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11-06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EB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休息

2023-11-06    新京报

 

EB病毒存在很多潜伏感染者,如果通过抗体进行监测,EB病毒的既往感染率高达90%,当人们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就很容易被这些潜伏感染者感染。

近日,北京一名女子持续低烧1个月查出感染EB病毒。当事人李女士前几天突然高烧,去医院抽血检查都正常,吃了感冒药确实有好转,没过多久再次低烧。进行相关检查后,报告显示EB病毒为阳性。

EB病毒感染在感染科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除流感、新冠外,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EB病毒感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王越介绍,EB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

EB病毒感染又被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人群为孩子和35岁以下的年轻人。王越表示,在临床门诊中,也常见于学业繁忙的学生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患者的主要是劳累后免疫功能下降而发生感染,典型症状为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王越指出,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为2-3周,在病程中有可能出现他问题。

在血液检查中,普通的细菌感染一般表现为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EB病毒感染的患者则表现为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升高,且早期这种变化也不明显。尽管EB病毒不是肝炎病毒,却会影响肝功能,患者表现出转氨酶急剧升高等急性肝损伤表现,也可有食欲不振、乏力等情况。

王越指出,尽管使用抗病毒药物无法缩短整体病程,但可以尽量清除患者血液中游离的病毒,并辅以保肝药对症治疗。

“感染EB病毒后,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就是休息。”王越解释称,EB病毒存在很多潜伏感染者,如果通过抗体进行监测,EB病毒的既往感染率高达90%,当人们的免疫功能下降时,就很容易被这些潜伏感染者感染。

预防方面,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也十分重要。王越提醒,人们一旦出现发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医,不要居家随意服药,如果发生EB病毒感染,服用抗生素、中成药并没有效果,只有通过检查明确判断病毒类型,才能更好地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IRP3UNU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齐鲁医院王刚:流感可防、可控、可治 科学应对很关键

2023-11-06    新华健康

 

  “流感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与普通感冒并不同,虽然都有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但流感的传染性及致病性更强,且更易使婴幼儿、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发展为重症病例,引发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从而增加住院风险,甚至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近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共同发起、新华网支持的2023“世界流感日”公益宣教活动在北京举行。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王刚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流感是一种可以预防、治疗和控制的疾病。因此,对于无禁忌症人群来说,均应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一旦患上流感后,重症高风险者应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不仅可以加快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风险,同时降低对周围人的传播性。

  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 发现症状需及时就医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症状有何区别?王刚介绍,流感由于潜伏期较短,其症状通常不是逐渐显现的,而是突然发生,如学生或上班族,白天还正常的上课或工作,到晚上回家时发现体温升高,还伴有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这通常称为流感样症状的表现。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流感样症状并不一定就是流感,一些病毒感染都可以导致类似表现,需要进行及时鉴别诊断和相应治疗。当本地流感流行期间,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应警惕流感的可能性。

  王刚表示,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普通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原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普通感冒是一年四季大多数人都可能感染一次或多次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通常不伴有发热。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一些低热,这种症状往往在数天内会消失,免疫正常人群出现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极低因此,病原体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危害程度也不同。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但在呼吸道传染病里,大家很容易忽视的另一个传播途径是密切接触。”王刚举例道,比如有的人为了怕影响周围,打喷嚏时用手遮挡口鼻,这样会使大量的病毒残留在手上,如果不及时洗手接触了一些共用物品,如门把手、桌面、办公用品等,有可能造成新的传播。因此,出现流感样症状正确佩戴口罩、保持适当距离、勤洗手,对于阻断或减少病毒传播非常重要。

  此外,王刚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妊娠晚期妇女、患慢性基础疾病等,由于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比较弱,都属于流感重症高风险人群。

  重视流感疫苗接种 降低患病风险

  关于流感的防治,大家存在哪些误区?王刚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流感疫苗接种率不理想,很多人觉得流感是普通感冒的一种,认为抗一抗病就好了,没有意识到流感的严重性。此外,大家对于流感的治疗不够积极,殊不知,早期不积极治疗,不仅免疫脆弱人群存在病情进展风险,也有可能会把病毒传染给身边的亲人、朋友等。所以在传染病治疗中,“治疗即预防”是重要防控策略之一。“治疗即预防”的意思是,进行积极抗病毒治疗,首先,对于生病的人来说,康复速度会更快。其次,这样做会减少病毒的传播,减少对周围人的传播。

  对此,王刚表示,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应该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它是我们抵抗流感或减轻流感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已经得了流感的人来说,积极的早期服用抗毒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服用抗毒药物,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疾病发展到重症的风险,同时也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抗病毒治疗越早越好,抗病毒药物强调48小时之内服用,24小时之内吃上会更好。对于出现症状到确诊已超过2天的重症高风险人群,还是建议要吃上,用了以后还是会获益的。”王刚说。

  对于流感的治疗,王刚总结道,首先要早期抗病毒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流感抗病毒治疗药物。一种是以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传统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另一种是新型RNA聚合酶抑制剂。但对于免疫系统脆弱的人群,如小孩、老人和孕妇等,要注意服用抗病毒药物的禁忌症。第二是对症治疗,如发烧的时候适当服用退热药,咳嗽的时候用止咳药,尽量让自己舒服一些。第三点是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如有人得了流感,因为工作的原因必须得工作,但要注意不能过度劳累,否则可能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一定要充分休息。同时,感染流感后,也要注意保护周围易感者,保持咳嗽礼仪、适当社交距离等,减少传播风险。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1105/bd7fcb9b9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海关总署 农业农村部:防止莫桑比克高致病性禽流感传入我国

2023-11-03    海关总署

 

海关总署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3年第157号(关于防止莫桑比克高致病性禽流感传入我国的公告)

近日,莫桑比克官方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报告,本国家禽养殖场发生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保护我国畜牧业安全,防止疫情传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公告如下:

一、禁止直接或间接从莫桑比克输入禽及其相关产品(源于禽类未经加工或者虽经加工但仍有可能传播疫病的产品)。

二、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启运的来自莫桑比克的禽及其相关产品,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本公告发布之日前启运的来自莫桑比克的相关禽产品要严格检疫检测,经检疫查验和实验室检测合格后方可放行。

三、禁止寄递或携带来自莫桑比克的禽及其产品入境。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四、来自莫桑比克的进境船舶、航空器等运输工具上卸下的动植物性废弃物、泔水等,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除害处理,不得擅自抛弃。

五、对边防检查等部门截获的非法入境的来自莫桑比克的禽及其产品,一律在海关的监督下作销毁处理。

六、凡违反上述规定者,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七、各级海关、农业农村部门要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密切配合,做好检疫、防疫和监督工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CekgGoTGG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我中心举办2023年免疫规划信息技术管理应用培训会

2023-11-06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了解国家免疫规划信息化进展和工作要求,提高我市免疫规划信息化工作水平,保障全市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我中心于113日在市疾控中心举办了2023年免疫规划信息技术管理应用培训会。市、区两级疾控共50名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参会。

  信息化是推进疾控工作现代化、促进社会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曹雷研究员为大家介绍全国免疫规划信息化工作进展,并针对天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实际工作水平提升给予分析及对策建议。持续完善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建设,是助力预防接种工作,提升免疫规划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会上,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工作人员及信息系统承建公司工程师就移动督导、工作质量在线考核、常规免疫监测报告、接种单位编码维护及门诊疫苗管理等内容进行了介绍。为促进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本次会议还邀请东丽区张贵庄街预防接种门诊代表就入户接种经验做交流分享,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效提升了各区疾控人员对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功能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突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开拓了各区免疫规划信息化工作思路。为持续推动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完善,规范全市智慧化门诊建设工作、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预防接种优质服务需求打下良好技术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11/06/030122871.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调查发现少吃盐或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2023-11-06    工人日报

 

新华社北京115日电 患糖尿病风险较高的人通常会避免吃糖,一项新研究表明,少吃盐也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美国图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梅奥诊所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调查了在英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登记的超过40万名成年人的盐摄入量,在时间中位数接近12年的随访中,参与者中逾1.3万人患上2型糖尿病。

调查发现,与“从不”或“很少”向食物中添加盐的人相比,“有时”“经常”或“总是”向食物中添加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高出13%20%39%

研究人员说,这表明高盐摄入与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先前研究发现,限制盐的摄入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风险,而这项研究表明,少吃盐也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为何高盐摄入会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关,可能是因为盐会促使人们吃得更多,增加肥胖、炎症等风险,进而引发糖尿病。接下来,他们将开展临床试验,控制参与者的盐摄入量并观察效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F7ivLLjuD

返回目录>>

 

我国科学家揭开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谜团

2023-11-06    科技日报

 

记者5日获悉,《自然·免疫学》近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肿瘤患者血液异常的重要研究成果。经过三年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团队以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毅团队,解开了肿瘤患者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谜团。

贫血和血小板增多是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存质量,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但是,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没能找到导致这一临床现象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和红细胞由共同的巨核红系祖细胞(MEP)分化而来。许多转录因子都会参与巨核红系祖细胞的分化。“作为转录因子的一员,芳香烃受体(AhR)在多种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造血祖细胞。此前的研究发现,芳香烃受体可能调节巨核红系祖细胞的分化。”黄波介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构建了人源化小鼠模型、芳香烃受体敲除的小鼠模型以及患有乳腺肿瘤与结直肠肿瘤的小鼠模型,并使用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没有肿瘤侵袭的淋巴瘤患者的骨髓,研究了芳香烃受体在肿瘤患者巨核红系祖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他们发现,肿瘤细胞释放的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Kyn)通过血液循环,被骨髓中的巨核红系祖细胞所摄取,进而激活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使得巨核红系祖细胞分化失衡,更多偏向巨核细胞,减少红系分化,从而导致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加。芳香烃受体是肿瘤免疫中的一个关键分子。目前,针对芳香烃受体的多个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黄波表示,这项研究工作阐明了芳香烃受体是导致肿瘤相关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FF7XKiyZYA

返回目录>>

 

“可注射组织假体”能再生受损肌肉

2023-11-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生物材料技术和康复医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用导电水凝胶形式的“可注射组织假体”治疗肌肉损伤的新方法,并将其与机器人辅助康复系统相结合。这为生物电子设备领域带来了一种全新方法,并有望作为康复支持的软组织假体。

  长期以来,针对肌肉损伤的传统康复方法一直围绕高效闭环式步态康复系统,该系统融合了轻型外骨骼和可穿戴或可植入设备。然而,现有电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刚性使其与软组织不兼容,会导致摩擦和潜在的炎症,阻碍患者康复。

  为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转向了通常用作皱纹平滑填充剂的透明质酸。利用这种物质,他们开发了一种用作“组织假体”的可注射水凝胶,它可在肌肉或神经组织再生时,暂时填补缺失的组织间隙。

  这种材料的可注射性使其与传统的生物电子设备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由于这种水凝胶高度“组织样”的特性,其能与生物组织无缝接合,并且可轻松地施用于难以到达的身体部位,而无需进行侵入性手术。水凝胶中的可逆和不可逆交联能适应注射过程中的高剪切应力,确保了优异的机械稳定性。这种水凝胶还含有金纳米颗粒,使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它的导电特性允许电生理信号在损伤组织的两端之间有效传输。此外,这种水凝胶是可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在啮齿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测试。为了模拟肌肉损失和损伤,他们从动物的后腿上移走了一大块肌肉。通过注射水凝胶和植入两种可伸缩的组织接口设备来进行电感应和刺激,研究人员能够改善“受伤”的动物的步态。在肌肉电信号的引导下,水凝胶假体与机器人辅助相结合,在没有神经刺激的情况下,共同帮助改善了动物的步态。此外,在使用导电水凝胶填充肌肉损伤后,肌肉组织再生得到了长期有效的改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6/c14739-40110862.html

返回目录>>

 

“超级黑色素”可加速治愈皮肤晒伤

2023-11-06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当你的皮肤暴露在阳光或环境毒素中时,有没有一种护肤霜可治愈暴露产生的损伤?据112日发表在《自然》子刊《npj·再生医学》的一项研究,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最新开发出一种人造仿生黑色素,能模仿人类皮肤中的天然黑色素,可局部应用于受伤的皮肤加速伤口愈合。

  自由基是由皮肤损伤(如晒伤、衰老、环境污染等导致)产生的。如果不加以控制,自由基活性会破坏细胞,最终可能导致皮肤老化和皮肤癌。而人造仿生黑色素的工作原理是清除自由基。

  研究人员造出的合成黑色素工程纳米颗粒修改了黑色素结构。与人类黑色素相比,每克合成黑色素能清除更多的自由基,就像“超级黑色素”。它是生物相容、可降解、无毒的,擦在皮肤上是透明的。涂在皮肤上以后,黑色素就会停留在皮肤表面,而不会被吸收到皮肤下层,从而保护皮肤免受阳光照射,并修复日光晒伤或化学烧伤的皮肤。

  研究人员测试了合成黑色素作为防晒霜的效果。结果发现,它可清除自由基、保护皮肤,还可在皮肤受伤后局部使用,促进皮肤愈合。此外,这种霜还可用于治疗水泡和开放性疮口。

  最新试验表明,合成黑色素对人体皮肤无刺激,还可保护生物组织免受高能辐射的影响。这或将成为治疗辐射暴露引起的皮肤烧伤的有效方法,以及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的选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6/c14739-40110863.html

返回目录>>

 

科研人员建立碱基编辑器消除脱靶的通用策略

2023-11-04    中山大学

 

    CRISPR衍生的胞嘧啶/腺嘌呤碱基编辑器(CBE/ABE)由Cas9缺刻酶(nCas9)与胞苷或腺苷脱氨酶融合而成,能够高效实现基因组C>TA>G的碱基突变,对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作物分子育种和人类遗传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被喻为CRISPR皇冠上的明珠。和CRISPR技术一样,CBE/ABE也会因gRNA结合到基因组中与靶序列相似的序列而造成脱靶编辑(即gRNA依赖性脱靶)。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CBE/ABE包含的胞苷或腺苷脱氨酶结构域会在动植物基因组和转录组中造成不可预测的DNA/RNA随机脱靶编辑(即gRNA非依赖性脱靶)。这种随机脱靶给CBE/ABE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解决gRNA非依赖性脱靶主要依赖点突变提高脱氨酶的高保真性或引入额外的脱氨酶活性调控元件。然而,提高脱氨酶特异性的点突变策略缺乏通用性,无法适用于不同序列/类型的脱氨酶,而且消除DNARNA脱靶的点突变叠加后可能会同时降低脱氨酶在靶位点的脱氨效率;引入脱氨酶调控元件则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也可能降低其通用性。

    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剑峰课题组在Nature Plants发表了题为“Split complementation of base editors to minimize off-target edit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简单普适的CBE/ABE脱靶消除策略,即SAFEsplit deaminase for safe editing)策略。该策略能够在水稻、拟南芥植株以及人、酵母细胞中实现高效、低脱靶的碱基编辑。Nature Plants同期以研究简报的形式对该研究进行了推荐。

    作者首先提出关于SAFE策略的构想:从插入nCas9内部的脱氨酶结构域将碱基编辑器拆分为N端和C端两部分,使脱氨酶和nCas9同时失活,以防止脱氨酶的组成型活性造成gRNA非依赖性脱靶。在靶位点处,利用gRNA作为分子胶将拆分的两部分稳定重构为具备完全活性的碱基编辑器,从而实现中靶编辑。作者随后基于脱氨酶嵌入型CBEABE(即PIGS-AID10PIGS-ABE8e),在胞苷脱氨酶AID10或腺苷脱氨酶TadA8e的无序区域内分别设计了7个候选拆分位点,利用植物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和CBE/ABE的编辑活性报告系统对PIGS-AID10PIGS-ABE8e7N端片段与7C端片段之间形成的28种有效组合进行了重组编辑活性筛选。发现从AID10Gly156-Arg157之间拆分PIGS-AID10或从TadA8eGly125-Met126之间拆分PIGS-ABE8e,可实现gRNA介导的中靶编辑。进一步,在水稻、拟南芥植株以及人HEK293T细胞、酵母中先后验证了前述策略介导的中靶编辑效率并全面评估了脱靶效应,发现该策略确实能够大幅抑制gRNA非依赖的基因组和转录组随机脱靶编辑。意外的是,该策略同时还能够降低gRNA依赖的DNA脱靶编辑,并且能够完全抑制CBE造成的缺失或插入(indel)突变。总之,SAFE策略不仅全面提升了动植物中碱基编辑的安全性和产物纯度,而且对不同脱氨酶变体组成的碱基编辑器通用,同时无需引入额外的脱氨酶活性调控元件。可预见的是,拆分后的碱基编辑器由于分子量变小,更利于病毒载体介导的碱基编辑器递送和在作物与人细胞中的表达。

    中山大学已毕业博士生熊翔宇和博士后刘科辉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剑峰教授和博士后刘科辉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贺雄雷教授、博士后黎镇祥、夏凡女和博士生阮雪铭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等经费资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4e1e992916d.html

返回目录>>

 

病理性疼痛和记忆障碍共病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3-11-04    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魏绪红副教授、蒋斌教授通过进一步合作,在疼痛权威期刊Pain发表了题为“Deactivation of dCA1 pyramidal neurons projecting to mPFC contributes to neuropathic pain and short term memory deficits”的论文,报道了dCA1投射到mPFC第五层锥体神经元的神经环路功能变化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记忆障碍共病,为治疗共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研究利用经典疼痛模型部分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建立疼痛与记忆障碍共病模型,通过在体钙信号记录,在体多通道记录和离体全细胞膜片钳实验发现,共病小鼠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兴奋性明显下降,谷氨酸能而非GABA能突触传递功能受损。化学遗传学激活dCA1锥体神经元可缓解并改善记忆功能。通过CTB488逆标以及进一步的Cre-DIO系统验证,共病小鼠背侧海马CA1投射到PrL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减弱。通过在体光遗传学或化学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激活dCA1-PrL通路可缓解共病;而特异性抑制dCA1-PrL通路可诱导正常小鼠出现共病样行为。

    光遗传学激活背侧海马CA1-mPFC环路缓解病理性疼痛及改善记忆功能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魏绪红副教授和蒋斌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研究生韩霜、任佳乐和李子铭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e4ee9929383.html

返回目录>>

 

纸基芯片检测环境微囊藻毒素研究获进展

2023-11-04    烟台海岸带所

 

    近年来,水华、赤潮现象频发,故监测藻类及其代谢物浓度对于水质监测意义重大。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环状寡肽肝毒素,在众多蓝藻毒素中其毒害能力最强。它的致病机理是通过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致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同时会对动物的肾脏等器官作用导致生理病变。然而,以往开发出的多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复杂且昂贵,因此先进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在检测微囊藻毒素方面颇具潜力。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研究员李博伟、博士齐骥等,在构建痕量环境非荧光物质的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纸基芯片的分子印迹非荧光微囊藻毒素间接荧光检测策略》(Molecular imprinting-based indirect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trategy implemented on paper chip for non-fluorescent microcystin)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荧光纳米传感器因在化学、生物学检测中的简便、灵敏和高通量而备受关注,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由于微囊藻毒素不能增强/猝灭量子点的荧光发射,难以直接荧光检测,因而该团队利用电荷转移效应和分子印迹技术开发了一种通用的间接荧光传感策略,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该策略以微囊藻毒素作为模型分析物设计间接荧光传感机制,以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薄膜包裹铁酸锌纳米颗粒(ZnFe2O4@MIPs)作为模拟猝灭剂,并与荧光量子点结合制备功能化纸基芯片。在识别过程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空腔不仅充当捕获微囊藻毒素分子的结合位点,而且作为连通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的唯一途径,在微囊藻毒素存在情况下,印迹空腔被微囊藻毒素所占据,阻碍了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导致量子点荧光强度恢复。本研究首次设计了“可滑动夹”型纸基芯片,无需样品前处理,构建了在复杂环境下痕量、高效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多功能平台,并应用于无锡太湖实际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快速灵敏检测(检测限为0.43 μg/L,时间为20min)。该策略是对荧光惰性类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的重要尝试。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fade99288bb.html

返回目录>>

 

研究实现大规模单细胞信号记录和脑机接口运动控制

2023-11-04    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科学进展》(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An Ultraflexible Electrode Array for Large-Scale Chronic Recording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赵郑拓研究组与临港实验室李澄宇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构建适用于非人灵长类皮层长期埋植的超柔性微电极及配套植入方案,在实验猴的视皮层和运动皮层进行了长期埋植及单细胞水平神经信号记录,并进行了运动脑机接口等功能验证。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使用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进行长期大规模单细胞水平的神经信号采集,为灵长类的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以及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对脑活动的高时空分辨率、高通量采集,是探讨脑功能的重要基础。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运动功能修复等临床治疗中展现出的优势,在非人灵长类和人类大脑中实现长期稳定的高时空分辨率、高通量神经信号采集,已经成为目前神经科学领域及临床医疗的热点之一。

    现有的部分侵入式神经电极(如犹他电极、Neuropixels探针),虽然能够提供单细胞分辨率和百/千通道级的神经信号采集,但这些电极多由金属微丝、硅等硬质材料构成,与柔软的脑组织的相容性较差,长期埋植会累积免疫反应,在电极周围造成神经元死亡和胶质瘢痕包裹,使得记录到的神经信号质量逐渐降低,无法构成稳定的电极-神经界面。随着材料学及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超柔性微电极为克服上述难点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超柔性微电极的机械特性使得其与脑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能够有效降低长期埋植过程中积累的免疫反应,从而形成紧密、稳定的电极神经界面。在小鼠中,超柔性微电极已实现了千通道级、长达10个月的单细胞信号采集;而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的记录性能有待验证。 

    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探究了超柔性微电极在实验猴皮层进行大规模长期单细胞级分辨率神经信号记录的可行性。为了适应在非人灵长类的皮层进行植入,赵郑拓研究组通过材料优化和工艺改进,使电极在不损失其柔性的前提下,提升了抗拉伸能力,使电极在以较高的速度穿过非人灵长类坚韧的软脑膜时依旧保持结构和功能完整。此外,该团队优化了电极位点排布,使其能够覆盖不同深度的皮层区域。同时,赵郑拓研究组、杨天明研究组与李澄宇研究组合作,探索了适用于超柔性微电极的模块化植入手术方案,在实验猴皮层进行了最高896通道植入,采集到大规模单细胞动作电位(图A)。长期记录中,该研究在3只实验猴中共获得2813个神经元,最长记录达240天。

    以此为基础,赵郑拓研究组与李澄宇研究组,对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的记录性能进一步进行了功能性验证。在实验猴的视皮层中,超柔性微电极能够有效解析神经元对不同移动方向光栅朝向的偏好性。同时,电极位点在三维空间上的覆盖使其能够同时测量一定皮层体积中神经元的感受野,提升了测量效率(图B)。在实验猴的运动皮层中,该研究测试了超柔性微电极采集到的神经信号能否支持运动脑机接口,即通过记录的运动皮层神经活动直接对屏幕上的光标进行实时控制。结果显示,通过单个超柔性微电极采集到的不同皮层深度的神经活动,即可有效控制光标的移动,且控制效果与手动控制类似(图C)。这为后续发展低创的侵入式运动脑机接口提供了初步验证。 

    该研究建立了在非人灵长类中长期进行大规模单细胞水平神经记录的有效手段,克服了传统硬质电极面临的植入损伤大、组织相容性差、长期埋植信号不稳定、记录通量有限等缺陷,为涉及灵长类的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以及使用电极技术进行治疗及干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临港实验室的资助,并获得脑智卓越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微纳加工平台的协助。

    A)超柔性微电极在实验猴视皮层中记录到的单细胞动作电位波形示例;(B)使用超柔性微电极在实验猴视皮层中进行感受野测量;(C)使用超柔性微电极在实验猴运动皮层中构建运动脑机接口,通过神经活动直接控制光标移动的效果与手控类似。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ffee99289a9.html

返回目录>>

 

研究揭示衰老引起再生能力减损的关键机制

2023-11-04    动物所

 

    有研究发现,年轻人的皮肤受伤后,会迅速修复自愈,而老年人的伤口愈合却较为缓慢;同样,相较年轻人,老年人其他组织在受到损伤后,所需要的修复时间也更长,且恢复效果往往更差。这些现象说明衰老可引起组织再生功能降低,阻碍组织有效的损伤修复。

    “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我们可以阻止自己衰老吗?”是《科学》杂志公布的全球颇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再生”是机体组织应对损伤进行修复及重塑的生物学过程,对维持器官功能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命自我修复与组织重建的能力。而衰老是随时间的推移,生物体功能逐渐下降、身体结构逐渐受损的生物学过程,表明生命的有限性与定向性。“再生”和“衰老”均是高度复杂的系统生物学过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然而,目前仍然缺少从系统水平解码衰老伴随的组织再生障碍和衰老过程中再生能力变化规律的研究。同时,由于组织的异质性,不同组织器官再生是否遵循共同的调控规律?能否通过挖掘再生障碍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关键调控基因,发展调控再生、干预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新策略?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亟待探明。

    102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联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上,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 aging-dependent regenerative decline across tissue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在年轻和年老小鼠中构建八种组织器官损伤后再生修复模型,首次在单细胞分辨率系统比较了不同组织中参与再生修复过程的分子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干细胞响应和血管生成能力降低是年老组织再生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并鉴定出年轻器官强再生能力相关的巨噬细胞新亚群。该成果有助于增加科学家对增龄伴随的再生异常及器官退行规律的认知,为发展促进组织再生、延缓衰老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该研究利用小鼠作为模式动物构建了八种组织损伤后再生修复模型,包括肝脏部分切除损伤、骨骼肌冷冻损伤、皮肤缺损损伤、后肢缺血损伤、小肠辐照损伤、肺脏化学损伤、骨髓辐照损伤及心肌缺血损伤。研究通过一系列生理功能检测和组织学分析发现,在年轻的小鼠个体中,除了心肌再生能力极低外,其他的组织均具备一定的损伤后修复能力,且这些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均随机体衰老发生显著下调。

    为了解析衰老导致再生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绘制了跨年龄、跨组织的损伤修复动态时序单细胞转录谱,并建立了三套分析模式来比较年轻和年老组织对于损伤的响应机制,即损伤后的急性响应期的异同,损伤后不同阶段的转录组差异以及再生全过程的基因表达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组织炎症异常、细胞死亡增加和血管新生能力降低是导致衰老组织再生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该研究对跨越不同器官普遍存在的细胞类型(如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及成体组织干细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再生过程中年轻的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会高水平表达促进损伤修复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这提示了它们可能是赋能年轻机体更强损伤修复活性的关键细胞类型。此外,年轻和年老的组织损伤后激活的干细胞亚群不同,年老特异的干细胞亚群低表达分化相关的基因,同时高表达细胞衰老基因,说明衰老组织中的干细胞处于低活性状态。

    进而,该工作鉴定出一群高表达Arg1的巨噬细胞(Arg1+巨噬细胞)。这群细胞表现出组织修复相关的分子特征,并高表达与内皮细胞增殖、生长因子产生、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调节相关的基因。结合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研究发现,这群细胞可能通过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血管新生。Arg1+巨噬细胞的数量在年轻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受到精密调控,在再生修复早期显著增加,并很快恢复至损伤前水平。而在年老组织中,这群细胞的数量在稳态阶段高于年轻组织,但损伤修复过程中并未出现剧烈变化(图1)。这提示衰老组织中的再生相关免疫细胞处于一种“脱敏”的“低弹性”状态,可能阻碍了器官损伤后的及时组织重塑和修复。

    综上,该研究首次在系统水平解码了不同组织再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增龄所致组织再生能力减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建立了再生和衰老的全新关联,揭示了调控哺乳动物再生的潜在细胞和分子靶标,为探讨多组织再生规律、剖析增龄导致的再生障碍,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此外,该研究鉴定出一类新型Arg1+巨噬细胞亚群,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参与促进组织损伤后的重塑和修复,提示靶向特定巨噬细胞有望干预衰老相关再生障碍,为发展延缓衰老的新策略提供了思路。该研究为实现组织器官修复、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由动物所、北京基因组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ab7e99290ff.html

返回目录>>

 

数据驱动的水库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获进展

2023-11-06    城市环境所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环境中的产生、扩散和传播,是“同一健康”(One Health)框架体系下城市环境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水作为城市人类活动与流域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环境介质,是多维空间尺度下ARGs在“人类-动物-环境”之间扩散和传播的纽带。随着人类在城市聚集和活动强度增加,流域人工和自然水生态系统受ARGs影响的过程更加复杂。尽管流域水生态系统相关的ARGs研究随之发展,但从“同一健康”框架体系来看,仍需“全数据”(One Data)视角下多维尺度的探索。

    水库由人类建设并使之惠益于人类,是一类用于“人-”关系调节的人工水生态系统,被视为流域尺度上维系“同一健康”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同一健康”框架体系下,水库被认为是ARGs在城市水系统产生、扩散和传播的重要“调节器”。简言之,水库通过供水和灌溉这两个基本途径调节城市水系统ARGs的传播与健康风险。因此,阐释水库ARGs的形成机制与风险模式,对加强水库生态系统本身的管理、降低ARGs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数据驱动发现(Data-Driven Discoveries)是科学认知过程在研究数据不断累积的驱动下形成的、新发现的整合研究范式。例如,单个水库或局地若干水库ARGs的研究结论难以直接外推到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数以万座水库。因此,随着对ARGs研究的水库数量不断增加,水库ARGs数据整合将驱动该主题科学认知的反复验证和逐渐深化。对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等,根据水库ARGs研究的数据结构,改进了合作团队此前构建的“提取-分组-统计”等模块组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形成了适用于水库ARGs科学发现的数据驱动路径(图1)。这一数据驱动路径将数据视为“果子”,并将路径本身以“果树”形状进行形象化表示。该路径改进的模块和相应科学发现,以Data-driven discoveries on widespread contamination of freshwater reservoirs by domina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为题,发表在《水研究》(Water Research)上。

    水库ARGs数据驱动路径整合了60个水库中290个样本所检出的ARGs组成丰度数据,覆盖了来自亚洲、欧洲、中东和南美洲共4个地理区域的40个城市。整合的数据集包含ARGs9个主要类型,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链霉菌素BMLSB)、磺胺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类、多重耐药以及其他类型抗性基因。该数据集由210个水样本和80个沉积物样本构成,并以水库和样点为基本单元在数据矩阵中分别进一步关联了水库基本特征和理化参数等信息。该数据驱动路径的构建,为较大尺度阐释水库ARGs污染格局、形成机制及风险模式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撑。

    在污染格局方面,ARGs已对水库造成了广泛的污染,但其类型和丰度在各大洲以及各水库之间各不相同。不同水库检出ARGs的数量差异跨越1~2个数量级,且其类型各有差异。亚洲地区的水库水体受ARGs污染程度普遍较高,且其丰度较欧洲等地区高出一个数量级。水库水体和沉积物受ARGs污染的调控因素明显不同,其调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增强的统计学规律。在风险模式方面,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水库水体在寒冷季节易遭受抗性基因污染,而较大库容和低水位水库沉积物在干旱春季的污染程度更严重。

    尽管数据驱动路径所支撑的60个水库ARGs污染和风险研究,与单个或局地若干水库研究相比,已有较大尺度的科学发现,但并不意味着上述结论已具有普适性。在“同一健康”框架体系和“全数据”视角下,面对全球数以万座计的水库,已有水库ARGs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依然是“冰山一角”。随着未来水库ARGs研究的持续增加,数据类型和结构将分别更加丰富和复杂,涉及的时空尺度会更长、更广。因此,已构建的数据驱动路径也将难以直接应用,未来对数据分组模块和统计模块方法体系的更新应该进一步考虑到数据持续增加带来的尺度依赖性和因果涌现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657e9929911.html

返回目录>>

 

鼠源的乳酸脱氢酶D的研究获进展

2023-11-06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丁建平研究组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Lactate dehydrogenase D is a general dehydrogenase for D-2-hydroxyacids and is associated with D-lactic acidosis)。该工作对鼠源的乳酸脱氢酶DLDHD)进行了系统的生化研究,并解析了LDHDFADMn2+和一系列底物或产物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构和生化数据共同揭示了LDHD的底物特异性和催化机制以及LDHD突变在D-乳酸酸中毒症发生中的作用。

    乳酸是重要的代谢物,根据其C2原子的手性可分为L-乳酸和D-乳酸两种对映异构体。人体中,过量的L-D-乳酸的积累会导致乳酸酸中毒。D-乳酸酸中毒通常被认为是短肠综合征的并发症,发生在恶性肿瘤、疾病或空肠回肠旁路手术切除部分小肠后。虽然L-乳酸和D-乳酸均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但与L-乳酸不同,D-乳酸在大脑中的积累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原发性神经系统疾病混淆。目前,D-乳酸酸中毒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晰。

    近日,在研究患有神经系统症状或伴有常染色体隐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病人中,科研人员发现了LDHD的几种错义突变。代谢谱分析显示,这些病人的尿液和血浆中D-乳酸以及其他几种有机酸的浓度显著升高。有研究推测,这些疾病相关的突变会导致LDHD功能丧失,致使尿液和血浆中D-乳酸以及其他有机酸的水平升高。至今,LDHD的结构、功能、底物特异性和催化反应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LDHD突变在D-乳酸酸中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待研究。

   丁建平组对鼠源的LDHD的酶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生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DHDD-乳酸表现出脱氢酶活性,但对L-乳酸没有活性。此外,LDHD对多种C2原子上带有疏水基团的D-2-羟基酸具有酶活,但对C2原子上带有亲水基团的D-2-羟基酸无酶活。结构分析显示,LDHD的底物结合口袋由一个带正电的subsite A和一个疏水的subsite B组成。subsite A结合Mn2+和底物的乙醇酸基团或产物的乙醛酸基团,而subsite B结合底物或产物的疏水基团。对与疾病相关的LDHD突变体的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突变均导致LDHD对底物的活性降低。结构和生化数据表明,LDHD是一种Mn2+依赖的广谱性脱氢酶,可以催化多种C2原子上带有疏水基团的D-2-羟基酸的脱氢反应。基于结构和生化结果,该研究揭示了LDHD的底物识别和催化机制,阐明了LDHD突变在D-乳酸酸中毒症发生中的作用。该成果为LDHD突变导致的D-乳酸酸中毒症的诊断提供了新方向,并为这一疾病的治疗和相关药物研发奠定了结构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该工作提示LDHD或在支链氨基酸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并获得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和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线站的协助。

    LDHD的酶学性质、活性位点识别底物的结构基础以及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aLDHD催化D-LAC的饱和曲线;bLDHD对不同底物和类似物的催化活性;cLDHDFAD+Mn+D-LAC结构中底物结合位点的表面电势示意图,底物结合位点由亲水性的subsite A和疏水性的subsite B组成;dLDHDFAD+Mn+D-LAC结构中D-乳酸、FADMn2+和周围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氢键相互作用用黑色虚线表示,配位键用红色实线表示;eLDHD的催化反应机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940e992982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北京天坛医院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环节

2023-11-06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蒋若静)115日,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举行。该工程中心的启动,是北京市属医院中首个关于产医深度融合、打通医疗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关键环节的创新探索,未来该中心将面向神经系统肿瘤疾病提升临床研究水平,突破关键技术,打造质优价廉的国产创新医药产品等源头创新产品,提升患者生存期、减轻治疗疾病的经济负担。

据工程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以下简称“神外所”)所长江涛介绍,神经系统肿瘤是从大脑到脊髓处的肿瘤,特别是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占原发脑肿瘤的50%-60%,由于对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敏感性差,成为青壮年男性第一位、女性第三位肿瘤死因。目前,国内针对神经系统肿瘤药物开发领域存在原始创新靶点稀缺、传统研发模式效率低等问题。为充分利用神外所建立的全球最大脑胶质瘤多组学数据基础,打通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探索产医深度融合的转化模式,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与国内医药企业天士力集团共同成立该工程中心。

据了解,工程中心定位为神经肿瘤精准诊疗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将立足国际前沿,聚焦神经系统肿瘤精准诊疗产品创制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以产医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探索“肿瘤大数据引领、新型制药技术驱动”的数智精准研发模式,以及“临床大数据-基础研究-临床应用”指导新产品的研发模式,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

在启动仪式上,工程中心向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颁发聘书。据了解,工程中心设立技术专家委员会、技术研发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和财务部,推进工程中心建设。其中,技术研发团队由江涛教授领衔,团队成员涵盖行业顶尖的临床医生、分子病理专家、生物信息分析专家和细胞动物生物研究人员等。中心将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搭建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研发、免疫疗法创新和分子诊断开发三个技术平台,进行类器官药物筛选、靶向药物研发、微环境靶点鉴定与免疫疗法、分子病理伴随诊断检测等技术攻关,开展系列精准诊疗产品研发、推动肿瘤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行业标准的优化完善。

目前,工程中心技术研发团队针对脑胶质瘤的特点,开展了脑胶质瘤优化CAR-T细胞疗法,通过特异性靶向脑胶质瘤干细胞,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产生有效且持久的肿瘤杀伤作用,达到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临床疗效,并大幅度降低毒副作用。这项原创性研究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和理论的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望在脑胶质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为其他类型实体肿瘤提供可靠借鉴。

江涛表示,新模式打通了医疗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机制创新可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让患者尽快用上国产新药;另一方面,这种合作模式产生的效益可有效反哺科研创新,带动更多新药研发,更有利于突破肿瘤药物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老百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6/c14739-40110951.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将常态化监管“问题”养老机构

2023-11-06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蒋若静)为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质量和安全监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结合本市养老行业实际,市民政局起草了《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监测点实施办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及社会普遍关注,针对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健全、收费不合理、退费难等问题,本次《实施办法》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本市将探索建立养老机构点监测机制,对服务质量不高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管。

  本次《实施办法》共16条,重点就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监测点的概念和目的、设置条件和监测期、动态管理等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该《实施办法》所称的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监测点是指民政部门将问题多发频发、服务管理风险隐患突出、投诉举报集中的养老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设置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常态化监管的工作机制。该机制聚焦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坚持公开公正、市区联动、动态管理、闭环整改的原则,旨在推动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重点监测常态化,提升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

  《实施办法》明确,存在以下情形的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部门应设置为区级监测点:近一年内发生刑事或治安案件;近一年内发生欺老虐老案(事)件;近一年内机构法定代表人(实际投资人、主要负责人)发生重大违法犯罪问题或纳入失信名单;在有关行政部门组织的检查中,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问题突出且限期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出现其他因服务质量或安全问题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情形。

  存在以下情形的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部门在核实基础上,可视情况设置为区级监测点:上一个月12345市民热线关于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数量较多或者投诉问题性质严重,经核实属实的;涉及养老服务质量或安全问题,经新闻媒体曝光,经核实属实的;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市民政局可将服务质量和安全问题突出的区级监测点,设置为市级监测点,督促区民政部门进行重点监管,落实整改要求。民政部门对设置为监测点的养老服务机构,可视情况设定36个月的监测期。

  此外,《实施办法》还明确了重点监测点的动态管理。对设置为区级监测点的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部门应制发关注函进行服务质量和安全风险提示,并在北京养老服务网公示。对于近一年内两次及以上被设置为监测点的养老服务机构,区民政部门应制发警示函进行服务质量和安全预警,并在北京养老服务网公示。监测期内,区民政部门应安排专人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监测,市民政局可安排专人了解监测工作落实情况、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安全情况,并对区级监测点开展飞行检查。民政部门发现养老服务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及时函告相关部门处理。在监测结束前开展评估,评估合格的养老服务机构不再设置为监测点,评估不合格的再次设置为监测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6/c14739-40110948.html

返回目录>>

 

罗雪娟:加强全社会主动预防 为流感防控贡献力量

2023-11-06    新华健康

 

  111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共同发起、新华网支持的2023“世界流感日”公益宣教活动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在第六个“世界流感日”到来之际,游泳奥运冠军、杭州亚运会第一棒火炬手罗雪娟应邀出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流感防治公益项目爱心宣传大使”,共同就流感疾病的主动科学防护发声,助力公益行动顺利实施,加强全社会主动预防、科学防护感染性疾病的意识,为全民健康加码。

  作为家庭健康的直接守护者,很多妈妈一听说有流感爆发都会非常焦虑。作为“流感爱心宣传大使”,在家庭预防和治疗流感方面,罗雪娟建议,每到秋季来临时,公众应及时关注流感信息,接种流感疫苗。此外,在秋冬季节,应该更加注重生活习惯和饮食的调理,提升自身免疫力,抵抗流感的侵袭。

  谈及今后对流感防治宣传工作有哪些计划,罗雪娟表示,身为“流感爱心宣传大使”,今后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科学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此外,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流感的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活动当天,正式发布并启动了#1日预感达速战——抖音公益挑战赛”。111日至1119日期间,大众可通过搜索话题#1日预感达速战”,录制展现流感一击必退的创意短视频,分享流感防治的经历和经验,上传并@“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官方平台”即可参与,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全社会对流感危害及正确防控的认知。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1105/d23a376455314c

返回目录>>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宋宏云: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3-11-06    新华健康

 

  日前,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罗氏制药中国共同发起、新华网支持的2023“世界流感日”公益宣教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现场,游泳奥运冠军、杭州亚运会第一棒火炬手罗雪娟应邀出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流感防治公益项目爱心宣传大使”。

  据悉,此次“世界流感日”活动当天,正式发布并启动了“#1日预感达速战——抖音公益挑战赛”,特别邀请了奥运冠军罗雪娟作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流感防治公益项目爱心宣传大使”,共同就流感疾病的主动科学防护发声,通过奥运冠军的榜样力量和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流感防治知识,号召更多公众参与科学流感防治。

  据了解,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近年持续开展全国性疾病防控科普动员工作,从多维度和多层面为公众输送有价值的健康科普内容。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宋宏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金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30多年里一直践行增进人口福利,促进家庭幸福这一宗旨和使命。

  “健康是一个长期被关注的话题,但由于此前老百姓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对自我防护的认知都比较弱;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网络建设等有待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宋宏云说,鉴于此我们基金会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开展了诸如健康小药箱等项目,发放《健康66条》健康手册,让老百姓从洗手、刷牙、口腔保健等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健康素养。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为提升老百姓的健康素养、植牢基层的医疗服务卫生网点开展了很多工作,如捐赠医疗设备、对培训基层医院医生,同时救助大病患者。“从2013年到2022年底,我们共投入15亿元资金,在700多个县和1000多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上述项目,大病救助共救助了6500多人。”宋宏云补充说。

  宋宏云表示,在诸多疾病里,流感是一个季节性高发病种,流感防控作为基金会众多项目里的一项,以后会坚持做下去,以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专家团队(名人)等积极参与进来,发挥榜样作用、发挥专业作用,汇聚社会的爱心和智慧,尽可能守护每个家庭的健康,进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我们基金会日常发挥‘桥梁’作用,会根据公众需求变化,开发产品、引进专家、聘请名人,做老百姓听得懂、听懂后能参与的公益科普宣传,比如进社区做一些政策传导、落地项目。”宋宏云说,进社区比单纯的政策宣传更接地气,比如做“新家庭计划”,在社区从科学育儿、养老照顾、家庭健康、家庭文化四个方面开展公益活动。

  “未来,我们将继续按照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继续发挥公益平台的作用,联合国家权威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力量,逐步完善基层疾病防控科普体系建设,夯实公众健康教育在流感防控卫生工作中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补充说。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1105/e5f670ca5

返回目录>>

 

医院鼓励红包“先收后退”,看似温暖实则有害

2023-11-06    北京青年报

 

广东湛江某医院近期推出了一项引人瞩目的政策——鼓励医护人员“先收后退”患者或家属的红包。院方解释,若拒收红包,反倒令病患或家属“不放心”,医护心理压力也很大。面对“塞红包”,医护可先收下再上交院方,最后在病患办理出院等结算付款时如数退还。对于退红包的医护,则给予奖励。该措施从今年4月开始实行,至今已先后奖励了8名医护人员。

不少患者和家属都面临“送不送红包”的心理挣扎:若是不送就会担心医护不精心治疗,当其他患者送而自己不送时,担心会更激烈。若选择送,除了难免心疼钱,还担心被粗暴拒收,面子上很不好看。医院出台“先收后退”政策,患者从此可以大胆送红包,医护若不退,就可花钱买安心,若退,人情到位,自己也没有损失。

医护人员对于红包,同样有很多烦恼。收下被人发现,将受到处理;若选择把钱退回去,拉拉扯扯很不好看,甚至可能受到“嫌钱少”“装样子”等质疑。有不少忠厚老实的患者送红包单纯为了表达感激,只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已,若不讲策略地硬退回去,会伤人自尊并加剧担心。

可以看出,该政策有“温柔”的一面,既让患者感到很温暖,又排解了医护人员的烦恼。但也要看到,该做法实质上是与相关法规相违背的。假如红包数额不大,也败坏医疗行风,违反医疗系统相关规定,红包数额若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涉嫌行贿。任何行为以遵纪守法为前提,应该态度鲜明地反对送红包行为,不能因为谁事出有因、谁的面子应该被顾及等,就默许其行为违法违规。

此外,无论是法律还是系统内部规定,都是禁止医务人员收受患者红包的,并且要求行贿受贿一起查。医护人员“先收后退”虽然没有获得红包现金,却因医院鼓励而获得荣誉。广东湛江某医院规定,医护人员凡收红包后上缴的,均按每个红包100元予以奖励,也就是说,医护人员同样可从“先收后退”当中获得经济利益,这些严格说来同样属于利益输运。而且,不排除可能有患者通过此方式,让医护人员获得相应荣誉和奖励。

因此,医院鼓励红包“先收后退”,从表面看似乎充满温情,也似乎利于缓和医患关系,但从长久看,却可能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是往医患关系上插了“温柔一刀”。鼓励红包“先收后退”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不仅无法遏制红包现象,反而让送红包更为常见,甚至形成新的送红包潜规则。

医疗红包关系到医疗秩序和医疗行风,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正确处理医疗红包的确存在难度,但不管怎样,都不能以违反法规和形成“反向激励”的方式来处理。

面对患者送上的红包,果断而巧妙地拒收,并对违法违规者给予严肃处理,在患者入院告知和签订知情同意书等医患交流过程中,广泛宣传医疗红包的危害,且不妨将医护人员处理红包的难处坦诚告知患者,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此才能从根源上减轻医疗红包带给医患双方的压力,也让收送红包现象在医疗系统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6/c14739-40110939.html

返回目录>>

 

专家:对因治疗降低混合感染风险

2023-11-06    科技日报

 

    进入秋冬季,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一些人甚至同时感染多种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也因此引发关注。

    简单来说,混合感染就是同时感染2种以上的病原体。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一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混合感染的情况并不少见,临床上的混合感染多数以病毒、细菌、支原体的组合为主。”

    秋冬季易出现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王一民表示,最近,儿童是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再混合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成人则是以呼吸道病毒感染为主,再混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由于近年来很多人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人群抵御各种病原体的能力降低,加上天气变冷等环境因素,今年的混合感染情况显得相对多一些。”

    “混合感染对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孕产妇、儿童等高危人群影响较大,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心肌损伤等重症,住院概率也可能增加。其他人群出现混合感染,一般属于轻症,重症和住院概率较低。”王一民说。

    总体来看,混合感染的情况可控。以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感为例,虽然流感患者人数略有增加,但流感病毒类型与以往并没有区别,主要还是甲型H1N1、甲型H3N2,以及乙型流感,没有出现少见的或新的病毒类型。

    针对混合感染,一般采取对因治疗。王一民告诉记者,治疗的前提是正确诊断感染病原体。“如果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可通过快速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明确病原体,对引发疾病的病菌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混合感染2种病原体,可同时针对这2种病原体进行治疗。”

    为降低混合感染带来的风险,专家建议重点保护好高危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孕产妇、儿童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尽早接种疫苗,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地方戴好口罩,回家及时洗手。医院病菌相对较复杂,去医院时一定要戴口罩。此外,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科学运动、均衡饮食、定期通风等。”王一民说。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指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方式。王一民强调:“高危人群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针对居家用药,王一民建议备一些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中西药都可以,备12种就够。“不建议家里备抗生素药物,尤其是孕妇、儿童、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用药有很多禁忌,用药前务必咨询医生。另外,要定期清理过期药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6/c14739-40110858.html

返回目录>>

 

登革热疫情在欧洲蔓延

2023-11-06    科技日报

 

  《自然》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新冠疫情后的旅游热潮加上温暖湿热的夏季,导致意大利和法国暴发登革热疫情。

  登革热通常影响热带地区,但相关病例目前在南欧部分地区激增,在那里的人群中传播,并蔓延到以前没有登革热病例报告的地区。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会导致人发烧、头痛和疲劳,每年导致多达4万人死亡,但它并非欧洲大陆的地方病,大多数病例或小规模疫情源于在国外感染并将病毒带回的旅行者。而今年,温暖的天气条件以及输入病例数量的增加,由在南欧生活的白纹伊蚊携带病毒传播,导致本地感染病例数量激增。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帕特里夏·施拉根霍夫指出,这种情况值得高度关注。

  今年欧洲登革热病例数量为何激增

  研究人员表示,有几个因素导致登革热本地传播病例的增加。

  首先,新冠疫情后,国际旅行恢复,更多旅行者从登革热疫情地区回国。截至1027日,法国报告了14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65%的病例来自马提尼克岛(550)和瓜德罗普岛(369)。相比之下,2022年仅报告了217例境外输入病例,2021年报告了164例。

  其次,能够传播病毒的白纹伊蚊也是导致病例数量增加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蚊子如果叮咬了受感染后回国的旅行者,所吸血液中会携带病毒,并能将疾病传播给它们叮咬的其他人。

  施拉根霍夫指出,这些蚊子在15℃—35℃的温度下繁殖,可以在少量积水中繁殖,比如阳台上植物下面盛水的容器,这是成年白纹伊蚊繁殖的理想场所。目前南欧拥有适宜白纹伊蚊繁殖的所有条件。

  目前哪里疫情最严重

  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1025日,南欧报告了105例本地传播病例,其中意大利66例,法国36例,西班牙3例。

  意大利拥有欧洲最大的白纹伊蚊种群,集中在伦巴第和拉齐奥地区。

  法国迄今为止本地传播的病例数低于2022年,但疫情现在已经蔓延到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和法兰西岛地区,这些地区以前没有报告任何本地传播病例。

  法国国家公共卫生机构流行病学家弗雷德里克·乔丹指出,由于50%90%的人没有症状,登革热的实际发病率可能高于报告。通过挨家挨户调查,他们发现了几个本地病例,并咨询了这些病人的全科医生,但这些医生没有为病患开具正确的生物检测处方,因此,卫生专业人员对登革热的认知也亟待提高。

  登革热会在欧洲流行吗

  德国柏林罗伯特·科赫研究所传染病流行病学家克里斯蒂娜·弗兰克指出,欧洲的本地传播往往是散发性和季节性的,在夏末秋初达到峰值,在冬季减少。他认为欧洲大陆的情况不会很快改变,登革热也不会成为一个持续一整年的问题。

  乔丹解释说,登革热要想在欧洲流行,就必须在当地蚊种群中“站稳脚跟”,这意味着受感染的雌蚊必须将病毒传给它的卵,这样当卵孵化时,后代就已经被感染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不可能。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通常发生在疫情规模更大的地区。

  气候变化扮演什么角色

  欧洲今年漫长而温暖的夏季为白纹伊蚊在大城市地区繁衍生息提供了温床。

  弗兰克指出,这些蚊子也可以传播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今年,这些蚊子的活动时间更长,如果夏天更长,它们就可以繁殖更多蚊子。

  科学家目前已经在20个欧洲国家发现了白纹伊蚊,预计未来几十年,这种蚊子将在北欧和西欧繁衍生息,包括比利时、荷兰、德国部分地区和英国最南端地区。

  法国蒙彼利埃发展研究所的医学昆虫学家迪迪埃·丰特尼尔指出,由于其基因多样性,白纹伊蚊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的蚊子,但其在当地形成种群确实需要几年时间。

  登革热感染的全球趋势是什么

  登革热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截至102日,79个国家报告的病例超过420万。美洲正经历着自1980年以来最高的发病率;乍得8月报告了该国首次疫情;登革热流行的孟加拉国今年的病例是2018年的近7倍。

  英国牛津大学的流行病学家莫里茨·克雷默指出,这基本上是因为感染人数更多,这些病毒输入到关联地区的风险更高。

  目前全球抗击登革热疫情的措施包括引入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沃尔巴克氏菌是一种防止登革热病毒传播的细菌。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和哥伦比亚的3个城市对埃及伊蚊开展的测试提供了有希望的结果,但因为白纹伊蚊自然携带两种沃尔巴克氏菌,所以疫情更具挑战性。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真好吃!为什么芋头是“炖肉伴侣”?

2023-11-06    北京青年报

 

芋头淀粉含量高,如果把芋头当蔬菜食用,这样做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超标,更容易催肥。

秋季,绵柔香糯的芋头陆续上市,希望这种食物能成为大家餐桌上的常客,因为吃芋头益处非常多。如果你比较爱吃肉,那么推荐你在炖肉的时候放点芋头一起烹饪,因为芋头算得上是最好的“炖肉伴侣”了。

芋头的三大功效

1.能补充膳食纤维,“搬走胆固醇”

芋头总膳食纤维含量达4.1/100克,而且多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不仅有增加饱腹感、促排便、减缓血糖上升等作用,还能帮助我们把体内多余的脂肪和胆固醇排出去,延缓人体对能量的吸收,使人体不至于在短期内迅速发胖。

因为芋头能“搬走胆固醇”,所以常吃芋头对血脂调控非常有利。建议高血脂和冠心病患者常吃芋头。

2.钾含量高,能帮助调节血压

吃芋头还有辅助调节血压的作用,芋头中钾含量达317毫克/100克。大家都知道吃盐太多容易高血压,因为钠离子会升高血压。而钾离子有助于身体将盐分排出,同时还能平稳甚至降低血压(肾功能异常者或正在服用影响钾离子排出的药物等特殊人群,饮食遵医嘱)。

3.富含能吸附油脂的结构

芋头非常适合与肉搭配吃,因为芋头里富含能够吸附油脂的结构,还有一些黏性物质,比如黏液蛋白,与肉混搭在一起的烹调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物质吸附油脂,所以芋头又叫“炖肉伴侣”。

市面上有大芋头和小芋头,大芋头一般是荔浦芋头,小芋头一般是毛芋。小芋头适合蒸着吃,大芋头更适合炖肉,因为大芋头吸走的油量更多。

芋头单吃有益

但和肉炖后不建议多吃

如果是单吃芋头,对心血管的健康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但如果是把芋头和肉炖在一起,再吃芋头就要考虑到有可能油脂摄入会超标。所以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炖肉之后的芋头要不要吃,吃多少。

芋头虽好但算主食

不推荐当菜吃

芋头淀粉含量高,如果把芋头当蔬菜食用,这样做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超标,更容易催肥。芋头是薯类,应归到主食的范畴,膳食指南推荐一般成人每天摄入50-100克薯类,这里指的是生重。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IRP3RI400388050.html

返回目录>>

 

干痒、起皮,秋冬护肤这些“坑”别踩

2023-11-06    新京报

 

秋冬季节,人体皮肤屏障功能变弱,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会更低,不进行防晒不仅会晒黑,而且皮肤会变得更加干燥,更容易出现细纹。

天气逐渐寒冷、干燥,很多人出现干痒、起皮甚至湿疹等肌肤问题。医生提醒:秋冬护肤有讲究,洗澡不能过于频繁,面膜也不必天天敷,有些看似正确的护肤方法其实都是“坑”。

每天洗个热水澡?

天天洗澡不利于皮肤健康,建议每周洗澡1-2次,习惯每日洗澡的人应避免使用搓澡巾“搓泥”,浴后三分钟内将身上的水分擦干,及时涂抹润肤剂;洗澡、洗脚的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热刺激引起瘙痒。另外,热水刺激皮肤后,未及时擦干皮肤表面的水分,水分蒸发时,会从皮肤带走更多的水分,使皮肤变得更加干燥。皮肤疾病患者如银屑病患者、特应性皮炎患者、鱼鳞病患者以及毛周角化病患者等,皮肤本身就比普通人干燥,冬天也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秋冬护肤补足水就够?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下降,皮脂腺和汗腺也会变得“懒惰”,为皮肤提供的水分和油脂明显变少,如果保护不好,皮脂膜受损,就像墙面出现裂缝,外界物质更容易侵入,干燥、刺痛、皮疹等各种问题更易发生。不少人认为秋冬季面部只需要大量补水即可,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区。护肤讲究的是水油平衡,除了补水,补油脂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出现面部刺痛时,往往是缺油脂,补充大量的爽肤水,结果收效甚微,需选用一些油性的乳液和面霜。

皮肤一干就敷面膜?

面膜不能天天敷,皮肤较缺水的干燥状态,可一周使用2-3次面膜,正常状态下每周1-2次也足够了,经常敷面膜容易破坏皮脂膜。敷膜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普通面膜敷15-20分钟即可,时间太长,面膜会反吸面部的水分,令皮肤越来越干。另外,敷面膜前要做好面部清洁工作,防止表皮的灰尘、油污、老化角质随着营养成分深入毛孔,造成毛孔阻塞。

冬天出门不用防晒?

防晒是应对皮肤衰老的重要一环。尽管秋冬的太阳没有夏天那么强烈,但是紫外线依然存在,一年四季都要做好防晒。防晒防的主要是阳光中的UVA(长波紫外线)与UVB(中波紫外线),它们可以穿透皮肤,破坏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组织等,令皮肤松弛衰老,还可以诱发皮肤的光敏反应和光毒反应。秋冬季节,人体皮肤屏障功能变弱,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会更低,不进行防晒不仅会晒黑,而且皮肤会变得更加干燥,更容易出现细纹。因此,秋冬季节仍然需要借助防晒霜、墨镜、防晒帽等方式做好防晒。

皮肤补水跟“吃”没关系?

皮肤补水,不光要让皮肤喝饱水,身体也得补够水。身体缺水会扰乱身体内平衡,从而导致皮肤干燥,建议人们每天要保持充足的饮水量。正常人每天需水量是1500-2000毫升,即人们常说的6-8杯水。此外,摄入水果蔬菜、食用油以及其他富含水分的食物,也可以满足人体健康需求。有的水果蔬菜水分含量高达90%,日常可多食用,如黄瓜、西瓜、芹菜、葡萄柚、萝卜、菠菜等。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IRP3T82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寒潮来袭,我们如何防范

2023-11-06    光明日报

 

    115日,中央气象台“四预警”齐发——同时发布暴雪橙色预警、寒潮蓝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预计未来三天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将会出现降温雨雪天气,天气形势复杂,多类型天气均影响较大。

    “这轮强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大、强度强、雨雪相态复杂、伴有强对流、降雪有极端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提醒,要注意对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保供等方面的影响。

  局部地区降雪强度可能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中央气象台预报,这股冷空气将影响西北地区和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将普遍下降610摄氏度。特别是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中南部和江淮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将达到1214摄氏度,局地达16摄氏度以上。

  伴随这股冷空气,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地区还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雨雪天气,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5日夜间至6日。其中,内蒙古东部、吉林、辽宁西部和黑龙江等地将会出现大到暴雪,内蒙古东南部和黑龙江东南部等地局地可能出现特大暴雪。

  方翀介绍,此轮天气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影响范围较大,西北地区和我国中东部地区都会受到这股冷空气的影响。而且,大风降温强度较强,长江流域以北大风普遍达到5级以上。

  同时,雨雪相态较为复杂。方翀说,此轮天气过程不只有雨雪天气,还有雨夹雪以及冻雨天气。冻雨可能发生在吉林中北部和黑龙江中东部,哈尔滨、鸡西、牡丹江等地6日凌晨至下午局地可能出现冻雨。相比于东北地区的冻雨,江南等地将出现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冷空气带来的降雪,强度有较强的极端性。“预计此次天气过程中整个降雪的强度将会达到特大暴雪量级,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降雪量可能达到10毫米至30毫米,局部地区达40毫米以上,接近或有可能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方翀表示。

 农牧、交通等行业须做好预防应对工作

 方翀指出,此轮冷空气过程将会对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保供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谨防“风吹雪”“暴风雪”和“冻雨”等天气影响。

  在农业方面,温室大棚将受到较大影响,较大降雪、大风天气容易引发大棚垮棚、棚膜受损等情况,造成损失。为此,气象专家建议,提前做好温室大棚防风、加固工作,及时采取增加防风绳、加固棚架等措施;降雪过程中及时清除温室大棚上部积雪,避免出现垮棚和影响采光;调控好棚室内温、湿度,预防作物冻害、病害。

  在交通运输方面,雨雪、寒潮易造成能见度下降、路面湿滑、道路结冰或积雪、雪阻,造成交通拥堵和事故。气象专家建议,及时做好除雪除冰工作,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人群应尽量减少在降雪时段出门。同时,海上风力较大,航运和作业渔船需注意安全。

  在能源保供方面,冻雨外加湿雪将导致电力或通信线路出现积雪或弱结冰。建议加强电力、通信等线路和设施的巡查、维护和加固。此外,雨雪寒潮影响期间气温下降明显,城乡居民对电力、供暖等能源需求量将增大,对影响区域内煤电油气等能源调配及供应方面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针对此次冷空气过程影响,各地强化预报预警和精细化服务,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风险。如,内蒙古加密天气会商,滚动制作“短期区域天气预报”“中期逐日天气预报”“寒潮蓝色预警信息”等信息,并发布牧用天气预报,提醒牧区做好牲畜防寒保暖工作。吉林在高速服务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防范“风吹雪”造成服务区拥堵,并在重点路段、国省干线的极端陡坡重要交叉口设专人管护。陕西公路局加强各高风险路段巡检,榆林市供热公司结合气象预报加强指挥调度增大供暖力度,确保暖气供应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6/c14739-40110842.html

返回目录>>

 

科学看待甜味剂

2023-11-06    光明日报

 

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中,甜味可以说是人类最喜欢的味觉刺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通过摄入糖分来品尝甜味。可是,过量摄入糖分,可能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于是,人类发明了一系列甜味剂来代替糖。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同一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发布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认为只要摄入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放心食用。

一边是“可能致癌”,一边是“可放心食用”。对于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究竟该如何科学看待?“甜味剂开发了这么多种,加工食品种类那么丰富,但从营养医生的角度来说,还是建议吃一些更天然的食物,加工程度越低越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英霞表示。

人类对甜味的追求由来已久

人类对于甜味的追求,由来已久。

“所有的(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喜欢甜味。乳汁,包括人类的乳汁,都是有甜味的,或者说几乎无不与甜味有关。”英国学者西敏司在其著作《甜与权力》中,揭示了糖从奢侈品到逐渐普及的过程。彼时,遍布各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各个角落输送甜味,制糖业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9世纪,化学工业蓬勃发展,为人类追求甜味提供了新的方案。187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莱姆森和法赫伯格,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物质及其合成方法,这个物质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糖精。

糖精能被发现,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有一天做完实验后,法赫伯格没有洗手便去吃东西,嘴里忽然觉得有明显的甜味,便回到实验室搜寻,终于找出了残留的甜味物质,后来和实验室主管莱姆森合作研究,共同发表了论文。于是,世界上第一款人工甜味剂,就这样被“意外”地研制出来了。

这个不经意间的发现,对日后的食品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成本却只有其1/10,且几乎不参与人体代谢,所以迅速普及开来。与此同时,其他甜味剂的研发也势如破竹。1937年,甜蜜素被发明,甜度为蔗糖的30~50倍;1965年,阿斯巴甜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1967年,安赛蜜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1976年,三氯蔗糖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1993年,目前世界上甜度最高的人工甜味剂纽甜被发明,甜度达蔗糖的7000~13000倍……和它们的“先辈”糖精类似,这些人工甜味剂的问世,不乏像糖精一样,属于科学家的意外收获。

随着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木糖醇、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也被科学家从各种天然物质中提炼出来,丰富了甜味剂大家族。

经过100多年发展,目前的甜味剂数量已相当可观,其分类方式各有不同: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按甜度高低可分为低倍甜味剂和高倍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不同种类的甜味剂化学性质各异,分别适用于不同种类的食品加工,且在相互混合时还能产生别样的甜味口感,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刺激。

甜味剂对人体有何影响尚未可知

作为化学工业的结晶,人工甜味剂自诞生之日起,便因“安全性”问题饱受争议。以“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结论为例,近年来,不乏在各种研究中发现阿斯巴甜导致白血病、淋巴癌、肝癌等疾病的报道。此前,糖精和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剂,也有过是否健康的争议。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经过评估,将阿斯巴甜列入“可能致癌”的第2B组。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是指第二级,从致癌证据方面看不是最强的;B是指可能对人类致癌,所以媒体报道的用词是“可能的人类致癌物”,这是准确的。

陈君石建议:“如果要讨论中国是否允许继续使用阿斯巴甜,应该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据悉,前述两份报告发布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在其官网发文,“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最新评估结果和我国居民消费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估,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目前来看,甜味剂对人体究竟有哪些影响,或许尚未可知。

甜味剂摄入应适可而止

“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安全的。所谓安全和不安全,一定和剂量有关,脱离剂量谈安全没有任何意义。”陈君石如是说。

糖和甜味剂,均可为我们提供甜味,但特点各有不同,建议的日常摄入量也各不相同。从糖的角度来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平衡膳食八准则”中第5条便是“少盐少油,控糖控酒”,其中对于添加糖的摄入量,建议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我们国家目前的人均摄入糖量,大概是10g,离25g还差一些。但有一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钟凯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来说,含糖的饮料最好也少喝,比如一瓶甜度为10%的含糖饮料,喝250ml就够25g了,如果每天都喝,甚至每天喝好几瓶,对健康肯定有影响。”

“就甜味剂本身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让你吃到超出它健康指导值的。因为不少甜味剂的甜度比蔗糖要高很多倍,按照ADI标准推算,可能一天得吃半斤或一斤糖,一般人是受不了的。”钟凯说。

“对于阿斯巴甜而言,因为它进入人体后会分解出苯丙氨酸,所以有极少数患有遗传病(诸如苯丙酮尿症)的人群是不能摄入的。”钟凯提醒道。

许英霞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她的看法:“我认为糖更好一些,因为毕竟还有些营养,控制好量就行。而甜味剂不是营养物质,如果不是吃不了糖的人群,我建议甜味剂摄入适可而止。”

“建议大家采购食品时多关注配料表,对里面加的是糖还是甜味剂、加了多少、还有没有其他食品添加剂等信息,都能有基本了解。”许英霞建议,“还是要多摄入天然食品,少摄入加工类食品,比如孕妇、儿童等不宜食用的食品,就可能有一些潜在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对糖的摄入量提出了建议,我国对多数甜味剂也设置了限量,但对木糖醇等少数甜味剂,则没有作出规定。

专家表示,不论是糖还是甜味剂,均应控制摄入量,归根到底,是限制自己对甜的欲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105/c14739-4011051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