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2-18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告别“节后综合征” “元气满满”开工这样做

2024-02-17     网易健康

 

春节长假就要结束,一些人会感到疲倦、失眠、昏昏欲睡、难以集中精神,身体好像被“掏空”……这很有可能是“节后综合征”。假期结束后,我们该如何调理“节后综合征”?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田宏介绍,“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状态的戏称,指的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尽快恢复“元气满满”的状态?田宏表示,首先要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假期有人会大睡特睡或者熬夜,这种习惯在上班后恢复正常作息时会很不适应。在刚上班的前几天,睡觉时间可以提早一些,睡前泡泡脚,能消除疲劳并有助于睡眠。

其次,上班前三天不宜安排高强度工作,假期结束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计划中会增加焦虑感。应尽量安排一些有计划性的工作,给自己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

“在饮食方面,要调整饮食、节制饮食。可以吃三天素食,每次吃七分饱,同时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这也有助于消化道的健康,将胃口调整到正常状态。”田宏说。

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负责人李衍乐表示,对于“节后综合征”,中医认为这是由经络不通、虚实不调引起。适当的运动则有利于缓解疲劳,恢复精气神。

“若节日期间长时间打牌、看电视、久坐久卧,可造成气滞血瘀、经络受阻,从而出现全身倦怠乏力、腰背酸痛等症状。”李衍乐说,可适当进行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也可按揉位于腘窝正中的委中穴,或进行中药泡脚、熏蒸等治疗,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促使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使经络气血得以正常运行,缓解疲劳。

调节情绪和心情舒畅也很重要。李衍乐说,上班后要及时调整情绪与心态,不急不躁。有意识使用腹式呼吸,使自己心情平静、放松。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6A3FV805346RC6.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紧绷“安全弦”,过好“安全年”——

卢江书记、周宇辉副书记春节前到辐射安全所慰问

2024-02-1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28日,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龙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卢江、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带队到辐射安全所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并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中心党委办公室、保卫处、后勤运营管理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有关同志参加,辐射安全所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处室陪同。

  卢江书记、周宇辉副书记一行听取辐射安全所关于安全生产隐患全面排查、应对措施制定落实,以及下一步安全保障工作的汇报,与会人员就辐射安全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卢江书记围绕辐射安全所消防安全风险隐患台账的落实情况进行“一对一”核验,现场查看实验室老旧设备、实验楼木质屋顶和安全隐患、刻度楼老旧放射源处理、出租房和研究生宿舍管理等整改和安全防范情况。

  卢江书记强调,辐射安全所作为一个独立于中心园区,且拥有家属区管理的单位,各项安全工作风险点多、难度大、任务重。辐射安全所党委和领导班子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断强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隐患全面排查,风险管控到位,抓好各项安全措施落地落实。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2/t20240211_272925.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坚持业务学习 促进学科发展

2024-02-08    北京市疾控中心结核病实验室

 

  为全面提升科室业务人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服务优良的检测队伍,结核病实验室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交流。202427日,结核病实验室邀请前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主任王甦民教授为科室技术人员进行了题为“浅谈学科发展和研究创新”的培训。

  王甦民教授以结核病的学科建立引出本次培训的内容,他指出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40年代结核病的疫情才得到有效控制。1993年全球结核病进入紧急状态后,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从我国历次结核病流调数据发现,虽然我国的结核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距离WHO提出的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对于当代结核病从业人员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资深专家,王甦民教授在学术发展上给大家提出建议:1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紧密关注学科发展;2密切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工作;3关注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并应用于常规工作。对于相关课题和论文的选题根据个人专长、工作基础与单位条件,紧密结合工作需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发展。在开展实验研究前要有科学严谨、缜密的科研方法设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授课中,大家积极交流发言,互相探讨,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次培训,全科人员对结核病学科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当前结核病的疫情形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对结合工作需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有更明确的思路。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7103.shtml

 

 

返回目录>>

 

市疾控中心召开2024年春节值班值守工作培训会

2024-02-09    天津市疾控中心办公室

 

  为落实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局关于春节值班值守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心值班工作,提升值班工作业务水平,28日下午,中心召开了2024年春节值班值守工作培训会。

  会上,办公室传达上次春节值班值守相关要求,强调值班工作的重要性、值班岗位职责,并对值班工作的流程规范进行了详细讲解培训,确保值班工作运转顺畅。

  中心副主任张明月对春节值班工作向与会人员提出要求,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值班工作的重要性,严格落实值班工作制度,牢固树立值班工作的责任意识;二是强调值班人员遇到上级通知或突发事件要及时报告,熟练掌握值班工作的要求与流程,妥善处理各种突发紧急状况;三是对春节期间值班值守人员代表中心领导班子表示感谢,向坚守值班人员及家人致以春节问候。

  会后,办公室工作人员带领新入职人员前往值班室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值班事项,并要求新入职人员要主动加强值班业务学习,掌握重要紧急信息报送流程,确保春节假期值班联络畅通、运转高效。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2/09/030131606.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努力运动能获得“快乐水”自由?超10万人长达30年的研究表明:

含糖或甜味剂饮料,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即使运动也无济于事!

2024-02-17     生物谷

 

运动虽然具有强身健体的效果,也能消除一大部分吃宵夜喝饮料带来的罪恶感,但是运动消除不了“快乐水”带来的健康危害!

近年来,“抗糖”一词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由于含糖食品对健康存在的巨大危害,各种减糖、替代糖的花样也层出不穷。运动作为一种能给健康带来巨大益处的方式,能否抵消含糖饮料带来的伤害呢?这个问题最近得到了科学家的关注。

最近,Lorena S Pacheco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标题为“Sugar-sweetened or artificially-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该研究包括纳入了121,70130-55岁的注册护士,以及51,52940-75岁的美国男性卫生专业人员。在排除了有糖尿病、CVD(定义为有CAD病史,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癌症病史的个体。最终分析包括65,730名女性和39,418名男性。每2年向参与者发送调查问卷,每隔4年使用自我管理的食物频率问卷对饮食进行评估。

参与者被要求平均每月食用含糖饮料(SSBs)和人工甜味饮料(ASBs),分为“从不或少于1/月”到“6/天 ”不等。按SSBASB摄入量分为3类:1) 从不或< 1/月;2) 1 -4/月;3) 2/周。

同时每两年对两个队列参与者的身体活动量进行评估,活动分为中等活动(步行、小强度运动、举重、健身操等活动)和剧烈活动(包括慢跑、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和其他有氧运动、壁球/壁球、网球、户外工作和爬楼梯)。

最后评估新发的相关心血管疾病 (CVDs) ,包括冠状动脉疾病(CAD)和脑卒中。最后在这两个美国的队列中,共记录了13,269CVD病例,其中男性6156例,女性7113例,最长随访时间分别为30年和36年。

结果显示,与从不/很少摄入SSBs的参与者相比,每天摄入2SSBs的参与者患CVD 的风险增高21% (HR =1.2195% CI1.12 , 1.32P-trend <0.001)

而通过比较身体活动量,发现活动量高者CVD发病风险降低了34%。此外,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每天每增加1SSBsASBs的摄入量分别与15%12%CVD风险增加有关。

随后,进一步的分析纳入了对身体活动量的分类,不符合活动量的参与者,按每天1次的SSB递增,CVD风险为12%HR=1.12 ;95% CI: 1.04,1.20),符合活动量的参与者,CVD风险为18%HR=1.1895%  CI: 1.10,1.26)。同时在对身体活动量进行分析时,未观察到与ASBs的显著关联。

与参照组相比(符合体力活动指南,饮用SSBs < 1/月),不符合身体活动量指南且每周摄入2SSBs的参与者发生CVD风险的HR1.4795% CI: 1.37,1.57)。符合活动量指南、每天摄入2SSBHR=1.15 ; 95% CI: 1.08,1.23)的人群也有较高的CVD风险。因此,即使每周满足身体运动量,只要食用2SSBs,仍会造成心血管健康的损害。

而与参照组相比,不符合身体活动量指南且ASBs摄入量<1/月的参与者,CVD风险增加29%HR=1.2995% CI:1.22,1.37),与不符合活动量指南且ASBsHR=1.2995% CI:1.22,1.37)摄入量为2/周的参与者一致。

最后在调整社会经济地位和膳食因素后,其结果也保持一致。在符合和不符合体力活动标准的重度SSB摄入者中,CVD风险的HRs活动分别为1.14 95% CI:1.08,1.21)和1.4495% CI:1.35,1.53)。与进行了体力活动的参与者相比,重度SSBASB参与者和处于体力活动前25%(高体力活动水平)的人群的HR略有减弱。

总的来说,在调整了危险因素和其他饮食变量后,SSB的摄入与CVDCAD的风险呈线性正相关,而体力活动与CVDCAD和卒中风险呈线性负相关。而从某些微小的方面来看,每天每增加一份ASB摄入量与CVD风险之间也存在显著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SSB摄入量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符合身体活动量指南且SSBs摄入量> 2/天的个体比符合体力活动指南且SSBs摄入量< 1/天的个体具有更高的CVD风险。总之,该研究表明,运动锻炼的保护作用并没有减轻SSB摄入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

综上,运动虽然具有强身健体的效果,也能消除一大部分吃宵夜喝饮料带来的罪恶感,但是运动消除不了“快乐水”带来的健康危害,所以大家还是要尽可能少喝含糖饮料!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e7f8136251a.html

 

 

返回目录>>

 

Circulation | 山东大学陈玉国/徐峰等合作发现血管钙化的致病新机制

2024-02-17    生物探索

 

该研究揭示了4-HNE作为血管钙化的关键介质,并揭示了Runx2通过其K176位点的羰基化稳定的新机制。

山东大学陈玉国、徐峰及Wei Shujian共同通讯在CirculationIF 38)在线发表题为“Carbonylation of Runx2 at K176 by 4-Hydroxynonenal Accelerates Vascular Calcific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4-羟基壬烯醛使Runx2K176位点羰基化加速血管钙化。慢性肾脏病患者和模型小鼠血清中4-HNE水平升高,钙化动脉切片免疫染色检测4-HNE水平升高。ALDH2敲除或平滑肌细胞特异性ALDH2敲除加速了模型小鼠血管钙化的发展,而过表达或激活则阻止了小鼠血管钙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骨软骨分化。

在冠心病患者中,ALDH2 rs671基因突变的患者发生更严重的冠状动脉钙化。4-HNE促进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和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钙化和体外成骨软骨分化。4-HNE增加Runx2(矮子相关转录因子-2)水平,当Runx2被敲低时,4-HNE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作用减弱。Runx2在赖氨酸176位点的突变降低了其羰基化,消除了4-HNE诱导的Runx2上调。该研究表明,4-HNE通过直接羰基化Runx2K176位点来增加Runx2的稳定性,并促进血管钙化。ALDH2可能是治疗血管钙化的潜在靶点。

血管钙化是由钙在血管壁的异常沉积引起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和血管壁的狭窄中起着关键作用。异位血管钙化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中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尽管存在一些不一致之处,但血管钙化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几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肌成纤维细胞,参与血管钙化的过程VSMCs的骨软骨分化是血管钙化的主要因素,在血管钙化中起着关键作用Runx2 (runt相关转录因子-2)VSMCs向骨软骨生成表型转变的中心调节因子。Runx2在动脉粥样硬化钙化血管组织标本中表达升高,Runx2的表达受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的调控。此外,Runx2可以通过磷酸化、乙酰化和SUMOylation等方式进行翻译后修饰。

脂质过氧化产物已被证明在血管钙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各种醛类、酮类、酸类和其他低分子量挥发性物质。然而,迄今为止,脂质过氧化产物对血管钙化的影响很少被研究。4-羟基壬烯醛(4-HNE)是脂质过氧化的主要最终产物,是一种活性极强的有毒醛,可诱导蛋白质羰基化并与核酸发生反应。4-HNE在细胞增殖、细胞死亡和其他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已被充分研究,但4-HNE与血管钙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4-HNE的解毒作用主要由醛脱氢酶2 (ALDH2)介导ALDH2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并通过清除4-HNE作为心肌损伤、中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的保护因子。

该研究检测了人类标本和小鼠模型血管钙化过程中4-HNE的水平、体外研究4-HNEVSMCs成骨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利用基因工程小鼠,还探索了ALDH2在血管钙化中的可能作用。该研究发现4-HNE通过羰基化Runx2K176位点而不改变其转录活性来稳定Runx2,从而加速血管钙化,促进VSMCs的骨软骨分化。总之,该研究揭示了4-HNE作为血管钙化的关键介质,并揭示了Runx2通过其K176位点的羰基化稳定的新机制。VSMCs中的ALDH2通过清除4-HNE阻止血管钙化。这些发现确定脂质过氧化和ALDH2是预防患者血管钙化的潜在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f7f813541ba.html

 

 

返回目录>>

 

《自然评论·心脏病学》:超加工食品,心血管疾病的大患!

2024-02-17    网络

 

成人摄入超加工食品与多种慢性病之间存在关联,包括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纵观人类历史,保存食物的方法一直在演变。老祖宗用风干、腌制等方法延长食物的保质期,现代人又增加了膨化、氢化、羟基化以及各种添加剂等“科技与狠活儿”。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食物——超加工食品(UPF)。

可惜的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中诞生的超加工食品,带来的却是整体饮食质量的下降。《自然评论·心脏病学》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总结了食品加工的历史演变和相关的流行病学证据,指出了超加工食品对心脏和代谢的危害。

到底什么是加工食品?

根据Nova分类,食品可以大致分为四个类别:

1)未加工或简单加工的食品(如:水果、肉、牛奶)

2)加工过的烹饪原料(如:油、黄油、盐)

3)加工食品(如:罐头、盐渍或糖渍的坚果、烟熏的肉类)

4)超加工食品(如:冰淇淋、汉堡、巧克力)

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使用的加工方法。加工食品可能使用了干燥、冷冻、巴氏消毒、发酵、糖/盐渍等工业处理,超加工食品涉及的加工流程则显得狠活儿含量更高,包括氢化/水解等化学处理、膨化/油炸、调味/着色/乳化等额外添加剂,而且往往有精致的包装。

由此产生的超加工食品普遍由经过提取和化学改性的物质制成,营养成分并不全面。

超加工食品的过度加工

1990年代至今,超加工食品的消费量激增,逐渐取代了以未加工或微加工食品为主的传统饮食。在传统饮食文化已经衰落或局限于特定群体的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超加工食品在饮食中的占比已经超过40%,在美国和英国已经接近60%

说不震惊是假的。之前读《杂食者的两难》,书中提到,我们如今走进超市,已经越来越难接触到食物原本的形态,比起完整的蔬果和新鲜的肉,货架上越来越多的是精美包装袋里的蔬果脆片和肉脯香肠。

然而,这些拆袋即食、让人觉得食物触手可及的方便产品带来的却是整体饮食质量的下降。

大量摄入超加工食品对饮食质量的不利影响是公认的。一项荟萃分析统计了14个中高收入国家的膳食构成,结果显示超加工食品占总卡路里摄入的16-57%,高超加工食品占比导致营养水平的下降。这表现为饮食的能量密度增加,游离糖和饱和脂肪含量升高,纤维、蛋白质、钾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降低。此外,超加工食品为主的饮食模式也缺乏植物性食物。

纵然世界各国人民饮食口味差异巨大,对超加工食品的喜好应该也大有不同,但超加工食品导向的结局都是同样的营养不良。

2023年,一篇论文分析了67个队列研究的数据,总结出了超加工食品对健康的影响。成人摄入超加工食品与多种慢性病之间存在关联,包括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大多数情况下,研究都确定了超加工食品与慢性病的明确剂量反应。

列举一些数据,超加工食品摄入量高的人相较摄入低的人健康风险更高,2型糖尿病(40%)、高血压(23%)、超重(36%)、肥胖(55%)、心脑血管事件(35%)、全因死亡(29%)和心血管死亡(50%)等风险增加。

超加工食品的问题还不止营养不均衡。超加工食品普遍更便于食用,让人在获得饱腹感之前吞下了更多热量;超加工食品还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的特征和完整性,从而导致炎症增加和葡萄糖代谢失衡;超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会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超加工食品的塑料包装释放的化合物也会影响内分泌。

综合来看,超加工食品除了方便真的是没什么优点。

但我们好像也没什么选择,超加工食品/自己做/白人饭里三选一,好像也选不出来……只希望现在这些在卷000卡路里的生产商们,早点开始卷0加工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944813539f0.html

 

 

返回目录>>

 

JEM:清华大学刘万里团队等发现

阳离子通道TRPV2增强B淋巴细胞激活和功能的新机制

2024-02-17    生物世界

 

该研究报道TRPV2B细胞中的高水平表达与流感抗体的生成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显著相关,阐明TRPV2主要通过调节膜区离子流动和细胞骨架的重塑来影响B细胞的活化。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和免疫学研究所刘万里团队与来自国内临床免疫学和基础免疫学领域的多位合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团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赵晓东团队、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王庆文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敬仁团队)合作,在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Ion channel TRPV2 is critical in enhancing B cell activation and fun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家族分子TRPV2可以作为离子通道型的B细胞抗原受体增强型辅受体(activating BCR co-receptor as exemplified by CD19-CD21-CD81 complex),增强BCR跨膜信号转导和B细胞免疫活化功能的新模型,并发现TRPV2的表达量与疫苗免疫效果和自身免疫疾病发展呈正相关,提示其在生理病理方面有重要价值。

该研究发现TRPV2是在B淋巴细胞中唯一高水平表达的TRPV家族成员,且是在IgG-BCR型记忆性B细胞中表达最高的TRPV家族成员,对于B细胞的免疫活化和功能至关重要。在生理方面,揭示TRPV2的表达水平与流感特异性抗体生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在B细胞缺失TRPV2小鼠中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显著缺陷,揭示了TRPV2在免疫反应和抗体生成中的关键调控作用;此外,该研究还发现TRPV2在新生儿、老年人群中的表达水平普遍较低,为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提供了新的解释,并为针对性地提升疫苗保护效果开辟了新途径。

在病理层面,发现B细胞中的TRPV2表达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成年和儿童)的疾病发展呈显著正相关。针对病人队列的更精细的B细胞亚群分析揭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和健康志愿者中,TPRV2表达量在Naïve B细胞亚群没有差别,而只有在记忆性B细胞亚群呈现极大差别;更重要的是经过临床药物治疗(例如类固醇、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羟氯喹、甲氨蝶呤、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后,TRPV2表达量显著下降,这一发现不仅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开辟了新的靶点和治疗策略,更凸显了TRPV2作为自身免疫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在机制方面,发现TRPV2主要通过阳离子通道孔结构域及N-ANK结构域调控B细胞的膜电势及细胞骨架重塑来调控B细胞的活化。

综上,该研究不仅阐明了TRPV2在调控B细胞活化及功能中的关键作用,还为未来提高疫苗效能、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首先,该研究发现TRPV2作为B淋巴细胞中唯一高表达的TRPV家族成员,对于B细胞的免疫活化和功能至关重要。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观察广谱TRPV等阳离子通道抑制剂(钌红)在B细胞激活后对BCR在免疫突触中的时空分布影响,发现抑制剂会抑制BCR在免疫突触的招募。进一步研究发现,TRPV家族成员中只有TRPV2B细胞中高表达,且在IgG-BCR型记忆性B细胞中表达量最高;通过细胞水平的敲除/敲减TRPV2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了TRPV2对于B细胞免疫突触形成的重要性;在TRPV2全身敲除及B细胞特异性TRPV2基因敲除小鼠以及嵌合体小鼠中,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TRPV2对于BCR下游信号(PI3K-p85pSYKpAKT)、B细胞活化(CD86)、B细胞增殖以及抗体产生(TI抗原及TD抗原)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生理方面,该研究发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RPV2的表达水平与流感特异性抗体生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在B细胞缺失TRPV2小鼠中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显著缺陷,揭示了TRPV2在免疫反应和抗体生成中的关键调控作用;此外,已有研究报道,相比于成人,婴幼儿及老年人对于疫苗的抗体相应及抗感染能力较弱,通过建立儿童队列,本研究发现TRPV2在新生儿(≤60天)、老年(>60岁)人群中的表达水平普遍较低,为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提供了新的解释,揭示了调节疫苗效能和增强特殊年龄群体免疫响应的潜在机制,为个性化疫苗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为提升群体免疫保护效果指引了新的策略方向。

再次,B细胞的过度激活容易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因此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队列,并结合多个SLE数据库,证明TRPV2SLE病人PBMCB细胞中的显著高表达,与SLE的疾病进展呈正相关,主要差异指标包括anti-dsDNA抗体、anti-Sm抗体、Coombs指标、C3水平、SLEDAI指数等。进一步分析发现,TRPV2主要在记忆B细胞中高表达。更为关键的是,在SLE治疗的预后研究中,TRPV2的表达水平伴随着有效治疗而降低,表现出对于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类等临床药物敏感、对于干扰素-α-激肽(IFN-K)类实验性疗法(pre-clinical)不敏感的特征。这一发现不仅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开辟了新的靶点和治疗策略,还凸显了TRPV2作为自身免疫疾病进展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最后,在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构建TRPV2的不同突变体回补实验发现TRPV2N端锚定蛋白重复序列区(ANK区域)及离子通道孔区域对BCR在免疫突触中的富集发挥重要作用。ANK主要通过细胞骨架起作用,离子通道孔主要介导膜区离子流动起作用,研究发现TRPV2主要通过介导由阳离子流引起的细胞膜去极化以及细胞骨架的重建来发挥调控B细胞激活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报道TRPV2B细胞中的高水平表达与流感抗体的生成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显著相关,阐明TRPV2主要通过调节膜区离子流动和细胞骨架的重塑来影响B细胞的活化。缺乏TRPV2B细胞在免疫突触形成过程中,细胞骨架重组和下游信号转导方面表现出显著缺陷。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TRPV2B细胞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还为未来提高疫苗效能、开发自身免疫病的新型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68681360251.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中疾控:我国自主研发的猴痘mRNA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2024-02-16     网易健康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谭琪欣 编译)216日,中疾控周报官网发布了一篇名为《猴痘疫苗的研发现状与进展》的综述报告,披露了我国猴痘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猴痘疫苗的国内研发进展迅速,我国自主研发的猴痘mRNA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上述报告指出,自2022年以来,全球已报告了多例猴痘感染者死亡案例,主要为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等。自去年6以来,在我国也先后报道了多起猴痘散发病例,数量仍在上升。疫苗接种是预防猴痘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全球范围内仍然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的预防疫苗获批,为了应对当前的猴痘疫情,迫切需要一种更安全、更有效和高度特异性的猴痘疫苗。

据介绍,我国已有多家生物药企以及科研机构开展了猴痘疫苗的研发工作,主要研发类型为复制缺陷型猴痘减毒活疫苗及猴痘mRNA疫苗。其中,进展较快的是中国生物疫苗研发团队,据介绍,中国生物开发了三种针对猴痘的候选mRNA疫苗VGPox1-3VGPox1-3具有独特的抗原设计,在免疫小鼠上可强烈诱导抗痘病毒特异性抗体,较现有减毒活病毒疫苗更为安全,而且免疫后能够更早地产生预防病毒的中和抗体。此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研发团队开发出多价猴痘mRNA疫苗,攻毒实验显示能够100%保护小鼠免受痘病毒攻击,且多种指标证实其安全性良好。

“现阶段,猴痘疫苗的研究进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实验进展缓慢、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以及与猴痘疫苗的当前变异和特异性相关等系列问题,但相关动物实验的结果增强了我们对新一代猴痘预防和治疗疫苗研发成功的信心。”报告指出。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3FIABG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经常半夜突然“自然醒”,难再入睡,是怎么回事?或是这5种毛病

2024-02-16     网易健康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而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数据,2022年我国居民睡眠状况不容乐观,超25%受访者睡眠不足7小时,晚睡、浅睡成常态。

睡眠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近期更是有研究发现,三四十岁时晚上睡不好,可能会增加痴呆风险。

一、三四十岁夜间总醒,老了认知更容易出现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年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导致许多人难以享受宁静的睡眠。一项于13日刊发在《神经学》杂志的研究指出,在30-40多岁时,夜间频繁醒来的中年人在十年后面临着超过两倍的认知问题风险。

研究纳入了526名参与者,其平均年龄为40岁。通过佩戴手腕活动监测器,研究者测量了他们的睡眠持续时间和质量。在长达11年的随访期间,参与者的平均睡眠持续时间为6小时,平均睡眠碎片率为19%

11年后的认知能力测试中,包括处理速度、执行功能、记忆力和流畅性等方面,研究发现睡眠中断最为严重的人群中,相较于睡眠中断最轻的人,认知能力较差的概率高出两倍以上。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医师陈彧媛、郑莉明也表示,通常情况下,人们在40岁时开始明显感觉到睡眠质量的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夜间醒来的次数逐渐增多,睡眠逐渐变得更为片段化。

随着中老年人睡眠过程中觉醒次数的增加,睡眠效率(实际入睡时间占总卧床时间的百分比)会逐渐降低,这可能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认知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效率可能对维护全面健康至关重要。

二、经常在凌晨34点醒来,可能是4种疾病信号

凌晨三四点醒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经历,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据日本睡眠医学专家三岛和夫教授解释,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下降所致。

虽然偶尔在半夜醒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频繁发生过于早醒的情况,可能潜藏着潜在的健康危机。

美国《预防》杂志总结了夜间醒来的5个身体健康因素,排查并针对性地解决以下因素,或许你就能睡个好觉。

1.甲状腺问题

甲状腺过度活跃可能导致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分泌激增,引发失眠和焦虑。而甲状腺功能低下则可能增加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症的风险35%

2.呼吸问题

季节性过敏、感冒等因素可能导致夜间辗转反侧。其他引起气道狭窄的因素包括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和扁桃体肥大。

3.睡眠呼吸暂停症

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尤其是更年期的到来,身体发福,她们有可能像男性一样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症。

4.轻度抑郁

半夜醒来是轻度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睡眠与抑郁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5.夜尿多

即使睡觉前限制了饮水量,每晚仍可能醒来小便2~4次,这可能是水和电解质失去平衡的结果。如果身体里没有足够的盐,就会尝试排放一些水。

三、想要睡个好觉,医生给出3点建议

确保充足的睡眠是维护健康的关键。长期缺乏睡眠会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睡眠障碍门诊睡眠医学科主任余正和指出,拥有良好的睡眠意味着入睡迅速、深度睡眠、不易惊醒,醒来后精神焕发,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要实现这样的好睡眠,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保持固定的生物钟

关注个体的生物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入睡和起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睡眠节律。

2.有足够的睡眠动能

白天清醒时间越长,夜间睡眠的动能越足。尽量在感到困意时上床睡觉,避免长时间躺在床上。适度的白天运动可以增加体内腺苷含量,促进更好的夜间睡眠。

3.放松身心

对付失眠,最重要的是避免对睡眠的恐惧和焦虑。定期进行一些放松练习,如瑜伽、太极、腹式呼吸等肌肉逐渐放松的训练,对提高睡眠质量非常有帮助。阅读、聆听轻音乐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注重睡眠健康,关注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睡眠习惯,对全面的身体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N21E210514BBVC.html

 

 

返回目录>>

 

春节特辑七:节日期间,如何吃得科学、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2024-02-16    网易健康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社会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已经不用再像祖辈一样为下顿饭吃什么发愁。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很多疾病也伴随而来,很多“富贵病”甚至都是“吃”出来的。

节日期间,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如何吃得科学、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让我们看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怎样吃才科学、营养和健康。

平衡膳食的八条准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2022)》)提出八条平衡膳食的准则:

1、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3、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5、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6、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7、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8、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这是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

除了喂养6月内婴儿的母乳外,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物可以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及全部营养素,只有通过合理搭配才能满足营养需求。

我们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类、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品。《指南(2022)》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合理搭配。

相对于大米、面条、馒头等食物,谷物和豆类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每天应摄入谷类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各年龄段人群每天都应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无论哪个年龄段,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都应坚持运动。每周应保证5天中等强度的运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天最好能步行6000步;每周保持2~3天高强度有氧运动,加强抗阻运动。减少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一下。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餐应保证有3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每天摄入200~350g的新鲜水果,相当于2~3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分量;值得注意的是,果汁不能代替水果。

每天应摄入300~500mL以上液态奶,如果因为喝奶后会出现乳糖不耐受引起的拉肚子等症状,可以更换为酸奶,但要注意是酸奶,不是酸奶饮品。如果仍无法耐受,也可以尝试奶粉、奶酪等乳制品。

每天至少1个鸡蛋,吃鸡蛋不丢弃蛋黄

蛋白质是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之一。每天应摄入120~200g鱼禽蛋类食物,每周最好2次或300~500g鱼类,蛋类300~350g,畜禽类300~500g

鸡蛋是很好的营养食物,每天最少摄入1个鸡蛋。如果身体没有禁忌食用鸡蛋,数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增加。蛋黄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7.5%)、单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一半以上正是橄榄油当中的主要成分——油酸,对预防心脏病有益)以及磷,铁等微量元素,吃鸡蛋时不应丢弃蛋黄。

清淡饮食, 控油控盐

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在2016版《指南》推荐盐的摄入量是每天6g2022版将食盐的摄入严格限制在5g

据统计,我国大约只有20%的人每天摄入盐在5g左右,绝大部分人的摄入量在每天9~10g,甚至更多。

1个啤酒瓶盖大约可容纳6g左右食盐,可以参照这个标准,大约估算5g食盐的量。

少吃油炸食品,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控制在2530g,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控制在2g以下。反式脂肪酸不是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食用后会增加罹患冠心病的几率。油炸食品含有较多反式脂肪酸,因此不建议多食用油炸食品。

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在25g以下。1罐可乐中的添加糖大约是37g。如果喜欢喝可乐,每天最好控制在1罐以内。

每天饮酒量不超过15

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如饮酒,一天饮用的酒精量不应超过15g。这大约相当于450ml啤酒,或150ml葡萄酒,或238度白酒。

《指南(2022)》建议: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喝水1700ml,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ml

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我国饮水量不足的现象较普遍,我国2/3人群饮水不足。饮水过少会降低认知能力和体能、增加泌尿系统疾病患病风险。但将含糖饮料替代白水,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每天吃早餐。规律进餐、饮食适度,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

一日三餐,两餐的间隔以4~6小时为宜。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20:00为宜。学龄前儿童除了保证每天三次正餐外,还应安排两次茶点。

使用公筷,避免传播疾病

使用公筷有助于降低传染病,如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传播的几率。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全部家庭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富贵病也不是一顿饭吃出来的。想要拥有强健的体魄,不仅要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还要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生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2D9ADH05149OK0.html

 

 

返回目录>>

 

痛风患者,若能纠正这3个行为,或能保持尿酸稳定,预防痛风发作

2024-02-16    网易健康

 

痛风是目前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在大多数眼里,痛风可能是老年人的“专属”,但是近些年来,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受到了痛风的“偏爱”,尤其是长期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年轻人,更是痛风这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我们都知道,痛风之所以反复发作,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尿酸浓度持续性升高,当尿酸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患者体内的尿酸盐就容易结晶并沉淀在人体的关节部位,当这些结晶沉淀越多,也就越容易引发关节红肿以及痛风的发作。

而导致尿酸的升高,除了与年龄以及饮食因素有关外,一些日常行为习惯,或也是导致人体内尿酸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若能纠正这3个行为,或能保持尿酸稳定,预防痛风发作。

1.熬夜

其实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年轻人痛风发作的时间,多半都是在半夜,尤其是对于经常熬夜的年轻人来说,在半夜出现痛风发作的现象,往往会更加频繁和常见。

近几年来,随着电子产品以及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熬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多数年轻人也对熬夜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习以为常,可是,长期性熬夜不仅会影响人们第二天的精神状态,使人体的行为反应和工作效率等都受到一定影响,而且还会不断加重机体的负担,导致人体的各大器官都受到一定的损伤。

不仅如此,熬夜还会引发内分泌紊乱,降低人体的代谢速率,从而使得体内的尿酸水平上升,久而久之,也就容易使得痛风反复发作。

2.大量饮酒

长期酗酒,也是导致人们容易受到尿酸侵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拥着悠久的喝酒文化历史,而且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人都长期有着喝酒的习惯和喜好,但是,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会对人体的心脑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和损伤,更是会对人体的肝脏产生严重影响,容易引发脂肪肝等肝脏疾病。

更重要的是,长期过量的饮酒,同样会影响人体的代谢速率,容易导致体内的尿酸水平失衡,而当人体内的尿酸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时,就容易使得痛风这种病症反复发作。所以,人们想要缓解痛风,尽早改正酗酒的习惯也非常重要。

3.大鱼大肉的饮食

我们都知道,在临床上引发痛风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饮食,若是人们常年在生活中保持着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经常吃一些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那么时间一长,自然就容易引发高尿酸,甚至痛风等慢性疾病,所以,想要缓解痛风,尽早这种不良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IHGV9GL05149OON.html

 

 

返回目录>>

 

假期结束踏归途,这份健康提示请查收

2024-02-17    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216日电(记者 蔺娟)春节假期即将结束,疾控专家提醒公众,返程前要做好计划和准备,返程后应密切关注个人健康,克服节后综合征。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返程前要做好计划和准备,安全踏归途。驾车返程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交通路况,开车途中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切勿疲劳驾驶。乘坐火车、飞机、客运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客运场站时,建议规范佩戴口罩,尽量缩短在人群聚集场所停留的时间。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调整返程计划,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

  专家建议,返程后应密切关注个人健康,克服节后综合征。返程后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根据病情及时就医,切勿盲目用药。调整作息,恢复原有生活规律,按时起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可在假期结束前预留1-2天用以恢复精力和体能。睡前尽量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规律用餐,少油少盐,多吃粗杂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及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尽量避免无节制摄入过油、过甜的食物,给自己的肠胃也“放个假”。适量运动,调节心理平衡,减轻压力,缓解焦虑。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17/c14739-40178196.html

 

 

返回目录>>

 

开工大吉!试试这份食谱,帮你恢复好身材!

2024-02-18     健康报

 

春节过后,许多人自嘲“每逢佳节胖三斤”,懊恼假期的放纵。春节期间的饮食特点通常是吃饭不规律、大鱼大肉多、蔬菜少、滋味厚重、饮料多。假期里,适度放松无可非议,但是假期结束后,上班族重返工作岗位,那就需要着眼长远,回归到正常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了。

三餐规律,吃好早餐

适宜的就餐时间为早餐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2000

每一餐都要有谷薯类(主食)。另外,在动物性食物(鱼虾等水产品、畜肉、禽肉、蛋)、蔬菜、大豆(或者奶类)三类中至少选择两类,还要做到荤素搭配。三餐的食物量可以按照全天的25%30%30%40%30%35%来分配。每餐可以按照蔬菜类食物、动物性食物、主食的顺序来进餐,这样餐后不容易饥饿,血糖也更为平稳。

早餐能在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使我们充满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一定要吃好。上班族早晨时间紧张,面包+鸡蛋+牛奶、包子+豆浆这样的快手早餐是不少上班族的标配。此外,还可以带一些水果或者坚果,作为上午的加餐。

食物多样,智慧选择

努力让自己摄入的食物达到每天12种、每周25种以上。就每天而言,可以这么分配:主食3种、动物性食物3种、蔬菜和水果4种、大豆奶类及坚果2种。

节后,在调整饮食的过程中,大家要特别注意食物的选择。

主食中,糙米、绿豆这样的粗杂粮应占到1/41/3。把土豆、红薯这样的薯类也当作主食,每天摄入50100克,大约是半个土豆(中等大小)的重量。

增加蔬菜的摄入量,最好每天能吃到500克,并分至三餐。多吃深绿色、橙黄色、紫红色等深色蔬菜,重量应该占到蔬菜总量的一半。

适量吃动物性食物。每周至少吃2次水产品,增加水产品在动物性食物中所占的比例;畜肉要以瘦肉为主,少吃肉皮、五花肉等。

大豆类食物,比如黄豆、豆浆、豆腐、豆干等,既是传统美食,也提供丰富和优质的蛋白质,集美味与营养于一身。无论是正餐还是零食,都可以多多考虑;、少煎炸。上班族的午餐除了自带,更多的可能是去餐馆就餐或者点外卖,这个时候也要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食物颜色深浅搭配,尽量少选择油炸、腌制等高油、高盐的食品,同时下单时可以备注低油、无糖、少糖、低盐、调料单放等。如果午餐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蔬菜比较少,晚餐就可以多吃一些蔬菜进行补充。

足量饮水,少喝饮料

注意足量饮水。每人每天喝水15001700毫升。首选白开水,淡茶水、各种花果茶(不加糖)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果汁即使是鲜榨果汁,也不能替代完整的水果。菜汤、鱼汤、鸡汤、菌汤等各种汤品也可以补充水分,但是注意不要太油、太咸。

控制体重,从长远计

虽然有些朋友减肥的愿望很迫切,但是欲速则不达,过分地控制饮食往往减掉的是水分和肌肉,而且会使人感到疲惫、难以坚持。对此,我们建议每月减重速度控制在24千克为宜,而且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循序渐进地达到这个目标。比如,每餐做到“七分饱”,胃里还没觉着满,但是感觉不饿了,这时候就可以放下筷子了。见缝插针增加运动量,工作时也可以每小时起来做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办公室“小运动”,如椅子操、肩部拉伸、抬腿举臂等。

减重不能急于一时,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可持续的健康之道。

摘引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1bhaBwMk9_v5JeqbksRPPg

 

 

返回目录>>

 

戴帽子能保护心脏?医生提醒:冬季戴帽,能防3种病,但1类人别戴

2024-02-18     网易健康

 

“妈!都到家里了,能不能把你那顶黑色帽子摘下来啊?看着多瘆人”

“你懂啥?我戴帽子是为了保护心脏,隔壁楼的张大爷,就是不爱戴帽子,前两天心梗住进了医院,现在还没脱离生命危险呢”

听完母亲的话,刘艳心里不服,但也不敢反驳,毕竟老人家身体健康是头等大事,不过她还是半信半疑地打开了网页,开始搜索:

戴帽子真能保护心脏吗?

一、老人冬天不戴帽,后果可能很严重

刘艳这一搜,颠覆了自己的认知——戴帽子保护心脏,居然是真的!

人的头部,被称为“诸阳之汇”。冬季外出戴帽子,犹如给暖瓶加上一个塞子。

有研究表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子,在气温为15℃时,人体约1/3的热量会从头部散发;

气温在4℃左右时,人体约一半的热量从头部散发;

而在零下10℃左右时,会有3/4的热量从头部“跑掉”。

这么一看,头就像是我们人体的“出风口”,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在室外活动会有很多热量从头部散出。

有临床研究证实,冬季有戴帽子习惯的人群,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明显偏低。

而不戴帽子的人群,如果出门后头部受了寒,就会造成脑血管收缩,轻则使人头晕、头昏、头痛,或者导致头皮营养失衡、脱发,重则导致感冒、口眼歪斜等疾病。

因此,建议老人、小孩、身体素质较差的人群冬季出门选一顶合适的帽子,防止头部散热过多导致病症;

二、冬天一顶帽,能防3种病

老人冬天戴帽子,至少能防3种病:

1、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冬季气温低,风强,人体血管容易收缩,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栓形成,所以戴上帽子可以防止头部过冷,使温度被“盖”在体内,血压升高的幅度降低,进入温暖的环境后也能让血压加快返回正常值的速度。

2、呼吸系统疾病

这可能会有人问,戴帽子和呼吸系统有什么关系呢?头部是对冷热最敏感的部位之一,冬季室内外温度差异大,这很容易使人出现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而戴帽子可以降低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3、头皮损伤

冬季戴帽,除了可以预防疾病,还能隔离冬季供暖加重的雾霾,防止微生物和细菌沾在头皮上使头皮损伤,滋生细菌,起到保护头皮的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强调,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冬天更应该注意戴帽子,否则头部易受寒,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不过,这类人群的帽子不应太紧,应该选择一顶合适的帽子,可以防止头部血液循环不畅而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

三、帽子戴不好,小心闷出病

不得不说刘艳母亲确实是个讲究人,她不仅晓得冬天要戴帽,还知道进屋不能立刻摘帽。

一进屋就摘帽,戴帽子的人一半以上会犯这个错误。

光晓得冬天要戴帽子还不够,一踏进这些误区,帽子还不如不戴:

1、进屋立刻摘帽子

有调查显示,接近48.9%的人从寒冷的户外进入室内后就立马把帽子摘掉,如果此时室内是没有暖气的南方或者温度不够的屋子,会造成人体热量迅速散失,尤其是出汗后,若不小心进风受凉,更容易感冒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帽子过大、过紧、过沉

很多人不爱戴帽子,是因为戴帽子有一种束缚感,很不舒服,这就要学着挑帽子:

帽子不宜太紧,以能插进一根手指为宜;

帽子的重量则以头顶不觉沉、颈部不觉压为宜。

而且,挑帽子时不仅要看它的款式,还要看它的功能,比如帽子过大,不仅起不到良好的防寒保暖功效,外出活动时还容易遮挡视线;

帽子过沉则会给头部及颈椎带来过大的负担,不方便抬头或扭头;

帽子太紧不仅很不舒服,还会对头皮造成压迫,影响头部血液循环,发际部位受帽子压迫较重,毛孔容易松弛,可能导致脱发。

3、帽子不换洗

不少人只有一顶帽子,戴一整个冬季,这是很不利于头皮健康的。人的头皮分布着丰富的皮脂腺,会分泌大量油脂,加上出汗、沾染灰尘,帽子的里衬和帽檐上就会变得油腻、细菌大量滋生。

因此建议大家可以一周洗一次帽子,不好清洗的材质可以用干净毛巾蘸取温水擦拭,新买的帽子也要洗干净后才戴。

4、与家人共用帽子

每个人的头皮状况不同,头部大小也不一,总是混戴帽子,会将其撑得变形,起不到良好的保暖效果。若家中有人头皮状况问题突出,互相戴帽子可能会使头癣等皮肤疾病通过帽子传染。

还有一种人不太适合戴帽子:

脱发的人。长时间戴帽子,会导致头皮毛孔呼吸不畅,皮脂堆积于头皮,容易形成皮屑、头痒或皮肤炎症,进而造成脱发,因此脱发的人戴帽子可能会加重脱发。

若真要戴,可以选择比自身头围略大的尺码,让头皮有呼吸的余地;还要注意选择轻薄透气的材质。

最后,大家在冬季可以带上帽子,防止“出风口”让体内热量散失,帮助预防疾病。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常梳头、按摩头皮,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让头皮更健康。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UNUKTA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