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2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9-21
更好呵护患者健康 我国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收录86种罕见病 2 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总结暨第五轮示范区启动会在宜兴召开 6 开“战斗或逃跑”的秘密——T细胞减压后成为更勇猛抗癌“斗士” 8 对衰老Say No!Science: 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首次证明抗衰药物 9 恋爱选择相似or互补的人?Nature子刊研究近8万对情侣发现, 12 睡眠不足危害大!全球50个国家约22万人大型研究显示:亚洲人睡得又少又差! 14 实施10项重点工程 任务项目化清单化 云南加快构建整合型医卫体系 18 数千年间,脑容量下降了约10% 人类的大脑是怎么“丢”的? 23 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省级全覆盖 在家门口享受更便利生活 25
2023-09-21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李恒、田晓航)记者20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根据《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收录86种罕见病。目前,我国共有207种罕见病纳入目录。 记者了解到,《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收录的罕见病共涉及17个学科,包括血液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儿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出台,为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未来罕见病诊疗保障事业的推动,提升罕见病诊疗能力、促进药物可及、健全患者保障体系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让更多罕见病患者看到希望。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李林康介绍,《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医生对罕见病的认知,后续通过诊疗指南、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临床医生罕见病诊疗能力,推动罕见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让更多罕见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更好呵护他们的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342.html
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 2023-09-21 健康报
■截至今年7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6.7%,世界排名第一 ■在我国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国际论文中,临床医学论文有7篇 本报讯 (记者 赵星月 实习记者 朱建朋)“我国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首次排在世界第1位,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均排在世界第1位;在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中,分布在医学领域的论文数量较多。”9月20日,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暨中国一流科技论文世界影响力评价论坛”在京举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赵志耘在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时说。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由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国内的论文共同组成。《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59.58万篇,比2021年增加11.53万篇,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7.89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31.69万篇。医学领域的卓越科技论文数量较多,临床医学和中医学的论文数量都达到2万篇以上。在2022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较多的医疗机构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255篇)、解放军总医院(1494篇)、北京协和医院(1159篇)分列前三位。 近2年间发表的、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被称为热点论文。在2013—2023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被称为高被引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6.7%,世界排名为第1位;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为5.79万篇,占世界总量的30.8%,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16.2%,世界排名为第2位;在2013—2023年中国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国际论文中,临床医学论文有7篇。 在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属于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统计报告》显示,在2022年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较多的医疗机构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380篇,排在世界第3位;被引用次数为1771次,排在第3位;篇均被引次数为4.66,排在第2位。 《统计报告》还分析了中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国际引用情况,以客观反映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根据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第一作者论文数为68.20万篇,其中,26.35万篇论文被引用,即年被引率为38.63%,被世界(除本国外)论文引用的论文为10.76万篇,被国际引用占比为43.30%。2022年引用中国论文的国家有159个,美国最多,为1.34万篇;《国际分子科学杂志》引用中国论文最多,为2453篇。 《统计报告》指出,根据2018—2022年被引论文机构类型演化情况分析,医疗机构被国际引用占比显著高于其他机构类型。即年被引率排名第一的医疗机构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36.71%;被国际引用篇数、被国际引用占比和被国际引用次数排名第一的均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别为698篇、54.92%和1234次;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一的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均为1.83次/篇。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1/490809.html
中国疾控中心赴上海调研医防协同工作 2023-09-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全国疾控领域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9月13日在上海胜利召开,为更好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医防协同、医防融合,9月14日,国家疾控局规财法规司信息处,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网安处和湖南省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对上海市疾控中心和上海同仁医院进行了调研。 调研会议听取了上海市疾控中心和同仁医院有关机构背景、信息化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规划、疾病监测和医院传染病报告和工作建议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调研人员参观同仁医院发热门诊使用智能插件报告传染病和发热症状的情况。 调研交流围绕“监测协同,促进疫情早发现”这一重点内容展开,直击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共商解决方案,为医防协同,医防融合落地实施提供了新思路,达到了预期目标。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9/t20230920_269677.html
中国疾控中心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2023-09-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使命任务和“十个坚持”原则的重要指示,以信息化创新推动中心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12日,中心在南区(南纬路)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沈洪兵主任、卢江书记等中心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上,信息中心和网安处分别就《中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0年)(征求意见稿)》和《中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2023-2030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汇报,严俊副主任通报了近期中心网络安全情况,与会领导和专家还针对两份征求意见稿文件进行了充分讨论。 沈洪兵主任在总结时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乃至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支撑保障,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特殊地位。要从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和疾控体系建设的高度出发,秉承“高度重视、形成共识;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统筹建设,共建共享;创新驱动,提高能力”的原则,统筹谋划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为中心各项业务工作提供支撑,为国家疾控局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为全国疾控体系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的工作目标。 中心直属各单位党政负责人、总部各处室负责人、卫生信息首席专家等60余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9/t20230920_269675.html
2023-09-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保藏中心)建设发展,中国疾控中心再那吾东·玉山副主任于2023年9月18日召集专题会议,调研指导中心病原微生物保藏工作。中心实验室处,传染病所、病毒病所、艾防中心保藏工作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交流。 会上,实验室处相关负责人围绕病原微生物保藏的工作背景、现状以及国家保藏中心建设发展思路作了汇报,传染病所、病毒病所、艾防中心保藏相关负责人分别提出了相关工作意见和建议。听取汇报后,再那吾东·玉山副主任对国家保藏中心建设发展前期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国家保藏中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长期以来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他强调,应在前期良好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国疾控中心二期工程进度安排,统筹协调国家保藏中心硬件设施建设与运行机制建设,确保国家保藏中心建设发展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9/t20230920_269676.html
信息中心召开卫生健康监督信息系统专家咨询会 2023-09-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受国家疾控局委托,开展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管理工作,负责保障国家级卫生健康监督信息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并编制印刷完成卫生监督信息统计报告汇总表。为顺利完成委托工作内容和要求,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于2023年9月8日在北京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了国家疾控局综合监督一司、监督二司相关领导和北京、浙江、山东、湖北、广东和陕西省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卫生健康委监督局相关业务和系统管理领域专家,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和卫生标准处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万明副主任主持会议。 会议围绕国家卫生监督统计报告汇总表的数据质量和统计结果汇总的问题,对现有的国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和数据质量控制、与省级系统间数据交换和管理以及系统建设和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各位专家介绍了省级卫生监督系统数据管理和原国家卫生健康委监督中心数据质控的工作方式。建议国家层面应与省级层面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工作机制与反馈机制,加强系统数据质控管理,进一步统筹基础数据的管理。与会专家还建议升级改造国家信息报告系统和省级基础版业务系统架构,重点考虑建立数据标准,以便后续跨部门综合监督与数据互通共享。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9/t20230920_269679.html
2023-09-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加强环境所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9月6~8日环境所在天津市蓟州区组织开展2023年环境卫生应急演练。王林所长、姚孝元副所长参加活动,并对环境卫生应急工作提出具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环境所卫生应急队员、保障人员、教练员等共计40余人参加了演练。 姚孝元副所长在动员讲话中指出,作为应急队员首先提高政治站位,遵守纪律、服从指挥,须同时具备组织协调、现场动员、资源调度、编制方案、快速评估、沟通交流以及防护救助等多种能力,以适应应急现场错综复杂的情况;应急队伍建设要加强动态评估,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调整。 本次演练设定的情景为某地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大量人员被困、道路房屋损毁,水、电停用、通讯中断等复杂情况;主要考察内容包括队伍行进、营地搭建、现场快速评估与流行病学调查、水样采集与速测、安置点卫生、报告撰写等;为保障演练的各环节间的衔接稳妥,设置了处置组、保障组、宣传组,三组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有序地实施各环节任务。 在演练总结会上,各应急分队提交了工作报告并作汇报,参演队员对演练内容认真回顾、积极发言、总结评估。王林所长在现场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并对本次演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本次演练准备充分,分工明确,协作高效,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对应急演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应急队员在实战时务必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保持镇定,以积极、不畏艰难的心态去应对困难;二是应急队员要提高社会动员、报告起草、归纳总结、现场风险评估、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能力;三是应急队员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帮助当地群众提升健康素养,达到全员参与和配合落实卫生应急措施,四是要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保密和安全意识,保护公众健康,保障数据安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9/t20230920_269680.html
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总结暨第五轮示范区启动会在宜兴召开 2023-09-20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9月15日, 江苏省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总结暨第五轮示范区启动会在宜兴召开。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疾控处处长陆伟、主任科员孙超、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宜兴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史中武出席会议开幕式。江苏省疾控中心性病与艾滋病防制所管文辉所长主持会议。全省参与第四轮与第五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的各设区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处处长、疾控中心分管主任及艾防科科长,第四轮及第五轮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处处长及疾控中心主任共一百余人参加会议。 陆伟处长首先作动员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我省第四轮5个国家级示范区和8个省级示范区在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扩大检测和治疗、社会综合治理、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等领域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创新策略措施探索,表扬了示范区在引领各地艾滋病防治各领域工作中发挥出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要求第五轮示范区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卫生、公安、教育、宣传等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争取突破政策瓶颈,解决当地的艾防难点问题;要扩大干预检测的覆盖面,提高干预和检测的精准度;要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对防治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要注重探索创新,针对老年人、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等艾滋病防治重点人群开拓思路,提高病例发现水平及治疗覆盖面。他强调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按照财务管理要求规范使用示范区工作经费。接着,江苏省疾控中心性病与艾滋病防制所主任医师刘晓燕和闫红静分别对我省艾滋病流行形势及第五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作会议专题报告,明确了艾滋病防治现状和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第五轮示范区的各项工作指标与任务。 会议邀请了相关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大会交流:宜兴市卫健委副主任莫晶交流了该市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老年人群“四合一”综合防艾模式,从提高HIV抗体筛查、确定高危行为场所对病例追踪溯源、联合市五院关“艾”之家门诊实现患者心理干预、开发防艾宣传折页及微视频,并借助“红丝带高危干预宣传工作队”开展宣传教育四个方面,实现老年人群HIV筛查覆盖率和治疗率稳步提升;南京市疾控中心朱正平科长作了题为“部门联合推进预防艾滋病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报告,提出联合公安部门,利用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违法犯罪和卖淫嫖娼人员HIV抗体检测以及控制违法犯罪人员恶意传播艾滋病,开展病例溯源追踪工作,利用大数据助力失访病例的追踪及随访管理依从性教育;苏州市疾控中心赵秀萍科长交流了艾滋病扩大检测的策略,探索在老年人、青年学生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开展HIV筛查的策略措施;启东市疾控中心施殿刚主任分享了在省市疾控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当地初高中(职中)成立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讲师团,在25所学校开展常态化防艾宣教的经验做法。 最后,朱凤才副主任作总结发言,他要求各示范区将艾滋病与猴痘联合防制,认真开展重点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高危行为发生原因,做好防制效果评估。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309/t20230920_75891.html
2023-09-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深度思维”(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能工具“阿尔法错义”(AlphaMissense)已对2万种人类蛋白质中的7100万种可能的错义突变进行了检测,通过找出哪些小突变可能具有破坏性,来帮助医生确定导致遗传疾病的“罪魁祸首”。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几乎每个人出生时都携带有50—100个父母没有的突变,这导致了个体之间巨大的基因差异。对医生来说,对某个病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找出病因极具挑战性,因为可能有成千上万个突变与这种疾病有关。“阿尔法错义”应运而生,旨在预测这些基因突变是否有害。 由于碱基置换,与某一氨基酸相对应的密码子变成其他氨基酸的密码子,其结果使合成的蛋白质的活性发生变化或失去活性,这样的突变称为错义突变。每人体内平均携带约9000个错义突变,但在所有可能发生的7100万个错义突变中,科学家只确定了其中0.1%的错义突变的影响。 “阿尔法错义”并非要厘清错义突变如何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或稳定性,以及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反,它会将每种可能的突变蛋白质的序列与“阿尔法折叠”(AlphaFold)训练过的蛋白质的序列进行比较,查看它看起来是否“自然”,看起来“不自然”的蛋白质会被评为潜在有害。 在对已知突变开展测试时,“阿尔法错义”的表现优于其他方法。研究人员评论道,“阿尔法错义”在几项不同的性能测试中“表现优异”,将有助于科学家确定哪些致病突变应优先研究。不过,错义突变只是众多不同突变中的一种。DNA片段也可以被添加、删除、复制、翻转等。此外,许多致病突变不会改变蛋白质,而是出现在参与调节基因活性的序列附近,在确定病因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313.html
开“战斗或逃跑”的秘密——T细胞减压后成为更勇猛抗癌“斗士” 2023-09-2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张梦然)即使对于杀伤性T细胞这种免疫“斗士”来说, 全天候寻找和摧毁敌人——癌细胞,也可能会筋疲力尽。2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小鼠和人体组织样本中发现了杀伤性T细胞耗竭与身体交感神经应激反应(“战斗或逃跑”)之间的关系。 研究团队发现,β受体阻滞剂(一类已经用于控制人体血压和心率的药物)可抑制杀伤性T细胞和交感神经应激反应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杀伤性T细胞,从而更有效地对抗肿瘤。 新研究在交感神经应激反应与免疫系统对癌症的反应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还证明了将β受体阻滞剂与现有免疫疗法配对的好处,通过增强杀伤性T细胞功能来改善癌症治疗。 研究人员称,免疫疗法彻底改变了癌症患者的治疗方式,但对许多患者依然无效,新发现为恢复肿瘤中T细胞的活力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介导身体的压力反应,也称为“战斗或逃跑”反应。然而,人们对神经如何调节对感染或癌症的免疫反应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此次通过在小鼠和人体组织样本中使用各种癌症和慢性疾病模型,研究了交感神经对杀伤性T细胞的影响。他们发现,交感神经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通过ADRB1受体与T细胞结合。耗尽的杀伤性T细胞会表达更多的ADRB1受体,使T细胞能够“倾听”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令人惊讶的是,ADRB1受体还会反过来抑制T细胞的功能,使它们在对抗癌症方面变得更糟。 由此,研究人员测试了如何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ADRB1相互作用的方法,从而预防杀伤性T细胞耗竭。下一步,他们将研究更多的人类癌症组织样本,以丰富这一重磅发现。 【总编辑圈点】 杀伤性T细胞专门识别和攻破癌症,但它们也会“累”。现在,科学家们扩大了对筋疲力尽的杀伤性T细胞周围环境的理解,从而更多地认识到为什么它们“打不动了”。新成果具有非凡的实用意义,因为β受体阻滞剂已在临床上使用,因此有望尽快在癌症患者中实施新的抗癌方案。不久的将来,我们或可看到医生用β受体阻滞剂靶向,创造出更具耐力的杀伤性T细胞,抵抗疲劳同时更有效地“剿灭”癌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312.html
对衰老Say No!Science: 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首次证明抗衰药物 可逆转衰老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2023-09-20 生物谷原创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将氧和养分通过血液泵送到全身,确保我们的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也开始经历衰老的过程,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心律失常。为什么衰老的心脏常常失去节律呢? 近日,来自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DZHK)的团队首次证明了老年时左心室血管和神经系统交界处出现的神经退化现象。在压力下,心脏更难根据心率和脉搏对相应的需求做出反应,也因此失去了节律,但使用抗衰老药物可逆转此现象。该研究题为“Aging impairs the neurovascular interface in the heart”,发表在Science杂志。 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形成复杂的、高度分支的网络,这些网络经常相互依赖且在功能上相互联系。血管-神经排列是由作用于内皮细胞 (EC) 的神经源信号或者由神经纤维排列的血管信号介导的,因此,信号蛋白、Eph/ephrin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 等可调节血管和神经元,并延长或抑制轴突生长。任一分支的不平衡都会导致心律失常。然而,衰老是否在细胞和机制水平上对心脏神经支配产生影响尚不清楚。 衰老导致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纤维衰退 研究人员首先探讨了衰老对老年小鼠神经密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3个月大的雄性幼鼠相比,18个月大的小鼠心脏的轴突密度显着降低,在老年雌性小鼠中也观察到神经元密度的类似下降。 来源:DOI: 10.1126/science.ade4961 衰老引起的神经密度降低在左心室(LV)中尤为明显,而右心室(RV)的神经支配在老年和年轻小鼠之间是相当的。心外膜区域随年龄的下降程度不如心内膜下和心肌区域那么强烈,但高倍图像显示老年心脏中心外膜下轴突密度也出现了强劲下降。 为了评估神经退化开始的具体时间点,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时程研究,结果显示总神经密度在 16 个月时就已经下降,并在 22 个月时进一步下降。 来源:DOI: 10.1126/science.ade4961 心脏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纤维支配,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感觉神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衰老心脏中的神经血管相互作用 为了确定神经密度下降是否可能继发于年龄相关的毛细血管稀疏,研究人员对 22 个月内的毛细血管密度进行了组织学评估,结果发现神经减少不是由毛细血管稀疏引起的,而是可能继发于毛细血管功能失调以及脉管系统中神经导线的改变。蛋白质表达验证证实了老年小鼠心脏中基因semaphorin-3A ( Sema3a )的上调并且还表明 semaphorin-3A 主要由表达在血管细胞中。 来源:DOI: 10.1126/science.ade4961 内皮Sema3a受 miR-145 调节 并诱导去神经支配 由于Sema3a的过度表达和缺失都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和心室颤动,因此作者研究了可能控制年龄诱导的Sema3a诱导的上游途径。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及实验验证,结果证明miR-145- Sema3a轴调节衰老心脏中的心脏神经密度。 来源:DOI: 10.1126/science.ade4961 内皮细胞衰老诱导去神经支配 分离的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 EC 的大量 RNA 测序数据证实,衰老标记基因主要在衰老的心脏 EC 中上调。Sema3a的表达和其他神经排斥因子在衰老得分最高的 EC 中得到增强。这表明内皮衰老可能导致神经元排斥或死亡。 为了确定干扰体内细胞衰老是否可以预防老年心脏的心脏去神经支配,作者用 5 mg/kg 达沙替尼和 50 mg/kg 槲皮素治疗老年小鼠,这是一种抗衰老药物组合,可通过靶向抗凋亡途径减少衰老细胞的数量并延长体内寿命。进一步研究发现,Senolytic 治疗导致衰老细胞减少的同时,老年小鼠心脏中的总神经密度以及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也得到了恢复。Senolytic 治疗还消除了与年龄相关的内皮功能损伤,因为它抑制了年龄引起的毛细血管周长的增加,并改善了离体主动脉 EC 的生长。 来源:DOI: 10.1126/science.ade4961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证明衰老会降低心脏的轴突密度。衰老引起的轴突密度下降与 miR-145 减少及其靶标神经元排斥信号 semaphorin-3A 的去抑制有关,后者会导致心脏电不稳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如果使用靶向药物(称为 senolytics)来限制这些“衰老”细胞的数量,神经细胞会再次生长,心脏会重新获得对脉搏调节的自主控制。然而,未来的研究必须证明这种疗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转移到人类身上。 总之,这些与年龄相关的神经支配丢失可以通过用抗衰老药物治疗小鼠来逆转,这项研究也帮助我们朝着更好地理解心脏病复杂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也开辟了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f07e92733aa.html
2023-09-20 生物谷原创
说起抑郁症,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在如此“卷”的时代,压力无处不在,为了生计奔波劳累,为了学业拼命熬夜,濒临奔溃的情绪无法及时排解,日积月累,越来越多人患上抑郁症。当面对抑郁症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或是我们有什么方法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变得更抗压,抗抑郁?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青年研究员团队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Mental Health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高可降低57%的抑郁症患病风险,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健康生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我们的大脑结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进而对预防抑郁症起到保护作用。 DOI: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研究样本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研究者纳入了参与生活方式因素评估的287282人。在这些人中1.25%的人被归类为遵循不良生活方式,38.90%的人遵循中等健康生活方式,59.85%的人遵循良好健康生活方式,其中12916人在9.01年的中位随访期内出现了抑郁症。 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患抑郁症风险 研究者分析了生活方式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发现每一个因素都独立地与抑郁症显著相关,其中相比于不健康类别的生活方式,健康类别显示出较低的抑郁风险。结果显示: 不喝酒或适量饮酒使抑郁风险降低11%; 健康饮食使抑郁风险降低6%; 定期体育锻炼使抑郁风险降低14%; 从不吸烟使抑郁风险降低20%; 健康的睡眠使抑郁的风险降低22%; 低至中度的久坐行为使抑郁的风险降低13%; 频繁的社会联系使抑郁的风险降低18%。 进一步,研究者根据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评分划分了三个生活方式类别,结果发现,相比于不良生活方式,中等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健康生活方式患抑郁症的风险分别降低了41%和57%。 DOI: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遗传风险和生活方式对抑郁症的影响 研究者分析了遗传风险和生活方式对抑郁症的影响,根据抑郁症遗传风险,将参与者划分为低、中、高分组。结果发现,相比于高分组,中和低分组的参与者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除此之外,当遗传风险得到控制时,生活方式越健康,患抑郁症的风险越低。当结合遗传风险和生活方式时,相比于高遗传风险和不良生活方式参与者,低遗传风险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参与者患抑郁症的风险得到最为显著的降低。 DOI: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进一步,研究者还发现高遗传风险但生活方式良好的参与者患抑郁症的风险低于中或低遗传风险但不良生活方式的参与者和中等遗传风险和中等生活方式的参与者。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个体的遗传风险高低,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对预防抑郁症具有重要的保护效应。 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表明,生活方式和抑郁症之间存在保护性因果关系:生活方式得分每增加1分,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35%。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健康生活方式预防抑郁症的重要性。 DOI: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生活方式降低患抑郁症的潜在机制研究 为进一步阐明为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研究者结合影像、生化等数据对这一关联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首先,在神经影像方面,发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更大的苍白球、丘脑、杏仁核和海马体等脑区体积相关,这些脑区在认知控制和情绪调节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其次,研究团队发现健康生活方式与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等免疫代谢指标显著相关。 DOI: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此外,根据综合生活方式评分、心理韧性量表(PRS)、免疫代谢标志物、脑结构成像和抑郁等数据,研究者最终纳入18244名参与者用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来进一步揭示生活方式和抑郁之间关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最终发现这一机制涉及生活方式、大脑功能、代谢功能、遗传和抑郁。总而言之,此研究表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预防抑郁症。 DOI: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小结 很多人虽然知道抑郁症,但也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个疾病的层面上,如何缓解抑郁症?如何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等等问题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一问三不知。看了这篇文章后,知道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极大的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Zhao, Y., Yang, L., Sahakian, B.J. et al. The brain structure, immunometabolic and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festyle and depression. Nat. Mental Health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4220-023-00120-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225e92732e2.html
恋爱选择相似or互补的人?Nature子刊研究近8万对情侣发现, 2023-09-20 生物谷原创
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夫妻之间会越来越相像,无论是相貌、身材到气质、行为、人格特征乃至整个精神面貌甚至健康状态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形似性,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夫妻相”。 虽然“夫妻相”的确切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但无论从经验学还是科学研究的测试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夫妻相”存在的合理性。 这种“夫妻相”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人说在两人相识前就存在相似的容貌,往往也拥有着共同的爱好,行为习惯等,就如俗语说的“天生一对,地设一双”,两个人天生就会因为相似的习性而志趣相投结为伴侣。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是夫妻二人经历岁月,生活习惯趋同,相互影响以至由内而外越发相像,会有类似的人格特征和思维方式,从而有了类似的表情,看起来容貌越发显得“像一家人”了,并且行为习惯也越发地一致。 然而,目前仍然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相似性,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来探究伴侣之间的相似性。 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Université de Lausanne)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文“Evidence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human partners based on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f 22 traits and UK Biobank analysis of 133 traits”通过几个不同特性对伴侣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得出人类伴侣之间相似性的证据。 研究对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流行病学家和遗传学家经常研究的22个特征的伴侣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以及将孟德尔随机化应用于英国生物库(UKB)中79,074对伴侣的数据,调查了133个特征的伴侣相似性。 伴侣之间的22项特征常见的有智商分数(IQ score),政治价值观(Political values)、吸烟情况(Smoking)、喝酒情况(Drinking)、BMI、身高(Height),除此之外还有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敏感性(neuroticism)、一致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开放性(openness)等(图2)。 Meta分析的结果发现,异性情侣间有81.8%的特征是相似的。在22个特征中有18特征的双端rmeta(the mean correlations for the meta-analysed)值大于0,Bonferroni矫正有显著性。研究发现三个最低的估计值分别是外向性(rmeta = 0.08)、神经敏感性(rmeta = 0.11)、一致性(rmeta = 0.11)(图3)。 在Meta综述以及UKB伴侣人群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异性情侣在一系列特征上基本一致,包括政治和宗教观点、教育程度、对待事情的态度、行为特征以及以及智力水平等。同时,重度吸烟或酗酒以及滴酒不沾的人也倾向于和志同道合的人结为伴侣。 对133个UKB数据中的特征进行分类,分为6类来探究伴侣之间特征的相关性:人体测量的数据(anthropometric)、健康相关(health-related)、心理方面(psychological)、行为方面(behavioural)、人口统计和家庭(demographic/family)、物品使用(substance use)(图4)。 在UKB的调查数据中发现异性情侣间大多数特征(88.72%)的伴侣相关性达到了Bonferroni 校正的显著性,并且教育程度是相关性最高的特征。所以说情侣间的差异虽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种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相反,情侣间如果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和爱好更容易进一步发展。 然而,伴侣之间的相关性往往被一些社会和人际效应所影响,比如说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如果伴侣也有吸烟爱好,那么戒烟的可能性就很低。另外还有研究发现结婚会使男性饮酒量减少,但是使女性的饮酒量增加,而离婚则显示相反的结果。 最后阐述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篇Meta分析的数据样本绝大多数来自于欧洲和美国。其次UKB招募的人群年龄广泛在40至69岁之间,健康状况不成比例。最后无法考虑父母对于伴侣选择的影响。由于上述原因,Meta分析以及UKB数据的研究结果不太可能推广到全国所有人群。 综上,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伴侣间存在相似的特征,不仅包括外在的特征上,如身高、外貌和体型,也在更深层次的特征上进行了探究,如政治观点、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和智力水平等。这种相似性,可能有助于双方在相互交往中,产生更多的亲近感和共鸣,往往有助于伴侣之间关系的长久性。 参考文献: 1、Horwitz, T.B., Balbona, J.V., Paulich, K.N. et al. Evidence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human partners based on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f 22 traits and UK Biobank analysis of 133 traits. Nat Hum Behav (2023).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179e92729c0.html
睡眠不足危害大!全球50个国家约22万人大型研究显示:亚洲人睡得又少又差! 2023-09-20 生物谷原创
你工作日每天睡几个小时呢?你已经有多久没有享受过愉快放松、睡眠充足的周末了?《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2023》显示,2022 年中国民众每晚平均睡眠仅仅为7.4 小时,而7小时睡眠对于忙碌的打工人来说已经算睡眠KPI达标了。稍微计算一下,每天晚上12点睡觉,早晨7点起床……等等,这不就是我的作息吗? 好不容易挨到了周末,本来应该是一家人放松娱乐的日子,却总忍不住打开笔记本工作?亦或忙着应对学业、忙着处理人情世故、忙着照顾孩子家庭、忙着在虚拟网络里畅游?本来应该让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解放心灵、释放压力的周末,也成为了不那么轻松的一天。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睡眠与认知中心的研究人员与芬兰Oura Health Oy公司合作,在Sleep Medicine杂志发表了最新研究[1],结果显示,通过分析来自22万Oura Ring用户平均每人242晚的睡眠数据,亚洲人不仅睡得晚、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也低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而且亚洲人工作日睡眠变化更大,但在周末时不会延长睡眠时间,欧洲人周末的睡眠时间比亚洲人长,不同国家在一周内睡眠变化方面的差异值得进一步关注。 doi: 10.1016/j.sleep.2023.08.010 研究者指出,除了睡眠时长外,关于什么是标准睡眠的概念,特别是在睡眠如何应对挑战方面,受到的关注较少。此外,大多数睡眠研究都是在美国和西欧进行的,世界各地人们睡眠方式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应对睡眠不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领域。 基于此,研究人员分析了从 50 个国家约 22万名可穿戴设备用户那里获得超过 35 万次夜间睡眠的睡眠测量,平均每个人贡献了大约242个晚上的数据。并使用多元回归来评估居住国对睡眠时长、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工作日睡眠变异性、周末睡眠延长和社交时差的影响。 基本睡眠的特征,包括睡眠开始时间(SOT)、清醒时间(WT)、总睡眠时间(TST)、睡眠中期时间(MST)、睡眠开始潜伏期(SOL)、睡眠开始后清醒时间(WASO)、卧床时间(TIB)和睡眠效率(SE=(TST/TIB)*100)。 工作日睡眠变异性,通过计算一周内四到五次每日测量的标准差得到,然后将这些每周测量的变异性平均起来,得出全年工作日总体变异性的估计值。 研究表明,亚洲人的睡眠时间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少了大约45分钟,亚洲人也往往比欧洲人睡得晚,而欧洲人又比北美和大洋洲的人睡得晚。醒来时间也出现了类似的模式,也就是说,亚洲和欧洲的人比北美和大洋洲的人醒的也晚。 数据还显示睡眠效率SE和国家之间存在关联,效应大小表明,性别和国家对SE的影响最大。SE的跨国范围为3.21%,从斯洛伐克的87.37%到日本的84.16%,而女性SE(87.41%)比男性(84.94%)高2.47%。 进一步研究表明,较短的睡眠与较低的SE有关。在国家层面上,睡眠时间最短的国家也是睡眠质量最低的国家。其原因可能是那些可能导致睡眠不足的因素(例如,次优睡眠环境、护理、生活压力源、疾病)也可能导致睡眠中断和睡眠效率降低。 周末和工作日的睡眠差异方面,一般来说,人们在周末的睡眠时间比工作日长 5-25 分钟,具体取决于他们所在的国家;人们在周末晚睡15-35分钟,晚醒30-60分钟。 在工作日总睡眠时间TST、性别、年龄、年龄和国家(及其双向交互作用)预测周末/工作日TST差异的模型中,工作日TST对周末TST差异的影响最大,负回归系数表明较短的工作日TST与较长的周末睡眠延长有关,提示周末多睡可能确实反映了补觉。然而,也存在国家的影响,这表明即使在考虑了工作日睡眠时间的影响之后,国家层面对周末睡眠行为也有显著作用。 不仅周末和工作日的睡眠方式有所不同,工作日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时长也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工作日睡眠开始时间SOT、清醒时间WT和总睡眠时间TST的变化显示,一般来说,亚洲人在工作日睡眠时间和睡眠时长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变异性,而欧洲和大洋洲人表现出最小的工作日睡眠变异性,北美介于两者之间。效应大小表明,在个人和国家层面,工作日TST变异性与工作日TST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睡眠时间的高变异性与较短的睡眠有关。 综上所述,在全球范围内,亚洲人整体睡眠状况较差,表现为夜间睡眠时间较短,开始时间较晚。并且睡眠效率较低,工作日睡眠变异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研究表明,睡眠不良对健康具有巨大负面影响,再勤劳也得好好睡觉呀! 近日,一项研究[2]表明,通过建立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的认知功能受损的失眠小鼠模型,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PCPA小鼠海马体中164种蛋白质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研究者进一步在潜在标志物中鉴定关键调节因子,发现促多肽(Ptn)的表达与认知功能显著相关,表明Ptn介导睡眠不足诱导的认知障碍。并且,Ptn在小鼠海马体中受到遗传反式调节,并与人类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提示我们,睡眠不足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 另外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退休CHARLS纵向调查的研究[3],发现在睡眠时间小于7小时的参与者和睡眠轨迹稳定在较短时间的女性中,观察到癌症发病率升高的风险。较短的夜晚和总睡眠时间都与癌症的高风险相关,但因性别而异。 因此,关注睡眠健康刻不容缓!愿你我都能真正卸下一天的疲倦,好好睡觉,吃嘛嘛香,坚持运动,这应该是成年人最顶级的养生了吧。 参考文献: [1]Willoughby AR, Alikhani I, Karsikas M et al. Country differences in nocturnal sleep variability: Observations from a large-scale, long-term sleep wearable study. Sleep Med. 2023 Aug 10;110:155-165. [2]Zhou Y, Li H, Liu X, et al.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and Systems Genetics Analysis Reveals that PTN Is Associated with Sleep-Loss-Induce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Proteome Res. 2023 Sep 1;22(9):2936-2949. [3]Ning D, Fang Y, Zhang W. Association of habitual sleep duration and its trajectory with the risk of cancer according to sex and body mass index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Cancer. 2023 Jul 1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666e92730d8.html
反食品浪费促营养健康 2023-09-21 健康报
记者 段梦兰 近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落实中央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指示精神,相关部门将联合开展反食品浪费促营养健康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以科学控制食堂油、盐、糖等使用量为重点,推动各级机关营养健康食堂建设。 根据工作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食品使用台账制度,推动实现每月油、盐、糖逐步递减;加强营养指导人员配备,督促指导食堂避免浪费,落实“三减”工作;改良烹饪方式和优化提升配餐服务,避免烹饪和就餐环节食品浪费;改善供餐服务营养指导,鼓励食堂进行餐饮食品营养标识,指导按需取餐,合理膳食;创建反浪费促健康饮食环境,加强反食品浪费、合理膳食宣传教育。 根据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以上率下、以机关带系统,通过逐级倡导,带动各级机关单位食堂全面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促营养健康工作要求,引导建立正确健康观、科学膳食观,培养“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弘扬“勤俭节约、饮食有节”的优良作风。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1/490813.html
四川印发医疗机构公卫责任清单 2023-09-21 健康报
(特约记者 喻文苏)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发出通知,印发《四川省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2023版)》。根据《清单》,医疗机构应承担15大类、87项公共卫生工作责任。通知要求医疗机构将《清单》作为操作手册和管理台账,对标对表加强培训和工作落实,大力推进医防协作融合。 通知指出,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疫情管理、传染病诊疗管理、结核病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专病管理、重点传染病哨点监测、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监测与报告、死亡报告、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公共卫生项目、医防结合工作组织落实等公共卫生责任。 通知要求,该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组织领导、公共卫生相关管理科室统筹协调、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临床科室具体落实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在2023年9月底前,成立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独立设置公共卫生科或指定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责任的科室,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整合现有院感科、预防保健科、应急办等科室的职能和资源,依照分工各自承担相应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责。 通知强调,应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引导、强化考核监督,督促指导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等方面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医防协同发展。医疗机构应主动加强与属地疾控机构的协作配合,建立全专结合、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服务模式,健全资源共享、人才流动、交叉培训工作机制,高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疾控机构应强化对辖区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工作统筹、培训指导和考核评价,促进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有机融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1/490811.html
甘肃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直报 2023-09-21 健康报
(特约记者 王耀 林丽)近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印发《甘肃省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网络直报路径建设方案》,要求进一步提升全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准确率和时效性,保障监测网络直报工作质量,减轻基层报告压力,切实发挥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作用。《方案》提出,甘肃省人民医院、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作为第一批建设单位,于9月30日前开始直报路径建设。 《方案》要求,通过医院诊疗信息系统医生工作站与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连接互通,运用智能关联填报、自动跳转报卡等技术,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相关信息自动化生成与传输,替代手工二次录入,大幅提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准确率和时效性。 《方案》提出,确定66家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和97家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作为第二批建设单位,于12月31日前完成直报路径建设工作,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直报;确定65家二级医疗机构,作为第三批建设单位,于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直报路径建设工作,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直报。 《方案》强调,将各地医院诊疗信息系统与国家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对接直报工作情况纳入年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绩效评价,将各医疗机构对接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度大型医院巡查等工作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确保按时限高质量完成。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1/490804.html
青海进一步强化包虫病综合防治 2023-09-21 健康报
特约记者 吴黎 从近日召开的青海省包虫病综合防治现场推进会上获悉,《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自9月1日起实施,该省将以此为契机,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总体防治策略,全面提升州县级医疗机构包虫病救治水平,持续有效控制包虫病流行。 据介绍,近年来,青海省强化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包虫病防治工作,发挥省、州、县、乡四级诊疗体系作用,做好患者术后随访,保证治疗效果。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建设青海省包虫病防治信息平台,推动人群筛查、包虫病患者信息等相关数据实时互通。农业农村、公安、水利、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紧紧围绕源头防控,有效落实“四位一体”防治策略。各地、各相关部门通过开展包虫病防治知识进机关、学校、社区、牧户、宗教场所、厂矿、旅游景区等“七进”活动,持续宣传包虫病防治知识。截至2022年年底,该省实现包虫病流行区常住人口筛查全覆盖,现症患者救治覆盖率达到100%,人群包虫病患病率下降至0.14%,具备手术指征且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实现动态清零,包虫病严重流行态势得到有效控制。 推进会提出,要全面实施以控制传染源、健康宣教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健全常态化监测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运用,巩固强化基层防治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患者救治与随访管理,强化省级诊疗中心—州(市)级诊疗基地—县级诊疗救治站—乡(镇)诊疗管理站的分级诊疗联动机制。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1/490805.html
京津冀推动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2023-09-2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潘俊强)日前,记者从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上获悉,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发布一系列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政策方案,推动北京养老项目向河北省等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携手打造养老服务现代化建设区域协同的先行区、示范区。 京津冀三地将建立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三地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工作会议,每季度就协同发展的工作进展和困难问题进行会商协调。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动实现三地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服务信息、养老服务资源等开放共享。 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推进京津冀养老政策协同的若干措施》和《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协同工作方案》。三项政策聚焦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按照“统一规划、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同质同标”原则,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养老项目协同、政策协同、人才协同、医养协同、区域协同、行业协同,鼓励老年人养老享老,即“一个机制、六个协同”。由此建立更加紧密高效的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工作推进机制,实现京津冀养老服务、社会保险有效衔接;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合作交流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人才资源互补、有序流动,养老服务质量同步提升;加快推动在京优质养老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向津冀地区延伸布局,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保费用直接结算,京籍老年人异地养老、异地就医更加便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272.html
实施10项重点工程 任务项目化清单化 云南加快构建整合型医卫体系 2023-09-21 健康报
(特约记者 陆继才)近日,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指出,利用3年时间,实施“强学科”“强县级”“强基层”“管慢病”“控疾病”“重妇幼”“强辐射”“固支撑”“强人才”“新爱卫”10项重点工程,加快构建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计划》提出,建设呼吸、心血管病、肿瘤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高水平医院,稳步提升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纳入“百县工程”的县医院80%以上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5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57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域内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 《计划》提出,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60%以上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慢性病诊疗专科和康复科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基本实现全覆盖。 《计划》提出,建成覆盖全省的危重儿童分级救治平台与转运网络,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低于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6‰,接近全国先进地区水平。 《计划》提出,梯次培养不少于10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全省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提高到45%左右;力争129个县(市、区)全部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命名,创建129个以上国家卫生乡镇,实现省级卫生镇村全覆盖;打造30个以上高质量健康县城和一批健康细胞建设样板。 《计划》要求,省级相关责任部门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要求,细化工作方案;各州(市)党委、政府将实施3年行动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1/490806.html
2023-09-21 健康报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全部设置中医馆,推行“一人一诊室” ■家庭医生进网格,探索“网格化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提供适合患者的运动健身、饮食营养等非药物处方 (特约记者 何丽平 通讯员 饶宇辉)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十条便民惠民服务措施,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更加均衡地覆盖城乡社区居民,提升居民获得感。 十条措施分别是:推动优质预约号源下沉基层,保障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实施慢性病长处方配药开药,推动家庭医生进网格优化服务,强化“一老一幼”健康管理服务,优化基层机构服务时间,推行“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提供慢性病运动饮食处方,改善就医服务环境,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十条措施提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中的总院,要预留至少3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预留号源中至少30%为专家、专科号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并逐步扩大慢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推动家庭医生进网格优化服务,家庭医生经网格员推荐进驻到小区业主群,在群内开设家庭医生健康咨询服务,通过探索“网格化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十条措施提出,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性病配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首次诊断为或处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初期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合适的运动健身、饮食营养等非药物处方,戒烟、限酒以及“三减”(减油、减盐、减糖)等建议,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危险因素。对青少年、老年人、孕妇等,提供针对性膳食指导。 十条措施提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中医馆,在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普遍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推进中医优势门诊、住院病种和中医基层病种落地见效。 十条措施提出,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维护就医秩序;加强环境整治和卫生间清洁工作,保持就医环境干净整洁,门诊公共卫生间要做到“两有一无”,即有流动洗手水、有洗手液(皂)、无异味,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921/490814.html
(美食美客)澳大利亚美食记 2023-09-2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得我刚来澳大利亚,第一顿饭吃的是从当地海鲜市场买来的大龙虾。我从小就生活在沿海城市,对海鲜司空见惯,不过澳大利亚的海鲜给了我惊喜,肉质滑嫩,也没有特别重的腥味,搭配粤式的捞汁,一口鲜味把我从近20个小时的旅途颠簸中唤醒了过来。 澳大利亚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习惯,我一直学习美式英语,有些适应不过来。比如澳大利亚人会习惯把“McDonald(麦当劳)”叫做“Mecca”,美式咖啡“Americano”被叫做“Long Black”……这样的例子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我学习了一番。 虽说生活在澳大利亚,但我在这里可以体验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特色。例如,韩国餐厅提供的永远都是冰水,下肚感觉腹部变得冰冰凉凉;印度餐厅的咖喱带有浓浓的香料味,沾在衣服上几天也散不去;越南餐厅清一色都是河粉,鱼露和汤里烫熟的牛肉味道很鲜,让人想把汤都喝光;泰国餐厅点餐则一定要吃辣,不辣的泰国菜总感觉像少了些什么。我还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们会告诉我哪里的餐厅最正宗,哪里的餐厅口味是被改良过的。或许这和澳大利亚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国家相关,在这里我不仅可以吃到各地美食,还可以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除了出门寻觅美食,我也会自己做饭。留学期间,我做了数不清的家常菜招待朋友们。课业较少时,我最喜欢去超市逛上一两个小时,买一堆原材料,用一下午的时间给自己做一顿晚餐。从刚开始简单的意面煎蛋到现在勇于尝试的各种新菜肴,异国他乡的日子里,我感到自己更能独当一面了。 从到澳大利亚的第一天起,朋友们就告诉我这里的蔬菜价格贵。 的确,第一次做饭时,我想做新疆的大盘鸡,这道菜需要二荆条和朝天椒。二荆条在华人超市可以买到,是漂洋过海运来的干货,但朝天椒是没有的,我用了当地的小米辣代替。记得我买了8根红色小米辣,当时自己快速算了一下是78元人民币,价格让我印象深刻。以前辣椒作为配菜,我都挑出来放在一边,自己做饭后我会认真吃完。 留学期间,我交到了很多有趣的朋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了我很多,也带给我很多新奇的见闻。不论是美食美景还是语言文化,都是留学生活带给我的特别记忆。 (作者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留学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277.html
2023-09-21 科技日报
今年中秋节与国庆节“合体”,下周适逢两节,螃蟹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热销季。不只螃蟹,鱼类、贝类等海产品的销量也渐渐上涨。 提到吃海鲜,很多人都会想到沿海城市,似乎只有在海边才能吃到最新鲜的海鲜。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从网上订购的“海鲜”或许是产自新疆、甘肃、宁夏等内陆地区。 今年9月,“我国离海最远的地方”——新疆,迎来了“海鲜”大丰收。对此,很多网友非常疑惑,内陆没有海,如何养“海鲜”? 答案指向一个关键词——“海鲜陆养”模式。“海鲜陆养”模式,指在陆地营造出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人工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产品。 那么,这些“海鲜”是怎么养出来的?这样养出的“海鲜”产量、口感如何?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南美白对虾“游”进河西走廊 “这里的水富含锶元素,养出来的虾透明度高,吃起来甜丝丝的。最近收获的一茬虾,足有8000斤,已经全卖完了。马上到中秋节了,我们又捕了一茬虾,目前正在销售中。”甘肃省张掖市丰森农渔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志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该养殖合作社所养殖的虾主要销往张掖、嘉峪关、酒泉等地,辐射200公里范围内的市场,一只虾最快在出货约3小时后就能够被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李志刚介绍,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干旱的气候让活虾运输难以实现,而空运过来的活虾价格非常高,例如日本对虾每斤售价高达200元。为了让当地消费者吃上实惠、新鲜的海产品,甘肃省张掖市丰森农渔养殖合作社技术人员引进了南美白对虾虾苗,并在这里给它们搭了一个适宜繁殖、生长的“窝”。 养殖“海鲜”过程中会产生养殖尾水。按照要求,这些养殖尾水需经沉淀、过滤、净化等处理后,达到尾水排放标准,才可以向外排放。 “不过,我们这里不具备养殖尾水排放条件。为了不污染环境、实现绿色养殖,甘肃省张掖市丰森农渔养殖合作社和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自主研发了一套水循环系统设备,模拟海水养殖环境,并安装了分级净化设备。水进入这个循环系统设备后,在水质一直达标的情况下,可以5年不用更换。”李志刚补充道,张掖市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在2023年1月零下27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他们在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恒温大棚里,成功将南美白对虾养殖了1个月,该技术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认证。 记者了解到,该养殖合作社养殖场一期建设项目运行时,技术人员发现养殖水体盐度越高,虾的抵抗力越强、生长速度越快;但随着水体盐度提高,水循环系统等设备的耐腐蚀性下降了。目前,养殖场二期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该养殖合作社已经和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合作。除了提高养殖场设备的耐腐蚀性外,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还开发了相关软件,给养殖场安装上“智慧大脑”,养殖户不用到养殖场也可以远程监测控制水温、含氧量、含盐量等水体数据。 “在养殖场二期建设项目中,我们逐步提高了养殖用水的含盐量。养殖场一期建设项目完工后,南美白对虾的年产量是3万至4万斤,待二期建设项目完成后,南美白对虾的年产量有望达到30万斤。此外,我们最近还要引进一个新品种——黑虎虾,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李志刚说。 盐碱地里“长”出大青蟹 资料显示,宁夏用黄河水养鱼已经有几十年历史,近年来又发展起用盐碱水模拟海水养殖虾蟹。宁夏宜渔盐碱水土分布广泛,引黄灌区土壤盐化多属盐土分布类型,盐度多在2至18之间,pH值在7.7至9.3之间,发展海产品养殖优势明显。 2010年,宁夏开始利用盐碱地资源推广日光节能温棚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截至2022年底,宁夏养殖南美白对虾等海产品产量达217吨。青蟹等海产品养殖在宁夏也相继起步。 “我们养的青蟹个头比较大,大的一只有六两多,主要供应本地市场,部分销往周边省市。”宁夏贺兰县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诚公司)负责人高长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国庆节后,他们公司产的青蟹将大批量上市,满足西北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青蟹在我国南海和东海地区分布广泛,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喜爱。可让生活在海里的青蟹在宁夏“安营扎寨”,晶诚公司技术人员却颇费了一番功夫。 2021年,当时只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晶诚公司从浙江省宁波市买进了一批蟹苗进行试养,最终成活率还不足1%。后来,晶诚公司与宁波大学进行合作,在运输、淡化培育(通常用海盐将养殖水体调成海水并逐步将其淡化,帮海虾海蟹适应淡水养殖环境)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大幅提高了青蟹的成活率。 “之前,在运输青蟹蟹苗过程中,一个泡沫箱大概装三四十斤,环境狭小造成挤压,不少蟹苗还没到地方就死了。现在我们把泡沫箱分成几层,就像盖楼房似的,每一层只装几斤,这样青蟹蟹苗的成活率就超过了90%。”高长城进一步说,他们还对青蟹淡化培育方式进行了改进,将之前的淡化培育的时间由7天缩短至5天,并延长了青蟹在低盐度水中适应的时间。除此之外,他们还将淡化培育后的青蟹与南美白对虾进行池塘套养。 “如此调整可以提高池塘的水体空间利用率,而且青蟹喜欢摄食一些有机碎屑、鱼虾和其他动物的尸体以及某些携带虾病原体的中间宿主,这样就间接抑制了各类微生物的繁殖,减少了虾病害的发生,实现双赢。”高长城说,“目前,我们公司青蟹的成活率已经达到了60%。” [链接] “移民”内陆的海虾海蟹安全吗 用盐碱水养出来的“海鲜”能放心吃吗?这是不少消费者在初次接触这类商品时会产生的疑问。 “在盐碱地开展海水鱼类养殖,早已有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例如,我国宁夏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渔业生产,近几年开始在盐碱地上挖池塘养鱼,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等,目前已利用盐碱地开展池塘大宗淡水鱼精准养殖15.9万亩,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印度、美国等国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盐碱水养殖,如澳大利亚试验开展了虹鳟养殖,印度则进行了罗氏沼虾、凡纳滨对虾养殖。 “宁夏、甘肃等我国内陆地区,工业发展相对不充分,人稀地广,环境污染较轻,因此这些地方产的‘海鲜’质量是有保障的。除此之外,在营养、口感等方面,有关专家也进行了研究,盐碱水养殖方式与传统养殖方式差异不大。由于盐碱水离子浓度比淡水高,一些养殖品种中呈味氨基酸含量更高,肌肉色泽更好。”李健说。(记者 何沛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323.html
2023-09-21 科技日报
长久以来,发育形成更大的脑容量一直被视为人类增强智力并得以“统治”地球的标志。人类进化最后200万年来,人类大脑的容量曾增加到原来的近4倍。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上一个冰川期结束后的某个时候,人脑变小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古人类学教授杰里米·德席尔瓦说:“大多数人认为脑部进化以线性方式发生:它不断增大,然后进入平台期,最后停止发育,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大脑缩小了,而且失去的脑组织有一只青柠那么大。”德席尔瓦研究小组的计算显示,在过去数千年里,人类的脑容量迅速下降了约10%,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瑞士《生态学和进化前沿》杂志。 那么,导致人脑缩小的原因是什么呢?人脑变小了对其功能会产生影响吗? 人脑“悄悄”变小了 美国《发现》杂志在报道中指出,人类大脑的平均尺寸正在缩小,这种缩小始于数万年前。在过去10万年里,智人的平均脑容量减少了约40%。 生活于大约400万年前,被认为代表人类最古老祖先的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的脑容量约为350毫升。此后,人类的脑容量开始增加。从大约400万年前到大约200万年前,南方古猿(“露西”及其同时代人)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到100万年前,一些直立人的脑容量超过1000毫升。大约1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标本的脑容量范围为1172—1740毫升)和智人(1090—1175毫升)的平均脑容量达到1500毫升。值得注意的是,自直立人时代以来,人类的体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脑容量的增加大部分时间都与体型增长无关。 但人类的脑容量一直在不停增加吗?非也!对122个人群开展的测量显示,现代成年人的脑容量为900—2100毫升,全球范围内人类的脑容量平均为1349毫升,小于人类石器时代祖先的脑容量。 德席尔瓦研究小组的计算也显示,在过去15万年间,人脑平均容量基本保持在约1450毫升。但在过去数千年里,这个数值迅速下降了约10%,达150毫升。他们利用化石和现代标本资料,确定人脑的这种缩小情况发生在3000—5000年前。 此外,1988年发表于《人类生物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分析了来自欧洲和北非的1.2万余个智人的头骨。研究表明,在过去1万年间,男性和女性的脑容量分别下降了约10%(157毫升)和约17%(261毫升)。 集体智慧发挥作用 人类的脑容量为什么会缩小呢? 有研究人员认为,大脑是人体最耗费能量的器官,虽然现在大脑只占人类体重的2%,但它消耗了近四分之一的能量。通过发明在外部存储信息的方法:洞穴艺术、写作、数字媒体,人类脑容量减少了一些。 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和美国艾伦研究所的神经学家克里斯托夫·科克9月8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书籍、个人设备和互联网被用作信息储存器,这很可能加剧了脑容量缩小的趋势。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我们的大脑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努力工作,因此变小了。” 《发现》杂志的报道指出,人类脑容量为何变小?也许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是:智人经历了“自我驯化”。这一术语源于人类对动物驯化的理解。与野生祖先相比,绵羊、狗等驯化物种在许多身体和行为特征上有所不同,具有驯服、没那么胆怯,以及较小的大脑等特点。 人类或许也对自身进行了驯化:在石器时代,善于合作的、头脑冷静的个体比好斗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这些倾向受到基因的影响,这些基因也会影响人类的身体特征,包括体型和大脑的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这种自我驯化导致了大脑变小。 德席尔瓦团队利用化石和现代标本资料确定,人脑的缩小发生在3000—5000年前,这是北非、中东和南美洲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他们认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可能对脑容量缩小起到一定作用。 他们猜测,人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在最近3000年来大大增强,集体智慧开始发挥作用。德席尔瓦团队研究论文的合著者之一、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学教授詹姆斯·特拉涅洛解释道,一群人比这个群体里最聪明的那个人还要聪明。这有点像中国谚语“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所以,大体说来,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群体里,那么解决起问题来就会比你独自一人时更快、更有效、更准确。 德席尔瓦表示,人类的社会性很强,以至于每个单独的个体不再需要知道一切。就像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解释的那样:日益复杂的社会,让人类不用像原始社会的人类那样需要掌握多种生存技能。基于此,人类脑部的部分功能也逐渐退化,脑容量随之缩小。 功能越来越发达 人脑缩小对其功能会产生影响吗? “损失部分大脑对其功能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研究员仇子龙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人脑存在一定的冗余,有时候即使失去一部分,对其整体功能也并无太大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道,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人脑的确存在一定的冗余——一些“闲置空间”。例如,在临床上,有些儿童脑部受到重创,接受脑外科手术切除部分大脑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大脑仍能恢复正常的功能。此外,有些癫痫患者也被切除了部分大脑,仍能正常生活。 “可见大脑在功能上是存在一些冗余的。如果损失的不是关键部位,其实并不影响整个大脑功能的发挥。”仇子龙表示。 他指出,人脑的演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几万年才有显著的变化。自古以来,人类创造了一系列灿烂的文明,一系列高精尖科技,都可以表明人类是越来越聪明了。“而且,智商测试也证明人脑越来越发达”。 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在对人类智商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智商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现象也被命名为“弗林效应”。 仇子龙强调:“人脑的体积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功能越来越发达就好。” 人类拥有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大脑,但人类聪明的头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和演化了数百万年的结果。目前,人类的大脑仍在默默进化,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刘 霞)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317.html
2023-09-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喝一碗新鲜豆浆,到社区菜店挑选几样青菜,来社区便民中心修一修小物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家门口的社区商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9月6日,商务部对外公布,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70个已经确定,加上前两批80个试点地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已实现省级全覆盖。 此前,商务部等13部门发布《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哪些进展?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有哪些难点、堵点?下一步将在哪些方面发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前两批试点地区已建便民生活圈2057个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启动。截至今年6月底,前两批80个试点地区累计建设便民生活圈2057个,涉及商业网点45万个,带动社会投资440多亿元,带动就业300多万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4200多万人。更加便利的消费,更加全面的服务,给试点区域的居民带来实惠。 网点布局优化。一方面,重点补齐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及维修点等短板,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另一方面,着重发展特色餐饮、运动健身、养老服务、幼儿托管等品质提升类网点,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社交、健康需要。有条件的社区商业网点推动专业化运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管理”。例如,小修小补便民地图推广,让居民有修车配钥匙等需求时“看得见、找得到”。 商业业态丰富。有条件的社区,重点发展邻里中心、商业中心等综合型设施,配齐业态,满足“一站式”消费。一些新建社区发挥街区优势,让居民在消费的时候,走一走、看一看,舒心愉快。对于一些资源禀赋弱的老旧小区,引导盘活闲置资源,灵活“见缝插针”,把移动商业设施作为补充。例如,江浙沪地区积极发展邻里中心、社区食堂、社区工坊、亲子中心等便民业态,推广智能售货机、智能快递箱和即时零售等;北京探索的公交车卖菜,受到居民欢迎。 服务功能拓展。首先,鼓励便利店等节点,搭载代收代发、上门服务等项目,一店多能;其次,推广“线上下单+就近门店配送”新模式,发展即时零售,服务到家;此外,鼓励数字化便民,普及无接触服务、自助结算、自助售货、小程序平台等技术。例如,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推出便民生活圈智慧平台,购物、餐饮、服务、文体等412家商户入驻,实现“针头线脑”小物件和“小修小补”微服务“一览点位、一键导航”。 服务质量提升。大型连锁企业下沉社区,目前试点便民生活圈网点的平均连锁化率达到32%。大型物业公司发挥产权集中和近民优势,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生活服务”。例如,湖北武汉市引导企业对自持物业统一运营管理,为居民提供零售、配送、洗护、家政等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保障;浙江杭州杨柳郡好街的绿城物业,围绕打造“社区会客厅”,引进新业态,提升服务品质。 把居民需求清单转为项目清单 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行动计划》将相关工作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开。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 从全国范围看,在城市外延式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商业配套设施是相对不足的,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一些城市社区还存在商业网点布局不科学、设施老旧、业态传统、服务单一等问题,居民生活不便利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有没有”的问题多数得到解决,还需要努力回应“好不好”的关切。例如,一些新小区入住率不高,商业配套招商还不齐全,生活不够便利。一些老旧社区,商业设施老旧、业态传统,由于历史原因,改造提升的空间有限;老年人占比较高,相应的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等服务还不足。 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从以下方面推动《行动计划》加快落地: 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工作标准,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以“基础型、提升型、品质型”分级分类进行便民生活圈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为项目清单,对标对表研究“补什么、如何补”,将居民满意度测评作为评价衡量工作成效的“金标准”。 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经验,培育形成一批典型社区和重点企业案例,推广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和经验做法。 细化系列可操作可落实的工作举措,分期分批对第一、二批试点进行评估和复核,鼓励地方建立市长(区长)负责制,制定实施方案,协调支持政策。 强化工作落实落地落细的政策保障,通过盘活利用资源、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保障措施,提升社区居民生活消费的便利化、品质化水平,将便民生活圈打造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21日 03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921/c14739-40082133.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