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11-09

 

内容导读

 

立冬养生好 一冬病不找" 教你做好冬藏

 

热点追踪

 

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度过寒潮

2023-11-08    人民网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近日黑龙江东北部局地有大雪,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应急管理部与中国气象局开展联合会商,视频调度相关省区研判低温雨雪冰冻发展态势,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并对东北地区相关省份应急管理厅发出工作提示函。

据介绍,此次冷空气有较强的极端性,影响范围大,局部地区降雪有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将会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群众生活等造成不利影响。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应急措施,十分必要且及时。相关地方更应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做好应对寒潮工作,必须强化责任担当。相关地区的领导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并带头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想得更深入,把应对措施部署得更周密,在重点地区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物资和装备。各级责任人当立即上岗到位,强化值班值守,严格执行灾情信息报告制度,及时妥善处置与极端天气有关的突发事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把有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减少低温雨雪的不利影响。

做好应对寒潮工作,要聚焦重点民生和社会领域。风雪来临,要加大供热保障力度,做好热力站、供热管网的检查维护,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调整运行参数,做好升温蓄热。还要加强恶劣天气下的道路维护,强化铲冰除雪、交通引导等工作,保证交通大动脉畅通,保障物资调配和运输。更要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做好大棚作物和露地蔬菜的保温抗寒工作,减少农户因恶劣天气遭受的损失,保障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有关地区和部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度过寒潮。

对广大群众来说,也要及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关注和了解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预警信息,加强防灾避灾意识,老人、儿童等人群应尽量减少在降雪时段出门。强化自我保护,每个人都要做好自身安全的责任人。

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坚持安全第一,树立底线思维,做到关口前移,落实各项工作,一定能克服灾害带来的困难,打赢应对寒潮暴雪天气这场硬仗,力保人民群众安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GnS0rOZIG

 

 

返回目录>>

 

"立冬养生好 一冬病不找" 教你做好冬藏

2023-11-08    新京报

 

立冬后的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俗话说,“立冬养生好,一冬病不找”。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金辉认为,立冬后的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立冬过后,气温明显降低,时有雾霾发生,冬藏应保持健康的居室环境。李金辉建议,供暖以后,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室内湿度保持45%-65%为宜。起居上,尽可能早睡晚起,睡觉时间不超过十一点,保证充足睡眠,老年人可待日出之后起床,以鼓舞阳气。

在情志方面,李金辉建议人们保持心境平静,情绪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此时室外较寒冷,人们的室内活动增多,可沏一杯茶,读书看报,练习书法绘画,或与家人好友聊天,听听音乐,以求心平气和。

立冬节气,饮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李金辉指出,冬季寒冷,人们饮食多偏热食,喜欢吃火锅等,加上室内温度高,出门穿得暖,时有“上火”的情况发生。“饮食应以温和为主,热食不宜过燥,适量食用温性食物如高粱、糯米、香菜、韭菜、鸡牛羊肉、龙眼、橘子等。多吃蔬菜、多饮水,以防津液耗伤。老年人的日常饮食以温补为主,可适量吃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品,做到稀干搭配、荤素夹杂,软硬适度,避免寒冷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难消化食物。”

疾病预防上,李金辉提醒人们注意以下三点。

警惕呼吸道疾病

季节变换,尤其是立冬以后,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尤其是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应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物,出门戴好口罩,避免呼吸道疾病侵袭。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温度低,老年人运动减少,身体循环不畅,加上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升高,心脑血管疾病时有发生。这个时节,老年人应穿着宽松且保暖效果好的衣服,既保暖避风寒,又不影响血液循环;适当运动,补充水分,保持血液循环正常。

预防皮肤干燥瘙痒

冬季多风,寒冷干燥,极易产生皮肤瘙痒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皮肤脂肪减少,皮脂腺退化,皮肤瘙痒的症状更甚。人们在冬季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皮肤可涂滋润无刺激的润肤品,以防皮肤干燥瘙痒。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J1O7GO0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

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更进一步

2023-11-08    健康报

 

  “十四五”时期是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通过开展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健康中国建设等一系列优先行动,统筹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1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有关情况。

  “互通共享”稳步推进

  在全国实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指出,力争用3年时间,在医疗健康信息全国互通共享上取得标志性进展。

  截至目前,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国家、省、市、县级平台的联通全覆盖。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个省份超过80%的三级医院已接入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5个省份开展了电子健康档案省内共享调阅,17个省份开展了电子病历省内共享调阅,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验检查结果互通共享。

  “在此基础上,这次行动提出8个方面的目标任务。”毛群安介绍,一是普及推广电子健康卡;二是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2025年底,全国所有二级公立医院要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三是推广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2025年底,有条件的省份要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四是推动电子健康档案“跨省份查询”,2025年底前,试点省份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提供实时授权查询服务;五是完善国家及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六是建立统一的卫生健康信息传输网;七是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八是全力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依托平台,各地通过办好‘一件事联办’等关键小事,取得了信息便民惠民的良好效果。”毛群安表示,攻坚行动以具体应用场景为驱动,以广大群众需求为导向,不贪大求全,目标是让公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结果互认”降本增效

  一直以来,由于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无法互认导致的重复性检查检验,为患者就医带来不便。毛群安在会上表示,本次攻坚行动的目的就是破除医疗信息壁垒,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已实现省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福建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已接入24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实现省、市、县级公立医院间的检查检验报告调阅共享,已累计互认2.85亿项(次),覆盖1.44亿就诊人次;甘肃省检查检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接入二级以上医院234家,已共享各类检查检验报告8243万份;广东省明确了114个首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在广州、深圳两市实现336家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的共享调阅。

  “这次攻坚行动要求全面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毛群安介绍,在国家层面,要建立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的信息标准规范,明确检查检验互认的项目清单,形成检查检验项目等编码数据库,建立检查检验结果跨省互通共享的主索引数据服务接口,建立完善检查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授权访问等管理制度。在省级层面,基于省统筹全面健康信息平台,部分试点省份建成“影像云”,建立了标准规范型的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机制。在医疗卫生机构层面,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实现医学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

  “授权访问”厘清边界

  在信息互通共享建设中,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强化医疗健康数据保护“防泄露”,确保个人信息、疾病数据等隐私安全,是此次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

  “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完善的符合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场景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管理制度,医疗机构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依法依规对数据的产生、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等实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和个人隐私保护力度。运用加密二维码技术,通过授权访问机制保护患者隐私,加强医疗健康数据管理‘防滥用’。”毛群安表示,一些省份已经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提供实时授权查询服务,已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进行信息的互通共享。

  近年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在“人防、物防、技防”上持续发力,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该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了首席网络安全官,建立了一支由首席网络安全官、网络安全管理员、联络员组成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全省“健康云”、“健康数据高铁”、健康数据中心和覆盖全网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推动各类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管理;采用数据加密、人脸识别、双因子认证等技术手段和防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流转。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林杰介绍,“患者知情、授权调阅”原则的应用为患者隐私安全保驾护航。比如,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应用中,患者有自主开放或关闭共享调阅的权限,医生在调阅患者医疗数据时,采用医务人员身份认证和患者手机端动态授权码双重认证的方式,使“一次就医,一次授权”变成现实。

  在信息互通共享范围边界方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在信息系统中明确标识能够共享的检查检验项目,完善统一的患者信息共享边界规范。“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只能查阅患者在省内其他医院标识为能够共享且在互认项目有效时间内的历史检查检验结果,同时保证患者信息在授权时间范围内只能查阅、不能复制。”该院院长周文策表示。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08/491472.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我中心举办2023年秋季学期学生常见病干预暨学龄前儿童眼保健操大赛交流活动

2023-11-08    广东省疾控

 

  1026日,我中心在珠海市举办“灵动儿童 阳光少年”——秋季学期学生常见病干预暨学龄前儿童眼保健操大赛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形式多样,设有科普游园、专家课堂、现场交流等多个活动主题。学生常见病科普游园环节,引进“眼球总动员”“规范坐姿书写秘诀”“口腔快乐探险”等游戏项目,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活动现场邀请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代表分享近视等学生重点常见病防控工作经验,同时也邀请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何鲜桂副教授作“呵护明眸 防控近视”专家课堂。本次活动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强化了师生健康意识和能力,为全省各地实施推进学生健康干预主题活动作出了生动示范。

  全省21个地市疾控中心学校卫生工作负责人、学龄前儿童主动眼保健操大赛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学校教师代表、珠海市金凤小学学生等300余人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http://cdcp.gd.gov.cn/ywdt/jkyw/content/post_4281048.html

 

 

返回目录>>

 

为干部“充电”,为管理“赋能”

——湖北省疾控系统管理干部培训班第二期在北大开班

2023-11-07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面落实中心(院)“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加强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省疾控中心通过联合国内知名高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分批次对省市两级疾控中心管理骨干进行轮训。目前第一期已在浙江大学顺利完成,第二期于2023112-7日在北京大学开展。

2023112日,湖北省疾控系统管理干部培训班第二期在北京大学开班。来自省卫健委、省疾控中心、部分市州疾控中心、博州疾控中心和五师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的55名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

开班仪式上,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杨学祥、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詹思延致欢迎词。湖北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朱洪波书记同志发表讲话,他就本次培训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提高认识,增强培训学习的使命感;二是希望加强管理,确保培训学习的纪律性;三是希望珍惜机会,提升培训学习的实效性。

参训干部迅速完成从干部到学员的角色转变,“充电”模式正式开启,以期通过一周的培训为参训学员管理“赋能”,为下一步湖北省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基。

摘引网址:https://www.hbcdc.cn/xwdt/gzdt/10086.htm

 

 

返回目录>>

 

以赛促学,以赛提能——我省在2023年全国地方病防治技术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2023-11-08    浙江省省疾控中心环健所

 

2023111-2日,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承办的2023年全国地方病防治技术竞赛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举行。

本次比赛,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代表队的95名选手同场竞技。竞赛内容涉及碘缺乏病、水源性高碘、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不同维度考核地方病技术人员综合技能。

浙江省代表队由省疾控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处负责人陈瑶,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楼晓明带队,由地方病防治科莫哲、郭凡嘉和杭州市疾控中心赵婷婷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浙江省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参赛选手赵婷婷在地方性氟中毒实际操作竞赛单元获得一等奖,郭凡嘉在大骨节病实际操作竞赛单元获得三等奖。

以赛促学,以赛提能。以此次竞赛为契机,我省将继续加强地方病防治工作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进一步强化地方病防治工作的能力和提升业务骨干的水平。通过这次竞赛的经验,我省将持续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推动地方病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hjyjk/ywdt/202311/t20231107_16870.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Cell:我国科学家开发出神经回路特异性的基因疗法逆转帕金森病中的核心运动症状,

为未来成功治疗帕金森病奠定基础

2023-11-08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开发出一种基因治疗策略,可选择性地操纵受帕金森病影响的神经回路,从而在啮齿类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减轻帕金森病的核心运动症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112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ircuit-specific gene therapy reverses core symptoms in a primate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帕金森病以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的丧失为特征,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600多万人。

表达多巴胺受体 D1的中型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下称D1-MSN)和表达多巴胺受体D2的中型多棘神经元(下称D2-MSN)占纹状体中的90%神经元。D1-MSND2-MSN都接受来自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c)的多巴胺能神经支配,但在运动控制中却扮演着截然相反的作用。

投射到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al segment, GPi)和黑质网状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 SNr)的 D1-MSN 构成直接通路并促进运动。相反,投射到苍白球外侧部(globus pallidus external segment, GPe)的 D2-MSN则构成间接通路,介导运动抑制。

在帕金森病中,多巴胺耗竭会导致这种直接通路的活动减退和这种间接通路的活动过度,从而引起多种运动症状。

基于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的治疗有助于恢复这种多巴胺系统的功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遗憾的是,几乎所有长期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患者都会出现运动并发症,比如运动波动和运动障碍。因此,精确、高效和稳定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由于黑质网状部接受来自D1-MSN的密集投射,而没有接受来自D2-MSN的投射,这些作者提出,可以通过向黑质网状部注射高效逆向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来选择性标记D1-MSN,然后通过在这种逆向AAV中引入神经元活动调节元件来专门操纵D1-MSN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 AAV衣壳AAV8R12,用于对纹状体中的 D1-MSN 进行高效逆向标记,还开发了一种新的启动子 G88P2/3/7,具有很强的 D1-MSN 活性。这种基因治疗策略利用化学效应物rM3D配合全身给送的激活药物,能够特异性激活D1-MSN,从而驱动D1-MSN介导的直接通路。

在帕金森病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给送这种靶向 D1-MSN 的神经回路特异性基因疗法后,运动迟缓、僵硬和震颤等典型运动症状得到了极大改善。例如,运动迟缓大大减少,震颤完全消失,运动技能得到恢复。

与左旋多巴治疗非特异性地激活大脑和外周器官中的多巴胺系统不同,这种新方法精确地操纵了D1-MSN介导的直接通路。

与左旋多巴治疗相比,这种操纵神经回路的基因疗法不仅疗效显著,而且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长。单次给送后症状缓解持续时间超过 24 小时,而左旋多巴的典型治疗窗口期为 6 小时。在长期(即八个月以上)应用基因疗法后,左旋多巴治疗后出现的运动障碍等运动并发症消失了。

除了显示出治疗帕金森病的潜力外,这种操纵神经回路的基因疗法还为未来开发治疗其他脑部疾病的基于神经回路的靶向治疗策略铺平了道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000e994207b.html

 

 

返回目录>>

 

 

柳叶刀子刊最新研究发现:接触不粘锅、化妆品中PFAS 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有关!

2023-11-08    生物谷

 

近几十年来,甲状腺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增加。1974 年至 2013 年间,美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6%。中国、意大利和土耳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近几十年来,甲状腺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着增加。1974 年至 2013 年间,美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平均每年增加3.6%。中国、意大利和土耳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PFAS,也被称为“永久化学品”,是一大类复杂的合成化学品,可以迁移到土壤、水和空气中。由于它们具有很强的碳-氟键,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PFAS就被用于世界各地的消费品,包括不粘锅、防水服装、防污织物以及其他耐油脂、防水和防油的产品。尽管 PFAS 暴露已被确定为近期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的潜在因素,但对人类中 PFAS 暴露与甲状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有限。

近日,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接触PFAS化合物的人与患甲状腺癌症风险增加有关,血浆中的直链全氟辛烷磺酸(n-PFOS)浓度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甲状腺癌诊断率增加了56%。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接触到被称为PFAS的合成化学物质。该研究题为“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exposure and thyroid cancer risk”,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杂志。

甲状腺癌有很多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肥胖、暴露于电离辐射),此外,暴露于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EDC)也是导致甲状腺癌趋势增加的潜在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全氟烷基物质和多氟烷基物质 (PFAS) 是一组持久性 EDC,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一直用于工业和消费品。

包括欧洲议会和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已宣布 PFAS 暴露构成健康危机。这项研究支持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监管和清除这些化学物质的潜在暴露途径。尽管 PFAS 暴露已被确定为近期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的潜在因素,但对人类中 PFAS 暴露与甲状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有限。

本项研究共有 88 名成年甲状腺癌患者参与,这些患者在癌症诊断时或之前收集了血浆样本。在这些患者中,74名患有乳头状甲状腺癌。对照研究人群包括 88 名健康个体,他们在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吸烟状况和样本收集年份上进行配对。

研究人员通过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分析从患者身上采集的血浆样本,检测出八种类型的 PFAS。研究结果发现,接触一种被称为全氟辛烷磺酸(n-PFOS)的全氟辛烷酸会使患甲状腺癌症的风险增加56%

研究人员对样本收集至少一年后诊断的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调查暴露时间对甲状腺癌诊断的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接触线性全氟辛烷磺酸、支链全氟辛烷磺酸、全氟壬酸、全氟辛基膦酸和线性全氟己烷磺酸可显着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率。

涉及样本收集后一年内诊断出的甲状腺癌病例的亚组分析显示,仅线性 PFOS 存在类似关联,而其他测试的 PFAS 则不然。

那么为什么PFAS会致癌呢?研究发现,在各种 PFAS 中,最有效的贡献者是直链 PFOS、支链 PFOS、全氟壬酸、全氟辛基膦酸和直链全氟己烷磺酸。PFAS 被认为是致癌的,因为它们能够诱导表观遗传改变、免疫抑制、氧化应激、炎症以及激素和代谢途径的破坏。

专家补充:PFAS还可能调节免疫系统,影响其抵抗感染和肿瘤的能力。一些研究表明,PFAS暴露可能会削弱对甲状腺癌症细胞的免疫监测,使其逃避免疫系统的检测和消除。

PFOS PFOA 的主要来源是水;这些化学物质在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 41 年和 92 年。这凸显了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持续接触潜在致癌物的风险,这反过来又会显着增加全世界患甲状腺癌的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今天,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几乎不可能避免PFAS。我们希望这些发现能让人们意识到这些永久性化学物质的严重性。每个人都应该与医生讨论他们接触PFAS的情况,以确定潜在的患病风险,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筛查。此外,我们需要持续的行业变革,以彻底消除PFAS

总之,本研究证明了接触全氟烷基物质和多氟烷基物质会增加人类患甲状腺癌的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PFOSPFOA和其他长链PFAS上,它们仅占PFAS总数的一小部分。因此,科学家强调需要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以调查接触额外的 PFAS 对甲状腺癌风险的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1d2e9997070.html

 

 

返回目录>>

 

 

饮食中的“衰老因子”!eLife:美拉德反应产物会控制食欲让人越吃越想吃还减寿!

2023-11-08    网络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总是对煎炸、烧烤、烘焙等食物念念不忘,总是控制不住的想吃?这可能并不是你本身的意愿,由于你身体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所导致的。

这就要提到一种反应,称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MR)。这是氨基酸与糖之间的一种化学反应,可以发生在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所有细胞中。这种反应会产生美拉德反应产物(MRP),并且可以通过大分子的非酶促修饰产生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

这种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不仅会诱发你摄食的欲望,并且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已经有研究报道AGE 增加与衰老、肥胖、糖尿病、神经退行性变、炎症、心肌病、肾病和其他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有关。

早在20236月,清华大学药学院王钊教授团队在专业食品领域杂志《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发表了一篇综述“Effects of Maillard reaction and its product AGEs on ag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从美德拉反应(MR)的介绍,AGEs的代谢,MR与衰老和疾病的关系,以及MR的干扰和控制几个方面展开了描述,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MR,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在3个月后,巴克衰老研究所在《eLife》杂志紧接着发表了一篇“Methylglyoxal-derived hydroimidazoloneMG-H1increases food intake by altering tyramine signaling via the GATA transcription factor ELT-3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的文章通过对模式生物线虫的研究发现AGE会导致寿命缩短以及会增加摄食的欲望。

在这项研究中,对高级糖基化终产物 (AGE)如何影响秀丽隐杆线虫的饮食行为以及其中的信号通路进行了探究,最终发现MG-H1Methylglyoxal-derived hydroimidazolone,特定的AGE)可以通过改变线虫GATA转录因子ELT-3的酪胺信号传导来增加食物摄入量。

研究人员初步发现glod-4突变体线虫比N2野生型线虫食物摄取行为明显增多,通过用MG-H1处理野生型线虫可以使线虫的摄食行为明显增加,这说明这种情况是可能是由MG-H1介导的。

因此,研究者们使用RNA-seq分析glod-4突变线虫与野生型线虫,试图找出MG-H1是如何增加线虫的摄食行为?与N2野生型线虫相比,glod-4 RNAi敲低的线虫中有5035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包括2237个上调基因和2798个下调基因),并且调节神经递质和摄食行为的基因功能类别显著上调。

接下来,测试了这些基因在调节MG-H1介导的摄食行为中的作用。通过筛选发现tdc-1(参与合成神经递质酪胺的基因)/ser-2/tyra-2突变都会抑制MG-H1喂养的线虫摄食量增加的行为。

基于可用的ChIP-Seq数据,研究人员使用基序富集分析可能glod-4突变线虫中调控差异表达基因的特异性转录因子。分别对前五个特异性转录因子(匹配阈值>18.75%)进行敲除发现pha-4elt-3的敲除会抑制MG-H1喂养的线虫摄食量增加的行为。

其中,由于pha-4基因对于咽部发育至关重要,缺失会导致咽部形态缺陷。因此研究团队把重点集中到elt-3这个基因上,HOMER(基序富集的超几何优化)分析结果发现elt-3tdc-1启动子上的结合位点,最终确定了elt-3MG-H1 摄食增加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除了与摄食有关,MG-H1的积累也显著缩短了N2野生型蠕虫的寿命,而在缺少 tyra-2 ser-2 的情况下,发现线虫的寿命显著增加。这也提示了这个信号通路对于AGE造成影响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这项研究工作阐明了加工食品中常见的高级糖基化终产物 (AGE) 是如何影响线虫的饮食行为和信号传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可靠且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AGE如何影响饮食行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人类了解因食用加工食品而引起的疾病的重要信息,以此为戒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AGE的积累会介导特定信号通路,可以增强进食以及神经退行性变。再次强调了AGE与促进疾病、增加食欲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有关系。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减缓AGE对健康带来的影响?王钊教授在综述中提到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1、药物干预:可以通过AGE形成抑制剂;对已形成AGE造成破坏的试剂;AGE-RAGE轴信号传导的阻断试剂;细胞内GLO、泛素蛋白酶体和自噬途径的诱导剂;

2、饮食习惯的控制:由于反复加热食用油可能会导致饮食中 AGE 的增加,应注意合理控制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热量饮食、高温熟食的日常习惯;

3、生活习惯的控制:如长期吸烟者比一般不吸烟者发生心脏代谢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因为烟草成分在燃烧后可能形成AGEs;久坐的生活方式也会导致AGEs的形成。

最后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加强大家对美拉德反应(MR)及其产物(MRP)——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GE)的了解,从而采取更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04ae9996920.html

 

 

返回目录>>

 

 

熬夜要命,不吃早餐更要命!超万人数据表明,

在不吃早餐和晚睡的联合影响下,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男性尤甚!

2023-11-08    生物谷

 

《黄帝内经》中曾提到“养生三有”,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不少,但“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奢侈品,不吃早餐、熬夜晚睡等也成了家常便饭。

关于不吃早餐及熬夜都对健康不利的相关研究有很多,譬如近期Cell子刊Immunity发表了一篇文章[1],提示不吃早餐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不利于抵抗感染,并可能导致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的一篇文章[2]表明,熬夜或夜班工作导致昼夜节律紊乱会增加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风险因素的组合对健康结果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单个因素,尽管针对早餐和睡眠对健康结果的个别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它们的综合影响的调查研究却很有限。

近日,营养学知名期刊Nutrient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kfast and Sleep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的研究论文[3],发现在不吃早餐和晚睡时间的联合影响下,代谢综合征(MetS)患病率增加,尤其是在男性中更为明显。此外,早餐和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性别和年龄而异。

1998年以来,韩国疾病管理本部(KDCA)一直在进行韩国国民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KNHANES),以产生有关韩国人健康和营养状况的代表性统计数据。研究者从第七和第八次调查(2016-20182021)中选取了年龄大于19岁的25,341名受试者,按照排除标准排除了缺少检测结果或调查记录、营养摄入不足、测试取样前禁食时间不足等7544名受试者,最终将16121名受试者(6744名男性和9377名女性)的相关数据纳入分析,旨在评估早餐饮食行为及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睡眠时间统计方面,受访者需要回答“在工作日,您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在周末(或非工作日),您几点睡觉,几点起床?”两个问题,以便记录具体的睡眠开始时间和清醒时间。并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了每周平均入睡时间、每周平均睡眠时长、休息日的中期睡眠时间(MSF,即睡眠时间和醒来时间的中点),以及工作日修正了睡眠债务的MSFMSFsc)四个变量:

每周平均入睡时间 =(工作日入睡时间* 5 +周末入睡时间* 2/7

每周平均睡眠时长 =(工作日每天平均睡眠时数* 5 +周末每天平均睡眠时数* 2/7

MSF = 周末入睡时间+周末睡眠时长/2

MSFsc = MSF -(周末睡眠时长-每周平均睡眠时长)/2

需要说明的是,受试者的就寝时间中位数为23:17,因此,研究者将早于23:17睡觉划分为早睡,晚于23:17睡觉划分为晚睡。

早餐饮食行为方面,受试者需要回答“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每周吃几次早餐?”,有以下四种选项:每周5-7 次、每周3-4 次、每周1-2 次、每周0次。其中,研究者将回答“每周1-2次”或“每周0次”者被归类为“不经常吃早餐”,回答“每周5-7次”者被归类为“经常吃早餐”。

进一步地,根据入睡时间和吃早餐的情况将受试者分为4组:早睡+经常吃早餐(1组),晚睡+经常吃早餐(2组),早睡+不经常吃早餐(3组),晚睡+不经常吃早餐(4组)。

将代谢综合征(MetS)定义为满足以下5个因素中的3个或更多:(1)女性腰围≥85 cm或男性≥90 cm;(2)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50mg /dL或正在接受DL药物治疗;(3)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女性<50 mg/dL或男性<40 mg/dL;(4)血压≥130/85 mm Hg或正在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5)空腹血糖≥100mg /dL或正在接受高血糖药物治疗。

样本特征方面,结果显示,16121名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8.11岁,其中58.17%是女性。按组别看,1组(早睡+经常吃早餐)受试者年龄最大,男性平均60.14岁,女性平均60.56岁;4组(晚睡+不经常吃早餐)受试者年龄最小,男性平均35.87岁,女性平均36.7岁。不吃早餐(每周0次)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中位MSF男性为3.25小时,女性为3.50小时。男性平均睡眠时长为7.18h,女性为7.22h

早餐频率和睡眠类型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影响方面,结果表明,在调整了包括睡眠时长在内的混杂变量后,不吃早餐和晚睡的综合效应与更高的MetS患病率相关,尤其是在男性中更为明显,234组的MetS患病率均高于第1组(OR分别为1.431.621.47)。在亚组分析中,这种显著的关联在男性中持续存在,无论年龄如何。而在女性中,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不吃早餐且晚睡人群中显示出更高的MetS患病率。

与不吃早餐和晚睡的联合作用与MetS的关联结论相反的是,在男性中,4组(晚睡+不经常吃早餐)的肥胖患病率低于1组(早睡+经常吃早餐)。而在女性中,4组(晚睡+不经常吃早餐)的血脂异常(DL)患病率低于1组(早睡+经常吃早餐),特定性别和年龄的早餐和睡眠模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员工都有“社会时差”,即身体内部生物钟与由工作等社会义务决定的社会时间不匹配,这种错位会改变早餐和睡眠模式,因此,研究职业状况如何影响早餐频率和睡眠类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是很重要的。

结果发现,在男性中,无论职业状况如何,晚睡组(2组:晚睡+经常吃早餐,和4组:晚睡+不经常吃早餐)与对照组(1组:早睡+经常吃早餐)相比,无论职业状况如何,MetS的患病率都更高;而在失业女性中,2组(晚睡+经常吃早餐)和4组(晚睡+不经常吃早餐)的MetS患病率高于1组。这些结果提示,早餐频率和睡眠类型根据就业状况和性别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相互作用。

由于早餐频率和睡眠类型的综合影响很少被研究,因此这些关系背后的具体生理机制还不确定。有研究表明,不吃早餐和晚睡都会导致逐步养成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晚餐吃的晚、白天嗜睡、体力活动减少等,这可能会进一步地破坏食欲,影响饱腹感和葡萄糖代谢的调节[4]

综上所述,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早餐频率和睡眠类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联合关系。研究发现,不吃早餐和晚睡的结合与MetS的高患病率有关,尤其是在男性中更明显。此外,早餐频率和睡眠类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性别和年龄而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

看到这里,不吃早餐搭配晚睡熬夜的坏习惯是时候改改了,从今天开始,按时吃饭、好好睡觉,有规律的生活,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a45e99968ee.html

 

 

返回目录>>

 

Cell Discovery:刘光慧团队等首次揭示相分离调控衰老的分子程序

2023-11-08    生物世界  

 

该研究揭示了相分离调控细胞衰老的全新机制,系统阐释了衰老细胞核中SGF29相分离液滴可以通过招募并富集一系列转录相关蛋白,进而驱动经典衰老促进基因CDKN1A的表达。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曲静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合作,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发表了题为:SGF29 nuclear condensates reinforce cellular aging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液-液相分离(LLPS)调控细胞衰老的分子事件,发现转录调节蛋白SGF29通过相分离招募转录机器形成蛋白凝聚体,介导细胞周期阻滞蛋白p21Cip1(由CDKN1A基因编码)表达,从而诱导细胞衰老。

这项研究首先基于体外构建的儿童早衰综合征、成年早衰综合征及复制性衰老的人间充质前体细胞模型和人成纤维细胞衰老模型,通过高分辨率荧光成像技术对组蛋白乙酰转移酶SAGASpt-Ada-Gcn5 acetyltransferase)复合物组分进行筛查,发现SGF29在衰老细胞的核内形成明显的蛋白凝聚体(图1),且凝聚体数量与细胞衰老的程度呈正相关。

进一步,研究团队发现在年轻细胞中异位过表达SGF29可诱导SGF29蛋白凝聚体的形成并触发细胞衰老。相反,在年老细胞中敲低SGF29则可延缓细胞衰老,提示SGF29蛋白凝聚体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

随后,研究团队使用荧光漂白恢复和活细胞成像技术,发现SGF29凝聚体内部具有流动性,能从光漂白中恢复和融合。此外,体外纯化的重组SGF29蛋白可以形成液滴(图2),液滴大小与盐浓度呈负相关。这些结果均支持SGF29蛋白具有液-液相分离的性质。

为了鉴定介导SGF29相分离的关键结构域和氨基酸,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系列SGF29截短突变体,发现SGF29C端结构域是其发生相分离的关键部位。结合自然无序区分析,预测并实验证明位于C端结构域的第207位精氨酸是介导SGF29蛋白相分离的关键位点,并成功构建了可以破坏SGF29相分离的突变体(SGF29-R207P)。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型SGF29不同,SGF29相分离突变体(SGF29-R207P)过表达不会引起细胞衰老,这表明SGF29蛋白相分离是细胞衰老的驱动因素。

为探究SGF29相分离如何驱动细胞衰老,研究团队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绘制了SGF29野生型、相分离突变体(SGF29-R207P)的全基因组序列结合图谱。结果显示,相分离突变体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效率显著降低,提示相分离介导了SGF29与其靶基因元件的结合。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DNA-FISH技术发现SGF29的凝聚体可以被招募到CDKN1A的启动子区域。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MED4RNA聚合酶II等转录核心机器可以被招募到SGF29的凝聚体中,从而激活CDKN1A基因的表达并诱导细胞衰老。而敲低CDKN1A可以阻滞由SGF29凝集体所致的细胞衰老。这些实验结果表明SGF29相分离诱导的CDKN1A转录激活是介导人类细胞衰老的关键驱动力。

综上,该研究揭示了相分离调控细胞衰老的全新机制,系统阐释了衰老细胞核中SGF29相分离液滴可以通过招募并富集一系列转录相关蛋白,进而驱动经典衰老促进基因CDKN1A的表达(图3)。

这些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发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全新思路。由于蛋白质相分离在衰老生物学研究领域还属于新生事物,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的科学问题,例如,衰老的不同组织、不同阶段是否存在着纷繁复杂的蛋白相分离事件?细胞衰老是否受到胞浆中相分离事件的调控?非有丝分裂细胞衰老过程中的相分离事件是怎样的?如何以相分离作为靶标干预细胞衰老及相关疾病?期待未来这些谜题将得以逐一解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6dee99964b1.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向日葵提取物可助果蔬抑菌保鲜

2023-11-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昆明118日电 (记者赵汉斌)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近期在果蔬安全、高效防腐保鲜方面取得系列进展:他们利用向日葵等提取物对抗真菌,使蓝莓等新鲜果蔬得以“续命”。《美国化学会新闻周刊》报道并评述了这一重要进展。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蚀以及贮藏保鲜技术的限制,从农民采收到水果商的销售链条上,水果损耗率可高达30%,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采后水果防腐保鲜途径至关重要。

  灰葡萄孢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导致植物病害和果蔬质量下降,缩短产品保质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罗晓东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绿色农用化学品的挖掘,近期,该团队的博士研究生赵芸发现,向日葵花盘中的二萜化合物对灰葡萄孢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通过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等抑制病原菌生长,显著控制灰霉菌在采后蓝莓上的腐烂面积,可作为绿色天然杀菌剂的候选物,这为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赵芸等研究人员此前已发现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特比奈芬”对灰霉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能维持采后葡萄的贮藏品质,延长商品货架期。他们还发现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能有效抑制意大利青霉菌的生长,对抗其对柑橘类水果的采后侵染。

  此外,该团队硕士研究生王晓娜还发现,中药中的异喹啉生物碱对灰葡萄孢菌和意大利青霉菌有抑制作用,通过对抗灰葡萄孢菌侵染葡萄,能显著改善水果的贮藏品质,并可作为低残留的环境友好植物农药。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9/c14739-40114549.html

 

 

返回目录>>

 

向世界首个合成酵母迈出重要一步

2023-11-0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8日电 (记者张佳欣)美英两国研究人员将实验室制造的超过7条合成染色体组合到一个酵母细胞中,产生了一种“半人造”菌株,其合成DNA超过50%。它具有和天然酵母菌株一样的生存和复制能力。该团队现已合成并调试了所有16条酵母染色体,这意味着距离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酵母基因组,解开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又近了一步。研究成果8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同集合论文同时发表在《分子细胞》和《细胞基因组学》杂志上。

  这是首次构建真核生物的合成基因组。酵母拥有相对紧凑的基因组,并具有将DNA缝合在一起的先天能力,使研究人员能够在酵母细胞中构建合成染色体。

  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团队创建的tRNA新染色体,是一种不同于自然染色体的新染色体。他们删除了被视为“垃圾”的非编码DNA块和重复元素,添加了新的DNA片段,并引入了一种内置多样性生成器,可打乱染色体内部和之间的基因顺序。为提高基因组稳定性,团队还去除了许多编码转移RNA的基因,并将它们重新转移到仅由tRNA基因组成的全新染色体。

  酵母基因组由16条染色体组成,研究人员打算创建合成酵母菌株,每个菌株包含15条天然染色体和1条合成染色体。他们将所有先前合成的染色体(6条完整染色体和1条染色体臂)逐渐整合到一个细胞中。所得酵母菌株的合成率超过31%,具有正常的形态,与天然酵母相比,仅表现出轻微的生长缺陷。

  为了更有效地在酵母菌株之间转移特定染色体,他们使用染色体替换的方法来转移新合成的染色体(Ⅳ号染色体,所有合成染色体中最大的),从而产生具有7.5条合成染色体的酵母细胞,合成率超过50%

  此外,由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本·布朗特博士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汤姆·埃利斯教授领导的团队在《细胞基因组学》杂志上报告了合成染色体Ⅺ。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共同努力把所有单独的合成染色体组合成一个完全合成的基因组。最终的合成菌株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真核生物,也是第一个由国际社会共同构建的菌株。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9/c14739-40114546.html

 

 

返回目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以整合医学优化肿瘤诊治效果

2023-11-09    科技日报

 

我国是癌症高发国家。然而,多年来我国使用的却主要是从外国引进并翻译的诊治指南。

2022年到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担任总主编,领衔13000多位权威专家,集体编写完成我国首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以下简称CACA指南)。CACA指南覆盖53个常见瘤种和60项诊疗技术,贯彻了整合医学的理念。

近日,根据中国抗癌协会安排,樊代明带领相关专家齐聚上海,开展CACA指南发布暨精读巡讲会。而在此前,中国抗癌协会已陆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多场CACA指南精读巡讲活动。

那么,CACA指南是基于什么样的角度策划和编写的?整合医学对提升我国肿瘤诊疗水平和未来医学发展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科技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樊代明进行了专访。

提高肿瘤诊治水平的关键

记者: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诊疗水平总体呈现出哪些变化与特点?CACA指南都有哪些亮点?

樊代明: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死亡300万例,约占该年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23.7%30.2%。每天,我国约有8000人死于肿瘤。整体而言,我国的肿瘤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

背后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大环境,如居住环境的变化等。二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如抽烟喝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等,都是肿瘤发生的促进因素。三是人口老龄化,也致使肿瘤发生率增高。肿瘤发病数据提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诊断技术越来越精细,早期肿瘤的发现率和病例数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肿瘤的发生率在提高,但肿瘤的5年生存率也在增加,死亡率有所下降。当然,下降速度仍然是让人不满意的。因为大部分肿瘤在诊断发现时,仍旧已经到了中期或晚期。

在肿瘤的规范化诊疗中,拥有一部适宜中国人群的诊治指南尤其重要。CACA指南注重中国特点,兼顾医疗可及性,体现整合思维,是兼具中国特点和国际视野、适合中国人群的肿瘤指南规范体系。

CACA指南有几大亮点。第一,聚焦中国人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原创研究成果,适合中国国情,并突出中医特色和我国癌症防控经验;第二,每个癌种秉承“全人、全身、全程、全息”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重视“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实行关口前移,重点后延;第三,围绕跨学科交叉融合、强调个体化整合诊治——MDT(多学科诊疗模式)to HIM(整合医学),贯彻“整合医学理念”,实现最优化效果。

记者:整合医学理念是CACA指南的核心。那么,整合医学是什么?它对提升我国肿瘤诊疗水平的能发挥什么作用?

樊代明:整合医学全称是整体整合医学。其从人体整体出发,整合现有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整合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将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将认识和共识提升为经验,将技术和艺术凝集成医术,然后在事实与经验间反复实践,最终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以解决目前医学上广泛存在的专科过度细化、专业过度细划和医学知识碎片化带来的问题。

肿瘤的异质性很高。不同的病人即使得了同一种肿瘤,情况也不同。同一肿瘤的不同细胞群体不同,同一细胞群体在不同时间也不同。这种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就是异质性,它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当下,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各种方法都能治疗一定比例的肿瘤或癌细胞,但都不能全部治愈。如何合理运用各类治疗方法,治疗不同情况的病人,这就需要整合医学。

整合是多方位、多维度整合,是资源整合,也是人才整合、理念整合。实现整合医学,需要将医学各领域相关的先进理论知识和临床各种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加以修正、调整,最终形成有益于健康呵护和疾病防治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对未来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当前,我国肿瘤学界经常提及的是MDT,而您常常提到的却是“MDT to HIM”的理念。那么,为什么要推动MDTHIM发展?

樊代明:MDT to HIM”是指运用整体观念和整合思维来提升MDT的质量与成效。从MDTHIM转变,具有三个含义:建立多学科整合诊疗模式,制定个性化整合诊疗方案,最终实现最优化整合医学效果。

肿瘤是非常复杂的疾病,引起肿瘤的因素多样、复杂,每个阶段的特征和治疗方式不同,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需要有整合医学的思维。MDT促进了整个肿瘤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医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诊疗水平。但对疑难病患者来说,用单一的方法治疗常致治疗不足,很难取得最佳效果;将所有的治疗方式都运用在同一人身上,可能又会导致治疗过度。所以,需要对每一位患者“量体裁衣”,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整合诊治效果。这就是整合医学,也是肿瘤学发展的方向。

记者:整合医学对未来医学发展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樊代明:一方面,全球变暖、污染加重、辐射增强、病毒进化等体外环境的变化,增加了人们的生存难度;另一方面,我国国民平均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35岁增长到2021年的78.2岁。如何保障各生命周期的健康,人类还缺少成熟的经验。从年轻人身上得出的经验能治疗老年病吗?单病种的经验能治疗共病吗?上述情况中医、西医都未见过。这一切的变化都要求人类作出改变。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无论对传染病还是对慢性病治疗,现代主流医学体系都有些“力不从心”。我曾经将其总结成四个“单”:一是单个国家和地区的单打独斗将力不从心,二是单个专业和专家的单打独斗将力不从心,三是单个技术和单个药品的单打独斗将力不从心,四是单靠医学或者医生的单打独斗也将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只有构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包括医学研究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学预防体系和医学管理体系等五方面内容。要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必须有正确的学术思想来指导,所以中国医学界提出的整体整合医学理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强化“真善美”综合培养

记者:当前,我国整合医学的发展情况如何?能否介绍一下相关实践经验?

樊代明:目前整合医学的发展在中国可谓如火如荼,其中主要以整合肿瘤学实践为典型代表。围绕整合肿瘤学的工作,我们与团队“建大军”“开大会”“写大书”“办大刊”“立大规”“开大讲”。

第一,“建大军”,扩大学术队伍。中国抗癌协会在5年前只有5万名会员,现在已经壮大到了68万名会员。我们的专业委员会从过去的48个,到今天已经发展到了175个。这支队伍在肿瘤学界,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肿瘤专业学术组织。

第二,“开大会”,统一学术思想。中国肿瘤学大会(CCO)是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国工程院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强的肿瘤学术盛会。2022CCO大会在杭州线下参会人数超过了2万人,而且由于大会同步线上召开并面向民众,直接参会人数达到1.02亿人。

第三,“写大书”,摸清学术底数。中国始终缺乏关于肿瘤学的系统专著。中国抗癌协会组织全国的专家编写了6卷的《整合肿瘤学》,该书有3650页,620万字。该书是迄今我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内容最广的整合肿瘤学鸿篇巨著。

第四,“办大刊”,增强国际交流。中国抗癌协会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联合主办了《整合肿瘤学》杂志,主要登载中国的指南。中国抗癌协会想把中国的精品推出去,把国外的精品引进来。这本杂志由我做主编,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作为副主编,国际编委占比68%。目前,杂志阅读量达5万余人次,读者遍布全球五大洲的86个国家。

第五,“立大规”。CACA指南学习了国外指南的长处,规避了其短处,突出了中国医生的独到之处,并形成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肿瘤学会(ESMO)指南和中国CACA指南三足鼎立、优势互补、并驾齐驱的局面。

第六,“开大讲”。CACA指南巡讲100场,每省每周2场,覆盖除台湾省外31个省区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222所大学引进CACA指南进校园,开展4000余场下基层全国巡讲,12000多位专家获CACA认证,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记者:为适应未来整合医学的发展,我国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和优化?

樊代明:目前整个医生群体可能有四方面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接受过大学教育,不是所有的医学生毕业后都经过培训才上岗,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按照指南行医,不是所有指南都适用于中国人群。这些问题需要合理的本土指南来规范。

首先需要从教育入手、从学生抓起,将指南引入大学。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普遍较为陈旧,跟不上医学发展的速度和临床需求。同时,教授的知识碎片化、不系统,且多为静止僵化的“死”知识,教给学生的不是系统思维、整体思维。因此,我们建议CACA指南进校园,希望能将“中国人自己的指南”融入现代医学教育,为中国健康事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新时代人才。

其次要切实改变专业过度细化、专科过度细划、医学知识碎片化的教育现状。如果医学人才缺乏整体观,加上专业过度细化、专科过度细划与知识碎片化,很难真正满足人类健康需求。

第三要强化医学人才“真善美”三个层面上的综合培养。第一层次是真,即求真务实。医生要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把病人真正治好。第二层次是善。医学上表现出来的善,是医生对病人的耐心、理解、呵护和尊重。其实病人对医生也要善,也就是信任与尊重,病人对医生的善可以增强医生对病人的善。第三层次是美,要把医术当成艺术。诊病治病有艺术性,是一名优秀大夫的本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9/c14739-40114544.html

 

 

返回目录>>

 

守好绿水青山 传承传统文化 文旅深度融合

山西晋城:煤城蝶变康养之城

2023-11-0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阳光恬静,秋风轻柔。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蟒河景区,太行山上秋叶色彩斑斓,流水潺潺清冽。“我来蟒河好多次了,这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就像世外桃源。”来自河南省洛阳市的李志强和朋友们已在蟒河景区住了多日。

晋城市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和煤层气生产基地。煤城晋城有着强烈的产业转型紧迫感。除了培育光机电产业外,晋城将目光瞄准了自身优势: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沁河、丹河两河纵流;历史文脉绵长,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72处“国宝”文物,如繁星一般点缀在大地乡村角落;森林覆盖率40%以上,年平均气温7℃—12℃,旅游舒适期长达7个月……

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用好山水人文资源,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晋城市全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探索构建覆盖全季节、全龄化、全康养需求的产业供给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逐渐蹚出了一条“以文旅康养促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恢复美丽生态——

深山村端上“金饭碗”

走进晋城高平市寺庄镇的釜山精品康养片区,泫水湖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一旁的草坪上立着许多帐篷,游客在里面围炉煮茶、欣赏着自然美景,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釜山精品康养片区包含釜山、回沟等6个村庄,位于丹河源头,毗邻‘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吸引了许多附近地市的游客来这里郊游、小住。”釜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才说。

晋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康养资源: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1摄氏度,夏均气温22摄氏度;森林覆盖率40.3%,负氧离子最高可达每立方厘米4.5万个。晋城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恢复保护自然环境、整治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开发康养项目,持续促进文旅融合。

“从地理上说,釜山村是个偏远的山村。村里原有企业搬出后,村里一度凋敝。后来,村里进行了环境整治,并交由高平农投集团进行了项目开发。”高平农投集团负责人张文忠介绍,2021年,釜山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村里实现了道路硬化、供排污一体化、垃圾分类、卫生厕所改造全覆盖。村集体还常态化开展拆违治乱、垃圾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优美。

村落依山傍水,文化底蕴深厚。釜山村对家底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决定走文旅康养之路。坐拥山、水、林、田等资源,釜山水库、500余株百年以上老梨树,还有宣圣庙、棋盘六院、王家大院等文物古建以及原145造币厂。依托资源优势,釜山村打造了商业步行古街、钱币博物馆、釜山书院、泫水湖休闲娱乐区、农业智慧科技园等精品景点,并精心编排了大型光影水秀等多场沉浸式演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走进村里的民宿,只见古朴的四合院落、屋内典雅的家具与现代化的设施形成反差。“我们这里康养产品多样,能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张文忠说,节假日期间,康养片区日均游客达3万人以上。

在紧邻中心城区的凤城康养示范区,龙马湖如翡翠点缀在绿荫之间,一道白色的七孔桥横跨两岸。站在桥上眺望,白马寺山连绵在眼前,水榭亭廊等景观尽收眼底。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过去是煤矿的采区范围,地下是采空区,地上是矸石堆,环境一度非常脆弱。

多年来,晋城市采用就地植绿和粉碎回填的方法治理煤矸石污染、恢复植被,利用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规划打造20平方公里的高端康养度假区,直接带动周边21个乡村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我们通过建设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全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文旅康养标杆项目。同时,发挥大景区带动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坚持错位发展,加强标准化建设、智慧化改造。”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武健鹏介绍。

挖掘文化内涵——

古建筑日益“活”起来

早上8点多,在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皇城相府景区的“午亭山村”牌楼前,已经围聚起里外三层的游客。一场名为“汉字英雄·越战越勇”的游戏正在火热进行中。

“您的问题是,请读出大屏幕上这个字的读音。”“我知道!这个字是‘拃’字,常说的一拃两拃。”“恭喜您,答对了!请在工作人员处领取奖品。还有没有其他观众要参与?”欢呼声中,周围许多观众举起手来。

近年来,晋城古建筑日益“活”起来。晋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排在全国第4位;宋金时期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占全国的1/3;还有2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皇城相府、湘峪古堡等117座古城堡。晋城市加大投资力度,坚持保护第一,全力对文物进行修缮保护,并依托独特的古堡资源,不断创新业态,打造“文旅+康养”品牌。

皇城相府是大清相国、康熙帝师、《康熙字典》总修官陈廷敬的故居,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宅民居建筑群,也是晋城市沁河流域古堡群的代表。近年来,当地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业态,皇城相府已成为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旅游区。

“既有参观中华字典博物馆、欣赏明清院落实景融入演出《再回相府》、上党八音会这样的传统文化康养体验,也有休闲度假、现代农业观光、研学实践、游览泛舟等乡村文旅康养与运动康养等。”皇城相府集团董事长陈晓拴介绍,景区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周边1000多名村民在旅游企业实现就业,带动3000多名群众从事旅游相关行业。

景区的火爆催生了“民宿热”“餐饮热”。距离皇城相府景区不远的郭峪古城景区,因“特色古城民宿”,成为不少游客住宿的首选。“民宿正常营业后经常是一房难求,进入暑期入住率更是日常保持在90%以上。”郭峪古城民宿负责人原建芳介绍。

在司徒小镇,“千年铁魂”和“又见老山西”实景演艺,场场爆满、客似云来。下午,小镇商业街上人来人往。“租一身汉服,看一场小剧场演艺,品一品南北小吃”,时间变得慢下来。入夜,华灯初上,司徒小镇更热闹了。当地村民演绎“打铁花”喷薄而出,观众一片欢呼。

2020年,晋城市在山西率先提出并先行启动实施康养产业基础设施补短板“百村百院”工程,引领带动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战略突破。“市委、市政府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甄选了129个美丽乡村和108个传统院落,精心打造的康养村院,如珍珠般散落在太行深处。”晋城市市长薛明耀说。

在高平市河西镇苏庄,夜晚,十几座明清古建院落里灯笼亮起,不时有游客在古朴的砖墙之下拍照打卡。当地对苏庄进行了系统性修缮,打造中国传统的“喜”文化标签。

在一处院内,红绸飞舞,一场热闹的中式婚礼体验正在进行着。隔壁的院子,演出《小二黑结婚》,让游客们开心大笑。观看演出的湖北武汉游客李汉民住在苏庄的四合院内。他惊喜地说:“这里气候很舒服,还有这么多保存完好的古院落让人大开眼界。不仅演出活动很丰富,还有婚俗博物馆、咖啡馆、美食街,值得带朋友和家人一起来。”

2020年以来,晋城市制定了《太行人家康养村落建设服务与管理》地方标准和《晋城市太行人家康养村落发展规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打造以“太行人家”为总品牌的康养院落,分为庄园、云锦、水墨和古韵四个系列,分别瞄准高端市场、中高端市场、大众市场、专项市场,越来越多的康养特色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提升基础设施——

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

晋城位于中条山下,一座东西走向的中条山连接晋豫两省。近年来晋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基础设施,积极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为游客康养提供更多便捷。

近年来,晋城先后开通了至郑州、焦作、济源、长治、临汾等城际旅游公交,通过与中原城市实施旅游联盟、票价优惠等措施,加强了与中原城市的旅游合作。晋城还走进洛阳、新乡等地进行文旅康养系列推介,与当地文旅部门、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客源互送。

在晋城,一条喷绘着彩虹颜色装饰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吸引了无数骑行、自驾爱好者。旅游公路穿村而过,高山、峡谷、森林、草地、嶂石岩、丹霞等山形地貌尽收眼底……散落在崇山峻岭间的阳城县横河镇横河村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小村庄,文旅康养产业的持续推进叩开了它发展的大门。

2021年,横河镇围绕晋城市第一批“百村百院”工程——“动感骑栖小镇”打造特色品牌,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在横河落地生根,主要包括骑行、旅游、农业、康养、文化五大板块。今年5月,第六届山西阳城“析城山”全国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在动感横河骑栖小镇开幕。来自山西、河南、陕西、内蒙古、江苏等10个省、自治区的选手齐聚,逐梦横河之旅。

“红色的石头建筑、绿色的专业骑行泵道,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感受。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比赛,是一种享受。”热衷于骑行比赛的李良志感慨道。

晋城市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739个村(社区)人居环境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特色产业布局基本完成。2022年以来,沿线吸引900多万人次观光旅游、5.5万人返乡就业创业,直接带动365个村、7.6万劳动人口增收,间接受益近40万人。

“我们正加快建设太行一号支线、沁河古堡群环线、‘百村百院’连接线,形成全市城景通、景景通‘一张网’。”晋城市交通局局长张海芳介绍。近年来,晋城市还编制印发了《晋城市“十四五”融入中原城市群,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桥头堡”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出台了一批优惠政策。

2023年第四届康养大会上,晋城市政府、山西省文旅厅、中国旅行社协会共同发布了《中国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晋城宣言》,康养产业博览会吸引了国内1951市以及意大利、法国等国内外300余家康养企业参展。

“目前,通过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龄化康养,晋城市已经形成了‘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康养产品供给体系,探索完善了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等8种康养模式。‘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晋城市委书记王震说,康养产业正成为这座城市产业转型的绿色引擎。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9/c14739-40114504.html

 

 

返回目录>>

 

落叶作用知多少?

2023-11-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正是落叶飘舞的时节,给大自然增添了多彩而灵动的美。除了美感,落叶作用知多少?让我们一探究竟。

自然情况下,树叶落地后会经历一个生化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更新机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分解的落叶会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落叶分解的营养物质和元素回归土壤,能补充土壤养分,增强土壤肥力,让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长势更好。而且,落叶分解时,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碳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在土壤中,这是一个参与碳循环和固碳的过程。

落叶为一些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和生存繁衍的条件,比如蚂蚁、蛾会在落叶下活动,一些幼虫会在落叶中生存。同时,落叶的分解也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落叶不仅在大自然中有如此多的作用,也在不少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

近几年,顺应公众愿望,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在落叶季纷纷倡导“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或是划定景观道,或是在环卫工作中有选择地清扫,让落叶“多停留一会儿”,既彰显自然之美,又凸显人文关怀,也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管理和人居环境建设的体现。

“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实际上也就是适当延长落叶清理周期,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或落叶残碎后,还是要及时清扫。城市管理部门要提前制订计划,确定落叶缓扫区域、线路和时间节点,制定环卫新策略,如在留住落叶景观的同时,及时清理排水口落叶、清除其他垃圾、清扫机动车道落叶等。同时加强监测,在雨天、大雾天适时清扫,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落叶之中蕴含的生态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9/c14739-40114489.html

 

 

返回目录>>

 

以场地共享促全民健身

2023-11-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你生活在浙江杭州,只需动动手指,在手机上完成注册审核后,便可前往家门口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体育场地锻炼。如此便捷的健身体验,得益于杭州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持续探索。目前,杭州共有905所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馆),占全市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比重约93%,为人们在家门口运动健身提供了好去处。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但全民健身的“热”和健身场地的“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除了扩大增量之外,尽力盘活存量资源,无疑是可行的办法。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在数量上约占全国的39%,面积占比超53%;但相关研究显示,仅有约三成的校园体育场地对外开放。

  实际上,2009年公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就明确提出,“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20231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体育法也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因此,对于校园体育场地开放不应还停留在“该不该”“要不要”的讨论层面,而是要想办法解决好“怎么开”“如何开”的实际问题。

  开放体育场地是一件惠民实事,为解决“健身去哪儿”打开了突破口,但与之伴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比如,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如何维护,市民意外受伤谁来负责,增加的管理成本谁来买单……要把校园体育场地开放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能“一说了之”,也不能“一开了之”,科学管理才是重中之重。

  从杭州的经验探索来看,上述顾虑均有不错的解法:比如,根据学校是否寄宿、有无晚自修等现实情况将其分类,制定不同的开放政策,避免“一刀切”;通过“三员”管理模式,由安全员负责维护进出校园秩序,管理员负责场地巡查、文明劝导等,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健身群众提供科学指导,以此实现合理分工,共同保障入校安全与秩序;部分学校探索由第三方运营团队提供专业化管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在提高场地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管护成本,真正实现了社会力量办体育、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校园体育场地的开放不是学校一家之事,只有坚持政府统筹、多方参与,才能让更多学校愿意敞开大门。比如,针对开放带来的学校管理运营成本增加,能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积极响应的学校,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和奖励?例如甘肃就已明确,从今年起,将安排资金对省属学校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的分类分档予以补助,对市县开展此项工作效果显著的给予奖补。政府鼓励支持,各部门加强协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务实举措形成合力,就能更好促进校园体育场地开放。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在享受便利实惠的同时,也要做到自觉自律,避免干扰正常教学活动,尽量维护好校园设施环境。

  从想方设法盘活校园体育场地资源,到巧妙利用城市边角地建成口袋体育公园,再到建设便民的公共体育场馆……人们身边健身场所的不断增加,一定能更好助力全民健身蓬勃开展,让更多人享受运动乐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9/c14739-40114480.html

 

 

返回目录>>

 

歧视胖人?韩国地铁扶梯标识惹大量争议

2023-11-0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一名网友日前在短视频分享平台TikTok上分享了一段拍摄于韩国地铁站的视频,并配文称“韩国人太刻薄了”,随即引发大量关注。

左边的明显较瘦,指向楼梯,右边的较胖,指向自动扶梯。

据新加坡《今日报》7日报道,视频中,该网友将手机镜头对准地铁站台路面上的两个人形贴纸,左边的明显较瘦,指向楼梯,右边的较胖,指向自动扶梯。这名网友一边拍一边往自动扶梯的方向走去,还在视频上配上文字:“想象一下你每天都要看见这个标识……”

报道称,韩国地铁站早在2013年就使用这样的人形贴纸,旨在呼吁民众多锻炼身体。但有外国网友看过视频后,批评韩国社会具有肥胖恐惧症,歧视肥胖者。有网友称,乘坐自动扶梯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很有必要,这种贴纸仿佛在暗示使用它代表“你很懒或很胖”。还有人称,鼓励人们锻炼身体固然没错,但可以选择更好的呈现方式,不该羞辱身形较胖的人士。不过,也有很多网友认为这种贴纸没什么问题,只是“诚实地”提醒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HawJnEa94

 

 

返回目录>>

 

印媒:谈避孕惹怒女性被猛烈抨击,印度一邦首席部长道歉

2023-11-0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印度快报》8日报道,人口数排印度前三的比哈尔邦近日在讨论控制人口的话题。该邦首席部长尼蒂什·库马尔7日在邦议会上发表讲话称,受教育的女性更懂得如何避孕,这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该言论引发激烈争议并遭到印度妇女组织的谴责和反对党批评。

8日,库马尔发表道歉声明称:“我收回我的话。如果我的言论遭到批评,我表示歉意。”但他道歉完不久就开始和记者“摆数字讲道理”,“如果夫妻双方均上过十年级(即初中毕业),印度全国范围的生育率为2,比哈尔邦一样;如果夫妻双方中女性教育水平为十二年级或以上程度,则全国范围的生育率为1.7,比哈尔邦为1.6。”比哈尔邦议会反对党领袖维贾伊·辛哈对库马尔发起猛烈抨击,称他应该辞职,“他不配再出席议会。”印度妇女组织则称他的“粗俗言论”是“对每位应受到尊重的女性的侮辱”。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HaocBFcPb

 

 

返回目录>>

 

冬季到 享受冰雪运动时要注意自我保护

2023-11-08    新京报

 

冰雪运动时受伤,评估主要看四点:有无出血、红肿、畸形、压痛。

英国诺丁汉黑豹冰球队的球员亚当-约翰逊,在比赛中被冰刀割喉,伤重去世,年仅29岁。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孙旭提醒,冬季将至,冰雪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大家在享受运动快乐的时候要注意自我保护,避免意外受伤。

滑冰:注意保暖,佩戴轻薄手套

滑冰场地主要分为自然场地(户外冰场)和人工场地(室内冰场)。在户外冰场滑冰时要注意冰面安全,避免在有冰窟窿和裂纹、裂缝的冰面滑行。户外结冰季节,天气寒冷,滑冰时要注意保暖。由于冰鞋普遍较薄,保暖性相对较差,注意避免长时间滑行造成足部冻伤。在室内冰场滑行时,通常需要按照逆时针滑行,避免携带坚硬的物品,建议佩戴轻薄手套,防止冰刀割伤。滑冰时务必穿合脚的冰鞋,松紧度应当适宜,如果冰鞋较松,容易发生扭伤,严重时可发生踝关节的骨折。

滑雪:提前热身,禁止冲坡速降

在雪场上滑雪要先热身,滑雪之前要让身体温暖起来,适当的拉伸运动十分重要,同时要注意激活核心肌群。必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雪道,并遵守滑雪场所设立的标志,禁止滑入不开放的雪道和区域。做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避让前方(山下)的滑雪者,他们拥有优先使用雪道的权利。禁止冲坡速降,超越他人时必须选择不危及前方滑雪者的路线滑行。不得在雪道中间、狭窄地段、视线受阻等处停留。牢记雪场的救援电话,不管是新手还是“老司机”都应当学习并遵守《国际雪联十大安全准则》,做到雪板未动,安全先行。

发生外伤,评估四项内容

一旦发生外伤,怎么办?孙旭指出,评估内容主要有四点:有没有出血、红肿、畸形、压痛。

出血对于冰雪运动相对少见,但由于冰刀和雪板的板刃都比较锋利,在特殊情况可能发生切割伤。为避免损伤,在雪场和冰场,无论气温多高,都建议佩戴手套、穿长衣长裤。如不慎发生切割伤,首先应当进行压迫止血。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提示较大的动脉或静脉发生损伤,如果在四肢部位,可以使用皮带或者魔术头巾等制作止血带,在损伤部位近端加压,直到出血得到控制。

红肿主要用于颌面部的判断,畸形和压痛是骨折外伤的重要体征。

头颈部及脊柱的外伤,主要以预防为主。对于滑雪运动来说,头盔可以保命,必需佩戴;护甲可以减轻损伤,推荐穿着。一旦发生损伤,一定要等待专业救援,因为救援不恰当造成的二次损伤可能比原始损伤更加严重。

对于胸腹部来说,肋骨骨折相对多见。“不论滑冰还是滑雪,手机尽量不要放在肋骨区域的兜中,因为经常见到摔倒后肋骨被手机硌骨折的病例。”孙旭表示,腹部脏器损伤相对少见。如果大家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胸腹部问题,可以尝试使劲儿咳嗽,咳嗽时如果存在疼痛不适,可能提示着发生了该部位的外伤。

如果骨盆和四肢受伤,可以利用随身装备完成自救。骨盆和骶尾部剧烈疼痛可能提示骨盆发生骨折,严重的骨盆骨折是很凶险的,临床上需要用骨盆带固定,在雪道上可以用雪服当做骨盆带进行固定,将雪服展平,垫在臀部下方,两个袖子经过双侧股骨大粗隆的外侧,在前方打结,同时将双侧足部并拢,用魔术头巾固定。肩部、大臂和肘部的外伤,也可以借助雪服,进行悬吊固定。前臂和腕关节的外伤,使用头盔和手套临时制动。下肢从髋关节到腿和踝关节的外伤,都可以借助雪仗和护脸固定,固定范围需要超过损伤部位上下的两个关节。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J1OOK69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6颗板栗等于1碗米饭?到底咋吃才健康

2023-11-08    科普中国

 

栗子是一种营养较为单一的食物,饱腹感不强,但能量却不低。

栗子是一种深受大家喜爱的食物。秋冬季节,糖炒栗子的香味弥漫街头,买一包捧在手里,好闻、好吃还暖和。有人说,板栗能量特别高,6颗板栗等于1碗米饭;有人认为,街边糖炒栗子加了石蜡,吃多了会致癌。那么,这些说法是否可信?

6颗板栗等于1碗米饭?

经常看到6颗板栗等于1碗米饭”的说法。但板栗跟米饭是不同种属的食物,很难从数量上进行直接比较。也就是说,讨论多少颗板栗“等于”多少米饭,并不符合实际。

不过,要想讨论两者存在的数量关系,可以从能量入手进行比较。一般一颗熟栗仁的重量大致在6克左右,大个的栗子重一些,小个的栗子轻一些,6颗大约在3540克。按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一版)中的营养成分数据,熟栗子的能量是214千卡/100克,6颗栗子可食用部分的总能量大致就在7585千卡之间。

1碗米饭”的能量跟碗的大小以及米饭的含水量密切相关。我们按照营养成分数据中“蒸米饭”的平均热量值(116千卡/100克)来估算,一般餐厅的“小碗”装一平碗米饭差不多是100克。这样的“1碗米饭”,跟6颗栗子的“75-85千卡”相比,相差不算大。

街边糖炒栗子吃多了致癌?

关于“糖炒栗子吃多了致癌”,是说街边的糖炒栗子中加了石蜡,而工业石蜡中含有多种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

石蜡是可以用于食品加工的助剂,不过需要用“食品级石蜡”。糖炒栗子传统工艺是用植物油加糖,并不用石蜡。但是,石蜡液代替油也能够让栗子光滑锃亮,而成本更低,所以可能会有一些不法商贩使用石蜡,而且是使用价格低廉的工业石蜡。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需要依靠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去规范督察,消费者难以自行判断。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有效的办法是选择尽可能靠谱的商家。

吃栗子要注意什么?

栗子是一种营养较为单一的食物,饱腹感不强,能量却不低。如果用它来代替米饭、馒头等主食,是不错的选择,但要作为零食,就应该控制食用的量了。同时,栗子作为一种坚果,也容易感染黄曲霉菌,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所以,要注意选择优质完好的栗子。如果发现发霉、变色的颗粒,就不要再吃了。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J1OD9L900388050.html

 

 

返回目录>>

 

托育机构质量评估“国标”出台

2023-11-08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郭蕾)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标准》对托育机构的办托条件、托育队伍、保育照护、卫生保健等内容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全日托照护服务的机构(含幼儿园的托班)的评估。该标准将自202441日起施行。

  《标准》指出,托育机构应取得提供托育服务的营业执照,营业范围中应明确注明“托育服务”或“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应设有满足婴幼儿生活游戏的生活用房及适当的辅助用房,婴幼儿生活用房应布置在3层及以下,不应布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应配备保健观察室,建筑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至少设有1张儿童观察床;婴幼儿用房明亮,生活用房窗洞开口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0%。生活用房不宜朝西,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遮阳措施。

  根据《标准》,托育机构所有托育工作人员应具有健康证明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户籍地或者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精神病患者、有精神病史者不得在托育机构工作。托育负责人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儿童保育教育、卫生健康等相关管理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保育人员应具有中专或普通高中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婴幼儿照护经验或相关专业背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

  《标准》要求,婴幼儿每日室内外活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其中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2岁以下不宜接触屏幕;23岁幼儿在托育机构一日生活中屏幕时间累计不超过半小时,每次不宜超过10分钟。婴幼儿生活场所安装监控设备且全覆盖,监控录像资料保存期不少于90天。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向婴幼儿渗透安全教育,应确保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100%。定期面向婴幼儿家长开展安全教育。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1108/491473.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