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13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1-31
春节农村地区疫情形势如何?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是否充足?... 2 世卫: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1月3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4 Redox Biology: 糖尿病内皮细胞的糖酵解依赖DNA修复缺陷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13 Sci Rep:新型细菌疗法或有望帮助治疗人类肺癌... 15 Nature:机体特定的免疫T细胞或有望帮助开发出高效的抗癌免疫疗法... 16 Int. J. Biol. Sci.: 神经肽Y通灭活M1巨噬细胞保护急性肾损伤... 16 叙事医学如何更好地诊疗治病(大健康观察·聚焦叙事医学①)... 24 中疾控:本轮疫情仍以BA.5.2、BF.7为主 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 27 国家卫生健康委:春节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 28 国家卫健委:目前94%以上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三类药品可用一周以上... 29 美媒:拜登宣布将于5月11日结束新冠疫情紧急状态... 30 如何才能一觉睡到大天亮?睡前若能纠正3件事,轻松入睡不再奢侈... 30 男性预期寿命为何要比女性短?6种日常习惯,劝你最好及时改掉... 31 热点追踪国家卫健委: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2023-01-3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春节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广大医务人员和各行业工作者坚守岗位,防控工作平稳有序,“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 米锋表示,春节后返程人流增加,要做好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他强调,农村仍然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始终紧盯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全力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随着出入境人员增加,要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动态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等情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328.html
春节农村地区疫情形势如何?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是否充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关切2023-01-31 新华网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农村地区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全国农村地区疫情形势如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情况如何?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是否充足?30日,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防疫关切。 春节期间全国农村地区疫情形势总体平稳 “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要始终紧盯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全力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 农村地区仍然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表示,春节期间,农村地区的疫情总体平稳,没有出现疫情上升情况。 针对包括偏远山区、牧区、林区、海岛在内的“三区一岛”农村疫情防控薄弱环节,毛德智介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落实重点人群包保机制,摸清老、幼、病、残、孕五类重点人群基础信息,开展“点对点”联系服务;二是开展巡诊服务,推动各地配足乡村两级医疗人员,开展医务人员“上山下海”诊疗、送医送药上门;三是加强药品储备,推动各地在防疫药品和医疗设备分配时向“三区一岛”倾斜;四是做好转运转诊,督促指导各地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救护车。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平稳有序 “总的来看,春节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说,为更好掌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和疫情形势,坚持基层机构诊疗情况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 监测数据显示,自2022年12月21日以来,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和普通门诊、急诊诊疗人次总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目前正在平稳回落。2023年1月27日,基层机构普通门、急诊诊疗量为203.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 2022年12月29日,云南省镇雄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一名医生在开展救治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第一道防线。据介绍,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发热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春节期间,全国发热诊室24小时开诊,正常运行,及时做好轻型患者对症治疗和重症患者早识别、早转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状况持续改善 春节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当前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保障农村地区物资储备和供应。对此,傅卫介绍,“我们坚持每日监测调度,动态掌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配备、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对各省配备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和督促。” 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以来,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状况持续改善。目前,94%以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配中药、解热、止咳三类药品可用一周以上,85%以上基层机构达到两周以上储备量,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配备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截至2023年1月27日,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配备指氧仪289.4万个,制氧机21.9万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94.html
世卫:新冠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3-01-3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30日电 综合报道,世界卫生组织30日在官网发布声明称,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认为,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消息称,世卫突发事件委员会27日就新冠疫情举行第14次会议后给出建议。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同意委员会关于新冠疫情的建议,认为新冠疫情仍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谭德塞还认同委员会的观点,即新冠大流行可能正处于过渡阶段。他感谢委员会提出的应谨慎应对这一过渡阶段并减轻潜在负面影响的建议。 此前在1月27日的会议开场讲话中,谭德塞曾表示,本周正值世卫组织宣布新冠大流行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三年。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谭德塞在讲话中指出,随着新冠疫情进入第四个年头,当前状况与一年之前相比有所好转。当时,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感染潮正处于顶峰,全球每周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死亡病例超过七万例。 但他同时强调,疫苗、检测和治疗对于挽救生命、预防严重疾病以及减轻卫生系统和医务人员的压力至关重要。 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月11日宣布新冠疫情具有大流行特征。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要定期重新召集突发事件委员会审查疫情形势。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VZu3Xpada
高层动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3年1月30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2023-01-30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
时 间:2023年1月30日 地 点:国家卫生健康委2号楼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米 锋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嘉 宾:韩敬华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毛德智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耿洪洲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 傅 卫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 林勇胜 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春节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广大医务人员和各行业工作者坚守岗位,防控工作平稳有序,“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 春节后返程人流增加,要做好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农村仍然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要始终紧盯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全力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随着出入境人员增加,要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动态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等情况。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我们请来了: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先生;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毛德智先生;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耿洪洲先生;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女士; 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林勇胜先生; 请他们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共同回答媒体的提问。 下面,请记者朋友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京报记者: 春节期间人员密集返乡,叠加疫情因素,请问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运行情况怎么样?城乡基层机构的接诊情况怎么样?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 傅卫: 感谢您的提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第一道防线,在春节期间面临着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的情况,为更好掌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情况和疫情形势,我们坚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情况的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春节期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保持正常运行,提供发热诊室门诊服务。 从2022年12月21日开展监测以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和普通门急诊的诊疗人次总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目前正在平稳回落。在整个春节期间(1月21日至27日),发热诊室的诊疗量处于低位,初一诊疗量最低,之后有一定的回升,但一直低于节前的诊疗量,大约减少40%左右。和12月23日的峰值比,下降94%。1月27日,基层机构的普通门急诊的诊疗量是203.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约为12月29日普通门急诊峰值的4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整体平稳,能够满足群众发热诊疗和其他疾病的就诊需求。各地在春节期间积极地做好重点人群和重症患者的转诊和转运工作,扩充了120转运能力,增加了电话坐席,同时组建非急救的转运车队来保障患者的转运需求。上级医疗机构也建立了转诊的绿色通道,简化重症患者的转诊流程,确保及时收治。总的来看,春节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农村地区疫情形势怎么样?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这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什么样的安排?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毛德智: 谢谢您的提问。春节期间农村地区的疫情总体平稳,没有出现疫情上升的情况。这期间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压紧压实责任,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责任全面落实,特别是县乡村三级的属地责任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认真地履行好属地责任,充分地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织密织牢农村疫情防控网。就初步调度,春节期间各地累计下沉干部380多万人次到农村基层参与疫情防控,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在坚持每两天一次线上视频调度会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密调度频次。同时,各级各地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专班在春节期间坚持24小时在岗值守,随时掌握疫情情况,有序运行,及时解决问题。 二是紧盯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针对农村地区老弱病残孕等重点人群,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的落实好包保联系制度,扎实做好卫生健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服务,避免包保联系制度只是停留在口头、书面上,流于形式、有名无实。我们也根据明查暗访的情况对一些地方个别地区包保制度执行不好的情况及时督促整改。突出边远山区、牧区、林区和海岛的重点地区,推动落实医疗物资储备、人员力量下沉、巡诊随访服务、志愿队伍组建等措施,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及时应对。 三是加快推进补短板。工作专班会同卫生健康委、工信部等部门指导各地做好农村地区的医疗物资准备,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努力消除盲区死角。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拨捐赠了一批小分子药物,同时持续配送指氧仪、制氧机等,捐赠的药品已于1月25日,就是在大年初四之前已经全部发往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同时,指导线上诊疗平台免费为农民开展问诊服务,并与线下配送药品相结合,及时满足农民群众就医需求。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减少大操大办,指导各地做好密集型活动和密闭场所管理,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最大限度降风险、减少隐患。春节期间,很多地方党员干部带头,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适当缩减婚丧嫁娶等聚集性活动规模,取消或者推迟了一些聚餐聚会等活动。 下一步,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将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密切关注农村地区疫情态势,发挥好责任落实、政策协同、基层动员等方面的作用,指导推动各地进一步建立工作机制,夯实群防群控基础,加快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能力。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今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春节假期期间我国消费市场呈现了怎样的特点?谢谢。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 耿洪洲: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商务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乙类乙管”总体方案要求。节前安排部署,节日期间值班值守,加强市场监测,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消费促进工作,推动消费市场实现了“开门红”。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与去年春节相比,增长了6.8%。具体来说有几个特点: 一是促消费活动丰富多彩。各地结合春节消费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北京开展冰雪节、上海打造“海派年味”跨年迎新主题活动。黑龙江、浙江、四川等地发放春节消费券,促进节庆消费。天津、江苏、贵州等地举办年货大集,营造节日氛围。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有序恢复,同比增长62.2%。 二是年货等商品销售旺盛。果品礼盒、品质生鲜、有机食品、生肖饰品等年货商品销售火热,应季服饰、美装个护、汽车家电等升级商品的销售增长。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零售企业粮油食品、服装、金银珠宝、汽车销售同比分别增长9%、6%、4.4%和3.6%。商务部还组织开展了全国网上年货节,发挥积极带动作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5%。 三是休闲消费精彩纷呈。各地积极创新消费场景,冰雪、文娱、健身、游览等休闲消费快速升温,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体验深受欢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推出了国潮与科技融合的新春灯会,营造3D沉浸式消费场景。跨区域出行带动住宿消费加快恢复,部分电商平台住宿营业额同比增长约1倍。 四是生活必需品货丰价稳。据商务部监测,与节前相比,全国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油、肉类、鸡蛋日均库存量基本稳定,蔬菜、水果小幅下降。从价格看,粮油、牛羊肉、鸡蛋、水果价格与节前基本持平,猪肉、蔬菜价格小幅上涨。总体情况就是这样,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记者: 今年首个“乙类乙管”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很多人选择返乡过年或者出门旅游,请问本次春运情况如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韩敬华: 谢谢您的提问。今天是春运的第24天,2023年春节假期运输服务保障顺利结束,春运也已过半。从春运前半程来看,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运行保持平稳,运力配置充足,应急保障有力,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煤炭、粮食、医疗物资等各类重点物资运输畅通。 截至昨天1月29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8.92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46.9%,比2022年同期增长56%。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累计7.44亿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4.6%,比2022年同期增长21.5%。春节7天假期1月21日至27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2.26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46.4%,比2022年同期增长71.2%。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3.06亿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5.6%,比2022年同期增长33%。 1月27日正月初六,返程客流迎来高峰,当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5092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46.7%,比2022年同期增长83.1%。其中铁路发送旅客1218.5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3.6%,比2022年同期增长34.6%。公路发送旅客3628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54.3%,比2022年同期增长114.4%。水路发送旅客73.5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55.3%,比2022年同期增长53.5%。民航发送旅客172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15.1%,比2022年同期增长39.8%。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6029.1万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2%,比2022年同期增长29.7%,小客车流量达到了历年春运以来最高峰。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会同春运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动态研判客流和货流趋势,加强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切实做好春运后半程运输组织、疫情防控和物流保畅保通等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平安健康便捷舒畅出行,全力保障重点物资畅通有序。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在春节期间健康服务工作推进情况如何。如果出现危重症风险,怎样确保及时发现?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 傅卫: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一直非常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针对春节期间人口流动比较大、返乡人员多的情况,为了更好保护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我们专门制定了《新冠重点人群管理服务与健康监测指南》,去年12月开始对65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重点人群开展健康调查并且进行了风险分类分级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分级服务流程,明确联系要点,细化监测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员培训。 与此同时与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指导各地落实“五级书记”抓疫情防控,压实基层党组织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包保团队和基层医务人员等各方面力量,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落实落细健康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对有重症高风险和中风险的重点人群每周联系分别不少于3次和2次,动态掌握他们的基础疾病情况和健康状况,其他较低风险的重点人群,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联系。在重点人群出现了感染新冠病毒或者基础疾病加重的情况时进一步加密联系,对于居家治疗的感染人群主要是指导他们对症用药和及时的监测和随访。对于重症风险高或者出现重症倾向的感染人员立即指导就诊和转诊,对于出现危重症风险的重点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我们也注意到,春节期间有老人的家庭也特别在意和关心老年人健康状况,通过调整拜年方式、减少外出频次等都有力有效地保护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根据监测,今年春节期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对65岁以上的重点人群上门服务和随访达到989.7万人次,通过各种形式(电话、微信、视频等)提供健康咨询有1189.2万人次,指导转诊4万人。从监测数据看,通过城乡基层机构指导转诊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于节前转诊数量。节后我们依然面临返程高峰、人员流动、聚集性活动以及春运的实际,我们要求各地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精准做好包括老年人等易感人群的健康服务和指导。谢谢。 中新社记者: 近期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了春节假期的出入境数据,出入境人员数量和去年相比有明显增长,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谢谢。 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林勇胜: 谢谢您的提问。1月28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对外公布了春节假期全国出入境情况,出入境人员数量较去年春节假期上升120.5%,得到了广泛关注。下面我再具体介绍一下春节假期人员出入境的主要特点和情况。 一是出境入境双向增长。1月21日至27日春节假期,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检查出入境人员287.7万人次,其中入境143.4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假期上升123.2%;出境144.3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假期上升117.8%。 二是海陆空口岸全面增长。空港、水运、陆路口岸出入境人员分别为33.3万人次、13.9万人次、240.5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假期分别上升241.8%、68.6%和113.8%。 三是内地居民前往港澳地区占比高。春节假期,内地居民出入境人数进一步增多,其中前往澳门地区49.8万人次、香港地区10.4万人次,占内地居民出境总量的81.2%。 四是口岸通关顺畅。为有效应对中外人员出入境高峰,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备足警力、开足通道,提前发布出入境流量预测和口岸通关提示,及时疏导出入境客流。春节假期,出入境人数最多的空港、水运、陆地口岸,分别是上海浦东日均1.5万人次、深圳蛇口日均0.6万人次、珠海拱北日均15.4万人次。全国口岸通关顺畅、秩序井然、安全平稳。 此外,国家移民管理局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节日期间继续开通“绿色通道”,实行“急事急办”,24小时应急服务等便民举措,为有紧急出国境需求人员提供申办出入境证件便利,为来华在华外国人提供必要的入出境、停居留便利,进一步保障促进中外人员正常往来和交流合作。春节期间,内地居民出境74.1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假期上升93.7%;外国,人来华7.1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假期上升121%。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报告显示,目前流行的毒株主要还是BA.5.2和BF.7。请问随着春节人员流动频繁,是否会有新的变异毒株的传入,我国是否做好了应对其他病毒变异株传入的准备?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今天发布会请来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先生,请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 陈操: 感谢您的提问。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株监测工作,也为早期疫情流调溯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支撑。同时这个过程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本轮疫情主要的还是以BA.5.2、BF.7为主要流行株,目前没有监测到其他优势病毒株。春节假期期间,我们收到全国各省上报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421条,经过分析发现他们有11个进化分支,仍旧以BA.5.2、BF.7为主,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 当前春运正在进行中,高校近期也要陆续开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指导全国做好新冠病毒变异监测工作,继续对哨点医院中的门(急)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还有特殊人群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监测。同时,同其他部门对海陆空口岸的入境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的变异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谢谢。 农民日报记者: 春节期间返乡人员增多,城乡基层防疫备受关注,请问春节期间基层发热诊室运行情况如何?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是否充足?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 傅卫: 谢谢记者的提问。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备受关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积极推动各地加快基层发热诊室的设置。去年年底前,全国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发热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春节期间,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正常运行,所有发热诊室正常运行,及时做好轻症患者的对症治疗和重症患者的早识别、早转诊。 关于您提到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的问题,我们一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抓。春节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新冠病毒感染物资配备参考标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综合组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地区医疗物资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摸排、统筹调配、强化物资保供,尽快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物资配备达到相应标准。同时,我们坚持每日监测调度,动态掌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配备、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对各省配备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和督促。 从各地监测数据看,1月份以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状况在持续改善,目前94%以上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所配的中药、解热、止咳三类药品可用一周以上,85%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了两周以上的储备量,有一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还配备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在相关设备配置方面,我们与农业农村部、工信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氧仪、制氧机等设备的配备,提高早期识别和服务能力,预防和减少轻症转为重症。根据统计,截止到1月27日,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配备指氧仪289.4万个,制氧机21.9万台。谢谢。 新华社记者: 偏远山区、牧区、林区、海岛,“三区一岛”的疫情防控工作是重点和薄弱地区,请问“三区一岛”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毛德智: 偏远山区、牧区、林区、海岛这“三区一岛”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也可以说是全国疫情防控中薄弱中的薄弱。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三区一岛”的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三区一岛”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会同卫健委、工信部等部门统筹协调、加强指导,督促各地进一步抓细抓实各项防控工作。文件印发后,各地积极做好贯彻落实。目前看,“三区一岛”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了很大提高。近期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主要在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落实重点人群包保机制。摸清“三区一岛”老幼病残孕这五类重点人群基础信息的前提下,安排包保人员主要是农村基层的两委干部、村医和网格员等362万人进行包保联系。通过敲门行动、电话联系、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积极开展“点对点”联系服务,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二是组织开展巡诊服务。根据“三区一岛”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特点和实际需要,推动各地配足乡村两级医疗人员,引导各地进一步下沉医疗力量,协调做好医疗服务巡诊,开展医务人员“上山下海”诊疗服务、送医送药上门,方便群众就医购药。 三是加强药品储备。推动各地在防疫药品和医疗设备分配时向“三区一岛”倾斜,比如广东、福建、浙江这些地方都有很好的做法。保障防疫药品储备量达到2周以上,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是做好转运转诊。督促指导各地为所属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至少配备1台救护车,同时动员安排一些志愿人员和社会车辆提供转运转诊的协助工作,确保重症病患能及时送医就诊。谢谢。 中国交通报记者: 春节期间客流增加,交通物流面临较大压力,春节假期期间全国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情况是怎么样的?谢谢。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韩敬华: 谢谢您的提问。交通运输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会同各成员单位加强统筹部署和跟踪调度,强化运行监测和值班值守。春节假期期间全国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总体畅通,医疗物资、能源粮食、民生物资等各类重点物资运输安全顺畅有序。 一是强化供需对接,保障医疗物资运输及时响应。与工信部、卫生健康委紧密对接,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医疗物资运输需求分布和流向,督促指导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物流企业,与重点医疗物资保供企业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加强人力、运力储备,“一企一策”制定运输保障方案,“一事一协调”解决企业运输问题,全力保障各保供企业重点医疗物资运输需求。 二是加强统筹调度,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顺畅有序。坚持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日调度制度,对重点省份、重点物流企业加强跟踪调度,确保各类重点物资及时运达。指导大型骨干物流运输企业,研究制定春节假期运输保障方案,通过安排员工轮休等措施,鼓励一线从业人员在假期期间继续上岗开展物流运输服务,确保春节期间医疗防疫、民生保障等重点物资运输不中断。 三是紧盯重点区域,提升农村地区运输保障能力。指导各地充分发挥大型骨干寄递物流企业作用,健全完善春节假期应急运输保障方案,强化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区域人力、运力调配,及时补充运力缺口,畅通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确保各类重点物资及时送达。 下一步,我们将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继续聚焦医疗物资、能源粮食、民生物资等各类重点物资运输需求,促进供需对接、强化运输组织、加强末端服务,确保重点物资运输安全有序。 如果在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方面遇到问题,可拨打各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24小时值班电话和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010-65292831,我们将“一事一协调”做好服务保障。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今年是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假期,请问餐饮消费等生活服务消费方面恢复情况是怎么样的?有关部门在加强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 耿洪洲: 感谢您的提问。春节前夕,商务部按照“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第十版防控方案的要求,指导餐饮、住宿、沐浴、美容美发、人像摄影等生活服务领域的行业协会,及时调整更新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并通过多种方式提醒会员企业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商务部还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督导落实,指导餐饮、沐浴等重点场所按照属地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消费。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持续优化,助企纾困和促消费政策不断落地,春节期间生活服务消费复苏明显。其中,餐饮消费表现抢眼。有关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假期餐饮堂食消费同比增长15.4%,店均消费增长10.8%。年夜饭消费好于预期,北京市餐饮协会数据显示,多家品牌餐饮企业包间预订火爆,门店包间翻台率达到200%。同时,旅游升温带动异地餐饮消费大幅增长,四川异地消费者占比约三分之一,日均消费额同比增长43%,对餐饮消费的贡献达到47.6%。 下一步,商务部将积极支持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开展“中华美食荟”等促消费活动,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春节假期历来是物资需求的旺季,跨境物流增多,请问国家移民管理局今年春节货运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的情况是怎样的?谢谢。 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林勇胜: 谢谢您的提问。为全力确保跨境货物、交通运输工具以及保障服务人员顺畅通行,今年初,国家移民管理局优化出入境政策措施,施行空港口岸重点货运航班“绿色通道”,陆路口岸重点物资车辆“快速通道”,水运口岸“边检登轮码”网上自助办理等便利举措,春节假期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针对节日跨境货物运输特点,优化通关流程,提高查验效率,为鲜活产品、民生物资、春耕生产物资等提供优先通关服务,助力跨境物流高效运行、畅通安全。据统计,与往年春节假期相比,今年春节的出入境货运交通运输工具总量大幅增长,已超过2019年春节假期数量。 春节假期,全国移民管理机构共检查货运交通工具5.1万次,较2019年春节假期上升42.2%。其中,出入境货运汽车数量最多,达4.5万辆次,较2019年春节假期上升39.7%。随后依次为出入境货轮、货机和货运列车,分别为0.29万艘次、0.17万架次、0.15万列次,较2019年春节假期分别上升34%、155%、66.8%。 下一步,国家移民管理局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好各项通关保障工作,全力保障跨境物流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今年春运客流大幅增长,请问交通运输部门采取哪些措施降低春运期间疫情传播风险。谢谢。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韩敬华: 今年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第一个春运,返乡探亲、休闲旅游等出行需求旺盛,客流量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有效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我们坚持底线思维、精心谋划、系统部署,全力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春运服务各项工作。 一是制定落实防疫指南,细化实化疫情防控措施。按照“乙类乙管”要求,结合春运客流特点,我们制定了综合运输春运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指南,明确了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消毒通风、从业人员防护、宣传引导、应急处置等4方面14项防疫举措。加强调度督促,指导各地严格执行指南要求,对场站内乘客接触区域、设施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进行消毒和通风,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和防护,一旦出现症状第一时间停止作业,保障运输防疫安全。 二是优化运输服务举措,最大程度减少感染风险。我们积极提供线上购票、电子客票、自助验票等无接触式服务,减少不必要人员接触。加强客运场站客流组织,引导公众有序排队、分散候乘,降低人员聚集度。加大高峰期运力投入,根据群众需求开行“点对点”包车、增开夜间公交,强化不同运输方式间衔接,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减少人员聚集和长时间等待。同时,一些重点客运场站还准备了退烧药、温度计等必备防疫物资,以应对突发情况。 三是组织开展监督检查,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为落实落细交通运输防疫举措,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综合和专项检查。春节前,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赴13个省份开展监督检查,督促运输经营者严格落实客运场站和交通工具的消毒通风、运输组织、人员防护等疫情防控举措,坚决严防疫情通过交通运输传播扩散。 四是加强防疫宣传,引导群众理性错峰出行。充分利用“车、船、机、路、港、站”等服务保障窗口以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加强防疫宣传,及时发布出行信息,引导公众理性出行、错峰避峰出行,提醒乘客避免带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期间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主动减少聚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当前,正处于节后返程高峰,借此机会提醒广大旅客,为了大家平安健康,在出入客运场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过程中,请全程佩戴口罩,携手共同做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工作。祝大家返程安全顺利。谢谢。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再过几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了,即将迎来春耕时节,今年春耕工作上有哪些安排?“乙类乙管”背景下如何兼顾疫情防控同时不误春耕生产的农时。谢谢。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毛德智: 谢谢您的提问,马上要立春了,当前全国从南到北陆续进入春季农业生产的大忙时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耕生产农时季节耽误不得,更耽误不起。在“乙类乙管”背景下,必须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确保两不误。对此,农业农村部坚持两手抓,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从目前情况看,夏季粮油生产的基础较好,全国农村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春耕备耕工作有序推进,冬小麦长势好于上年,冬油菜的苗情与常年相当。同时肉蛋奶、果菜鱼等菜篮子产品总量充足,农资供应总体充足。春季农业生产环环紧扣,丝毫不能放松。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强化责任落实,狠抓措施落地,有力有序推进春季农业生产。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强化春季田管,科学防灾减灾。继续开展下沉一线包省包片联系,因地因苗加强技术指导,及时防范春旱、倒春寒、病虫害等灾害。昨天农业农村部派出11个专家组,赴重点地区开展防灾减灾和春耕备耕的调研指导。 二是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春播面积落实。指导各地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稳定水稻、小麦、玉米的生产,同时扩大大豆、油料播种面积。 三是加强服务保障,抓好春管春耕。加强农资供应保障,组织好跨区调剂调运,畅通配送下摆。加强农情调度,及时提出指导意见,提供信息服务。发挥好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帮助小农户种好地。 四是落实扶持政策,保护调动生产积极性。会同相关部门继续落实好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等政策,调动农业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增产增收,确保再获丰收。谢谢。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今天的发布会几位嘉宾就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再次感谢各位。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301/8eb4b4eb6e8b469a8f92a789f94055b8.shtml
疾控动态湖南省疾控中心召开2023年春节节后工作部署会2023-01-29 湖南省疾控中心党办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1月28日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统一思想,提神振气,湖南省疾控中心召开2023年春节节后工作部署会,紧锣密鼓布置新一年工作。会议由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主持,全体党委委员、中层干部参加会议。 会上,中心主任高立冬首先传达了1月19日省卫健委委主任会议精神,带领与会人员集中学习省委书记张庆伟在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省长毛伟明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以及2023年湖南经济工作“发展六仗”有关强调和动员内容。 李孝君对春节期间全体值班人员表示慰问。他指出,春节期间,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工作岗位,切实履行职责,落实落细各项值班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为全省人民提供了健康保障,全省疾控系统在春节期间始终保持运行稳定,这充分体现广大疾控干部是一支吃苦耐劳,凝聚力强,能打胜仗、团结战斗的队伍。 李孝君强调,新一年的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开局即加速,起步即冲刺,中心全体干部职工要继续锚定目标任务,认真谋划新时期疾控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布局、新举措,在工作的进度上“快人一拍”;要提振信心、铆足干劲,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实干的作风努力在新年首个季度“独树一帜”;要以搬迁新址工作为契机,统筹业务发展、队伍建设、技术服务、科研创新和安全生产,全力以赴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在中心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焕然一新”。 会上,中心信息科、微检科以及毒理科分别就信息中心机房和实验室搬迁工作的计划进行了汇报。 摘引网址: http://www.hncdc.com/news/show/5541.html
科研动向Redox Biology: 糖尿病内皮细胞的糖酵解依赖DNA修复缺陷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靶点2023-01-30 生物谷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一个关键事件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ECs)丢失。 这种统一的机制引起了人们对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在糖尿病内皮细胞病理中的作用的关注:活性氧物种(ROS)的增加导致DNA损伤和DNA修复酶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过度激活,PARP通过消耗细胞内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池来用多ADP-核糖修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并损害糖酵解。 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的积累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内皮细胞丢失的重要致病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糖代谢异常是否导致DNA修复缺陷,以及高血糖诱导的内皮氧化应激损伤。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在Redox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Enhancement of glycolysis-dependent DNA repair regulated by FOXO1 knockdown via PFKFB3 attenuates hyperglycemia-induced endothelial oxidative stress injury”的文章,该研究表明,糖尿病内皮细胞存在糖酵解依赖的DNA修复缺陷,并参与了高血糖诱导的血管功能障碍,这可能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的积累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内皮细胞丢失的重要致病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糖代谢异常是否导致DNA修复缺陷,以及高血糖诱导的内皮氧化应激损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证明了Foxo1基因敲除减轻了糖尿病相关的视网膜DNA损伤和血管功能障碍。 在机制上,FOXO1基因敲除通过促进氧化应激损伤的MRN(Mre11-Rad50-NBS1 Complex)-ATM通路介导的DNA修复,避免了高糖环境下内皮细胞持续的DNA损伤和细胞衰老。此外,FOXO1基因敲除通过恢复高糖下的糖酵解能力而介导了强大的DNA修复。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糖酵解酶PFKFB3被激活,除了对糖酵解的促进作用外,还直接参与了DNA修复。在基因毒性应激下,PFKFB3通过与MRN-ATM途径相互作用,重新定位到氧化应激诱导的DNA损伤部位,促进DNA修复。 总而言之,本研究提出,高血糖下的代谢重编程不仅通过诱导氧化应激而且通过损害依赖糖酵解的DNA修复来损害基因组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抑制FOXO1和补充PFKFB3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新的保护方法,因为它们可能促进糖尿病内皮细胞的DNA氧化损伤修复。代谢重新编程和缺陷DNA修复的相互作用应该会激励未来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dab0e5744793.html
Nature:新研究构建出线粒体蛋白图谱2023-01-30 生物谷
线粒体负责有机体的能量供应,并在代谢过程和信号传导过程中履行职能。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医院和弗莱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线粒体中的蛋白组装有了系统的了解。他们所构建的线粒体蛋白图谱为进一步研究细胞能量工厂的功能特性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1月2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itochondrial complexome reveals quality-control pathways of protein import”。 线粒体是最重要的细胞区室之一。它们是由双层膜包围的界限分明的细胞器。线粒体产生所有细胞过程所需的大部分能量。此外,它们还承担着新陈代谢中的许多其他功能,并为炎症过程和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信号传导表面。 线粒体中的缺陷导致了许多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因此,对线粒体过程的分子理解对基础医学研究具有最高的现实意义。细胞中的分子工作者通常是蛋白。线粒体可以包含大约1000种或更多不同的蛋白。 为了执行功能,这些分子中的几种经常一起工作并形成蛋白机器,也称为蛋白复合物(protein complex)。蛋白还在分子过程的执行和调节中相互作用。然而,人们对线粒体蛋白在这些蛋白复合物中的组装知之甚少。 动态蛋白机器分析的精确性 波恩大学医院的Thomas Becker教授、Fabian den Brave博士与弗莱堡大学的Bernd Fakler教授、Uwe Schulte博士和Nikolaus Pfanner教授及其同事们一起,构建了线粒体蛋白复合物中蛋白组装的高分辨率图像,称为MitCOM。 这涉及一种称为复合物组分析(complexome profiling)的特殊方法,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记录单个蛋白的指纹。MitCOM揭示了来自面包酵母的90%以上的线粒体蛋白在蛋白复合物中的组装。这允许识别新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和蛋白复合物---这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从线粒体入口通道去除被捕蛋白的质量控制机制模型。图片来自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2-05641-w。 以线粒体入口通道蛋白TOM的质量控制为例 这些作者展示了这一数据集如何被用来阐明新的过程。线粒体99%的蛋白来自细胞的液体部分,即细胞质。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称为TOM复合物的蛋白机器使这些蛋白通过线粒体的双层膜进入到线粒体中。 然而,当蛋白在转运过程中被卡住时,它们是如何从TOM复合物中移除的,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楚。为了阐明这一点,Becker教授和den Brave博士领导的团队使用了MitCOM数据集的信息。他们的结果显示不是进入线粒体的蛋白经过特异性标记后随后在细胞中遭受降解。 博士生Arushi Gupta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经过标记的蛋白随后遭受靶向降解的一个途径。了解这些过程很重要,因为蛋白输入缺陷可导致细胞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 Becker教授说,“我们研究中的例子证明了MitCOM数据集在阐明新机制和途径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这种蛋白图谱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它将帮助我们了解细胞能量工厂的功能和起源。”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34ce5747716.html
Sci Rep:新型细菌疗法或有望帮助治疗人类肺癌2023-01-30 生物谷
肺癌是美国和全球其它国家人群所面临的最致命性的癌症,目前很多可用的疗法都并没有效果,这或许留给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就非常少了,而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治疗肺癌的新型策略或许就是细菌疗法,尽管这种疗法在过去5年里已经从实验室迅速发展到了临床试验中,但其对特定类型癌症最有效的治疗或许就是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Design of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engineered bacterial therapeutic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肺癌模型细菌疗法特征的临床评估流程,文章中,研究人员将细菌疗法与其它疗法相结合来提高治疗的疗效,同时还不会对患者产生任何额外的毒性作用,这种新方法或能快速分析细菌疗法的特征,并将其成功与针对肺癌的当前靶向性疗法相结合进行使用。 研究者Dhruba Deb说道,我们想要快速并有选择性地扩大这种评估流程来改善治疗实体瘤的疗法疗效和安全性,作为一个因癌症而失去亲人的人而言,我希望能看到这种策略在未来从工作台走向床旁。研究人员利用RNA测序技术揭示了癌细胞如何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细菌产生反应,他们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哪些癌细胞分子通路能帮助细胞对细菌疗法产生一定的耐受性,为了检测这种假设,研究人员利用当前的癌症药物阻断了这些通路并发现,将药物与细菌毒素结合起来或能更加有效地消除肺癌细胞,随后他们证实了细菌疗法和AKT抑制剂相结合的联合性疗法在治疗肺癌小鼠模型中的效力。 研究者Upal Basu Roy表示,这项最新研究描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药物研发管线流程,此前其并未在肺癌研究中探索过,即使用源自细菌的毒素进行相关研究,相关的临床前数据或能为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由,从而就能为被诊断为致死性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新型疗法选择。研究人员计划将这一策略扩展到临床前难以治疗的肺癌模型的大型研究中,并与临床研究人员联合来推动相关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管线流程或能快速分析细菌疗法的特征并能将其与当前的靶向性疗法结合来治疗人类的肺癌。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d85e5444031.html
Nature:机体特定的免疫T细胞或有望帮助开发出高效的抗癌免疫疗法2023-01-30 生物谷
DNA错配修复缺陷(MMR-d,DNA mismatch repair-deficient)的癌症会表现出大量的新抗原,其被认为能够解释癌症对免疫检查点阻滞疗法(ICB)的异常反应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γδ T cells are effectors of immunotherapy in cancers with HLA class I defec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特定的免疫细胞是如何检测并移除免疫系统常规防御机制“看不到”的癌症的,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癌症免疫疗法。 通常情况下,机体对异常细胞的识别是T细胞的一项任务,而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白细胞,其能识别多种类型的机体异常,包括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等,但免疫系统有时也会在检测癌细胞方面出现困难,如果特定分子被吸附到T细胞表面,T细胞才能只识别出癌细胞,为了躲避宿主机体的免疫识别,某些癌症就会缺失这种分子并对T细胞变得不可见。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一些携带“不可见”癌症的患者对癌症免疫疗法的反应非常好,而这些疗法依赖能激活或重振T细胞活性的抗体。研究者Noel de Miranda说道,由于这些癌症缺少能促使T细胞识别癌细胞的特殊分子,我们并不能理解为何患者会对疗法反应如此之好。通过对来自患者机体的细胞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一种不太为人所知晓的名为γδ T细胞的特定免疫细胞或能检测出对常规T细胞不可见的癌症。 这或许就表明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备份系统,当识别肿瘤细胞的主要方式不起作用了,机体或许还有第二道防线,本文研究发现最终或有望帮助科学家们利用γδ T细胞来开发治疗不可见癌症的新型疗法。目前研究人员仅仅是刚开始揭示γδ T细胞在开发新型癌症免疫疗法上所表现出的巨大潜力。 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理解这些免疫细胞如何在癌症患者体内发挥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其来开发新型癌症免疫疗法,这对于治疗那些不太能被常规T细胞所消除的癌症的治疗或许意义重大。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γδ T细胞或会促进癌症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滞疗法产生反应,同时还强调了γδ T细胞在癌症免疫疗法中所表现出的巨大潜力。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50ce5692336.html
Int. J. Biol. Sci.: 神经肽Y通灭活M1巨噬细胞保护急性肾损伤2023-01-30 生物谷
急性肾损伤(AKI)被定义为由于肾脏,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严重损害而导致的肾脏功能的突然丧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KI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然而,AKI的有效治疗方法仍然有限,对AKI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具有挑战性。 近日,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者们在Int. J. Biol. Sci.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europeptide Y protects kidney from acute kidney injury by inactivating M1 macrophages via the Y1R-NF-κB-Mincle- dependent mechanism”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神经肽Y通过Y1R-NF-κB-Mincle依赖机制灭活M1巨噬细胞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神经肽Y(NPY)由神经系统产生,可能与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有关。本研究发现NPY在AKI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具有新的保护作用。有趣的是,NPY通过共表达NPY和CD68+标记物在血液和常驻肾巨噬细胞中结构性表达,而在顺铂诱导的AKI患者和小鼠中缺失。 出乎意料的是,NPY在AKI中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因为缺乏NPY的小鼠在顺铂和缺血诱导的AKI中出现更严重的肾坏死性炎症和肾功能障碍。重要的是,NPY也是一种治疗AKI的药物,因为外源性NPY治疗可剂量依赖地抑制顺铂诱导的AKI。 机制上,NPY通过Y1R-NF-κB-Mincle依赖机制灭活M1巨噬细胞,从而保护肾脏免受急性肾损伤的侵袭,因为删除或沉默NPY可减少Y1R,但增加NF-κB-Mincle介导的M1巨噬细胞激活和肾脏坏死性炎症,这可被NPY或沉默Minc所逆转,但可被BIBP3226阻断Y1R而促进。因此,NPY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可能成为AKI的一种新的治疗药物。 神经肽Y可能通过抑制NF-κB-Mincle介导的M1巨噬细胞活化和肾脏坏死性炎症,通过Y1R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者确定NPY是由常驻巨噬细胞结构性产生的,在AKI条件下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因子来灭活M1巨噬细胞和抑制肾脏坏死性炎症。重要的是,NPY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对AKI有治疗作用。从机制上讲,神经肽Y信号通过Y1R,通过阻断NF-κB-Mincle信号通路对M1巨噬细胞介导的AKI发挥抑制作用。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b2de57446db.html
新抗原:癌症治疗的有希望的靶点2023-01-30 生物谷
在癌症中积累的基因改变会导致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或新抗原的产生,这些抗原可以由肿瘤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MHC)分子呈递。这些肿瘤特异性多肽-MHC(PMHC)复合体被T细胞识别,并在患者体内触发抗癌免疫反应。 这些免疫逃逸机制可以被癌症免疫疗法逆转,包括使用肿瘤疫苗改善抗原提呈,通过过继转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和T细胞受体(TCR)转导的T细胞来增加抗肿瘤T细胞,通过免疫检查点阻断(ICBS)恢复CD8+T细胞的效应能力,通过双特异性抗体(BsAbbs)和嵌合抗原受体(CAR)转导的T细胞增加对肿瘤的免疫识别,以及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 各种临床研究检验了针对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免疫疗法的有效性,如针对ERBB2、MUC1和hTERT的疫苗。TAA在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或仅在特定的分化阶段产生,而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极其有限。癌症患者中TAA的流行使他们成为现成免疫疗法的公共目标。然而,由于TAA是非突变的自身抗原,中枢T细胞耐受可能是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T细胞反应很差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肿瘤免疫疗法的广泛应用一直受到各种癌症靶向抗原短缺的阻碍。 近日,来自四川大学的研究者们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eoantigens: promising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的综述性文章,该研究对新抗原的鉴定和特性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基于新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本综述还探讨了它们的现状、内在挑战和临床翻译潜力。 新抗原研究的最新进展加速了肿瘤免疫疗法的开发和监管批准,包括癌症疫苗、过继细胞疗法和基于抗体的疗法,特别是对实体肿瘤的治疗。新抗原是肿瘤细胞因多种肿瘤特异性改变而产生的新的抗原,如基因组突变、RNA剪接失调、翻译后无序修饰、整合病毒开放阅读框等。新抗原被认为是非自我的,并触发一种不受中枢和外周耐受影响的免疫反应。 随着下一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特异性新抗原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成为可能。与肿瘤相关抗原相比,高度免疫原性和肿瘤特异性的新抗原为个体化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并可作为预测肿瘤生存预后和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的前瞻性指标。通过了解新抗原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潜在机制,并通过简化基于新抗原的免疫治疗过程,将有助于癌症治疗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抗原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癌症疫苗、ACTs、基于抗体的治疗和ICBS。这篇综述总结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了通过靶向这些癌症特异性新抗原而不破坏正常组织的治疗策略,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新抗原与临床成功的免疫治疗的相关性。 正在采取许多举措,以新抗原为基础开发个性化或现成的抗癌药物。然而,为了解决先进的个性化新抗原免疫疗法的时间和经济问题,需要在实验和理论上进行改进,包括有效地招募患者,优化测序技术和新抗原预测算法,以及针对公共新抗原采取现成的治疗方法。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3f7e574434e.html
舆情信息过个体育健身年2023-01-31 光明日报
近年来,健身锻炼正在成为春节新气象。今年,广东佛山准备了大量全民健身的体育活动与赛事,例如,露营、骑行以及传统赛狮、龙舟、桡龙虱等,让市民过个活力四射的健康年。 “禅城绿岛湖-洲尾围生态公园首届营地文化节”以“绿色、环保、健康”的徒步形式走进美丽南庄,体验南庄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建陶产业特色和岭南水乡风味,通过户外时尚营地运动,感受南庄发展新面貌。 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赛事,从1月延续至3月。龙江镇“贺岁杯”足球邀请赛,众涌村春节男子篮球赛,伦教“周大福杯”广东男子七人足球公开赛,乐从镇“新春杯”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云东海街道第五届足球联赛,芦苞镇“迎春杯”足球赛……这些全民健身运动,吸引大批群众参与其中。 稔海单人桡龙虱比赛独具特色。比赛中,独特的迷你单人小龙舟,看似小巧却爆发力十足,同样精彩刺激,20艘小龙虱、20位桡手运动员之间强强对话,让春节更有激情。 2023年全国龙狮网络大联动启动仪式暨张槎街道“龙狮闹元宵”大会演活动,最具地方特色,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耍”起来。多个线上直播平台全国直播,全国各地的龙狮队隔空切磋,颇有武侠小说“华山论剑”的味道,即使身处异地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丹灶镇龙舟超级联赛周赛活动暨“迎新春·贺新年”龙舟竞赛,可以说是气氛感染力最强的体育项目。新年的龙舟竞赛更被赋予了美好寓意,冠军队伍会在新的一年里事事拔得头筹、旗开得胜,紧随其后的其他队伍也会延续奋勇向前、拼搏励志的势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87.html
切实当好父老乡亲的健康守护人2023-01-31 光明日报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兔年春节是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首个长假,在红火的年节里,全国各地各部门扎实履职尽责,凝聚防控合力,在辞旧迎新之际,切实守护好广大父老乡亲,为新一年的安康顺遂写下序章。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关键时刻有“医”靠。春节期间的返乡潮带来了更大的人口流动性,因此,广大基层地区充分做好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畅通各级医疗中心转诊机制,将防疫服务覆盖到乡村每个角落,最大程度降低重症病亡率。在春节期间的广大农村,村医成为防疫一线的主要力量。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单位纷纷发挥“哨点”作用,通过组织村医日常入户巡诊、设立问诊热线、组建义诊团队等方式,为农村群众提供便民医疗。而远程智慧医疗、定期驻点巡诊等方式,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依托优质医疗资源,对基层疑难危重病患救治提供有效指导。 全力保障重点人群,织密健康“安全网”。一些地方通过做细农村网格化管理服务,完善分级分区包片联系服务农村重点人群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对重点人群的包保责任,令其得到充分关怀与及时救治。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为保障65岁以上老人、6岁以下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当地配备了113支医疗服务小分队、1965名网格员,开展联系走访、用药指导、代购代办等服务。在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当地细致摸排重点人群信息,及时提供问需服务、发放健康慰问包,并提供24小时、线上线下联动的贴心服务,全力做好重点人群保障。 加强防疫知识科普,筑牢防疫“防护盾”。相对于城镇地区,广大农村群众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基本知识掌握尚有欠缺。因此,须持续加大防疫科普宣传力度,帮助群众充分及时了解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并进一步丰富群众自我防护手段、提升自我防护能力意识。春节期间,多地通过基层干部上门、农村大喇叭、开设展板橱窗等方式,宣传疫情防护科学信息;一些乡镇街道则不断加强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建设市乡村三级宣传微信号体系、开展知识讲座、志愿者送“策”进家等方式,进一步引导群众在新形势下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完善对疫情的科学认识,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春回大地,日暖神州。统筹各方资源力量,落实落细防控工作,方能在万家灯火中,当好父老乡亲的健康守护人,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84.html
以节聚势,推动消费加快复苏2023-01-31 光明日报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消费市场气贯长虹,餐饮、零售、文旅等各类消费市场均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接触型消费复苏释放出庞大的市场需求,“智能家居”“信息消费”“夜经济”等新消费场景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与此同时,疫情防控经受住了春节期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考验,没有出现规模性反弹和病毒毒株变异情况,这为全年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加积极的市场预期。 回顾今年春节的消费市场,受疫情冲击巨大的行业均迎来了强势回归。例如,旅游业快速走出疫情的泥淖,各大平台国内外旅行订单均迎来3年巅峰,颐和园、黄山、西湖等景区再现“人从众”景象。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餐饮和电影行业也一样,在春节期间迎来一轮火爆的行情,展现出国内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 春节消费市场的兴旺,充分彰显出我国居民消费的活力与巨大潜力,这一波消费热潮为全年稳经济扩消费开启了序章。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国务院即召开常务会议释放出稳经济的积极信号,上海、浙江、山东等多地出台行动方案提信心扩内需稳经济。各地应巩固这一良好态势,乘势而上推动消费加快恢复、经济稳步回升,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乘势而上推动消费加快复苏,关键在于修复居民收入水平。春节期间消费市场火爆,是由于传统节日消费高峰叠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但要看到,这种复苏的根基还需夯实。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强度的提高,从根本上来源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几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幅度有所减缓,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居民收入水平能否得到有效修复,就业情况能否得到显著改善,直接关系到消费复苏是否能够持续。 乘势而上推动消费加快复苏,新消费场景亦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新消费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对企业而言也是值得深耕的蓝海。这个春节假期,高端预制菜、智能洗地机等商品的销量大幅增长,深海鱼、海参等年货批量走上中小城市的家庭餐桌,都说明在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人们的消费正从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向追求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转变,这也蕴藏着扩消费的巨大市场空间和机遇。 消费市场的加速回暖,将成为经济的主拉动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在消费复苏的进程中,还应高度重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体验。这个春节假期,部分地方再度爆出“宰客”风波,个别商家的“宰客”行为,不仅令乘兴而来的消费者心寒,也令当地的旅游行业蒙尘,对整个城市的形象亦是一种损害,势必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复苏进程。面对行业复苏带来的市场机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扎实履职尽责,维护消费者的良好体验,这也是乘势而上推动消费加快复苏的必然要求。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82.html
乡村医生服务忙2023-01-31 光明日报
穿过一排排村屋,不用特别寻觅,一座带小院的白色房子就出现在眼前。好认、好找,可能是这座房子最大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便利。 60多岁的张炳乾对这座房子再熟悉不过了,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这位患有慢阻肺的老人,一大早又来了。接待他的是老朋友杨裕狂,一名行医40多年的老村医。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这房子时,杨裕狂刚给张炳乾看完。“还是老毛病,给他用了一些化痰和扩张支气管的药。”他告诉记者。 “过年了,还这么忙?”记者问。 “越到过年,我们越要优先考虑老人家的身体健康状况。”杨裕狂说。 趁着空闲,杨裕狂带着记者参观了房子——湖北省大冶市陈贵镇欧家港村卫生室。房子不大,“五脏俱全”,有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心理健康咨询点和药房,每间也就五六平方米。大厅里立着一块报销公示栏,村民看病费用和报销情况一目了然。 欧家港村卫生室目前有3名村医,除了杨裕狂,其他两位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后继有人!”杨裕狂言语间流露出些许自豪。 这会儿,一名年轻村医去了村里随访,另一名正在整理村民体检档案。 欧家港村老人多,为这些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是村医的主要工作。他们给每位老人建健康档案,每年免费做一次体检,平时还定期随访,进行慢性病跟踪管理,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 近年来,卫生室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2021年,政府给卫生室配了智能健康服务包。服务包功能齐全,可以做心电图,测量血糖、血常规、血压等,测完后上传网络系统。“上门服务时带上,非常方便。”村医陈伊玲已经离不开它。 还有一件高兴事,杨裕狂指了指房顶,笑着对记者说:几个月前,村里争取资金,把卫生室内外都翻修了一遍。十几年的老房子,看起来更加整洁、更加亮堂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81.html
紫外线消毒灯或损害室内空气质量2023-01-31 科技日报
使用紫外线杀菌辐射(UVGI)方式对室内空间进行消毒,是一种明显有效的灭活新冠病毒等各种病原体的方法。然而,据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团队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该方法可能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体间接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UVGI消毒机器人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他们将医院使用的UVGI设备带到了赫尔辛基大学的气溶胶物理实验室,利用光谱仪和其他现代测量设备,测量了形成的气体和小颗粒的浓度、大小和化学成分。 结果发现,打开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大大增加了气体和小颗粒的浓度。在关闭紫外线灯立即通风后,尽管颗粒物和气体的浓度都开始下降,但直到30分钟到40分钟后,浓度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比如臭氧和羟基自由基等氧化剂的形成。以UVGI形式将紫外线辐射带入室内,使室外反应在室内发生成为可能。辐射引起的反应会形成一系列气体和小颗粒,吸入后对人体健康有害。高颗粒物浓度与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在内的几种疾病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在给房间消毒后,最好等一段时间后再进入,或者穿戴防护装备进入房间。 考虑到紫外线消毒灯引起的气体和小颗粒形成的复杂性,该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各种UVGI设备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还取决于设备发出的紫外线辐射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波长,以及要消毒的空间的大小、通风和空气质量。 根据研究结果,在广泛使用这种设备之前,必须进行深入调查,以便了解不同的UVGI设备如何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以及衡量它们的益处(控制病毒)与不利影响(空气质量下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79.html
“乙类乙管”落地见效 新冠疫情进入低流行水平2023-01-31 科技日报
“‘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1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会上指出,要始终紧盯关键环节,做好重点人群健康监测,持续开展疫情监测,动态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等情况。 今年春节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疫情形势如何?消费市场表现如何?旅游交通情况如何?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做了介绍。 疫情平稳,未发现新变异株输入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新冠疫情形势如何?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情况如何? “春节期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保持正常运行,提供发热诊室门诊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介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情况始终坚持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和普通门急诊的诊疗人次总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目前正在平稳回落。1月27日,基层机构的普通门急诊的诊疗量是203.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约为2022年12月29日普通门急诊峰值的4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整体平稳,能够满足群众发热诊疗和其他疾病的就诊需求。 “监测数据显示,本轮疫情主要以BA.5.2、BF.7为主要流行株,目前没有监测到其他优势病毒株。”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春节期间中疾控收到全国各省上报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421条,经过分析发现仍以BA.5.2、BF.7为主,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 消费市场实现“开门红” 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与去年春节相比,增长了6.8%,消费市场实现了“开门红”。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耿洪洲介绍,各地结合春节消费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多地发放春节消费券、举办年货大集。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长62.2%。商务部还组织开展了全国网上年货节,发挥积极带动作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5%。 各地积极创新消费场景,冰雪、文娱、健身、游览等休闲消费快速升温,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体验深受欢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推出了国潮与科技融合的新春灯会,营造3D沉浸式消费场景。跨区域出行带动住宿消费加快恢复,部分电商平台住宿营业额同比增长约1倍。 小客车流量达到历年春运最高峰 数据显示,截至1月29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8.92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46.9%,比2022年同期增长56%。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累计7.44亿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4.6%,比2022年同期增长21.5%。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提到,仅1月27日正月初六当日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6029.1万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32%,比2022年同期增长29.7%,小客车流量达到历年春运以来最高峰。 韩敬华表示,春节假期期间全国交通“大动脉”和物流“微循环”总体畅通,医疗物资、能源粮食、民生物资等各类重点物资运输安全顺畅有序。交通运输部与工信部、卫生健康委紧密对接,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医疗物资运输需求分布和流向,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物流企业与重点医疗物资保供企业主动对接,加强统筹调度,保障重点物资运输顺畅有序。同时,强化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区域人力、运力调配,及时补充运力缺口,畅通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交通运输部将会同春运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切实做好春运后半程运输组织、疫情防控和物流保畅保通等各项工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64.html
点亮患者眼中的光(平行病历)2023-01-3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孙,今天晚上23床做睡眠监测,病人已经在病房了。” 放下值班大夫打来的电话后,我连忙上楼查看病人。睡眠监测检查是诊断睡眠障碍非常重要的方法,检查中要求病人在医院的病房住一宿,得准备便盆、卫生纸、水杯等生活用品。 推开23床病房的门,映入眼帘的场景,是一位正在收拾东西的老爷爷。我走过去详细了解了病人的信息,对他说:“今天晚上做的睡眠监测的检查比较特殊,安上电极以后晚上上厕所不太方便,需要有一位家属陪您。” 听完我说的话后,爷爷显然有些不知所措:“啊,需要家属陪呀?我老伴在家带孙子来不了,儿子工作忙出差了,今天只能我自己啊。哎,我这还总是爱起夜。” 我略一思考后说道:“这样吧,您下楼买一个尿壶放在床旁边,等晚上做上检查,我随时过来看看您。您有什么事情按铃叫我们就行,我们都在。”听了我说的话,爷爷紧蹙的眉头一下子展平,露出笑容道:“好,就按照你说的办。” 晚上8点40分,我来到病房,发现爷爷按照我说的已经准备好所有东西。一切准备就绪,像往常一样,我有条不紊地为病人安装电极,刚要安装口鼻气流,新的问题又来了。 爷爷稍显不快地说道:“你这东西放我鼻子里,多别扭呀。我还怎么呼吸,要知道这么麻烦,我就不做了。” 我耐心解释:“您先别着急,安上这个咱们也照样能呼吸,习惯习惯就好了。检查流程就是这样的,缺一不可。检查不就是为了给您确定病因吗?大夫才能更好给您治病呀,咱可不能说不做就不做了,再坚持坚持。”安抚过后,爷爷似乎也意识到了设备检查的重要性,便暂时卸下不快,不再出声。 凌晨1点,我再度去病房查看病人。只见爷爷盘腿坐在病床上,还未进入梦乡,我连忙问候道:“您还是睡不着啊?” “可不,折腾半天也睡不着,身上绑这些东西不习惯啊。” 我劝慰道:“我理解您,但是咱们这是睡眠检查,保证睡眠可是相当重要。您躺下,深呼吸,放平心态,脑子里什么也别想,静一静,一会儿就睡着了。” 爷爷遵照我的嘱咐慢慢躺了回去。回到操作室,我通过监控看到,爷爷在床上折腾了一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我去病房给爷爷拆电极。爷爷一见到我,眼神便亮了起来,乐呵呵说:“你终于来啦,我盼你好久啦!” “您真棒,坚持下来了。”我一边赞扬,一边拆下了电极。 “谢谢你啊小姑娘。这一宿多亏有你啦。” “您不用谢我,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窗外,阳光正好。今天,和往常一样是平凡的一天,但却因为切实的关怀和病人的体谅而闪闪发亮。在看到爷爷眼中的那束光时,我内心也跟着雀跃欢愉起来。 我想,这便是相互理解和接纳的力量。点亮患者眼中的光,守护患者安康,这便是我在这个平凡岗位上为之奋斗的意义。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我信步向下一个病房走去……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59.html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商洪才——叙事医学如何更好地诊疗治病(大健康观察·聚焦叙事医学①)2023-01-3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人文医学服务模式转变,医疗团队不仅要对患者的病痛做出回应,也应对其心理给予足够的关注。叙事医学的理念在中国不少医院已经推行多年,体现之一就是倾听患者心声,撰写叙事医学病历,又称“平行病历”——用非技术性语言叙写患者的故事和体验。 显而易见,这样的做法能够加深医患之间的互信。那么,叙事医学能否在中国实现持久发展呢?它到底能改变什么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商洪才,请他来答疑释惑。 再现疾病故事,反思医疗行为 记者:叙事医学这个概念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您可否具体阐释一下其内涵?它的本质是什么?中医是否有相应的理念可以与之承接?或者说中国接受这个概念有无传统作为基础? 商洪才:叙事医学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提出来,是通过医生对患者疾病故事的关注,反思和再现所看到的及听到的,与患者及其家属产生信任与共情。 叙事医学和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结合。中医学从整体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通过望、闻、问、切多个环节采集丰富的诊疗信息,包括涉及“无形叙事”与“有形叙事”的目光、身体、语言等全方位的交流,以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志及社会环境因素来指导中医个体化的临床诊疗实践。叙事医学是通过了解患者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来了解患者患病及诊疗过程,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并且强调对患者的共情。 叙事医学的一个重要实践是平行病历——医生使用非技术性语言记录患者的发病经历及诊疗过程,这种形式强调患者个体的独特性以及医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共情与反思。 传统中医的医案医话也是医者记录的对自身诊疗思维的反思和提升的过程,一般包括医生对疾病诊疗的全过程、疗效分析、预后转归,以及对患者生平经历、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及情感状态的记录和描述。 因此,叙事医学虽然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概念,但在中医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二者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理念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中医学者来说,在其诊疗实践过程中,也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叙事医学的理念。 叙事医学涉及诊断、治疗的整个环节 记者:叙事医学是否单纯就是指对患者在精神上给予抚慰?它与诊疗技术、药物施用等有什么关系? 商洪才:叙事医学不只是对患者在精神上给予抚慰,而是涉及诊疗的整个环节。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医生与患者密切合作,以解决患者面临的叙事困境。对此,叙事医学学者提出了六大原则——获取、提问、访问、评估、应用、协助。 获取,即医生需要获取足够的信息了解患者的担忧。而患者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就在他们的故事里。因此,在诊断的过程中,医生可以在诊疗中增加合理的问题,以明确诊断,但是不应该忽视或贬低患者的叙事困境。而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追踪叙事线索,让患者定义他们愿意考虑的治疗方法。要理解患者关注的叙事基础,让患者把故事讲到该讲的地方。 提问,即根据患者的担忧,医生同时进行叙事性和临床性的思考,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医生需要与患者合作,将患者的困境重新描述为临床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往往关注的是以疾病为导向的替代指标,如糖尿病治疗中糖化血红蛋白往往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但对患者而言,他们关心的结局指标可能是病死率或生活质量,患者关注糖化血红蛋白,也往往是医生告诉他们这个指标的重要性。因此,医生提问时应关注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最终,通过诊断性问题及治疗性问题的格式化,进一步寻找证据以进行明确诊断或给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 访问,即医生通过文献检索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获取信息虽然是一个获取证据的过程,但是也有叙事方面的内容,如医生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进入患者生活体验的世界;医生向患者解释相关的临床问题,患者进入医生信息来源的世界,从而形成医患共同构建的叙事。 评估,即评估信息的质量。医生需要通过相关的评估工具,对诊断性及治疗性问题的信息来源进行质量评估,以助共同建构的叙事。在评估信息质量时,也同样存在叙事方面行为。当医生描述医学知识时,好像他们对“正确治疗”的把握远远超过研究文献所支持的。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接受医生的说法。或者,患者在诊疗后寻求不同专家的意见。而探求是什么证据导致不同专家提出的不同建议,不仅可以使专家保持权威,也让病人决定专家的建议是否适用于他们的生活。另外,医生也需要考虑,他们是否相信证据的结论?如果他们不相信,为什么要让患者相信?当我们研究证据时就会意识到,研究者也会编故事。科学在产生证据的过程中有相当多的主观性,因此,在医疗实践中,不应当赋予科学过高的地位,而低估患者的故事。 应用,即将信息应用于临床。在诊断方面应注意,诊断是由医生决定的,而不是检查决定的,因此需要考虑检查措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检查结果是阳性的不一定患病,检查结果是阴性的不一定没患病。在治疗方面,不同研究报告的结局指标不同,有些是患者报告的结局,而更多的是疾病导向的结局,需要从中选择与疾病最相关、患者最关心的结局指标。将信息应用于临床也同样有叙事方面的内涵,因为基于证据作出临床决策,会直接影响患者下一步的行动。在叙事术语中,这是转折的时刻。将这些证据应用于临床问题是一种伏笔,医患共同建构的叙事由此出现。 协助,即协助患者进行决策。这是一个叙事和证据整合的过程。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将证据引入以关心为中心的护理,在叙事语境中嵌入数据,可使患者更容易理解证据是如何与他们的故事相关的。这将从患者的角度产生问题,并帮助医生理解如何以一种对病人有意义的方式呈现信息。在治疗决策中,医生将风险信息传递给患者,向患者解释不确定性,通过使用身体语言、风险叙事、讨论治疗方案的不确定性,使不确定性个人化。证据因此在叙事框架中得以位置化和语境化。 减少潜在的医疗资源和研究经费浪费 记者:可否介绍一下叙事医学在中国目前的推广传播情况?具体到东直门医院,是如何将其融入在医院日常运作之中的? 商洪才:叙事医学目前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开展的舒缓医学中心是实践叙事医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如多学科交叉人才的短缺、政策及效益等方面因素影响,发展相对缓慢。近几年,一些医学团体相继成立叙事医学分会,这将会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应用叙事医学。 2017年6月2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即召开了“叙事医学与中医平行病历构建研讨会”,中医叙事医学实践就此拉开帷幕。此外,我们团队也将叙事医学与循证医学结合起来应用到临床研究的诸多环节,如医患共建平行病历、医患共建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医患共同决策模式构建、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构建等,为叙事医学的应用提供了一些范例。 记者:您认为叙事医学的最大价值何在?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广?需要注意避免什么样的误区? 商洪才:叙事医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减少潜在的医疗资源和研究经费浪费。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叙事医学,不仅能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于一些经历叙事困境的患者,可能仅仅通过叙事便能解决其问题,从而节省一些医疗资源。在临床研究中应用叙事医学,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研究结果是患者所关心的结果,而不是医生认为对患者有益但可能会增加患者负担的结果。 目前在国内要大力开展叙事医学研究及实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于2022年8月份发布了3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相关指导原则,向公众征求意见,这是对叙事医学应用的支持。然而,实践叙事医学势必会增加医护的负担,因此需要减少医护人员非医疗性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 在应用叙事医学的过程中,实践者需要注意,叙事医学不只是写平行病历,也不只是鼓励和安慰患者、改善医患关系,而是应该贯穿诊疗的始终,以患者能接受的方式,解决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58.html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2023-01-31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严冰、王美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保持稳步下降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春节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广大医务人员和各行业工作者坚守岗位,防控工作平稳有序,“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春节后返程人流增加,要做好交通工具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介绍,春节期间,发热诊室的诊疗量处于低位,大年初一诊疗量最低,之后有一定回升,但一直低于节前的诊疗量,大约减少40%。1月27日,基层机构的普通门、急诊诊疗量是203.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约为去年12月29日普通门、急诊峰值的44%。 傅卫表示,各地积极做好重点人群和重症患者的转诊和转运工作,扩充了120转运能力,增加了电话坐席,同时组建非急救的转运车队来保障患者的转运需求。上级医疗机构建立了转诊的绿色通道,简化重症患者的转诊流程,确保及时收治。 “农村地区的疫情总体平稳,没有出现疫情上升的情况。”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毛德智介绍,春节期间,各地累计下沉干部380多万人次到农村基层参与疫情防控。各级各地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专班坚持24小时在岗值守,随时掌握疫情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春节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是否有新变异毒株传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说,春节假期,中国疾控中心收到全国各省上报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421条,经分析发现有11个进化分支,仍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BF.7为主,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介绍,春节假期运输服务保障顺利结束。从春运前半程来看,全国铁路、公路、水陆、民航运行保持平稳,运力配置充足,应急保障有力,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煤炭、粮食、医疗物资等各类重点物资运输畅通。1月7日至29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8.92亿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56%。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流量累计7.44亿辆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4.6%,比2022年同期增长21.5%。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1/c14739-32614657.html
中疾控:本轮疫情仍以BA.5.2、BF.7为主 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2023-01-3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以来,我国一直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株监测工作,也为早期疫情流调溯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支撑。同时这个过程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 陈操说,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本轮疫情主要的还是以BA.5.2、BF.7为主要流行株,目前没有监测到其它优势病毒株。春节假期期间,收到全国各省上报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421条,经过分析发现有11个进化分支,仍旧以BA.5.2、BF.7为主,没有发现新的变异株输入。 陈操表示,当前春运正在进行中,高校近期也要陆续开学,下一步将继续指导全国做好新冠病毒变异监测工作,继续对哨点医院中的门(急)诊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还有特殊人群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监测。同时,同其它部门对海陆空口岸的入境人员进行新冠病毒的变异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375.html
国家卫生健康委:春节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2023-01-3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闫妍)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表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第一道防线,在春节期间面临着人员流动加大、返乡人员增多的情况,为更好掌握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情况和疫情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情况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春节期间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保持正常运行,提供发热诊室门诊服务。 傅卫介绍,从2022年12月21日开展监测以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室和普通门急诊的诊疗人次总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目前正在平稳回落。在2023年1月21日至27日即整个春节期间,发热诊室的诊疗量处于低位,初一诊疗量最低,之后有一定回升,但一直低于节前的诊疗量,大约减少40%左右。与2022年12月23日的峰值比,下降94%。2023年1月27日,基层机构的普通门急诊的诊疗量为203.6万人次,与节前相比减少近三成,约为2022年12月29日普通门急诊峰值的4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整体平稳,能够满足群众发热诊疗和其他疾病的就诊需求。 傅卫说,各地在春节期间积极地做好重点人群和重症患者的转诊和转运工作,扩充120转运能力,增加电话坐席,同时组建非急救的转运车队来保障患者的转运需求。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简化重症患者的转诊流程,确保及时收治。总的来看,春节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360.html
国家卫健委:目前94%以上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三类药品可用一周以上2023-01-30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监察专员傅卫介绍,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备受关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积极推动各地加快基层发热诊室的设置。去年年底前,全国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发热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春节期间,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正常运行,所有发热诊室正常运行,及时做好轻症患者的对症治疗和重症患者的早识别、早转诊。 “关于药品供应和防疫物资的问题,我们一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抓。”傅卫说,春节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新冠病毒感染物资配备参考标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综合组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地区医疗物资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组织摸排、统筹调配、强化物资保供,尽快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物资配备达到相应标准。同时,坚持每日监测调度,动态掌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配备、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对各省配备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和督促。 傅卫表示,从各地监测数据看,1月份以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状况在持续改善,目前94%以上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所配的中药、解热、止咳三类药品可用一周以上,85%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了两周以上的储备量,有一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还配备了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在相关设备配置方面,与农业农村部、工信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指氧仪、制氧机等设备的配备,提高早期识别和服务能力,预防和减少轻症转为重症。根据统计,截止到1月27日,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配备指氧仪289.4万个,制氧机21.9万台。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30/c14739-32614357.html
法国议员提案让家长规范“晒娃”,保护儿童隐私2023-01-3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鉴于有越来越多法国家长将孩子照片发到网上,有法国议员提出“确保尊重儿童形象权”议案。 法国BFM电视台日前报道称,从明星到普通网友,如今很多法国家长习惯在网上“晒娃”。而在法国议员布吕诺·斯图德看来,这些儿童照片即便不被用于商业活动,一旦扩散仍有不小风险。“在21世纪这个社交网络时代,保护儿童隐私是每一名父母的使命,”斯图德说,“你必须意识到这样发布孩子照片意味着什么,儿童色情网站上50%的照片都是来自他们父母的社交账号。”据统计,13岁以下的法国儿童,平均每人在网络上主动或被动发布约1300张照片。斯图德认为这些照片还会对儿童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当他们长大后看到自己童年旧照时,自尊心会受到冲击,遭到来自同龄人的嘲笑,“成为霸凌受害者”。因此,斯图德希望通过法案来规范父母们对于孩子形象的使用权,该议案预计于3月中旬提交法国国民议会投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Va3LPgM5k
美媒:拜登宣布将于5月11日结束新冠疫情紧急状态2023-01-31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诗睿】 据美联社消息,美国总统拜登30日对国会发布声明表示,将在今年5月11日结束与新冠疫情有关的国家紧急状态和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在声明中,拜登还称,他反对众议院共和党人近日提出的关于立即结束紧急状态的决议。众议院共和党人也准备就联邦政府对新冠疫情的反应展开调查。 2020年3月13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应对新冠疫情。自2021年1月上任以来,拜登已多次延长紧急状态。 据路透社报道,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也在一份行政政策声明中表示,将再次延期会在未来几个月到期的紧急状态至5月11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VZzOsoiId
如何才能一觉睡到大天亮?睡前若能纠正3件事,轻松入睡不再奢侈2023-01-30 漫说健康
对于现代大多数人群来说,发生失眠的概率会非常高。 失眠指的是入睡困难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一旦长期失眠,会严重影响到白天的精神,导致工作、学习效率快速下降,还会使人出现一些负面情绪。 久而久之,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对健康危害非常大。 引起失眠的原因比较多,但与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睡前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想要改善失眠现象,必须注意避免出现一些不良睡前行为。 哪些睡前行为能够有效改善失眠? 一、避免睡前饥饿或暴饮暴食 不管是睡前出现严重饥饿感,还是睡觉前出现暴饮暴食行为,都会使人的睡眠受到影响。 比如不少人会出现不吃晚饭的行为,在进入10点左右的时间段中,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饥饿感,导致胃部出现灼热、疼痛现象,就会影响到睡眠。 而且会刺激到大脑神经,从而出现失眠的情况。 如果在睡觉之前暴饮暴食的话,会加重胃部的负担,很容易使人出现胃部发胀现象。 而且身体中的血液会流向胃部,导致其他器官缺氧,就会使人出现一些其他不适感,也会影响到睡眠。 在晚上的时候,应少量吃一些晚饭,不要出现过度饥饿现象。 而且在临睡之前两小时内不要吃大量食物,也不要饮用大量的水分。 二、避免睡前情绪异常 如果在睡觉之前出现了焦虑、紧张、愤怒、抑郁、悲伤,或者是过于激动等情绪的话,就会使得精神过度亢奋,就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当中,就会使人出现失眠、多梦、突然惊醒等一系列睡眠问题。 除此以外,如果在睡觉之前处于紧张学习或者是忙碌工作的状态当中,精神压力比较大,情绪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的睡眠。 在睡觉之前最少一小时内,不要进行学习以及工作行为,而且不要思虑过多,应该学会放松心情。 如果已经出现了负面情绪,可以饮用一杯加入蜂蜜的热牛奶,并适当泡脚10分钟左右。半小时之后再入睡,能够起到镇静、安神、消除不良情绪,以及促睡眠的作用。 三、避免睡前长时间玩手机 睡觉之前长时间玩手机是导致现代人失眠的一个主要原因。 睡觉之前玩手机会导致神经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当中,而手机屏幕的亮光,会影响到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生物钟也会发生紊乱,就使人出现长期失眠以及睡不踏实的现象。 在睡觉前,一定不要出现长时间玩手机的行为,更不可以在睡前长时间关灯玩手机。 如果在日常中经常出现失眠现象,就必须避开以上三种睡前行为,也不要出现睡前剧烈运动、睡前喝酒的行为,否则也会影响到睡眠质量。 对于已经出现失眠现象的人群来讲,一定要注意睡眠环境的改善,并且要注意心态的放松。每天还要适当增加一定量的运动,能够起到促睡眠的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SBHGAM40514DR4T.html
男性预期寿命为何要比女性短?6种日常习惯,劝你最好及时改掉2023-01-30 漫说健康
据相关调查发现,男性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短5-10年,除了与基因和性别有关外,后天因素也占有很大概率,比如频繁吸烟喝酒、小病推迟治疗、压力过大和总是熬夜等。 因此,影响男性寿命的原因很多,尤其是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的男性。 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最好可以能改掉。 第一、不肯与他人交流 男性的负担很多,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工作,就算承受了如此多的压力,也不和家人或朋友沟通,时间长了容易使男性焦虑或害怕,从而危害内脏器官,导致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失衡。 第二、过度或缺少锻炼 适度运动是许多医生的主张,可有些人直到50岁才开始锻炼,如果做的不好,很容易形成一些问题。 在运动过程中,建议穿一双舒适的鞋子在户外跑步半小时,可以使呼吸通畅,避免肥胖引起的疾病。 ,但若剧烈运动,很可能会导致疲惫、呼吸时间短,甚至导致猝死,特别是第一次锻炼的人,更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运动项目。 第三、酗酒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也是组成胆汁和储存肝糖原的器官。 若是过量喝酒就会引起脂肪肝,不可避免地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严重影响男性健康。 此外,酗酒还会危害大脑,降低记忆力、智商和判断力,造成血管痉挛、呼吸肌麻痹、心肌脂肪变性,危害心脏功能,诱发高血压和冠心病。 第四、长期抽烟 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20倍,喉癌的发病率是6-10倍,冠心病的发病率是2-3倍,气管炎的发病率是2-8倍。 此外,男性朋友们还要注意,长期吸烟会使精子变形并损坏其DNA,减少精子数量和流向阴茎的血液,导致阳痿。 第五、久坐行为 久坐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如果长期坐着,身体不活动,关节会老化,下肢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许多人都无法避免长期坐着,为了避免疾病发生,需要争取活动时间,比如坐1小时,起来活动10分钟,可以做一下扩展运动、踮起脚尖或进行高抬腿、蹲下锻炼。 第六、体脂率超标 肥胖者全身都是脂肪,附着在他们器官上的脂肪分子会分泌有毒物质,使器官遭到压迫,心率加快,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 但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深呼吸的次数会增加,身体的变老会加快,一旦体脂率超过20%,就需要多加注意。 以上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男性朋友的健康,为了帮助男性延长生存期限,有必要改变不良习惯,多了解一些男性健康的知识。 对于男性来说,也许一些不良习惯很难改变,比如抽烟、酗酒,但为了身体健康,应该针对自身的不良习惯来制定改善方法。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SASCKL70514DR4T.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