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1-30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我国女性HPV感染率呈现“双峰” 专家提醒:早预防、早保护!

2024-01-29    环球网

 

每年1月是宫颈癌知晓月。据2023ICO/IARC中国HPV及其相关疾病报告显示,2020年在中国15~44岁女性中,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女性肿瘤第三位,新发病例数约将近11万,死亡病例将近6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教授、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魏丽惠教授就宫颈癌预防与HPV疫苗接种的热点问题一一详尽解答,让更多人了解宫颈癌防治相关知识,早预防、早保护,做到心中“有数”。

我国女性HPV感染率呈现“双峰”

HPV的中文名为人乳头瘤病毒,目前科学家发现的HPV200多种型别,根据致癌性的不同分为高危型别和低危型别。 常见的高危型HPV有十几种,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8等,而中国女性约98%的宫颈癌由高危型HPV导致。“HPV是非常普遍的存在,我们说有性生活的女性一生中大概80%都会感染HPV,”魏丽惠教授介绍到。关于中国女性易感染的HPV型别,魏丽惠教授还强调,“除了HPV1618,我国女性HPV感染最常见的高危型别还有HPV5258,需要引起重视。“

关于HPV感染在我国的特点,魏丽惠主任补充道,“中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第二个在‘40-44岁’。”因此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女性朋友们都需要做好自我健康防护,尽早接种HPV疫苗,并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据了解,目前中国9-45岁女性皆可按需自愿接种HPV疫苗。市面上常见的HPV疫苗主要有三种,二价HPV疫苗覆盖HPV 1618两种高危型别,可以预防约70%宫颈癌。四价HPV疫苗在二价基础上还覆盖了HPV611,可以预防约70%宫颈癌和90%尖锐湿疣。九价HPV疫苗覆盖了九种HPV型别,分别是HPV61116183133455258,可以预防90%以上宫颈癌和90%尖锐湿疣,也覆盖了中国女性易感染的HPV5258两种高危型别。

魏丽惠主任介绍道,914岁青少年女性是HPV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因为小年龄接种疫苗容易激发更好的免疫反应,未发生性行为的女性接种HPV疫苗将获得最佳预防效果。近日,九价HPV疫苗在中国获批新增914岁女性二剂次接种程序(06~12月),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年龄段女性接种率的提高,助力中国加速消除宫颈癌。

预防宫颈癌 接种HPV疫苗是第一步

202011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发布了《加速消除子宫颈癌全球战略》;2023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引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22030)》,以促进加快我国宫颈癌消除进程,保护和增进广大女性健康。

HPV疫苗的上市使宫颈癌成为目前唯一可以早期预防并有望彻底根除的癌症。2023年中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第2版)》中提出了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开展健康教育和接种HPV疫苗,二级预防是开展高效宫颈癌筛查,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分期开展适宜的治疗手段。HPV疫苗接种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第一步。

魏丽惠主任表示:“女性应该学会自爱,关注自己的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心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因此再次呼吁广大群众女性应该重视自我健康防护,正确了解HPV和宫颈癌相关知识,早预防、早保护,及时接种HPV疫苗,并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助力中国加速消除宫颈癌。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N0DAoU2s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法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4-01-29    国家卫健委法规司

 

129日,2024年全国卫生健康法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雷海潮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23年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和扎实成效。2024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要求,紧紧围绕依法行政,全方位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要推动卫生健康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医疗卫生机构法治建设,加强行政审批制度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强化重点领域机构、行为、职能、穿透式、持续监管,深入做好卫生健康标准化工作,从严开展法制审核,依法办理行政复议应诉案件,发挥好卫生健康法治重点城市示范引领和绩效评价引导激励作用,着力建强法治工作队伍,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法治保障。

有关部门,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单位,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重点城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fzs/s7847/202401/2c9aad17

 

 

返回目录>>

 

2024年全国职业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4-01-29    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

 

129日,全国职业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职业健康工作,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23年职业健康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职业健康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突破。

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以全面完成“十四五”职业病防治规划目标为主线,以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为核心,深化职业病危害监测和治理,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推动职业健康事业再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等有关部门代表,各省份卫生健康委代表,委机关相关司局、直属和联系单位代表,相关行业协会和中央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zyjks/s3586s/202401/7c66a5d445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京津冀三地疾控就公共卫生领域卫生健康标准化试点项目开展联合调研

2024-01-29    河北省疾控中心

 

公共卫生领域卫生健康标准化试点项目,由北京市疾控中心牵头,京津冀三地疾控中心共同完成。该项目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依托,以老年人营养相关卫生健康标准为切入点,开展京津冀老年营养标准推广与评估试点研究,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探索京津冀在公共卫生领域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三地疾控深层次、多角度合作提供契机。

110日,京津冀三地疾控中心的项目组成员共赴天津,对老年营养标准推广与评估天津市试点进行了联合调研。

调研组到天津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科普基地、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8910指挥平台以及和平区养老院基地,围绕老年营养服务工作、老年营养健康标准实施现状、当前老年健康营养服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研讨会,京津冀项目组分别汇报了各自的项目进展,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明确了建立京津冀卫生健康标准推广与评估工作协同机制的细节问题,明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为京津冀全面、长期、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63381.jhtml

 

 

返回目录>>

 

我中心出生队列研究项目获2023年度(第三届)上海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2024-01-29    上海市疾控中心  

 

202418日,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正式颁布2023年度(第三届)上海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项目。我中心信息所生命统计科虞慧婷主任医师牵头申报的的《基于大型出生队列的生命早期健康影响评估关键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项目喜获三等奖。

项目针对人们生活方式、生育观念转变,生殖健康问题的变化开展研究,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全口径出生、死亡监测体系,确监测数据完整可靠,国际可比。建立国内首个300+的超大规模,持续随访的出生队列,创新建立队列维护的信息化技术,确保随访的可持续性,为人群健康研究积累宝贵资源。基于队列,研究生殖健康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全国首次报道妊娠肿瘤发病率和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占出生人口的比例,流行特征和健康影响,为促进健康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提供循证依据,项目成果丰富,涉及专利、标准、专业论著和科普文章,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引网址:https://www.scdc.sh.cn/shjk/gzdt/20240129/7511.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 Commun:新研究表明在感染后较早开始治疗是控制HIV缓解的关键

2024-01-29    生物谷

 

HIV感染者需要终身接受抗逆转录病毒(ART)治疗,以防止这种病毒在体内增殖。但有些人被称为 “治疗后控制者(post-treatment controller)”,他们能够停

HIV感染者需要终身接受抗逆转录病毒(ART)治疗,以防止这种病毒在体内增殖。但有些人被称为 “治疗后控制者(post-treatment controller)”,他们能够停止治疗,并在数年内保持检测不到的病毒载量。如果停止治疗,尽早开始治疗可以促进对病毒的长期控制。在ART治疗中断的情形下,尽早开始治疗可能促进对病毒的长期控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巴黎城市大学和巴黎-萨克雷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动物模型确定了引入治疗的机会之窗,以促进HIV感染的缓解。在感染四周后开始治疗,似乎可以促进在ART疗法中断两年后对这种病毒的长期控制。这些结果突显了尽早诊断并开始治疗对HIV感染者的重要性。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11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avors post-treatment SIV control associated with the expansion of enhanced memory CD8+ T-cells”。

之前对由30名治疗后控制者组成的VISCONTI队列的研究证明了HIV感染者可能长期缓解的概念。这些人接受了持续数年的早期治疗。当他们随后中断ART治疗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能够控制病毒血症长达 20 多年。当时(2013年),领导VISCONTI研究的科学家们提出,尽早开始治疗可促进病毒控制,但这一点仍有待证实。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使用了一种SIV感染灵长类动物模型,这允许他们控制可能影响免疫反应产生和疾病进展的所有参数(性别、年龄、遗传学、SIV毒株等)。他们比较了接受两年治疗的不同组别,这些组别在感染后不久(急性期)或数月后(慢性期)开始接受治疗,或者不接受治疗。

这些可重复的结果表明,在感染后四周内开始治疗(VISCONTI 研究中的大多数参与者都是这种情况)可在停止ART治疗后极大地促进病毒控制。如果在感染五个月后才开始治疗,这种保护作用就会消失。

治疗中断后的抗SIV抗体水平与抗原刺激的大小有关。

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库与免疫控制部门负责人Asier Sáez-Cirión评论说,“我们展示了较早治疗与治疗中断后感染控制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研究表明,存在着促进HIV感染缓解的机会之窗。”

这些作者还证实较早治疗能促进形成有效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虽然感染后最初几周形成的抗病毒 CD8+ T细胞的抗病毒潜能非常有限,但是较早引入长期治疗可促进具有更强抗病毒潜能的记忆 CD8+ T 细胞的产生,因此能够有效控制治疗中断后出现的病毒反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ea48106810e.html

 

 

返回目录>>

 

Molecular Cancer:根据患者特定的信号特征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最佳治疗组合

2024-01-29    生物谷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缺失的异质性肿瘤。靶向治疗在治疗TNBC方面的成功有限,因此,实现有效的靶向联合的策略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靶向治疗给乳腺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仍依赖于化疗。最近的临床试验显示,靶向治疗,如抗PARP抑制剂或免疫疗法,可以将TNBC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提高几个月。

近日,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研究者们在Molecular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Patient-specific signaling signatures predict optimal therapeutic combinations for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患者特定的信号特征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最佳治疗组合。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缺失的异质性肿瘤。靶向治疗在治疗TNBC方面的成功有限,因此,实现有效的靶向联合的策略是一个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发现针对TNBC的个性化靶向联合疗法,我们使用基于信息论的热力学方法,将改变的信号网络的磷酸蛋白质组分析与患者特定信号信号(PaSSS)分析相结合。在大量TNBC患者来源的肿瘤(PDX)上使用这种方法,研究者能够通过计算一组特定于患者的不平衡信号过程并基于它们分配个性化治疗来彻底表征每个PDX

研究者发现,每个肿瘤平均有两个不同的过程,与之前的研究一致,EGFR是其中至少一个的主要核心靶点,在所分析的肿瘤中有一半。然而,抗EGFR单一疗法被预测为无效的,因此我们开发了基于PaSSS的个性化联合治疗。这些被预测为诱导抗EGFR反应,或用于开发一种替代疗法,如果EGFR不存在。

综上所述,研究者提出了一种结合Py蛋白质组学和PaSSS分析的新方法来设计针对TNBC的个性化治疗。这一策略可以应用于各种癌症类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2f0810e90d9.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新研究表明肝脏可以产生棕榈酸来维持大脑健康

2024-01-29    生物谷

 

大多数植物使用相同的途径从大气中固定碳,具有相同的碳同位素比率,但玉米和甘蔗等糖类---肝脏利用它们生成棕榈酸——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比率。

棕榈酸(palmitic acid)是母乳、肉类和乳制品中最常见的脂质之一。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当饮食中棕榈酸含量较低时,它就会由肝脏制造并被输送到发育中的大脑。这一临床前研究结果强调了棕榈酸对大脑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出有必要就降低婴儿配方奶粉中的棕榈酸含量开展更多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11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pregulated hepatic lipogenesis from dietary sugars in response to low palmitate feeding supplies brain palmitate”。

论文通讯作者、多伦多大学的Richard Bazinet说,“当我们改变发育中的小鼠饮食中棕榈酸的含量时,对大脑没有任何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因为当饮食中的脂质降低时,大脑中的脂质通常也会降低。但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尽管饮食摄入量存在极大差异,肝脏仍能提高脂质的生产量,以确保大脑获得足够的脂质。”

棕榈酸是一种饱和脂肪,在哺乳动物的一生中能以多种方式支持大脑健康。它有助于对神经连接进行隔离的髓鞘的结构和功能,是调节炎症和促进细胞信号传导的分子的前体。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棕榈酸,也可以在一种叫做脂肪从头合成(de novo lipogenesis)的过程中产生棕榈酸,这种过程主要需要葡萄糖来合成棕榈酸。至于在不同的生长和成熟阶段,人体依赖于哪种来源,目前还知之甚少。

Bazinet说,他们的研究结果凸显了棕榈酸在各个阶段对大脑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这种脂肪需求最大的发育阶段。

Bazinet说,“有趣的是,虽然大脑可以制造棕榈酸,但肝脏却对它进行了大量的上调。这些系统冗余是内置的,因此身体不会冒险去获取数量不足的营养物。”

论文第一作者、Bazinet实验室博士生Mackenzie Smith说,这些结果应该会让那些希望减少婴儿配方奶中棕榈酸含量的生产商有所顾虑。

Smith说,“我们有可能降低配方奶粉中的棕榈酸含量,这可能会对生态产生积极影响,但我们还不知道其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当肝脏产生如此多的物质时,是否会对行为或发育产生影响?是否会对肝脏产生负面影响?”

Smith还指出,即使是通过饮食摄入最低数量棕榈酸的小鼠,所摄入的这种脂质含量仍然高于一些配方奶粉制造商所追求的水平。Smith说,这种差异增加了进一步开展临床前研究和人体研究的理由。

为了揭示发育中小鼠大脑中棕榈酸的来源,这些作者采用了一种新的碳同位素技术。同位素是同一种化学元素的不同版本,它们的质量略有不同;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他们根据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方式,利用了环境中碳同位素比率的自然差异。

Smith说,“大多数植物使用相同的途径从大气中固定碳,具有相同的碳同位素比率,但玉米和甘蔗等糖类---肝脏利用它们生成棕榈酸---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比率。”

Smith说,在小鼠的大脑中,碳同位素比率降低的特征表明棕榈酸来源于食物,而碳同位素比率升高的特征则表明脂肪从头合成。

这些作者能够在小鼠发育的多个阶段追踪这些特征,从而确定肝脏是小鼠发育中大脑中棕榈酸的主要来源---他们通过研究遗传学的变化证实了这一发现。

这种方法带来了新的研究机会。Smith说,“传统的放射性示踪剂非常昂贵,与之相比,这种新技术可以进行成本效益高的长期研究设计。”

Bazinet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将同样的技术应用于成年人的大脑组织,以巩固目前的研究成果。Bazinet说,这种方法可能为测量和追踪其他脂质分子和营养物的膳食来源提供一种新方法。

Bazinet说,“这些问题可能会被这种技术标记出来,例如追踪添加糖的来源和数量。这对营养科学来说可能是非常有益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e9e810558ea.html

 

 

返回目录>>

 

4Nature论文通过分析古人类基因组数据,追溯了人类疾病的遗传痕迹和地理起源

2024-01-29    生物谷

 

4篇论文表明,这个由5000个古人类基因组组成的大型数据集作为一种精确的工具,当与对当今人类 DNA 数据的分析以及其他几个研究领域的投入结合在一起时,能够提供对疾病的新见解。

如今,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典、丹麦、挪威、法国、波兰、瑞士、亚美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上发表四篇论文,追溯了人类疾病的遗传痕迹和地理起源。这些分析提供了史前人类多样性和迁徙的详细图景,同时提出了多发性硬化症遗传风险上升的解释。

通过分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数据集中来自欧洲和西亚(欧亚大陆)的 5000 个古人类基因组的数据,这些新研究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揭示了欧亚大陆西部的史前人类基因库。

这些研究发现基于对 5000 个基因组中的一个亚集的分析,其中包括(1)直到大约4000年前,一个由文化决定的屏障从欧洲南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欧洲北部的波罗的海,贯穿整个欧洲;(2)绘制出几种疾病(包括 2 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基因是如何在 5000 多年前的大迁徙事件后分散到欧亚大陆的;(3)古代移民的新科学证据解释了为什么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多发性硬化症发病率是南欧的两倍;(4)绘制丹麦在一个千年内两次几乎完全的人口更替图。

这些研究结果是通过比较古人类基因组数据集与来自丹麦大型 iPYSCH 联盟的去身份化基因数据以及来自英国生物库中登记的 40 万现存个体的 DNA 资料而得到证实的。

5千古人类基因组项目

通过与欧洲和西亚的博物馆和大学建立科学合作关系,这些作者对骨骼和牙齿进行分析,重建了史无前例的 5000 个古人类基因组数据集。他们的测序工作利用了 Illumina 技术的强大功能。

样本的年代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维京时期,直至中世纪。这个数据集中最古老的基因组来自一个生活在大约 3.4 万年前的个体。

哥本哈根大学的三位教授Eske WillersleThomas WergeRasmus Nielsen说,“这个古人类基因组项目的初衷是重建1000个来自欧亚大陆的古人类基因组,作为脑部疾病研究的新型精准工具。”他们在2018年提出了建立这个DNA数据集的想法,并最初勾勒了这个项目的概念。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独特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集,用于研究尽可能久远的脑部疾病的踪迹和遗传进化史,以获得对这些疾病的新的医学和生物学认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古人类 DNA 图谱中的信息与其他几个科学学科的数据进行比较。

这三位教授最初确定的候选大脑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多动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Werge教授回忆说,该项目的前提是实验性的。“我们想收集古人类样本,看看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比如试图了解疾病和障碍如何进化的一些环境背景。在我看来,Nature期刊希望利用这四篇论文来描述这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这是非常独特的。”

Willerslev教授评论说,编制这个DNA 数据集在后勤方面提出了重大挑战。“我们需要获得人类牙齿和骨骼的考古样本,我们知道这些样本散落在欧亚地区的博物馆和其他机构中,这就需要达成许多合作协议。但是,一旦签订了这些协议,事情就真正开始了---这个数据集迅速增长,如今已超过了 5000 个古人类基因组。这个数据集的规模极大地增强了这些结果的可用性和精确性。”

Nielsen教授负责规划哥本哈根大学实验室对从古人类牙齿和骨骼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他要处理的是大量数据,其中的DNA往往已经严重降解。

   “以前没有人分析过如此多的古人类基因组。如今,我们必须找出如何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问题是,原始数据非常难以处理,因为你最终会得到许多错误百出的短 DNA 序列,然后必须将这些序列正确对应到人类基因组的正确位置。此外,还有来自古人类牙齿和骨骼上所有微生物的污染问题。”

Nielsen教授说,“想象一下,一个由数百万块拼图组成的拼图与其他四套不完整的拼图混在一起,然后把所有拼图放在洗碗机里洗一个小时。之后再把它们拼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我们与洛桑大学的Olivier Delanau博士合作,他开发了克服这一问题的算法。”

很快,科学界就传出了正在编制大型古人类基因组数据集的传言。Werge教授、Willerslev教授和Nielsen教授说,自2022年以来,人们对这一消息的兴趣一直很高。“我们不断收到来自全球各地科学家的咨询,特别是那些研究疾病的科学家,他们通常都要求获得探索古人类DNA数据集的权限。”

4篇论文表明,这个由5000个古人类基因组组成的大型数据集作为一种精确的工具,当与对当今人类 DNA 数据的分析以及其他几个研究领域的投入结合在一起时,能够提供对疾病的新见解。

Willerslev教授认为,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毫无疑问,如此规模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集将在疾病研究的许多不同领域得到应用。随着从这个 5000 个基因组数据集中获得的新科学发现的发表,更多的数据将逐步免费提供给所有科学家。最终,这个完整的数据集将向所有人开放。”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b91810405ea.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鼻内口罩”有望加固抵御病毒防线

2024-01-30    科技日报

 

你能想象得到吗?只需轻轻喷一喷,就能在鼻子内“戴”上一层“口罩”。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工程所)的科研人员创制了一种“鼻内口罩”,能够实现对病毒的拦截并让病毒失活,可大大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研究显示,在小鼠、人鼻腔数字模型、人呼吸道仿真模型验证中,“鼻内口罩”均表现出显著的防护效果。

什么是“鼻内口罩”,其防护原理是什么,和普通口罩相比它有什么优势?科技日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在鼻腔处设置一道“关卡”

气溶胶是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鉴于病毒气溶胶可以通过鼻腔侵入人体,研究人员设想,是否可以在鼻腔处设置一道“关卡”或“护盾”,即涂上可以有效拦截病毒甚至灭活病毒的涂层?基于多年的生物剂型工程研究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马光辉和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魏炜团队创制了“鼻内口罩”。

实际上,“鼻内口罩”是一种嵌合细胞囊泡的温度敏感型凝胶。它由表面高表达病毒受体的微米级细胞囊泡,嵌合在携带正电荷的温敏型水凝胶中构成。在室温状态下,它呈现液态并可以喷雾的方式进入鼻腔中。当液态的“鼻内口罩”进入鼻腔后,在人体温度的作用下,可以很快地由液态转化为凝胶态,从而在鼻腔中形成一层凝胶防护层。

“该防护层能够通过拦截和诱捕这两种作用,阻止病毒气溶胶进入肺部,并且能够使病毒气溶胶中的病毒失去感染能力。”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王双说,当病毒气溶胶被吸入鼻腔时,该凝胶防护层中的正电荷凝胶能够拦截并吸附带负电荷的病毒气溶胶颗粒,从而阻断其向下游气管及肺部的传播;而嵌合在凝胶中的微米级细胞囊泡,能够进一步借助表面高表达的病毒受体,诱捕病毒进入囊泡内部使其失活,以此保护鼻腔上皮细胞不被病毒感染。上述两种作用协同,可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制备了多种不同浓度、不同配比的水凝胶。通过考察它们的喷雾性能、温敏性能、气溶胶吸附性能等,我们最后筛选出了一个多方面均有良好表现的凝胶配方。”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过程工程所博士生胡校铭说。

通过小鼠的病毒感染模型与病毒传播模型实验,研究人员发现,“鼻内口罩”可以有效保护小鼠鼻腔和肺部免受病毒气溶胶的感染。

此外,研究团队还借助3D打印技术获得了人体鼻腔实物模型,并将其与人肺类器官模块(模拟肺组织)和气流管道模块(模拟呼吸气流)连接,构建了集成化的人呼吸道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团队证明了“鼻内口罩”能够有效降低不同病毒气溶胶对于肺类器官的感染率。

以内化方式遮蔽病毒感染蛋白

与以往研究主要针对病毒感染不同,这项研究主要聚焦于病毒气溶胶。“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拦截病毒气溶胶并诱捕病毒,从而阻止病毒气溶胶感染的新思路。这为病毒气溶胶防护领域添上了一块新的拼图。”王双说。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主要利用纳米级细胞囊泡,或者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修饰的纳米颗粒作为病毒“诱饵”。这种病毒“诱饵”能够借助其表面携带的病毒受体与病毒进行结合。但由于其内部尺寸太小或无内部空间,因此它不能内化病毒,仅能遮蔽病毒的一部分感染蛋白,导致病毒还有感染细胞的可能性。

王双介绍,在本研究中,团队制备出微米级细胞囊泡作为病毒“诱饵”。它的内部具有较大的空间,能够通过内化的方式遮蔽病毒的感染蛋白,大大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微米级细胞囊泡表面的病毒受体完全来自病毒的宿主细胞,而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必须借助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病毒受体。因此,这种结合不会由于病毒发生突变而丧失。这也就意味着微米级细胞囊泡内化病毒并使病毒失活的能力不会因为病毒变异而失效,能够适用于病毒的不同变异株。

这项研究创新性地将计算流体力学—离散颗粒模拟(CFD-DPS)技术,与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据的3D重构技术运用到病毒气溶胶鼻内防护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还首次构建了人呼吸道仿真模型,来模拟真实人体在呼吸作用下吸入病毒气溶胶的过程。同时,研究借助计算机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从多角度为“鼻内口罩”在人体上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证据。魏炜认为,研究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人呼吸道仿真模型等创新模型,为病毒防护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给特定人群带来额外防护效果

相比普通口罩,“鼻内口罩”具有一些明显优势。胡校铭介绍,在使用部位上,普通口罩是佩戴在面部的;“鼻内口罩”是施加在鼻腔内部的。在防护机理上,普通口罩主要发挥物理阻隔作用,将病毒拦截在呼吸道以外,但不能使黏附在口罩上的病毒失活;“鼻内口罩”不仅能够拦截病毒,而且还能进一步使被拦截的气溶胶中的病毒失去感染能力,降低病毒感染细胞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将“鼻内口罩”与普通口罩联合使用。普通口罩用以物理阻隔大部分病毒气溶胶颗粒,而“鼻内口罩”能够进一步将通过口罩缝隙吸入的病毒进行拦截、捕获并使其失活。

“必须强调的是,目前这项成果仍属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实际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王双说,如果“鼻内口罩”的临床疗效验证很好,未来它的推广能为哮喘患者等不适合或不习惯佩戴口罩的人提供一种额外的选择,从而能够提升公众的防护意愿,降低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同时,“鼻内口罩”与普通口罩联用,还能为医务人员等经常出入高浓度病毒气溶胶区域的人群提供额外防护,有望大幅降低病毒气溶胶对他们造成的感染风险,为他们的健康提供额外保障。

更重要的是,鉴于该体系构建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未来在应对新发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时,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基因编辑等手段,使已有的工程化细胞表达该病毒对应的病毒受体。这样就可快速制备出针对新发病毒气溶胶的“鼻内口罩”,以迅速响应新发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降低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速率,减少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造血干细胞移植
并发症预防方案优化

2024-0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曾理)128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获悉,该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曦团队阐释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综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优化输注方法,进一步优化了造血干细胞治疗中GVHD的综合预防效果。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纪要》刊发。

张曦介绍,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在单倍型HSCTHaplo-HSCT)中的发病率可达50%左右。GVHD的防治方法主要是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长时间服药可能引发重症感染、恶性血液病复发和器官功能损伤等副作用。探索高效低毒的GVHD预防方法,同时还要不增加白血病的复发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MSCs已被证实有助于促进移植造血重建和防治GVHD。但临床上关于急、慢性GVHD的综合防控要求,对MSCs输注的最佳干预点、使用时长及次数等尚无定论。对此,张曦团队联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5家移植中心开展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证实,在单倍型HSCT45天开始输注MSCs,可以达到更优化的GVHD综合预防效果。

据悉,该研究创建了有效低毒并兼顾急、慢性GVHD的预防新方案,为MSCs预防GVHD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

 

 

返回目录>>

 

我国首张蛋白粉备案凭证发放

2024-0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付丽丽)记者128日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获悉,我国首张保健食品蛋白粉备案凭证、首张蛋白粉复配产品备案凭证近日相继发放。这是自20236月该局发布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以来,以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为原料的产品获得的首批国产保健食品备案凭证。

据介绍,此次将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同时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主要是为提升保健食品使用人群的针对性,并有效限制产品夸大宣传。此外,针对这两种蛋白类原料设定的技术要求,在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底线的同时,提高了其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含量指标均达到了优质蛋白原料标准,确保为蛋白质缺乏的人群提供优质蛋白产品。

为推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制定工作,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已注册生产蛋白粉保健食品的配方、功能、安全性、质量控制等实际情况,结合中国营养学会等组织机构对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保健功能、用量等的研究成果,研究起草了《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大豆分离蛋白》《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乳清蛋白》。

为使原料目录正式实施后产品备案工作顺利开展,市场监管总局结合已批准注册产品的情况及生产实际,对蛋白质类产品备案时的配方配伍、注册转备案情形、每日用量、人群等作了细化要求。两个原料目录突破了以往单一原料备案的模式,允许蛋白质与营养物质复配备案,为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研发空间,使市场上的蛋白粉类保健食品品种更丰富,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元。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后天获得的基因突变
可显著增加冠心病风险

2024-01-30    科技日报

 

新华社讯 (记者林苗苗)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和鲁向锋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后天获得的克隆性造血相关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冠心病风险,相比未携带者,携带体细胞基因突变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将增加42%

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贾玛心脏病学》。该研究基于我国随访长达206000余例的队列人群,通过靶向深度测序系统,检测了克隆性造血相关的90个基因以及冠心病相关的500余个基因变异,在中国人群中构建了克隆性造血相关的体细胞基因突变特征谱,发现高达17.8%的研究对象携带这类突变。

研究发现,相比未携带者,携带体细胞基因突变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将增加42%,且突变细胞比例越高,冠心病风险越大,尤其是TET2基因的突变最高可增加近300%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轻人中占比更高的小克隆突变也可增加33%的风险。

后天获得的体细胞突变与先天炎症基因遗传风险呈现明显的叠加效应。研究人员进一步结合冠心病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评估了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性突变对冠心病的协同作用,发现先天遗传高风险人群同时携带体细胞突变,冠心病风险将升高120%,而当先天遗传风险较低时,体细胞突变导致的冠心病风险将被完全抵消。

据了解,后天获得的克隆性造血相关体细胞突变主要受到衰老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系统揭示了后天体细胞突变在中国人群的分布特征,其发生率从30岁开始逐步攀升。受访专家提示,早期检测对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精准防控具有重要价值,通过高深度测序研发相应的遗传风险评估工具,将推动冠心病的个体化精准防治。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

 

 

返回目录>>

 

cfDNA综合筛查使胎儿遗传病检出率提高60.7%

2024-0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代小佩)记者128日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殖与发育研究院院长黄荷凤与该院研究员张静澜、徐晨明,联合浙江大学教授张丹、湖南省儿童医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教授王华等研究发现,采用综合性无创产前筛查技术检测孕妇血浆中的游离DNA(即cfDNA综合筛查),可三合一同时筛查染色体非整倍体、染色体微缺失和单基因致病变异这三种最主要的人类遗传变异,将胎儿遗传病无创筛查检出率提高了60.7%。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医学期刊《自然·医学》。

在新生儿出生缺陷中,单基因病占比约为7.5%12%。但目前的无创产前筛查,主要覆盖的是染色体异常相关疾病,如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等,并不包含单基因病。为了对既往研究进行验证,并将单基因病纳入无创产前筛查,研究团队发起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将1090名参与者的cfDNA综合筛查结果与产前或产后诊断结果相比较。

团队发现,cfDNA综合筛查检测出了135名孕妇的基因变异,在876例超声筛查疑有结构异常的胎儿中,发现了55例染色体非整倍体、6例染色体微缺失和37例单基因致病变异。研究证实,cfDNA综合筛查能将单基因病与染色体异常同时纳入筛查,扩展了无创产前筛查的检测范围,同时使胎儿遗传病检出率提高了60.7%,增强了检测的准确性。

研究还表明,cfDNA综合筛查在孕早期筛查胎儿软骨发育不全等无症状疾病,及影像学方法不易发现的神经缺陷方面具有优势。为了扩大该筛查技术的应用范围,团队提出了应用该技术的临床优先级体系,即重点关注表型严重、早期发病、发病率高和检测方法学性能高的疾病。

“该项研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将单基因病纳入了无创产前筛查范围。这显著提高了胎儿遗传病的检出率,是遗传病和出生缺陷防治领域的重要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乔杰评价道。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肿瘤中性粒细胞重编程路径揭示

2024-0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春)记者128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黄来源团队,解析了肿瘤中性粒细胞的特定分化途径,同时鉴定出可区分不同分化途径的肿瘤中性粒细胞的表面标志物,有望为靶向中性粒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中性粒细胞是骨髓和血液中比例最高的白细胞。在机体应对外界感染和损伤的免疫应答中,它能够被迅速招募进入受损组织,发挥关键的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癌症等病理情况下,肿瘤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患者免疫治疗抵抗和不良预后紧密相关。但肿瘤内中性粒细胞的分化发展途径及其促进肿瘤生长的功能机制仍未明晰,极大限制了基于中性粒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研发。

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团队发现,原位胰腺癌小鼠模型肿瘤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存在T1T2T3三个亚群,转录组水平有别于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其中,T1T2中性粒细胞分别来自未成熟和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的过渡性群体,经过进一步重编程可融合为终末分化的T3中性粒细胞的状态。肿瘤内未成熟和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均带有T3细胞群的特异性染色质可及性特征和转录因子活性。这表明无论中性粒细胞是否成熟,进入肿瘤组织的中性粒细胞均具有启动重编程的能力。

研究团队进一步鉴定出可用于区分肿瘤重编程的T3中性粒细胞的表面标志物dcTRAIL-R1。中性粒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或用肿瘤培养上清处理后,均可上调dcTRAIL-R1表达,并伴有T3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基因特征表达升高。

此外,肿瘤内中性粒细胞的半衰期较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而当中性粒细胞进入肿瘤后,dcTRAIL-R1的水平会逐渐升高并可维持至少5天。这表明T3中性粒细胞的表型与肿瘤内中性粒细胞寿命延长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T3中性粒细胞主要定位于肿瘤内一个独特的具有乏氧、高糖酵解特征的生态位,能够表达高水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α),并能诱导肿瘤核心区域的血管重塑。将T3中性粒细胞与肿瘤细胞共注射可显著加速肿瘤生长;反之,使用抗dcTRAIL-R1的抗体去除T3中性粒细胞,或使用抗VEGFα的抗体抑制其功能,即可消除T3中性粒细胞对肿瘤生长的促进作用。

“该成果可能为针对中性粒细胞的新疗法奠定基础,并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黄来源说。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世界首例克隆西藏濒危牛诞生

2024-01-29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濒危牛种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实现人工繁殖。

在重庆市云阳肉牛繁育场,工作人员正在给几头小牛喂食、梳理毛发,这些牛就是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西藏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也是世界首例克隆西藏牛。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余大为:我们采集了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的耳组织,回实验室之后建立了成纤维细胞系,然后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了克隆胚胎,将克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牛中,经过足月的妊娠,我们获得了8头克隆牛。

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原产于青藏高原,处于濒临灭绝状态。2022年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和西藏有关部门,紧急启动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抢救性保护行动,采集到樟木牛与阿沛甲咂牛血液样本,完成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收集,最后通过体细胞保种、克隆胚胎复原等技术,实现了对西藏濒危牛种的抢救保护。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余大为:接下来,我们将在西藏本地开展樟木牛和阿沛甲咂牛克隆胚胎移植,将克隆技术与常规保种技术相结合,构建完善的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Mp4osJujN

 

 

返回目录>>

 

癌细胞“能量工厂”影响免疫疗效

或能识别哪些人从癌症治疗中受益

2024-0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9日电 (记者张佳欣)线粒体是存在于活细胞中的“能量工厂”。英国苏格兰癌症研究所和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首次证明了线粒体DNA突变与癌症治疗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他们发现,这种DNA产生的突变,决定了癌症对免疫疗法的反应。这一发现为通过检测线粒体DNA突变来识别哪些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最大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在29日《自然·癌症》杂志上。

  癌细胞外表上看起来与健康细胞相似,因此让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摧毁癌细胞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尽管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的线粒体DNA发生了突变。但到目前为止,研究线粒体DNA突变如何影响癌症,一直非常具有挑战性。

  此次,研究人员设计了线粒体DNA突变的相关实验。他们惊讶地发现,免疫治疗药物纳武单抗对线粒体DNA突变水平高的肿瘤的疗效可提高2.5倍。

  纳武单抗药的作用是释放免疫系统的“刹车”功能来攻击癌细胞。目前它被用于治疗几种不同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肺癌、肝癌和肠癌。

  线粒体DNA突变好比让肿瘤细胞的“能量工厂”发生“瘫痪”。这一发现意味着,线粒体DNA突变可用以改善癌症治疗方法。未来,这一发现与免疫疗法相结合,可能会增加成功治疗多种癌症的机会。人们可定期检测线粒体DNA突变,使医生能够在开始治疗之前找出哪些患者将从免疫治疗中受益最大。

  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药物激活体内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让它们重新发挥侦察兵的作用,揪出癌细胞并消灭它们。免疫治疗适用于多种癌症,副作用比化学疗法小,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有些患者对免疫疗法就不敏感。此次,科研人员发现线粒体DNA突变与癌症治疗反应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突变水平高的,免疫治疗药物疗效就好。这样一来,检测线粒体DNA突变水平,就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适用免疫疗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获益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30/c14739-40169386.html

 

 

返回目录>>

 

阿尔茨海默病真能传染吗

垂体生长激素接受者中发现该病传播证据

2024-01-30    科技日报

 

  《自然》系列期刊曾在2015年、2018年分别刊登过阿尔茨海默病的“疑似传染案件”。但人们对“此案”没有最终结论。

  129日,《自然·医学》再次发表重磅研究:五名儿童时期曾经接受尸体来源人类脑垂体生长激素治疗的人,出现了早发的进行性认知障碍,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庆幸的是,这一疗法现已被禁止。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有医源性传播的形式。不过,人们无需过分担心,因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在日常照护或日常生活中也会传播。

  一项悲剧性的疗法

  在1959年至1985年间,英国至少有1848名病患接受了从尸体脑垂体腺中提取的人类生长激素(c-hGH)的治疗。

  这项疗法带来了悲惨的结果:一些人得到的是受朊病毒污染的c-hGH,他们之后死于克雅氏病。克雅氏病是一种较罕见的、已被发现可传播的脑病。受感染的人一般伴有视觉丧失、肌肉萎缩、进行性痴呆等多种症状,通常会在发病的一年内死亡。人们已很熟悉该病的变异型或新变异型——疯牛病。

  惨剧发生后,这一疗法在全球被叫停。

  2015年,英国《自然》发表论文报告称,曾有8名病人接受了被污染的c-hGH治疗后死于克雅氏病,其中4名病人的脑内检查出了β淀粉样蛋白的病理特征。c-hGH几乎被认定为是这一变化的来源。

  3年后,《自然》再次发表报告称,病人接受的尸源性c-hGH能够传播β淀粉样蛋白病状。

  科学家通过尸检的方式,在其中一些人的大脑中发现了β淀粉样蛋白病理异常,这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之一。但科学家尚无法弄清楚这些人是否在死前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因为这一切都有可能被他们的克雅氏病表现出的严重症状所掩盖。

  过去的研究也表明,一些存档批次的c-hGH,仍含有可检测量的β淀粉样蛋白,并且会将这种病状传递给小鼠。

  发现潜在传播性

  在最新研究中,伦敦大学学院MRC朊病毒部和朊病毒病研究所的团队,描述了8名曾经在儿童时期接受c-hGH治疗但没有出现克雅氏病的英国人。

  其中5人出现了与早发性痴呆(症状出现于3855岁)一致的症状,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领域出现进展性障碍,严重程度足以影响日常活动)。其余3人中,一人出现了符合中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症状(开始于42岁),另一人仅有主观认知症状,第三人无症状。

  生物标志物分析在无症状时不能用于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但可以支持两名确诊患者的诊断,并表明另一人已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迹象。团队还对两名研究期间去世的人做了尸检,包括大量脑组织取样,其中一名患者也显示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

  为排除遗传因素,团队在5名有样本的患者中,对导致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均显示阴性。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确有潜在传播性。他们首次提出,类似于克雅氏病,阿尔茨海默病或许也有散发、遗传和罕见后天获得的形式。

  无需过分担忧

  不过,这项研究表明,医源性获得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从医疗渠道患该病,应该是很罕见的现象。因为c-hGH疗法早已不再使用,而这一研究中的患者,是在多年反复暴露之后出现症状的。

  研究团队指出,此次人们认识到β淀粉样蛋白在传播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出医疗领域审核措施的必要性,这将预防未来经过其他医疗和手术造成的可怕传播。

  这些发现也可能对驱动其他类型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有所启示,更有可能为治疗策略带来新的见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30/c14739-40169383.html

 

 

返回目录>>

 

睡前饮酒导致快速眼动睡眠减少

2024-01-30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29日电 (记者张佳欣)包括美国布朗大学研究人员在内的合作团队发现,睡前饮用酒精饮料不仅不会改善睡眠,反而会导致快速眼动睡眠减少。该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睡眠》杂志上描述了他们的实验结果。

  快速眼动睡眠约占典型夜间睡眠的20%,是最常出现梦境的睡眠状态。尽管科学家还没弄清楚快速眼动睡眠的确切功能,但快速眼动睡眠与情绪调节、心理健康以及记忆处理和创造力有关。快速眼动睡眠的减少可能会对这些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睡前饮酒对睡眠质量,特别是对快速眼动睡眠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他们招募了30名成年志愿者,让他们连续三晚在睡觉时连接大脑活动监测器。每个人都重复了两次实验,但每次睡前喝的是不同的饮料。在一次实验中,他们喝的是混合饮料;而在另一次实验中,他们喝的是酒精加同样的混合饮料。

  研究团队发现,喝酒精饮料会导致三个晚上的慢波睡眠时间增加,缩短了快速眼动睡眠的持续时间。总体而言,志愿者在饮酒后能更快地入睡,但由于快速眼动周期缩短,其睡眠质量受到影响,就算睡前少量饮酒也会对睡眠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30/c14739-40169382.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医保局:2023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29亿人次

2024-01-3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30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医保局官网消息,20231-12月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运行基本平稳,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29亿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1536.74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238.67%89.91%

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规模进一步增长。截至202312月底,全国住院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8.23万家,较2022年底增加1.96万家。20231-12月,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25.48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351.26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97.87%77.25%2023年四季度,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17.93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366.19亿元,分别较三季度增长1.76%1.15%

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所有统筹地区都开通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和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截至202312月底,全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19.39万家,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5.8万家,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数量为35.24万家,分别较2022年底增长118.6%305.59%55.79%

20231-12月,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8亿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85.48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263.36%295.9%;其中全国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31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33.52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12.34倍、12.97倍。2023年四季度,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4139.68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65.41亿元,分别较三季度增长24.22%26.08%。其中,全国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39.55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4.9亿元,分别较三季度增长39.13%45.08%

全国统一线上备案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目前,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均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和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20231-12月,通过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成功办理备案804.22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159.48%。同时,国家统一的线上查询功能从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经办机构咨询服务电话、停机公告大众化信息查询服务,逐步拓展到个人参保地门诊慢特病资格、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告知书、个人跨省结算费用等个性化信息查询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30/c14739-40169367.html

 

 

返回目录>>

 

全国医政工作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召开

不断壮大护士队伍 持续优化护理服务

2024-01-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熊建)2024年全国医政工作暨全国护理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梳理了全国医政工作进展成效,分析了医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继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不断优化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会议肯定了中国护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了下一步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要求不断发展壮大护士队伍,持续优化护理服务,完善激励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加多元化护理服务供给,全面推进护理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30/c14739-40169343.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命名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示范县示范机构

2024-01-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赵星月)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命名山东省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的通知》和《关于命名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的通知》。经申请创建、支持指导、评估验收、网上公示和会议研究,山东省被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经自评申报、省级推荐、专家评审、评估验收、网上公示和会议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等100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等99个机构被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两通知要求,山东省要以成功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支持,注重机制创新,探索服务模式;被命名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要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持续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各地要广泛宣传推广示范单位的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医养结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130/493045.html

 

 

返回目录>>

 

现代康复共同体公益项目启动

2024-01-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吴倩)127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现代康复共同体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举行。该项目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与北京康复医院共同发起,旨在促进康复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康复医疗服务效率。

  据了解,我国基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存在康复学科建设不完善、专业设备短缺、康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康复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北京康复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实现康复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共享,快速加强基层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康复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提高基层康复医疗的技术水平,让更多患者就近得到康复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130/493040.html

 

 

返回目录>>

 

我国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2024-01-30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高艳坤)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印发《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试行)》。《导则》提出,通过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让更多群众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

  《导则》提出,服务设施建设要重点满足“一老一幼”需求,兼顾全龄人群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优先设置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儿童托管和社区助餐等功能。提供养老服务功能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养老服务功能布置在二层及以上时,应设置无障碍电梯;生活照护用房可内设无障碍卫生间和助浴间,其地面应满足易清洗和防滑的要求。提供婴幼儿托育服务功能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婴幼儿生活单元及其他活动用房重点部位应采取防护措施保护婴幼儿安全;儿童托管功能应布置在三层及以下,且不应布置在地下室、半地下室。

  在健康服务方面,《导则》明确,可选择提供家庭医生诊疗、便民就医、健康咨询、安全用药宣传等服务,满足居民对常见病、慢性病的日常诊治需求;鼓励地方为残疾人提供爱心助残和康复照护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备自动售药机,提供24小时药事服务,满足居民家庭常用药品、夜间紧急用药需求,可提供康复辅具适配与租赁服务空间。

  在体育健身服务方面,《导则》提出,在保障建筑屋顶荷载承重能力及使用安全的前提下,部分活动场地可利用建筑屋顶或地下、半地下空间设置。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130/493037.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