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6-26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感染新冠病毒后,哪些人需要吃抗病毒药?专家这样说

2023-06-26    中国新闻网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人员流动大幅增加,在领略祖国壮美风光之余,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不可忽视。那么,感染了新冠病毒就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吗?抗新冠病毒药物应该怎么服用?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姚伟教授。

  易感染人群需要注意防护,抗原阴性不代表可以放松警惕

  问: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有哪些?目前该如何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姚伟教授: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包括既往未感染过的人、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等。此外,距离首次感染新冠病毒超过6个月的人群,因体内抗体降低,也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建议接种疫苗或感染3个月后再次接种新冠疫苗,刺激体内抗体水平再度升高,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还要勤洗手、注意休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节假日亲友欢聚可能休息较晚,但过度熬夜会降低免疫力,也需要注意。

  问:已经有嗓子干、发烧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了,但抗原检测显示还是阴性。一般感染几天之后通过抗原检测可以测出新冠病毒感染?上述情况是否会延误使用药物的时机?

  姚伟教授:现在很多人自己做抗原检测,但是抗原检测会有一定滞后性。我第一次感染时,在有症状三天以后抗原才呈阳性,但在第二次感染时,有症状的第一天就检测出阳性。因此,抗原检测阳性的出现早晚也是有区别的。对于高风险人群也就是脆弱人群,如果有新冠的接触史,或是出现了相应症状,即使抗原阴性也需要尽快去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核酸结果也是阴性,但是有肺炎或是其他较为严重的症状,那在感染的早期启动抗病毒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出现症状后怎么办,退烧药是否可以替代新冠抗病毒药物

  问:出现新冠症状该怎么办?

  姚伟教授:目前的奥密克戎毒株病毒性并不强,不少患者即便感染症状也较轻,首先需要放松心态、积极应对。一旦确诊并出现新冠症状后,最好在“黄金72小时”内服用抗新冠药,尽可能减少对身体的危害,降低社会面传播能力。

  问:上一波疫情时热度很高的退烧药可以替代新冠抗病毒药物吗?

  姚伟教授: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起到缩短病程、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因为新冠患者大多数症状都比较轻,可能有发烧、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但没有肺部感染,所以早期可以用退烧药这类缓解症状的药物。但是对于脆弱人群,新冠病毒感染容易引发肺炎,导致重症,那这类患者就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除此以外,新冠症状严重、症状比较多的患者,需要尽快缓解症状的,也建议服用新冠抗病毒药物。两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关系,退烧药不能够替代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这是我们要提醒大家的。

  问:哪些人是脆弱人群?脆弱人群的用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姚伟教授:“脆弱人群”包括高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过度肥胖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这类患者可能需要早期干预并使用新冠药物。

  新冠抗病毒药物都有哪些,患者用药需要注意什么

  问:现在市面上有哪些治疗新冠的药物?进口药物和国产药物有何区别?

  姚伟教授:现在市面上的新冠抗病毒药物比较多,国产药也已上市,包括先诺欣、民得维等,可及性大幅提升。从作用机制来讲主要分两大类,也就是3CL蛋白酶抑制剂和RdRp抑制剂。进口药和国产药作用机制非常相似,两者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患者如果需要用药,可根据医嘱和自身情况选择。

  问:患者在使用新冠抗病毒药物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姚伟教授: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成分的新冠抗病毒药物在使用时有很多注意事项,需要就医后根据医嘱使用。比如3CL抑制剂类新冠口服药有较为明显的药物作用机制冲突问题,可能会影响现有疾病的治疗。另外,不同药物的适用人群可能也不一样,比如进口药物(P)主要针对减少重症发生,适用有高风险因素的轻中度患者使用,而今年获批的国产新冠抗病毒药物针对的轻中度患者,不限制是否伴有高风险因素。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958.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卢江书记赴安徽开展专题调研

2023-06-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结合高质量推动疾控事业发展目标任务,517-19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卢江带队赴安徽开展推进重点寄生虫病控制或消除后维持进程,提升寄生虫病队伍和能力建设专题调研。

  调研组现场查看了当前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农业、水利、林业和卫生项目工作成效、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情况,血防机构和专科医院能力建设进展,以及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组织管理机制、药物和物资储备情况等。同时,组织召开交流座谈会,听取安徽省血吸虫病消除推进进展、血防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乙类乙管”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疾控体系改革进展情况汇报。

  卢江指出,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坚持“防、控、治、管”一体综合施策,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强化综合防治的策略,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高质量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解决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快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加强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结合血防工作实际,优化整合资源,维持可持续的血防战斗力。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中国疾控中心有关同志参加调研。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6/t20230625_267097.html

返回目录>>

 

卢江赴贵州、黑龙江等地开展专题调研

2023-06-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结合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679日,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卢江带队赴贵州省开展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及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专题调研。

  调研组深入走访省、市、县级疾控中心、监督机构、医院、村卫生院、小学、养老院等单位场所,入村进户走访群众,调研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落实和疾控体系改革推进卫生监督能力建设等情况,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基层意见与建议。

  卢江强调,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加快推进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消除进程,坚持“防、控、治、管”一体综合施策,分病种、分梯次各个击破;要以“保健康、防重症”为防控目标,重点瞄准“一老一小”重点人群,落实落细“乙类乙管”各项防控措施;要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疾控体系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提升疾控机构监测预警、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公共卫生干预等专业能力,加强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强化寄生虫病等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监督能力提升和队伍建设。

  此前,卢江于42021日赴黑龙江开展地方病和卫生监督体系调研,于51719日赴安徽开展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控制或消除进程以及队伍和能力建设调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等有关同志陪同调研。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6/t20230625_267108.html

返回目录>>

 

施小明副主任出席第二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核心能力研修项目学员结业仪式

2023-06-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616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核心能力研修项目第二期学员结业仪式在中心南区举行。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出席,流行病学办公室(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指导处)主任么鸿雁,研修项目负责人孙谨芳研究员和二期学员参加了结业仪式。么鸿雁主任主持结业仪式。

  首先孙谨芳研究员回顾了第二期研修项目的具体活动,包括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基础培训、公共卫生实践、学员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设计。其中,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基础培训主要围绕“设计和评价”开展,涉及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卫生统计学应用、信息获取和评价、因果推断技术综合应用、基金申请书及科研论文撰写等模块,下一步重点对基础培训开展效果评估,为后续的培训提供改进意见。

  随后,福建省疾控中心陈光敏同志作为二期学员代表进行了结业汇报。在培训期间,陈光敏学员撰写了论文7篇,其中录用或发表5篇,在投2篇,参与申报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获福建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同时获得了培训项目的课题委托1项。

  最后,施小明副主任为学员颁授了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并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学员的顺利结业表示了祝贺,分享了对流行病学培训的感悟。同时,他提出要认真收集学员的声音,包括中国疾控中心、省级和市级疾控中心学员对培训的反馈,并对培训的核心能力进行总结凝练,勉励项目管理人员要开拓创新,期望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核心能力研修项目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6/t20230625_267096.html

返回目录>>

 

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疾控分会召开 2023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

2023-06-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2日,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疾控分会在海南省临高县召开2023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研究分会换届选举相关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国家疾控局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正司局长级)鹿文媛同志出席会议并作指导讲话。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副书记周宇辉同志出席会议,海南省疾控中心、临高县政府及县卫生健康委有关同志以及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共约65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疾控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分会会长严俊同志主持。

  会议研讨了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议通过了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组织架构、换届选举办法(征求意见稿)、分会《管理办法》和《会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审定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议程(征求意见稿)。围绕分会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参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贴近疾控工作实际的、有益于推动分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意见建议。

  鹿文媛同志充分肯定了疾控分会在引领推动全国疾控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她强调,要在机构改革期间,进一步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思想不松、队伍不散,推进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部署要求。

  会议还组织参会人员到临高角解放公园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306/t20230625_267098.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市疾控中心举办趣味健身活动

2023-06-25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进一步落实中心职工健康管理工作,提高职工身体素质,中心工会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健身活动,内容包括单人一分钟单摇跳绳、一分钟踢毽和沙包掷准三项,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报名参加。

  大家踊跃参与健身活动,现场气氛热闹非凡。跳绳的动作轻盈、协调灵活,踢毽的身姿矫健、彩羽翻飞,沙包掷准的沉着冷静、体态优美,引得大家运动完毕也不舍得离开,在现场观战、加油助威!

    本次活动既愉悦了身心,又促进了同事间的交流,将团队精神和身体锻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全体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3/103992.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13亿

2023-06-26    科技日报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全世界目前有5.29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3亿,每个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都会增加。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科学家们调查了1990年至2021年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预测了到2050年糖尿病的发病率,还量化了16个风险因素导致Ⅱ型糖尿病的患病比例。

  迄今最新和最全面的计算显示,目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为6.1%,已成为十大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北非和中东的发病率最高,为9.3%,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16.8%;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发病率预计将增至11.3%。糖尿病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全球这一人群的发病率超过20%,其中75岁至7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此外,研究显示全球96%病例都是Ⅱ型糖尿病,研究涉及的16个危险因素均与Ⅱ型糖尿病相关。高体重指数(BMI)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占Ⅱ型糖尿病残疾和致死率的52.2%,其次是饮食、环境/职业、吸烟、低体力活动和饮酒等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915.html

返回目录>>

 

PNAS:新型RNA纳米颗粒疗法或能阻断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的扩散

2023-06-26    生物谷原创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RNA纳米颗粒疗法,其或能促使多发性骨髓瘤无法移动及发生突变,这种新型疗法或能关闭血管中一种吸引癌症的功能,从而使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扩散的通路失去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无法治愈的骨髓癌症,其每年会引发超过10万人发生死亡,这种疾病以其快速和致命的扩散而闻名,其是目前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疾病之一;当癌细胞在机体不同的部位发生移动时,其就会发生变异,从而超越可能的治疗方法,被诊断为对化疗耐受的严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通常仅能存活3-6个月,目前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开发出创新性的疗法来预防这种疾病的扩散,并未患者提供一种抵御疾病的机会。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In vivo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siRNA delivery using lipid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multiple myeloma therap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RNA纳米颗粒疗法,其或能促使多发性骨髓瘤无法移动及发生突变,这种新型疗法或能关闭血管中一种吸引癌症的功能,从而使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扩散的通路失去功能。

    通过关闭能诱导癌细胞迁移的“化学GPS”,研究人员所开发的疗法就能阻断多发性骨髓瘤发生扩散,从而帮助消除这类癌症;排列在血管中的内皮细胞能产生一种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特殊蛋白,这种名为CyPA的特殊蛋白主要负责折叠并运输其它蛋白质,同时当机体患病时其还能帮助激活宿主机体的T细胞反应。然而,当多发性骨髓瘤存在时,内皮细胞就会过表达CyPA并将其分泌到血管中,从而在其中发挥恶性功能;研究者发现,CyPA是一种化学引诱剂,也就意味着其能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从骨髓中推拉到血管中,并在血管中迅速扩散到机体的其它骨骼中。

    研究者Mitchell说道,为了阻断扩散,我们旨在利用RNA疗法来关闭CyPA的功能,并靶向作用癌症的微环境而不是癌细胞自身;但由于复杂的生物屏障,将核酸送入骨髓或许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能让RNA进入到难以抵达的骨髓中,研究人员就需要重新设计脂质纳米颗粒的传统运输工具。

    文章中,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颗粒,其能将小干扰RNAsiRNA)运输到内皮细胞中,而这种siRNA能阻断细胞产生CyPA,当进行体外实验时,这种疗法或能阻断癌细胞的扩散;而在小鼠机体中进行测试时,这种疗法单独使用或与化疗相结合都能减少肿瘤的尺寸,并延长小鼠的生存率,降低癌症对化疗的耐受性。这一研究工作或能帮助改善当前疗法来治疗通过血管发生扩散的多发性骨髓瘤和其它类型的癌症,利用这种新型的靶向性纳米粒子开发平台,研究人员期望能调查CyPA发生过表达的其它类型的癌症和疾病。

    通过在癌症通过机体传播过程中制造一种路障,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移除在人类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长期障碍,这或许就能为诊断为该疾病的患者提供真正的治疗希望。未来研究中,研究人员计划调查沉默癌症微环境中其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克服癌症的药物耐受性、癌症的开启和转移;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通过联合研究来识别这类疗法的潜在靶点,一旦RNA纳米颗粒疗法在大型动物中被证明是安全的,这一概念验证研究或许就有望推向临床试验了。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所开发的新型纳米颗粒平台或能提供一种广泛的技术来将核酸疗法运输到包括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以骨髓为家的人类恶性肿瘤中并发挥相应的治疗效力。(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Pedro P G Guimarães,Christian G Figueroa-Espada,Rachel S Riley, et al. In vivo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siRNA delivery using lipid–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multiple myeloma thera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DOI:10.1073/pnas.2215711120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b87e78486ab.html

返回目录>>

 

新研究发现,经常午睡,脑容量更大,但不能超过这个时长

2023-06-25    医诺维

 

    分析显示,与没有午睡遗传倾向的人相比,有午睡遗传倾向的人,与总脑容量大15.8立方厘米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发生变化,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和连接数量会逐渐减少,导致脑萎缩。这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例如记忆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对认知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如运动、睡眠等,可以减缓这种萎缩的速度。

    午睡被认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午睡,但午睡是否有利于大脑,仍存在争议。

    近期,乌拉圭共和国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Sleep Health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Is ther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daytime nappingcognitive functionand brain volume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in the UK Biobank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经常午睡的人,与较大的总脑容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午睡减缓大脑随着年龄增长而萎缩的速度,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健康。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UK Biobank 数据库中的378932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7岁,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人员分析了午睡相关的92个遗传变异,比较了有午睡遗传基因和没有遗传基因的人,大脑的总脑容量、海马体积、反应时间和视觉记忆等。

    总的来讲,57%的参与者报告从不午睡,38%的人报告偶尔午睡,5%的人报告经常午睡。

    分析显示,与没有午睡遗传倾向的人相比,有午睡遗传倾向的人,与总脑容量大15.8立方厘米有关。

    研究人员估计,这相当于有午睡习惯的人,脑容量衰老减缓2.6-6.5年。

    午睡与总脑容量之间的关联

    然而,研究并没有发现海马体体积、反应时间和视觉处理方面的表现有何差异。

    研究人员表示,结果表明,有午睡习惯,与较大的总脑容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有助于保护大脑的健康。这是第一项试图解开午睡习惯与大脑认知和结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

    那么,午睡多长时间最有益?

    2023426日,美国布莱根妇女医院、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Obesity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Lifestyle mediators of associations among siestasobesityand metabolic health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最佳的午睡时长为30分钟。与不午睡的人相比,午睡超过30分钟的人,与高BMI、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41%相关,特别是腰围、空腹血糖和血压方面。而午睡小于30分钟的人,代谢健康风险则不存在,且在血压方面表现得更好。

    2023413日,西班牙韦尔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度大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

    研究显示,最佳午睡时长或是15-30分钟。午睡超过30分钟,患心律不齐的风险增加90%,接近翻倍。与午睡时间长的人相比,午睡时间少于15分钟的人患房颤的风险降低42%,午睡15-30分钟的人患房颤的风险降低56%

    202345日,爱尔兰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Sleep Patterns and the Risk of Acute StrokeResults from the INTERSTROKE International Case-Control Study "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与不午睡相比,午睡时长超过1小时,与中风风险高1.88倍相关。与7小时睡眠相比,睡眠少于5小时,与中风风险高3.15倍相关,睡眠超过9小时,与中风风险高2.67倍相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985e7822541.html

返回目录>>

 

这种常见的维生素片,或增加癌症发生和转移风险

2023-06-25    生物世界

 

    这些数据表明,添加NR会导致癌症患病率显著增高,并促进癌症的脑转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及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注重健康养生。近年来,五花八门的膳食补充剂活跃在消费者的视线中,不少人选择食用膳食补充剂为身体健康设置「防火墙」。

    然而,一项最新的研究却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示食用这类常见的膳食补充剂或有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增加癌症转移的风险。

    近日,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Elena Goun 团队在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期刊发表了题为:A bioluminescent-based probe for in vivo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nicotinamide riboside uptake reveals a link between metastasis and NAD+ metabolism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一种维生素B3补充剂——烟酰胺核糖(NR),如果补充不当,反而会增加三阴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而且还可能导致癌症转移扩散到大脑。

    营养品,其定义为提供营养和医疗健康益处的基本食物成分。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一种重要的辅酶,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着核心作用,其水平的降低与多种病理生理条件有关,包括因衰老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

    人体内NAD+的减少,与机体衰老息息相关。然而,由于NAD+的生物利用度差和严重的副作用,其在临床医疗领域并未大范围使用。

    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烟酰胺核糖(NR),它是牛奶、酵母和啤酒中发现的一种维生素B3,是目前研究最多的NAD+前体之一,同时它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通过补充NR可以让NAD+水平升高,进而对代谢、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带来益处,具有强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尽管烟酰胺核糖被认为具有诸多益处,但由于缺乏非侵入性的体内成像工具,人们对不同细胞和组织摄取烟酰胺核糖的方式与浓度数量仍处于未知状态。

    为了打破人们对这一了解的局限,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生物发光NR摄取探针(BiNR),用于体外和体内NR摄取的无创纵向成像。这项技术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实时量化NR水平,NR的存在以光线亮度表示,光线越亮,则表示NR的浓度越高。

    此外,为了使BiNR探针能够运用于临床样本,研究者还优化了检测方法,可以在不需要转染荧光素酶基因的情况下监测NR通量,使BiNR探针可以应用于临床样本。

    烟酰胺核糖在癌症发展和扩散中的作用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Elena Goun 教授的父亲在被诊断出结肠癌后仅三个月就去世了。自此,Elena Goun 开始寻求对癌症代谢或癌症在体内扩散的能量的更好科学理解。由于NR是一种已知的补充剂,可以帮助提高细胞能量水平,而癌细胞通过增加的新陈代谢来补充这种能量,因此 Elena Goun 想要研究NR在癌症发展和扩散中的作用。

    通过使用BiNR探针,研究团队对四种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lucMDA-MB-468-lucMCF-7-luc BT-20-luc)的NR摄取进行了量化,并发现一种高侵略性的三阴乳腺癌细胞系对于烟酰胺核糖的摄取率最高。

    接下来,他们使用MDA-MB-231异种移植肿瘤小鼠模型,探索NR是否会增加癌症发病和转移。令人惊讶的是,研究结果显示,NR的补充会导致小鼠的三阴乳腺癌的患病率和大脑转移率明显增加。

    其中,NR补充组的10只小鼠中有7只形成了可检测的肿瘤(70%),在对照组仅有55%小鼠患有肿瘤,这一数据表明补充NR让肿瘤患病率增加了27%

    此外,补充NR还显著增加了脑转移的形成,在补充NR组的11只小鼠中有9只形成了多个转移(81.8%),而在对照组的12只小鼠中只有3只发现了转移(25%)。研究团队还测量了两组小鼠脑部区域的生物发光信号,观察到喂食富含NR饲料的小鼠的信号比对照组增加了3.8倍,反映了大脑中转移瘤的数量。

    综上,这些数据表明,添加NR会导致癌症患病率显著增高,并促进癌症的脑转移。

    Elena Goun 教授推测,考虑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作用是增加细胞能量、促进修复和延缓衰老,如果人体内已经出现癌细胞,对部分癌症患者补充NAD+及其前体物质则可能有适得其反的效果,令癌细胞会长得更快、癌症转移得更为迅速。

    尽管本研究只涵盖了小鼠癌症模型,补充烟酰胺核糖(NR)是否会促进人体的肿瘤发生和转移尚待进一步研究,但这一结果强调了NR等膳食补充剂用于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之前应仔细调查其潜在副作用的重要性,并要从个性化医疗的角度来看待它。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147e78227cd.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利用市场手段加大养老服务供给(财经观)

2023-06-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形成供需对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2年已超过2.8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9.8%。必须更好利用市场化手段,提升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要加快市场扩容,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在我国,家庭小型化趋势使其养老功能逐渐外化,过渡到主要由市场和社会承担。这种情况下,应完善顶层设计,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使公建民营、民办和公办公营机构等,都有机会参与养老服务运营。可以通过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大型养老服务机构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鼓励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提供养老服务;在政府加社会资本的PPP运营模式中,严格履约,保护非公共部门经营自主性。同时,还要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养老服务市场扩容,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实现“百姓获益、机构微利”的各方共赢、可持续发展格局。

  要完善市场体系,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助老服务、生活照料、精神关怀、医养、康养照护……如今,养老服务的内容不断扩展,已从狭义的“养”老走向广义的“助”老和“为”老服务。让这些服务惠及全体老人,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市场积极探索,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体系。在普惠型养老服务领域,市场化机构面对中低收入客群,一方面要立足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专业和机构网点优势,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降低服务成本,使服务“惠而不贵”;与此同时,要力争与基本养老、医疗等兜底型养老服务做好衔接。比如,目前一些保险机构以“医保基金出资+参保人自费”的方式,为失能老年群体开展基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的上门护理。在这一模式中,居民只增加少量费用,就能获得必要的服务支持。而对于面向高收入老人的养老服务,要力求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同时也要避免对普惠型养老业务形成资源挤占。

  要提高支付能力,激活养老服务有效需求。“老龄化”不是包袱,养老服务业市场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满足并创造养老需求,形成供需对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需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居民对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一是调整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减少物价上涨对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影响,夯实老年人实现养老需求的物质基础。二是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稳妥实施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统一全国基金收支管理制度,在更大范围发挥养老保险共济功能。三是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尤其是通过税收减免、延税制等政策激励发展个人养老金,逐步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围绕医养结合和康养结合的养老需求,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健康老龄化过程中的养老护理需求提供资金保障。

  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好发挥作用,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实现养老服务供给、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养老服务更丰富更有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898.html

返回目录>>

 

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短视频(社会杂谈)

2023-06-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大众中普及,短视频以其网络交互功能强、参与度高、时效快等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相关统计显示,从2015年至2020年,短视频内容年均增长率达到惊人的400%。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刷短视频已经成为不少人每天课余生活的新习惯。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而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互联网上观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短视频能够拓展视野、挖掘兴趣,并为当代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的网络平台。与此同时,长时间看短视频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损害,造成视力受损、失眠和成绩下降等问题。同时,由于当前多数短视频平台使用个性化推荐方式,还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使其视野狭窄、偏执自负。此外,一些网红人物的“新奇”言行,对身处叛逆期的青少年有很大诱惑力,“三观”易被带偏。因此,引导青少年用好短视频至关重要。

  一方面,需要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的能力和意识的重要途径。应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短视频的作用和影响,更好利用短视频为自身健康成长服务。从学校教育看,应大力推荐适宜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影像资料等,组织更多课外活动和运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家庭教育看,父母应以身作则,加强亲子沟通,用一起运动、一起读书等健康相处方式,营造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需要强化短视频创作者和平台的责任意识。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督促短视频创作者创作向上、向美、向好的优质短视频内容,注重内容传播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需要做好平台管理,避免平台出现涉及暴力、低俗、软色情、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同时,平台还应科学设计、真正用好“青少年模式”,针对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多样的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地生产、推荐更多优质益智内容。

  网络媒介环境是许多当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但也决不能放任不管。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引导其健康、科学地使用短视频,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正面效应,是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应有之举。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900.html

返回目录>>

 

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北京发布技术需求榜单

2023-06-26    北京青年报

 

  为了深入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任务要求,解决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重大需求,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近日发布2023年度“生命科学前沿创新培育”专项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技术需求榜单。每个课题拟支持科技经费原则上不超过400万元,课题实施周期2-3年。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榜单包括四类技术:

  一是基因编辑技术,包括基于单碱基编辑技术、小片段基因编辑技术、大片段基因整合技术、表观遗传编辑技术等多种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对现有已经在产业中应用的基因编辑工具进行优化和提升。

  二是载体递送技术,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载体递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现有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所需的载体递送系统在体内外递送的效率、安全性、靶向性等方面的提升。

  三是细胞培养技术,包括提高细胞分化的诱导效率、安全性和可控性的细胞命运决定关键技术开发;分化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测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细胞技术开发与优化。

  四是微生理系统关键技术,包括支持药物研发评价相关类器官模型开发与优化;支持高通量、自动化、一体化类器官芯片制备和检测设备开发,包含类器官、类器官芯片等关键原材料;支持基于类器官芯片关键检测技术的开发。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根据《行动计划》,申报课题应具有较为明确的技术研发路线,较强的产业需求、应用场景、贡献力和社会效益,具有清晰、可量化的目标及考核指标。申报单位原则上为在北京地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专项支持成果须落地北京。鼓励全国优势单位申报该专项,若申报单位为京外科研院所或企业,须在2023730日前完成申报主体在京注册,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须落地北京。课题申报受理截止日期为712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926.html

返回目录>>

 

代谢旺盛更易被蚊子叮扰,防蚊攻略拿好

2023-06-25    新京报

 

如果不慎被蚊子叮咬,可先用温和的肥皂水冲洗患处,如出现皮疹肿胀可用冷毛巾给红肿的地方做冷敷,用些止痒安抚剂帮助止痒。

天气炎热,蚊虫大肆出没,尤其是代谢旺盛的孩子,更容易被蚊子叮扰。如何防蚊、驱蚊是家长们关注的问题。

“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皮肤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呼吸道抵抗能力较弱,应避免使用化学驱蚊产品。”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皮肤科医师韩秀峰介绍,传统蚊香的有效成分是除虫菊脂杀虫剂以及有机填料、黏合剂、染料和其他添加剂等,燃烧的烟里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应避免长期使用。

韩秀峰指出,宅家时,挂蚊帐、安纱门纱窗、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方法避蚊更安全有效。灭蚊灯主要通过引诱蚊(紫外线,气味,热能,化学物质)、捕捉蚊(粘捕,电击,气流吸蚊)、灭蚊(粘捕,电死,风干)三个方面达到驱除蚊虫的作用;挂蚊帐,能够将蚊虫最大限度阻隔,预防蚊虫叮咬及夜间蚊虫的骚扰。

出游时,家长可随身携带纸巾、手帕,随时帮助孩子擦汗,尽量保持身体干爽;为孩子选择浅色、轻薄、透气性好的衣服;避免去蚊虫较多的地方游玩,如果不可避免要去这类地方,尽量穿长衣长裤。

3岁以下儿童要慎用风油精和花露水。”韩秀峰表示,风油精含有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樟脑、桉油、丁香酚等,止痒效果显著;花露水主要成分为酒精、蒸馏水和香料,具有驱蚊功效的花露水一般还会添加一些驱蚊成分,包括避蚊胺(DEET)、驱蚊酯(IR3535)、羟哌酯(ICARIDIN)。“婴幼儿皮肤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呼吸系统的黏膜组织发育还不是很完善,长期接触含有驱避剂的产品,会对身体不利。”

“如果不慎被蚊子叮咬,可先用温和的肥皂水冲洗患处,如出现皮疹肿胀可用冷毛巾给红肿的地方做冷敷,用些止痒安抚剂帮助止痒,如炉甘石洗剂。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的地方可外抹百多邦软膏预防感染。”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产科副主任护师胡玉娟提醒,蚊虫会携带细菌、病毒等,被蚊虫咬后如果出现过敏、发热、头痛、浑身酸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25/21/I841KHAD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当夏季高温天遇上腹泻,需要禁食吗?

2023-06-25    新京报

 

病人腹泻时导致大量营养物质丢失,更急需营养补充。况且饥饿状态反而会增加肠蠕动与肠壁消化液分泌,进而加重腹泻。

夏季细菌繁殖速度加快,饮食不洁容易导致肠道感染,饮食贪凉也容易引起急性腹泻。当高温天遇上拉肚子,如何补充营养?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频率,粪质稀薄,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可能还合并有腹痛、腹胀、排便急迫感等症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感染热病中心主任医师周滔介绍,病程在2~3周以内的称为急性腹泻,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感染性腹泻常常因为食物不干净,携带细菌病毒进入消化道,导致肠道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多数由着凉、过量饮酒、进食一些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

急性腹泻病因不同,治疗药物也不尽相同。周滔介绍,非感染性腹泻,可以使用一些肠道益生菌和口服补液盐。“因为腹泻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缓解腹泻的作用;腹泻还会造成体内水分、电解质丢失,尽早使用口服补液盐可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患者如不明确腹泻病因,不得自行服用抗菌药物。” 周滔解释,根据感染性腹泻病菌谱的组成及部分细菌性腹泻自愈倾向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90%的腹泻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另一方面,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延长病程,并带来细菌耐药、肠道菌群紊乱等其他问题。使用抗菌药物前最好在医院留便化验,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

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腹泻病人胃肠功能弱了,进食会给胃肠增加负担,从而禁食。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儿科医生孙雪梅解释,此时禁食等于雪上加霜。病人腹泻时导致大量营养物质丢失,更急需营养补充。况且饥饿状态反而会增加肠蠕动与肠壁消化液分泌,进而加重腹泻。可以选择一些清淡、少油和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腹泻患者还要注意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和肠蠕动次数。因腹泻频繁,肛门处黏膜与皮肤由于粪便的刺激可出现红肿、疼痛甚至破溃,应在每次便后用软纸、湿巾擦拭干净,有条件时应用温水清洗。孙雪梅提醒,如腹泻严重,伴有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精神欠佳时,就要考虑存在脱水了,应迅速送往医院由医生进行评估并治疗。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25/21/I841LQMD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镇静催眠药,是天使还是魔鬼?

2023-06-25    健康中国

 

如今,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出现睡眠问题。据统计,全球27%的人有睡眠障碍,我国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高达38.2%。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不同程度的失眠,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高达10% ~15%,且呈慢性化病程。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解决失眠问题,镇静催眠药应运而生。

01

镇静催眠药有哪些?

镇静催眠药根据其对γ-氨基丁酸受体(GABA)激动的选择性,分为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药就是大家熟悉的“安定类药物”, 根据作用时间分为长效、中效、短效三种类型。长效的有地西泮(安定)、氟西泮、氯硝西泮(氯硝安定)、硝西泮等 ;中效的有劳拉西泮、艾司唑仑(舒乐安定)、阿普唑仑(佳静安定)等 ;短效的有三唑仑、咪达唑仑等,用于抗焦虑及镇静催眠,同时具有抗惊厥、松弛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第三代新型镇静催眠药物, 包括唑吡坦、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因它们的英文首字母均为Z,故常统称为“Z药”。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相比,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起效速度快、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的特点。

02

镇静催眠药是天使还是魔鬼?

随着失眠发病率的攀升,服用镇静催眠药的人数也在增加。在医疗机构中,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因其出现依赖、耐受性增加的风险相对较低,肌肉松弛作用弱(减少老年人跌倒风险)且半衰期短,次日残余效应小等特点,成为医生常用的处方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因可获得性强、价格便宜、初期使用效果好、患者间相互推荐而成为患者主动选择且愿意接受的药物。然而,这类药物虽然能够帮助患者入睡,却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潜在危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镇静催眠药“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近期就有韩国某知名艺人体内检出5种毒品的报道,除了广为人知的传统毒品大麻、可卡因,还包括过量的唑吡坦。说到唑吡坦,大家也许会感到陌生。但提到药品思诺思,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失眠患者都很熟悉。思诺思的药品通用名为酒石酸唑吡坦,是目前常用的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 ,属于二类精神药品,受到严格的管理,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失眠。

明明是用来改善失眠的“良药”,为何会成为毒品呢? 毒品是国际禁毒公约规定的受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指出于非医疗目的、而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的药品。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在合理使用时,是一种有效药物,但由于这类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镇静和催眠效果,就可能被人滥用以减轻焦虑或应对压力。虽然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的成瘾性相对于苯二氮卓类药物较低,但长期或过量使用,仍然存在成瘾的风险。

特别提示

长期、过量服用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可能导致药物中毒,症状包括:

昏睡。 如反应迟钝,难以保持清醒。

呼吸抑制。 呼吸变慢、变浅或不规律,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呼吸暂停。

心血管系统受损。 如心率减慢、出现低血压等。

意识障碍。 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记忆受损等。

消化系统不适。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

因此,在服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不要自行增加药物剂量或延长服药时间。

03

合理使用的注意事项

根据《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患者应遵循“按需、间断、足量原则,同时兼顾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小剂量指治疗有效的最低剂量;按需、间断指无需持续用药,可以间断给药 ;疗程小于4周可持续用药 ;超过4周需重新评价。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RvdhBJEtt

返回目录>>

 

遇到这种虫子 千万别挤压!夏季外出应该怎样防虫、驱虫

2023-06-25    央视财经

 

天气渐热,各种各样的虫子也进入活跃期。医生提醒,不要小看它们叮咬的威力,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夏季外出,应该怎样防虫、驱虫呢?

蚊子

可传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等。

被蚊子叮咬后如何处置?

如果症状不重,皮肤没有破损,可用清凉油、花露水、风油精、酒精等涂抹,有局部止痒的作用。

如果症状较重,可以口服抗过敏药物,也可外用温和的皮质类固醇乳膏。

如何有效防蚊驱蚊?

驱蚊剂种类较多,目前认为比较有效的驱蚊剂是避蚊胺(DEET)。

避蚊胺产品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皮肤破损或发炎、有湿疹的皮肤上不要使用。

避蚊胺不能吃,涂抹后应洗手,防止接触嘴和眼睛。

可使用适量驱虫剂薄涂在皮肤上,注意不要用太多。

不要吸入气雾剂,不要在封闭空间或食物附近喷洒,也不要让其进入眼中。

水蛭(蚂蟥)

成年水蛭每分钟能吸1毫升血液,一些水蛭在单次进食时能吸下几乎十倍于体重的血液。水蛭叮咬后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皮肤瘙痒、皮疹、出血、伤口感染和溃烂、菌血症等。

提示:野外饮水、洗脸要小心,水里很可能有肉眼看不见的水蛭幼虫和其他微生物。

怎样去掉叮咬在皮肤上的水蛭?

在虫体部位使用盐、醋或者酒精,可有效使水蛭松弛和释放。

蜱虫

蜱虫叮咬后,可能引起感染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等,可出现局部症状、蜱瘫痪症,以及过敏性休克等。

被蜱虫叮咬后,该采取什么方法移除?

使用尖头钳子或小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钳子应夹住蜱虫头部,避免压迫蜱虫。如果没有工具,用手移除蜱虫,需使用纸或布保护手指。

保持稳定的力道,轻柔地将蜱虫直接向上拔出。

不要挤压或刺穿蜱虫身体,因为其体液可能含有病菌。

不要猛拉或扭转蜱虫,以免其口器断裂并遗留在皮肤内。

移除蜱虫后,对叮咬部位进行消毒。

观察虫子是否完整,如果口器留在皮肤里,要去医院进行处理。

如何防蜱虫叮咬?

正确穿衣。在野外尽量穿长衣长裤,将裤腿塞进袜子,防止蜱虫接触皮肤。

最好选择浅色衣物,这样更容易看到蜱虫。

使用含有DEET的驱虫剂,避免进入有高草和落叶的植被茂盛区域。

户外活动后检查皮肤、装备和宠物,及时发现有无蜱虫。

进入室内后2小时内洗澡以帮助洗掉爬行的蜱虫。

用烘烤或暴晒的方法除掉衣物上可能存在的虫卵。

蜂类

常见的蜂类有蜜蜂、胡蜂等,其中胡蜂攻击力较强,伤害性也较大。

被蜂蜇伤后,一般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局部症状。如果被胡蜂蜇刺,可导致局部组织中毒,皮肤坏死、化脓;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致残、致死。所以如果被胡蜂蜇伤,必须尽快就医。

在野外怎样避免蜂蜇?

不喷香水,不穿鲜艳衣服。

勿将含糖饮料随意泼洒。

果皮、饮料等饮食垃圾用袋子密封装好,扔进垃圾桶。

避免碰树干、树枝惊扰到蜂巢。

尽量穿长衣长裤。

在田间劳动的人群应备蛇皮袋、布单等遮盖物,紧急时用于临时护身。

面对胡蜂的攻击如何自我保护?

不要扑打,以防胡蜂引来同伴一起进行攻击。不要迅速奔跑,可以蹲伏不动,尽可能地遮挡、包裹身上的暴露部位,直到蜂群不再攻击。

外出时还需要注意哪些虫子?

猎蝽:能释放毒液和体外消化液,可刺人并引起剧烈疼痛。

蝎子:一般钳子越小的蝎子毒性越强。

蜘蛛:毒性有强有弱。

蜈蚣:毒性很强,如果其进入房间,可用扫把驱赶出去,不要用手抓。

隐翅虫:毒液堪比“硫酸”,具有腐蚀性。如果落在身上不能拍打,可以吹走,或轻轻弹走,避免虫体破裂后毒液伤人。

红火蚁: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生物碱,被其蜇刺之后,皮肤会出现红斑、脓疱疹等。

注意,万一被毒虫咬伤后要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Rv9Ad6Rq0

返回目录>>

 

12个小时都不够,是因为缺维生素D

2023-06-25    科普中国

 

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食物中的钙在肠道的吸收,有利于骨健康。

最近,有网友发帖称自己“总是睡不够,工作日睡觉8小时,周末睡觉12小时都睡不饱”,因为看到有人说“可能是缺维生素D”,就去医院查了下,结果25- 羟维生素D[25(OH)D] 的全测结果只有5.52ng/mL(正常情况下,体内维生素D 充足为25(OH)D20ng/mL)。

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睡不够吗?

维生素D有什么作用?

首先我们来说说维生素D是什么。

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促进食物中的钙在肠道的吸收,有利于骨健康。此外,维生素D 还调节体内的许多其他细胞功能。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当中明确建议,064岁的人群,每天需要摄入400IU的维生素DIU是国际单位,400IU维生素D0.01毫克)。

我们去医院检查的时候,通常是检查血液中的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人群维生素D缺乏筛查方法》的规定,当血液中25(OH)D 水平大于20ng/L 时,表明维生素D 的营养状况是正常的,低于12ng/L 时即为缺乏。

维生素 D 缺乏,最大的问题的会导致骨质疏松。文章开头这位网友平常会“腿抽筋”,可能就是跟维生素 D 缺乏有关。

但,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睡眠问题吗?

总是“睡不够”是缺乏维生素D吗?

对于这类“永远都睡不饱星人”,他们的睡眠很有可能是“非恢复性睡眠 (nonrestorative sleepNRS)”。

1987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首次将“非恢复性睡眠”也列为一种失眠症状,它被描述为睡眠不安、睡觉轻或者睡眠质量差的感觉,即使睡眠的持续时间可能看起来正常。

导致非恢复性睡眠的原因很复杂:有心理因素,如情绪障碍等;也有生活习惯因素,包括酒精、烟草和咖啡因的摄入,以及与睡眠卫生不良习惯相关的其他几种行为。但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缺乏维生素 D 是“睡不够”的主要原因。

至于其他类型的失眠症状,确实有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 D 缺乏与失眠、睡眠质量不好有一些关系。比如,就有研究发现,慢性失眠患者血清维生素 D 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不过,这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2021年,挪威一项临床的随机对照研究对189名维生素 D 不足人群进行了4个月的维生素 D 补充,结果发现,补充维生素 D 对改善睡眠水平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2022年,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研究了维生素 D 补充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一共纳入19项研究,其中含13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维生素 D 补充与睡眠指数下降存在一定关联,但证据等级只是中等。而且,维生素 D 补充与睡眠困难和障碍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研究者因此认为,维生素 D 补充对睡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体来说,尽管维生素 D 缺乏与睡眠障碍有一定的关联,但补充维生素 D 对预防或治疗睡眠障碍并没有直接的作用。

如何改善睡眠?

影响睡眠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如果从饮食与生活方式来说,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日常饮食注意食物多样化,均衡营养。研究发现,均衡的饮食和营养对于整体的健康有好处,也有助于我们睡个好觉。

2.晚餐清淡点,不要吃太多辛辣刺激性食物。研究发现,油、盐、脂肪摄入过多、蔬菜吃太少,容易导致失眠。而太辣会增加肠胃刺激,也会影响睡眠。

3.不要太晚吃东西。太晚吃,尤其是临近睡觉了,食物都没有完全消化,胃还是撑着的,还要继续活动来消化食物,对睡眠是不利的,建议睡觉前的三个小时内最好不要吃东西了。

4.不要饿着肚子睡觉。饿着也是睡不好的,如果睡前觉得饿,可以吃点淀粉为主的食物,例如燕麦粥,小米粥等。

5.睡前避免剧烈运动。适当的睡前运动可以减少浅睡眠、增加深睡眠,保证睡眠连续性、提高睡眠效率,也就是更容易一觉睡到天明。但需要注意不要过于剧烈。

6.睡前不要喝太多水。喝水太多容易起来跑厕所,势必会影响睡眠。

7.睡前别抽烟、喝酒、吃含咖啡因的食物。喝酒会影响睡眠质量,而抽烟只会让你越来越兴奋,更睡不着了。有些人对咖啡因比较敏感,如果想要好的睡眠,最好注意避免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比如咖啡、茶、奶茶、可乐、巧克力,以及含瓜纳拉提取物、巴拉圭茶提取物的食品和饮料,它们也含有咖啡因。

8.睡前洗个热水澡、关灯、远离手机等电子屏幕、少打游戏少刷剧。这些都能帮助你入睡。

如何补充维生素D

虽然补充维生素 D 对改善睡眠问题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对人体的健康依然十分重要。

人类获得维生素 D 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皮肤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自身转化生成维生素 D;二是由摄取食物获得,动物性食物富含维生素 D,如奶制品、三文鱼、鲭鱼和沙丁鱼等。

想要获得维生素 D,要注意多进行户外活动。选择紫外线不强的时候,在阳光下晒1020分钟左右即可;另外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奶制品、三文鱼、鲭鱼和沙丁鱼等。

如果实在担心不足,也可以吃点维生素 D 的补充剂。摄入维生素 D 补充剂,通常是益大于弊的。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25/21/I841L11900388050.html

返回目录>>

 

为行业带来科学照护观念和先进运营理念——养老院来了年轻人

2023-06-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同时,中国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大、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等形势与特点。如何养老,成为备受社会和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中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他们用更科学的照护观念和更先进的运营理念,为老人托举起更美的夕阳红。

  “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养老行业有信心”、

  谈到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外界或许会有一些刻板印象。

  如果说面前出现一个落落大方、笑容温柔的90后女孩,人们很难把她同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划上等号。可事实却是如此:这位姑娘叫韩雨,目前担任山东省龙口市恒康养老服务中心院长。

  2020年,韩雨在龙口市下辖东莱市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工作。这年9月,当地的恒康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使她看到了实现更大人生价值的可能。于是,韩雨不顾原来单位挽留和家人反对,毅然辞职,加入到了养老服务行业之中。

  1993年生的陈圣儒是北京市延庆区北京君信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由于大学时就读于老人服务事业管理专业,海外见习时又积累大量实践经验,毕业后,陈圣儒开始了养老服务事业的探索之路,并到延庆推进了多家连锁养老驿站及照料中心建设。

  几年前,年轻人就职养老服务行业还是一件不被人理解的事。陈圣儒说:2010年我读书时,大家对本科生毕业去做养老服务工作是持质疑态度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不断加深,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集纳社会力量帮助老人安享晚年成为普遍共识和大势所趋。这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因此有意愿加入进来,参与行业建设发展。

  根据2019年—2021年的《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中国养老机构中,35岁及以下职工人数逐年递增。在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工作的90后小伙子王程,就亲眼见证了这种“年轻化”趋势。他表示,最近5年里,单位的90后养老护理员增至近30人,占员工总人数的两成左右,“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养老行业有信心”。

  年轻人对养老行业的信心还体现在升学填报志愿之时。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医学技术与健康管理系的何锡珍明显感觉到,这几年报考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变多了,录取分数线也“水涨船高”。比如,过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2021年起专业更名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10%,如今第一志愿报考率超过80%、录取分数线超过二本线。

  这些“科班出身”的新鲜血液,兼具年纪轻、时间精力充足、学历高、学习能力强等优势,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后,带来了新观念、新理念,为行业整体发展注入新活力。

  既要精心照护老人,更要把他们当“孩子”

  “嗨,朋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未来依旧闪闪发亮……”透亮的室内,老人们分三排而坐,每排数十人。在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中,他们用手比划出整齐划一的动作,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这是一套“手势舞”,是韩雨受幼儿园手势操启发、为老人们精心编创而成。做这套手部舞蹈,老人们乐在其中,还可以强化记忆力和上肢协调能力。“手势舞”被上传社交媒体平台后,引起大量网友关注。有人称赞“这是最欢乐的养老院,‘少年们’宝刀未老”;也有人点赞:“这样的养老院简直是‘幼儿园大大班’。”

  得益于年轻人入行,养老服务行业迎来了蓬勃朝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转变为“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在感慨如今养老院颠覆传统认知的同时,也会有人感到困惑:老人本该“求静”,为什么要玩得如此欢乐?

  陈圣儒常带领老人玩短视频、举办音乐集会,并得到积极反馈。他告诉记者,这是年轻从业者认知观念更新带来的变化。传统观点往往认为老人应当颐养天年,从事一些安静的娱乐活动即可。但通过认真工作和细致服务会发现,“老年人既渴望获得身体上的照料,也希望找到生活下去的目标。他们不想怀揣着‘每天等待’的悲观,日复一日地重复没有改变的生活。”所以,要把他们当作老人精心照护,更要把他们当“孩子”,引领他们感受年轻人的“花花世界”,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减小心理年龄。

  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福瑞园养老院,26岁的负责人樊金林为老人们设立了电竞室。住在这里的退休教师樊花蕾说,最开始听着像天方夜谭,连“装备”这个游戏词都没听过。“结果我们养老院的年轻人,3天就教会了我基本操作。现在我们老年战队每天玩得很开心,很久都没这么经常放松大笑了。”

  年轻人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不仅带来生机与“新机”,也以更加科学的养老照护手段呵护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陈圣儒说,自己会和老人们一起玩桌游,但形式与年轻人玩法有所不同。“工作人员会给罹患阿尔茨海默症或记忆力减退的老人准备卡片,上面写有各种亲属名称如‘老伴儿’‘女儿’‘儿媳’。老人抽到哪张,就要说出这张卡片上所写亲属的名字,并回忆他们之间的故事。这个游戏一是对他们有益,二是让他们乐意玩。”陈圣儒介绍,类似玩法不少,如识别数字、数字计算,还可以玩专门针对脑梗恢复期老人的拆解、组装手工玩具等。开展这些适合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游戏,寓“养”于乐,让健康的和有待复原健康的老人都能在科学指导中享受趣味。

  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来、留下来”

  去年7月,四川福乐家综合养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90后工作人员晏杨俊祺,上门为一位失能老人沐浴。完成服务后,老人家属拉着他的手说:“像我们这种需求肯定很多,你们应该多多推广,扩大业务。”

  恳切的期盼,反映了当今养老服务行业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正如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刘远立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深,与10年前相比,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今后每年可能要增加1000万人。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人才储备依旧稀缺,尤其是有能力、有爱心的年轻人才。

  业内人士认为,吸引年轻人参与养老服务行业,不能仅凭他们的一腔热血和主动投入,还需要在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打通晋升渠道、提高薪资待遇、加强专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实实在在的“福利”,让年轻人看到自己在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继无人”的困境。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采取措施。在北京,据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可按月享受护理岗位奖励津贴。浙江省则依照学历,给予进入养老机构的毕业生以不同额度入职奖励,奖励范围还扩大至养老服务机构内从事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营养调配、心理咨询、技术培训、能力评估等工作的人员。

  多地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的激励褒扬机制,有利于年轻人对养老行业产生更积极的职业预期,从而树立坚持从事养老服务的信心。

  对王程这样的“沪漂”年轻人而言,加入养老服务行业,还给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解决户口、落户上海。据悉,这是上海首例以重点引进人才身份落户的养老护理员。“零的突破”鼓舞了不少默默奉献在养老岗位上的年轻人以及持观望态度或打算入行的年轻人。

  陈圣儒认为,养老机构本身也要帮助年轻人增加职业规划、细化职业分工,让他们找准具体的工作方向,在职业晋升、薪资提高和能力增强等方面找到目标。、

  “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来。”陈圣儒说,“年轻人从事养老事业,能够改变行业的老旧面貌,更好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直接影响是帮助当下的老人们安度晚年,长远看也是为了‘明天’的自己。”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899.html

返回目录>>

 

持续做强养老“第三支柱”(财经眼·创新金融服务 助力“老有所养”(上))

2023-06-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我国出台多项政策,加快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养老“第三支柱”建设。这些政策成效如何?做强“第三支柱”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税惠政策效能释放,个人养老金开户规模稳步增长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市民王真彩,最近在北京银行客户经理指导下,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

  “工作人员把政策讲解得很清楚,个人养老金账户能享受税收优惠,这一点很吸引我。”王真彩说。

  “身边的朋友去年底在银行开通账户,一次性缴存1.2万元,今年汇算清缴中就享受了1000多元的税收优惠。”上海市的阚先生目前年收入20万元左右,他正计划每年按个人养老金缴费上限缴存。

  去年11月,我国正式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或地区试点。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养老金开户规模稳步增长,运行平稳有序。数据显示,截至525日,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已达3743.51万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税收优惠成为引导民众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要举措。根据政策安排,对个人养老金实施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对缴费者按每年1.2万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对账户资金的投资收益不征税,领取时按3%较低税率征税。

  “领取收入的实际税负下降,相当于国家用真金白银提高居民受惠程度,引导大家为自己增加养老保障。”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以来,开户人数稳步增长,准入金融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开局良好,积累了有益经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长以及居民养老意识提升,有关政策效能将持续释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潜力巨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先行城市或地区情况,进一步完善个人养老金配套政策,吸引更多人参与并适时推广。

  养老金融产品“货架”日益丰富,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养老保障需求

  在税收等政策推动“第三支柱”加快发展的同时,各类金融机构也在养老领域积极发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更高质量的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的养老需求。

  ——多类机构齐参与,养老金融服务更丰富。

  “我比较注重养老资产合理搭配,期望获得长期稳健收益,让‘养老钱包’越来越厚实。今年,在投保养老保险产品的基础上,我还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选购了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养老理财产品。”河南省郑州市的金融从业者杨朋飞说。

  近年来,养老理财产品开启试点工作,有关金融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创设符合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养老理财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养老理财产品共发行51只,累计发行规模1004.9亿元,投资者人数合计46.7万人。

  养老基金产品、特定养老储蓄、养老消费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养老金融业务,产品“货架”日益丰富。“推动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持续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有利于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说。

  ——推出专属新产品,满足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养老保障需求。

  今年初,福建省厦门市市民张东旭看中了一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有保底收益,能终身领取,可以不定期灵活缴费;手头宽裕时可以多缴,资金紧张时可以暂时不缴。”张东旭说。

  根据政策,20216月,浙江省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202231日,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投保“门槛”低,缴费灵活,保障功能强。投保人可选择月缴、年缴、趸缴,个人经济紧张期间可暂停缴纳;账户采取“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可选择稳健型、进取型等不同投资组合。同时,金融机构让利于民,账户管理费用低于在售的其他商业养老保险。对新产业、新业态的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来说,该险种为增添养老保障提供了新选择。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逐渐为市场所认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险种累计保费规模50.8亿元,投保件数42.9万件,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超过6万件。

  根据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可以委托符合规定的银行、中介机构,或者通过自营网络平台、委托中介机构的自营平台宣传和销售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此外,自202371日起,监管部门对专属商业养老险保险条款和费率将由审批制改为统一实行备案管理。专家预计,下半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数量将进一步扩容,产品多样性持续增强。

  ——保险责任能转换,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是为社会个体在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失去工作或生活能力的时候,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及医疗护理保障服务的社会保险制度,被称为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项社会保险之外的“社保第六险”。截至2022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9亿,累计有195万人享受待遇,年人均支出1.4万元。

  提升长护险支付能力,商业保险大有可为。近日,应监管部门自今年51日起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要求,国寿寿险、人保寿险等公司陆续启动寿险保单责任转换为长期护理保险责任业务——在投保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将处于有效状态的人寿保险保单中的身故或满期给付等责任,通过一定责任转换方法转换为护理给付责任,支持被保险人在因特定疾病或意外伤残等原因进入护理状态时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

  “充分利用存量寿险产品开展转换业务,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能力,更充分地满足百姓长期护理需求。”王向楠说,商业机构在这一领域要加快创新,积极作为,有效补充政策性长护险尚未覆盖的需求。

  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在规范前提下进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更好实现“老有所养”,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持续做强“第三支柱”。

  “应提升政策效能,帮助更多群体加强养老保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举例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加入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但从保障水平看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应创新相关机制,吸引长期进城务工群体更积极地参与到“第三支柱”当中。

  “对金融管理部门而言,要优化完善监管举措,促进养老‘第三支柱’规范发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说,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要始终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确保资金安全、稳健增值。“在积累期,要对公众参与商业养老保险提供适当激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在领取期,重点是要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稳健保障,更大力度鼓励发展能够终身领取的产品。”

  “对产品供给而言,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每个消费者的年龄阶段、家庭情况、财富状况、风险偏好等各有不同,养老投资需求也因而千差万别。”董克用说,对各类金融机构而言,这既在差异化、精准化地进行产品设计方面提出挑战,也带来巨大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金融机构应及时了解不同客户群体实际需求,有的放矢进行产品设计。

  对部分客户来说,金融产品条款往往具有一定专业性,有的甚至复杂难懂,影响消费意愿甚至埋下营销误导隐患。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金融机构应加强养老产品的“适老化改造”,在合规前提下优化产品推介信息。同时,营销人员也要提升服务能力,帮助不同客群选购合适的产品。

  “金融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相关政策宣介,帮助消费者更好理解政策、准确认识产品。同时,按照监管要求,加强营销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投保流程,提升产品可得性。” 平安养老险党委书记、董事长甘为民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897.html

返回目录>>

 

热浪来袭,透视北方多地应对高温天气举措

2023-06-26    新华网

 

  近期,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陆续迎来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3℃或以上。面对来势汹汹的高温热浪,该如何应对?个人健康防护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预防中暑?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并梳理多地应对高温天气的措施。

  持续高温天气引发多地预警

  天津市气象台20日下午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市气象部门迅速进入三级应急响应状态。为应对高温天气,天津电力部门采取错峰作业方式,减少露天作业时长,防止作业人员出现中暑等不适症状。

  在天津市武清区220千伏变电站重建工程的施工现场,这几天作业时间已进行了调整。天津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电缆施工分公司施工班班长张亢介绍,项目组在一天中气温相对较低、日照相对较弱的时间段进行施工,并关注施工人员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定时轮换人员。

  24日下午,内蒙古气象台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显示:24小时内,赤峰市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通辽市中部和西南部部分地区、兴安盟东南部部分地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已升至40℃以上。当地气象部门紧急提醒有关部门和单位需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除特殊行业外,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河北省气象台241650分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25日白天,保定中东部、雄安新区、廊坊南部、石家庄中东部、沧州西部最高气温可达36℃至38℃,并提醒有关单位和人员注意防范。

  河南省针对本轮高温过程,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四级应急响应。河南省开封市市容环境卫生事务中心的避暑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品,该中心还调整了户外作业时间,增加机械化作业频次。

  多部门部署防暑降温工作

  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督促用人单位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部署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和重点人群防暑降温工作;

  国家疾控局发布《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针对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引发的健康问题,提出人群健康风险干预措施和建议,指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

  为保护公众健康,有效防范职业性中暑事件的发生,有关部门相继发文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积极做好职工防暑降温工作,并提醒公众加强自我健康防护。

  高温天气下,电力供应稳定和百姓用电安全事关千家万户。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充分发挥市区镇三级应急抢修中心作用,部署200多支配网抢修队伍、100多辆应急发电车随时待命,开通24小时应急送电服务,方便百姓购电。

  为应对高温时期的用水高峰,天津水务集团充分利用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供水格局,优化输水线路,确保供水平稳充足。该集团所属各供水公司组织专业抢修队伍,进行24小时备勤,全力保障居民用水需求。

  如此高温之下,如何保障在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北京市教委23日晚间发布通知,明确高温天气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课或停课措施。在中考组织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教室温度,增加室内通风,为考生营造良好考试环境。

  个人加强健康防护 科学预防中暑

  国家疾控局有关专家介绍,《高温热浪等级》将高温热浪定义为气温高、湿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使人体感觉不舒适,并可能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加能源消耗、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天气过程。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

  “高温热浪极易引发中暑,一旦发生中暑,要及时干预、正确处置,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扣,并通过擦拭、冷敷等措施帮助患者降低体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说,同时要给患者补充含有盐分的液体,补充中暑导致的体液和电解质丢失。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专家提醒,当患者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持续性头痛、肌肉痉挛、呼吸浅快、恶心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如发现有昏迷、极度虚弱、意识模糊、谵妄、癫痫等情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当前,高温天气仍在持续,公众应如何预防中暑?专家建议,尽可能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工作、运动或者生活,要注意劳逸结合,并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同时,饮食要清淡,多补充有防暑降温作用的饮品和时令水果,如绿豆汤、西瓜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6/c14739-4002091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