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5-26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

中老年人保养皮肤应注重“内外兼修” 2

高层动向 3

共建养老服务网,让老有所依 3

民政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将增至21个省份,覆盖中国总人口78.5% 4

疾控动态 5

全省输入性疟疾监测防制技术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5

科研动向 6

新方法让癌细胞死于压力 6

“数字桥梁”助瘫痪者自然站立行走 6

JAMA子刊:卡介苗或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保护作用 7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补充维生素D对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8

《自然·神经科学》:慢性疼痛第一次被“看见”了! 9

Cell:利用新型碱基编辑技术研究单核苷酸变异对人类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10

Nature子刊:甘振继/邵孟乐团队发现线粒体蛋白水解重排调控细胞命运转变新机制 11

西湖大学马丽佳团队开发全新深度学习模型,精准预测SpCas9/gRNA活性及特异性 13

舆情信息 15

中医理念拓宽了眼病治疗路径 15

《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16

今年招收6150名国家免费医学生 16

未来更“睛彩” 四川高考学子近视手术优免公益活动启动 17

重视医美的医疗属性 医美行业发起自律倡议 17

网友建议“临床专硕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同工同酬”,国家卫健委答复 18

网友建议“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和财政投入”,国家卫健委答复 18

国际爱肤日来临,专家提醒——关注内外抗衰  远离皮肤疾病 19

葡萄牙研发出登革热疫苗 有效率达80% 20

英媒:英国超八成河湖含有毒“永久性化学品” 20

植入“脑-脊髓接口”,一名荷兰瘫痪男子靠大脑控制再次行走 20

着力提高人口资源利用率(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④) 21

——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 21

三位80后这样投身养老服务业(人民眼·走近养老行业的年轻人②) 22

中高考季来临,特应性皮炎青少年患者如何应对? 26

热点追踪

 

中老年人保养皮肤应注重“内外兼修”

2023-05-25    新京报

 

皮肤疾病的发生还可能与情绪睡眠、饮食结构等因素相关。对于中老年人的“护肤”,建议“内外兼修”。

皮肤是人体的“面子”,如果出现问题,不仅影响美观,还有痒和痛的症状,而人体的“里子”之一——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也可能在皮肤上显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感染、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及皮肤肿瘤等方面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带状疱疹的风险陡然增加,给患者造成皮肤损伤和持久的并发症。

“免疫衰老”与中老年皮肤疾病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孙秋宁教授指出,临床常见的皮肤问题大致可分三类,即影响美观、痒和疼痛。不同年龄的抗衰需求也不尽相同,年轻人主要聚焦在抗痘、毛孔粗大、油性皮肤等影响美观的护理上,而中老年人由于皮脂分泌减弱、皮肤变薄、免疫功能衰退、皮肤屏障受损等,可能会出现瘙痒、疼痛等问题,例如老年性湿疹导致的瘙痒、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等,抗衰的需求会向健康管理方面逐渐倾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系统器官均发生变化,人体开始走向自然衰老进程。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鸣雷指出,免疫系统也会发生衰老,被称为“免疫衰老”,表现为免疫细胞种类及数量的变化以及分泌过多的促炎细胞因子等,导致躯体的防御和适应能力下降。免疫衰老是许多老年性疾病,包括一些老年性皮肤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调查发现,老年人在皮肤感染、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及皮肤肿瘤等方面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免疫衰老可带来4类老年人常见皮肤疾病:炎症性皮肤病如皮炎湿疹等,自身免疫皮肤病如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皮肤肿瘤如良性的老年疣/老年斑,恶性的黑色素瘤等,年龄超过50岁也要格外注意感染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春雷表示。

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有效措施

北京市海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高建明表示,中老年人50岁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会陡然增加,这些人群发病后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时间会很长。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数据显示,高达90%以上成人体内潜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高建明指出,带状疱疹会造成患者的皮肤损伤,还可能带来严重且持久的并发症,最常见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导致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严重者甚至意欲轻生。

截至目前,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镇痛、糖皮质激素等,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有限,防大于治。高建明建议,健康饮食、适度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注射带状疱疹疫苗,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这是特异性预防带状疱疹发病有效的措施。

此外,皮肤疾病的发生还可能与情绪睡眠、饮食结构和习惯、内分泌、免疫、遗传等因素相关。对于中老年人的“护肤”,高建明建议“内外兼修”,“外在,合理护肤保养可延缓皱纹等情况,内在要注重自身健康,关注‘免疫衰老’,注重提升内在的免疫力,除生活作息、合理运动和营养外,还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25/23/I5KCBFED00388AD5.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共建养老服务网,让老有所依

2023-05-26    光明日报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强调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意见》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的具体目标、工作原则、重点任务,对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做出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快速老龄化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亿,占全国总人口14.9%。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与小型化的家庭规模,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本养老服务工作。截至2022年年底,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综合补贴分别惠及3330.2万、546.1万、97.1万、67.2万老年人;全国1395万名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1万个,让基本养老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升,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须不懈推进。

  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随《意见》一同发布的《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的具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类型等,是基本养老服务的底线标准。作为创新性的政策举措,清单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主线,将现行有效的法规政策中设计的老年人服务项目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到基本养老服务的制度框架中,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基本养老服务政策的标准化,有利于对照查缺补漏、优化资源配置、全民共享成果,更为各地养老服务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民生保障制度的定型与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养老事业是公益性社会事业。当前,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服务供给与老龄化速度、多元化需求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相结合,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投向养老服务领域,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速增效。

  一方面,通过实现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协调发展,让老年人能够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享受机构提供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同时以社区微平台整合周边养老需求与服务供给,充分提升养老服务精准性,激励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不仅为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更注重老年人心理健康,将老年人护理扩展到健康教育、环境改造、技能培训等方面,通过扩大社会参与增强老年人的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此外,更要不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无论是健康照护师、职业陪诊师、助浴师等新职业的出现,还是老年用品、旅居养老、老年文娱产业的勃兴,都折射出“银发经济”的广阔前景。随着人才体系建设、服务质量水平的不断增强,养老服务产业也将为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拉动作用。

  当下,我国正处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应对该挑战的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未来,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老年服务,更要强化信息技术赋能,通过搭建养老数字化社会服务平台、提供智能化应急保障设备、加强对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等,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注入新动能,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5027.html

返回目录>>

 

民政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将增至21个省份,覆盖中国总人口78.5%

2023-05-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25日电 (记者 李京泽)记者25日从中国民政部获悉,在前期首批试点基础上,民政部拟进一步扩大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覆盖范围,全部试点地区将增至21个省(区、市),覆盖中国总人口的78.5%

当日,民政部举行扩大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介绍称,全国目前每年平均办理结()和补领婚姻登记证1800万对左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户分离现象较为普遍,长期外出工作、生活、学习的民众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不仅耗费时间、精力和财力,也带来诸多不便,民众对婚姻登记异地办理的需求十分强烈。

他说,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满足民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根据国务院授权,自202161日起,民政部在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5()部署开展了内地居民结婚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在江苏、河南、湖北武汉、陕西西安22市开展了内地居民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截至2023524日,试点地区累计“跨省”办理婚姻登记125247对。

王金华指出,按照国务院授权,此次扩大试点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将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西、海南、宁夏等11个省(区、市)纳入扩大试点范围,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二是第一批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5个原有试点省份继续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三是第一批江苏、河南、湖北武汉、陕西西安4个原有试点地区由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扩大为江苏、河南、湖北、陕西4个省份全域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四是浙江在第一批试点开始前就经过国务院批准开展了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全省通办”。这次将浙江由“全省通办”扩大为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王金华表示,调整后,试点地区为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共21个省(区、市),上述地区均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新纳入试点地区婚姻登记机关统一自202361日起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事项。原试点地区试点结束时间相应延后,与新纳入试点地区结束时间保持一致。

对于婚姻登记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全国通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在发布会上指出,要实现全国范围内通办,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婚姻登记条例》相关条款要进行修订,这是异地通办的法规依据;二是要有坚实的基础支撑,包括信息系统、婚姻登记数据、工作制度和流程、人员力量配置等,现在这两个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婚姻登记实现全国范围通办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待条件成熟后,我部将及时推动此项工作。”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30tGPAHwq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全省输入性疟疾监测防制技术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2023-05-25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提高全省输入性疟疾监测与防控业务技术水平,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于2023522-23日在杭州举办了全省输入性疟疾监测防制技术培训班,来自各市、县(市、区)疾控中心负责疟疾现场调查处置及实验室检测的业务人员共计12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浙江省疾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陈军虎研究员、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凌锋所长、阮卫副所长出席了本次培训班。开幕式上,蒋健敏副主任致辞,指出要做好疟疾等输入性疾病的各项防控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保障亚运会等大型赛事顺利举办。

培训内容涵盖了疟疾检测和溯源技术进展、传疟媒介鉴定技术、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工作要求、浙江省传疟媒介监测结果、跨境蚊传间日疟病例的调查处置、省级疟疾参比实验室复核情况、疟疾血片制作和疟原虫形态学鉴定技术等,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内容充实,有效提高了我省疟疾防控人员的病例处置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为我省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dqjs/wmg/azbyf/gzdt/202208/t20220824_13614.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新方法让癌细胞死于压力

2023-05-26    科技日报

 

  瑞典和法国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开发出一种能够杀死侵袭性脑瘤——胶质母细胞瘤的方法。通过用对接分子阻断细胞中的某些功能,研究人员可让癌症死于压力。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iScience》杂志上。

  癌细胞,特别是那些形成侵袭性肿瘤的细胞,就像高速行驶的失控列车,处于一种压力巨大的紧张状态。为了管理这种压力,癌细胞“劫持”了健康细胞用来调节蛋白质生产和处理它们产生的多余蛋白质的机制。

  瑞典哥德堡大学物理化学教授莱夫·埃里克森表示,他们现在已成功阻止了这种“劫持”,方法是在细胞中插入一种专门开发的分子,抑制癌细胞中这些被“劫持”的适应性机制,从而让癌症自我毁灭。

  利用超级计算机和先进的模拟技术,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分子,它可穿过保护脑组织的血脑屏障。这一突破适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研究发现,新物质和化疗相结合的治疗,足以彻底杀死肿瘤,同时还可防止复发。由于肿瘤被压迫致死,所有的癌细胞都消失了,在用小鼠进行的动物实验中,200天后癌症也没有复发。而在只接受化疗的对比实验中,脑瘤在100天后复发,并迅速生长。

  研究人员尚未发现新疗法的副作用。接受治疗的动物保持体重,没有明显的行为变化。虽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广泛的细胞测试表明,即使在非常高的剂量下,这种物质对健康细胞也是无毒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5037.html

返回目录>>

 

“数字桥梁”助瘫痪者自然站立行走

2023-05-26    科技日报

 

    《自然》杂志24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指出,一种能恢复大脑和脊髓间通信的植入装置,被证明能帮助手臂和腿部瘫痪患者自然站立和行走。该装置还被发现能促进神经恢复,患者在植入装置关闭后仍能使用拐杖行走。研究结果为恢复瘫痪后的自然运动控制力搭建了一个框架。

  脊髓损伤会破坏大脑与控制行走的脊髓区域之间的通信,导致瘫痪。对脊髓区域进行电刺激可以实现站立和行走,但患者腿部适应不断变化的地形的能力很有限。实现大脑和脊髓的数字化连接或能增加对肌肉活动时间和幅度的控制,让这些患者能更好地恢复对站立和行走的自然、自适应控制。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团队此次测试了一种脑—脊髓接口(BSI),这种接口由一个植入的记录和刺激系统组成,能让大脑和参与行走的脊髓区域连接起来。这个BSI能在几分钟内完成校准,可维持一年以上的稳定运行,包括患者在家中无人监督时。

  据患者报告,BSI能自然控制腿部站立、行走、爬楼梯甚至是经过复杂地形时的运动。此外,该BSI能促进神经修复,即使关闭BSI,患者也能重新掌握用拐杖在地面行走的能力。

  这一在大脑和脊髓间搭建“数字桥梁”的概念,或将有助于改善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的治疗。

  在脊柱损伤的所有并发症里,最严重的就是脊髓损伤。伤者可能瞬息间由健康人变成残疾人,身体失去正常功能,心理创伤往往也极为严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现在已成为医学界的一大课题。在本文中,科学家尝试用数字化的方式,打通大脑与脊髓之间的通信,重拾失去的运动能力。目前测试效果十分理想,但下一步仍要验证其是否适用于其他损伤部位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5039.html

返回目录>>

 

JAMA子刊:卡介苗或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保护作用

2023-05-25    生物世界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类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且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增长,老年化社会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预计到2050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增加至1.5亿以上。

卡介苗(BCG),是一种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疫苗,被用于预防肺结核。而它还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及其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目前也被推荐用于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而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使用卡介苗治疗与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的风险有关。该研究以:Association of BCG Vaccine Treatment With Death and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为题,发表于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

尽管之前已有研究表明卡介苗与痴呆风险降低之间存在联系,但这些研究受到规模、研究设计或分析方法的限制。为了进行更有说服力的研究,该研究团队对6467名被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进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其中3388名患者接受卡介苗治疗,另外3079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根据年龄、性别和合并症等因素进行匹配。

随访期间,接受卡介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02例和262例患者出现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两组发病率分别为8.8/1000人·年和12.1/1000人·年。分析显示,使用卡介苗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痴呆的风险降低20%有关。在7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这种保护性关联更大。此外,随访期间,卡介苗治疗组有751例死亡,而对照组有973例死亡,卡介苗治疗与死亡风险降低25%相关。

研究团队表示,像卡介苗这样的疫苗,如果被证明是有效的,将是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以人群健康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像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毁灭性疾病的完美例子。研究团队正在将重点转移到研究老年人接种卡介苗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临床试验中的潜在益处。

这项研究是发现了卡介苗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降低之间的关联,如果想进一步因果关系,找到其中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研究团队表示,卡介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可能起发挥了保护作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faae73520c3.html

返回目录>>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补充维生素D对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2023-05-25    生物谷

 

肥胖对维生素D的状态和代谢有重大影响,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被认为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风险。研究表明,循环中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身体成分呈负相关。25(OH)D目前被用来表示整体维生素D状态。这种关系主要是由于这种荷尔蒙的亲脂性,导致它在脂肪组织中稀释,无法发挥生物学功能。

肥胖儿童25(OH)D循环水平低的其他可能机制包括饮食摄入量不足,特别是阳光暴露减少,肾功能受损,肝脏脂肪变性引起的分解代谢增加。

近日,来自米兰大学的研究者们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in obese and overweigh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文章,该研究回顾了补充维生素D对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由于维生素D的亲脂性,超重和肥胖患者循环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浓度不足的风险增加。维生素D缺乏又会造成几种后果,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因此,一些针对超重儿童的维生素D补充策略已被提出,但其疗效仍存在争议。

这项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补充维生素D对超重和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效果。搜索了三个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收集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儿童超重或肥胖人群影响的试验。

23项研究纳入系统综述。关于改变代谢或心血管结果的结果是有争议的。另一方面,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补充维生素D的受试者的平均差异为1.6 ng/ml。总而言之,补充维生素D略微增加了超重和肥胖儿童的25(OH)D水平。然而,对代谢和心血管结果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应作出新的努力,促进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超重和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

这是关于补充维生素D对肥胖和超重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的最新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提高25(OH)D水平,但其效果似乎与临床意义有限。关于这些药物对代谢和心血管结果的影响的数据仍然存在争议。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325e735327a.html

返回目录>>

 

《自然·神经科学》:慢性疼痛第一次被“看见”了!

2023-05-25    奇点糕

 

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及以上的疼痛,被称为慢性疼痛,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与疼痛相关的研究依赖于患者通过问卷提交的自我报告数据。但是,单单依赖于患者报告的主观感受,在实现疼痛量化、数据可靠性、个体间可比性时存在着弊端,很难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慢性疼痛的机制,以及开发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还是需要找到慢性疼痛的客观生物标志物。

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于急性疼痛,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大脑中的前扣带回(ACC)脑区和眶额前脑皮层(OFC)脑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越来越多的人体和动物研究表明,大脑处理不同疼痛的机制并不相同,得想个办法来长期获取到慢性疼痛患者的大脑活动情况。此时,脑电图、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这些技术就显得不够用了,难以实现长期且频繁的大脑监测。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Prasad Shirvalkar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一种脑植入装置,对4名慢性疼痛患者的ACCOFC脑区进行了持续数月的监测,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分析。结果发现,OFC是与慢性疼痛相关的关键脑区,确定了大脑中存在的慢性疼痛生物标志物[1]

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在人体中长期记录ACC脑区和OFC脑区的神经元活动。文章于今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

在这项研究中,Prasad Shirvalkar等人试图探索ACCOFC脑区是否与慢性疼痛相关。

他们找到4名患有慢性疼痛的志愿者,3名为中风后疼痛,1名为幻肢痛。

研究者们一方面让4名慢性疼痛患者每天多次报告其病情,例如描述疼痛类型、疼痛强度以及情绪感受。另一方面,他们利用一种脑植入系统(Medtronic Activa PC + S),将电极植入患者大脑,持续3-6个月记录其ACC脑区和OFC脑区的神经信号。

与之前技术不同,携带这种脑植入装置的患者无需频繁前往实验室做检查,在患者自由活动状态期间,研究者们也可获取其神经活动状况。

将电极植入患者的ACCOFC脑区

随后,研究者们将患者主观的疼痛评分数据,以及相应的大脑电信号数据输入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训练。

结果显示,在预测慢性疼痛状态时,OFC脑区的功率谱变化比ACC脑区更重要。其中,OFC脑区的delta波是个体间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患者的慢性疼痛状态,即高度疼痛或低度疼痛。

在患者慢性疼痛程度较高时,OFC脑区的delta波功率较低;反之则较高。

OFCACC脑区频带的权重

除了慢性疼痛,研究人员分析了ACCOFC脑区在急性疼痛下的反应。他们通过以不同温度刺激参与者的身体部位,来引起不同程度的急性疼痛。

结果显示,只有2名患者,且仅有其ACC脑区活动可以预测急性疼痛程度。换句话说,在预测急性疼痛的强度方面,ACC脑区发挥的作用更大。

这些意味着,大脑面对不同类型的疼痛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过,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更大的样本量来验证这一观点。

另外,慢性疼痛的神经活动表现为持续的功率谱变化,而急性疼痛的神经活动表现为更加频繁且短暂的功率谱变化。

总而言之,这次人们首次实现长期观察慢性疼痛下的大脑活动,并在其中找到慢性疼痛的生物标志物。Prasad Shirvalkar等人发现,ACC脑区和OFC脑区分别在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率谱变化可预测疼痛高低程度。

个性化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对于准确诊断、预后以及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者们提出,这些在大脑中发现的疼痛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指导基于深部脑刺激(DBS)的治疗策略,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帕金森病、重度抑郁症等疾病中有所收获。他们计划未来在更大的样本群体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完善疼痛生物标志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13ae7341729.html

返回目录>>

 

Cell:利用新型碱基编辑技术研究单核苷酸变异对人类造血干细胞的影响

2023-05-25    生物谷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罗德研究所和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高度精确的称为碱基编辑(base editing)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对来自患者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进行了数百次直接编辑。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5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assively parallel base editing to map variant effects in human hematopoiesis”。

这项新的研究是第一次将这种高通量的碱基编辑技术应用于造血干细胞,该技术可以同时在许多细胞中对DNA进行许多单碱基替换。这些作者展示了基因中的这些单核苷酸变化如何影响血细胞的生物学,并有助于治疗包括白血病和镰状细胞病在内的疾病。这些发现表明该技术如何能够帮助科学家们在多种细胞类型中更多地了解基因变体在疾病中的作用。

论文通讯作者、布罗德研究所副研究员Vijay Sankaran说,“我们的方法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某个特定的基因是否可能与人类疾病有关,而且能够了解该基因的个别变化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作用。这种更精细的分辨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疾病如何发生以及如何治疗的新路线图。”

技术的融合

每个人的基因组由数十亿个核苷酸组成,仅一个核苷酸的变化---单核苷酸变体,也称为单核苷酸变异---就能引发疾病。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善于确定单核苷酸变体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然而,理解每个单核苷酸变体的确切原因或如何导致疾病则更为困难。

Sankaran说,“除非我们了解这些变体导致疾病的机制,否则我们往往对它们无能为力。当我们能够绘制出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事情时,它给了我们更多的干预机会。”

虽然碱基编辑技术可以高效编辑体外培养的细胞系的基因组,但是用它来编辑取自患者的细胞中的基因则要困难得多。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Sankaran、作为论文第一作者的Sankaran实验室博士生Jorge Diego Martin-Rufino及其同事们成功地改进了碱基编辑,使得它在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中大规模工作。他们还使用了单细胞RNA测序,这让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任何特定细胞中哪些基因是活跃的。利用这两种方法,他们可以研究经过编辑的造血干细胞与未经过编辑的造血干细胞在发育的各个阶段有什么不同。

与以往简单地将一个基因与一种疾病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不同,这种新方法使得人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到一个基因的变化如何改变了许多不同类型细胞的整体RNA指纹。

Martin-Rufino说,“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平台,可以直接在相同的细胞类型中识别新型基因疗法,这些细胞将成为开发针对不同人类疾病的治疗性疗法的靶标。通过我们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在DNA序列中引入特定变化,而且还可以确切地知道这些变化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有什么影响。”

将核苷酸与疾病和治疗联系起来

为了测试他们新的碱基编辑筛选方法的实用性,Sankaran团队用它来编辑已知在疾病中具有作用的基因。在一种情形中,他们编辑了CD33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通常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血细胞中以较高的水平存在的免疫检查点受体。现有的免疫治疗药物旨在通过引导免疫细胞攻击表达CD33的细胞来治疗AML,但是这类疗法同时破坏了白血病细胞和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他们利用碱基编辑,研究了CD33的哪些单核苷酸变化可以减少它在健康细胞中的表达,从而有可能防止这些细胞受到靶向CD33的免疫疗法的影响。

在另一组实验中,这些作者对可能与红细胞中的胎儿血红蛋白产生有关的基因组区域进行了多次不同的单核苷酸编辑。他们发现了一组可以激活胎儿血红蛋白产生的编辑,这指出了潜在地治疗影响成体血红蛋白形式的疾病(比如镰状细胞病)的方法。

最后,Sankaran和合作者对GATA1基因进行了数百次不同的编辑,该基因已被发现在少数不同的罕见血液病患者中存在突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并不确定患者的GATA1基因突变是否直接导致他们所患的疾病。在对血细胞发育的四个不同阶段的近30万个细胞进行分析后,Sankaran团队描述了许多GATA1突变如何改变血细胞中其他基因的表达,改变这些细胞的整体生物学并可能导致疾病。

Sankaran说,“这让我们真正能够做的是,将许多这些变体视为致病因素,这令人难以置信地满意。了解这些患者疾病的确切原因是开发治疗方法的第一步。”

Sankaran团队正在计划未来在包括其他类型的血液和免疫细胞在内的细胞类型中对其他感兴趣的基因进行碱基编辑筛选。他们还希望很快能够使用这种新型的碱基编辑,扩大可以对核苷酸进行改变的类型。

Sankaran说,“这些进展中的每一项都将非常有帮助,使我们能够不断填补遗传变化和人类疾病之间的空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ba5e7066653.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子刊:甘振继/邵孟乐团队发现线粒体蛋白水解重排调控细胞命运转变新机制

2023-05-25    生物世界

 

线粒体是细胞代谢,天然免疫和细胞凋亡控制中心,其功能远远超出了人们传统的认知—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广泛参与众多细胞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的命运决定和衰老。因此,线粒体需要精细的、多层次的质量监控系统来保障其正常功能。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线粒体蛋白酶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然而既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线粒体生物生成、分裂/融合与自噬等,对于线粒体蛋白稳态控制的作用机制和生理意义却十分不清楚。

除了介导错误折叠或受损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外,近年来研究还发现线粒体蛋白酶还通过执行高度调节的蛋白水解反应来调控线粒体功能,是线粒体可塑性调节的关键一环。人类线粒体蛋白酶的失活突变可导致多种遗传性疾病,并且在许多病理状态下(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综合征和癌症)也观察到线粒体蛋白酶水解活性的降低。然而,人们对于线粒体蛋白稳态是否与细胞命运决定和衰老有内在关联仍然未知。

2023522日,南京大学甘振继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发育与健康研究中心邵孟乐课题组在 Nature Cell Bi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Proteolytic rewiring of mitochondria by LONP1 directs cell identity switching of adipocytes 的研究长文。

该研究发现了依赖蛋白酶LONP1的线粒体蛋白水解重排调控白色脂肪细胞的命运转变;揭示了高度调控的线粒体蛋白酶是细胞的关键感应纽带,将细胞外环境刺激、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代谢重排与白色脂肪产热重塑过程中的细胞命运重编程有机联系起来。

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细胞向燃烧能量的米色脂肪细胞的细胞命运转变是哺乳动物免受寒冷环境中体温过低的关键机制。这一脂肪细胞命运转变能力的降低导致机体适应性产热能力减退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低温或b3-肾上腺素激动剂刺激可诱导单室大脂滴形态的白色脂肪细胞进行剧烈的细胞重编程过程,转变成多室小脂滴形态的米色脂肪细胞,这一进程又被称为“米色化”或“褐脂化”,其一大特征就是线粒体数量和活性大量增加以满足细胞产热的需求。

除了线粒体生物生成外,白色脂肪细胞米色化还伴随着线粒体蛋白质组的深刻变化,以满足线粒体呼吸与能量代谢激增的要求。解偶联蛋白1UCP1)的急剧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UCP1是一种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能通过消散电化学质子梯度将细胞呼吸与ATP产生解偶联。因此,保障线粒体内蛋白质组的功能及其应对产热刺激的可塑性对于脂肪细胞的命运转变至关重要。

此前,甘振继教授课题组系列研究发现了线粒体蛋白稳态控制在调节骨骼肌代谢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揭示了肌肉线粒体蛋白稳态应激可长程调控白色脂肪组织产热重塑(Xu et alNat Commun. 2022Guo et al, Sci Adv. 2022)。

在此研究基础上,该课题组综合应用遗传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等方法,进一步探究了线粒体蛋白稳态控制系统对脂肪细胞命运转变的潜在调节功能。首先,通过 Mito-Timer 转基因小鼠及硫醇探针Tetraphenylethene maleimideTPE-MI),作者可视化展示并定量揭示了产热刺激可特异性增强白色脂肪细胞中依赖蛋白酶LONP1的蛋白水解动态调节规律。通过系列脂肪细胞特异性 LONP1功能缺失细胞和小鼠模型,发现尽管成熟白色脂肪细胞仅含有少量的线粒体,但依赖LONP1控制的线粒体蛋白稳态是白色脂肪细胞米色化的先决条件(图1)。得益于“AdipoChaser”遗传谱系追踪系统,研究者揭示了LONP1的失活显著削弱成熟白色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的命运转变(图1)。

紧接着,基于TurboID的邻近标记技术被用来寻找LONP1蛋白水解的底物。通过融合应用了定量代谢组学方法对LONP1缺陷型或野生型米色脂肪细胞进行系统代谢物比较分析,研究者发现并证明了脂肪细胞命运决定的全新机制:即LONP1通过特异性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关键组分SDHB的降解,来确保足够量的胞内琥珀酸水平,从而保障白色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的命运转变。进一步经过细胞生化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和测序分析,发现受LONP1调节的脂肪细胞内琥珀酸与α-酮戊二酸(α-KG)的比例变化引发产热基因的组蛋白甲基化状态改变,从而调控白色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转变的基因重编程。最后,研究者还发现在年老小鼠脂肪细胞中重新激活LONP1-琥珀酸通路可以恢复老年白色脂肪细胞向米色脂肪细胞转变的能力,并挽救老年小鼠适应性产热能力的下降。

该研究发现了高度调控的线粒体蛋白水解重排控制细胞命运决定;拓展了人们对特异性线粒体蛋白降解及其引发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代谢重塑的重要调节功能和生理意义的认识;揭示了白色脂肪细胞内琥珀酸作为细胞命运信使新的重要功能—超越其作为线粒体氧化代谢底物的作用;提出了通过修复线粒体蛋白稳态来治疗与脂肪衰老相关的代谢紊乱的一种新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Nature Cell Biology 邀请该文的通讯作者在同期发表了题为:Mitoprotease LONP1 controls white-to-beige adipocyte conversion via metabolic enzyme turnover Research Briefing文章,研究者针对线粒体蛋白稳态控制和线粒体代谢物调控细胞命运转变方向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多个重要科学问题。

Nature Cell Biology 还邀请领域内专家,美国HHMI,犹他大学的 Jared Rutter 教授点评了该项研究成果,他认为该工作回答了线粒体蛋白酶在白色脂肪组织重塑中的作用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开启了靶向脂肪褐色化和能量平衡的新药物治疗可能……”。期刊资深编辑 Melina Casadio 博士也高度评价该项成果“Unlike the textbookview of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and ETC organization”,认为不同于传统“教科书”观点,该项研究揭示了细胞会通过调控线粒体ETC来适应其代谢需求。

南京大学副研究员付婷婷,博士研究生孙婉平,硕士研究生薛嘉宸和博士研究生周正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甘振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发育与健康研究中心邵孟乐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共同作者里还有大连化物所的朴海龙教授,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Philipp E. Scherer教授,南华大学的吕斌教授,南京大学的方雷、朱敏生、陈韵聪教授等。研究得到合作实验室的大力协助与支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52ce7352195.html

返回目录>>

 

西湖大学马丽佳团队开发全新深度学习模型,精准预测SpCas9/gRNA活性及特异性

2023-05-25    生物世界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自2013年被科学家首次证明可以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实现高效的基因组编辑以来,正在彻底改变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在包括开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酶或者优化向导RNAgRNA)的设计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希望可以借此提高CRISPR的性能。

利用合成gRNA-靶序列的高通量文库允许直接在细胞环境下中便捷和高通量地收集gRNA活性数据,由此建立的计算模型来预测gRNA的活性比较可靠。在以往的研究中,约1000050000条合成的gRNA-靶序列被用于量化gRNA的靶向效率、特异性或修复结果。

然而,人类基因组有6108个具有NGG PAM的潜在gRNA,这导致早期研究中采样的gRNA覆盖率仅为0.002%-0.009%。在这个采样范围内,已有的计算工具预测的gRNA活性和用于建模的实测gRNA活性相关性约为0.8Spearman相关性),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并且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从多个维度预测gRNA活性(如,gRNA切割活性、gRNA脱靶活性、gRNA切割后基因组修复的图谱)的综合工具。

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丽佳研究员团队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发表了题为:Deep sampling of gRNA in the human genome and deep-learning-informed prediction of gRNA activities 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介绍了团队开发的一种基于全新策略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能有效预测CRISPR多维gRNA性能。

首先,研究人员将74万条gRNA740k文库)及gRNA靶点序列合成在一条oligo上(每个gRNA靶点序列包括20-nt上游基因组序列、20-nt靶标序列、3-nt PAM序列和20-nt下游基因组序列),该文库除了团队设计的gRNA之外,还包含多个已发表的CRISPR KO screening(通过CRISPR系统构建基因组文库进行高通量基因敲除筛选)文库,包括BrunelloGecKOv2SabatiniTorontoKoV3YusaKoV1740k文库占人类基因组中所有具有NGG-PAMgRNA数量的约0.16%(远高于以往研究中0.002%~0.009%的覆盖率)。随后通过慢病毒转导入稳定表达SpCas9的人体细胞系内,对合成的gRNA靶点序列上下游设计引物PCR进行深度测序即可实现高通量地检测gRNA的活性,同时还可评估对应gRNA切割基因组后,基因组的修复图谱(图1)。

为了开发gRNA活性预测模型,研究人员首先比较了九种机器学习算法,包括七种传统算法和两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结果发现RNN是在所有测试算法中性能最好,实测的gRNA效率和预测效率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8750.911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这项研究中使用了74万条gRNA,以往的研究只用了1万至5万条gRNA序列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模型构建。

那么,在数据量和模型性能之间,什么数据量是生物学实验投入和模型性能获益之间的最佳值呢?

带着这个疑问,研究团队又将740k文库分为8个子库,分别叠加子文库行深度模型构建,利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评估,最终建立了8组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文库大小的增加,8组模型的预测性能Spearman相关系数中位数从0.810逐渐提高到0.898。在包含超过220kgRNA后,模型性能趋于平稳。本研究给出了gRNA数据规模对提升模型性能的重要参考,对后续类似工作如何设计实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一系列建模参数的测试,研究人员最终确定将63bp的序列(23bp靶序列和上游、下游各20bp)作为RNN模型的输入序列,并将其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命名为“AIdit_ON”(图2)。

为了进一步评估AIdit_ON模型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泛化性能,研究人员基于多个公开可用的内源数据集,比较了AIdit_ON11个已发表的计算工具,结果显示AIdit_ON模型在所有公共数据集中的表现要优于所有其他模型(图3)。同样地,对于本研究产出的不同细胞系内源的gRNA活性数据(293T n=78K562 n=75H1 n=71),AIdit_ON模型的表现也优于其他模型(图3)。

此外,K562Jurkat细胞中740k文库的数据集使研究人员能够进一步检测这两种细胞类型中DSBDNA双链断裂)诱导的基因组修复结果。在仔细分析JurkatK562细胞的DSB修复图谱时候,研究人员有了意外的发现。在K562中,超过65%SpCas9/gRNA诱导的DSBs被修复为缺失类型(Deletion),这与以往研究的大多数细胞类型中发现的现象一致。相反,插入(Insertion)在Jurkat细胞中占主导地位(大于60%)(图4)。研究人员大胆假设,Jurkat细胞的一种独特特性可能是导致Insertion主导修复结果的原因。经过验证,研究人员证实了他们的猜想,他们找到了一个在Jurkat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DNTT,该基因是控制JurkatDSB修复的主导基因。敲除Jurkat中的DNTT会改变其修复结果,使其与K562细胞的修复结果更相似。相反,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DNTT时,Insertion成为最主要的DSB修复图谱。这些数据表明,由SpCas9/gRNA介导的DSB诱导的修复结果是DNTT依赖性的。

为构建精准预测DSB修复图谱模型,研究人员首先为每个修复类别训练了一个单独的XGBoost模型,这些模型的输出结合序列特征和微同源特征成为最终模型训练的特征。在K562数据上训练的模型被命名为AIdit_DSB_K562,在Jurkat数据上训练过的模型被称为AIdit_DSB_Jurkat。为了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研究人员比较了已公开发表的预测模型ForeCasTLindel,在所有非Jurkat细胞系的测试数据集中,AIdit_DSB_K562模型的表现优于LindelForeCasT模型。基于从不同系收集的其他公共数据集的结果,包括REP1CHOE14TG2AHAP1,也证明了AIdit_DSB_K562模型的优越性能。AIdit_DSB_Jurkat对非Jurkat数据的预测效力低,但在Jurkat测试数据集中实现了高精准的预测。根据DSB修复的DNTT依赖性,后续研究人员可以用DNTT的表达量来指导模型选择和预测不同细胞类型特异的SpCas9/gRNA DSB修复图谱。这个重要现象的发现,解释了有些情况下模型预测性能无法在不同细胞类型中实现泛化的原因,其实是背后的基本生物学原理决定的。这也提示生物学数据指导下的AI模型,既需要产生足够的、与问题直接相关的数据,也需要考量有生物学意义的参数。

最后,研究人员应用了类似的策略来衡量SpCas9/gRNA在非匹配靶序列上的脱靶活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包含180万条gRNA脱靶序列的文库(180k),并基于该文库产生的高通量测序数据构建了预测SpCas9/gRNA脱靶活性的机器学习模型,即AIdit_OFF。结果表明,在多个GUIDE-seq测试数据集上相对于应用较广的CFD模型,AIdit_OFF无论特异性还是召回率表现的都更好,且将预测gRNA脱靶位点的精准率平均提高了2.6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330e7352252.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中医理念拓宽了眼病治疗路径

2023-05-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卢西奥)“第三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研讨活动周”开幕式日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举行。本次活动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主办、中国—挪威中医药中心等协办。

  与会专家聚焦视觉康复、视神经萎缩、视网膜静脉阻塞、干眼的中西医治疗等专题,围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部疾病思路展开研讨。与会专家表示,中医理念在临床眼病中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眼科疾病的治疗路径,同时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在眼科疾病治疗上,对于尚无更佳治疗手段的眼科疾病或已无法根治、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眼病,中医药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5012.html

返回目录>>

 

《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2023-05-26    光明日报

 

  25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获悉,藏医巨著《四部医典》近日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四部医典》是藏医学传世经典,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该书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理论完整,特别是在解剖、生理学方面成就巨大。全书分为根本部、论说部、秘诀部、后续部等四大部分共156章,书中记载了2258种方剂、1616个病种的诊治方法。该书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先后被翻译成俄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多种外文版本。

  据悉,《四部医典》2018年曾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本次与《四部医典》一起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的还有《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项文献档案入选该名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5033.html

返回目录>>

 

今年招收6150名国家免费医学生

2023-05-25    新华健康

 

  今年,我国将招收6150名国家免费医学生。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将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6150人。

  免费本科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涉及甘肃省、青海省、陕西省等中西部地区,性质为“国家免费医学生”,实行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只招收农村生源,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录取后、获得入学通知书前,考生须与培养高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免费定向本科医学生在学期间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毕业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定向就业所在地。

  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结合本地区用人需求,探索按照考生户籍以县为单位定向招生的办法,只招收定岗单位所在县农村生源。各地应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将免费定向医学生的招生培养、定向就业等相关政策信息向考生和社会公布,及时解读相关政策内容,做好培养高校和用人部门与免费医学生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的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525/72bf6f8bb98740

返回目录>>

 

未来更“睛彩” 四川高考学子近视手术优免公益活动启动

2023-05-25    新华健康

 

  “近视手术的价格对我们学生党来说,太不友好了!

  “很想把近视手术做了,但忙着备考,根本没时间!

  “我妈想给我找华西的屈光专家做手术,可真的太难约了!

  数据惊心:近日召开的第三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发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超过80%,其中中高度近视占比近50%

  高考在即,广大青少年近视人群都会选择在考后去做屈光手术,彻底摆脱长期佩戴近视眼镜的烦恼。为助力青少年眼健康,成都高新区睛彩眼科发起“摘镜看世界 未来更‘睛彩’——四川高考学子近视手术优免公益行”活动。优免政策:202369日到2023630日,全川高考考生凭准考证享受2000元/人摘镜补助金,另外每天从高考考生中抽免费近视手术名额1名,半价手术名额2名。

  据悉,睛彩眼科是一家专注近视矫正手术的专科医院,医疗团队以华西医科大学眼科专家为班底,拥有华西医科大学一级眼科专家邓应平领衔的会诊专家6名,同时与北京同仁、上海同济等医院眼科专家领衔的医疗团队实现医疗共享,所以不用去华西挂号排长队,在这就可以轻松约到包括华西眼科在内的全国知名近视手术专家。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525/e360c30998774

返回目录>>

 

重视医美的医疗属性 医美行业发起自律倡议

2023-05-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邱煜雯)日前,由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主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支持的“医美行业自律·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倡议活动在北京举办。

  会上,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美容专委会面向全国医学美容从业同行、医美机构等发出倡议,倡导行业加强自律,规范市场,保障求美者利益。Thermage(热玛吉)中国大陆一级代理商视博医疗和来自北京的39家医美机构积极响应倡议并签署承诺。

  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副理事长刘星表示,医疗美容行业近年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行业乱象,影响了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规范化水平,开展安全高质量的医美服务,保障求美者的健康和权益,共同帮助求美者建立科学理性的求美观、鉴别安全规范的医疗美容服务,进而促进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国家发布医美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红梅说,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监管,更需要每一位医美从业者的自律和自觉。医美是一项创造美的事业,所有人的初心都是让每一名求美者变得更好。作为医疗美容行业的学术组织,要以自律精神,保障求美者的健康和权益。

  医疗美容,“医”在前,“美”在后。当前医美行业存在医美设备假货频现等问题,以热玛吉为例,其假货问题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多家医美机构负责人表示,坚持使用正品,应该是医美机构和临床医生的底线。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主任黄绿萍说,如何在众多医美机构中争取生存空间,获得长足发展,其核心和基础是机构服务的合规性及安全有效性,而坚持使用正品是机构良性发展的第一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5010.html

返回目录>>

 

网友建议“临床专硕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同工同酬”,国家卫健委答复

2023-05-2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25日电 (记者孙红丽)近日,中国政府网“回应关切”栏目上有网友留言建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与住院医师同工同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此进行了答复。

该网友反映,“我国医疗体系正在快速发展阶段,但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的待遇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虽然一些医院已经实现了同工同酬,但是绝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建议尽快落实医学专硕同工同酬的政策,不仅可以提高医学专硕工作积极性,还能缓解医学生的压力。”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答复称,根据7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学生身份,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的管理,学习期间执行研究生教育有关规定,享受研究生有关待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5/c14739-32694565.html

返回目录>>

 

网友建议“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和财政投入”,国家卫健委答复

2023-05-25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25日电 (记者孙红丽)近日,中国政府网“回应关切”栏目上有网友留言建议“加强基层医院建设和财政投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此进行了答复。

该网友反映,"建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硬件投入和人才培养,可以以社区医院和区域医疗次中心为依托,把基层医院发展壮大到二级或以上级别的医院。现在的患者认庙门不认医生,一名实习医生在三甲医院,病人也会认为是专家,而一名真正的专家在卫生服务中心,病人也会认为是只能看点小毛病的医生。同时希望加强财政投入切实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现在医生真的很苦很累,每个月挣得收入要减去人员成本、设备折旧、物资耗材、房租水电费、人员管理费后没有多少钱的收入,这也是基层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基层医疗机构就是卫生系统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不通畅最终是整个系统出问题。"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答复称,2023223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落实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政府办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地方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

202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根据乡村形态变化,在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选建1-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重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使其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服务水平,满足偏远乡镇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5/c14739-32694561.html

返回目录>>

 

国际爱肤日来临,专家提醒——关注内外抗衰  远离皮肤疾病

2023-05-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电  (记者王美华)在525日“国际爱肤日”来临前夕,由人民健康发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支持的“关注内外抗衰,远离皮肤疾病”科普交流会在京举行。

  “临床常见的皮肤问题大致可分三类:痒、疼和影响美观。”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孙秋宁介绍,“不同年龄的人群抗衰需求是不一样的,年轻人主要聚焦在抗痘、毛孔粗大、油性皮肤护理等问题,而中老年人由于皮脂分泌减弱、皮肤变薄、免疫功能衰退、皮肤屏障受损等,可能会出现瘙痒、疼痛等皮肤问题,例如老年性湿疹导致的瘙痒、带状疱疹相关的神经痛等,抗衰的需求会向健康管理方面逐渐倾斜。”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鸣雷指出,免疫系统也会发生衰老,这被称为“免疫衰老”,表现为免疫细胞种类及数量的变化、分泌过多的促炎细胞因子等,均可导致躯体的防御和适应能力下降,免疫衰老是许多老年性疾病(包括一些老年性皮肤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春雷表示,免疫衰老可带来4类老年人常见皮肤疾病:炎症性皮肤病如皮炎、湿疹等,自身免疫皮肤病如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皮肤肿瘤如良性的老年疣、老年斑,恶性的黑色素瘤等,感染性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等。

  “抗衰老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戒烟、合理膳食、坚持运动、足够睡眠、爱护牙齿、注意防晒、关注心率和血压等。”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陈秋萍说,此外,接种疫苗是中老年人获得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手段,如可以通过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5008.html

返回目录>>

 

葡萄牙研发出登革热疫苗 有效率达80%

2023-05-26    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葡萄牙国家通讯社卢萨社22日消息,葡萄牙上周研发出一种针对登革热的疫苗,接种该疫苗后的12个月内预防该疾病有效率高达80%,接种该疫苗后的四年半内住院风险将大大降低。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

摘引网址:https://www.cdctj.com.cn/system/2023/05/26/030110891.shtml

返回目录>>

 

英媒:英国超八成河湖含有毒“永久性化学品”

2023-05-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24日报道,两家英国环保公益机构对英国环境署公开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英格兰81%的河流湖泊中存在有毒的“永久性化学品”。

“永久性化学品”是一类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的化学品,统称为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环保人士表示,PFAS不仅会在水中与其他物质混合引发“化学鸡尾酒效应”,对环境产生“灾难性影响”,还会污染鱼类,长期食用受污染的鱼类将危害人体健康,因此PFAS也被称为“有毒定时炸弹”。

英国河流信托基金会政策与科学主任柯林斯博士表示,由于英国PFAS数据监测覆盖区域较为零散,很多PFAS还未被监测,目前发现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环保人士建议,英国政府应封杀PFAS在化妆品、食品包装等领域的不必要使用,并制定安全标准避免出现“化学鸡尾酒效应”。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30uL3MJR8

返回目录>>

 

植入“脑-脊髓接口”,一名荷兰瘫痪男子靠大脑控制再次行走

2023-05-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科学》杂志24日报道,在“脑-脊髓接口”装置的帮助下,一名荷兰瘫痪男子能靠大脑控制双腿行走。

12年前,一场车祸导致荷兰男子奥斯卡姆瘫痪在床。为重新获得运动能力,奥斯卡姆参加了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库尔廷主导的一项神经学研究,并于20217月通过手术植入“脑-脊髓接口”装置。该装置由植入大脑和腰骶脊髓的传感器及相关佩戴设备组成,当奥斯卡姆的大脑发出信号时,植入大脑的传感器会将信号传输给头盔,头盔将信号转化为计算机指令,发送至腰骶脊髓传感器,从而控制腿部和脚部肌肉。

目前,经过几周的术后训练,奥斯卡姆已经可以借助拐杖站立和行走。库尔廷表示,该技术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研究团队希望让其尽快进入临床领域,帮助更多患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30yueKgKx

返回目录>>

 

着力提高人口资源利用率(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④)

——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

2023-05-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发展面临哪些新形势?如何把握优势、应对挑战、主动作为,着力提高人口资源利用率?记者专访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

  问:如何科学看待我国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认识、适应、引领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科学看待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新形势。

  从我国适龄劳动力数量看,总量呈现逐步减少趋势,但劳动力规模庞大的基本国情将长期存在。2022年我国1659岁年龄人口虽比上年有减少,但仍稳定在8.76亿人的巨大规模,劳动力供给仍然相对充裕。我们需要用好人口红利窗口期,从促进就业规模增长向解决就业总量压力、优化就业结构和提升就业质量并重转型,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发展优势。

  从我国劳动力质量看,整体素质持续提高,人力资本红利正在加快形成。一方面,人口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达到3.85亿人(占43.79%)。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随着技术技能型劳动者队伍壮大、素质提高、空间布局逐步优化,人力资本红利正加快形成,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在人口红利机会窗口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的过程中,劳动力数量固然重要,但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将向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和提升劳动生产率转变。中国改革开放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的人力资本资源,这也为我国未来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本红利”提供有效支撑。

  问:如何加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答:人力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以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总体看,我国劳动参与率是比较高的,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劳动参与率可能会有一定的下降。因此,建议根据时代变化研究新政策,稳定劳动参与率。一是出台积极的生育支持配套政策,加大对育龄妇女生育相关保障,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有效稳定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水平;二是深化教育学制改革,在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同时,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提前得以释放,提高年轻劳动者劳动参与率;三是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再就业。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还要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指的是因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对称引发的就业岗位供求之间的不匹配。从2010年开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开始高于1,且呈逐步递增趋势,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我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问:如何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答:当前,全球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从数量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转变。因此,必须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让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加强就业优先战略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战略、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的统筹协同,促进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投资、消费、教育等经济社会政策联动,继续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技能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调同步。

  二是加大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以推行技能中国行动为契机,实施国家终身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就业前培训,对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对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实现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普惠化、均等化,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全过程。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完善职业资历和学历学位有效衔接,为劳动者畅通流动通道。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

  三是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提高供求平衡效率。要加强建设更加统一、公平、高效、规范有序的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劳动力市场差距。要深化劳动就业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清除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劳动力市场壁垒。要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更好缓解当前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4998.html

返回目录>>

 

三位80后这样投身养老服务业(人民眼·走近养老行业的年轻人②)

2023-05-2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近年来,一批涉足养老领域的年轻人唱起主角,开办、经营养老服务机构。他们肯吃苦,懂技术,善管理,使得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更加精细、更加多元——

  36岁的北京市房山区普乐园爱心养老院院长闫帅,这些年持续探索智慧养老模式,致力让养老服务暖心又贴心;

  39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乐颐老年养护中心负责人石禹,既照料老人日常生活,也丰富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

  年仅35岁,却被老人们亲切称作“老康”的山西省阳曲县安宁养老院院长康轩浩,持续推进医养结合,让老人在养老院里就能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为老服务中创业创新,在守护“夕阳红”中绽放青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几位养老机构负责人,感受他们为养老服务业注入的新活力。

  北京市房山区普乐园爱心养老院院长闫帅——

  “让智慧养老既具智慧又有温度”

  北京市南六环外,位于房山区长阳镇佛满村的普乐园爱心养老院智慧养老样板间让人眼前一亮:

  房间安装了智能温湿度计,温度、湿度等超出设定范围,空调、加湿器等设备便会自动开关,让室内环境始终保持适宜老人居住;设置了感应灯,老人起夜时轻呼一声,灯便会亮,不用摸黑找开关;搭建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结合系统,腿脚不便的老人可以通过语音操控电器、窗帘、灯具等设备。

  普乐园爱心养老院院长闫帅是名85后。说起智慧养老的好处,他头头是道:“为养老服务注入更多可能性和想象力,让养老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更有温度,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品质。”

  别看闫帅年轻,从事养老行业已有17年。他丰富的经验,都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2006年初,原本家底殷实的闫帅一家,先是做生意投资失败,后是父母双双患重病,家里经营的养老院,彼时只有几位老人入住,入不敷出。

  当年秋季,刚刚中专毕业的闫帅接手养老院。回忆当时感受,他眼眶含泪,“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从那时起,闫帅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做菜,把手指切伤了,留下的疤痕至今可见;第一次和面蒸馒头,蒸出个面疙瘩;第一次帮失能老人大小便,沾一手、溅一身……闫帅既是养老院院长,还是厨师、护工,“那时想的,就是要用心做好养老服务,咬牙扛起这个家。”

  用心做养老服务,闫帅给入住老人撑起温暖的家:重新装修房间,改善硬件环境;规范护理标准,提升软件管理。他每天吃住在养老院,既做日常照护,又陪老人谈心聊天,“时间久了,和老人们处成了朋友,让我觉得养老服务就是我的事业。”

  10多年来,从被动干养老到把养老当事业,闫帅经营的养老院从最初只有几间平房,发展到如今的两栋多层楼房和数排平房,床位增加到245个。他本人也获评“北京榜样”人物。

  闫帅打心眼里感谢国家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支持,“房山区民政局免费组织养老护理员培训,让我们的护理员提升了技能,按相关政策每月还能领到技能补贴。市里推行‘煤改气’,镇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把天然气管线铺设到了养老院门口。”

  从事养老服务时间久了,闫帅敏锐地感觉到,智慧养老是发展方向。他便在自家养老院做试验,打造了33间智慧养老样板间。

  88岁的吴芬(化名)是样板间入住老人之一。平日里腿脚不便,她用语音操控开关各类电器,时尚又方便。通过房间里安装的兼具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的高清摄像头,吴芬每天都能和儿子视频通话,家人也能随时看到老人的生活状态。“智慧养老,老人舒心,我们放心。”吴芬的儿子说。

  在普乐园爱心养老院,闫帅成立了由1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青年团队,专门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同时推动规范管理,“比如,房间内的高清摄像头,调看权限只开放给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家属,让智慧养老方便又安全。”

  试水智慧养老,闫帅很执着。就拿设备投入来说,他缺少资金,便想法子给研发相关设备的科技公司一家家发邮件,寻求开展智慧养老项目合作,吃的闭门羹多得数不清。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有一家企业回复“可以试试”。企业免费出设备,养老院作示范,共同验证智能设备使用效果,探索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应用。

  这几年,普乐园爱心养老院的智慧养老样板间在周边出了名,许多老人及家属前来咨询并入住体验。

  打开养老院收费价目表,智慧养老样板间单人间,每人每月3500元;双人间,每人每月2250元。“10多年来,养老院收费小幅上涨,一直保持‘亲民价’,微利经营。”闫帅说起他的梦想,“要办‘人人都住得起的养老院’,让智慧养老既具智慧又有温度。”

  带着记者在养老院参观,闫帅边说边指:一栋3层楼房正在改造,内部水电暖已布设完毕,“我们将新打造66间智慧养老样板间,预计今年8月开放入住,将有更多老人享受到舒适、温馨的养老服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乐颐老年养护中心负责人石禹——

  “关键得益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西傍杏林湖公园,南临桥南路早市,北边是佳木斯大剧院,乐颐老年养护中心闹中取静,地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中心地段。

  推门进楼,棋牌室、图书室、保健室、健身室,一应俱全。今年39岁的乐颐老年养护中心负责人石禹,从事养老服务已6年多,“如果说自己事业小有所成,关键得益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0063月,石禹退伍复员后到哈尔滨市一家物业公司工作,后在佳木斯市自主创业成立物业公司。10年的物业工作经历中,他服务过很多独居老人。

  年过七旬的林文(化名)老人是其中之一。子女在国外工作,林文常年独居在家,石禹不时帮他买菜、送药、代缴水电费,时间长了,有了感情。

  “有一次,我帮老人换灯泡,发现他家里的马桶已经堵了好几天,水龙头也漏水,但他怕给我添麻烦,一直不好意思说。”石禹说,像林文这样的老人,他能讲出好几位,“一些独居老人在饮食起居、看病就医等方面,没能得到及时照顾。如何帮着解决老人的照护难题,是我那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20161月,一则新闻让石禹印象深刻。那则新闻报道了民政部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推动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4项工程。“我当时就认定,养老服务业一定大有前景。”石禹说。

  201611月,石禹创办了乐颐老年养护中心。万事开头难,适老化改造怎样进行,墙面地板如何装修,人员管理怎么跟进,石禹样样犯难,“翻了很多书,仍旧无从着手。”

  直到来到向阳区民政局办事大厅,工作人员递上文件,给予相应的政策指导,石禹悬着的心才落了地。“针对适老化改造等一揽子问题,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带着专业医护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上门,在我们养护中心开展了好几次指导培训。”

  “这些年,各级民政部门定期开展培训,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安排几次。”搬出厚厚一摞学习笔记,石禹逐一给记者翻看:内容涵盖经营管理、卫生防疫、生活照护等多个方面。“现在,我们开展养老服务越来越得心应手。”石禹说。

  政府部门不仅做指导,还给资金。根据20147月黑龙江省民政厅、财政厅印发的《关于提高资助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补贴标准的通知》,石禹创办养护中心,每张床位可以获得2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及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

  “按相关政策,从去年起我们每床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涨到了200元。”石禹说,“这些支持是我们先前没有想到的,我们也相应调低了收费标准,让老人们少花钱,享受政策红利。”

  老人生病了怎么办?“养护中心隔壁就是向阳区桥南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禹说,近年来养护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医养结合联合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每季度都上门坐诊、逐屋巡诊。

  佳木斯市民政局局长王科明介绍,目前,佳木斯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已与147家养老机构开展签约服务。

  政策助力,服务用心。在乐颐老年养护中心,记者看到,每位老人都有专属的健康档案,对其住院病历、用药记录等详细造册。每个房间的门后,挂着入住老人的信息卡,其生活习惯、饮食喜好、特长爱好等,一目了然。“根据老人各自的特点,我们在日常供餐、活动组织方面更能精细服务,让他们住得舒心、安心。”石禹说。

  养护中心内,还不时可见一件件书法作品、手工艺品,这些都是老人们的作品。

  “老人也喜欢体验新事物,需要被肯定、受尊重。丰富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我们要和他们交朋友。”石禹介绍,几年来养护中心和市里多位书法老师、声乐老师、民俗文化爱好者建立起长期合作,每月邀请他们来给老人免费指导授课。

  长期合作的建立,得益于佳木斯市民政局建立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市里将一些文化团体、志愿者、专业教师等信息录入平台,方便养老机构根据需要选择相应服务。”石禹说。

  刚入住养护中心时,独居惯了的李军(化名)老人每日房门紧闭,和周围人交流很少。常在养护中心与老人同吃同住的石禹,借着帮李军洗澡的机会,一边给他搓背,一边介绍中心开展的声乐课,鼓励老人参加。

  禁不住石禹几次三番动员,李军终于走出房门,在一次声乐课上一展歌喉。没成想,他声音浑厚,引得老人们连连夸赞。“现在,老人成了乐颐艺术团成员,唱歌、相声、三句半,样样精通。去年元旦晚会,他还自告奋勇登台表演。”石禹介绍,养护中心工作人员中,85后占了1/3,有的常年吃住在养老院,“他们精心照料老人生活,更给老人最长情的陪伴。”

  精细服务,赢得口碑。20217月,石禹当选佳木斯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去年12月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安宁养老院院长康轩浩——

  “医养结合让养老舒心看病省心”

  “老康,你看我的腿,是不是好利索了?”

  “老康,听说我们又要开展文化活动,这次是干什么?”

  “老康”名叫康轩浩,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安宁养老院院长,今年35岁,在养老行业摸爬滚打整10年。记者采访他时,安宁养老院的许多老人上前和他打招呼,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康”。“第一次被人这么叫,是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第二年,当时我才26岁。”康轩浩笑道。

  2013年初,本科毕业后在太原一家企业实习的康轩浩,关注到家乡阳曲县当年开展的为民办实事活动中,有一项是“吸引社会力量开办民营养老院”。“我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祖父、父亲、大伯都是医生,我觉得自己创办养老院有优势、能发展。”康轩浩说。

  20138月,康轩浩向县民政局提出申请,接手县里一家公办养老院的运营管理,取名“弘峰养老院”。初入行,方知干这行的难:养老院此前运营不善,在这里居住的40多名老人,有的见面阴沉着脸,有的屋里又脏又乱。护理员照料失能老人不到位,康轩浩上手示范,老员工还不乐意,“我们过去都这么干,咋你一来就不行?”

  怎么才能行呢?康轩浩的做法就是“抓管理、带头干”。先辞退了应付差事的护理员,高薪聘请了3名从医院退休的护士,在养老院推行标准化规范化护理服务。每天查房,护理老人,换洗尿布,打扫房间,脏活累活康轩浩样样上手,也见证变化——自己变了:起初有点洁癖,干完活要一遍遍洗手,后来习惯了;养老院的服务变了:照护老人,细到每个动作都要规范,每天菜品要不重样,室内卫生要即时打扫。

  55岁的老员工和凤琳,起初只负责做饭,后来见康轩浩天天上手换洗尿布,不好意思干看着,也帮着做保洁、照护老人。群策群力,不到一年,服务好了,老人们笑容多了,见着康轩浩,一口一个“老康”地叫,直夸他“老成,有办法”。

  有办法的“老康”,这些年解决的难题不少,老人看病问题便是其中一项。回忆起20173月的一天,康轩浩记忆犹新:老人李大海(化名)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看着无大碍。可过了一阵儿,老人上半身出现浮肿,继而出现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康轩浩带上老人,赶忙往医院跑。

  “这是气胸,老人摔跤时一根肋骨折断,插到了肺里。要马上处理!”医生的话,让康轩浩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在医院守了一天,老人脱离危险,他长舒一口气,“要是送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打这之后,康轩浩不断上门,找开办民营医院的大伯帮忙:“咱们医院还有闲置的办公楼,能否腾出两层,让我们办养老院?租金我们按市场价付。医养结合是国家提倡的,咱们都能受益。”

  见大伯犹豫,康轩浩拿出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将文件中的相关内容指给大伯看:“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完善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建立‘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20177月,康轩浩经营的养老院搬进了大伯医院闲置的办公楼里,后来更名为“安宁养老院”,寓意“平安康宁”。目前,养老院两层楼入住了76位老人。“老人们平时输液吃药、健康管理,医生就近上门服务,方便多了。遇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就能处理。”康轩浩说,前不久,一位老人在吃东西时噎住了,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几分钟便被送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紧急实施食管异物取出术,顺利完成了急救。

  这几年,康轩浩有意识地收住更多残障、失能失智老人,并加大养老院医疗保健资源配置;主动进入社区养老领域,带领员工发起为社区高龄老人义诊、免费助浴等活动。“医养结合让养老舒心看病省心。”康轩浩说。

  在原先的“弘峰养老院”旧址,一座崭新的养老院正规划建设,收住老人规模将是先前的两倍。“我们将在这里收住生活可以基本自理的老人和轻度失能失智老人,同时与医疗机构开展签约合作,持续推进医养结合,为服务更多老人出一份力。”康轩浩告诉记者。

  去年5月,康轩浩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被评为“敬业奉献好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6/c14739-32694997.html

返回目录>>

 

中高考季来临,特应性皮炎青少年患者如何应对?

2023-05-26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每年6月的“中高考季”是每个家庭都重视的时刻。随着大考临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量却显著增加,原来,一些考生正面临特应性皮炎(AD)的困扰,伴随疾病而来的剧烈瘙痒和皮损蔓延,让考生在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频频失分”。

特应性皮炎为何会在考试季集中爆发?大考当前,特应性皮炎青少年患者应该如何应对疾病的困扰?近日,环球网健康频道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汪旸,就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及症状缓解进行了解答。

特应性皮炎易在考试季爆发 对青少年危害大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瘙痒、皮损、反反复复、久治不愈是特应性皮炎的典型特征,其中皮损好发于脸部、颈部、肘窝等部位。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尤其“青睐”青少年。数据显示,近40%的青少年曾被确诊为湿疹或特应性皮炎,其中近30%的湿疹患者被后续明确诊断为特应性皮炎;近70%的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深受疾病困扰达一年以上。

实际上,特应性皮炎可发于婴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其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尤为严重。汪旸指出,不同的发病时期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青少年患者会出现“四弯风”的显著特征,即两个胳膊肘和两个腿窝的位置会有湿疹样的皮炎和剧烈瘙痒。

“青少年是特应性皮炎的高发人群,发病率在10%左右。大多数青少年发病是遗传因素导致的,因此有相关家族病史的人更易患上特应性皮炎。”汪旸表示。

那么,特应性皮炎为何会在考试季集中爆发?汪旸表示,根据最新临床诊疗指南,紧张、焦虑和忧郁等心理因素在AD的发病中也发挥一定作用。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患者面临着备战中高考和疾病本身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当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刻,压力会明显的增加,也有可能导致特应性皮炎的爆发或者症状的加重,这导致备考和临场发挥都因为瘙痒而丧失专注力。

对于青少年来说,特应性皮炎带来的瘙痒和皮肤的损害会严重影响到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业。据汪旸介绍,皮肤的剧烈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最为常见的症状,这种“痒”并非简单挠一挠便可缓解,而是“蚀骨之痒”,因为痒而反复搔抓,也导致皮损加剧,形成恶性循环。临近中高考等考试季,特应性皮炎考生睡眠不足,导致白天注意力不够,会进一步影响学习状态和备考效率。

此外,特应性皮炎还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功能以及生长发育。根据美国的一个儿童健康访谈调查(NHIS),探讨美国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AD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显示AD患儿的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高于非AD患儿。

最后,特应性皮炎还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容貌焦虑,青少年对发生在头面部或者上肢裸露部位的皮损过度关注,从而对自己的容貌进行无意识的贬低和臆想。

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让考生“轻装上阵”

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难治性的系统性免疫疾病,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患者极为迫切的临床需求。

既往我国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用药、紫外线疗法、免疫抑制剂几大类。汪旸谈到,过去的治疗方法很有限,虽然治疗效果明显,但同时副作用也比较大。比如,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骨质疏松等。

近年来,随着诸如JAK1抑制剂这类新型靶向疗法的问世,特应性皮炎治疗标准有望迈上新台阶。据资料显示,乌帕替尼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治疗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小分子口服靶向药,且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汪旸介绍说,小分子口服靶向药最快可以实现1天止痒、2周止皮损,且副作用更小。

如今距离考试日期只有几个礼拜的时间,是考生冲刺的关键时期。考生们亟需快速缓解瘙痒和皮损症状,从而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考场,考取更高分数。

青少年患者如何科学应对特应性皮炎的困扰?汪旸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避免接触过敏源。家长们应注意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已知的过敏源,比如某些食物、尘螨、花粉等。

第二,调整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增加水果、蔬菜、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胃消化和身体免疫功能的提升。

第三,督促孩子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减轻压力和提高身体的整体健康水平,从而有助于控制特应性皮炎的症状。

第四,定期与医生沟通。家长们应该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疾病对学习和考试的影响。

“中高考属于人生中比较关键的节点,对于特应性皮炎患者来说,需及时到医院就诊,才能够尽早用上安全可靠的药物,减少疾病对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影响。”汪旸最后谈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31AnHXNi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