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62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6-27
TOC \o "1-3" \n \h \u 热点追踪
什么是合理体重?公众应该如何判断?中疾控专家介绍
中疾控专家:家庭对于体重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
高层动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于学军讲纪律党课
全国结核感染控制培训班在京成功举办
疾控动态
职辐所派员赴丽水开展监测项目工作专项帮扶
在新赛道 跑出加速度和传播力 —2024年度湖南省疾控系统新闻宣传与健康教育培训班
暨中国健康科普大赛湖南赛区启动会成功举办
科研动向
《自然·子刊》:捉住口腔“促癌菌”的尾巴!港中文于君团队发现,
特定口腔微生物会通过MDSC介导PD-1治疗耐药,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AI破冰癌症治疗!Cancer Res:牛津大学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更具个性化的癌症疗法策略,
能显著延长患者复发的时间,最长可达两倍
Nature:科学家开发出有望揭示人类胰腺癌癌前病变的新型3D技术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组织中microRNAs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舆情信息
利用血液发电并测量电导率 新型芯片可快速监测健康情况
我科学家找到 流感病毒入侵细胞关键受体
冷冻鸭肉发现病毒序列 首例感染H10N5病毒人类病例调查结果公布
国家药监局:持续强化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监管
已致1人死亡!俄罗斯多地出现肉毒杆菌感染病例
日本多地水体检测出有害物 政府启动全国自来水调查
电子烟在药店卖?澳大利亚药剂师协会谴责
英调查:英国患者在急诊室“煎熬”,病人每天面临痛苦和侮辱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医科?(新视野)
输液收取座椅费“合规” 医院还应该考虑“合情”
如何让子女护理假“敢休能休”
国家卫健委提出对五类重点人群体重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专家: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迎新标准
国家药监局连任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管委会成员
2024-06-2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体重管理,促进群众健康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表示,体重就是人体的总重量,是评价健康最重要也是最简单容易获得的一个指标。通常把体重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低体重,也叫营养不足;第二类是体重正常,或是健康体重、合理体重;第三类是体重过高,也就是超重和肥胖。
赵文华说,判断体重的科学方法,就是正确获得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以后计算出的指数,叫体重指数,即BMI。用个人测得的体重(kg),除以两次身高(m),得到的结果就是体重指数(BMI)。比如一位30岁的人,体重60kg,身高1.7m,可以用60除以两次1.7,得到20.8kg/m2,这个体重指数是正常的,属于合理体重。
成年人计算体重后,如何快速判断体重是否正常?赵文华介绍,可以按照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在BMI尺子上转一转,落在红颜色区就是肥胖,落在黄颜色区就是超重,落在绿颜色区就是体重正常。成人体重分类表就是判断成年人体重计算BMI以后是不是正常的一把“尺子”。
“除了体重指数以外,另外还有一种指标,特别是针对成年人,就是腰围,可以判断脂肪在身体里面的分布,所以我国有根据腰围判断成年人中心型肥胖的标准。”赵文华说,中心型肥胖或腰围是分性别的,男性腰围和女性腰围在判断中心型肥胖前期和中心型肥胖有所不同,可以作为判断中心型肥胖的一把尺子,也就是腰围尺子。
赵文华说,之所以要看BMI和腰围,是因为BMI和腰围是两个独立的作为超重肥胖判断的标准。如果这两个指标都不正常,那就是叠加问题,风险更大。
那么,有的人体重虽高,但身体其他指标可能没有问题,是否属于肥胖?对此,赵文华说,大多数超重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很大程度属于“单纯性肥胖”,在营养学上也叫“能量过剩型肥胖”。对于这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是最大可能通过体重管理、非常有希望回归健康体重的群体,他们能通过体重管理获得健康效益,同时也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6/c14739-40264975.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6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乔业琼)今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体重管理,促进群众健康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表示,在体重管理上,家庭的作用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一是把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目标和行动,倡导“大手拉小手”“小手帮大手”,实现家庭健康生活新理念。在体重管理上做到“三知一管”,知标准、知变化、知方法,全家科学管理。
二是创造好的家庭饮食环境,并且要行动。父母的饮食行为、孩子的营养观念会互相影响,要让健康知识在代际之间互相分享,让好的行为互相影响。比如,坚持主食不能缺、油炸不多吃、肉鱼适量、蔬菜顿顿有。可以尝试家庭一周健康饮食计划,包括从食谱制定、材料购买、厨房烹调,到同桌分餐等,同时避免浪费。另外,油壶、盐勺、糖罐等定量工具也可以使用,这样能够很好地实现一周的总量控制。
家庭成员要互相支持,减少躺着、靠着、坐着等静态行动,积极开展充足的身体活动,动则有益、多动更好、适度量力、贵在坚持,对全家都适用。
三是全家一起监测体重变化,互相提醒,画出曲线记录每个人体重,实现家庭肥胖聚集风险的降低,人人获得健康体重。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6/c14739-40265000.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6 国家卫健委机关党委
6月26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纪学习教育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于学军以“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直属机关纪律建设”为题讲纪律党课。
于学军系统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党加强纪律建设的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解读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纪律建设在战略定位、理论指导、实践成果、制度体系上的最新成果,全面总结了一百多年来党的纪律建设的宝贵经验及重要启示。
于学军要求,委直属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加强作风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推动直属机关党的纪律建设取得新成绩。
委直属机关各单位党组织、纪检组织负责同志,委党建工作督导组负责同志,党务干部等参加学习。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jgdw/s7967/202406/008629654
返回目录>>
2024-06-26 中国疾控中心
为宣贯《中国结核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提高各地结核病防治相关医务人员的结核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省级结核感染控制师资队伍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4年6月18-20日在京举办了全国结核感染控制培训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参加了开幕式并讲话,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结防所、结控中心、公卫临床中心),各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公卫临床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专家共40余人参加了培训。中国疾控中心结控中心重点人群部主任成君主持培训班开班仪式。
开幕式上,赵雁林主任在讲话中强调了结核感染控制在整个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回顾了结控中心15年来在结核感染控制领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给全体学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通过培训系统掌握结核感染控制的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以《中国结核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为蓝本,落实省内的结核感染控制培训,将结核感染控制的规范要求和工作技巧进行宣传贯彻;三是学员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就结核病防治领域特别是感染控制相关工作的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各地结核病防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培训班上,国家级师资团队就结核病疫情现状、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特征、结核感染控制策略及进展、标准预防和基于不同传播模式的防护措施、地区和机构水平的组织管理、三大控制措施、生物安全与实验室感控、感控监控与评价、如何开展结核感控健康教育和培训技巧等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并开展了通风状况测量、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等的课堂练习,针对2个典型案例带领全体学员开展了讨论,同时分享了中国疾控中心牵头组织8省开展的结核感染控制干预项目TB BASICS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成效。培训班师资包括中国疾控中心结控中心重点人群部主任成君研究员、张灿有副研究员和陈卉助理研究员,健康促进部主任屈燕研究员和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赵冰主任技师,以及四川省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副所长夏岚副主任医师和云南省疾控中心结防所杨星副主任技师。
成君主任在培训班总结中指出,希望各位参训学员学以致用,不仅要自己掌握,还要将所学知识带回本单位,做培训的传播者,为本地的结核感染控制、传播预防发挥积极作用。本次培训班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圆满成功。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6/t20240626_283914.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7 省疾控中心职辐所
6月17日至21日,为响应省政府提出的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需要,应丽水市疾控中心的邀请,职辐所派出4名业务骨干赴丽水,对包括景宁畲族自治县在内的9个县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为期一周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工作专项帮扶行动。
本次帮扶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带教两部分内容,来自丽水市和9个县(区、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以及3家第三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35名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采取“5天集中封闭式:理论+示教+实操+考核评比”的方式,突出“干中学”、“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带教老师围绕监测技术方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样品采集与现场检测技术、监测数据处理、网络报告与检测报告撰写等内容分别进行了专题讲解,明确了监测工作的要点和质量提升的方向。随后,所有带教老师和学员分成四组,分赴浙江快乐树减震器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手把手”教授现场调查、采样与检测等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期间,老师和学员们就业务工作中的一些常见的误区和难点进行了互动讨论,并对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
通过本次专项帮扶,为整个丽水市送去了监测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为下一步丽水地区9个县区自主开展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zyyfs/ywdt/202406/t20240627_19365.shtml
返回目录>>
在新赛道 跑出加速度和传播力 —2024年度湖南省疾控系统新闻宣传与健康教育培训班
2024-06-26 湖南省疾控中心宣教科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疾控系统新闻宣传与健康科普工作,打造疾控系统健康科普“主阵地”,强化卫生专业人员健康科普“主力军”作用,6月25日-26日,湖南省疾控中心联合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健康教育与促进专委会在长沙市召开2024年度湖南省疾控系统新闻宣传与健康教育培训班暨中国健康科普大赛湖南赛区启动会。开幕式由湖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彭晔炜主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传播中心主任李浩,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委、湖南师大教授祝益民,省疾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志强,省卫健委宣传处处长彭骁,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出席,来自全省各市州、区县负责健康宣教的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省疾控中心各科室通讯员共计两百余人齐聚一堂,共享健康传播视听盛宴。
李孝君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培训,既是湖南省疾控系统打造科普品牌的系列活动之一,更是落实健康中国具体行动的体现。他指出,各级疾控中心是健康科普工作的主阵地,各地要以积极的担当与作为,扛起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大旗,深入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完善健康科普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和健康传播工作水平,共同推动新时代健康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罗志强在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健康传播需要深刻识变应变求变,全体疾控人要主动谋求新发展,积极抢抓新机遇,精准把握新形势,全力书写疾控科普的新名片。对此他提出三点体会:一让公共卫生知识成为共识。二以科学的方法讲科普。三当好健康融万策的倡导者。
彭骁在讲话中强调了健康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对疾控系统健康传播和健康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一是构建具有多元健康科普体系。强化受众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疾控发展趋势,创新和改进健康科普方式方法。二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将健康教育纳入绩效考核,将健康科普纳入职称评审、评先评优考核范围,极大激励疾控人员开展健康科普的积极性。三是广泛开展健康科普活动。四是拓展完善健康科普传播平台。
祝益民指出健康是奢侈品,科普是保健品,医师是传播者。健康科普是疾控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的结合,也是科学与艺术在巅峰的相遇和握手。他号召更多的医务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医学科普事业中来,共同努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提升创作和传播能力。
启动仪式上,湖南省疾控中心作为“2024 中国健康科普大赛”协办单位之一,为鼓励全省十四个市州、123个县区的科普达人都行动起来,省疾控中心党委委员、宣教科长、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健康教育与促进专委会副主委张亚娜带领十四个市州宣教科长上台发起并宣读中国健康科普大赛湖南赛区动员令。李浩主任为中国健康科普大赛湖南志愿团授旗!随后“科普兴湘 健康圆梦”第九届湖南省疾控系统健康科普大赛正式启幕!湖南省疾控局传防处处长胡向科在会上安排部署全省疾控系统健康教育馆宣传周系列活动。
本次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传播中心主任李浩、中国健康教育所新闻处研究员解瑞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韩晔、《健康脱口秀》第三季全国十六强曾延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一级调研员薛纲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科带头人陈曦、湖南省人民医院宣传办主任周瑾容、湖南疾控党委委员、宣教科长张亚娜等专家分别从健康科普的新实践与新趋势、推进健康科普高质量发展、健康传播演讲技巧、健康脱口秀、如何正确有效引导和处置网络舆情、健康科普教育助力传染病防控等方面为参会代表传授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权威的实战经验。
第二阶段为“沉浸式体验”,参会人员前往雨花区健康教育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雨花区健康教育馆引入现代AR技术,多媒体动画、图文展板、仪器测量、互动体检等,精彩地呈现了健康四大基石,生趣、形象、直接的传播着健康科普知识。大家纷纷表示,本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内容丰富创新,针对性、指导性强,不仅在课程中接受了鲜活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健教大势,认识了脱口秀魅力,增温了科普情怀,更在科普馆参观中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感受到健康科普的勃勃生机,树立了争做乘风破浪的科普达人的信念。
“科普兴湘,健康圆梦”全民健康关乎国计民生,普及健康知识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路径,此次培训旨在全面推进疾控系统健康传播工作,在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的带领下,形成全省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利用湖南媒体强省资源,全方位打造省级健康科普实地教育馆,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为健康中国建设赋能。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自然·子刊》:捉住口腔“促癌菌”的尾巴!港中文于君团队发现,
特定口腔微生物会通过MDSC介导PD-1治疗耐药,促进结直肠癌进展
2024-06-26 奇点糕
MDSC主要靠肿瘤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驱动。研究者分析了PA小鼠中的相关因子表达,检测到CXCL1上调最为显著。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发表论文,研究者们发现,厌氧消化链球菌会介导对PD-1抑制剂的耐药,并促进结直肠癌(CRC)的进展。
厌氧消化链球菌的反派角色扮演得相当敬业,它一手吸引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进入肿瘤,另一手还能直接激活MDSC的免疫抑制活性,可谓将坏人贯彻到底。
好在,研究者们也厘清了背后的分子机制,通过靶向治疗可以逆转厌氧消化链球菌导致的免疫治疗耐药。
早在2017年,于君团队就已经发现厌氧消化链球菌在结直肠癌发生中有作用。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中,厌氧消化链球菌的丰度显著更高,暴露于厌氧消化链球菌的结肠细胞增殖水平也会增加。
研究者怀疑,厌氧消化链球菌不会这么简单,提到肿瘤就绕不开免疫,厌氧消化链球菌说不准也会干预抗肿瘤免疫。
为了搞清楚厌氧消化链球菌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者给结直肠癌模式小鼠灌胃,发现口服了厌氧消化链球菌的小鼠(PA)肿瘤发生率和肿瘤负荷都显著增加。
对免疫细胞的分析则显示,PA小鼠结肠中MDSC显著增加,而IFN-γCD4/8+T细胞减少。
显然,厌氧消化链球菌通过招募MDSC和减少功能性T细胞浸润营造了有利于结直肠癌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这样的环境自然也不利于抗PD-1治疗发挥效果。当厌氧消化链球菌存在,抗PD-1抗体几乎发挥不了抗肿瘤作用,但如果使用抗Ly6G抗体耗竭MDSC,抗PD-1抗体就又能大展神威了。
MDSC主要靠肿瘤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驱动。研究者分析了PA小鼠中的相关因子表达,检测到CXCL1上调最为显著。
厌氧消化链球菌可与CRC的整合素α2β1相互作用,通过激活NF-κB促进CXCL1分泌,后者与MDSC上的CXCR2相互作用,促进MDSC迁移。
与此同时,厌氧消化链球菌还能直接激活MDSC功能。这是通过分泌lytc_22蛋白,激活MDSC的Slamf4受体实现的。
最后,研究者靶向整合素α2β1或Slamf4受体,成功逆转了厌氧消化链球菌诱导的抗PD-1治疗耐药。(其实奇点糕在想为何不试试抗生素)
不知道厌氧消化链球菌导致的免疫治疗耐药在实际临床中占比有多少呢?或许会有不少人从这项研究中获益。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9de831545dd.html
返回目录>>
AI破冰癌症治疗!Cancer Res:牛津大学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更具个性化的癌症疗法策略,
2024-06-26 生物谷原创
研究结果表明,DRL框架始终优于在临床中使用的传统MTD和适应性策略,从而就能延迟队列中所测试的所有患者的复发事件,并能将一些患者的复发时间延迟一倍以上。
长期以来,癌症的标准治疗方案都旨在彻底清除癌细胞,然而,由于药物耐受性的出现,这些策略在应用到转移性癌症上时往往会失败。目前,适应性疗法策略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可替代的方法,其能动态调整疗法以抑制耐药性肿瘤的增殖,从而减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尤其在前列腺癌治疗领域显示出显著的临床价值。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上题为“Mathematical Model-Driven Deep Learning Enables Personalized Adaptive Therap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了个性化的癌症疗法,旨在有效预防癌症复发,应对当前治疗中的关键挑战。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引入了一种新型框架,其能应用深度加强学习(DRL,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一种人工智能形式)来为前列腺癌患者创建出一种适应性的治疗计划。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依赖最大耐受剂量(MTD)或非个性化间歇治疗相比,该新型适应性方法能显著延长患者复发的时间,最长可达两倍。研究者Kit Gallagher表示,该框架利用了数学模型产生的合成数据训练DRL算法,模拟先前临床试验的观察结果,成功创造出大量“虚拟患者”数据,便于评估难以在实际临床环境中测试的治疗方案。
科学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更具个性化的癌症疗法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DRL框架始终能优于在临床中使用的传统MTD和适应性策略,有效推迟了所有测试病例的复发,且对患者反应的变异性具有高度稳健性,这是临床应用的关键要求。重要的是,研究者已经证明,可解释的疗法策略能从“黑箱”深度学习网络中提取出来,其能以一种临床医生能理解并为患者开具处方的形式发挥功能。研究者Kit Gallagher说道,长期以来,可解释性一直是将机器学习方法整合到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障碍,当这些框架是一个黑盒子,我们并不能理解其是如何提出治疗建议的,我们也并没有信心将其应用于临床中,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障碍或许是可以克服的。
此外,即使是对新药物初治、缺乏治疗反应历史记录的患者,该方法也能发挥作用,通过创建患者的“虚拟孪生”并根据初步治疗反馈微调DRL模型,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优化这一方法,并探索其在更多种类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可能性。总之,本研究提出的框架成功生成了个性化治疗策略,其效果优于当前临床标准,标志着个性化癌症治疗领域的一大进步。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acf83090990.html
返回目录>>
Nature:科学家开发出有望揭示人类胰腺癌癌前病变的新型3D技术
2024-06-26 生物谷原创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3D基因组分析技术来识别胰腺中的胰腺上皮内瘤变,胰腺上皮内瘤变会导致最具侵袭性且致死性的胰腺癌。
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s,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是最常见的胰腺癌前体形式,但其体积较小且在人类机体中难以获得,这或许就使得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研究面临着巨大挑战;至关重要的是,人类PanINs的数量、维度和连接性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未知的,这或许就妨碍了科学家们提出对早期癌症发生的重要见解。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3D genomic mapping reveals multifocality of human pancreatic precancer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3D基因组分析技术来识别胰腺中的胰腺上皮内瘤变,胰腺上皮内瘤变会导致最具侵袭性且致死性的胰腺癌。研究者表示,相关研究结果提供了迄今为止人类胰腺癌前病变最详细的3D蓝图,为未来科学家们早期检测胰腺导管腺癌和其它类型的胰腺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医学博士Laura Wood说道,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会患上胰腺癌,因此我们非常震惊地发现,在胰腺的正常区域会出现很多癌前病变或PanINs;本文研究强调了我们对机体正常衰老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了关于人类胰腺中癌变发生机制的很多基础性的问题。由于尺寸较小,PanINs常常很难被发现,也不能通过典型的放射学分析来识别,在临床上,这通常意味着当患者被诊断为癌症时(比如PDAC),其机体的癌症已经进入到了晚期阶段并转移到了其它器官中。
当前的2D组织学染色方法是将组织切成薄片、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分析,其仅能提供非常有限的PanINs视图,这就使得研究人员对其起源以及如何导致癌症的一无所知,为了更好地表征PanINs,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3D方法;当将38份正常的胰腺组织样本切片并染色到数百个连续的2D幻灯片上后,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CODA的机器学习管路,从而分析并将幻灯片图像重建为数字3D图像。而3D重建结果显示,相互连接的PanINs网络复杂,其平均总负荷为13个PanINs/每立方厘米,范围为1-31个PanINs/每立方厘米;胰腺组织其它区域的PDAC患者似乎要比非导管疾病患者拥有更高的PanINs负担,尽管这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3D引导的显微镜解剖和特定PanINs的DNA测序技术来进一步研究8份样本,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网络是由不同基因突变所驱动的在遗传上不同的PanINs所组成的,比如在大多数胰腺癌中所发现的致癌KRAS基因的突变等。研究者表示,多种癌前病变都是由独立的突变所引起的,这一发现在其它器官中尚未发现,但如今我们知道了PanINs的存在,这样我们就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比如通过KRAS等。尽管CODA尚不能用于诊断,但其优点在于能应用于任何组织、疾病或模式生物。
研究者表示,这或许仅仅只是个开始,他们希望能继续深入研究其在其它器官组织中的意义,如果正常组织中拥有数千个PanINs,那么他们如何确定哪些在临床上与疾病相关?哪些与疾病无关?研究者Wood说道,我们能为大多数癌症患者做出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预防、通过详细的解剖分析图谱更好地理解癌症早期的征兆表现等,而在看到3D图像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综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绘制出的人类PanINs分子改变的详细3D基因组图谱或能为人类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理性拦截提供一定的经验性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1b683090ecb.html
返回目录>>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组织中microRNAs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2024-06-26 生物谷原创
本文综述了miRNAs在幽门螺杆菌诱导的GC中的生物发生、调控机制和功能,为基于miRNA的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根据GLOBOCAN 2020的数据,胃癌(G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五,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排名第四。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引起胃癌的病原体,影响着全球约50%的人口,并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
一项中国病例队列研究显示,大约80%的非贲门型胃癌和60%的贲门型胃癌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癌有多种发病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性氧化应激、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累积导致的遗传不稳定、免疫反应和免疫逃避、与胃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等。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两种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癌蛋白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和空泡毒素A(VacA),与胃癌风险增加有关。
这些因素与胃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引发慢性炎症、粘膜损伤、基因表达改变以及遗传和表观遗传修饰,最终推动GC。然而,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胃癌的复杂病理生物学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近日,来自兰州大学的研究者们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icroRNAs in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ed gastric cancer: Fun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组织中MicroRNAs(MiRNAs)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MiRNAs作为一种非编码小RNA,通过抑制靶基因表达参与调控。在胃癌中,miRNAs的异常与疾病发生紧密相关,Hp通过复杂的调控机制影响miRNA表达,这些变化深刻地干预了遗传稳定性、细胞增殖与凋亡、侵袭转移、自噬、化疗抵抗及肿瘤微环境,成为胃癌进展的核心环节。
重要的是,一些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miRNAs有望成为预防、诊断和预后GC的治疗工具和生物标记物。尽管如此,miRNAs的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多个问题,包括敏感性和特异性、稳定性、可靠的递送系统和非靶点效应。具体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的临床数据。本文综述了miRNAs在幽门螺杆菌诱导的GC中的生物发生、调控机制和功能,为基于miRNA的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虽然新出现的证据表明miRNAs在幽门螺杆菌诱导的GC中作为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有希望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将这些发现整合到临床实践中是具有挑战性的。进一步研究miRNA失调的机制及其翻译潜力将为管理GC的新策略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9fc83043945.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张佳欣)据近日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新型设备,可利用血液发电并测量血液电导率,这一创新有助于医疗测试的进一步普及。
血液电导率是评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要由基本电解质浓度决定,尤其是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些电解质是许多生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研究人员解释说,血液基本上是一种水基环境,其中有各种传导或阻碍电流的分子。例如,葡萄糖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性,通过测量它对电导率的影响,可以判断糖尿病的状况。
尽管人体血液电导率非常重要,但由于测量方面存在困难,人们对血液电导率的了解不多。测量频率低于100赫兹的电导率对于深入了解血液电特性和基本生物过程尤为重要,但难度较大。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毫流体纳米发电机片上实验室设备,能够测量低频血液电导率。该设备中有一种集成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ENG),能利用血液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这一过程涉及到接触材料之间的电子交换。在TENG系统中,电子转移和电荷分离会产生电压差,电压差会驱动电流。研究团队分析了设备在预定义负载条件下产生的电压,以确定血液的电导率。他们还使用人工智能模型,通过设备产生的电压模式直接估计血液电导率。
研究团队将该设备结果与传统测试进行了比较,证明其具有较高准确性。此外,这种设备能够在体内任何存在血液的地方进行操作,利用局部血液进行自供电诊断。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不同形状的血细胞组成,这些血细胞之间的液体可视为电解质。对普通人来说,血液电导率是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其实,它与血细胞压积、血沉、血液流变性都有关系,因此也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相关。本文中,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血液驱动的检测设备,将检测对象作为自身动力来源。这样一来,血液电导率测试能在更多基础医疗设施欠缺的地方得以应用,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WpmyHWh9
返回目录>>
2024-06-2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 朱虹)6月24日记者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GluR2)是流感病毒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内吞途径入侵细胞的关键受体。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微生物》上。
A型流感病毒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病原。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已有研究揭示,流感病毒首先通过其表面的血凝素蛋白与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结合,再主要通过网格蛋白介导内吞途径内化进入细胞。但细胞表面吸附的流感病毒如何启动并完成这一内化过程尚不明确。
这项研究发现,信号转导分子、跨膜糖蛋白mGluR2通过与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互作,启动流感病毒的网格蛋白介导内吞。将mGluR2可溶性蛋白和抗体封闭后,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效率大大降低。降低mGLuR2的表达后,流感病毒仍可吸附在细胞表面,但进入细胞的效率显著下降。
研究进一步发现,敲除mGluR2显著提高了小鼠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抵抗力,流感病毒在mGluR2敲除小鼠鼻甲、肺和脑等器官的复制滴度显著低于野生小鼠。H5和H7亚型病毒感染后,对照组野生小鼠100%死亡,mGluR2敲除小鼠30%死亡。
研究明确了mGluR2不影响病毒吸附,mGluR2糖基化与否不影响其发挥内吞受体作用。这表明流感病毒的吸附和内吞过程是由不同受体分别介导的。
研究为宿主靶向的抗病毒策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未来,科研人员可通过阻断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和mGluR2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抑制病毒感染;也可通过mGluR2基因敲除,进行流感病毒抗性动物育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Wmqy6biO
返回目录>>
冷冻鸭肉发现病毒序列 首例感染H10N5病毒人类病例调查结果公布
2024-06-27 北京晚报
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近日公布首例感染H10N5禽流感的人类病例调查结果:感染病毒后致病风险高,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
2024年1月30日,国家疾控局通报,浙江省发现一例甲型流感病毒H3N2与禽流感病毒H10N5混合感染病例。该病例为一名63岁的女性,2023年11月30日出现咳嗽、咽痛、发热等症状;12月2日因病情加重收入安徽省广德县中医院救治;12月7日,转至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后因病情严重于12月16日死亡。
2024年1月23日,安徽省、浙江省两省疾控中心合作启动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涉及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病因。在流行病学调查期间,调查人员对30名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回顾性健康随访,包括医务人员、该病例的邻居和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中没有一人出现感染迹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调查人员还收集了189个样本,来源包括该病例的家庭、邻居、超市、活禽流动商贩、活禽批发市场等。167个样本完成实验室检测,分析显示存在H10N5病毒等阳性结果。1月30日,该病例被确认为首例感染H10N5病毒的人类病例,同时还感染了H3N2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人员在病例家冰箱里的冷冻鸭肉中,发现了H10N5病毒序列。该病例于2023年11月26日在家中宰杀了一只活鸭子,5天后开始出现咳嗽、咽痛、发热、头痛、疲劳和胸痛等症状。该病例还存在高血压、脑梗塞、痛风性关节炎和心力衰竭等基础病,最终死于严重肺炎和I型呼吸衰竭。
调查人员介绍,序列分析和本土追溯结果表明,H10N5病毒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可能性很小,推测该病毒是通过野生鸟类远距离传播而来。目前对该病毒感染机制的了解有限,没有后续病例记录,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研究表明,该病毒在小鼠中多次传代后,其部分蛋白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和突变,这表明它对人类健康有重大风险。
国家疾控局专家建议,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病死禽,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注意饮食卫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尽快就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ToymfRPJ
返回目录>>
2024-06-26 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今天(26日)从国家药监局获悉,正在全国开展的精神药品专项检查,重点对依托咪酯、右美沙芬等2023年以来新列管品种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此外,国家药监局会同相关部门将依托咪酯、右美沙芬、含曲马多复方制剂等13个品种增列入麻精药品目录进行严格管制,遏制药物滥用蔓延势头。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以下简称麻精药品)临床主要用于疼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疗,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但非医疗目的使用可导致使用者成瘾,还可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禁毒人民战争深入开展,传统毒品获取难度加大,供医疗使用的麻精药品流入非法渠道和滥用风险加大。针对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国家药监局持续强化监督管理、创新监管方式,有效保障麻精药品医疗需求,坚决遏制麻精药品流入非法渠道和滥用。
国家药监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生产经营企业实施重点监管。
对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定点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保证麻精药品质量和管理安全的能力和条件;
生产量实行计划管理,根据医疗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固定渠道流通,经全国性批发企业、区域性批发企业2级批发后供应医疗机构使用。
药品监管部门根据风险等级组织对麻精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全覆盖巡查检查,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风险隐患。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有因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023年,部署开展了麻精药品专项检查,对2833家麻精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责令827家企业整改,立案查处11家,移交相关部门线索95件。此外,对12家企业进行了有因检查。目前正在组织开展精神药品专项检查,重点对依托咪酯、右美沙芬等2023年以来新列管品种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同时,国家药监局积极推动麻精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建成国家药品追溯监管系统,覆盖所有麻精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对所有麻精药品最小包装生产线赋码,全流向动态监控,流弊风险及时预警,进一步提升麻精药品监管效能。
此外,国家药监局密切监测药物滥用变化情况,及时组织对滥用问题突出品种列管可行性进行评估论证,会同相关部门将依托咪酯、右美沙芬、含曲马多复方制剂等13个品种增列入麻精药品目录进行严格管制,全力遏制药物滥用蔓延势头。
国家药监局提醒公众,滥用麻精药品可导致使用者成瘾,请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麻精药品,自觉远离药物滥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Tg6nZxdQ
返回目录>>
2024-06-26 央视财经
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政府6月24日表示,该州一名21岁的男性感染了肉毒杆菌,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近期,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坦波夫州和科斯特罗马州等多地出现肉毒杆菌感染病例。据悉,病例总数已接近400例。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TU9sGTwe
返回目录>>
2024-06-2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5日电 综合日媒近日报道,由于日本在全国多地的水体中,陆续检测出可能致癌的有机氟化物,日本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启动自来水有害物调查。
据报道,为掌握日本各地自来水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检测情况,日本政府已于5月底要求各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9月底前报告水质检查结果。
报道称,日本政府要求上报的信息包括,是否在2020年至2024年检测过自来水中PFAS含量、检测出的最高浓度是多少、未实施检查的理由及今后的措施等。
报道指出,在驻日美军基地、自卫队基地以及化学工厂附近,经常检测出PFAS。2022财年的调查中,日本16个都府县出现PFAS含量超标的情况。
据此前报道,2023年11月,日本大阪、京都和冈山等多地的河流和地下水中,检测出有机氟化物的含量超标。
据介绍,PFAS是上千种化学物质的总称,这类物质难以降解,会在人体和环境中积累,因此又被称为“永久性化学物”。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分支机构美国有毒物质和疾病登记局表示,这些物质可能导致包括肾癌、睾丸癌、胆固醇水平升高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TSVc1D85
返回目录>>
2024-06-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24日报道,在澳大利亚左翼政党绿党的压力下,阿尔巴尼斯政府修改了电子烟禁令,放宽“医用”电子烟在药店出售的标准。
据报道,澳政府原计划全面禁止娱乐性电子烟,同时规定在药店购买电子烟前,必须预约医生并开具处方。该方案遭到了绿党的反对。绿党认为,这样做不仅成本高昂,还会鼓励人们在黑市购买电子烟。现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其修正案规定,消费者在药店购买“医用”电子烟时,无需医生开具处方。
报道称,修正案公布后立刻遭到了全澳药店的强烈抵制。澳大利亚药剂师协会谴责新禁令将药店变成“电子烟零售商和电子烟垃圾的处理者”,要求参议院不要通过。药剂师协会发言人表示,这个禁令是对他们的侮辱。“药剂师是具有专业资格的医疗保健从业人员,不能沦为出售有损人类健康的电子烟的销售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TPSJi4qV
返回目录>>
2024-06-2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24日报道,英国第四频道的调查节目《派遣》发现,在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间,英国共有18638人在急诊室等待超过三天,同比增加了60%。近40万患者在急诊室等待超过24小时,比前一年增加了5%。
据报道,《派遣》栏目的卧底记者秘密拍摄了他在英国皇家什鲁斯伯里医院急诊科担任实习医疗助理两个月期间的情况,记录了“病人每天面临的痛苦和侮辱”。记者拍摄的视频显示,一名病人在急诊室外等了30个小时。记者还拍到,一名男性老年病人在等待过程中,被迫在众目睽睽下,在医院走廊的手推车上小便。
报道称,英国皇家急诊医学院院长博伊尔表示,这些情况并非皇家什鲁斯伯里医院独有。“在急诊室待两天比在机场候机室待两天更糟糕,那里的灯永远不会熄灭。患者坐在不舒服的椅子上,面对着无穷无尽的噪音和压力。”英国智库的专家表示,在英国,人们“本不需要死亡”,却在急诊室的等待中死去。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IMTNrsrgQy
返回目录>>
2024-06-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们在为大部分患者治病的时候,一方面是医疗技术发挥作用,一方面是人文力量在支撑,两者相互协调,不可替代。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们需要扭转、革新过去完全依赖生物科学的理念和模式,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多元健康需求的新医科。
何谓新医科?医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包含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甚至还有哲学、宗教等社会科学内容。需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所有知识要素都与健康相关,物质的、精神的、心理的、社会的。所以新医科强调医学所赖以发展的基础是综合科学,不仅仅是现代的生命科学,这是第一。
第二,医学的发展,有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通。医学问题很复杂,要解决医学的问题,需要临床医学与多学科紧密融合。比如器官移植领域,人体器官如何捐赠和分配?涉及一系列伦理和法规的问题,需要临床医学家与法学专家、人文学家一起研究。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问题怎么解决?这需要临床医师和免疫学、药学专家合作研究。器官保存液如何研制?就需要跟化学、细胞生物学专家共同探索。移植需要的手术麻醉、重症监护设备则要求医学、生物工程、精密仪器制造等专家参与研发……
第三,新医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答案是,适应现代社会健康医疗需求的新型的医生。他们应具有高度人文情怀、丰厚科学素养、复合知识结构,能够系统认知人体的机能和疾病的本质,能够针对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创新研究,也就是集良医、学者、领导者三位一体的卓越学者型医师或医师科学家。
这三者相辅相成,首先是良医,要有高尚的医德,加之过硬的临床胜任能力,领导力同样不可或缺,因为不管是在提供医疗服务的临床实践中,还是在引领教学科研创新中,都需要医生作为主导的团队协同工作。
新医科服务的患者是社会活动中的一个整体的人,我们倡导整合式医疗,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导向,多学科联合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医疗服务。比如一个肝癌患者到我们医院来,我们会把肝胆外科、肝脏移植、肝病内科、介入科、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等相关专科的医生集中到一起,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一站式服务,让患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
在当今医疗体系中,专科分化带来了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孤岛化。很多时候患者进入一家大医院,往往是先闯进了哪个专科,就做了哪个专科擅长但未必是最适宜患者病情的治疗。本来可能适合手术切除,结果进了放射介入科就做了栓塞化疗,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残留复发;或者应该先做介入和靶向治疗,让肿瘤缩小后再做治愈性手术,结果患者一入外科的门,直接就开了刀,同样也容易发生微小残留病灶;或者病情不适合切除、移植、放疗或化疗的晚期肝癌患者,没有得到综合评估和精准决策就盲目受用那些不仅无效、反而加重病情的激进疗法……如此这般的状况下,患者得不到一个最合适、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新医科的目标是推动建立这样一个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医院主要应对复杂重症的急性期治疗,还有大量预防的、健康管理的、筛查的、康复的、慢病管理的工作,需要由社区来承担,包括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站、家庭医生服务。在我国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相对落后的状况下,大医院应该发挥龙头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生进社区,把社区健康医疗服务带起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7/c14739-40265502.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7 北京青年报
近日,宁夏一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晒出一张宁夏儿童医院收费凭证,其中一项收费项目为:静脉输液(座椅一组),费用5元。不少网友质疑这项收费是否合理。对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回应称,医院收取的这项费用符合相关规定。
患者之所以质疑相关医院收取该笔费用的合理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从传统习惯来看,医院为输液病人提供座椅属于“分内之事”,就像为住院病人提供可挂输液瓶的支架一样,并没有收费的必要性;二是医院属于公益性机构,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是其不变的宗旨,如果连座椅都要收费,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
实际上,包括一些个体诊所和民营医疗机构在内的营利性组织,为等待的病人提供座椅都属于免费项目。常见的是,人气很火的民营医院在无病床提供的情况下,会免费为病人提供一排排方便输液的座位,并未进行单独的收费。在此情况下,相关医院对输液座椅进行收费,自然会引发公众“乱收费”的质疑。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的相关回复,医院可以按照5元一次的指导价格收取输液床费用,若医院只提供输液座椅,则收费价格减半,即2.5元一次。从相关部门的解释来看,宁夏儿童医院收取输液座位费符合相关规定,并严格执行了收取费用的标准。也就是说,该医院收取座椅费不存在问题。
类似的行为在一些地方也出现过,比如2011年,有济南市民发现,去医院输液坐的椅子被收3元钱,这一收费项目是经物价部门核准的正当收费。面对公众质疑,主管部门对此解释为,一些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看病的人非常多,输液室面积有限,收费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保障。一边是物价主管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一边是患者的不解,由此形成的反差,确实值得认真面对和深入解读。
医院收取输液座椅费之所以难以被公众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收费信息没有做到公开透明,患者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合规性”收费在程序上没有坚持审慎性原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公益性机构的认可。另外,收取输液座椅费缺乏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考虑,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正因如此,医疗机构在相关费用的收取上,即便有“物价部门核定”和“医保机构认可”,在付诸实施时也应慎之又慎。
在保障“合规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合情性”,使之回归公益的本质,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升级”才会真正得到认可。类似的现象在其他领域也时有发生。如前不久,山西太原武宿国际机场T2航站楼里,一排排全是共享按摩座椅,没有一把正常座椅,经媒体曝光后,相关营运方不仅公开进行了道歉,同时还承诺进行整改,让消失的正当座椅重新得以回归。
医院作为服务机构和营运主体,基于成本考虑,对增加和附加服务项目进行收费,原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以收费为目的增值服务,基础和前提应当是满足最基本的公共需要,不让患者站着输液应是基本保障和要件,在此基础上的个性化和舒适度收费,才具备正当性。
如果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很多收费项目都难逃“乱收费”之嫌,即便暂时有物价部门的批文,其“合情性”也值得推敲。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7/c14739-40265492.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7 中国青年报
在当下快节奏运行的社会中,父母生病时,子女难免要在顾全工作和照料父母之间左支右绌。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金可可提交一则《关于为父母60周岁以上子女增设护理假的提案》,希望进一步推动上海为父母60周岁以上的子女增设护理假,增强家庭养老保障能力,应对老龄化社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回复称,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在条件成熟时,出台全市统一的子女护理假政策。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份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独生子女护理假制度。福建、湖北、黑龙江、广西、海南、重庆等地都在相关规定中进行了明确。
推动子女护理假的落实,不仅是对老年人的关爱,也是构建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的社会的重要途径。从更大处说,子女假的落实可以更好实现家庭和工作上的平衡,让为人子女者能够兼顾家庭责任和赡养义务。同时,让老年人可以更有尊严地面对衰老和疾病,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的温情。
政策上的探索不少,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落实。目前,不少规定仍属于框架性的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落实和保障政策。要真正实现子女护理假的“应休尽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企业“不愿休”,是因为子女护理假会加大企业的用工成本,由此还会带来对工作流程灵活度和其他员工任务兼顾能力的考验。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说,缺乏给员工放护理假的动力。员工“不敢休”,是因为在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员工因怕“扣钱”或“失岗”导致“有假不休”。久而久之,护理假就被搁置在一边。
子女护理假不该成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无效拉扯”,理应得到更多支持。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数据显示,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社会养老资源仍有待进一步发展,而“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子女的护理任务仍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子女护理假也不只是简单放假,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有关部门还需综合考虑假期增加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激励和补助措施;增加社会养老资源的供给,为子女的护理提供更多社会性支持。
当然,必须要承认,落实子女护理假还存在着假期挪用、企业负担加重等诸多忧虑,但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整和完善。毕竟,“路虽远,行则将至”,对落实子女护理假的探索要持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7/c14739-40265484.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7 中国新闻网
国家卫健委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体重管理,促进群众健康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体重管理年”活动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作为重点内容,提出对于学生、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等五类重点人群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一是学生体重管理,重点是培养儿童青少年形成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健康习惯,帮助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做到“一减两增、一调两测”,“一减”就是减少进食量,“两增”就是增加身体活动、增强减肥信心。“一调两测”就是调整饮食结构、测量体重、测量腰围。
二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体重管理。重点是加强科学育儿的咨询指导服务,强化体格生长的全面监测、营养与喂养指导以及身体活动和运动指导,促进吃动平衡,预防和减少儿童超重和肥胖。
三是职业人群,也就是青壮年和劳动力人群的健康管理,重点是指导个人平时加强体重监测和定期体检,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丰富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等。另外,机关企事业单位也要加强食堂管理,提供健康饮食,主动关心和关爱职工健康。
四是孕产妇体重管理,重点要做好妇女围孕期的营养保健咨询、指导和干预服务,促进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管理孕产期营养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低体重儿、巨大儿及早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同时,还要管理好产后的体重,产后减少体重滞留。
五是老年人体重管理,重点是指导老年人选择适口餐食、坚持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动态监测老年人的体重、腰围和基本运动功能等指标,开展体重管理综合干预指导。老年人在预防肥胖的同时,也要预防肌肉减少,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少肌症”,减缓身体机能的衰退,降低发生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7/c14739-40265478.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7 中国新闻网
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领域迎来新动向,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国内首个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免疫疗法。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这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具有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和预后较差的特点。
据介绍,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对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不敏感,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我国目前的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无论单药或是联合化疗均疗效欠佳,中位生存期约9~12个月,5年生存率不足30%。
今年1月,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教授江泽飞牵头的TORCHLIGHT研究,其成果获国际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在全国56家中心联合开展。
研究显示,与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用于首诊IV期或复发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显著延长PD-L1阳性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也达到了获益趋势。
“免疫治疗已成为三阴性乳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TORCHLIGHT研究在传统化疗基础上加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仅显著延长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且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趋势,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超30月。作为国内首个在三阴性乳腺癌领域获批的免疫疗法,将成为其一线治疗新标准。”江泽飞表示。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7/c14739-40265475.html
返回目录>>
2024-06-27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电 (记者熊建)日前,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全体会议在日本福冈召开,会上,国家药监局第三次当选ICH管委会成员。
ICH是国际上不同国家间新药研发、注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协调组织,国家药监局于2017年加入ICH,2018年、2021年两次当选为ICH管委会成员。今年第三次连任ICH管委会成员,表明我国在新药研发及注册技术标准方面与国际规则接轨,药品监管国际化进程方面得到国际认可,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也得到显著增强。
下一步,国家药监局将坚持科学化、法治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ICH议题国际协调、持续推动药品审评标准与国际接轨,全力促进我国新药研发,推动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627/c14739-40265503.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