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912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9-12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高层动向
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启动
台风灾情就是命令信息中心应急响应快速恢复疫情网络直报海南VPN网络
疾控动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Karen Nisa Eggleston教授一行来浙考察调研慢病防治工作
福建省疾控中心迎接中国疾控中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现场调研
科研动向
亚临床房颤或成未被重视的死神助手!
Circulation:“隐性”心律不齐或会增加机体死亡风险
Aging:脂质积累或会驱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细胞衰老
我国学者最新研究,补充ω-3脂肪酸,或延缓衰老,每天1.1克最佳
你的「性格」决定幸福感?最新研究证实:生活满意度与人格特性之间具有显著且稳健的关联,
情绪稳定、外向且尽责的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舆情信息
澳大利亚计划限制儿童使用社交媒体,澳总理:希望孩子有真实生活体验
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减肥还应重视减盐
开学了,孩子的早餐可不能少了这几样!
中秋佳节,如何才能安心享用月饼?
基因疗法提高视网膜敏感度上百倍
正确认识灾后心理 科学进行自我调适
西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调控寿命新基因
利用DNA微珠控制培养组织发育——
分子工程新技术造出复杂类器官
医保“微实事”饱含民生大实惠
北京市拟推医疗广告审查告知承诺制
他们的“心病”谁来医
河南:提速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
浙江省生命健康科学联盟成立
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2024-09-11 新华健康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
如何更好地为群众减轻医药负担?如何让参保更便捷高效?如何守好医保“钱袋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回应相关热点问题。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医疗保障与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息息相关。
“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介绍,国家医保局制度化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采,先后开展了9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和4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同时指导和推动地方针对国家集采以外的品种开展集采。
“集采的成效之一是群众用药负担降低,用药的可及性和质量提升。”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颜清辉介绍,比如,集采后胰岛素大幅降价,临床性能更好的三代胰岛素使用量占比从集采前的58%提高到了70%以上。“下一步将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将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颜清辉说。
“我们还发挥医保‘团购’的优势,引导新药价格回归合理。”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说,国家医保局整合13亿多参保人的用药需求实施战略购买,完善了国家药品谈判准入机制,很多“贵族药”开出了“平民价”。国家医保局成立6年来,谈判药品已惠及参保患者7.2亿人次,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多重因素,累计为群众减负超7000亿元。
提升保障内涵质量
巩固提升住院保障水平,开展门诊慢特病保障,全面建立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和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近年来,医保的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
章轲介绍,国家医保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经覆盖49个城市、1.8亿人。同时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已有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将“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融入到医保工作中,让医保服务更加便民利民。
颜清辉介绍,首先,新生儿从“落户才参保”变成“落地即参保”,各地医保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就可以在线上参保,参保缴费的平均时长从年初的28.7个工作日压减到6.4个工作日,新生儿出院时就能直接报销医药费用。
其次,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从“个人独享”变为“家人共享”。今年1月至7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金额达227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各地将实现个人账户的省内共济,明年起将探索推动跨省共济。
“特别要强调的是,跨省直接结算的门诊慢特病从5种增至10种。”颜清辉说,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全国每个区县都将至少有一家医疗机构能够提供新增病种的跨省直接结算。
此外,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让医保结算更加便捷。“医保信息平台现在日均结算量超2800万人次,住院费用结算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仅0.8秒,有效减少了群众在医院内排队等候的时间。”李滔介绍,全国已累计有11.7亿人激活医保码,群众可以不用携带实体卡,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激活医保码就可以就医看病报销。
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近期,国家医保局通报多起欺诈骗保案例。医保部门将如何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守好医保“钱袋子”?
“截至目前,共检查了30个省份的432家定点医药机构,预计今年全年检查机构的数量将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颜清辉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坚持严打严查,持续加大飞行检查力度,并且更加注重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已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线索查实并追回医保基金近6000万元,通过“限制性别类诊疗、检查、用药”筛查线索追回医保基金近1400万元,实现了现场检查和大数据结合下的“精准打击”。
“我们坚持宽严相济,用好自查自纠。”颜清辉说,截至目前,各级定点医药机构已退回医保资金约30亿元。
据悉,国家医保局探索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办法,采取类似“驾照扣分”的方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记分;完善医保基金社会监督员工作机制,更好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基金监管。
颜清辉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决不让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变成“唐僧肉”。
摘引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40911/ec056645d22
返回目录>>
2024-09-11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
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2024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动员部署会,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出席并讲话,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雪涛主持会议。
会上,雷海潮为在京委属(管)医院授予“国家巡回医疗队”队旗,并向长期以来参与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的各委属(管)医院和广大医务人员致以崇高敬意。雷海潮指出,组织委属(管)医院组建的国家巡回医疗队在全国开展巡回医疗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项制度性工作安排,通过巡回医疗将优质医疗服务带到人民群众身边,提高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提升受援地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医院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下沉延伸,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雷海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好国家巡回医疗队已有的经验做法,坚持公益性导向和为民初心,自今年起,全部44所委属(管)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分别组建国家巡回医疗队,以中西部地区县为重点持续开展巡回医疗。同时,全国各省级卫生健康委要建立省内巡回医疗制度,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力量,抓好医疗能力薄弱地区巡回医疗工作的组织实施,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使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有优质医疗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本年度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从本月开始至年底,今后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深入基层,长期开展。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r/202409/5482
返回目录>>
台风灾情就是命令信息中心应急响应快速恢复疫情网络直报海南VPN网络
2024-09-11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9月9日,海南省遭遇历史罕见超强台风“摩羯”侵袭,受此影响海南疾控中心光纤和电力中断,导致海南省全境与中国疾控中心VPN链路中断,影响了正常传染病的报告。根据海南省疾控中心的请求,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紧急调配资源,全力投入VPN网络恢复工作。技术人员争分夺秒,积极指导配合海南省疾控中心迁移IPSEC VPN设备,与此同时协调备用设备,做好由国家接管VPN隧道的备用技术方案,随时为海南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直接提供SSL VPN接入服务,以确保传染病监测业务尽快恢复正常。经过8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目前VPN网络已全面恢复,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已经逐步恢复正常。
此次应急响应不仅展现了信息中心面对灾害的高效应对能力,也为灾后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网络支持保障。未来,中心仍将继续加强信息网络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网络保障能力,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应尽职责。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9/t20240911_299466.html
返回目录>>
美国斯坦福大学Karen Nisa Eggleston教授一行来浙考察调研慢病防治工作
2024-09-11 浙江省疾控中心慢病所
2024年9月5-7日,美国斯坦福大学Karen Nisa Eggleston教授一行对浙江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进行了深入考察和交流。
Karen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院Shorenstein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亚洲健康政策项目主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在中国开展多项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的卫生改革、卫生部门的政府和市场角色、医疗卫生效率等。
9月5日上午,Karen教授一行在省疾控中心俞敏副主任、钟节鸣所长、德清县卫健局和县疾控中心等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前往钟管镇中心卫生院,实地考察交流了德清县“健共体”下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与变化、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社区管理等工作。5日下午,Karen教授一行赴德清县疾控中心,听取了医共体建设、慢病综合防治、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及慢性病患者免费用药等工作的汇报,并就医共体建设效果评价、慢性病患者免费用药、健康银行等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6日上午,在俞敏副主任的主持下,Karen教授在省疾控中心做了题为“Innovation for Healthy Aging”的学术讲座,介绍了卫生政策研究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老龄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下午,俞敏副主任,钟节鸣所长分别向Karen教授详细介绍了浙江省糖尿病的流行特征、数字化管理以及慢病所的科研工作和成果。双方就慢性病防治和卫生政策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全面交流,并探讨了合作的可能性。随后,Karen教授参观了省疾控中心陈列室。
7日上午,Karen教授一行继续前往杭州市拱墅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详细了解社区慢病防治一体化门诊、转诊系统、社服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并就互联网医院、区域信息化平台以及数字技术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是Karen教授第六次访问浙江省疾控中心。她高度评价了浙江省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表达了对浙江省数字化辅助慢性病管理及相关卫生政策进行研究与评价的兴趣。访问期间,双方广泛接触,就项目评价、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达成一致意见,这标志着浙江省疾控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在卫生政策研究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深。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mxfcrjb/ywdt/202409/t20240911_20251.s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0 福建省疾控中心
9月4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管理处谭枫处长一行6人到省疾控中心开展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现场调研。中心副主任、生物安全三级实验主任邓艳琴和实验室主要成员参与此次调研。
各位专家首先听取了邓艳琴主任关于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情况介绍,随后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视频、文件等方式对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运行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了解,也就传染病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及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摘引网址:http://www.fjcdc.com.cn/show?ctlgid=548424&id=22975
返回目录>>
Circulation:“隐性”心律不齐或会增加机体死亡风险
2024-09-11 生物谷原创
这项研究表明,在植入心脏电子设备的患者群体中,调整了潜在的混淆因素后,房颤的存在与较高的死亡率存在直接关联,特别是对于那些非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而言。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irculation上题为“Associ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Burden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揭示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对死亡率的新见解。他们发现,即便是在传统心脏监测手段未能捕捉到的情况下,心房颤动也会增加个体的死亡风险。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影响着超过200万美国人。由于许多人可能毫无察觉,因此这种病症往往难以及时发现。此前关于房颤的研究主要基于临床诊断数据,这意味着只有当患者因症状就诊时才会被记录下来。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专注于“亚临床房颤”,即那种患者自身没有意识到的房颤形式,它通常出现在那些植入了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的人身上。研究者们想要探究亚临床房颤是否同样会影响患者的死亡率。
研究者Passman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超过2万名携带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的患者的数据,并比较了他们在两年内的房颤发作情况与死亡率。结果表明,那些经历心律异常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即使这些异常仅能通过植入设备检测到并且只持续几个小时。
研究者表示,有房颤的参与者要比没有房颤的参与者死亡率高29%,而对于那些持续性房颤的个体(即机体不规则心跳在一周内不能自行恢复到正常水平)来说,他们的死亡风险则增加了39%。
Passman博士表示,本项研究结果强调了未被检测到的心律不齐或许仍然会给个体带来潜在的致命影响,在本研究纳入的22,000名个体中,约有30%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房颤发作,这些发作可能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有时甚至几天。
经过两年的跟踪观察,研究者发现,大约13%的参与者去世,而那些有房颤史的人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那些经历长时间连续发作的患者。
该研究强调了未被发现的心律失常可能带来的潜在危险。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评估如何减少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频率,以及这些措施对总体死亡率的影响。研究者Passman认为,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无症状房颤发作对中风、心力衰竭及死亡风险的具体影响,并考虑尽早干预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总结来说,这项研究表明,在植入心脏电子设备的患者群体中,调整了潜在的混淆因素后,房颤的存在与较高的死亡率存在直接关联,特别是对于那些非阵发性房颤的患者而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98b84152318.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1 生物谷原创
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年龄相关的溶酶体损伤、脂质积累和细胞衰老之间的关联,其会进而驱动中脑发生炎症,最终导致神经变性疾病和帕金森疾病发生。
帕金森疾病(PD)是一种因中脑中黑质密集部(SNpc)多巴胺能(DA)神经元丢失所引起的年龄相关的运动障碍,然而,帕金森疾病中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背后的根本原因,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而且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选择来预防或减缓神经元的缺失或相关疾病症状的进展。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ging上题为“Lipid accumulation drives cellular senescence in dopaminergic neuron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石溪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脂质积累或会驱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细胞衰老。
文章中,研究者指出,人工诱导的葡萄糖脑苷脂(glucocerebrosides)积累或许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细胞衰老,这就表明,脂质聚集能通过驱动这些易感神经元的衰老,从而在帕金森疾病的病理学表现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人员讨论了年龄相关的脂质积累的相关性,以及一般脂质积累、细胞衰老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炎症之间的直接功能性关联。
此外,研究人员表示,在帕金森疾病中最易感的神经元中细胞衰老表型的表达或许是由溶酶体的损伤和脂质积累所诱发的。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强调了一些额外的数据,即脂围蛋白(PLIN2,perilipin)会在衰老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明显上调,这就表明脂滴(LDs,lipid droplets)会在这些细胞中发生整体富集。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多巴胺能神经元中年龄相关的溶酶体损伤、脂质积累和细胞衰老之间的关联,其会进而驱动中脑发生炎症,最终导致神经变性疾病和帕金森疾病发生。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1cc8415212a.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学者最新研究,补充ω-3脂肪酸,或延缓衰老,每天1.1克最佳
2024-09-11 医诺维
结果表明,膳食Omega-3脂肪酸摄入量与减缓衰老相关,最有助于延缓衰老的剂量为每天1.1克,超过1.1克以后,不会产生额外的抗衰老益处。
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学前沿》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dietary Omega-3 fatty acids on slowing phenotypic age acceler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膳食Omega-3摄入量与减缓表型年龄衰老显著相关,每天摄入1.1克,最有助于延长寿命。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中20337名参与者,基于NHANES的数据计算出表型年龄,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饮食信息,并计算出Omega-3的总摄入量,分析了Omega-3摄入量与表型年龄之间的关系。
Omega-3的摄入量包括:α-亚麻酸、二十二碳五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在调整了其他因素后,分析发现,Omega-3摄入量与表型年龄加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趋势,表明存在一个最佳的值。
阈值效应分析显示,Omega-3摄入量在每天1.1克时出现拐点。在拐点之前,摄入量与表型年龄加速呈显著负相关;而在拐点之后,关系不再显著。
这意味着,每天摄入1.1克Omega-3,与表型年龄最小相关,最有助于延长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同性别分析发现,Omega-3摄入量与男性和女性表型年龄均呈负相关,但在男性中存在阈值效应,在女性中不存在阈值效应。这表明,女性可能从Omega-3中获益更多,从而减缓衰老。
此外,研究还发现,年龄、种族、高血压会影响Omega-3摄入量与表型年龄之间的关系,表明Omega-3 摄入量对不同人群衰老的影响存在差异。
研究指出,这一发现显示了Omega-3脂肪酸可能在减缓衰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表明增加Omega-3摄入量可能对延缓生物衰老有潜在益处。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强调,这是一项横断面研究,无法从结果中推断因果关系。
综上,结果表明,膳食Omega-3脂肪酸摄入量与减缓衰老相关,最有助于延缓衰老的剂量为每天1.1克,超过1.1克以后,不会产生额外的抗衰老益处。表明适度增加Omega-3摄入量可能对延缓衰老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9f584218ee7.html
返回目录>>
你的「性格」决定幸福感?最新研究证实:生活满意度与人格特性之间具有显著且稳健的关联,
2024-09-11 生物谷原创
研究发现人格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显著且持久的。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和尽责性等人格特性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不仅在短时间内成立,还可以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常常主动或被动地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幸福感”成为了衡量个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你觉得目前的生活让你感到幸福吗?)
在这一趋势下,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也愈加多元化,例如,有的人追求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认为规律有序的日子才是幸福生活的本质;与之相反,有些人却恰恰渴望过一种冒险、富有挑战性的日子,对他们而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那么,在这样多元化的追求背后,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感知呢?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对“幸福”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呢?
其实,我们的性格在这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近期,来自爱丁堡大学、塔尔图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在心理学期刊J Pers Soc Psychol上发布了题为“Most people’s life satisfaction matches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True correlations in multi-trait, multi-rater, multi-sample data”的研究论文,通过大样本群体分析,他们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以及是否感到幸福。其中,具备较高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和尽责性的人倾向于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研究对象包括三个不同语言背景的样本群体:爱沙尼亚使用者(N=20,886,平均年龄为38.7岁)、俄语使用者(N=768,平均年龄为43.4岁)和英语使用者(N=600,平均年龄为28.5岁)。研究人员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性格特征(五大人格特性得分)和生活满意度(他人评价+自我评价)的数据。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五大人格特性,分别为:
1.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情绪反应。
2. 外向性(Extraversion):外向的人喜欢社交活动,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享受成为团体中的一员。
3.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这种特性体现在一个人做事认真负责的程度上。尽责的人通常会按时完成任务,做事有计划,并且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4. 开放性(Openness):指的是一个人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开放的人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尝试不同的体验。
5. 宜人性(Agreeableness):这种特性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友好程度。宜人的人通常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容易与他人合作。
(可以通过NEO五因素人格问卷进行测试,了解一个人在五大人格特性上的得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方面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人格特性与生活满意度高度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与人格特性之间的关联是显著且稳健的。具体而言,由参与者本人填写的生活满意度与根据其五大人格特性(如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和亲和性)预测的生活满意度值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可达0.90。这意味着即使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格特性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
在五大人格特性中,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和尽责性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相关。这也比较容易理解,例如,情绪稳定的人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外向的人更擅长社交互动,而尽责的人则在实现目标方面表现出色。
在更细致的性格层面,低生活满意度与感觉被误解、不兴奋、优柔寡断、嫉妒、无聊、被利用、无力感以及未得到奖励等密切相关。
更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即使排除他人评价,只考虑个体自我报告的数据,研究结果依然显示出生活满意度与人格特性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这证实了两者间这种联系的真实性,表明人格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独立于他人观察的,具有内在稳定性的。
此外,研究还发现,生活满意度在大约十年内的稳定性系数达到了0.70(在社会科学中,能够达到0.70的预测准确度已是非常理想的水平)。这意味着,人格特性对生活满意度不仅解释力很强,还可以在长期内保持稳定,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小结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人格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显著且持久的。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和尽责性等人格特性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不仅在短时间内成立,还可以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以及是否感到幸福,并且这种看法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除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内在性格的力量也同样不容忽视!希望这份研究能够帮助更多人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从而找到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41e842e097a.html
返回目录>>
澳大利亚计划限制儿童使用社交媒体,澳总理:希望孩子有真实生活体验
2024-09-11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路透社10日报道,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在今年完成立法,规定儿童使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最低年龄,以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不过此举也引发专家的警告,他们担忧这可能会侵犯儿童正常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并使危险的网络活动转入地下。在人口约2600万的澳大利亚,有超过4/5的人使用社交媒体。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看到孩子们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到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上去玩耍。我们希望他们能与真实的人接触,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据报道,立法通过前,澳政府将进行年龄验证技术的相关试验,多家社交媒体平台都将被邀请参与其中。尽管阿尔巴尼斯没有具体说明禁令的年龄限制,但他表示“正在考虑将范围定在14岁至16岁”。
路透社称,这一计划将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对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实施年龄限制的国家之一。此前欧盟有部分国家进行过类似尝试,但以失败告终。“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在努力应对…… 我们知道这不容易,否则政府会更早做出回应。”阿尔巴尼斯说。不过,对于通过立法强制规定使用社交媒体的最低年龄,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安格斯表示:“这会剥夺年轻人健康地参与网络世界的权利,甚至可能导致更差的网络活动出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OLf27vgrk
返回目录>>
2024-09-12 北京青年报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饮食已成为流行趋势和生活态度。在食品中减少油、盐、糖的摄入成为人们在饮食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9月8日,首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科学传播 引领健康消费”为主题,旨在响应健康中国行动,以科学传播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赋能公众的食品健康消费。会上中国居民盐油糖摄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每日盐摄入达到9.3克,几乎是推荐量的2倍;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的40%以上;人均每日糖摄入量为9.1克,低于推荐摄入量的25克或50克,但仍需要持续监测糖摄入数据。
合理吃糖不会影响健康 过量摄入才会影响膳食结构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副主任褚怡冰表示,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过量摄入才会影响膳食结构。对于大部分糖摄入并不高的人来说,合理吃糖不会影响健康。而相比于“减盐”和“减油”,消费者往往更关注“减糖”。43.2%的消费者认为“糖有害健康”,68%的消费者认为“自己需要控糖”,年轻人、体重焦虑人群的控糖意愿更加强烈。
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减肥应重视减盐
很多公众担心糖吃多了会导致糖尿病、引起肥胖。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而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将糖尿病归因于糖是一种误区,应当从多方面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陈君石院士还指出,任何形式的能量过量摄入均会导致肥胖,单纯把肥胖成因归结到糖身上是不正确的。预防肥胖的关键是保持能量平衡,通过身体活动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才能降低肥胖风险。
调查发现,消费者往往更关注糖和油对肥胖的影响,却忽视了盐。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增加肥胖风险,对于有减肥需求的人,应提高对“减盐”的重视。
与其纠结“抗糖化” 不如用心做防晒
由于网络上很多“吃糖会引起糖化”“糖化加速衰老”的宣传。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指出,盲目戒糖、断糖是不可取的。相关研究发现,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影响人体正常运转,增加死亡率,减少预期寿命,对健康危害极大。
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有三类:光老化(紫外线)、氧化应激反应(自由基)以及糖化反应(AGES)。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紫外线损伤是皮肤老化的最主要原因(超过70%)。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糖化反应,指望靠“抗糖化”抗衰不现实,不如做好防晒,多在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上下功夫。
甜味剂不是减肥药 是减少糖摄入的选择之一
数据显示,无糖饮料的市场渗透率已经接近八成,低糖和无糖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对于想要控糖又喜欢甜食的人来说,用甜味剂代替糖的食品和饮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多数甜味剂不直接参与人体代谢,也不会增加能量摄入,有助于有控糖需求的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减少糖的摄入。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等多家机构发布的《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指出,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以减少能量摄入。但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是帮助人们减少糖摄入的一种选择。如果指望靠甜味剂减肥,而不去改变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很难达到减肥的目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623.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北京青年报
孩子们开学了,早饭,是一天三餐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不吃早饭,可能导致很多问题。长期不吃早饭,容易导致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某些微量营养素如钙、铁、维生素B2、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A等营养素不足,而这种不足并不能通过吃午饭来进行补偿。好好吃早饭才能满足一上午学习任务的能量需求,如何准备早餐也成了家庭中的一个大难题。
不吃早饭会有什么危害?
1.容易影响学习成绩
早饭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不仅能满足体格发育的需要,也是维持大脑认知能力的需要。不吃早饭或早饭营养不充足的儿童血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及时为大脑的正常工作提供充足的能源物质,从而损害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影响学习成绩。
2.增加肥胖风险
会导致孩子午饭前饥饿感增强,容易在午饭时吃更多的食物,摄入更高的能量,导致肥胖风险增加。
3.降低儿童疾病抵抗力
经常不吃早饭,还会影响胃酸的分泌、胆汁的排出,减弱消化系统的功能。另外,不吃早饭还会降低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
吃怎样的早饭才营养充足?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建议,儿童应保证每天吃早饭,并吃好早饭。想要吃好早饭,要做好以下 3 点:
1.早饭的食物量要充足
每日吃的早饭要确保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占全天食物能量的25%-30%。
2.早饭的食物品种要多样
早饭食物尽量色彩丰富,适当变换口味,提高儿童食欲。早饭应包括以下 4 类食物中的 3 类及以上:
谷薯类:如馒头、花卷、全麦面包、面条、米饭、米线、红薯等。
蔬菜水果:新鲜蔬菜,如菠菜、西红柿、黄瓜等,水果如苹果、梨、香蕉等。
动物性食物:鱼禽肉蛋等,如鸡蛋、鱼、虾、鸡肉、猪肉、牛肉等。
奶类、大豆、坚果:奶类及其制品如牛奶、酸奶;豆类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脑、豆腐干等;坚果如核桃、花生等。
给大家提供一个容易操作的儿童早餐参考搭配——
中式早饭:一个全麦馒头、一份青椒炒鸡蛋、一杯牛奶、半个香蕉。
西式早饭:两片面包夹切片奶酪、黄瓜片和煎鸡蛋、一杯酸奶+果仁。
3.吃早饭的时间也要注意
吃早饭的时间应在6:30-8:30 之间,留出充足的就餐时间,最好在15-20 分钟之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611.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北京青年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重要节日之一,月饼作为其标志性食品,不仅承载着团圆的寓意,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月饼好吃,也得注意健康先行。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晓川提醒大家,月饼具有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等特点,食用时有诸多注意事项。
健康食用方式记住三点
1.精准计量,“份额制”与家人朋友分享
月饼虽小,热量却不容小觑。一个标准大小的月饼(约100克)热量相当于几碗米饭的热量,建议每日摄入量控制在1-2个为宜。如果家中月饼种类繁多,不妨采用“份额制”,将每个月饼切分为小块,与家人共享。另外,为了控制月饼的摄入量,也可以提前规划好每天的饮食计划,将月饼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合理分配。例如,可以在早餐或下午茶时间吃,并相应减少其他高热量食品的摄入量。
2.慢品细尝,一块月饼可分多次食用
月饼的精髓在于其细腻的口感与丰富的层次。在享受这份美味时,不妨放慢节奏,细细咀嚼。同时,建议将一块月饼分多次食用,不仅可以延长满足感,还能有效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减轻胃肠负担。
3.建议搭配绿茶或黑咖啡食用
为了平衡月饼高热量与高脂肪的特性,我们需要巧妙搭配其他食物。一杯清新的绿茶或黑咖啡,不仅能够解腻,还能促进消化。
实用小贴士:
时间选择:尽量饭后一段时间食用月饼,避免空腹时摄入过多糖分与脂肪。
温度控制:月饼宜在室温下食用,过冷或过热的月饼都可能影响口感与消化。
保存方法:未食用的月饼应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潮变质。
创新尝试:不妨尝试将月饼融入早餐或下午茶中,如用月饼碎搭配酸奶、燕麦等制作创意料理,既健康又美味。
健康吃月饼五类人群须注意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月饼的摄入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糖月饼虽然不含蔗糖,但可能含有其他甜味剂或淀粉类替代品,仍需谨慎食用。建议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月饼,并在食用前后监测血糖变化。
特别提醒: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控制血糖稳定。
2.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来说,月饼中的高脂肪和高盐分是潜在的威胁。建议选择低脂、低钠的月饼品种,如冰皮月饼、绿茶月饼等。同时,注意控制食用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热量和脂肪。
特别提醒:可以搭配一些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
3.胃肠疾病患者
胃肠疾病患者如胃炎、胃溃疡等人群,在食用月饼时应特别注意。月饼中的油腻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加重胃肠负担,引发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建议选择易于消化的月饼品种,如五仁月饼(避免过多坚果)或水果月饼(选择新鲜水果馅料)。
特别提醒:避免在睡前或空腹时食用月饼。
4.儿童
家长因疼爱孩子会容易忽视健康饮食原则的问题,孩子如果过量食用月饼,会出现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症状。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量食用月饼不仅会导致肥胖,还可能影响正餐的食欲和营养摄入。
特别提醒:家长应控制孩子的月饼摄入量,并引导孩子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
5.孕妇
高糖月饼不仅可能导致孕妇自身血糖波动,增加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的身体在孕期本就处于敏感状态,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能力也有所变化,因此更需要精细管理饮食。
特别提醒: 孕妇应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月饼,如某些专为孕妇设计的健康月饼。同时,要控制食用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糖分和脂肪。
巧选月饼记住三要点
1.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购买月饼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如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等,以确保月饼的质量和安全。近年来,市场上不乏假冒伪劣月饼,这些产品往往存在卫生不达标、添加剂超标等问题,给消费者健康带来隐患。
2.关注月饼的营养标签
购买时要关注月饼的营养标签,尽量选择脂肪和能量不高的产品。月饼种类繁多,从传统的豆沙、莲蓉到现代的冰淇淋、巧克力等口味,不同种类的月饼营养成分差异较大。
3.注意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购买时还需注意月饼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确保购买到的是新鲜、优质的月饼。过期的月饼不仅口感变差,还可能滋生细菌,对健康造成危害。
选购和食用月饼时的三个小窍门
如今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馅料也越发变得“出奇制胜”,大家在选购和食用月饼时掌握以下三个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健康吃月饼。
窍门1
配料表越“干净”越好
配料中最好不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添加糖。不含“代可可脂、植脂末、起酥油、植物黄油、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等反式脂肪酸。配料表中一般按配料从多到少依次排列,这些配料排位越靠前说明含量越多。
窍门2
重点关注营养成分表中“4+1”的指标
在选购月饼时,重点关注营养成分必须标识“4+1”——“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其中,4为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1为能量。
优先选择能量低的月饼,如水果月饼,但广式月饼中的双黄莲蓉月饼往往能量较高;控制体重人群重点关注脂肪含量,像潮式月饼往往用猪油掺面粉作皮包甜馅烤焙熟而成,脂肪含量通常较高。
另外还要关注钠含量。钠含量低有利于控盐。火腿五仁月饼含盐比较高,因为火腿等加工食品本身含盐量就较高。
窍门3
要减少主食的食用量
月饼大多以小麦粉、糯米粉、大米淀粉、玉米淀粉等为主料,馅料中有的还含猪油和白砂糖,吃月饼就当于吃主食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正常成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 200-300克,吃月饼应减少其他主食的食用量,防止能量过剩产生超重、肥胖问题。可以将月饼切开几个人分着吃或选择独立包装小分量的月饼。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606.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视力下降会导致视网膜光敏感度改变。一项针对罕见遗传性眼疾患者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视力得到显著改善,光敏感度甚至达到了原来的100倍。这项试验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领导,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
研究人员称,接受最高剂量治疗的患者中,有些人的光敏感度甚至改善了1万倍。1万倍的视力改善,相当于患者在月光照耀的夜晚能够看清周围环境。
这项Ⅰ/Ⅱ期临床试验共有15人参与,其中包括3名儿童患者。所有患者均因GUCY2D基因突变而患上雷柏氏先天性黑矇1型(LCA1)。这种罕见的遗传性眼疾会导致患者在婴儿期便失去大部分视力。
所有受试者的视力均严重下降,最佳视力测量值等于或劣于20/80。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必须在距离目标物体20英尺(约6米)处才能看到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在80英尺(约24米)处就能看清的物体。眼镜对这些患者的帮助有限,因为镜片只能矫正眼睛的光学聚焦问题,无法解决像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如LCA1)等医学原因引起的视力丧失。
试验中测试了不同剂量的基因治疗药物ATSN-101。该药物由腺相关病毒5(AAV5)改造而来,并通过手术注射到视网膜下。治疗后,通常在第一个月内就能很快看到视力改善,并且至少能持续12个月。
此次,接受高剂量ATSN-101治疗的患者在暗适应FST(即在黑暗中感知最暗闪光的能力)的测试中,光敏感度平均提高了约20dB(即分贝),这意味着视网膜敏感度提升了100倍。在接受最大剂量的9名患者中,有2名患者的改善超过了40dB(即视网膜光敏感度提升了1万倍)。这表明治疗效果显著。
目前研究中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副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48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人民网
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给多地造成严重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哪些心理问题较为常见?如何做好自我调适?为此,人民网采访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王健。
王健表示,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灵失去平衡,又无力依靠自己在短期内恢复常态,便会出现心理危机。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急性应激反应。这种短期的强烈情绪反应往往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典型的急性应激反应包括无法入睡、早醒、睡眠时间短、夜间惊醒等。
二是焦虑与抑郁。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持续焦虑、抑郁,情绪难以控制,总是不由自主地思考与灾难相关的问题。此时,个体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受到极大挑战。
三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少数人可能会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在经历重大创伤后可能出现的长期心理反应。典型症状包括持续的创伤记忆、情绪麻木、过度警觉等。
王健指出,面对灾难,人们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根据应激与应对理论,人们会对灾害进行初级评估(灾害对我是否构成威胁)和次级评估(我是否有能力应对)。当个体认为自己无法应对时,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就会显现出来。此时,采取有效的自我调适策略尤为重要。她建议,系统的调适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正视灾害,接纳情绪反应。面对大灾难后有一段时间的焦虑和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并且能够自愈。这些症状往往在灾后24至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大多数人可以在1周内恢复,最多不会超过2周。这些情绪实际上调动了个体的内在生理和心理资源,帮助应对外界威胁。正视这些情绪、接纳它们,有助于避免内疚或自责情绪的产生。
二是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根据心理弹性理论,在面对压力和创伤时,个体能够通过调整心态恢复心理平衡。要学会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尝试转移注意力,多与亲友交流,多关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获取心理支持,构建内心的稳定感。
三是从正规渠道获取正确信息,避免信息过载。在灾后恢复期,过度关注负面新闻或不实信息可能加剧心理负担。建议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减少因大量负面或夸大的信息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是学会自我放松。自我放松是灾后心理调适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推荐蝴蝶拍与腹式呼吸放松法这两种简单的训练方法。蝴蝶拍:双手环抱肩膀,左右手以不规则的节律轻轻拍打肩膀,同时调整呼吸。腹式呼吸方式法:专注于呼吸,用鼻子吸气时让腹部隆起,再用嘴巴呼气,缓缓将气体呼出,腹部随之收回。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平静内心。
王健提示,虽然大多数人在灾后会逐渐恢复心理平衡,但如果焦虑、抑郁等情绪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且影响到正常生活,如出现长期失眠、食欲下降、社交回避等现象,就应当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此时,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来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健康。
“灾后心理恢复是一个过程,不同的人群可能会有不同反应和恢复速度。”王健强调,每个人的心理反应都是独特的,应避免与他人进行比较,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恢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1/c14739-40318105.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记者9月9日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代方银团队发现了调控寿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蚕、线虫、果蝇等多物种中进行研究,揭示了其调控机制。作为长寿基因FOXO(叉头框蛋白O)的靶基因,OSER1对寿命的影响得到人类受试者研究结果支持。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代方银介绍,FOXO是目前已确定的少数几个人类长寿基因之一。FOXO转录因子调节与衰老相关的途径并影响寿命,但其具体作用靶点仍待深入探索。对此,团队首先查明,寿命调节因子FOXO在不同模式动物间的二级结构具有较高保守性,这为利用家蚕筛选FOXO靶基因提供了依据。
团队利用线虫高效干涉平台,对家蚕中FOXO的42个候选靶基因在线虫中的同源基因进行干涉实验,发现其中7个基因表达下调后线虫寿命显著缩短,3个基因表达下调后线虫寿命显著延长。其中,线虫中OSER1同源基因表达降低后,寿命缩短幅度最大。
“我们将线虫、家蚕、果蝇、斑马鱼、非洲爪蟾、小鼠、恒河猴与人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均存在OSER1的直系同源基因。”论文第一作者、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宋江波介绍,进一步研究显示,在家蚕、线虫和果蝇中,提高OSER1表达后,3个物种的寿命均显著延长。
为了阐释OSER1调节长寿的作用机制,团队在家蚕、线虫和果蝇中进行了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结果共同表明,OSER1是FOXO的直接靶基因,能响应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并通过提升机体氧化应激防御力而延长寿命。
“我们对人类受试者的研究结果也支持OSER1影响人类寿命的观点。”代方银介绍,团队研究发现,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与年轻对照组相比,检测到OSER1基因中存在49个常见单核苷酸变异,其中7个与长寿显著相关。
代方银说,本研究联合使用家蚕和其他经典模式生物,共同鉴定了OSER1这一物种间保守的寿命调节因子,了解到OSER1在生物体和细胞水平上对氧化应激提供强力保护,从而延长生物体寿命。
论文评审专家表示,该研究发现了FOXO的一个新的靶基因,且生物学功能研究强力证明其具有物种间共通性,这将促进对FOXO调控寿命途径的进一步研究。
据了解,代方银团队长期致力于家蚕的研究。此次跨界研究发现调控寿命的新基因,不仅拓展了家蚕作为研究衰老和寿命实验生物的应用范围,也标志着在推进家蚕模式化进程中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1/c14739-40317745.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1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张梦然)德国“3D物质定制”卓越集群、马克斯普朗克医学研究所、海德堡大学有机体研究中心和分子生物学中心合作,开发出一种新的分子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利用特定折叠的DNA制成的微珠,在组织结构内释放生长因子或其他信号分子,从而精确影响类器官的发育。利用这一技术可培育出更复杂的类器官,更好地模仿人体组织,呈现更真实的细胞组合。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类器官是由干细胞衍生的微型器官状组织结构,可用于基础研究,获得有关人类发育的新见解或研究疾病的发展。在此之前,科学家无法从内部控制这些组织结构的生长,而新的分子工程技术可精准确定在生长组织中何时何地释放关键发育信号。
此次,团队构建了微型DNA珠子,其可“装载”蛋白质或其他分子。这些微珠被注入类器官中,用紫外线照射时可释放其装载物,从而可在发育组织中的任何时间和位置释放生长因子或其他信号分子。
团队将装载有Wnt信号分子的微珠精确插入日本稻鱼青鳉的视网膜类器官中进行了测试。这是人们首次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的外层)在神经视网膜组织附近形成。
以前,将Wnt添加到培养基中会诱导色素细胞,但会抑制神经视网膜的发育。通过局部释放信号分子,团队实现了更真实的细胞类型混合,这种混合比传统的细胞培养更接近于鱼眼的天然细胞组成。
DNA微珠能够灵活地在多种培养组织中运输不同的信号分子,为设计更复杂的类器官开辟了新途径。未来类器官模型可加速人们对多种疾病的模拟研究,进而带来疗效更好的药物或治疗方式。
类器官是一种和对应器官有类似空间组织及部分类似功能的干细胞群。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类器官同时也是良好的前沿研究平台。此次,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微型DNA珠子,携带蛋白质或相关信号分子。微珠进入类器官后,可在诱导下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释放这些装载物,在调控之下,类器官模型能呈现出更真实的细胞组合。更复杂、模拟度更高的类器官,对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和精准医疗、再生医疗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1/c14739-4031774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北京青年报
做优医保“微实事”,以民生“温度”标注群众幸福“刻度”。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积极推进12项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在新生儿落地即参保、医保个人账户共济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之所以把这些工作称之为医保“微实事”,主要因为有很多事看起来似乎很微小。比如新生儿从“落户才参保”变成“落地即参保”,在参保时间上或许只相差几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从“个人独享”变为“家人共享”,也只是在家庭内部进行账户资金分配,没有额外增加资金;多个省份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惠及的更多是特定群体,等等。
回顾这几年医疗保障方面办成的一些事,都可以称为“微实事”。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度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中明确,职工医保家庭共济办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办理、五种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医疗费用报销结算等,都是今年新一批医保实事。这些事和医保制度改革、医保福利增进等相比,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桩桩件件都是直击民众的大事。
比如,新生儿出生后头几天的风险最高,医疗花费也最大,别看“落户才参保”与“落地即参保”的时间差很小,但这正好涵盖了新生儿诊疗的关键期。又如,异地就医办理只是让办理手续的过程更加方便快捷,不涉及具体的报销比例与项目,但这能够避免因办理不及时导致个人医疗负担加重。此外,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报销,则可让一些不孕不育家庭尽快拥有孩子,对于这些家庭而言这堪称是头等大事。
只需观察身边与医保有关的一些变化就不难发现,类似的医保“微实事”还有很多。比如,基本医保参保率只需提高一个百分比,就会有千万级别的人口被纳入保障范围;医保目录多纳入一种救命药,就能迅速化解一大批患者的燃眉之急;“灵魂砍价”多“砍”一个回合,或许可为一些患者家庭节省一大笔费用;报销比例多提升一点,很多人将因此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医保部门办事快一天、关心进一步,都可能对民众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民生无小事,医疗保障涉及健康与生命,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不因事小而不为,才能聚水成涓、汇涓成海,在医保“微实事”里展现民生大实惠,给予民众更贴心的服务、更全面的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58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2 北京青年报
近日,由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起草的《关于优化医疗广告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已经完成,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知》中拟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分别组织实施医疗广告、中医医疗广告审查告知承诺制,实现全流程网上申请,压缩审查时限和申请成本;同时明确了医疗机构信息公开与商业广告的界限。
据了解,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广告管理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获取就诊服务信息的需求,促进本市医疗与广告行业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通知》拟从五大方面对医疗广告管理作出优化。
《通知》首先明确了医疗机构信息公开与商业广告的界限。医疗机构按照《电子商务法》《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规定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以保障公众知情权、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为目的,主动、真实、准确地公开机构基本概况、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学科、医务人员信息、诊疗服务、服务流程、环境导引、志愿者招募等信息的行为,一般不视为商业广告活动。
本市还将实行医疗广告审查告知承诺制。《通知》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分别组织实施医疗广告、中医医疗广告审查告知承诺制,实现全流程网上申请,压缩审查时限和申请成本。
强化跨部门综合治理也写进了《通知》中,要求各级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有序衔接、密切配合,建立违法线索会商研判机制,及时流转审查信息作为执法依据,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各级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行业源头治理,重点针对投放医疗广告问题较多的医疗机构开展行政指导与监督。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各类媒体平台医疗广告监管,确保违法问题及时处置,并将违法线索及处置结果通报同级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
本市还将对医疗广告实施分级分类与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医疗广告分级分类监测监管机制,试点施行监测线索重点平台企业自行快速处置措施。在符合《广告法》《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对医疗广告内容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同时,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研究制定医疗技术等广告发布黑名单,作为包容审慎监管的依据。
《通知》还明确了柔性执法与严厉打击的重点范围。要求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教育引导医疗机构及广告经营主体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主动纠错,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同时,将各级监督执法重点聚焦于打击不良导向、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制造健康与容貌焦虑、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行为,加大警示曝光力度,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环境。
《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9月9日至9月19日。市民和企业可通过市市场监管局官网或登录北京市人民政府网,在“政民互动”板块下的“政策性文件意见征集”专栏中提出意见。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912/c14739-40318598.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0 健康报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大约27.2%的自杀死亡发生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研究指出,与其他任何年龄组人群相比,老年人有着更多的自杀企图,这反映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普遍性。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切实提升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不足1/3
“小林啊,你再来看一下爷爷吧,爷爷明天就要走了,你对爷爷一直很好,爷爷想你了。”今年4月,一则老人去世前“隔空”呼唤孙女回来相见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媒体报道,老人今年88岁,家住云南省昭通市的大山深处,老人说的“明天就要走了”是将选择自杀。最终,在呼唤家人的当晚,老人在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中孤独离世。老人的儿子赵先生表示,父亲“没有任何病”,但经常表达“心里总不舒服”。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3%的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孤独,而其中有54%的人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会感到孤单、遗憾;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超过25%的人因为身体或其他各种原因,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我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30.3%,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仅为26.8%,整体来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率不足1/3。
在距离云南省昭通市2000公里的浙江省湖州市,陈浙丽每个月也会遇到不少有自杀倾向的老年患者。作为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陈浙丽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专业为深陷心理健康“泥沼”的老年人带来希望。
“抑郁症、焦虑症以及认知障碍等疾病,正悄然侵蚀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些疾病不但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陈浙丽告诉记者,孤独、身体健康问题、亲友离世以及社交环境变化,都是导致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抑郁症让老人失去生活的色彩,焦虑症则让他们终日不安,而阿尔兹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更会让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数据显示,大约14%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会出现精神障碍。专家表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身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早期生活经历和衰老等相关特定压力来源的累积影响。“步入老年后,往往疾病、留守孤独、丧偶空巢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生理上的变化,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轻生念头。”陈浙丽说。
及时识别和治疗是关键
“无论从个人角度来讲,还是从家庭、社会角度来讲,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韩布新通过媒体呼吁,心理健康是一个抓手,这个抓手既负责心身互动,也跟躯体健康互动,更与个人的生命意义、生命状态相关联,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自我接纳、心理平衡、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影响。”韩布新说。
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很多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比较关注,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年轻人患抑郁症后,往往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被发现。而老年人则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随着年纪增长,其认知能力、记忆力下降被认为是正常的,症状比较隐匿,相对难以被发现。”陈浙丽告诉记者,老年抑郁症发作的临床症状通常不太典型,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活动减少、不喜外出等,以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不适的主诉较为多见。
“通常情况下,一旦患者出现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就说明病情较重了,如果能在疾病的轻、中度时进行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治疗效果会更好。因此,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很重要。”陈浙丽呼吁,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老年人及其家属也应关注心理健康,当老人出现疑似心理健康问题时,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多数患者经过规范化用药及治疗,是可以被治愈的。
扎根老年精神科工作了22年的陈浙丽,在临床工作中也感受到了改变。“以前的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部分抑郁症患者甚至已经有明显的自残行为。但随着健康宣教的普及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重视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也更加提前了。”这样的改变让陈浙丽感到欣慰。
德国柏林马普学会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项追踪百余年的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与其感官能力衰退(比如听觉和视力下降等)有直接关系。如果控制好听力和外周感觉能力,则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也会消失。韩布新认为,老年人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互为影响。如果老年人听力不好、视力不佳或患有白内障,应尽快处理,如配助听器、配镜、做手术等,这样会大大提高其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陈浙丽提示,如果老年人心情低落两周以上,吃不好、睡不好,觉得生活没意思,性情大变,不愿结交朋友,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
合力帮老年人驱散“阴霾”
专家指出,当前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心理服务已难以适应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心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老年人及其家属主动认识与接受心理援助的积极性,充分、有效利用基层社区的优势,形成“居家为主、社区为依托、医疗机构作补充、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依托专业机构资源,大力宣传心理咨询服务,实现多方互助共联,为老年人搭建更为便利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不少地方已经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不久前,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几位专业社工精心组织了一场“‘心’赋能——老年人团辅沙龙系列活动”,与现场老人们积极互动,引导其探讨“我与我的未来”,帮助老年人重新发现自我。
据了解,吉阳区以村(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标准,聚焦老年人身心健康,为老年人打造集健康护理、文体娱乐、精神关爱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日间照料中心。正是得益于一系列举措,在距离主城区相对较远的村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在“家门口”便能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
“医院、社区等相关机构需结合自身建设情况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成都医学院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黄婷在其研究中指出,服务机构应根据养老模式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建立相应的服务模式。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可通过设立专门的老年心理咨询场所提供服务;对于选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则可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社区心理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置相应的专职或兼职的专业工作人员;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开展入户心理健康服务等。
今年8月初,湖南省汝城县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汝城县精神病医院)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走进该县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五进”行动,引导老年人正确挖掘自身价值。不仅如此,该中心还通过开展送医送药活动、组织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联合开展趣味娱乐活动、进行精准干预治疗等,持续开展多种多样的关心关爱老年人“五进”服务活动,提升全县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陈浙丽所在的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组建了一支“红心卫夕阳医心护健康”的党员服务队。这支队伍由医院的党员医护人员组成,他们深入社区、养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认知筛查、用药指导等志愿服务,赢得了当地老年人及其家属的赞誉。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publicHealth/2024/0910/497512.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1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李季 通讯员 马昕茹)近日,记者从河南省医院协会基层卫生分会主办的2024年度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暨全省基层卫生健康相关政策培训班上获悉,河南省将加快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步伐,10月底前,对今年入选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项目单位进行复核验收,确定建设合格名单,并对排名前10位、后10位的项目建设单位分别给予20%的绩效奖罚。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2023年印发的《河南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该省每个县(市、区)选择不超过3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省财政给予每家通过验收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500万元奖励性补助。经县级自评申报、市级审核把关、省级建设条件现场核查和竞争性评审等环节,今年6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100家入围卫生院名单。
培训会上,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分析通报了2024年全省基层卫生健康重点工作进展、2023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等情况,并就下阶段工作重点进行部署。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11/497555.html
返回目录>>
2024-09-11 健康报
本报讯(通讯员 唐佳妮 记者 郑纯胜)浙江省生命健康科学联盟近日成立。该联盟40家浙江省内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转化服务机构和医药器械企业,将秉持“公正公平、共商共建、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打通基础—临床—转化关键路径,推动医研企抱团创新。
据介绍,浙江省生命健康科学联盟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指导,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发起,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担任第一届联盟轮值主席。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联盟成员之间不分大小、互相赋能,科研机构助力医院创新,服务机构助推转化质效,医院平台加速科研机构成果的验证和推广。该联盟将进一步实现医产学研协同融合,推动跨学科、跨机构、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促进医工信交叉,并助推创新产品在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形成补位发展模式。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911/49755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