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1-19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六部门部署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

2024-01-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18日电  (记者韩鑫)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和单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将部署统筹提升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无障碍出行服务和邮政寄递无障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通知》提出,加强适老化无障碍交通设施规划建设。要求各地将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纳入交通运输相关规划;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要确保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并与周边无障碍设施有效衔接、实现贯通。同时,要求各地加快推广应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车,新投入运营的地铁列车、客运列车、客运船舶、民用航空器应按照有关标准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设备。

  《通知》强调,要改善适老化无障碍城市交通出行体验。要求各地持续扩大95128约车服务覆盖面,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公共汽电车站台改造,完善站台盲道、轮椅坡道等设置。督促相关经营者保持巡游出租汽车扬召服务,建立出租汽车“爱心车队”“敬老车队”等。此外,要求各地保留使用现金、刷卡、纸质票证等方式,优化窗口人工服务和志愿服务;落实铁路残疾人旅客专用票额等相关要求,优化铁路购票功能,优先给老年人安排下铺。

  按照《通知》,下一步将改进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信息服务,包括要求各地加快推进出行服务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实施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推动各类交通场站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改造升级,具备无障碍功能;鼓励引导地图导航定位产品完善无障碍设施标识和无障碍出行路线导航功能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19/c14739-40162152.html

 

 

返回目录>>

 

国家疾控局启动医防协同融合试点工作

2024-01-1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8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国家疾控局官网消息,近日,国家疾控局在浙江省温州市、甘肃省兰州新区启动了医防协同融合试点工作,国家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继乐出席。

常继乐强调,要深刻认识开展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下好开展试点这一破解医防高效协同、深度融合难题的“先手棋”,探索有效路径,完善工作机制。常继乐指出,温州市、兰州新区开展试点工作有条件、有动力、有能力、有平台,要准确把握工作的着力点,立足疾控工作的规律特点,深入思考疾控与医疗业务的协同点、预防和治疗服务的融合点,在国家疾控局和本省卫生健康、疾控部门指导支持下,不断凝聚工作合力,进一步探索形成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为全国提供典型样板,贡献优秀经验。

浙江省、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同志,温州市、兰州新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同志等参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18/c14739-40161853.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借力全球优质科技文献数据库,推动中心科研水平提升

2024-01-18    中国疾控中心

 

  当今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心领导和直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信息中心引进一系列国内外优质的文献数据库,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学术资源。

  信息中心采购的数据库包括中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万方数据资源、超星图书,以及外文全文数据库爱思唯尔(Elsevierhealth sciences学科包、柳叶刀(lancet)单刊、科学周刊Science、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 ASM、英国医学会期刊 BMJ、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电子图书Ebook Central电子书和文献传递数据库百链等,今年还新增了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简称JCR)数据库,JCR是一个独特的多学科期刊评价工具,覆盖来自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4个学科的20,000多种期刊。JCR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数据相互连接,采用更加清晰、准确的可视化方式来呈现数据,用户可以更加轻松地创建、存储并导出报告。

  信息中心采购的科技文献数据库涵盖了医学、生命科学、药学、卫生管理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对中心广大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编辑部门、还是研究生,都能从中获取到必要的学术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科研信息推动科学研究的目标。并通过培训、发送宣传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科技文献数据库的使用,不仅有效提升文献资源的使用率,更有利于促进中心的科研发展,提升机构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科研人员通过这些数据库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推动中心在各个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生利用这些文献数据库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科学素养,更好地体现中心的教育培训职能。

  为满足科研人员更加便捷使用科技文献资源的需求,信息中心将采购的文献资源整合在“科技文献服务系统”中,实现了学术资源的高效利用。

  今后信息中心将进一步做好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宣传和推广,做好资源使用的服务和指导,帮助科研人员和学生熟悉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提高检索效率,助力中心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1/t20240118_272015.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2023年“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营养知识进社区公益活动总结大会成功举办

2024-01-18    北京市疾控中心

 

  2024115日,2023年北京市“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营养知识进社区公益活动总结大会成功举办。参加会议的有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和开展活动的社区代表等100余人。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一级巡视员李泰然同志、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郑晋普同志、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小霞同志、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所长李亚京同志、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汪建荣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保健协会张志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

  在总结大会上,李泰然同志高度评价了北京市的营养科普工作,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养指南及时有效的送到百姓身边,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郑晋普同志指出北京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居民营养改善工作,本次活动中医疗卫生专业机构与街道、村(居)委会紧密协作,让首都居民在家门口就可获得权威的食养指导,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居民积极参与的健康促进氛围。张小霞同志介绍了在本次活动中北京市充分整合利用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资源,充分发挥三甲医院的临床营养专家和疾控系统的公共营养专家的各自优势,让社区居民获得精准性高、可适用强及操作性强的膳食指导。李亚京同志介绍了本次活动为首都市民创造了跟着权威专家面对面近距离学习合理搭配日常膳食的机会,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预防和改善慢性病。

  会上,汪建荣同志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合理膳食 食养是良医”营养知识进社区公益活动是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指导,中国保健协会、北京市疾控中心联合主办,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北京预防医学会协办,组织营养专家在全市17个区82个街道100个社区共开展了一百场营养科普讲座,向社区和乡村居民宣讲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三个食养指南,指导居民健康饮食。活动历时6个月,宣讲内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宣讲活动结合义诊咨询,受到居民广泛欢迎,居民满意率达到97%以上。

  大会还对全市50余个组织单位、100余名先进个人及科普专家进行通报表扬,临床营养科普专家窦攀、密云区疾控张杰、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赵渊和经开区荣华街道侯岩分别代表科普专家、区疾控和社区做了经验交流报告。

  2024年北京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展战略的要求,总结分析前期的经验和不足,深入分析居民的营养健康需求和其生活、工作或学习环境中可利用的健康促进资源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区域(如城区、郊区)、不同人群特征(如以老人、年轻人、学生、工作场所人员等)开展适宜的营养健康促进活动等。并将此项工作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北京建设、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之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6882.shtml

 

 

返回目录>>

 

总结经验 补短板 2024年天津结防再奋进

——2023年第四季度天津市结核病控制工作现场调研总结暨2024年重点工作研讨会

2024-01-18    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

 

  2024年元旦前夕,天津市结核病控制工作现场调研在全市范围内紧锣密鼓的开展并顺利完成。经过近两周的汇总分析及讨论,2023年第四季度天津市结核病控制工作现场调研总结暨2024年重点工作研讨会于2024111日在市疾控中心如期举行。市海河医院、市儿童医院及各区疾控中心结核科科长及具体工作人员共4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上深挖问题、总结经验、弥补薄弱环节、共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力争2024年天津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再创辉煌。

  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张帆主任做开幕致辞。张帆主任谈到2024年新年伊始,正逢疾控高质量发展的这一契机,全市结防人要不打年盹,全力抓好新年开局工作。明确了今后现场调研工作的具体要求,调研前有详实的计划、统一的布置,调研后及时总结反馈,便于各级结防机构发现自身问题,梳理优化工作流程,及时改正提高。

  之后,由研究室全体成员就2023年第四季度现场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建议进行了反馈,同时针对2024年各自负责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布置,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随后,研究室张国钦主任重点讲解了2024年天津市结核病防治重点工作计划,强调了2024年我市结防工作的基本框架、发展方向以及终结结核的任务要求。

  最后,张帆主任对各位结防战线的工作人员多年以来的不懈奋斗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也相信大家在2024年依旧会以高昂的热情对待结核病防治工作,并预祝大家新春快乐。

 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围绕本次会议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纷纷表示通过半天的集中学习,了解了各自的问题和不足,梳理了工作流程,并向其他疾控机构学习了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2024年提高我市整体结防工作水平的信心。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4/01/18/030129227.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JCO:免疫治疗耐药突变大揭秘!

哈佛团队揭示肺癌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中的关键基因突变和免疫表型特征

2024-01-18    奇点糕

 

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的基因组改变和免疫表型特点的新分析成果。

看起来,2024年是科学界向肺癌免疫治疗耐药发起攻坚的一年啊:奇点糕前两天介绍的研究成果还热乎呢,另一边哈佛大学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布列根妇女医院等顶级中心的研究者们也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期刊,发表了对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的基因组改变和免疫表型特点的分析成果,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补全了拼图。

哈佛研究者们在超过1/427.8%)的获得性耐药肺癌患者中,检出了可能导致耐药的基因突变,如STK11B2MKEAP1JAK1/2的功能丧失性突变,且这些突变并不见于对照组患者;而在免疫表型特点方面,获得性耐药患者表现为肿瘤内浸润淋巴细胞,如CD3e+/CD8a+ T细胞显著减少,且癌细胞与T细胞距离明显拉开,HLA-I类分子表达也大幅下降。

与此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等团队的研究类似,此次由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团队主持的研究,也是基于一项单中心、大样本的肺癌队列研究:哈佛研究者们从700余例免疫治疗获得性耐药患者中,挑选了82例治疗前后均有活检样本的患者,同时还用接受化疗和/或靶向治疗的患者资料,设置两个对照组来寻找免疫治疗的“专属”耐药机制。

对比治疗前后活检样本的基因测序结果后,研究者们在62%的获得性耐药患者中发现了基因组改变,其中27.8%的患者肿瘤发生了获得性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及具体突变形式如下图所示,相对多见的是功能丧失性突变,且大多数突变都不见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它们可能仅参与了免疫治疗耐药,但也存在PIK3CAPDGFRA等基因的激活性突变。

此外,还有49.4%的肿瘤发生了基因拷贝数改变(CNAs),杂合性丢失发生率排名前列的仍是STK11B2MKEAP1等基因,且一部分还会与此前的功能丧失性基因突变并存(如STK11SMARCA4等基因),不过CNAs的整体模式与对照组是相似的。而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并无显著差异,说明上述改变的原因并非突变负荷增加或非整倍体增多。

按照患者发生获得性耐药的时间(治疗后3-6个月或≥6个月后),以及免疫治疗的具体方案(免疫单药或免疫+化疗),研究者们试图进一步细分基因组层面的相关改变,不过分析只提示在接受免疫单药治疗的患者中,治疗≥6个月后发生获得性耐药患者的获得性突变频率更高,其它划分则未提示明显差异。

接下来,研究者们对16例符合质控标准的获得性耐药肿瘤样本进行分析,评估肿瘤的免疫表型改变:整体来看,治疗后肿瘤的免疫浸润淋巴细胞密度大幅下降(88 vs. 36/mm2),这也是对照组患者中不存在的情况,减少的细胞主要是CD3e+/CD8a+ T细胞及PD-1+细胞,而调节性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等免疫抑制性细胞变化不明显;在发生获得性耐药时,肿瘤中的PD-1PD-L1结合还显著下降,且癌细胞与CD8+PD-1+T细胞的距离明显上升。

最后,获得性耐药患者肿瘤的HLA-I类分子表达,也在发生耐药时较治疗前大幅下降(中位H-score230 vs. 300);一般情况下,HLA-I类分子表达上调往往昭示着肿瘤免疫原性较高、更利于免疫治疗起效,耐药患者的这种反向趋势很可能不利,但或许也是可逆转的。

研究者们表示,此次研究的结论与既往研究有相似之处也有新亮点,例如JAK1/2突变还很少在免疫治疗耐药中被提及,具体机制可能与它们参与调控干扰素(IFN)通路有关,毕竟这群“门神”的调控范围之大也很出名;更值得重视的是获得性耐药背后高度异质性的潜在耐药机制,例如形形色色的获得性基因突变,可能需要高度个体化的治疗来应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7e480984e57.html

 

 

返回目录>>

 

AD:科学家首次发现,

女性中年时血清Aβ42/40比率和p-tau181水平与老年时认知能力有关!

2024-01-18    奇点糕

 

首个将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与中年女性认知能力变化联系起来的研究——对于女性而言,中年时测的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或许可以作为自己老年认知能力下降的早期预测因素。

近期,美国密歇根大学Wang Xin团队,在对192名中位年龄在53.3岁的妇女进行长达14年随访分析后发现,在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中,较低的β淀粉样蛋白(Aβ)42/40比率和较高的p-tau181水平可能与女性从中年到老年期间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更快有关。

这也意味着,对于女性而言,中年时测的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或许可以作为自己老年认知能力下降的早期预测因素。研究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上。

目前,常用于评估AD病理特征的方法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脑脊液(CSF)分析,不过这些方法不仅耗时长、成本高,还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因此,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自然成为了很多科研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老年人群身上,为了探究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与中年女性日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从美国的全国妇女健康研究(SWAN)中,筛选了192例中位年龄在53.3岁的中年妇女,随访时间为14年。所有参与者需要在入组时(2003SWAN队列第3次随访)和随访结束时(2017SWAN队列的第16次随访)通过标准化测试来评估认知功能。

这些测试为,评估处理速度、运动速度、视空间功能、联想学习和执行功能的符号数字模式测试(SDMT,分数范围0110);通过即时和延迟回忆评估言语情景记忆的东波士顿记忆测试(EBMT,分数范围012),以及评估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数字向后广度测试(DSB,分数范围012)。

以上每项测试的评分越高,就代表认知功能更好。

随后,研究人员还收集了这些患者入组时的血液样本,检测了几种特定的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如Aβ42Aβ40、总taup-tau181的水平,并观察了这些血清生物标志物与SDMTDSB,以及EBMT测试结果之间的关联。

中位随访8.5年期间,当研究人员调整了年龄、种族、教育、随访时间、吸烟状态、饮酒、更年期状态等因素后发现,较低的血清Aβ42/40比率与DSB评分下降更快有关。一般来说,DSB评分每年会下降0.06,但随着血清Aβ42/40比率每降低一个标准差,DSB评分每年就会多下降0.03P=0.03)。

研究主要结果:除Aβ42/40比率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另一个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p-tau181水平较高也与SBMT评分下降更快有关(P=0.08)。以上结果也与此前同类研究结论类似,例如,一项涉及563例认知正常的老年人的研究发现,较低的血清Aβ42/40比率与AD发生风险更高有关;另一项涉及185名老年人的研究则发现,较高的血浆p-tau181水平与与记忆、语言和视觉空间功能等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总之,这项针对中年女性的随访14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在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中,较低的血清Aβ42/40比率和较高的血清p-tau181水平可能与女性从中年到老年期间认知能力下降速度更快有关。

这也是首个将AD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与中年女性认知能力变化联系起来的研究。本文作者表示,尽管此次研究样本量很小,但也为AD的早期检测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该研究可能成为日后更大样本量研究的基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893809840c3.html

 

 

返回目录>>

 

运动增强大脑功能!研究发现,运动促进多巴胺释放,是改善大脑的关键

2024-01-18    医诺维

 

多巴胺在认知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反应时间方面,并且由主动运动触发的多巴胺释放可以对多种疾病有改善效果。

近日,日本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The neuromodulatory role of dopamine in improved reaction time by acute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运动增强大脑功能,提高认知表现,缩短反应时间,多巴胺释放是改善大脑的关键,表明多巴胺不仅是一种与快乐和奖励相关的神经递质,而且在认知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巴胺(DA)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大脑功能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程,包括运动控制、情绪调节、奖赏和动机、认知功能等。多巴胺的失调与帕金森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有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三项实验,采用神经影像学和肌肉电刺激技术,分析了多巴胺在运动引起的认知改善中的作用。

在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6名健康男性参与者,平均年龄22岁,参与者接受了运动测试,在锻炼前和锻炼后25分钟完成认知、反应时间测试,在运动和休息条件下接受PET扫描,来评估大脑中多巴胺的释放。

分析发现,与休息时相比,参与者运动时的反应时间显著缩短,剧烈运动会导致多巴胺释放增加,并且多巴胺的释放与反应时间的改善相关。

运动和休息时的反应时间

第二项实验分析了18名健康男性,平均年龄23岁,参与者接受了不同频率的肌肉电刺激,以诱导肌肉收缩,模拟运动肌肉收缩引起的生理变化,并在肌肉电刺激前后测试了认知、反应时间。

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肌肉电刺激,无论是哪种频率,都不会影响参与者反应时间或认知任务的准确性,表明单独肌肉电刺激不能促进大脑功能改善。

在第三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2名健康男性,平均年龄23岁,参与者接受了肌肉电刺激结合适度的手臂摇动(自愿),分析了肌肉电刺激结合自愿运动是否能改善大脑认知功能。

结果发现,只有当肌肉电刺激结合主动运动的时候,才能改善反应时间,而单独肌肉电刺激或结合被动运动则不会对反应时间产生影响。

这表明,运动的信号必须来自大脑,而不仅仅是肌肉本身,才能触发多巴胺释放,从而改善反应时间。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多巴胺的认识,不仅是一种与快乐和奖励相关的神经递质,而且在认知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反应时间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了解多巴胺与运动后认知表现之间的联系机制。

综上,研究表明,运动促进大脑内源性多巴胺的释放,增强大脑功能,提高认知表现,缩短反应时间,但运动的信号必须来自大脑,而不仅仅是肌肉本身,也就是说,要主动运动才能触发多巴胺释放。

研究人员表示,结果表明,对于多巴胺起关键作用的疾病,如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进行运动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270809834d9.html

 

 

返回目录>>

 

在冬天,我们为什么要补充维生素D

2024-01-18    生物世界

 

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一点,并且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Mike Ren 建议服用非处方维生素D补充剂来额外补充。

维生素D是参与许多生物过程的必需营养素,其最重要作用的是帮助我们的身体吸收矿物质,例如钙和镁。人体获得维生素D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晒太阳,另一种是通过食物摄取。据估计,全球30%-60%的人缺乏维生素D,而维生素D缺乏症通常可以通过补充剂来治疗。

在冬季,人们往往难得晒太阳,这导致难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而最近,美国贝勒医学院的 Mike Ren 教授给出了他的建议。

他表示,维生素D以支持骨骼健康而闻名,它也在心脏和胃肠道健康中发挥作用。在冬季获取维生素D更困难,因为许多吸收和维生素在我们体内转化为可用物质的过程都需要阳光。而且,这一过程需要的是中午强烈的阳光,早晚温吞的阳光可不行。虽然维生素D天然存在于富含脂肪的鱼类和海鲜中,但它通常不存在于其他食物中,人们通常难以仅从天然饮食中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因此,即使是低温的冬季,大多数人也需要外出多晒太阳才行。

在贝勒医学院的新闻稿中,Mike Ren 表示,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8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这大约相当于15-30分钟良好的阳光直接照射。当然,没有必要穿上泳衣来晒太阳。实际上,你可以穿戴整齐,让阳光照在脸上或手上,以获得足够的晒太阳时间。请确保在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晒太阳,而不是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

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一点,并且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Mike Ren 建议服用非处方维生素D补充剂来额外补充。他表示,如果服用补充剂,就需要超过每天推荐的800国际单位剂量,因为补充剂并不能完全被吸收,通常需要补充5000国际单位以上。这一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是安全的。即使有一点过量,身体会将其排出。

对于一些人来说,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可能会更具挑战性。例如,接受减肥手术的人通常吸收维生素D的能力会下降,他们可能需要额外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患有囊性纤维化、肾病或肝脏疾病的人对维生素D的吸收也有问题。这些人有必要检查一下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并考虑进一步补充。

维生素D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它有助于钙吸收和骨骼健康,Mike Ren 指出,最近的研究也表明,维生素D与心脏健康以及更低的癌症风险之间存在联系。还有一些新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于正常的肌肉功能很重要,包括心跳,以及降低患各种癌症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df580980193.html

 

 

返回目录>>

 

AI眼科检查快准省,帮你告别就医“拖延症”

2024-01-18    生物探索

 

人工智能驱动技术可有效提高潜在致盲糖尿病眼病(DED)的筛查完成率,缩小患有糖尿病但较少获得或难以坚持定期眼部筛查人群之间的“护理差距”。

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对患有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自主人工智能糖尿病眼科检查可显着提高旨在预防潜在致盲糖尿病眼病(DED)的筛查完成率。检查期间,可以在不散瞳的情况下拍摄眼睛后部的照片,并使用人工智能来提供即时结果。

研究指出,检查中使用人工智能驱动技术可以缩小患有糖尿病的少数族裔青年、DED发病率较高、较少获得或坚持定期眼部损伤筛查人群之间的“护理差距”。

在《自然通讯》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检查了21岁以下患有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眼科检查完成率,发现接受AI检查的患者100%完成了眼科评估。

DED主要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是一种潜在的致盲糖尿病并发症,当血糖水平控制不良导致眼睛后部光敏感视网膜中的血管和神经组织过度生长或受损时,就会发生DED

研究人员称,视网膜病变影响4%9%1型糖尿病青少年和4%15%2型糖尿病青少年。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称,估计约有23800020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被诊断出糖尿病。频繁筛查DED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并有助于预防DED的进展。

一般来说,糖尿病专家和眼科医生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这通常需要额外单独去看眼科护理人员,例如验光师或眼科医生,并使用眼药水扩张瞳孔,以便通过专门仪器清晰地看到视网膜。

然而,研究显示,只有35%72%的糖尿病青少年接受了建议并进行了筛查,少数族裔和贫困青少年的护理差距率甚至更高。此前的研究还表明,筛查的障碍包括对筛查需求的不解、筛查不便、缺乏时间、缺乏专家帮助和交通问题等。

约翰·霍普金斯儿童中心的儿科内分泌学家Risa Wolf博士和她的团队之前的研究发现,使用摄像头的自主人工智能筛查可以产生准确诊断DED的结果。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164名参与者,年龄从8岁到21岁不等,全部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儿童糖尿病中心。其中约58%为女性,41%为少数族裔(35%是黑人、6%是西班牙裔),约47%的参与者有医疗补助保险。

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中的一组。其中,83名患者接受了标准筛查指导和护理,并被转介给验光师或眼科医生进行眼科检查。第二组81名患者在面见内分泌科医生期间接受了510分钟的自主人工智能系统糖尿病眼部检查,并同时收到了检查结果。

Wolf说,人工智能系统在没有散瞳的情况下拍摄4张眼睛照片,并通过算法运行图像来确定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存在,将转介给眼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如果没有,那也确保了患者安心并节约了他们的时间。

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自主人工智能筛查的患者中有100%在当天完成了眼科检查,而第二组中有22%的患者在6个月内与验光师或眼科医生一起完成了眼科检查。研究人员发现,第二组参与者是否安排与眼科医生进行单独筛查,没有基于种族、性别或社会经济地位的统计差异。

研究人员还发现,自主AI组的81名参与者中有25名(31%)的结果表明存在DED,其中16名参与者(64%)最终安排了与眼科护理人员的二次预约。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那些没有安排预约的人更有可能是黑人并拥有医疗补助保险。

Wolf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更多人进行筛查,从而帮助识别更多需要后续评估的人。如果我们能够在糖尿病医生的门诊点提供这一服务,有助于普及公众健康,并防止糖尿病眼病的进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39580983e16.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海南出台政策支持创新药械发展

2024-01-18    中国新闻网

 

  《海南省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近日出台。《若干措施》在提高创新药械多元供给和保障民众享有公平可及医疗服务同时,有望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创新产品在临床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海南省新闻办公室17日举办发布会对《若干措施》进行政策解读。

  《若干措施》完善创新药械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建立新批准创新药械进入市场的首发价格形成机制、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试行期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和转归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在采购平台自主议价等措施,按照创新药械价格由市场决定的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成创新药械价格形成机制。

  根据《若干措施》,海南将通过建立高效管用的医保支付机制,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支持创新药械直接挂网采购、优先通过现有价格项目兼容方式支持药械创新应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速度等措施,提高创新药械进入临床应用的速度。

  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局长李文秀称,该局将联合海南省卫健委等部门按照兼顾惠民和鼓励创新的原则,积极推进创新药械和技术及时纳保,努力降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比如,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开展创新药械的价值评估,探索将评价结果作为目录调整、药品医用耗材集采、国谈药品评价等决策参考证据;通过常态化开展“医保-医企”面对面活动,对医药企业开展国家医保谈判准入政策辅导,支持创新药参与国家谈判、及时纳入医保目录。

  近年来,海南省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李文秀介绍,该局将促进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形成,加强商业保险供给,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平台与商业保险公司共享数据,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研发覆盖创新药械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推进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一站式”“一窗式”结算,提升创新药械可及性、可负担性,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118/c14739-40161378.html

 

 

返回目录>>

 

【解局】X”病原体为什么让世卫组织紧张?

2024-01-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谢昭】正在举行的2024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种被命名为“X”的未知病原体成为全球领导人和各行业领军人物热议的焦点。世卫组织在声明中介绍说,所谓“X”是“假设会出现”的一种引起全球大流行的病原体,它可能导致的死亡人数将达到新冠病毒的20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7日称,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这种病原体的具体存在,但出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流行病的担忧,各国研究人员、科学家和专家们都希望积极制定应对计划。“专家警告说,它可能出现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显微镜下的病毒

到底什么是X

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在新闻稿中表示,在17日举行的主题为“为X做好准备”的研讨会上,由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领导的小组讨论了“如果我们要为应对更致命的大流行做好准备,就需要为满足医疗系统迎接未来多重挑战的需求做出新的努力”等相关话题。巴西卫生部长尼西亚·特林达德·利马、制药巨头阿斯利康董事会主席米歇尔·德马雷等医卫领域的人物也参与了这场研讨会。

英国《独立报》称,早在2015年,世卫组织就制定了“预防流行病行动研发蓝图”,试图努力缩短发现病毒暴发与批准疫苗使用之间的时间间隔。报道称,最危险的新发传染病因为缺乏预防手段成为关注点,世卫组织每年都会更新不到10个高危传染病名单。从2018年开始将“X”病原体列为“需要优先关注的全球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与之并列的还有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世卫组织已将这些病原体引发的大流行背景下相关的研发工作列为优先事项,并表示该计划“明确要寻求实现早期的跨领域研发准备,这也与未知疾病X相关”。

CBS称,2022年世卫组织召集了300名科学家,对25个病毒家族和细菌进行了调查,以创建一份“有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病原体清单”,并强调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研究。其中“X”病原体就在其中,“它代表了一种由(未知的)病原体引起的严重国际流行病”。谭德塞17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新冠肺炎可能是我们遇到的第一种“X”疾病,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学习和总结对抗它的经验。

对于世卫组织设立X”病原体的初衷,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教授魏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世卫组织设立“X”病原体意在引起全球各国对于不可知、危害巨大且发生概率极大的潜在突发传染病的高度重视。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可以看到,世卫组织框架内的全球合作交流机制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这使得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越来越难,世卫组织的相关能力也在不断衰退。因此,世卫组织设立“X”病原体的举措可以看作是加强全球相关合作的一种努力,是否有效还有待观察。

X”病原体来源于哪里?

世卫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潜在病原体的数量非常巨大,而用于疾病研发的资源有限。

《独立报》表示,科学家尚不清楚X”病原体到底会是什么。许多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或是一种新型流感。美国布法罗大学雅各布斯医学与生物医学科学院传染病专家托马斯·鲁索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X”病原体的概念是我们从新冠大流行中吸取的教训之一。他表示,“由于人类通过活体动物市场和森林砍伐打破了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界限,未知病毒进入了人类世界,我们需要继续进行监测和研究,并改善世界各地的生物安全。”他警告说,“X”也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甚至在动物中都还没有发现。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考虑到全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种群的巨大规模以及变异的速度,高传播性X”病原体“几乎是一定存在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的阿达尔贾博士说:“有些病毒株的致死率非常高,可以发展出在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能力。”他表示,“X”病原体很可能是一种呼吸道病毒,甚至已经在动物之间传播,只是暂时还不能传播给人类。他说:“它可能来自携带大量未知病毒的蝙蝠,也可能是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或者可能来自猪等其他类型的动物。”

此外,全球变暖导致的永久冻土融化可能会让大量“僵尸病毒”苏醒。例如2023年由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从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分离并复活了几种古老的病毒,其中一种是从2.7万年前含有大量猛犸象毛发的永久冻土样本中发现的巨型病毒。法国科学家米歇尔·克拉韦里表示,“每次我们观察冻土样本时都会发现未知病毒,这几乎是肯定的事情,我们总能在永久冻土中找到一些传染性病毒。”随着永久冻土的融化,被掩埋在地下成千上万年的生物将不断暴露,未来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未知病毒。

对于世卫组织担忧的X”病原体是否必然会出现,魏晟认为,从病毒的发展规律来看,“X”这类病原体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这种病毒一旦袭来很有可能就像新冠病毒刚出现时那样,完全超过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魏晟分析称,从病毒的种类来看,它很可能是经过呼吸道飞沫或是气溶胶传播的呼吸道传播病毒,因为这种病毒更容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

让科学家们尤其担心的是,相对于此前的几次大流行,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当下,X”病原体所引发的全球大流行暴发规模可能更大。“科学美国人”网站回顾称,霍乱原本是只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地区流传的地方性传染病,一直到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抵达印度后,它才随着远洋商贸活动开始全球大流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导致全球2500万到1亿人死亡,它也是跟随着远洋船只才在不同国家引起扩散。如今全球交流的频率远超一百年前,因此一旦出现高传染性疾病,扩散速度也将快得惊人。

能降低X”出现的概率吗?

为应对下一次疫情做好准备,并制定措施和预案防止2020年许多国家出现的医疗系统崩溃重现,现已成为世卫组织的一个关键目标。

外媒在报道中还列出了感染X”病原体可能会引发的一些症状,比如发烧、肌肉痉挛、昏厥、头痛、恶心、腹泻和喉咙痛等。世卫组织警告说,情绪的急剧波动、烦躁、困倦、焦虑和腹部疼痛、肝脏肿大等症状也值得关注。

我们是否有办法降低这种高致死率X”病原体出现的概率?魏晟认为,现在很难有确切的手段去减少这种传染病发生的概率,只能未雨绸缪,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比如建立覆盖病原体从动物到人群感染全流程的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建设具备高水平检测鉴定手段和高水平的疾控防控队伍,增加可以快速调动的医疗资源,增强疫苗和药物的快速开发能力等。“这些措施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不应是事到临头的临时措施”。

外媒在报道中也表示,通过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轻即将到来的流行病的影响,并加强国际社会对新发传染病的准备。其中就包括投资建设监控网络、进一步增进民众健康、推广使用抗生素、加强医疗保健系统建设、鼓励国际合作、制定预防计划,以避免下一次大流行。

世卫组织警告说,X”病原体可能导致多达5000万人死亡。如今新冠已成为一种常见且反复出现的流行病,英国医卫领域人士将目标转向“为可能出现的新流行病‘X’做好准备”。有英国科学家表示,一种潜在的能抑制大流行的新疫苗有可能在100天内研发出来。去年8月,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正在研究如何将针对新冠病毒研发的疫苗用于对付“X”病原体。他们还将研究如何开发其他疫苗来抵御未来潜在的威胁。

一名公共卫生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长远来看,加强国际信息交流、开展合作防控是抗击X”病原体的根本保证。而提高疫苗的开发效率则是实现有效应对的手段之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EUjQ4KAVH

 

 

返回目录>>

 

WHO:预计到2025年,全球吸烟者数量将降至12亿

2024-01-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发布了全球烟草使用流行趋势报告。欧洲新闻网17日援引报告的内容报道称,2022年全球吸烟者数量呈下降趋势,约有1/512.45亿)的成年人吸烟,2000年这一比例为1/3。预计到2025年,全球吸烟者数量将降至12亿。

报告称,全球有150个国家成功减少了烟草使用,其中巴西、荷兰取得较大成效,与2010年相比,这两个国家2022年的吸烟者分别减少35%30%左右。WHO健康促进司司长克雷希表示,近年来控烟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但还不能自满,政府一旦放松,烟草业就会伺机扩张。

尽管全球吸烟者数量持续下降,但预计到2025年,还无法实现在2010年吸烟者数量基础上减少30%的全球目标,预计只有56个国家能实现该目标。埃及、印度尼西亚、约旦等国的吸烟者数量仍在上升。WHO敦促各国继续实施控烟政策。WHO此次调查对象包含加热式的纸卷烟、叶卷、无烟烟草等,但不包括电子烟。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EUgmduozY

 

 

返回目录>>

 

日媒:品尝影片中的美食,日本公司研发“味觉共享技术”

2024-01-1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当你在看电影或动漫时,会不会想尝一尝画面中出现的美食味道? 据日本富士新闻网16日报道,日本NTT Docomo公司当天向媒体展示了该公司最尖端的技术,其中包括首次公开展示的“味觉共享技术”。

报道称,这种技术通过线上分析食物的味道和每个人对味道的感知方式,利用一种特殊的液体再现出这一食物的味道。比如,该公司利用这种技术向媒体再现了“孩子吃母亲做的番茄汤时感受到的酸甜味”。该公司希望,能够继续研发这种技术手段,并将其运用于体验电影和动漫中出现的食物味道。

这项新技术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不少日本网友的关注。有网友称,“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住了,因此无法再吃到小时候母亲做的咖喱了,如果能保留和共享味道,就能帮助我重温年少时候的记忆和美食。”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EUhRdXjCN

 

 

返回目录>>

 

重庆:四大行动完善精神卫生体系

2024-01-19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李纬 通讯员 李道国)日前,重庆市政府印发《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重庆市每10万常住人口拥有6名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

  《计划》明确,到2025年,“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单位家庭尽责尽力”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基本形成,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涵盖社会各个领域、融入社会治理各个方面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基本满足需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计划》提出实施四大行动,即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完善行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健全行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强化行动。“将实施区县精神卫生中心等级创建工程,到2025年,所有独立设置的区县精神卫生中心将达到二级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其中三级区县精神卫生中心将达到9个。”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计划》,重庆将启动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第十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整合市级优质资源,争创国家精神专科区域医疗中心。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119/492883.html

 

 

返回目录>>

 

呼吸学科专家呼吁——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

2024-01-19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崔芳)2024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日前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呼吸专科联合体、协同医疗健康基金会共同主办,以“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并与专培有机衔接”为主题。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院士等多位专家建议,呼吸学科应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上,积极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

  王辰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主诊医师是独立开展临床工作,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照护,全权、全责、全过程负责患者医疗工作的医师。主诊医师负责制是国际通行的医疗执业与管理模式。依循国际通例,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通过结业考核,即成为主诊医师。主诊医师负责制是主诊医师全面负责并实施患者的门诊、住院以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活动的医疗模式,其核心原则为主诊医师拥有最终的医疗决定权,并对医疗中出现的问题负责。

  王辰进一步分析,相较于现行的三级查房制度,主诊医师负责制具有多项优势:对于患者而言,由同一名主诊医师全程负责医疗工作,可以得到高效、优质、连贯的医疗照护;对于医生而言,既可以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即可独立开展医疗工作,促进年轻医生成长,又可以使高年资医师持续在临床一线接触患者,保持、提升临床能力。

  与会专家还提醒,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基于主诊医师负责制的绩效薪酬管理和疑难病例会诊制度等。据了解,我国已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与会专家建议,下一步应探索推广主诊医师负责制,助推我国青年医师职业发展路径与国际通行体系顺畅对接。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119/492878.html

 

 

返回目录>>

 

树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新标准,TORCHLIGHT研究荣登《自然-医学》

2024-01-18    新华健康

 

116日,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P)治疗首诊IV期或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Ⅲ期注册临床研究(TORCHLIGHT)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会议披露,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教授牵头开展的TORCHLIGHT研究成果日前获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此系其荣登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重磅研究摘要快速摘要专场口头汇报之后,再次获得国际学术认可。

江泽飞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莫雪莉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月娥教授、北京医院张永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春芳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边莉教授,以及君实生物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邹建军博士、联席首席执行官李聪出席会议,共话乳腺癌免疫新时代。

近年来,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已在多个瘤种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晚期TNBC的免疫治疗药物获批。2018年,江泽飞作为主要研究者带领国内56家临床中心的科研团队携手本土创新药企君实生物携手开展TORCHLIGHT研究(NCT04085276)。研究历经五年攻关终于收获成果,成为国内首个在晚期TNBC免疫治疗领域取得阳性结果的Ⅲ期注册研究。

参与TORCHLIGHT研究的研究者们在会上分享了临床研究成功背后的故事。孙涛表示,TORCHLIGHT研究在整个临床实践中不断给我们带来信心和希望。在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医生肩负的使命:以患者权益为出发点,与患者建立信任,让患者充分了解我们临床试验可能的获益和风险,并通过积极的治疗,管理好患者的安全性。

欧阳取长指出,从医学角度来看,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跟免疫缺陷相关,所以免疫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中的基础性治疗手段。正像特瑞普利单抗在其他癌种中取得的成果一样,对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包括TNBC在内,分子特征和内在亚型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也需要不断寻找不同的策略。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118/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