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7-0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祖孙身上出皮疹 病根竟是同一个

2023-07-04    北京青年报

 

    儿科诊室来了一对老年夫妻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3岁的宝宝。妈妈告诉医生,孩子这几天身上出皮疹了,但没有发烧,孩子觉得疹子很痒。另外,孩子的爷爷两周前得了带状疱疹,爷爷还顺便向医生展示了他脖子一侧的水疱样皮疹。

  儿科医生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皮疹,发现孩子的皮疹主要分布在头部和躯干,有不同的形态:有的是红斑,有的突出皮面,有些有小疱,有些皮疹结痂了。医生告诉他们,孩子的皮疹是水痘,初步推断是爷爷身上的病毒传染给孩子的。带状疱疹和水痘是啥关系?儿时得过水痘成年还会患疱疹吗?且听儿科医生详解。

  一种病毒引起的两种疾病

  祖孙俩得的疾病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毒感染可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水痘和带状疱疹。水痘是该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冬末早春季节多发。

  带状疱疹是潜伏感染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水疱样皮疹伴严重的疼痛。两种疾病临床经过一般都是良性、自限性的。

  一般情况下,带状疱疹并不传染。但对水痘易感的儿童与患带状疱疹的成人密切接触后可发生水痘。

  部分人儿时得水痘成年患疱疹

  水痘初期一般先有发热,常为低热(38℃以下),发热数小时至24个小时出现皮疹。有的孩子可没有发热。其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头皮,四肢较少,手心、脚心几乎没有。最初会表现为红色的斑疹,常伴剧烈瘙痒,逐渐突出皮面(丘疹),然后变成疱疹,随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不同形态的皮疹会分批出现,病程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同一时期四种不同形态的皮疹可能会同时出现:即斑疹、丘疹、疱疹、结痂,我们称它们“四世同堂”现象。

  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可自愈,一般不留疤痕,愈后可获得持久的、一般是终身的免疫力。但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会继发细菌感染、肺炎、脑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等,部分患者在以后免疫力低下时会继发带状疱疹。而从来没有得过水痘的人群,成年后一般不会直接得带状疱疹。

  水痘传染性强打疫苗可预防

  孩子如果起了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发热时多喝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出现高热时,可以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不用阿司匹林退热,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不要抓破水疱,以防感染。一般人群可服用些抗病毒的中药。对于皮疹,在未破溃之前,如果有瘙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治疗。皮疹破溃后保持皮肤干燥,如果继发了感染,可以涂抹抗生素软膏。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经呼吸道分泌物、皮损水疱样通过空气或直接接触传播。如果宝宝得了水痘,可能会传给没有得过的孩子,因此需要隔离。水痘一般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与水痘患儿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最有效的方式。因为人群普遍易感,建议1岁以上没有水痘病史的儿童、青少年、成人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4/c14739-40027019.html

返回目录>>

 

【北京疾控提醒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季,别慌!可防可控

2023-07-03   搜狐健康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每年的夏季,进入高发季。

    高烧不退、满口水疱、吃不下睡不好……看到宝宝被病痛折磨,太让人心疼了!

    该怎样预防,才能让宝宝不中招?

    如何判断是否被传染?

    万一中招该如何护理?

    不要慌!

    让疾控君带您来了解下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症状与危害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0-5岁儿童易感染。

    ★手足口病以 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较轻,少数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肺系统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患者年龄越小,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需要家长关注患儿病情并 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是手足口病的小兄弟,主要以 发热、口腔黏膜和咽峡部疱疹为主,病情轻微,很少出现重症患者。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

    怎么辨别

    手足口病和 疱疹性咽峡炎其病原体是一样的。因此,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其实质是同一种病,只是其表现部位有所差异而已。

    从疱疹的位置鉴别

    相同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感染后,口腔的咽部和软腭都会长疱疹。

    不同处:手足口病患者,除了 口腔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孩子的口唇、手心和脚心,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致病病原体与EV-71疫苗

    ★之所以说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一对小兄弟,是因为 这两个疾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常见的病毒型别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A16型(CV-A16)、柯萨奇A6型(CV-A6)和柯萨奇A10型(CV-A10)等。

    ★手足口病 在重症病例中,EV-A71感染比例较高,目前有针对此型别病毒的EV-71疫苗,建议5岁以下儿童家长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进行接种。

    ★需要注意的是,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并不能一定避免再次患病。

    

    为何会罹患手足口病

    和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感染途径较多:

    1、经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如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感染;

    2、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以及密切接触等传染;

    3、间接经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牙杯、碗筷、奶瓶、奶嘴、内衣/贴身衣物、玩具、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医疗器械、水源等感染。

    ★此外,呼吸道飞沫、咳嗽等也能够传播病毒。

    预防措施

    对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尽量少带孩子去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培养孩子在使用公共物品后和饭前便后 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

    使用公共物品前应先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使用的玩具、餐具等应 定期消毒。

    做好家庭日常用品的清洁和消毒。

    如果孩子出现发烧或发生皮疹的情况,应 及时就医,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不要将患儿送至幼儿园或学校等公共场所,待患儿的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可复课。

    对学校和幼托机构

    工作人员的小建议

    定期对儿童的被褥和物品等进行 晾晒消毒。

    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对玩具、教具 浸泡消毒。

    加强对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生活、学习场所的消毒, 勤开窗通风。

    托幼机构和学校 做好晨午检工作,如因疫情而采取停班、停园措施时,请家长给予理解与配合,防止疫情的传播蔓延。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93750199_100182?scm=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73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3-07-03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间:202373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胡强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宾:郭燕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俞新乐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为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也是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

    首先向大家通报近期印发的重要政策文件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开展以“强基础、提质量、促发展”为主题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围绕加强临床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拓展护理领域、加大支持力度等4个方面提出19项具体任务,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加强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高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今天的发布会将重点介绍“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女士;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俞新乐先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先生。

    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医疗应急工作的目标和重大任务,请问目前我国医疗应急总体能力和水平如何,能否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我们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新冠疫情防控当中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为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决突出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各个环节工作,加强医疗应急基地、医疗应急队伍、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各方面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

    第一,指挥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了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医疗应急各部门、各层级、各机构、各环节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对接更加顺畅;由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军地协同的医疗应急联动机制也更加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预案也更加齐备;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二,医疗应急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方面,我们做好医疗应急救治基地的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各省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提升大规模收治伤病员的定点救治能力。另一方面,推进医疗应急的队伍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建成了40支国家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同时也指导各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共计6500支。队伍的类别包括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以及核辐射的医疗应急队伍,实现了设备集成化、便携化、队伍自我保障化。基地和队伍一同形成了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

    第三,专家的力量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遴选了一批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实战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成立了“国家医疗应急专家组”,涵盖22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包括急诊、重症、呼吸、烧伤、骨科、儿科、心理等等与医疗应急队伍相关联的专业领域,总计接近540人。今天到场的四川华西医院的李为民院长,既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领队,同时也是专家组组长,浙江省卫健委的俞新乐副主任,他多次参加了国内的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的处置任务,同时还参加过国际的救援任务。重大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之后,我们能够更加迅速的按类别以及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高效的调派国家专家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还可以开展远程的多学科的会诊指导,同时专家组还在指导医疗应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以及推动医疗应急工作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较大,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还有一些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这几类的突发事件当中,都会涉及到人民群众健康的威胁,需要进行伤员的救治工作。因此,我们一直秉承的就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处置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把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放在第一位,把提升救治能力摆在首位,全力救治每一位伤病员。谢谢。

    健康报记者:

    刚才郭司给我们介绍了我国医疗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对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我们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2022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印发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规划》中明确了我们下一步的重点目标和重要任务。下一步,我们要以规划为指引,按照平急结合、系统高效的原则,指导各地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推进基地和队伍建设。刚才介绍到,我们的基地和队伍是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力量,所以我们推进基地和队伍建设就是要增强“硬核力”。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下一步还将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充中毒救治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构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到“十四五”末,我们计划将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由目前的40支增加至60-70支。在扩容的同时,还要积极提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配备一些必要的移动化的设备和治疗单元,使我们国家的医疗应急队伍能够提质扩容,满足紧急医学救援的工作任务。此外,为了应对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工作,我们还计划组建相应的重大疫情救治队伍,提升重大疫情发生之后的重症救治能力。除了国家层面的基地和队伍建设,我们同时也要求省里面要在队伍建设当中能够通过省、市、县几个层面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形成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能够按照平急结合、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目标完成紧急医学救援任务。

    二是进一步强化医疗应急机制建设,提升“软实力”。通过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医疗应急机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医疗救援力量的调动和相互支援机制,建设国家省、市、县立体化的医疗救援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信息系统,做到指令传递快速、系统反应有序、基层执行有力。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一些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努力推动我国医疗应急能力向着高质量、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监测和应急值守,确保“快反应”。医疗应急工作第一是突出快,第二是突出有效,高质量。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要快就要做到“四早”,我们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哨点作用,紧盯事件苗头信息,极早发现并报告,提前做好准备,牢牢把握医疗应急的主动权。在快的这方面,要发挥院前急救120的作用和省市县各级医疗应急队伍的作用,第一时间派出骨干力量,提升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的反应能力,同时做好各个医疗队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快速响应和协同支援,提升医疗应急处置效果。谢谢。

    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

    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医疗救援工作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请问,如果突发事件发生在远离城市的区域,怎样保证医疗应急力量和物资调配快速到位以满足救援需要?谢谢。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俞新乐: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应该说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医疗力量相对大城市来讲相对不足。做好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海岛地区的医疗应急工作,就是要加强常备力量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浙江省有26个山区县、6个海岛县,是海岛数量最多的省份。因此,我们坚持底线思维,重点从四个方面,不断提升医疗应急能力和保障水平。一是在院前急救方面,全省建设77120急救中心,1163个急救站点,配置救护车2630辆,每2.5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2022年度浙江农村地区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到了1445秒。二是在紧急医学救援方面,我们推动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2个国家级基地和浙东、浙北、浙西、浙南、浙中5个省级区域医学救援基地,每个县市区都建设了能够承担包括创伤、中毒、心理干预、传染病等多种医疗应急需要的站点。三是应急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1支国际应急医疗队,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8支省级专业医疗应急队,同时依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组建应急队伍。每个乡镇卫生院也有应急小分队,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乡镇能够保证在15分钟之内力量到位,县级能够保证在30分钟之内力量到位。同时,加强航空医学救援基础设施的建设,全省医疗机构建设57个直升机停机坪,覆盖11个地市和43个县市区。直升机转运急危重症患者在浙江已经常态化开展。许多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都组建了能够承担人工膜肺、呼吸机支撑下的危重症患者的紧急转运小组,大大提高偏远地区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能力,提升救治成功率。比如,最近有一位山区呼吸道大咯血患者,我们成功运用了航空救援直升机,在当地经过紧急快速处理以后,通过直升机18分钟转运至城市大医院,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四是在应急物资调配方面,我们会同经信部门建立应急物资在线系统,对流通领域和医疗机构重要的应急物资,包括药品、耗材等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平时,能够做到这些物资家底清楚,储备有多少量,哪些在医疗机构、哪些在流通企业,进行战略性储备;战时,应急物资能够做到精准的调配,满足整个医疗应急的需求。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要实现每个县至少有一支医疗应急队伍。请问,县域地区的医疗应急队伍组织建设情况如何?接下来推动基层医疗应急队伍建设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记者的提问。刚才我们提到,医疗应急工作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快,由于我们基层的医疗机构往往离现场比较近,对一线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响应和赶到现场的往往是基层的医疗应急力量。只有基层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见事早、行动快,及时开展先期的医疗救援工作,才能获得准确信息,也为伤病员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避免造成更多人员健康的威胁和损害。因此,加强基层的医疗应急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刚才俞新乐副主任特别介绍了,浙江现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基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在医疗应急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我们国家基层的医疗应急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为基层医疗应急能力的强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平时大家完成日常的医疗服务任务,一旦有紧急突发事件,能够第一时间派出去,负责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刚才提到,现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医疗应急队伍一共是6500多支,其中县区级就有4516支,多数队伍按照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配备了相应设备、物资以及通信和后勤装备,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把这支小分队叫做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所谓背囊化,一个是箱子,一个是双肩背,这里面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医疗物资、信息通讯以及相应保障设备,我们医疗应急小分队既可以随着急救车到达一线进行医疗救治,同时对于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也可以不依赖于机械化车辆到达现场。比如,去年泸定地震,在地震发生30分钟内,背囊化医疗小分队已经到达现场,不仅第一时间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而且把一线的受灾情况第一时间传回,为后面的梯次调集医疗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信息。基层的医疗救治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个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快、准和高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应急能力,一方面要在全国各省份以市县医疗机构为依托,开展背囊化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小分队由紧急医学救援、中毒处置、心理救援等各个基本单元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可以进行模块化的编组,同时拥有依托救护车的中短途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不依赖于机动车的短途处置能力,同时医疗应急的队伍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独立野外自我保障的能力,满足各类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先期的处置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和演练,提升基层医疗应急队伍的能力,结合地方突发事件的特点,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加强队伍演练,提升医疗应急队伍应急响应和协同工作的能力,未来我们还可以依托区域内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防治基地开展全链条、全要素的应急实战演练,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应急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医学救援的时候,我们的队伍能够拉得上,打得赢,能够顺利完成好先期的医疗应急任务。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想了解的也是应急医疗资源的配备情况。我们知道,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对应急药品、设备和物资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我们想了解,医疗机构是如何做好应急医药储备和快速调配,帮老百姓走出困境?谢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李为民:

    谢谢记者的提问,非常好的问题。的确,正如刚才郭司所讲,医学救援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快速有效是我们救援成功非常关键的。应急医药物资的保障,是我们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医疗机构能否成功的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在2008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当时华西医院是地处震中最近的大型公立医院,当时我们感受的最大挑战就是医疗救援物资的不足。在这样的启示下,按照国家卫健委总体的部署,为了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医药物资供给的充足及时有效,我们华西医院秉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储备合作,全力做好医药物资的保障工作,有效应对了雅安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以及去年的泸定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减轻了给人民群众生命和安全造成的影响。

    在医疗救援过程中,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后,紧急医学救援常常包括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首先是现场紧急医学救援,二是前方医院已经被毁损,所以需要由账篷医院医学处置,后面再把他转运到后方医院进一步救治。我们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医疗物资储备,首先构建了应急医药物资的三种储备方式:1.实物储备:我们医院建立了近3000平方米的应急医疗队物资库存,采用信息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式,对紧急医学救援需要的常用物资、设备和应急快速反应分队所需要的物资采用实物储备,能够在半小时之内将模块化、集成化的储备物资迅速装车启动,满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快速启动需要;2.目录储备:对于有效期需要的医疗耗材类、药品类等物资,我们实行医院统筹协调管理;按照储备目录随时从医院现有的各类库存进行调用,可以满足现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物质后续补充及前方的帐篷医院的医学处置;3.合同储备:对于医院和医疗队不是常规使用但是又有效期管理的物资,我们采用合同的储备方式。我们与本地大型供应商签订了协议,要求他们在半个小时内将所有的物品送达。对于后方医院救治过程中所需要的超过医院日常储备量的物资,我们采用了这种储备方式。

    第二,我们建立了应急医疗物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为了不断提高应急物资储备的效能,我们医院成立了由医院副院长为组长的应急医疗物资调配小组,负责全院应急医疗物资统一的调配,全院建立了基于应急物质储备计划的应急物资储备的目录和基数,通过科学调配,确保了每一个临床科室、每一个病房及各级库存应急物资储备充足。同时我们建立了“平战结合”的物资调配机制,医院所有日常的消耗物资均从储备库进行调拨,调拨之后随时进行补充,确保储备库的基数量不变。

    第三,建立了应急设备精准管理与调度体系。医院已经将所有重要的应急急救类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控设备的定位、使用情况、运行情况以及运行的完整情况,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精准调度、设备管理等功能,在实现应急设备快速调度的同时,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安全。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我们关注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医疗应急队伍建设,也明确了将在全国布局20支左右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请问,目前我国医疗应急队伍的总体实力怎么样?为了应对潜在风险,接下来医疗应急队伍有哪些发展重心?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记者的提问。我们国家医疗应急队伍是为了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准备的移动医院,说是队伍,其实它是一个移动医院。有的是车载式的,也有的是帐篷式的,每支队伍都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救治体系,可以有门诊、住院、手术、检查检验,有的还有重症单元。另外还要有信息指挥和后勤保障系统。刚才为民院长特别介绍了,华西的紧急应急救援队这些方面的功能都是具备的,而且具备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到了现场,队伍展开以后相当于一个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可以在没有任何其他支援的情况下,独立承担医疗救治任务,这就是我们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功能和目标。

    我们国家的医疗应急队伍建设是从一无所有到初具规模,特别是这十年内发展非常迅速。经过不懈努力,现在全国一共有40支国家医疗应急队伍,这当中有32支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类,有5支是中毒救治类,还有3支是核辐射救治类。这40支队伍中有5支队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应急医疗队的认证,我们国家也成为世界上拥有国际应急医疗队伍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现在一共是通过了37支。

    这些年来,国家医疗应急队伍在地震、重大疫情等各个方面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2020年初武汉保卫战,我们调集了全国2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武汉,这些救援队携带有移动CT、检测实验室,以及一些移动的单元驻扎在定点医院、方舱,出色完成了武汉保卫战期间的救治任务。另外,我们的队伍还参加了很多援外任务,刚才俞新乐副主任特别提到,我们多次承担国际上包括风灾、地震、疫情等国际救援任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这三年的新冠疫情再一次体现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在原有的40支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基础上提质扩容增效,要增加医疗应急队伍的数量,还要提升相应队伍的设备设施,比如有的要增加重症单元,有的要增加具有5G信息系统的指挥系统,有的还会配备移动CT等方面的设备设施。结合重大疫情防治基地建设,在全国布局20支左右的重大疫情医疗应急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疫情时,能够按照国家的调遣来进行协同工作,满足重大疫情救治工作。在专业上,呼吸、感染、重症、影像、检验等都是重大疫情救治队伍的基本专业配置,同时还配备重症救治单元,以满足国家和区域发生重大疫情的救治需要。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队伍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日常管理、培训演练和设备设施的运维保障,通过组织区域间的联合演练和复合型演练,提升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医疗救援任务。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信息化建设在医疗应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医疗应急信息报告系统建设目前有哪些新的突破?这些新技术在提高医疗应急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方面得到了哪些应用?谢谢。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俞新乐: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刚才郭司长也讲到,医疗应急工作要提升“三力”,增强硬核力、提升软实力、确保快速反应能力,要增强这“三力”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数字化基础比较好、部门之间的协同比较好的优势,做了很多探索。在日常医疗救援方面,我们主要是打造了“浙里急救”数字化应用,与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协同,归集全省急救车辆、人员、机构、任务、AED分布等相关数据,通过重组急救资源,重建服务模式,重构服务流程,打造了全省急救一张网,一年多时间,120平均受理时间缩短了30秒,指令下达时间平均缩短了1分钟,急救反应时间平均缩短2分钟以上,院前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定位准确率也提高了30%,为我们赢得宝贵急救黄金时间。

    在重大事件医疗救援方面,我们建设了浙江卫生应急指挥系统,集成了公安、消防、院前急救、网信舆情监测等应急网络实时数据,推动了全省医疗应急工作业务流数据流“双流合一”,实现了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感知,同步做出医疗应急反应。比如这个系统有一个功能,相近的时间段,同一地点如果连续派出3辆及以上救护车,马上会触发系统预警,会把关键信息自动推送给有关部门,根据事件的性质快速启动部门联动,启动应急响应,开展相关的救援处置。

    通过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我们的医疗应急信息监测、预警能力和指挥调度效率大大提升。

    就回答这些,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在全国多地展开了相关的工作。请问,目前基地的建设推进情况如何?距离想要实现的预期目标还要做哪些工作?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 郭燕红:

    谢谢。我们国家人口多、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事件也涉及到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医疗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支撑。“十三五”末,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同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实现了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的全覆盖,每个省份都依托一家省域内综合实力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技术水平高的公立医院作为基地的建设单位;基地的建设不仅医疗能力要强,同时针对本省份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有所侧重,比如刚才俞新乐副主任介绍到,在浙江就有针对海上救援的基地,而在四川,更多要考虑到地震多发的特征,每个省结合总体的要求和本省的特殊情况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目前来看,全国各个省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当中,我们在20225月和20236月分两个批次印发了基地项目的储备库,一共33个项目,其中已经有一半的项目进行了开工建设,前一阶段我们也进行了项目建设单位的交流,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我们也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和支持各省加强基地建设,不仅包括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管理的集成,确保基地建成之后能够用得上、用得好,成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中坚力量。

    此外,基地还要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我们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协同工作能力和水平。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了解到,华西医院正在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请问,在医院现有条件基础上,将进行哪些方面的建设和改造来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面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医院能否满足短时间内大规模伤病员的收治需求?谢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 李为民: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非常感谢你对华西医院的关心和支持。正如郭燕红司长刚才所介绍的,我们华西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全球最高级别的非军方的国际应急医疗救援队。这个应急医疗队在过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去年95号,四川省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尽管只有6.8级,但是发生的都是建筑物不怎么好的一些地区,所以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华西医院按照国家卫健委和四川省卫健委的统一指挥,立即组建了3支医疗救援队前往灾区实施紧急医学救援,并且派出了由创伤、急诊、重症、心血管、心理等多学科组成的医疗专家组30多人,前往危重症的伤员定点医院雅安市人民医院以及甘孜州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同时,医院本部也建立了多学科远程会诊团队,正如刚才郭燕红司长所介绍的,一定要有后方的远程多学科团队的支撑,尽管是一个地震伤,但实际上往往有很多合并症,比如高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以及中风等等一系列相关的合并症。因此,我们华西就形成了“现场-前方收治医院-华西医院”多方协同的联动救援机制,这次我们救治伤员200多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50多人,最大年龄是90多岁,最小是2个月10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危重伤员零死亡。

    为了进一步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我们也在国家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正式获批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获得这个基地之后,根据华西地处西部这样一个地理特点,同时四川又有地震高发的特点,所以我们定位华西医院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地震救援、二是高原救援、三是雪域救援,以这个为特色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来加强建设。在过去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建设四个方面:首先是要建设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体系,实现智能化的指挥。二是建立培训演练基地,要建立实时的培训基地,让平时所有的队员能够进行演练。三是建立航空救援体系,航空救援和陆地的救援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救援体系。四是批量伤员集中救治基地。通过这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地震、泥石流、山体垮塌等地质灾害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以及高原、山地、雪域等地域的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基地建成后,我们可进一步充实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网络,平时,基地主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培训演练、应急医疗物资仓储管理以及救援网络等进行建设。在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应急响应,迅速派出装备齐全的应急队员奔赴救援现场,开展医学救援。同时,我们可以派出由多学科组成的166名队员、95顶帐篷、普通床位40张、重症床位6张、隔离病床4张、手术间2间、设备1800多件等组成的帐篷医院救援队,账篷医院救援队到现场后,每天能完成200多人的门诊患者诊治,同时能够完成每天15台大手术、30台小手术,能够独立开展30天临床医疗救治工作,包括后勤的支撑。

    对于处置后的伤员我们迅速转运到后方的基地医院,基地医院可以快速扩容,通过基地的建设,我们可以在6小时内迅速增加500张病床,收治500名伤员,包括收治50名重症患者。如果需要,我们能够在48小时内扩张到3000张床位,同时可以迅速实现应急指挥、批量伤员空中转运、应急物资调配保障等功能,并对受灾伤员进行心理干预。实际上地震发生之后,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救援,心理方面的救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实现伤员从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救援。今年117日,西藏林芝发生高山雪崩事件,造成多人受伤,华西医院第一时间派出了多学科,包括急诊、骨科、烧伤等组成的高原紧急医学救援队赶赴现场进行救治,所有的伤员均得到了有效救治,上述事件也充分体现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当中核心的支撑作用。

    我的回答到此,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胡强强:

    谢谢,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发布会,我们聚焦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这一主题,从我国医疗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基层地区医疗应急队伍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的推进情况等方面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提升将更好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欢迎各位继续关注。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307/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职业卫生所对昌平区进行职业病报告知识培训

2023-07-03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630日,为进一步提高昌平区医疗机构的重点职业病诊断及鉴别能力,保证职业病报告质量,依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市疾控中心相关要求,昌平区召开了2023年职业病报告知识培训班。来自昌平区所属区医院、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管领导及业务骨干共计100余人参加培训。

  首先,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副所长杨红艳就昌平区内各级医疗机构长期以来支持职业病诊断报告工作表达了感谢,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与昌平区的同仁们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职业病报告工作。其次,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伍岳、李海月同志分别对职业病诊断相关法律法规及常见职业病诊断的典型案例、职业病报告要求和注意事项等,为参会人员做了深入讲解。最后,参加培训人员共同就职业病报告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通过此次培训,加强了市区两级疾控部门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对职业病诊断工作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规范了职业病报卡的填写,对今后顺利开展职业病报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3/104131.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小心!身上有静电更易吸引蜱虫

2023-07-0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蜱虫可以被宿主自然积累的静电吸引到比自身大几倍的气隙中。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它们寻找寄生宿主的效率,因为蜱虫不会飞、不会跳,所以这是它们能够接触到较远、较高宿主的唯一机制。这一发现发表在630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是已知第一个动物之间因静电而产生附着的例子。

  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会积累相当多的静电电荷,当它们与环境中的物体,如草、沙或其它动物摩擦时,积累的静电荷可能相当于数百伏,比家用插座上的电压还要大。

  研究人员想知道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自然积累的静电荷是否足够高,以至于寄生的蜱虫可以通过静电吸引在空气中上升,从而提高它们寻找寄主的效率。

  他们将带静电的兔毛和其他材料放在蜱虫附近,观察蜱虫是否被材料吸引。他们目睹了这些带电表面很容易地将蜱虫从空气中“拖走”,穿过几毫米或几厘米的气隙,相当于人类跳上几段楼梯。

  蜱虫经常喜欢趴在草地上等待宿主经过。进一步研究中,研究人员预测了带电动物和草之间产生的电场强度,然后他们把蜱虫放在电极下面,二者中间有一个气隙。他们不断增加电极上的电荷,直到蜱虫被吸引到电极上,以确定吸引蜱虫的最小电场强度。

  结果表明,这个最小电场在带电动物和草之间电场的预测值范围内,因此自然界中的蜱虫很可能被静电吸引到宿主身上。

  这一发现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潜在应用。这种现象可能是动物相互接触和附着的普遍机制,或适用于螨虫、跳蚤或虱子等物种。此外,这一发现还为开发防静电喷雾剂等新技术打开了大门,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蜱虫对人类、宠物和农场动物的叮咬。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7/04/

返回目录>>

 

一种水螅为衰老和再生提供新见解

2023-07-0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3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报告》上的论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通过研究一种微小的海洋生物如何仅从嘴巴再生出完整的新身体,提出了关于愈合和衰老的新见解。

  名为Hydractinia symbiolongicarpus的共生长水螅是以寄居蟹壳为食的管状动物。此次研究中,该水螅证明了愈合和衰老的基本生物过程是相互交织的。

  解开衰老和愈合等基本生物过程的进化起源,对于理解人类健康和疾病至关重要。人体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比如骨折后的恢复,以及受损肝脏的再生。其它一些动物,如火蜥蜴和斑马鱼,甚至可重生整个四肢或各种器官。然而,具有简单身体构造的动物,如该水螅,通常具有最极端的再生能力,例如从组织碎片中长出一个完整的新身体。

  此前研究人员发现,该水螅有一组特殊的干细胞可再生,这种干细胞位于其身体的下部躯干。然而,当研究人员摘掉了它的嘴巴(嘴巴是离干细胞较远的部位),嘴巴就会长出一个新的身体。研究人员推测,它必须产生新的干细胞才可实现再生。

  研究人员扫描了该水螅的基因组,并进行RNA测序,试图寻找与人类衰老相关基因类似的序列。他们确定了3个基因,其中一个在该水螅被切割的部位附近的细胞中被“激活”。当研究人员删除这一基因时,动物细胞衰老的能力被阻断,而当没有衰老细胞时,动物不会产生新的干细胞,也无法再生。

  研究人员进一步追踪了该水螅体内的衰老细胞,以了解这种动物如何规避衰老的有害影响。出乎意料的是,它可以从嘴里排出衰老细胞。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仍然不知道衰老细胞是如何触发再生的,也不知道这个过程在动物界有多普遍。人类最后一次与该水螅及其近亲水母和珊瑚拥有共同祖先是在6亿多年前,而它们大多数可实现逆转衰老。因此,该水螅可提供关于人类最早的祖先的重要见解,揭开再生和衰老的秘密,这些秘密最终可能会推动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的研究。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7/04/

返回目录>>

 

日研究团队发现胰腺癌治疗靶点

2023-07-03    新华健康

 

  新华社东京73日电(记者钱铮)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日本北海道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其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找到治疗胰腺癌的两个靶点。这一发现有望帮助医学界了解胰腺癌的发展过程,并研发治疗药物。

  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培育出一种果蝇,它们再现了胰腺癌患者体内观察到的4个基因异常,即癌症基因KRAS的活性化以及抑癌基因TP53CDKN2ASMAD4失去活性。接着,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果蝇展开广泛的遗传学筛查,找到MEKAURKB这两个治疗靶点。

  MEKAURKB都是负责细胞内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激酶,MEK与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的各种信号传递有关,AURKB在细胞分裂时调控染色体和胞质的准确分离。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联合使用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和AURKB抑制剂BI-831266,能改善胰腺癌果蝇的生存率。研究人员为实验鼠皮下移植了人类胰腺癌细胞,对照实验显示,比起单独给药,曲美替尼和BI-831266的组合能更明显地抑制胰腺癌肿瘤生长。

  公报说,这项研究显示,曲美替尼和BI-831266可能对胰腺癌患者有效,研究人员正探讨展开相关临床研究。

  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杂志网络版。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703/856f70be84184e22

返回目录>>

 

逆转衰老新突破——一针改善老年灵长类动物的记忆

2023-07-0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3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衰老》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单次注射寿命蛋白klotho可以改善老年猴子的认知功能。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或能推动klotho作为一种脑功能恢复疗法的临床转化。

  认知是大脑的关键功能,但衰老和年龄相关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会导致认知障碍。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认知障碍已经成为需要有效药物干预的一个生物医学挑战。

  klotho是一种由肾脏、大脑组织表达的天然蛋白质,以类似于激素的方式在体内循环。其以希腊命运守护神命名,参与多个重要生理学功能。klotho也是一种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长寿蛋白,早前研究已被证明能延长小鼠寿命,近期还被发现能增强小鼠的突触功能和认知能力——无论年少还是年老小鼠,klotho蛋白片段治疗都可以改善其大脑功能。

  此次,为了探索klotho对于非人灵长类认知功能的类似影响,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家丹纳·杜宝尔及其同事向18只老年恒河猴(平均年龄约22岁)注射了单次低剂量的klotho(每1公斤体重注射10微克)。结果显示,单剂量的klotho能改善老年灵长类的认知功能,评判标准为工作与空间记忆的评估测试,且这种改善能持续至少两周。更高剂量则没有显示出任何认知改善的作用。

  研究团队总结道,klotho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可以延伸到非人灵长类动物。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将来开发出对抗老年人认知退化的干预手段。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很容易感到记忆力和认知功能不可逆地下降;老年人更是直接面临阿尔茨海默病的威胁。目前投入延缓大脑衰老研究的经费达数十亿美元,相信会得到越来越多有效药物的证据。在研发出特效药之前,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一句:节制饮食加上积极锻炼,早已被证明有助于大脑健康和年轻——“管住嘴,迈开腿”是人人唾手可得的神药。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7/04/

返回目录>>

 

首位转基因猪心移植患者心衰原因公布

2023-07-0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3日电 (记者张梦然)发表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的新研究揭示了首个转基因猪心移植患者的致死原因。该手术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将转基因猪心移植到人类患者体内,标志着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57岁的大卫·贝内特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接受了治疗,这是他最后的“一线生机”。手术后近7周内,他心脏功能正常,没有明显急性排斥反应迹象。但突然发作的心力衰竭导致他在移植两个月后死亡。移植团队一直在对导致心衰的原因和生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未来手术成功几率。

  团队对患者有限的可用组织进行了测试,并列出了导致心力衰竭的事件序列。分析证实,很可能有几个重叠的因素导致贝内特的心力衰竭,包括他在移植前的健康状况不佳,这让他免疫功能严重低下,以致无法使用异种移植有效抗排斥方案。患者因此更容易受到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对器官的排斥。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基于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单细胞RNA分析的排斥反应间接证据。

  而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一种含有抗体的药物),亦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受损;此外,团队还调查了猪心脏中存在的猪巨细胞病毒(PCMV),在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方案后,这一病毒可能被激活,导致移植功能障碍。然而,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病毒感染了患者或传播到心脏以外的器官。团队也已经开发了一种改进的PCMV检测方案,在未来的异种移植中可更灵敏地检测和排除潜伏病毒。

  移植团队表示,这项开创性的手术以及首位勇士贝内特先生,为异种移植提供了极其宝贵而重要的信息,他们将利用新设计的免疫细胞检测方法,在未来异种移植后的几天、几周和几个月内更精确地监测患者,从而拯救更多的生命。

  贝内特的儿子亦曾赞扬医院为父亲的健康做出了“最后一搏”,并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写道,“我们希望这个故事可以成为希望的开始”。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7/04/

返回目录>>

 

别太孤独了 容易折寿

2023-07-04    北京青年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者发表的一项纳入全球220多万人的9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汇总分析显示,孤独或社会孤立的人,死亡风险高。

  研究者指出,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孤独或社会孤立究竟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的,但存在许多理论。

  研究认为,社交孤立或孤独的人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更可能吸烟和饮酒。不仅如此,社交孤立与炎症和免疫系统减弱有关。社交孤立的人不太可能得到医疗护理,因为他们的社交网络较小等。

  研究者还指出,社交孤立和孤独并不是一回事。社交孤立是指缺乏与他人的联系。相比之下,孤独是一种孤独的感觉,与社会接触无关。

  这项研究回顾分析了9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社会孤立和感到孤独都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

  同时,社会孤立与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对于患有心血管病或癌症的人,社会孤立使总死亡及癌症死亡风险增加。

  研究者表示,多加关注社交孤立和孤独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幸福感,降低死亡风险。

  此外,美国公共卫生局曾发布了一份长达85页的研究报告指出,孤独或社会孤立是公共卫生流行病。

  报告称,社会联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与食物、水和住所一样对生命至关重要。孤独和社会孤立分别增加26%29%的过早死亡风险,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4/c14739-40027020.html

返回目录>>

 

最新研究显示,这两种运动方式可显著改善皮肤衰老,尤其是中年久坐女性

2023-07-03    Aging

 

    该研究表明这两种干预措施都可以通过改善皮肤弹性和上层真皮结构来对抗皮肤衰老。此外,RT可以通过诱导CCL28N,N-二甲基甘氨酸和CXCL4的循环水平降低从而抑制真皮BGN的表达来增加真皮厚度。

锻炼对身体和心理都有有益的影响,是获得更长健康寿命的关键。运动可以逆转大脑中与年龄相关的神经发生和认知功能的退化,并改善肌肉中的干细胞功能和肌肉再生。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抵御感染和疾病的主要屏障,皮肤衰老与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导致的真皮层退化有关,并由外部因素(例如阳光照射和空气污染)和内在因素引起。

    多项研究表明有氧训练(AT)是对抗皮肤衰老的有效策略,然而,阻力训练(RT)能否改善皮肤衰老目前尚不清楚。

    2023623日,日本立命馆大学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Scientific Reports 期刊发表了题为:Resistance training rejuvenates aging skin by reducing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enhancing dermal extracellular matrices 的研究论文。

    该文章对61名久坐不动的健康日本中年女性进行了为期16周的干预,发现有氧训练(AT)和阻力训练(RT)均可显著改善皮肤衰老状态。

    为了比较 AT RT 对皮肤衰老的影响,研究人员对61名健康、久坐的日本中年女性进行了为期16周的随机研究,并测量了训练前后参与者血液样本中各种因子的循环水平。同时,将血浆样品添加到正常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NHDF)中,并对真皮细胞外基质(ECM)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AT干预显著降低了体重和体重指数(BMI),显著提高了峰值摄氧量,RT干预显著增加了瘦软组织质量和1次重复最大值。两组的皮肤弹性和真皮上部结构均得到显著改善,且RT干预组皮肤厚度增加。

    随后研究人员采集了训练干预前后的血液,并测量1480多种因子的循环水平,如细胞因子、血清激素和血浆代谢物。

    发现AT干预组有28个因子的循环水平升高,包括IL-15、肌连素等肌因子,41个因子的循环水平下降,包括干扰素γ、肿瘤坏死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等炎症因子。

    RT干预组中,34个因子的循环水平升高,包括组织蛋白酶BCXCL8等肌因子,27个因子的循环水平降低,包括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CCL28等炎症因子。

    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这两种干预措施都可以通过改善皮肤弹性和上层真皮结构来对抗皮肤衰老。此外,RT可以通过诱导CCL28N,N-二甲基甘氨酸和CXCL4的循环水平降低从而抑制真皮BGN的表达来增加真皮厚度。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f68e7970252.html

返回目录>>

 

Cell:科研人员发现病原微生物干扰植物免疫新机制

2023-07-04    网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研究团队与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马文勃研究团队,在《细胞》(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研究团队与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马文勃研究团队,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题为Pathogen protein modularity enables elaborate mimicry of a host phosphat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在疫霉属病原微生物中普遍存在一类WY1-(LWY)n效应子蛋白,通过保守的PP2A interacting module挟持宿主细胞中的PP2A核心酶。

    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植物过程中,为了有效侵染宿主,病原微生物会向宿主细胞中分泌一大类蛋白分子即效应子(effectors)。效应子通过操纵宿主细胞的免疫相关分子,进而干扰植物细胞的免疫防御过程,从而使得病原菌更容易侵染植物。为了进一步探究效应子与特定宿主分子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以来自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的效应子PSR2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其可以挟持宿主细胞中的PP2A核心酶,并形成一种非传统型的全酶形式。该全酶干扰了宿主细胞的某些代谢通路,使得病原微生物更易侵染植物。    进一步,该研究利用晶体学手段,解析了2.3PSR2-PDF1二元复合物晶体结构(图1),发现了PSR2LWY2-LWY3(命名为PP2A interacting module)形成的凹槽形结构,与内源B亚基竞争结合相同的位点,结合位点都位于A亚基的N端。在竞争结合过程中,PSR2可以有效的竞争掉内源全酶中的B亚基。此外,通过序列比对以及结构叠合分析,研究发现PP2A interacting module这个区域的氨基酸在已鉴定的WY1-(LWY)n效应子蛋白中具有较高的结构、序列保守性。该工作将筛选出保守性较高的15个效应子蛋白,通过体内生化实验一一鉴定。研究发现了其中12个具备挟持宿主细胞中的PP2A核心酶的功能。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结论,研究选出其中一种蛋白PITG_15142,并得到了该蛋白的晶体结构。该研究通过结构分析以及体外生化实验证实了PP2A interacting module的保守性。

    本研究揭示了在疫霉属中普遍存在一类WY1-(LWY)n效应子蛋白,通过保守的PP2A interacting module挟持宿主细胞中的PP2A核心酶,并形成一种非传统型的全酶形式,干扰宿主细胞的某些免疫防御过程,使得病原微生物更易侵染植物。疫霉的感染是全球植物健康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上述成果可为植物病原菌防御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c86e7971631.html

返回目录>>

 

最新研究发现,早期人类胚胎无法有效修复DNA损伤

2023-07-04    生物世界

 

    近日,在第39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年会上,牛津大学 Nada Kubikova 博士做了一项题为:Deficiency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

早在2015年,科学家们就警告不要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修改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担心这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然而,这一警告被贺建奎博士忽视了,201811月,他宣布了“CRISPR Baby”的诞生,震惊了整个科学界,后续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

    CRISPR Baby”的研究违反了伦理道德以及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这种对生殖细胞进行的CRSIPR基因编辑对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仍然模糊不清。

    近日,在第39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年会上,牛津大学 Nada Kubikova 博士做了一项题为:Deficiency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in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revealed by CRISPR-Cas9 的报告,这项报告指出,早期人类胚胎细胞通常无法有效修复DNA损伤,这对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具有重要意义。

    CRISPR-Cas9基因编辑可以用来纠正有缺陷的基因,这一过程需要首先破坏DNA双链,导致DNA双链断裂,然后再修复断裂的DNA双链。而这项新研究提示我们,如果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胚胎,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潜在的危险后果。

    该报告于2023629日发表于 Human Reproduction 期刊。

    Nada Kubikova 博士研究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早期胚胎细胞的DNA的编辑效果,结果显示,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高效靶向胚胎细胞的目标DNA,然而,这很少导致我们所期待的纠正缺陷基因的变化,更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导致了DNA双链的永久断裂,这可能导致胚胎出现额外的可遗传的异常变化。这意味着在早期人类胚胎中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存在重大风险。

    Nada Kubikova 博士

    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β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疾病以及癌症的成年人和儿童患者。就在今年68日,FDA接受了CRISPR基因编辑疗法 exa-cel 治疗严重镰状细胞病和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同时授予其治疗SCD的优先审评资格。这也是FDA受理的首个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上市申请。

    如果可以在胚胎植入子宫之前对其进行基因编辑,那么就可以避免和治疗更多的遗传性疾病,这是因为此时可以保证将来的每个细胞都被进行基因编辑。然而,由于这种方式会导致可能在人类基因组中代代相传的变化,而且其还存在着不确定的安全性,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禁止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

    Nada Kubikova 博士希望能进一步评估CRISPR-Cas9是否能成为纠正人类胚胎基因错误的有效方法,并阐明这种方法是否安全。

    在经过伦理审核批准后,她和同事们使用捐赠的精子与捐赠的卵子进行受精,使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创造了84个胚胎。在33个胚胎中,他们使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在DNA双链上产生断裂,而且,他们靶向的不含任何编码基因的非编码DNA区域,以了解CRISPR-Cas9如何影响胚胎细胞及其DNA,而不去破坏任何基因。其余的51个胚胎作为对照。

    我们身体的所有细胞都有着高效机制来修复DNA损伤。在大多数情况下,断裂的DNA链的末端会很快被修复并重新连接起来,这种修复机制非常重要,因为持续未修复的DNA损伤会阻止细胞正常工作,并且可能是致命的。

    细胞修复DNA最常见的方式是重新连接DNA链的两端,也就是所谓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但这种修复方式会在DNA链重新连接的地方导致一些碱基的丢失或增加,这种修复方式可能会破坏基因,实际上,CRISPR-Cas9基因编辑就是先导致DNA双链锻炼,利用DNA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时的错误,实现对基因的敲除效果。

    细胞修复DNA断裂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受损区域的完整副本作为模板,复制并替换受损区域,也就是所谓的同源定向修复(HDR),这种修复方式更为精准。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来纠正基因突变时,我们可以提供一段DNA序列(供体序列),细胞在CRISPR-Cas9导致DNA双链断裂后的修复时,就可能利用这些序列作为模板,修复原本的基因突变。

    NHEJ修复(左)和HDR修复(右)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25个胚胎中的24个中检测到目标DNA位点的变化,这表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在人类胚胎细胞的效率非常高。然而,只有9%的目标位点通过同源性定向修复(HDR)过程得到修复,而51%DNA双链断裂位点进行了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产生了DNA序列突变。其余40%DNA双链断裂无法修复。DNA链中未修复的断裂最终导致从断裂位置延伸到染色体末端的大段染色体丢失或重复。这种类型的大片段基因组异常会影响胚胎的生存能力,如果受影响的胚胎被移植到子宫并诞生婴儿,他们就有携带严重先天异常的风险。

    这项研究表明,在早期人类胚胎中,同源定向修复(HDR)是不常见的,在生命的最初几天,人类胚胎细胞不能有效修复其DNA损伤。CRISPR-Cas9在靶向DNA位点方面非常高效。然而,大多数细胞使用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由CRISPR-Cas9诱导的DNA双链断裂,这一过程引入了额外突变,而不是纠正现有突变。如果尝试使用CRISPR-Cas9来纠正人类胚胎中的遗传性疾病,这将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尝试都不会成功。

    Nada Kubikova 博士表示,虽然这项研究结果提醒人们不要在人类胚胎中使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但也有一些积极发现,表明可以通过修改基因组编辑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并提高成功纠正突变的能力,这为未来改进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了希望。

    平均而言,使用体外受精(IVF)产生的胚胎中只有约四分之一能够成功诞生婴儿。其中一半在被移植到子宫之前就停止了发育。这项研究揭示的胚胎不能有效地修复DNA损伤,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体外受精胚胎不能发育,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善体外受精治疗。

    研究团队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寻找新的方法来保护早期胚胎免受DNA损伤,这可能会导致生育治疗的潜在改进。他们还计划探索更温和的基因编辑方法,以避免DNA双链断裂。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进一步强调了为什么在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之前需要彻底研究和理解基因编辑的重要性。未来,基因编辑可能会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来防止婴儿出生时患有遗传疾病,但我们现在还需要时间来确定如何成功使用基因编辑工具而不出现意料之外的风险。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对相关研究进行严格地监管。这项研究也让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改善生育治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7c6e7983316.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让医疗服务更高效贴心(人民时评)

2023-07-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预约的精准度,完善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并公布了27项评估指标。这为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改进医疗服务明确了工作方法和路径。

  为人民健康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医改,坚持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看到,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客观因素,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还不高;在一二线城市的一些大医院,仍存在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停车难等现象,距离群众期待有差距。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回应群众期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供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医疗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业务,必须完善管理、创新理念和模式,改善全流程就医服务。从诊前看,要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一定比例的号源,发挥预约转诊的积极作用。从门诊看,一方面要鼓励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丰富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等待时间。从住院看,要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护理服务。从诊后看,要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方便出院患者获得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机会。

  数据多跑路,患者才能少跑腿。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让医疗服务更优质高效。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网络预约诊疗、手术、住院等服务,但网络卡顿、设备陈旧、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时常给就诊者造成困扰,网络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群众就医,但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要更好发挥互联网医院的作用,推动科室服务和药学服务上网入“云”,把更多不必到门诊的复诊服务转移到网络上,减少患者异地奔波。

  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精湛的医技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属于优质医疗服务,二者缺一不可。打造清新优美的环境,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舒适的就诊环境、温暖的医护服务,对于病体康复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帮助。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健康是人民永恒的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不仅要看上病、看得好病,还要看病更舒心、服务更贴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益性为导向,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4/c14739-40027001.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高质量发展

2023-07-0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3日电 (陈子源、闫妍)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介绍,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进基地和队伍建设,增强“硬核力”。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下一步还将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同时进一步扩充中毒救治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构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核心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的建设。到“十四五”末,计划将国家医疗应急队伍由目前的40支增加至6070支。在扩容的同时,还要积极提升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比如,配备必要的移动化的设备和治疗单元,使国家医疗应急队伍能够提质扩容,满足紧急医学救援的工作任务。此外,计划组建重大疫情救治队伍,提升重大疫情发生之后的重症救治能力。

“同时,通过省、市、县几个层面的医疗应急队伍建设,形成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能够按照平急结合、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目标完成紧急医学救援任务。”郭燕红说。

二是进一步强化医疗应急机制建设,提升“软实力”。通过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医疗应急机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国家医疗救援力量的调动和相互支援机制,建设国家省、市、县立体化的医疗救援的指挥调度体系和信息系统,做到指令传递快速、系统反应有序、基层执行有力。同时,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强化日常培训和演练,努力推动我国医疗应急能力向着高质量、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监测和应急值守,确保“快反应”。医疗应急工作第一是突出快,第二是突出有效、高质量。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要快就要做到“四早”,要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紧盯事件苗头信息,及早发现并报告,提前做好准备,牢牢把握医疗应急的主动权。在快的这方面,要发挥院前急救120的作用和省市县各级医疗应急队伍的作用,第一时间派出骨干力量,提升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的反应能力,同时做好各个医疗队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快速响应和协同支援,提升医疗应急处置效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3/c14739-40026776.html

返回目录>>

 

为老年人撑起权益“保障伞” 北京全面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

2023-07-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73日电  (记者贺勇)为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合同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北京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截至目前,全市已网签合同6800余份。

  据了解,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针对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养老服务合同签约问题,在前期修订推出《北京市养老服务合同(养老机构版)》示范文本的基础上,推动“线上签约”替代“线下签约。今年310日,《北京市养老服务合同(养老机构版)》示范文本网签版正式上线运行,实现养老服务合同签订全程留痕,有效解决了监护人不在身边入住签约难、纸质合同保存难、离开机构退费难、入住机构押金数额大等问题。

  按照相关规定,网签合同要求养老机构逐项填报收费项目,并且限定了收取预付资金的上限,不得超过月养老服务费用标准的4倍。既便于老年人和家属掌握机构收费的内容及标准,也便于行业主管部门掌握预付资金收费情况。

  “政府和银行把我们的钱‘管’起来了。”一位完成网签合同的市民表示:“合同网签要求养老机构在商业银行建立预付资金专管账户,而且还有‘收取养老服务费用的金额上限不超过4倍’的内容。特别是合同和发票都会‘上网’,可以随时看、随时查。”

  在机构中签约的一位市民说:“合同里收费价格一目了然,可以直接与网上或现场公示收费价格进行核对,还对违约责任、退费条款、争议处理等内容作了详细约定。民政局制定的合同很正规,替我们老百姓考虑得很周到。”

  目前,北京市民政局已向全市养老机构推广应用合同网签。“养老服务合同网签,不但可以让签约履约行为更加规范便捷,还能够更好地实现行业监督管理职能,提前防范合同隐患纠纷和违约违规风险;同时,监管部门还可以及时掌握老年人入院、出院、服务变更等信息,了解机构床位使用率、服务人员配置等情况,为全市养老服务供给、资源调配等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4/c14739-40027004.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医疗应急总体能力和水平如何?国家卫健委解答

2023-07-03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73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医疗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有记者提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医疗应急工作的目标和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医疗应急总体能力和水平如何,能否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新冠疫情防控当中不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以快速响应、高效处置为目标,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解决突出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医疗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各个环节工作,加强医疗应急基地、医疗应急队伍、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等各方面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应急体系。

一是指挥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的职责,明确了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医疗应急各部门、各层级、各机构、各环节的职责进一步明确,对接更加顺畅;由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军地协同的医疗应急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医疗应急预案更加齐备;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医疗应急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方面,做好医疗应急救治基地的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各省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进一步提升大规模收治伤病员的定点救治能力。另一方面,推进医疗应急的队伍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建成了40支国家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同时也指导各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的医疗应急队伍,共计6500支。队伍的类别包括了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伍以及核辐射的医疗应急队伍,实现了设备集成化、便携化、队伍自我保障化。基地和队伍一同形成了国家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

三是专家的力量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遴选了一批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实战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成立了“国家医疗应急专家组”,涵盖22个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包括急诊、重症、呼吸、烧伤、骨科、儿科、心理等等与医疗应急队伍相关联的专业领域,总计接近540人。重大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之后,能够更加迅速按类别以及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高效调派国家专家赶赴现场开展伤员救治工作,还可以开展远程多学科会诊指导,同时专家组还在指导医疗应急能力建设和体系建设,以及推动医疗应急工作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郭燕红表示,我国人口众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较大,同时也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还有一些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等,这几类的突发事件当中,都会涉及到人民群众健康,需要进行伤员的救治工作。因此,一直秉承的就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处置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把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放在第一位,把提升救治能力摆在首位,全力救治每一位伤病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703/c14739-40026686.html

返回目录>>

 

福建明确地方病防治六大任务

2023-07-04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静)“到2025年年底,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人群碘营养总体保持适宜水平;持续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全省36个氟中毒病区县持续达到控制水平。”近日,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联合出台《福建省地方病防治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上述行动目标,并提出巩固综合防控措施、加强患者救治水平、优化监测评价网络、创新宣传教育手段、强化防治能力建设、加强科技研发支持力度等六大重点任务。

  据了解,福建省曾是全国地方病重点地区之一,主要地方病有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全省82个县(市、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均为碘缺乏病病区,36个县为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在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期间(2018—2020年),福建省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和控制饮水型氟中毒的行动目标。

  此次《行动方案》的提出,是为了在巩固前期地方病防治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六大重点任务进一步实施新一轮巩固提升行动。其中,在加强救治方面,《行动方案》明确,规范地方病病例报告制度,开展现症患者综合帮扶,加强地方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开展精准救治,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措施,实施综合保障,推进一站式结算;加强重点地区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甲状腺疾病、氟骨症等检诊能力;保障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健康,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向基层一线倾斜。

  《行动方案》要求,继续落实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建立健全人群碘营养适宜水平监测评估体系,完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工作;开展信息化管理,每年以村为单位开展饮水型氟中毒监测,以县为单位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实现监测全覆盖;拓展地方病水碘、水氟、水砷监测覆盖面,提高疾病发现预警能力,实现地方病精准防控。

  《行动方案》强调,全面提升省疾控中心的科学研究与防控能力,各地建立健全地方病患者信息库和生物样本库,开展跨学科、跨领域攻关研究,以阐明地方病病因、危害及发病机制,研制出更加精准、适宜、可推广的防治新技术,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04/489818.html

返回目录>>

 

安徽专项评估“三伏贴”应用管理

2023-07-04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束苏雪)近日,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服务技术应用管理专项评估的通知》,以规范“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保障群众就医安全。

  《通知》指出,重点评估“三伏贴”处方用药及穴位选择是否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拟定,“三伏贴”操作人员是否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接受过穴位贴敷技术专业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机构是否对本单位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考核,医疗机构是否及时评估“三伏贴”服务质量和效果等;完善“三伏贴”备案管理,重点评估开展“三伏贴”服务的医疗机构是否核准登记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诊疗科目等。

  《通知》还提出,打击非法提供“三伏贴”服务的行为,对涉及非医疗机构、非医务人员开展“三伏贴”服务的举报投诉和问题线索进行调查和处理。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04/489817.html

返回目录>>

 

广东打造卫监实训基地群

2023-07-04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朱琳 通讯员 杨恒才)“从试点建设、建章立制、小班带教模式,到全面推开建设、规范教学大纲和教材、试点3D模型,实训基地建设已初具成效。未来,我们将融入信息化、数智化等元素,推动实训基地建设迭代升级。”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广东省卫生监督实训基地工作研讨会上,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党委委员、一级调研员陈燕说。

  针对卫生监督员数量较少,监督检查能力、执法办案能力参差不齐,区域监督执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出台广东省《卫生监督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广东省卫生监督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全省卫生监督实训基地群建设。

  经过3年努力,广东省目前在广州、深圳、佛山等10个地市建成11个省级卫生监督实训基地,覆盖公共卫生、放射卫生、医疗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生活饮用水卫生、法制稽查、血液安全、学校卫生、中医药监督等卫生监督领域,建立起专业齐全的实训基地群。截至目前,这些实训基地累计开展60多期实训班,培训各级监督员1800多人次,覆盖该省约50%的卫生监督员。

  据介绍,实训基地在开展监督员培训过程中,把提升执法办案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核心来抓,形成独特的1 1N”实训模式(即1个核心、1套标准体系、N个特色实训品牌)。实训突出小班制、实操式,按照31/3”(即理论教育、现场实操、案例讨论各占培训总时长的1/3)展开实训教育。为保证实训基地群的高效运转,广东坚持全省一盘棋管理,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的“八统一”(即基地管理、组织架构、建章立制、建设标准、实训流程、教学大纲、场所设备、后勤保障统一),推进实训基地群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704/489822.html

返回目录>>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提高群众满意度

2023-07-03    人民日报

 

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公众健康,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包括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管理网络等方面在内的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有哪些发力重点?如何切实提高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专注质量安全——加强重点环节和领域日常管理

根据行动计划,我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将开展为期3年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医疗机构发展从过去的规模扩张转变到提质增效,管理运行方式也从粗放管理转变到精细化管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表示,此次行动计划针对医疗质量安全领域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了具体举措,特别是强化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日常管理,将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管理基础。

提升急诊质量。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机制,畅通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多发性创伤、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

改善门诊医疗质量。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诊疗工作流程、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门诊诊疗服务,加强手术、化疗、输液等门诊服务的质量安全管理。

在提高日间医疗质量、保障手术质量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日间医疗病种和技术管理,强化日间医疗科室和医师审核授权管理;全面加强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麻醉评估,落实术前讨论制度等。

“行动计划对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对医护人员准入、药品管理等多方面,予以再次强调,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将进一步助力医疗机构坚持安全底线,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杨尹默说。

以患者为中心——提升诊疗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行动计划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最终要落到保证患者诊疗的质量和安全上。”北京老年医院副院长倪如暘说,按照行动计划,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探索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

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促使多科室之间形成合力,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建立多个专科及多个病种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杨尹默认为,这样的服务模式有利于让患者享受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

据了解,行动计划设立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破壁”行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织网”行动5个专项行动,就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病历内涵质量、患者安全管理、质控体系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目标。

5个专项行动将从不同方面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内涵。”倪如暘表示,“这不仅要求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要求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末,要实现全国三级医院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全国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提升至45%、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不低于90%等目标。

强化质量控制——进一步扩大医疗质控工作范围

行动计划提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范本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中医质控中心建设和设置,进一步扩大质控工作覆盖范围,将部分重点专业质控组织延伸至县区。

“医疗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医疗诊疗环节。”杨尹默表示,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已具备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的条件,这不仅需要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管理,在行业、地域层面也需要加强引领和规范,促进质控工作体系化发展。

在加强中医药质控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医疗机构应将中医医疗技术应用、中药合理使用等,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加强中医药质控机构设置和建设,加大中医诊疗技术规范的修订和完善。

“绵阳近年来成立了市级中医脾胃病医疗质控中心、市级中医针灸质控中心等”,绵阳市中医医院院长张明说,“通过加强培训、指导和督促,进一步规范中医综合治疗流程和诊疗行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据了解,到2025年末,我国将设置完成不少于60个专业的国家级质控中心,不少于10个中医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不少于1800个省级质控中心,不少于300个省级中医质控中心;不少于1.8万个地市级质控中心(组织),不少于1800个地市级中医质控中心。质控工作将逐步覆盖住院、日间、门(急)诊等全诊疗人群。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YZ5fYgxiH

返回目录>>

 

欧洲多国加紧应对极端高温

2023-07-03    人民日报

 

近期,德国超市里的电风扇、空调扇都被放在显眼位置,不少顾客都在为夏日高温做准备。根据德国气象局消息,6月下旬德国迎来了今年以来的最高气温,不少地区气温达到37摄氏度,高于正常年份数据。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也出现了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西班牙有8个自治区已发布高温预警,局地最高气温达44摄氏度。法国2/3的地下水水位低于正常水位,部分地区还出现森林火灾,葡萄牙和挪威的一些水库几近干涸。

欧洲环境署的报告认为,欧洲大部分地区正经历的高温炎热天气,将在未来变得更频繁、更持久、更强烈,南欧地区每年夏季热浪天数甚至可能超过60天。高温热浪对当地居民健康和社会经济运行造成明显影响。根据《2022年欧洲气候状况》报告,去年全欧有超过1.6万人因酷暑死亡,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达20亿美元。另据统计,仅在德国,2022年就有超过4500人死于高温,2018年至2020年的3个夏季,共有近1.9万人因此丧生。极端高温还对多地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并使野火发生的可能性提高。

欧洲环境署指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热浪、洪灾、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或成欧洲夏季“新常态”,欧洲国家应将气候适应政策与卫生医疗政策等结合起来,制定健康紧急行动计划,增加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针对极端天气引发的相关疾病采取早期预警措施。

欧洲多国正在加紧出台措施应对极端高温。法国政府已推出15项应对夏季热浪的预防措施。法国生态转型部部长贝楚表示,这些措施包括预判、通报、防护三方面内容,将对公众展开避暑降温宣传活动、鼓励贫困弱势群体提前到市政部门进行登记,并出台改善办公室温度的措施和工作指南。西班牙政府出台了系列措施,包括禁止在酷暑环境下进行户外作业、灵活变更员工工作时间以避开高温时段等。

德国政府推出了“防热计划”,将及时发布高温预警,帮助民众做好预防工作。地方政府建议在超市、体育中心等有空调的公共空间提供避暑座位,并在社区服务中心安排专人重点关照老弱人群。荷兰基建与水资源管理局发布了高温出行建议,提示居民出门应携带足够的饮用水,如遇车辆抛锚应尽快前往阴凉地避暑。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YYknjvJAI

返回目录>>

 

苏丹首都圈大部分医院停止服务 民众缺医少药

2023-07-03    央视新闻客户端

 

苏丹武装冲突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当地民众面临日益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在首都喀土穆市及其周边的北喀土穆市、恩图曼市组成的首都圈地区,医疗卫生系统濒临崩溃,大部分医院停止运转,很多民众面临无处就医的境况。

苏丹武装冲突爆发以来,首都圈是受冲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基础设施遭遇极大破坏。根据苏丹医生委员会的统计数据,首都圈全部89家医院中,有59家已完全停止服务,剩余30家维持完全或部分运转,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只能提供急救服务。

在人口超过百万的恩图曼市,目前仅剩一家医院还在勉强运营,但也面临着断水断电、医疗用品短缺、医护人员不足等诸多困难,根本无力应对大量伤病患者。而很多患者,面对不时响起的枪炮声也不敢冒险出门,附近的街区药店成了很多人寻医买药的最后希望。

喀土穆居民 优素福·穆罕默德:大部分医院都已停止运营,病人无法进行治疗,很多病人都希望到首都的医院寻求治疗,但很多人根本没有办法到达医院。

已经持续两个多月的战乱导致首都圈的医用物资供给被切断,人道救援物资也因为安全因素迟迟无法进入。抗生素、止痛药、氧气、麻醉剂、血液等医疗用品和药品已经或即将告罄。

肾病病人 穆罕默德·阿瓦德:我已经10天没做透析了,痛苦疲惫。我得不到治疗,医院里连阿司匹林(止痛片)都没有,我只能寻找别的途径,到药店购买药品,但有时连纱布和注射器都买不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YXxlNptdU

返回目录>>

 

日媒:岸田今天将与IAEA总干事会面,听取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估报告

2023-07-0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颖】据共同社3日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日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罗西会面。会谈期间,岸田将听取IAEA有关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最终评估报告,日本政府将在仔细研究报告内容后,最终决定具体的排海时间。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称,日本政府此前已请求IAEA进行调查,以证明“处理水”的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IAEA调查小组从今年5月底到6月初前往福岛核电站内部进行视察,并将于近期发布评估报告。

随着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日期的临近,日本国内的反对声量不断增大。据日本NHK电视台2日报道,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当天在福岛市接受有关核污染水排海相关问题采访时称,日本政府应慎重判定排放时间,“最好避开海水浴场开放时期”。

另据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3日在记者会上回应山口那津男相关言论时称,“排海时间将由政府确认安全性等情况后进行判断。”此外,松野还称,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时间将在夏季左右,这一方针没有改变。

针对格罗西将在访日期间发表一份关于福岛核电站污水排放安全性的报告,且该报告可能会支持日本排放污水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敦促日方正视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合理关切,停止强推排海计划,切实以科学、安全、透明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并接受严格国际监督。“日方如一意孤行,必将为自己的错误行径受到谴责、付出代价。中方认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应当就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拿出负责任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历史和科学检验,绝不能为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错误行径背书。”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ZNORWhjWe

返回目录>>

 

每年超50万人因它死亡,被世卫组织“封杀”,反式脂肪就藏在5

2023-07-03    网络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因孩子吃了同学的生日蛋糕发飙”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原来是六一儿童节时,有位家长带了奶油蛋糕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吃。划重点——这个蛋糕是植物奶油的。

当天晚上,这位家长得知孩子吃了蛋糕后情绪崩溃了,在家长群里不断控诉“宁愿饿死不吃垃圾食品”“过生日也只吃动物奶油的蛋糕”……这位家长认为,他们是在给自己的孩子“投毒”,喂了含有反式脂肪的植物奶油蛋糕。

那么,所谓的反式脂肪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威胁?

一、世卫组织:反式脂肪正威胁着50亿人的健康

反式脂肪是指分子内有一个/多个反式双键的非共轭不饱和脂肪酸。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牛羊肉、脂肪、乳和乳制品内,天然就有反式脂肪;二是加工来源,主要来自植物油氢化、精炼。食物煎炒过程中油温过高、时间过长也可能会产生反式脂肪。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80亿人口中有超过50亿人的食物内可能存在有害的反式脂肪。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认为,反式脂肪没有任何已知好处,且存在巨大的健康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让卫生系统承担高昂的成本。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就已经指出,反式脂肪每年至少造成了50万人因心脏病而早亡。

二、吃下一口反式脂肪,人体代谢得花51天?

文章开头的母亲对反式脂肪深恶痛绝,她认为人体代谢反式脂肪需要51天时间,甚至将其上升至了投毒的高度,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需要51天代谢,专家也表示反式脂肪的代谢过程与普通脂肪一样。

那么,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有哪些危害呢?

研究表明,食物内的反式脂肪会对心血管系统带来不良影响,过多摄入会导致冠心病发生。且过多的反式脂肪会引起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哺乳期的女性如果大量摄入反式脂肪,还可能会影响到婴儿的正常发育与生长。

反式脂肪酸悄悄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底该如何判断加工食物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呢?

《食物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物营养标签通则》明确规定,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一旦使用了氢化或部分油脂氢化,都需要在标签内明确标识。只有100g/ml食物内的反式脂肪含量<0.3g才能标为0

因此,日常购买食物时可通过查看配料表来判断食物内的反式脂肪含量,如果标签内出现了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人造奶油等字样,则说明食物内含有反式脂肪,可关注下营养成分表内的数值,越低说明含量越少,日常建议尽量少吃这些食物。

三、反式脂肪酸,最爱藏在这些食物里

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食物内都有反式脂肪存在,下面这几种更是很多人的最爱,为了健康着想还是要尽量少吃:

·巧克力、糖果:代可可脂、太妃糖内的含量较高。

·烘烤食物:面包、蛋糕、饼干、糕点四类食物内均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其中又以威化饼干、泡芙以及牛角包等含量较高。

·高脂肪零食:如奶油面包、起酥面包等。

·油炸食品:麻花、油条、方便面、汉堡以及膨化食品等。

·含“植脂末”或“奶精”的食品:如珍珠奶茶、咖啡伴侣等。

反式脂肪对于健康有害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不能太过极端,不是长期大量摄入一般不会给健康带来大的威胁。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8NR98070514BBVC.html

返回目录>>

 

身体上的这6个“缺陷”反而让你更健康!很多人还不知道!

2023-07-03    健康时报

 

 “我个子不高”“我的腿好粗”“我皮肤好黑”……如今不少人存在容貌焦虑。但其实你觉得不好看的身体“缺陷”,却可能是你的健康优势。

1. 个子矮——患癌风险低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期刊《癌症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及预防》2022年刊发了一篇关于身高与癌症发病率的研究。该研究表明,高个子的人可能比矮个子的人更容易患上结直肠癌或结肠息肉,而这些息肉后来可能会变成恶性肿瘤。身高每增加10厘米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14%,患腺瘤的风险增加6%。①

为什么身高和癌症风险有关系呢?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在《癌症·防御》一书中曾谈到,最主流的是“生长激素”理论:长得高的人,很多是因为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更旺盛,刺激细胞分裂和生长,一方面青春期发育快,长得更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患癌风险。②

2. 大腿粗——死亡风险更低

不少人以瘦长的筷子腿为美。《英国医学杂志》(BMJ2020年发布的一篇论文分析了超 252 万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结果发现,大腿围增加5厘米 ,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③

此外,2020年一项刊发在《内分泌联系》杂志,对国内九千多名40岁以上人的调查显示,大腿的粗细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不论体重和腰围的数据是多少,大腿脂肪比例较高者更不容易患上高血压。尤其是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这种关联尤为明显:男性腿围大于 55 厘米、女性腿围大于 54 厘米,更不容易患上高血压;而当男性腿围小于 51 厘米、女性腿围小于 50 厘米时,血压则更容易升高。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大腿脂肪新陈代谢能力比较强,且分泌出的化学物质可以将血压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3. 胸部小——脊柱压力小

很多人审美追求胸部丰满,不过,过于丰满有时却是一种压力。胸部过大,肩膀容易被内衣肩带勒到,令肩部肌肉紧张、酸疼;胸部重量还会导致腰酸背疼,长期含胸驼背可能导致胸廓变形;乳房下沿皮肤容易发炎。

浙大邵逸夫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徐法伟在该院公众号介绍,“我们门诊前来咨询缩乳的患者,有不堪肩颈负担导致颈椎疾患的,有穿不上心仪服饰的,有乳房下皱襞经常出现皮肤湿疹、经久不愈的,甚至还有因胸太大阻挡视线导致摔骨折的,可见乳房发育过大对这部分女同胞造成的身心伤害有多大。”⑤

4. 皮肤黑——更不容易晒伤

不少人以皮肤白为美,但如果你是深色肤色,不用自卑,因为深肤色其实是身体自带的“保护色”。

无锡市疾控中心皮肤科潘晓雯2016年在接受江南保健报采访时表示,皮肤黝黑的人皮肤层黑色素较多,黑色素作为保护皮肤的屏障而不断分泌,从而达到抵抗紫外线、防护皮肤的作用,皮肤虽然晒黑了,却不容易老化。而皮肤白的人黑色素含量低,遇到紫外线会晒红晒伤,长期下去可导致皮肤老化受损。

但这并不等于说黑皮肤的人就不需要防晒,首先,皮肤黝黑的人会越晒越黑,其次,紫外线也会造成皮肤老化。

5. 骨架大——骨质疏松来得晚

不少女性羡慕骨架小的女生,骨架大了感觉长点肉就显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耿硕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小个子,小骨架的人天生骨量少,罹患骨质疏松症的年龄会更早些,建议从30岁开始,多吃奶制品等富钙食品,多运动,增加骨量储备。⑦

6. 腰有肉——骨折风险低

虽然我们以“小蛮腰”为美,但是腰部适当有一些肉的人,骨折风险更低。

澳大利亚悉尼加尔文医学研究所一项新研究发现,女性的腰部如果适当有点赘肉,可以降低骨折危险。这项研究对112650岁以上的男女参试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25%腰围最大的女性,骨折危险比其他女性低40%。女性腹部脂肪每减少1公斤,骨折危险就会增加50%。不过,研究人员在男性参试者中并未发现这一现象。

研究人员分析,较粗腰围可以为骨骼提供额外力量,在跌倒时如软垫一样保护着身体。另外腰围较丰满的女性体内雌激素较多,而雌激素对骨骼具有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8N3NBJE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夏季吃苦瓜有什么好处?除了能吃苦,还能尝到这3个“甜头”

2023-07-03    漫说健康

 

苦瓜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也是夏季的时令菜。

民谚有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炎热的夏季正是吃瓜的时候,更是适合吃苦瓜的时候,作为蔬菜其营养价值并不低,效用也不少。

但如果你随机去问十个人喜不喜欢吃苦瓜,结果是至少会有超过五个人摇头说不。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不爱吃苦瓜呢?

很大部分是苦瓜的味道太苦,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知道苦瓜有哪些好处吗?以下这三个错过太可惜

1、清热解毒

夏季天气炎热,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吃点苦瓜能清热消暑,解毒益气,缓解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喉咙肿痛等多种上火症状,并能消除疲劳和烦躁,对治疗疮肿、痢疾、痱子过多、中暑发热、结膜炎等有一定的功效。

另外苦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少,水分多,能量低,还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具有补充水分、增加饱腹感、促进肠胃蠕动等功效,有利于润肠通便,也是一种很好的减肥食物。

2、控制血糖

苦瓜能降血糖吗?

答案是不能,作为蔬菜,其升糖作用虽然小,但也起不到降糖的效果,不过苦瓜可以帮助人体控糖,是一种很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物。

要知道糖尿病患者一顿是不能吃太多食物,不然容易造成血糖上升,而苦瓜中的纤维素相对较多,能让患者容易有饱腹感,从而自然地减少进食量,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对稳定血糖非常有益。

3、开胃健脾,延缓衰老

夏季人们容易五心烦热,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而使用苦瓜片泡水喝或者苦瓜榨汁加蜂蜜调味饮用,能很好的协助消化。

因为苦瓜中含有大量的苦味素,这种成分能刺激人的唾液和胃液分泌,让人食欲大增,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而且苦瓜可入心、肺、胃经,具有降血压、血脂、促进新陈代谢、美容养颜等功能。

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矿物质,日常长期食用,能起祛痘润肤的功效,对治疗青春痘有一定作用。

另外苦瓜中还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苦瓜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柑橘还高出两倍多,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苦瓜苷能增强肌肤细胞的活力,有助于肌肤延缓衰老。

如何能去除苦瓜的苦味呢?其实也不难。

可以选择在烹饪前将切好的苦瓜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少许油盐焯水30秒,焯到微微变色即可捞出沥水备用,这样不仅能去除苦味,还可以缩短烹制的时间。

当然在这之前要注意把苦瓜里的白瓤刮干净,这样也能让口感更好,去除一些苦味。

苦瓜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可煎、烧、炒、拌、煮,素食或搭配荤菜吃,都非常清爽可口,不过在处理时要注意清理干净苦瓜籽,因为苦瓜籽中含有一些不利于人体的成分。

食用可能会造成中毒;而且苦瓜性凉,不宜过量多吃,要注意进食有度,如果是肠胃比较虚弱的人,就更加要少吃,不然可能引起肠胃不适,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8O0JBRB0514DR4T.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