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8-28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北京疾控提醒:食用含碘盐防核辐射,不可取!

2023-08-2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25日电 (记者孙红丽)日本宣布于824日下午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有不少市民开始抢购食用盐。825日,北京疾控中心提醒,想通过食用含碘盐防核辐射,不可取!

    很多市民想知道通过食用碘盐是否能够预防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蓄积,以达到保护甲状腺的目的?

    北京疾控中心表示,部分市民认为“含碘盐可预防核辐射”,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我国食盐加碘的目的是防治碘缺乏病。因为北京市属于环境缺碘地区,通过食盐加碘可以安全、便捷、长期的对全民进行碘营养的补充,避免碘缺乏病影响居民健康。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碘含量》规定加碘食盐中的碘含量为每公斤20-30mg。在核污染事故中当人体摄入放射性碘后,主要蓄积在甲状腺内,发生初期保护甲状腺需要1次摄入“稳定碘”100mg,相当于1次摄入3-5kg食用碘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明确提出“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如果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各个脏器造成严重的负担,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病,严重者可能造成脱水,甚至死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5/c14739-40064177.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3年全国控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3-08-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822日,2023年全国控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爱卫办处长王璐、中国疾控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副主任再那吾东·玉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控烟技术支持单位的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肖琳主持会议。

  王璐处长在致辞中强调了控烟工作的重要性,回顾了我国在推进控烟专项行动和控烟履约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再那吾东·玉山副主任发言表示,对国家卫生健康委领导对控烟工作的支持,以及长期在控烟战线努力奋斗的同仁们表示感谢,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深刻认识控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尽快适应机构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三是要充分发挥爱国卫生优势打造全社会控烟合力。最后希望通过举办此次会议,能更好地交流工作,共同探讨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控烟工作。

  肖琳主任作了《控烟工作进展及形势分析》的报告,会议邀请了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专家和知名学者围绕健康中国和控烟、烟草危害研究新进展、中国居民吸烟归因死亡和我国烟草相关疾病经济负担分析等方面作了报告。上海、北京、银川、深圳等城市代表分享了控烟工作经验。

  听取报告后,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控烟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8/t20230825_269087.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10条措施 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

2023-08-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27日电  (记者白剑峰)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监察专员傅卫说,各地开展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时,可以结合实际稳步推进、逐步到位,不搞“一刀切”,也不要求一蹴而就。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围绕方便居民就医、优化服务提供、简化就医流程、改善服务体验、做好慢病管理、提升签约感受等6个方面提出了10条具体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分布在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在家门口能够获得及时、便利的就医和健康服务。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进和落实有关措施。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门诊延时服务,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的居民在基层社区得到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浙江、广东等省份积极推进慢病长处方服务,方便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配药开药,减少开药频次;吉林、湖南等省份全面推进村卫生室门诊医保结算工作,把村卫生室也都纳入到医保定点,更加便利村民就近看病开药。

  傅卫说,推进中高级职称的医师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守门诊,目的是提升基层门诊服务的质量和首诊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的就医需求。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内部的合理调整安排,调配人力,用好自身的人手。二是县区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统筹好二、三级医院的资源,使其能够更好下沉基层。三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医疗集团等建设,由牵头医院定期下派医务人员到基层坐诊,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一些偏远地方、服务人口少的乡村,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巡诊等方式来实现服务下沉。比如,重庆探索“县聘乡用”,每年区县级医院按照新招的执业医师数的80%,置换出本院一些成熟的专业人员,优先安排中级以上的人员到基层服务,形成了制度化安排;山东参照“驻村第一书记”的做法,从二级以上医院累计选派了61900余名优秀的业务骨干,到偏远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充实力量;广西上思通过县人民医院在乡镇卫生院开设名医工作室,带动基层相关专科团队建设,让优质服务惠及基层群众。

  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8年启动了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建立线上培训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训乡村医生、全科医生等基层医务骨干,提升他们在临床诊疗、公共卫生等方面服务能力。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全国择优选取了96家基础设施好、教学能力强、适合人员学习实践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培训项目线下共计培训65万名基层医务人员。线上平台陆续征集并制作了5000余堂视频课程,面向所有基层医务人员免费开放,注册学习人数超过180万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67.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努力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上下功夫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

2023-08-2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深入调研,找准问题,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启动为期三年的“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826日,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再次对改善医疗服务作出部署,要求进一步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稳人民立场,找准百姓看病就医“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主题教育中认真开展问题梳理、难题排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调研。一是深入现场调研。赴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7省份共25家医院,现场调研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二是深入访谈患者。走进临床一线与患者面对面访谈;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2018年以来共121831条涉及医疗领域的留言,查找人民群众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就医问题;通过2019年以来全国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累计8853.95万份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48万份第三方满意度调查问卷,客观分析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切实体验,以及医院员工对职业环境的真实感受。三是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总结多家媒体积累的1000余个改善医疗服务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案例实施措施及流程,总结提炼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举措。四是深入查阅相关文献。检索、归纳201710月至20236月国内外发表的患者看病就医感受相关文献4390,研究患者关注热点,总结国内外有效经验。

    坚持系统思维,着眼服务“全流程、全覆盖、无死角”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是保障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最直接最现实的举措,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5-2020年连续实施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与时俱进拓展提升患者体验的内涵和外延。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既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中的有益经验,并针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积极创新举措,提出诊前、门诊、急诊急救、住院、院后和贯穿医疗服务全流程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提出6个方面20条举措和27个评估指标,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制定评价指标操作手册,建立患者就医体验医院端监测平台,开发患者就医体验测量工具,初步形成了监测、反馈、督促整改的闭环式机制,进一步推进主题活动落地落实。

    厚植“以病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推动改善医疗服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攻坚克难,推动改善医疗服务取得积极的阶段性成效。一是服务流程进一步简化优化。与2015年相比,2022年全国三级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由32.1%提升至48.32%,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的医疗机构由3329家提升至13085家。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数据截止到20236月,下同),全国三级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已达到49.21%。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的医疗机构达13138家。二是新型诊疗模式得到推广。与2015年相比,2022913家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从27.5%提升到60.2%,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从不足100家提升到3104家。主题活动开展以来,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已达到62.7%,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疗机构增加1848家。此外,已有276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了至少一类麻醉、疼痛、药学、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其中四类新型门诊均开设的医疗机构达487家。三是就诊环境进一步改善。如山东省严格保护患者隐私,92.09%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门诊就诊“一人一诊室”,各诊区设有分诊导诊台,保证良好的就诊秩序。浙江省通过“城市大脑”推进“智慧停车”服务,对院内车位和车辆进行智能化管理,指导闲置车位错时停车,为患者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四是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鼓励“与患者同心”,不断在改善医疗流程、服务举措、环境设施等方面发力。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出“健康大篷车+专科轻骑兵”巡回医疗公益品牌活动,融合健康宣教与专科诊疗,活动开展以来,行程近2万公里,派出医护人员1000余人次,到访社区60余个,义务服务人群2.5万余人次,服务全省基层单位95家。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健全社工、志愿者管理制度,针对肿瘤患者开展心理评估和跟进服务,近3年累计服务超过1.9万人次。

    马晓伟强调,解决人民群众就医“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是卫生健康领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此次主题教育期间启动为期三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活动后,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改善医疗服务取得了阶段性积极成效。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盼,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改善医疗服务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r/202308/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全省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防控业务工作会在义乌顺利召开

2023-08-25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面加强全省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监测与防控工作,交流各地防控经验,部署下一步业务工作重点,省疾控中心于822-23日在义乌市组织召开了全省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会。会议由传防所凌锋所长主持,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学首席专家刘起勇研究员、省疾控中心陈直平主任、蒋健敏副主任以及义乌市卫生健康局方彬副局长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全省11地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控分管领导、传染病防制科(所)长及各县(市、区)急性传染病分管领导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首先,方彬副局长对大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义乌市的基本情况、面临的输入性传染病形势和防控工作推进情况。随后,陈直平主任对我省面临的登革热等夏秋季重点传染病疫情形势作了简要分析,并对接下来防控工作的开展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各地要提高对登革热等输入性蚊媒传染病监测敏感性,提升早发现能力,加强病例报告。第二,要规范开展疫情调查处置,疫情发生后要在政府主导、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相结合的机制下迅速开展相关工作,切实做到早期、快速、彻底处置。第三,各地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登革热防控经验,对于义乌等地一些好的经验要加强学习。此外,陈主任还对全省猴痘疫情防控工作提了具体要求。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crbyfjk/ywdt/202308/t20230825_16656.shtml

返回目录>>

 

我中心举办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指南制订专家研讨会

2023-08-25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增加疫苗接种及时性,简化多种疫苗同时接种程序,全面地预防疾病,保障生命健康。2023824日,天津市疾控中心举办了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指南制订专家研讨会。国家疾控,北京、上海、山东及河南等省市疾控多位专家莅临会议,张颖副主任出席会议,免疫规划所全体人员参会。

  随着疫苗种类的增多,合理安排免疫程序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接种是保证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的一项重要策略。会议伊始,张颖副主任结合非免疫规划疫苗使用现状及接种门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疫苗同时接种指南制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国家疾控中心专家马超、樊春祥、叶家楷对全国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开展情况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介绍。会上,各省市专家也分享了本省市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监测情况。研究显示,不同疫苗同时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靠,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均鼓励同时接种多种疫苗。基于以上前提,我中心草拟《天津市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时接种指南》,并于会上针对具体内容与各位专家进行研讨。

  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本次会议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是天津疾控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健康天津建设的积极举措。同时接种可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及免疫覆盖率,减少接种剂次及家长时间成本,减轻儿童接种不适和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工作量。促进疫苗同时接种指南的制订是我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履行岗位职责的生动体现,是提升我市疫苗接种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免疫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8/25/030118006.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我学者为脑卒中治疗提供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2023-08-28    科技日报

 

  脑血管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要疾病,其中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尤为常见、残死率极高。目前,脑卒中动脉取栓手术是最有效的标准疗法,但国际上对其治疗细节一直存在争议。记者27日从海军军医大学获悉,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联合全球多个研究团队的基于单个受试者数据的荟萃分析“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策略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关成果于26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杂志主刊。

  据介绍,脑卒中动脉取栓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降低残死率,但是患者来院后是否可以跳过注射溶栓药物,而直接进行手术取栓,或是注射溶栓药物后再进行取栓手术,即桥接取栓,国际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取栓前的静脉溶栓可能存在增加出血几率、延误取栓时间,且增加治疗费用等问题。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先发表了刘建民教授团队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全球其他5项针对这一问题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也陆续发表,但这6项临床研究的最终结果并不一致。因此,需要更高循证医学证据指导全球卒中临床实践。

  基于此,刘建民教授与荷兰、瑞士等国专家发起,联合全球6项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基于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个受试者数据的荟萃分析,并开展更加深入的亚组研究。该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荷兰、瑞士等8个国家207个研究中心的2314例患者。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差异极小,仅有1.7%的结局差异。这意味着每桥接取栓治疗57例患者才会导致1例患者获益。

  共同第一作者杨鹏飞教授表示,“这强烈提示我们应该从成本效益、患者特点、预期延误等方面予以个体化精准决策。目前,相关亚组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开展中。”

  据悉,荟萃分析是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是临床医学循证等级中最可靠的证据之一。这一研究成果中,来自中国三个研究团队的85家中心的研究者们贡献超过1/3的研究数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73.html

返回目录>>

 

裸鼹鼠长寿基因“嫁接”或可延寿

2023-08-28    科技日报

 

  在一项开创性尝试中,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科学家成功将一种长寿基因从裸鼹鼠身上转移到小鼠身上,改善了小鼠的健康状况,并延长了小鼠的寿命。这一成果为探索延长人类寿命及减少炎症相关疾病开辟了新途径。相关论文发表于8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裸鼹鼠是一种老鼠大小的啮齿动物,以长寿和对年龄相关疾病的非凡抵抗力而闻名,其寿命可达41年,几乎是类似体型啮齿动物的10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裸鼹鼠通常不会罹患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和癌症在内的疾病。

  此前,研究团队已经发现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W-HA)是裸鼹鼠对癌症产生异常抵抗的机制之一,其体内的HMW-HA约是人类和小鼠的10倍,当从裸鼹鼠细胞中去除HMW-HA时,这些细胞更有可能形成肿瘤。

  在最新研究中,团队成功地将一种负责制造HMW-HA的基因从裸鼹鼠转移到小鼠身上,不仅改善了小鼠的健康状况,而且将其寿命中位数增加了约4.4%。研究发现,拥有裸鼹鼠基因的小鼠对自发性肿瘤和化学诱导的皮肤癌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与普通小鼠相比,拥有裸鼹鼠基因的小鼠在不断衰老过程中,其身体不同部位的炎症更少,肠道更健康。

  从哺乳动物身上进化出来的独特长寿机制可用于提高其它哺乳动物的寿命,接下来团队计划在人类身上开展试验。他们相信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减缓HMW-HA的降解和增强HMW-HA的合成。他们已确定减缓HMW-HA降解的分子,正在对其进行测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75.html

返回目录>>

 

对欧洲市场三十九个品牌的检测表明——纸吸管不见得更安全环保

2023-08-28    科技日报

 

  发表在最新一期同行评审期刊《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号称“环保”的纸质吸管含有长效和潜在的有毒化学物质。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研究人员检测了39个品牌的吸管中所含有的PFAS(一组合成化学品,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这是欧洲首次,也是世界上第二次此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被检测吸管中均发现PFAS,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中最为常见。

  PFAS可制造户外服装、不粘锅等多种日常产品,具有防水、耐热、防污的特点,然而它们对人类、野生动物和环境都有潜在的危害,例如导致对疫苗的反应较差、出生体重较轻、甲状腺疾病、胆固醇水平升高、肝脏损害、肾癌和睾丸癌等。它们分解速度非常慢,可在环境中积聚并存在数千年,因而被称为“永久性化学品”。

  接受检测的39个不同品牌吸管由5种材料制成:纸、竹子、玻璃、不锈钢和塑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品牌(27种,占比约69%)含有PFAS,总共检测到18种不同的PFAS

  纸质吸管最有可能含有PFAS,有90%检测到了这种化学品,80%的竹吸管、75%的塑料吸管和40%的玻璃吸管也检出了PFAS,而5种钢质吸管中均未检测到。同时检测到的还有三氟乙酸和三氟甲磺酸,它们是高度水溶性的,可能会从吸管中渗入饮料中。

  虽然检测到的PFAS浓度很低,而且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使用吸管,因此这类吸管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有限。但PFAS可能会在体内停留多年,浓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参与这项研究的安特卫普大学环境科学家、研究员蒂莫·格罗芬博士表示,由纸和竹子等植物性材料制成的吸管通常被宣传为比塑料吸管更可持续、更环保,然而这些吸管中存在PFAS,意味着宣传所述并不一定是真的。

  在街头买杯奶茶或果汁,再随手抓根吸管,“咕噜咕噜”喝两口,快乐涌上心头。可是,这些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吸管健康环保吗?恐怕要打上问号。如果仅凭直觉判断,有人可能觉得纸和竹子制成的吸管,既然材料取自天然,肯定是健康环保的。这项最新研究却告诉我们,未必如此——它们依然可能含有有毒化学物质,对身体和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吸管虽小,问题却不容忽视。期待更严格的生产标准和监管机制,保障人们用上更健康环保的吸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74.html

返回目录>>

 

儿童期经常久坐 成年后心脏更易损伤

2023-08-28    北京青年报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童年时期缺乏运动可能会导致成年后患心脏病和中风。研究发现,从童年到青年时期久坐的时间积累与心脏损伤有关,即使对体重和血压正常的人也是如此。因此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运动来保护他们的长期健康。

  芬兰库奥皮奥东芬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年龄、性别、血压、体脂、吸烟、身体活动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可能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进行了调整,分析了11岁至24岁之间久坐时间与17岁至24岁之间心脏测量值的关系。

  这项研究包括766名儿童,其中55%是女孩,45%是男孩。11岁时,儿童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为362分钟,在15岁增加到每天474分钟,在24岁增加到每天531分钟。这意味着,从童年到青年时期,久坐的时间平均每天增加169分钟。

  研究结果显示,从11岁到24岁,久坐时间每增加一分钟,在17岁到24岁之间,左心室质量会增加。当再乘以169分钟的额外不活动时,这相当于在平均身高增加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室质量增加了3克。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孩子们每天久坐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无论体重和血压如何,不活动时间的积累都与心脏损伤有关。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运动,带他们出去散步,限制他们花在社交媒体和电子游戏上的时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

返回目录>>

 

哈佛器官再生科技正式在美启动食道再生产品临床试验

2023-08-25    网络

 

    2023718日,生物科技公司哈佛器官再生科技(Harvard Apparatus Regenerative Technology,股票交易代码:HRGN)与其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和世界知名医院梅奥诊所(Mayo Clinic)合作,正式宣布启动其食道再生产品的临床试验,并开始在美招募病人。

    这是在全球范围内食道再生产品的首次正式人体临床试验,也将成为食道再生技术在医学临床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器官再生领域的里程碑事件,能够针对食管癌等严重食道疾病,利用患者自身干细胞(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和再生自体器官,替代传统治疗方法,帮助食道疾病患者重获健康。

    食道再生临床试验将会对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希望能解决食管癌等严重食道疾病在全球难治愈、食管功能障碍、预后不佳等问题,与常规切除手术相比具有许多优势,可以适用于不适宜使用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且无需使用胃或肠来创建模拟食道,不需要异种或异体移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该试验经过FDA批准,将选择最多5所美国境内的医院,并选择最多10名患者(包括癌症、食道创伤或先天性病症)切除最多6cm的食道组织,通过手术植入覆盖干细胞的支架结构,支架预计在植入体内后7周内即可通过简单的内窥镜操作移除(无需手术),留下全新的再生食道,不留任何杂质在体内。这项可移除再生支架技术由哈佛器官再生科技公司自主开发,并获得中美两国专利批准。

    哈佛器官再生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erry He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宣布第一期食道再生临床试验的启动,这对HRGN的发展而言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过去的大量动物试验和2017年的同情使用的单个病例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平台可以为管状器官提供有效的修复和再生,随着临床试验的进一步推进,我们期待能进一步证实技术在临床中的表现,并且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前沿公司,我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去加速技术的落地,早日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技术。”

    “经过与梅奥诊所的多年合作,我们很兴奋我们的食道再生技术最终进入了临床阶段,并开始在美国招募病人。”哈佛器官再生科技副总裁兼运营及商务拓展负责人Sean Hu博士说,“公司成立至今,我们致力于高度未被满足的医学需求的疾病领域,为全世界更多的患者带来独特的创新疗法。”

    哈佛器官再生科技公司拥有自主开发的创新型器官再生平台,涵盖生物反应器、生物材料和干细胞等领域。旗下产品已获得2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食道再生和气管再生)和一项EM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食道闭锁),并获得13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1项日本专利、2项欧盟专利。该公司商标被哈佛大学授予的全球免费永久排他性使用权。

    其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梅奥诊所作为全球知名医疗中心,被誉为医务人员的“麦加”。哈佛器官再生科技和梅奥诊所胸外科主任Dennis Wigle医生于2015年起开始食道再生领域的合作,并发表了两篇专业论文:第一篇基于成猪食道再生的结果,2018年发表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第二篇介绍了2017年的全球首例人体食道再生的成功病例,2021年发表于胸外科专业杂志 JTO Clinical Research and Reports

    20175月,梅奥诊所胸外科主任Dennis Wigle医生利用哈佛器官再生科技的Cellspan食道再生技术(CEI)治疗了第一位临床病人(75岁,肺癌晚期扩散到心脏和食道)。病人曾进行过肠胃手术,因此传统的胃上提手术无法适用。FDA在该病人没有其他治疗方案的紧急情况下批准使用哈佛器官再生科技的CEI技术进行临床试验(Expanded Access INDE-IND)。手术首先由梅奥心脏外科团队切除心脏岸边部分并填充硬塑料,然后由胸外科团队切除肺部癌变部分和食道癌变部分,最后把食道再生产品和病人原生食道两端缝合。该手术证明了其能够成功再生食管组织(包括粘膜衬里),并恢复了食管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功能性。这是验证哈佛器官再生科技革命性技术和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病例,为公司申请正式的临床试验提供了最重要的证据。

    哈佛器官再生科技现阶段的临床试验将在此成功病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道再生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相关进展将同步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191e88605bc.html

返回目录>>

 

STTT | 中山大学符立梧/王芳发现结直肠癌免疫逃避的新机制

2023-08-25    网络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一部分结直肠癌(CRC)患者中诱导了持久的临床反应。然而,令人不满意的应答率和缺乏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选择合适的患者接受ICIs治疗,对目前的免疫疗法构成了重大挑战。炎症相关分子A20与癌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A20对“吃我”信号和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仍然难以捉摸。

    2023823日,中山大学符立梧及王芳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在线发表了题为“A20 promotes colorectal cancer immune evasion by upregulating STC1 expression to block eat-mesign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A20通过上调STC1表达以阻断“吃我”信号促进结直肠癌免疫逃避。该研究发现A20下调显著改善了体外和体内CRC中抗肿瘤免疫反应和PD-1抑制剂的疗效。

    较高的A20表达与CRC组织中免疫细胞(包括CD3(+)CD8(+) 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较少以及预后较差有关。增益和损失A20功能研究证明,A20可以通过上调stanniocalcin 1STC1)、与CRT结合并滞留在线粒体中来降低细胞膜易位上的“吃我”信号钙网蛋白(CRT)。从机制上讲,A20抑制GSK3β在Thr86磷酸化STC1以减缓STC1蛋白的降解。总之,该研究的发现揭示了CRC中炎症分子A20和“吃我”信号之间的新串扰,这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用于选择最有可能从ICI治疗中受益的CRC患者。

    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限性原发性疾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0%,有淋巴结或外周转移的患者约为70.4%,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为12.5%ICIs已被证明是许多恶性肿瘤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高结直肠癌(CRCs)。ICI的作用是克服或减轻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从而增强对癌症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消除肿瘤。众所周知,肿瘤微环境(TME)中浸润的炎症细胞的丰度与ICIs的疗效密切相关。根据肿瘤突变负荷(TMB)和T细胞炎症基因的表达水平,TME有四种亚型。CRC通常分为两种类型,MSI高和微卫星稳定(MSS)。较高的体细胞TMB更有可能表达免疫原性新抗原,使其对ICIs有反应。相反,低TMB和低炎症基因特征通常表现为免疫沙漠或免疫细胞排斥的表型,这与低效或不存在的抗原呈递相关,从而导致较差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因此,TMB低和炎症基因标记物低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时通常表现出较差的临床结果。

    尽管存活时间延长,但许多患者对ICIs具有先天或后天的耐药性。低反应率和缺乏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ICI治疗,严重限制了ICIs在临床上的疗效。对肿瘤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启动需要抗原呈递细胞(APC)的摄取及其向幼稚T细胞的呈递。为此,在具有低TMB和低炎症基因特征的肿瘤中,APC向肿瘤组织的浸润是有缺陷的。因此,旨在克服这一限制并进一步支持肿瘤组织中T细胞功能的新疗法可能对这类肿瘤患者大有裨益。

    吞噬作用在癌症的监测中很重要。它受癌症细胞表面几个分子“吃我”信号的调节,这些信号允许识别细胞外货物,随后激活吞噬受体和其他下游信号级联。钙网蛋白(CRT)是一种46 kda的可溶性蛋白,主要定位于内质网(ER),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吃我”信号。在促凋亡的癌症细胞中,CRT作为“吃我”信号转移到细胞膜上,被APC(如DC和巨噬细胞)识别以激活特异性T细胞。APC启动和激活特异性T细胞,对确定ICIs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一过程取决于APC是否能够通过吞噬作用有效地从促凋亡肿瘤细胞中捕获抗原,向T细胞提供足够的抗原,并激活T细胞。因此,CRT的膜移位是成功治疗ICI的关键步骤。STC1是一种激素样糖蛋白,已被证明可以调节钙和磷的稳态。肿瘤STC1可以与CRT相互作用,将CRT捕获在线粒体区域,然后降低膜CRT。因此,膜CRT介导的APC吞噬作用减弱,导致APC抗原呈递和T细胞活化受损。据推测,阻断“吃我”信号或其受体可能会损害APC介导的吞噬作用,并诱导对ICIs的治疗耐药性。

    A20抑制体外抗肿瘤免疫反应(图源自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炎症与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癌症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在调节癌症免疫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A20,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TNFAIP3),是一种有效的抗炎酶,可以减弱细胞因子和病原体介导的炎症信号。A20由一个具有去泛素酶活性的N-末端卵巢肿瘤结构域(OTU)和七个共790个氨基酸残基的C-末端cys2-cys2锌指结构域(znfs)组成。这两个泛素编辑结构域的协同活性介导A20NF-κB信号传导中的负调控作用。因此,A20基因的多态性或遗传缺陷可能通过激活促炎性NF-κB信号传导而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该研究揭示了CRC中炎症分子A20和“吃我”信号之间的新串扰,为选择合适的ICIs患者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并为CRC提供了潜在的ICI联合治疗策略。在此研究中,癌症细胞中A20的上调通过降低CRT蛋白的细胞表面表达和以STC1-CRT依赖的方式促进肿瘤免疫逃避来促进CRC的生长。A20的高表达与PD-1抑制剂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关,与CRC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基因过表达和敲除实验表明,A20在体外和体内促进肿瘤免疫逃避并诱导对ICIs的耐药性。该研究的结果表明,A20是细胞内“吃我”的信号阻断剂。靶向A20是癌症治疗中克服ICI耐药性的一种新方法。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3-01545-x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778e8858024.html

返回目录>>

 

Cell Rep:科学家识别出机体对压力产生反应的人类大脑细胞类型的性别差异

2023-08-28    生物谷原创

 

    众所周知,高水平的压力会导致多种精神和医学状况的发生,包括抑郁症、焦虑症、高血压和心脏病,过去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与压力暴露相关的精神性疾病在男性和女性机体中表现不同,两性通常主要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Sex shapes cell-type-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s of stress exposure in the mouse hypothalamu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马普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有望更好地理解两性在压力反应差异背后的生物学过程或机制,同时研究人员还识别出男性和女性对压力暴露做出反应的特定细胞类型。

    研究者Elena Brivio博士说道,众所周知,当人们在生活中承受较大压力时出现的疾病或人们对压力反应能力无效时错出现的疾病,在女性和男性中的表现是并不相同的。比如,以抑郁症为例,我们都知道,几乎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女性,但我们也知道,男性和女性患者或许会出现不同的症状,而其机体疾病的进展速度也是不同的,比如,自杀和愤怒在男性中更为常见一些,而冷漠和社交退缩则在女性中更为常见一些;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为何会出现这些差异。

    为了调查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如何对压力产生反应,研究者Brivio及其同事对小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这些实验中,他们将小鼠暴露于压力中并分析已知的能协调压力反应的大脑区域中的不同细胞类型,即下丘脑中的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Brivio解释道,为了研究大脑细胞对压力所产生的反应,我们使用了名为单细胞RNA测序的技术进行研究,该技术能促使我们对细胞中存在的基因(即能协调细胞生命活动和活性的DNA部分)进行定量化分析,随后我们检查了当动物对压力产生正常反应时哪些基因会发生改变,以及当动物处于长期慢性压力状况中时这种反应是如何不同的。

    科学家识别出机体对压力产生反应的人类大脑细胞类型的性别差异。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研究人员尝试确定雄性和雌性小鼠大脑中哪些细胞对压力最为敏感,以及最容易受到慢性压力状况的影响,随后他们比较了两性小鼠的观察结果,并揭示了这些压力反应性细胞类型之间的异同。最后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似乎能参与雄性和雌性压力反应的不同大脑细胞类型,研究人员的分析重点集中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上,其能作为保护神经元活性和连接的支持性细胞。研究者表示,他们发现最为敏感的细胞类型就是称之为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的细胞,这种细胞能支持神经元并通过与其密切相互作用来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少突胶质细胞分析结果表明,如果雄性暴露于慢性压力条件下,其似乎并不会那么复杂也不会变得那么成熟,但这只适用于雄性而并非雌性;这或许就告诉我们,少突胶质细胞或许是需要后期进一步研究的重要细胞类型,当研究人员试图理解压力对脑细胞及其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时,他们还必须考虑到他们或许会在雄性和雌性机体中发现不同的东西。

    研究人员收集了关于男性和女性机体大脑对压力所产生反应的新见解,或许为此前记录的与压力暴露相关的疾病表现的性别差异提供了部分的生物学解释,尽管这一研究发现本身很难被解释,但这或许为研究人员后期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也有可能帮助开发出更有效的针对压力所诱导的疾病的性别特异性药物。Brivio说道,在后续的研究中更好地理解雄性和雌性机体中少突胶质细胞的差异,以及我们所观察到的改变的价值,或许是非常有趣的,那么我们在雄性机体中所观察到的并不那么复杂的细胞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

    研究人员可以尝试理解导致这些改变的分子机制,如果其是坏消息的话就能尝试去阻断;如果是好消息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尝试在女性机体中对其进行诱导;这或许就能促使研究人员理解是否能开发出靶向作用这些细胞的新型药物,以及其是否能帮助遭受压力相关疾病甚至其它疾病的患者。最后研究者表示,少突胶质细胞的功能障碍或死亡被认为与其它病理学或医学状况有关,因此这项研究或许也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比如,未来其或许能指导科学家们进行新的研究来调查某些疾病背后的生物性别差异,目前科学家们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知之甚少。(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Elena BrivioAron KosAlessandro Francesco Ulivi, et al. Sex shapes cell-type-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s of stress exposure in the mouse hypothalamus, Cell Reports (2023). DOI:10.1016/j.celrep.2023.112874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da6e87697c1.html

返回目录>>

 

Neuron:科学家再次提出证据表明 帕金森疾病或起源于机体肠道

2023-08-28    生物谷原创

 

    询问任何一位神经科医生,都会得到这样的答复,即帕金森疾病是一种脑部疾病,帕金森疾病的明显症状包括无法控制的颤抖、动作迟缓且脚贴地的感觉,这些都源于大脑中帮助控制运动的区域中的神经元发生了缺失;但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或许是从远离大脑的地方开始的(肠道中),而且要比最初的神经性症状出现早好几年。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uron上题为Interaction of an α-synuclein epitope with HLA-DRB115:01 triggers enteric features in mice reminiscent of prodromal Parkinson's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Icahn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更多的证据表明,诱发帕金森患者最初胃肠道改变的因素或许是定向错误的免疫攻击。如果这是帕金森疾病在很多人身上的开端的话,那么我们或许有可能在这种疾病进入大脑之前就识别出哪些人患上了该病,并希望能及时阻断其进展。

    帕金森疾病的肠道第一理论(gut-first theory)最初是科学家们在20年前提出来的,当研究者Sulzer在其研究中指出了自身免疫反应在帕金森疾病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后,他就开始对肠道第一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帕金森疾病中,名为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的蛋白质会发生错误折叠,并在神经元中积累,缓慢损害细胞;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后发现,一小部分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似乎也会出现在神经元外部,从而使得神经元更容易收到免疫系统的共计,相比α-突触核蛋白的内部沉积物而言,免疫攻击或许会对神经元造成严重的损伤。

    科学家再次提出证据表明 帕金森疾病或起源于机体肠道。

    研究者Sulzer说道,帕金森疾病患者的血液中通常含有能发起对神经元攻击的免疫细胞,但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其是何时在哪里被激活的。肠道的一个有趣的可能性在于,其含有相同的神经元,因为帕金森疾病患者在大脑开始出现症状以及疾病被诊断之前,其会经历便秘好几年;为了研究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进行了联合研究,他们想弄清楚α-突触核蛋白的免疫反应是否会引发这种疾病,以及在哪里引发这种疾病。研究人员首先创造了能在细胞表面展示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碎片的小鼠(天然小鼠不具备这些能力),随后他们给予小鼠注射α-突触核蛋白并监测其大脑和肠道中会发生什么。

    研究人员并未在大脑中发现任何类似帕金森疾病的迹象,但他们确实发现,对肠道中神经元的免疫攻击会产生便秘和其它胃肠道效应,这些效应类似于在确诊帕金森疾病前数年机体中所出现的疾病症状。研究者表示,自身免疫性反应似乎会导致帕金森疾病的早期阶段,这或许就有力地证明了帕金森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就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发现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早期发现病阻断肠道中的免疫反应或许能防止后期对大脑中神经元的攻击,从而阻断帕金森疾病的发生;不过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在帕金森疾病患者的大脑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如果研究人员能找出为何小鼠的大脑没有出现任何帕金森疾病的症状,那么这个问题或许就会变得明晰起来。

    研究人员假设,小鼠模型机体中的免疫细胞并不会抵达大脑,这或许是因为这些动物还很年轻且其年龄还不足以削弱机体的血脑屏障从而让免疫细胞挤过血脑屏障,而打开屏障或加速衰老或许会导致小鼠出现胃肠道和大脑的症状。Sulzer说道,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小鼠中建立帕金森疾病模型,并重现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然而现在还并不存在这种模型,而这一点对于回答我们无法在人体内探索的疾病问题并最终开发出更好的疗法至关重要。

    综上,本文结果表明,α-突触核蛋白32-46HLA-DRB115:0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人源化小鼠模型机体中的肠道炎症以及CD4+ T细胞所介导的肠道神经元的缺失至关重要,这或许揭示了前驱肠道帕金森疾病发生的基础性机制。(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Francesca Garretti, Connor Monahan, Nicholas Sloan, et al. Interaction of an α-synuclein epitope with HLA-DRB115:01 triggers enteric features in mice reminiscent of prodromal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n (2023). DOI: 10.1016/j.neuron.2023.07.015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dc5e88066eb.html

返回目录>>

 

Nature:揭示低温诱发大脑增加机体食欲的分子机制

2023-08-28    生物谷原创

 

    对于吸热动物来讲,维持体温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哺乳动物会在寒冷时摄入更多从而来补偿能量的消耗,但这种耦合背后的神经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Xiphoid nucleus of the midline thalamus controls cold-induced food seek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Scripps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当哺乳动物暴露于低温环境下时,其大脑回路会促使其摄入更多。

    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时,哺乳动物会自动燃烧更多的能量来维持机体正常的体温,这种冷激活的能量消耗增加会诱发食欲和机体摄食的增加,尽管控制这一现象背后的特殊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识别出了一簇神经元,其能或许能作为小鼠机体中与寒冷有关的寻找食物行为的开关来发挥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也有望帮助开发维持机体代谢健康和减肥的新型疗法。

    研究者Li Ye教授说道,这是哺乳动物的一种基本适应性机制,在未来治疗中通过对其靶向作用就能增强寒冷或其它形式的脂肪燃烧的代谢益处。因为暴露在寒冷中会导致能量燃烧的增强从而保持温暖,而冷水浸泡和其它形式的“冷疗法”(cold therapy)已经被探索能作为减肥并改善代谢健康的新方法。冷疗法的一个缺点就是,人类对寒冷的进化反应并不是为了减肥(在前现代频繁的食物短缺时期,这种效应可能是致命性的),寒冷就好像饮食和锻炼一样,其会增加机体食欲从而抵消任何减肥效果;这项研究中,研究者Ye等人开始研究寻找能介导寒冷诱导的食欲增加的大脑回路。

    揭示低温诱发大脑增加机体食欲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的第一个观察结果是,随着寒冷气温的到来,小鼠在延迟大约6小时后就会增加寻求食物的次数,这就表明,这种行为改变并不仅仅是寒冷感知的直接结果。利用称之为全脑清除和单层光显微技术,研究人员比较了在寒冷和温暖条件下大脑中的神经元活性,结果发现,尽管大脑中大部分的神经元活性在寒冷环境中都要低得多,但丘脑(thalamus)的部分区域会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最后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研究中线丘脑(midline thalamus)中一组名为剑状核(xiphoid nucleus)的特殊神经元簇,结果表明,在小鼠从寒冷所诱导的麻木中醒来后去寻找食物之前,这些神经元的活性就会在寒冷状况下急剧增加,当在寒冷条件开始食物较少时,剑状核的活性甚至更高,这就表明,这些神经元对寒冷所诱导的能量不足会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寒冷本身做出反应。

    当研究人员人工激活这些神经元时,小鼠就会增加寻找食物的活动,但并不会增加其它活动,同样地,当研究人员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性时,小鼠就会减少寻找食物的行为,这些影响只有在寒冷状况下会出现,这就意味着,寒冷的温度会提供一种单独的信号,且食欲的改变也必须存在。在最后一组实验中,研究者发现,这些剑状核神经元会投射到称之为多巴胺核(nucleus accumbens)的大脑区域,该区域长期以来一直以整合奖惩和厌恶信号从而引导机体行为(包括进食行为等)而著称。

    这些研究结果或许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因为其表明,阻断通常由寒冷所引起的食欲增加的可能性会增加,这就能促使相对简单的寒冷暴露策略能更加有效地推动机体减肥。研究者表示,他们现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弄清楚如何促使食欲的增加与能量消耗的增加脱钩,而且他们还想弄清楚是否这种寒冷所诱导的食欲增加机制是机体用来补偿额外能量消耗的更广泛的机制的一部分,比如在运动锻炼后。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剑状核或许是控制寒冷所诱导摄食的关键区域,其也是吸热动物机体中能量稳态维持的重要机制。(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Lal, N.K., Le, P., Aggarwal, S. et al. Xiphoid nucleus of the midline thalamus controls cold-induced food seeking.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3-06430-9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7b4e8770197.html

返回目录>>

 

研究揭示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介导核小体装配的结构基础

2023-08-28    生物物理所

 

    在真核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结构的重新建立对于维持基因组完整性和表观遗传信息传递至关重要。DNA复制一方面破坏母链DNA的亲本核小体,另一方面新生核小体必须在DNA子链上重建。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是在进化过程中保守的异源三聚体组蛋白伴侣复合物,负责将新合成的H3-H4组蛋白装配到子链DNA上,完成从头装配的核小体组装的第一步,即形成一个由DNA缠绕H3-H4四聚体组成的核小体组装中间态Tetrasome(四聚小体)。

    由于CAF-1与最基本生物学事件DNA复制高度耦联,因此缺少CAF-1的结构信息制约了科学家对核小体从头装配机制的了解。CAF-1复合物是组蛋白伴侣研究方向中公认的难题,因其主要亚基柔性很大、结合组蛋白构象不均一、分子量偏小(复合物稳定核心不到150 kDa),以至于用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来获得其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均充满挑战性。自1989年发现CAF-1至今,国际上仅报道了约30Å低分辨率的酵母Caf-1复合物负染电镜结构,无法提供相互作用细节,导致其中许多关键问题长期得不到解答。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课题组长期深耕于组蛋白伴侣的结构机理研究,先后揭示了组蛋白伴侣HJURP/DAXX特异识别组蛋白变体CENP-A/H3.3的结构机理(Genes & Development 2011; Nature St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012),解析了Asf1调控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分子机制(Cell 2018),阐明了双组蛋白伴侣sNASP-ASF1Hat1乙酰化酶协同传递与修饰组蛋白的分子机理(Genes & Development 2021; Genes & Development 2022)。课题组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与优化,最终在CAF-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825日,许瑞明课题组联合李国红、朱冰课题组,在《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istone binding and nucleosome assembly by 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1的研究长文,报道了人源染色质组装因子CAF-1CAF-1与组蛋白H3-H4及核小体组装中间态Di-tetrasome等复合物一系列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CAF-1结合组蛋白并介导右手螺旋核小体组装中间态形成的结构基础。

    该研究通过CAF-1复合物不同片段组合的大量结晶条件筛选,解析了人源CAF-1复合物核心部分3.5Å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显示,CAF-1三个蛋白亚基按1:1:1的方式结合,p150大亚基犹如一根柔软的绳子,两端分别缠绕住球状的p60亚基和p48小亚基。p150ED-loop处于无序状态,CAF-1这种灵活的架构赋予了它结合组蛋白的可塑性,方便进行组蛋白的装配。体外生化实验证实CAF-1核心部分仍具有较强的结合组蛋白和组装核小体能力,但缺乏对其结合组蛋白与组装核小体分子机理的直观认识。进一步,研究通过长期的摸索与优化,发现了在CAF-1-H3-H4样品中加入30-bpDNA片段可改善样品性质,并解析了CAF-1-H3-H4五元复合物3.5Å的冷冻电镜结构。该结构清楚地显示了一个CAF-1复合物结合一个H3-H4异源二聚体。CAF-1大亚基p150ED-loop此时变得有序,如同一根安全带将组蛋白H3-H4牢牢绑住。对ED-loop突变体的体外生化和体内DNA复制偶联核小体组装实验数据分析表明,ED-loop的碳端对于DNA复制偶联的核小体组装至关重要。CAF-1三亚基协同作用结合组蛋白H3-H4的模式非常独特,p60挡住了H3-H4二聚体进一步形成四聚体的位置,解释了CAF-1无法直接结合H3-H4四聚体的原因。此外,30-bp DNA的加入促使部分CAF-1-H3-H4复合物形成二聚体。研究捕获到该二聚复合体4.6Å的电镜结构,发现该复合体中两个H3-H4二聚体的排列方式与H3-H4四聚体中的排列类似但不完全一样,说明DNACAF-1共同参与组蛋白H3-H4四聚体的形成。当加入147-bp DNA进行组装时,研究意外地获得了CAF-1结合右手螺旋Di-tetrasome这一核小体组装中间态的3.8Å的电镜结构。体外单分子磁镊实验也证实CAF-1在生理盐条件下可诱导右手螺旋核小体组装中间态的形成。这种与左手螺旋的成熟核小体NCP截然相反的手性,提示在核小体组装过程中可能存在保护性的中间步骤。

    该研究厘清了CAF-1结合何种组蛋白H3-H4聚合状态的长期争议,捕获到CAF-1促进组蛋白H3-H4二聚体四聚化的中间态构象,并首次发现了CAF-1诱导右手螺旋核小体组装中间态的形成,提示了手性可能是调控核小体装配重要手段之一,刷新了人们对核小体装配过程的认知。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的资助,并获得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及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和蛋白质科学平台的技术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bfde88627b2.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民生观)

2023-08-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解决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不便,需要在诊疗制度、信息技术、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

  前不久,国家医保局推出了16项医保便民举措,解决百姓办理医保业务的堵点问题;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要求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分别就医保报销、医院就医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提出多项实实在在的便民举措,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网上挂号、预约手术、预约住院、医保实时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年来,看病就医越来越便捷。但不可否认,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便,比如一些大医院拥挤、自助取号排长队、候诊时间长、老人就医不便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诊疗制度、信息技术、医院基础设施上持续发力。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可以缓解大医院拥挤状况。大医院拥挤,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本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也跑到大医院就医。患者不愿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不放心。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等方式,促使大医院积极帮扶基层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另一方面,医保报销比例更多向基层倾斜,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慢病患者到基层就诊。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就医流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到医院后的候诊时间。目前,很多大医院都开通了互联网医院,但使用率还不高。因此,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作用,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线上。此外,还需进一步打通各地医保信息壁垒,减少相关环节和手续,让跨省就医报销更加便捷。例如,今年4月,京津冀地区推出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患者无须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不断改善医疗机构设施和服务,让老年人就医更顺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深,老年患者比例将会不断提升。一方面,医疗机构要推进适老化改造,让老年患者更方便地使用电梯、厕所、病房、候诊室等设施;另一方面,要提升为老服务水平,保留一部分挂号窗口、现金收费窗口,在门诊大厅、候诊室等场所增加引导员,让老年患者就医更顺畅。

  《 人民日报 》( 2023082807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66.html

返回目录>>

 

泰国消费者机构呼吁采取强有力措施:严查日本海鲜!

2023-08-28    海外网

 

海外网828日电 据《泰国邮报》报道,当地时间827日,泰国消费者委员会呼吁泰国政府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查从日本进口的海鲜。

泰国消费者委员会主席帕努科特·通阳表示,许多国家对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感到担忧,并且已经暂停进口日本各种海产品,而泰国没有任何机构采取措施来降低安全风险。帕努科特说:“12年前,福岛第一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导致日本许多城市不被允许进入。灾难发生4年后,许多城市仍然是禁区,有些城市完全被废弃。这表明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扩散到邻近地区。”

帕努科特表示:“我想呼吁泰国食品药品监管局和渔业部紧急采取预防措施,特别是在检查站和当地市场对日本进口海鲜进行随机检查。”帕努科特还呼吁这两个机构公布采取的措施。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J2DGNj49j

返回目录>>

 

波兰热舒夫市军团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2023-08-28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827日,波兰喀尔巴阡省热舒夫市军团菌感染住院人数新增16人,达到143人,目前已有8人死亡。

826日,热舒夫市对供水系统进行了加氯消毒,27日,市政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司开始冲洗供水网络。28日卫生部门将公布市政供水系统以及感染者的房屋中采集的样本检测结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J1TCtaVDu

返回目录>>

 

法国13个省启动花粉过敏高风险警报

2023-08-28    海外网

 

海外网828日电 法国空气生物检视网站(RNSA)日前警告,豚草花粉正在对过敏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将至少持续到8月底。

据《巴黎人报》报道,法国空气生物检视网站25日宣布,在8月底之前,豚草花粉都将严重影响过敏患者。法国13个省份“过敏风险很高”,包括加尔省、沃克吕兹省、德龙省、阿尔代什省、伊泽尔省、安省、罗讷省、索恩-卢瓦尔省、阿列省、涅夫勒省、谢尔省、安德尔省、克勒兹省。

根据该机构的预测地图,这些地区至少在830日之前将保持高过敏风险水平,在邻近地区,过敏风险将为低等到中等。法国空气生物检视网站警告过敏症患者,从28日开始,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将急剧上升。

根据法国国家食品、环境及劳动卫生署(Anses)的数据,法国有100万到350万人对花粉过敏。豚草花粉引起的过敏较迟,其授粉高峰期是8月中旬到9月中旬。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J1pbkjxO0

返回目录>>

 

今年以来洪都拉斯报告逾万例登革热病例

2023-08-28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7日,洪都拉斯卫生部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员对当地媒体表示,2023年以来,该国共报告11540例登革热病例,其中84例患者病情较重,已入住当地医院接受治疗。今年洪都拉斯登革热发病率有所上升,超六成为儿童和未成年人。目前,无国界医生组织已联合当地政府在该国首都特古西加尔巴开展行动防治登革热。

据悉,该组织通过向社区投放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蚊子防治登革热。这种细菌对于携带和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能起到类似疫苗的作用,有效地降低伊蚊的种群密度。携带这种细菌的蚊子繁殖后可有效抑制登革热、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毒等多种病毒传播。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EJ1SRpitIG

返回目录>>

 

“号贩子”再度猖獗,整治老问题当有新思路

2023-08-28    北京青年报

 

  重庆的蓝女士近日向媒体反映,她在某医院一直挂不上号,但通过“黄牛”很快预约成功。有病友花8倍的钱,从“黄牛”那里买号,据说还可指定专家和看病时间。江苏宿迁的王女士也有类似遭遇,300元的专家号她从来没有挂上过,只能花900元从“黄牛”手中购买。目前,大多数医院实行挂号实名预约制,一定程度上使得“黄牛”抢号、占号的情况得到改善,但近期贩号再次变得猖獗,部分不法分子当起了“电子黄牛”,囤号转卖。

  “号贩子”是个老问题,现在老问题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过去“号贩子”自己或请人到医院挂号大厅彻夜挂队抢号,赚的是“辛苦钱”,所贩号源也有限。但现在贩号也有了“互联网+”,体力抢号变成脑子抢号,不仅被抢号源更多,而且还能跨地区抢号和卖号,影响范围显著扩大。在挂号大厅抓现行、在医院安装摄像头快速锁定“号贩子”等传统打击手段已不起作用,甚至一些新手段也难有效果。既然贩号手段持续更新,那么,整治就要同步更新思路。

  首先,贩号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整治就得运用好技术手段。“号贩子”购买网速更快的装备、开发抢票软件等,让号源一放出就迅速被“秒光”;也有“号贩子”攻击医院挂号系统,利用系统漏洞直接“锁定”号源,或精确掌握号源流动规律大量截取号源。针对通过技术手段的贩号行为,最好的治理方法是“以技治技”,完善医院挂号系统、快速锁定抢票软件等技术手段要及时更新,不能在技术上落后于“号贩子”。

  其次,与医疗反腐相结合,整治才能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外有技术人员抢号,内有医护人员关照”等嚣张的话语,尽管不无夸张渲染的意味,但也反映了一些实情,说明少数医务人员与“号贩子”里应外合,是这一顽疾难治理的重要原因,只要揪出这些“内鬼”,贩号的困难程度将明显增加。应将医院的贩号“内鬼”作为当前医疗反腐的一项重点对象,借医疗反腐之机,斩断号源非正常流出通道。

  此外,通过医改整治贩号顽疾,这一思路永不过时。只有构建真正的分级诊疗体系,扎堆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人数才会明显减少;大幅度提升基层医疗水平、鼓励更多专家频繁下基层、将大部分专家号分配给基层用于转诊、完善远程会议和互联网诊疗、让患者在基层也能开到过去大医院才有的药……这些医改举措,均可让大医院号源不再过于抢手,“号贩子”倒手空间也会明显变小,从而为贩号现象釜底抽薪。

  “号贩子”有善变的手段,整治首先要有不变的决心,要做好打持续战的准备。但整治的思路和方法,则要与时俱进、以变应变。准确把握“号贩子”的动向,推出针对性更强的整治举措,贩号现象才会逐渐减少,最终让“号贩子”因无计可施、无利可图而黯然退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78.html

返回目录>>

 

孩子“开学焦虑”怎么办?专家支招应对

2023-08-28    人民网

 

对于“开学焦虑”反应强度大的孩子,家长要高度重视。对于既往就存在类似状况,甚至曾经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孩子,要及时就医。

即将迎来新学期,部分孩子出现了“开学焦虑”。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主任医师徐昭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学焦虑”是对孩子们在开学时间节点附近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现象的一种通俗说法。从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进入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徐昭媛表示,如果在开学前后,孩子出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觉得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者有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那家长可能需要关注一下孩子是否出现了“开学焦虑”。孩子在开学这段时间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是很正常的,家长不用过度紧张。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状态通常会随着孩子对学校学习、生活的适应而慢慢消失。

如何应对孩子“开学焦虑”?徐昭媛建议,家长要做到不焦虑。当家长不断和孩子强调“开学了,要收心了,新学期要更努力”时,反映出的恰是自己内心的担忧。而这些紧张、担忧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对开学产生逃避甚至抗拒。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调整心态。

另外,作为父母,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做到“同理式倾听”。要知道,一个人能把烦恼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焦虑的释放。同时,家长要克制自己想说教孩子的冲动,让孩子说,然后对孩子表示理解。这个理解是感同身受的理解,而非讲些不痛不痒的客套话。

“规律的作息对孩子适应新学期通常很有帮助。”徐昭媛建议家长帮助孩子逐步调整生活节奏,引导孩子按照平时上学的时间作息。同时,减少娱乐,逐渐增加学习时间,让孩子从假期浮躁的状态中静下来,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徐昭媛提示,对于“开学焦虑”反应强度大的孩子,家长要高度重视。对于既往就存在类似状况,甚至曾经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孩子,要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D7H9DPR0038804U.html

返回目录>>

 

吃蟹不宜过量,搭配食醋生姜可去寒去腥

2023-08-28    新京报

 

吃螃蟹时不建议搭配柿子、梨、李子、橙子、石榴、西红柿等食物,这些食物与螃蟹同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又到了螃蟹上市的季节。近日,浙江一位28岁的小伙子小刘因为吃螃蟹住进医院。据悉,小刘向来热爱美食,梭子蟹刚上市,他就买了5只回家清蒸,一口蟹肉一口冰啤酒,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肚子痛,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案例中的小刘之所以发生急性胰腺炎,主要问题不是吃螃蟹,而是大量吃螃蟹且配了冰啤酒,饮酒加暴饮暴食是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之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江锋介绍,螃蟹性寒,加之螃蟹中含有大量胆固醇,嘌呤含量也比较高,因此,孕妇、脾胃虚寒的人、胆固醇高的人、血尿酸高或痛风患者,以及过敏体质的人都不建议吃螃蟹。

食用螃蟹要讲究搭配,江锋认为,吃螃蟹时应该搭配食醋、生姜。“螃蟹性寒,搭配生姜和醋,能够去寒去腥,也起到一定杀菌作用,味道会更鲜美。”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建议吃生螃蟹、死螃蟹、隔夜螃蟹。食用量不宜过多,1-2只为宜。此外,吃螃蟹时不建议搭配柿子、梨、李子、橙子、石榴、西红柿等食物,这些食物与螃蟹同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关于网红美食“生腌蟹”,江锋认为,生螃蟹的表面、腮部、胃肠道中可能存在一些细菌、寄生虫,即便进行腌制,大概率也杀不死这些细菌、寄生虫,因此,吃生腌蟹存在安全隐患。

“按照以往经验,因为吃螃蟹来就诊的患者大多表现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脾胃不好的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江锋提醒,人们食用螃蟹后如果出现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可先居家简单吃药处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D7H9FNF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秋季消化性溃疡易发,转凉与油腻是主因

2023-08-28    新京报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或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造成的溃疡病。

“秋季到来,门诊消化性溃疡患者逐渐增多,经常有患者因胃痛、反酸、恶心呕吐等不适来诊,内镜检查结果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北京市隆福医院肾内消化科主治医师李建稳介绍,秋季消化性溃疡高发可能与立秋后天气转凉,冷空气使胃肠道痉挛性收缩,促进胃酸分泌,胃肠黏膜抵抗力下降有关。另外,我国素来有贴秋膘的习惯,秋季大家饮食过于油腻,消化道负担加大,再加上天气干燥,气温下降,心情烦躁也是诱发消化性溃疡加重的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是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或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造成的溃疡病。李建稳介绍,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目前公认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治疗骨质疏松的双磷酸盐药物(如阿仑磷酸钠片)、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松龙等)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为重要病因。另外,胃排空过快或延缓、十二指肠液反流、严重应激事件、情绪不稳定、过分焦虑、精神紧张等也会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吸烟饮酒、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过快、过凉、过烫等也是相关因素。

消化性溃疡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李建稳指出,疼痛与饮食有明显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多为餐后2-3小时疼痛,夜间疼痛,有的甚至在睡眠中疼醒;胃溃疡多在餐后半小时出现疼痛,持续1-2小时。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便秘,严重的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贫血、体重减轻等。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老年人因治疗中复发或由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疼痛症状并不明显。“可以通过电子胃镜检查、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粪便隐血试验、血清胃泌素测定等检查诊断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李建稳提醒,急性的消化道穿孔为外科急腹症,表现为突发剧烈上腹部疼痛,累及全腹部,放射到右肩部,常伴有恶心呕吐;慢性的消化道穿孔表现为原来的疼痛性质、次数、吃药后反应发生改变。

“目前认为真正的消化性溃疡极少癌变。消化性溃疡与胃癌是两种不同发展的疾病,真正由消化性溃疡反复发病导致癌变的病灶非常罕见。建议患者积极就诊,完善常规内镜检查,并对病灶部位进行活检。”李建稳补充说道。

一旦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病,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紧张或劳累,保持心情愉快;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李建稳提醒,秋季天气干燥,气温下降,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腹部受凉。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过冷过热,避免过快进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白酒、浓茶、咖啡、辣椒等,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进食有营养的谷类、新鲜蔬菜为主。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正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者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有消化道不适症状及时就诊,完善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监测,及时发现并及早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D7H9LNV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0糖”“0蔗糖”“代糖”,有啥区别?

2023-08-26    中国消费者报

 

  醉心甜蜜的感觉,又不想承受“糖”的负担,一些号称无糖、低糖的饮品开始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好。然而,面对包装上诸如“0糖”“0蔗糖”“代糖”等花样繁多的“健康宣示”,不少人还是傻傻分不清。那么,这些糖到底有啥区别呢?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据科信中心此前开展的一项“中国消费者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八成消费者选购无糖食品和饮料时通过“不含蔗糖”“0蔗糖”等标识来判断产品是否无糖,从而存在被误导的可能。

  阮光锋解释说,标识0蔗糖”,只代表产品不含蔗糖,但不一定代表无糖,甚至不一定是低糖。如果配料表中有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蜂蜜、浓缩果汁、果酱等配料,那就说明它仍然是有糖的。

  而0糖”食品或饮料,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0糖”是指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大家在选择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查看营养标签,注意区分。

  所谓“代糖”,其实就是甜味剂,即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两大类。

  天然甜味剂包括天然物的衍生物和非糖天然甜味剂。前者有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味素)、纽甜等,味质都接近于蔗糖,后者则主要有罗汉果甜苷(罗汉果提取物)、甘草类甜味剂(甘草提取物)和甜菊糖苷等,风味各异。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采用化学合成、改性等技术得到的有不同特性的甜味剂,甜度远高于蔗糖,常用有糖精或糖精钠、甜蜜素等。

  甜味剂须按照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明确规定了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用量,也明确规定了哪些食品不允许使用甜味剂。只要是按照标准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

  目前,饮料行业广泛应用的代糖大致有营养性代糖与非营养性代糖两种,前者以无糖饮料中常见的赤藓糖醇为代表,后者则以甜菊糖、罗汉果甜苷、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为代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前述调查发现,消费者对糖和代糖(甜味剂)的认知较为模糊,存在大量混淆。比如大约70%的消费者认为糖精是糖,大约60%的消费者认为三氯蔗糖、甜菊糖是糖,但其实它们都是代糖,即甜味剂。同时,近30%的消费者认为结晶果糖不是糖,但实际上它是货真价实的糖。

  阮光锋建议,消费者选购食物或饮品时应该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营养成分表会标注每100毫升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及能量情况。部分食品或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会单独标注“糖”的含量,这有助于消费者判断所购买产品是否真正为“0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6/c14739-40064412.html

返回目录>>

 

不吃晚饭=减肥?别傻了

2023-08-26    北京青年报

 

很多朋友认为,不吃晚饭是最好的健康减肥方式,并且在坚持一段时间后也确实发现自己变瘦了,这种办法真的有用吗?其实不然。

不吃晚饭减掉的多数是水分

对人体还有这五种伤害

不吃晚饭的危害大,因为减掉的多数都是水分,不但容易反弹,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我在门诊中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为了减肥长期不吃晚饭,结果体重没有降多少,还落下了一饿就胃疼的毛病。

而且,人在饥肠辘辘时很可能抵制不住诱惑而暴饮暴食,反而会更胖。

不吃晚饭的危害有哪些呢?

1.抵抗力下降:我们的器官需要充足的营养,机体才能正常运转。如果长期不吃晚饭,身体器官缺乏营养,抵抗力自然会下降。

2.肠胃受损:这是因为,饥饿时会分泌胃酸,胃内得不到有效食物的刺激和胃酸中和,则会造成胃酸对黏膜产生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及消化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的胃部疾病。

3.影响大脑功能:人体在夜间自身的血糖偏低,如果不吃晚饭体内的血糖会更低,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自然会影响大脑的功能,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会大大降低。

4.易患胆结石:不吃晚饭时,我们处于空腹状态,体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增加,也容易导致胆结石。

5.容易低血糖:如果人体长时间没有能量供给,胰岛素分泌就可能出现异常,从而让血糖水平急剧下降,出现头晕眼花、体力不支、出汗、心悸和手抖。糖尿病人群甚至会诱发糖尿病并发症。

晚饭怎么吃更健康

记住“三个半拳头”饮食法

晚饭应该宁早不晚,吃到七分饱,清淡为主,食材种类多、能量少,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一句话总结就是:“健康晚饭=三个半拳头”。其中包括“两个拳头的蔬菜”“一个拳头的主食”“半个拳头的蛋白质”。

两个拳头的蔬菜:深绿色带叶蔬菜好处多,它不但能保护视力,对预防心脏病和中风也很有效果。

一个拳头的主食: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土豆、红薯等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能参与供能、为肌肉和大脑提供能量。

半个拳头的蛋白质:最好以蛋白质丰富的白肉为主,比如鱼肉、鸡肉等,不仅脂肪含量低,还容易消化。

注意少吃这五种食物

远离肠胃不适

晚饭要少吃辛辣食物、胀气食物、高钙食物、油腻食物、黏硬食物。

辛辣食物会引起便秘、消化不良;胀气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胀气影响睡眠;高钙食物消化分解后容易堆积在肾脏和尿道中,引发结石;油腻食物不但会让我们变胖,还容易产生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黏硬食物不易消化,易导致慢性胃炎。

因此,一日三餐,饮食规律,才是健康生活的必备法宝。我们平时应该控制好运动量和摄入量,这样减肥才能事半功倍,而不应该错误地寄希望于不吃晚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6/c14739-40064459.html

返回目录>>

 

患病率高于成人!孩子的这些表现竟然是抑郁障碍

2023-08-26    光明网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抑郁风险呈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总体逐年增高,且其存在患病率高、识别率低、自杀率高的特点,严重损害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高

  识别率低、自杀率高

  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高于成年人。也就是说,大约每6-7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其中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

  从年龄方面来讲,进入青春期后抑郁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初中阶段检出率为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40%

  从性别方面来讲,女性高于男性,女性发生抑郁障碍的概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

  青少年抑郁障碍除了表现为一些和成人抑郁类似的抑郁症状外(如情绪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情丧失兴趣、自我评价低等),还会出现以下不典型表现:

  头痛恶心

  腹胀

  注意力不集中

  沉迷于游戏

  脾气暴躁

  不愿意上学

  学习成绩下降

  冲动行为

  做事不计后果

  反社会行为(如偷东西、撒谎等)

  食欲下降

  体重减轻

  睡眠障碍

  这些不典型表现,有时很难让人想到是抑郁情绪所致,常常造成漏诊或误诊。

  《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显示自杀是1019岁人群的第五大死亡原因。而抑郁障碍是自杀的主要病因之一。

  如何界定“抑郁”与“正常”

  有些家长不理解青少年也会患有抑郁障碍,认为孩子只是懒或者为了不想上学找借口。其实,抑郁的症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专业医生在对青少年做出抑郁障碍的诊断时,除了注重孩子的不同症状的发生频次,更重视症状的后果(如自杀自伤、冲动伤人等行为),同时兼顾青少年的社会功能情况。

  早识别、早诊断抑郁障碍是的重要一环

  专业的评估、治疗和随访不可或缺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复发率较高,60%-70%的患儿会出现病情反复,并可持续至成年。抑郁障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因此,早识别、早诊断对于抑郁障碍患者尤为重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尽快地协助抑郁障碍者到达临床的痊愈,可有效避免因未及时诊断和治疗而造成的病情加重或者转变为慢性持续性病程。反之,如不及早干预,则会增加治疗难度且不利于社会功能的恢复。一般抑郁发作后的1年内,绝大多数患儿都会达到临床康复。因此,对于青少年抑郁障碍,专业的评估、治疗和随访不可或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6/c14739-40064413.html

返回目录>>

 

现制饮料,好喝与健康能否兼得

2023-08-26    光明日报

 

    早上八点半,从事文字工作的小花(化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了缓解工作的焦虑,每周有两三天,她都会点上一杯奶茶。“比起瓶装饮料,现制奶茶口感更好,选择更多,更新也快,自己选择配料、甜度的过程也十分享受。”在小花眼中,“这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仪式感。”

    像小花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的追捧与现制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不无关系。其中,以茶、水果、奶等为主要原料制售的新茶饮品牌更是层出不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新茶饮门店总数达48.6万家。但与此同时,现制饮料中添加剂种类与剂量的不透明、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亦屡屡引发关注。

    那么,现制饮料的诱人之处,究竟有哪些?又该如何兼顾“好喝”与“健康”?

    1、成分不明:“新鲜”背后的隐忧

    饮料的历史,源远流长。当人类甫一进入文明之门时,便不再满足于仅仅将水作为日常饮用的对象。早在数千年前,利用剩余粮食发酵而来的啤酒,已刺激着埃及和两河流域一带先民的味蕾。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葡萄酒成为达官显贵桌上的标配。近代以来,茶、咖啡、可可等植物制成的饮料,更是随着欧美航海家的风帆,抵达了世界各个角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饮料的制备,进入了流水线时代,在种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逐渐分化出现制现售、预包装等不同“流派”,以其各自特点,满足着不同饮料爱好者的喜好和需求。

    在今天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对于现制饮料的诱人之处,不同爱好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几乎每天都会喝咖啡,工作日会点外卖,周末会去咖啡店。”有着多年咖啡饮用习惯的九莉(化名)说道,“除了提神之外,咖啡可以给我心理上营造出一种工作的状态,就像在自习室看书比在家效率高一样。”

    “对我来说,奶茶可能是一种不那么日常、却又比较容易获得的东西,心理上会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而买瓶装饮料就不太会有这种感觉。”小花补充道。

    “现制饮料最吸引我的地方,可能是新鲜吧,感觉防腐剂应该没有那么多。”每周都会喝奶茶的雪松(化名)说,“而且新品、联名款推出的频率都会高一些,更能满足好奇心。”

    新鲜感、氛围感、即时满足感……说起现制饮品的魅力,受访者多围绕以上几点说开来。在采访中,大部分受访者也表示,自己在点现制饮品时,一般都会选择无糖,理由大多是不爱吃甜、偏爱原味、担心增重等。不难看出,在畅饮的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对健康也颇为重视。

    “其实我是个挺在意食品成分是否健康的人,可一旦情绪出了问题,还是会习惯喝一杯。”尽管购买时会尽量选择无糖且配料简单的款式,但几年下来,小花的体重、睡眠还是有一些变化。

    “我偶尔会遇到一些血脂异常的患者,尤其是女生,在膳食调查的时候,发现她可能不喜欢吃肉,但却喜欢喝奶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英霞说,“其实奶茶这类饮品,隐含的热量和糖分,还是不低的。”

   “我比较在意食品配料,希望现制饮料也能标注出来。”雪松补充道。

    2、标准不一:逐渐披露的成分

    一杯奶茶的热量,究竟是多少?杯中的成分,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奶茶店,含糖量等标准是否统一?

    “我在4年前带领学生做过一个小型调查,发现这些现制饮料的质控做得并不好,同一家店不同人对于3分糖、7分糖的把握可能相差很多,检测中还发现一份3分糖的饮料比同一家店半糖的饮料糖量添加还多的情况。”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许雅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奶茶店的‘3分糖’含糖量也有很大差异,这可能就是现制饮料不好明确标注含糖量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不太建议大家经常喝奶茶,因为你不知道喝下去的都是什么。”许英霞说,“瓶装饮料上起码还会标注具体成分,知道里面都放了什么。但奶茶一般不会标注。”

    目前,我国对预包装食品的标签内容有明确规定,要求写清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致敏物质等等,而对于现制现售食品,尚无硬性规定。

    “之前有餐饮品牌做过类似的尝试,但效果不太理想。比如餐厅做一道宫保鸡丁,要怎么标营养成分呢?还是有一些执行上的问题。”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钟凯建议,从产业链上游入手。

    “比如说最终做出来的成品不好作具体规定,但它使用的原材料可以监管起来,水果要有水果的采购标准,奶要有奶的采购标准,添加剂的量也要有标准,都要通过正规渠道采购。把前端监管好,不论商家在安全范围内如何配比,成品不太会出大问题。”钟凯说。

    如今,现制饮料品牌对用料健康也越发重视,有品牌打出“真奶”“真茶”“真蔗糖”等口号,有品牌强调使用健康的天然甜味剂。比如近日,某茶饮品牌就通过官方账号公布了6款产品的热量和营养成分。

    “把成分标注出来会让消费者喝的更明白,这很值得提倡。”但许雅君坦言,“标注之前还需要整个制作过程添加量的相对‘标准化’,否则写在标签上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

    3、摄入可控:标准化进程加快

    现制饮料离不开人工操作,而一旦涉及人工操作,便很难如机器一般时时精准。

    在受访者中,雪松曾有过在某连锁新茶饮品牌门店打工的经历。据她介绍,“刚上班的时候会收到一张单子,上面有各种饮料的制备流程,每一种配料要放多少,都有具体的要求,我需要做的就是背熟,严格按流程操作,目前规模较大的连锁品牌,门店制备一杯饮料,个人操作空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标准化程度还高一些。”

    记者查阅相关国家标准发现,包括GB/T10789-2015《饮料通则》、GB71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275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冷冻饮料和制作料》、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在内的多部现行国家标准,对饮料制备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成分均作出了具体规定。以甜味剂阿斯巴甜为例,在饮料类食品中,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是被允许在果蔬汁(浆)类饮料、蛋白饮料等6种饮料中添加的,最大使用量均为0.6g/kg,固体饮料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而现制饮料作为单独一个品类,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国家标准,对这一品类的监管,多是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饮料通则》是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提出的,主要针对的是预包装类饮料,现制饮料是不在这个里面的。”钟凯解释道,“严格来说,现制饮料这个品类其实算是餐饮行业,只要是人在操作,就很难百分之百标准化。但是比如全糖、半糖、少糖的剂量、是用糖还是甜味剂等等,企业内部甚至行业内部可以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准,避免出现一家店的半糖比另一家店的全糖还要甜的情况。”

    尽管尚无国家标准,但最近几年,针对现制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不同社会团体先后提出了团体标准供行业遵守。201912月,中国烹饪协会率先发布团体标准T/CCA 009-2019《现制饮料操作规范》,对现制饮料的术语定义、分类、场所设施、设备原料、食品添加剂等作出了规定。20213月,福建省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团体标准T/FJCFA 0001-2021《现制奶茶》。随后,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发布《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明确了现制奶茶、现制奶盖茶等5类产品的范围、要求、检验规则等,要求中进一步细分了微生物限量、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等具体指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近些年也相继发布了《现制茶饮术语和分类》《现制茶饮门店食品安全自查指引》等团体标准,现制饮料行业的标准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总体来说,加工类食品还是不如天然的好,特别是提示了孕妇、儿童慎用的食品,建议大家控制一下摄入量。”许英霞说,“一周或者一个月限定几次,适可而止就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6/c14739-40064381.html

返回目录>>

 

西藏围绕提高急救能力、建设重点专科和完善医院评价体系精准发力

用心补上医疗服务短板(办实事 解民忧)

2023-08-28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医院评价体系……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藏瞄准医院服务能力短板,推动医院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切实提高患者就医获得感。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藏自治区围绕增强患者就医感受下功夫,解决群众在医疗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升医院健康服务水平。为找准问题,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多次深入各地医院开展调查研究,瞄准医院服务能力短板,围绕提高急救能力、建设重点专科和完善医院评价体系精准发力,不断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

  攻克一个难点——

  急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丁零零——”晚上8点多,昌都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薛加学手边的电话响了起来。

  “有一人出了车祸,请抓紧派救护车!”电话那头,急救中心的人语言急切。

  收拾好东西,薛加学带着急诊科的工作人员快速出发。事故地点距离人民医院有上百公里,其间山路回环,道路一侧是高耸的山崖,一侧是湍急的江水,摸黑急行在这条山路上,哪怕在昌都工作了许多年,薛加学心中依然捏了一把汗。

  因为地处八宿县和市区之间,八宿县人民医院的救护人员已经提前赶到,并对伤者开展急救。但由于伤者伤势过重,县人民医院医生在经历紧急处理后,仍旧需要等待薛加学的到来。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路程,他们决定“相向而行”——八宿县人民医院救护车带着伤者往市区赶,市区的救护车前来同他们会合,再将伤者转运至市区开展进一步救治。

  急救就是争分夺秒——见到八宿县人民医院救护车,薛加学立马跳下车组织伤者交接,在最短时间内将伤者转移后,他们急忙向着市区赶去。冲进急诊中心,薛加学立马安排医院各科室工作人员开展紧急抢救。这时,时间已经指向凌晨两点多,一来一回,光在路上就花去了五六个小时。

  “伤者颅内多发挫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伤者身上有多处骨折”……来自骨科等专科的医生纷纷参与。各学科医生按治疗规范,为伤者开展相应病情的救治。

  经过多名医生的抢救,伤者的情况逐渐转缓,各项生命体征逐步稳定。在西藏,山高路险,像这样的急救案例随时可能发生。昌都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负责人舒杰记得,要是在前几年,因为设备不过关、机制建设不完善,一些患者的救治往往不够及时。而随着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昌都市急救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西藏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区有16家三级公立医院设立急诊科、有70家县级公立医院设立急诊科。西藏医疗急救能力稳步提升。在自治区人民医院和七地市人民医院大力推进“五大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现已建成29个。

  建设一批重点专科——

  根据本地需要确定建设方向

  时隔许久,白玛再次出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消化内科诊室,开展术后复查。

  主任伊比然根记得这位患者——今年早些时候,他突然接到电话,一名患者因重症胰腺炎紧急入院,急需消化科的多名医生开展紧急会诊。

  “患者叫白玛,目前已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紧急救治。”伊比然根看了患者的情况,作出判断。他带着多名医生一起开展了会诊,在进行初步处理之后,他们选择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

  一周后,白玛出院,临走时,她不住地向医生道谢:“感谢你们救了我的命!”

  胰腺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致死率较高的一类,对医院消化科的诊疗能力要求较高。“在北京友谊医院的大力帮扶下,医院的消化专业学组成长很快。”伊比然根说。

  “选择消化内科作为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一方面是学科基础相对较好,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拉萨市患病人群的特点。”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汪红兵介绍:“拉萨市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基数相对较大,选择消化内科作为主攻方向,有助于我们提升拉萨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遴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时,我们聚焦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人口数量、疾病谱等特点,科学布局建设项目支持方向。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总计投入5500万元,实施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覆盖了全区所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等三级专科医院。”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政药政处处长叶小勇说。

  在山南市人民医院,拉琼躺在病床上,脸上却满是轻松。前不久,因为长期胸闷气喘,他入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被紧急转运至山南市人民医院。山南市人民医院心脑血管内科的医生紧急为拉琼开展了介入治疗,拉琼才得以转危为安。

  “现在基本康复了!”拉琼说。

  山南市人民医院医生余小华介绍,通过重点专科建设、安徽“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帮扶,医院心脑血管内科从以前仅靠药物治疗变为广泛开展介入手术,救治能力大大提升。

  “在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时,我们坚决防止过度集中、重复支持或支持不足,在各地形成了一批符合本地特色、解决当地问题的重点专科,确保当地医疗救治能力。”叶小勇介绍。

  改善一个体系——

  推进医院考核评价科学化

  “您对医院座椅、电梯、饮水设备这些服务设施的整体印象如何?”“住院期间,医生是否用您听得懂的方式解释问题?”……

  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患者扎西感到很新鲜。“之前没有遇到过这么细的调查。”扎西说。

  这是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持续深化全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其中一环——确立以医疗质量、运行效率、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四个维度的考核体系,让医院发展有明确的导向。

  目前采用的考核体系经过西藏卫生健康委多轮调研修正,对于其中不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指标都进行了修正和调整。

  不断完善考核体系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还持续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确保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

  经过本次修订,考核结果将成为西藏各大公立医院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的重要依据。此外,卫生健康委还要求各级公立医院收到绩效考核结果后,要进行认真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3个月内调整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方案,实现外部绩效考核引导内部绩效考核。

  西藏坚持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推进医院考核评价科学化。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修订完善自治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分别以56项、28项指标对三级公立医院、二级公立医院进行考核评价;此外,西藏还制定医院评审标准西藏自治区实施细则,设置607条监测指标和核查标准,周期性对各级医院进行“全身体检”,推动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65.html

返回目录>>

 

AI可以读取人心了心中的小秘密还能藏多久?

2023-08-28    北京青年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电影《蚁人2》中,当反派想问出主人公的下落时,给他的朋友路易斯注射了一剂“吐真剂”。这针药物直接让路易斯什么都往外说,把主人公的情感生活都快抖搂干净了。

  而就在近日的《自然——神经科学》上,来自得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提到他们在大型语言模型的助力下,开发出了一种现代“读心机”,虽然它不能让你直接“说真话”,但是可以将你的大脑活动转换成清晰的图像或语言直接表述出来。

  原本电影不过是电影,但现代“读心机”却打破了人们的认知。在这种“读心机”诞生之前,最接近“吐真剂”的设备应该是测谎仪,然而它也是通过心跳和脑电波等情绪上的起伏来间接反映人到底有没有撒谎。那么这款“读心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AI如何直接读取思维?

  直接读取思维,或者说是“思维解码”,是指能够直接从大脑中提取和解析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诸如神经元活动模式的识别,以及将这些模式与特定的思维或感知相关联。

  202351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语义解码器的新型人工智能系统,只需要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就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将参与者大脑中所想的故事甚至图像翻译成连续的文本流。这一系统可能会帮助那些有精神意识但无法说话的人(例如,中风患者、聋哑人)进行清晰的交流。

  有意思的是,这项研究工作部分依赖于大语言模型(LLM),而大语言模型正是最近爆火的人工智能聊天软件 ChatGPT 的基础。

  在训练系统阶段,科学家们让志愿者躺在fMRI机器中,在接受fMRI扫描的同时,从耳机中听取播客故事。在训练阶段,研究人员利用基于GPT-1的大型语言模型,将参与者fMRI数据显示的大脑活动,与播客故事里的语言特征联系起来。

  志愿者接收几十个小时播客故事后,研究人员会让志愿者听一个全新的故事。这一次,他们要求解码器根据志愿者的大脑活动,输出语言来描述志愿者听到的故事。

  实验结果显示,这一系统能够根据志愿者的fMRI数据,描述出志愿者听到的故事,虽然达不到100%的准确度,但是它能够读出志愿者大脑中想到的故事的大意。

  除了可以将文字故事解读出来外,这个系统还能解码图像内容。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观看一小段没有语音或文字的动画视频,然后解码器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大脑活动,输出语言描述视频中发生的事件。但这项研究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隐私问题——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是否可以通过语义解码器窃取他人大脑中的想法呢?

  论文通讯作者 Alexander Huth 教授表示,语义解码器是量身定做的,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训练,志愿受试者需要保持完全静止,并将精神集中在他们正在听的故事,该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研究团队也在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人身上测试了该系统,其解码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

  目前的进展

  尽管目前还远未能完全解码人类思维,但研究人员还是取得了一些关键的进步。

  例如,在今年3月份,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使用AI解码出了人们看到或在大脑中想象的图像,甚至是他们正在听的或想象的语言。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生物杂志》网络版上。作者说:“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重建方法,在这个方法中,图像的像素值被优化,以使其深层的神经网络特征与人类大脑活动的多个层面的解码相似。”“虽然我们的模型只接受自然图像的训练,但我们的方法成功地将重建过程推广到人工形状,这表明我们的模型确实‘重构’或‘生成’大脑活动的图像,而不是简单地匹配样本。”

  该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当人在观察一幅图像时,会在脑海中复刻这张图像,AI通过特定的算法将志愿者的fMRI信号和图片的DNNDeep Neural Networks深度神经网络)特征关联,继而训练可以读取你思维的AI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的研究大多依赖于粗糙的大脑成像技术和有限的数据。因此能解码的思维种类和精度都还有限。

  除了准确度,延时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仪器与人类的交互读取处理信息等都需要时间,且不同的人大脑的活动方式也有差异,这对于系统的处理性能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此外,fMRI需要参与者躺在特定的机器里才能收集到可靠的数据,这种苛刻的条件要求会对未来的推广带来不小的阻碍。

  未来的可能

  未来,随着大脑成像技术的进步和更多的数据可用,我们将有可能训练出能够解码更复杂、更精细的思维的AI

  这不仅可能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脑和思维,也可能开启全新的交流方式,如帮助行动困难的人群直接用思维控制界面,或者可以理解语言障碍人群的思维。

  然而,能读取思维的AI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谁有权访问我们的私人思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思维隐私?这些都是在开发这项技术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还暂时不用担心该项技术会对人类隐私带来什么威胁,因为每个实验的成功进行都需要志愿者的高度配合。如果你不想被机器读取到你的思维,可以通过走神来树立无懈可击的屏障。

  总的来说,AI直接读取人类思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和其他所有的革新科技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人类提供福祉,也可能剥夺人类的隐私,引起巨大的伦理问题。如何发展它,如何利用它,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85.html

返回目录>>

 

安宁疗护——让每个生命活得更有尊严

2023-08-2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市、浙江省、湖南省为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省(市),天津市南开区等61个市(区)为第三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市(区)。目前,3批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

  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多年来,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地区建立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扩大服务供给,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安宁疗护服务有哪些新经验?如何推动这项服务取得更大进展?记者进行了采访。

  “疗”和“护”同步进行

  97岁的李大爷之前因患多种基础性疾病在北京某医院住院,医生判断其生命已进入临终期。难忍疼痛的李大爷在清醒时告诉家人,希望出院。经过商量,7月中旬的一个夜里,家人将其送往北京松堂关怀医院。记者不久前到病房时,看到他状态稳定,能坐着和家人、病友聊天。

  “很多事情要顺其自然。”李大爷说,来到关怀医院后,医生对他提供了心理治疗,经常对他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抚慰。

  曾是北京某高校教授的李大爷在医院还遇到一名他教过的学生。这名学生患有脑血栓,两个月前入院时处于瘫痪状态,经过综合治疗,如今能走能动,每天做操、唱歌。看着学生恢复得不错,李大爷的心态好多了,更愿意配合治疗。

  李大爷的儿子说,关怀医院的疗护过程更考虑患者感受,既通过医疗手段减轻痛苦,又通过心理关怀消除恐惧;同时还经常和家属沟通治疗方案,服务很贴心。

  自2017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启动两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安宁疗护服务,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近年来,多个城市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北京市2022年出台《北京市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每区至少设立1所安宁疗护中心,全市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床位不少于1800张”的目标。陕西省西安市鼓励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探索推动将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范畴。

  “此前很多医院缺乏安宁疗护服务,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很痛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松堂说,临终患者需要专业的医护支持,更需要亲人陪伴和精神慰藉。安宁疗护的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强调“疗”和“护”同步进行,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让每一个生命都活得更有尊严。

  “医”和“养”深入结合

  看着安详地躺在床上的母亲,张晴宇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些。

  张晴宇的母亲已90多岁高龄。受手术、病症等影响,老人的语言功能退化,不久前突然不能自主吞咽,一连几天无法进食。打听到湖南省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设有安宁疗护病房,张晴宇赶紧将母亲送了过来。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疗护下,老人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医疗费用还能从医保中结算。

  这种将“医”和“养”结合的创新实践,得益于湘潭市推出的医保配套政策:对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医疗报销费用按每天200元的标准包干结算。

  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向明凯说,入住安宁疗护病房的患者,多是癌症晚期病人、瘫痪并伴随严重并发症患者、器官重度衰竭病人。医护人员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帮助患者减轻病痛上。

  安宁疗护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社区医院可以发挥大作用。62岁的北京市民张华(化名)3年前被确诊贲门癌,一直在家休养。去年年底,老人不慎摔倒,出现了神志不清等症状,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女儿昼夜轮班照料老人生活起居,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得知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她们便决定送老人来试试。在这里,医生为张华制定了详细的照护方案,每天有护工和志愿者照料起居,老人恢复得不错。

  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宏说,作为北京市首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安宁疗护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已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家庭医生为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引导医院设置安宁疗护科,鼓励相关科室设立安宁疗护床位,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安宁疗护中心,探索“居家—医院”一体化的安宁疗护模式……随着各地整合医疗资源,扩大服务供给,安宁疗护正逐渐被更多患者了解。

  制度和保障要跟上

  广东省深圳市的杜女士不久前到深圳市公证处做了一份生前预嘱公证,事先申明了自己临终时“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等事项。杜女士希望自己决定生命末期的疗护方式。

  推广安宁疗护,需要相关制度保障。以尊重患者意愿的生前预嘱为例,今年11日起,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施行。条例规定,收到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提供符合条件的患者生前预嘱的,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生前预嘱的意思表示。

  “当事人通过生前预嘱,事先对自身的医疗护理方案做好安排,具有法律效力。”广东省深圳市公证处业务指导与研发部副部长胡晓晖说,以前针对临终患者是否采取一些维持生命的医疗措施,医生主要根据专业医学知识、医疗准则和家属意愿等做出判断。《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实施后,患者的意愿得到尊重,医生执行患者意愿有了法律依据,既降低了法律风险,又极大提升了患者生前预嘱的可执行性。

  “安宁疗护的一个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核心要有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主任史宝欣认为,由于一些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因素和缺乏相关制度的影响,公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出现两重性,即在理论层面的认同和在操作层面的无所适从,影响了安宁疗护服务的普及和发展。在国外,安宁疗护有相关法律提供支撑,患者在治疗早期就得到医生充分告知、对病情有科学全面认识,患者对每个步骤有选择权,减少了很多法律问题。

  实施安宁疗护还涉及标准、医保问题。比如,明确医生实施安宁疗护的具体标准,给医生提供操作依据;探索将患者在安宁疗护期间产生的费用纳入医保范畴,由医保支付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安宁疗护以缓和医疗为主,医护团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生命教育等服务,相关收费标准未明确,导致很多项目仍处于无偿阶段。此外,现有的医疗机构考核与评价体系、相关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也尚未完全跟上。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王瑛认为,要做好生前预嘱、安宁疗护、医保支付等制度衔接,配置好相关医疗资源,同时强化安宁疗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多学科人才团队,切实推动安宁疗护服务取得更大进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828/c14739-40064871.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