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10-12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
一批涉及健康、高品质生活等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2
高层动向 3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项目组副主任钱秉中博士一行 3
到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访问 3
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省级主题宣传活动在德阳市绵竹市召开 3
疾控动态 4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所长调研指导营养工作 4
省委巡视四组巡视省卫健委党组工作动员会召开 5
科研动向 6
银河系或正在丢失暗物质 6
使用多年后仍保持功能 仿生手实现与神经和骨骼高度融合 6
迄今最大规模光照研究显示:夜间接触更多光患抑郁症风险增三成 7
锤特生物溶瘤病毒获NMPA临床默示许可! 8
FTO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起重要作用 8
CAR T治疗中的细胞因子--CD4 T细胞竟是罪魁祸首 9
Science | PIM1调控GBP1活性以抑制自身损伤并预防病原体感染 10
Science:从结构上揭示RNA调节PRC2失活机制 11
香港大学研究发现,每多吃一口猪肉、牛肉,都会增加糖尿病、心脏病风险 12
揭秘超千位百岁老人,长寿的秘密是,60岁后,血糖、肌酐和尿酸水平较低 13
Cell子刊:中山大学林园/梁剑开团队证实溶瘤病毒可增强DC疫苗抗肿瘤效果 14
舆情信息 15
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成立 15
(民生观) 增加儿童视角 完善城市规划 16
(纵横) 促进家居消费 助力美好生活 17
生态环境部印发通知 明确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18
外媒:新加坡试用城市垃圾制成新生沙来保护东海岸 19
法国人越来越离不开鸡蛋 人均全年消费将达229枚 19
美国这两州再现禽流感疫情 19万只火鸡被扑杀 20
人脑中发现新型“混合细胞” 或撼动神经科学基础 20
浸出法制油存隐患、自热米饭是塑料…… 这些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22
记忆和计算能力下降,可能是痴呆的早期症状 23
眼睛红得吓人?别急,让我来解答您的疑惑! 24
秋冻,人人都适合吗? 25
爱下班的朋友有福啦~长期上班没有休息,该怎么调节自己 26
吃大蒜真能杀菌、抗肿瘤?男子坚持每天生吃,3个月后胃病加重 27
面对心源性猝死患者,如何抓住抢救的“黄金4分钟”? 28
脑卒中患者如何进行康复? 29
(共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 卫生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31
今年以来,消费行业各品牌强化合作、推动产品创新——跨界营销靠啥吸引消费者? 33

热点追踪

一批涉及健康、高品质生活等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2023-10-1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林丽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批准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涉及医疗健康、高品质生活、安全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重要领域。
  在医疗健康领域,健康软件产品安全标准的发布,为健康软件产品的开发者与制造商提供标准规范,为监管和责任识别提供指南,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液体的制备和质量管理标准,有助于保护血液透析患者免受由于采用了不当方法制备透析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规范市场及临床应用。儿童家具质量检验及质量判定等6项标准,将引导家具行业的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帮助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准确判断家具中的化学物质、挥发性有机物及其释放量,全面保障家具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守护儿童健康。
  在生活领域,门窗智能控制系统标准规范了智控门窗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将有效保护消费者使用安全和信息安全,积极推动智能家居行业健康发展。移动终端动漫内容标准有利于规范移动终端动漫内容提供方的制作技术与内容质量,净化移动终端动漫产品市场,促进中国动漫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绿色照明产品评价标准为绿色照明产品检测、评价、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将引导和规范照明生产企业重视环境资源问题,推动照明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安全生产领域,矿用电缆安全技术要求等7项标准,有利于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为矿山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对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有积极促进作用,最大程度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电梯安装验收规范等4项标准,对满足公众对电梯安全运行的期望、有效排查电梯安全隐患、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和舒适的乘运环境、助力现有建筑加装电梯的顺利实施、方便老年人出行等具有重要意义。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3项标准,与国际上流行的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的相关充电接口标准兼容,具有更大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水平,实现大功率充电等未来多种应用场景的技术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28.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项目组副主任钱秉中博士一行
到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访问
2023-10-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10月10日上午,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项目组副主任钱秉中博士和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桓世彤高级项目官访问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严俊副主任、结控中心赵雁林主任、陈明亭和张慧副主任及相关人员参加座谈和研讨。
  严俊主任致欢迎辞并就终结结核流行策略目标下的优先合作领域等进行了介绍。赵雁林主任报告了近年来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进展和下一步技术对策和行动计划。钱秉中博士高度赞扬了中国在过去20年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为全球做出的贡献,也表示盖茨基金会将持续关注中国结核病防治进展,希望中国能率先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双方就早期快速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手段构建加速结核病疫情下降的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友好交流,并就下一步的合作进行了讨论。
    摘引网址:https://tb.chinacdc.cn/zxdt/202310/t20231011_270036.htm
返回目录>>

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省级主题宣传活动在德阳市绵竹市召开
2023-10-11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10月10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省委政法委、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省总工会、省残联等部门,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方式,在德阳市绵竹市举行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省级宣传活动,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曾令和出席活动并讲话,德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向赟致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国家17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作为人口大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在健康四川行动-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中,将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并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曾令和指出,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及时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十分迫切且重要。省精神医学中心副主任李静向社会发布“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倡议书”,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共同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协同机制,倡议儿童青少年做自己心理健康的捍卫者,家长做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社会公众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共同促进广大儿童青少年心理更健康,发展更全面,心向阳光,志存高远,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全面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
    启动活动后,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绵竹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与亮点工作,观摩结束后省卫生健康委、省委政法委联合组织召开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会上,对《四川省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绵竹市政府、江安县、隆昌市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省级各部门结合部门职责,对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精神卫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协同多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全域推动社会心理服务,重点关注儿童、老年、职业群体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促进全人群心理健康。
    全省各地同步开展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校园讲座和义诊等活动。
    省精神卫生厅际联席会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市(州)卫生健康委分管主任、疾控科(处)长以及精防机构负责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sjkw.sc.gov.cn/scwsjkw/gzdt/2023/10/11/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所长调研指导营养工作
2023-10-11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9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所长一行到我中心开展营养实验室建设、营养健康工作调研,并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变迁与挑战”为主题作专题授课。
  丁钢强所长围绕我国居民主要营养膳食问题变迁,着重介绍了国家采取的系列行动及效果,提出了目前营养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会上,丁钢强所长结合自身职业发展之路,分享了从地方疾控中心到中国疾控中心工作的心得体会,以及在疾控业务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成就,勉励我中心青年骨干在业务工作中精进进取,同时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疾控事业的发展,提升个人成长。
  我中心邓惠鸿、刘勇鹰、程培明、甘萍等同志以及青年骨干参与调研与专题座谈。
    摘引网址:http://cdcp.gd.gov.cn/ywdt/jkyw/content/post_4264507.html
返回目录>>

省委巡视四组巡视省卫健委党组工作动员会召开
2023-10-11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省委巡视工作统一部署,10月9日,省委巡视四组巡视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工作动员会召开。会前,省委巡视四组组长冯新婷主持召开与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杨闽红的见面沟通会,传达了省委关于巡视工作的指示精神,通报了工作安排。动员会上,冯新婷作了动员讲话,对做好巡视工作提出要求。杨闽红主持会议并作表态发言。
  省委巡视四组副组长张健、张佩煌及有关同志;省卫健委领导班子成员,委机关各处室负责人,派驻省卫健委纪检监察组负责人;省卫健委配合省委巡视四组开展联动巡视人员;委直属单位主要领导,部分担任过班子成员的退休老同志参加了会议。
  冯新婷强调,省直单位首先是政治机关,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机关。对省直单位开展巡视,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督促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是督促履行职能责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次常规巡视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联动巡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健委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共同完成好这次巡视任务,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效。
  冯新婷指出,省委巡视组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政治巡视定位,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旗帜鲜明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情况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强化震慑作用,更加突出标本兼治,着力查找和纠正省卫健委党组履职担当中的政治偏差,更好发挥巡视利剑作用。巡视组将紧盯权力和责任,开展“打深井”式监督,重点检查党组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工作要求情况,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情况,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情况,落实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情况,推动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清障护航助力。
  杨闽红表示,这次巡视工作,是省委对省卫健委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对党组和全体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廉洁自律情况的“政治体检”,更是对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督促和鞭策,对卫生健康系统干部的爱护和关怀。省卫健委将全力配合巡视组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坚决贯彻巡视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接受监督。提高政治站位,把自觉接受巡视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接受巡视监督作为查找问题、正视差距、改进作风、推动工作的重要契机,增强政治自觉,提高思想自觉,强化行动自觉。
  二是坚决遵守巡视纪律,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全力配合保障。坚持领导带头落实好巡视组的各项工作要求。委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统筹协调,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巡视工作高效顺畅开展。
  三是坚决抓好巡视整改,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全面履职尽责。强化担当责任,改进工作作风,坚持立行立改、边查边改,坚持以改促干,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委巡视四组将在省卫健委工作50天左右。巡视期间设专门值班电话:18020877626;邮政信箱:福州市A196号邮政信箱。巡视组每天受理电话的时间为:8:00-18:00。同时,在省卫健委、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楼一楼设置巡视意见箱。受理信访时间截止到2023年11月27日。根据巡视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办法》规定,省委巡视组主要受理反映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省委管理的其他干部及下一级主要负责人、重要岗位领导干部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重点是关于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方面的举报和反映。其他不属于巡视受理范围的信访问题,将按规定由省卫健委和有关部门认真处理。
    摘引网址:http://www.fjcdc.com.cn/show?ctlgid=715282&id=22068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银河系或正在丢失暗物质
2023-10-12    科技日报

    法国巴黎天文台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盖亚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数据估计,银河系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2000亿倍,仅为过去估值的1/5到1/4。这项研究似乎表明银河系正在丢失一些暗物质,这种不可见的物质约占宇宙总质量的85%。新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
    盖亚太空望远镜绘制了银河系18亿颗恒星的天文图,研究人员据此估计银河系的总质量仅为太阳的2000亿倍,而此前的估计值约为8900亿倍到1万亿倍太阳质量。
    研究论文作者、巴黎天文台的弗朗索瓦·哈默博士解释说,她们通过观察银河系的旋转曲线来计算其质量。从本质上讲,银河系是由1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组成的螺旋星系,科学家认为这些恒星被暗物质晕包围。虽然盖亚绘制出的18亿颗恒星只是银河系内恒星总数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让研究人员计算出其准确的旋转曲线。
    银河系的旋转曲线与其他大型螺旋星系不同,因为它不是平坦的。而且,20世纪70年代后,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理论,即大型螺旋星系必须被暗物质晕包围。最新研究表明,银河系的旋转曲线在星系盘的外围开始迅速下降,恒星的轨道运行速度比预期要慢,这表明一些来自暗物质的引力“缺席”。
    研究人员表示,银河系的旋转曲线“可能要归因于银河系异常安静的历史”:它最后一次大合并发生在约90亿年前,而其他螺旋星系的合并发生在约60亿年前。此外,这一发现可能会对理解银河系130亿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因为这可能表明银河系与其他星系的碰撞次数少于其同类星系。
    摘引网址: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310/
返回目录>>

使用多年后仍保持功能 仿生手实现与神经和骨骼高度融合
2023-10-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 张梦然)科学家一直尝试将仿生手长期集成到佩戴者的神经和骨骼系统中,据11日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论文,这一实践首次取得成功。来自瑞典、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人机界面,允许假肢通过骨整合舒适地连接到佩戴者的骨骼上,同时还能通过植入神经和肌肉的电极,与神经系统进行电连接。对于面临截肢的人来说,这项新技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瑞典女性卡琳是一名肘部以下截肢者,她成为第一个接受这种高度集成仿生手的人。20多年前,一场事故夺走了卡琳的右臂,从那时起,她忍受着极度痛苦的幻肢痛,而传统假肢既不舒服又不可靠,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起作用。2020年,当她接受了突破性的仿生技术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3年来,她能整日舒适地佩戴这一功能强大的假肢,该假肢与卡琳残肢之间的高度融合,缓解了她的痛苦。
  肘关节以下截肢面临的挑战是两块骨头(桡骨和尺骨)应对齐并均匀负载,并且此处没有太多空间可用于植入以及放置假肢组件。然而,研究小组设法开发了一种合适的神经肌肉骨骼植入物,允许将佩戴者的神经系统与假肢的电子控制系统连接起来,这不仅缓解了卡琳的疼痛,还使她能用自己的神经系统去控制假肢。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技术的一个关键特征是,通过骨整合将假肢附着在骨骼上。正是利用骨组织包裹钛的过程,仿生手形成了牢固的机械连接。
  钛植入物与骨组织的生物整合,为截肢者拥有更自然的义肢、改善生活质量创造了机会。通过将骨整合与重建手术、植入电极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人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恢复意外失去的天然功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48.html
返回目录>>

迄今最大规模光照研究显示:夜间接触更多光患抑郁症风险增三成
2023-10-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光照研究,针对87000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夜间暴露在更多光照下,会增加人们患焦虑、双相情感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以及自残的风险。该研究还发现,白天接触更多光照可作为降低精神病风险的非药物手段。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自然·心理健康》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莫纳什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肖恩·凯恩领导。研究结果显示,晚上暴露在高光照下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30%;而那些白天暴露在高光照中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降低了20%。自残行为、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也遵循与抑郁症类似的结果模式。这些发现表明,夜间尽量避光、白天多暴露在明亮的光线下,这一简单做法可能是减少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有效的非药物手段。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最新发现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一旦人们意识到光照模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强大影响,就可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优化自己的幸福感。比如白天多暴露在光照下,晚上尽量身处黑暗中。
  参与这项研究的86772名志愿者接受了光照、睡眠、体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检查。夜间光照产生的影响与人口统计学、体育活动、季节和就业情况无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46.html
返回目录>>

锤特生物溶瘤病毒获NMPA临床默示许可!
2023-10-11    网络

    2023年10月8日,北京锤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锤特生物”)首个独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nsIL12溶瘤腺病毒注射液BioTTT001(以下简称“BioTTT001”)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已顺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默示许可,适应症为恶性实体肿瘤。
    BioTTT001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靶向性治疗人肿瘤的重组人nsIL12溶瘤腺病毒注射液,作为治疗肿瘤的基因工程药物,可诱导机体产生肿瘤治疗作用,杀伤远处转移肿瘤细胞和防止肿瘤复发。
    BioTTT001特定靶向带有常见Rb基因和抗凋亡基因异常的人肿瘤细胞,使其能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复制而不在正常细胞中复制,表现出很高的特异性和安全性。
    北京锤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建有符合GMP、GLP国际标准认证的实验室。北京锤特生物的溶瘤病毒技术源自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国家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相关技术成果。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448e956625e.html
返回目录>>

FTO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起重要作用
2023-10-11    生物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洪洁、陈豪燕及刘瑞欣共同通讯在Gut在线发表题为“Disruption of CerS6-mediated sphingolipid metabolism by FTO deficiency aggravates ulcerative colit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FTO缺乏破坏CerS6介导的鞘脂代谢可加重溃疡性结肠炎。该研究在UC患者的内部队列和外部队列中发现了FTO下调。DSS处理下,Ftoflox/ flox;Villin-cre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促炎巨噬细胞浸润增加,Th17细胞分化增强。
    FTO缺乏导致编码神经酰胺合成酶基因CerS6的m6 A修饰增加,mRNA稳定性降低,导致CerS6下调,S1P在IECs中积累。随后,IECs分泌S1P触发促炎巨噬细胞分泌血清淀粉样蛋白A蛋白1/3,最终诱导Th17细胞分化。此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作者发现FTO表达较低的UC患者可能对vedolizumab治疗有更好的反应。总之,FTO下调通过降低CerS6表达促进UC,导致IECs中S1P积累增加,并通过m6A依赖机制加重结肠炎。UC患者较低的FTO表达可能会增强他们对维多单抗治疗的反应。
    炎症性肠病(IBD)是指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更高UC的发展受个体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表观遗传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强调了表观遗传调控在U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m6 A是一种广泛分布且丰富的mRNA表观遗传修饰,在热休克反应、细胞分化和RNA代谢等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RNA的m6 A修饰是由甲基转移酶复合物催化的,该复合物主要由三个转录因子组成:甲基转移酶样3 (METTL3)、METTL14和Wilms ' tumor 1- associated protein (WTAP)。这种修饰被两种去甲基化酶去除:脂肪质量相关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和AlkB同源物5 (ALKBH5)。各种研究表明,m6 A修饰参与UC的发病机制。具体来说,敲除T细胞中的METTL14会导致Treg细胞的失调和自发性结肠炎。此外,Treg细胞中Foxp3介导的METTL3缺失增加了Th1和Th17的应答然而,其他m6 A修饰成员在UC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神经酰胺合成酶6 (CerS6)在肠道和免疫系统中高度表达,是一种优先生成C16 -神经酰胺的酶不同疾病模型的CerS6缺陷小鼠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形态。一方面,缺乏CerS6会加重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另一方面,缺乏CerS6会减少饮食性肥胖模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鞘脂代谢已被证明在结肠炎中发挥作用,生物活性脂质鞘脂素-1-磷酸(S1P)正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
    一般来说,S1P水平受两种酶(Sphk1和Sphk2)的活性调控,这两种酶催化鞘氨醇磷酸化,或者通过控制鞘氨醇的量来调节在神经酰胺合成酶家族(CerS1-6)中,有报道称Cers2和Cers6可调节大脑、衰老胃平滑肌细胞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炎性结肠中的鞘氨醇水平。然而,m6 A修饰是否会影响神经酰胺和S1P的平衡尚不清楚。
    该研究检测了m6 A修饰在UC患者中的参与,并发现了FTO的保护作用,这对UC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意义。作者研究了FTO介导的m6 A修饰在表观遗传稳定CerS6(一种参与鞘脂代谢的必需酶)中的作用,强调了m6 A外转录组修饰在UC和鞘脂代谢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对UC患者的临床管理具有实际意义,并有可能为临床试验提供新的创新方法。评估FTO表达水平和鞘脂代谢水平对于使用生物制剂和S1PR调节剂有效管理UC患者至关重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136e9554795.html
返回目录>>

CAR T治疗中的细胞因子--CD4 T细胞竟是罪魁祸首
2023-10-11    单细胞学会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一直是CAR T细胞治疗在临床阶段最为关注的不良反应。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部分机制上也导致了神经毒性的发生。CRS引起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不适、低血压、缺氧和多种器官的功能障碍,最严重的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同一CAR T产品对不同病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各T细胞亚群的组成也有很大差异。基于此,有研究报道,经过筛选的拥有更多记忆型T细胞产生的CAR T比未经筛选total CD3 T细胞来源的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其引起的单核细胞激活减少,细胞因子产生也减少。
    与CRS相关的另一个关键指标就是CD4和CD8的比例。目前尚不十分清楚CD4+ CAR T细胞和CD8+ CAR T细胞对于促进CRS产生的作用是否相同,不同的产品CD4/CD8比值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上市的CAR T产品中,百时美施贵宝的Breyanzi 是目前唯一一个控制了CD4/CD8比例的产品。
    近期,有研究团队对此做了详细探究,他们发现CRS的发生需要较高的肿瘤负荷,并且是主要由CD4+ CAR T细胞介导的。此外,CAR T细胞产生IFN-γ对于CRS诱导似乎并不是必要的。
    该团队使用的是免疫健全的小鼠模型。分别制备CD4+ CAR T细胞和CD8+ CAR T细胞,从体重、体温和临床观察的数据看,CD4+ CAR T的输注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并且地塞米松和anti-IL-6的干预可以挽救体重的降低,而CD8+ CAR T的毒性表现则与对照T细胞差别不大。进一步地,固定CD4/CD8比例为9:1和1:1进行混合输注,CD4/CD8为9:1时输注也产生了与CD4+ CAR T相近的毒性,而CD4/CD8为1:1时则与阴性对照无差异。
    此外还通过一批临床数据,分析外周血中CD4+ CAR T细胞和CD8+ CAR T细胞分别与CRS等级之间的关系,发现外周血中CD4+ CAR T细胞水平高与CRS发生相关。与未发生CRS的患者相比,发生1~3级CRS的患者,其外周血中total CD3+ CAR T、CD4+ CAR T和CD8+ CAR T细胞的绝对计数都更高。作者认为CD4+ CAR T的升高可能更显著一些,但是从数据上看其实没有差很多。
    我们已知,CAR T分泌的IFN-γ会刺激巨噬细胞进而产生其他的各种细胞因子。那么作者将CAR T中的IFN-γ进行敲除,发现IFN-γ-/- CD4+ CAR T细胞引起的体温和体重下降,以及系统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都与WT CAR T的小鼠相似,表明IFN-γ对于CRS的发生并非是必要的。
    那么,CRS另一重要影响因素肿瘤负荷,作者也仅在CD4+ CAR T中做了比较。发现CD4+ CAR T在肿瘤高负荷水平时有更显著的毒性。
    CD4 T细胞往记忆表型的分化对于维持CAR T药效具有反应有重要作用。这些工作表明,可以通过分析临床上病人来源的CAR T中CD4/CD8比例,有助于明确CRS发生和肿瘤负荷、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Reference
    Boulch et al., A major role for CD4+ T cells in driving 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during CAR T cell therapy,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0c4e9555635.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 | PIM1调控GBP1活性以抑制自身损伤并预防病原体感染
2023-10-11    Immunity Advances

    受感染组织中的细胞暴露于炎症刺激,包括内源性和适应性免疫刺激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尽管大多数组织驻留细胞没有被感染,但当暴露于IFN-γ时,这些旁观者细胞会表达一系列具有强大抗病原活性和具有自身损伤潜力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鸟苷酸结合蛋白(GBP)家族是一种典型的ISG、具有膜活性的鸟苷三磷酸酶(GTP酶)。
    GBPs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控细胞内微生物,最重要的是通过促进膜破裂和微生物配体的释放,以及通过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未感染的细胞如何保护自身免受GBP存在潜在的自我损伤能力,同时保持这些蛋白质对抗外界病原菌感染,目前尚不清楚。
    今日,来自英国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名为PIM1 controls GBP1 activity to limit self-damage and to guard against pathogen infection的研究性论文,该文章发现PIM1蛋白能够调控GBP1的活性,形成一种“保护机制”,来调节其攻击受感染细胞中微生物的能力。该发现阐述了GBP1和PIM1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弓形虫、衣原体、结核病以及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要点
    蛋白激酶PIM1可以调控GBP1的活性。在未感染的旁观者细胞中,IFN-γ信号传导诱导PIM1的表达,PIM1磷酸化GBP1,使其被14-3-3s蛋白螯合。这可以调控异常的GBP1活性,并确保细胞自身的活性(左图)。这种稳态的破坏导致GBP1去磷酸化和高尔基体靶向被破坏,最终导致细胞坏死(中图)。当弓形虫等病原微生物破坏IFN-γ的信号传导,耗尽PIM1并释放GBP1蛋白,然后攻击并调控感染(右图)。
    全文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IFN-γ诱导的瞬时激酶PIM1通过调节强效抗病原菌效应物GBP1的活性来保护IFN-γ信号的完整性并保护自身细胞膜。当病原体阻断IFN-γ信号传导进而降低PIM1水平,随后细胞将暴露于GBP1诱导的先天免疫反应。PIM1对GBP1的磷酸化调控揭示了一种IFN-γ依赖性调控机制,该机制保护未感染的旁观者细胞在病原体消除过程中免受先天免疫反应造成的自身损伤。
    参考文献:
    Fisch D, Pfleiderer MM, Anastasakou E, Mackie GM, Wendt F, Liu X, Clough B, Lara-Reyna S, Encheva V, Snijders AP, Bando H, Yamamoto M, Beggs AD, Mercer J, Shenoy AR, Wollscheid B, Maslowski KM, Galej WP, Frickel EM. PIM1 controls GBP1 activity to limit self-damage and to guard against pathogen infection. Science. 2023 Oct 6;382(6666):eadg2253. doi: 10.1126/science.adg2253. Epub 2023 Oct 6. PMID: 3779701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93ee956650a.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从结构上揭示RNA调节PRC2失活机制
2023-10-11    生物谷原创

    每个人类细胞都有一套完全相同的基因。在我们的细胞深处,一个名为 PRC2 的分子机器在决定哪些细胞成为心脏细胞、哪些细胞成为脑细胞、哪些细胞成为肌肉细胞或皮肤细胞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这个分子机器缺失或损坏,胎儿就无法正常发育。如果它发生突变,细胞就会不受控制地生长,癌症就会出现---这使得 PRC2 成为药物开发者热衷的对象。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研究PRC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 多聚核抑制复合物2)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特别是核糖核酸(RNA)是如何帮助它开启和关闭基因的。这些发现为人们为发育如何发生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开发治疗血癌、胰腺癌、结肠癌、白血病和小儿肿瘤等难治癌症的新疗法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9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inactivation of PRC2 by G-quadruplex RNA”。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化学助理教授 Vignesh Kasinath 说,“我们知道 PRC2 对发育和维持细胞身份极为重要,我们也知道 RNA 对它有调控作用。但从机理上讲,我们并不知道这是如何调控的。”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Kasinath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Thomas Cech及其同事们合作,利用最先进的“低温电镜”技术拍摄了PRC2的活动过程。这项技术是将样品冷冻到极低的温度,以保存其原始结构,然后用电子束以超过光速的速度照射样品,以生成超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
    先前的研究表明,这种由多种蛋白组成的酶复合物是一种有效的基因沉默剂,能有效地关闭对基因组特定区域的访问,从而使干细胞分化成特定的细胞类型。例如,在开始发育的心脏细胞中,它在抑制可能会引导心脏细胞成为肾脏细胞或肝脏细胞的基因方面发挥作用。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仍然是个谜。
    论文第一作者、Cech实验室博士后宋嘉瑞Jiarui Song说,“如果把PRC2看作一辆汽车,我们知道它到达目的地时会发生什么,但我们不知道如何把它开到目的地。”
    在冻结帧中捕捉发育
    为了找出答案,这些作者在实验室中合成了 PRC2 和 RNA,并利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最先进的 Titan Krios 电子显微镜设备(该设备能让人们在原子水平上对分子进行成像)首次拍摄了 PRC2 和 RNA 结合在一起的照片。
    他们发现,当一个RNA分子抓住两个PRC2蛋白时,它会像蛤壳一样以RNA为铰链将它们夹住,本质上是将它们的表面粘合在一起,这样它们就不能与DNA相互作用。这样,RNA 就能有效地使这种基因沉默剂沉默,使基因组中某些区域的基因继续启动,而其他区域的基因则保持“关闭”状态。Kasinath说,“RNA本质上就像一个检查点,确保PRC2只作用于基因组的某些区域。”
    通过在斑马鱼身上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和其他实验,这些作者证实了他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活细胞中的情况。
    这项研究首次在分子水平上确定了 RNA 如何调控 PRC2 的活性,为更有效地靶向治疗 PRC2 调控存在缺陷的疾病铺平了道路。Kasinath说,“了解这一机制有助于开发新一代基于RNA的疗法。这项研究奠定了这一基础。”(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Jiarui Song et al. Structural basis for inactivation of PRC2 by G-quadruplex RNA. Science, 2023, doi:10.1126/science.adh0059.
    2. How silencing a gene-silencer could lead to new cancer drug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9-silencing-gene-silencer-cancer-drugs.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a66e9552922.html
返回目录>>

香港大学研究发现,每多吃一口猪肉、牛肉,都会增加糖尿病、心脏病风险
2023-10-12    医诺维

    近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Red meat consump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s,and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大量食用加工、未加工的红肉,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每天多吃50克加工红肉,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6%,患糖尿病风险增加44%。每天多吃100克未加工红肉,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1%,患糖尿病风险增加27%。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3项CVD研究,包括446万名参与者,还分析了23项糖尿病研究,包括174万名参与者,分析了每天多吃50克加工红肉和100克未加工红肉,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在43项CVD研究中,未加工肉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年,加工肉的随访时间为12.8年。
    研究发现,对于未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100克,CVD风险增加11%,冠心病风险增长17%。
    对于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50克,CVD风险增加26%,中风风险增加16%,心力衰竭风险增加16%。
    在23项糖尿病研究中,未加工肉的平均随访时间为9.5年,加工肉的随访时间为9.2年。
    研究发现,对于未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100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7%。
    对于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50克,糖尿病风险增加44%。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加工、未加工的红肉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中较为明显,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红肉摄入量较高,蔬菜和全谷物摄入量较低,而在东方饮食中,全谷物和蔬菜摄入量较高,红肉摄入量较低。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荟萃分析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表明加工和未加工的红肉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结果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出于心脏、代谢健康的原因,应限制红肉的摄入。
   不仅如此,2021年3月,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cohort study of 493888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分析了50万人发现,每天增加25克加工肉,相当于一片培根,增加44%的患痴呆症风险。
    综上,结果表明,大量食用未加工和加工的红肉,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健康的饮食搭配才是王道,只有合理搭配才对健康有利。多数疾病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饮食有关,调节饮食模式,改善饮食结构,可能是最便捷的预防手段。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5dee9571073.html
返回目录>>

揭秘超千位百岁老人,长寿的秘密是,60岁后,血糖、肌酐和尿酸水平较低
2023-10-12    医诺维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老年科学》(Gero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Blood biomarker profiles and exceptional longevity:comparison of centenarians and non-centenarians in a 35-year follow-up of the Swedish AMORIS cohort "的研究论文。
    这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显示,长寿的秘密或在血液中,那些活到百岁的老人,从60岁开始,他们的血糖、肌酐和尿酸水平往往较低。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瑞典基于人群的AMORIS队列中44636名参与者,在64-99岁之间测量了参与者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并被随访了长达35年,研究人员比较了百岁老人和非百岁老人的血液生物标志物。
    总的来讲,在44636名参与者中,5851人(13.1%)在80岁之前去世,21234人(47.6%)在80-90岁之间去世,16327人(36.6%)在90-100岁之间去世,1224人(2.7%)成为百岁老人,其中,84.6%的百岁老人是女性。
    研究人员分析了12种与衰老或死亡率相关的标志物,包括与炎症、代谢、肝肾功能、营养不良和贫血相关的,具体来说,包括尿酸、总胆固醇、葡萄糖、丙氨酸转氨酶(ALAT)、天冬氨酸转氨酶(ASAT)、白蛋白、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肌酐、总铁结合力(TIBC)、白蛋白与营养。
    研究发现,从60岁开始,除了ALAT和白蛋白外,所有其他标志物都与成为百岁老人的可能性有关。
    具体而言,对于总胆固醇和铁,水平越高,成为百岁老人的几率越大。
    对于葡萄糖、肌酐、尿酸、ASAT、GGT、ALP、LD和TIBC,水平越低,成为百岁老人的几率越大。例如,很少有百岁老人在生命早期血糖水平高于6.5,肌酐水平高于125。
    对于尿酸,其水平与长寿存在剂量关系,与尿酸水平最高的人相比,尿酸水平最低的人长寿的几率高2倍。
    生物标志物与成为百岁老人的比例
此外,在百岁老人100岁的十多年前,与非百岁老人相比,百岁老人拥有更有利的生物标志物水平,并且在生物标志物水平方面相当同质。
    总体而言,那些活到百岁的老人,从60岁开始,他们的血糖、肌酐和尿酸水平往往较低,总胆固醇和铁水平较高。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比较了百岁老人与非百岁老人的生物标志物差异,尽管各组之间的差异很小,但研究结果仍然表明代谢健康、营养和长寿之间存在联系。
    综上,研究表明,百岁老人具有同质的生物标志物特征,突出了特定生物标志物在研究长寿中的重要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49ce95558a8.html
返回目录>>

Cell子刊:中山大学林园/梁剑开团队证实溶瘤病毒可增强DC疫苗抗肿瘤效果
2023-10-12    生物世界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林园、梁剑开等人在 Cell 子刊 Cell Reports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Oncolytic virus M1 functions as a bifunctional checkpoint inhibitor to enhanc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DC vaccin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证明,新型溶瘤病毒——甲病毒M1(OVM)可以通过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8+效应T细胞的浸润来增强DC疫苗的抗肿瘤效果。从机制上说,肿瘤细胞通过SIRPα-CD47免疫检查点对抗DC疫苗,而OVM可以下调DC中的SIRPα和肿瘤细胞中的CD47表达。此外,由于OVM上调了DC中的PD-L1,因此,将抗PD-L1抗体与DC疫苗和OVM疗法三合一,能够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活性,可作为一种很有希望的恶性肿瘤治疗策略。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溶瘤病毒M1(OVM)通过下调SIRPa-CD47的表达,解除其对DC疫苗的显性免疫抑制作用,进而增强DC疫苗的抗肿瘤效果,这为OVM作为DC疫苗强效佐剂的临床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0年,FDA批准了第一款基于DC的自体癌症疫苗——sipuleucel-T(Provenge),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在临床上,DC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工具,在治疗多种肿瘤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全球已开展400余项基于DC疫苗的临床研究,旨在治疗多种肿瘤类型,包括胶质母细胞瘤、急性髓系白血病、转移性结直肠癌、胰腺癌、高危黑色素瘤等。临床研究中大多采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来生成DC疫苗,其诱导纯度高,且相对容易从外周血中获得足够的细胞。
    虽然DC疫苗可以诱导肿瘤特异性T细胞,但其疗效仍然有限,主要原因是肿瘤中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以及肿瘤抗原表达不足。一方面,肿瘤细胞降低DC趋化因子或细胞因子的表达,限制DC的生存、迁移和浸润,并产生抑制因子抑制DC的分化和成熟。此外,在DC表面表达的免疫检查点(例如PD-1、PD-L1和TIM-3)也削弱了其功能。
    另一方面,肿瘤的低免疫原性和肿瘤相关抗原(TAA)的低暴露使识别理想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变得更加困难,而这些抗原在DC疫苗的制备中至关重要。这些影响导致肿瘤微环境(TME)中内源性DC的T细胞启动功能较差,可能限制DC疫苗的抗肿瘤效果。因此,克服TME的抑制作用,促进TAA的释放是提高DC疫苗治疗效果的潜在策略。
    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利用自然存在的或基因修饰的病毒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的策略,在临床和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有希望的效果。据报道,溶瘤病毒疗法也可以逆转肿瘤免疫抑制,促进抗原释放和递呈,产生抗肿瘤免疫,并与其他癌症免疫疗法联合使用取得显著疗效。
    因此,溶瘤病毒可能有能力减轻TME的抑制作用,增强DC疫苗的效力。此外,溶瘤病毒可以诱导I型干扰素(IFN)通路,促进IFN-α/β的分泌,这是DC功能和向适应性免疫反应过渡所必需的。
    甲病毒M1(OVM)是一种靶向MXRA8蛋白过表达和ZAP蛋白缺陷的肿瘤细胞的新型天然溶瘤病毒,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无致病性。此外,一系列研究也报道了OVM可以显著增加肿瘤微环境(TME)中T细胞的浸润,进一步提高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各种荷瘤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作用。然而,OVM是否具有增强DC疫苗抗肿瘤效果的潜力尚未得到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新型溶瘤病毒OVM强烈提高了DC疫苗对各种小鼠肿瘤模型的抗肿瘤效果。
    该研究进一步确定了SIRPα/CD47轴是肿瘤细胞如何抑制DC成熟和DC疫苗效果的关键免疫抑制机制。使用OVM治疗可以下调DC表面的SIRPα和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表达水平,从而减轻对DC的抑制,恢复其启动T细胞反应的功能。此外,OVM还可以诱导DC中PD-L1的表达增加,使用抗体阻断PD-L1,能够进一步增强OVM和DC疫苗联合疗法的抗肿瘤疗效。
    这些发现强调了溶瘤病毒OVM作为SIRPα/CD47免疫检查点轴的双重抑制剂的关键作用,表明了溶瘤病毒联合DC疫苗在未来作为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的潜力。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320e9571297.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成立
2023-10-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记者日前从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获悉,2023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博览会10月9日在江苏无锡开幕。论坛上,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正式成立,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是该联盟的牵头单位。
  据了解,成立该联盟的目的是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应急医学救援交流平台,集中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医疗专业力量,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为应急管理系统组织救援活动提供专业医学支持,实现全国范围内应急救援医疗专业资源共享、应急医学救援质量标准化,并辐射和带动联盟区域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
  该联盟以共享资源、协同救援、协作研究为主要工作内容,通过学术互动、救援教学、培训演练、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区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同时配合联盟成员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执行国家与地方的应急救援任务;协作开展应急医学相关研究,研发应急医学相关设备与用品,建设应急医学救援科研协作网络;指导联盟成员单位成立应急医疗救援队,联合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与消防救援队伍、国家安全生产救援队伍联勤联动,协同开展应急救援保障。
  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家医院加入该联盟。全国各地具有应急救援医疗优势的三级及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均可本着自愿原则成为联盟成员单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49.html
返回目录>>

(民生观) 增加儿童视角 完善城市规划
2023-10-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下午4点半,笔者路过一所小学,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被翘首以待的家长和各式私家车塞满了。放学的一瞬间,孩子们走出校门,大人们立刻迎上去,空气中夹杂着叫喊应答声、车辆引擎声。半个小时左右,熙熙攘攘的人群才逐渐疏散开去。
    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许多快乐的记忆都发生在放学路上。无人接送,同学们有说有笑,大家走着玩着、相伴回家。谁家墙头的果子熟了,哪家商铺学具又上新了,每天虽重复着同一条路线,但总有新奇的故事发生,最终成为我作文里的“一件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一天”“我最喜欢的……”。
    城市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面对现代街区和复杂交通,家长不敢再轻易放手。按照成人尺寸设计的公共设施,难免会对孩子使用造成困扰。城市高速运转的同时,孩子活动的独立性和安全性相对降低,需要成年人更多的陪伴和看护。
    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一定充满了孩子的欢声笑语。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儿童友好城市逐步从概念、规划,成为行动、共识。越来越多城市加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队伍,越来越多公共空间因为适应儿童的需求而变得完善起来。
    “1米高度”看城市,会发现同一个世界有着不同的“视界”。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就是要在“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中,推进城市、街道、社区多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建设,加大对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让儿童拥有更多跑起来、跳起来、玩起来的成长空间。
    “1米高度”看未来,今天的少年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儿童参与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儿童总有大人想不到的“小点子”,能看到大人忽视的“小风景”,儿童的期盼和建议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灵感源泉。对儿童而言,参与家庭决策、社区治理或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需要具备细致观察、主动适应、积极参与的能力,以及平等交流、清晰表达、倾听共情的能力。这些参与经历将有助于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为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最好的城市理应倾听儿童的声音、成就儿童的梦想。完善城市规划建设,不妨增加儿童视角,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这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希望,更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2日 13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22.html
返回目录>>

(纵横) 促进家居消费 助力美好生活
2023-10-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对许多人而言,家不仅仅是日常起居的空间,还承载着审美的偏好、幸福的想象。创造一个更舒适的家,是很多人奋斗的目标。
  在我国,家居消费已成为仅次于汽车消费的家庭第二大支出。最近,重庆市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多措并举促进和扩大家居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12条具体措施促进和扩大家居消费,干货满满,令人期待。以政策利好鼓励家居消费,除了有挖掘市场潜力的考量,也向社会释放出关注人居生活、改善生活品质的政策善意。
  优质的消费,往往能通过提升体验把幸福感具象化,家居消费尤其如此。家居消费涉及方方面面:从装修建材到家具电器,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从一室一屋到整个社区……它串联起一条长长的上下游链条,覆盖生活的细节点滴。从某种意义上说,促进家居消费提档升级,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也是打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路径。
  人是生活消费的主体,家居消费也要以便民为本。以《通知》为例,从其本身来看,它尊重居民消费升级的客观规律,增加供给、拓展场景、改善条件、提供保障,为居民营造更优消费环境;从其背景来看,重庆市正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被纳入其中,《通知》中的“发展社区便民消费服务”等内容,显示出便民、消费、发展环环相扣,共同服务于美好生活。
  家居消费的强势增长,背后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比如数字技术激活生活创意,物流优化盘活下沉市场,行业细分创造更多选择等。可以发现,是智能化、现代化、专业化,让家居消费成为风口。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相关企业要在提炼关键需求、聚焦消费热点上下功夫,将更多绿色、科技元素植入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对于家居升级的期待。
  家居消费的演变,是一部由生活写就的历史。家居消费的升级,也终归要在服务生活中落笔。当人们对自己的家展现出更高的品质追求,也是在为释放消费潜力蓄力。这样的力量,对于提振信心、激活市场,意义重大。
  (摘编自《重庆日报》,原题为《让家居消费服务于美好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2日 05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18.html
返回目录>>

生态环境部印发通知 明确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2023-10-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与现行的排污许可管理要求保持一致,明确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要求,指导地方依法有序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和开展排污登记管理工作,推动“十四五”期间工业噪声依法全部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
    《通知》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附件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实施范围、适用标准、实施方式、排污许可证内容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二是提出指导排污单位做好申请填报、加强排污许可证审核把关、组织开展排污登记工作、加强证后监管四项主要任务;三是要求做好组织实施、开展宣贯培训及强化帮扶指导三个方面的组织保障要求;四是规定排污登记表格式(工业噪声部分)内容。
    《通知》重点提出了推动落实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具体措施,主要体现在实施范围、实施时限、实施方式以及审核管理等方面。
    在实施范围方面,纳入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的为行业类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工业行业,且依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以下简称《名录》)应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进行排污登记的排污单位。《通知》未作规定但确需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根据《名录》第八条规定,提出其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建议,报生态环境部确定。
    在实施时限方面,落实《噪声法》《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通知》规定在2025年前完成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
    在实施方式方面,充分考虑减轻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发证压力,规定在《通知》发布前已经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无需单独重新申请,排污单位可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重新申请或变更排污许可证时,通过重新申请增加工业噪声相关内容。另外,《通知》规定了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事项可采用活页方式增加到排污许可证中,这也是优化完善排污许可证的一项新举措。
    在审核管理方面,《通知》压实了各方责任,要求排污许可证审批部门指导排污单位做好申报准备工作,强调建立排污许可证审批人员与噪声管理人员联合审核机制,提出噪声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工业噪声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的审核,重点审核许可排放限值、自行监测和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必要时可以联合执法管理人员开展现场核查,共同做好排污许可证审核把关、加强证后管理等具体要求。
    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推进《通知》顺利实施,生态环境部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做好组织协调。生态环境部将继续运用包保工作机制,指导地方有序开展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并适时开展现场指导;二是做好宣传解读。组织开展《通知》和《工业噪声技术规范》解读和技术培训,制定工业噪声排污许可证样本,提高对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的业务能力;三是加强证后监管。指导加强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监督执法,对未按照《通知》要求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工业噪声的,或未按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工业噪声的排污单位依法处罚。(中新财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uLUvaGuGp
返回目录>>

外媒:新加坡试用城市垃圾制成新生沙来保护东海岸
2023-10-1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海岸堆叠大沙袋是缓解海岸侵蚀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办法之一。新加坡开始试用城市垃圾制成的新生沙来保护东海岸。
    新加坡《联合早报》9日报道称,以前,新加坡会将天然沙填充的布袋沿着海岸堆叠起来,以防止海岸侵蚀,但很多沙子依靠进口。为了减少对进口沙的依赖,从而降低碳足迹,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和国家公园局联合推出新生沙袋试验计划。该计划从去年5月开始筹备,制作新生沙的材料主要为城市固体垃圾。据了解,新生沙的物理特性与普通沙子相似,经证实符合临时环境标准,可以取代建筑用料中的沙子。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和公园局表示,新生沙标志着将废弃物转为宝贵资源的关键一步,这是可持续的替代方案,在减少垃圾的同时延长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崔韦)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uO7cC044N
返回目录>>

法国人越来越离不开鸡蛋 人均全年消费将达229枚
2023-10-12    海外网

    海外网10月12日电 根据法国禽、兔和鱼类养殖技术研究所(ITAVI)开展的一项研究,自2023年1月以来,法国家庭购买的鸡蛋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近4%。
    据《费加罗报》10日报道,这项研究估计,2023年,法国人均将消费229枚鸡蛋,比2022年多了9枚。在食品行业陷入低迷的同时,2023年1月至7月,法国家庭的鸡蛋购买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3.8%。
    调查还显示,法国96%的受访者认为鸡蛋是必不可少的食物,90%的受访者认为鸡蛋物有所值,87%的受访者认为鸡蛋是动物蛋白的廉价替代品,97%的受访者认为食用鸡蛋对健康有益。
    法国十分之九的受访者认为,鸡蛋在法国生产是购买时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在经历了两年的禽流感疫情之后,鸡蛋生产行业的目标是增加产量,以减少进口份额。法国鸡蛋自给率从2021年的103%下降到2022年的96.5%。法国禽、兔和鱼类养殖技术研究所预计,2023年的鸡蛋产量将比2022年增长3.8%,但这一预测可能会被下调。
    报道指出,2023年10月13日是“世界鸡蛋日”。为了促进蛋品业发展,世界蛋品协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五设为“世界鸡蛋日”。(海外网-巴黎-鲁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uNm3kOZDb
返回目录>>

美国这两州再现禽流感疫情 19万只火鸡被扑杀
2023-10-1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11日电 综合美媒报道,近日,美国农业部在犹他州与南达科他州家禽中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痕迹,引发人们对禽流感疫情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暴发的担忧。
    据《今日美国》援引美国农业部消息称,10月4日与6日,分别在位于南达科他州和犹他州的两家火鸡养殖场发现禽流感病例,共计约19万只火鸡确诊并被扑杀。这是美国自今年4月以来首次在商业养殖场中发现禽流感病例。
    南达科他州兽医汤普森称,随着禽类迁徙季节即将到来,“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多禽流感病例。”
    另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的禽流感疫情使得美国47个州的家禽产商共损失近5900万只家禽,包括蛋鸡、火鸡以及肉鸡,政府损失超6.6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一次禽流感疫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uLWO2gcym
返回目录>>

人脑中发现新型“混合细胞” 或撼动神经科学基础
2023-10-12    科技日报

    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安德里亚·沃尔特拉宣布在人脑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
    据沃尔特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所述,这是一种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的新型细胞。这种细胞存在于小鼠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混合性质。此外,这些细胞对记忆以及大脑对运动的控制具有增强作用。
    多年来,沃尔特拉一直在向他的学生讲述被誉为“现代神经学之父”的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故事——
    1888年,卡哈尔在他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住所里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并开始在显微镜下研究人脑切片。他从附近的医院获得了捐赠的器官。一次,在观察脑切片时,他看到显微镜镜头另一端有一片“千丝万缕的丛林”。
    当他深入研究这片“丛林”时,最终提出了“大脑也是由单个细胞所组成的”这一新观点,其中,神经元是思维的“主角”。
    如今,沃尔特拉的新发现引起了神经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美国《每日科学》网站刊文称,该发现“撼动了神经科学的基础”。
    大脑有两大主要细胞家族
    构成大脑的两个主要细胞家族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卡哈尔发现的“大脑丛林”即神经元的密度出人意料。据西班牙《国家报》报道,只有1.5千克重的大脑中,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通常被称为灰质)与数万亿个突触相连。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大脑是一团分散的、物理上相互连接的网络。而卡哈尔则表明,神经元通过“亲吻”突触的方式进行彼此间的交流。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主任科学家、研究员刘石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些突触就像是“通讯站”。
    “神经元的主要职责是传递神经信号,包括电信号的生成和传导,以及与其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刘石平说,“我们所有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总体上依赖于神经元对信号的传导和处理,因此神经元也是一种能耗非常高的细胞。”
    一般认为,神经元被神经胶质细胞所环绕。神经胶质细胞具备多重功能,包括维护神经元的化学环境、提供营养物质、支持神经信号传导和处理,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其中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因其类似星星的形状被命名为星形胶质细胞。
    此外,刘石平介绍,大脑中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大致为1∶1。除了这两大主要细胞家族,大脑还包含一些其他类型的细胞,如微型胶质细胞等。
    新型细胞能与其他细胞通信
    此次发现的新型细胞是介于这两个大脑细胞家族之间的混合细胞,它不属于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这两个典型类别。
    当一个神经元受到电刺激时,它会向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释放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从而触发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突触传递,导致下一个神经元的激活。这种能力被广泛认为是神经元所特有的。
    现在,沃尔特拉团队宣布了他们的发现,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实际上也可以通过类似突触的传递方式与其他细胞进行通信。他们将这些新型细胞命名为“谷氨酸能星形胶质细胞”,并称之为“混合细胞”。
    刘石平表示,这种细胞不应被称为大脑中的“第三类”细胞家族,准确地说,它属于星形胶质细胞的一个亚群。所谓“混合细胞”,是因为它虽然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但却能执行神经元的部分功能。
    西班牙马德里卡哈尔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梅内德斯·德拉·普里达表示,这种星形胶质细胞亚群具有释放谷氨酸所必需的神经元分子机制的一部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输速度很快,只需要几毫秒,如果突触传递发生在一连串(多突触)的几个神经元之间,则需要长达几十毫秒。相比之下,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需要几秒钟才能传输信息。这种星形胶质细胞亚群的反应时间低于一秒,这更接近多突触反应。
    有望改变对大脑功能的认知
    普里达认为,这是“一项超越性的发现”,它将改变我们对大脑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理解。
    研究表明,这类细胞可调节神经元活动,控制着神经元的交流和兴奋水平。沃尔特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指出,新发现的谷氨酸能星形胶质细胞集中在海马体,这是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
    刘石平告诉记者,这次沃尔特拉研究的海马体对于短期和长期记忆形成以及运动控制等功能非常关键。海马体也是阿尔茨海默病初期最易受损的区域之一。因此,这一新发现对于理解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刘石平特别强调,这项研究暗示大脑中细胞类型的复杂性远超我们之前的认知,并且需借助更多的研究来深入理解这种复杂性。
    例如,全面开展“脑图谱计划”来绘制人脑细胞基因表达及其空间分布的特征,进行更为深入的细胞类型研究,包括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大脑的复杂性。此外,这些新型胶质细胞可能存在于多个物种中,但其功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开展跨物种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这些细胞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张佳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70.html
返回目录>>

浸出法制油存隐患、自热米饭是塑料…… 这些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2023-10-12    科技日报

  又到菊黄蟹肥时。不只螃蟹,恰逢秋收季,新上市的应季食物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不过,上个月一些关于食品的流言在网络中被大肆传播:浸出法制油存隐患、自热米饭是塑料、味精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面粉含大量滑石粉……弄得人心惶惶,严重影响了人们“贴秋膘”的兴致。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9月流言逐一进行盘点,帮您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浸出法制油存隐患?
  真相:是普遍采用的先进工艺
  花生油、大豆油、橄榄油、葵花籽油……这些老百姓日常吃的植物油9月登上了“黑名单”。一个题为《这些植物油你还敢吃吗》的视频上月在网络上被大量传播。该视频中的“养生专家”称,植物油的“浸出法制油和现代油脂加工工艺”存在安全风险,呼吁消费者多吃动物油,尽可能避免食用植物油。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公开发文进行了辟谣,指出浸出法制油是利用安全性溶剂将植物油料中的油脂提取出来,是一种先进的制油工艺技术。
  目前,浸出法制油已经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在发达国家,超过90%的植物油都是采用浸出法生产的。我国使用浸出法制备的油也占到了油脂总产量的80%以上,相关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从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的方法有许多种,除了浸出法,还有压榨法和水媒法等。”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中凯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无论是哪种制油方法,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研究和实验验证,相关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和最终产品均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并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成品食用植物油都是绝对安全的,消费者大可放心。
  对于“养生专家”鼓励大众吃动物油的观点,周中凯表示:“实际上,植物油与动物油一样,主要成分均为甘油三酯,不同的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不同。一般而言,动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丰富,植物油则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无论饱和脂肪酸,还是不饱和脂肪酸,都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二者适量摄入,都是有益的;反之,如果偏执于其中一种,则弊大于利。”
  自热米饭是塑料?
  真相:和塑料没有任何关系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自热火锅、自热米饭、自热面条等的出现,让一日三餐变得更加便捷。不过,自热米饭在口感和外观上与普通米饭相比有所差别,因此关于“自热米饭由塑料制成”的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甚广。
  对此,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自热米饭中的米主要有3大类:α化米饭、无菌米饭以及复合米。这3种米的原料都是大米,和塑料没有任何关系。
  α化米饭是将天然大米蒸熟、干燥、脱水以后获得的产品。无菌米饭则是将天然大米蒸熟后不干燥不脱水、直接进行无菌包装的产品。复合米是目前自热米饭行业大部分品牌采用的一种米,是将天然大米磨成粉末,再加入玉米淀粉、魔芋精粉等混合,而后加水做成米糊,再将米糊蒸熟烘干,压制成大米的形状后抛光。
  “这些经过加工后的米,只需外界给予较少的热量,就能够被快速做熟。”王浩说。
  “用塑料制大米,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在高温下会产生有害物质,根本无法食用。”王浩表示,随着自热食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自热米饭,其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味精加热后产生致癌物?
  真相:对人体影响微乎其微
  近来网络上掀起一波国货热潮,9月被冷落多年的国货老品牌——莲花味精也再度翻红。与此同时,当年“杀死”味精的流言——味精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也再次出现。
  对此,王浩表示,我国味精的制作原料以小麦为主,小麦中的谷氨酸钠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味精在进入人体肠道被吸收后,谷氨酸钠会被分解成谷氨酸。后者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可以在肝脏中参与糖代谢,降低血液中氨的浓度。谷氨酸还会在大脑中参与蛋白质及糖的代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脑及神经中枢的功能。因此,味精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益处。”他说。
  当温度超过120摄氏度,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就会与其他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而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人们之所以认为味精具有致癌性,就是因为焦谷氨酸钠是一类有致癌作用的成分。不过,在日常炒菜的过程中,饭菜温度极少能够达到120摄氏度。即便味精中的谷氨酸钠被转化为焦谷氨酸钠,量也是非常小的,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王浩解释道。
  王浩建议,由于焦谷氨酸钠也会降低味精的风味,因此炒菜时,味精最好在出锅前加入。这样不仅更健康,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味精提鲜的功效。
  面粉含大量滑石粉?
  真相:国家标准规定禁用该添加剂
  中国人的餐桌离不开各式各样的面食,如包子、饺子、馒头、面条等。然而,9月网络上流传着“面粉里的科技让人细思极恐”“面粉里的‘科技与狠活’”等视频,称“加工企业在面粉生产过程中添加了大量滑石粉等添加剂”。于是,一些网友对面粉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对此,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销技术分会发布严正声明指出,视频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
  周中凯解释,由于不同品种和地区的小麦,其蛋白质、淀粉等成分含量不同,且同一种小麦由外层至内层微量元素、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也会有变化。面粉生产厂会通过调整小麦的加工精度,以更好地满足不同食品加工的需求。
  “除了常见的高中低筋面粉外,市场上还有许多用于特定食品加工的专用面粉,如面包粉、馒头粉、蛋糕粉等。这些产品的名字虽然和普通面粉不同,但究其根本,它们均为以小麦为主体的加工产品。”周中凯说,“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以及地方性强制标准和法规对添加剂的使用品种、使用量等都有明确要求,面粉中不得添加滑石粉;相关厂家生产的产品也会被抽检,消费者可放心购买食用。”(记者 陈 曦)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64.html
返回目录>>

记忆和计算能力下降,可能是痴呆的早期症状
2023-10-12    搜狐健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魏翠柏教授介绍,痴呆的早期症状十分多样,其中大众最熟知,也是患者中最常见的就是记忆功能下降,记不住事情。
    其他包括:
    语言命名能力下降:知道一个词,但就不知道怎么形容;知道一种东西的用途,但就是想不起它的名字;
    计算能力下降:很擅长做会计类工作的人,突然不知道怎么买东西,不知道该花多少钱了;
    定向力障碍:患者找不到家,不认得家里人。
    其他还包括精神行为学的非认知功能障碍症状,比如把家里人当做敌人,有视觉幻觉和听幻觉,妄想虚构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晚间没有目的的踱步游走,攻击性行为等,这些也是痴呆的症状表现。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7443286_359980?scm=
返回目录>>

眼睛红得吓人?别急,让我来解答您的疑惑!
2023-10-11    搜狐健康

    眼睛红得吓人?
    别急,让我来解答您的疑惑!
    近期门急诊频繁出现眼睛红、眼球结膜下出血的患者,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得了严重疾病。
    其实,眼球结膜下出血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常常出现在一只眼睛上,没有明确的诱因。这是由于眼球结膜下的血管破裂或通透性增加导致的,血液在疏松的结膜组织中积聚成片状。因此,眼睛看上去非常红。
    眼球结膜下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与外伤、咳嗽、腹压增高等有关。不论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老年人更常见。这可能与老年人血管硬化、高血压、口服抗凝药物等全身情况相关。此外,随着天气转凉,血压波动和血管收缩,这种症状的出现也会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眼球结膜下出血并不需要治疗,它可以自行吸收。在出血发生的48小时内,可以用冷敷的方式处理患眼,48小时后则可以改用热敷。如果出血反复发生,或者患者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者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就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的问题。
    虽然眼球结膜下出血看上去很吓人,但实际上并不可怕,就像我们身上突然出现青紫一样。只是因为它出现在我们的眼睛上,我们格外关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只需要排除病因,消除疑虑,耐心等待它自行吸收。根据出血的多少,吸收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但通常不会超过两周。
    希望通过这篇小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眼球结膜下出血,并消除对这种症状的过度担忧。如果你或身边的人遇到这个问题,记得告诉他们,眼睛的红色并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疾病,而是一个可以自行缓解的症状。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7523337_110686?scm=
返回目录>>

秋冻,人人都适合吗?
2023-10-11    搜狐健康

    “秋冻”
    人人都适合吗?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是秋季穿衣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但秋天刚至的时候,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秋冻”就要一定挨冻吗?是每个人都适合“秋冻”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为啥会有“秋冻”的说法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秋天微寒的刺激,人们并没有及时增加衣服,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更为寒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有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秋天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这样人体更能适应即将来临的冬季。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和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存在着各种联系。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或阴阳变化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一旦打破这种规律,就即意味着人体健康平衡遭到破坏,如果长时间失调将进一步发展形成各种病症。
    这几类人群不适宜“冻”
    “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凡事都要有“度”。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
    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均不适宜"秋冻",必须需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加衣,以避免感寒,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或加重原有病情。特别提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以及有鼻炎、鼻窦炎的人,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和颈部,出门时最好戴个帽子和围巾。
    即便是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在早晚天气较凉的时候,也需要适当地增衣,比如可以加一件外套,这样中午热的时候,就可以很方便地把外套脱掉,也就是灵活地根据气温来增减我们的衣服,以“凉而不寒”为宜。当日照温度在15℃-20℃,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秋冻”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必须要适当增加穿衣,否则一味地扛着不添衣,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可能会生病。
    “秋冻”本意是为了增加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利于保持身体健康。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适量的规律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方式,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7523515_100853?scm=
返回目录>>

爱下班的朋友有福啦~长期上班没有休息,该怎么调节自己
2023-10-11    搜狐健康

    双节八天假已经结束好几天了,大家都从假期中走出来了吗?不开玩笑,连休八天假,让春雨君知道了时间过得有多快;连上七天班,又让春雨君知道了时间过得有多慢。
    上网冲浪完发现好多人跟春雨君一样,调休后连续工作一段时间,觉得浑身难受,疲惫不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连续工作会疲惫
    虽然调休本意是好的(大家有更长的时间可以游玩、消费),但调休的假期是借来的,总是要还的!!!
    为什么大家一想到要连续工作7天就会emo?这可不是你不想工作,感到疲惫是有理论支持的。研究显示,每周工作5天且每天8小时工作制是相对合理的。(超过这个限度都会让打工人感到疲惫)
    如果连续工作且得不到恢复,就会引起高血压、失眠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还会出现精神倦怠等心理[1]。长时间持续工作,人体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对于体力劳动来说,可能会对肌肉、四肢、骨骼、关节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损伤、劳损、外伤,引起腰椎、脊椎、颈椎等骨科疾病的发生。
    对于久坐党来说,可能会增加颈椎病发生的概率;久坐不运动,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如何对抗连续工作带来的疲劳?
    那如何应对这种疲劳,降低“班味”(形容上班人身上独有的疲惫)呢?不妨试试这几种方法:
    1、睡一个不起夜不做梦的好觉
    睡眠是人体最重要的恢复手段,能帮助我们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专家建议每个人每天都至少需要7-8小时的睡眠[2]。
    这里说的睡觉,不仅要睡够,还要睡得好。睡前可以泡泡脚放松一下身体,尽量不玩手机,避免各种电子设备的干扰,确保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同时避免在睡前喝咖啡或者吃其他刺激性食物。
    2、吃好每一餐
    假期各种聚餐少不了,美食大家应该都没少吃,有的人甚至一天要吃5、6顿,假期结束后胃有一定“落差”也会觉得不适,因此我们需要对饮食结构有一个调整: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食品,搭配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和健康的脂肪,少吃垃圾食品同时要注意控糖。除此之外确保每天饮水充足也很重要。
    今天还可以约朋友一起外食,吃些清淡的火锅是个不错的选择哦~周三怎么不算是周五呢!
    3、做一些舒缓的运动
    运动可以提升我们的体能,同时锻炼我们的大脑,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当然运动并不一定是剧烈的或者长时间的,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空闲时间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或者用读书、看报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放松的都能帮助我们调整身心。
    虽然本周连上7天班很痛苦,但是爱下班的朋友们也有福啦,本周可以下7次班!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7482605_313701?scm=
返回目录>>

吃大蒜真能杀菌、抗肿瘤?男子坚持每天生吃,3个月后胃病加重
2023-10-11    搜狐健康

    大蒜,这个常见的调味品,却拥有令人惊叹的医学价值。本文将深入探讨大蒜的起源、养分成分、医学应用、悬念以及一个重要问题:大蒜是否能真正抵抗胃病和癌症?
    大蒜的历史与起源
    大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0至2100年的古埃及,当时已有栽种蒜的纪录。在中国,大蒜首次由张骞自西域引进栽培,为了获取葡萄、苜蓿等,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这个古老的蔬菜一直扮演着人类饮食和医学领域的重要角色。
    大蒜的营养成分
    大蒜的鲜味和独特气味来自于其硫化物,如大蒜素。此外,大蒜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B6)以及微量元素。这些养分构成了大蒜的营养基础,为其医学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蒜的医学应用
    大蒜的医学应用是广泛的。它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感冒、消化问题、痢疾,甚至癌症。其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和免疫增强作用使其成为自然药物的明星。然而,大蒜是否足够强大,可以在胃病和癌症治疗中大显身手呢?
    大蒜与胃病
    张大叔的案例引发了我们的疑问。他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胃病症状,包括胃溃疡、胃炎,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医生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但他因费用而只服用了一些简单的胃药。张大叔听说大蒜具有杀菌和抗肿瘤的效果,开始坚持每天食用生大蒜。然而,他不久后再次就医,结果显示胃病加重,甚至出现癌变倾向。
    这一事件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大蒜是否真的有助于治疗胃病?虽然大蒜具有抗菌特性,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包括致病的幽门螺杆菌,但需要足够高的浓度和时间。因此,它可能对轻度胃病有一定帮助,但对严重病情可能无济于事。这也提醒我们,医学治疗是更可靠的选择,特别是对于胃病的重症患者。
    大蒜与癌症
    关于大蒜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有大量研究和争论。大蒜中的化合物被认为具有潜在的抗癌特性,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依赖大蒜作为唯一的抗癌策略。大蒜在癌症预防方面的效力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正如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自由是责任,而责任是自由的伴侣。" 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我们必须负起责任,不仅仅依赖自然的神奇物质。大蒜可以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但不应成为唯一解决方案。
    解释专业术语和名词
    在探讨大蒜的医学应用时,我们不得不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和名词。例如,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胃部细菌,与胃病和溃疡相关。此外,抗氧化剂是一类能够抵抗自由基损害的化合物,这些自由基可能引发癌症。了解这些专业术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蒜的作用机制。
    大蒜的正确使用方法
    如果你决定在日常生活中添加大蒜以增强健康,有几点需要注意。生吃大蒜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但你可以选择蒜末、蒜汁或蒜粉作为替代。这些形式仍然保留了大蒜的活性成分。此外,不要过量食用大蒜,因为可能引发胃不适或口臭。
    总结
    大蒜是一种令人着迷的食材,具有潜在的抗菌和抗癌特性。然而,它并不是解决严重胃病或癌症的唯一策略。我们必须谨记名人的智慧,自由伴随着责任。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医学治疗仍然是最可靠的选择。大蒜可以是你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不应成为唯一的信仰。在医学的道路上,谨慎而明智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7483843_120801354?scm=
返回目录>>

面对心源性猝死患者,如何抓住抢救的“黄金4分钟”?
2023-10-11    搜狐健康

    心源性猝死有前兆
    急救步骤要记牢
    01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步骤
    第一步:
    评估周围环境,确保现场安全。
    第二步:
    对患者状态进行判断。
    ①意识:轻拍双肩,耳边大声呼唤。
    ②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有无喘息或异常呼吸(不超过十秒)。
    ③脉搏:同时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非医务人员无需判断)。同时,大声呼救,指定在场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无在场人员时,自己迅速拨打,并同急救中心医务人员保持有效沟通。
    第三步:
    若患者无意识,呼吸、脉搏消失,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按压方式:双臂伸直一手掌紧贴患者胸壁,另一手掌重叠放在此手背上,手指交叉互握并翘起,掌根部用力。
    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幅度和频率:胸骨下陷5~6厘米(成年人),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双手不离开胸壁,频率100~120次/分。
    人工呼吸:清理气道异物,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一手捏鼻,嘴巴张大包紧患者嘴唇进行缓慢持续1秒钟吹气,吹气时余光观察患者胸廓是否微微起伏,放松捏鼻再次进行吹气。
    按压和通气比例为30∶2,按压和人工呼吸5个循环后重新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脉搏。
    第四步:
    若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按照AED操作流程(AED设备都配有说明书,不要发愁,按步骤操作,非常简单)进行自动除颤,可大大提高急救成功率。
    02
    心源性猝死前有哪些前兆
    心源性猝死前可能出现一些预警性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慌、呼吸不畅、头晕、大汗、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等,以及不典型的心绞痛,如腹痛、牙痛、左肩部痛等。
    03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法宝”。
    ①少熬夜,避免长期熬夜
    ②避免工作压力过大
    ③避免久坐不动
    ④避免暴饮暴食及不运动
    ⑤戒烟戒酒
    ⑥积极控制治疗基础疾病
    正确认识心脏病,才能保持健康
    得了心脏病平时没有症状就代表没事(×)
    心脏病绝大多数处于慢性发病状态,只要平时治疗规范,基本不影响寿命。
    但是,一些患者常常会有侥幸心理,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自我感觉良好,悄悄停掉了药物或者只应用“神秘偏方”,并且生活方式也不注意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体内的斑块开始不稳定,最终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这种严重事件。
    因此,确诊了心血管疾病,必须要坚持长期服药,定期复查,在正规医疗机构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不能自作主张。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7472197_114297?scm=
返回目录>>

脑卒中患者如何进行康复?
2023-10-11    搜狐健康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对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防止或减轻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真正造福于患者、家庭和社会。
    康复医学的不可替代性
很多人都认为康复可有可无,但是临床研究显示:及时、科学、足疗程的康复治疗在治疗疾病、功能恢复上,发挥着弥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的“黄金期”。
    康复可以让脑卒中患者重返社会
目前国内对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还未得到普遍重视,尤其对患者的心理、行为、智能和言语障碍,失用、失认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为提高工作能力及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脑卒中康复意义重大,脑卒中经过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60%患者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此外,30%处于工龄的患者第1年能回归工作。
    脑卒中康复需要抓住“黄金期”
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康复介入。
    脑卒中轻中度患者,发病24小时后可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宜早期开始,以脑卒中后3个月为康复治疗黄金期。
    及时、规范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早期辅以康复治疗,只要充分掌握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条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严密监护,便能改进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患者花费。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手段主要包括: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系统、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及训练系统、重复经颅磁刺激、镜像治疗、经颅直流电及冲击波等治疗,可以治疗运动障碍、抑郁、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疼痛等卒中后遗症。
    运动功能康复
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影响病人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促通技术:利用各种神经生理反射原理,促进肌肉收缩或减轻肌肉痉挛。
物理治疗:利用光、电、热、冷、水和机械等多种物理因子进行康复治疗,以改善脑血循环、促进肌肉收缩、降低过高的肌肉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和挛缩。
医疗体育:1)肌力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助力运动和抗阻运动等;2)平衡及步行训练,包括练习坐位、立位平衡,由辅助、自行支撑逐渐达到独立坐、站,继之练习动态平衡,扶助、自行走路;3)医疗体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在肢体肌力有一定恢复之后,训练患者尽最大努力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更衣、排尿、排便、进食等。
作业疗法:医疗体育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做有计划、有目的、有实用意义的活动训练,如缝纫、绣花、绘画、书写、珠算、棋牌及各种球类等文体活动。
    吞咽功能的康复
脑卒中病损累及脑干、双侧 大脑半球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时可出现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障碍和构音障碍,患者常因此而导致误咽,引起呼吸道感染,进而使卒中病情加重,甚至由此而导致死亡。
    脑卒中病后表现吞咽障碍, 须严格控制不予喂食,而应用静脉补液补充营养,后如果吞咽功能仍未恢复,则须鼻饲饮食,待病情相对稳定后进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首先进行间接训练,包括颈部活动训练、口腔周围和舌肌运动训练、鼓腮及面部按摩,并进行呼吸训练和咳嗽训练。
    有一定成效后再进行直接吞咽训练,是在口咽腔清 洁的情况下带管练习空咽动作,也可用冰块刺激口腔、舌根及咽部以提高吞咽肌的反射功能。吞咽训练时使病人取坐位,头颈稍向前屈,以提高吞咽肌功能,一侧延髓病损、一侧舌咽、迷走神经受损患者在吞咽时可头颈转向麻痹侧,使咽腔的麻痹侧缩小,健侧的食道口扩大,可使食团易于通过食道口,减少梨状窝食物残留,每次吞咽前吸足气,有意识地摒住呼吸,封闭喉部,吞咽后轻轻咳嗽,有助于保持呼吸道清洁。
    早期选择有适当粘性、不易松散的糊状有味食物,避免米粒分散的食物,吞咽功能好转后转为流质饮食,如饮水仍不呛咳则可拔胃管逐渐转为正常饮食。在吞咽功能训练中始终注意口咽腔清洁,每次进餐前后均进行口咽清洁护理,如有呼吸道感染现象,则暂停做吞咽功能训练。
    言语功能训练
失语和构音障碍等语言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其康复训练主要包括:
    1)Schuell刺激训练法,利用听觉刺激等多途径的语言刺激,即在听觉刺激同时给予视、触、嗅等刺激,最大程度地促进其语言功能的恢复和再建,其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训练;
    2)认知、记忆、思维刺激法,包括语义认知作业、语义记忆作业和语义思维作业等;
    3)口形发音训练和唇舌功能训练;
    4)手势交流的训练;
    5)阅读、书写训练;
    6)构音障碍的康复训练,包括舌、唇、下颌运动功能训练,鼻咽腔闭锁功能训练和呼吸发音训练等。
    认知、心理障碍的康复训练
认知、心理障碍的康复训练与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训练同时结合起来进行。给患者看实物,讲述图片内容,或阅读、看电视后与患者交谈,帮助其加深理解并回忆其主要内容,促进其认知和记忆的康复。
    卒中后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焦虑和抑郁。情感改变表现为易激动、强哭、强笑等。脑卒中后抑郁较为多见,表现为淡漠、言语减少、 声音低微、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食欲及性欲减退,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对病人讲清疾病的性质,功能恢复的过程以及康复训练中如何配合医师尽快恢复神经功能,鼓励病人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
    排尿排便障碍的康复
脑卒中后便秘的发生率较高,老年人胃肠蠕动缓慢,长期卧床、少渣饮食、食量减少以及卒中后精神心理等因素均可诱发便秘。
    多渣饮食、腹部活动、腹部按摩可对便秘有一定作用,能离床活动病人尽量多作活动,以促进其胃肠蠕动。
    卒中后的排尿障碍少数为尿失禁,多为尿潴留。对尿失禁病人可用男女不同形式的收尿器,防止尿床并诱导其排尿。对尿潴留患者应在膀胱内达到一定尿量时即诱导、促进其排尿,因膀胱内尿量过多会加重其排尿困难,采取适当体位,可用热敷、听流水声等方法诱导其排尿。
    总之,对于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介入越早,并发症越少,最后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727404863_100082537?scm=
返回目录>>

(共建“一带一路”·卫生合作) 卫生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2023-10-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8月27日,中国(江苏)第三十二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眼科医生董莉莉(右)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为当地患者检查。
  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从派遣医疗队、实施人才培养,到传染病防控、开展卫生援助,再到推广中医药、签订合作协议……中国积极深化同各国在卫生健康领域交流合作,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卫生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为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
  “增进非洲人民的健康福祉”
  不久前,非洲疾控中心采购官员特斯法耶·海勒米查和同事们搬进了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新办公楼,“能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新楼工作,真是太好了!”说起新的办公环境,海勒米查很高兴。
  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对非合作旗舰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于今年1月竣工,总建筑面积为2.35万平方米,建设项目包括可容纳400余人的办公楼、配有3种等级共10个实验室的实验楼等,是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
  “非洲疾控中心的大型办公楼和多个实验室正是我们急需的!”非盟农业、农村发展、蓝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委员若泽法·萨科说,该项目有助于加强非洲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
  今年6月,中方为非洲疾控中心组建了一支14人的技术服务团队,进行为期3年的技术服务及维修保障工作,并为非方相关人员提供系统性培训。会议系统配备的同声传译可以帮助非洲各国的工作人员无障碍沟通;会议系统的摄像头有追踪功能,可自动将发言人的图像显示到大屏幕上……“这些智能、人性化的功能给非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技术服务组组长杨宇杰说。
  作为中非友谊和团结协作的标志性建筑,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将进一步助力中非双方开展公共卫生技术合作,帮助非洲国家筑牢公共卫生防线。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表示:“这是非中合作的成果,有助于增进非洲人民的健康福祉,彰显非中坚实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
  “我又能看到了!感谢中国医生!”
  走进吉尔吉斯斯坦卫生部下属国立医院眼科住院部,来往患者正有序排队登记、检查。阿依古丽老人面带微笑,亲切地用中文“你好”向中国医生打招呼。“我老伴明天就要手术了,我相信他很快就能恢复视力!”阿依古丽期待地说。
  阿依古丽的老伴是医院最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塔兰特·穆塔利波夫。穆塔利波夫曾是一名医疗专家,一次因公受伤导致视力受损。为了治疗眼疾,多年来,夫妇二人辗转多地求医,都因老人的病情严重、手术难度高而未能如愿。
  中国医生为穆塔利波夫带来了康复的希望。9月12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7名医疗专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医疗队携带全套医疗设备抵达吉尔吉斯斯坦,在首都比什凯克开展为期14天的白内障复明医疗救治工作。这是中方践行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民众免费实施2000例白内障手术承诺的实际行动,也是中吉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密切合作的重要内容。
  经过一系列细致、专业的检查和操作,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侯宪如成功将带有矫正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穆塔利波夫的眼睛,同时还针对他既往因公受伤引发的瞳孔粘连和角膜粘连,进行了瞳孔成形、角膜粘连清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手术后第二天,当覆盖的纱布从眼上被轻轻移开,穆塔利波夫激动地说:“我又能看到了!感谢中国医生!”
  此次活动中,医疗队共筛查376人,完成33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并在当地举办了多场眼科教学培训活动及学术交流会,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带教方式培训当地医生。吉国立医院眼科主任巴克特古丽·马梅托娃表示,中国医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材料和设备,还传授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中国的无私帮助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希望吉中医疗卫生合作越来越深入。”
  近年来,“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活动带着中国医疗团队、设备和技术走出国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合作,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医疗队受到当地民众热烈欢迎,许多患者等在诊室外,向中国医生们致谢。“患者的信任和感谢,让我们深受感染和鼓舞。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为增进当地民众健康出一份力。”中方专家组领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鲍永珍说。
  吉尔吉斯斯坦议会议员埃森别科夫娜表示,感谢中方医疗队的辛勤工作,感谢他们为当地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未来,希望吉中医疗卫生合作不断密切,友好情谊不断加深。”
  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
  “很高兴柬埔寨也有了中医诊所”
  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坐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闹市区,医院主体是一栋中国援建的综合性医疗大楼。走进干净明亮的中医门诊区,几名病患正在候诊区等待就诊。50多岁的金边市民娜塔患有肩颈痛,这是她第二次来这里诊治。“很高兴柬埔寨也有了中医诊所,我们有了更多优质的就医选择。”
  2022年3月,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抵达柬首都金边,在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开设中医门诊,建设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一年多来,医疗队持续发挥中医药临床诊疗独特优势,在柬推广中医药文化,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截至今年9月,医疗队治疗患者近2万人次;在柬埔寨全国开展30余次健康科普讲座和义诊,服务柬埔寨民众超过6000人次。
  如今,越来越多的柬埔寨民众对中医药文化产生兴趣,中医门诊吸引了不少当地民众前来就医,许多外省的患者也会驱车几个小时专程来就诊。51岁的患者廷华家在西哈努克省西哈努克市。一次车祸导致他的右侧肩膀肿痛,无法活动,他专门赶到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中医门诊求助。中国医疗专家为廷华实施了手法复位术,配合中药帮助治疗后,廷华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中医治疗很有效果,感谢中国医生!”廷华说。
  中医药的出色疗效得到了柬埔寨民众的广泛认可。目前,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中医门诊每天接诊患者超过60名,复诊率达66.8%。柬埔寨卫生大臣秦拉表示,希望柬中继续推进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建设,深化柬中在传统医学等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两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医疗队队长远庚表示,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将继续通过在柬开办中医药文化研修班、举办传统医药论坛等形式,在当地推广中医药知识和疗法,并邀请柬埔寨医护人员赴中国交流学习。
  (刘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2日 17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25.html
返回目录>>

今年以来,消费行业各品牌强化合作、推动产品创新——跨界营销靠啥吸引消费者?
2023-10-1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通过推出跨界联名款、加快产品矩阵创新等方式,不少老字号正在焕发新生机。图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众多老字号餐饮品牌亮相首钢园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体验区,吸引观众参观、品尝。
  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摄
  今年以来,不少知名品牌推出兔年主题的联名产品,在产品中融入中国生肖文化和中国风元素,受到消费者欢迎。图为在海南省海口国际免税城陈列的大白兔奶糖联名款手提包。
  新华社记者 郭 程摄
  在中国消费市场上,年轻群体正在成为主力。满足这一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是不少品牌发力的重点。
  10月9日,瑞幸咖啡官宣与“猫和老鼠”联名,推出新品“马斯卡彭生酪拿铁”。上线首日,瑞幸抖音直播间涌入大量年轻消费者,线上售出超50万份,一度登上团购带货榜第一名。
  此前,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推出的联名咖啡酱香拿铁单品首日销量超542万杯,单品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随后与巧克力品牌德芙携手推出的“茅小凌酒心巧克力”也迅速售罄。各类品牌联名和产品创新不断涌现、玩出新花样。这些产品为何能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火起来?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消费新趋势?
  产品创新破解流量密码
  “19元喝茅台,太值了!”9月4日,酱香拿铁一经发售就火爆全网,多家瑞幸门店里排起长龙。北京市民小姚告诉记者:“我当天先在外卖平台上点了一杯,结果等了2个小时都没送到,就趁着午休去店里排了30分钟的队,终于尝到了。加冰的酱香拿铁味道还不错,虽然酒味不重,但能尝出醇厚的酱香。”
  尝鲜,是许多人购买酱香拿铁的主要原因。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杯酱香拿铁是自己喝到的第一杯茅台。在北京读大学的小赵告诉记者,酱香拿铁零售价38元/杯,但用完优惠券只要19元/杯,这个价格能够尝到茅台,值得。酱香拿铁包装上印有“美酒加咖啡,就爱这一杯”的宣传语。采访中,有的消费者坦言平时不喝酒但爱喝咖啡,有的则是不喝咖啡常喝酒,“美酒加咖啡”的组合正好吸引了这两类群体。
  今年以来,多个品牌推出跨界产品。5月,喜茶携手FENDI(芬迪)推出系列品牌活动,其中特调产品“FENDI喜悦黄”上线3天售出超150万杯。“19元拿下人生第一个奢侈品”“这是我离FENDI最近的一次”“感谢喜茶送我FENDI”,社交平台上,年轻消费者分享着自己的快乐。6月,LV(路易威登)在上海市中心联合3家咖啡店开设限时书店,买2本书可获赠1个LV帆布袋。据了解,所售书籍最低290元/本,也就是最低580元可获得1个LV帆布袋。活动期间3家咖啡店门庭若市,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前来买书、打卡。
  接连打造爆款产品的跨界营销,怎么定义?业内人士分析,跨界营销是品牌营销的一种方式,跨界的“界”是人为设定或长期形成的,指的是从品牌主要经营领域跨到其他领域,是一种品牌延伸。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跨界营销等产品创新模式已成为流量密码。通过推出跨界联名产品,将两个不同领域的品牌进行联结,不仅可以分享彼此的用户群体和市场,还可以创造新的品牌价值,带来口碑和业绩的双丰收。
  刚刚推出新品的瑞幸,就抓住了这一流量密码。从与椰树椰汁联名推出生椰拿铁,到联名维多利亚的秘密推出桂花龙井,再到与贵州茅台联名推出酱香拿铁,一系列跨界联名产品为品牌增添了活力,成功树立起年轻、时尚的品牌形象。
  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品牌跨界营销并非新鲜事,为啥有些产品可以火出圈?
  先看品牌自身——以最新推出的“马斯卡彭生酪拿铁”为例,瑞幸咖啡本身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和稳定的消费群体,而“猫和老鼠”作为全球知名动画,在中国消费者中具有广泛知名度,更是不少消费者童年的回忆,具有独特的品牌价值。此次新品一推出,社交平台上就有不少网友评论:“童年回忆!必须拿下”。
  跨界营销的火爆,体现出消费者心态的变化。随着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愿意尝试新事物。
  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是一些品牌进行跨界联名的初衷。茅台集团董事长丁雄军表示:“本次与瑞幸合作开发的酱香拿铁,每一杯都含有53度贵州茅台酒,实现了浓郁酱香与咖啡醇香的完美融合,可以带来双倍的品饮愉悦。茅台与瑞幸首次合作,希望创出美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瑞幸咖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郭谨一也表示,此次双方战略合作的出发点,是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更优体验的产品与服务,这是两个品牌匠心品质、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完美结合。
  今年以来一系列跨境联名产品的推出,背后透露出对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关注。酱香拿铁被称为“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新品“马斯卡彭生酪拿铁”不到10元即可拿下,19元就能拥有FENDI,580元就能获得一个LV帆布袋……在好奇心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了贵州茅台、FENDI、LV等品牌。
  酱香拿铁的成功能否复制?
  专家分析,跨界营销要想取得成功,有3个关键因素。一是品牌与跨界点的契合,例如咖啡与茅台都是饮品,契合度较高;二是品牌自身的品牌魅力,例如FENDI、LV等品牌本身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市场关注度,猫和老鼠具有独特的品牌魅力;三是延伸领域要与原领域相关,跨界合作的两个品牌气质要相符,例如喜茶与FENDI,虽然是两个领域的品牌,但都具有年轻气质,合作选取的“FENDI喜悦黄”既是品牌代表颜色,也能给人一种年轻活泼的感觉。
  实现“1+1>2”的效果
  跨界营销能为品牌带来哪些好处?
  为品牌增加话题性,增加品牌记忆点。专家指出,品牌的关键点就是认知,必须在认知基础上创造品牌价值。但如果跨界营销只是提高了知名度,而没有聚焦到清晰的认知上,是不能为产品带来价值的。酱香拿铁和“FENDI喜悦黄”都是具有较高话题性的产品,引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为品牌增加了讨论度和记忆点。
  拓展消费群体,为品牌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提升。今年5月,茅台冰淇淋上市一周年庆典活动中,丁雄军曾透露,未来要加大研发酒心巧克力、含酒饮品、棒支、软冰等新产品,建立不同类型、不同价位、特色显著的产品矩阵。业内人士分析,各知名品牌的一系列跨界产品,是改善单一消费结构的有益尝试。成功的跨界营销能够实现“1+1>2”的效果,赋予品牌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实现企业多样化经营目标。
  但是,对跨界营销也要理性看待,谨防“热得快凉得更快”。同时,并非所有的跨界产品都取得了成功。
  在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看来,一些老字号、老品牌与网红联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联名有助于提升品牌关注度,好的跨界营销,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新价值,传递品牌文化,重塑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老字号的联名产品昙花一现。如何持续吸引并留住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是老字号品牌搞跨界联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跨界联名不能只是“一锤子买卖”,品牌要思考长期计划,才能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1012/c14739-40093627.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