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6-25

 

内容导读

 

"到不行

 

热点追踪

 

张文宏称新冠病毒难再突破出奥密克戎“家族” 疫苗有一定作用

2023-06--2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623日电 (记者 郑莹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23日在上海市科协青年科技论坛暨“First Talk”青年讲坛上分享了他对新冠病毒的最新研判。

  他表示,新冠病毒最近的突破都在奥密克戎“家族”里面,“它很难再突破出去了。”

  “只要它在奥密克戎‘家族’里,我们就有交叉免疫,我们原来(接种)的疫苗、以往的感染,就有一定的作用。”他说。

  “长新冠”通常指的是新冠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新冠后症状”,统指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经历的一系列长期症状。

  张文宏表示,“长新冠”处于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新冠”症状大多数会越来越轻,但仍有一小部分人会觉得症状“挥之不去”。

  张文宏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新冠”在衰减。

  三年过后新冠病毒会消失吗?张文宏说,人们说的“大疫不过三年”,是指宿主免疫系统让人们感觉“大疫不过三年”,病毒其实始终在那。

  他引用了达尔文的一段话:“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4/c14739-40019982.html

返回目录>>

 

猴痘健康提示

2022-06-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5月以来,一些非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国家先后发现大量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间传播。为保护我国公民健康,特对猴痘疫情情况及疾病预防与治疗等信息进行整理,提出以下健康提示。

  一、猴痘疫情情况

  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确诊了全球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此后,非洲陆续有国家报告猴痘病例,目前,已有11个非洲国家(贝宁、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加蓬和南苏丹)发生过猴痘疫情。因此,目前认为,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为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而且,病例主要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带。

  非洲以外地区为非地方性流行地区,既往发生的猴痘疫情较少,且本地传播有限。美国2003年猴痘疫情为历史上首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发现猴痘病例。此后,英国也曾在2018年、2019年和2021年报告了少量猴痘病例。上述病例中,绝大多数都有非洲地区旅居史。

  2022513日,英国首先报告本土猴痘病例,此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和非洲(非地方性流行国家)陆续发现猴痘病例,截至68日,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已有5个大洲28个国家发现猴痘疫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85例和疑似病例1例,无死亡病例 [1] 。其中,86.5%1112例)来自欧洲,其次为美洲(153例)、亚洲(13例)、大洋洲(6例)和非洲(1例),各国病例报告情况详见下表。

  2022年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国家猴痘病例报告一览表

  此外,2022年非洲猴痘地方性流行国家也有病例报告,截至68日,非洲共有8个国家发现猴痘疫情,累计报告病例1526例,死亡72人,粗病死率为4.7%。其中,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病例数最多(病例1366例,死亡64人),其次为尼日利亚(病例141例,死亡1人)、喀麦隆(病例31例,死亡2人)、中非共和国(病例25例,死亡2人)、加纳(病例17例,无死亡)、刚果共和国(病例9例,死亡3人)、利比亚(病例4例,无死亡)和塞拉利昂(病例2例,无死亡)。

  本轮疫情病例数和波及范围均增长较快,为非地方性流行区的历史之最。病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男男同性恋者,疫情传播与性活动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病例未曾前往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即非洲中部和西部的112022年前曾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旅行;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部位,数量明显偏少,只有几个甚至一个皮疹,未见进一步扩散。

  二、猴痘基本知识

  (一)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是全长约为197kb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之一(其余3种为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猴痘病毒存在2个分支(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刚果盆地支病死率可达10.6% [2] 20225月以来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例样本,测序分析结果为西非分支。

  猴痘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可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二)猴痘流行病学

  猴痘病毒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非洲的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体内。灵长类动物(猴、黑猩猩、人等)接触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后也会感染。感染了猴痘病毒的动物和猴痘病人都是这个疾病的传染源。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本次猴痘疫情还发现多数病例在发病前有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还是与性活动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猴痘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三)猴痘病人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见下图)。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今年在非洲以外的非地方性流行地区发现的猴痘病人的临床症状普遍较轻且不典型,皮疹主要分布在生殖器及其周围部位,数量较少。

  (四)猴痘的治疗及预防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三、健康提示

  (一)个人预防

  1.正在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同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2.近期已回国和即将回国人员。近期已回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过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3.近期计划出国人员。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尽早了解猴痘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等。

  4.国内其他一般人群。我国尚无猴痘病例报告,也未在野生动物或入境检疫中发现猴痘病毒,一般人群暂无感染风险。如发现猴痘输入病例,主要在其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感染风险。

  (二)医疗卫生机构感染控制

  医务人员接诊皮疹病人时,如发现其21天内有猴痘报告病例国家旅居史,需考虑猴痘的可能。在为疑似或确诊猴痘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时,以及处理病人标本时,应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即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采集疑似感染猴痘病毒的病人样本时,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运送病人样本应确保安全包装,并遵守感染性物品处理指南。疑似或确诊猴痘病人在医院内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随时消毒。

  (三)动物贸易

  建议非必要不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加强入境携带、寄递动物检疫,以及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检疫。

  [1]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outbreak-news/item/2022-DON392

 [2] 非流行地区猴痘暴发的思考与建议,中华医学杂志

  卫生应急中心 供稿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qt/szkb_13037/kpzl/202206/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指导开展宁夏银川烧烤店燃气爆炸事故伤员救治工作

2023-06-22    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36212040分左右,宁夏银川市富洋烧烤店发生燃气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和伤亡人员家属安抚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高度重视,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救治生命放在首位,立即派出国家级医疗救治专家支援、指导宁夏全力救治伤员,并做好伤员和亲属心理安抚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死亡和因伤致残。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调派国家(宁夏)紧急医学救援队开展伤员救治,同时由医疗应急司负责同志带领国家级烧伤、重症专家赶赴银川,加强国家医疗专家力量。

    事故发生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派出120急救车和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抢救和转运伤员,国家(宁夏)紧急医学救援队所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成立专家团队开展伤员抢救工作。截至目前,此次事故收治伤员7人,其中重伤1人,中度伤2人,轻度伤3人,另有1人为玻璃扎伤,急诊处理后回家。伤员均收治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伤情平稳,均无生命危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作组将组成国家、省、市联合专家组,做好多学科专家团队协作,“一人一策”制定救治方案,对每位伤员实施个案管理,全力保障伤员救治效果。根据需要,组织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专家,对收治伤员进行网络会诊。同时,指导支持做好伤员和家属心理疏导安抚工作。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306/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增进学术交流,拓宽科研视野——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Leonardo Martinez教授和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崇广教授到省疾控中心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

 

2023-06-25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增进国内外科研成果交流,620日,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Leonardo Martinez教授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杨崇广教授应邀访问浙江省疾控中心,并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讲座上,Martinez教授就如何理解结核病在不同环境和情形下的异质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具体步骤,并通过具体案例向在座职工们做了作了题为“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uberculosis through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报告;杨崇广教授围绕各种形式的结核病人的空间异质性和传播情况,作了关于“通过基因组和空间流行病学分析评估结核病传播异质性”的报告。学术讲座的最后,Martinez教授和杨教授同与会职工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和讨论,为中心广大职工提供了极大的灵感和启发。

    学术讲座结束后在中心十四楼会议室举办了小型学术讨论会,蒋健敏副主任、结防所技术骨干参加了讨论会,并与Martinez教授、杨教授以及江苏省疾控中心有关科研人员就近年的学术产出和科研项目进行了交流。浙江省疾控中心结防所陈馨仪、王伟、柳正卫分别作了题为“Treatment cascade for patients with multidrug- or 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with patient attri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Investigation on latent infection and 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in the elderly in Zhejiang Province”、“TransFlow: a Snakemake workflow for transmission analysi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hole-genome sequencing data”的汇报,在座人员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今后科研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职工们对结核病领域相关前沿研究成果的了解,拓宽了工作和科研思路。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hbyfkz/ywdt/202306/t20230625_16469.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ACS Infect Dis:新研究发现人类PLK抑制剂有潜力治疗疟疾

2023-06-25    生物谷原创

 

    随着疟疾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来自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希望利用癌症药物来加速发现新的拯救生命的疾病治疗方法。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佛罗里达大学分子寄生虫学家Debopam Chakrabarti

随着疟疾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来自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希望利用癌症药物来加速发现新的拯救生命的疾病治疗方法。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佛罗里达大学分子寄生虫学家Debopam Chakrabarti、斯坦福大学癌症治疗研究项目共同负责人Nathanael Gray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疟疾药物开发专家Elizabeth Winzeler合作,测试癌症药物的抗疟疾特性。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ACS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uman Polo-like Kinase Inhibitors as Antiplasmodials”。

    疟疾由称为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并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威胁到生命,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它每年造成60多万人死亡,主要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些死亡者中约有80%5岁以下的儿童。

    Chakrabarti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疟原虫的基因突变使得它们对目前的药物产生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说,疟原虫对目前用于治疗疟疾的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药物越来越有抵抗力。所以,新的和更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早就应该出现了,因为自从我们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类新的抗疟疾化合物以来,已经过去了大约30年。”

    Chakrabarti解释说,但是药物发现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为化合物要经过许多阶段的疗效和安全性测试。

    Chakrabarti说,“我们可以加速发现新的治疗方案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现有药物。这种称为采取搭便车的方法,研究已经上市的现有药物,看看它们是否具有抗疟疾的特性。这将有助于缩短通常相当耗时的药物发现的初始阶段。”

    为了满足对新药的迫切需求,这些作者决定重新利用蛋白激酶抑制剂---最初为治疗癌症而开发的药物---来加速开发针对疟疾的药物治疗。蛋白激酶是调节体内蛋白的酶,是制药业大量用于癌症和其他疾病治疗的靶标。蛋白激酶对疟原虫的生命周期非常重要,因此是很好的药物靶标。

    作为这项新研究的一部分,在Chakrabarti的指导下,博士生Monica Bohmer测试了一系列具有抗癌活性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以确定已知靶向人类Polo样激酶(Polo-like kinase, PLK)的抑制剂,其中作为一类蛋白激酶,PLK在人类的细胞分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她发现一组抑制剂,特别是BI-2536,即一种已知的人类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 PLK1)抑制剂,表现出强烈的抗疟疾特性。

    Bohmer说,“虽然疟原虫没有PLK,但是这组蛋白激酶抑制剂靶向另一个也调节细胞分裂的称为NEK的蛋白家族。它们还靶向其他的应激反应途径,这有助于杀死疟原虫。”她补充说,未来的研究将探索这些NEK蛋白在疟原虫中的功能。

    Chakrabarti说,“总体来说,这项新的研究为重新利用蛋白激酶抑制剂治疗疟疾的潜力提供了有价值的性见解,与此同时也强调了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更多靶标并优化这些抑制剂疗效的必要性。”(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Monica J. Bohmer et al. Human Polo-like Kinase Inhibitors as Antiplasmodials. ACS Infectious Diseases, 2023, doi:10.1021/acsinfecdis.3c00025.

    2. Cancer drugs show potential in fight against malaria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6-cancer-drugs-potential-malaria.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22ae781969d.html

返回目录>>

 

Cell:发现一种启动细胞内有缺陷的蛋白靶向降解的新机制

2023-06-25    生物谷原创

 

    我们细胞中的所有生物过程都被不断监测,以防止缺陷蛋白的积累。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样的蛋白团块会引发疾病。新蛋白的合成特别容易出现错误。随后出现差错的蛋白必须被我们的细胞清除。在此之前,人们还不清楚这一过

    我们细胞中的所有生物过程都被不断监测,以防止缺陷蛋白的积累。在最坏的情况下,这样的蛋白团块会引发疾病。新蛋白的合成特别容易出现错误。随后出现差错的蛋白必须被我们的细胞清除。在此之前,人们还不清楚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如今发现了一种能够启动有缺陷的蛋白的靶向降解的新机制。蛋白GCN1在这一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619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echanisms of readthrough mitigation reveal principles of GCN1-mediated translational quality control”。

    核糖体是制造我们细胞中所有蛋白的分子机器。有机体的遗传密码经转录后产生所谓的信使RNAmRNA)。核糖体读取mRNA,将其翻译成各种各样的蛋白。它们仔细地将氨基酸拼接在一起,直到形成一条长链,然后折叠成功能性蛋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因为生命中没有什么是可以避免错误的。例如,核糖体可能越过mRNA中的“停止(STOP)”信号,组装比所需更多的氨基酸。这类出现差错的蛋白可能是无功能的,甚至更糟糕的是,这些有缺陷的蛋白可能积累起来形成蛋白团块,所形成的蛋白团块是诸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之类的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之一。

    以前的研究已发现,细胞具有识别这类缺陷蛋白的非凡能力,也能消除它们。然而,确切的机制仍然未知。为了破译这种内在的清除途径,这些作者使用了线虫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以及人类细胞。

    GCN1蛋白启动降解

    在仔细研究缺陷蛋白如何被消除的时候,这些作者意外地发现mRNA本身也被降解了。他们猜测,有问题的mRNA在翻译过程中已在核糖体上被识别。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发现了一种已被认为在mRNA的降解过程中起到了作用的复合物。此外,他们还发现GCN1蛋白在启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像路上的许多汽车一样,几个核糖体同时穿过一个mRNA,将它翻译成蛋白。有时,核糖体就像两辆互相跟随的汽车,如果第一辆汽车意外刹车(例如因为一只猫跳到了路上),就会发生碰撞。这时,GCN1蛋白的作用就像一个在事故现场作为第一反应者的消防员。它稳定并保护事故现场,然后呼叫拖车服务和道路清洁服务以便将被碰撞的车辆移走,必要时还会更新路面。

    我们细胞中由GCN1蛋白招募的复合物降解了有问题的mRNA。但是,该蛋白究竟如何识别出发生了事故并需要拖车服务和道路清洁呢?

    GCN1蛋白的分析

    使用一种称为选择性核糖体图谱分析(selective ribosome profiling, SeRP)的技术获得了关键的见解,该技术可以确定核糖体在mRNA上的确切位置。这些作者寻找所有与GCN1蛋白结合的核糖体的位置,无论它们是仍在行驶还是已经卷入了一场碰撞。他们发现,当一个核糖体产生的氨基酸链过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越过了它的实际停止信号时,GCN1蛋白就会进行干预。因为在这种情形下,两个核糖体之间的碰撞次数增加,GCN1蛋白就会呼吁进行事故清理。

    此外,这些作者发现,蛋白GCN1不仅参与监测超限的停止信号。特别是,GCN1富集在对编码膜蛋白和胶原蛋白的mRNA进行翻译的核糖体上。更深入的分析表明一个共同特征是所谓的非最佳密码子(non-optimal codon),其中密码子是基因组上的一个核苷酸序列,其功能就像道路上的限速。此外,他们还发现蛋白GCN1对核糖体事故的稳定也会招募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来到事故现场。分子伴侣是一类帮助其他蛋白正确折叠的蛋白。

    蛋白GCN1支持我们细胞的健康衰老

    衰老是多种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缺陷的蛋白变得更加普遍,对有机体的健康构成威胁。已有研究表明蛋白GCN1的功能故障可以缩短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的预期寿命。事实上,这样的功能故障导致更多的蛋白在年老的线虫中积累并聚集在一起,这可能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用人类细胞系进行的实验中,这些作者能够发现也发生了蛋白平衡管理方面的障碍。通过这项新研究的结果,他们希望在未来找到减少与年龄有关的缺陷蛋白积累的方法,以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Martin B.D. Müller et al. Mechanisms of readthrough mitigation reveal principles of GCN1-mediated translational quality control. Cell, 2023, doi:10.1016/j.cell.2023.05.035.

    2. Discovery of a new mechanism that may promote healthy aging of our cells

    https://phys.org/news/2023-06-discovery-mechanism-healthy-aging-cells.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e06e78462fa.html

返回目录>>

 

JBC:新研究揭示高胆固醇在SARS-CoV-2感染性中的作用

2023-06-25    生物谷原创

 

    SARS-CoV-2冠状病毒利用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的受体来感染人类细胞。然而,仅凭这一受体并不能完整地描绘出这种病毒如

SARS-CoV-2冠状病毒利用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的受体来感染人类细胞。然而,仅凭这一受体并不能完整地描绘出这种病毒如何进入细胞。ACE2就像一个门把手;当SARS-CoV-2抓住它并精确地操纵它时,这使得这种病毒能够打开一扇通往细胞相互作用的门,并进入到细胞的内部,但这扇门的身份一直让科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斯克里普斯分校的分子医学副教授Scott Hansen及其同事们发现,胆固醇簇构成了这扇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6月的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role of high cholesterol in SARS-CoV-2 infectivity”。

    COVID-19大流行的早期,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经历了更多与病毒有关的死亡。然而,儿童似乎不那么容易受到影响。

    Hansen推测,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组织胆固醇的数量较多。从2017年到2020年,有864020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血液中的胆固醇偏高或接近偏高。

    在使用超分辨率显微镜等前沿技术完成研究后,他的团队表明,细胞表面上的胆固醇使得ACE2很容易让SARS-CoV2进入细胞。

    Hansen说,“我们的细胞有一层脂质或脂肪的保护层,将入侵者和坏分子挡在外面。胆固醇是营养物进入细胞的一部分。我住在佛罗里达州;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机制是,如果飓风要来,你在收集资源后就把舱门关上。但是这种病毒是在你拉开舱门的时候潜入的。”

    胆固醇是生存所必需的,但过多的胆固醇可能在细胞和生化水平上增加你患COVID-19的风险。Hansen说,“在患有慢性疾病的吸烟者中,肺部组织中的胆固醇升高了两倍,这种变化的幅度极大地增加了这种病毒对细胞培养物的感染性。事实上,根据一项由美国国家心肺与血液研究所支持的研究,吸烟与包括死亡在内的重症COVID-19的高风险有关。”

    然而,Hansen过去的研究已表明,促进SARS-CoV-2感染的胆固醇可以很容易地被破坏,以帮助患者保持健康和避免感染。

    Hansen说,“机械力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破坏了胆固醇的聚集。健康的机械力是通过锻炼获得的。在我们的研究中,细胞需要被推搡一下,以防止胆固醇在细胞膜上集结。有有规律的锻炼可以增加心率和血流量,从而减少细胞膜上的胆固醇聚集。”

    除了对SARS-CoV-2的进入机制有新的认识外,这项新的研究还强调了医生评估患者胆固醇风险的方式的不准确性。目前,测试胆固醇水平的唯一方法是通过血液测试。

    Hansen说,“基本上,胆固醇是双向运输的。它被装入细胞,这是正向途径。但是,还有反向胆固醇运输,身体将胆固醇从细胞中取出,并将它转移到你的肝脏,将它排出体外或对它进行循环利用。如果你测量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那么你不知道组织中的胆固醇水平,也不知道它是否被取出或装入。”

    Hansen和他的团队正在与医生合作,以提出一种能更准确地代表组织胆固醇及其在整个身体中的分布的测试方法。

    Hansen说,“在未来,这项新的研究可能会影响医生对体内胆固醇的思考方式。他们将不再关注每次进食都会发生胆固醇变化的血液,而是需要关注组织以及胆固醇是如何被长期摄取的。这更难测量,但是最终它可能会帮助人们了解他们的疾病风险并拯救生命。”(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Hao Wang et al. The role of high cholesterol in SARS-CoV-2 infectivity.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23, doi:10.1016/j.jbc.2023.104763.

    2. Research explains the role of high cholesterol in SARS-CoV-2 infectivity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6-role-high-cholesterol-sars-cov-infectivity.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e79e782001e.html

返回目录>>

 

Science子刊:新研究发现鲁索替尼有望用于治疗心率失常

2023-06-25    生物谷原创

 

    鲁索替尼(ruxolitinib)是一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癌症和皮肤病的药物,它能有效抑制CaMKII,即一种与心律失常有关的蛋白激酶。

鲁索替尼(ruxolitinib)是一种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癌症和皮肤病的药物,它能有效抑制CaMKII,即一种与心律失常有关的蛋白激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报告技术来监测CaMKII的活性,同时筛选了近5000FDA批准的药物对表达该酶的人类细胞的影响。他们的筛选结果发现了五种以前未知的CaMKII抑制剂;在这五种CaMKII抑制剂中,作为用于治疗血癌和骨髓癌症以及特应性皮炎和白癜风等皮肤疾病的药物,鲁索替尼是最有效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621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 improved reporter identifies ruxolitinib as a potent and cardioprotective CaMKII inhibitor”。

    CaMKII,即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对心肌细胞(心脏中的肌肉细胞)至关重要,它在那里维持钙的平衡。激活CaMKII有助于促进心脏活动的快速变化,比如启动体内的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过度激活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和细胞死亡,这反过来又会导致心律失常(arrhythmia)等不良的心脏健康结果。

    然而,CaMKII也许因它在大脑中的作用而最为人所知,在那里它被认为在学习和记忆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使得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CaMKII抑制剂的开发速度放缓,因为担心它们会影响认知功能。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芝加哥大学的Mark Anderson教授说,“找到FDA批准的药物意味着数百万人一直在服用CaMKII抑制剂,就鲁索替尼而言,没有报告说大脑出现了重大问题。这应该给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以信心,他们可以进行CaMKII抑制剂项目的开发,因为这个最大的障碍似乎是可以克服的。”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开发了一种新工具来测量活细胞中CaMKII的活性。他从一种叫做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蛋白开始,这种蛋白最初来自水母,会发出绿色荧光。然后他设计了GFP标签来检测CaMKII的激活,从而制作了一种新的报告分子,称为CaMKARCaMKII Activity Reporter, CaMKII活性报告分子)。当这种报告分子被导入人类心脏细胞时,每当CaMKII变得活跃时,它就会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使得人们能够监测酶活性。

    论文第一作者Oscar Reyes Gaido说,“这种生物传感蛋白对于研究CaMKII活性在健康和病理背景下如何变化非常有用。现有的方法可以测量CaMKII的活性,但它们缺乏实时跟踪和高灵敏度的通用性和分辨率。这一直是研究酶生物学的真正障碍,因此这给该领域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新工具。”

    利用这种工具,这些作者进行了药物重新利用筛选,测试了4475种获批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人类心肌细胞的影响。这发现了5种以前未知的CaMKII抑制剂:鲁索替尼、巴瑞替尼(baricitinib)、silmitasertib、克莱拉尼(crenolanib)和玻玛西林(abemaciclib)。在这五种药物中,鲁索替尼在CaMKII驱动的心律失常的细胞和小鼠模型中抑制CaMKII的活性最为有效。应用该药物10分钟就足以防止儿茶酚胺能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一种先天性的小儿心脏停搏来源,并拯救心房颤动---最常见的临床心律失常。最重要的是,用鲁索替尼治疗的小鼠在接受记忆和学习任务测试时没有显示出任何不良的认知影响。

    Anderson说,基于鲁索替尼的新药物可能通过多种方式用于治疗心脏病。其中一种是他所说的“口袋里的药丸”。在心房颤动的早期阶段,人们可以在症状出现时偶尔服用这种药物。CPVT患者通常对标准治疗有抵抗力,基于鲁索替尼的治疗方法可能提供另一种选择。最后,有证据表明,在心脏病发作期间抑制CaMKII可以防止心肌死亡,因此急救人员有可能将这种药物作为标准治疗的一部分。

    Anderson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可能成为心律失常治疗靶标的基本途径。这一发现如今可能会相对迅速地转化为人类的临床使用,因为它已被证实对人类是安全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 Oscar Reyes Gaido et al. An Improved Reporter Identifies Ruxolitinib as a Potent and Cardioprotective CaMKII Inhibitor.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doi:10.1126/scitranslmed.abq7839.

    2. Repurposed drug shows promise for treating cardiac arrhythmia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3-06-repurposed-drug-cardiac-arrhythmias.html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978e7821088.html

返回目录>>

 

柳叶刀子刊:新冠感染后使用二甲双胍或可将患新冠后遗症的风险降低40%

2023-06-25    生物谷原创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于新冠后遗症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感染 SARS-CoV-2 可导致 COVID-19 后病症,也称为长期 COVID,简称“长新冠”。长新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对于新冠后遗症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感染 SARS-CoV-2 可导致 COVID-19 后病症,也称为长期 COVID,简称“长新冠”。长新冠是异质性的,从单一症状到严重的多器官受累,从轻微和短暂的到长期衰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长新冠不成比例地影响属于种族和少数民族的人。因此,防止长新冠至关重要。

    近日,一项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评估了在 SARS-CoV-2 感染后立即使用二甲双胍、伊维菌素或氟伏沙明对门诊 COVID-19 患者进行治疗是否可以降低长期 COVID 的风险。该研究题为“Outpatient treatment of COVID-19 and incidence of post-COVID-19 condition over 10 months (COVID-OUT):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quadruple-blind, parallel-group, phase 3 trial”,发表在The Lancet子刊杂志。

    在现有的研究中, SARS-CoV-2 感染后长新冠流行率的估计不同。在大流行初期,感染后超过 4 周的症状并未得到充分认识,而且大多数试验对参与者的跟踪时间不超过 35 天。被医疗提供者诊断为长期 COVID 的感染 SARS-CoV-2 的成年人的比例仍然很少描述。以往的研究人员试图使用电子健康记录 (EHR) 数据来了解长新冠,但可靠地捕捉这种情况具有挑战性。直到202110月才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加入长新冠的代码,人们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担忧。

    这项由研究者发起、随机、四盲、安慰剂对照的 3 期试验 (COVID-OUT)在美国的六个地点进行。主要结果是在开始研究药物后第 14 天出现严重的 COVID-19,。一个关键的次要结果是长新冠的发生率;该试验包括每月随访 300 天,以评估预先设定的次要假设,即早期使用研究药物治疗 COVID-19 可预防长新冠。

    严重 COVID-19 被定义为满足四部分二元复合结果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个:家庭血氧仪低氧血症、急诊就诊、住院或因 COVID-19 死亡。

    2020 12 30 日至 2022 1 28 日期间,研究人员对 6602 人进行了资格评估,并随机分配了 1431 人。在主要的改良意向性治疗人群的 1323 名参与者中,1126 名同意进行长期随访,并在第 180 天的长新冠评估后完成至少一项调查。其中564 名接受二甲双胍,562 名接受匹配的安慰剂;361 人接受了伊维菌素,378 人接受了匹配的安慰剂,297 人接受了氟伏沙明,298 人接受了匹配的安慰剂。

    从症状出现到开始研究药物的中位持续时间为 5 天 ,1108 名参与者中有 519 (46.8%) 在症状出现后 4 天内开始研究药物。总体而言,1126 名参与者中有 619 (55.0%) 在入组前接受了初级 SARS-CoV-2 系列疫苗接种,其中 57 (5.1%) 接受了 2021 年的初始单价加强剂。

    到第 300 天,接受二甲双胍的参与者的长新冠累积发生率为 6.3% ,而在接受匹配的参与者中为 10.4%。研究人员表明二甲双胍降低长新冠风险的作用在按先验基线风险因素分类的亚组中是一致的。当二甲双胍在症状出现后不到 4 天内开始使用时,其降低长新冠风险的效果可能比那些在 4 天内开始使用二甲双胍的人更大或出现症状后更长时间。

    伊维菌素和氟伏沙明对长新冠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影响。到第 300 天,接受伊维菌素的参与者的长新冠累积发生率为 7.7%,而在接受匹配的参与者中为 8.1%;接受氟伏沙明的参与者的长新冠累积发生率为 10.1%,而在接受匹配的参与者中为 7.5%

    总体而言,到第 300 天时,632 名女性参与者中的 69 人(10.9%)和 494 名男性参与者中的 24 人(4.9%)被诊断为长新冠。在至少接种过初级 SARS-CoV-2 疫苗的参与者中系列中,619 人中有 41 人(6.6%)报告诊断为长新冠,而 507 人中有 52 人(10.3%)未接种疫苗。在入组前接受过加强疫苗接种的 57 名参与者中,只有一名参与者报告了长新冠的诊断。

    总之,在 10 个月的随访期间,使用二甲双胍对早期门诊 COVID-19 患者进行治疗可将随后发生长新冠的风险降低 41.3%。这一发现与试验前 14 天使用二甲双胍治疗重症 COVID-19 的医疗保健利用率降低 42.3% 一致。氟伏沙明和伊维菌素并未降低长新冠的风险,这也与第 14 天严重 COVID-19 结果的发现一致。

    随着 COVID-19 大流行的继续发展,所有疗法都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干预试验来评估长新冠发病率,包括接受过疫苗接种和加强疫苗接种的人群以及之前感染过 SARS-CoV-2 的人群。长新冠是一种重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产生持久的健康、心理健康和经济后遗症。因此,正如专家所说:我们不能只看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也要看到它给我们提供的机遇,以及让人类如何重新思考。后新冠时期既不能“恐冠”也不能“轻冠”。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858e78516ea.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中国医疗队赴柬埔寨水电站义诊

2023-06-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曼谷624日电  (记者赵益普)金边消息:中国农历端午节期间,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走进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达岱水电站及附近村庄,开展义诊、健康讲座及送医送药等惠民活动。承建斯登沃代水电站的中企项目团队也为村民赠送了洗发水等生活用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5/c14739-40020286.html

返回目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职业健康人才供给不足

2023-06-23    中国新闻网

 

621日,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与安徽理工大学在广州签订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计划开设“职业安全健康创新班”,在全国率先启动职业卫生工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双方将以联合培养本科生为起点,通过医校融合,加强职业健康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探索“职业健康+工程防护”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表示,目前职业健康教育人才供给不足,缺口比较大,他希望加大相关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大职业卫生防治领域的科技创新攻关。

袁亮认为,企业最大的账应该是员工的健康大账。“如果一个员工感染上了尘肺病等职业病,就废了他的一生,乃至一个家庭,对社会而言也是一个隐患。”他表示,企业要懂得算大账,要有担当,发展应该要为了职工,他建议企业把研发资金投入到科学技术的研发上,通过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产业工人提供安全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3/c14739-40019643.html

返回目录>>

 

大降价!这些药品,平均降价近50%

2023-06-23    央视财经

 

  621日,由湖北省医保局牵头,北京、天津等30省区市组成全国性采购联盟,开展了中成药及相关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结果显示,中选药品价格大幅下降。

  据了解,在湖北召开的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信息公开大会,共有86家企业、95个报价代表品参与现场竞争。其中,63家企业、68个报价代表品中选,中选率达71.6%,中选品种平均降幅49.36%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 崔丹:预计这一次集采可节省的药品费用将超过45亿元,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将有望得到进一步减轻,特别是那些习惯于应用中成药进行治疗的一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他们的感受将更加明显。

  此次涉及的复方血栓通、冠心宁、银杏叶提取物等,都是销售额超10亿元的中成药大品种。另外,复方斑蝥、接骨七厘、心可舒等8种药品的首年采购需求量均高达上亿份。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 崔丹:此次中成药中选的产品,剂型、规格非常齐全,可以有效满足临床的用药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3/c14739-40019626.html

返回目录>>

 

甘肃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城市街道全覆盖:让“养老”变“享老”

2023-06-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兰州624日电 (戴文昌)记者24日从甘肃省民政厅获悉,今年实施的400个“为民实事”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甘肃省、市、县三级补助资金到位率100%,整体进度快于往年。

据甘肃省民政厅介绍,从2021年开始,甘肃省委、省政府着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养老服务“需求侧”着手,坚持用于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为群众办实事只增不减,甘肃省、市、县共配套列支专项补助资金9.7亿元,建设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2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300(其中,今年建设100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城市街道全覆盖。

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的东城嘉园小区是一个移民搬迁安置点,老年群体占比大、群众收入来源单一。2021年底,“爱心食堂”建成并运营,主要为低保老人、残疾人、留守老人儿童每日提供两餐,其中午餐3元,晚餐2.5元,目前已办理符合就餐条件的饭卡98张,每日正常就餐30多人。

“我们配备了4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做饭,镇上和村上有2人负责‘爱心食堂’的管理,东城嘉园‘爱心食堂’的运营,也得到了广泛好评。我们在以后工作中,要加强管理,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使老年人生活更温馨,更有幸福感。”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干部王殿同说。

截至目前,甘肃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25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335万人,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程度日益加深,造成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迫切需要增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围绕身边、周边、床边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家门口”养老服务。

酒泉市瓜州县聚焦“为民实事”目标任务,投资100万元建成5个村级幸福互助院,内设食堂、活动室、浴室等基本养老功能用房,让农村银发族乐享幸福晚年生活。

据悉,甘肃省民政厅制定2023年“为民实事”项目进度统计表,建立了周统计、月调度制度,从项目选址、方案制定、资金配套、运营管理招投标、投资完成率、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调度通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5/c14739-40020363.html

返回目录>>

 

多地持续高温 专家提示科学预防重点人群中暑

2023-06-25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624日电(记者李恒)近期,全国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40℃。专家提示,持续高温天气会给一些重点人群带来健康风险,这些人群要加强健康防护,科学预防中暑。

  国家疾控局此前发布的《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出,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4个阶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迟骋介绍,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此后体温升高、出现发热,但没有意识转变,则进入了轻症中暑阶段。如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可达40℃至42℃的高热,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即热射病,通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迟骋提醒,长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和锻炼的人群、体质较差的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这些人群要格外注意。

  如何预防重点人群中暑?国家疾控局提示,重点人群要尽可能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生活和工作,饮食要清淡,注意补水,劳逸结合。对于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来说,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针对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而言,要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对于户外作业人员来说,要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预防职业性中暑,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重点人群中暑了怎么办?专家建议,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患者衣袖、领口,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肤,或者用冰袋冰敷于患者的额头、腋窝、大腿根等部位,加速降温,并用风扇、空调降低环境的温度。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辅助患者多饮水来补水,最好是含有盐分的饮品。一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及时就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5/c14739-40020320.html

返回目录>>

 

消暑热 清心烦 试试这两款养生茶

2023-06-24    北京青年报

 

  最近北京频发布高温预警,气温狂飙到41℃,提前开启“烘烤模式”。高温天气人们容易出现多汗口干、心情烦热、食欲不振、头昏眼花等症状,甚至会中暑。很多人贪凉喜欢喝冰饮,殊不知冰饮喝下一时爽,降不了暑还伤身,反而会引起脾胃失调、肠胃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出现腹痛腹泻。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两款很有人气的夏季养生茶,助力大家消除暑热,养心怡情,健康度夏。

  中药代茶饮只需经过冲泡或短时间煎煮,就可以像喝茶一样随时饮用,使用简便灵活,还可以增加日常的饮水量。

  荷香清暑茶

  [组成]薄荷3g、藿香5g、乌梅5g、太子参5g、芦根15g、大枣10g

  [功效]清凉解暑、芳香化浊、益气生津

  [适用人群]适合长夏雨季与暑湿较重之际,且气虚津伤、体质较弱者饮用。

  夏季养生茶

  [组成]薄荷3g、荷叶3g、竹叶3g、莲子心3g、山楂3g

  [功效]清心烦、消暑热、醒脑、开胃。

  [适合人群]适合盛夏时节,暑气正旺之际,多数人群及内热盛、体质较壮实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4/c14739-40019996.html

返回目录>>

 

如何让癫痫患者拥有高质量生活 专家:多学科共治、院内外规范管理

2023-06-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624日电 (记者 陈静)“第十七个国际癫痫关爱日”将至,“国际癫痫关爱日主会场活动”24日举行。中国抗癫痫协会方面当日介绍,经过6年努力,中国已建立标准化三级癫痫中心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癫痫中心规范化建设。中国抗癫痫协会已在全国推动建立和评价了294个癫痫中心,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

在活动现场,与会专家连线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癫痫诊治援建基地,深度了解和探访中国边远地区癫痫救治和远程帮扶的新进展。

“中抗教育工作委员会”同日正式成立,将为加强中国癫痫专业人员能力建设、探索在癫痫领域建立专业医生评价体系而不懈努力;与此同时,癫痫专病领域的数字化医疗平台“中抗互联网医院——银杏e院”应运而生,将承担癫痫患者全病程管理社会服务的任务。

癫痫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其病程长,涉及全生命周期,从新生儿到老年均可发病。如今,癫痫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成为全社会需要关注和科普宣教的重点。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癫痫的规范化诊疗概念,从传统的院内诊疗向围绕“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病程规范化延伸:在院内和院外为癫痫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诊疗成为最新管理目标。中国抗癫痫协会将今年“关爱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癫痫的规范化诊疗:从院内到院外”。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告诉记者,癫痫发作常常为急危重症,可危及生命,癫痫发作性疾病占到急诊就诊病例的1/4;癫痫的治疗相对困难,需要通过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手术、神经调控、生酮饮食、免疫治疗或靶向药物的治疗等,1/3病例为难治性癫痫,且伴随各类神经精神共患病,需要多学科的共同诊治和管理。她指出,从院内到院外的诊疗将成为有效提升癫痫诊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这位专家介绍,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患者不仅需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用药效果、评估药物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但随访过程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王艺说,目前,上海正在努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癫痫等慢病管理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随访、相关监测和评估。这样患者可以就近接受随访,降低了医疗负担,提升得了慢病管理效率。

癫痫症状多样、病因复杂,涉及人的生命全周期,不同阶段发病状况不同,治疗方法亦不尽相同。这位专家直言,在正规医院,医生会考虑针对不同个体进行精准治疗,而不会“异病同治”;医生会十分重视癫痫的共患病,而非只重视发作时症状。

进入互联网时代,可穿戴式设备给患者带来福音。佩戴可穿戴式设备可以随时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并被传输到医生电脑,这样患者可以得到及时回应。她透露,上海已经开始尝试运用新科技对慢病患者开展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癫痫中心联合上海戏剧学院,特别为癫痫患者编排的科普独幕剧《99次方缘》,在本次活动上公开上演,希望科普癫痫急救常识,“消除癫痫歧视”,演员精彩演出和故事背后的大爱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掌声久久回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5/c14739-40020357.html

返回目录>>

 

端午假期出游 小心蜱虫叮咬

2023-06-23    人民网

 

夏季是各类蚊虫的活跃期。蜱虫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常出现在草林茂盛的地方,悄无声息地钻到人体内吸血,严重时可致命。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曾三武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提示,端午假期郊外游玩,小心蜱虫叮咬。

问:什么是蜱虫?

曾三武:蜱虫,俗称狗鳖、牛虱、草爬子,常常隐藏在浅山丘陵的森林、草丛、牛羊皮毛间。它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以吸血为生。没吸血时,其腹背是扁平的,仅有芝麻粒般大小,吸血后变得如黄豆大小,大的甚至可达指甲盖大。

问:被蜱虫咬后危害有多大?

曾三武:常见的危害是诱发过敏反应,出现蜱虫叮咬相关皮肤病,比如发热、过敏性皮炎及皮疹。

蜱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比如: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可以传播多种传染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莱姆病、蜱传斑点伤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问:蜱虫喜欢叮咬哪些部位?

曾三武:蜱虫喜欢找人或动物的隐蔽部位,主要是在皮肤较薄、不太容易被骚动的部位。比如,人的颈部、耳后、肚脐、脚趾缝、腿部等,都容易被蜱虫叮咬。

问:被蜱虫叮咬后会有哪些症状?

曾三武:在被蜱虫叮咬后,皮肤局部会出现水肿性丘疹、淤点、淤斑,或质地较硬的结节性损害,自觉瘙痒或者疼痛,严重时会发热,甚至周身泛发皮疹。除损伤皮肤外,蜱叮咬皮肤时将唾液中的毒素注入人体,容易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严重的患者可能因呼吸中枢受累而死亡。另外,还可出现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及血小板减少、肝酶异常、心肌酶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症状,危及生命。

问:被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曾三武:首先要仔细检查有无虫体附着皮肤上,如无虫体,只是轻度皮肤红肿、瘙痒,可以外涂止痒消炎药膏即可;如有虫体,一定不要拍打,拍打可能会造成蜱虫喙器折断,引起感染,可以用凡士林、石蜡油等,涂抹蜱虫头部,隔绝蜱虫周围空气,然后用镊子轻轻将其拔出。如无法自行处理,请立即前往医院。

问: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曾三武:外出时尽量避免到植被多、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尽量减少驻留时间。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不要穿凉鞋。外出回家后要及时洗澡,并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3/c14739-40019538.html

返回目录>>

 

专家提示:荔枝虽美味 过量食用易患“荔枝病”

2023-06-25    新华健康

 

  新华社沈阳624日电(记者于也童)正值荔枝季,这种清香甜美的水果广受人们喜爱。宋代苏轼曾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专家提示,荔枝虽美味,却不宜贪多,过量食用易患“荔枝病”。

  家住沈阳市的赵毅一次性吃了一大包荔枝后,突然头晕目眩,去医院就诊后被医生告知,这是“荔枝病”的表现。“‘荔枝病’指一些人进食大量鲜荔枝后,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慌、口渴等症状,一些重者还可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至出现抽搐和突然昏迷。因为是过量食用荔枝导致的,因此俗称‘荔枝病’。”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部主任中医师李涵说。

  专家介绍,“荔枝病”患者的症状与低血糖有关。荔枝虽含有大量糖分,但以果糖为主,果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当人一次性食用过量荔枝时,大量胰岛素被刺激分泌出来,果糖转变成葡萄糖的速度跟不上,就会导致血糖明显降低,出现低血糖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空腹或饥饿时大量吃荔枝,更容易出现‘荔枝病’。”李涵说。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吃荔枝都会“发病”。专家分析,血糖调节功能差的人,果糖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更弱,大量摄入果糖时,会更容易引发低血糖。因此,儿童、低血糖患者、糖尿病患者、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等特殊人群,不建议食用荔枝。

  李涵提示,出现“荔枝病”的症状也无需恐慌,病情较轻的人,可通过喝一点糖水或吃几块糖来缓解;如果病情较重,则需要及时到医院,通过静脉输液、口服葡萄糖等方式治疗。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625/ce9964a

返回目录>>

 

强直性脊柱炎怎么破?先坐直了再说

2023-06-24    北京青年报

 

  强直性脊柱炎说通俗点就是僵硬的脊柱。脊柱本身具备的活动功能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以及旋转动作,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全部受限。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呢?听听医生怎么说。

  韧带变骨头 脊柱炎先是这里疼

  从医学专业角度来说,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脊柱)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特点是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有自己独特的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简单理解为“肌腱端炎”,即发生在肌腱两端附着处的炎症,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韧带变成骨头。大家听说过的“折叠人”,就是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

  最早期的症状是骶髂关节炎,说骶髂太专业,那么具体位置在哪呢?

  很简单的一个位置判断方法:腰窝附近的疼痛,很可能就是骶髂关节的疼痛。同时可能伴有乏力、低热、食欲减退等免疫力下降的非典型症状。再往后发展就可能出现腰椎、胸椎,甚至颈椎的疼痛等相关症状。

  这个病会遗传急性期不要动

  总觉得后背僵直,累得不成,难道自己是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别紧张,未必!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遗传,二是自身免疫环境。既然是遗传来的,有朋友就要问了,表姐家的孩子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我的孩子也会发病吗?其实,强直性脊柱炎大部分只在直系亲属中遗传,不会有明显的跨系遗传能力。

  强直性脊柱炎在发病的急性期,疼痛是身体会发出信号——“不要动,这里有问题!”我们可以把身体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整体,疼痛是一种规避风险的主观信号,是一种保护机制。比如我们的手被刀切了个伤口,伤口处的疼痛就是在反馈给大脑:“不要再使用手啦,我在自我修复。”急性期要做的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饮食营养,多吃高蛋白、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物。

  想改善症状先改掉不良坐姿

  前文我们提到,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肌腱端炎”,整体的病理过程就是韧带/肌腱慢慢变成骨头的过程。当我们经常保持弯腰驼背或者斜靠沙发等不良动作时,进展的疾病就会在这个“错误”的姿势上发展,进而把我们的脊柱固定在这个姿势上,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因此,首先需要改善的就是不良坐姿。

  那么,睡姿该如何改善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记住不要睡软床,硬板床能够帮助患者把脊柱维持在一个相对良好、健康的姿势上。

  此外,度过急性期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注重功能锻炼。加强肌肉锻炼,维持脊柱直立姿态也很重要。我们通常认为主要依靠骨骼、韧带、肌腱等骨和结缔组织来维持姿势。事实上,肌肉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维持姿势的责任。

  作为软组织,肌肉的作用经常被大家忽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应加强大腿、腰椎及颈椎的力量训练,每天两次,每次10-20分钟即可。推荐大家游泳,对于脊柱病患来说,游泳不仅是最佳的运动方式,也是最佳的功能康复方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4/c14739-40019997.html

返回目录>>

 

又多一宗罪 抽烟不仅伤肺还毁眼

2023-06-24    北京青年报

 

  您可能知道,吸烟伤肺、伤心。的确,每吸一口烟,烟草烟雾中的数百种有毒有害物质就开始损害肺部。 现在戒烟的又一理由,吸烟还影响眼健康。因为这些吸入肺部的有毒有害物质随即进入血液,到达全身各器官。所以,吸烟几乎会损害任何一个器官,也包括我们的眼睛。

  今天,北京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慢病所的专家,就来跟大家聊聊吸烟对眼睛的危害。

  吸烟是这些眼疾的幕后推手

  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22亿人近视力或远视力受损。但是,这其中至少有10亿人的视力损害本可预防或尚未得到有效治疗,包括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你可能想不到,吸烟是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的危险因素,并与这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白内障 白内障通常以晶状体混浊为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视力越来越模糊。白内障是导致老年人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也会导致跌倒发生风险增高。大多数白内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同时其发生发展也受到包括烟草使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黄斑变性 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尤其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会严重且不可逆转地损害视力,影响阅读、驾车、面部和颜色识别以及精细观察物体的能力。

  吸烟是黄斑变性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与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者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24倍。

  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导致视力逐渐丧失,是全球不可逆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与从未吸烟的人相比,吸烟可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

  戒烟对眼睛的好处不止一点

  一方面,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罹患眼部疾病的风险更高;而与已戒烟者相比,这种高风险在现在吸烟者中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戒烟还可以降低患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这些慢性疾病同样会导致视力受损。

  不仅如此,烟草烟雾还会刺激眼睛,使暴露其中的非吸烟者,特别是那些戴隐形眼镜的人的眼部症状(如干眼症)恶化。因此,戒烟还可以保护他人的眼健康。

  有效护眼 把握好这些细节

  让眼睛“动起来” 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眼部活动,如闭眼后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眼球各10圈,能够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眼睛疲劳。

  同时,远眺也可以有效地放松眼睛。坐得久了,还可以站起来做10个开合跳,再用力做10次眼睑闭合和睁开,还可以用头写“米字”活动颈椎。

  此外,在开展日常规律的身体活动时,还可以选择进行球类活动,让在眼睛在追随目标时不断地放松与收缩眼部肌肉,提高眼的血液灌注,促进眼部新陈代谢。

  保证眼的营养供应 营养均衡有益于眼的健康。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1、钙、硒等都是有益于眼睛的营养素。

  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菠菜、生菜、橙子、柚子、猕猴桃、草莓等,少吃甜食和辛辣食物。

  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使用电子产品时要注意环境的光线适宜,不要太暗或太刺眼; 保持正确的坐姿,在近距离使用眼睛时保持1尺距离;注意用眼卫生,在使用电子产品20分钟后,向20英尺(6米)外远眺不少于20秒,可以缓解眼睛的疲劳;睡足,让眼睛和身体休息好;充足的睡眠也是爱护眼睛的技巧之一。要按时睡觉,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注意作息时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624/c14739-40019998.html

返回目录>>

 

嫌榴莲太臭?可它这3个好处""到不行

2023-06-24    科普中国

 

吃榴莲只对部分痛经人群有缓解作用,疼痛难忍时仍建议及时就医。

每年到了吃榴莲的季节,都会出现关于“榴莲可以治痛经”的说法。那么“榴莲可以治痛经”这种说法到底科不科学?榴莲还有哪些好处?今天让我们认真聊一聊。

吃榴莲治痛经是真的吗?

榴莲作为热带水果,因其果形巨大,果肉有独特风味,广受人们喜爱。榴莲中营养极其丰富,含有大量的糖分、热量高,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7%,脂肪含量为4.1%,碳水化合物为9.7%

榴莲糖分高、热量高,摄入糖分能促使体内大量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会让人的心情变好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让痛经的女孩子心情变好,进而缓解了疼痛感。所以对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痛经患者,在经期吃榴莲有可能缓解痛经症状。

对于经期的女孩子来说,失血是令人烦恼的事,恰巧榴莲中丰富的铁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女性贫血的情况。

榴莲是经期女性的“救命稻草”,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当你吃榴莲来对抗疼痛时,别忘了榴莲的高热量。以一整个榴莲(约600克果肉)为例,全部吃下去,约摄入20克脂肪和170克碳水化合物,摄入879千卡左右的能量。

此外,榴莲含有较多的能量,可以在体内转化为高血糖,血糖过高会改变阴道pH值和微环境,增加阴道炎的发生,尤其是霉菌性阴道炎。

总的来说,吃榴莲对部分痛经人群来说只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如果真的疼痛难忍还是就医更妥当。吃太多榴莲也要小心热量的过多摄入和阴道炎的发生,小心得不偿失

吃榴莲有这些好处

1. 防癌

榴莲果肉中有高含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A、钾、钙、锌、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C在体内有广泛的生理功能,维生素C能够抑制亚硝酸盐与胺合成亚硝胺,具有防癌功能。

而维生素A属于抗干眼病维生素,能够促进细胞分化,保护视力,治疗夜盲,防治癌症。

因此,榴莲中维生素的生理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尝食榴莲可以防止由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身体不适。但榴莲本身是否防癌,尚缺乏科学的验证。

2. 提高机体免疫力

榴莲果中富含天冬氨酸以及谷氨酸,它们是生物有机大分子的重要前体,参与物质的合成代谢,可能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3. 药用价值

现代医学表明,从榴莲汁液和果皮中提取出的蛋白水解酶,口服后能促进体内纤维蛋白的水解,将血液凝块溶解,改善体液局部循环,从而使炎症、水肿消除。

临床可用于抗水肿和消炎的药物。榴莲蛋白酶与抗菌素、化疗药物并用,能够促进药物对病灶的渗透,可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炎症、水肿、血栓等疾病。

榴莲除了果肉身上有“宝藏”之外,榴莲皮同样具有利用价值。榴莲皮中提取的多糖类成分具有保湿作用。研究人员选择了22名年龄在2038岁之间的志愿者,采用单盲法考察榴莲皮多糖的保湿作用,结果显示,榴莲皮多糖能够提高皮肤的紧实度和含水量。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24/20/I81ATUDD00388050.html

返回目录>>

 

担心运动时猝死?心率警戒线了解一下

2023-06-24    新京报

 

运动性猝死与运动有关,始作俑者却不是"运动"7种情况需注意。

近日,湖南长沙一名34岁男子在健身房内猝死。网上图片显示,健身房健身教练曾表示,患者健身结束后感到胸闷头晕不适,气促、呼吸困难,休息后无缓解,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口吐白沫意识丧失,遂拨打120

近年来,运动后发生猝死的报道并不少见。如何把握好运动的强度?什么情况下应停止运动?

普通健康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心率范围是60-100/分钟,为规避超负荷运动风险,专家划定出一条较为简单的运动时最大心率的“警戒线”,即一般成年人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指出,每个人的基础心率和峰值心率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50岁以上女性和40岁以上男性,在开始高强度运动前,应该做一个深入的心脏检查。“心肺运动试验”可以测定每个人的基础心率、峰值心率,也可以更为精准地确定运动时最大心率的“警戒线”,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中高强度的长期运动。

“如果运动强度进一步增加,超过运动时最大心率的‘警戒线’,就要引起注意,这种状态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群,以免发生心血管异常,诱发运动时的心源性猝死。”汪芳提醒,出现这几种信号应立刻停下休息:

①身体疼痛

很多因运动不当导致心肌梗死的病例显示,在发病前跑者出现过剧烈的胸痛,或胸背疼、肩颈疼,甚至是头痛、胃痛、牙痛等情况。

②疲乏胸闷

正常情况下适量运动带来的更多是“神清气爽”,若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胸闷等特别不舒服的情况,就要警惕猝死的发生。

③心跳过慢

正常情况下,运动会让人的心跳加快,若运动时心率反而低于50,血压也变低,此时应当及时停止运动。

④心慌心悸

平常人劳累后即便出现心慌感,也不会十分难受。运动后,长时间的心慌、心悸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

⑤莫名头晕

正常人运动时即便出现头晕,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很快就能恢复。如果运动后出现不明原因、长时间不缓解的头晕,就要引起警惕。

运动性猝死与运动有关,始作俑者却不是“运动”,意外的发生多见于以下“高危情况”:、

偶尔锻炼强度过大

缺乏锻炼的人突然剧烈运动,超过最大心率80%甚至更高,身体一时间无法消化这么高的强度,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概率就会增加。

运动前就身心俱疲

如连续多天加班、出差等,体力精力都较为疲乏,坚持运动会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容易引发心律失常等情况,增加猝死风险。

感冒发热身体不适

生病或有其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不宜运动,例如在感冒发热期间,身体免疫力明显下降,高强度运动会让病毒更易侵入身体,严重时可引发心肌炎。

生活习惯不够健康

特别是喝酒之后,当务之急是将多余的酒精分解掉,此时运动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大大增加心脏负担,此时运动必定是弊大于利。

过多摄入冰凉饮料

如果天气特别热,运动时出汗过多、一次性饮入大量冰凉的饮料等,这些不良刺激也可能成为运动时发生意外的导火索。

热爱运动疏于体检

患者可能有潜在的疾病没被及时发现和诊治,以至于在高强度运动时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后果。

先天心脏存在问题

一些人群存在先天性的离子通道病或冠脉畸形等心脏病,平时看不出来,运动强度增大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头晕、恶心、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624/20/I81B7MNQ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高温天饮食安全实用常识,请收好

2023-06-25    新华健康

 

  夏天,你是否吃了“危险的瓜”?

  在炎热且湿度高的夏季,食物随时都会成为细菌肥沃的培养基。每年夏天都会有不少因为“吃的不对付”而跑肚拉稀的病例,大人小孩都有,且常常被误以为是吃得太“凉”导致的。事实上,低温的食物或饮料确实会让一部分朋友肠蠕动加快,但一般不会让人一天跑若干次厕所。所以,当便便发生显著性状改变(俗称“拉稀”),首先要考虑食品卫生导致的肠道感染。

  冰箱不是保险箱谨防李斯特菌“入侵”

  冰箱中储存的食物饮品种类繁杂,其中不乏往冰箱里“输入细菌”的食物,比如可能携带了沙门氏菌的鸡蛋,再比如可能携带了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寄生虫的生肉、果蔬等。

  另外,冰箱里很容易寄居一种非常有杀伤力的“危险分子”——李斯特菌,它们喜欢凉爽甚至寒冷的环境,冰箱对于它们而言简直就是安乐窝,因此有着“冰箱杀手”的绰号。在2-8℃能够让我们瑟瑟发抖的低温环境中,它们照旧可以快乐地生长繁殖,并污染诸如剩菜剩饭、切开的“有伤口”的水果蔬菜(包括外购的自制沙拉)、豆芽、软奶酪、开封后放置时间略长的冷切熟食、开封后放置时间过长的牛奶、烟熏鱼虾类水产等食物。

  李斯特菌最容易袭击的人群是抗病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包括:新生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存在免疫缺陷的人。它导致的感染,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孕妇流产,甚至造成孕妇死胎。

  有机酸含量较低的水果容易被“盯上”

  为什么有必要跟大家聊聊夏天如何安全吃瓜这件事儿,且话题主角不仅仅是西瓜,还包括了甜瓜和木瓜——因为它们都是有机酸含量较低的水果,容易被讨厌的致病菌觊觎和偷袭。以切开的西瓜为例,我们常常以为用保鲜膜覆盖了果肉、并放入冰箱储存,就一定可以“保鲜”而不出问题。事实上,从买瓜到处理到保存的整个环节中,其实还是存在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的。

  有学者专门针对有机酸含量低的瓜类(包括西瓜、甜瓜、哈密瓜、木瓜)做过试验,把一定量的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接种”到确保灭菌条件下操作取得的这些瓜的果肉上,经过不同温度不同时长的培养,观察这两种菌在这几种瓜肉上的繁殖情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沙门氏菌: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繁殖数量越多

  李斯特菌:温度越低、时间越长,繁殖数量越多

  读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刚刚吃过冰西瓜的肚子和后脊梁骨直冒凉气?先别紧张,这并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想提醒大家:环境不是无菌的,食品卫生安全不可忽视。有个口诀告诉大家:环境细菌,无处不在;冰箱冷藏,风险依旧;病从口入,谨防致病菌。

  五个安全吃瓜“小贴士”

  1.最好保证现吃现切

  家里人口多的家庭,建议还是购买完整西瓜,回家现吃现切;

  家里人口少的家庭,往往会选择从超市购买已经切成一半、覆盖保鲜膜售卖的瓜,尽可能买“刚切的”,回家后抓紧吃、或者抓紧放进冰箱,越早吃完越安全。不建议在冰箱储存好几天。

  2.保证双手、砧板、刀具的卫生

  家中备出专门切水果的砧板及刀具,切勿与切其他食物的砧板及刀具混用;

  切瓜前将砧板及刀具洗净沥干;

  西瓜被切前也应当用流动水清洗干净,并用厨房纸巾擦掉残余的水渍;

  处理西瓜之前,需要先用六步洗手法洗净双手再清洗西瓜外皮;

  取保鲜膜覆盖西瓜的过程中,就算是洗过双手,也要避免手指触碰到可能接触果肉部分的保鲜膜,避免手上细菌通过接触保鲜膜转移到瓜肉上;

  需要特别提醒孕妈妈们:对于哈密瓜、甜瓜这类表皮粗糙、坑坑洼洼的瓜类,在清洗的时候,建议用小刷子刷一遍表皮——这些地方可能藏匿了弓形虫,会伤害母婴双方。且如果瓜体已经有“磕碰伤”,要及时切掉磕碰处,也是为了杜绝隐患。

  3.缩短储存时间

  室温30℃条件下,切开的瓜最好能在8小时内吃完;

  预估一次性吃不完的量,切开后覆盖上保鲜膜(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接触冰箱里的其他细菌),尽快放入冰箱冷藏;

  吃多少切多少,不建议用勺子挖着吃,剩下再放冰箱继续储存;

  现切开后冷藏的西瓜最好不超过24小时。

  4.“断舍离“可能已污染的部分

  冰箱里储存过的西瓜、甜瓜、哈密瓜、木瓜等,吃的时候,建议切去表面的部分(厚度大概1厘米左右);

  如果切开的西瓜已经在冰箱里放置了两三天,或者表面已经有肉眼可见的不新鲜果肉,那就别犹豫,抓紧弃之。

  5.正确选择保鲜膜,建议买有PEPVDC标记的

  市售的保鲜膜,依据主要成分,可以分为三类:聚乙烯(PE)、聚偏二氯乙烯(PVDC)和聚氯乙烯(PVC)。建议选择前两种,安全性更有保障。而聚氯乙烯的保鲜膜安全性相对较差(含有塑化剂DEHADEHP,虽然塑化剂是合法添加剂,在常温/低温条件下用于不含油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是安全的,但在加热或者接触油脂类物质时容易迁移出来,因此PVC保鲜膜确实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不建议购买。所以,购买的时候注意认准PEPVDC标记。

  绿豆汤怎么煮,消暑效果最好?

  这几天的天气是越来越热了,绿豆汤又成了家家必备的饮品,这道以绿豆和水作为主要食材熬制而成的汤,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煮一锅绿豆汤容易,但煮好了却需要花不少心思,怎么煮出的绿豆汤消暑效果最好呢?下面就为您分享一些煮好绿豆汤的小窍门。

  1.10分钟即可

  如果想要清热解暑,将绿豆放在锅中煮10分钟就可以关火了。

  绿豆皮中的多酚类物质对温度调节中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从解暑清热的角度来说,氧化程度不深的绿豆汤消暑作用最佳。

  那么,如何判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呢?可以看颜色。汤呈绿色的绿豆汤,营养保留更好一些。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比较敏感,在高温加热或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醌类物质,然后会继续聚合成颜色更深的物质。

  所以,煮绿豆汤的时候,汤会依次呈现:浅色-绿色-红色。

  2.煮时盖上锅盖

  如果把锅盖打开煮或煮的时间过长,又或者是将绿豆汤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过长,多酚类物质都会被氧化,绿豆汤就会变成红色。

  当然,绿豆汤变红了,只要没变质照样可以喝,只是从解暑清热的角度来看,效果会差一些。

  除了控制时间,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利用绿豆汤呢?

  3.不要用铁锅煮

  煮绿豆汤的时候不要用铁锅,否则会加速绿豆中多酚类物质的破坏,用砂锅煮效果较好,当然,用不锈钢锅也是可以的。

  4.可以加些柠檬汁

  在煮绿豆汤的时候放些柠檬汁或两三片维生素C,都可以降低氧化速率,保护多酚类物质,让绿豆汤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

  5.不要喝冰镇绿豆汤

  尽量少喝或不喝冷藏过的绿豆汤,以免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

  肠胃不能承受绿豆汤的人,可以加大米煮成绿豆粥食用,也可以吃绿豆粉加工的食物。

  6.不要多喝

  不要用绿豆汤完全代替正餐或饮水,可放在两餐之间做加餐。在自觉身体无不适的前提下,一般每天喝2-4小碗即可。

  7.不要扔掉豆子

  喝了汤,剩下的豆子建议吃掉。煮熟的绿豆其豆皮和里面的肉含有一定胶体类成分以及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把身体里相对多余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带出去,或者延缓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吸收。

  煮绿豆汤,如果煮的时间短,绿豆没有开花,这样的豆子不好消化,可以先喝一些绿豆汤,然后再继续把绿豆煮10-20分钟,把绿豆煮到开花后吃掉,或者直接用绿豆熬粥喝。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625/545d6c77e5a3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