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19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07-19
研究揭示塑料降解颗粒在精神或退行性神经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4 中国团队首次揭示,瘦子并非运动更多,他们只是不容易饿且代谢率高... 8 “养成系”AI诞生!谷歌DeepMind研发的这款程序可“像婴儿一样思考”... 9 每500名男性就有1人出现『性染色体异常』,你要注意这些症状!... 11 热点追踪
截至7月18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2-07-19 卫生应急办公室
7月1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3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8例(广东9例,北京4例,天津4例,上海4例,福建4例,云南4例,江西3例,内蒙古2例,浙江1例,河南1例,湖北1例,广西1例),含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天津2例,内蒙古1例,浙江1例,广东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199例(广西134例,甘肃32例,四川12例,安徽6例,广东5例,天津4例,上海4例,江西1例,重庆1例),含5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西49例,四川5例,安徽1例,广东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2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3例,本土病例79例(安徽27例,广东24例,内蒙古10例,上海7例,山东3例,江西2例,北京1例,江苏1例,福建1例,河南1例,海南1例,陕西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1420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70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011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964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7月1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425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21179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7830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46767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1489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39例,其中境外输入39例,本土500例(甘肃199例,广西109例,安徽73例,河南45例,上海19例,江西13例,四川12例,吉林9例,广东9例,天津7例,山东2例,北京1例,江苏1例,浙江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48例,其中境外输入42例,本土206例(安徽73例,江苏47例,上海33例,山东31例,陕西8例,辽宁2例,福建2例,江西2例,河南2例,广西2例,山西1例,湖北1例,广东1例,甘肃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62例(境外输入6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035例(境外输入383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463009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346561例(出院65794例,死亡9440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56例(出院239例,死亡5例),台湾地区4282777例(出院13742例,死亡8224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07/1fa7355dde7e41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关于2022年第二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抽查情况的通报2022-07-18 宣传司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印发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的通知》等相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了2022年第二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抽查工作。 一、检查情况 2022年第二季度按照100%的比例进行了检查,一是重点检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的界面功能布局、实用性、信息更新情况、互动回应情况和服务实用情况。二是重点检查了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微信、微博、官方版客户端、快手号、知乎号、B站号)的信息安全性、内容更新情况、互动回应情况和服务实用情况。重点检查了疫情防控专栏内容的时效性。通过自检自查后,委官方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总体情况较好,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二、存在问题 通过检查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官方网站个别年久的稿件附件无法打开。二是官方网站后台稿件发布系统照片标题识别功能存在缺陷。三是健康中国官方版客户端的部分内容专栏内容分类不清晰。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整改完善。 三、主要工作 (一)官方网站。第二季度共发布稿件508篇,其中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稿件232篇,包括每日疫情通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防控知识、新闻报道、在线访谈等重要内容。同时开展第三方辅助检查,确保查找问题无死角。 (二)政务新媒体。近期传播的主要内容为每日疫情情况、联防联控发布会、新冠疫情防控相关科普。健康中国微信端共发布稿件502篇,总阅读量2714.5万。推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一图速览系列海报、国家卫生健康委例行发布会“数说十年”系列海报等可视化产品,便于公众及时掌握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核心信息、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领域进展成效。开展“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候选人事迹首发展示和点赞评议,开设“强国复兴有我·我的这十年”专栏,讲述十年来卫生健康行业先进典型们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健康中国微博发布615条,阅读量约1.1亿。全国爱眼日期间,健康中国微博开展#转眼珠挑战#话题活动,话题词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累计近2000万次。健康中国官方版客户端上线资讯5000余条。健康中国快手号发布作品量122个,总播放量1.1亿次,其中联防联控发布会内容80条,总播放量7213.8万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播放量44.1万次,新冠疫情防控海报播放量29万次,5.1假期名人健康提示总播放量187.6万次,6.14世界献血者日无偿献血视频总播放量41.7万次。健康中国知乎号发布内容258个,总浏览量678万次,其中视频119个,总播放量543万次。另外回答「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相关问题浏览量39.7万次,荣登热榜第九名,回答带状疱疹相关科普内容浏览量85.3万次。健康中国B站号发布视频152个,总播放量83.7万次,专栏每日日常发布疫情简报总阅读量8.5万次。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继续按照每季度100%的比例对卫生健康部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抓好整改,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二是提升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服务水平,畅通互动交流渠道,完善回应机制。三是同步将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第二季度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抽查情况通报在委官方网站公布。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s3574/202207/92146912d2414a309c7
疾控动态
海淀区人民政府赴北京市疾控中心开展慰问工作2022-07-18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年7月15日,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同志一行来到北京市疾控中心开展慰问干部职工,中心领导班子及相关科室负责同志陪同。 党委书记黄春、中心主任曾晓芃等领导同志与海淀区领导同志召开座谈会,我中心就中心整体工作情况、新址建设及疫情相关工作做简要汇报。林航同志对我中心自疫情以来对海淀区的大力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就推进疾控体系建设开展讨论,并对下一步疾控机构建设发展、人才引进、防控政策宣贯、科研培养等内容交换意见,双方就做好市区疾控系统联动,多措并举,做好首都疫情防控及公共卫生保障等方面达成共识。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1925/2022/7/1658107529197.html
科研动向
研究揭示塑料降解颗粒在精神或退行性神经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2022-07-18 生物谷
由于焦虑样行为被认为是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黙病和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研究对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寻找提供了新的思路。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丁一副教授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了题为“Polystyrene micro- and nano-particle coexposure injures fetal thalamus by inducing ROS-mediated cell apopt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塑料降解颗粒在精神或退行性神经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机制。 人类精神疾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阿尔茨海黙病、帕金森病等)的病因一直未能阐明清楚,然而一些研究将其指向环境因素。研究通过将孕鼠暴露于不同粒径大小和不同表面修饰的塑料颗粒,探究其对胎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揭示人类精神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发病原因。 塑料在现代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然而,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和不正确的处理,导致塑料污染现象日趋严重。研究发现,塑料降解颗粒大量存在于大气、河流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动物体内,并最终在人体内富集,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塑料降解颗粒对成年动物的毒性作用,但其对胎儿神经发育的潜在毒性尚不清楚。 进一步研究发现,孕期母鼠摄入的微米/纳米塑料颗粒分布于母鼠消化道、子宫和胎盘,但仅纳米颗粒蓄积于胎儿丘脑。有趣的是,微米塑料颗粒的存在促进了纳米塑料颗粒进入胎儿脑内。受累胎儿的丘脑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塑料颗粒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氧化磷酸化和γ-氨基丁酸突触功能相关通路。体内和体外试验证实塑料颗粒引起氧化损伤,丘脑谷氨酸脱羧酶2(γ-氨基丁酸合成的关键酶)下降;丘脑GABA能神经元的损害导致其对额叶皮质和杏仁核GABA递质释放减少,继而子代鼠成年后表现出GABA递质水平下降和焦虑样行为。 由于焦虑样行为被认为是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黙病和帕金森病的促发因素,研究对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寻找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177e3265252.html
细菌混合微型机器人可在体内递送药物2022-07-19 科技日报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将机器人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为大肠杆菌配备人工组件,构建出生物混合机器人,未来有望执行抗癌任务。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大肠杆菌是多才多艺的“游泳健将”,可在高黏性液体中游弋,且具有极强的传感能力。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进一步增强大肠杆菌“超能力”的方法,为其配备各式“武器”。 为构建出这款机器人,研究小组将几个纳米脂质体连接到每个大肠杆菌上,这些球形脂质体外层包裹着吲哚菁绿(ICG,绿色颗粒),当受到近红外光照射时,ICG会融化。脂质体的水性核心内则包裹着水溶性化疗药物分子(DOX)。研究人员还在细菌上附着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当暴露在磁场中时,这种磁性颗粒可以作为微生物高速运动的助推器。连接脂质体和磁性颗粒与细菌的“绳索”则是一种非常稳定且难以破坏的链霉亲和素和生物素复合物。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旦这种生物微型机器人集结在肿瘤所在之处,近红外激光会产生温度达到55℃的光线,触发脂质体的熔化过程并释放出其内部封闭的药物。此外,低pH值或酸性环境也会导致纳米脂质体破裂,因此药物会自动释放到肿瘤附近。 研究第一作者伯居尔·阿库勒珀格鲁说:“具有医疗功能的基于细菌的生物混合微型机器人未来或能更有效地与癌症作斗争。想象一下,我们将这种基于细菌的微型机器人注射到癌症患者体内,磁铁可精确地将粒子导向肿瘤。一旦有足够多的微型机器人围绕肿瘤,我们就用激光照射,触发药物释放。对患者来说,这种给药方式是微创无痛、毒性最小的,药物会在需要的地方,而非整个身体内发挥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8897.html
俄发现导致肠溃疡的基因2022-07-19 科技日报
俄罗斯研究人员首先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基因的多态性变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展有关。此外,他们确定了与在俄罗斯中部人口中这种疾病发展的风险上升相关的特定遗传标记。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感染对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发展的影响尤其强烈。感染会引起的胃酸增多和肠道壁黏液屏障的破坏,在酸性环境中黏膜受损区域的持续发炎导致溃疡形成。 医学实践表明,部分患者的这一过程进展迅速且对肠道有深切影响,而在其他患者中,即使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疾病也不会发展。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与沙特费萨尔国王大学成功证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研究人员称,他们所获得的数据现在即可用于实际的胃肠病学、医学遗传学和胃肠病学的教学中。这项研究中确定的科学事实,极大地扩展了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在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8898.html
石菖蒲及单子叶植物祖先基因组演化研究中获进展2022-07-18 生物谷
研究团队利用PacBio和Hi-C技术完成了石菖蒲全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水平的组装。 《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王青锋/陈进明团队与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The slow-evolving Acorus tatarinowii genome sheds light on ancestral monocot evolution),公布了单子叶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药用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的基因组。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单子叶植物祖先早期基因组演化过程和规律,为剖析包括禾本科在内的单子叶植物辐射进化过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单子叶植物是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重要分支之一,约占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21%,包含香蕉、芦笋、椰子等重要的园艺作物和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大规模取样的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菖蒲目(Acorales)是单子叶植物中现存的最早分支类群,与其他所有单子叶植物互为姐妹类群,类似被子植物早期分支的无油樟和真双子叶植物早期分支的毛茛目的系统发育地位,菖蒲目物种是探讨与揭示单子叶植物早期演化过程的重要材料。 单子叶植物在形态特征上(如根、叶脉等)明显区别于其他开花植物,其祖先的早期起源是植物演化生物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早的单子叶植物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期。除基部单子叶植物(菖蒲目、泽泻目、水鳖目等)多为水生、湿生植物等原因外,早期水生单子叶植物化石记录(如泽泻目等)至少出现在上白垩纪,有学者据此提出单子叶植物祖先起源于水生环境,但单子叶植物祖先水生起源的推测仍需更多的古生物学和基因组演化的证据支持。而对已测序的单子叶植物物种基因组中基因或同源片段的线性排序变化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探究驱动单子叶植物演化轨迹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单子叶植物辐射分化过程中,全基因组重复或古多倍化(WGD)现象普遍,该现象被认为是推动物种多样化和适应环境的关键机制之一,古多倍化和其衍生的基因组重排如何推动单子叶植物多样化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研究团队利用PacBio和Hi-C技术完成了石菖蒲全基因组测序和染色体水平的组装。与其他单子叶植物的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石菖蒲仅经历过1次独立的古多倍化事件并伴随有亚基因组优势效应(subgenome dominance),除石菖蒲和海生植物大叶藻外,其他单子叶植物均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基因组加倍(图1)。在研究涉及的单子叶植物中,石菖蒲基因组结构演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线性排序/共线性)和氨基酸序列替换速率均表现得最为缓慢和保守。相关性分析发现,各物种基因组共线性结构的相对保守性与其序列替换速率和基因组加倍次数显著相关,可能是石菖蒲基因组结构演化相对较慢的原因。代表性单子叶植物基因组结构与外类群(莲)的比较分析表明,基因上下游区域的甲基化程度、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等或是约束基因组结构演化的重要因素。 该研究基于石菖蒲和其他单子叶植物早期分支物种,将之前构建的pre-τ时期的单子叶植物祖先核型(pre-τ AMK,2n = 10)(Murat et al., 2017, Nature Genetics,DOI:10.1038/ng.3813)更新到单子叶植物最早期祖先的12条染色体(AMK,2n = 12)。基于该祖先核型,研究重演了单子叶植物早期的核型演化过程:石菖蒲的核型是由单子叶植物祖先AMK(n = 6)通过其特有的基因组加倍形成n = 12染色体中间体,然后进行12次染色体融合,形成其目前的12条现代染色体。研究发现,与石菖蒲等早期分支的类群相比,禾本科植物(如水稻)历史上经历过更多次的融合、分裂等染色体重排事件。 在基因家族演化方面,该研究揭示了与单子叶植物早期形态演化和适应湿地或水生生境(如平行叶脉和初生根的退化、低水平的无机磷酸盐的水生环境)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家族演化事件。例如,在拟南芥中DOT3(DEFECTIVELY ORGANIZED TRIBUTARIES 3)基因已被证实其功能缺失会导致幼苗和初生根生长方面存在缺陷,并在幼叶中产生异常的平行脉纹,DOT3在单子叶植物和水生睡莲目植物(睡莲、芡实)中均发生丢失,可能与这两个类群的平行/掌状叶脉和初生根(主根)退化等特殊性状相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472e326886f.html
中国团队首次揭示,瘦子并非运动更多,他们只是不容易饿且代谢率高2022-07-18 生物谷
所有研究参与者在研究期间的体重稳定。但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健康瘦子(HU)组的总能量消耗每天低12%。身体活动水平每天低23.3% 。而他们的静息代谢率经调整后比正常体重组高2.5% 。 众所周知,肥胖是由于长期的热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的能量失衡。如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胖子的行列中。与此同时,“管住嘴、迈开腿”也成了大部分人口中的“常立志”。 然而,就有那么一小部分看似“弱不禁风”的人群,他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丝毫不用“管住嘴”,也基本没有“迈开腿”,却能保持健康的身体,着实是羡煞旁人。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罗杰·斯彼克曼(John Roger Speakma)教授团队(第一作者为胡素梅、张雪映)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Higher than predicted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and lower physical activity in healthy underweight Chinese adul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调查了体重过轻的健康中国成年人群(健康瘦子)。这些人的体重指数(BMI)虽然处于偏瘦的水平(BMI<18.5),且活动量也少得多,但他们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瘦子”。 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健康瘦子(HU)组的总能量消耗每天低12%。身体活动水平每天低23.3% 。而他们的静息代谢率经调整后比正常体重组高2.5% 。 肥胖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因此,迄今为止的大多数关于肥胖的研究都专注于那些体重指数(BMI)超标的人群,并将他们与正常 BMI 人群进行分析比较。 但有一小群人属于健康而又非常瘦弱。研究人员将这群健康的瘦子称为“HU”(Healthy Underweight,健康瘦子),然而,对于健康的瘦子这一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生理学方面,科学家们知之甚少。 普遍观点认为,这些人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会导致肥胖,可能是由于他们有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严格的研究来检验这些说法。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招募了173 正常对照组参与者和 健康瘦子参与者的平均 BMI 分别为23和17.1。此外,健康瘦子的腰臀比、脂肪量、无脂肪质量和体脂均明显更低。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排除了患有饮食失调的人、刻意控制饮食的人,以及感染艾滋病毒的人。他们还排除了在过去6个月中可能因疾病导致体重下降的人,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人;但没有排除那些自称“积极锻炼”的人,虽然150人中只有4人“积极锻炼”了。 他们对参与者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监测。食物摄入量是用一种基于同位素的技术测量的,即双标记水法。该方法根据体内水中氢和氧周转率之间的差异作为二氧化碳生成的函数来评估能量消耗。身体活动水平是通过参与者佩戴的加速度计来测量的。 研究团队发现,所有研究参与者在研究期间的体重稳定。但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健康瘦子(HU)组的总能量消耗每天低12%。身体活动水平每天低23.3% 。而他们的静息代谢率经调整后比正常体重组高2.5% 。 此外,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健康瘦子(HU)组的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水平明显更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明显更高;而且,健康瘦子(HU)组的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也更高。 研究通讯作者、约翰·罗杰·斯彼克曼教授表示,原本以为会发现健康瘦子(HU)人群更活跃,并且具有与吃得多人一样有较高的代谢率。然而,事实却颠覆了之前的认知,这些健康的瘦子吃得少,活动量也更少,而且静息代谢率高于预期,这应该与他们的甲状腺素水平升高有关。 该研究第一作者、现为北京工商大学讲师的胡素梅博士表示,虽然这些健康的瘦子的活动量少,但他们的心脏健康指标都非常好。这表明,就身体健康而言,低体脂率可能比运动锻炼更重要。 目前,该团队正在扩大研究范围。他们还计划研究正常体重和健康瘦子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初步遗传学分析发现,健康瘦子个体的部分基因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当在小鼠中敲除这些基因后,可以引起在人类受试者中观察到的相应表型变化。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146e3269514.html
“养成系”AI诞生!谷歌DeepMind研发的这款程序可“像婴儿一样思考”2022-07-18 生物谷
这项研究则顺利地通过少到惊人的训练数据就让AI拥有了稳定的VoE效应。在面对超出5个直观物理学概念的情况发生时,PLATO仿真系统会显示出稳定的VoE效应。 近日,受到婴儿学习模式的启发,DeepMind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程序,相关结果以题为“Intuitive physics learning in a deep-learning model inspired b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该程序在物体行为的简单物理规则被打破时竟会表现惊讶,表现得像婴儿一样“思考学习”。该研究大大推进了AI在直觉感知领域的发展,使人工智能真的更像“人”了! 发育心理学家一直测试婴儿如何通过追踪注视来理解物体的运动。例如,当播放一段突然从视野中消失的球的视频时,婴儿注视着这一场景会瞪大眼睛表示惊讶,而研究人员就是通过测量婴儿注视特定方向的时间来量化这种惊讶。在此启发下,计算机科学家Luis Piloto和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PLATO的AI系统,名字来源于Physics Learning through Auto-encoding and Tracking Objects(通过自动编码和跟踪对象进行物理学习)的首字母缩写。 PLATO仿真系统由两个模块组成:前馈感知模块(左)和循环动态预测器模块(右)。前馈感知模块中,通过编码器将图像转换为一组对象代码,通过解码器模块将对象代码解码成对应的图像。利用重建和原始图像之间的差异来训练编码器和解码器的参数。循环动态模块中,动态模块通过预先训练好的解码器对下一时刻的对象状态进行预测。 具体来说,研究者通过给PLATO重复观看涉及直观物理学的动画视频来训练它(图2),此动画视频由立方体和球等简单物体组成,展示的也多为一些简单动作,如球落到地上,球滚到其他物体后面又再次出现,很多球弹来弹去等。研究人员发现,在经过28小时的训练后,PLATO在看到一些没有意义的运动场景(如物体互相穿过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出了像婴儿一样的“惊讶”情绪。 最重要的是,PLATO只观看了28小时便获得了以上的学习效果,实为惊人!此外,此次研究还有两个惊喜的发现:其一、该模型能够概括那些与集中视频训练不同的对象和事件;其二、通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视觉动画上集中训练,该模型能够成功地演示学习。 对此,美国西北大学教授Susan Hespos评价道,“与许多关键的研究发现一样,该研究可以成为人工智能和发展科学之间的协同机会。他们的工作正在突破日常经验可以和不可以解释智能的界限。这篇论文的结果表明,图灵可能是对的。” Piloto表示,“PLATO系统所展现出来的效率就好比我们去看电影一般,我们仿佛随时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且,随着电影的不断深入,预测会变得越来越准确”。 婴儿眼里的直观物理学是什么? 直观物理学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直觉”或者“常识”。比如往空中抛出一个物体,根据常识所知,物体不会飘浮在半空中,更不会穿过固体掉到地面上,这就是“直观物理学”带给人类的判断。直观物理学代表了人类了解世界的基础物理概念,也是思维中“常识”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直观物理学被分为5个方面的概念: 1. 连续性:物体不会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有一定的连续路径; 2. 对象持久性:物体在看不见时不会消失; 3. 固体性:物体不会相互渗透; 4. 不变性:对象的属性(如形状)不会更改; 5. 定向惯性:物体运动的路径与惯性原理一致。 以上就是我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常识性”概念范畴,但是当事物的发展违背了我们的常识,例如本该落在桌子上的物体悬浮在半空中,我们便会对这样违背直观物理学的现象表现出惊讶,这种惊讶反应被称为违反期望(violation-of-expectation,VoE)效应,即使三个月大的婴儿也不例外。而如今我们的AI机器人在人为训练下,也可表现出VoE效应。 婴儿认知世界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 关于婴儿认知世界,一直存在“先天”与“后天”的争议。许多发展科学家认为这是“先天”的,也有一些学者更支持从无到有的“后天”理论。为了探究这个争论不休的议题,Piloto等人利用PLATO仿真系统,试图测试深度学习系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视觉动画,来获得对直观物理学的理解(图3)。如果“后天”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智力发展可以通过处理大量经验和大量数据来进行锻炼。 这项研究则顺利地通过少到惊人的训练数据就让AI拥有了稳定的VoE效应。在面对超出5个直观物理学概念的情况发生时,PLATO仿真系统会显示出稳定的VoE效应。 研究人员发现,此现象可以解释一些直观物理学的概念,但是又与婴儿身上看到的现象并不完全适用。研究人员认为,虽然视觉动画的经验对智力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但不足以解释我们在婴儿身上看到的现象。换言之,智力发展并非全部依靠于“后天”的经验和数据。要形成完整的智力,还需要一些先天的认知。这项研究则介于“先天”和“后天”之间,保持着中立的中间立场。 研究团队将仿真建模和发展心理学中的关键问题融合起来,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研究结果。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将VoE效应的研究扩展到神经生理学领域,这可能为后续研究开辟更多新的方向,也为AI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eece326972b.html
每500名男性就有1人出现『性染色体异常』,你要注意这些症状!2022-07-18 生物谷
先前的研究从医疗记录中确定了患有KS或47 XYY的男性,病例的确定是基于对其典型表型特征的识别。 男性中最常见的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是47 XXY(Klinefelter's Syndrome,KS)和47 XYY,人口患病率分别约为每100000名男性中有100例和每100000名男性中有18至100例。患有KS的男性通常在青春期出现青春期延迟或成年不育症。其他公认的特征包括成年高个子、高体脂百分比、肌张力差、低骨矿物质密度、神经认知障碍、精神病和人格障碍。KS还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相关。 相比之下,47 XYY的特征不太清楚,患者很少被记录在案,所以患者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核型。因此,与47 XYY相关的报告特征可能会受到抽样偏差的影响,包括高个子、脊柱侧弯、学习困难、肌张力差、中央脂肪高、癫痫发作、哮喘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例如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尽管在一些患有XYY的男性中报告了不孕症,但大多数研究报告了正常的性器官发育和生育能力。 先前的研究从医疗记录中确定了患有KS或47 XYY的男性,病例的确定是基于对其典型表型特征的识别。因此,报告的这些特征的外显率可能存在偏差,并且忽略了全部临床特征。一种更可靠的替代方法是使用系统测量从大型人群的研究中识别这些个体,以对性染色体非整倍性对未选择疾病的影响进行无偏估计。 剑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Genetics in Medicine发表题为“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ale s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in the UK Biobank study”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平均约500名男性中就有1人携带额外的X染色体或Y染色体,性染色体表现为XXY或XYY。 研究人员从英国生物样本库中收集207067名40-70岁有欧洲血统男性的基因分型阵列或外显子组序列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研究数据和医疗记录数据相关联,分析男性性染色体异常概率和为健康带来的不良后果。研究人员通过SNV(Single-nucleotide Variation)阵列数据,鉴定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杂合子;从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确认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性杂合子;使用疾病关联测试,测试与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相关的疾病负担;使用研究表型关联测试,测试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状态与人体测量、生殖、代谢、心血管、学习/记忆和行为研究测量特征的关联;使用核磁共振代谢生物标志物关联测试,测试异常核型和每个代谢性状之间的关联。 结果发现: 1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整体患病率约为1/500 从207067名欧洲男性中,确定了356名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约为1/500)病患。其中,213名男性为47 XXY(103/100000),143名男性为47 XYY(69/100000)。213位XXY男性中有49名(23%)已获诊断,而143位XYY男性中只有1位(0.7%)已获诊断。 247 XXY和47 XYY的典型特征量化 与具有正常核型的男性(46 XY)相比,KS和47 XYY的男性在儿童期和成年期身高均较高;KS和47 XYY的男性普遍无子女,但KS男性青春期延迟现象更普遍;KS和47 XYY的男性具有较低的流体智力测试分数,获得大学和更高学位的可能性较小;KS和47 XYY的男性更有可能是吸烟者、抑郁症高发者、汤森剥夺指数较高者;KS和47 XYY的男性无伴侣比例较高,更孤独且整体健康状况不佳。 347 XXY和47 XYY男性的人体测量学特征 与46 XY男性相比,KS和47 XYY男性的BMI(Body Mass Index)更高、总脂肪百分比较高、握力较弱;KS男性的骨密度较低,病理性骨折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更高,而47 XYY男性骨密度稍高。 447 XXY和47 XYY男性的荷尔蒙、代谢和血管特征 与46 XY男性相比,KS男性血浆总睾酮浓度、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浓度均较低,KS和47 XYY的男性血浆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浓度均较低,且2型糖尿病风险、白蛋白尿、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均较高;KS和47 XYY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低,但47 XYY男性在所有脂质类别中均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但甘油三酯较高。 547 XXY和47 XYY男性的呼吸特征 与46 XY男性相比,KS和47 XYY男性用力呼气量、呼气峰值流量和肺活量均较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的患病风险更高。 此项研究使用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或外显子组测序数据确定病例,且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的个体数量与英国生物银行报告的数量相似,后者发现了355个这样的个体,我们发现358个病例,占99.2%。GWAS阵列基因分型和外显子组测序越来越多地在临床环境中进行,但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状态并非常规得出。此外,英国生物样本库提供的广泛性状和疾病使此项研究能够系统地量化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对疾病负担和患者表型的影响。 此项研究仍有不足之处:英国生物银行样本的健康志愿者偏见以及与初级保健健康数据的不完整联系,导致KS和47 XYY相关的真实疾病风险可能高于研究的估计值。 总之,此项研究结果表明,使用GWAS或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可以可靠地检测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性。在现实生活中,KS和47 XYY大多未被识别,但他们却有多种潜在疾病(包括代谢和血管疾病)的高风险。虽然还不清楚为何额外性染色体会造成这些疾病风险提升,但这些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当针对现有临床适应症(例如血栓形成风险)进行基因检测时,应考虑男性性染色体非整倍体状态的效用。此外,研究结果反映出人群进行遗传筛查的潜在益处,广泛筛查能让更多性染色体异常的男性得到早期干预、避免相关疾病。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740e32698a3.html
舆情信息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2022-07-18 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7月1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1295.0万剂次。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07/4938a57eedbb491ca
因不堪新冠后遗症,加拿大一女子申请安乐死2022-07-19 环球时报
据加拿大电视网(CTV)日前报道,这位名叫特雷茜·汤普森的女子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市,今年50多岁。在感染新冠之前,她的职业是一名厨师,需要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但自26个月前感染新冠病毒后,汤普森不仅失去收入来源,她的体能也因新冠后遗症下降,身体总会觉得严重疲劳,连给自己倒杯水都非常吃力。不仅如此,严重的疲劳感还令她失去读书和写作的能力,她的视觉到了傍晚会模糊不清,消化能力大不如前,嗅觉和味觉也被病毒破坏了,还经常喘不上气。 因为再也无法回到工作岗位,她彻底没了经济来源,再加上难以获得有效经济救助,这令汤普森最终失去希望。她所在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虽然有支持残疾人的经济帮扶项目,每个月能提供1000多加元的救助金,但新冠后遗症却没被明确列入该项目的帮扶项目中。她担心申请起来恐怕要数年才能得到批准,而且那笔钱也只够支付她的房租。所以,用汤普森自己的话来说,摆在她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慢慢地、痛苦地死去,要么迅速结束生命”。于是,她决定申请安乐死。 虽然安乐死在2016年就在加拿大合法化了,但该国先前的法律规定只允许那些本身已经临近死亡的人申请安乐死。2021年3月,加拿大修改法律,允许正在遭到难以忍受且不可逆的病症折磨的人申请安乐死。报道还提到,申请安乐死的加拿大人每年都在增加,2020年申请安乐死的有7595人,比前一年增加了34%。在2021年的安乐死规则调整之后,这一数据恐会继续上升。有医学专家表示,不断放宽申请安乐死的限制,恐怕会变相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死亡,而不是想办法活下去,或去推动社会在医疗救助方面做出改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8suwAqOZeZ
欧洲推进疫苗接种应对疫情冲击2022-07-19 人民网
近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新亚型BA.4与BA.5导致欧洲多国新冠肺炎感染人数大幅增加。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近期上报数据的24个欧洲国家中,有22个国家的65岁及以上人群的新冠肺炎发病率与前一个周期相比增加了32%。 在葡萄牙,4月中旬开始快速传播的新亚型BA.5导致感染人数明显反弹,成为8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罗马尼亚,每天的确诊人数是上个月同期的24倍。在比利时,感染人数比上一周期增加25%。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安德烈埃·阿蒙表示:“确诊人数在不断增加,多个欧洲国家医院和重症监护病房入院率上升,这意味着整个欧洲出现新一波疫情高峰,很多人面临严重的感染风险,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表示,奥密克戎毒株新亚型BA.4和BA.5正不断推高全球感染人数,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各国应根据当前流行病学情况及可能出现的新变异毒株,定期审查和调整防控政策,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特别是为脆弱人群接种加强针,共同构筑免疫屏障。 最近几个月以来,欧洲一些国家新冠疫苗接种缓慢,甚至接近停滞。面对新一波疫情,欧盟和一些研究机构呼吁民众接种疫苗。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家托马斯·皮考克及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接种加强针非常重要,与仅接种两剂疫苗的人相比,接种第三剂疫苗的人群对新亚型BA.4的抗体中和能力增加了10倍以上。研究还发现,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曾经感染亚型BA.2或BA.1的人群,产生的抗体中和新亚型BA.4和BA.5的能力很弱。 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建议,随着医院和重症监护病房的入住率增加,欧洲各国卫生部门必须考虑为60岁—79岁等脆弱人群接种第二剂加强针。面对奥密克戎毒株新亚型,目前已授权使用的新冠疫苗在减少住院、重症和死亡方面仍然非常有效。欧盟健康与食品安全专员斯特拉·基里亚基德斯说:“目前正在使用的新冠疫苗可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随着确诊病例和住院人数再次上升,我敦促大家尽快接种疫苗和加强针,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了。” 在比利时,不少接种点已经贴出了呼吁脆弱人群接种第二剂加强针的海报,记者在布鲁塞尔一个疫苗接种点看到,前来接种疫苗的人明显增加。比利时政府也表示,将在近期为所有符合接种加强针条件的人发出接种通知。欧洲一些国家的医学专家建议民众特别是脆弱人群,尽量不要去通风不畅的人员密集场所,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防护性能更好的口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8880.html
持续加强雪糕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22-07-19 人民网
入夏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雪糕等冷冻饮品的监管,进一步加大对雪糕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和雪糕产品的监督抽检力度。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组织监督抽检3137批次雪糕产品,检验项目包括蛋白质、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等。其中,检出不合格样品15批次,包括小布丁奶油味雪糕、香芋雪糕、爱尚草莓雪糕、小花腰绿豆味雪糕等,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单增李斯特菌和蛋白质。 据了解,抽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生产加工过程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或者产品在运输、贮存、销售环节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微生物污染。对发现问题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均已依法处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8886.html
学生暑假扎堆看病现象须分类疏解2022-07-19 北京青年报
进入暑假以来,各医院眼科、口腔科、内分泌科迎来就诊小高峰,打主力的正是青少年。就诊背后有何原因?治疗上有哪些误区?媒体调查发现,学生暑假扎堆看病主要表现为近视号成热门、牙齿矫正呈现低龄化趋势、到医院打生长激素的学生较多等。专家提醒,对手术治疗近视要慎重,也并不是所有“歪”牙都要立刻矫正,生长激素更不是想打就打。 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家长对一些疾病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近视可以通过做手术来治愈,也有不少家长认为牙齿长得不齐就应该去矫正。还有的家长从字面上理解生长激素,对效果期望过高,对药物的毒副作用却全然不顾。此外,受一些广告宣传的误导,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身高表现得过度焦虑,有不少家长还带有“整容要趁早”等错误思想,也加剧了学生暑假扎堆看病现象。 但也要看到,导致学生暑假扎堆看病的原因有很多,不仅限于认识误区。比如,另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平时没有时间看病,等到了暑假,当然容易集中看病。并且,既然机会难得,就特别想追求短期效果,甚至希望一两次的诊疗就能彻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受这种心理驱使而选择在暑期带着孩子看病的家长不在少数。 当前医院的诊疗时间安排,给上班族等群体看病带来了诸多不便,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平时要上课,就连放学后也有课业负担,而随便做一个小手术,都可能要耽搁十天半月的学习时间,而延误学习就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下滑。因此,学生和家长当然不太愿意平时到医院看病,暑期扎堆看病,其实也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 学生暑假扎堆看病现象须得到分类疏解,假如笼统应对,甚至忽视其他重要原因,就容易导致“药不对症”。比如对因认识误区导致的扎堆看病,需要通过科普与宣传来加以化解;但对于身高焦虑、容貌焦虑这个原因,就需要对制造和传播焦虑的行为加以治理,而不能将板子全打在家长身上。 更重要的是,医院诊疗时间安排应该考虑学生的特殊性,要更加便于学生看病。比如可考虑在周末设立学生就诊专场,并强化医校沟通,选择在学生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期,为学生做手术,以降低诊疗对学业的影响。此外,平时也需通过医校协作,让医疗服务走进校园和课堂,通过预防和早期干预,来减少近视手术、牙齿矫正、身高干预等医疗需求。如此分类施策、精准疏解,暑期看病的学生数量势必明显减少。 扎堆看病导致的一号难求、等待时间过多等问题,对于谁都是一种折磨,学生及其家长当然不愿意暑期扎堆看病。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能简单理解,而且还应作为化解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和优化诊疗流程等方式,来化解学生和家长面临的独有痛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8901.html
如何健康充实度过小学暑期生活?2022-07-19 北京青年报
我家孩子今年上3年级,最近孩子放暑假了,我们不想让他虚度近两个月的黄金时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假期更加健康充实呢? 专家观点 丰台区第五小学心理教师紫翠红:假期是身心调整的最佳时期。孩子可以利用假期培养积极情绪,做一些让他们感到愉悦的事情。泰勒·本·沙哈尔提出,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所以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在暑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让假期既快乐又有意义,提升幸福感。同时,要让孩子调整好身心,保持规律作息,合理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做好假期学习、自我成长与休闲的合理规划,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让假期更加丰富充实。 暑假中孩子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增加,可能会出现一些冲突,彼此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孩子和父母对某件事产生不一致的想法,这很正常。这种时候可以让孩子们“认真听,好好说”,先听一听爸爸妈妈的内心需要,再说一说自己的内心需要及感受。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够让假期变得更温暖。 在暑假中,如果孩子们遇到情绪困扰,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想发脾气时,要在心里告诉自己愤怒来了,先停下想说的话和要做的事儿,可以选择回到房间,或者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缓一缓、慢下来。当情绪“降温”后,再思考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去执行。如果还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那就允许自己暂时放下,做一些别的事情。相信换个心情后,好办法会更多。 如果孩子在家长帮助下或者自己经过调整后,还是不能走出困扰,可以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沙燕心理网”寻求帮助。家长和孩子还可在每天9:00至17:00直接致电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也可拨打24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热线82951332。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8910.html
如何快速瘦肚子?3个动作帮你“铲平”肚腩2022-07-19 人民网
由于吃得好、动得少,越来越多人“挺”起了肚腩。肚子上的肥肉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带来多种健康风险。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铲平”肚腩呢?就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运动健康管理师陈莞婧。 “腹部脂肪堆积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陈莞婧介绍,堆积的脂肪会使腹腔内的脏器长期处于炎症环境,严重危害心血管系统健康,并增加罹患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甚至是恶性肿瘤的风险。 陈莞婧表示,脂肪堆积是全身性的,因此不存在“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腹部才会瘦。但是可以通过力量锻炼提高腹部肌肉力量,从而塑造更好的腹部形态。如果想瘦肚子,应“全身减脂”和“腹部塑形”双管齐下。 “运动训练方面应遵循动则有益、贵在坚持、适度量力、循序渐进的原则。”陈莞婧为大家带来3个腹肌训练动作,帮你“铲平”肚腩。 卷腹摸膝 平躺,屈膝,双腿分开,双脚踩实,腹部发力将肩和上背部卷离地面,双手摸膝,摸膝时呼气。 仰卧交替抬腿 腰部贴紧地面,双手放于臀部两侧,勾脚尖,双腿伸直,缓慢交替抬起。 俄罗斯转体 坐姿,双腿屈膝抬起,脚离地,下背部挺直,保持腹部收紧,转动双肩带动手臂移动。如有难度可将双脚踩实地面。 陈莞婧建议,日常生活应保持科学饮食,运动锻炼以每周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并结合每周2~3次有针对性的腹部训练为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9163.html
吃素也会得脂肪肝?清淡饮食不等于素食2022-07-18 人民网
安排不恰当的素食不仅不会对健康有益,反而可能引起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不良、肌肉减少以及脂肪肝等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热量、高代谢的食物正在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脂肪肝越发常见,为此不少人选择长期素食,但结果还是难逃脱脂肪肝的困扰。为什么吃素也会得脂肪肝?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吴佳,为广大网友讲解相关知识。 吴佳表示,首先素食不等于清淡饮食。一般情况下,清淡饮食指的是低盐低油低糖,可是吃素的人仅仅只是不吃肉而已,有可能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一个也没落下。比如薯片、油条、 油泼面等,都是高盐高脂的代表。比如甜饮料、巧克力、糖果、点心等,都是高糖的代表。 其次,素食不等于低热量。为了让素菜好吃,不少素食添加的油脂往往比肉菜还多。 再次,素食会让人不自觉地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因为不吃肉,很容易吃不饱,反而会吃更多的主食,这些高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脏中。 最后,素食者还可能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而人体将脂肪从肝脏中转运出来,是需要蛋白质帮助的。 “安排不恰当的素食不仅不会对健康有益,反而可能引起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不良、肌肉减少以及脂肪肝等情况。”吴佳建议,如果不是出于某些无法改变的原因,不要轻易地长期坚持纯素食。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718/07/HCHTD0JU00388052.html
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不等于非法添加物2022-07-18 人民网
对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剂量等都有严格规定。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标识,食品添加的生产许可,也有严格的相关要求。 色泽诱人的蛋糕甜点、口味丰富的各色饮品……这些诱人的美食都少不了食品添加剂的“功劳”。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但公众中仍存在谈食品添加剂色变的情况。 “公众谈食品添加剂色变,更多的原因是混淆了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包括营养强化剂。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事实上,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范志红教授表示,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只有工艺技术上确有必要,经过风险评估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会批准使用。此外,对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剂量等都有严格规定。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标识,食品添加的生产许可,也有严格的相关要求。所以,只要符合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除了避免有害健康之外,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还要避免降低食物营养价值和避免掩盖食物质量缺陷。如不能用食品添加剂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等。”范志红教授说。 范志红教授提示,消费者应理性、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平日可以多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享受美食和生活。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718/07/HCHT1BFU00388050.html
一女子熬夜追剧后短暂失明!如何预防?2022-07-18 网易健康
相信很多人晚上睡觉前,都会有这样的“仪式”:关灯、塞好被子、拿起手机。很多人都喜欢睡觉前玩手机,玩着玩着就过了时间,“23点了,还不晚,看会儿视频吧”、“24点了,呀,这么晚,刷会儿手机就睡吧”,真正睡着的时间,往往是凌晨1点、2点…… 但你知道吗,这种习惯其实危害很大! 近日,吴女士连续3天白天用电脑办公,下班追剧到凌晨3点,随后突然视力模糊,出现短暂失明,最终确诊患上了视频终端综合征。 那么,为什么熬夜看屏幕会导致失明?应该如何预防呢?快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熬夜看屏幕会导致失明? 长时间近距离工作,视力调节的灵活性下降,都会产生一定的视疲劳。除了近距离本身对调节的影响外,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的频闪也会对调节产生干扰,再加上夜间的环境因素,室内照明条件不佳以及过高的屏幕亮度,都会进一步影响调节能力。 如果长期熬夜看手机,看电脑等,会产生集合疲劳,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对视觉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甚至导致失明。 长时间持续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会产生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肩颈酸痛,头晕失眠等全身一系列的问题。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的症状,针对这些症状的频繁发生,现代医学将这些症状命名为——视频终端综合征(Visual Display Terminal Syndrome, VDTS) 视频终端综合征有哪些症状? 视力下降:连续注视屏幕过长时间,会导致短暂的视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就可以恢复正常,从长期角度来看偶尔的视疲劳不会对视觉健康造成太大影响。但经常反复地过度用眼,并且不注意保护和休息,累积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视力损害。 眼睛干涩:当注视屏幕时,由于精神集中,眨眼的频率会明显减小,眼表无法及时通过眨眼来获得新的泪膜,造成眼表干燥以及角膜上皮的损害,很容易形成干眼。如果同时还处在空调房内,室内的通风较差,空气湿度降低,质量变差,还会加重干眼的程度,甚至造成微生物感染,引起眼表炎症。 加重近视:青少年的视觉系统发育尚未完全,长时间持续地注视手机、电脑等屏幕,眼睛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再加上环境照明不佳,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很容易造成近视的加深加重。 另外,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症状不止表现在眼部,还包括长时间叩击键盘,手持手机导致的手指及手腕的酸痛感;长期坐位低头,缺少活动放松导致的颈肩及腰背部不适、疼痛;连续注视屏幕,过度疲劳导致的头晕、恶心、失眠、脱发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还会产生单调乏味,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 哪些人是高发人群? 青少年:随着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接触视频终端的机会大大增加,视频终端综合征也在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也在呈上升的趋势。 电脑工作者:长时间专注地在电脑屏幕前办公,精神持续保持紧张,不注意休息,很有可能患上视频终端综合征。如果工作的环境空气干燥、不流通,同时又没有保持良好的坐姿,就进一步增加了这类人群的患病风险。 无论什么年纪,如果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都有可能会患上视频终端综合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的调节能力会逐渐下降,中老年人则更应该提高警惕。 应该如何预防? 1、控制用眼时长:当连续使用手机、电脑等超过30分钟时,应当闭眼休息或眺望远处,放松眼部肌肉。对于青少年,家长更应该严格监督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当越短。 2、注意用眼环境:要在照明合适的地方看电脑、看手机等,避免光线太强或太弱从而加重用眼负担,同时控制好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也不要在乘车或走路时看手机。 3、增加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湿度,提升空气质量,可以湿润眼表,改善干眼。另外,适当地调整视线与屏幕的角度,或者有意识地提高眨眼的频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眼的症状。 4、保证营养均衡: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例如动物的肝脏、胡萝卜、蓝莓等,既可以增加体内抗氧化物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视网膜内感光物质的消耗,有益于保护视力。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2/0718/07/HCHTA1BD00388051.html
高温劳动保护该有“升级版”了2022-07-19 北京青年报
劳动环境在变,劳动群体在变,劳动内容在变,高温保护需求也在变,高温劳动保护需要与时俱进。升级高温劳动保障机制,要有静态的制度调整和动态的监督保障。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和执法检查,教育、督促用人单位增强自律意识,履行高温劳动保护责任。工会组织应发挥好监督作用,积极参与高温劳动保护制度建设、高温权益保护集体协商,支持、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权。 每到夏天,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劳动者,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及防疫一线人员等面临高温“烤”验的话题格外引人瞩目,高温劳动保护的相关政策规定已施行多年未“上新”的问题,也备受舆论关注。专家表示,针对高温劳动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群体和新需求,高温劳动保护应与时俱进。(7月18日《工人日报》) 盛夏时节,三伏天气,各地持续开启的高温模式不仅“烤”验着很多户外劳动者的身体和精神,也“烤”验着高温劳动保护机制的效能。当高温预警不断发出,“高温地图”不断扩大,中暑、“热死”等病例不断出现,大家自然更关心高温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不断涌现,有关高温劳动保护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劳动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社会评判高温劳动保护机制的效能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 高温津贴属于法定津贴,是对劳动者在高温条件下额外劳动消耗的工资性补偿,是高温劳动保护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些地方执行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多年未变,甚至一二十年未变,与不断上涨的物价相比,“原地踏步”的高温津贴标准,已难以满足高温环境劳动工资性补偿的需要。目前,已有少数地方上调了高温津贴标准,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其他地方也该正视物价变化情况,正视劳动者的诉求,合理提升高温津贴标准,并建立高温津贴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保障高温津贴标准的机制性更新。 高温津贴的发放时间段也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高温权益保障,各地发放高温津贴的时间往往集中在6月至9月,但实际上,各地的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精准施策。在5月、10月,一些地方也会出现日最高气温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而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这样的天气已属于“高温日”,具备了发放高温津贴、落实防暑降温措施的气温条件。 近年来,不少地方频繁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火炉”城市不断增多。各地应依托地方法规的完善升级,建立灵活确定“高温日”“高温月”的机制,使高温津贴发放和高温劳动保护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全面、更科学、更人性化。 大量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比如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都是户外劳动者,都需要顶着高温在大街小巷奔波。相应地,现在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高温保障机制还存在着模糊区、空白区和薄弱环节,一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并没有拿到法律意义上的高温津贴,并未得到严格到位的高温保护。另外,防疫一线人员在户外高温环境下“全副武装”从事核酸采样等工作,面临着不低的中暑风险,也对高温劳动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鉴于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应不断拓宽高温劳动保护的视野,加强对新情况的研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不同身份属性量身打造高温劳动保护机制,扩展高温劳动保护的范围。同时,应以防疫一线人员以及其他户外劳动者的高温保护需求为导向,创新发展高温劳动保护的措施,用责任和爱心为户外劳动者撑起“遮阳伞”。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劳动环境在变,劳动群体在变,劳动内容在变,高温保护需求也在变,高温劳动保护不能墨守成规,也该与时俱进,该有“升级版”了。升级高温劳动保障机制,不仅要有静态的制度调整,还得有动态的监督保障。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和执法检查,教育、督促、倒逼用人单位增强自律意识,恪守法律底线,履行高温劳动保护责任。工会组织应发挥好作为“劳动者娘家人”的监督作用,积极参与高温劳动保护制度建设、高温权益保护集体协商,支持、引导劳动者依法维权。 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把高温劳动保护制度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更好的高温劳动保护效果,才能让更多劳动者享受到高温劳动保护的“阴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19/c14739-32478900.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 审校:张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