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2-02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三部门试点工伤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2024-02-02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1日电(姜琳、彭美琪)为更好保障职工权益,提升工伤保险服务便捷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近日下发通知,部署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

  通知要求,41日,由各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社部门选择部分地市启动试点,试点地市人员可持社保卡直接结算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工伤医疗费用、住院工伤康复费用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负责人介绍,试点地区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坚持住院费用先纳入,先期以异地长期居住(工作)和异地转诊转院人员起步,优先联通异地就医集中地区,协议机构信息系统联通一家上线一家,稳步有序推进直接结算工作。

  这位负责人表示,参加工伤保险并已完成工伤认定、工伤复发确认、工伤康复确认或辅助器具配置确认的异地长期居住、常驻异地工作和异地转诊转院等工伤职工,可以申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工伤医疗费用、住院工伤康复费用和辅助器具配置费用直接结算。

  工伤职工跨省异地就医前,应向参保地经办机构进行备案并经审核同意。异地长期居住(工作)工伤职工和跨省转诊转院工伤职工备案有效期由参保省份统一规定。参保省份可合理设置变更或取消备案的时限要求,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

  通知明确,住院伙食补助费和因异地转诊转院发生的到统筹区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不纳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由参保地经办机构按照参保地政策审核报销。

  截至2023年末,全国基本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02亿人,同比增加1054万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02/c14739-40171759.html

 

 

返回目录>>

冬季皮肤干燥敏感怎么办?

2024-02-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进入冬季,天气变得干燥寒冷,在添衣保暖的同时,呵护皮肤也至关重要。

  “干燥的空气容易夺走人体中的水分,寒冷的气候也会使得皮肤脂质分泌减少。一旦皮肤屏障受到损伤,皮肤便会变得干燥、脆弱和敏感。”中国日用化工协会化妆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由冰介绍。

  当前市面上各类护肤产品琳琅满目,应该如何有效选择护肤品,改善皮肤干燥状态?

  由冰表示,合适的秋冬护肤品,一方面要注重减少刺激。干燥敏感的皮肤不应过度清洗皮肤的天然油脂,建议可选择温和的氨基酸清洁产品。同时洗护、护肤产品配方应尽量精简,减少香精、酒精等可能带来皮肤刺激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关注保湿滋润功能。经典的保湿成分甘油、泛醇、透明质酸等能有效帮助皮肤补水,另外配方中加入油脂成分的产品,也能更好滋润皮肤,形成皮脂膜,减少皮肤水分散失。

  专家表示,冬季护肤除了使用护肤品,还应注意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比如避免皮肤直接暴露于极端天气,长时间处于干燥的空调房内要注意加湿。同时,可以多穿棉麻丝绸等天然材料的内衣物,减少频繁长时间以及用过热的水清洗皮肤,当皮肤敏感不适时,尽量避免抓挠等刺激行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02/c14739-40171714.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会议召开

2024-01-31    中国疾控中心

 

 

  130日至31日,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心领导班子成员,院士、首席专家,总部处室、直属单位、挂靠单位负责同志,业务骨干人才代表,总部处室内设单元负责人、直属单位中层干部近50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主持。

  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要求,总结回顾2023年中心各项工作情况,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作中心年度工作报告。他指出,2023年中心聚焦建设国际一流疾控中心的愿景目标,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大关键支撑,持续完善科研体系、实验室网络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三大体系建设,聚焦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慢性病与伤害、健康危害因素四大业务板块,着力强化制度、运行、财会、民生、安全五大基础保障,切实推动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他强调,2024年中心要牢牢把握国家疾控体系改革的历史机遇,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从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能力、保障支撑、共谋发展等五方面,做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完善各项流程管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提升核心业务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抓牢战略发展机遇期,做强中国疾控中心。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卢江作中心党建工作报告。她指出,2023年中心党委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带群建和党建业务融合等方面全面推动高质量党建工作取得了积极实效。她强调,2024年中心要继续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疾控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到疾控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把政治站位和中心职责定位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中心党建工作质量,不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效,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人才队伍,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号召中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胸怀“国之大者”,锤炼一心为公的政治品格,为实现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中心组织了中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分八个组就如何推动中心党建引领、预科院挂牌建设、更好发挥业务领导职能、核心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充分讨论和广泛交流,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沈洪兵主任总结强调,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要在国家疾控局党组和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凝聚共识、开阔思路,统一思想、务实笃行,全面推动中心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还就切实做好春节前后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检查和整改、春节期间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保密、网络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持续巩固拓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成果等工作作了部署安排。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1/t20240131_272515.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组织召开学生安全工作会议

2024-02-01    北京市疾控中心科研教学管理办公室

 

    为进一步提高在中心进行学习培养的学生人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和安全风险识别、防控能力,2024130日,市疾控中心科教办组织召开学生安全工作会议,对在中心进行学习、培训和培养的在校学生人员进行了专题安全教育和培训。

  会议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了党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对近期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了就读学校校园安全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展示和分析了多起典型风险事故案例发生的原因和后果,以案为警,提高学生们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结合在中心学习培养学生的实习岗位特点,科教办系统梳理了安全生产所涉及的工作环节和风险因素,编制和完善了《北京市疾病预防中心学生、培训人员安全责任书》,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既往出现的风险问题,对其中内容进行了逐条讲解和指导,明确了中心的管理要求和原则,组织学生、指导老师认真签署责任书。同时对寒假期间学生的安全工作进行要求和部署。

  下一步科教办将认真排查学生宿舍区的安全隐患,做好寒假期间学生实习工作管理,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7034.shtml

 

 

返回目录>>

 

浙江省免疫规划智慧服务信息系统迭代升级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杭顺利召开

2024-02-02    浙江省疾控中心免疫所

 

为持续推进浙江省免疫规划数字化转型,全面迭代升级我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打造采集、应用和管理三位一体的高度集成化、一体化的免疫规划智慧服务平台,进一步探索免疫规划服务智慧化建设,2024127日,浙江省免疫规划智慧服务信息系统迭代升级方案专家论证会于杭州市滨江区召开,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省大数据局信息中心、省卫健委信息中心、杭州市和宁波市疾控中心的受邀专家,浙江省疾控中心分管领导,科信部和免疫规划所以及滨江区疾控中心主要业务人员等共19人参加本次会议。

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浙江省免疫规划智慧服务信息系统迭代升级方案调研充分、设计科学、考虑全面、亮点突出,聚焦当前系统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科学分析出核心四类问题,并就具体问题开展具体分析,追本溯源,以迭代优化+创新重构,并结合制度重塑的“组合拳”,针对问题根源形成“一问题一解决方案”,实现了浙江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全链路闭环管理,集成一体化和数据资产归集的建设理念既符合未来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也切中当前系统割裂碎片化的脉,可从源头上实现我省免疫规划数据治理,从而从根本上长效提升我省免疫规划数据质量。 但鉴于预防接种工作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信息系统迭代建设和部署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容错率低,为确保该项工作有序、平稳实施,专家们开展热烈研讨,从系统底层架构、数据治理、数据迁移、数据标准、数据安全、电子预防接种证的法律效力、以及系统模块细节优化等多个方面提出宝贵的针对性建议。

本次会议是我省免疫规划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会议,为我省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迭代升级进行了全面把脉,为我省后续成立专项技术组和制定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厘清了方向,有力保障了我省该项工作的科学稳妥实施。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mygh/ywdt/202402/t20240202_17124.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柳叶刀子刊:北京大学余灿清团队揭示打鼾或显著增加脑中风风险

2024-02-01    生物世界

 

在中国成年人中,遗传预测的打鼾可能性较高,与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而且该关联独立于体重指数(BMI)的作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灿清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RegionalHealth - Western Pacific 上发表了题为:Causal association between snoring and stroke: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表明,在中国成年人中,遗传预测的打鼾可能性较高,与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而且该关联独立于体重指数(BMI)的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在中国嘉道理生物样本库(CKB)的82339名无亲缘关系的亚洲人中,评估了打鼾与卒中及其亚型之间的因果关系。考虑到体重指数(BMI)可能引起的多效应偏倚,研究团队在非肥胖参与者(BMI<24.0 kg/m2)中进行了额外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此外,由于打鼾和BMI具有共同遗传基础,因此还应用了针对基因预测BMI进行调整的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VMR)分析,以探讨打鼾的影响是否独立于BMI。该研究基于CKB中打鼾易感基因位点,使用了逆方差加权法(IVW)衡量二者关联。

分析结果显示,打鼾与卒中,以及出血性卒中(HS)和缺血性卒中(IS)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使用基于中国嘉道理生物样本库(CKB)的打鼾基因位点构建的的遗传风险评分(GRS),相应的风险比分别是为1.561.502.02。使用英国生物样本库(UKB)的打鼾基因位点构建的的遗传风险评分(GRS),相应的风险比分别是1.781.941.74。在非肥胖组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以及使用逆方差加权法(IVW)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相关性保持稳定。

这些结果表明,在中国成年人中,遗传预测的打鼾可能增加卒中、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而且,它们之间的关联独立于体重指数(BMI)。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82c811e69e0.html

 

 

返回目录>>

 

丹扬院士团队揭示小胶质细胞通过促进睡眠发挥大脑保护作用

2024-02-01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明,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种涉及Gi偶联GPCR、细胞内Ca2+信号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传输抑制的机制来调节睡眠。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扬教授在 Nature Neuro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Microglia regulate sleep through calcium-dependent modulation of norepinephrine transmiss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中抑制性G蛋白(Gi蛋白)信号的激活可以促进睡眠,并且这种效应至少部分通过其胞内Ca2+信号来介导,导致胞外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降低。

丹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Paul Licht 杰出教授和HHMI研究员,因在控制行为的神经回路的研究,而于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在健康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处于一种稳态,其特征是分枝形态和支持稳态功能的特定基因的表达。其中一个稳态基因编码P2Y12,这是一种抑制性G蛋白(Gi蛋白)偶联的ATP/ADP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小胶质细胞中高表达。P2Y12对于小胶质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它们对神经元活动的感知和调节、促进经验依赖的可塑性以及对癫痫和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方面。P2Y12的配体——ATPADP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腺苷,在稳态睡眠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团队开始探索小胶质细胞P2Y12-Gi信号在调节睡眠中的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明,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种涉及Gi偶联GPCR、细胞内Ca2+信号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传输抑制的机制来调节睡眠。化学遗传激活小胶质细胞Gi信号强烈促进睡眠,而药理学阻断Gi偶联P2Y12受体则减少了睡眠。大脑皮层中的双光子成像显示,P2Y12-Gi激活提高了小胶质细胞内Ca2+的水平,而这种Ca2+升高的阻断,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Gi诱导的睡眠增加。

在自然的觉醒到睡眠转变过程中,小胶质细胞Ca2+水平也增加了,部分原因是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此外,在皮层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的生物传感器进行成像显示,小胶质细胞P2Y12-Gi激活显著降低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部分原因是腺苷浓度增加。

小胶质细胞Gi信号对NE传输的抑制部分由升高的腺苷水平介导

这些发现表明,小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与去甲肾上腺素传输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睡眠。

睡眠中断越来越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而小胶质细胞稳态功能的丧失与睡眠-觉醒中断和这些疾病的进展相关。这项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解释:睡眠促进小胶质细胞Ca2+的增加,可能允许更有效地监测和清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害胞外蛋白质;反过来,小胶质细胞也积极促进睡眠以维持大脑稳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bbd811e6449.html

 

 

返回目录>>

 

ACS Nano:南京师范大学黄和/李亚楠团队开发生物酶纳米制剂,

提高乳腺癌“饥饿疗法”效果

2024-02-01    生物世界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靶向治疗策略,通过仿生纳米药物靶向耦联调节因子的互补式代谢网络,克服乳腺癌的代谢可塑性,提高饥饿疗法的治疗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黄和/李亚楠团队(青年教师孟伶通、杨靖鹏为论文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ACS Nano 上发表了题为:Biomimetic Nanomedicine Targeting Orchestrated Metabolism Coupled with Regulatory Factors to Disrupt the Metabolic Plasticity of Breast Canc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靶向治疗策略,通过仿生纳米药物靶向耦联调节因子的互补式代谢网络,克服乳腺癌的代谢可塑性,提高饥饿疗法的治疗效果。

与其他常见癌症相比,乳腺癌更依赖于mTORHIF-1来协调代谢网络。因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级联放大式一体化纳米制剂,用以重构乳腺癌组织中偶联调节因子的互补式代谢网络。葡萄糖氧化酶有效地消耗葡萄糖,而包裹在葡萄糖氧化酶内部的雷帕霉素有效限制了谷氨酰胺的代谢通量,同时解偶联了mTORHIF-1的负反馈调节作用。通过芬顿反应级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以有效在后期阶段阻断自噬流,从而限制乳腺癌细胞从自噬流中获取营养基质。

靶向偶联调节因子的互补式营养代谢的治疗机理

这一靶向互补式营养代谢的纳米制剂可以破坏乳腺癌组织中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质等代谢途径的协调作用,有效提高抗肿瘤效果和治疗预后。总的来说,该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来解决肿瘤代谢可塑性问题和生物酶高效递送的问题。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85a811e633c.html

 

 

返回目录>>

 

阿尔茨海默病也是一种传染病?首次发现其可像朊病毒一样人际传播

2024-02-01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描述了8名曾经在儿童时期接受c-hGH治疗但没有出现克雅氏病(CJD)的人。其中5人出现了与早发性痴呆(症状出现于38-55岁)一致的症状,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伦敦大学学院朊病毒病研究所 John Collinge 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Iatrogenic Alzheimers disease in recipients of cadaveric pituitary-derived growth hormone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提供了第一个证据,在人类中发现了因为医学治疗而获得的阿尔茨海默病,并且是由β-淀粉样蛋白(Aβ)传播引起。研究团队发现,五名儿童时期曾经接受尸体来源的人类脑垂体生长激素治疗的人,出现了早发的进行性认知障碍,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这些发表表明了阿尔茨海默病有潜在传播性,阿尔茨海默症可能有医源性的形式。

朊病毒并不是一种病毒,它不含有任何DNARNA,而是完全由蛋白质组成。各种类型的人类朊病毒病,都是有同一种分子机制导致,编码朊病毒蛋白(PrP)的PRNP基因突变,导致朊病毒蛋白的构象从其固有折叠形式(PrPC)变为错误折叠形式(PrPSc)。而PrPSc能够让其接触的正常的PrPC蛋白转变为致病的PrPSc形式,最终导致发病和死亡。

1959-1985年间,英国至少有1848名病患接受了从尸体的脑垂体腺中提取的人类生长激素(c-hGH)治疗。在一些人得到了受朊病毒污染的c-hGH并在之后死于克雅氏病(CJD)以后,这一产品在全球召回并停止使用,之后被合成生长激素所取代。

在其中一些人的大脑中,尸检发现了β-淀粉样蛋白(Aβ)病理异常,这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标志之一。但还不清楚这些人是否在死前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因为有可能被他们的克雅氏病(CJD)症状所掩盖。

201812月,John Collinge 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论文【2】,表明了一些存档批次的c-hGH中含有可检测量的β-淀粉样蛋白(Aβ),并且能够会将病状传递给小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描述了8名曾经在儿童时期接受c-hGH治疗但没有出现克雅氏病(CJD)的人。其中5人出现了与早发性痴呆(症状出现于38-55岁)一致的症状,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即在两个或以上认知领域出现进展性障碍,严重程度足以影响日常活动。其余三人中,一人出现了符合中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的症状(开始于42岁),另一人仅有主观认知症状,第三人无症状。

生物标志物分析在无症状时不能用于诊断这种疾病,但支持了两名确诊患者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并指明另一人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迹象。研究团队还对两名研究期间去世的人做了尸检,包括大量脑组织取样,其中一名患者也显示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此外,在五名有样本的患者中,对导致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显示阴性。

总而言之,该研究描述的所有患者的唯一共同因素就是都使用了从尸体的脑垂体腺中提取的人类生长激素(c-hGH)治疗,鉴于相关存档c-hGH批次中β-淀粉样蛋白(Aβ)传播的有力实验证据,可以得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患者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以被称为医源性阿尔茨海默病。

因此,类似于克雅氏病(CJD),阿尔茨海默病或许也有散发、遗传和后天获得的不同形式,阿尔茨海默病现在应该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传染性疾病。考虑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克雅氏病,因此,从尸体的脑垂体腺中提取的人类生长激素(c-hGH)受到β-淀粉样蛋白(Aβ)污染的可能性比受到朊病毒污染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认识到Aβ的传播可能导致医源性阿尔茨海默病,这凸显了审核措施的必要性,以预防通过医疗或手术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传播。这些发现可能对驱动其他类型阿尔茨海默病的过程有所启示,也可能为治疗策略带来新见解。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ca8811e562c.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首张人类细胞微管形成高清图绘出

2024-02-0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1日电 (记者张佳欣)西班牙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和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团队捕捉到了世界上第一张人类细胞内微管形成最早时刻的高分辨率图像。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这一发现,为治疗从癌症到神经发育障碍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奠定了基础。

在神经元中,微管如同细胞分子长距离运输的“高速公路”。微管是由γ微管蛋白环复合体(γ-TuRC)组装而成的。这些蛋白质就像一张蓝图,以特定的顺序放置微管蛋白,这一过程被称为微管成核。

为了让细胞正常工作,微管需要由13个不同的微管蛋白组成。几年前,研究人员困惑地发现,人类γ-TuRC暴露出14个微管蛋白,但高分辨率结构的所有微管蛋白成像一直难以实现。

为了在γ-TuRC形成微管的同时对其进行观察,研究人员在电子显微镜中心制备了样品,并用一层薄冰将其速冻,以保持相关分子的自然形状,以帮助辨别近乎原子级的结构细节。随后,研究人员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和复杂图像处理方法来确定γ-TuRC在形成微管的过程中的三维结构。

分析表明,当γ-TuRC开始进行成核反应过程并开始形成微管时,其巧妙地改变了形状。它最初处于开放状态,随着微管的生长逐渐关闭。这一变化使γ-TuRC将其14个微管中的一个隐藏起来,形成了只有13个微管的结构。

微管功能障碍最广为人知的后果是癌症,这是一种以细胞增殖失控为特征的疾病。当微管形成过程出现问题时,会出现小头畸形等神经发育障碍,以及从呼吸系统疾病到心脏病等其他疾病。

一些抗癌药物通过靶向微管发挥作用,从一开始就在防止它们分解或形成。然而,这些药物不分青红皂白地破坏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中的微管,产生了副作用,肿瘤也会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了解微管铺设的精确机制,将有助开发更有针对性和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自然》发表评论称——

癌症命名法亟待改变

2024-02-0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1日电 (记者张梦然)在1日出版的《自然》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法国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科学家指出,基于器官的癌症分类,如乳腺癌、肺癌或胰腺癌,亟待转变为以基于分子的方式进行分类。文中写道,“根据肿瘤分子特征进行癌症分类将使数百万人更快获得有效治疗。”

  根据产生肿瘤的器官和肿瘤的发展对癌症进行分类的分歧越来越大,精准肿瘤学提倡用肿瘤和免疫细胞的分子谱指导治疗。

  为说明该问题,研究人员以药物纳武利尤单抗为例。这种药靶向PD-L1蛋白的受体PD1PD-L1蛋白能帮助癌细胞逃逸免疫系统的攻击。在临床试验中,决定该药物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肿瘤细胞是否高水平表达PD-L1

  研究人员指出,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PD-L1高表达肿瘤患者未能获得本来能帮助他们的相关药物”。这是因为按照传统定义的癌症类型,大部分药物未能开展临床试验。

  改变癌症分类或能促进医疗教育和患者理解。文章认为,如果告诉患者导致癌症的生物学机制,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治疗依据。

  文章总结道,除了帮助患者,改变癌症分类方式也是“迈向精准肿瘤学并进一步了解癌症生物学机制的第一步”。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我国科研人员揭示宫内环境和遗传差异对子代健康影响

2024-02-02    新华网

 

  新华社广州21日电(记者肖思思、马晓澄)记者21日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北京时间21日凌晨在国际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人类遗传因素和母体子宫内环境对子代健康的影响,为更好地认识母儿健康的代际传递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学支撑,也为研究宫内暴露、遗传和早期生活经历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塑造长期健康的机制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据介绍,妊娠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胎儿生长发育受到母体宫内环境和胎儿自身遗传影响,但是,宫内环境和遗传效应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到底起怎样的作用尚不清楚。

  广州出生队列通过对4053名研究对象,采用跨代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创新性地建立传递和未传递等位基因的单体型遗传得分,清晰地剥离宫内环境和遗传对胎儿生长发育的效应,明确了妊娠期暴露与胎儿生长的潜在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研究进一步拓展,将更深入和全面地分析生命早期一系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影响出生结局、儿童期和成年期健康的时间窗及作用机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02/c14739-40171763.html

 

 

返回目录>>

 

无需海量数据输入

AI通过儿童眼睛和耳朵学习语言

2024-02-0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21日电 (记者张梦然)美国纽约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实验,他们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和耳朵来训练多模式人工智能(AI)系统,使用的数据来自孩子6个月大到两岁生日期间的头戴摄像头的视频记录。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表明,该模型或神经网络实际上可利用孩子经历的有限片段,学习大量的单词和概念。也就是说,视频只捕捉了孩子大约1%的清醒时间,但这对于真正的语言学习来说已经足够。

  GPT-4AI系统现在可学习和使用人类语言,但它们从海量的语言输入中学习,远比儿童在学习如何理解和表达语言时接受的要多。最好的AI系统训练的文本数量达到数万亿字,而儿童每年只能收到数百万字的文本。

  由于数据存在巨大差距,研究人员一直怀疑AI的最新进展能否反映出很多有关人类学习和发展的信息。此次,研究团队从孩子6个月大开始,到25个月大结束,每周通过头戴式摄像机,捕获其第一视角视频并分析。他们共使用了超过60小时的视频素材,包含大约25万个单词实例(即所传达的单词数量,其中许多是重复的)。这些单词实例与孩子在说出这些单词时所看到的视频帧相关联,包括进餐、读书和玩耍等各种不同的活动。

  经过训练后,团队对模型进行了测试。他们向模型提供目标单词和四个不同的图像,要求它选择与目标单词匹配的答案。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能够学习孩子日常经历中存在的大量单词和概念,还可以将它们概括为视觉实例,哪怕实例与模型训练中看到的完全不同。

  让AI用孩子学习语言的方式学习,其实可以反过来帮助人们提升儿童教育。譬如说,怎样才是儿童学习一门语言更合理的方式?孩子们需要被传授多少知识?或者只是让他们通过联想去学习?其实专家们一直有所争论。使用AI模型来研究儿童面临的真正学习问题,是一项创举,因为人们可借此解决许多经典争论。其办法也很简单——让算法进步与孩子自然体验相结合,就可能重塑人们对人类早期语言和概念掌握的理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02/c14739-40171733.html

 

 

返回目录>>

 

让儿童在家门口有“医”靠

2024-02-02    人民网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守护好儿童健康就是守护好全民健康的基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个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促进儿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到2035年基本形成城乡均衡、协同高效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更优质可及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按程序设置13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分四批批复了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2023年,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的加紧建设,大批全国顶尖的专家和领先的技术下沉到了医疗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大病不出省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河南省儿童医院是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10家试点项目单位之一。河南是人口大省,儿童总人数超过2000万,由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以前很多患大病重病的儿童不得不奔波到北京、上海等地寻求诊治。为了把患儿留在当地,北京儿童医院不仅派出大批专家,还输出品牌和先进的管理制度。在北京儿童医院的帮扶下,这几年,河南省患儿外转率显著下降,初步实现了“儿童大病不出省”的目标。

《意见》要求,发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在区域内儿科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骨干力量培养、主要疾病临床研究等方面辐射带动作用,满足区域内儿童患者看病就医需要,减少跨区域、跨省就医。

“国家队”的带领下,省级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要加大对本省儿童医疗服务薄弱地区支持力度,缩小地市间、医疗机构间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差距。

更高效适宜

近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于发布《关于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健康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千方百计挖掘资源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向儿童开放,不得拒诊。

基层医院儿科发展中,社区医院作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起着基层首诊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中心区域的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应对儿童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在丰台区卫健委的统筹安排下临时加开了儿童门诊。这个以往主要服务社区内老年慢性病群体的社区医院,对院内医护进行了儿科诊疗、流感检验、儿科输液穿刺等业务培训,还比对着北京儿童医院的药品目录,紧急采购了7种儿童抗生素药品。

北京逾250家社区一级医院都进行了这样的“紧急升级”,大大缓解了大型三级医院就诊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拥挤带来交叉感染的概率。

与此同时,基层中医院在呼吸道疾病防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院长李鸿泓介绍,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是一家区属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相关方面的门诊量不断上升,尤其是中医儿科门诊量较平时增长较多。这对于缓解大医院扎堆排队,起到了明显的分流作用。

《意见》要求,健全儿童就诊高峰期应对预案,在学生假期和季节性疾病高发期,根据儿童医疗服务需求,有效统筹儿科及相关科室医疗资源,合理调配医护人员力量,满足高峰期儿童患者医疗需求。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儿童健康中的特色优势。

更智能便捷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提出,推行“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完善妇幼健康大数据,加强信息互联共享,实现儿童健康全周期全过程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意见》指出,优化儿科医疗服务流程,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儿科医疗服务舒适化、智慧化水平。

目前,我国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级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平台的联通全覆盖。截至目前,有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

“互联网诊疗是对线下医疗的很好补充,尤其是晚间,上班族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陪孩子在线上问诊,可以大大提高就诊效率。”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赵成松表示。

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在发布会上表示,推进“互联网+”服务。指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网上门诊复诊、在线开具处方、线下物流配送药品到家这样的方式,减轻线下就诊压力。推进儿童智慧医疗服务,采取分时段预约、在线查询检验结果等方式,引导错峰就诊,提高诊疗效率,提升就医体验。

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展现出巨大活力,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但其潜力远未穷尽。从优化服务流程到提升服务连续性,从数据库建设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从医院信息化建设到医疗质量监管,数字医疗不断开辟新空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02/c14739-40171696.html

 

 

返回目录>>

 

让农村老人享有更加幸福的晚年

2024-02-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让每一位老年人老有所养,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从统筹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发,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不断健全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努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农村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应当看到的是,与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相比,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还需要加快完善。令人欣喜的是,围绕这个目标,不少地方都在开展解决农村养老难题的实践探索。就如射洪:广覆盖,把农村老人尽可能纳入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细照顾,对农村老人分类施策、因人施养;建机制,从保障投入、激发活力等方面入手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转型升级。

  让农村老人享有更加幸福的晚年,从制度供给角度看,要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扶持力度。资金支持上,要积极探索农村养老多元化投入机制。制度建设上,要规范完善,确保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和管理可持续。政策激励上,要加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业,形成公办和公办民营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新模式。与此同时,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的养老方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各地各部门要出台实施更多惠民生、暖人心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让农村老人共享发展成果,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安,同时也能有所乐、有所学、有所为,托起幸福夕阳红。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202/c14739-40171713.html

 

 

返回目录>>

 

三部门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

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2024-02-02    健康报

 

  ■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远程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覆盖

  ■加快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

  本报讯(记者 高艳坤)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持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并印发《“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服务人口超过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达到能力标准,全国达到推荐标准的机构比例达到20%以上,其中东、中、西部省份分别达到30%20%10%以上;全国每年新增社区医院500家以上。

  《方案》明确了10项重点行动任务:规范开展能力提升和社区医院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心卫生院;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配备和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补齐医疗应急和传染病应对及儿科等短板;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加强行风建设;守牢安全底线。

  《方案》提出,东部中部地区人口超过30万人、西部地区人口超过20万人的县(市),在县城之外选建12家中心卫生院,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急诊急救、临床专科、特色科室等建设。加快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稳步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辆救护车;设置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科室,公共卫生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的比例不低于25%

  《方案》要求,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快统筹建设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到2025年,远程医疗服务基本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覆盖。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先后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达68%,累计建成社区医院超过3800家。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02/493117.html

 

 

返回目录>>

 

江西上线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

2024-02-02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周翔) 近日,江西省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上线发布会在南昌市召开。江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任珠峰出席活动并宣布系统全面上线。发布会现场用连线的方式,展示了江西智慧医疗系统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医疗资源实时共享的成果。

  江西省基层智慧医疗系统是全国首个以省为单位集中部署的基层医疗一体化智慧医疗系统,该省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共享共用。目前,该系统共联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37家、村卫生室18112个,对接了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具备相应条件的部分市级、县级医院。

  该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打造了全省医疗健康“一朵云、一张网、一套应用平台”,涵盖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人工智能影像处理、基层卫生一体化、基层远程医疗等多项功能,可提供智能问诊、治疗方案制订、病历书写等诊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02/493121.html

 

 

返回目录>>

 

黑龙江出台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评价规范

2024-02-02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董宇翔) 近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评价规范》,对全省医养结合机构服务工作做出明确规定。

  《规范》强调,医养结合机构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或)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内设的餐饮服务机构须具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使用特种设备的医养结合机构应具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明。医养结合机构应配备符合适老化需求的设施设备,从医疗卫生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生活设施、环境舒适度、互动交流活动及服务体系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健康医养服务。

  《规范》明确,全省医养结合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从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养老服务、院感监控、安全管理、运营策略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规范》还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负责人、医护人员、养老护理员、安全管理人员、餐饮人员及其他人员提出了配备比例和执业资质的相关要求。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202/493120.html

 

 

返回目录>>

 

警惕骨肿瘤“悄悄来袭” 多措并举规范治疗方式

2024-02-01    新华健康

 

新华网北京21日电(肖寒)骨肿瘤是一类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类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挑战,也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日,新华网《健康科普进行时》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汤小东教授做客演播间,就骨肿瘤的判别、治疗与预防等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骨肿瘤就是骨癌?专家提示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骨肿瘤

主持人:大家对骨科领域比较熟悉,但对骨肿瘤相对陌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骨肿瘤的主要方面?骨肿瘤和骨癌之间有何关系?

汤小东:人体的骨骼是一种器官,类似于肺、肝等器官。因此,骨骼也可能发生各种疾病,包括肿瘤。肿瘤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健康威胁之一,骨骼也会出现与肿瘤相关的疾病。骨肿瘤可大致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肿瘤即肿瘤发生在骨骼内,而继发性骨肿瘤是指其他器官系统的肿瘤可能转移到骨骼上,我们通常称之为骨转移瘤。其次,关于“骨癌”这个专业范畴内并不使用,骨癌通常指来源于腺体或器官组织的肿瘤,我们将其称为癌症。骨肿瘤除了恶性肿瘤外,也包括良性肿瘤。如果是良性的骨肿瘤,一般不称为骨癌。因此,“骨癌”可能专指恶性的骨肿瘤,这和骨肿瘤的涵盖范围有所不同。

主持人:骨肿瘤发生时有什么信号?

汤小东:骨骼是硬质组织,因此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肿块。来源于骨的肿块通常质地坚硬,可触摸。最常见的部位是关节,如膝关节、肩关节,可能会有肿块,有时病变出现在接近关节的部位,可能会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或者出现疼痛等症状。常见的症状还有夜间疼痛,即在睡觉时出现的疼痛,可能提示骨骼病变。此外,例如脊柱等部位如果出现肿瘤,可能压迫神经或脊髓,导致神经疼痛或运动感觉障碍。当然,一些良性肿瘤发展较慢,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在发现时肿瘤体积较大,这也是该疾病的特点。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一旦发生骨转移瘤,疾病就已进入晚期或恶性阶段,这种观念是否正确?

汤小东:这涉及骨转移瘤的诊断和治疗问题。通常情况下,原发的恶性肿瘤如出现骨转移,意味着它已经发生全身扩散,相对于早期肿瘤而言,骨转移瘤可能代表疾病的晚期阶段,存在广泛转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很多疾病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例如,在没有明确靶向治疗前,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6-8个月,处于晚期状态。但随着基因突变位点的发现和新的靶向药物出现,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生存期延长。因此,现在认为骨转移瘤是否意味着疾病晚期无可救药的观念已有所改变,即使出现骨转移瘤,许多患者仍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和生存期延长。

规范治疗方式 提升骨健康综合管理水平

主持人:对于肿瘤患者,如何早期预防特异性骨肿瘤,进行全面的骨健康管理?

汤小东:早诊早治是关于骨转移瘤的话题。控制恶性肿瘤进展有时难以掌控,但规范治疗是必要的。早期治疗能防止转移,所以对于原发瘤的治疗必须规范且及早。骨转移瘤在早期难以察觉,因为骨头早期病变往往没有症状。因此,我们必须对骨转移瘤进行规范的定期检查,尤其是在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如肺、乳腺、肾、甲状腺等方面。这些检查可能包括全身骨扫描或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骼病变。一旦早发现,我们可以进行有效治疗,并采取骨保护剂等综合治疗手段来控制病变的发展,预防骨骼并发症的发生。

主持人:骨转移瘤来源广泛、多变且早期不易发现,这对治疗而言可能相对困难。那么对于骨转移瘤患者,有哪些规范的治疗方式可供选择?

汤小东:首先,治疗前需明确骨转移瘤的治疗目的。骨转移瘤预示疾病已较晚期,出现广泛转移,使根治变得不那么现实。对于原发瘤,可以采取根治性治疗,但对已发生转移的病变,往往无法实现痊愈。在这个阶段,治疗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存期内的生活质量。因此,治疗是针对慢性病进行的。治疗目的是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规范综合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以期达到治疗目的。这是骨转移瘤规范治疗的方式。

提升精准医疗可及性 专家解析骨肿瘤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人:在原发性骨肿瘤的诊疗中,存在哪些难点和挑战?

汤小东:原发骨肿瘤种类多,其中最关注的可能是恶性程度高、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例如最常见的骨肉瘤。骨肉瘤恶性程度高、危害严重,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经过医疗进步,现在大部分患者能获得长期生存,有些甚至能被治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重建等措施,使大多数患者得到良好预后和功能恢复,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和生活。但仍有约1/3的患者无法被治愈,出现转移等问题。如何控制和减少转移、提高转移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是近年来骨肉瘤面临的热点和难点,也是我们正在努力攻克的问题。

主持人:近年来,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骨肿瘤新辅助治疗研究上有什么样的突破?对于患者来说有怎样的意义?

汤小东: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骨肉瘤上,因为其发病率最高,近年来进行了多项研究,包括基因、靶向治疗等。但骨肉瘤是顽固的肿瘤,难以明确其基因突变的位置,治疗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在骨肉瘤治疗中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肺转移患者方面,通过减少血供来“饿死”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这是近年来的亮点。这些治疗对于一些转移性的病人而言非常广泛应用,有临床证据证明抗血管生成治疗能显著延长这些患者的生存期。

主持人:您认为,未来骨肿瘤临床治疗上会在哪些领域产生突破性进展?您对于该领域有哪些期待?

汤小东:医学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需要用精准治疗提高骨肿瘤患者的预后,使更多患者能够得到治愈,并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精准治疗不仅局限于药物层面,外科领域也需要精准治疗,例如精准切除肿瘤或药物控制肿瘤,识别肿瘤特殊位点或靶点等,是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201/87237bf83

 

 

返回目录>>

 

阿片类镇痛创新药富马酸泰吉利定获批上市

2024-02-01    新华健康

 

近日,江苏恒瑞医药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批准公司自主研发的富马酸泰吉利定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疗腹部手术后中重度疼痛。

据中国术后急性疼痛流行病学及管理特点的多中心研究的结果显示,手术后中度及重度疼痛的发生率达48.7%。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1类阿片类镇痛创新药,上述产品将为深受术后疼痛困扰的患者群体提供治疗新方案。

据介绍,作为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恒瑞医药一直秉承着“科技为本、为人类创造健康生活”的使命。除在肿瘤领域深耕,恒瑞医药还在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疾病、血液疾病、疼痛管理、眼科等慢病领域持续发力,不断丰富其创新药布局。

在镇痛麻醉领域,恒瑞医药聚焦未获满足的临床需求积极布局研发管线,致力于为患者健康带来新希望。此次富马酸泰吉利定注射液的上市,标志着公司在镇痛麻醉领域上市的1类创新药增至2款。此外,公司还有多个产品正在开展临床试验。

近年来,恒瑞医药正以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目前,公司已在国内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达16款、自研2类新药达4款;还有8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27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未来,恒瑞医药将继续立足于民生需求,全力以赴加快创新药的研发,致力于推出更多新药、好药,服务健康中国,惠及全球患者。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201/60996fa008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