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3-29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发布 血脂健康管理“指挥棒”全面升级 2023-03-29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崔芳)近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发布会在京召开。专家介绍,该指南更具中国特色,更重视分级管理,是指导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血脂健康管理的“指挥棒”。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指南专家组组长、心血管病学专家高润霖介绍,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城乡居民第1位的死亡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面对我国近年来ASCVD负担持续增长态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与会专家指出,提高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ASCVD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策略。基于此,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学分会、检验医学分会及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进行更新,形成《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以全面提升我国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防治。 编写专家介绍,该指南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在分析研究近年来国内外血脂领域研究进展、借鉴国际最新指南的基础上,充分参考、采纳我国本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数据成果,更加符合我国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特点,贴近人群防治和临床需求;二是主要对象由原来的成人扩展为全人群,体现了从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到患者的全流程管理,以及从儿童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三是将此前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并根据风险人群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干预手段和管理目标,强化了分层管理的干预策略,从而使干预工作更加精准;四是更加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明确了一级预防的方式方法等。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329/488699.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信息中心成功举办数据汇交系统使用培训 2023-03-27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顺利完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度数据汇交工作,信息中心于2023年3月16日组织召开了数据汇交系统使用培训,本次培训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中心直属各单位和总部各处室共计160余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中,信息中心万明副主任提出了数据汇交的重要性和相关要求,信息中心汇报了数据汇交方案,介绍了数据汇交的范围和流程,详述了数据汇交内容和格式要求,并介绍了数据汇交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本次数据汇交内容包括数据资源描述信息、数据实体和数据辅助工具软件,培训中部署了各阶段的工作安排。 本次数据资源汇交工作有助于我中心数据资源的规范管理和长期保存,能够促进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增值,推动我中心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出。信息中心作为数据管理部门,将积极推进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服务,做好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和数据存储工作。 信息中心 供稿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3/t20230327_264652.html 返回目录>> 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2023-03-2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 近日,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宋莉、财务司副司长赵树理,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翟立功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十四五”期间,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专门成立项目管理小组,推动项目建章立制,健全管理制度和系列规范,推进项目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和项目管理、实施机构要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按照项目目标任务,强化职责落实,提升服务能力,做好宣传倡导,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推进项目规范深入实施。 会议宣布成立项目管理咨询专家组,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 委妇幼司、财务司、项目资金监管中心,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有关人员和专家,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妇幼处及项目省级管理机构负责同志共160余人在现场参会。各项目实施机构相关人员在线参会。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fys/s3590/202303/ 返回目录>> 关于启用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的通知 2023-03-2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 国卫办妇幼发〔202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公安厅(局):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第2号公告,自2023年4月1日起启用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为保障新版证件和旧版证件顺利交替,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启用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 2023年4月1日起启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制发的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原统一制发的出生医学证明(第六版)签发日期截至2023年3月31日。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正页、副页和存根三联右下方的“出生医学证明编号”表示形式由“1位字母+9位数字”变更为“1位字母+9位数字+条形码”,相应区域的底色由绿色改为黄色,其他文字、格式、色值以及所有防伪技术均未改动。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将按原有程序发运至各省(区、市)。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样证式样详见附件1。 二、健全空白证件申领机制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是空白证件申领、监管的责任主体。各省(区、市)应在每年10月10日前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证件办提交下一年度全年“母婴三证”申领计划(全年“母婴三证”申领计划表见附件2)。每季度首月的10日前提交下一季度的“母婴三证”申领计划(“母婴三证”申领单见附件3),同时填报上季度的《出生医学证明》季度配发表(见附件4)。省级上报的表单及省级签收货物的验收回执单均需加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印章。 三、清理旧版出生医学证明(第六版) 2023年4月1日起,各地要及时清理本部门及各级管理机构、签发机构尚未使用的出生医学证明(第六版),按废证管理要求予以处理,不得延期使用。要认真做好旧版证件登记工作,如实记录证件编号和数量,在证件中标识作废,逐级报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集中销毁,并作好销毁记录。请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于2023年6月30日前将本地区出生医学证明(第六版)清理和销毁情况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安机关要及时将本通知转发至证件管理机构、签发机构和户口登记机关,协调做好相关工作,确保2023年4月1日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按时启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联系人:刘晓亮 联系电话:010-68791818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联系人:周文钊 联系电话:010-6626395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联系人:连光利 联系电话:010-62170855 附件:1.出生医学证明(第七版)样证式样 2.全年“母婴三证”申领计划表 3.“母婴三证”申领单 4.《出生医学证明》季度配发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 2023年3月24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fys/s3585/202303/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聚力合作,共谋新篇——湖南省疾控中心赴南华大学开展人才工作、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座谈会 2023-03-29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部署,落实省卫健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2023年3月28日,湖南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一行12人赴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调研学习。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龙鼎新、院长杨飞、党委副书记王超、副院长杨慧仙、张朝晖及主要教研室、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5人参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龙鼎新主持。 会议现场 首先,双方介绍了参会人员情况。而后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围绕湖南“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精神,结合3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就改善全省县区疾控机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能力不强等现状,提出充分发挥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等优势专业的作用,双方加强合作,共同谋划,就基层人员培训进行顶层设计,帮助基层疾控机构走出发展困颈。 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讲话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飞介绍了学院学科建设、科研教育及人才状况,分享了南华大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及成效。龙鼎新书记介绍了典型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四大研究方向及期待与省疾控中心合作的领域。学院优秀科研团队代表曹毅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方向;科研办主任肖福兵介绍了卫生检验专业的学科优势、研究领域。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飞介绍学院情况 省疾控中心人事科副科长付中喜从在职职工的学历、职称构成、高层次人才培育等方面,介绍了中心人才现状和需求情况。 省疾控中心一行参观典型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讨论交流环节,双方就研究生培养、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科研合作等交流意见,就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基层疾控机构业务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达成一致意见。 与会人员合影 最后,省疾控中心一行参观了典型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news/show/5714.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高血压损害的大脑特定区域首次确定 2023-03-2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3月28日电 (记者张梦然)高血压会导致痴呆症和大脑功能损伤,28日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研究展示了这是如何发生的,研究人员首次确定了大脑中被高血压损坏的特定区域,这些区域可能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症的发生。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波兰克拉科夫亚盖隆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医学教授托马斯·古齐克表示,通过结合使用磁共振成像、遗传和观察方法,研究确定了受血压升高影响的大脑特定部分,包括称为壳核的区域和特定的白质区域。这些区域可能是高血压影响认知功能的地方,如记忆丧失、思维能力下降和痴呆症。通过研究意大利的一组高血压患者,研究人员观察到特定的大脑部分确实受到了影响。 在此项由欧洲研究委员会、英国心脏基金会和意大利卫生部共同资助的研究中,古齐克教授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使用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3万多名参与者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数据、来自英国生物银行和其他两个国际组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遗传信息,以及一种称为孟德尔随机化的技术,以查看高血压是否实际上是大脑特定部分变化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与这些变化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大脑9个部分的变化与高血压和认知功能下降有关。其中包括壳核,这是大脑前部底部的一个圆形结构,负责调节运动和影响各种类型的学习。其他受影响的区域包括前丘脑辐射、前放射冠和内囊前肢,这些区域是连接大脑不同部分并使其能够发出信号的白质区域。前丘脑辐射涉及执行功能,如简单和复杂日常任务的规划,而其他两个区域涉及决策和情绪管理。 这些区域的变化包括大脑体积和大脑皮层表面积的减少,大脑不同部分之间连接的变化,以及大脑活动测量的变化。 研究首次确定了大脑中与高血压和认知障碍有潜在因果关系的特定部位。这项研究表明,特定的大脑区域面临着非常高的血压损伤风险,这可能有助于在最早阶段识别出有认知能力下降风险的人,并有可能在未来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一般来说,高血压对大脑的危害,可以是导致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或脑出血。此次,研究人员要探究的不仅是高血压对血管的影响,还想知道高血压如何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得益于充足的数据,他们发现了大脑9个部分的变化与高血压和认知能力下降有关,其中包括负责学习的、负责规划和执行任务的还有负责情绪管理的。可以说,血压损伤对生活中的诸多关键环节都能产生负面作用。如果对大脑这些区域加以监测,或许可以在风险扩大前进行控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82.html 返回目录>> 智能袜子能提醒老人跌倒风险 2023-03-29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英国诺丁汉艺术与设计学院电子纺织品专家开发出一种新型智能袜子,可提醒老年人注意跌倒的风险,准确率超过94%。这种智能袜子也可在老人跌倒后提醒家属或急救人员,以便尽快采取措施。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材料》杂志。 跌倒可能会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毁灭性影响,实时提醒护理人员和医疗专业人员有老人跌倒,有助于挽救生命。 智能袜子的脚踝处嵌入了一个微型运动传感器,通过带蓝牙的可拆卸微控制器与手机等设备相连。袜子内嵌的电子电路非常小,不会对舒适度造成影响。另外,运动传感器被封装在树脂内,所以这款智能袜子可像普通衣服一样清洗。 研究人员同时开发了一种算法来处理数据,以发现穿戴者是否出现了不寻常的运动,并区分跌倒或接近跌倒。一旦智能袜子检测到老人真的摔倒,就会提醒急救人员,以便在必要时采取救生行动。人体试验表明,该智能袜子检测跌倒的准确率为99.4%,接近跌倒的准确率为94.2%。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80.html 返回目录>> 欧洲媒体:研究发现,单身男性碳足迹比单身女性高16% 2023--03-2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新闻电视台27日报道,法国法兰西银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单身男性的碳足迹高于女性。 数据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虽然单身男性的总支出仅比单身女性高2%,但他们的个人消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却比单身女性高16%。主要原因在于单身男性会在温室气体密集型商品和服务上花费更多,例如交通(45%)和旅游(24%),其中交通出行是个人产生碳足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男女饮食习惯不同也会造成碳足迹性别差异。例如,2020年在法国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素食的碳排放相对肉食要低,而素食者中女性占比高达67%,在并不完全拒绝吃肉食的弹性素食者中,女性的占比也高达65%。研究人员指出,在了解影响碳排放的性别因素后,人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教育工作,从而推动行为转变。(甄翔)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GsRYbDKfW 返回目录>> 记不住人脸?——可能是这个疾病感染后遗症 2023-03-28 搜狐健康 近日,Dartmouth大学发表文章,根据其研究团队在Cortex的一项新研究,COVID-19可能会导致识别人脸的困难和导航问题。 众所周知,COVID-19会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问题,包括嗅觉和味觉的丧失,以及注意力、记忆力、言语和语言的障碍,即所谓的“脑雾”。Dartmouth大学这项研究是首个报告与COVID-19症状一致的面孔失认症(也称为脸盲症)的研究。 这项研究基于研究人员与安妮的合作。安妮是一名28岁的客户服务代表和兼职肖像艺术家,她于2020年3月被诊断出患有COVID-19,两个月后症状复发。复发后不久,安妮发现自己在人脸识别和导航方面有困难。 安妮表示,她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第一次在餐厅见家人时并未认出他们,当她再次走过家人身边时,她的父亲大声叫她。她现在依靠声音来识别她认识的人。同样的,安妮在感染COVID-19后也出现了导航障碍。她很难记住杂货店里特定区域的位置,她依靠地图导航功能来记住她把车停在哪里。 “安妮患有的人面失认症和导航缺陷的结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这两种缺陷通常在某人患有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后同时出现,”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同时出现可能是因为这两种能力取决于颞叶中相邻的大脑区域。” 研究团队对安妮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以评估她在面部识别方面的问题,并确定她是否在其他感知或认知能力方面也有困难。 通过对比试验,安妮在场景处理、语音识别测试中也表现得很好,在熟悉或陌生面孔识别和记忆方面数据均低于对照组,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她在面部处理方面的问题很可能是由于视觉系统的缺陷。研究人员表示,COVID-19可能会导致广泛的认知问题,但在安妮身上看到了严重和高度选择性的问题,这表明可能还有很多人在COVID-19之后出现了相当严重的选择性缺陷。 为了确定其他人是否因长冠肺炎而经历过感知、识别和导航问题,研究团队从54名长冠肺炎患者中获取了自我报告的数据,这些患者的症状持续了12周或更长时间,以及32名报告已完全从COVID-19中恢复的人。 受访者被要求在感染COVID-19前后对自己的视觉感知和认知功能进行评分,比如他们是否能追踪电视上的人物或在环境中导航。研究小组测量了长冠组和完全康复组的评分前后的变化,并将结果进行了比较。 大多数长COVID的受访者报告说,自从他们感染COVID以来,他们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下降了。这并不奇怪,但真正令人好奇的是有多少受访者报告了缺陷。这项强调了COVID -19可能引起的面部识别和导航的各种感知问题,这是人们应该意识到的问题,尤其是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 转载说明:本文图文源自Dartmouth和Cortex,仅做学术分享使用;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转载众多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章中备注了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60147136_139908?scm= 返回目录>> 高氧条件下通过抑制关键信号轴延缓肿瘤生长 2023-03-28 生物谷原创 为了帮助肿瘤生长和扩散,癌症细胞改变细胞外环境的化学成分,并通过释放代谢物、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重新规划其微环境。反过来,微环境可以对癌症细胞施加各种非细胞自主压力,包括营养和缺氧以及细胞外空间酸化。 为了帮助肿瘤生长和扩散,癌症细胞改变细胞外环境的化学成分,并通过释放代谢物、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重新规划其微环境。反过来,微环境可以对癌症细胞施加各种非细胞自主压力,包括营养和缺氧以及细胞外空间酸化。癌症细胞对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高需求和利用导致乳酸的过度生产和胞外转运,这被认为是导致肿瘤酸中毒的重要因素。 正常细胞的细胞内pH(pHi)通常在~7.2左右,低于细胞外pH(pHe)~7.4。相比之下,癌症细胞通常表现出较高的pHi(>7.4)和较低的pHe(6.7-7.1)。这种特殊的pH平衡在肿瘤发展中的详细作用尚不清楚,但最新证据表明,它可能与癌症细胞增殖、避免凋亡、缺氧适应和细胞外基质重塑有关。 近日,来自同济大学的研究者们在Redox Bi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Long-term exposure to house dust mites accelerates lung cancer development in mice”的文章,该研究显示,高氧可以抑制MYC/MCT1轴,并导致乳酸的积累和细胞内酸化,从而延缓肿瘤生长和转移。 吸入性高氧(IH)在肿瘤学中的风险和前景仍有争议,尤其是对于癌症患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氧暴露与肿瘤微环境有关。然而,IH在癌症细胞酸碱平衡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 本研究在H1299和A549细胞中系统地评估了60%氧气暴露对细胞内外pH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氧暴露会降低细胞内pH值,这可能会降低癌症细胞的增殖、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RNA测序、蛋白质印迹和PCR分析表明,单羧酸盐转运蛋白1(MCT1)在60%的氧气暴露下介导H1299和A549细胞的细胞内乳酸积累和细胞内酸化。体内研究进一步证明,MCT1基因敲除可显著降低癌症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萤光素酶和ChIP-qPCR测定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MYC是MCT1的转录因子,并且PCR和Western印迹测定证实了在高氧条件下MYC被下调。 MCT1敲低可抑制体内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综上所述,高氧暴露可以抑制MYC/MCT1轴,导致乳酸积累和细胞内酸化,这与癌症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是对pHi直接靶向治疗癌症可行性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为IH联合AZD3965治疗肺癌提供了理论依据。(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Xiucheng Liu et al. Hyperoxia induces glucose metabolism reprogramming and intracellular acidification by suppressing MYC/MCT1 axis in lung cancer. Redox Biol. 2023 ay;61:102647. doi: 10.1016/j.redox.2023.10264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180e644530f.html 返回目录>> iScience:科学家或发现人类机体炎症的“致命要害” 有望开发出靶向性抗炎症疗法 2023-03-28 生物谷原创 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能在这些粒细胞的核心深处诱导抗炎性或M2巨噬细胞的激活。 当我们的机体遭受感染时,多种免疫反应就会被诱发,首先是粒细胞的释放,即含有特殊酶类的白细胞,其约占到所有人类白细胞中的一半甚至更多。中性粒细胞也是一种粒细胞,其能帮助抵御入侵的细菌和真菌,而且中性粒细胞会对这些入侵者零容忍,然而有时,一种平衡且并不太激进的方法在提供治疗疾病上或许会更进一步。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Science上题为“Neutrophil S100A9 supports M2 macrophage niche formation in granuloma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能在这些粒细胞的核心深处诱导抗炎性或M2巨噬细胞的激活。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慢性炎性巨噬细胞被发现能潜在极化或分化为两个完全相反的版本,即促炎症(M1型)和抗炎症(M2型),这些就会构成M1-M2的平衡,其能调节炎症的严重程度和组织的健康或平衡。 科学家或发现人类机体炎症的“致命要害” 有望开发出靶向性抗炎症疗法。 这种双重性质或极化特征就能描述M2如何在形成细菌容许的环境的深度肉芽肿区域中恢复M1甚至M0的状态,即非炎性状态或稳定状态;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动物体内肉芽肿的致密球状结构,尤其是其肺部组织。文章第一作者Tatsuaki Mizutani说道,微生物和癌细胞能操控这种放任的微环境来利于其生存;而包括结核病在内的人类肉芽肿相关的疾病是机体慢性炎性疾病的一个标志,研究人员从结核病研究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或许也适用于肿瘤的相关研究。 此前研究结果表明,肉芽肿内部的细胞间相互作用会驱动机体抵御病原体或污染物的有效免疫反应,但在诸如结核病和肿瘤等慢性炎症或许会长期存在;为了检测如何预测肿瘤的进展,研究者Mizutani等人此前在豚鼠中建立了一种肺部肉芽肿模型,并证明了中性粒细胞S100A9(A9)在肉芽肿核心深处的特定积累,A9能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发生低水平表达,但在中性粒细胞中却会高水平表达。研究人员非常感兴趣的是,A9的炎性效应和抗炎性效应在A9缺陷的小鼠中都有报道,目前他们正在考虑是否能使得A9的多功能特征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特性。 深入理解肿瘤中放任的微环境形成的机制或许能被用于开发有效的癌症药物;综上,由于豚鼠肉芽肿中的M2细胞群能通过塞来昔布(celecoxib,一种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治疗而摧毁,于是研究人员就剔除S100A9/Cox-2轴或许能作为驱动肉芽肿中M2生境形成的主要途径。(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Tatsuaki Mizutani,Toshiaki Ano,Yuya Yoshioka, et al. Neutrophil S100A9 supports M2 macrophage niche formation in granulomas, iScience (2023). DOI:10.1016/j.isci.2023.106081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52ae63620e9.html 返回目录>> Cancers:多彩的水果和蔬菜或许是预防人类前列腺癌的最佳策略 2023-03-28 生物谷原创 来自南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经常摄入彩色水果和蔬菜的男性或许并不太可能会被诊断为前列腺癌。 近乎一半的前列腺癌患者都会将接受放射疗法作为其主要的治愈性手段,尽管研究人员对营养学和前列腺癌的基因组学的理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关于营养物质对前列腺癌患者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s上题为“Effect of Selenium and Lycopene on Radiation Sensitivity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Relative to Contro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南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经常摄入彩色水果和蔬菜的男性或许并不太可能会被诊断为前列腺癌。 富含某些微量营养素的彩虹食品或能帮助有效预防人类的前列腺癌,还能加快接受放射疗法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康复速度。本文研究连同另一篇发表在Cancers杂志上的文章共同强调了包括这些食物在内的地中海饮食和亚洲饮食的重要性。文章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个体机体中微量营养素的血浆浓度,结果发现,相比对照组而言,前列腺癌患者机体中的叶黄素、番茄红素、α-胡萝卜素和硒的水平较低,而相同组患者机体中的铁、硫和钙离子的水平较高。 放射暴露后DNA损伤水平的增加往往与机体血浆中较低的番茄红素和硒的水平有关;研究者发现,血浆中番茄红素的浓度低于0.25微克/毫升和或硒的浓度低于120微克/升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增加,且其对于放射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加敏感。富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包括西红柿、甜瓜、木瓜、葡萄、桃子、细化和小红莓;而富硒的食物则包括白肉、鱼类、蓓蕾、鸡蛋和坚果。 多彩的水果和蔬菜或许是预防人类前列腺癌的最佳策略。 研究者Permal Deo博士表示,摄入天然富含番茄红素和富硒的食物或许要比摄入补充剂要更好,而根据此前研究,膳食补充剂的好处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建议是在营养师的帮助下采用地中海的饮食模式,因为人们吸收营养的方式不同,这取决于食物、消化系统、机体的基因型以及可能的微生物组。前列腺癌如今依然是男性群体中最常见且最致死的癌症类型之一,但与其相关的营养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未知的。而其它的风险因素,比如种族、家族史和年龄此前都被认为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 目前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过重或高个子也会增加机体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乳制品含量高且维生素E含量低的饮食模式或许就会增加这种风险,但目前的证据并不太明确。维生素E往往存在于植物油、坚果、种子、水果和蔬菜中,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评估了南澳大利亚人群中与前列腺癌有关的微量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血浆浓度。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机体中较低的硒和番茄红素水平或会增加放疗诱导的DNA损伤的敏感性,这就表明,基于营养的疗法策略或许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接受放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机体的DNA损伤效应是非常重要的。(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Varinderpal S. Dhillon,Permal Deo,Michael Fenech. Effect of Selenium and Lycopene on Radiation Sensitivity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Relative to Controls, Cancers (2023). DOI: 10.3390/cancers15030979 Varinderpal S. Dhillon,Permal Deo,Michael Fenech. Plasma Micronutrient Profile of Prostate Cancer Cases Is Altered Relative to Healthy Controls—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in South Australia, Cancers (2022). DOI: 10.3390/cancers15010077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c4de6361731.html 返回目录>> 给活病毒加“壳子”,让免疫系统做“真题” 2023-03-29 科技日报 当前,几乎所有的疫苗都是通过对病毒进行“改头换面”获得的。而新研究则用特殊材料给活体病毒套个“壳儿”,在体内定点形成“免疫微工厂”,在锁住病毒的同时,安全、高效地激活免疫反应,形成免疫记忆。 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联合该校求是高等研究院王晓雨副研究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侯利华研究员提出,用特殊材料给活体病毒套个“壳儿”,在体内定点形成“免疫微工厂”,在锁住病毒的同时,安全、高效地激活免疫反应,形成免疫记忆。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 联合团队将野生型寨卡病毒(Zika virus)直接装入一种壳聚糖水凝胶中,并将这种“即插即用”型复合水凝胶命名为Vax。在动物实验中,接种了Vax的600多只小鼠全部抵御住了寨卡病毒的致命攻击。该成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疫苗技术的候选路线,可缩短疫苗的研发时间,更迅速、有效地保卫人类健康。 就地变成“免疫微工厂” 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人体免疫反应。首先引起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反应天然存在于人体,针对一切入侵的异体物质。这包括病毒入侵部位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在病毒侵入和感染早期(尤其是特异性免疫反应尚未形成前),非特异性免疫对防止病毒入侵、杀灭和清除病毒、终止感染,起着主要的免疫作用。人体还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反应(人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K细胞等产生的免疫反应)。 对免疫系统来说,疫苗就像一套仿真“模拟题”,使机体通过预先演练,形成免疫记忆。当有真正的病毒入侵时,机体就会被唤起免疫记忆,识别并消灭它们。 当前,几乎所有的疫苗都是通过对病毒进行“改头换面”获得的。比如,用灭活或减活的病毒,或者具有抗原决定簇的病毒蛋白,或能进入细胞制造抗原的核酸来触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疫苗的有效性与“模拟题”的仿真程度密切相关。“那么,免疫系统能否做一做‘真题’?我们想将活病毒直接装配在材料上,制成疫苗,以期更有效地激活非特异性免疫。”唐睿康说。 但要实现这一设想存在两项挑战:第一是安全性,病毒不能有丝毫泄漏;第二是有效性,这一路线是否真能有效激活免疫应答。为此,联合团队花了5年多时间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的核心策略是用材料把病毒困住,不让病毒自由迁移。“壳聚糖水凝胶通过静电作用吸附病毒颗粒,能像牢笼一样把病毒困住。”王晓雨介绍。 病毒进入身体的第一目标是找到宿主细胞,免疫系统必须尽早识别并清除它们,让机体免于感染。“这一过程好比警匪追逐,但时空上的错位为病毒逃逸提供了空间。”王晓雨说,Vax试图扭转这一时空格局,自带牢笼,把病毒牢牢固定在材料内部,招募免疫细胞“上门”,就地变成一座“免疫微工厂”。 动物实验中展现出色保护力 在完成一系列概念性验证和预实验的基础上,联合团队在P2实验室开展了关于寨卡病毒的动物实验。寨卡病毒是曾在巴西等国肆虐的一种较为凶险的RNA病毒,至今没有针对性的疫苗。 5年间,联合团队先后完成了对600多只实验小鼠的饲养、接种、攻毒、观察、解剖、检验与分析。他们将寨卡病毒装配到壳聚糖水凝胶中,并注射到小鼠的皮下。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博士生郝海斌介绍,接种了Vax的小鼠全部抵御了寨卡病毒的攻击,没有发生一例感染,Vax展现了出色的保护力。 就像钓鱼时打窝用的饵料可以吸引鱼群咬钩。壳聚糖水凝胶中的钙纳米颗粒可以起到高效的招募作用,几天内,大量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就会聚集在Vax周围。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Vax内部的免疫细胞的表面表达了更多的抗原识别受体,抗原识别受体能够提高免疫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 “这说明非特异性免疫的‘开关’被打开了,免疫细胞达到了最佳工作状态。”王晓雨说。在这座“免疫微工厂”里,免疫细胞对病毒进行吞噬、降解、取样,并将“样本”呈递给T细胞,改善了交叉呈递。 Vax注入小鼠体内7天左右,淋巴细胞的生发中心产生了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B细胞。显然,它们已经成功接收了免疫细胞报送的“敌情”。 在实验中,郝海斌需要在小鼠的各个脏器与组织中搜寻病毒的核酸信息,确保没有发生病毒泄漏。“各个脏器都没有病毒的踪迹。28天后,注射部位Vax内部的核酸信息也检测不到了。”郝海斌说。 机体的免疫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相互密切配合完成的。“经典的疫苗设计思路更关注特异性免疫,也就是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王晓雨说,而Vax是在可控的微环境中调动非特异性免疫,也能“远程”调节特异性免疫。 两道防线确保安全可控 “安全性是我们考虑的重中之重,病毒不允许有丝毫的泄漏。对于疫苗来说,即使是99%的安全性也意味着100%的不安全。”唐睿康说。 王晓雨介绍,Vax的安全性是通过两道防线确保的。壳聚糖水凝胶的静电作用能将病毒牢牢吸附,这是第一道防线;Vax启动的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定点定位在材料内部发生,病毒会被就地清除、降解,这是第二道防线。 联合团队还开展了对于Vax安全性的极致检验:将Vax注射到乳鼠的颅脑内,这是寨卡病毒最易感的组织。结果显示,病毒仍然被控制在壳聚糖水凝胶内部,没有发生泄漏。 如今,生命科学领域已经产生许多关于调控生命的研究与方法,基于对生命过程机制的深入理解,人类的调控手段已涵盖小分子、大分子甚至超分子等尺度。但是对于介观尺度材料如何参与生命的调控,人类还知之甚少。 此次研究表明,将材料与病毒装配,可在体内实现对免疫过程的调控。 “Vax可以看成是机体内的一个额外‘器官’,它调控了生命的过程。”唐睿康说,希望Vax会成为一种通用的疫苗技术,只要得到纯化的病毒,就能批量生产疫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500.html 返回目录>> 受深海鱼启发科研人员找到抑制胰腺癌新靶点 2023-03-29 科技日报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高度致命的恶性肿瘤,较早发生全身转移,预后较差,治疗方案极其有限。而且胰腺癌对大多数治疗方法具有耐药性,5年相对生存率低于10%。因此,人们目前迫切需要寻找胰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郝继辉教授团队受深海鱼为适应深海乏氧微环境而发生的多配体聚糖结合蛋白(SDCBP)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现象的启发,鉴定出新靶点SDCBP会促进胰腺癌进展,进而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药物库中筛选出吡啶硫酮锌(ZnPT),发现ZnPT可以显著抑制胰腺癌SDCBP表达。未来靶向SDCBP的治疗方案可能成为针对胰腺癌较有前景的一种治疗策略。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胃肠病》上。 SDCBP与胰腺癌的转移显著相关 近20年来,郝继辉团队一直针对胰腺癌乏氧微环境进行探索,揭示了其中的部分关键调控机理,发现乏氧环境会上调乏氧诱导因子HIF-1,从而激活胰腺癌细胞中Fascin、LASP1、IGFBP2及LIMS1等关键分子的转录表达,进而影响胰腺癌细胞凋亡、侵袭转移、无氧糖酵解及肿瘤血管新生等生物学行为,最终促进胰腺癌进展。 此次该团队在对跨学科文献的学习中发现,深海比目鱼为适应深海乏氧微环境,其身体各脏器的SDCBP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 “这一结果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启发,使得我们将肿瘤、肿瘤乏氧微环境与深海鱼、深海乏氧微环境进行类比。”论文第一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静副教授介绍,肿瘤细胞也恰似深海乏氧微环境中生存的鱼类,为了增殖、侵袭、转移而上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来维持生存。 通过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肿瘤中心多例胰腺癌原位及转移灶样本进行单细胞测序,该团队鉴定出SDCBP与胰腺癌的转移行为显著相关。该中心的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表明,高SDCBP组的胰腺癌病人中位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显著短于低SDCBP组。体外和体内研究表明SDCBP可以显著促进胰腺癌增殖和转移。此外,类器官、PDX等模型证明靶向SDCBP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抑制胰腺癌进展,降低肿瘤负荷。 “此次研究中,我们应用了类器官、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原代细胞系等在人体外高度模拟胰腺癌的生长环境,从而在高度接近人体真实肿瘤微环境的状态下开展研究。”刘静表示。 探索新靶点的作用机制 为什么SDCBP的表达高低会对胰腺癌产生影响?该团队进一步对SDCBP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索。 SDCBP主要有PDZ1和PDZ2两个功能结构域,文献报道SDCBP大多是通过自身的PDZ结构域和其他蛋白结合来发挥功能。由于SDCBP主要通过与蛋白结合发挥对下游分子的调控作用,该团队通过质谱检测、测序及信号通路富集发现,SDCBP的下游分子可能是Yes相关蛋白1(YAP1),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SDCBP对YAP1的表达具有显著正向调控作用。 “YAP1是Hippo信号通路下游的一种转录共刺激因子,即YAP1可以进入细胞核中与许多转录因子结合,帮助转录因子对下游蛋白的表达进行调控。”刘静介绍,也就是说,YAP1的表达对胰腺导管腺癌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胞中蛋白的降解主要包括泛素—蛋白酶体途经和溶酶体途经两种方式。该团队研究发现,SDCBP可以抑制YAP1在细胞内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降解,从而增加YAP1在细胞中的表达。 针对SDCBP在促进胰腺癌增殖以及侵袭迁移方面的功能,该团队利用天津医科大学及南开大学的药物筛选平台,从1400余种FDA批准药物库中筛选出对SDCBP表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ZnPT,并在小鼠体内初步验证了该药物的安全性。 “我们借助团队类器官平台及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验证了ZnPT对胰腺癌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加入ZnPT治疗后,小鼠胰腺癌增殖及肝转移显著被抑制,生存期显著延长。”刘静介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98.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广东创建职业健康小屋 2023-03-29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潘成均 特约记者 朱琳)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出《关于开展“职业健康小屋”创建活动的通知》,决定珠三角每个地市至少要在3家企业、单位建成“职业健康小屋”,粤东粤西粤北每个地市至少要在1家企业、单位建成“职业健康小屋”。 “职业健康小屋”是指依托现有单位建立的,具备职业健康科普宣传所需的基本场所和条件,可主动向社会公众或用人单位、劳动者开放,具备传播职业健康知识、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供职业健康科普宣传教育服务等能力的科普宣传场所。《通知》明确,创建对象是在粤注册登记的各级各类企业,以及职业病防治机构(含职业病防治院所以及承担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职能的疾控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尘肺病康复站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329/488697.html 返回目录>> 辽宁13个地市发布卒中急救地图 2023-03-29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邹欣芮 近日从辽宁省卫生健康委获悉,辽宁省加强卒中综合防治,建设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卒中防治中心等各级卒中中心49家,遍及全省14个地市;13个地市发布了脑卒中急救地图,130家各级各类医院加入了卒中急救地图医院行列。 据悉,近年来,辽宁省自主开发适宜基层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全流程信息系统,分层分级进行全过程管理和个体化指导。2013—2022年,辽宁省相关部门主动筛查和干预城乡居民35.4万人。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建设脑卒中综合防控市(县)、乡镇、社区,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治重大科研项目,加快推进心脑血管疾病大数据平台的搭建,让更多的高危人群远离卒中危害。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329/488695.html 返回目录>> 重庆:纲举目张强化中医药服务 2023-03-29 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肖华 通讯员 杨莉 欧阳方怡)近日举行的2023年重庆市中医药工作会议,明确了该市今年中医药工作的重点、目标和路径,提出四项举措,加快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谋划落实重大项目建设。重庆市提出,实施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布局2~5个市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4个市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25~30个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推进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项目。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重庆市提出,把握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提升中医药防控能力;创建三级中医医院3~5家,新建一批中医名科和重点专科;实施公立三级中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推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加大中医药传承创新力度。重庆市提出,实施“巴渝岐黄工程”,评选首届巴渝岐黄学者10~20人、市级基层名中医80~100人;新建一批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推进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实施中药创新能力提升项目。 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重庆市要求,推进中医药法治建设;加强中医药综合改革,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试验区项目,建设市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县);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管理人员配备。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329/488698.html 返回目录>> (市场漫步)助力农村消费更快热起来 2023-03-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更好服务农村流通,把握市场趋势,顺应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农村消费环境治理,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不断增加农村品质消费供给 “自从村里有了快递驿站,大伙儿网上购物热情更高了。从大件家电到小件衣服,大小包裹直接送到家门口,收件真方便。”近日,在中部一个农村采访时听到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农民的感受。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建设高效畅通的农村物流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对于不断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22年农村消费环境与相关问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对当前农村消费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75.35分,总体表现良好。但农村消费市场仍有不少短板: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短板较为突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有待提升,售后服务还有待规范等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短板也是空间,差距也是潜力。顺应广大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突出问题和关键诉求,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拿出一揽子方案与举措,切实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振农村消费信心,促进农村消费迈上新台阶。 从供给侧来说,要着力在完善农村流通设施与增加农村市场优质供给上下功夫,大力畅通下沉和上行双通道,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品质型消费取代温饱型消费,因此,要多方发力增强有效供给,加强商业资源调度配置,特别是要发挥好相关商业连锁经营和供应链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商业流通标准化水平。在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方面,要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快递配送体系建设,尽快补充农村快递点位数量,细化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提高县乡地区快递物流的配送效率。 从需求侧来说,要提升农村市场监管水平,营造安全放心健康的消费环境,激发农民消费意愿。现在,“三无”食品、山寨产品等在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可见。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农村市场秩序,影响老乡们的消费信心。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农村消费者权益保障网络;另一方面,要把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监管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加强源头治理。 扩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助力农村消费更快热起来,办法多、后劲足、前景广。相关部门和企业要聚焦更好服务农村流通,把握市场趋势,顺应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农村消费环境治理,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不断增加农村品质消费供给,进一步提升老乡们消费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有力支撑。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9日 19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50.html 返回目录>> 联合国儿基会:东部和北部非洲2800万人面临严峻的霍乱疫情风险 2023--03-29 央视新闻客户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当地时间3月28日发布报告指出,东部和北部非洲11个国家目前正在经历日益严峻的霍乱疫情,儿童面临紧急情况。儿基会呼吁筹集1.7亿美元资金,为该区域2800万人提供紧急援助。 这份题为《东部和北部非洲的霍乱疫情》的报告指出,马拉维、莫桑比克、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南苏丹、布隆迪、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南非正在艰难应对多年以来最为严峻的霍乱疫情。 针对东部和北部非洲的疫情,儿基会正在积极调动基本的拯救生命的支持,包括提供紧急卫生用品、医疗产品以及控制疫情的技术支持;进行风险沟通;鼓励社区参与预防和早期治疗;扩大安全用水和营养供应;致力于提供社会保护和生计支持,保障儿童的安全和学习。儿基会紧急呼吁筹集资金以向更多有需求的儿童和社区提供保护,并建设更具复原力的系统以期在未来更好地保护儿童。(总台记者 马培敏)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GsDtbAbrP 返回目录>> 外媒:新冠疫情期间欧洲女性家暴问题急剧上升,希腊增幅最大 2023--03-2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数据新闻网3月27日报道,欧洲非营利机构地中海调查报道研究院的调查表明,新冠疫情期间,欧洲针对女性的家暴问题急剧上升。其中,女性被害人数增幅最大的是希腊,2020年共有8人被杀害,2021年激增至23人。2021年,希腊女性遭受身体暴力的案例共6873起,较2020年的3609起激增90.4%。此外,希腊女性遭遇精神暴力的案例从2020年的2906起增至2021年的5350起,遭受性暴力的案例从69起增至141起。 数据还显示,疫情期间,遭遇家暴的欧洲女性拨打求助电话的数量激增。特别是疫情第一年,塞浦路斯求助电话增幅最大,紧随其后的是意大利、希腊和奥地利。 相关活动人士指出,疫情期间,欧洲许多国家保护女性免遭家暴的力度不足。事实上,欧洲只有爱尔兰、西班牙等几个国家在疫情期间制定了国家级政策,以避免女性遭遇来自亲密伴侣的暴力。此外,捷克、拉脱维亚和波兰也制定了相关指南,而其他大多数欧洲国家只是采取提供求助热线和可立即呼叫警察的手机应用等措施。心理学家称,女性遭受家暴后仅仅找人倾诉问题是不够的,只有实际解决受害女性所面临的困难,才能提供真正的救助。 化名艾拉尼的希腊女子与孩子同住,一直努力躲避曾对她实施家暴的前任追踪。艾拉尼对公益组织人士说,政府给予的救助太少,现在只能靠公益组织救助自己和孩子才能勉强生存。按希腊政府的标准,疫情期间,她和孩子每个月只能领到300欧元救助金。疫情后救助金额大幅缩水,现在她和孩子每人每月只能领到80欧元。(甄翔)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GsM5QKDmS 返回目录>> 做好临床诊疗的幕后“侦察兵” 2023-03-29 科技日报 “你们救了我的孩子,谢谢你们!”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里,一位7岁小患者的父母,正激动地向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李军表示感谢。 日前,这位小患者因肝脏不明占位性病变从喀什远道而来就诊,在各项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李军采用脏器声学造影新技术作出判断:肿块是肉瘤的可能性很大。根据这一诊断,患儿成功手术,证实了该肿块确实是较为罕见的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而这种病例近10年中该医院只遇到过4例,儿童仅此1例。 “我们就像医疗战场上的幕后‘侦察兵’,虽然不直接治疗患者,但却要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必须努力让诊断结果更精准一些。”李军如是说。 作为一名从医近20年的超声医师,李军在腹部及浅表器官疾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超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入选者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强青”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凭借高超的技术成为患者心中的“定心丸”。 超声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与超声医师的技术水平、经验、能力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进行罕见病和小病灶的超声诊断时,更对医生的业务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超声医师只有始终不懈怠地学习,不断精进业务能力、掌握新的手段方法,才能真正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李军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带领团队的。作为医院超声医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为提升科室诊疗整体水平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日常工作强度很大,李军就带着大家加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了解国内外临床应用进展,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对科室医师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新技术的开展。同时,他还积极加强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努力让临床医师认可超声诊断新技术,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推广应用。 长期埋首于一帧帧无声影像和一张张黑白图像,李军在细致的抽丝剥茧中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他带头开展并推广了超声弹性成像、脏器声学造影、介入超声等新技术和新项目,在乳腺、甲状腺、肝脏、肾脏、前列腺等脏器上有良好的应用。其中,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疾病的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乳腺、甲状腺等器官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临床推广应用10万余例,检查数量在国内领先。他还多次指导科室医师积极开展肌骨超声、小儿超声、胃肠超声诊断等新技术的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及技术推广,获批相关课题10余项。 “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李军这样解释他的初心。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对危急重症患者及婴幼儿提供床旁超声诊断服务,长期与普外科、泌尿外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合作进行超声引导下脏器穿刺诊断、治疗,在兵团范围内率先开展超声专家门诊,以满足患者更多元化的需求。他们还利用早班、加班等方式缩短检查预约时间,让更多患者能够更快地接受诊疗。“腹部彩超室一直‘人满为患’,我们很理解患者焦虑的心情,所以我们要又快又好地做,哪怕累一点也没关系。” 依托科室技术优势,李军与团队成员开始更多地“走出去”,让先进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广泛的群众。他们经常赴南北疆农牧团场开展义诊和技术帮扶,还去过西藏、青海等地,累计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培训医护人员近百人。 在长期努力下,他们在南疆建立了乳腺癌、甲状腺癌队列研究基地及甲状腺、乳腺结节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库,制作了适宜于南疆基层医疗机构的超声诊断质量考核方案和高效超声联合技术方案,为偏远地区的超声医学发展架构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2022年,“李军工作室”在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医院正式揭牌,主要开展超声适宜技术培训及临床推广应用,成为第三师超声业务骨干培养的重要基地。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兵团超声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造福更多的边疆百姓。”李军说。(通讯员 刘 芊 本报记者 朱 彤)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83.html 返回目录>> 在美迅速传播的耳念珠菌,我们需要担心吗 2023-03-29 科技日报 近日,“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近半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90天内死亡”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关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此前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那么,耳念珠菌到底是什么,如何传播?我们需要担心吗? 症状、死亡率与感染部位有关 耳念珠菌是200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报道的一种病原真菌新物种,是念珠菌家族的新成员,最早从一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首先分离出的这株耳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并不耐药,之后在欧美等国也逐渐分离出耳念珠菌,这种后被分离出来的菌株具有一定耐药性,这才引起医院与研究机构的注意。”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刘伟说。 2018年,中国首例耳念珠菌的感染病例由北大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广华教授团队共同报道。 现为复旦大学微生物系执行主任的黄广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已知的能够引起人体感染的念珠菌物种大概有20种,几乎能感染人体所有器官。 “一些念珠菌物种,是健康人群体内的共生微生物,70%以上的健康人群口腔、肠道或生殖道中都有少量的念珠菌细胞,通常不对健康人群造成危害。”黄广华说,“与临床上其他常见的念珠菌物种相同,耳念珠菌通常不感染免疫系统健全的人群,但对有严重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是一种威胁。” 这些人群自身免疫力差,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破坏了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导致耐药性微生物如耳念珠菌成为一种优势菌株,从而导致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症状、死亡率与感染的部位有关。 “例如,耳道感染可出现听力问题、耳痒、耳痛等,伴有分泌物;伤口感染可出现炎症、周围疼痛加剧、发烧;血液感染是最危险的感染,症状是发烧、全身疼痛等,耳念珠菌若随着血液播散到其他器官也可以引起相应器官感染的症状,致死率更高。”刘伟说。 据了解,耳念珠菌的血液感染死亡率约为30%—60%;尿道和呼吸道等部位感染的死亡率较低。 民众不必过于担心,医疗机构应予以重视 “感染耳念珠菌出现的症状与感染其他念珠菌没什么两样。耳念珠菌可以生存在人类皮肤、胃肠道或口腔等特定区域,即所谓的‘定植’,这是目前绝大多数报道中所描述的关于耳念珠菌菌株的情况。决不能把检测到耳念珠菌等同于耳念珠菌感染,因为目前检测到的耳念珠菌只有少数菌株在免疫受损患者中引起了感染,绝大多数分离到的耳念珠菌菌株通常并未表现出感染及相应症状,但可以将真菌传播给其他人。”刘伟说。 耳念珠菌的传播方式主要为接触传播。因为其能够长时间存活于感染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衣物、皮肤和医院的设施表面,容易传播并感染其他患者,从而造成医院内传播。 “这为临床上及时预防和控制耳念珠菌的传播带来极大困难。”黄广华说,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耳念珠菌的易感人群。因此,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耳念珠菌的传播。“美国鉴定出的感染病例较多,这与美国的医疗水平和临床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水平也有关系。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耳念珠菌的传播速度也可能很快,比如印度和南非。”黄广华说。 黄广华表示,我国公众不需要过度担心耳念珠菌感染及其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报道的大多数病例为浅表感染、散发性感染,聚发性感染较少。 “我国大多数耳念珠菌病例为55岁及以上的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他们通常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或高血压。目前发现的易感人群大多数是长期住院或接受过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健康人群即使携带耳念珠菌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黄广华说。 “目前我国报道的耳念珠菌菌株多数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或仅对氟康唑耐药,对多种药物耐药的菌株少见。不能把耳念珠菌笼统地等同于耐药性病原真菌或多药耐药真菌甚至‘超级真菌’,因为只有部分耳念珠菌菌株才耐药。而且目前检测到的这些耳念珠菌菌株中,真正导致侵袭性感染的情况较少,大多数为‘定植’。即便感染耳念珠菌,也不会出现无药可用的状况。”刘伟说。 刘伟与黄广华均强调,尽管公众不用过于担心耳念珠菌感染,但由于耳念珠菌传播力强,国家和各级医疗机构应该重视耳念珠菌的检测和防控。 “避免医院内传播应该做到早诊断、早鉴定、早隔离,及时治疗,消除传染源。”黄广华说,“医院需要建立耳念珠菌感染的早期筛查机制和应对措施,警惕耳念珠菌导致的医院内暴发性感染。” “从个体诊治到群体防控,耳念珠菌所致的感染需要国家有关机构更加科学的管理与规范的指导。”刘伟说,“同时,希望我国研发与制造病原微生物检测试剂和抗真菌药物的企业,加大对耳念珠菌等重要病原真菌所致感染的关注。”(实习记者 苏菁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94.html 返回目录>> 迎战春季过敏-花粉症 2023-03-28 搜狐健康 随着春季到来,花粉等过敏原增多,可能给过敏性体质人群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医学专家提示,通过做好健康防护,避免直接接触过敏原,选择使用抗过敏药物等举措,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春季过敏问题。 “花粉症”危害不容小觑 发病率逐年上升 花粉是各类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花粉症”是指人体吸入花粉后产生过敏反应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旻介绍,每年春季公众关心的“花粉症”在临床多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发病时表现为鼻内发痒,引起喷嚏绵绵,伴有严重鼻塞和大量清水鼻涕。眼睛过敏的患者则眼睛发痒、结膜充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严重者可诱发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等‘花粉症’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王旻表示,过敏性鼻炎多数会合并结膜炎,影响视力,还有可能合并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甚至有30%至40%的患者会发展成严重哮喘。临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过敏性鼻炎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地区人群患病率达40%。 “花粉症”有特点 北方地区更高发 有部分患者认为自己在北方更容易过敏。王旻表示,这是因为各地区植被不同,故过敏亦有差异。引起“花粉症”的所谓“花”并非公众平常认为的美丽鲜艳、靠昆虫传播花粉的“虫媒花”,而是花朵平淡无奇、靠风传播花粉的“风媒花”。春季,一些树木的花粉在空气中增多,如柏树、杨树、柳树、榆树等,由于这些树木在北方地区较多,所以“花粉症”在北方地区更高发。 除了地区特性外,“花粉症”还有季节性、反复性、速发性和家族性等特点。患者过敏高峰与空气中花粉浓度高峰一致,过敏症状每年都发生,并急性发作。患者常有家族过敏史。 区分“花粉症”与感冒 多措并举提前预防 怎样做好预防,提前应对?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专家表示,一般接触到过敏原才会引起发病,因此避免吸入或接触过敏原是春季预防过敏的关键。建议“花粉症”患者在花粉飞絮飘散期做到以下几点,包括尽量避开过敏原环境、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护目镜;外出回家后注意洗手、洗脸,必要时稀盐水清洗鼻子、眼睛,更换沾到过敏原的衣物;室外过敏原浓度高时,减少开窗时间,及时清理或喷水湿化室内飞絮,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花粉症”如何同感冒区分?虽然两者都有打喷嚏、流涕、鼻塞等症状,但与感冒有所区别的是,“花粉症”没有全身症状,多在早晨发病,用药后症状会很快缓解。专家表示,患者可在过敏季节到来前提前两周使用抗过敏药物。若因过敏出现皮肤发痒、发热、咳嗽、哮喘等症状,应迅速离开诱发环境并及时服药,症状持续严重的要到医院就诊。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60194602_114297?scm= 返回目录>> 高血压患者为何不能随便停药?遇到这3种特殊患者,是可以停的 2023-03-28 搜狐健康 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上高血压之后,患者就有可能需要终生服用降压药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但有些高血压患者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服药治疗之后,血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就马上停了药。 然而,这种不起眼的作法,可能差点会要他人性命! 血压正常后马上可以停药吗? 患者服药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发现血压正常,也不能够私自停药,而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去停药。 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逐步去减少药量,还要多方面去考虑,达到条件之后才能够彻底停药。 由于高血压不稳定,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会很大,严重的时候会对心脑肾等器官造成一定的伤害。 而高血压患者通过吃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平稳的状态,就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还可以避免损伤肾功能。即使血压正常,患者也不要马上停药。 哪些患者可以停止服用降压药? 第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一些高血压患者得的是继发性高血压,原发病被治愈之后,血压也会有很好的恢复,这时候可以考虑停止服药治疗。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人群中,他们占的比例比较少。 他们主要是因为精神因素而引起的高血压,所以调整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用这种方式进行治疗,大部分人的血压都可以得到控制,完全可以停药。 第二,严重心脏病患者 一些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在病情的后期他们的血压会下降,如果血压可以控制在正常的状态下,这类患者也是可以停药。 由于一些高血压晚期的心衰患者,他们容易出现身体浮肿和腹水的严重症状,如果血压发生下降的趋细,就要停止服用降压药。 一些高血压病人如果有脑出血问题,或者突发脑梗塞,也会引起血压降低,这种情况下也不用再服药。 第三,年轻肥胖型高血压患者 有些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患上高血压,主要原因是体重严重超标,以及长期缺少锻炼所引起。 这类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调理,降压效果会更好,平时要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身体,让体重达到正常的体重值,血压也可以慢慢恢复正常。 如果是长期熬夜、压力过大或者是经常抽烟喝酒引起血压突然间的升高,也不需要服用降压药来治疗。 只要调整作息习惯,保证睡眠质量,不抽烟,不喝酒,用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来调整血压,不需要使用降压药去治疗,血压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时候也可以停止用药。 高血压病人一般需要通过降压药来稳定血压,虽然有些患者通过服药,血压已经得到控制,但是并不代表身体已经恢复正常。 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盲目去停药,尽量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用药和增减药量,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考虑是否要停药。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60057156_120943474?scm= 返回目录>> 哪些妇科肿瘤会遗传 2023-03-28 搜狐健康 提到肿瘤,人们常常会感到恐惧。因为肿瘤发病凶险,被发现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确实,肿瘤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二大因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癌症大国”。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整体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占据女性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名的癌症中,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这些妇科肿瘤榜上有名。 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重视起体检,体检中心走一趟,防癌项目来一套。但是依然有人虽然年年体检,可一发现癌症就已是晚期,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体检并不能发现所有早期癌症,尤其是一些会遗传的癌症。 遗传性肿瘤怎么理解 癌症确实可以通过体检早发现、早治疗,但是,不是所有癌症都可以通过体检筛查出来。比如位居妇科肿瘤死亡率榜首的卵巢癌,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早期的检出率并不高。一些会遗传的癌症,比如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没有发病之前根本没有症状,普通的体检也无法发现。有5%~10%的妇科肿瘤会遗传。 遗传性肿瘤,这个医学名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源于美国电影演员安吉丽娜·朱莉。2013年,她在自传《我的医疗选择》中称,由于母亲罹患卵巢癌去世,她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自己遗传携带BRCA1基因突变,医生预测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概率分别为87%和50%,因此她选择进行双侧乳腺切除术和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以降低患癌风险。 遗传性肿瘤具有家族性聚集倾向,而且一般发病年龄较早,并在连续几代中存在。如果有些家庭中有多代多位家族成员罹患癌症,就要想到可能有遗传因素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迄今为止,超过100种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被发现。与遗传相关的常见妇科肿瘤包括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其特征在于家族中多位成员罹患乳腺癌和/或卵巢癌,男性发生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也显著升高,可遗传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就是导致该综合征的原因。此外,Lynch综合征(也叫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Peutz-Jeghers综合征(也叫黑斑息肉综合征),以及相对少见的PTEN基因突变的Cowden综合征、TP53基因突变的Li-Fraumeni综合征等,都是遗传性肿瘤易感综合征。 家族成员都会发病吗 遗传性肿瘤家族的成员都必然会罹患肿瘤吗?答案是否定的。 遗传性肿瘤家族通过遗传将该致病突变基因传递给家族中的多位成员,导致携带该致病突变基因的成员患某种或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也就是发生癌症的易感性增加。例如,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家族中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到80岁时终生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为44%,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到80岁时终生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为17%。因此,携带该基因突变的女性不一定都会患卵巢癌,只是比正常人群的发病风险要高。 与遗传相关的妇科肿瘤常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所以一般规律为,父母双方如果有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其子女中约有50%的患病概率,而且遗传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概率没有差异,在连续几代中都会存在。 自查是否携带突变基因 有以下情况的女性,要特别注意自己是否携带遗传性肿瘤的致病突变基因:直系亲属中有卵巢癌或乳腺癌患者;在绝经前患上卵巢癌或乳腺癌,或者同时患上多个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甚至有前列腺癌患者;直系亲属中有患子宫内膜癌或结直肠癌患者;直系亲属中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其他肿瘤患者。 如何尽早知道自己是否携带恶性肿瘤致病基因呢?答案就是这几年很“火”的基因检测。这类遗传性肿瘤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得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 人人须做基因检测吗 答案是否定的。选择基因检测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筛查具有恶性肿瘤遗传倾向的个体和家族,第二是筛查可以进行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因此,不推荐人人都进行基因检测。有相关需求的患者,建议到医院的遗传病专科门诊咨询。 如果确定是遗传性肿瘤家族基因突变携带者或家族成员,建议定期监测和随访,以期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例如,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或者即使未检测到BRCA基因突变但明确存在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要进行较为频繁的妇科肿瘤监测,建议从35岁开始每隔6个月进行盆腔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和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的检测等;患有Lynch综合征的女性,建议从20~25岁开始每年进行结肠镜检查,从30~35岁开始或从家族成员首次确诊Lynch综合征相关肿瘤最早年龄前5~10年开始,每年进行子宫内膜取样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筛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 如何孕育健康下一代 对于患恶性肿瘤的年轻女性患者,在疾病确诊或基因检测明确后,建议前往遗传病专科门诊进行肿瘤遗传咨询,在遗传咨询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生育力和内分泌功能的保护。对于携带致病基因的高危健康女性,同样有必要进行生育计划指导,可通过试管婴儿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查和产前诊断,避免下一代携带恶性肿瘤致病突变基因,以降低后代患病的概率。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60152976_162422?scm= 返回目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刻钟,“圈”出美好生活 2023-03-2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浙江省杭州市让“小修小补”的便民店铺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图为西湖区北山街道便民服务摊位,裁缝师(右)为社区居民修补衣物。 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积极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服务基本民生,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图为居民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第三社区中心菜市场内选购食材。 春光正好,早晨7时,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渐渐涌起热闹的人声。头戴灰色帽子、身穿紫色外套的蔡女士开始了她的晨间活动:下楼步行两分钟,她先来到小区里的器材锻炼区做运动;锻炼完毕,又走到旁边的便民生活超市选购菜品;接着她离开小区,步行五分钟去到街对面的菜市场。经过一番精心挑选,蔡女士拎着一包蔬菜、一袋面条,悠闲地遛回家,“不用走多远,该办的事都办妥喽!” 2021年7月20日,商务部办公厅等11部门印发通知,公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运动、购物、休闲、进餐、观影、就诊……多种服务功能圈集在一刻钟的步行范围内,让居民生活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 近日,商务部表示,将结合前期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努力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满意清单”。随着这一实践的实质推进,更多居民将享有更便利、更宜居的城市生活。 整合布局 基本需求“圈”里满足 谈到家门口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同样居住在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的赵先生感到很满意:“街对面就是菜市场,一早起来就有早市,果蔬都很新鲜。买菜回来路上经过社区附近的小铺,我还能给家里小孩捎点儿零食,多好!”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起了居民在购物、服务、医疗、餐饮、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近年来,商务部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指导意见和建设指南,在全国确定两批共80个试点地区,指导推动试点工作加快落地。截至目前,全国80个试点地区共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涉及商业网点28万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是青岛市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流佳苑社区对居民服务、商业业态进行全新整合布局,打造了涵盖助老大食堂、老年大学、便民服务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在内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可以做些什么? 如今,上流佳苑社区的居民步行5分钟就可到达便利店、社区超市和药店、洗衣店;8分钟范围内有菜市场、银行网点、书店,满足便利性购物、早餐等服务需求;15分钟之内可步行到达大中型超市、咖啡店、健身房等,满足副食品、蔬菜水果、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物需求及休闲、健身等综合服务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和居民生活方式逐渐转变,社区居民对于生活便利化、服务一体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上流佳苑社区党委办公室主任康保兰表示,除了让居民能够一站式购齐各类日常服务与生活物资,社区还聚焦“一老一小”难题。例如,幼儿托管中心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学后托管、寒暑假托管难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护士不仅可以随叫随到、上门出诊,而且可以及时链接各大知名医院的医疗资源,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家门口得到守护……“幼有托管、老有康养,我们的目标就是居民小事不出家门、大事不出社区,让各项便民服务延伸到家,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康保兰说。 “社区是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容志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能显著提升各项服务的便利度,还能促进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和均等化,助推高品质生活的实现。 “小修小补” 增添城市人情味 3月7日中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一路八街市场,胡万军又来光顾小苏鞋艺开锁店。“小孙子上一年级,经常把书包拉链拉坏,幸亏小苏会修拉链,花三五元钱就修好了。在家附近有个修拉链、配钥匙的店就是方便。”胡万军说。 39岁的苏民强会修拉链、配钥匙、修锁开锁和护理皮具,已有十几年开店经验。“前两年,市场改造扩建时,我没找到合适的新店,暂时改行卖蔬菜水果,那段时间总有顾客打电话问我搬哪儿了。这么多年,街坊们都很相信我。”苏民强说,八街市场改造完重新开业后,他又回来开店,老顾客来他这里熟门熟路,都感慨日常生活缺不了他这家小店。 衣食住行里,孕育着大需求;针头线脑中,也有居民小期盼。日常的修鞋、配钥匙等看似不起眼的小手艺,在生活中其实不可或缺。商务部在部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时专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补衣服、改裤脚、打印复印、磨剪子戗菜刀、更换水龙头、开锁换锁、订车票、找家政等服务一应俱全,只收取最基本的材料费;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大街的金瀛便民超市里,修鞋摊、修钟表的摊位颇具人气,旁边还有提供上门服务的五金和小家电维修,超市一层引进了一家能组装家具的小店,最近又新开了理发店,各种手艺人服务在这里一应俱全;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便民服务摊位,裁缝师为社区居民修补衣物,杭州市通过租金减免、点位优先、政策扶持等方式,让便民店铺重回街头巷尾……各类“小修小补”的便民摊成为生活“润滑剂”,为居民构建起熟悉、亲切的便民生活圈。 “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不仅需要品质服务,也需要接地气的生活服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务厅流通业发展处一级调研员艾尔肯·巴吾东说,随着城市发展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应让小修小补摊点逐渐回归,它是烟火气的一部分,增加了手艺人的收入,给百姓生活带来方便,也增添了城市的人情味。 智慧升级 迈向数字化治理 “我们每户居民家的有线电视上,有一个社区频道,社区每半年进行一次的工作总结、社区举办的多种集体活动等,都会通过智慧频道,精准地传到每家每户的电视里。”康保兰介绍,上流佳苑社区深化智慧社区建设,研发了面部识别无感通行、智能垃圾分类、高空抛物监测等多个功能板块。此外,社区为独居老人加装住户智慧感知设备,如果连续12小时没有使用过水电燃气,智慧中心会接到实时报警,如系统呼叫得不到老人回应,社区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上门查看情况,确保老人安全。 与此类似,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创建中,许多社区正在探索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各项便捷服务向楼栋、向家庭延伸。 在上海市,为顺应社区商业的数字化转型,普陀区在“随申办”普陀旗舰店系统中打造和升级了“宜购普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数字化平台”, 对全区商业资源如大型商业体、超市卖场、菜场、特色商店等进行展示介绍,并加入相关互动环节。 在天津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配备了“数字大脑”。新发布的“天津市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动态地图”上,社区生活指数、业态分布和布局、日消费分布和社区热搜榜等数据实时显现。社区服务中心“健康e站”、“银发”智能服务平台、各类便民生活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在“云端”为居民提供便利。感觉身体不适时,人们只需轻点家中配备的智能设备屏幕,就可以实现远程问诊。 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河泾街道常楼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内,新城市集升级成为数字人民币支付结算全覆盖的农贸市场。智能电子秤、消费小票溯源码、数字人民币支付等智慧化服务,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消费的便利程度。 通过数字化手段,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为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提高了事务办理的效率。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打造“欢喜益站”便民服务站,汇聚公安、社保、医保、公积金、海关、公证等12部门的厦门本市197项高频事项,并引入“刷脸办事”,满足了居民“家门口办事、一趟不用跑”的需求。 《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各地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即期消费,激发潜在消费。在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贺昌全看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是以创新思维来推进城市更新的举措,要深刻理解产业升级、城市治理的新需求,进一步明确各类消费者的细分需求,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构建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 因地制宜 更好惠及百姓生活 商务部日前表示,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更好惠及百姓生活。事实上,自2022年以来,全国多地围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已出台相关规划。 北京市商务局出台《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要求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落地2000个以上国内外生活服务业品牌首店,培育5万家以上生活服务业数字化门店,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今年,北京将试点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近日启动的2023北京消费季“一刻钟品质生活节”上,一刻钟生活半径圈扩容,北京将聚焦美发美容、家政维修、社区生鲜、洗涤护理、服装服饰等领域,打造业态丰富、智慧便捷、商居和谐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同样要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做到全覆盖,并将其分为“社区级商业中心”和“邻里商业设施”两个层级,以满足和便利城镇居民多元消费需求。政策鼓励社区商业与居民交往、文化体验、社区服务等融合共生,包括早餐点、菜场、药店、书店、维修、美容美发、资源回收、社区养老、幼儿托管、宠物服务、运动健身、社区食堂等网点。 陕西省西安市印发的《西安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按照“边建设、边评价、边试点、边推广”要求,到2025年底创建不少于150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带动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在服务基本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如涟漪般扩散,串联起居民的幸福生活。商务部表示,将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城施策、因圈施策,要把居民所需所盼、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争到2025年让有条件的城市都行动起来,真正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成社区居民的“幸福圈”。 对于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容志教授建议,既要发挥政府规划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等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便民利民的宗旨,不要一刀切。开展多种形式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容志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55.html 返回目录>> 福建省闽侯县廷坪乡完善硬件设施,提供各类服务——呵护老人健康 守护儿童成长 2023-03-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廷坪乡是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一个小山乡,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为服务好“一老一幼”,廷坪乡做了许多工作:建设长者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难题;办好小学和幼儿园,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完善硬件设施,提供各类服务,满足老人和孩子们的需求……一系列举措,助力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去廷坪乡一趟不容易。早上8点从福州市区出发,进山后颠簸近两个小时,到时已近中午饭点。 这个地处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最北部的小山乡,户籍人口3万多人。同行的乡党委宣传委员徐辉介绍,由于地处偏远,廷坪乡大多数劳动力在外打工。全乡4000多常住人口,几乎全是老人和孩子。服务好“一老一幼”成了廷坪乡的重点工作。 不同于城市社区经济基础好、生活便利化程度高,山区相对缺人、缺钱、缺资源,但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工作却不能松劲。近日,记者走进廷坪乡实地探访。 长者食堂,饭菜飘香 到达廷坪村老人周章俤家中时,她正坐在门口晒太阳。儿孙常年在外,老伴去世得早,周章俤一个人过日子。见来了人,老人笑得很开心。 屋内不到10平方米,摆着一床、两桌、一椅,构成了老人全部的生活区域。床尾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热水壶、一副碗筷、一个电磁炉和一口铁锅。以前,周章俤还时常在这个简易的“小厨房”煮饭,煮一顿便吃上几天。一口锅,常常盛着老人好几天的一日三餐。 廷坪乡独居留守老人多,吃饭问题最让人头疼。刚到廷坪乡任党委书记时,陈铭就到老人家里走访,了解到实际情况。自此,廷坪乡下定决心,进一步满足老人的就餐需求。 近年来,在福州各大城市社区,长者食堂已基本覆盖。廷坪乡也想建老年食堂,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吃饱又吃好。可相比城市,山区乡财政有限,场地、人员、饭菜都需要花钱。怎样让老年食堂能够持续运营下去?廷坪乡党委探索互助长者食堂模式,由乡政府出地,乡贤捐资出力,服务人员由干部和相对年轻的老人担任。 2021年11月,廷坪乡第一家长者食堂在廷坪村开始营业。老人们一天交10元,三餐都可以在食堂吃。接近饭点,周章俤步行几分钟,走上街,循着香味就来到食堂。 食堂里,4张圆桌已坐满了人。除了吃饭,这里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周章俤不大爱讲话,可一进食堂,就像是到了自己家。小小空间,家长里短,笑声阵阵。 中午11点半,送餐的电动车准时停在食堂门口。不用另起炉灶,每天,做饭阿姨在乡政府食堂做好饭菜,打包好盖上保鲜膜,送过来只要几分钟。保鲜膜掀开,食堂里顿时香气四溢。老人们端起餐盘,自觉排起了队。 红烧肉、干炸鱼、小白菜、豆腐汤……两荤两素一汤,周章俤的饭盘被装得满满的。食堂里,还穿梭着两个穿红马甲的年轻身影。每天就餐时间,乡干部轮流来到这里帮忙——引导就餐、帮忙打饭、维持秩序。 吃得好、有陪伴,周章俤越来越觉得,“在家门口就可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2022年5月,石坑村的长者食堂也开始营业了,这是廷坪乡第二家长者食堂。“未来,互助长者食堂将在全乡主要行政村全面铺开。”陈铭说。 不仅如此,为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在全乡25个村全面铺开。“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乡干部和较年轻老人的作用,探索适合廷坪乡的互助敬老食堂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廷坪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廷坪乡综合文化站、‘廷坪·新华书屋’等纳入长者食堂配套服务,进一步满足老人需求。”徐辉介绍。 坚持办学,提升质量 顺着长者食堂往山坡上走,拐个弯就是廷坪乡中心小学。下午1点半,学生们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一蹦一跳走进校园。 校园依山傍水,面积不大,却设施齐全——教学楼、宿舍、食堂、活动室、跑道、篮球场应有尽有。 该校校长林良源介绍,在廷坪乡,有条件的家庭大多把孩子送进城念书。学校目前有6个年级共130多名学生,“但只要有一个学生,我们就会坚持办学,尽全力办学。” 距离下午上课还有半个小时,图书馆一楼的阅览室,还坐着几名学生。六年级的林馨语就在其中,手上拿着一本书,神情专注。 林馨语家住廷坪乡后溪村,距学校车程1小时。每天来回不方便,林馨语很小便住校。林良源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九年义务教育学费、课本全免。在各级财政的资助下,寄宿生每天还有7元伙食补助和生活用品资助。 图书馆是林馨语最喜欢的地方,只要做完作业,她就泡在里面看书。馆藏的1万多册图书,林馨语直到毕业也看不完。更让她开心的是,自己有想看的书,还可以告诉老师,学校会定期为他们采购。林馨语告诉记者,自己喜欢一个人静静看书的感觉,在书本里,她能认识这个世界。“学习让我看到希望,我盼望着有一天通过学习走出去。”林馨语说。 与小学隔一个操场,对面就是廷坪乡中心幼儿园。来到幼儿园活动室,一场亲子活动正在举行。孩子们的妈妈被从各地邀请到场,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为妈妈捶背,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幼儿园老师叶佳敏介绍,幼儿园以游戏化教学等形式,让孩子们从小感受爱、付出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林良源说,幼儿园虽然学生不多,但师资力量一点也不差,7名老师全部都是幼师专业毕业。 廷坪乡中心幼儿园和中心小学面向全乡3—12岁学龄儿童招生。“我们提供宿舍,只要是乡里的学龄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可以在乡中心幼儿园和乡中心小学就读。”林良源介绍,对于户籍不在本地的学生,学校也一并招收,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读书的心愿。同时,不断丰富师资力量,努力让山区的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优化服务,满足需求 下午两点半,廷坪乡中心小学图书馆3楼的活动室十分热闹。活动室内,学生们仰着头,齐刷刷地举起了手。讲台上,一群来自闽侯小伙伴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的年轻社工正在给孩子们上一堂“正视压力、学会减压”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满足‘一老一幼’基础需求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徐辉说。 多年前,闽侯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林孔亮就奔走在当地各个山区乡,给孩子们讲解法律知识。可林孔亮渐渐发现,孩子们法律意识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在闽侯县团委、廷坪乡政府等多方支持下,林孔亮在廷坪乡发起“春芽计划”,并在廷坪乡设立工作站,依托“党建+司法+政府+学校+社工”,将留守儿童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援助服务常态化。 记者到校当天,正碰上当月的心理咨询和法律讲座课。看着台上的法官,林馨语睁大眼睛:“平时只在电视上见过,没想到法官就在我们身边。” “山区的孩子更需要爱与陪伴。”社工畅文清忘不了课上孩子们的眼神。在此背景下,闽侯小伙伴还发起了一对一精准帮扶和微心愿活动。在微心愿的征集中,画笔、篮球……孩子们的心愿被逐一满足。 临近傍晚,廷坪乡中心街上,人来人往。一条街上,汇集了食堂、卫生院、理发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是老人和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徐辉介绍,依托现有资源,廷坪乡定期为老人开展义诊、免费理发、请戏进乡等活动,还举办过广场舞比赛。 一间挂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牌子的房屋同样位于这条街。这里有人值守,白天都开着门。走进实践所,左手边的书籍阅览室里挤满了孩子。记者看到,除了各式各样的书籍,这里还配了6台电脑。徐辉介绍,村里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电脑,假期里、放学后,这里就变得十分热闹。一台电脑,将孩子们与山外面的世界连接。在廷坪乡的25个村,每个村都有这样一个站点。周末回家时,实践站的阅览室就是林馨语最常去的地方。 天色渐晚,周章俤去长者食堂吃晚饭前,习惯到这里坐坐。在这方小小天地,老人们下棋、聊天,其乐融融。 “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我们在努力,但仍然任重道远。”陈铭说,“推动服务资源向乡镇、山区倾斜,守护‘一老一幼’,还需要全社会更大努力、更多合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9日 13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44.html 返回目录>> 牛奶喝太多会致癌?黑芝麻丸能防治脱发?这6条食物谣言,很多人都被坑了 2023--03-29 科普中国 最近几年,“养生”已经成为社交话题新宠。 办公室里,大家都端着保温杯泡枸杞分享自己的养生秘笈,连刷手机也第一时间将看到养生提示转发给最爱的人。 比如,“牛奶含激素,会致癌”“海鱼比淡水鱼更营养”“吃黑芝麻丸能防治脱发”“越酸的水果,维C含量越高”“巧克力有白霜就是变质了,不能吃”“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更健康,要买就买零添加”……这些养生说法都靠谱吗? 01 牛奶含激素,可致癌? 牛奶是获得钙最有效的食物之一。 但网上中有说法称牛奶中有激素IGF-1,喝了会使人致癌。这是真的吗? IGF-1 的全称是“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它并不是什么人为加入的有害物质,而是奶牛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 除了奶牛,人体也会产生这种激素,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而市场上的牛奶中 IGF—1 含量只要约 2.45 纳克/毫升,跟人体内的量相比,简直不足为虑。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和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评估都认为,并没有证据证实IGF-1会致癌。 从全世界专门研究癌症的机构来看,正常喝牛奶可能还会降低某些癌症风险。 比如,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和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2017 年联合发布的专家报告对饮食、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风险进行了评估,其中关于牛奶和乳制品与癌症风险关系的研究结论是,奶制品摄入能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认为,食用乳制品能降低肠癌风险。我国最新出版的《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中也明确提到: 牛奶及其制品在研究摄入范围内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无关;低脂奶及其制品摄入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全脂奶及其制品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 我国的膳食指南建议每天饮奶300克~500克。 但我们现在平均每天喝牛奶的量还不到50克。担心喝牛奶致癌,真的有点多余。 02 吃黑芝麻丸能防治脱发? 民间一直都有说法称,多吃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就能使头发乌黑,还能让白头发逐渐逆转。 商家也趁机推出了“黑芝麻丸”,说能防治脱发,受到很多脱发、脱发、秃顶、发际线后移人士的喜爱。吃黑芝麻丸真的能防治脱发吗? 其实,黑芝麻并不能防治脱发,还可能让你发胖哦。 大家之所以认为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对头发的健康有好处,防治脱发,主要是因为它是黑色的,而我们一直都有“以黑补黑”的传统文化。 黑芝麻、黑豆所含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比较丰富,如果是由于蛋白质、B 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导致的白发,吃黑芝麻和黑豆可能对头发有一定好处。 但是,黑芝麻、黑豆等黑色食物中的黑色素并不会让头发变黑。因为头发中的黑色素的来源是黑素细胞,它是利用体内的酪氨酸转化生成黑色素。 而黑芝麻、黑豆中的黑色素主要是一些多酚类色素,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头发上的色素。 而且,市售一些黑芝麻丸会加很多糖来调味,黑芝麻本身的脂肪含量也很高,意味着黑芝麻丸糖不少、油也很多,多吃的话可一定健康,还可能让你发胖。 所以,还是不要迷信黑色食物了,实在想吃黑芝麻丸,购买的时候注意选糖少点的产品。 03 越酸的水果,维C含量越高? 水果富含维生素 C,但什么水果维生素 C 含量更高呢,很多人就会认为味道越酸的水果、VC 越多,最典型的就是柠檬。 那么,水果越酸,维生素 C 含量真的越多吗? 之所以有人会有这样的印象,主要因为维生素 C 本身的味道的确是酸味的,维生素 C 还有一个名字叫“抗坏血酸”,如果你尝过没加糖的维生素 C 片,应该都体验过那种酸味。 确实有一些吃起来比较酸的水果,含维生素 C 非常高,比如沙棘,每百克含 204 毫克维生素 C,酸枣每百克含900mg维生素 C。 但水果的味道还会受到其中的糖分和有机酸的种类及含量影响,跟维生素 C 含量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比如,大家常常认为比较酸的——柠檬,每百克只有 22mg 维生素C; 再比如橙子,每百克只有 33mg 的维生素 C,这些酸酸的传说中“高维生素 C 的水果”,VC 含量甚至不如大白菜(47mg/100g)。 实际上,水果中的酸味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有机酸,比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有机酸是水果能量代谢的中间产物,不同水果中有机酸的种类和组成比例不同。 比如,柑橘类水果(柠檬、橘子、橙子等)中主要含柠檬酸,浆果类(如葡萄等)中主要含酒石酸,通常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含量较大,在果实成熟过程中,有些有机酸会转变为糖,就不会那么酸了。 总之,水果的酸不酸跟维生素 C 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完全没必要为了“营养”委屈自己! 04 巧克力有白霜是变质了? 你吃巧克力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表面有一层“白霜”的情况呢?有人说,巧克力起“白霜”就是变质了,不能吃了。这是真的吗?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巧克力起的“白霜”通常有两种——糖霜和脂霜。它们都是因为储存巧克力时,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引起的。 比如,“糖霜”,顾名思义,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糖。它往往是由于环境温度短时间剧烈升高导致的。 比如,把在冰箱里冷藏的巧克力直接拿到室温,就比较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另外,如果将巧克力放在比较潮湿的环境里,也会在表面出现小水滴,产生糖霜。 而脂霜,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脂肪,跟巧克力中的可可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可脂是巧克力,尤其是高品质巧克力的特色,它天然就有香浓的味道和诱人的光泽,也是人们喜爱的原因。 但可可脂对温度非常敏感。将巧克力长期保存在 22℃ 以上的环境中,它里面的部分可可脂就会融化并渗到巧克力表面。 而当温度下降时,油脂会在巧克力表面重新结晶,呈现出花白的斑,看起来就像一层白霜。 那么,起“白霜”的巧克力能不能吃呢? 其实,起白霜主要还是因为温度变化导致的物理变化,虽然对巧克力的外观和口感有一定影响,但并不影响食品安全。 如果味道还可以,吃吃也无妨;但如果变得不好吃了,那就丢掉吧。 毕竟吃巧克力不就是为了美味嘛! 05 海鱼比淡水鱼更营养、安全? 很多人都会觉得海鱼生活在蔚蓝的大海里,环境更好、污染少,DHA 含量更高,更安全、更健康。这是真的吗? 首先,大家要知道一个现实情况:在全球化的今天,海洋鱼类也会受到环境的污染,日本还要往海里排放核污水呢。 鱼类中常见的一个污染因素是重金属。 比如,有研究对北京市场中人们经常食用的 10 种鱼肉中重金属砷等元素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海水鱼中重金属含量要高于淡水鱼。 上海的研究也发现,海水鱼中重金属镉的含量也要高于淡水鱼。 鱼类另一类常见的有害物质就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有研究对深圳市市售鱼类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估发现,海水鱼中的含量要高于淡水鱼。 上海市售动物性食品中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和生物有效性评估也发现,海水鱼中PCBs的浓度水平要高于淡水鱼。 美国的情况也不会多么乐观。比如杜克大学的研究发现,深海中的甲基汞,由于与盐(氯化钠)的分子结合,所以在环境中更难被分解,对健康的危害也更大。 实际上,各国健康机构提示大家不要吃的几种高汞鱼类,包括鲨鱼、旗鱼、鲭鱼、方头鱼,这些鱼都是海鱼。 其次,淡水鱼的 DHA 并不一定比海鱼少。 有研究对 4 种淡水鱼(黑鱼、包头鱼、鲫鱼、桂鱼)及 6 种海水鱼(鳓鱼、秋刀鱼、虹鳟鱼、刺鲳鳕鱼、小带鱼)测定发现,淡水鱼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并不比海水鱼低。 还有研究对比鲑鱼、带鱼、黄花鱼、鲅鱼和鲳鱼 5 种市售海水鱼和鲈鱼、鳜鱼、中华鲟、鲢鱼、鳙鱼、罗非鱼、武昌鱼、鲤鱼和草鱼 9 种市售淡水鱼; 主要对鱼肉和内脏脂肪中的 EPA 和 DHA 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淡水鱼中的 EPA 和 DHA 含量并不会比深海鱼低,含量最高的甚至是淡水鱼类鲈鱼。 实际上,不论是海水鱼还是淡水鱼,它们的营养并没有太大差异,如果条件允许,都是值得吃的健康食材。 06 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更健康? 一说到食品添加剂,现在很多人就会认为是“科技与狠活”,不少人还认为添加剂不安全; 购买食品只认“不含XX添加剂”“0 添加”“不含防腐剂”的,觉得这样的食品更加安全、健康,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只要合理使用,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目前也从未出现过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健康损害的案例。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它的使用都经过非常复杂而且严谨的科学评估的,只要合理使用都可以保障安全。 以防腐剂为例,凡是国标允许使用的防腐剂都经过安全性评价,规范使用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 防腐剂的作用是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否则有些食品还未出厂就坏掉了,甚至还可能产生毒素。 比如我们买的香肠都会用防腐剂——亚硝酸盐,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而肉毒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剧毒的毒素——肉毒素,毒性比砒霜还强。 而某些本应合理使用防腐剂,保证安全的食品,却特意不使用防腐剂,制造“0 添加”“不含防腐剂”反而可能埋下食品安全风险。 那些声称“不含XX添加剂”“0 添加”“不含防腐剂”的食品并不会更安全更健康,背后大多都是企业营销的手段,大家千万不要迷信。 作者: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审核:高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CG3P7nUYy4 返回目录>> 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探索新模式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 2023-03-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体育消费是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体育消费步入发展快车道。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规模接近翻一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增强体育消费能力,改善体育消费条件,创新体育消费场景,推动大众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为促消费、稳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新业态—— 顺应健康生活新需求,新型运动消费快速兴起 奔跑、跳跃、欢呼,一张小小的飞盘在年轻人中传递。3月11日,首届北京极限飞盘大师公开赛在北京市朝阳区快乐星期四体育公园开幕,来自北京、天津、辽宁、广东等地的近150名“盘友”参加了此次赛事。 “飞盘简单易学,玩起来心情舒畅。”北京市民明月说,在教练指导下,半小时就学会了接盘、抛盘。通过飞盘运动,她还结识了不少好友。 近年来,新型运动消费快速发展,冲浪板、桨板、滑雪板“新三板”运动走进越来越多家庭,攀岩、射箭等小众运动“出圈”,更多新颖潮流的运动方式,大大激发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 拉弓、瞄准、发射,整套动作一气呵成。“10环!”眼见箭稳稳地射中靶心,福建福州市仓山区居民陈雄兴奋地说:“我基本每两周都会来一次,射箭这项运动能增强体质,锻炼耐心,感觉很值!”陈雄所在的这座运动馆,主要提供射箭、射击等运动项目,每逢周末,场地供不应求。 在四川成都,新型体育消费市场也悄然升温。到天府绿道玩桨板、皮划艇,去锦江绿道三色路段陆地冲浪,或是在商业综合体里来一场“体育+科技”的多项目体验……总有一种体育运动新方式,适合追求健康生活的各个年龄层的居民。 在重庆,巴南区着力打造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不断开发体育消费新业态,目前已发展低空飞行营地6个、漂流营地4个、露营基地5个、卡丁车项目8个、攀岩项目2个,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一些社区积极举办街舞、花样滑冰等活动,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街区,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 专家表示,飞盘、射箭、攀岩等运动项目上手快、趣味性强,既能锻炼身体,又有社交属性,逐步从小众运动变成热门运动,以崭新的方式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拓展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领域。 新场景—— 因地制宜增加供给,改善运动体验,推动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3月18日,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待滑冰的游客排起了长队,冰面上也十分热闹,新手们借助海豚状的滑冰助手在内道小心练习,有基础的爱好者则在外道尽情驰骋。 “‘冰丝带’正在从‘最快的冰’向‘大众的冰’转变,一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的游客日预约量接近2000人。”国家速滑馆工作人员介绍。 “我们是第一次来‘冰丝带’,一进来就感觉特别开阔明亮。”北京市民郝聪说,以往一旦过了冬季,可供滑冰的场所并不多,如今有了像“冰丝带”这样的一流场馆,对滑冰爱好者来说简直太棒了。 “冰丝带”除了接待散客参观和滑冰体验,还引入了国内冰上运动项目培训机构,提供包括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项目从零基础到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整个场馆可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各类群众性冰上运动。今年以来累计接待参观旅游和上冰体验游客10万人次左右,开展冰上培训近5000人次。 去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提出,深化体育消费试点工作,推动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通过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放体育消费券、组织体育消费节等措施,更好满足群众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体育消费需求。 不少地区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不断拓展“体育+”消费内容,打造更多集竞技、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等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场景,为人们提供更健康、更丰富的运动体验。 去年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公布了“2022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入选名单,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百公里一级绿道”骑行线路、成都马拉松等6个成都市推荐的项目入选。今年1月,成都市体育局在体育消费新场景的基础上,结合天府绿道、城市公园、潮玩商圈以及大运会新建体育场馆,评出包括体育场馆、社区邻里、户外营地、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商业中心、工厂文创等八大类型体育消费示范场景100处。在各类体育新消费场景的带动下,全市体育市场发展稳中有进。统计显示,去年成都体育消费规模达到582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2700元。 拥有58座山体、156条内河的福州市被誉为“千园之城”。福州市依山傍水建设了数百公里长的城市休闲绿道——“福道”,串起一座座山体、连起一条条河流,居民漫步其间即可“看山、望水、走巷”。同时,“福道”连接了不少茶馆、运动场馆,对接“榕e动”智慧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居民可随时预约锻炼、品茗休闲。 专家表示,从提升运动技能到购买硬件装备,从自身锻炼到参加比赛,从“体育+旅游”到“体育+娱乐”,体育消费产业链点多、线长、面广,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加强规划设计,增加项目供给,丰富消费场景,推动体育消费提档升级。 新空间—— 优存量,拓增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 篮球馆、羽毛球馆、网球俱乐部……近日,位于北京丰台区葆台北路、紧邻世界公园的金岁广场正式开门迎客。 金岁广场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6000至8000人开展体育运动,形成以体育消费、休闲文化为依托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这里原先是葆台村一处闲置库房,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号召,完善基础设施,对水电、市政等进行升级改造。”金岁广场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有休闲运动、体育文创等多种业态,为周边居民群众提供了一处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老库房变身体育综合体、储煤房更新为运动空间……北京市持续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深入挖掘公园绿地、腾退空间、边角地等闲置空间资源,大力推进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在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问题的同时,也为扩大体育消费奠定了基础。 “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激发体育消费动力。”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杨海滨表示,北京正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体育消费城市。 《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提出,有序推动体育系统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组织或承接各类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当前,不少地区在为百姓体育消费创造更多新空间上双管齐下,既在开拓增量上下功夫,也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 作为2015年首届青运会的专业场馆,福州马尾体育馆占地98亩,场馆内设主体育馆、室内篮球训练馆、室外篮球场、室外网球场、五人制足球场、室外泳池和全民健身广场,是集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型体育场馆。“去年我们接待了各项运动体验者近10万人次,居民前来消费也促进了场馆的良好运维。”马尾体育馆负责人刘锋介绍。 专家表示,在保证专业运动队日常训练的前提下,建议有序推动体育系统训练中心、基地和体校内的部分场馆场地向社会开放。同时,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加快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体育设施建设进度,让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空间更广阔。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29日 19 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329/c14739-32653449.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