咳嗽甚至喘息等症状。

春天和秋天出现雷暴哮喘的情况较多。“春天,南方花粉浓度高的地区出现雷雨天气时,雷暴哮喘患者就会增多。秋天,北方地区的蒿草、葎草、小豚草等花粉浓度较高,再加上雷雨天气较多,雷暴哮喘患者也相应增加。例如,20239月,内蒙古呼和浩特雷雨天气后,雷暴哮喘患者数量陡增。”秦贺说。

哪些人易出现雷暴哮喘?“当环境中的花粉浓度较高又遭遇雷雨天气时,有过敏体质,特别是对花粉过敏的人,尤其要注意防范雷暴哮喘。”秦贺称,“雷雨天气霉菌也较多,对霉菌过敏的人也要注意防护。雷暴哮喘可能出现在各个年龄段。”

据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王良录介绍,出现雷暴哮喘的患者,绝大多数都对蒿属、葎草属为主的杂草(莠草)花粉过敏,还有一小部分对真菌过敏。

秦贺告诉记者,对于首次出现雷暴哮喘症状的患者,首先应对症治疗,再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果已明确为花粉症过敏,医生会结合相应症状开展针对性治疗。“建议易过敏,特别是明确有花粉症的患者,在花粉季节来临前的1014天,采取预防性抗过敏治疗,降低发生雷暴哮喘的风险。”秦贺提醒道。

同时,秦贺也建议从未有哮喘发作的夏秋季花粉鼻炎患者,备一支救急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吸入药控制不佳者,可以选择注射奥马珠单抗;已有哮喘的患者,要坚持吸入平喘药。

中国天气网花粉指数显示,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近期花粉浓度非常高。“雷暴哮喘的高风险人群,在花粉季节要关注雷暴预警。雷暴发生时要关好门窗,尽量待在室内。同时,要关注花粉浓度监测预报,当花粉浓度较高时,减少户外活动。”秦贺强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7/c14739-40210726.html

 

 

返回目录>>

 

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2024-04-04    北京青年报

 

孩子今年5岁了,但不太喜欢和别人说话,长辈问他问题也不愿意回答,脾气比较差,难以控制情绪,请问该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并提高与人交往能力?

专家观点

北京市东城区春江幼儿园教师、一级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石敬宇:当孩子有坏情绪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接受并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去对待孩子。

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家长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要帮助孩子辨识情绪并进行情绪管理。一些家长不理解孩子情绪发展的复杂性,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开心地微笑。孩子一哭闹,他们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制止。这样孩子就失去了体验丰富情绪的机会。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有必要让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喜、怒、哀、乐。认识之后就是要对情绪进行管理,让孩子做情绪的主人。情绪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抑情绪。二是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把握表达情绪的分寸。一些家长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不允许孩子辩解、哭泣,甚至连孩子表达出一些不满的情绪都不允许。这样压抑孩子的情绪非常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

其次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提升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和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到了过多呵护,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家长们应该敢于让孩子面对失败。

最后要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安排一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一起玩耍、学习。在与同伴相处时,要鼓励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协作。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对孩子日后的生活、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家长引导孩子学会与陌生人交流,多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带孩子到商场购物,可以把钱给孩子,让孩子去结账,在这过程中学习如何与陌生的收银员打交道,同时也教会他结账;去餐厅点餐时,可以让孩子主动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和服务员多交流;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玩时候,可以鼓励孩子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学会分享彼此的玩具,交到新的朋友。

每个情绪小怪兽的背后都有一个没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存在即合理。真正有效的情绪管理,处理的是情绪背后的需求。当情绪来了不要怕,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做三次的深呼吸,坐下来冷静一下,引导幼儿说出心里的感受,正确地表达出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04/c14739-40209821.html

 

 

返回目录>>

 

青海公开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598

2024-04-03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高列) 近日,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青海省大学生乡村医生公开招聘公告》。《公告》称,为促进青海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补充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期青海省将公开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598名。

  《公告》称,经考试通过的入职人员,在试用期满后有机会被纳入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专项事业编制管理,享受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同等待遇。此次招聘严格按照《青海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办法》等规定执行,其中报名、笔试工作由青海省卫生健康委会同各市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403/494361.html

 

 

返回目录>>

 

广西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管理

2024-04-03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唐湘利)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试点工作启动。试点工作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选取15家医疗机构参与,每家试点医院安排100万元用于医疗护理员培训、鉴定、师资培训等方面支出,力争今年年底前形成试点经验在全自治区稳步推广。

  据了解,今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试点方案》,推进试点工作开展。

  《试点方案》提出,积极探索医疗护理员统一登记、统一培训、统一评价、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六个统一”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护理服务供给、医疗护理员管理、技能培训评价、护理服务业促进、风险防控“五个体系”,深化医疗护理员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四化建设”,推动护理服务省事、省心、省力“三省服务”,坚持不额外增加患者负担、不降低从业人员收入。

  《试点方案》提出,政府部门通过完善政策支持、强化技能培训、加强行业监管等措施,推动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指导医疗机构、陪护服务机构,对在岗的医疗护理员进行摸排,组织对未获取病患陪护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医疗护理员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同时,鼓励在医疗机构内从事辅助护理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考核、获取证书,并将有意愿者逐步纳入陪护服务机构进行培训和管理。

  《试点方案》提出,鼓励医疗机构与陪护服务机构协力提高辅助护理服务能力,畅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鼓励陪护服务机构建立线上点单平台,开发线上点单、接单、缴费、评价、投诉等功能,将医疗护理员身份信息、健康情况、培训考核、就业创业、证书信息、服务记录、诚信记录、满意度调查、奖惩记录等信息纳入平台管理,打造全流程、专业便利的智慧服务体系。

  《试点方案》提出,引导陪护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鼓励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辅助护理服务内容、人力资源成本等因素,科学评估确定服务价格。服务价格和服务内容实行明码标价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202512月前,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试点工作在全自治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推广覆盖面不低于50%202612月前,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推广覆盖面不低于80%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403/494360.html

 

 

返回目录>>

 

 

吉林启动培训500名乡镇卫生院院长

2024-04-03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杨萍) 近日,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2024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对500名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工作。据悉,此项工作被列为2024年吉林省民生实事,要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边境县全覆盖。

  《实施方案》明确,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遴选优秀人才,确定为培训师资。培训从4月开始,历时6个月,按照省、市分层进行,结合各级各地实际制定培训方案,通过集中培训、“巡回教学”、线上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内容涵盖基层卫生政策、卫生院管理知识、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村医“积分制”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服务基层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全生产等。

  《实施方案》要求,严密组织,强化管理,用好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拨付给各地的专项培训经费,认真严格开展培训自评,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403/494358.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