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11-1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新冠疫情之后呼吸道传染病更多了?专家回应 2023-11-1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为什么新冠疫情之后,感觉身边呼吸道传染病反而更多了? 对此,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表示,其实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常见的有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比夏季和春季活跃,导致感染人群明显增加。这些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样,愈后都比较好,不需要担心。 童朝晖介绍,我国国家流感中心实时监测流感的活动情况,目前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已经进入流感季节,目前以甲型流感为主,也有乙型流感流行,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疾病,主要是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导致,疾病呈自限性,发病率没有比往年增加。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大家采用严格的呼吸道防控措施,因此包括支原体、病毒等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确比其他年份是有下降的。”童朝晖表示,随着防控的常态化,今年这些疾病又回归到疫情前的表现,而且发病水平和疫情前比回归正常,所以也是正常表现。 “大家觉得和前三年比,今年的呼吸道疾病好像增加了,近三年全球范围监测支原体感染均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再结合支原体自身的流行病学规律,每3-7年会出现周期性的流行,因此今年儿童支原体肺炎呈流行趋势,大家要引起注意,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是预防的关键。”童朝晖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3/c14739-40117118.html 返回目录>> 专家:呼吸道病毒感染有一定的自限性 不需要都进行抗病毒治疗 2023-11-1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有说法认为今年冬天将迎来呼吸道病毒感染最复杂的阶段,多个呼吸道疾病叠加感染,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多重病毒叠加混合感染后如何治疗? 对此,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表示,甲型和乙型流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都是冬季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有些病原体在人群呼吸道中有一定的定植,所以可能和人体共存。 他说,在冬季,气候干燥气温低的情况下,感染人体的机会会增加。因此临床上会出现两种和以上病原体被检出来的可能,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而且不一定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虽然有些病毒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是呼吸道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自限性,不需要都进行抗病毒治疗,进行对症缓解症状治疗就能康复。但是对于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建议即时就医,医生帮助大家判断病情,然后进行相应治疗。”童朝晖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3/c14739-40117061.html 返回目录>> 呼吸道疾病“抱团流行”,叠加感染怎么破? 2023-11-14 北京青年报 目前,肺炎支原体、流感、肺炎链球菌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处于流行阶段。患者以儿童居多,也有不少成年人“中招”。有些患者还出现了肺炎支原体、流感等多种病原体叠加感染的情况。哪些人更易出现叠加感染,会加重病情吗?呼吸内科医生为大家详细解答。 发现典型特征 揪出致病元凶 目前,比较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支原体、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这些呼吸道感染一般都会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发烧、浑身乏力的症状,但是每种疾病都有典型的一些特征: 支原体感染一般是缓慢发病的,患者多以顽固性干咳为主,有些病人还会出现皮疹等症状;流感多是急性发病,病人以高热症状为主,可一下烧到38.5℃以上;肺炎链球菌的感染一般也是急性发病,患者受凉后多会出现畏寒、寒颤,高烧到38℃-39℃,伴有胸痛,咳痰多呈铁锈色样。 一般来讲,如果出现顽固性的发热,持续达到72个小时,出现顽固性的干咳以至影响正常生活,出现胸痛、喘憋等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时候可能病原体不仅仅是停留在上呼吸道了,可能已经侵袭到下呼吸道,甚至存在肺炎的可能。 合并感染加重病情 四类人群首当其冲 一般来讲,很少有完全单一的感染,病毒可以跟细菌混合感染,支原体也可以跟细菌感染。目前,支原体合并细菌感染的比较多,特别是在住院的肺炎病人中,多有支原体合并细菌的感染。叠加感染对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对肺部造成的影响会更多一些,让感染的程度更深,会导致症状的加重、用药量大、病程长、治疗难度大。 有四类人更容易出现合并感染,一类是学龄儿童、65岁以上的中老年;一类是生活在潮湿、空气不流通环境下;有吸烟、酗酒、饮食不当的不良生活习惯的人;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患者,如不做好防护更容易产生合并感染。 中招儿后有抗体 但也别掉以轻心 支原体的感染一般会在5到7天产生抗体,抗体可持续2-6个月。但是,有了抗体也有再感染的可能性,支原体形态多样,没有针对性疫苗。流感抗体的产生时间因人而异,可持续3-12个月不等。感染肺炎链球菌1-2周后会出现抗体,6-8个月抗体浓度开始下降。 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种病刚好,没几天又被传染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即使身体已经痊愈,但由于免疫功能因为这次感染受到一定的损害,遇到不同病菌感染,还会加重。 目前,流感、肺炎链球菌有预防疫苗接种。但大家要注意,不是打了疫苗就是进入保险箱了,打了疫苗后感染的症状可能更轻,及时接种疫苗,抗体就能及时产生。 除了戴口罩 预防做好这几件事 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尽量减少去人员聚集的地方,积极佩戴口罩,回家后拿淡盐水漱漱口。 如果天气条件良好,注意加强通风,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口部、颈部的保暖。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多吃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最后,做好个人家庭卫生,进行室内的擦洗与消毒。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55.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11月13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3-11-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 间:2023年11月13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童朝晖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刘清泉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 王 荃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王大燕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 孙 丽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 要坚持多病同防同治,密切关注肺炎支原体、新冠感染、流感、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等的流行情况,加强监测预警,掌握病毒活动强度、病毒变异等变化。 要加强农村地区、学校、养老托幼机构等重点地区、重点场所传染病监测和健康管理,做好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随访,优化疫苗接种服务。 要统筹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加强门急诊、儿科、呼吸科等力量,做好各项医疗救治工作。 要持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我们请来了: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先生;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先生;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王荃女士;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 王大燕女士;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孙丽女士。 请他们共同回答记者的提问。 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期我们关注到在网络上有很多人说自己全家都感染了支原体肺炎,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很多成年人感染的是新冠。我们想请问专家怎么看这个问题?谢谢。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 感谢您的提问。大家知道,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呼吸道病原学之一,根据我们国家2016年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南以及有关数据监测,肺炎支原体是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每年秋冬季高发,儿童和青少年易感。肺炎支原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在无防护的情况下,在人口密集场所,比方说幼儿园、学校会导致集中爆发流行。家庭成员感染支原体也是比较常见的。我院近期支原体核酸检测检出率成人是5.59%,儿童是40.34%;流感抗原检出阳性成人是29.67%,儿童是4.94%。所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症状相似,可以通过抗原以及核酸检测的方式来明确病原学诊断。所以建议大家在确认病原学以后再用药,而不是靠猜想滥用药。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多地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发布了一些用药的推荐。想请问一下中医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方式可以推荐?谢谢。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非常感谢提出这样一个很好的问题。确实,近期支原体感染是一个高发阶段,四川、浙江、河南等地方先后推出了中医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方案,而且还有一些医院里面也提出他自己的治疗方案,实际上这些都是中医中药结合这些年来所看到的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结合今年的一些变化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治疗方案,这个方案有经典的处方,这个处方包括古方里面合方完成的,还有一些协定处方,是根据医生的经验和医院的经验或者这个省的经验做的协定处方,当然还有一些是老先生,他一辈子可能治疗呼吸道疾病所留下的经验方。除了方子之外,这些省市里面也有一些小儿推拿的治疗方法,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很有特点的针对于支原体感染所导致肺炎的中医有效的方法。 中药治疗这类疾病要早期使用,中西医结合,可能中药和西药两个打的靶点不一样,在相互配合过程中,如何配上小儿推拿的方法,因为小儿吃药都非常难,我们用了中药以后,再结合中医推拿的方法,能够缩短病程,减少疾病加重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急性期出现的高热过后,烧是不烧了,但是遗留下来了咳嗽咳痰,孩子又不会咳,咳不出来。这种情况下用一点中药来化痰止咳效果很好,再结合中医推拿的方法,对于他排痰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当然要建议大家一定要带着孩子去中医院的儿科,或者去社区乡镇的中医馆,由中医大夫具体根据情况制定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一点。当然小儿疾病的变化是非常快的,也是要及时就诊,这是关键,不要等一等,在家迁就一下,可能就会有加重的情况。 谢谢。 光明日报社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期有部分患儿家长听从网络建议给孩子自行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请问这种自行用药有哪些风险?专家能否在用药方面给一些建议?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王荃: 首先谢谢您对孩子的关注。在这儿我首先要说,家长自行给我们的孩子吃阿奇霉素,这个做法我们是不建议的,也是不可取的。当前确实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确实也是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是从整体来说,病毒仍然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它包括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等,阿奇霉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使用阿奇霉素去治疗病毒感染也是不合理的。另外,我们孩子的脏器功能发育都不健全,滥用药物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有可能造成脏器损害等等。还有就是目前阿奇霉素是处方药,它是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药,我们应该要在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下去规范用药。这个规范用药包括要给孩子合适的剂量、适宜的疗程和正确的给药途径。所以就想反复提醒家长的是,我们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滥用药或者随意用药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要考虑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近日,“肺炎支原体感染”频上热搜,请问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何特点?它和普通流感有什么区别?谢谢。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 谢谢你的提问。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北方地区在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一般是在夏秋季流行,儿童每三到七年会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它是以发热、咳嗽为主的临床表现。在起病时表现为有剧烈的、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头疼、流涕、咽痛、耳痛等。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流行中,3岁以下的儿童也有感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是从病情上来讲没有明显加重。 流感是以冬春季多见,往往有流行病学史,也有流感和疑似流感患者的接触史,以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起病,随后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和肺部的体征,甚至全身症状更重,如高热、病程进展快、乏力、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表现比较明显,影像学与支原体肺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觉得呼吸道标本检测也比较重要,比如检测甲型或者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和核酸是可以区分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有一部分是高热的病人,但是病程和流感相比往往会进展慢一些,但是随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程进展也会出现剧烈的刺激性干咳。 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人群普遍易感。日常生活中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 王大燕: 谢谢您的提问。冬春季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除此之外,公众通过掌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科学的预防方法,能够降低发生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比如说,第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第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比如在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尽量避免习惯性的触摸眼睛、鼻、口。第三,要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当然冬季的时候室外温度比较低,在通风期间也要做好保暖工作。家庭中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护理患者的时候要注意佩戴口罩。第四,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这些高风险人群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流动不畅的这种密闭场所,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前往环境密闭、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要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最后,还要提醒一点,一旦发生了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患者应居家休息,避免把病原传染给其他的人员。如果症状较重的话,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了解到今年感染肺炎支原体发展至肺炎的儿童当中,做肺灌洗的案例比较多。请问哪些情况需要做肺灌洗呢?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王荃: 谢谢您的提问。其实老百姓通常所说的肺灌洗,就是指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去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这个手段的确是临床上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轻症支原体肺炎来说,我们并不推荐常规去做。在临床工作中,当我们的医生怀疑孩子在感染肺炎支原体以后出现了塑型支气管炎或者有黏液拴的阻塞、造成了肺不张等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尽快给孩子做肺灌洗的治疗,因为这样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情况,少部分的孩子可能在整个住院期间或者在后期还需要多次肺灌洗的治疗。在做肺灌洗治疗的时候,可能孩子和家长们都会稍微有一点紧张,在做之前我们的家长可以先安抚一下我们的孩子,比如说像适龄儿童,能听得懂的就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个,做这个的必要性是什么,来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们的医生可能会给孩子在鼻咽部、口腔这些位置喷一些药物,因为多数情况下是采取局麻的方式去做。另外,可能会服用一些镇静的药物,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在做肺灌洗能够顺利的实施。刚开始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有一些不适会出现一些剧烈的咳嗽或者咽部的不适感,但是这种都不用特别的担心,很快我们的孩子就可以耐受。 谢谢。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请问今年冬天我们的社区如何做好老年人还有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谢谢。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孙丽: 在预防方面,因为基层社区医院还承担着辖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所以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受种者患流感和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到了每年的冬季,也是社区医院保健科最忙的时候,都会为辖区6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中小学生这“一老一小”两类重点人群进行免费的流感疫苗接种。同时,我们也会发挥祖国中医药的优势,在门诊大厅设置预防感冒的代茶饮等防治疾病的便民措施,多种渠道做好呼吸道疾病预防的首道“关卡”。 从诊疗层面来说,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工作制度,加强人员筛查以及预检分诊重点信息的询问。同时,安排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卫健委牵头组织的各层次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预防诊治知识的学习,统筹院内资源,优化就诊流程,开展呼吸道门诊,提供药物保证等多种措施,做好医疗服务应对,规范呼吸道疾病患者接诊的处置流程,也强化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机制,发挥医联体牵头医院的优势,实现基层危重症上转,接收经上级医疗机构治疗后平稳期患者。同时,发挥基层医院家庭医生团队的作用,通过每月一次定期居民健康大课堂和家庭医生日常诊间交流和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微信群、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教,提高百姓防病的知识和能力,做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据了解,有说法认为今年冬天将迎来呼吸道病毒感染最复杂的阶段,多个呼吸道疾病叠加感染。请问专家如何看待这一说法?多重病毒叠加混合感染后如何治疗?谢谢。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 谢谢你的提问。甲型和乙型流感,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都是冬季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有些病原体在人群呼吸道中有一定的定植,所以它可能和人体共存。在冬季气候干燥气温低的情况下,感染人体的机会会增加。因此临床上会出现两种和以上病原体被检出来的可能,但是这种情况还是非常少见,而且它不一定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虽然有些病毒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是呼吸道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自限性,不需要都进行抗病毒治疗,进行对症缓解症状治疗就能康复。但是对于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以及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建议即时就医,医生帮助大家判断病情,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谢谢。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 肺炎支原体感染里面大部分都是儿童,想问一下为什么相对于成人,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的比例更高?另外,感染之后是不是会引发一些其他的疾病?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王荃: 谢谢。确实像您所说的,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岁及以上的儿童人群,但是就像刚才所说,包括婴幼儿在内的5岁以下的儿童同样也可以发病。儿童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原因,第一个是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的不够健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都不是很成熟,包括孩子咳嗽反射相对比较弱,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也不是那么足,包括免疫球蛋白水平也偏低,都有可能容易造成感染。 另外,肺炎支原体本身就具有相对比较强的传播性,它常常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或者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在学校和幼儿园,人群的密集程度相对是比较高的,这样可以使得病原体得到比较快的传播。还有一个就是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会相对比较长,通常是1-4周,平均大概3周左右。病原体的携带者还有患病的人群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因此这种时候交叉感染的机会就会比较多,所以这也是儿童为什么会比较容易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原因。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是轻重不一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轻症,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并不是所有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都会引起肺炎,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可能会发生重症。他的确也是会引起一些肺内和肺部外的并发症,肺内包括可能会导致塑型性支气管炎、胸腔积液或者坏死性肺炎,在肺外有可能会累及我们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包括循环系统等等,也有可能会引起皮肤黏膜损害或者关节炎等等。 谢谢。 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记者: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请问从中医角度比如饮食或者生活习惯等对大众有哪些养护的建议?谢谢。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谢谢您对中医中药在疾病预防中提出的问题。今年确实天气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夏天的时候非常炎热,而且多雨,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入秋以后又遇见“秋老虎”的高峰区,从中医发病的理论来看,对人体是有影响的。了解这个以后,对于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还是有重要意义的,这也是中医的理论“天人合一”理念的运用,以中医治未病,因为炎热的天气汗出的比较多,容易伤人的阳气,在炎热天气的时候,我们往往都到冷的地方去,到有空调的地方去,也吃冷饮,这些也容易耗伤人的正气和阳气。多雨加上炎热的天气会出现湿热过重的气候特点,湿热的气候特点也容易从外来损伤脾胃。入秋天气热宜成燥热,这些从中医的致病角度来讲,给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 我们从中医学治未病的角度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一个是饮食要寒热均衡,冬季要吃温养为主,温热而有营养的食品为主,不要饮食不洁,饮食要有规律,过于辛辣刺激或者过于甜腻的制品都容易进一步损伤脾胃,使人体产生积热或者是湿热,积热和湿热内聚以后就容易招致外感,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所以,避免这些特点以后,使积热和湿热产生少点或者没有了,呼吸道疾病感染疾病的发生率就会下降。第二是适当的锻炼,锻炼要适度,我们有一个标准,一个是感到身上微微的出点汗,热一些就够了,尤其是中老年人,切忌大汗淋漓,而耗伤人的正气。锻炼了,因为身上热,不能这时候来一杯凉水或者冰水喝一喝,也不能因为天气热在风口那儿吹吹风,这些都会导致整体正气的下降而出现呼吸道感染。就像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时候我们找出最好的时间不要去冒犯这些事。第三是睡眠要充足,劳逸结合,过劳整天熬夜过多,过逸整天没事休息,这些都是一样的,耗伤人的正气,导致外感。当然,对于呼吸道的预防,良好的生活习惯千万不能忘掉,比如在密闭空间的人群要戴好口罩,刚才那位专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规范的洗手和必要的室内通风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谢谢。 中国网记者: 根据中疾控数据,9月我国新增新冠死亡病例45例,目前我国新冠形势究竟如何?是否有上升趋势?有何原因?时值冬季,各种呼吸道疾病感染处于高发期,新冠病毒是否会出现再次变异?我们是否要警惕新毒株的流行?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 王大燕: 谢谢您的提问。近期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今年8月下旬至今,全国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已连续10周下降,全国发热门诊、哨点医院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全球和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和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属于奥密克戎。最近一周采样的病毒测序结果显示全部为XBB的亚分支,未发现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的变异株。国家对新冠病毒仍然在进行系统性的多渠道监测,数据定期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公布。 谢谢。 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记者: 甲流、支原体肺炎以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我们现在听到的比较多,为什么新冠疫情之后,我们感觉身边呼吸道传染病反而更多了呢?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担心呢?公众又应该如何去看待?谢谢。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 谢谢你的提问。其实每年冬季都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常见的比方说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比夏季和春季活跃,导致感染人群的明显增加。这些疾病的特征和往年一样,愈后都比较好,不需要担心。我国国家流感中心实时监测流感的活动情况,目前监测的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已经进入流感季节,目前以甲型流感为主,也有乙型流感流行,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导致,疾病呈自限性,发病率没有比往年增加。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大家采用严格的呼吸道防控措施,因此包括支原体、病毒、其他感染,这些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确比其他年份是有下降的。随着防控的常态化,今年这些疾病又回归到疫情前的表现,而且发病水平和疫情前比回归正常,所以也是正常表现。大家觉得和前三年比,今年的呼吸道疾病好像增加了,近三年全球范围监测支原体感染均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再结合支原体自身的流行病学规律,每3-7年它会出现周期性的流行,因此今年儿童支原体肺炎呈流行趋势,大家要引起注意,要做好个人的防护,是预防的关键。 谢谢。 环球时报记者: 在当前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增多的情况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谢谢。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孙丽: 第一个是从预防方面,为辖区的居民进行疫苗接种,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中小学学生进行接种。首先第一个是对老年人我们采取入户、进村居,为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进行家门口接种疫苗,同时对于学生我们可以进校园,与学校对接,尽早接种,建立免疫屏障。 第二个是在就诊流程上,我们优化就诊流程,开展呼吸道专科门诊,从疾病的筛查到疾病的诊治,再到药物的保障上,我们全部进行服务保障,还有就是进行分级诊疗的优化区分、双向转诊,对于急危重症我们向上级医院转诊,对于常见病我们基层基本接诊,对于上级医院转下来的病人,病情平稳的进行接诊,同时也发挥基层家庭医生团队的作用,通过定期的居民健康大课堂还有日间诊疗,以及签约居民群的微信群进行健康科普知识的宣教。同时,利用医院的微信平台,也进行一些健康知识的宣教。总之,提高居民的疾病预防能力,同时也和居民宣传呼吸道传染病是可防可治的,如果是普通的常见的病,在基层医院是可以进行治疗的。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疫苗接种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个,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请问社区如何加强居民疫苗接种?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孙丽: 谢谢您的提问。冬季主要还是流感疫苗还有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是最重要的预防流感和肺炎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手段,提高居民的接种率,首先是做好疫苗接种的宣传工作,我们利用多方的平台,比如街乡办事处的主管部门、各村居委会以及医院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签约服务群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第二是进行便民服务,提高居民接种的便利性,对于抵抗力较弱的老年朋友我们会走进村居,方便腿脚不利落的老年人家门口就近接种疫苗,对于容易发生群体聚集性疫情的中小学生,我们提前对接学校,进入学校,为学生尽早的进行免疫屏障建立。第三是对于一部分自费的接种人群,我们通过开通小程序预约通道,只要在线上预约以后,到社区医院就可以直接进行接种,简化了接种流程。第四是尽早安排,每年流感疫苗一旦到位,我们马上就紧锣密鼓地安排,一方面是尽早接种早预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验告诉我们,趁着天气暖和,接种率以及接种便利性会大大的增加,天气转冷以后,无论是学校的孩子还是老年朋友,感染的几率都会增加,就会影响疫苗的接种。同时,因为我们接种疫苗的部位是上臂的三角肌,天气冷的时候穿的衣服太多,接种起来也不方便。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没有特定的疫苗,请问有什么预防方式?另外,肺炎支原体的临床典型症状和后遗症有哪些?谢谢。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童朝晖: 谢谢您的提问。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没有可针对性预防的疫苗,因此预防支原体感染更重要的是非药物预防,包括:第一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并用流动水冲洗;第二是养成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包括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第三是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要立即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清洗;第四是要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要戴好口罩;第五是保证营养,要提高抵抗力,适当运动和规律的休息。 通常来讲,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症状是轻微的,最常见的感染主要是在上呼吸道,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咽痛、发热、头痛,可持续数周或数个月。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的症状可能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不同,可能有类似于感冒的一些症状,包括比方说咳嗽、打喷嚏、鼻塞流涕、咽痛、喘息、呕吐和腹泻。 支原体感染也可以引发肺炎,也就是我们说的肺部感染,多数患者还是低热、疲劳、疲乏为主,部分患者可以出现高热,而且有明显的头痛、肌痛以及恶心等全身症状。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为阵发性的、发作性的干咳,夜间严重,常持续在4周以上,持续性的阵发性干咳是支原体肺炎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多伴有明显的咽痛,偶有胸痛、痰中带血。一般来讲,支原体肺炎大部分预后是良好的,不会留有后遗症。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对于肺支原体感染的孩子如何居家护理,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去医院治疗呢?谢谢。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王荃: 谢谢。我们说绝大多数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孩子都是轻症,不需要住院,我们在居家护理的过程中主要是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在家应该遵照医嘱规范用药,不要停药或者自行增加剂量,这样对孩子是不利的。另外,虽然像刚才所说,我们很多孩子感染支原体之后可能比较典型的症状是刺激性的干咳,但是我们不建议家长自行给我们的孩子去口服镇咳药物,除非是我们的咳嗽已经明显影响了我们孩子的休息,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我们的孩子酌情的使用镇咳药物。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雾化、拍背等等去帮助孩子排痰。还有,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去合理的服用退热药物,保证孩子有一个充分的休息,多喝水,要营养均衡,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另外,如果我们的孩子一旦确诊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我们一定是建议要居家休息的,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孩子的康复,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其他人的保护。还有家里的一些情况,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卫生。同时,在冬季的北方也要注意保暖,避免孩子受凉。如果有条件,在多子女家庭还是建议做好隔离,因为这样可以尽量避免交叉感染。如果我们的孩子既往有过敏史或者有相应的家族史,我们建议孩子避免接触花草、宠物和烟草等等这些以加重我们的病情。 在出现哪些情况的时候,居家的时候一定要去医院呢?首先就是孩子如果出现的超高热或者持续发热超过三天,或者是我们的孩子持续的频繁的咳嗽,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另外是我们的孩子精神差,甚至出现了嗜睡,或者出现了明显的呼吸频率增快,或者出现了呼吸困难、喘息、头痛,有的孩子可能还会出现抽搐,甚至出现频繁的呕吐、皮疹等等情况,我们都是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去就医的。 谢谢。 中新社记者: 很多家长因为儿童肺炎的事情感到很焦虑,想通过中医药提前干预的方式,想请问中医药提前干预对于防治儿童肺炎是否有效?谢谢。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谢谢。就像刚才几位专家讲的,今年入冬以来,小儿肺炎高发,尤其是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对于这类疾病,从中医来看,它归属于中医的“风温肺热、温燥”这一类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从中医的原理来看,与孩子体内的积热比较重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就像刚才说的一样,我们要保证他在这个时候少吃一些油腻的、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蛋奶和容易消化的。另外,一定要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这对于预防是有价值的。当然不鼓励大家多去用药物来预防,如果孩子身体状态有一些特殊情况,建议他去医院尤其是中医院的儿科医生来看一看,判断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用什么样的药食同源的药物进行干预,提出个性化的保健预防的措施,可能对于预防这种肺炎的发生会有一定的作用。 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时间关系,最后再提两个问题。 三沙卫视记者: 每年冬季流感都会引发各界的高度关注,近期请问我国的流感流行趋势如何?每年国家都会组织开展流感疫苗的接种,请问在接种时有什么注意事项?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 王大燕: 谢谢您的提问。刚才童朝晖先生也提到过流感,我国各地冬春季的流感流行季一般是从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3月中上旬左右,一般在1月份左右达到峰值,近期我国的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南方省份、北方省份流感活动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南方省份高于北方省份,我国各地正逐渐进入流感流行季,目前流行的流感毒株是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刚才我讲日常措施的时候也提到过,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国家已对加强流感疫苗接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导各地按照知情同意原则,积极做好流感疫苗接种相关的服务。通过增加服务时间、分时预约等方式,不断提升流感疫苗的接种服务质量。重点要做好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高风险人群以及员工、6月龄到5岁儿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及看护人员、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员和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 根据有关信息,今年疫苗生产供应量比去年又有所增加,可以满足接种需求。这里要提醒的是,受种者在接种疫苗之前要向预防接种人员如实告知是否有流感接种的禁忌以及身体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发热、急性疾病等特殊情况,在预防接种之后要现场留观30分钟,回家后要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可向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咨询并报告,必要时及时到规范的医疗机构就诊。 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最后一个问题,请继续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据了解,部分社区居民他们对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防治知识了解不足,导致疾病发生时的处理不当。请问从健康普及角度来说,社区该如何加大对普通老百姓的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谢谢。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孙丽: 谢谢。首先,我们社区医院是通过编撰、印制呼吸道疾病宣传手册,将宣传册发送到居民手中。其次是利用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在社区及医院内进行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展版宣传。第三是以定期举办进社区、进学校健康大课堂形式,对重点人群进行呼吸道疾病知识防治的普及。第四是充实健康宣教宣传员的队伍,聘请医联体的专家定期到社区进行义诊,为居民普及疾病健康知识,以及增加疾病健康知识普及的公信力。再有就是发挥家庭医生与居民长期建立的友好医患关系优势,对签约居民通过诊间交流、微信知识推送等多种形式进行知识普及。最后是通过健康知识的普及告诉居民,大部分呼吸道疾病都是可防可治的,轻症在基层社区医院一般都能诊疗,不必过度恐慌。总之,经过各种措施的开展,提升居民保护自我和家人健康的知识、防范措施,以及自我调理身体、自我预防疾病的能力。 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介绍了冬季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有关情况,再次感谢各位。后续我们还将就群众关心的一些疾病防控知识召开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311/ 返回目录>> 雷海潮副主任会见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 2023-11-1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在京会见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席教授萧庆伦,双方就中国卫生健康发展和改革及全球卫生等问题交换意见。 雷海潮积极评价萧庆伦教授长期支持中国卫生健康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并为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雷海潮重点介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情况,包括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他表示,中国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方面,将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目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萧庆伦教授赞赏中国在医改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将持续关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继续为中国深化医改献力献策,愿积极推动哈佛大学与中方相关机构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互利友好合作。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叶志敏教授和委体改司、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见。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82/202311/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代表团访问非洲疾控中心总部 2023-11-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11月10日,为进一步加强中非公共卫生合作交流,推动中国援助非洲疾控中心项目发展,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带队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专家团队赴位于埃塞俄比亚的非洲疾控中心访问。 期间,沈洪兵主任与非洲疾控中心主任Jean Kaseya博士进行双边会谈,出席非洲疾控中心伍连德实验室揭牌仪式,并参加双方专家团队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驻非盟使团胡长春大使、吕瑞浩公参和汝丽霞二秘陪同参加相关活动。 在双边会谈中,沈洪兵主任高度评价了中非疾控中心的合作伙伴关系,表示中国疾控中心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非洲疾控中心建设项目,持续派出专家团队支持非洲国家开展多项公共卫生合作,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地参与和支持非洲疾控中心战略规划下的各项活动,积极申请中非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技术合作项目,全面推动中非疾控机构合作交流。非洲疾控中心主任Jean Kaseya博士对中国疾控中心代表团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国政府对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的大力支持给予高度评价。非洲疾控中心将依托总部和实验室建设,逐步加强非洲国家疾病监测、应急处置和实验室检测等核心能力,并愿意与中方继续共同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会后,中国驻非盟使团大使胡长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与非洲疾控中心主任Jean Kaseya共同主持了由中国支持援建、以中国现代医学及公共卫生先驱伍连德命名的非洲疾控中心高等级实验室揭牌仪式。沈主任表示,非洲疾控中心“伍连德实验室”的命名与启用是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里程碑,中国疾控中心将秉承伍连德博士的专业态度与人道主义精神,继续深化合作,持续支持非洲疾控中心能力建设。 技术交流研讨会上,中非双方专家就非洲疾控中心未来发展方向、能力建设、业务需求等共同关注的领域及下一步合作方向进行了交流讨论。沈主任表示,中非卫生合作符合双方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疾控中心愿与非洲疾控中心携手,为共同努力实现“非盟2063议程”,建设和平安全的非洲,保障非洲人民健康安全贡献力量。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11/t20231113_270599.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代表团访问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和流行病情报中心 2023-11-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11月7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院士带队中心外事处、全球公卫中心、流病办、应急中心、中心办等相关处室专家前往位于德国柏林的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和流行病情报中心(以下简称:WHO Hub)访问交流。 期间,沈洪兵主任与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WHO Hub负责人Chikwe Ihekweazu博士进行双边会晤,并出席中国疾控中心与WHO Hub旗舰项目介绍和合作伙伴联席会议。 Chikwe博士代表WHO Hub对中国疾控中心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认为代表团的到访为双方进一步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卫生战略奠定了基础。沈洪兵主任表示,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也是创始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的领导作用,也愿意积极参与并贡献中国智慧。 在合作伙伴联席会议上,德国联邦卫生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相关专家出席会议并分享了与WHO Hub的交流合作进展。各方合作伙伴均表示愿意促进中、德、WHO Hub的三方共同合作,构建双多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沈洪兵主任和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科技公使陈霖豪也分别发言,强调,愿积极促进国内公共卫生机构和科研单位与德国卫生机构及WHO Hub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保障全球卫生健康安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11/t20231113_270598.html 返回目录>> 国家疾控局消毒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召开 2023-11-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10月16日,国家疾控局消毒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在江苏省苏州市顺利召开。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李筱翠副司长、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筱翠副司长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消毒工作的单位、领导和专家们表示衷心感谢,对近年来消毒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强调国家疾控局高度重视消毒工作,消毒专委会是国家疾控局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专家委员会,希望专委会在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研究、制修订和实施等工作中,充分发挥消毒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撑作用;希望委员们珍惜机会、重视纪律,不负所望、积极履责。 施小明副主任指出,专委会的成立在我国疾控消毒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向受聘委员表示祝贺;感谢国家疾控局对中国疾控中心环境卫生工作的肯定与支持,同时对专委会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要尽快理顺工作机制和责任分工,为专委会日常运转提供保障,切实发挥其专家技术支撑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王林所长代表专委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向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和相关单位、委员表示感谢,指出环境所将严格按照国家疾控局要求和委员会章程,全力做好各项日常工作,确保专委会顺利开展工作。张流波研究员作为主任委员代表全体委员作出表态。 会议认真讨论了《疾控系统消毒工作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就各级疾控系统消毒工作定位、机构职责、人员情况以及实验室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修改建议。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环境卫生与地方病防控处冀永才处长、中国疾控中心公卫处戴政处长以及专委会委员出席本次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11/t20231113_27058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机构思想政治工作西北片区交流会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 2023-11-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加强各疾控机构合作联系,增进各单位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实现片区间、省域内单位联学互促,10月25-27日,中国疾控中心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疾控机构思想政治工作西北片区交流会。中国疾控中心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出席并讲话,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家省级疾控中心及部分所辖地市疾控中心党组织负责人,党办主任和团青干部代表近50人参加会议。 会上,周书记详细介绍了中心大兴调查研究工作的具体安排和《疾控系统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动态摸底》调研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阶段性成果。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家省级疾控中心党委领导围绕本单位以及省域内疾控机构的思想政治重点工作和典型做法依次作了汇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疾控中心及甘肃省兰州市、张掖市、庆阳市、临夏州疾控中心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交流分享,部分市县单位作为前期实地调研地,充分结合调研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发言。 会议还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王凯副所长(主持工作)以“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疾控体系改革,履行时代使命”为题作集中辅导,并组织与会人员到南梁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本次会议是中心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一次探索。旨在通过举办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持续带动全国疾控系统各片区间、省域内联学,扩大资源共享,加强合作联系,为做好新时代疾控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助力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11/t20231113_270587.html 返回目录>> 2023年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 2023-11-1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11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在昆明市组织召开了2023年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会议,回顾总结近三年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讨论卫生应急高质量发展,研究2024年重点工作。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解放军疾控中心、中心直属有关单位及相关处室共1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胡光司长和监测预警司杨峰司长出席会议并指导工作,中国疾控中心李群副主任、云南省疾控局宋志忠局长、云南省疾控中心丁文飞主任等出席会议。 国家疾控局胡光司长和杨峰司长充分肯定了三年多来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疾控机构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态度,全力以赴做好新冠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各地疾控机构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继续做好“乙类乙管”后的新冠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猴痘疫情,保持了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低发、散发状态,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圆满完成了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任务。胡光司长和杨峰司长分别就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等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指导意见。 李群副主任系统回顾了近三年中国疾控中心新冠应对工作,提出了卫生应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二是需要建立能够及时发现公众健康威胁监测预警系统;三是推进互联互通、智能化监测预警与卫生应急信息化系统建设;四是加强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队伍及网络建设;五是加强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作业平台建设;六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及能力建设;七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八是完善卫生应急法制、预案、指南与制度。李主任强调,各级疾控机构要继续以“参谋部、预警机、侦察兵和行动队”为己任,以“打胜仗”为目标,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为各级政府、卫生行政和疾控主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对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工作进行了布置。 卫生应急中心分别就2021—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主要工作、新冠大流行后我国卫生应急法制和预案建设进展、大流行应对与准备、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作了专题报告。云南、浙江、湖北和内蒙古分别就跨境传染病防控与应对经验、杭州亚运会卫生保障工作经验、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经验和鼠疫监测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了大会交流。 与会代表就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和经验交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本次会议发挥了承上启下作用,凝聚了共识,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11/t20231113_270591.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宝鸡市疾控中心开展校园食养科普活动 2023-11-13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切实增强青少年的食品安全与防范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近日,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深入金台区车站幼儿园、高新区宝钛子校和陇县实验中学,开展了以“科学食养,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科普知识系列讲座。 讲座现场,疾控专业人员简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肥胖、龋齿、发育迟缓等健康现况,针对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营养知识缺乏、饮食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等情况,详细讲解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八条核心准则。倡导学生们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吃动两平衡,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保持健康体重。讲座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同学们积极互动,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了科学膳食知识。 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一项永恒课题,科学食养健康科普需要长期坚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继续发挥科学食养宣传专业优势,扎实推进青少年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通过小手拉大手,持续把更健康、更有益的生活常识传播给大众。 摘引网址:http://www.sxcdc.com/newstyle/pub_newsshow.asp?id=1031481&chid=100415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世界首例全眼移植手术完成 2023-11-14 科技日报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纽约外科医生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全眼移植手术,尽管目前还不知道患者的新眼睛能否看清大千世界,但对那些眼睛受伤的人来说,这一医学上的突破不啻为一个巨大的福祉。 今年5月27日,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爱德华多·罗德里格斯团队,对来自阿肯色州的46岁的电力线工人亚伦·詹姆斯开展了眼部移植手术和部分面部移植手术。5个多月后,他的新眼球恢复了健康。在手术中,罗德里格斯团队将已故捐赠者的部分面部和整个左眼移植给亚伦,整个手术持续了约21个小时。 亚伦曾在2021年6月受到7200伏的电击,导致左眼、肘部以上的左臂、鼻子和嘴唇、门牙、左脸颊和下巴受伤。亚伦迄今已进行了多次面部移植手术,但没有一例手术是对眼睛的修复。由于眼部器官的复杂性,全眼移植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尽管研究人员使动物恢复了部分视力,但从未在活人身上进行过此类移植。、 罗德里格斯解释称,全眼移植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提取眼球周围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与其他面部特征不同,眼睛从眼球正后方的大脑区域接收血液。因此,外科医生必须切除供体的部分头骨才能进入这些血管。为避免切除亚伦的部分头骨,医生们将其血管与捐赠者脸上的其他血管连接起来,绕过大脑重新建立流向眼睛的血流。 此外,医生此前从未成功连接切断的视神经(将信息从眼睛传递到大脑的神经纤维)。为此,罗德里格斯团队尽可能多地保留了供体视神经的长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神经纤维再生并与亚伦的大脑建立联系的机会。他们还利用了从供体的骨髓中发育而成的干细胞,并将它们注射到供体视神经和亚伦的视神经相遇的部位,以进一步刺激神经生长。 纽约大学眼科医生瓦伊德希·迪达尼亚表示,亚伦移植的左眼看起来非常健康,拥有足够的血流量和内部液体压力,可产生眼泪及电信号,一些对视力至关重要的神经细胞也处于活性状态,尽管亚伦目前还看不见外界,但他们对此满怀希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48.html 返回目录>> 走路快 不易血压高 2023-11-14 北京青年报 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的新研究提示,对于中国老年人来说,步行速度较快与高血压风险较低有关,在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中尤其明显。 作者指出,该研究结果说明,步行速度可能是高血压的早期预测因素之一,可用来作为高危人群的干预目标之一。 该研究分析了2733名年龄≥60岁的老人,通过客观测量其在2.5米路程中的日常步态来评估步行速度,并根据四分位数将其分为四组。随访4年期间,26.9%的人发生高血压。 校正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接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体重指数后,分析显示,步行速度与高血压风险呈负相关,即步行速度越快,高风险的风险越低。 另外,在超重和肥胖的老年人中,步行速度与高血压风险的相关性更强。然而,这种相关性在瘦人中并不明显。研究者指出,这说明体重指数在步行速度与高血压风险之间的关联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该研究还发现,步行速度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呈类似的关联趋势。随着步行速度增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逐渐降低,随后逐渐趋于平稳。 在该研究中,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66.8岁,其中46.6%为女士,平均步行速度为0.65米/秒。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58.html 返回目录>> 超10万人研究,早餐提早一个小时,糖尿病风险或降低59% 2023-11-13 医诺维 近日,法国巴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ssociations of meal timing, number of eating occasions and night-time fasting duration with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in the NutriNet-Santé cohort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与8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点后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9%,较晚的第一餐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相关。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法国 NutriNet-Santé 队列中103312名成年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3岁,79%为女性,通过2年的随访记录,以及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饮食情况以及进餐时间,分析了进餐频率和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在平均7.3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963例2型糖尿病新发病例。 研究发现,与8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点后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9%。 进餐时间、频率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关系 此外,研究还发现,较晚的晚餐也会稍微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的进食频率则会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与进食频率四次或更少次相比,每天进食五次以上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20%有关。 相比之下,只有早吃早餐(8点之前)和早吃晚餐,长时间禁食才有好处。 研究人员表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这是首次全面评估进餐时间、进食次数和夜间禁食持续时间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综上,这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早餐吃得晚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有关。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66e80066379.html 返回目录>> Clin Cancer Res: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方法 或能给抵御实体瘤的T细胞不断增压 2023-11-13 生物谷原创 嵌合抗原受体(CAR)和T细胞受体(TCR)T细胞疗法仅对一部分实体瘤患者有效,但目前研究人员需要新方法来普遍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题为“Cooperative armoring of CAR and TCR T-cells by T cell-restricted IL-15 and IL-21 universally enhances solid tumor efficac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或能潜在增强基于T细胞的免疫疗法(诸如CAR-T细胞疗法)治疗实体瘤的功效。 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一种专门的白细胞,其能消除受感染或异常的细胞,在动物研究中,这种增强的T细胞疗法或能有效抵御人类宫颈癌和神经母细胞瘤(儿童中一种常见的实体瘤)。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免疫疗法,其主要是在实验室中对来自患者机体的T细胞进行工程化改造以便能特异性地靶向杀灭肿瘤,这种疗法如今已经能成功治疗血液癌症,但对于所有实体瘤并没有治疗效果;为了改善T细胞疗法抵御实体瘤的疗效,研究人员对T细胞(CAR-T细胞和另一种称之为TCR-T细胞的细胞免疫疗法)进行工程化改造让其携带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种能增强T细胞功能的特殊蛋白。 在实验室研究中,CAR和TCR T细胞都能进行修饰从而在其表面表达细胞因子IL-15和IL-21,这就要比仅携带两种细胞因子中的一种或不携带细胞因子的T细胞杀死的癌细胞要多得多;此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量的细胞因子来治疗患者或许会引起严重可能致命的副作用,这种新方法旨在以一种更具靶向性的方式来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在宫颈癌小鼠模型中,携带上述两种细胞因子的T细胞能促使5只小鼠中的4只机体的肿瘤完全缩小,而携带单一细胞因子的T细胞所治疗的5只小鼠中仅有1只小鼠会出现这种治疗效果;利用携带两种细胞因子的T细胞来治疗小鼠或许要仅携带一种细胞因子的T细胞治疗的小鼠寿命更长一些。 这种疗法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一种迫切需要新型疗法的难治性儿童癌症)小鼠模型中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在这些模型中,相比仅携带一种生长因子或不携带生长因子的T细胞而言,携带两种细胞因子的T细胞疗法或能促使机体的肿瘤萎缩到一定程度,在宫颈癌和神经母细胞瘤模型中,携带两种细胞因子的T细胞并不会在机体中诱发任何的严重副作用。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继续研究,在实验室和其它实体瘤的动物模型研究中测试能表达IL-15和IL-21的T细胞疗法的疗效,目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将这一方法转化为人类的临床试验。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膜系IL-15和IL-21的共表达代表了一种能增强工程化T细胞抵御实体瘤可塑性和功能的技术,或许有望应用于多种疗法平台和人类疾病的研究中。(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Rosa Nguyen,Ekaterina Doubrovina,Charlotte M. Mousset,et al. Cooperative armoring of CAR and TCR T-cells by T cell-restricted IL-15 and IL-21 universally enhances solid tumor efficacy,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23). DOI:10.1158/1078-0432.CCR-23-1872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560e9943648.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重大进展!WT1基因的−KTS变体是小鼠卵巢形成所必需的 2023-11-13 生物谷原创 通常情况下,性染色体为 XY 的小鼠发育睾丸,染色体为 XX 的小鼠发育卵巢。早期性腺是成为卵巢还是睾丸取决于细胞发育为作为睾丸支持细胞的塞托利细胞(Sertoli cell),还是发育为作为卵巢支持细胞的颗粒前细胞(pregranulosa cell)。这一决定来自一组基因的活性协调,比如 Y 染色体上的 Sry 基因,该基因有很短的时间窗口来推动睾丸的发育。如果不这样做,性腺就会默认成为卵巢。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法国蔚蓝海岸大学、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和瑞士日内瓦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一个称为Wt1的基因在小鼠性发育中的作用。为此,他们培育出了Wt1基因发生改变的小鼠,以了解该基因的作用。他们发现,WT1蛋白的一种形式(-KTS)对性腺的形成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缺乏这种蛋白,XY和XX小鼠的塞托利细胞和颗粒前细胞都无法形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11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KTS splice variant of WT1 is essential for ovarian determination in mice”。 随后,这些作者研究了Wt1发生突变的小鼠,这些小鼠只制造-KTS形式的WT1蛋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发现它们产生了两倍的-KTS来弥补其他形式的WT1蛋白的缺乏。 较高的-KTS含量减少了XY性腺中Sry的表达,增加了参与卵巢发育的基因的表达。这使得SRY 的产生从未达到触发发睾丸发育所需的水平。这意味着XY小鼠在存在过多-KTS的情况下发育雌性性腺,这表明无论性染色体是 XX 还是 XY,-KTS形式的WT1是雌性性腺发育的早期触发因素。 在人类中,WT1 的突变可导致弗雷泽综合征(Frasier Syndrome),该疾病造成肾功能和性腺发育受损。它对 XX 和 XY 染色体的人都有影响,但最明显的是会导致 XY 染色体的人出现卵巢,尽管这些卵巢会在出生前退化。 论文共同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遗传学实验室负责人Robin Lovell-Badge说,“我们对Wt1及其变体的了解由来已久,但-KTS形式的真正作用直到现在才被人们发现。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性腺发育的早期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仅有几个细胞会做出关键性的决定,而这些决定不仅会影响性腺的命运,还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性别。” 论文通讯作者、蔚蓝海岸大学瓦尔罗斯生物研究所小组组长Marie-Christine Chaboissier说,“九十年代初,当睾丸决定基因Sry被确定后,人们希望参与选择制造睾丸或卵巢的其他主要角色能够迅速出现。但是,尽管许多其他必要的基因已经逐步出现,但是直到现在,在五个欧洲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才找到了一个与Sry相当的卵巢主决定基因。也许有点讽刺的是,这个寻找已久的因子是 Wt1 基因的一种变体,而 Wt1 基因也是在同一时期被描述出来的,然而,由于该基因和系统的复杂性,我们需要现代分子遗传学工具来获得这方面的证据。” 论文第一作者、蔚蓝海岸大学Chaboissier 实验室资深科学家Elodie Gregoire说,“由于 WT1 的 -KTS 变体如此早地发挥作用,因此它代表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来破译参与卵巢发育启动的调控基因网络,这反过来可能有助于确定自发性或不明原因性发育障碍的分子和遗传基础。” 除了完成性别决定的重要拼图外,这一发现还将帮助科学家们了解WT1在其他系统中的作用,如肾脏发育和一种称为维尔姆斯肿瘤(Wilms tumor)的肾瘤。它还可能为更广泛的细胞命运决定机制提供线索。(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Elodie P. Gregoire et al. The -KTS splice variant of WT1 is essential for ovarian determination in mice. Science, 2023, doi:10.1126/science.add8831. Researchers identify female sex determining gene in mice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87ee99292d9.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开发出强效的γδT细胞,有望实现通用的癌症免疫疗法 2023-11-13 生物谷原创 “现成的(off-the-shelf)”细胞疗法,也称为异体细胞疗法(allogenic cell therapy),使用的免疫细胞来自健康的捐献者,而不是患者。这种方法可以更及时地为更多患者提供诸如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之类的细胞疗法,而这正是为患者提供这些救命疗法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设计出更强大的免疫细胞,这些细胞有可能用于“现成的”细胞疗法,以治疗具有挑战性的癌症。这种新方法是朝着开发更有效的细胞疗法迈出的关键一步,这种细胞疗法成本更低,等待时间更短,可以大规模生产并运送到世界各地的医院,从而使CAR-T细胞疗法更便宜,并为更广泛的患者所接受。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1月8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allogeneic Vδ2 T cells for ovarian cancer therapy through CD16 biomarker selection and CAR/IL-15 engineering”。 论文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微生物学、免疫学与分子遗传学副教授Lili Yang说,“在治疗晚期癌症患者时,时间往往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这类疗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我们必须从患者体内提取称为T细胞的免疫细胞,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然后再将它们重新灌注回患者体内。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治疗每名患者可能需要花费数十万美元。”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Yang和她的团队重点研究了γδT细胞(gamma delta T cell),这类免疫细胞因能靶向包括实体瘤在内的多种癌症而闻名,但不会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而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体细胞疗法中常见的并发症。 尽管之前研究过基于γδT细胞的疗法,但由于供体的可变性、短暂的持续性以及癌细胞逃避或躲避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这些疗法的临床成功率有限。 然而,Yang和她的团队发现,高表达CD16表面标志物的供体γδT细胞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更强。Yang说,“这些CD16高表达的γδT细胞表现出独特的特征,提高了它们识别肿瘤的能力。它们显示出更高水平的效应分子,并具备对癌细胞产生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的能力。我们发现,通过使用CD16作为供体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提高它们的抗癌特性。” 高表达CD16的Vδ2 T细胞经过基因改造表达CAR/IL-15后,同时保持扩增能力和记忆状态。图片来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10.1038/s41467-023-42619-2。 Yang和她的团队还克服了之前的γδT细胞治疗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对这些细胞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它们表达CAR和IL-15,这两种重要成分有助于增强γδT细胞的抗癌能力。 这些作者随后能够有效地大量制造出这些更强效的经过基因改造的γδT细胞,并在两种不同的临床前卵巢癌模型上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这些γδT细胞能够攻击肿瘤,并能在这两种模型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从而使它们能够继续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没有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的迹象。 Yang说,“这项新研究的成果揭示了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高表达CD16的γδT细胞的可行性、治疗潜力和显著的安全性。我们希望这能成为一种在未来治疗癌症的可行疗法。”(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Derek Lee et al.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allogeneic Vδ2 T cells for ovarian cancer therapy through CD16 biomarker selection and CAR/IL-15 engineer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10.1038/s41467-023-42619-2. Scientists engineer potent immune cells for 'off-the-shelf' cancer immunotherapy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822800193fe.html 返回目录>> Cell Metab:剔除ATF6基因可缓解胰腺β细胞应激有望预防1型糖尿病 2023-11-13 生物谷原创 全世界有多达 2000 万人患有 1 型糖尿病,这种病会导致青光眼、神经损伤、高血压和中风。在美国,它使人们的预期寿命缩短了十多年。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移除一个在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内调控应激的基因,可以吸引免疫系统的注意,保护易患1型糖尿病的小鼠免于患病。他们还发现,在剔除该基因的小鼠β细胞中发现的变化也存在于设法在1型糖尿病的大量β细胞死亡中存活下来的人类β细胞中。这一发现可能会指向一种潜在的新疗法,这种疗法可能在糖尿病发展的早期进行治疗。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1月9日在线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ess-induced β cell early senescence confers protection against type 1 diabetes”。 论文通讯作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生物分子化学教授Feyza Engin说,“当我们进食时,我们的β细胞每分钟产生约 100 万个胰岛素分子,以帮助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这是一项艰巨而紧张的工作,尤其是对这些β细胞中称为内质网的细胞器而言。” 内质网就像是细胞的仓库工作人员。它将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蛋白分子折叠起来,打包转运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这种蛋白折叠过程出现问题,这种转运过程就会倒退甚至停止,从而给内质网造成应激。当细胞与未折叠蛋白作斗争时,一种名为 Atf6 的应激反应基因就会活跃起来。但如果 Atf6 无法解决蛋白折叠问题,长期的应激最终会杀死细胞。 Engin实验室培育了β细胞中没有ATF6基因的糖尿病易感小鼠品系。这些小鼠非但没有遭遇典型的命运,反而免于糖尿病。对这些小鼠β细胞表达的基因进行的分析表明,这些细胞提前进入了一种叫做衰老(senescence)的状态。 衰老是细胞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细胞停止分裂并停止其他正常的细胞活动。衰老的细胞会释放引发免疫系统反应的炎症信息分子,从而给邻近细胞带来问题。 Engin 说,“我们在 1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胰腺中移除或者说敲除β细胞中的 Atf6 基因,结果它们没有患上糖尿病。这些β细胞非但没有死亡,反而意外地进入了早期衰老状态,启动了有益的免疫反应,帮助这些细胞在自身免疫攻击中存活下来。” DNA损伤、应激和老化(aging)都会引发衰老,从而引起免疫系统反应来清理这些衰老的细胞。如果免疫系统无法清除这些衰老的细胞,它们就会积聚起来,导致慢性炎症和疾病。 Engin说,“没有Atf6的β细胞会表现出短暂的衰老,并开始释放包括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在内的一组蛋白,从而招募称为M2巨噬细胞的保护性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是一种白细胞,能吞噬不属于机体的东西---病原体、异物和死亡细胞。在Atf6基因敲除小鼠的胰腺中,M2巨噬细胞似乎在敲除Atf6的β细胞周围发挥作用,缓解炎症,帮助减少其他有害衰老细胞的积累。这使得组织更加健康,β细胞的健康和功能得到改善,从而避免了1型糖尿病的发生。 Engin说,更令人兴奋的是,这项新研究在小鼠身上取得的成果似乎在人体β细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通过血液检测,医生可以在β细胞死亡前几个月识别出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Engin说,“这可能是基于药物抑制 Atf6 或诱导 LIF 和其他分泌蛋白进行治疗的最佳时间框架。如果我们能及时保护这些短暂衰老的β细胞,就有可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虽然糖尿病患者几乎所有的β细胞都会死亡,但仍有少数细胞存活下来---尽管数量太少,无法成为有效的胰岛素供应者。为了了解他们在小鼠身上的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Engin实验室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瑞士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的合作者一起,研究了从糖尿病患者身上提取的β细胞样本。 Engin说,“在这些存活的β细胞中,我们发现Atf6活性降低,而且出现了早期衰老基因表达模式,这表明让我们的小鼠免于患上糖尿病的这一过程可能也起到了保护人类残留β细胞的作用。” 这些作者希望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衰老在1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中的作用和潜在益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Hugo Lee et al. Stress-induced β cell early senescence confers protection against type 1 diabetes. Cell Metabolism, 2023, doi:10.1016/j.cmet.2023.10.014. Relieving stress in insulin-producing cells protects against Type 1 diabetes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bfa800519a2.html 返回目录>> Neuron:识别出一种能调节机体衰老和生物体寿命的特殊免疫分子 2023-11-13 生物谷原创 衰老是影响所有生物体的一种自然过程,其会促使机体发生行为和能力的逐渐改变,此前研究结果强调了多个可能会促进机体衰老的生理学因素,包括机体的免疫反应、活性氧(即自由基)和抗氧化剂产生之间的失衡以及睡眠障碍。尽管有充分的证据揭示机体衰老和这些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但对于其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依然知之甚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uron上题为“A novel immune modulator IM33 mediates a glia-gut-neuronal axis that controls lifespan”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特殊的免疫分子,其在调节机体衰老过程和生物体寿命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 研究者Wangchao Xu博士表示,此前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名为Slpi的基因或许是老年小鼠机体脑膜中被最高调节的基因,Slpi基因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其在果蝇机体中有一种名为IM33的同源物,这或许就会促使其转向果蝇来研究其在果蝇衰老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能利用其强大的遗传和短暂的寿命。同时,受其它实验室研究发现的启发,细胞因子能塑造动物机体的行为,于是研究人员就利用果蝇来筛选所有能调节果蝇行为的免疫效应子,结果发现IM33是一种睡眠调节因子。 在此前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小鼠机体中识别出了能参与机体衰老的特殊机制,并发现,细胞因子能影响动物机体的行为,随后,研究人员意识到,他们所发现的两种不同的生理现象是关联的,同时他们开始探索其二者之间的可能性关联。研究者Xu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利用了遗传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多个学科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遗传扰动(genetic perturbation)、行为评估、微生物操控、神经元活性成像和分子测序,旨在研究IM33在机体衰老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识别出一种能调节机体衰老和生物体寿命的特殊免疫分子。 研究人员使用了广泛的实验技术来分析果蝇和小鼠,特别是试图理解小鼠体内的蛋白IM33及其类似物SLPI在控制其机体衰老方面扮演的潜在角色;当研究人员从果蝇的免疫细胞中敲除了表达该蛋白的基因后,他们发现这或许会增加果蝇机体中活性氧的水平,并能改变其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进而就会导致氧化性压力和细菌组分的失衡(即生态失调),反过来就会降低其寿命;研究人员发现,敲除该基因会引发果蝇出现睡眠障碍,这或许也与机体衰老和寿命缩短有关。这是一项概念验证研究,其表明了一种在进化上保守的免疫分子或能作为一种信使分子,在大脑和肠道之间传递信息,从而调节不同程度的衰老并控制寿命,这种功能或许超越了其发挥的免疫作用,并能进一步增强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对机体衰老的贡献。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衰老的神经和遗传学背后的分子机制,未来相关研究发现或能揭示IM33和SLPI基因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而导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研究者表示,作为一种保守的免疫信号通路,神经元中的肽聚糖信号或许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靶点来减缓机体衰老。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大脑分泌IM33从而塑造肠道免疫环境背后的分子机制,此外,在小鼠中测试脑膜SLPI的作用或许有助于确定这是否是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的共同机制,并能为未来的转化研究提供额外的支持性证据。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IM33或许在神经胶质-微生物-神经元轴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其在机体衰老过程中能连接神经性炎症、生态失调和睡眠减少,识别出这些过程的分子介质或许有望帮助开发能延长寿命的创新性疗法策略。(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Wangchao Xu,Justin Rustenhoven,Christopher A. Nelson, et al. A novel immune modulator IM33 mediates a glia-gut-neuronal axis that controls lifespan, Neuron (2023). DOI:10.1016/j.neuron.2023.07.01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03b80002047.html 返回目录>> 新型柔性X射线探测器有望彻底改变癌症治疗 2023-11-14 生物探索 萨里大学开发的新材料可以为有望启发新一代柔性X射线探测器的设计与制造,其潜在应用范围包括癌症治疗、机场扫描仪等,相关论文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传统的X射线探测器由硅或锗等重型刚性材料制成。新型、灵活的探测器不仅造价便宜,还可以围绕需要扫描的物体进行塑形,从而提高患者筛查的准确性,降低肿瘤成像和放射治疗的风险。 萨里大学这项研究的负责人Prabodhi Nanayakkara博士说:“这种新材料灵活、成本低且具有高灵敏度。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材料与组织等效,让实时剂量测定成为可能,这是无法通过现有技术来实现的。” 当所需覆盖面积较大时,当今市场上的大多数X射线探测器都显得笨重、坚硬、耗能且昂贵。这时,由氢和碳组成的物质(即有机半导体)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生成像传统探测器那样细致的X射线图像。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萨里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在有机半导体中添加少量高原子序数元素开发了含有墨水的探测器。 基于团队之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他们的新探测器在X射线下的表现更类似于人体组织,这有望催生新的、更安全的放射治疗、乳腺X线摄影和放射线摄影技术。 萨里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所长Ravi Silva教授表示:“这项新技术可应用于多种环境,例如放射治疗、扫描历史文物和安全扫描仪。萨里大学及其衍生公司SilverRay将继续引领柔性X射线探测器的发展,我们很高兴看到该技术在一系列用途中展现出的积极前景。”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合著者Martin Heeney教授评论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开发传统有机半导体的重型类似物,当Imalka Jayawardena博士建议将它们应用于X射线探测器时,我们很感兴趣。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考虑到这是第一个被研究的材料,未来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M.Prabodhi A.Nanayakkara et al,Tissue Equivalent Curved Organic X‐ray Detectors Utilizing High Atomic Number Polythiophene Analogues,Advanced Science(2023). DOI:10.1002/advs.20230426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005800e93ff.html 返回目录>> 一种对肾积水和肾脏解剖结构三维自身荧光成像的新技术 2023-11-14 生物谷原创 肾积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长期肾积水可引起肾髓质萎缩、肾纤维化、炎症,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多种病因可导致肾积水,如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功能障碍等。不同病因和程度的肾积水导致肾脏解剖结构的不同变化,影响治疗的选择。因此,原位观察肾积水的分布及全肾的介观解剖结构,有助于鉴别疾病、选择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效果。然而,传统的成像方法无法在代表体内灌注的条件下实现微米分辨率的全肾成像。 近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者们在Therano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3D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of hydronephrosis and renal anatomical structure using cryo-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的文章,该研究表明cryo-MOST结合IVCF可以作为一种简单而有力的工具,定量评估体内三维病理变化,特别是整个肾脏的体液分布。 研究者使用体内冷冻固定(IVCF)来固定急性梗阻性肾积水(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慢性自发性肾积水(db/db小鼠),以及它们的对照小鼠肾脏进行冷冻显微光学断层扫描(cryo-MOST)自身荧光成像。研究者定量评估了主要解剖结构的全肾病理改变,包括肾积水、肾亚区、动脉、静脉、肾小球、肾小管和小管周围功能毛细血管。 通过与微电脑断层成像的比较,研究者证实IVCF可以维持肾脏在体内的状态。Cryo-MOST自身荧光成像可以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以细胞分辨率显示肾脏主要解剖结构。UUO小鼠肾脏外髓质皮质和内条纹(ISOM)体积增大,内髓质体积减小。Db/ Db小鼠也显示皮质体积和ISOM体积增加,但IM没有萎缩。UUO和db/db小鼠肾脏近端曲小管和近端直小管直径均增加,表明近端小管受损。UUO组部分肾小管出现异常的中央凸起突出,而db/db组肾小管形态正常,提示两种模型肾水的病理及严重程度存在差异。 UUO小鼠肾脏也出现血管损伤,包括节段性动静脉萎缩和弓形静脉扩张,皮质和IM小管周围功能毛细血管密度分别减少37.2%和49.5%,提示肾性缺氧。相比之下,db/db小鼠肾脏显示正常的血管形态和小管周围功能毛细血管密度。最后,研究者发现db/db小鼠表现出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膀胱过度活动,这可能是导致肾积水形成的原因。 综上所述,体外循环(IVCF) cryo-MOST成像可实现体内肾积水和肾实质的细胞分辨率无标记3D成像。该方法有助于了解疾病的病因、发展和疾病损伤的机制,该方法也与荧光标记兼容,并可能适用于其他组织,器官,甚至整个身体。(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Guoqing Fan et al. 3D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of hydronephrosis and renal anatomical structure using cryo-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 Theranostics. 2023 Sep 4;13(14):4885-4904. doi: 10.7150/thno.86695.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324800e954e.html 返回目录>> NEJM: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再显奇效,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2023-11-14 生物世界 诺和诺德公司联合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了题为:Semaglutid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Obesity without Diabetes 的研究论文。 这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45岁及以上肥胖或超重(BMI≥27)但没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中,每周1次2.4mg司美格鲁肽治疗,在超过3年时间里,他们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事件(心血管原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的风险降低了20%,平均体重减轻了9.4%。 在这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事件驱动的优效性试验中,研究团队纳入了45岁及以上的既往有心血管疾病,且体重指数BMI≥27,但无糖尿病史的患者。患者按照1∶1的比例被随机分组,分别接受每周1次2.4mg司美格鲁肽皮下注射给药或安慰剂皮下注射。该临床试验的主要心血管终点是在至首次事件发生时分析中由心血管原因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中风构成的复合终点,还评估了治疗的安全性。 该临床试验共纳入了17604例患者,其中8803例被分配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8801例被分配接受安慰剂治疗。司美格鲁肽或安慰剂治疗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4.2±1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9.8±9.4个月。 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组的8803例患者中的569例(6.5%)和安慰剂组8801例患者中的701例(8.0%)发生了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心血管原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风险比为0.80)。 司美格鲁肽组223例患者(2.5%)和安慰剂组262例患者(3.0%)发生了第一项确认性次要终点心血管原因死亡(风险比为0.85)。由于心血管原因死亡的组间差异未达到分级检验所需的P值,因此未对其余确认性次要终点进行优效性检验。对于心力衰竭复合终点,司美格鲁肽组与安慰剂组的风险比为0.82,全因死亡风险比为0.81。 对于安全性,司美格鲁肽组患者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患者。但司美格鲁肽组因不良事件停药的患者比例(16.6%)高于安慰剂组(8.2%),这一差异似乎是由于司美格鲁肽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较高。在治疗期间,患者的恶心、呕吐和腹泻并不罕见,尤其是在开始治疗和剂量增加期间。 GLP-1受体激动剂被认为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这项临床试验旨在确定司美格鲁肽(一种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是否可降低无糖尿病史的超重或肥胖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在17604例BMI≥27且既往有心血管疾病但无糖尿病的患者中,采用2.4mg司美格鲁肽皮下注射,平均持续时间33个月,结果显示,相比安慰剂,司美格鲁肽可将心血管原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卒中的复合风险降低20%。 司美格鲁肽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机制,可能包括减少过多异常体脂的生理益处以及减重之外的作用。在高BMI范围内减重不仅可改善血糖水平和传统心血管中等风险因子,还可减少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功能障碍的异位脂肪组织。血管周围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对血管内皮和心肌有直接的不良影响。此外,减少过多异常体脂可改善与肥胖相关的全身性促炎和促血栓形成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2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题为:Semaglutid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Obesity 的研究论文。 这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还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益。具体来说,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一年的肥胖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体重减轻更明显,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了更低。 该团队随后还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Semaglutide in HFpEF across obesity class and by body weight reduction: a prespecified analysis of the STEP-HFpEF trial 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进一步指出,在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肥胖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体重减轻幅度越大,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改善越明显。司美格鲁肽改善了不同肥胖等级的患者的症状、身体受限和运动功能,还减轻了炎症和体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890800e9162.html 返回目录>> 干细胞技术:快车道上还需系好标准“安全带” 2023-11-14 科技日报 目前,干细胞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热点,是最具有转化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干细胞有什么作用?如何推动我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 日前,我国首个人源干细胞国家标准《生物样本库多能干细胞管理技术规范》(GB/T 42466-2023)(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规范》涵盖了干细胞采集和接收、复苏和培养、冷冻与储存、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一国家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干细胞样本库管理上有了标准技术支撑,对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干细胞领域后续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先行示范。 “万能细胞”有何作用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以参与细胞替代和组织再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凤实验室主任、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卞修武说,干细胞又被称为“万能细胞”。 干细胞的两种特性就像孙悟空的两样本领。第一种就是一根毫毛一吹,就会变成另外一只一模一样的猴子——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复制和再生能力,可以制造出与自身相同的细胞;第二种就是“七十二变”,干细胞可以改变自己的形态,分化成其他组织细胞。 根据细胞来源不同,干细胞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干细胞在人体中一直存在,不过分化能力会随年龄增大而减弱。 “我们的身体里有很多的干细胞,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干细胞会一直成长,然后成熟、被替换。”卞修武表示。干细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能帮助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对诸多疾病的治疗、新型药物的研发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 干细胞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不过并不代表干细胞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卞修武表示,现在有些疾病的病因并不明确,此外,目前对干细胞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器官,所需要的干细胞也不同。 研究应用亟须建立统一标准 目前,干细胞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我国的细胞治疗发展时间较短,但劲头十足。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都在大力发展细胞治疗产业。2022年,上海推出《上海市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力争到2024年上海细胞治疗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同年,深圳接连发布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文件,将重点支持包括细胞治疗药物在内的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干细胞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处于上游的主要是干细胞采集与存储企业;中游是干细胞增殖与药物研发企业,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下游由开展干细胞医疗的机构组成,以三甲医院为主。 目前临床上应用成熟的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有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其余的干细胞治疗方法还处于从临床前研究向临床试验和应用转化阶段。 “作为临床医生,我最关心的四个字是‘安全有效’。”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王松灵表示,有了统一的干细胞标准,才能确保干细胞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在患者身上时是安全有效的,药物质量是恒定的,是遵循了相关规定、目标、条件产出的,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据了解,干细胞以及所属的细胞制品由于其异质性、活性变化等特殊属性,长期以来一直不被认为属于药物,在临床应用上更是被认为难以规模化应用。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吴朝晖表示,由于来源不一、类型多样、功能复杂,干细胞在制备工艺、质控手段、应用方式、适应症选择等方面差异较大,亟须建立统一标准,促进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更好发展。 标准制定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对于干细胞等新兴领域而言,技术发展往往比标准制定“快一步”。为减少监管空白,我国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经营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 “对于干细胞这一新兴领域,我们已拥有了团体标准和国际标准,目前缺少的就是国家标准。”中国细胞生物学会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平台标准工作组组长赵同标认为,“干细胞标准化的建设在我国干细胞转化研究和应用的规范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卞修武院士表示,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一方面是让科研人员和老百姓了解到干细胞领域需要标准,干细胞技术并不是可以任意使用的;另一方面是让研发机构能主动对照标准去建设平台和利用干细胞,保证干细胞技术安全有效。 “标准让研究和应用有所参考,也是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表示,当前,干细胞领域的标准制定还面临很大挑战。但随着干细胞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新的标准出来,而现有的标准也将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推动这一前沿领域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4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国家卫健委:坚持多种呼吸道疾病同防同治 2023-11-14 光明日报 11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专家介绍我国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要坚持多病同防同治,密切关注肺炎支原体、新冠感染、流感、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等的流行情况,加强监测预警,掌握病毒活动强度、病毒变异等变化。 我国已进入流感季 国家流感中心实时监测流感活动数据显示,我国南方省份、北方省份的流感活动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南方省份高于北方省份,我国各地正逐渐进入流感流行季,目前流行的流感毒株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指出,流感以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起病,随后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和相关肺部体征,高热、乏力、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表现比较明显,影像学与支原体肺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所以呼吸道标本检测比较重要,通过检测抗原和核酸可以区分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 “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主要由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导致,疾病呈自限性,发病率并没有比往年增多。”童朝晖表示。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今年8月下旬至今,全国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已连续10周下降。全球和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属于奥密克戎。“国家对新冠病毒仍在进行系统性的多渠道监测,数据定期在网站公布。”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表示。 近三年全球范围监测支原体感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结合肺炎支原体自身有其流行的规律,每3年至7年出现周期性流行。“因此,今年儿童支原体肺炎呈流行趋势。”童朝晖表示。 能否自行服药?建议先确认病原 近期,“肺炎支原体感染”频上热搜。童朝晖表示,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之一,北方地区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夏秋季流行,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起病时表现为剧烈、阵发性、刺激性的干咳,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与往年相比,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低龄化趋势,但病情没有明显加重。 “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岁及以上儿童,但包括婴幼儿在内的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介绍,这是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不健全。肺炎支原体本身传播性强,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而学校和幼儿园人群密集程度较高,病原体容易较快传播。此外,支原体肺炎感染潜伏期相对较长,通常为1周至4周,病原体的携带者、患病者都具有传播性,交叉感染机会多。 那么,一些患儿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类药物,可以吗?王荃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目前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比不少,但从整体来看,病毒仍然是当前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常见的病毒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等。阿奇霉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加之儿童年龄小,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滥用药物可能造成孩子的不良反应。阿奇霉素是处方药,虽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 王荃强调,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不是所有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孩子都会发生肺炎,绝大多数感染者为轻症,只有极少数会发展为重症。一般预后良好,不会留有后遗症。 如何预防?接种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冬春季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对此,王大燕指出,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 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科学的预防方法,也能够降低发生感染和传播的风险。王大燕介绍,首先,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其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比如,在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再次,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家庭成员在护理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时候要注意佩戴口罩。最后,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则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提出预防建议,包括:饮食要寒热均衡、要有规律,不要饮食不洁,过于辛辣刺激或甜腻的食物容易损伤脾胃,使人体产生积热或者湿热,内聚以后容易招致外感,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同时,锻炼应适度,感到身上微微出汗、热一些就够了,尤其是中老年人,切忌大汗淋漓而耗伤正气。 王大燕强调,一旦发生了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应居家休息,避免把病原传染给其他人员。如果症状较重的话,应该做好个人防护,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要加强农村地区、学校、养老托幼机构等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传染病监测和健康管理,做好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随访,优化疫苗接种服务。”米锋强调,要统筹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加强门急诊、儿科、呼吸科等力量,做好各项医疗救治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51.html 返回目录>> 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实验室揭牌 2023-11-13 新华社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11月11日电(记者 汪平)中国援建的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11月1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揭牌仪式。 非洲疾控中心主任让·卡塞亚在仪式上赞扬中国政府支持非洲实现新的公共卫生秩序和架构,可以预防、发现和应对任何类型的公共卫生威胁。 根据非洲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只有不到5%的非洲实验室具备在本国诊断重点疾病、适当运送标本和遵守国际标准的能力。非洲疾控中心表示,该实验室的启用将帮助非盟成员国改进疾病诊断、监测和疫情应对能力。 中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非合作。中国疾控中心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沈洪兵说,自2017年以来,中国疾控中心已向非洲疾控中心派遣了数名专家,以支持其在传染病监测、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对非合作旗舰项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13/491529.html 返回目录>> 第六届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2023-11-1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蕾)近日,由农工党中央、中国老龄协会、山东省政协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人口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会议以“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就“积极探索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出5点建议举措。 杨震指出,准确把握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是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二是稳定适度人口规模,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三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五是优化人口空间分布,促进人口与产业、资源协调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13/491535.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公布4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置机构 2023-11-1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蕾)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调整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置机构和预防用药的通知》,明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4家医疗机构可进行职业暴露处置,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及警察,经评估需服用预防用药的,药品统一由处置医院免费提供。 《通知》指出,现阶段预防用药包括: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片、拉替拉韦钾片、比克恩丙诺片、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片;按照药物不同组合治疗方案,最高费用不超过4200元(含药物和检测费用)。 《通知》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暴露者和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和程序及时进行处置和报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调查机构,要做好职业暴露随访期内艾滋病病毒抗体发生阳转者的材料审核、调查工作,做好技术支持和督导,确保发生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者得到有效处置。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13/491528.html 返回目录>> 川渝携手组建临床研究联盟 2023-11-13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喻文苏)近日,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卫生健康委、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川渝临床研究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成都市召开。会上,川渝临床研究/试验区域伦理联盟、川渝临床研究联盟启动,川渝70余家医疗机构将携手共促西部医药健康协同创新。 据悉,两大联盟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涵盖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等38家四川医疗卫生机构,以及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37家重庆医疗卫生机构。 据了解,伦理审查是临床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川渝临床研究/试验区域伦理联盟成立后,将推动联盟成员间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提高多中心伦理审查效率;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规范科学地开展相关专业和技术的伦理审查;制定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委员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促进伦理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多中心临床研究规范化开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13/491527.html 返回目录>> 江西:发挥市县专家巡诊会诊机制作用 2023-11-13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周翔 通讯员 朱雅丽)近期,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就做好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工作印发通知,要求合理调配救治资源,提升医疗服务效能;强化病原体检测,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加强监测宣教,回应社会关切。 通知提出,加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培训宣贯力度,发挥市、县两级专家组巡诊会诊机制作用,持续提升基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规范诊疗能力;有关医疗机构要加强儿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医务人员调配,畅通门急诊、转诊、住院绿色通道,满足短期内较大规模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救治需要。 通知强调,要加大舆情监测力度,科学解读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防治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各级疾控部门要加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情况监测,加强预警分析;各设区市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儿童、妇产、老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宣传,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上述人员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自我健康监测,切实保障医疗秩序平稳。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13/491533.html 返回目录>> 江苏发布青少年近视防控责任清单:课间十分钟“清空教室” 2023-11-14 光明日报 江苏省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印发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清单(试行)的通知》,明确教育局局长、校长、校医、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视力保护委员、家长、学生等八类人群近视防控责任。 通知明确,设区市、县(市、区)教育局局长要牵头做好本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从2024年到2030年,实现本地区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总体近视率每年下降1%以上。每年设区市对县(市、区)、县(市、区)对学校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进行评议考核排名,每年公布各个学校总体近视率,评议考核结果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校长评优评先挂钩。 校长(园长)要严格落实视觉环境保障措施,为每个班级配备课桌椅调配测量尺,定期测量学生身高范围并适时调整课桌椅。严格落实校内1小时日间户外活动要求,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强调户外活动,不拘泥于活动形式和内容。 要求班主任督促任课教师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或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统筹各学科课外作业量。督促学生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做到“轻眼课间10分钟”“清空教室”,到室外活动放松身心、远眺。督促学生上好体育课、大课间等体育活动课,尽量到户外运动,不得在班级逗留。与家长对接落实好户外1小时锻炼时间,督促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和周末、寒暑假体育锻炼。 要求任课老师按时下课、不拖堂,严禁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和体育课、大课间等体育活动时间。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倡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运动氛围,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引导和支持孩子掌握1~2项运动技能,保证孩子每天至少2小时日间户外活动。倡导家长加强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督促管理,选择合适的电子屏幕,合理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倡导家长保证孩子充足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膳食营养均衡。 明确学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确保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户外体育锻炼时间,课间走出教室进行远眺和户外活动,完成家庭及周末、寒暑假体育作业。 江苏各地教育局表示将认真落实通知精神,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出台实质性举措。苏州市将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作为2023年苏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开展全市儿童和青少年近视防控培训、视力抽测工作,落实各地各校眼保健操及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建立完善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电子档案,全面落实视力监测与干预工作。苏州张家港市教育局坚决贯彻落实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要求,优化教育管理,坚持学生每天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一小时的传统,保障学生户外活动时间。 对于通知的出台,无锡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校长于新斌认为,育健康人是学校使命,健康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该校开发《亮眸》课程,普及健康用眼常识;实施“课间离座”,保障防近不缺位;开展“光明家庭书房”建设,拓展健康成长空间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53.html 返回目录>> 天津聚智解决患者就医“十三难” 组建就医体验管理运行专班 分类形成《解决策略书》 2023-11-13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李天舒 郑颖璠 通讯员 许琳)记者近日从天津市医疗服务评价和指导中心获悉,该市患者视角下的就医“十三难”问题,在就医投诉电话中的反映数量由今年6月的每周接近90例下降至目前的不足50例,降幅接近50%。 今年5月,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一行到天津市医疗服务评价和指导中心调研时提出,要从满足患者诉求着手再造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为此,该中心组织专家,提炼就医投诉电话内容的关键词,形成数据集,通过分析,将预约挂号难、基层取药难、入户难“三难”问题进行扩面,形成患者视角下的就医“十三难”。“十三难”包括医院咨询难、医院停车难、特定医院优势专科挂号难、高峰时段急诊就诊难、特定医院大型设备检查难、个性化需求取药难、优质学科住院难、就诊退费难、医院如厕难、入户诊疗服务难、患者下转难、医疗信息共享难和罕见病用药难。 天津市医疗服务评价和指导中心主任常诚介绍,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和该中心组建就医体验管理运行专班,逐一对“十三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邀请各医疗机构院级领导、相关市级质控中心主任委员、部分医疗机构及区卫生健康委投诉管理工作人员加入,协助医疗机构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分类形成《解决策略书》。《解决策略书》从工作目标、组织架构、工作制度、具体措施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并制定预期目标及监管考核办法。 记者了解到,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聚焦高峰时段急诊就诊难和特定医院大型设备检查难等问题,把患者采血等候时间长列入问题整改清单,通过增加点位,优化流程,让患者减少等候时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为解决新院区门诊患者停车难问题,推行门诊联席例会制度,实现多部门横向联动,统筹、优化两院区医生出诊时间,并开通新老院区间的交通专线,方便患者就医。天津市儿童医院紧盯特定医院优势专科挂号难和高峰时段急诊就诊难等问题,通过优化预约挂号、分时段诊疗、互联网医院复诊等诊疗流程,减少患儿及其家长的等候时间;结合实际,及时启动药剂、检验、影像等医疗辅助部门应急预案,有效应对诊疗高峰。 为便于评价改进效果,《解决策略书》针对每个难点确定3项核心考核指标。如“医院咨询难”重点关注院内是否有统一的咨询电话、咨询电话对外宣传的方式及任意时段接听情况,“高峰时段急诊就诊难”重点关注高峰时段急诊平均等候时间、就诊制度及是否设有巡回评估机制确保“依病情优先”等。 下一步,天津市将固化、优化解决难题的举措,形成“问题导向—深入调研—流程再造—打造样板”的长效机制。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13/491526.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市老年人将开展5种常见慢病筛查 2023-11-14 北京青年报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近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北京市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规范(2023年版)》(以下简称《规范》),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建立与社区(村)居委会、村卫生室、相关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老年健康服务志愿者组织等的合作机制和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内容。 对老年人开展疾病早期筛查 在预防保健方面,《规范》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辖区内常住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并开展早期筛查与干预管理。包括为辖区老年人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将健康体检、诊疗等相关信息及时更新、保存;为老年人签订服务协议,家庭医生按协议内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老年人健康体检、诊疗、咨询等方式,对老年人开展疾病早期筛查,并对筛查出的疾病进行转诊,明确诊断后进行治疗或健康指导等干预。开展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包括通过老年人健康体检、诊疗、健康咨询、义诊等多种形式,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后遗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这5种常见慢性病进行筛查。患有5种重点慢病的老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评估服务。针对失能、认知障碍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早期筛查评估与干预服务。 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服务,老年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老年常见肿瘤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检查及口腔健康咨询,对老年易感人群开展健康保护服务,包括提供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含新冠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等疫苗预防注射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可提供上门服务。《规范》提出,要掌握辖区内高龄、失能、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根据本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对有相关需求的目标人群提供适宜的、规范的上门服务,包括诊疗、健康体检、健康指导、护理指导、康复指导等内容。各种服务均遵循相关的诊疗、护理等诊疗常规或操作指南,保证医疗安全。 优先为签约老年人开展专科预约转诊 在疾病诊治方面,《规范》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掌握老年常见病(症)的诊疗服务能力,做好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社区诊疗服务,西医全科诊治病种数不少于80种、中医全科诊疗病(症)种数不少于50种。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辖区内常住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社区诊疗服务、合理用药指导以及预约转诊服务。规范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统筹区域优质卫生资源,优先为签约老年患者提供医联体内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专科预约转诊服务。经家庭医生转诊的老年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对转诊老年患者做好跟踪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转诊老人的诊断治疗情况,为老人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或失能老年人,慢性病、疾病康复期或终末期、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的老年患者提供居家相关医疗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适宜居家提供的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药学服务、安宁疗护、中医服务等。 在康复护理方面,主要针对有居家或社区康复需求的老年人。《规范》中明确的服务内容包括:为有需要康复和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及康复档案;康复评定,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开展康复治疗,完善各项康复服务记录;康复护理服务;康复护理转诊/转介服务;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等。 开展安宁疗护服务需具备相关资质 《规范》还明确了安宁疗护服务的有关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门诊、居家或住院的方式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病情稳定、治疗方法在一段时间内不变的患者,机构评估后可提供居家服务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包括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等,有条件的可提供中医服务(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技术、健康指导等)、药学服务、康复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积极推广安宁疗护服务理念。在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时需要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规范》明确,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具有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临终关怀科、疼痛科等相关诊疗科目资质,并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置安宁疗护住院床位。具备安宁疗护门诊及居家服务的医疗设备,有条件的配备居家测量血压、血氧、心电的远程监测设备,方便医护团队实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54.html 返回目录>> 什么是肺灌洗?什么情况下需要肺灌洗?专家详解 2023-11-1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表示,了解到今年感染肺炎支原体发展至肺炎的儿童当中,做肺灌洗的案例比较多,哪些情况需要做肺灌洗?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表示,通常所说的肺灌洗,是指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这是临床上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轻症支原体肺炎患儿来说,不推荐常规去做。 王荃介绍,在临床工作中,当医生怀疑孩子在感染肺炎支原体以后,出现了塑型支气管炎或者有黏液拴的阻塞、造成了肺不张等情况,就需要尽快给孩子做肺灌洗的治疗,这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少部分的孩子可能在整个住院期间或者在后期还需要多次肺灌洗的治疗。 针对做肺灌洗治疗时,有些孩子和家长可能会有点紧张的情况,王荃表示,在做之前家长可以先安抚一下孩子,比如适龄儿童,能听得懂的就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个,做这个的必要性是什么,以便缓解孩子的紧张。在做的时候,医生可能会给孩子在鼻咽部、口腔等位置喷一些药物,因为多数情况下是采取局麻的方式去做。此外,可能会服用一些镇静的药物,主要是为了帮助肺灌洗能够顺利实施。刚开始做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不适出现剧烈的咳嗽或者咽部的不适感,但不用特别担心,孩子很快就可以耐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3/c14739-40117051.html 返回目录>> 仰头看手机 就能保护颈椎了?盘点那些不靠谱的护颈椎偏方 2023-11-14 北京青年报 当今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电脑。长时间伏案工作、闲暇时光刷剧、打游戏……很多人已经“手机不离手”。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颈部不适,而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一些缓解颈部不适的“偏方”,比如“吊”脖子、仰头看手机,这样真的可以保护颈椎吗?请注意这些方法反而可能对你的颈椎产生伤害。 “吊”脖子切勿盲目自行操作 我们的颈椎周围被很多肌肉包裹,低头的姿势会使颈椎后方的肌肉被拉伸,就像一根橡皮筋被拉直,处于紧绷的状态。如果长期处于低头的姿势,肌肉很容易发生疲劳,导致肌肉劳损,出现颈部疼痛。长此以往会引起颈部肌肉力量下降,颈椎受力的增加导致颈椎病的高发。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是长时间低头玩游戏,导致肌肉劳损,网上也流传着各种方法来缓解颈部的不适,比如说刚刚提到的“吊”脖子。实际上这个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吊”脖子模拟的是临床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并不适用于治疗肌肉劳损。进行牵引治疗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明确诊断,切不可盲目自行操作。 长时间仰头看手机照样得肌肉劳损 还有不少人认为,既然前面提到了,颈椎出问题,是因为长时间低头,那么我只要“反向操作”,仰头看手机,是不是就可以保护颈椎了呢?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论是低头看手机或者是仰头看手机,都可能会带来肌肉劳损。 养护颈椎收好这份健康处方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保护颈椎,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来看看保护颈椎的3点建议。 避免长时间低头 首先要避免长时间低头,适当休息,比如低头工作半小时,抬起头来放松一下,活动一下颈椎,不要让颈椎长期处于高压的姿势。 日常可以通过“米字操”的方式锻炼颈部肌肉,让颈椎进行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活动,需要提醒的是,做颈椎“米字操”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对肌肉造成损伤。可以帮助“治标”。 加强颈部肌肉力量 想要“治本”,就必须从根源上通过锻炼,来加强颈部的肌肉力量。推荐进行羽毛球、蛙泳等仰头的运动,来增强颈部的肌肉力量。 注意颈椎保暖 颈椎要注意保暖,别总是忙着上网织微博,我们还要给自己的脖子围脖,避免寒冷等因素造成颈部肌肉劳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14/c14739-40117356.html 返回目录>> 脱脂奶比全脂奶更健康?坚果应该多吃?食物脂肪认知存6大误区 2023-11-13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了“三减三健”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减油”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但我国消费者如何看待脂肪呢?日前,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我国消费者对脂肪存在6个误区。 误区一:加工食品脂肪多,不健康。 本次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认为加工食品脂肪多、不健康。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首先,食品中的脂肪含量主要取决于食品类别和加工方式,加工食品并非都是高脂肪。其次,有的加工食品对脂肪含量也有要求,脂肪含量的高低也不是食品是否健康的判定唯一标准,且中国人摄入的脂肪主要来自烹调油。此外,必要且适度的食品加工能丰富食品供应、适应不同消费场景的需要。只要合理选择和搭配,加工食品也可以成为健康膳食的一部分。 误区二: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本次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关注配料表中的氢化植物油,并将其与反式脂肪酸紧密关联,比如起酥油、植脂末等配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目前网络上大量有关反式脂肪酸的信息存在概念混淆和明显误导,导致中国消费者高估了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风险。近年来的技术革新使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等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还产生了非氢化工艺的起酥油等替代产品。比如咖啡伴侣(植脂末)、代可可脂已经能做到“0反式脂肪酸”,起酥油、人造奶油等产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比过去大幅下降。实际上中国人摄入的反式脂肪酸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限值,也显著低于西方人的摄入量,因此不必过虑。 误区三:橄榄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调查显示,47%的受访者认为橄榄油是最好的植物油。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张坚提醒,橄榄油的主要营养特征是油酸含量高,但油酸并不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缺少的脂肪酸,许多植物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油酸。其实,无论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还是橄榄油,都是含丰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植物油,适量食用对健康都是有益的。 误区四:调和油不如动物油。 调查显示,对动物油和植物油持正面印象的受访者分别占53.12%、58.03%,而对调和油持正面印象的受访者仅有25.46%。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很多中国人喜欢用荤油炒菜,荤油特殊的香味往往是素菜的“点睛之笔”。但动物油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而中国人的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总体偏多,因此烹饪宜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植物调和油是植物油混合而成,相对动物油更适合烹饪,当然它和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普通植物油并没有本质区别,控制总量才是最关键的。 误区五:脱脂奶比全脂奶更健康。 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脱脂奶更健康。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表示,尽管有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膳食建议是饮用脱脂奶,但这个建议与膳食结构和乳制品摄入量有关。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普通成人每天摄入乳及乳制品300g-500g,而实际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十分之一,也仅为欧美国家实际平均摄入量的十五分之一。因此对中国人而言,首要问题是需要增加乳及乳制品摄入量,而不是考虑是否脱脂。 乳脂可携带脂溶性维生素,还可以带来醇厚口感、丰富奶香味和一定饱腹感。对普通人来说,脱脂奶并不比全脂奶更健康,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相应产品。只有需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或高胆固醇血症的人才需要酌情选择脱脂奶。 误区六: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应该多吃。 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坚果有益健康,应该多吃坚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坚果类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普通成人平均每天吃10克坚果,约等于一把瓜子仁、一小把花生仁或两三个核桃仁。但需要注意的是,坚果的脂肪含量较高,尤其是瓜子、花生作为“追剧零食”很容易吃过量,建议大家吃坚果时把握好“一把”的标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L66YWNxHW 返回目录>> 全国1.3亿人患病,竟有一半“浑然不觉”?提醒:这6种菜要少碰! 2023-11-13 健康网 “怎么尿个尿还查出肾病了?” 陈先生加完班想上个厕所再回家,结果一泡血尿把他吓坏了! 赶紧去医院急诊检查,医生看完报告后眉头一紧,因为尿常规化验显示他不仅有血尿蛋白尿,而且肌酐也偏高,测试的血压也飙到了160/110mmHg,如果不及时控制,离尿毒症也不远了。 询问后得知,陈先生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一坐就是一天,而且最喜欢公司楼下的腌肉饭,几乎天天吃,医生表示就是这个生活习惯,给拖出来的肾病。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不止陈先生一个,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肾脏问题,于是很多人疑惑了,肾病不是老年病吗?怎么这么年轻肾就出问题了? 一、全国1.3亿人患病,尿毒症是一步步被“拖”出来的 据相关数据显示,10-30岁人群占到总尿毒症患者的40%,《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也曾报道过慢性肾脏病筛查结果,发现成年人中就有1.3亿人患病,几乎每10个里有1个慢性肾脏病患者,将近3000万人会最终发展成尿毒症。 可能还有人不太清楚什么是尿毒症,尿毒症简单来说就是肾脏功能衰竭后,人体代谢、废物、尿素和多余的水分无法及时排出体外,出现类似“中毒”的症状。 但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慢性肾脏病不断恶化发展,缓慢地出现肾功能衰竭。 现在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所有慢性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病灶,对人体健康威胁性很大。 但据相关数据显示,主动确诊的人数只占其中10%左右,大部分肾友早期症状少表现不明显,必须靠每年体检才能发现。所以定期体检尤为重要,尤其是高危肾病人群。 二、这6种食物真的很伤肾,有的人还在吃 如今很多现代生活不良习惯都在无意间伤肾,常见的像憋尿、熬夜、饮食不当等行为,都在默默伤肾,长此以往,肾脏负担越来越大就会患上各种各样的毛病,甚至肾衰竭。 其中,饮食不当已经成为诱发慢性肾脏疾病的“头号杀手”。特别是以下6种食物,日常吃的最多,也是伤肾最严重的“元凶”。 1、腌肉 腌肉的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盐,如果平时大量摄入,很容易导致的体内盐含量超标,而这些盐分最终又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此外,盐又含有大量的钠,当钠在人体不断集聚,会导致水分很难排出引发水肿,肾脏受损会进一步加重。 2、杨桃 有科学家根据动物实验证实,杨桃含有草酸盐这种刺激性神经毒素,人体摄入后大多是通过肾脏代谢,所以对于肾不好的人来说,没办法及时排出草酸盐,一旦沉积在肾脏,肾间质会出现慢性炎症,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和上皮细胞也会受影响,轻则出现血尿,重则引起中毒。 3、部分绿叶菜 茴香、芹菜、空心菜、小白菜和茼蒿等绿叶菜中就含有丰富的钠,烧菜的时候再加点盐进去,人体在摄入的过程就已经盐分超标了,更别提对肾脏的损害了。 4、鱼胆 其实很多淡水鱼的鱼胆都含有毒性物质。如果摄入过多,人体可能会出现肠胃不适症状,严重还可能损伤肝、肾功能,甚至死亡。 5、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中丰富发高嘌呤和大量胆固醇是肾脏最难处理的物质,肾不好的人一旦摄入过多,很容易诱发尿毒症、心脑血管疾病等。 6、浓茶 很多人酒足饭饱后就喜欢喝一杯浓茶,其实这样的做法非常伤肾,因为浓茶中的茶碱有利尿作用,酒精还没分解完成就加速从肾脏排出,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乙醇会刺激肾脏,导致肾功能损伤。 三、如何远离肾病,医生给出3点建议 慢性肾病早期发病症状很轻,基本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所以也最不易被察觉,想要远离肾病,医生给出了3点建议。 1、重视早期筛查 首先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相关检查。特别是有三高、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或者长期服药史等高危肾病风险人群,一定要重视早期筛查。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院士表示,很多肾脏病早期是可以治愈的,但很多人发现不及时,导致病越拖越严重,就没有办法痊愈了。 2、规律生活,健康饮食 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减少外卖、高盐、高脂、高糖类不健康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饮水上也最好少喝含糖饮料,同时也要保持正常饮水量。 此外规律的运动也能帮助身体保持健康的体质,降低患肾脏疾病的风险。 3、不要滥服药物 什么都吃只会害了你,临床有数据显示,约25%的肾功能衰竭与滥用药物有关,特别是抗生素、退烧药、感冒药等,对肾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影响非常大,长期可造成肾损伤,很多民间偏方也可能含有毒性物质,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引发肾衰竭。 当然,肾脏疾病预防不仅只有这几点,日常像熬夜、烟酒等不节制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肾脏健康,所以想要保护好肾脏,最好从小事做起,慢慢的提升生活质量,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J1VAIOH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很多胃癌是吃出来!首部胃癌指南发布:4种食物要多吃,5种要少吃! 2023-11-13 健康时报 撸串、火锅、小啤酒、一天三顿小烧烤……这是不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标配?其实很多胃癌都是自己吃出来,一时嘴上爽,后悔的是自己! 不久前,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3版)》,针对如何吃才能防住胃癌,给出了具体推荐。梳理发现:4种食物要多吃,5种要少吃! 防胃癌,这5种要少吃不吃 1. 盐、高盐食物 《指南》指出,摄入过量的食盐会导致胃黏膜损伤和萎缩,增加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升高胃癌发生风险。有研究证据显示:过多的食盐摄入能显著升高人群胃癌发生风险。 《指南》综合分析截至2021年全球相关26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与较低的盐摄入量人群相比,中等盐摄入量人群胃癌的风险增加20%,较高盐摄入量人群胃癌的风险增加25%。进一步分析发现盐与胃癌的关系在亚洲人群中尤为明显。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克,并减少腌制蔬菜、咸鱼等高盐食物的单次摄入量和摄入频率。 2. 油炸、烧烤、腌制和烟熏食物 《指南》指出,经熏烤腌制的禽肉、畜肉、鱼肉等,豆制品、蔬菜瓜果经过腌制发酵而制成的腌制食品,不仅是高盐食物的典型代表,同时这些食品还产生Ⅰ类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等。烧烤、油炸等烹饪过程会破坏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食物脂肪焦化产生的热聚合反应与蛋白质的结合也易产生“苯并芘”等高致癌物。 综合分析截至2022年全球相关28项观察性研究数据显示,与较少摄入此类食物人群相比,常吃腌制食品人群胃癌发生风险增加2.21倍,常吃烧烤食物人群风险增加2.64倍,常吃烟熏食品人群风险增加1.99倍,常吃油炸食品人群风险增加2.82倍。建议大家少吃腌制、烟熏食品,限制深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 3. 红肉:牛肉、猪肉、羊肉 肉类主要包括畜肉和禽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易消化吸收,还可以提供矿物质和维生素B族等多种营养元素。其中,畜肉是牛、猪、羊肉等肉类的总称,也称为红肉。禽肉包括鸡、鸭、鹅等肉类,也称为白肉。肉类摄入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其中摄入过多红肉可显著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而白肉对胃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综合分析截至2019年全球43篇观察性研究数据的结果显示,长期摄入高水平红肉的亚洲人群胃癌的发生风险升高了40%,而长期摄入白肉的人群胃癌的风险降低了30%。进一步分析发现胃癌风险与摄入量有明显关系,摄入红肉量每增加100克/天,其胃癌的风险将增加50%,而白肉摄入量每增加100克/天,胃癌的发生风险降低43%。 4. 酒精 酒精可刺激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引起胃黏膜损伤与出血。同时,酒精对肝脏、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酒精摄入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综合分析截至2021年全球相关81项研究数据的结果显示,相比不饮酒人群,饮酒人群(≥14克酒精/天)的胃癌发生风险增加了20%,而酗酒人群(≥42克酒精/天或140克纯酒精/周)的胃癌发生风险增加了30%。 进一步分析显示胃癌风险明显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且饮酒对胃癌风险的影响在国人中尤其明显。 5. 烟草 烟草是一级致癌物,烟草中含上千种有害化学物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吸烟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综合截至2020年全球95项相关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和从不吸烟的人相比,当前吸烟者的胃癌发生风险增加了61%,曾经吸烟者的胃癌发生风险增加43%。因此,推荐大家一定要戒烟,预防胃癌的发生。 防胃癌,这4种食物要多吃 1. 果蔬 《指南》指出,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类黄酮、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预防癌症等作用。摄入足够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综合分析截至2020年全球17项相关研究数据的结果显示,每周摄入水果≥3次与<3次的人群相比,胃癌风险降低62%;每周摄入蔬菜≥3次与<3次的人群相比,胃癌风险降低38%。蔬菜对胃癌的保护作用与其种类有关,韭菜、大蒜、洋葱、葱类蔬菜、十字花科蔬菜等可以显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2. 全谷物 谷物是人类的传统主食,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谷物家族包括大米、大麦、小麦、小米、玉米、高粱、燕麦和荞麦等。全谷物由胚芽,胚乳和麸皮组成。全麦面包、燕麦片和其他全谷物食品可以归类为全谷物;而去壳、研磨和抛光等精炼过程后仅保留胚乳的谷物称为精制谷物,如精米、精麦等。 谷物摄入与胃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综合分析截止至2020年全球2项队列研究和17项病例对照数据的结果显示,大量食用全谷物可将胃癌风险降低13%,大量食用精制谷物会使胃癌的风险增加36%。 3. 豆类 豆类食品主要包括大豆、蚕豆、红豆、绿豆、黄豆和黑豆等,豆类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豆制品可分为发酵豆制品(如腐乳、豆豉等)和非发酵豆制品。 《指南》综合分析截止至2021年全球10项队列研究和21项病例对照数据的结果显示,摄入大豆可以使胃癌风险降低36%,而大量摄入发酵豆制品会使胃癌的风险增加19%。这表明大豆的这种有益作用可能归因于一些有益化学成分,例如皂苷和异黄酮。而发酵豆制品含有大量的盐分和致癌的亚硝酸盐化合物,可能会抵消其有益成分的抗癌作用,也会损伤胃黏膜和改变胃内细菌环境。因此建议:多吃非发酵豆制品,少吃发酵豆制品。、 4. 绿茶、 茶叶中富含茶多酚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抗氧化、抗癌等作用,适度饮茶可以调节血脂、血压,降低卒中、结直肠癌等疾病风险。研究显示适量饮用绿茶可以降低胃癌风险。 综合分析截至2020年全球相关41项研究数据的结果显示,饮用绿茶最多的人群相对饮用绿茶最少的人群,胃癌风险相对降低了14%。进一步分析发现冷茶、温茶以及茶的浓度正常或较低的茶可以降低胃癌风险,而热茶、浓茶无效果。饮茶温度非常高时(55~67℃),胃癌风险可增加7.6倍。未发现饮用红茶可以降低胃癌风险。因此,建议一般成年人适量饮用绿茶,每个月喝茶50克以上。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JF5VFK6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生活中8个“偷钙专业户”,正在悄悄“偷走”你身体里的钙! 2023-11-14 健康时报 对于补钙很多人从小补到大,喝牛奶、喝骨头汤、补钙片.不过,不少有可能白补了,警惕这些“偷钙大户”。一边补钙,一边被“偷”。 1号“偷钙专业户” 浓茶和咖啡 咖啡是不少人“续命”的好帮手,不过咖啡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因其利尿会增加钙的排出。如果过量饮用,就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同样,像浓茶、黑巧克力等,也是含有咖啡因的。 健康成年人喝咖啡每天摄入不超过210~400毫克咖啡因,大约相当于2大杯咖啡,是没问题的。至于茶,可以喝些淡茶。茶叶含有茶多酚等多种对健康有益的成分,经白水浸泡,可溶到茶水中。如果你已经属于低钙饮食或者骨质疏松了,建议少喝浓茶和咖啡。 2号“偷钙专业户” 吃得太咸 食盐的咸味来自它的成分氯化钠,钠在体内存在“多吃多排”的特质,要知道98%以上摄入的钠都是从尿中排出,不巧的是,钠的代谢会增加钙的流失。而且尿钙丢失的钙约为体内钙潴留的一半,因此吃得太咸对骨丢失有很大影响。高钠饮食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真的“盐”多必失。 每天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g以下,也就是平铺一啤酒瓶盖。(1克盐=400毫克钠)警惕隐形盐的存在,像酱油、鸡精、味精、蚝油、豆瓣酱、腐乳等含盐量都很高。 3号“偷钙专业户” 过量饮酒 过量饮酒不仅影响维生素D、钙的吸收,同时还会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抑制骨形成。也就是说,被破坏的骨质大于形成的骨质,骨质开始流失,骨头就会过早地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喝酒越多,骨头越脆,越容易骨质疏松。 如果本来不喝酒,没必要学喝酒,喝酒一点好处也没有。如果有喝酒的习惯,一定要严格限制量。 4号“偷钙专业户” 吸烟 吸烟会造成骨丢失增加,肠道对钙吸收也会减少。一项研究分析显示,吸烟的人群骨密度要低于不吸烟的人。骨密度降低引起的骨质疏松增大了骨折的风险,因此提倡戒烟。 5号“偷钙专业户” 过度防晒 我们知道食物来源的维生素D真的很少,人们主要通过晒太阳这种天然方式获取。晒太阳可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钙和维生素D是黄金搭档,缺少谁都不完美。 不过,现在大家的“爱美”意识很高,加之环境污染、季节、地域等原因,要么防晒做得太到位,要么无奈获取不到阳光,这种情况下,身体就非常容易缺维生素D。 建议每天将面部及双臂皮肤暴露照射15~30分钟,这样就能满足合成的需要。但要注意选择阳光较为柔和的时间段(根据季节、地区、纬度等有所调整),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防灼伤皮肤。 6号“偷钙专业户” 缺乏运动 大量研究证明,身体活动和运动训练对骨骼健康有保护作用。运动能够刺激骨骼形成和代谢,还可以延缓骨质流失。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抗阻运动,都对骨密度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不爱或缺乏运动的人,相比爱运动的人,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要更高。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身体达到微微出汗,稍许累,不过可以正常讲话即可。日常可采用快走、拖地、跳舞等方式来增加有氧运动时间。有氧运动天天有,抗阻运动不可少。记得做好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 7号“偷钙专业户” 饮食不当、节食 偏爱较极端的高蛋白低碳水饮食、吃肉饮食方式,会增加血液酮体含量,进而让骨钙丢失增加。另外,像节食减肥、偏食挑食,都有可能导致从食物中获取不到足够的钙,还会降低消化吸收能力。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它可是骨密度低的一个危险因素。 平衡膳食才能保障我们自身的健康,建议还是要饮食均衡。减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走,特殊情况下减肥,建议在医师或者专业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8号“偷钙专业户” 饮料摄入过多 常见的饮料/饮品有碳酸饮料、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蛋白饮料等,含有的糖和钠都会增加钙的流失。另外碳酸饮料里面含有的磷酸,也会影响钙吸收。 日常少喝含糖饮料,建议每日添加糖的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JG5B608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