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105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3-01-05
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处开展全国疾控系统科研诚信与医学伦理专题培训... 3 中疾控:短期内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4 北京市疾控中心党群党支部传达学习上级警示教育大会精神... 5 施一公团队发现APOE4受体,揭示阿尔茨海默病最强风险因子致病原因... 8 Nature子刊:高强/黄河团队合作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 9 Nature子刊:李毓龙团队开发新型催产素荧光探针,揭秘神经肽的时空动态调控... 10 PNAS:新冠病毒通过感染人类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影响大脑功能... 12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全国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 16 建立全链条、全周期综合防治体系——江苏无锡早筛早诊惠及重点人群... 20 美媒:2017年至2021年期间,美国共7000多儿童因误食大麻而患病... 20 联防联控机制:在新冠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3 探访北京市部分社区医院:绿色通道保障药品供应充足... 25 福建泉州推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养老更贴心 生活有盼头(深阅读)... 26 一条朋友圈让止泻药断货,就离谱!XBB到底有多毒?... 29 各地及时援助因疫因灾遇困群众 送医送药送物资 解急解难解愁盼... 32 热点追踪
截至1月4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2023-01-0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月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9308例,均为本土病例(广东3412例,广西1285例,福建807例,北京798例,上海510例,湖南437例,山西224例,重庆214例,云南175例,湖北174例,江西150例,天津126例,四川124例,陕西122例,河南91例,贵州90例,黑龙江81例,宁夏74例,新疆65例,山东63例,吉林58例,浙江53例,河北36例,辽宁36例,兵团35例,江苏27例,内蒙古26例,西藏8例,甘肃4例,安徽3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为本土病例,在山西;新增疑似病例35例,均为本土病例(福建22例,贵州9例,北京1例,山东1例,广东1例,广西1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023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6例,本土病例2007例(广东1384例,福建121例,北京104例,河南65例,重庆56例,山西53例,陕西33例,云南20例,黑龙江19例,上海19例,山东19例,四川19例,宁夏19例,湖南14例,天津11例,内蒙古10例,辽宁6例,西藏6例,江苏5例,江西5例,湖北5例,广西5例,浙江4例,河北2例,吉林1例,海南1例,青海1例),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614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355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929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8940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月4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5498例(其中重症病例450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70469例,累计死亡病例5259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61825例,现有疑似病例10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9470296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19188例(出院114331例,死亡12081例),澳门特别行政区2907例(出院2607例,死亡61例),台湾地区8948201例(出院13742例,死亡15338例)。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1809/202301/t20230105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3-01-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截至2023年1月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7960.7万剂次。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szkb_11803/jszl_12208/202301/t20230104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处开展全国疾控系统科研诚信与医学伦理专题培训2023-01-0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12月14-16日,中心科技处在线上组织召开全国疾控系统科研诚信与医学伦理专题培训会议。会议邀请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浙江省疾控中心、江西省疾控中心专家及科技处工作人员授课。培训讲座主要围绕着科研诚信、医学伦理和科研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理论及实践经验展开,包括: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政策与管理规范、案例分析、省内实践现状;《涉及人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办法》解读、医学新技术与公共卫生疫苗的伦理审查、省内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实践现状、公共卫生伦理指南与案例分析;科研项目申报流程与要点分析、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 为期三天的线上培训内容丰富,理论深入。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不仅梳理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的科研诚信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科研诚信的定义,还重点解析了近期国家发布的一系列科研诚信建设政策文件,包括《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等。详细介绍了八类科研失信行为,包括抄袭剽窃,编造伪造买卖研究成果及数据,买卖代写论文,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科研活动审批、项目、经费、奖励、荣誉、职务职称,科技伦理审查批准弄虚作假,不规范学术署名,重复发表及引用不当以及其他科研失信行为,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经典案例逐条剖析。培训特别强调了开题不能片面追求“国际首次”或填补“国内外空白”,要忠实于原始数据是科研活动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荣誉,学术声誉是科研工作者的第二生命等科研诚信精神的具体意涵。江西省疾控中心专家在会上介绍了该省在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前置审查、开展随机抽查、开展诚信评价、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几个方面进行科研诚信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处理的典型案例。 在医学伦理方面,培训议题广泛,包括了科研伦理、公共卫生伦理、新技术的伦理、伦理政策解读等。在科研及新技术伦理方面,对医学伦理学科进行了历史沿革与内涵概念分析,并针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政策进行解读;介绍了为什么要进行伦理审查,伦理审查的程序与要点与伦理道德的概念内涵,医学新技术和公共卫生疫苗的伦理审查要点、限制性医疗技术清单等;在实践上,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结合其临床试验伦理工作经验进行讲授,江西省疾控中心专家分享了疾控伦理审查与审查体系建设中的工作经验与思考。在公共卫生伦理方面,介绍了公共卫生伦理的学科概念,经典案例及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伦理指南。 培训还针对科研管理中科技政策与重点专项申请流程、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以及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的相关概念与我国的工作与相关政策进行了讲解。全国各省疾控中心科研管理相关人员派员参会90余人。培训后开展了继续教育学分考试。本次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1/t20230103_263188.html
关于印发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2023-01-04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
国卫办医政函〔2022〕4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精神,加强医院疼痛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决定在全国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现将《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联系人:钟旭、张牧嘉 联系电话:010-68791885、68791778 国家中医药局医政司联系人:段华鹏 联系电话:010-59957760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 2022年12月22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摘引网址: http://www.nhc.gov.cn/yzygj/ylyxjg/202301/eb45824e37384816be86fa8e6b3fc180.
中疾控:短期内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2023-01-05 光明日报
近期,新冠病毒XBB.1.5毒株引发关注。这一毒株在国内存在的情况怎样?是否会引发新冠病毒的第二轮感染?1月4日,针对社会关切,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发文指出,我国本土病例中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仍以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绝对优势毒株。同时,没有证据显示XBB.1.5进化分支,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或胃肠道其他临床表现。我国短期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包括XBB.1.5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据了解,XBB.1.5自2022年11月以来在美国新冠感染者中占比逐渐增加。根据美国每周监测病例的预测,XBB.1.5的占比于12月30日已经达到40.5%,可能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的优势流行毒株。截至2023年1月2日,XBB.1.5已在全球至少25个国家和地区监测发现。 目前,XBB.1.5在国内存在的情况怎样?中疾控有关专家就此表示,2022年10月至12月,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已经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包括9个亚分支,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本土病例2022年10月至12月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且主要集中在10至11月,12月仅为1例,本土病例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 针对公众关切的XBB.1.5是否会攻击人的肠道等问题,中疾控有关专家解释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作为新冠病毒结合细胞的主要受体,除在肺部表达外,在肠道的含量也较高,新冠病毒各个变异株,包括XBB系列变异株,都会感染肠道黏膜细胞,但由于个体差异,是否出现肠道临床症状和个体差异有关。对于最近受到关注的XBB.1.5进化分支,并没有证据提示它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或胃肠道其他临床表现。 XBB.1.5是否会引发新冠病毒的第二轮感染?专家表示,有报道XBB.1.5可能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引起国际关注。但美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证实,近几周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增加期间,新冠感染者报告数、住院病例数、死亡病例数并未出现显著增高。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3个月)内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包括XBB)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我国短期(3个月)内,由XBB系列变异株包括XBB.1.5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低。 针对XBB.1.5致病性和毒力是否会更强的问题,专家表示,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XBB.1.5感染者的致病力增加,也无感染者住院比例和病死比例增加的报道,也未见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的差异。专家特别提醒,公众既不要恐慌,也不要轻视,保持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不要相信未经证实的网络报道。健康人群3~6个月内感染新冠病毒的,再感染概率很低。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75.html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党群党支部传达学习上级警示教育大会精神2023-01-05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中心党委统一部署,为切实做到警钟长鸣、触动思想,2023年1月4日下午,北京市疾控中心党群党支部组织传达全市和市卫生健康委“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精神。党群党支部书记、中心党委办公室主任吴强主持会议,16名党员职工参加会议。 党支部委员、中心纪检监察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刘静博组织传达了全市和市卫生健康委“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精神,介绍了全市警示教育大会主要精神,组织学习了市卫生健康系统违法违纪典型案例通报以及钟东波同志在市卫生健康委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围绕认真学习领会上级警示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结合通报案例,深刻剖析典型案例和突出问题根源,以腐败分子和反面典型为镜鉴,进一步树牢党群部门干部职工始终绷紧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性锤炼这根弦,自觉强化纪律观念、法纪意识,以案示警、警钟长鸣、触动思想,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风险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吴强强调,组织传达上级警示教育大会精神,就是要以上级的指示要求统一思想认识,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作为党委日常工作机构,党群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敏锐性,要充分认清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要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深化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当好表率、主动作为。必须始终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带头深入理解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的形势任务要求,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中心落地生根积极履职尽责;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立足党群岗位,主动加强和打牢拒腐防变思想基础,进一步强化岗位廉政风险防范,干净做人、干净干事。 会议还按照要求认真组织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体学习,组织了2022年度工作总结民主测评和评先推优工作,对年底前各项工作进行了研究布置。 摘引网址: https://www.bjcdc.org/article/74519/2023/1/1672880418209.html
科研动向
感染新冠后,出现眼部症状如何缓解2023-01-05 科技日报
近期,有网友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眼部酸痛、红肿、流泪甚至视物模糊等症状。 此前,《自然·通讯》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新冠病毒可导致眼部不适和视网膜炎症。而《柳叶刀》发布的大型前瞻性观察研究也显示,即使接种过疫苗,仍有24.8%—27.7%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眼睛酸痛的症状。 通过两个途径引起眼部不适 “新冠病毒感染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而不仅仅是呼吸系统疾病。众所周知,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暴露在新冠病毒气溶胶环境中,可能会通过两个途径导致眼部感染,引起眼睛干涩、红肿、疼痛甚至视物模糊等症状。”1月2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陈有信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眼睛表面的结膜甚至角膜等黏膜组织直接感染眼组织;另一方面,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部分人群会发生病毒血症,通过血液循环将病毒传播到全身各个组织如神经组织等。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很可能存在眼部趋向性。在此前的动物实验中,有研究人员尝试通过结膜接种的方式让病毒侵入恒河猴体内,诱发了轻度新冠病毒感染症状。此外,有57%新冠感染者的眼睛结膜拭子中也检测到新冠病毒的RNA,且疾病严重程度更高的人群中,检出率也更高。 陈有信介绍,目前来看,感染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后,出现眼部感染症状的比例不算太高,而且眼部感染后比较常见的也是结膜炎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酸痛、红肿、流泪等,但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会发生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时会发现黄斑区尤其是外层视网膜和椭圆体带等有受损的情况,这些区域受损会造成人们视力模糊。另外,新冠病毒侵犯视神经后,会导致视神经病变,出现视力受损。 眼表炎症可以用眼药水缓解症状 “如果只是出现结膜等眼表组织的干涩或其他结膜炎症状,可以用一些润眼药水如玻璃酸钠、人工泪液等滴眼,也可以用一些抗病毒眼药水如更昔洛韦滴眼液,以及非甾体类的消炎药水等缓解症状。”陈有信说,眼表的不适一般不会导致视力下降,但如果出现了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视力受损,需要高度警惕和积极防范。 “出现眼底病变后,一般会在患者病毒检测转阴后再采用激素治疗,同时辅以局部的神经营养支持、抗氧化保护药物治疗。”陈有信说。 出现视物模糊需及时就诊 陈有信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眼部感染的药物,预防新冠感染后带来的眼部不适,最重要的是平时加强自身防护。“比如出门戴好口罩、做好手部卫生、保持社交距离,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另外,医护人员或者普通人群去医院等场所时,也可以戴上面罩和防护眼镜等。”陈有信说,从临床来看,大部分视神经轻度受损的患者都能得到较好恢复。 陈有信提醒,新冠感染或症状发作后的15天—2个月,最易发生眼部感染。如果此时出现视物模糊、眼睛疼痛等症状,需要引起注意,及时就诊。 “不过这波新冠病毒感染后导致眼部不适的比例比较低,大部分感染者预后也较好,公众不必过度恐慌。”陈有信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69.html
AI预测蛋白质结构获突破 智能机器人多领域显身手2023-01-05 科技日报
美国的数字经济主要在人工智能(AI)、超级计算机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发力:超级计算机“前沿”在全球独占鳌头、人工智能预测了6亿多种蛋白质结构、开发出水陆两用的毫米级折纸机器人等。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国际超算组织宣布,位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超级计算机“前沿”在2022年国际超算Top500榜单中拔得头筹,成为现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算力高达每秒1.1百亿亿次。 在AI方面,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ESMFold预测了来自细菌、病毒和其他尚未被表征微生物的6亿多种蛋白质的结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学院的纳米工程师开发了一种AI算法,可几乎即时地预测任何材料的结构和动态特性。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采用类似乐高的设计,创建出一款可堆叠、可重新配置的AI芯片。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开发了水陆两用的毫米级折纸机器人。西北大学工程师开发出有史以来最小的像螃蟹一样的遥控步行机器人。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迄今游泳速度最快的“蝴蝶机器人”。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开发了一种远程机器人系统,可帮助外科医生对中风或动脉瘤患者进行快速远程治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设计的智能组织自主机器人STAR在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对猪的软组织进行了腹腔镜手术,这是向机器人最终在人体上实施全自动手术迈出的重要一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73.html
美媒:研究表明,多喝水能够延缓衰老2023-01-0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喝水好处多多,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日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HIN)发表在《e生物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喝足量的水不但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病、早逝的风险,甚至能延缓衰老。 HIN下属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花30年时间,收集了11255名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数据,发现血清钠(血清中钠离子浓度)偏低的人比偏高的人更加健康。与血清钠水平在137-142毫摩尔的受访者相比,142毫摩尔以上的人更显老态,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偏老10%-15%,罹患心力衰竭、中风等老年病的比例也比血清钠低的人高出64%。而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就是降低血清钠的最有效手段。研究还表示,全球约有一半人每天饮水量没有达标,建议女性每天摄入2.7升液体,男性每天摄入3.7升液体。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9DudwcsSR
施一公团队发现APOE4受体,揭示阿尔茨海默病最强风险因子致病原因2023-01-04 生物世界
载脂蛋白E基因(APOE)产物载脂蛋白E(APOE)在脂质代谢、免疫调节和神经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有着三种常见亚型——APOE2、APOE3和APOE4,它们仅在第112和158两个氨基酸位置上存在差异,但却在免疫调节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作用。 载脂蛋白E是主要的脂质载体之一,负责将脂质运送到细胞和组织中,以调节血脂水平。而这种APOE亚型依赖的潜在机制仍然是谜。 2022年1月2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 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LilrB3 is a putative cell surface receptor of APOE4 的研究论文。 APOE4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强的遗传风险因子,该研究发现,LilrB3是APOE4特异性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由于LilrB3在淋巴细胞中大量表达,它可能在细胞清除β-淀粉样蛋白(Aβ)中发挥作用。LilrB3-APOE4相互作用引发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激活可能最终阻碍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Aβ沉积,从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风险。 APOE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初是作为血浆脂蛋白对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一部分被发现的。APOE蛋白抑制T细胞增殖和中性粒细胞激活,调节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脂质抗原呈递,调节炎症和氧化。例如,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的APOE4会加速脑组织功能丧失,导致早期认知障碍。 此外,APOE不同亚型在神经学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APOE4能够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强的遗传风险因子,40%-5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存在APOE4。当有一个拷贝的APOE4时,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将增加3倍,当两个拷贝都是APOE4时,患病风险将提高8-12倍。而APOE2则能够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之前的研究表明APOE在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中发挥作用,此外,许多研究证据显示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导致神经毒性细胞因子释放和突触修剪,与记忆丧失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关。在Tau蛋白病小鼠模型中,与APOE2相比,敲入APOE4基因会导致小胶质细胞明显更强的激活。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确定LilrB3(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3)是APOE4的候选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而不是APOE2。该研究解析了LilrB3-APOE4二元复合物的平均分辨率为3.0Å的冷冻电镜结构,为LilrB3特异性识别APOE4提供了结构基础。 该研究证明,APOE4特异性地与LilrB3(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3)相互作用。LilrB3胞外结构域(ECD)的两个不连续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识别APOE4的N端结构域(NTD)上带正电荷的表面模块。 进一步的原子结构解析揭示了两个APOE4分子如何特异性地与两个LilrB3分子结合,通过形成异质四聚体复合物将它们的细胞内信号基序接近。与进一步的生化和结构分析一致,APOE4,而不是APOE2,以Lilrb3依赖的方式激活人类小胶质细胞进入促炎状态。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确定了LilrB3可能是APOE4的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这有助于理解载脂蛋白E各亚型的生物学功能和疾病相关意义。 这也是首次在结构上阐明APOE结合受体复合物,揭示了关于APOE亚型特异性和受体介导信号的线索。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4d8e5467910.html
Nature子刊:高强/黄河团队合作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2023-01-04 生物世界
乳酸(lactate)是哺乳动物糖酵解代谢中的主要产物,在肿瘤、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下显著增多。其生物学功能因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 effect)”而得到广泛关注。2019年,芝加哥大学Yingming Zhao教授团队发现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乳酸可驱动形成一种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PTM)——赖氨酸乳酰化(Kla),进而发挥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功能,从而为乳酸的非代谢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作为糖脂代谢的关键器官之一,肝脏的多种病变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胞内因瓦伯格效应积聚的大量乳酸已成为其临床特征之一。由此产生几个科学问题:1)肝癌组织中积聚的乳酸是否会驱动形成乳酰化修饰?2)是否存在大量非组蛋白乳酰化修饰?3)乳酰化修饰如何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 为探索、解决上述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高强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黄河课题组合作绘制了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并开展了肝癌乳酰化功能研究。 该研究于2023年1月2日以:Lactylome analysis suggests lactylation-dependent mechanisms of metabolic adapt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为题发表在了 Nature Metabolism 期刊。 该研究共收集52位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癌与癌旁组织,进行了深入的乳酰化修饰组和蛋白质组分析,成功鉴定了9275个Kla位点和9140个蛋白质(图1)。其中,9256个乳酰化修饰位点位于非组蛋白上,表明该修饰除了转录调控,可能涉及更为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对Kla修饰底物的分析结果表明该修饰影响参与重要代谢途径中的酶,包括糖代谢、三羧酸(TCA)循环、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而且这些代谢途径中蛋白质上较高的Kla水平与HCC的侵袭性临床特征和驱动突变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结合临床数据对乳酰化修饰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在增殖亚型较强患者肿瘤组织中ATP代谢相关腺苷酸激酶2(AK2)的Kla水平较高、预后较差。此外,AK2乳酸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肿瘤血栓,并且其致癌信号通路上调、与肝脏特异性代谢相关途径和p53抑癌通路的下调,提示了AK2乳酸化与肝癌患者预后较差的潜在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索乳酸化AK2影响HCC的具体调控机制,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细胞水平实验。实验证实K28处的乳酸化抑制了AK2的激酶活性,导致细胞内能量紊乱,并促进HC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图2)。上述结果表明,Kla在调节细胞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异常代谢促进HCC进展。 该研究首次系统全面绘制了肝癌组织Kla底物图谱,揭示了Kla对肝癌细胞代谢具有广泛和关键的调节作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Kla调控代谢相关蛋白功能,为HCC的病程进展和治疗干预提供了新的见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研究生杨子剑、马家强,上海药物所黄河课题组严聪和硕士研究生彭攀攀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和上海药物所黄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技重大项目的基金资助。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040e5462159.html
Nature子刊:李毓龙团队开发新型催产素荧光探针,揭秘神经肽的时空动态调控2023-01-04 生物世界
催产素(Oxytocin,OT)是一种由九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在哺乳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催产素主要由位于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的催产素能神经元合成,并被储存于大致密核心囊泡(LDCV)中。催产素一方面通过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调节分娩和哺乳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胞体树突和投射到其他脑区的轴突末梢释放到大脑中,调节配偶结合、母婴关系和社会认知等重要社会行为。 OT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的催产素受体(OTR)发挥功能,OT/OTR信号的失调与焦虑、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多种负性情绪和精神疾病紧密相关。尽管催产素参与上述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并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但其在体内释放的时空动态及分子机制尚不明晰,主要技术瓶颈在于缺乏灵敏、特异、非侵入式、且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探针,用以追踪其动态变化。 2023年1月2日,北京大学、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李毓龙实验室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A genetically encoded sensor measures temporal oxytocin release from different neuronal compartmen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新型可遗传编码的催产素荧光探针GRABOT1.0及其在活体动物中的应用;还结合新工具深入探究了催产素释放的分子机制。 李毓龙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系统性地发展神经化学分子的检测技术,先后开发了针对胆碱类、单胺类、嘌呤类和脂类神经递质/调质的荧光探针,此次报道的GRABOT1.0是该系列的第一个神经肽类荧光探针,进一步拓展了GRAB荧光探针家族。 在这一工作中,李毓龙实验室运用GRAB探针策略 (GPCR-Activation Based Sensor),将循环重排的绿色荧光蛋白cpGFP嫁接到催产素受体OTR的第三个胞内环,通过对不同物种来源的OTR的筛选和连接肽段的系统优化,最终基于牛的催产素受体(bovine OTR)开发得到了表现最好的OT荧光探针GRABOT1.0(简称OT1.0)。在体外培养的HEK293T细胞和原代神经元中,OT1.0探针表现出优异的细胞膜定位。神经元表达的OT1.0探针对外源加入的催产素有~450%的荧光信号响应(ΔF/F0)和~3nM的亲和力(EC50)(图1)。此外,OT1.0探针能够在亚秒级(~0.5s)时间尺度上响应胞外OT浓度变化,且几乎不激活GPCR下游信号通路,因而对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没有明显影响。 那么OT1.0是否能用于检测内源催产素的释放呢?作者借助AAV病毒将OT1.0探针表达在催产素能神经元轴突投射的中脑腹侧背盖区(VTA),成功记录到小鼠急性脑切片中电刺激引起的轴突OT释放。此外,作者发现下丘脑室旁核(PVN)胞体树突释放的催产素也能被OT1.0探针检测到。有意思的是,进一步的药理学实验表明催产素在胞体和轴突末梢的释放是依赖于截然不同的钙通道:OT在胞体树突的释放主要由L型电压门控钙通道介导,而其在轴突末梢的释放则主要由N型电压门控钙通道介导。 前额叶皮层(PFC)作为社交行为的关键脑区,表达催产素受体并接受PVN中OT神经元的轴突投射。为了研究OT1.0探针能否用于报告活体动物脑中催产素的动态变化,作者首先在OT神经元中特异地表达光遗传学工具ChrimsonR,并在PFC中表达OT1.0探针。运用光纤记录技术,作者成功在自由活动的小鼠中检测到OT神经元激活引起的催产素释放。进一步运用OT1.0探针记录雄鼠交配过程中各脑区的胞外催产素水平,作者发现OT信号在交配行为的不同阶段存在脑区特异的动态变化。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OT1.0探针在体应用时具备高灵敏度、优异的信噪比和快速的动力学。 综上所述,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开发了新型遗传编码的催产素荧光探针,实现了体外和在体情况下对胞外催产素的高时空分辨率的记录,并报道了催产素在神经元轴突末梢和胞体树突两种释放模式的分子机制异同点,为理解神经肽功能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李毓龙课题组近期还发展了多种神经肽类的GRAB荧光探针,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生长抑素(SST)、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降压素(NTS)和神经肽Y(NPY)等(Huan Wang, et al. bioRxiv, 2022)。此外,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Tommaso Patriarchi团队和日本金泽大学的Daisuke Ino团队也分别开发了用于检测食欲素和催产素的荧光探针OxLight1(Duffet L et al., Nature Methods, 2022)和MTRIAOT(Ino D et al., Nature Methods, 2022)。相信这些新型成像工具的开发,将会在分子和神经环路层面推动科研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神经肽信号传递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和调控机理。 摘引网址: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b44e546202e.html
PNAS:新冠病毒通过感染人类大脑星形胶质细胞,影响大脑功能2023-01-04 生物世界
自新冠大流行开始,就有研究显示,一些新冠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例如脑雾、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等。后续许多研究关注了新冠病毒对大脑的影响、新冠病毒是否以及如何感染大脑细胞。 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黄建东教授、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等在 Cell Research 发表论文【1】,首次证实新冠病毒能够感染体外培养的人类神经祖细胞和大脑类器官。 虽然此后有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但目前仍缺乏对新冠病毒感染人类大脑所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综合理解。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Morphologic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brain infection in COVID-19 patient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描述了新冠病毒感染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影响,并证实病毒确实能够在大脑星形胶质细胞中感染并复制,从而降低了神经元的活力。 关于新冠病毒如何进入大脑,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些动物实验表明,病毒穿过了血脑屏障;还有一种可能是病毒感染了嗅觉神经并从那里侵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并感染了星形胶质细胞。然而,这些都停留在假设阶段。 星形胶质细胞是最丰富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它们的功能包括为神经元提供生化支持和营养物质,并调节神经递质和其他可能干扰神经功能物质(例如钾)的水平。此外,它们还在维持血脑屏障、保护大脑免受病原体和毒素的侵害,以及帮助维持大脑内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项新研究中,该团队首先分析了一个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脑组织样本。在所分析的26个样本中,有5个被证实存在新冠病毒 ;而且,研究人员在这些样本中也观察到坏死和炎症的迹象,如水肿以及神经元病变和炎症细胞浸润。这些变化都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这一发现支持了星形胶质细胞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假说。 然后,他们对81名被诊断为轻度新冠肺炎感染者(其中62名出现嗅觉或味觉失灵)使用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成像进行大脑皮层的形态学分析。该分析是在通过 qRT-PCR 检测到新冠病毒后的平均间隔57天内进行的,三分之一参与者当时仍存在神经系统或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头痛(40%)、疲劳(40%)、记忆力改变(30%)、焦虑(28%)、嗅觉丧失(28%)、抑郁(20%)、日间嗜睡(25%)、味觉丧失(16%)和性欲低下(14%)。 研究人员将他们与81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新冠患者组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疲劳和白天过度嗜睡。核磁共振扫描显示,与对照组的平均水平相比,一些新冠患者的某些大脑区域的存在皮层厚度减少的情况,而且减少的区域全部发生在左半球。 他们还观察到28%的患者的大脑与焦虑相关的区域出现萎缩,焦虑也是最常见的新冠症状之一。研究团队表示,新冠患者中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显然过高,而且,意料之外的是,即使轻症患者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在评估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学的测试中,新冠患者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也低于平均水平。 然而,这些症状是暂时的还是永久性的,目前还不得而知。研究团队发现,一些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但大多数人的症状还在持续;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患者还会再次感染新的变异毒株,随后表现出的症状比第一次感染时更严重。 该研究共同通讯作者、巴西神经科学和神经技术研究所教授 Clarissa Yasuda 表示,鉴于目前的情况,我们认为纵向随访对于理解神经精神改变随时间的演变至关重要,并将这一理解作为开发靶向疗法的基础。 该研究还对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的脑组织细胞和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了研究,以从生化角度分析感染病毒后如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的人相比,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的大脑星形胶质细胞中各种生化途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途径。 接下来,他们在实验室感染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重复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并得出了与尸检研究相似的结果,同样显示了能量代谢功能障碍。 由于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是支持神经元功能的关键,星形胶质细胞代谢的改变可能间接影响了神经元。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中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最关键的变化之一是丙酮酸和乳酸水平的降低。乳酸输出是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支持神经元的方式之一,神经元会将其作为能量来源。因此,这证实了葡萄糖代谢的改变。 体外分析显示,细胞培养基中的乳酸水平正常,但细胞内部的乳酸水平下降。这意味着,即使削弱了自身功能,星形胶质细胞依然在努力维持对神经元的能量供应,但导致的结果是,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发生了改变,从而潜在影响了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在大脑中的水平。 除了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观察到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的代谢变化外,研究团队还发现感染病毒会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引发神经毒性分泌表型,随后释放可溶性因子,降低了神经元的活力,并进一步导致神经元死亡增加。此前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观察到的皮层厚度变化可以用神经元死亡以及其他机制来解释。 由于星形胶质细胞易感染新冠病毒,研究团队探索了允许病毒进入的受体。他们使用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不表达 ACE2 ,但它们表达 NRP1,NRP1能够显著增强新冠病毒感染能力。 总之,这项研究结果与此前的模型研究结果一致,证实了新冠病毒能够到达患者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与 NRP1 相互作用感染星形胶质细胞,继而损害神经元功能和活力。因此,这些发现可能为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精神症状提供了一条捷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403e54565ca.html
XBB.1.5在国外传播情况怎么样?2023-01-05 科技日报
近期,新冠病毒变种XBB.1.5毒株在一些国家快速传播,这引发了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感染与再感染浪潮的担忧。 这一变种是奥密克戎的后代,也是XBB变种的近亲。 去年秋天,XBB变种在新加坡和印度广泛传播。2022年12月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其他变种相比,XBB更擅长逃避疫苗接种和先前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去年10月份警告称,这会增加再次感染的风险。同时,WHO也表示,XBB似乎并不会导致比之前毒株更严重的症状。 那么,关于XBB及XBB.1.5,外媒和国际科学界有哪些最新报道和研究进展呢? XBB和XBB.1.5到底是什么? 据报道,日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和京都大学近期发表在BioRxiv平台的论文称,XBB是2022年夏天印度附近由两个BA.2谱系BJ.1和BM.1.1.1(BA.2.75 的后代)重组而出现的毒株。之后,XBB进一步变异成XBB.1、XXB.1.5。 他们的调查表明,XBB是第一个记录在案的新冠病毒变种通过重组,而不是通过单一突变,进而增加其在人类中的适应性案例。尽管XBB通过独特的进化途径出现,但数据表明,XBB依然遵循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变种相同的进化规则。 XBB.1.5在各国传播情况如何? 据美国《时代杂志》1月3日最新消息,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数据显示,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一周内,XBB.1.5占美国新发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40.5%。在美国东北地区,约75%的新病例是由该毒株引起的。但在中西部,这一数字要低得多,XBB.1.5仅占病例的6%。 加拿大电视公司新闻网报道称,加拿大已经检测到XBB及其亚系毒株,但目前数量很少。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中旬,BA.5及其亚型仍是加拿大最主要的毒株,占当时分析样本的92.5%。基因组测序显示,XBB.1.5约占2022年12月11日当周分析样本的0.6%。 据《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现在只对一小部分变异株样本进行了遗传学分析,所以XBB.1.5占比存在不确定性,但已检测到了该毒株。监测表明,它至少占正在测序的新冠病毒的4%。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最大的新冠监测中心之一桑格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7日的一周内,4%的病例是由XBB.1.5引起的。 此外,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印度等也已发现了XBB.1.5。 感染XBB.1.5有无特别症状? 据美国NBC芝加哥频道报道,芝加哥公共卫生专员艾莉森·阿尔瓦迪博士表示,感染新冠的症状并没有随着新变种的出现而改变。但人们如果没有接种最新疫苗,仍然有可能出现严重症状。 《印度时报》1月3日报道说,XBB.1.5病例在印度已经上升至5个。印度新冠病毒基因联盟(INSACOG)的一位高级官员说:“尽管我们目前正在评估临床数据,但5名感染XBB.1.5的患者没有任何异常。奥密克戎有许多突变,但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这些较新的亚变异体会在印度造成不利影响。只要病毒还在传播,人们就必须小心。” 一名英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GBRC)的官员参与了对印度XBB.1.5样本进行的基因组测序,他说:“3名XBB.1.5患者在家庭隔离后的几天内全部康复。一名患者有美国旅行史,另一名患者参观过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团结神像’,第3例患者没有旅行病史。3名患者中有一人无症状,另一人有轻微症状,如咳嗽和不安,第三个人咳嗽发烧。因此,症状是轻微的。” 根据英国ZOE健康研究2022年12月13日发布的数据,潜在的新冠症状的范围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变化。近期最常报告的10种症状是:咽喉痛、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咳嗽无痰(干咳)、头痛、咳嗽有痰(湿咳)、声音沙哑、肌肉酸痛、嗅觉改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传染病、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奥托·杨博士说,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症状会变得不那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奥密克戎亚变种倾向于“更多地停留在上呼吸道”,这意味着病毒对肺部的影响不像过去那样大。 XBB.1.5的传染性如何? 英国《卫报》报道指出,XBB.1.5有一个不寻常的突变F486P,该突变有助于病毒传播。F486是病毒受体结合域的一部分,也是针对奥密克戎靶标产生抗体的重要位点。因此,这里的突变预示着某种逃避免疫防御的能力。这种变化使抗体中和病毒的效果降低。 父变体XBB在相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突变。这使得XBB也擅长逃避免疫防御,但这种突变是有代价的,即病毒不能有效地附着在人类细胞上,因此XBB毒株的传染性实际上较低。 然而,XBB.1.5的分支没有这样的障碍:F486P突变使其能够逃避抗体,而不会影响它与人类细胞的附着情况。XBB.1.5与细胞的结合甚至比XBB更强,因此提高了它的传染性。 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拉维·古普塔说:“这种突变可在不增加传染性的情况下实现免疫逃避,这就是它传播如此之快的原因。” XBB.1.5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症状? WHO在去年10月的声明中指出,数据并未表明XBB及其亚系导致更严重的症状。然而,与其他奥密克戎变种相比,XBB的再感染风险似乎更高。 2022年12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援引CDC芭芭拉·马洪博士的话说,“目前没有迹象表明XBB.1.5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 《卫报》称,没有证据表明XBB.1.5相比其他奥密克戎变种会引起更严重的症状。但它正在快速传播的事实令人担忧,因为病毒更有可能感染弱势群体,尤其是没有接种最新疫苗的人。 《印度教徒报》报道称,XBB.1.5与ACE2受体结合亲和力与BA.2.75相似,可能比XBB和XBB.1具有更强的传播性,并与两者一样具有免疫逃避作用。总体而言,它具有高增长优势。到目前为止,它似乎还不能导致严重的症状。但人们对XBB.1.5的大部分了解都是基于对XBB的了解,还需要对前者进行更多的研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66.html
舆情信息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全国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2023-01-05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赵文君)市场监管总局今年1月至6月将开展全国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开展综合监管执法。 这是记者4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的。专项行动有五方面重点任务,包括全面加强价格监管执法、全面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和广告监管、全面加强网络交易监管执法、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加强药械生产流通监管。 在价格监管执法方面,专项行动从严从快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包括在成本未明显增加时大幅度提高价格,或者成本虽有增加但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强制搭售商品,变相大幅度提高价格;无正当理由,超出正常的存储数量或者存储周期,大量囤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的涉疫物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等违法行为。 在依法查处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等其他价格违法行为方面,专项行动重点查处违反明码标价规定,包括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实施虚假优惠折价或者价格比较、不履行价格承诺;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利用技术手段等强制平台内经营者进行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标示;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等价格违法行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87.html
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2023-01-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北京1月4日电 (记者叶紫)为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进一步提升帮扶精准性和时效性,有效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国家医保局、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健全完善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的通知》。 通知细化了确保应保尽保、稳妥推进政策衔接、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常态化实施综合帮扶、加强部门工作协同和信息共享等具体要求,立足“建机制、聚合力、补短板、防风险”,对守牢防止因病规模性返贫底线作出统筹安排。 通知紧盯“应保尽保”底线任务,要求各地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不低于99%,并对资助对象范围、参保管理服务、资助参保资金衔接等作出规定。要求稳定巩固农村低收入人口医保待遇水平,确保过渡期政策有序衔接、待遇平稳过渡;做好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化解;按照“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联动实施精准综合帮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45.html
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开展2023-01-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记者高蕾)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四部门近日印发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 通知要求,要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国家转介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和康复对象需求等信息共享和转介;各类企事业单位、村(居)委会、社会组织和个人,可在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需求时,向全国转介信息平台提出登记申请,畅通社区康复服务对象的登记渠道。 通知强调,每个地级市应设置具备评估转介、培训督导、服务示范等综合功能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和指导功能,逐步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 通知还提出,要强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从业人员督导培训,直接服务人员每年至少接受20小时的精神障碍康复专业知识培训。 此前,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发文,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8,0%以上的县(市、区、旗)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县(市、区、旗)实现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目标任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46.html
守望相助,共同呵护精神健康2023-01-05 光明日报
“当你焦虑、沮丧、失落、郁闷、无助,无法排解的时候,请不要一个人‘战斗’。”近来,多地新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充实心理干预专业工作人员力量,面向大众免费开展心理疏导和慰藉服务。 虽然素未谋面,但心理援助的专家和志愿者们,用专业、耐心和友善默默守护每一位咨询者,缓缓安抚他们的忧虑,带给他们信心和勇气,带他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据统计,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新开通的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仅一周就服务近百人次。在这个较为隐形的战场上,更多人正彼此守护、携手努力,构筑健康和安全的堤坝。 疫情发生以来,人们不仅面临身体健康方面的威胁,也要应对精神健康方面的挑战。由于长期居家、社交隔离,人们不可避免会产生孤独、恐惧、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问题。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披露,此次疫情使全球增加了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失眠患者亦呈现翻倍态势。 而若要进一步细分的话,青少年、“家有儿女”的女性以及医护人员等又是其中的高风险人群。由于长时间线下停课,青少年们被迫居家上网课,与同伴交往的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增多、与父母摩擦的增加,以及体育锻炼、睡眠规律被打破等,都易导致异常情绪波动等问题。对于女性来说,疫情期间不仅要面对工作压力,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负担,心理状态持续处于高压中。而一直处于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要对抗的紧张情绪和压力更大,精神状态也更加堪忧。 随着疫情形势变化,一些社交隔离等政策逐步放宽并取消,人们的生活也渐归日常,自我调适之下,不良心理状态或将缓解,但仍有部分人群需要借助外界专业帮助来对抗这些影响。对于这部分需求,我们要给予足够的正视和重视,同时努力增加精神健康方面的医疗人员及服务的资源供给,畅通多种渠道,让这些服务可以便捷快速抵达那些等待帮助的人群。同样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摆脱对这些问题的病耻感,必要时勇敢向外界求助。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就保健康而言,维护好人们的精神健康和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亦是践行“人民至上”的必然要求。呼唤各社会主体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守望相助,共同应对精神健康挑战,共同呵护精神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81.html
让医疗服务更高效更温暖(党代表在一线)2023-01-0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我在贺州市人民医院工作了11年,见证了基层医疗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受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2011年,我从北海市来到贺州市,感到贺州市人民医院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技术等方面,与“老三甲”北海市人民医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贺州市人民医院发展很快,一座座医技楼拔地而起,一批批博士硕士相继加入,一项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空白。 医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号住院大楼、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医技综合楼全面投入使用,视光中心楼、生殖健康中心、后勤服务综合楼启用,建成轨道物流系统等医疗设备设施,医院床位从原来的550张增加到了现在的1150张,以前普通的CT变成了具有国际尖端技术水平的128排螺旋CT。 医院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功引进、培养博士以及正高专家62名,输送千余名医疗骨干到国内外大医院进修学习,形成了用才留才育才长效机制。 在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医改政策越来越给力,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以前心脏植入一个普通支架要1万多元,现在降到4000多元;人工膝关节均价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一项项医改措施落地,完成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改革,推动医疗保险直报“一站式”就诊服务模式,不仅使药品的质量和供应得到保障,而且使药品、耗材的价格更加亲民。 不仅要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还要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拿起手机动动手就可线上挂号,提前预约好时间段前往医院就医;门诊费用一键扫码缴费,轻松又便捷……如今,智慧就医已成为常态,给群众带来了更好的就医体验。 我们医院还推出“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平台,在网上下单,就有医护人员上门,为出院患者、高龄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等提供创面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造口护理等居家护理服务。 近年来,我们医院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全面托管平桂区人民医院,与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等结成紧密型医联体,派出197名中层干部及业务骨干常驻医联体单位,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不断加快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框架下的现代化公立医院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我进行了走访调研,更深入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基层的“声音”带到大会上。从北京归来后,我一直奔忙于贺州市各机关单位、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为干部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敬佑生命、医路前行、不负韶华。我将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护理技术应用能力、科研创新转化水平,优化护理服务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温暖的护理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44.html
上海:提升社区救治能力2023-01-05 光明日报
“许医生,我母亲阳性第4天,现在体温又升高了!咱们社区医院现在还能来看病吗?”1月3日晚上10点多,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许兴剑接到居民求助电话,得知患者高龄,且呼吸急促,当即让患者来发热门诊留观,并联系病房安排住院。得到答复后,电话那头松了口气:“太好了!你们辛苦了!” “我们病房合并,专门空出了一层收治患者。”许兴剑告诉记者,中心发热门诊扩容增量,发热诊室由2间扩容至4间,7×24小时接诊,平均每天接诊200~250人,同时与区九亭医院对接,有序引导居民下沉就诊。 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常住人口18万人,其中老年人近9万。2022年12月30日,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部署,在4个小时的加班加点之后,将刚刚修缮一新的慢性病管理支持中心改造成输液室,尽可能多地安置输液椅,对居民在其他医疗机构开具的补液治疗进行转方和输液,为二、三级医院扩容。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社区新冠救治能力,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迅速行动,在完成第一轮发热诊疗扩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目标,全力推进第二轮扩容增能,推动新冠重症感染者在社区层面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分流”。 自2022年12月29日第二轮扩容增能以来,截至2023年1月2日,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吸氧位1711个、输液位2562个,发热诊间238间、病床665张、心电监护仪243台。同时,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指氧仪、氧气罐等物资优先向社区倾斜配备,社区新冠救治与防重症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77.html
建立全链条、全周期综合防治体系——江苏无锡早筛早诊惠及重点人群2023-01-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南京1月4日电 (记者白光迪)“感谢市妇幼医院乳腺病科的医生护士,让我得到及时治疗。”52岁的无锡市民李女士紧紧握住医务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江苏省无锡市自2010年起启动妇女“两癌”筛查工作,对全市35—59周岁户籍妇女实施2年1次的免费筛查。2013年,将筛查对象扩大为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的35—64周岁适龄妇女,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无锡市累计为“两癌”筛查项目投入资金3.2亿元。及早发现、尽早治疗的“绿色救治通道”,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群众。 近年来,无锡市以提升市民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织密癌症筛查网,积极探索建立“健康教育、主动筛查、全程干预”的全链条、全周期综合防治体系。以老年人群为重点,无锡市大力推进早诊早治工作。2020年起,在企业退休人员体检和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增加2年1次、人均108元标准的免费检测,并连续3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无锡市政府还与相关单位共同启动全链条全周期管理无锡试点项目,在惠山区、锡山区、梁溪区累计为5.59万名45—74周岁体检人员开展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确定重点人群,在辖区定点医院设立的筛查门诊接受免费的进一步检查。建立分级诊治绿色通道,最大程度方便患者就诊。据介绍,无锡市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打通各级医疗机构间医疗资源壁垒,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关键医院和专家作用,联合多学科会诊,规范基层医院诊疗,建立上下衔接、高效联动的分级诊治绿色通道,实施双向转诊。 自2020年至2022年底,无锡市共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和65周岁以上老年人肿瘤标志物免费检测139万人次,完成重点人群风险评估问卷和3项生物学检测。通过近两年试点,基本形成早筛早诊模式,综合防治工作初见成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41.html
美媒:2017年至2021年期间,美国共7000多儿童因误食大麻而患病2023-01-05 环球时报
据美联社3日报道,2017年至2021年期间,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共收到7000多例6岁以下儿童因误食大麻而患病的报告,从每年约200例攀升至3000多例。误食者中,超过一半是年龄在2岁和3岁之间的幼儿,超过90%的误食儿童是在家中找到大麻的。 目前,美国很多医用和娱乐用大麻产品包装与糖果、巧克力等外观相似,专家呼吁制定法律禁止这一做法,减少它们对儿童的吸引力。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9DvQMMxOr
日媒:东京都井水检出致癌物质,疑与美军基地有关2023-01-0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方晴】据日本《东京新闻》3日报道,东京都水道局表示,在东京都多摩地区的井水中,接连检测出致癌物质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目前11个净水机构的34处井水取水点已停运。有民间团体呼吁,希望东京都政府尽早确定污染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东京新闻》称,虽然井水的污染源尚不能确定,但此前有英国记者报道称,在位于东京都多摩地区西部的驻日美军横田基地,含有大量PFAS的泡沫灭火剂多年来持续污染土壤。此外,在神奈川县和冲绳县的驻日美军基地及周边地区,也相继检测出高浓度PFAS。PFAS是数以千计化学物质的总称,其中一些化学物质被认为与肾癌、睾丸癌和肝损伤等健康问题有关。PFAS被用于生产军事泡沫灭火剂等产品,它会在人体和环境中累积,且无法分解,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质”。正在日本各地进行PFAS污染调查的京都大学教授原田浩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含有PFAS的泡沫灭火剂会污染土壤,并经过数十年时间渗透到地下水中。日本政府将PFAS的检测浓度设定为每升自来水不超过50纳克。东京都方面认为,某些净水机构的水中,PFAS浓度恐已超标,于是停止从中取水。 现年75岁的根木幸夫是“揭示多摩地区PFAS污染之会”的成员,该组织正在对多摩地区的居民进行血液检测,以了解该地区的水源污染情况。根木呼吁:“停用的水井正在增多,说明污染范围很广。希望东京都政府尽快采取措施,让多摩地区的饮用水恢复正常。”东京都水道局技术指导科负责人谷本知之表示:“井水治理成本高昂,将密切关注国家有关PFAS标准的讨论,以确保采取有效的方法。” 《东京新闻》评论称,用于饮用的自来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但面对民间团体的指责,东京都政府的动作十分迟缓。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国内没有明确的PFAS健康标准,以及很难进入可能是污染源的美军基地进行调查。东京都政府的一名官员就表示,“不是‘不调查’,而是‘不能’进入美军基地进行调查。”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B9DwLdRRju
提亮肤色、延缓衰老 科学戒糖这样做2023-01-05 新京报
完全戒糖是不现实的,尽量将糖基化反应控制在危害最小水平即可。 新一年开启,爱美人士最大的愿望就是如何才能更年轻、更漂亮。其中,有些人想通过戒糖提亮肤色、延缓衰老。这种方法管用吗?如何科学“戒糖”?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医生李臻臻介绍,短期来看,高糖饮食会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间接增加雄激素的合成(无论是血液中还是皮肤局部),雄激素升高,皮肤油脂分泌就会增多,油脂氧化后皮肤会显得粗糙暗黄,促发痘痘的产生;长期来看,血液中不能被及时消耗掉的多余还原糖,会和体内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发生“非酶糖基化反应”,生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不仅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弱表皮屏障功能、刺激黑色素合成,使肤色加深,它还会与真皮的胶原蛋白交联,使其呈现更偏棕褐色的外观,肤色更显晦暗。 “‘非酶糖基化反应’一旦生成AGEs便是不可逆的,皮肤中的胶原蛋白一旦变性失活,又不能被及时清理并更新,‘老而不死’的胶原蛋白占据皮肤,便会逐渐呈现出一些衰老的特征,如肤色晦黄、弹性减退、皱纹产生等。”李臻臻认为,早期减少糖化,预防AGEs的产生,对于预防皮肤衰老的确有很大意义。 那么,正确的戒糖方式有哪些?李臻臻表示,糖基化反应随时随刻都在人体内发生。即使完全不摄入糖类,其他的蛋白质、脂肪等饮食,一样能在体内转化为糖,生成AGEs。且因为糖是人体最高效的能量来源之一,故而完全戒糖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尽量将糖基化反应控制在危害最小的水平即可。 李臻臻提醒,科学“戒糖”是指少吃高升糖指数(GI)饮食,如含糖饮料、蛋糕、冰激凌以及精制碳水化合物等,使血糖不至于剧烈升高。此外,要想减少皮肤的糖基化反应,还要避免紫外线、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影响。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105/06/HQA1E8MO00388050.html
没欲望、能力下降…新冠对男性生殖有哪些影响?2023-01-04 网易健康
目前研究可知,新冠病毒除呼吸系统症状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外器官损伤。越来越多证据证明该病毒也影响着男性生殖和性功能,可表现为睾丸疼痛、阳痿、性欲减低、精子数量和质量降低等,使男性生育能力下降,因此新冠病毒对男性生殖及性功能的影响需引起广泛关注。 发病机制 (1)病毒直接浸润睾丸 新冠病毒通过与人体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 2)受体结合直接感染并损伤细胞。ACE2在睾丸中的生精细胞、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等几种主要细胞类型均高度表达,从而使睾丸成为该病毒的潜在靶点。 此外病毒可能通过破坏性腺功能,改变机体内分泌水平,引起男性性功能障碍。睾丸间质细胞在促黄体生成素(LH)调节下产生睾酮(T),T主要功能是促进体内精子的产生及成熟,且LH,T存在负反馈机制,即T的产生受损可能会刺激LH的释放,从而暂时维持T水平.感染新冠后,间质细胞受损,T分泌下降,负反馈的引起LH升高, 研究发现患者T∶LH 比值明显降低,说明患者产生睾酮的能力下降,性腺功能发生减退。 (2)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 正常睾丸中具有血-睾屏障,它可以防止有害物质和微生物进入生精上皮,从而保证精子的正常产生。但在新冠感染的急性期,相关炎症可能会暂时影响血-睾屏障的完整性导致其不能阻止病毒的浸润和感染,病毒可通过存在于生精小管细胞上的ACE2侵入男性生殖道;另外炎症细胞及其产物可以激活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睾丸炎,从而损害生精上皮,以上均可能影响精子的产生。 (3)其他可能的机制 感染新冠后,多数患者有发热症状,而生殖细胞必须在低于37°C的温度下发育。持续高热会使得睾丸温度升高,导致生殖细胞变性和破坏。治疗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也会对男性生殖系统存在潜在影响,如利巴韦林和干扰素的联合治疗会使精子数量减少,因此男性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该严格监测生殖功能。 此外,在疫情下,面对家庭、工作的压力,男性多存在上网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高盐高油饮食等生活陋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皆可能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因此新冠患者治愈后应定期,全面检测精子数量、形态、活力等指标,了解生殖功能基本情况,如有异常,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及时治疗。 对于日常生活的建议 (1)改善进食与运动,控制饮食,减少食用油、油脂的摄入 (2)改善情绪,避免对疫情过度关注,减轻对疫情的焦虑情绪 (3)改善睡眠,制定合理的作息安排。按时就寝,睡前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保证7-8h的睡眠时间,过长过短的睡眠时间对改善睡眠质量均无作用。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104/16/HQ8I8C1800388047.html
联防联控机制:在新冠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2023-01-04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4日电 (记者孙红丽)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印发《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注重“关口前移”,应用中医药早期干预。各医疗机构接诊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常见症状的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时,要把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作为临床救治的原则之一,力争第一时间进行中医药干预。 强化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加强重症医疗救治。重症医疗救治中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中医药救治保障工作。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疗机构配置中药制剂要及时批准其在辖区内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对应用于重症治疗的医疗机构配置中药制剂的调剂使用申请,原则上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附《通知》全文: 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 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平稳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注重“关口前移”,应用中医药早期干预 (一)各医疗机构接诊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常见症状的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时,要把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作为临床救治的原则之一,力争第一时间进行中医药干预。 (二)各医疗机构要依据中医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原则,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中药饮片处方、中成药、医疗机构配置中药制剂和中医技术等中医药服务,减少病情向重型转化。 (三)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当地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药协定处方(以下简称中药协定处方)调配、煎煮中药饮片供患者使用,减少患者在医院就诊和等待时间,提升接诊效率。 (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多渠道扩充乡镇卫生院中医(助理)医师人员队伍。统筹选派市、县级中医医院中医医师进行支援,确保每个中医馆至少有1名中医(助理)医师。组织开展农村地区中医巡回医疗,依托地市级中医医院、实力较强的县级中医医院组建中医巡回医疗组,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指导开展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 (五)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要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合理使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提升临床疗效,保障医疗安全。加强中医药治疗方案培训,重点培训临床类别医师使用中成药、医疗机构配置中药制剂和中药协定处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重点培训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重症高风险因素识别判断、中医药康复治疗等内容。 (六)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组织成立省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中医药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指导做好老年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中医药救治。研究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医药干预指引,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中医药疗效,合理使用中医药。 二、强化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加强重症医疗救治 (七)重症医疗救治中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原则,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院级专家组应由中医医师和西医医师共同组建,中医医师应共同参与患者诊疗决策,开展联合查房、多学科会诊、病例讨论等。针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要有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参加多学科联合会诊,共同研究确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负责中医治疗和病情观察。 (八)各地成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专家组要进一步充实中医专家力量,对综合医院进行重症、危重症中医救治巡诊指导。 (九)各医疗机构要在国家诊疗方案指导下,在重症、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中,积极合理使用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中药饮片和中医技术,同质化、规范化开展中医药救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要能够支持中医医嘱的下达和执行。 三、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中医药救治保障工作 (十)各级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要加大对中医药救治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在人员配备、资金支持、药品保供、资质审批等方面破除障碍、解决困难。 (十一)省级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要根据国家诊疗方案,对相关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特别是针对重症、危重症的中药品种,重点储备、保证供应。 (十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疗机构配置中药制剂要及时批准其在辖区内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对应用于重症治疗的医疗机构配置中药制剂的调剂使用申请,原则上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4/c14739-32599759.html
探访北京市部分社区医院:绿色通道保障药品供应充足2023-01-04 人民网
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北京市近期的新冠感染高峰逐渐度过,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情况如何?有哪些新情况新变化?元旦期间,记者来到北京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探访。 社区就诊,发热患者不再“占主流” 1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诊室。正值新年第一天,候诊患者并不算多,以老年人为主。 “平时中心的日均就诊量在1400人次左右,上周临近年底,中心加上卫生站日均就诊量达到1700人次左右。”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刘新颖向记者介绍。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葛彩英说,2022年12月初,中心接诊的患者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为主。近期,占主流的不再是发热患者,新冠感染恢复期和老年、慢性病患者要多一些。部分前来问诊的患者担心二次感染和后遗症,其主要表现为心悸、焦虑。接下来,关于心理方面的干预治疗可能要多一些。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还需要做很多疏导工作。 随即,记者又走访了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区。记者观察到,门诊区有20位左右候诊患者,现场秩序和就诊流程都很通畅。“今年元旦比往年的患者要多一些。”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家住太阳宫的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感染新冠转阴后仍感到疲乏,担心患上心肌炎,所以到社区医院做个检查。 “年纪大了,又有基础病,拍个片子排查下肺炎更放心。”一位老年患者在与医生交流时表示。 据了解,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当天下午即开设发热门诊,接诊11类症状患者。截至2022年12月31日,累计接诊5073人次,病房收治相关症状住院患者55人。 “2022年12月中旬以来,输液、氧疗患者明显增加。近一周CT室基本都在高位运转,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170个CT,从8点上班做到晚上7点停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勇涛介绍。 白勇涛说,相较前期的高峰,近日到中心就诊的患者数量已经有所下降,其中包括一些“阳过”的患者担心白肺、心肌炎等,过来进行排查。 建立绿色通道,药品供应保障充足 此前一段时期,患者反映较多的问题是药品不好买,尤其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品的需求非常大。那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药品的供应情况如何? “在感染高峰期,我们社区药品并没有发生供应紧张现象,现在的情况更好一些。”刘新颖向记者介绍,为了保证药品的供应,方庄社区自2022年12月1日开始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比如即使某个药不在中心的目录里,会通过绿色通道专门采购。 对于一度紧俏的药品,比如退热药,方庄社区则通过对药品拆零等方式,保障居民使用。同时,着重加强用药引导,宣传合理用药。 “现在太阳宫社区的药品保障很充分。”白勇涛表示,按照乙类乙管总体方案,中心做好了相应的药品储备,目前有新冠病毒感染的中、西药5类25种。 “另外,在国家级中医专家指导下,朝阳区中医防治团队还推出了4个新冠肺炎系列中药防治方,包括预防方、治疗方和退烧方等,提高中药的有效供应和保障。”白勇涛说。 提前干预,识别潜在危重症患者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进感染者分级分类收治、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点人群医疗服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把防的关口尽量往前移。”刘新颖介绍,保健康、防重症,“防”这关特别重要。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将重点人群建立台账,摸清底数,协助识别潜在危重症患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方庄社区已签约居民3.38万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8.6%,已率先实现签约居民75%首诊在社区。而对于非签约居民,社区有专门的“寻医问药”群,对发热、咳嗽等症状给予患者专门的指导。 “居民出现相关症状可以与家庭医生联系,通过微信等形式指导居民规范用药、做好居家卫生消毒和同住人防护等。同时,指导居民观察病情演变,比如,出现黄痰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指氧低可能提示重症风险等。”刘新颖进一步解释。 白勇涛介绍,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重点人群摸排建档10403人,为高风险的67位老人发放了血氧仪,进行健康监测。还与辖区内两家养老机构建立“手拉手”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疫和医疗服务。 “按照有没有接种疫苗、有没有不稳定的基础病等,我们建立了红、黄、绿三级风险评估。高风险属于重点关注人群,要提前干预,防止重症情况发生。对低风险人群平时通过健康分享、健康大课堂等进行基础服务。对一些慢性病人群,把慢性基础病保障好。”白勇涛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4/c14739-32599772.html
福建泉州推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养老更贴心 生活有盼头(深阅读)2023-01-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体系为重点,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多地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做好养老服务。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多方面探索适老化改造,提升服务水平,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过完了60岁生日,家住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的刘银华,心里嘀咕着3个“怕”:一怕到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儿,自助服务机字小模块多,总是弄不明白;二怕瞧不上病,医院离家远,现场挂号不方便,身体出了问题怎么办;三怕老年生活不适应,热心肠了一辈子,老了是否还能发挥余热。 如今,刘银华担心的这3件事,逐一解决了。两年来,泉州市结合养老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集中推进便民服务和医疗服务适老化改造,搭建平台、完善供给,尽力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公共服务推进适老化改造—— 界面更优化 代办暖人心 “刘大姐,可以到区里办理老年优待证了,以后坐公交、看病都用得着,顺便带着你婆婆,把门诊报销也办了。”诚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雪兰上门通知刘银华,请她到泉州市泉港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证件。 “好嘞,谢谢刘书记。可不瞒您说,行政服务中心的自助服务机,我不会用,我婆婆身体不好,出一趟门不容易,一次能全办下来不?”刘银华面露难色。 刘雪兰看出刘大姐的担忧,赶紧说:“这次的体验保证跟之前不一样。” 刘银华带着83岁的庄婆婆来到了泉港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 “阿婆早上好。”导办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何景娥热情介绍,“自助服务区在这边,请跟我来。” 何景娥轻轻点击自助服务机上的“老年人专区”,屏幕上的字体随即变大,色彩明朗,方便阅读。不到10分钟,刘银华就在引导员的帮助下完成了申请流程,顺利拿到了证件。 “这是给您婆婆准备的公用助听器和轮椅,她的材料交给我就行,我来代办。”何景娥从导办台后面拿出一套助老设备,推着庄婆婆到医保窗口办理手续,刘银华安心地坐在敬老专座等待。 “现在我们的设备已经完成升级,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泉港区行政服务中心业务督查股股长陈丽萍介绍,近年来,泉港区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在行政服务中心自助服务机及线上服务网增设“老年人专区”,关联基本养老个人账户查询、老年优待证办理等60多项高频事项,优化界面,方便老年人操作;与此同时,推出“老年人‘导办代办’”服务,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专人引导,全程陪同办理,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代办服务;同步开设“老年人优先”窗口,配备敬老专座…… 一系列暖心服务,赢得了区里老人们的点赞。“办事方便,服务周到,不发愁了。”刘银华说。 居家养老纳入智慧养老系统—— 健康有人管 转诊更智能 走进刘银华家中,一部智能手机放在庄婆婆床头。点开一看,显示界面不仅字大行稀,还有一个大大的红色按钮。“这是助老员呼叫按钮。”刘银华说,“如果家里老人有突发情况,按一下就可以联系到助老员。” 小设备连着大网络。在泉港区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中心,一块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入驻老人的基础健康档案、服务需求、服务情况及服务评价等信息:9372条基本信息,15196次助餐、助洁、助行、助医、助浴等服务,40万人次定期回访……数据显示,泉港区居家养老服务已实现村居全覆盖。 “居家养老,就怕老人突发疾病。”刘雪兰介绍,“助老员上门服务,不仅可以监护居家老人的健康状态,还可以帮忙联系医生。” 2022年3月份,庄婆婆身体不适,刘银华通过智能手机联系上了助老员林秀圭,不到10分钟,林秀圭就来到了刘银华家里。“持续腹痛不是小事,我帮你们联系镇卫生院。”林秀圭说。半小时内,卫生院包片医生刘医师便进了家门,“初步诊断有出血征兆,我用手机预约,送老人去区医院治疗。” 在峰尾镇卫生院里,医疗组负责人林两法收到了智能机上的预约请求,立即操作建档转诊,通过“双向诊疗”系统在泉港区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刘银华带着庄婆婆来到区医院住院,通过远程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泉港区医院数次会诊,25天后,庄婆婆痊愈出院。 2022年以来,像庄婆婆一样,因智慧养老系统受益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泉港区政府通过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将人力资源、医疗设备、信息系统建设运维等一体化管理,长期派驻省级三甲医院专家参与智慧养老服务,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老人看病。 眼下,区里给庄婆婆又配备了智慧养老手机,刘银华心里很踏实:“居家也有人挂念,好医生、好资源就在身边,方便又放心。” 老年人发挥余热有岗位—— 服务获好评 精神也充实 2022年年初,刘银华不小心将同村村民陈某撞伤,双方因赔付金额产生争执。好在村里有调解室,“银发调解员”摆事实、讲道理,双方达成一致,赔付到位,化解了矛盾。 经过这件事,刘银华有了新想法:“‘银发调解员’这个岗位看起来很充实,我也想试试。怎么申请?” 有渠道。2021年以来,泉港区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设立了“银发调解员”岗位,初衷便是方便老年人发挥余热,促进化解老年群体的矛盾纠纷。刘银华提交完个人信息,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备了案,成为一名调解员。 “调解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学问不少呢。”在其他“银发调解员”的帮助下,刘银华先从学习法律知识开始,民法典等都是必读物。“晚年生活就怕心态不适应,这不,我现在常在村里的‘老年读书角’借阅普法读物,平常还会参与调解纠纷,生活充实得很。” 2022年,泉港区81名“银发调解员”已成功协助调解110多件群众纠纷,获得了邻里乡亲的好评。 泉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泉州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887所。基本实现一县一社会福利中心、一乡镇一敬老院、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街道和重点乡镇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在基础保障之余,泉州除了推出“银发调解员”“银发护理员”等岗位供有意愿的老年人选择,还有“邻里守望堂”“老年读书角”等服务设施帮助老人们不断充实生活,乐享晚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43.html
腰突要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注意两种情况2023-01-05 科普中国
出现腰突应尽早手术,以防神经被压坏,导致术后肌力恢复困难。 大部分的腰突症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出现臀部、大腿、小腿甚至足部的放射疼痛,通过规范的保守治疗,症状会有明显缓解。然而,当腰突症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就不宜再继续保守治疗,应尽快进行手术。 足下垂 有些腰突症患者就诊是因为下肢无力,走路使不上劲。其实,出现这种症状是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多位于腰4~5节段,且刺激到了腰4和腰5神经根。若发病初期未引起重视,任其发展,则会逐渐出现了足下垂。 我们可以尝试把手放在自己的小腿前侧,做一下“脚背往上翘”动作,这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小腿前侧肌肉的紧绷收缩。这部分肌肉包括了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拇长伸肌,均由腰4和腰5脊神经所控制。当这些肌肉出现萎缩和肌力减退,我们行走跨步时就会感到“脚背下垂”“翘不起来”“使不上劲”等感觉。当腰突症患者出现脚大姆趾和脚踝下垂,无法往上翘,这已是神经根受压严重的征象,我们需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脚背翘不起来”“走路使不上劲”的感觉时,医生一般会让其取仰卧位,膝关节保持屈曲。然后比较患者双足和双侧拇趾是否存在一侧可以翘起而另一侧不能的情况。如果出现一侧不能翘起,或者能翘起但不能抵抗阻力,那就要考虑神经根受损了。 那么,有无可以自行在家自行判断是否出现足下垂的方法呢?除了上述自己用手感受肌肉有无收缩之外,也可以尝试“脚后跟走路”的方法。正常表现是可以不太费劲的地用双足跟行走一段距离,而出现足下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则不能轻松做到。 当存在上述症状,且影像学也能看到腰椎间盘突出时,应尽早手术,以防神经被“压坏”,导致术后肌力恢复困难。 会阴麻木和大小便障碍 我们可以把脊髓等中枢神经理解成为“电闸”,“电闸”发出的神经即为“电路”,不同的“电路”控制着不同的“灯泡”,也就是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患者腰4~5和腰5骶1两个节段,突出多刺激到腰4、腰5和骶1神经根,“电路”受到压迫及刺激后“导电”会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相应支配区的疼痛、麻木、无力、肌力减退、反射消失等体征。不同节段和位置的腰椎间盘突出,会压迫、刺激到不同的神经根,于是也就产生了下肢不同区域的疼痛和皮肤麻木。 如果突出的椎间盘位于椎管的中央,突出物又比较巨大,那么压迫和刺激的就不是所谓的“电路”了,会直接压迫到“电闸”的马尾神经,而这部分马尾神经,负责直肠、膀胱、生殖器和会阴部的控制和感觉。这些“电闸”受压,即会引起马尾神经综合征,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排便无力等症状,女性可有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萎。 腰突症影响马尾神经一般见于以下情况:一部分是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当突出的椎间盘从后正中突向椎管时,会直接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并且可使脑脊液循环受阻,出现神经水肿、充血,进一步加重对马尾神经的卡压。但由于后纵韧带很坚强,所以很少有真正从后正中方向突出的情况,多数是偏一侧突出,产生一侧的根性下肢痛和会阴区感觉减弱;若突出进一步移向正中,则会间接压迫马尾神经,并引起双侧下肢的症状。这类马尾综合征临床虽然少见,但是如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的神经损伤,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105/06/HQA2M7IQ00388,051.html
一条朋友圈让止泻药断货,就离谱!XBB到底有多毒?2023-01-04 网易健康
一条朋友圈让止泻药断货,就离谱!XBB到底有多毒? 周围人都阳了自己没阳,和过敏体质有关吗? 【本期流言说法】:2023年元旦期间,一条朋友圈称“1月3日国家开放入境,目前国外登顶的毒株是XBB.1.5,这玩意主攻心脑血管和拉肚子,所以,有条件的请准备蒙脱石散……”,被人截图转发后广泛传播。 【网易健康鉴定】: 谣言! 【谣言鉴定要点】: 1、当事人回应:发朋友圈出于好意提醒,已接受批评教育 据红星新闻消息,1月3日,发布囤药朋友圈的男子黄可(化名)表示,发朋友圈是出于好意建议亲友备药,但由于措辞不严谨,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经过警方批评教育,他已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另据上游新闻消息,黄可称,“这件事从头到尾我不知情,文章是发在朋友圈,我也没有任何主动散布到微信群、微博等公众平台,网上所有截图均是别人截的并且转发。” 关于朋友圈的内容来源及可行性,当事人黄可回应“朋友圈的所有内容都是我自己搜索所得,自己总结,但是主攻心脑血管和拉肚子事后忘记出处”,民警表示,XBB1.5主攻心脑血管和拉肚子未经证实,属于虚假消息。 2、不知道该相信什么?看到太自信的用词,先打个问号 虽然2023年第一条离谱新闻来得如此之快,但也侧面说明了退烧药一药难求的经历,让大家纷纷产生了一种“宁可囤错,不可放过”的心态。那么,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该相信哪些,又该对哪些信息打个问号呢?我们不妨从已有的事实信息中分析看看。 反观黄可的这条朋友圈,上来第一句“我记得我曾经提前两个月发朋友圈提醒大家最好准备美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要是看到过我朋友圈结果还缺药的人可太丢人了。”先是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权威性”,之后又紧接着说“1月3日国家开放入境”,结合时间的紧迫性+已公开的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可信性”,同时,由于是发布在朋友圈的信息,还会给人造成一种“内部消息”的错觉。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这种“权威”信息很容易感染大家的情绪,让本就焦虑恐慌的人们轻信。 我们不妨吸取教训,下次看到这种语句十分确信、信息来源不明、发言者身份不明的截图、传言,先冷静下来,去验证一下信息,或咨询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而不是盲目去跟风抢购,无意中成为被有心人利用的牺牲品。 3、XBB 1.5真有那么“毒”?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权威介绍 其实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所谓的“15天登顶美服第一”的XBB 1.5毒株到底有多“毒”,是否真会让人腹泻不止?1月4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权威回应,对XBB 1.5变异毒株进行了详细介绍: ①XBB 1.5的基本信息 XBB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衍生的2个变异株BJ.1和BM.1.1.1的重组毒株。XBB.1.5是衍生的子分支,其传播优势更强。 ②XBB 1.5的流行情况 国际上:XBB.1.5在11月以来在美国新冠感染者中占比逐渐增加,于12月30日已经达到40.5%,截至2023年1月2日,XBB.1.5已在全球至少25个国家和地区监测发现。 国内-输入病例:10月-12月,我国通过基因组测序已经发现输入XBB病例199例,包括9个亚分支,其中4例为XBB.1.5输入病例。 国内-本土病例:10月-12月共报告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全部为XBB.1进化分支,主要集中在10-11月份, 12月份仅为1例,本土病例暂未监测到XBB.1.5本土病例。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仍以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绝对优势毒株。 ③XBB 1.5的“毒力” XBB.1.5虽然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但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XBB.1.5感染者的致病力增加,也无感染者住院比例和病死比例增加的报道,也未见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的差异。 新冠病毒各个变异株,包括XBB系列变异株,都会感染肠道黏膜细胞,但是否出现肠道临床症状和个体差异有关。 对于XBB.1.5,并没有证据提示它比其他毒株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腹泻或胃肠道其他临床表现。 在特殊时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就已经胜利了一半。冷静判断、不轻信传言,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不论何时都是正确的选择。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104/17/HQ8MUFF80038804F.html
一线直击:上海社区医院助力重症救治“关口前移”2023-01-05 新华网
既是每天对辖区内老人巡视的“家庭医生”,又是在发热门诊看病的“接诊大夫”,还是在社区医院守护输液安全的“全科医生”……对于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而言,最近一段时间里他们坚守在社区,就是为了在“家门口”防重症,“早发现、早干预、早分流”。 空间扩容,让救治能力“最大化” 1月3日,记者走进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已临近18时,这里仍然有多位患者正在输液。 伴随着重症高峰的到来,为缓解二三级医疗机构压力,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2年12月30日重启了输液服务,对居民在其他医疗机构开具的补液治疗进行转方和输液,为上级医院减压。 “原来补液区只有10个补液位,现在共有27个补液位,1月3日满足了大约100个患者的补液需求。”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张晓芒说。 弹性排班、抽调人手……这里不仅扩容发热门诊,还将挂号收费、就诊、取药等项目都放在了发热诊室统一完成,缩短患者除就诊外消耗的时间,并且避免患者到处走动,减少交叉感染;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吸氧需求,这里还将雾化吸入的房间改为专门的吸氧区,“家门口”服务让更多市民节省就诊时间。 “补液区还在不断发掘潜力,目前缺口还比较大。社区卫生中心还有一些功能性空间,如果需求进一步扩大、需求还没有到达拐点的话,我们会把教学中心等地方开辟出来作为后备力量,预计可以增加15至20个输液位。”张晓芒说。 聚焦老年人,为重点人群保驾护航 1月4日上午,在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唐女士正在病床边照顾90岁的母亲。唐女士说,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在感染新冠病毒一周后,仍伴有发热、咳嗽的症状。在家庭医生徐萍芳指导下,她带母亲入住中心接受治疗,“我妈妈一直找徐医生看病和配药,她对我妈妈的情况很熟悉,对我们很关心,我们家属来这里照顾陪护也很方便。” 中心主任宋丽娟告诉记者,中心在2022年12月27日及时调整病区设置,将原有老年病房和全科病房进行整合和压缩,并进一步扩容床位用于收治阳性住院病人,目前已收治阳性病人77人。同时,病区内增加心电监护、血氧监测、无创呼吸机等设备的配置数量。 此外,中心还对接街镇居委会,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的重点人群健康监测,按照年龄、有无慢性病、有无肿瘤、疫苗接种等情况进行分类。“重点关注”人群每周三次电话随访、短信每日推送,对“重点关注”人群中的阳性感染者,家庭医生每日电话随访。 资源增能,做好居民就医保障 1月4日,记者在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见了前来输液的市民曹阿姨。曹阿姨表示,自己几天前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就诊,检测出肺部有轻微感染迹象,但由于医院人流量很大,输液室空间格外紧张,便在医生的建议下拿药品到社区医院输液,“听说家门口也能输液,我就选择到这来,医护人员也一直在监测我的状态,待有好转会提醒我回三级医院复查。” 中心门诊部护士长刘丽敏表示,为分担二三级医院压力,新一波疫情以来中心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我们增加了人手,设置了抢救室,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重症患者,还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一旦发现患者有重症倾向能做到迅速转诊。” 重症救治“关口前移”,需要做好资源增能,保障居民就医需求。医疗设备方面,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氧疗服务能力,配备20个血氧监测仪,扩大现有氧疗区,开放供氧接口,为居民提供吸氧的便利。 药品储备方面,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解热镇痛、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类药品近两周的使用量,通过包装拆零、中成药替代等方式,全力保障发热就诊患者用药。同时,中心近日还引进小分子新冠病毒治疗药物投入临床使用。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了解到,1月3日,上海全市发热门诊接诊4.30万人次,较2022年12月22日峰值下降47.6%,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全市56.8%,接诊量较前一日增加40.5%。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持续扩容,新增吸氧位1711个、输液位2562个、发热诊间238间。同时,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指氧仪、氧气罐等物资优先向社区倾斜配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85.html
各地及时援助因疫因灾遇困群众 送医送药送物资 解急解难解愁盼2023-01-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对解决好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作出部署。 完善保障机制、提升保障水平、精准分类施策……近期,各地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现实困难,满足群众需求。本版今日起,推出“保障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家庭医生进驻网格 及时满足就医需求 “多亏您送来药,孩子的状态好多了。”坐诊间里,四川成都大邑县悦来镇公立卫生院医生杨靖霞收到居民沈茜“报平安”的信息。她拨回电话叮嘱:“有需要一定随时联系,我们24小时在线。” 近期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众就医需求较为紧迫。大邑县有针对性地实施“家庭医生进微网格”行动,杨靖霞和同事们主动下沉,通过“线上+线下”入户服务。当地群众通过一段留言、一个电话,不出社区甚至不出居所,就能得到问诊和治疗。 “有家庭医生加入微网格联络群,我们安心多了。”不久前,待产中的沈茜发现胎动异常,当地医院正处于就诊高峰,她赶忙通过微网格联系杨靖霞求助。杨靖霞安排了入院“绿色通道”,一系列辅助检查也提前准备妥当,沈茜当晚就接受了剖宫产手术,顺利产下女儿。“出院后,孩子又出现黄疸,杨医生马上就上门问诊、送药。”沈茜告诉记者,有家庭医生帮助,就医方便了许多。 杨靖霞服务着玉金社区的70多户居民,上个月入户服务近200次,每天的咨询电话有几十个。“能在不耽误医院日常坐诊的前提下做好家庭医生工作,少不了微网格长的支持。” 杨靖霞与社区微网格长邓燕是一对搭档。邓燕收集居民的就诊需求,常规病症人群可以快速问诊、统一发药;特殊人群建立台账管理,急、重症患者的情况家庭医生提前掌握,入院、转诊的通道也更顺畅。两方配合下,家庭医生微网格服务质效提升显著。目前,大邑县3500余个居民小区(院落)微网格和近1800个农村散居林盘微网格均实现了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 同时,家庭医生微网格服务对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人员予以优先关照。 对微网格长而言,为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入户频率更高了,也了解到更多群众的急难愁盼。“就医需求是一方面,我们要把因疫遇困人员所需的方方面面反映好、解决好。”邓燕告诉记者,社区里一些青年人因疫情无法外出打工,基本生活受到了影响。她向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到了公益岗位;大邑县各社区也陆续开辟临时市场,为失业人员免费提供摊位。“大伙齐心协力,努力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小。”邓燕说。 集中安置受灾群众 提供住所发放补助 砌好砖、浇筑砼、绑扎钢筋……深冬寒风掠过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贺家庄村的山山洼洼,村民贺俊成家的院子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打算给家里的二层小楼旁再盖一间阳光房。到时候,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做饭,再养上些花花草草,想想都美!”放下手中活计,贺俊成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2022年8月17日22时许,一场瞬间强降雨造成大通县突发山洪灾害,并引发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当地2个乡镇6个村1517户6245人受灾。“熟睡中的我们被倾盆大雨惊醒,窗外风雨交加,不一会儿,屋子里漫进来的水也越来越多……”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贺俊成至今心有余悸,“因为房屋地势较高,所幸家人都平安。乡里连夜把我们转移到大通一中、朔山中学等受灾群众安置点,同时调运了帐篷、行军床、棉被、方便面等救灾物资,让大伙及时安顿下来。” 食宿暂时有了着落,贺俊成和乡亲们的心还是悬着。“家里的房子肯定住不成了,地里的庄稼也受到了影响,接下来可怎么办呀?”贺俊成夜不能寐。 “根据前期评估及规划,在征集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我们将山洪灾害受损严重的群众整体搬到集中搬迁安置小区。安置房共458套,户型为80到120平方米,同时还配备了医疗室、活动广场等,整体建设预计在今年8月前完成,届时符合标准的群众可拎包入住。”大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童智禄说。 为了确保群众温暖过冬过节,大通县累计向受灾群众发放了各类补助资金共129.9万元,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又筹集发放了煤炭259.5吨、米面粮油608吨及过冬衣物等生活物资,用于受灾群众的冬春救助。“救助款直接发放到我们手里,不让大家为过冬的钱发愁,还有4大袋取暖煤,差不多400斤。”贺俊成和乡亲们把心也放到了肚子里。 物资不断送来,过冬更添保障。“接下来,我们将对受灾群众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变化加强监测,做好实时帮扶、精准帮扶,同时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牛羊育肥、马铃薯和油菜种植产业,确保大伙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大通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德良说。 实地走访主动摸排 发现困难精准救助 中午,张慧玲下了班一进家门,就闻到了阵阵饭菜香味——丈夫黄文水已经在厨房里忙活多时了。放下包,悄悄看一眼还在房间里学习的儿子,张慧玲便走进厨房给丈夫打起了下手。 而就在一年多前,张慧玲一度以为自家再难出现这样幸福的场景。 家住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池店镇旧铺村的黄文水一家日子过得本就不宽裕。2021年3月,黄文水又查出患了肝癌,儿子还在上学,只能靠张慧玲一人打工维持生活。“我一个月工资2200元,可每个月光是买药就要花4000多元。”想到家里的窟窿,张慧玲急得直发愁。 经村里介绍,黄文水向镇里申请了社会救助。2021年8月,一家三口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就医报销比例大大提高,减免了大部分就医费用,每月还能领取保障金。 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问题,2021年以来,福建省深入开展困难群众“漏保”“漏救”问题“点题整治”工作,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多部门大数据比对、基层网格化摸排与实地走访等方式,主动排查发现困难群众,并采取提高救助保障标准、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示范、提升便民服务实效等巩固提升措施。 “我们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监测到黄文水2021年医疗费自费部分仍超过1万元,在入户了解情况后,将他家确定为特别帮扶家庭。”晋江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黄传配介绍,晋江市民政局为黄文水一家拨付了帮就学资金4000元、帮就医资金15122元与帮安居(装修)资金30000元。 据统计,2021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找出90万条疑似困难群众数据,累计排查疑似困难群众128万人次,及时将5.26万人纳入低保、特困、孤儿等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映在锃亮的灰色地砖上,圆桌上摆着刚出锅的饭菜,张慧玲一家三口有说有笑地吃着午饭。“丈夫身体恢复得不错,儿子读书上进,我很知足了!”张慧玲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105/c14739-32600040.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 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 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