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725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7-25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36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 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
高层动向
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研讨会在京召开
疾控动态
北京市举办2024年临床医生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培训班
三年集中发力 全民健康提“素”
科研动向
大脑里的这个基因调控着你的食欲?!
Adv Sci:SH2B1基因在食欲控制与能量平衡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
苏大研究发现,久坐折寿,而喝咖啡可为久坐者“续命”
《JAMA·精神病学》:超百万人分析,童年时期搬家2次以上与成年后抑郁风险升高61%有关
Nat Commun:IFN γ- IL-12轴可调节肝脏细胞间串扰,
并作为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的潜在治疗靶点
舆情信息
警惕!有人过量注射已入院
女子洗澡后对着空调睡觉醒来面瘫了
大暑养生:运动忌过汗、饮食忌贪凉
更低廉、更高效!悉尼大学通过CRISPR技术解锁蛇咬伤解药
联合国机构报告:每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艾滋病,全球抗艾到了“十字路口”
世卫组织:加沙地带传染病暴发可能性令人极度担忧
全周期保障,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阳性怎么办(服务窗·体检报告怎么看)
为什么被蚊子咬后会越抓越痒?
“老幼共养”服务是一种有益探索
为“假期向学生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点赞
产前健康饮食或降低儿童自闭症风险
两种蛋白质可能导致中风复发
“一滴血”预测六十多种疾病风险
2024-07-24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药监局今天发布通告,通告称:在2023年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工作中,经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单位检验,产品标签标示为广州普伽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AMKUS上官氏熊果苷光感亮肤安瓶面膜等36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见链接)。其中,广州普伽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出样品真实性异议申请,经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被抽检不符合规定的产品确为上述生产企业注册或生产。上述企业提供虚假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的行为属于《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将依法从重从严处罚。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化妆品抽样检验管理办法》,国家药监局要求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上述不符合规定化妆品涉及的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等依法立案调查,责令相关企业立即依法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开展自查整改。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相关化妆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上述化妆品,依法调查其进货查验记录等情况,对违法产品进行追根溯源;发现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jhprzhgzK
返回目录>>
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4-07-24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7月17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外事处组织召开了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WHOCC)研讨会。中心现任WHOCC负责人和有关单位代表约30人参会。
会上,辐射安全、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热带病等领域的WHOCC负责人或专家分别介绍了各WHOCC近几年的发展成就,以WHOCC发挥其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主线,从战略规划、项目活动实施到区域甚至全球影响力等角度分享了WHOCC的实操经验,包括合理统筹资源,加强国内和国际卫生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积极参与全球热点和跨学科问题的讨论,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等,以促进国家和全球合作战略的实施。
慢病中心段蕾蕾研究员分享了新挂牌的WHO伤害预防控制合作中心的申请历程和体会,强调了WHOCC核心专家的关键作用。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还介绍了申请新的WHOCC的思路和筹备进展。
会议特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教授分享了WHO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食品安全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制定的工作经验,以中国团队的技术威望赢得中国专家在国际组织专业委员会的长期话语权。
之后,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更好发挥WHOCC技术卓越中心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包括在当前全球卫生治理环境下如何围绕WHOCC既定职责创新工作思路,扩展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的模式,共享合作资源的渠道,以及如何加强全球卫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中心的国际化进程等。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7/t20240724_286809.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4 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相关规定和《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的相关要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戒烟干预技术,进一步提高北京市临床医生为吸烟患者提供戒烟服务的能力,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健教所”)于2024年7月18-19日举办了临床医生戒烟干预技术培训班,全市16个区的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戒烟负责人及辖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共计140余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由市疾控中心健教所副所长曹远主持。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公室主任肖琳研究员从烟草使用的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MPOWER六大控烟策略以及我国现阶段的控烟策略和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控烟形势及进展。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市疾控中心健教所刘秀荣主任医师从北京市戒烟服务体系的内容、几种服务的主要作用、发展情况等方面对北京市的戒烟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强调了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培训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梁立荣研究员对吸烟的危害与戒烟的益处进行了详细阐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褚水莲助理研究员、市疾控中心健教所曹远副所长、北京健康教育协会控烟专委会杨焱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王莹莹主任医师进一步就戒烟技术理论进行了展开讲述,内容涵盖了临床戒烟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简短戒烟干预技术、社区戒烟工作要点、中医戒烟技术应用现况等。最后,市疾控中心健教所钱运梁副主任医师、曹远副所长、董佳鑫分别对北京市社区戒烟服务推广工作方案、评估内容、平台实际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另外,培训会现场还分成4个小组进行了简短戒烟干预技术演练以及针灸戒烟实践操作观摩活动。
为扩大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培训的覆盖面,本次培训还开启了线上直播通道。据统计,2078名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通过线上方式参加本次培训。此次培训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入普及和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技术,通过培训和考核,学员们更熟练的掌握了简短戒烟干预技术在日常诊疗中的应用,为提高我市临床医生的戒烟服务提供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9794.s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4 浙江省疾控中心健教所
2024年7月23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北京举办2024年健康素养提升主题活动。本次活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心俞敏副主任、健康教育所全体业务人员,全省各地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在线收看活动直播全过程。活动由央视著名主持人鞠萍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李斌副主任出席活动并讲话。
活动由启动“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大讲堂”开始,国内多位健康教育专家与领导进行了主旨发言,对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政策指导、卫生健康专业人员在健康素养提升工作如何发挥作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如何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等分别进行阐述。其后,活动邀请了健康县区建设代表、健康教育工作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健康达人代表,中小学校代表,社区工作者代表等多位嘉宾上台发言;我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胡碧华在现场作了健康县区建设的经验分享。此外,现场还开展健康科普专家大讲堂的第一期活动,2位受邀的健康科普专家进行现场讲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明确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监测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达到29.70%。为进一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加全面系统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教育引导居民个人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日前联合印发《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
近年来,在推进健康浙江建设、构建健康中国省域与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宏伟蓝图中,浙江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将其作为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的重要抓手,以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为核心,建立起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健康影响评价实现市县全覆盖,健康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覆盖率达到较高水平,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库建设,每年组织各级健康科普专家开展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文化礼堂等“五进”活动,开展“数字医生”科普等创新模式,不仅拓宽了健康知识的传播路径,还实现了健康素养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全覆盖。2023年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1.54%,比上一年提高3.18%。接下来,我省将围绕行动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积极打造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和“浙里健康”科普品牌活动,不断提高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jkjy/ywdt/202407/t20240724_19476.shtml
返回目录>>
Adv Sci:SH2B1基因在食欲控制与能量平衡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
2024-07-24 生物谷原创
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肥胖基因影响大脑功能背后的分子机制。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由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诸多其他因素共同引起。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寻找充足的食物以维系生存与发展曾是一项艰巨任务,而今,对多数人而言,这似乎仅需轻启冰箱门那般简易。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dvanced Science上题为“SH2B1 Defends Against Energy Imbalance,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 via a 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us→Dorsal Raphe Nucleus Neurocircuit”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肥胖相关基因影响大脑功能的分子机制,为理解肥胖成因开辟了新视角。
研究团队指出,SH2B1基因在调控饮食摄入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该基因的变异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脂肪性肝脏疾病(旧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功能障碍紧密相连。SH2B1基因精细调控着人体的食欲与能量消耗,肥胖的发生源自两大对立过程的失衡:过量饮食与能量消耗不足。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定位了SH2B1基因在大脑中的活动区域——下丘脑室旁核(PVH)。PVH作为大脑的中枢之一,主要负责血压与体液平衡的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表达SH2B1的神经元构成了一条神经环路,与脑干中的背侧中缝核(DRN)相互作用。DRN区域与能量平衡、体重控制及情绪驱动的行为息息相关。刺激这条特定的神经环路能有效抑制小鼠的饥饿感,反之,抑制PVH中SH2B1表达的神经元则会导致肥胖。
此外,研究还阐明了SH2B1如何通过加强BDNF/TrkB信号传导帮助维持体重稳定。BDNF/TrkB信号在发育期促进大脑成长,成年后则维护大脑健康。一旦该信号出现故障,就会出现肥胖及代谢性相关疾病。研究者Rui提出,有理论认为,与体重增加相关的炎症可能间接干扰这一信号通路,削弱了停止进食的生理信号。鉴于SH2B1在从昆虫至人类的广泛物种中高度保守,它如同“通用货币”,在细胞信号增强、瘦素与胰岛素分泌促进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对食欲及新陈代谢的调控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未发现增强SH2B蛋白活性的副作用,这与某些流行药物如索马鲁肽(Ozempic)和Mounjaro(替西帕肽降糖版)激活GLP-1受体的方式有所不同。若能找到方法增强SH2B的活性,或将为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总而言之,本研究揭示了一个此前未被认知的PVH-SH2B1→DRN神经环路,其中SH2B1通过强化BDNF/TrkB信号传导,构筑起一道抵御肥胖的防线,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依据与潜在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aa08350808e.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4 医诺维
研究结果表明,喝咖啡或能降低一天久坐的危害,久坐行为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独立相关,相比之下,咖啡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独立相关
近日,苏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BMC Public Health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Association of daily sitting time and coffee consumption with the risk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每天喝咖啡,或降低久坐增加的死亡风险。与每天久坐低于4小时相比,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死亡风险增加46%,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79%。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咖啡摄入量最高的人死亡风险降低33%,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54%。
联合分析发现,与每天久坐低于6小时且喝咖啡的人相比,久坐超过6小时不喝咖啡的人,死亡风险增加58%。久坐与死亡率增加之间的关联,只存在于不喝咖啡的人中,而在喝咖啡的人中则没有观察到。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队列(NHANES)中10639名参与者,通过饮食问卷收集了参与者的咖啡摄入量,参与者自我报告了每天久坐时间,分析了久坐时间和咖啡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的联系。
久坐时间分为:0-4小时、4-6小时、6-8小时、超过8小时,咖啡摄入量包括:不喝、0.23-326克/天、326-540克/天。
在所有参与者中,48%的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6小时,23%的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6小时且不喝咖啡。
在长达13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945人死亡,其中28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与每天久坐低于4小时相比,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死亡风险增加46%,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79%。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咖啡摄入量最高的人死亡风险降低33%,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54%。
联合久坐与咖啡分析发现,与每天久坐低于6小时且喝咖啡的人相比,久坐超过6小时不喝咖啡的人,死亡风险增加58%。
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与之类似,与每天久坐低于6小时且喝咖啡的人相比,久坐超过6小时不喝咖啡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110%。
值得注意的是,久坐与死亡率增加之间的关联,只存在于不喝咖啡的人中,而在喝咖啡的人中则没有观察到。对于不喝咖啡的人来说,久坐时间与全因死亡率升高相关,而对于咖啡摄入量最高的人来说,久坐时间与全因死亡率无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对于年龄超过65岁、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要高得多,增加69%。
综上,结果表明,喝咖啡或能降低一天久坐的危害,久坐行为与较高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独立相关,相比之下,咖啡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独立相关。联合分析表明,久坐与死亡率增加之间的关联,只存在于不喝咖啡的人中。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322835e063a.html
返回目录>>
《JAMA·精神病学》:超百万人分析,童年时期搬家2次以上与成年后抑郁风险升高61%有关
2024-07-24 奇点糕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生活在收入较低社区的儿童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并且无论社区收入状况如何变化,童年时期的搬家经历都与成年后抑郁症发生率增加有关。
全球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负担。精神疾病的病因复杂且多面,包括生物、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命早期生活经历与成年的心理健康有关。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评估了童年时期社区收入变化和居住地搬迁是否与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有关。
这项超大型队列包括居住在丹麦的百万人口。分析结果发现,童年时期生活在贫困社区的人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IRR,1.10),经过混杂因素调整后,收入贫困综合指标每增加1个标准差,与抑郁症发病率增加2%有关。
居住地搬迁也会影响成年患抑郁症风险。与不搬家相比,童年时期有搬家经历的人,无论社区收入状况如何,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明显更高,搬家2次或以上与风险增加61%有关。
研究采用了两种纵向研究设计方法:暴露组和生命历程。暴露组定义为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暴露的总和,包括身体暴露(如空气污染或绿地)和社会暴露。本次研究的重点是社会暴露组,即从出生开始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影响健康的累积社会暴露。社会暴露包括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特征,社区内的社会互动也是社会暴露组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通过丹麦民事登记系统识别了所有在1982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在丹麦出生且童年时期居住在丹麦的人口。从精神病学中央研究登记处确定抑郁症患者。研究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出生时的父母年龄等,记录10-15岁期间居住地变动次数。
共计1096916人纳入分析,其中女性占比为48.6%,随访期间有35098人(女性占比76.6%)被诊断患有抑郁症。
调整个人层面的抑郁症风险因素后,父母收入较低、就业状况不佳和教育水平较低与成年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显著相关。出生时父母年龄较小也与成年抑郁症发病率增加有关。
收入剥夺指数是用于衡量某个地区或社区内收入贫困程度的综合指标。成长过程中任何年龄段的社区收入剥夺指数越高,抑郁风险就越高,儿童时期社区收入剥夺指数与抑郁风险IRR为1.10,调整个体层面协变量后IRR为1.02,即收入剥夺暴露每增加1个标准差与抑郁症发病率增加2%有关。
将收入剥夺指数按照五分位数细分(Q1-Q5),经过全面调整后,出生在收入剥夺指数较低社区(Q1),但是15岁时在收入剥夺指数较高社区(Q5),IRR为1.18。相反,如果出生在Q5社区,15岁时在Q1社区,IRR为1.13。
对于搬家次数来说,进行个人层面协变量调整后,10-15岁期间搬家1次的孩子比没搬过家的孩子成年后抑郁症发病率升高40%(IRR,1.40),搬家2次或以上与抑郁症发病率增加61%有关(IRR,1.61)。
这是丹麦首项研究儿童时期社区收入与成年抑郁症发病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生活在收入较低社区的儿童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并且无论社区收入状况如何变化,童年时期的搬家经历都与成年后抑郁症发生率增加有关。
研究人员认为,童年时期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是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之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4a67835810e2.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IFN γ- IL-12轴可调节肝脏细胞间串扰,
2024-07-24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结果确定了ifn - γ- il - 12轴在调节肥胖介导的胰岛素抵抗、炎症和脂肪肝进展为MASH中的关键作用,为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MASLD)包括脂肪肝,其中脂质沉积占患者体重的5 ~ 10%以上,以及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MASH),伴有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肝硬化。代谢性肝病是一种新兴的健康问题,影响着美国四分之一的成年人、30%的60岁以上人群和75%的肥胖人群。肥胖是导致MASLD的主要原因,其特点是慢性低度炎症,巨噬细胞浸润代谢器官,促炎细胞因子升高,可能参与代谢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干扰素(ifn)是调节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复杂信号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应对感染、癌症监测和代谢紊乱方面具有重要功能。IFNγ (IFNγ)是II型干扰素家族中唯一通过由IFNγ r1和IFNγ r2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受体进行信号传导的成员。
作为巨噬细胞功能的主要调节剂,IFNγ促进强M1巨噬细胞反应,该反应与肥胖中巨噬细胞向代谢器官募集相关。之前已报道过,肥胖个体和肥胖动物的IFNγ水平升高,IFNγ水平降低与胰岛素作用和葡萄糖代谢改善有关。虽然IFNγ已被证明影响脂肪细胞的胰岛素信号传导和脂质代谢,但IFNγ对肝脏代谢的影响尚不清楚。
促炎细胞因子IL-12由p35和p40亚基组成,IL-12主要由抗原呈递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分泌,刺激Th1细胞和NK细胞的增殖,在桥接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独特的免疫学作用。成人肥胖患者il -12水平升高,IL-12和il12rβ2在MASH肝脏中表达升高,并且MASH患者是IL-12高产生者。
最近的一项横断面研究也发现血清IL-12水平与MASLD30的严重进展密切相关。在胰岛中,IL-12通过激活信号换能器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 4信号,诱导炎症,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和凋亡。虽然系统给药IL-12被证明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并促进肝脏中的脂质沉积,但IL-12的代谢作用此前尚未得到解决。
近日,来自美国麻省大学的研究者们在Nat Commu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FNγ-IL12 axis regulates intercellular crosstalk in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的文章,该研究确定了ifn γ- il - 12轴可调节肝脏细胞间串扰中,并作为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的潜在治疗靶点。
胖是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是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干扰素-γ (IFNγ)是一种在肥胖和调节巨噬细胞功能中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
在这里,研究者使用骨髓细胞中IFNγ信号条件缺失的小鼠来探索巨噬细胞IFNγ信号调节肝脏和MASH中肥胖介导的胰岛素抵抗的假设。研究者发现骨髓细胞中IFNγ信号(Lyz-IFNγR2−/−)缺失的雄性小鼠,尽管患有脂肪肝,但仍能保护其免受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这与肝脏中胰岛素信号的改善有关。
肥胖介导的肝脏炎症也可以通过减少白细胞介素(IL) -12(一种主要由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而减轻,IL-12在体内治疗通过损害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而引起胰岛素抵抗,慢性IL-12治疗可在Lyz IFNγR2−/−小鼠中重建肝脏胰岛素抵抗和炎症。
采用MASH饮食后,Lyz-IFNγR2 - / -小鼠可免于肝纤维化,这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21水平降低有关。对人肝脏样本RNA-seq数据集的分析显示,随着MASH的进展,IFNγR1、IFNγR2、IL-12B、a和FGF21的表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中的IFNγ信号及其IL-12的释放在调节肥胖介导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进展为MASH中的关键作用。在这项工作中,研究者确定了ifn γ- il - 12轴在调节肝脏细胞间串扰中,并作为治疗MASH的潜在治疗靶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确定了ifn - γ- il - 12轴在调节肥胖介导的胰岛素抵抗、炎症和脂肪肝进展为MASH中的关键作用,为治疗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bb4835211af.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3 网易健康
“司美格鲁肽已经到货了,下礼拜打起来。”最近,阿成(化名)在平台网购了司美格鲁肽针剂,准备用于减肥。由于减重版的司美格鲁肽(诺和盈)还没有在中国正式商业上市,他和很多人一样跟风用降糖版的诺和泰替代。
令他没想到的是,没有糖尿病的他,1分钟不到就开出了这种处方药。
01
多平台1分钟开出司美格鲁肽
“运动无效,又实在控制不住饮食,我得上点科技了!”
BMI指数超过32的阿成这几年一直被肥胖问题困扰,经过几个月暴汗骑自行车上下班后,他的体重依旧纹丝不动,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药物瘦身。
他说,自己关注司美格鲁肽已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前不久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国内获批后,更让他下定决心借助科技瘦身。
“但是现在减肥版的还买不到,我看网上很多人都说用诺和泰是一样的,所以就下单试试。”
阿成说,自己并非2型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很难开出处方,于是网购就成为了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点两下就下单开好了,没有询问过病史。”阿成如此描述购药经过。从问诊到开方,只用了不到1分钟,他就买到了一盒诺和泰。
中新健康在多个购药平台测试亦证实了这点。
有一些购药平台上可直接勾选2型糖尿病病史,随后患者进入问诊阶段,医生只是简单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或不良反应史、禁忌症,以及让患者选择过往用药剂量,就可以为患者开具处方。
尽管诺和泰在中国获批的治疗领域为2型糖尿病,但是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商品评价中消费者称自己注射该药是为了减肥,并且有人称已经瘦了接近10斤。
02
过量注射,有人已进医院
药物“可及性”增加的同时,用药安全隐忧显现。
由于很多人是自行网购回家注射,没有医生的监督指导,一些人开始出现过量注射、滥用的问题。
“在急诊打针……我现在盖了三床被子,全身很怕冷,晕了5个多小时,终于吐出来了。”最近有网友在网上晒出视频,称自己因为使用司美格鲁肽减肥,打针打进了医院。把这位网友送进医院的原因就是过量注射。诺和泰的起始注射剂量为0.25mg,每周一次,而该网友一次打针就给自己注射了1mg,是推荐剂量的整整四倍。
当然,这不是个例。有媒体报道,因为缺乏专业指导,有患者一次打进2.4mg药物,直接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没有注射过还是有点担心的,肯定不敢过量注射,而且第一次注射以后也会关注有没有不良反应。”阿成也对中新健康表示了自己的顾虑。
作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原研企业,诺和诺德方面近日在接受中新健康采访时表示,处方药的用法用量经过了严谨而科学的论证和试验过程,应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并通过正规授权渠道购药,以确保用药的有效和安全性。任何和疾病治疗相关的问题,请务必听从和按照医生的建议。
另一方面,诺和泰代替诺和盈也并不可取。
诺和诺德方面称,含有司美格鲁肽成分的两款注射药物诺和泰、诺和盈均为处方药,这两种药物分别用于治疗两种疾病,不可互相替代。
“从原则上来说,虽然同样是司美格鲁肽,减肥版和降糖版的两个药物是不可互换的,因为这两者获批的适应症不同。”
副主任药师、中国科普作协医学专委会青年学组副组长李津近日也撰文提示,两个版本的司美格鲁肽用药剂量、用药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还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降糖版的司美格鲁肽被滥用于减肥的情况,这样也会抢占医疗资源,造成药物供应的失衡。
李津还强调,司美格鲁肽减肥,也绝不仅仅是单靠药物就可以做到的。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虽然显示它的减肥效果可观,但也均是建立在参与者做好饮食控制、加强运动锻炼的生活干预基础上的。
有了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药物才能够起到更好的减重作用,也能够更好地保证药物的安全性以及维持好长期的减重效果,还能够减少出现体重减低过快带来的皮肤松弛风险。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PCJL060550B6IS.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3 网易健康
又是一年高温季,天气炎热难耐。舟山市民王女士对着空调睡了一觉,醒来后就出现了“面瘫”的情况。
近日,瑞金医院舟山分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阮铭坐诊期间迎来了一位脸部僵硬、口眼歪斜的患者。王女士,今年29岁,因天气炎热,从室外回家后洗完澡头发都没吹干,就坐在桌前,对着空调吹冷风。不知不觉,睡着了。等睡醒发现自己脸部僵硬、口眼歪斜,讲话也不利索了。
因王女士发病属于急性期,医生通过中医调理加针灸、拔罐,再配上西医药物(糖皮质激素)综合治疗下,王女士脸部僵硬状态明显好转,原先说话都不利索的情况也已经得到缓解。后期继续配合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拔罐,王女士的情况会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
提醒广大市民,夏季不要贪凉,使用空调时应避免冷风直吹,并且保持室内外温差在7℃以下。特别要注意保护颈部,以耳部后边为主,尽量避免空调或者电风扇对着面部或者颈部直接吹,避免让寒气直接进入我们的身体。市民如果得了面瘫也不用慌张,只要及早到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一般都可以痊愈。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7PIHSRE051492T3.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3 网易健康
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是一年中阳气最为鼎盛且将由阳转阴的时节。此时,天气非常炎热,空气水分蒸发较多,呈现湿热的气候特点。中医学讲究天人相应,而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应夏,脾应长夏”,心本属火,脾本属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刘静、副主任医师逯金金认为,大暑养生应以调养心脾为主。
夜卧早起,调养心神
刘静认为,夏季三个月,人们应该做到“夜卧早起、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否则可能引发或加重心脏疾病。“夜卧早起”是指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应顺应天时,适当延后入睡时间(夜晚11点至凌晨1点之前入睡),并适当早起(早晨5点至7点起床),午间可小憩以弥补夜间睡眠不足。
“由于心主神明,夏季暑气通于心,大暑阳气最盛之时,两阳相加,心火更加亢奋,容易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等心系症状。”逯金金表示,该时节应宁心静气、避免暴怒,可以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来调养心神。
此外,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李金辉建议,日常可闭目养神,闭上双眼排除外界对自己的干扰,有助于解除疲惫;睡眠养神,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减少身体负荷,积蓄精力,恢复体质,老年人一天睡6-8小时,就可以保证一天的正常活动,达到养神目的;娱乐养神,发展个人兴趣,多与人交流,比如可以下棋、钓鱼、跳舞等,调动某些不常运作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工作,充分调节各路神经的积极性,达到养神目的。
运动忌过汗,冬病夏治正当时
尽管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也应有适当的户外运动。刘静建议,可以选择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游泳等运动,但要注意以适度出汗为宜,切忌过汗,因为出汗过多,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治疗手段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心脏疾病冬季发病为高峰,夏季为低谷。“大暑时节,阳气最盛,正是培扶阳气以抵御冬天寒气的最好时机。”逯金金指出,平时有畏寒怕冷、盗汗自汗、易感冒、动则气喘、腰膝冷痛的心阳虚患者,建议趁夏季阳气旺盛时采用内服药物或穴位敷贴(即“三伏贴”)、针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扶助阳气、驱散邪气。
饮食上,由于大暑湿热较重,不少人贪凉饮冷,容易伤脾成湿热之证,常常表现为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刘静提醒,可适当吃些具有健脾作用的中药(如茯苓、陈皮、山楂、白术等)和食物(羊肉、小米、山药、绿豆等),如果出现便溏、舌苔厚腻、身困重等湿气较重的表现,则可用佩兰、荷叶、竹叶、薏苡仁等代茶饮或煮粥喝。
李金辉则建议人们饮用生脉饮、竹叶麦冬莲心茶。生脉饮即党参、麦冬、五味子三味适量代茶饮,可以益气复脉,养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脉微自汗者,暑热耗伤气阴,自汗、神疲乏力、咽干口渴者亦可,尤宜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属气阴两虚者;竹叶麦冬莲心茶即竹叶、麦冬、莲子心三味适量代茶饮,可清心泻火,除烦安神,适用于夏季上火,心烦、失眠、尿赤者。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J7Q754J70038804V.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4 环球网
暑期的到来令许多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们终于有时间到乡间去露营、徒步、撒欢儿,然而,这使他们因遭受野生动物侵害而受伤的几率随之增加,其中蛇咬伤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如救治不及时,极可能致死或受到严重伤害。
近日,悉尼大学和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学院的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一种常用的血液稀释剂——肝素,可以作为眼镜蛇毒素的解药。这种价格低廉、随处可见的基本药物,有望减轻蛇咬伤在全球范围内给人类带来的致死及严重伤害风险,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和贫困的地区。
这项研究已经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根据相关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数千人因眼镜蛇咬伤致死,另有约十万人因毒素引起的身体组织和细胞坏死而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截肢。而目前的抗蛇毒血清治疗价格昂贵,并且不能有效治疗咬伤部位的组织坏死。“我们的发现不仅可以大幅减少眼镜蛇咬伤引起的坏死,还可能减缓毒素的扩散,从而提高生存率,”来自悉尼大学查尔斯·帕金斯中心和科学学院的共同作者格雷格·尼利(Greg Neely)教授说。
研究团队使用CRISPR技术找出了眼镜蛇毒素需要的、导致咬伤周围组织坏死的人类基因。毒素所需的目标之一是生成相关分子肝素硫酸酯和肝素所需的酶,这些分子由许多人体和动物细胞产生。肝素硫酸酯存在于细胞表面,而肝素则在免疫反应中释放,它们的相似结构使毒素能够结合两者。团队利用这一知识制作了一种可以阻止人类和小鼠细胞坏死的解药,与当前所使用的抗蛇毒血清不同,这种肝素类药物作为一种“诱饵”解毒剂,通过在咬伤部位布满“诱饵”肝素硫酸盐或相关的肝素类分子,解毒剂可以结合并中和毒液中引起组织损伤的毒素。
悉尼大学的博士生兼第一作者杜天怡表示:“肝素价格低廉、随处可见,并且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基本药物。在成功的人体试验后,它可以被相对快速地被推广,成为治疗眼镜蛇咬伤的廉价、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目前,蛇咬伤仍然是被忽视的热带疾病中最致命的一种,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农村社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蛇咬伤列为解决被忽视的热带疾病计划中的优先事项,并宣布了到2030年将全球蛇咬伤负担减半的目标。
论文的联合作者、利物浦热带医学学院蛇咬伤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尼古拉斯·凯斯威尔(Nicholas Casewell)教授表示:“目前离这个目标达成只剩下5年的时间,而我们的发现令人振奋,希望这一新发现能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蛇咬伤导致的伤亡,特别是在世界上一些最贫困的社区中。“
这一新发现得益于尼利教授团队与凯斯威尔教授团队的通力合作。尼利教授率领的团队在悉尼大学查尔斯·帕金斯中心的约翰和安妮·钟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Dr John and Anne Chong Lab for Functional Genomics)里,使用CRISPR技术来识别毒素在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内使用的基因靶点,并设计阻断这种相互作用的方法,从而保护人们免受因毒素导致的致命危险;凯斯威尔教授领导的利物浦热带医学学院(LSTM)蛇咬伤研究与干预中心则在过去50多年里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活动,以更好地理解蛇毒的生物学特性,并提高热带地区蛇咬伤受害者的抗毒血清治疗效果、安全性和可负担性。该中心拥有一些世界顶尖的蛇咬伤专家,并可访问LSTM的爬行动物馆,这是英国最大且最具多样性的热带毒蛇收藏馆。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jscroPX1C
返回目录>>
联合国机构报告:每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艾滋病,全球抗艾到了“十字路口”
2024-07-24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新闻网23日报道,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2日发布了题为《当务之急:抗艾十字路口》的最新报告。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990万人携带HIV病毒,其中将近1/4,即930万人无法获得必要的救治。时至今日,全球每分钟就会有一人死于艾滋病。根据原计划,全球本应在2025年将新增感染病例控制在37万例以下,而2023年的新增仍然高达130万例,是原定目标的3.5倍多。
报告认为,全球抗艾资金投入的减少是导致抗艾进度滞后的原因之一。2023年全球为艾滋病防治投入的资金约为198亿美元,比2022年下降5%。据了解,不少中低收入国家近年来持续受到债务困扰,已连续多年减少了相关预算。弱势群体的权益不被重视是另一个原因。注射吸毒者、性工作者等是艾滋病的高发群体,但其中很多人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数据显示,该群体的HIV携带者近年占据了新增病例中的55%,比2010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莎朗·李文表示:“这不是医学问题,而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虽然全球抗艾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但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UNAIDS官方网站称,目前全球正在接受治疗的感染者占据病患总数的75%,而2010年这个覆盖率仅为47%;全球艾滋病死亡人数已从2010年的130万人降低至2023年的63万人,死亡率降低了一半多。此外,同时期的全球艾滋病感染率下降了39%,其中非洲国家的降幅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感染率比2010年降低了59%。UNAIDS的报告还显示,近年艾滋病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东欧-中亚以及拉丁美洲三大区域,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也是首次被排除在“疫情重灾区”之外。
报告强调,今年是“决定全球抗艾事业成败的一年”。如各国领导人能在今年调整防疫政策、采取果断措施,那么国际社会仍有可能实现2030年的原定目标。UNAIDS执行主任敦促各国领导人恪守承诺,称他们的努力“能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ji7tocYWN
返回目录>>
2024-07-24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3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由于卫生状况和医疗条件恶劣,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加沙地带蔓延风险加剧,并且有可能外溢到更广泛地域。加沙地带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令人“极度担忧”。
世卫组织表示,研究人员近期在加沙地带采集的6份污水样本中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舆论关注。目前暂未在加沙地带发现脊髓灰质炎确诊病例。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人员定于25日抵达加沙地带,将通过检测加沙居民粪便样本等途径评估病毒传播风险。这一评估有望在本周完成,届时卫生官员将据此发布相关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启动大规模疫苗接种和使用何种疫苗。
世卫组织称,加沙地带缺水、卫生条件恶劣,加之人们难以获得医疗服务,如果传染病蔓延,可能出现大量因不同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病例,甚至可能超过因受伤而死亡的人数,届时情况将非常糟糕。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烧、头痛、肌肉疼痛、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瘫痪或死亡。脊髓灰质炎目前还没有治愈方法,接种疫苗是预防这一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ji3zCYshR
返回目录>>
2024-07-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我国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持续上升。截至2023年底,我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9亿人,同比增加300.41万人。2023年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069.10亿元,为2013年的3.78倍。其中,参保女职工人均获得生育津贴2.4万元。
目前,生育保险涵盖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等各个环节,可为育龄女性提供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的全周期保障,托起了育龄女性及其家庭“稳稳的幸福”。
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过程中,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2023年,北京、广西两地率先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了医保。截至5月31日,在此前北京、广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基础上,上海、浙江、江西、山东、青海、新疆等六地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相继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正在提速扩围。近期,国家医保局明确,将继续指导有关省份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和医保支付管理,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今年下半年,地方医保部门推出了多项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举措。7月1日,浙江省将参加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生育保险范围;北京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可参加生育保险;江苏省同步将无痛分娩专用项目“椎管内分娩镇痛”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安徽省明确将于8月1日起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9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少人在体检后,报告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阳性。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检测结果是阳性该怎么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医学部副主任、教授柴宁莉对此进行了解答。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很苛刻的细菌,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柴宁莉说,Hp感染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粪便传播,也即Hp随粪便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后传播。但唾液传播也可能发生,比如不使用公筷聚餐、亲吻小孩嘴唇等。
研究显示,Hp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病因,几乎所有的Hp感染患者均具有慢性活动性胃炎。“发现Hp感染也不必太过紧张,并不是所有Hp感染者都需要治疗的。”柴宁莉说,我国《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对Hp根除指征进行了明确,主要包括:①消化性溃疡;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③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胃次全切除者;④有胃癌家族史;⑥计划长期服用NSAID(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⑦Hp感染相关胃炎;⑧胃增生性息肉;⑨Hp感染相关消化不良等。需要指出的是,根除Hp的获益和风险在不同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感染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治疗。
一部分人在呼气检查数值一直很低,再次检测数值升高,但还是阴性,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柴宁莉说:“目前Hp感染主要通过尿素呼气试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13呼气试验检测。其主要原理是Hp可产生尿素酶,能够分解尿素产生CO2,当患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时,如果胃内有Hp,就可以将其分解,呼出的气体中就含有13C标记的CO2。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是一种定性检测,数值高低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只要看结果是否是阳性。也就是说,Hp检查的结果只能告诉你胃里有没有感染Hp,并不能反映感染的程度。之所以存在数值高低的差异,和同位素剂量、气体收集时间、细菌的活跃程度等因素有关。”
检测结果是阳性一定意味着感染吗?柴宁莉回答:“C13呼气试验是检测Hp的常见手段,其准确性达到95%以上。但也有少数情况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比如重度萎缩性胃炎,可引起胃内胃酸缺乏,导致胃内细菌过度生长,一些不是Hp的细菌也可产生尿素分解酶分解尿素;胃潴留,大量食物在胃内潴留后,大量发酵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这种情况常见于幽门梗阻;服用抑酸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改变胃内酸性环境,抑酸过度会导致其他产尿素酶细菌繁殖,导致出现‘假阳性’结果等。因此,在体检前应做到停用抗生素药物至少4周,停用抑酸剂至少2周。”
“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预防Hp感染。”柴宁莉建议,注重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水杯等个人物品,聚餐时提倡使用公筷或分餐制,注意日常餐具的清洁消毒;改变给孩子口对口喂食的不良喂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或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99.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北京青年报
在炎炎夏日,当你沉浸在梦乡,或在户外享受微风时,总有一些“不速之客”——蚊子,它们似乎对我们的血液情有独钟。
北京主汛期来临,降水量明显增多,加上气温较高,正是北方一年中蚊子繁殖的阶段,我们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多。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预防蚊子送“红包”。
不速之客源自何方
蚊子对潮湿的地方情有独钟,它们的繁殖通常在静止的水中进行,比如池塘、湖泊、积水的容器等。蚊子是典型的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阶段的蚊子被称为孑孓(jié jué),它们在水中度过童年,通过鳃呼吸,并通过成蛹实现羽化成虫。
蚊子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除了极地地区外,几乎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自然界中的蚊子幼虫的适应能力是极强的,它们偏好湿润环境,不“娇气”也不挑食,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就能成为它们享用的美食。
此外,蚊虫孳生地还包括河道、工地、闲置地、下水管井、楼房屋顶、露天游泳池、室外闲置的各类积水容器等,以及地下车库集水井、储水池、花盆托盘、水生植物等室内孳生地。
因此,我们家里的植物托盘,甚至是你遗忘在角落里的饮料罐,都可能成为雌蚊子的产卵地和 “度假村”。因此,做好各类环境中水的管理能有效降低蚊子密度,家中养花草、养鱼的水最好每7天更换一次,房屋前后如果有瓶瓶罐罐,应当翻倒放置或直接丢弃,避免积水。
被蚊子叮咬后不要过度抓挠皮肤
当蚊子叮咬时,会使用特殊的口器刺穿人体皮肤来吸血,准确地说,蚊子是依靠我们的血压来获取血液的,同时,它还会将其含有抗凝血和麻醉成分的唾液注入我们的皮肤。
而被蚊子叮咬后产生肿块和瘙痒,就是因为我们对蚊子的唾液产生了过敏反应。这是由于蚊子的唾液注入人体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迅速识别,主要是肥大细胞会释放一种名为组胺的物质,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皮肤表面形成蚊子包并产生刺痒的感觉。
蚊子唾液对神经的刺激,会促使我们想要抓挠被叮咬的区域。如果持续抓挠,会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导致身体释放更多的组胺,形成一种“越挠越痒”的恶性循环。同时会造成细胞间的胞外基质中的胶原蛋白等蛋白质纤维的进一步断裂,加重水肿。
此外,如果一不小心抓破了皮肤,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建议大家被蚊子叮咬后,不要过度抓挠皮肤,可以选择在叮咬处冷敷或者涂抹抗组胺的药膏,以便迅速降低红肿皮肤组织的温度,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如果出现较大的皮肤组织鼓包,患处皮肤红肿明显,上述处理未见消退,应及时就医治疗。
收下这些防蚊“护身符”
我们该如何避免蚊子叮咬呢?以下是一些防蚊小贴士:
隐形斗篷:首先,尽量选择长袖衣服和长裤。蚊子无法刺透编织紧密的衣服,许多合成纤维(尤其是高科技运动服)往往编织得足够紧密,能有效阻止蚊子喙的刺入,为皮肤建立一道物理屏障。
另外,也可以选择编织紧密的浅色衣服。蚊子会利用它们的视觉功能在白天寻找食物来源。由于它们飞得离地面非常近,因此蚊子倾向于寻找与地平线形成鲜明对比的物体来确定觅食目标。
魔法屏障:其次,避蚊胺(DEET)是一种传统的驱蚊成分,它是针对蚊子凭借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来找到吸食的血源的原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驱蚊产品中。它通过阻断蚊子的二氧化碳受体来起到驱蚊的作用。可以选择将不超过30%的避蚊胺涂擦在脚踝、肘部、手腕、前额及其他皮肤较薄且容易受到蚊虫叮咬的部位。
种植可以驱蚊的植物,如香茅、薰衣草、柠檬草、万寿菊和罗勒等植物足够多,也能起到一定的驱蚊作用。
科技辅助:还可以采用蚊帐和电蚊拍等驱蚊物品,让蚊子无处藏身。但要注意的是,电蚊拍虽好,使用也要当心,它也会“咬人”。电蚊拍使用后,要确保关闭电源,并将其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8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北京青年报
国槐掩映的新外大街旁,新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原来的牌子旁边,近日又多了一个托育中心的牌子。原来,为了解决周边居民的托育难题,西城区德胜街道日前整合资源,将普惠托育点嵌入养老服务驿站。这也是北京市首家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7月24日《北京日报》)
“一老一小”是两个特殊群体。针对老年人群,我国已出台不少文件推进基础养老服务建设,各地建有养老院、养老驿站、老年食堂等服务机构;针对幼儿群体,也有相关文件推进托育服务建设。但同时服务“一老一小”的机构目前不多见,广东深圳、北京等城市正在积极探索。
实际上,2020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一老一小”工作正式进入统筹解决、一体推进阶段。北京首家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日前正式启动,就是积极落实文件精神,解决“一老一小”难题的生动实践,效果可期。
虽然说老年人有专属的养老服务机构,幼儿有托育园、幼儿园,各有其所,各有其乐,但要看到,不少老年人还承担着替子女带娃的责任,老年人到养老机构参加活动,面临无人带娃的难题;如果带娃到养老机构,环境明显不适宜,幼儿也缺少玩伴,这个难题困扰着不少老年人。
社区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的出现,既解决了老年人的难题,也解决了幼儿难题。以北京这个机构为例,托育点与养老驿站处于同一服务点的两个分区,幼儿可以进入托育点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比如参与搭积木、玩游戏,或者一起跳操、聊天,也可以随时到养老驿站与老年人互动。
老年人在养老驿站里,既可以享受健康讲座、养生课等服务,也可以与其他老人聊天、谈心。同时,还能随时照顾幼儿,或者与幼儿互动。这不仅减轻了老年人的带娃负担,也让幼儿的生活更有乐趣。而且,养老驿站原有的医疗资源可与托育点共享,护航老幼健康。
对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来说,就能最大化利用空间服务两个群体,同时满足老人、幼儿的服务需求。如果仅仅以养老服务驿站存在,由于服务对象单一化,有可能造成服务资源浪费;而采取“老幼共养”服务后,由于服务功能与服务对象都显著增加,必然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就北京这个一体化服务点而言,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托育点里有三间教室和一间保健室,教室里有角色扮演区、感统训练区、绘本阅读区等多元功能区,走廊上设置了乐高拼图墙,而养老驿站同样有适合老年人的多种功能服务。如此,“一老一小”在此就可共享快乐时光。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以及全面“三孩”政策落地,城市各街道和社区都要看到“一老一小”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社区物业等资源,探索尝试“老幼共养”服务模式,以造福社区居民。至于这种养老育幼一体化服务点规模多大,提供哪些服务,要根据社区情况决定。
现有的社区养老驿站,如果用户不足、资源浪费,就应该及时嵌入普惠托育点;现有的托育机构,如果孩子不多、资源闲置,也应考虑嵌入养老服务。这既能解决自身发展,也能满足社会需求。各地有关方面要在政策、资金、审批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让“老幼共养”创造多赢。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77.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光明日报
中小学放寒暑假了,学校里的体育场馆,孩子们还能使用吗?
当然可以。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向学生开放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小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设施,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应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让学生们在假期里、休息日也能快乐奔跑、释放激情,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要说开心,不光是学生们,家长们或许是更开心的那一群人。
以往,出于安全考虑,中小学校园一直实施封闭式管理,哪怕是寒暑假、休息日也不例外。这不难理解,因为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公众的共同关切。不过,如果因为放假了、休息了,就把想运动的孩子们拒之门外,并不合适。一方面,目前社会层面的公益健身场地还不够充足,而收费场地限制较多且价格不菲,特别是喜欢扎堆的孩子们很难在这些场地跟同学们约起来;另一方面,优质的校园体育设施在假期处于闲置状态,相应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完全可以向学生们开放,这也符合就近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则。
至于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科学测算、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风险降到最低的。北京市教委通知也要求,按照先室外、后室内的步骤,有序开放校内体育设施;测算各时段最大入校学生数量,合理设置入校锻炼学生人数;细化开放的时间、方式、条件,以及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等。通过明确各方责任,把各项准备事项做细做实,心中有数,好事就能办好。
其实,从今年4月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中小学公共场馆已开始在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间向本校师生、家长开放,且开放的不光是体育设施,还有学校图书馆。这样,既缓解了假日锻炼场馆“一地难求”问题,也让优质的校内公共资源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无缝对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经开区也规定,学生每次进校可带一位家长。如此一来,学生和家长既能“亲子同行”,安全问题也得到了保障。
中小学体育设施属于公共资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社会资源。近年来,要求开放校园的呼声一直很高。湖南长沙、福建泉州、广东珠海等城市的中小学体育场地今年向社会开放,极大满足了学校附近居民就近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当然,各地情况不同,也没必要“一刀切”,循序渐进、有序开放才是可行之举。不过,像以往那样,一放假就大门紧闭,“听任操场上野草疯长”的情形,不应再持续了。
今年3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深化生态文明实践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意见》也提出,推动单位体育、停车设施向社会开放、错时共享。因此,对学校来说,假期里有序开放校内体育设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此外,从学生的身心成长角度考虑,假期里开放校内体育设施也好处多多。跑跑更健康,跳跳更活泼。暂时离开老师的扶持,孩子们自然会自行组队,这无疑会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即便中间发生一些小摩擦,也会自行协商解决,这样的“碰撞”“斡旋”,其实都是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学校的体育场馆足够大,这是运动的场所,也是人生的舞台,更是未来的美好回忆,理应尽可能地容纳下每一名热爱运动的学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2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刘霞)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队称,一些儿童自闭症病例与母亲产前饮食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坚持健康饮食的女性比饮食不健康的女性生自闭症孩子的几率低22%。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开放网络》。
先前的研究表明,儿童罹患自闭症的风险似乎与其处于胎儿期时母亲的饮食、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确切原因仍不清楚。在最新研究中,团队利用两个大型数据库,查看了2002年至2008年和1990年至1992年的数据,共分析了超过95000对母女/子的数据。
结果显示,坚持健康饮食的女性比饮食不健康的女性生自闭症孩子的几率低22%。研究中所指健康饮食包括定期食用蔬菜、水果、坚果、鱼类和全谷物,不食用高脂肪食物、加工肉类、软饮料和精制碳水化合物。
团队还发现,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常选择健康饮食,孩子患社交或沟通问题的可能性会降低24%。而且,母亲/女儿之间的关联比母亲/儿子更强。
科学家指出,最新研究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母亲更健康的饮食可以降低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他们推测可能与食物影响DNA或免疫过程有关。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21.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张佳欣)曾有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人发生二次中风或其他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较高。美国研究团队发表于22日美国心脏协会期刊《中风》的新论文揭示了两种可能导致中风复发的蛋白质。
此次研究确定的两种蛋白质是CCL27和TNFRSF14,它们与中风后的MACE有关,但与初次中风无关。已知这些蛋白质可以激活炎症,炎症在中风和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炎症是导致首次中风后患者出现MACE的一个影响因素。
尽管之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炎症与初次AIS或MACE之间存在联系,但新研究发现,这些致病蛋白也可能对随后的MACE产生影响。这可能会导致潜在的新型药物靶点。
研究团队利用来自两个大型生物库的遗传信息和病史数据,进行了特定血统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他们总共检查了93422名中风患者,其中51929人随后出现了MACE,45120人随后出现了AIS。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18.html
返回目录>>
2024-07-2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张梦然)对一滴血液中数千种蛋白质的研究表明,蛋白质能够预测多种不同疾病的发生。这项研究是葛兰素史克公司、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和德国夏里特医学院柏林健康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国际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于22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该项目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团队使用了英国生物库制药蛋白质组学项目的数据,测量了从英国生物库随机选择的40000多名参与者中收集的约3000种血浆蛋白。蛋白质数据与参与者的电子健康记录相关联。使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团队针对每种疾病精确地确定了5到20种对预测最重要的蛋白质的“特征”。
研究报告称,蛋白质特征能够预测67种疾病的发病,包括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运动神经元疾病、肺纤维化和扩张型心肌病。蛋白质预测模型的表现优于以标准临床记录信息为基础的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基于血细胞计数、胆固醇、肾功能和糖尿病测试(糖化血红蛋白)的预测表现不如蛋白质预测模型。
研究团队表示,几种蛋白质特征的表现与已经试验过的蛋白质相似甚至更好,因为它们具有筛查潜力,例如前列腺癌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因此,新发现的蛋白质特征可能为许多疾病提供早期检测并最终改善预后,包括多发性骨髓瘤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等严重疾病。
药物开发的一个关键挑战,就是确定最有可能从新药中受益的患者。这项研究表明,使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技术来识别多种疾病的高风险个体,具有良好的前景。
揭示未来的患病风险,譬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几率,可以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但如何测量、怎么保证准确度,一直都是难题。此次的研究为预测多种疾病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除了常见高风险疾病,还有罕见病——这类疾病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诊断出来。应该看到,正是更庞大的数据库和更精确的分析方法,结合相应的技术,不断加深人们对生物学和疾病的理解。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725/c14739-40285216.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