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30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5-30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政策解读 3 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 4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党支部组织召开提升工作能力专题研讨会 9 悉尼大学研究: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8亿人患腰背疼痛 10 福建医科大学许艳芳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不同病因急性肾损伤细胞病理机制 11 Gastroenterology:科学家发现用于检测和治疗人类食管癌的新型RNA分子 12 NOA:靶向HER2的CAR-T细胞有望治疗DIPG脑瘤 13 这个lncRNA突变让她感觉不到疼痛、焦虑和恐惧,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14 Cancer Cell:何川/罗成等发现抑制YTHDF2可增强放疗的抗肿瘤疗效 15 以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7)·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33
2023-05-30 北京青年报
近期,一些阳后发生眼部不适的患者出现在医院的眼科门诊。医生提醒:感染新冠病毒后如出现眼部不适,可用冷敷方法缓解眼痛等不适,如果不适感持续存在,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眼红 结膜炎是最常见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眼部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红、异物感、流泪等不适,可以为单眼或者双眼发病,可发生于新冠感染的各个阶段。目前认为结膜炎发生可能与新冠病毒直接侵害结膜组织或者新冠病毒感染机体后免疫系统攻击结膜组织有关。 有研究显示“手眼接触”可能会增加结膜炎的发生。此外,葡萄膜炎、角膜炎也可引起新冠患者眼红。 眼痛 一项研究发现34.4%的新冠感染患者可出现眼痛,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由新冠病毒激活炎症因子导致三叉神经功能障碍引起。 视力下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致的众多血管疾病之一。患者可表现为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有观点认为其发生可能与新冠感染者处于高凝状态引起眼底静脉血管阻塞有关,可表现为血液化验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升高。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也可发生于新冠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无痛性视力下降。 此外,新冠感染患者也可由于眼底毛细血管缺血引起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表现为单眼或双眼的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者视物遮挡。 眼睛不舒服 试试这样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出现眼部表现应该怎么办呢? 积极治疗原发病 比如高热时合并的眼痛,需要按照医嘱使用退烧药物。 局部冷敷 眼部进行冷敷也可以用来缓解眼痛等不适。 医疗机构就诊 若出现视力下降请及时到有眼科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治疗。眼红眼痛等不适持续存在的患者也应该到医疗机构就诊。 尽量避免手揉眼 “手眼接触”可能会增加结膜炎的发生,因此要尽量避免用手揉眼睛,以免发生眼部感染。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805.html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政策解读 2023-05-29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
一、制定背景 医疗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核心性工作。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开展了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以及“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惠民便民活动”等深入民心、效果显著的活动,对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同时,我们在医疗质量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制度要求还没有完全落实,基础质量安全还需要进一步夯实,对新发展理念、方法的理解和实施还需要加强。这就需要我们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按照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坚持系统观念和守正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本行动计划。 二、主要内容 本次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从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主要内容包括3大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夯实结构质量。围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医务人员、药品器械、医疗技术等核心要素指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完善落实,并着力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二是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围绕日常诊疗行为、患者评估、三级查房、合理用药、检查检验、病历质量、会诊行为、急难危重患者救治、患者安全管理、护理服务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指导医疗机构提升全诊疗流程的质量安全。三是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并在工作中强化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同时,行动设立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破壁”行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织网”行动5个专项行动,就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病历内涵质量、患者安全管理、质控组织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也是本次行动的核心任务。 三、工作要求 各地和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行动的意义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完善制度要求、健全质控组织、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结果应用等各个方面发力,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有关工作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按年度进行行动工作部署,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每年进行工作总结,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靠前领导,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强化基础医疗安全管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分析和反馈,推动行动顺利开展。同时,发掘先进做法和经验,遴选年度典型案例,在工作中加强宣传推广,并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总结经验,将好的做法、好的措施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医疗卫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zygj/s3586/202305/
2023-05-29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
国卫医政发﹝2023﹞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 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为期三年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现将《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
2023年5月26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三好一满意”活动、“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惠民便民活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紧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中西医并重,加强全面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行动目标 利用3年时间,在全行业进一步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多元共治机制,进一步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二、行动范围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三、组织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负责全国行动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指导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国家级质控中心、行业学(协)会、医疗机构分别推进工作。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及相关组织、单位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和监管责任,及时总结经验并加强宣传交流。 省级以上各专业质控中心负责制订本专业质量安全改进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本专业医疗质量安全情况,研究提出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加强质量安全改进策略研究,为行政部门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其他各级质控组织按照分工落实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行动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医疗机构要按照本行动计划和辖区具体方案要求,强化医疗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强化人员教育,培育质量安全文化,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四、工作任务 (一)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夯实结构质量 1.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医疗机构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按要求成立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定或者成立专门部门具体负责医疗质量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各业务科室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2.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本机构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日常管理,结合本机构实际,细化完善并严格落实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3.优化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医疗质量安全工作。建立院周会反馈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创办质量安全月刊,督促指导各部门、各科室精准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工作。各部门、各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主要负责人每月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本部门、本科室医疗质量安全工作。 4.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医疗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化医师、护士及医技人员准入和执业管理,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和定期考核,以临床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为重点,对全体医务人员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及考核,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5.强化药品器械管理。医疗机构依法依规确定本机构药品器械供应目录,加强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放射影像设备、植入类器械等常用设备器械的管理,做好药品器械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对不良反应多且安全隐患突出的药品器械要及时依法依规清退出供应目录。 6.规范医疗技术管理。医疗机构全面梳理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以限制类技术、内镜和介入技术等为重点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强化新技术、新项目机构内准入管理,完善技术授权和动态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临床应用和适宜技术推广。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严格按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要求,严格落实感控管理各项要求。 7.提升急诊质量。医疗机构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无缝衔接机制,畅通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强化预检分诊,优化急诊就诊和绿色通道流程,完善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多发性创伤、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的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提升患者救治效果。 8.改善门诊医疗质量。医疗机构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优化门急诊诊疗工作流程,优化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和多学科门诊诊疗服务,加强门诊手术、门诊化疗、门诊输液等门诊服务的质量安全管理,并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 9.提高日间医疗质量。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加强日间医疗病种和技术管理,强化日间医疗科室和医师审核授权管理,不断扩充日间医疗服务范围,提升日间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日间医疗患者评估和随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予以干预,保障日间医疗患者安全。 10.保障手术质量安全。医疗机构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强化手术分级和医生授权动态管理,确保三、四级手术逐项授予和动态调整。全面加强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麻醉评估,落实术前讨论制度,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科学制订手术方案。严格落实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强化围手术期管理。 11.提高患者随访质量。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及诊疗规律,明确随访时间、频次、形式和内容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随访并准确记录,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出院后连续、安全的延伸性医疗服务。重点加强四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的随访管理,重点关注患者出院后发生并发症、非预期再入院治疗和不良转归等情况。 12.优化要素配置和运行机制。医疗机构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以多学科协作(MDT)为基础,探索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诊疗一站式服务。 (二)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 13.严格规范日常诊疗行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掌握各类检查、治疗的适应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14.全面加强患者评估。医疗机构在住院当日、围手术(治疗)期、出院前等关键时间节点强化患者评估,规范评估流程、掌握评估策略、使用评估工具,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再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科学调整诊疗方案,保障诊疗措施的及时性、规范性。 15.提升三级查房质量。严格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保障临床科室对患者的查房频次、形式和内容符合规定;倡导医疗、护理、药事联合查房,倡导中西医联合查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针对性调整诊疗方案。对四级手术患者和疑难危重患者要进行重点查房,推行多学科联合查房。 16.提升合理用药水平。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按照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合理用药原则开具处方。推行临床药师制,发挥药师在处方审核、处方点评、药学监护等合理用药管理方面的作用。强化合理用药教育与培训,对不合理用药行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儿科等重点科室配备驻科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管理。 17.提高检查检验质量。建立健全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重点关注即时检验(POCT)质量管理,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对于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危急值项目管理目录和识别机制,强化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18.加强病历质量管理。以提升病历内涵质量和完整性、及时性为核心任务,加强编码管理和病历质量培训,规范病历书写。以首次病程、上级医师查房、手术记录、阶段小结、出院小结等反映诊疗计划和关键过程的病历内容为重点强化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和水平。推行门(急)诊结构化病历,提高门(急)诊病历记录规范性和完整性,提高门(急)诊电子病历使用比例。 19.加强会诊管理。进一步完善会诊制度,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加强会诊人员资质管理,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规范会诊行为,追踪会诊意见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同时,加强中医、营养、康复、精神、检验、病理、影像、药学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参与度,充分发挥营养和康复治疗对提升治疗效果的积极作用。 20.提高急难危重救治效果。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绿色通道管理,做好急难危重患者分类,完善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机制,保障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加强危急值处置管理,提高危急值处置的及时性、规范性。进一步落实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技术能力。 21.强化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患者安全意识和对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强化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定期对患者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系统性改进工作。 22.提供优质护理。医疗机构持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做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夯实基础护理质量,实现优质护理服务扩面提质。完善护理质量监测与反馈,基于循证基础和临床需求开展持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同质化水平。 (三)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 23.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范本级质控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中医质控中心建设和设置,强化对质控中心指导考核,进一步扩大质控工作覆盖范围,提高质控中心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将部分重点专业质控组织延伸至县区。地(市)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每季度召开至少1次专题会议,研究质控体系建设运行、推进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等相关工作。 24.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省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立辖区内医疗机构质量安全排名、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行业重视程度和工作积极性。各级质控中心围绕本专业年度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为此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5.完善“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医疗机构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26.强化目标导向,优化改进工作机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导质控组织和医疗机构聚焦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和患者安全目标,合理细化本地区、本机构改进目标并确定目标改进幅度,把推动目标实现作为年度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以点带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27.充分发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医院评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医联体绩效考核、临床专科评估、单病种质量评估等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将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政策要求。 28.加强中医药质控。医疗机构应将中医医疗技术应用、中药合理使用等,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加强中医药质控机构设置和建设,加大中医诊疗技术规范的修订和完善。 五、工作安排 (一)启动阶段(2023年5月—6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制定印发行动计划,拟定对各省份行动效果监测指标体系,召开工作会议做出具体工作安排。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备案,部署本辖区行动相关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3年6月—2025年9月)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年度进行行动工作部署和工作总结。各地按照本计划分别落实工作,加强指导评估,及时解决共性问题。发掘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遴选年度典型案例并进行宣传推广。 (三)评估总结(2025年10月-12月) 在各地总结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对质量安全提升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提炼质量安全提升工作经验,通报巡查发现的典型案例,加强行动计划和工作成效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于工作中发掘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组织宣传推广,推动形成制度性安排。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抓好工作落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同志要亲自抓,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推进工作有序开展。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靠前领导,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强化基础医疗安全管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分析和反馈,推动行动顺利开展。 (二)做好政策协同。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对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有关文件等要求制定完善配套文件,指导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并加强日常监管。充分利用医院评审、绩效考核、专科评估等工作抓手,将医疗质量安全提升工作落实落细,推动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 (三)强化科学管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质控组织和医疗机构要密切关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领域前沿进展,吸纳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相关学习培训,推广单病种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提升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程度和管理效能。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要注重从多维度、多层面挖掘行动落实先进典型,充分利用行业主流媒体和短视频、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氛围。省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遴选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予以通报表扬,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参与行动的积极性。 (五)建立长效机制。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在行动期间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巩固全行业质量安全意识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增强各方参与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意愿,进一步提升行业社会认可度,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多元良性共治长效机制。 附件:各省行动效果监测指标体系 相关链接:《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政策解读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zygj/s3585/202305/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党支部组织召开提升工作能力专题研讨会 2023-05-29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及北京市卫健委实施方案、《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国民营养计划的要求,结合国家卫健委食品司下发的《省级年度工作情况和疾控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能力调查结果》,为进一步推动落实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及营养健康相关重点工作,2023年5月25日上午,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党支部组织召开提升工作能力专题研讨会,段佳丽通知主持会议,科室核心组成员及各室组组长参加。 食品安全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疾控中心综合能力排名第2位,但各项分类指标评价结果仍有提升空间。研讨会上,参会人员对照各省工作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与方法、省级年度工作情况和疾控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能力调查结果,结合科室五大板块工作内容,回顾了2021年、2022年工作情况,并讨论提出了2023年工作改进计划与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一、对标对本,加强科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营养监测和营养干预、食品安全标准等重点工作;二、借助技术大练兵、调研结果等进一步加强对区级疾控中心指导工作,提升北京市整体工作能力;三、协助卫健委落实风险监测等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本次研讨会深入剖析了科所工作和未来发展中的优劣势,是政治理论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的必然要求,与会人员表示本次研讨会为未来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工作热情与信心,要认真落实整改措施,边整边改边提高,强弱项补短板,发挥技术优势,不断提高首都食品安全工作能力。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8380/2023/5/1685342655478.html
研究揭示米色脂肪细胞调控新机制 2023-05-29 广州生物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吴东海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惠晓艳团队合作在《科学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吴东海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惠晓艳团队合作在《科学进展》(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题为Androgen Receptor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PRDM16 in Beige Adipocyte的研究,揭示了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通过直接抑制米色脂肪激活的关键分子PRDM16的表达,负向调控米色脂肪细胞活性。 肥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代谢综合症(包括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危害巨大。近年来研究发现,成人体内的白色脂肪组织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变成“米色脂肪”,后者可将机体多余能量以热量形式消耗。因此激活米色脂肪是目前对抗肥胖、代谢疾病的最新治疗方式。 PRDM16是白色脂肪细胞褐色化的关键转录因子。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PRDM16报告小鼠模型和单克隆筛选技术,系统性分析了细胞全转录因子谱(1600个)与PRDM16的表达水平相关性,发现雄激素受体(AR)与PRDM16呈现最强的负相关性。细胞及动物水平实验进一步证实雄激素受体直接结合Prdm16基因位点,抑制其转录表达,脂肪细胞特异性敲除雄激素受体小鼠的米色脂肪细胞活性增强,而脂肪细胞高表达雄激素受体的小鼠则表现出米色化减弱。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同时发现人体脂肪组织中PRDM16 的表达存在性别差异——相比男性个体,女性具有更高的PRDM16表达水平,从临床上证实了雄激素及其受体通路对PRDM16和米色脂肪的抑制作用。该工作从多方面证实了雄激素受体在米色脂肪细胞的负调控作用,为理解脂肪组织的性别差异提供了新的观点。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的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193e73748da.html
2023-05-29 环球网
据悉尼大学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预计,到2050年,全球腰背疼痛病例将超过8.43亿,较2020年增长36%。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我们必须在腰背疼痛病例增长到无法承受之前采取措施,避免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负担。这项研究是世界首项用于预测未来背痛患病率的研究,已于近期发表在《柳叶刀风湿病学》杂志上。 年长女性人群更易患病 或影响中国老龄化社会 该研究分析了1990年至2020年间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数据,以展示背痛病例随时间变化的分布情况。其中三个重要数据为:自2017年以来,腰背疼痛病例数量已超过了五亿人;在2020年,背痛病例数量约为6.19亿例;亚洲和非洲将成为背痛病例增长最为显著的地区。 研究同时揭示了一个普遍误区,即人们认为腰背疼痛主要对工作中需要久坐的“上班族”产生影响,但研究人员表示,现在大部分腰背疼痛病例发生在“银发族”中。而与男性相比,女性的腰背疼痛病例更多。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5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章指出,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测算显示,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该部分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势必会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医疗体系带来压力,而腰背疼痛病例的持续增长或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带来影响。 常见治疗方法存在挑战 针对老年人的治疗仍欠缺 腰背疼痛仍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残原因,且由于其治疗选择有限并缺乏一致的方法,研究人员担心这将导致一场医疗危机。 在2018年,《柳叶刀》杂志的专家(独立于本次研究)亦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并提出了关于锻炼和教育方面的建议,强调了需要改变全球政策以预防和管理腰背疼痛,阻止不适当治疗的增加。然而自那时以来,治疗方面的进展甚微。针对腰背疼痛的常见治疗方法被发现在疗效上存在未知或无效的情况,其中包括某些手术和阿片类药物。 “与年轻成年人相比,老年人具有更复杂的病史,并且更有可能被开具强效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用于背痛管理。但这并不理想,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因为这些镇痛药可能会干扰他们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悉尼肌肉骨骼健康(Sydney Musculoskeletal Health)倡议的主要作者Manuela Ferreira教授表示。 研究合著者之一、来自中央昆士兰大学(CQUniversity)的Katie de Luca博士表示,如果不采取正确的行动,腰背疼痛可能会成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问题、侵入性医疗程序和重度残疾等慢性健康状况的前兆。“腰背疼痛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残原因。这种情况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后果,对身体和个人的影响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健康的老龄化进程。”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5oBBxsgft
福建医科大学许艳芳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不同病因急性肾损伤细胞病理机制 2023-05-30 生物谷原创
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也是危重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的研究表明,AKI使慢性肾脏疾病(CKD)的风险增加近8-10倍,使其成为CKD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也是危重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的研究表明,AKI使慢性肾脏疾病(CKD)的风险增加近8-10倍,使其成为CKD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血清肌酐(Scr)是评估肾功能最常用的指标,但观察到的Scr变化滞后。 此外,Scr水平不能作为区分实质损害和功能损害的功能指标,它们容易受到体重、循环容量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阐明AKI肾脏关键部位的损伤机制外,还迫切需要识别不同节段早期损伤的生物标记物,以帮助预防肾脏损伤,阻止进展为CKD。 近日,来自福建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cytopathological mechanisms in different etiology-induced AKI”的文章,该研究为了解AKI的发病机制和单细胞分辨率的AKI进展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不同病因所致急性肾损伤(AKI)细胞病理机制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对五种常见的AKI病因(CPCisplatin、IRI-再灌注损伤、UUO-单侧输尿管梗阻、FA-叶酸和草酸钠)的小鼠肾脏进行了单细胞测序(ScRNA)。 研究者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多模型AKI scRNA图谱,包含20种细胞类型和80,689个高质量细胞。结果提示,与IRI和CP-AKI相比,FA-和SO-AKI表现出更类似于UUO-AKI的损伤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微小的晶体引起的肾内梗阻所致。 通过scRNA图谱鉴定了7种不同功能的近端小管细胞(PTC)亚型,发现在不同的AKI模型中,适应性不良的PTC和经典的Havcr1 PTC而不是新的Krt20 PTC影响促炎和促纤维化水平。细胞死亡和细胞骨架重塑事件是PTC中普遍存在的损伤模式。 此外,研究者发现在PTCs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占主导地位,而在剩余的肾小管中,凋亡和自噬占主导地位。研究者还确定S100a6是一个新的AKI-内皮损伤生物标志物。此外,动态主动免疫(尤其是Arg1-Macro_2细胞)与实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是AKI的重要特征。 从健康的PTCs到受损的PTCs的转录轨迹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AKI-PTCs中存在广泛的细胞骨架重构事件 总之,到目前为止,本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多模型AKI的单细胞图谱,这将为未来研究AKI的内在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宝贵和重要的资源,并有助于未来深入了解每种细胞类型的潜在调控机制。(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Zhimin Chen et al. 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cytopathological mechanisms in different etiology-induced AKI. Cell Death Dis. 2023 May 11;14(5):318. doi: 10.1038/s41419-023-05830-z.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c29e724486c.html
Gastroenterology:科学家发现用于检测和治疗人类食管癌的新型RNA分子 2023-05-29 生物谷原创
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非编码遗传分子或许在机体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肿瘤进展。 机体制造蛋白质的遗传代码的不规则往往与癌变肿瘤发生有关,但大多数遗传物质所包含的元素功能,目前研究人员尚不清楚。那么非编码遗传物质的异常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健康,甚至也与癌症的发生相关?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题为“Discovery and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 Associated with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非编码遗传分子或许在机体健康和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肿瘤进展。 更具体而言,研究者发现,这些分子或能作为诸如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预警,因为生物标志物的缺乏往往使得食管癌难以被检测和尽可能早地治疗。Kishore Guda教授说道,我们想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标志物,以及是否能将这些发现的分子作为癌症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RNA能在所有活细胞中编码蛋白质且携带相应的遗传信息,在癌症中,这些RNA分子不仅会被打开,而且似乎还会在可能进展为癌症的细胞中被激活。 有了这些知识,研究人员就有可能在早期阶段检测癌症,或者在癌变之前就提前预警,这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甚至生存率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并描述了食管恶性肿瘤中称之为“长基因间”非编码RNA分子的特殊亚类的特征。结果发现,这一组分子能在癌症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比如处于癌变高风险的组织)中被开启,而且研究人员还能利用常规的成像技术在患者的活组织中检测到这些RNA分子的存在。 研究者总结道,这些RNA分子似乎会通过调节参与癌症发生的其它基因的表达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从而就为靶向性地治疗这些癌症提供一定的机会。Guda说道,本文研究通过暗示这些RNA分子作为食管癌发生的额外参与者开辟了一个新的调查领域,而研究人员的目的则是理解在食管癌发生期间这些分子是如何以及何时被开启的,以及其如何控制参与癌症过程的其它基因的表达。 基于此,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检测这些RNA分子是否会被整合到他们新开发的EsoCheck分子诊断测试盒(目前已经授权给了Lucid公司)中,从而用于检测处于癌变高风险的细胞。此外,研究人员还想通过研究来检测是否阻断RNA分子或阻断由这些分子所控制的基因就能开发出一种用于治疗人类致命性癌症的新型策略。(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Durgadevi Ravillah,AnnMarie Louise Kieber-Emmons,Salendra Singh, et al. Discovery and 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 Associated with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2023). DOI:10.1053/j.gastro.2023.04.03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80ce73584d1.html
2023-05-29 生物谷原创
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DIPG)通常发生在5至7岁的儿童身上,是一种侵袭性的脑瘤,每年影响澳大利亚的20名儿童。这种快速生长的肿瘤形 弥漫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DIPG)通常发生在5至7岁的儿童身上,是一种侵袭性的脑瘤,每年影响澳大利亚的20名儿童。这种快速生长的肿瘤形成于儿童大脑中负责呼吸、吞咽和运动等重要功能的部分,这意味着它无法通过手术切除。被诊断为DIPG的儿童不可能在诊断后存活一年,目前没有治疗这种毁灭性疾病的方法。 CAR-T细胞疗法对DIPG有抗癌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EHI)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用一种创新的新型免疫疗法---CAR-T细胞疗法---来治疗DIPG是有希望的。他们指出CAR-T细胞疗法对DIPG肿瘤具有有效的靶向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5月4日发表在Neuro-Oncology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ER2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CAR-T细胞疗法涉及分离患者体内的T细胞,将它们改造成“超级杀手细胞”,然后将它们重新输注到患者体内以对抗他们的癌症。 在WEHI实验室负责人Misty Jenkins副教授的领导下,这些作者发现在临床前模型中,这些经过特别设计的CAR-T细胞能够进入大脑,并通过减少肿瘤负荷而产生抗癌效果。 Jenkins说,“与放疗不同,放疗既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健康的脑组织,而CAR-T细胞疗法使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并对它们进行基因改造以识别和杀死肿瘤。CAR-T细胞提供了一种治愈的可能性,没有长期的副作用。这些经过基因修饰的CAR-T细胞作为一种‘活的药物’起作用,这意味着患者将在体内保留抗肿瘤反应的活记忆,如果肿瘤再次复发,也可能起到杀死肿瘤的作用。这些细胞可以完全消除肿瘤,并在未来持续存在于体内,这是CAR-T细胞疗法令人兴奋的地方,也是免疫疗法是精准医学未来的原因。” 未来临床试验的新目标 这项新的研究发现可以利用识别一种名为HER2的癌症特异性蛋白的CAR-T细胞靶向DIPG脑瘤。一旦进入大脑,CAR-T细胞就会识别这种蛋白,并发出信号让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Jenkins说,使用CAR-T细胞疗法有效地消除了这项研究的临床前模型中的DIPG肿瘤。 她说,“这篇论文显示,针对HER2的方法确实有效,我们希望看到这种治疗方法被纳入澳大利亚儿童目前和未来的临床试验中。虽然还没有长期的研究,但这项研究建立在其他研究工作---表明这种治疗方法能有效地减少DIPG肿瘤,并改善这些目前没有治疗选择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我们的希望是,这种治疗方法将被纳入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并最终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DIPG。” 为新疗法奠定基础 Jenkins说,这项研究是在治疗DIPG方面迈出的有希望的一步。她说,“这为我们审视成千上万种抗癌免疫细胞对抗DIPG的潜在疗法奠定了基础。其他研究已证实这种治疗方法在儿童中是安全的,所以我们希望用不了多久它就会在临床上使用。”(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Stacie S Wang et al. HER2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Neuro-Oncology Advances, 2023, doi:10.1093/noajnl/vdad024.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d94e7419247.html
这个lncRNA突变让她感觉不到疼痛、焦虑和恐惧,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2023-05-29 生物世界
研究团队发现,FAAH-OUT能够调控FAAH的表达,导致FAAH的酶活性水平显著降低。除了导致感觉不到疼痛以外,该研究还确定了其影响伤口愈合和情绪的分子途径,这些途径都受到FAAH-OUT的影响。 图中这位名叫乔·卡梅伦(Jo Cameron)的女士,拥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超能力”,她的一生中经历过骨折、手术和分娩,但她却感觉不到这些疼痛,甚至完全不需要止痛药,而且,她还不会感觉到焦虑、恐惧和不适。 2013年,乔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髋关节退行性变,一年后她接受了手术,令医生惊讶的是,她在术前和术后都没有感觉到疼痛。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研究人员在 Brain 期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FAAH-OUT-associated human pain insensitiv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乔·卡梅伦(Jo Cameron)携带的一种 lncRNA FAAH-OUT 的基因突变导致其几乎没有疼痛感、伤口愈合更快,而且不会感到焦虑和恐惧的生物学基础。揭开这种罕见基因突变背后的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止痛药带来了新希望。 生活在苏格兰的乔·卡梅伦(Jo Cameron)在一次大手术中被医生注意到没有疼痛感,于是她被推荐给了伦敦大学学院的疼痛遗传学家。经过6年的寻找,发现乔携带了一种lncRNA FAAH-OUT 的罕见突变,是导致她如此与众不同的原因。 研究团队发现的乔的基因组中含有FAAH-OUT的区域,实际上是以前被认为没有功能的“垃圾DNA”,转录成为一段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而这项研究显示,它可以调控FAAH(脂肪酸酰胺水解酶)的表达,而FAAH是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eCB)系统的一部分,在内源性大麻素的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与疼痛、情绪和记忆有关。 具体来说,FAAH-OUT lncRNA转录的中断,会导致FAAH启动子内DNMT1依赖性的DNA甲基化。此外,FAAH-OUT还包含一个保守的调控元件FAAH-AMP,它作为FAAH表达的增强子。因此,FAAH-OUT的突变导致了FAAH表达的显著下调。 研究团队进一步尝试解析FAAH-OUT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工作的,这是能够利用这种独特的生物学原理进行药物开发等应用的第一步。研究团队在细胞水平上进行CRISPR-Cas9基因编辑实验,模拟这种突变对其他基因的影响,进而分析基因的表达,看看哪些基因在与疼痛、情绪和愈合有关的分子途径中是活跃的。 研究团队发现,FAAH-OUT能够调控FAAH的表达,导致FAAH的酶活性水平显著降低。除了导致感觉不到疼痛以外,该研究还确定了其影响伤口愈合和情绪的分子途径,这些途径都受到FAAH-OUT的影响。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对来自乔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了研究,以探索FAAH-OUT-FAAH信号轴对其他分子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FAAH-OUT除了抑制FAAH以外,还有其他797个基因被激活,348个基因被抑制。其中包括与伤口愈合相关的WNT信号通路的改变,以及与骨再生相关的WNT16基因活性的增加。其中两个被改变的关键基因是BDNF和ACKR3,前者与情绪调节有关,后者表达一种阿片受体,能够抑制阿片类药物的镇痛和抗焦虑活性。这些基因变化可能导致乔·卡梅伦感觉不到焦虑、恐惧和疼痛。 论文通讯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的 James Cox 教授表示,最初发现乔·卡梅伦独特表现的遗传根源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而现在这些发现真正开始变得有趣,通过精确地了解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开始解析其中涉及的生物学机制,为药物发现开辟了可能性,有朝一日可能对患者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bd5e7372549.html
Cancer Cell:何川/罗成等发现抑制YTHDF2可增强放疗的抗肿瘤疗效 2023-05-29 生物世界
目前,50-60%的癌症患者采用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RT),尽管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很多患者由于耐药或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放射增敏治疗策略一般集中在抑制DNA修复或增加 目前,50-60%的癌症患者采用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RT),尽管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但很多患者由于耐药或转移而导致治疗失败。放射增敏治疗策略一般集中在抑制DNA修复或增加DNA损伤上,其中免疫环境对治愈性至关重要。临床前数据表明,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单独或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具有免疫刺激作用。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启动免疫检查点阻断与IR联合疗法。然而,目前治疗效果有限,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疗法的协同作用机制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索。 研究表明,髓系抑制细胞(MDSC)已成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关键负调节因子,且肿瘤浸润的MDSC可能是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疗法产生抵抗的原因。基于此,目前有一些临床试验旨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调节MDSC以增强免疫治疗,但仍没有成功案例。 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mRNA的修饰,主要调控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m6A主要由RNA甲基转移酶(writer)—METTL3/METTL14、RNA去甲基化酶(eraser)—FTO和ALKBH5动态调控,随后由“阅读子”(reader)—YTHDF1/2/3和YTHDC1/2识别调节RNA代谢。研究表明,YTHDF2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周期进程,应激反应等,并与多种肿瘤生长有关。然而,YTHDF2在免疫细胞中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在放疗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尚未被深入探讨。 2023年5月25日,芝加哥大学 Ralph Weichselbaum 教授、何川教授、Hua Laura Liang 教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罗成研究员等在 Cancer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YTHDF2 inhibition potentiates radiotherapy anti-tumor efficac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YTHDF2可作为放疗和放疗/免疫联合疗法的潜在靶点,提出了通过抑制YTHDF2来增强临床放射治疗效果的新策略。 该研究发现,电离辐射(IR)在小鼠模型和人体内均可诱导免疫抑制性MDSC扩增和YTHDF2表达。IR介导放疗后,表达YTHDF2的MDSC群体增加,这与放疗后的转移进展有关。因此,研究人员猜想YTHDF2的增加是影响放疗效果的原因。 于是,研究人员通过构建Ythdf2敲除小鼠模型,发现IR后,Ythdf2的缺失可改变MDSC分化,抑制MDSC向肿瘤转运,并减弱其抑制功能,增强了抗肿瘤免疫,从而增强了局部肿瘤IR的功效。进一步,研究人员发现,IR诱导的YTHDF2表达上调主要依赖于NF-κB/RELA信号通路。反过来,上调的YTHDF2通过直接结合并降解编码NF-κB信号负调控因子(Adrb2、Metrnl和Smpdl3b)的转录本,导致NF-κB活化,从而形成 IR-YTHDF2-NF-κB回路。这些都表明,可以通过抑制YTHDF2来提高抗肿瘤免疫和放疗效果,其有望成为临床放射治疗的新策略。 抑制YTHDF2提高放疗抗肿瘤效果的作用机制 为了进一步证明YTHDF2是潜在的改善放疗和RT/免疫联合疗法的靶点,研究人员通过靶向YTHDF2开展化学干预研究。基于建立的化合物高通量筛选方法,开展了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并获得了YTHDF2的活性化合物DC-Y13。通过结构改造获得了化合物DC-Y13-27,其可以在体外直接结YTHDF2蛋白并抑制其与m6A-RNA的结合。此外,DC-Y13-27在小鼠上与敲除YTHDF2类似,不仅可有效提高的IR疗效,而且提高了IR与PD-L1抗体联合治疗的抗肿瘤效果。抑制YTHDF2克服了MDSC诱导的免疫抑制,不仅可以改善局部肿瘤治疗效果,还可以抑制肿瘤转移。 YTHDF2抑制剂DC-Y13-27的发现及其对放疗和免疫治疗疗效的提高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结合基因干预和化学干预手段,揭示了m6A“阅读子”YTHDF2的抑制在改善放疗和放疗免疫检查点联合治疗效果的调控机制,并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靶标。该研究获得的YTHDF2小分子抑制剂,不仅为YTHDF2的功能研究提供探针工具,同时也为靶向YTHDF2的药物开发提供先导结构,促进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转化。 芝加哥大学的Ralph Weichselbaum教授、何川教授和Hua Laura Liang教授及上海药物所罗成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芝加哥大学Wang Liangliang、Dou Xiaoyang和上海药物所陈示洁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还得到上海药物所蒋华良院士和周兵研究员的支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重大研究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资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2dee737614f.html
我国将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 2023-05-30 光明日报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顾天成、董瑞丰)医疗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石。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在内的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 28项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三大主要内容。在基础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将着力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在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方面,将指导医疗机构提升全诊疗流程的质量安全;在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将探索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强化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5个专项行动包括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破壁”行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患者安全专项行动和“织网”行动。通过实施以上专项行动,对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病历内涵质量、患者安全管理、质控组织体系建设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 此外,行动计划还要求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靠前领导,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强化基础医疗安全管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日常监测、分析和反馈,推动行动顺利开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767.html
2023-05-3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孙红丽)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印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维度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和5个专项行动。 《行动计划》明确,利用3年时间,在全行业进一步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多元共治机制,进一步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3大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夯实结构质量。围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以及医务人员、药品器械、医疗技术等核心要素指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完善落实,并着力加强急诊、门诊、日间、手术、患者随访等薄弱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 二是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围绕日常诊疗行为、患者评估、三级查房、合理用药、检查检验、病历质量、会诊行为、急难危重患者救治、患者安全管理、护理服务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指导医疗机构提升全诊疗流程的质量安全。 三是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一步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探索建立“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并在工作中强化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作用,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 同时,《行动计划》设立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破壁”行动、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织网”行动5个专项行动,就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疾病为链条”的诊疗模式、病历内涵质量、患者安全管理、质控组织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也是本次行动的核心任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9/c14739-40001513.html
天津养老人才共建基地揭牌 2023-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天津5月29日电 (记者龚相娟)近日,天津市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仪式暨养老人才共建基地揭牌仪式在天津理工大学举行。活动由天津市民政局与天津理工大学共同举办。 此次活动标志着天津市培养高层次社工人才培训计划正式启动。培养计划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培养民政领域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和养老人才,助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 天津市养老人才共建基地作为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老年学专业资源,天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研究等学科优势,共同培养养老领域专业人才,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科技创新,打造养老工作领域产教融合新范式。基地的功能包括本科层次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养老院院长培训、养老产业管理人员培养、老年社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741.html
如何科学预防近视(服务窗) 2023-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近视患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目前的研究表明,近视发展有两个高峰时段,一个是7—8岁,一个是13—14岁。”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李莉告诉记者。 一般而言,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良、眼部基础疾病等都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近视的发展和近距离用眼时间久、户外运动少有很大关系。科学预防近视,要从良好的用眼习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上做文章。 保证户外活动。李莉表示,有研究表明,增加每天日间户外活动时间,能够延缓眼轴增长、延缓近视出现。阳光下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眼部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脉络膜厚度,抑制眼轴增长,控制近视的发展。因此最好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建议青少年每天坚持至少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学龄前的儿童,可以增加到三四个小时的户外活动。 减少近距离用眼和电子产品使用。3岁以下儿童建议尽量避免使用电子产品。3—6岁儿童如需使用电子产品,要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 远眺是常见的缓解眼疲劳方法,双眼可以望向窗外的绿色植物、望向尽量远的地方。每次近距离用眼20分钟,要让眼睛远视6米外不少于20秒。此外,眼保健操、干净的毛巾热敷等方式,也可以帮助缓解眼部干涩疲劳的症状。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还要培养个人卫生意识和习惯,在学校、家庭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保证充足睡眠和饮食均衡,每天睡眠不少于10个小时,可以多食用胡萝卜、蓝莓等有益于眼健康的蔬菜水果。 李莉建议,儿童青少年每间隔6个月左右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在不同阶段,儿童眼健康筛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0—6岁是近视防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做眼健康筛查的时候可以了解孩子是否有远视储备以及远视储备量是否足够。一般在3岁时,如果有175度到200度的远视储备属于正常。如果在6岁时有125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8岁有75度到100度的远视储备,可以延缓孩子出现近视甚至不出现近视,降低近视发生率。 “眼部健康检查对儿童青少年十分重要。”李莉说,如歪头、眯眼、斜眼看东西等异常表现,可能会伴有弱视、斜视等视力问题,以及其他潜在的眼底病变,这些都需要尽早通过眼部筛查发现,以减少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的发生。 专家指出,一旦孩子近视,一方面要根据医生和验光师的建议,为孩子及时配戴眼镜,另一方面要注意日常用眼,延缓近视发展。每3—6个月复查视力、眼轴和屈光情况,动态了解孩子的近视进展情况,及时给予干预控制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740.html
用新技术建好医患沟通的桥梁(平行病历) 2023-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为整形外科的医生,充分了解患者诉求,并充分告知患者治疗方案以及最终可以达到的效果,是一切治疗成功的基础。 然而,在实践工作中,受限于患者和临床医生间不同的认知侧重,尽管医生花了很大力气试图给患者讲清楚讲明白,但在临床沟通过程中往往最终转变成医生一直讲、患者一直听的“上课”模式,或者患者反复问、医生反复答的“应对”模式。 花了时间和精力,却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自以为说得明明白白的医生和听得糊里糊涂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就可能埋下了医患矛盾的隐患。 为了让医患间的沟通更清楚明白,口腔颌面整形创伤外科把虚拟现实技术(AR)引入到了临床前的医患沟通中,让医生和患者通过AR技术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确定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高医患沟通的质量。 口腔颌面整形创伤外科诊治大量的颌面部畸形的年轻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在就诊前已在网络媒体上查询了大量的资料,有的还建群相互讨论,“传经送宝”。 有一名患者是程序员,存在面部畸形的他是一位标准的“理工男”,第一次就诊就把自己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和自己的想法源源不断地告知了首诊的医生。网上查到的资料真假参半,鱼龙混杂,导致他对面部整形手术存在大量误解。 在将患者的诉求详细记录后,医生留下了患者的面部照片、颅面部三维CT等资料,将其导入到专用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中,进行颌面部骨骼手术的三维虚拟切割,完成术前设计并将设计过程及结果导入到专门开发的增强现实软件中,然后,将患者约至术前沟通房间。 医生和患者均佩戴上AR眼镜,患者的虚拟手术模型立刻显示在了医生和患者的面前,通过对虚拟手术模型的操作,医生详细地对患者进行了手术方案地讲解和说明。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和普通屏幕显示的最大不同,是从三维立体空间、身临其境地感觉到颌面部骨骼术前形态、切割移动过程及术后效果。因为其逼真且细节毕现,医生很方便能纠正患者的一些错误的认识。患者也可通过对虚拟现实中的手术模式直观地表达自身的诉求。 在短短半小时的时间里,医患双方就对手术的方案和可预计的效果达成了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与患者沟通顺利、气氛和谐,十分高效。“现在的技术实在太厉害了。”摘下AR设备,身为程序员的患者由衷地感叹道。 医学人文不仅仅是一种对待患者的态度、做法或措施,更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把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带入到人文交流之中。AR技术的运用,填平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使医生和患者之间真正成为了共同与病魔战斗的伙伴,做到了手拉手、肩并肩,医患间的距离被拉近,大大提高了医患沟通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技术的使用正在逐渐弥合医生患者之间的裂痕,增强医患沟通,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亮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831.html
2023-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西安电 (记者龚仕建)过去大多需要“开胸劈骨”的心脏病患者,如今只需要在身体上开一个小口就能完成二尖瓣介入治疗。近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九八六医院联合实施二尖瓣成形术后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通过静脉血管将器械送入心脏,二尖瓣重度返流消失,还患者一颗健康的心脏。经查新,该例手术属于国内首例。 65岁的刘女士,10年前因间断胸闷、气短做过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手术,近期再次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心脏彩超显示,患者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瓣上大量返流,加之既往脑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症状,经多学科联合会诊,心血管内科医疗团队一致认为,刘女士属于身体较差的高危心脏病患者,开胸手术的风险极高,决定创新开展微创手术方式——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 5月5日上午,在超声指导下,手术团队让导管经患者股静脉进入,穿刺房间隔进入左心房、左心室,瓣膜夹先后3次位置调整,最终平稳释放。食道超声即刻复查,显示植入的瓣膜夹位置精确,该患者的二尖瓣反流面积下降至少量或无返流。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患者气促症状明显改善,于一周后康复出院。 “二尖瓣返流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此次治疗采用的手术方式无需开胸,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且术后恢复快,尤其适用于心功能严重受损、全身情况较差、不适合实施外科手术的瓣膜病患者。”九八六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慧主任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832.html
针对四种变异株!北京等地开始接种国内首款四价新冠疫苗 2023-05-29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近日从神州细胞公司获悉,由其研发生产的全国首款四价新冠疫苗已经开始在北京等地接种。这款四价疫苗针对的是奥密克戎等四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具有更广谱的保护作用。 新冠疫苗存在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这款四价新冠疫苗属于重组蛋白疫苗。去年年底,该公司的二价新冠疫苗已经率先接种。四价疫苗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级版。 与四价流感疫苗、九价HPV疫苗类似,四价新冠疫苗的这个“价”,意味着其针对四种变异株。神州细胞公司研发人员解释,四价疫苗活性成分包含四种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主要变异株阿尔法(Alpha)、贝塔(Bet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的重组S三聚体蛋白抗原,具有更好的广谱保护作用。 针对四种变异株!北京等地开始接种国内首款四价新冠疫苗 神州细胞公布这款四价疫苗的临床Ⅲ期疫苗有效性研究结 不久前,神州细胞公布了这款疫苗的临床Ⅲ期疫苗有效性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我国奥密克戎BA.5、BF.7和 XBB 等变异株流行期间,该疫苗在大于等于18周岁已完成新冠疫苗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人群中进行1剂加强免疫后,产生了针对奥密克戎及其各子变异株的良好保护效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其中,安全性方面,1针加强免疫的安全性良好,局部和全身系统性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主要为1到2级轻度副反应,未发生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有效性方面,1针加强免疫后14天至4个月,预防所有新冠病毒感染(含有症状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保护效力为82.4%;预防有任何症状新冠病毒感染的保护效力为79.7%。 对于各方关心的疫苗对奥密克戎、特别是XBB变异株的保护效力,神州细胞方面近日也对外称,临床数据显示,四价疫苗对奥密克戎BA.1、BA.5变异株等能诱导产生均一的、超高滴度中和抗体,对新型突变株BQ、XBB系列也能产生良好的中和效果。 今年3月,该疫苗被相关部门纳入紧急使用。记者获悉,这款四价疫苗已经在本市大批新冠疫苗接种点开始接种。市民可拨打当地疾控中心接种点电话咨询接种相关信息,或通过链接查询附近可接种四价疫苗的接种点。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I5T23M200001899O.html
2023-05-30 央视新闻客户端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家长科学理性为孩子选购儿童玩具、电子产品和儿童服装等商品,挑选游乐设施要把安全放到首位,让小朋友度过一个安全、放心、健康、欢乐的儿童节日。 购买儿童玩具,注意查看“3C”标识 给孩子购买电动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时,要注意查看“3C”认证标识,不要购买无检验合格证明、无中文标签、无生产厂名、厂址的玩具;要注意查看警示语及适用年龄范围,要根据儿童年龄段,选购合适的玩具,特别是为3岁以下儿童选购玩具时更要慎重,谨慎购买小零件过多的玩具,要按照警示语要求指导孩子使用玩具;对于盲盒类商品,家长要引导孩子理性选择,谨慎购买,避免其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还要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玩具。 购买电子产品,开启未成年人模式 给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时,要开启未成年人模式,不要提供家长身份信息给孩子进行实名认证;要管理好解锁指纹和支付密码,不将密码告诉孩子,并定期对支付账号进行检查;要加强对孩子的日常消费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孩子沉迷游戏、大额充值、直播打赏等。 购买儿童服装,记得做到“三个要” 为孩子购买儿童服装时,首先要查看商标、厂名、厂址、面料等标签内容,选择标识齐全的正规产品,购买3岁及以下婴幼儿商品时,一定要查看产品是否有“A类”标志、“婴幼儿产品”等字样,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服装分为三个级别,A类是婴幼儿用品,B类是可直接接触皮肤用品,C类是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其次要摸摸服装面料,感受服装面料是否柔软、舒适、透气,不粗糙,特别是注意有无锐利或易脱落的装饰物,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此外要闻闻服装是否有异味,为婴幼儿选购服装要尽量选择颜色浅的服装,贴身衣物,穿前最好洗一遍。 乘坐游乐设施,要把安全放到首位 带孩子在公园、游乐场等乘坐游乐设施时,要选择营业执照及有关资质齐全,按时完成检验,符合儿童身心健康的专业正规游乐场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身高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游乐项目;家长要引导孩子乘坐游乐设施前仔细阅读安全注意事项和相关警示提示;要提醒孩子游玩时有序排队,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做到文明游玩。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6Kfshx6hY
全面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正当其时 2023-05-30 北京青年报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提升患者体验,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近日联合在全国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并印发了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了完善预约诊疗、缩短手术等候时间等20项重点任务,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 尽管该方案的涉及面广,内容十分丰富,但概括而言,就是针对影响患者就医感受的突出问题,推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其中,各项措施环环相扣,又对整个诊疗环节进行了优化,形成完整的便民制度体系。 看病过程中等待时间过长是影响就医感受的首要问题。在诊室前等待叫号、在检查室门口等结果、在收费窗口前排队缴费、在治疗室前等待输液等,都需要花费患者大量的时间。此外,需要做手术的患者住院前几天还要做各种检查,导致手术等待时间过长,既影响了就医感受,又浪费了床位等医疗紧缺资源。 为此,方案明确,要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高预约的精准度;通过再造门诊流程,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通过“预住院”等方式,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相信这些举措将大幅度缩短患者在看病过程中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此外,就医过程繁琐也是影响患者就医体验的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小手术完全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但有时为了保险起见,仍然需要住院。再如,有些诊疗因临床路径不确定,诊疗路径可能会发生临时更改,患者不仅需要来回折腾,还因此做了不少不必要的诊疗,增加了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尤其是,虽然检查检验做到结果互认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但不互认的现象在个别医疗机构仍然存在。 针对这些现象,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推进检查检验互认,还有建立患者入出院服务中心,优化入出院流程,改善入出院服务,以及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等。这一系列举措意在简化诊疗过程,在化解“看病烦”的同时,也具有减轻诊疗费用负担的作用。 诊室拥挤、厕所脏乱、科室局部杂乱等则影响了患者在看病过程中的舒适度。优化门诊全流程布局,做到标识清晰易懂,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加强卫生间、候诊区等重点区域的卫生管理。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做好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以及配齐轮椅、平车、母婴室、尿布台等必要的便民设备设施。细节上的种种改进,才能聚沙成塔,有效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民众不仅要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要享受更加体贴的就医服务。在此背景下,下大力度全面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可谓正当其时。期待这次主题活动不仅能产生诸多实际效果,还能形成高度重视患者就医感受的服务理念,在医疗环境布局、诊疗流程设计、诊疗各环节衔接等方面,均能从患者视角出发考虑问题,科学设计,人性化布局,让患者的看病过程变得更舒心、顺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789.html
2023-05-30 人民网
人民网讯 联合国发文称,多年的战争给也门造成巨大灾难,当前该国有600万儿童面临严重饥饿危险,急需4.84亿美元,为也门儿童提供拯救生命的人道主义援助。 总部在迪拜的“阿拉伯电视台”报道说,世卫组织驻也门办事处在推特上警告称,“也门约600万儿童距离严重饥饿只有一步之遥,他们迫切需要紧急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周日宣布,迫切需要8000万美元,以便该组织继续向也门儿童提供救命的粮食援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3月下旬曾发布报告说,也门有1100多万儿童需要人道主义援助,其中220万儿童严重营养不良。报告强调,急需至少4.84亿美元,以在2023年继续为也门儿童提供拯救生命的人道主义救援。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也门办公室27日发布报告说,多年的战争给也门造成巨大灾难,尽管前段时间也门的粮食安全有所改善,但从目前总体形势看,从6月份开始,也门可能再次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态,因为预计需要援助的人口将增加。这种情况会持续到今年年底,也门仍然是世界上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6KLfjCNGq
2023-05-29 海外网
海外网5月28日电 据日本《每日新闻》28日报道,近期日本各地学校接连发生季节性流感集体感染。短期内流感感染人数明显多于往年,情况极其“异常”。除了日本政府调整感染对策后,民众防范意识降低外,专家认为,学生因新冠疫情而免疫力低下也是原因之一。 统计显示,日本东京及九州地区在5月份,平均1所学校就有30名以上流感患者。特别是东京的中小学校,5月以来集体感染情况严重。东京都调布市市立小学近期共105名儿童及教师感染流感,18日宣布停课。截至23日,东京都八王子市共5所中小学校分年级停课。东京都府中市共3所学校分班停课。府中市市教委负责人称,“5月份开始,流感情况就如此严重,这非常罕见。学校也对此很困惑。” 东京都市政府称,日本政府5月8日将新冠下调为“5类”传染病,与流感同级,此后人与人的交流活动更为频繁活跃,东京也开始频繁出现流感集体感染情况。数据显示,东京都每所医疗机构接待的流感患者在5月15日至21日期间翻倍增长,七成患者为14岁以下儿童。《每日新闻》称,按惯例来看,日本春夏交界之际一般流感感染情况不会如此严重,今年的情况很“异常”。 八王子市教委称,5月份为日本运动会季,不少学校举办体育活动,造成学生密集。此外,今年5月天气炎热,为防中暑,不少人摘下口罩,这也许是流感高发原因之一。还有专家认为,新冠疫情后学生免疫力低下,易感染流感。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5W7jUkSJ2
2023-05-2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27日报道,随着光污染加剧,夜空被照亮的程度逐年加强,20年后的人类仰望夜空,可能再也看不见恒星。英国天文学家马丁·里斯创立的“黑暗天空”跨党派小组近期发布了一份报告,呼吁制定严格的照明标准以阻止光污染危害。里斯说:“夜空是我们环境的一部分,不应该剥夺下一代观赏的权利。” 早在2016年天文学家就警告称,已有1/3的人类看不见银河系,20年后大多数星座都无法用肉眼辨认,对人类文化和科学均是巨大损失。德国地球科学中心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凯巴的研究表明,光污染正导致夜空以每年约10%的速度被照亮。根据这一速度,若今天可看到250颗星星的地方,18年后只能看到大约100颗星星。 动物也是光污染的受害者。海龟和候鸟需要月光引导,光污染让它们迷失方向。同时,趋光性虫类被人造光吸引,鸟类觅食愈发艰难。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5WJiihLbH
英国国民保健署被曝与脸书共享患者数据 2023-05-30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5月29日报道 据英国《卫报》网站5月27日报道,在未经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英国国民保健署(NHS)下属的多个综合医疗集团一直与脸书网站共享患者的医疗状况、预约和治疗情况等信息,尽管它们曾承诺永远不会这样做。 报道称,英国《观察家报》的一项调查发现,20家NHS医疗机构网站都有一个秘密追踪工具。多年来,该工具收集用户的浏览信息,并与科技巨头元宇宙平台公司(脸书的母公司)共享。这属于严重的侵犯隐私行为。 这些数据包括浏览的页面、点击的按键和搜索的关键词等细节。这些数据会匹配以用户的IP地址,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会与他们脸书账号的细节相匹配。 这一名为Meta Pixel的工具所提取的信息可以被元宇宙公司用于商业目的——包括改进其有针对性的广告服务。 数据是从访问数百个NHS网页的患者那里收集来的,网页涉及艾滋病、自残、性别认同服务、性健康、癌症、儿童治疗等等。 这些数据还包括网民点击按键进行预约、订购重复的处方、要求转诊或完成在线咨询课程的细节。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可能受到影响。 多个医疗集团说,它们最初安装这个追踪工具是为了监控招聘或慈善活动,并不清楚它们会向脸书发送患者数据。英国信息监管局正在调查此事。 在一个案例中,白金汉郡的NHS医疗机构与脸书共享了一名用户查看艾滋病药品手册的情况。该药品、该用户的IP地址和他的脸书账号,都被发送给了脸书。 利物浦一家儿童医疗机构,在用户访问有关性发育问题、危机心理健康服务和饮食失调的网站页面时,也会把详细信息发送给脸书。用户点击按键订购重复药品的数据也被共享。 报道称,这些发现引起了隐私专家的恐慌,他们说,这表明,违背数据保护和患者保密的行为可能极为普遍,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艾伦·图灵研究所伦理学部门主任戴维·莱斯利教授说,NHS向第三方传输数据,可能损害与患者之间“微妙的信任关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6L4BkqKUA
2023-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如何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是全社会必须答好的一道考题。学生和家长对近视问题有哪些困惑?各地相关部门出台了哪些防控近视的政策措施?学校如何在防控青少年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版今起推出“防控青少年近视大家谈”系列报道,邀请学生、家长、政府部门和学校负责人、医疗与教育专家一起探讨,对近视防控建言献策,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编 者 作为学生和家长,在近视防控中面临哪些困惑?有哪些经验和建议?近日,本版联合本报健康客户端,共同发起“防控青少年近视网络调查”,就近视发生的年龄段、成因和防控方法向学生和家长征集意见、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轻度近视(近视度数小于等于300度)的人数最多,占到了调查参与者总数的38.76%,其次是中度近视(近视度数为301度至600度),占比为29.45%,重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占比9.32%。值得注意的是,四成多调查参与者(42.22%)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近视,29.21%的调查参与者在初中阶段近视,高中阶段为15.35%。 调查发现,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在所有因素中被选择次数最多,占比达到63.16%。其次是看书、写作业姿势不正确和看书、写作业时间过长,分别占比55.05%和46.51%。此外,户外锻炼时间少也是导致近视的原因之一,占比为44.95%。 面对近视,大家选择如何进行防控?调查发现,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和保证充足睡眠是使用比例最高的两种方法,占比分别为76.74%和74.82%。同时,也有不少参与者选择经常做眼保健操和饮食改善来防控近视,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3.51%、56.19%。 在开展网络调查的同时,本报记者也在多地采访学生和家长,请他们谈一谈近视防控的想法、做法。 中小学生—— “我很想守护好这扇‘窗户’” 这两天,家长王宇有些担忧——学校近期组织开展了视力检查,孩子王彦博的视力有所下降,王宇打算尽快带孩子到三甲医院专门做一次系统检查。 王彦博目前在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每半年,王宇都会带孩子到医院做一次视力检查。“上一次去做检查时,医生就提醒说孩子的远视储备已经接近临界值,要引起重视,没想到孩子的视力真的下降了。”王宇说。 王彦博的同学李阳在二年级上学期就戴上了眼镜。李阳说:“自从戴上了眼镜,上体育课特别不方便,运动时眼镜经常会戴不稳,影响上课。一次班上同学一起打篮球,一个球飞过来直接砸到我眼镜上,不仅砸得脸很疼,还把我的眼镜砸变形了。我挺担心眼镜的度数会上升,而且镜托会有压痕影响美观……” 王彦博和李阳所在班级的53名学生中,有9人因为近视戴上了眼镜。说起预防近视的重要性,王彦博说:“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我们的眼睛保护。学校在每天早上的第三节课后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后,都要组织同学们做眼保健操;每周老师都会给我们调整座位,也会在上课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坐姿。学校开设了健康课,老师会在课上跟同学们讲授一些保护视力的内容,让我们意识到保护视力非常重要。” 刘益帆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所中学的九年级学生,她从小学六年级便开始戴上近视眼镜。 她坦言,现在班级30余人,近视的同学将近一半。“这几年,因经常线上上课和学习,电子产品使用更多,感觉更离不开眼镜了。”刘益帆说着托了托镜架。 对刘益帆来说,戴眼镜给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天凉时戴口罩,镜片上总有哈气影响视线,镜片每天需要清洗也挺麻烦,耳朵和鼻梁骨也总受压迫,会难受。” 长春市第八十七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学生徐祥谦也感受到近视的烦恼:“我对科技、军事比较感兴趣,喜欢看这方面的书和影片。之前看书入迷的时候会一连看上好几个小时。近视之后,在看书时会更加注意时间和坐姿,妈妈会提醒我注意阅读时间,常常读到感兴趣的地方却不得不中断。” 徐祥谦在四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感觉看东西有些模糊。在医院检查后,眼科医生判断徐祥谦有近视的趋势,自那时起他就戴上了眼镜,“最开始检查时医生建议配50度的镜片,现在度数不断增长。半个月前刚去复查,已经要配175度的镜片了。”= 如今,徐祥谦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作息时间,注意用眼时长,每天在校会按时做眼保健操。但他感觉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逐渐增多,对于如何在保护眼睛与保证学业之间做好平衡,他还是有些困惑,“老师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很想守护好这扇‘窗户’。” 大学生—— “本以为成年后近视程度不会继续增加了” 吴倩(化名)和刘叶都是武汉大学的大三学生,两人都已经习惯了戴眼镜。 刘叶读中学时,不少同学牺牲户外活动和休息时间来埋头读书,戴眼镜也成为普遍现象。刚上高中时,刘叶还是班级里少数不近视的同学,“后来升学压力更大了,我慢慢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上到底写的什么。”最终,刘叶戴上了一副一两百度的眼镜。吴倩则是因为从小近距离看电视,在小学一二年级时看远处的东西就渐渐吃力,四年级开始佩戴近视眼镜。 上大学后,没了家长和学校的监督,刘叶有时一天超过12小时都在使用手机和电脑,看书、写作业、追剧、聊天……吴倩也坦白,自己习惯了在熄灯的宿舍熬夜摸黑看手机。读大学不到三年,刘叶和吴倩的近视度数都涨了一两百度。 “本以为成年后近视程度不会继续增加了。”北京城市学院学生潘小羽也没想到读大学后近视程度居然加深了。 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潘小羽认为保护视力不只是中小学生的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重视起来:“对大学生来说,现在就业压力大,一些行业对视力会有特殊要求。如果因为近视导致无法从事某种职业,确实比较遗憾。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戴眼镜会影响自己的颜值、形象,会选择佩戴隐形眼镜,虽然美观了,也给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在武汉大学就读的罗莹(化名)和白露没有近视。谈起预防的秘诀,两人分享了从小学习的“加减法”。 “加法”加的是护眼行为。得益于罗莹和白露父母的言传身教,无论是看书还是写字,两人都习惯了坐直身子拉远距离。晚上需要使用手机时,罗莹会开着寝室灯或床上夜灯用眼,平时看见一些爱眼小贴士也会默默记在心里,有意识地在用眼20分钟后眺望远方与绿色。 “减法”减的是用眼时长。大学前,白露就习惯早睡早起,按时按质完成眼保健操与户外体育活动。上大学后,手机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用眼负担也大幅增加。为了预防近视,除了时常做眼保健操,白露还有意识地减少了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带手机上床睡觉,尽量不做“低头族”。 学生家长—— “保护孩子视力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努力” 如今,家长们愈加重视孩子的视力保护。在王彦博家中,王宇和妻子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次数,每周只能在周末两天看电视,每天不能超过40分钟。此外,王宇还给孩子购买了学习桌、护眼学习台灯、坐姿矫正器等,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来做好孩子的视力保护。 医生建议要加大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学习和使用电子产品。但王宇也坦言,随着孩子升入高年级,学习时间的增长、一些学习任务也需要借助电子产品来完成,孩子近视的风险还是会增加。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的赵海洲发现孩子近视后,随之而来的困扰越来越多。“现在孩子学业压力不小,每天需要看大量的书籍、资料,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既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也希望孩子有好视力。平时尽可能地提醒孩子注意用眼卫生,要适当休息,要注意坐姿等等,但提醒多了,孩子也有点不耐烦。” 孩子近视往往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销。赵海洲告诉记者,不仅有定期检查、更换眼镜的费用,现在为了让孩子在上网课时看更大的屏幕,他还特意购买了平板电脑。考虑到孩子佩戴眼镜进行运动的不便,他还想给孩子配一副专业的运动眼镜。 北京家长李英的孩子在四年级时视力出现下降情况,刚开始的时候比较轻微,眼睛偶尔出现酸涩感,随后是上课时看黑板有模糊的情况,为了看清楚而揉眼或者将眼睛眯成一道缝。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去医院检查视力后,配了近视镜。刚开始,李英的孩子因为担心戴眼镜不好看而被同学取笑,有时宁可看不清黑板的板书也不戴眼镜,后来才慢慢适应。 对孩子近视的情况,李英有些惭愧:“当孩子出现视力下降的时候,作为家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孩子之前视力一直没问题。直到孩子视力进一步下降,才去医院做了检查。” 赵海洲在与其他家长交流中还发现,不少家长是在得知孩子视力下降后觉得不是啥大事,直接带孩子上眼镜店配眼镜,“这反映出部分家长对防控近视的重视不够,希望能加强关于视力保护的宣传,比如线上线下的科普讲座等,提高家长和孩子对保护视力的重视程度,知晓更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 “保护孩子视力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努力,例如学校在教学设备采购中可尽量选择护眼不伤眼的电子设备,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对于正规科学的护眼项目进行引导推荐。”王宇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739.html
2023-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 本次主题活动从患者视角出发,围绕看病就医全流程,提出6个方面共20条具体举措,力争用3年的时间,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二级及以上医院应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 在提升患者诊前体验方面,通知要求,完善预约诊疗制度。二级及以上医院应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预约诊疗精准度 一是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有效证件的预约,落实分时段预约,推行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等多种预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号源量,为医患沟通预留充足时间。 二是推广诊间、跨科、复诊、诊疗团队内、医联体内等多种预约模式,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一定比例号源,发挥家庭医生在预约转诊、预约检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服务连续性。 三是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分诊系统,并与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形成智能问诊—分诊—预约—病史采集流程。 四是优化预约诊疗平台,推行实名制预约,加强退号、失约管理,严厉打击“号贩子”。 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医疗机构可对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经评估符合住院指征、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办理“预住院”,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术前检查检验,缩短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 鼓励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 在提升患者门诊体验方面,通知要求,再造门诊流程。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一是压缩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等环节,缩短患者在门诊的等候时间。二是加强引导,明确当日检查检验结果回报患者的接诊流程,简化需要多次门诊诊疗、护理的流程,减少无序流动。三是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 通知提出,医疗机构应运用新技术、新理念,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检查检验预约、投诉建议受理、便民设备租借等服务,帮助患者熟悉就医流程。 二是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立门诊MDT岗,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 三是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等新型门诊,提供更加丰富的门诊诊疗服务。 四是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医医疗机构要总结推广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弹性安排门诊时间,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 六是鼓励家庭医生为符合条件的签约人群提供适宜的服务。 构建立体化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在提升患者急诊急救体验方面,通知要求,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优化院前急救服务流程,提升120呼叫定位精度,缩短呼叫反应时间。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常备力量与机动力量建设,积极构建立体化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能力。 同时,加强院前院内衔接。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中心建设,建立急诊急救高效衔接的流程,搭建患者数据院前院内实时交互信息系统,提高急诊急救服务效率。 最后,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一是建立健全急诊患者分级救治模式,坚持“就急、就重”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建立分级救治流程,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后补手续”。 二是探索构建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救治“三通三联”一体化救治模式,形成救护车直通导管室、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的流程,联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的抢救绿色通道。以急诊为平台,建立急危重症患者多学科联合救治机制。 三级医院普遍建立日间手术管理制度 在提升患者住院体验方面,通知要求,完善住院医疗服务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制度,三级医院普遍建立日间手术管理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拓展日间医疗服务范围并完善相关制度。 二是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丰富临床路径覆盖病种数量及内涵,在医联体内建设一体化临床路径。 三是全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资料的互通共享,加强检查检验相关专业质量控制和管理。 四是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应当以中医治疗为主。 通知提出,加强住院患者综合服务。鼓励三级医院积极探索建立覆盖门急诊和住院全流程服务的疼痛管理新模式。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推广普及分娩镇痛等疼痛管理模式。 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 在提升患者诊后体验方面,通知要求,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以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下沉专家、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资源,为网格内居民提供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联体内诊疗信息共享,探索建立智慧医联体。 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和随访计划,建设基于患者服务为核心的多途径智能随访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便捷专业的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并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供就诊绿色通道,为患者诊后提供更好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随访平台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互动。 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通知要求,改善贯穿医疗服务全程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 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强化责任制护理,严格落实分级护理、查对等护理核心制度。扎实做好基础护理,规范实施护理专科技术,提供身心整体护理。鼓励医疗机构为有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推动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 加强医疗机构人文建设。一是二级及以上医院应建立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部门和岗位,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涵,推动医务社工服务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二是弘扬崇高职业精神,规范医疗机构内服务用语、行为,增强医患沟通意识和能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830.html
蹒跚学步萌萌哒?警惕孩子的异常步态 2023-05-30 北京青年报
小宝宝初学走步,各种各样的行走姿态都显得憨态可掬。不过,诸如“八字步”、“鸭子步”、“剪刀步”、“踮足步”、“跟行步”等等这样异常步态,通常提示小朋友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或后天疾患。家长们一定要重视,不要想当然认为宝宝大点了,自然就走得利落了。这些异常步态,及时到门诊就医并尽早进行相应的康复指导训练,可避免继发性步态障碍。 一般情况下,幼儿在1岁~1岁半之间开始扶物行走,随着年龄增大,其步态开始接近成人,到7岁时趋于成熟。家长们通常会发现,学步期的小朋友会使用一种“高度保护”姿势,即双肩外展、双腿分开走路,从而使身体重心下移,更为稳定。大约3岁左右,这种现象逐渐消失。 但由于遗传、妊娠期并发症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儿骨骼容易发生异常而导致一系列异常姿势和步态,例如涉及到行为习惯、生长发育、教育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受到多种疾病的影响,及早发现这些异常对其后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以下五种异常步态,便于家长及时辨别。 八字步 指的是小儿在走路时两脚分开像“八字”。“八字脚”步态很难看,不仅姿势不正,且走路时较费力、平衡感也较弱,给运动带来不便之余,还容易使鞋子变形、变坏。 鸭子步 是一种病理的步态,这种步态的患儿,在走路时躯干两侧摇摆,使对侧骨盆抬高来带动下肢提足前进;每往前走一步,躯干就要向对侧摆动一下,看上去就像鸭子在行走,故称“鸭子步”。 这种步态多见于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且年龄越大,跛行越明显,成年后容易形成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疾病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往往表现为左右摇摆,形似鸭子,往往是由于臀中肌无力和下肢的近端无力所造成的。 剪刀步 指的是步幅小而慢,表现出双腿僵直,两脚向内交叉,两膝靠近,呈剪刀状的步态。这种步态多见于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即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足下垂及内翻,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呈典型的“剪刀式”步态。 患儿如有早产史、高热惊厥、抽搐等病史亦可导致此步态。 踮足步 常见于马蹄内翻足患儿,部分患儿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部分患儿则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如脑瘫、脊髓脊膜膨出等。 跟行步 患儿表现为足跟不能自由抬起,常需依靠外展下肢,过度屈髋屈膝,以使下垂的足离开地面。这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瘫痪所引起的。 家长如发现宝宝有以上几种异常步态,请及时前往医院门诊就医,科学就医,明确诊断,为下一步尽早康复争取时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812.html
2023-05-30 北京青年报
随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这种精神疾病名称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词汇,近几年常有人称因为某事自己PTSD了,比如“上班上到PTSD”。上班真的会导致应激吗?真正的PTSD患者表现是怎样的?如何判断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患上这个病?确诊后我们又能做点什么? 能说出自己“应激”的 一般不是真障碍 能说出“上班上到应激障碍”的人一般不是真的PTSD患者,因为如果确实患有PTSD,创伤带来的巨大痛苦让当事人很难再向旁人做出表达,因此这种说法更多只是一种调侃。 不少真正的PTSD患者曾经经历、目睹死亡,或者受到过死亡威胁,又或是曾经严重受伤、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常见于退伍军人、战争受害者、自然灾害受害者、重大犯罪事件亲历者等。特定事件导致患者痛苦超过一个月才可能被确诊为PTSD。 不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事件,如家庭暴力、情感忽视、遭遇性侵、亲人的突然离世等同样可能导致应激障碍或者埋下患病的种子,在日后受到刺激时引发应激,需要引起重视。 真正的应激障碍 有四个典型表现 能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往往有四种表现,即闪回、回避、警觉性增高、负性自我评价。 闪回 某些场景会导致痛苦记忆重新浮现在眼前。比如:看到家暴相关的新闻之后,童年被虐待的经历总是浮现在眼前;提到过世的亲人,就会不断回想亲人在自己面前死去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某种特定刺激后,夜晚会梦到某个特定的痛苦经历或场景,也是闪回的一种表现。 回避 避免接触和自己的创伤相关的一切东西。比如:刻意避开自己曾经目睹过车祸、跳楼等意外的场所,哪怕给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警觉性增高 过度警觉,对某些细节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或是突然情绪激动、暴躁。有些PTSD患者每次听到电话铃声响都会惊跳而起,还有些患者在朋友拍他肩膀想打招呼的时候突然暴跳如雷。 负性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评价很糟糕,认为自己没有任何优点,不值得别人同情、不配活下去。 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可能就是患上了PTSD。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符合以上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经过相应的检查评估后方能确诊。 药物+心理治疗 PTSD患者有望痊愈 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患有PTSD也不必惊慌,只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有希望痊愈。 对于PTSD患者通常可采用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的方式,服药至少持续一年以上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症状,心理治疗的次数和频率视情况而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给予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更多或者更高质量的陪伴,保证患者日常生活规律,在患者情绪相对稳定、与外界沟通相对顺畅的情况下,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学习、工作,尽量让患者的生活保持在可控、规律的状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808.html
以改革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大家谈·一起来想一起来干(17)·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2023-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本期大家谈,我们邀请3位专家学者,聊一聊如何促进“三医”协同发展,为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集智献策。 ——编 者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实现各司其职又彼此支撑,是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 以系统观念推进“三医”协同发展,在认识层面上,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顶层设计上,要构建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注重政策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在实践层面上,要着重化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比如,在医保战略购买中,要更好协调老百姓就医可及性和满足临床需求、鼓励医药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索按绩效付费的支付方式,努力在医药服务优质高效供给和医保可持续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要发挥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紧盯发展所需,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三医”运行机制。坚持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福祉。 近年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医防融合深入发展,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等机制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有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朝“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方向发展,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医防融合不仅是对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就医理念、就医秩序的深刻调整,也是整合优化基层医疗资源的有效手段。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推动医防协同、融合,实现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融合,有助于破解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全科医生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 医防融合,也是推动“三医”协同发展的具体抓手。现阶段,建议重点从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已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保政策支持的疾病入手,以重点慢病防治为主要切入点,为居民提供“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健康服务。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推动医防融合更好落地见效,更多人将因此受益。 关于促进“三医”协同,福建三明医改是典型案例。当地推动“三医”归口管理,狠抓“管好医院户头、斩断药品抽头、激励仁心笔头、用好基金寸头、减少病人床头、延长健康年头”系统化举措,有效整合了区域医疗资源,推动形成了健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医防融合机制。 从三明医改实践看,只有建立医保、医疗、医药相协同的治理体系,才能形成保障人民健康的合力。过去,由于医疗卫生系统条块分割等问题,医改难以集中力量实现有效治理。比如,尽管全民医保快速推进,但由于不少地方的医疗服务体系仍倾向于创收取利,由此造成过度医疗检查、过度用药和过度治疗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百姓的就医体验和身体健康,还增加了医保支付负担。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关键就在于以改革促协同、以改革强治理,从根本上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医改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药品耗材集采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成效持续显现。下一步,着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必能形成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强大合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前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738.html
2023-05-30 北京青年报
相信大家对“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都不陌生。有些人会信以为真,在右眼跳时惴惴不安,担心是不是有坏事降临。左眼跳时则心中暗喜,盼望自己有好的财运。 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眼皮跳动有时确是能够暗示身体健康状况,甚至成为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 大多数的眼皮跳不必担心 人们所说的眼皮跳,其实并不是皮肤在跳,而是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受到过度刺激,出现不自主的收缩,随之牵动眼部的肌肉和表面皮肤颤动,人就会感觉好像是眼皮在跳。 许多人可能都出现过这种现象,大多数都是生理性的。其特点是一过性、间歇性,发作时间短,跳动幅度小,并且多为单侧眼皮跳动。 这种现象在用眼过度、精神紧绷、睡眠不足、劳累时发生概率较高,会直接刺激我们的眼部神经,出现短时间的不自主收缩,引起眼皮跳。在适当休息、消除压力、保证足够睡眠后,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或者可以用热毛巾敷一下眼睛,用手轻轻在跳动点按摩,也能帮助缓解症状,不需要用药。 跳动伴痛痒发红 首先考虑眼部疾病 除了上述情况以外,眼皮跳虽然不能预知吉凶祸福,但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存在一些病理性的情况。 眼皮跳,首先会考虑到眼部疾病,当眼睛出现结膜炎、角膜炎、倒睫等情况后,会造成眼皮跳,并且可能伴眼睛发痒、疼痛、发红、流泪等症状。 另外,如果眼睛屈光不正,比如近视、远视、散光,或者是配戴的眼镜度数不合适,也会使眼部肌肉不自觉地紧绷,引起眼皮跳。 如果眼皮跳的情况持续时间长,幅度大、频繁出现,并且伴有其他症状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这样的跳动或是面肌痉挛前兆 神经系统疾病也是造成眼皮跳的一大原因,最常见的就是面肌痉挛。此外,Meige综合征以及一些颅内病变,比如中风、肿瘤、囊肿、炎症等也会影响面神经的兴奋性,出现眼皮跳。 如果长期眼皮跳,并且扩大到嘴角甚至脖子,面部跳动的程度加重,有可能就是面部神经疾病的先兆,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面肌痉挛引起眼皮跳的特点 从医学的角度,面肌痉挛是一种疾病,其特点主要是一侧的颜面部发生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活动。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的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口角肌肉抽搐最引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这种病可因疲劳或者紧张加重,在讲话及微笑时较为明显,入睡后停止。少数患者病程晚期会伴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面肌部痉挛的病因 多数中年起病,女性多于男性。老年面肌痉挛的患者,多数由于血管硬化导致,大量吸烟喝酒,加重动脉硬化会更容易导致面肌痉挛。而年轻的患者多是由于血管发育问题,导致血管离面神经很近,所以面神经容易受到刺激。这种病病程缓慢,有时会影响生活质量,长时间的跳动,需要及时诊治。 面肌部痉挛的诊断 那么,长时间眼皮跳带动着面部抽动就能诊断为面肌痉挛么?首先,我们的医生都会问诊并让患者做表情来了解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医生通常会让患者抬眉、快速睁眼闭眼、龇牙以及鼓腮等,其实就是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就诊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医生会进一步结合安排相应的医学检查。比如,血管内与面神经关系的核磁,可以有助于发现血管是否临近甚至压迫患侧的面神经根,从而引起的疾病,进而诊断是否为面肌痉挛。 有类似症状面肌痉挛可以这样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以选择用药物控制,轻型的可用卡马西平等稳定神经的药物治疗,患者也可选择针灸理疗。 但对于面神经被临近的血管团压迫者,比较公认的根治方法还是通过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最好地达到治疗效果,症状也会立即消失。对于严重的面肌痉挛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保留住了“面子”,使患者重新“大笑”面对生活。 健康生活减少刺激可预防日常生活中,预防面肌痉挛,建议要避免冷空气刺激,注意防寒;保持健康饮食,避免辛辣、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还可多食清淡且富含维生素B1、B12的食品;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减少熬夜,规律生活;此外,避免情绪波动,心态平衡也很重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30/c14739-40001803.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