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17

发布时间:

2024/05/17

浏览次数:

3783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5-17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医养结合网络托起健康晚年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达7800多家 床位达200万张

高层动向

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近期工作

雷海潮赴上海调研卫生健康工作

疾控动态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莅临宁波指导“快速通道”艾滋病防治城市示范区创新发展

携手推进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创新合作 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民卫生出版社来我中心开展调研交流

科研动向

睡眠如何精炼大脑为新的一天做准备?

Nature:大脑仅在夜间睡眠的前半段会削弱清醒时形成的新突触

Cell:新型mRNA癌症疫苗,只需一针,在人类脑肿瘤患者中迅速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GUT:科学家首次发现,早老素缺失或是AD和肠炎的共同病因!

PNAS:科学家们揭示了CRL3在肝脏代谢调节中的关键作用

舆情信息

最新健康研究:2050年预计全球有2.46亿老年人口面临高温环境风险

《自然》最新论文:2023年夏季是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两千年来最热夏天

动物器官移植人体,究竟难在哪儿

家门口就医,江西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强基层?

2024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举办

夏季养生莫贪凉(中医养生)

带状疱疹需积极治疗(名医讲堂)

血液蛋白有望提前7年揭示癌症风险

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结合是必然趋势

多地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

完善医保政策 促进生育友好

崔丽敏:以柔性引才助力基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郭春锋:提升放射影像诊断符合率 建立高效有机多学科协作机制

热点追踪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信息显示——医养结合网络托起健康晚年

2024-05-17    健康报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将医养结合作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全力构建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5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最新进展。

  形成4种相对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

  “老有所养”的并行需求是“病有所医”。“经多年实践,我们已逐步形成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合作8.7万对;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有7800多家,床位总数达200万张。

  以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为例,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周边老年人开放老年护理床位139张、养老床位69张。其中,入住养老床位的60%以上是失能失智老年人。

  该中心主任竺琼介绍,各科室、病区协力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生活照料在内的整合照护服务,降低老年人跌倒、生褥疮、胃管尿管滑脱等风险;与此同时,着力提升医务人员老年护理技能和对老年急危重症的识别能力,确保入住老年人及时救治和转诊。在此基础上,该中心于2012年开设安宁疗护门诊和病区,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等综合服务。

  相较于城市的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医养结合每年被纳入县政府民生实事。该县将医养结合工作触角延伸至镇、村,推动全县80%的养老机构与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毗邻建设,基本实现养老就医“不出村、不出镇”。

  “我们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下沉,在村养老照料中心等老年人集聚场所设立巡回医疗点,医护人员每周至少到巡回医疗点服务1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家门口诊疗、配药等服务;安排家庭医生和养老护理员上门共同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等叠加服务,并将建床费、上门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嘉善县县长张锡锋说。

  提质重在精准满足老年人需求

  医养结合服务提质重在精准满足老年人需求。无论是国家的顶层设计,还是地方的有益探索,均着力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医养结合服务。

  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老年人偏向于居家养老。聚焦“就近就便”,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力求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丰富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确保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可持续。

  王海东介绍,在提升服务能力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重点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区(乡镇)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统筹规划、毗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增设老年养护床位;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增加上门护理服务供给;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开展家庭医生签约,为有需求的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在丰富服务内容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为540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康复指导、营养改善指导等医养结合服务,为1200多万名老年人提供失能评估,为近600万名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指导等服务。

  在确保服务可持续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上门服务费”价格政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的方式收费。目前,福建省、河南省、陕西省等省份已在有关医保政策文件中新增“上门服务费”价格项目。

  运用信息化手段,可有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聚焦“信息赋能”,多地不断探寻提质增效新路径。以嘉善县为例,该县打造全县城乡一体数字协作平台,通过卫生健康、民政、医保等部门协同,实现健康管理数据和养老服务数据互通共享。“我们已为全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的动态采集。比如,一名选择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医院体检后,数据会上传至该数字化平台,并推送给养老机构,有助于工作人员精准指导用餐、服药、康复。”张锡锋说。

  嘉善县也在推进智慧健康管理。张锡锋介绍,该县打造集血压、血糖、血脂等11项体征检测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健康屋,面向老年人免费开放,老年人可自助使用。老年人使用后,相关检测数据会汇入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如果发现异常数据,平台第一时间会向老年人及其家属预警并提出健康管理建议。

  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发挥引领作用

  2022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开展全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山东省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同时命名100个示范县(市、区)、99个示范机构。示范省和示范县(市、区)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自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以来,山东省聚焦政策创制、规范管理、优质服务、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优化路径设计,扩大服务供给。

  “近年来,全省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民介绍,该省围绕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形成“居家医养、医护巡诊”等一批特色成效明显的服务模式,大大提高健康养老服务的可及性。截至2023年底,该省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有962家,床位达27.63万张,总量居全国第一。“为方便群众了解机构情况,我们启用医养结合机构电子地图,实现‘一键导航’。”徐民说。

  人才队伍建设是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稳固保障。目前,山东省231所院校开设医养类专业,医养类相关专业在校生有33万人;累计线下线上培训医养结合骨干人员8300人次;省级对设立养老专业的高等、中等院校分别给予100万元、80万元奖补;对入职养老行业的中专以上毕业生给予1万~2万元入职奖补。

  徐民说,该省医养健康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2023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达6111亿元,较2018年增长近50%,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6%,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17/495134.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达7800多家 床位达200万张

2024-05-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516日电  (记者白剑峰)5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对数达到了8.7万对。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达7800多家,床位达200万张。其中,有5500多家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占总量的70%以上。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积极成效。完善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纳入重要规划,对居家社区服务、机构服务、医养衔接、服务监管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针对财税、价格、土地、医保、投融资等制定支持性政策,为医养结合发展提供了支撑。扩大服务供给,形成了4种比较成熟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即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居家和社区。提升服务质量,连续3年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在人员队伍的培养培训方面,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中增设了“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组织编写系列专业教材。在全国开展了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已累计培训10万多名医养结合从业人员。

  王海东说:“现在90%以上的老年人都希望居家养老。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致力于推进增加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能力,丰富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保障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可持续性。”

  王海东说,我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发展,希望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广大老年人能够得到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医养结合服务。在审批方面,为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便利。养老机构申请内部设置诊所、卫生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申请举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同时,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也不需另行法人登记,可以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服务范围开展养老服务。在建设方面,为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医养结合机构,符合条件的能够享受到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时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合理确定医保总额。在投入方面,为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养老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881.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短缺药品保供稳价近期工作

2024-05-16    国家卫健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

 

近阶段,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加强协同,持续巩固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与分级应对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一、强化制度建设,推动信息监测协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国家联动机制全体会议,依托全国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等开展监测预警和定期通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对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等生产供应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国家医保局定期监测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药品的价格和配送情况。国家药监局持续开展短缺药品基础信息标记和数据更新。

二、开展分类应对,防范药品短缺风险。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跟进制剂及原料药生产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持续做好临床急需药品的临时进口工作。商务部组织研判药品供需形势,防范灾害天气导致的药品短缺风险,保障市场供应平稳。国家药监局持续推进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品种审评审批。国家邮政局积极推动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医邮合作。

三、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监管总局加强垄断风险监测预警,依法严厉查处医药经销企业价格违法行为。国家医保局约谈相关企业,及时阻断相关药品的涨价势头。税务总局筛选部分医药企业涉税违法案源线索,部署开展检查,进一步规范医药领域税收秩序。生态环境部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推进“执法+服务”的执法理念。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yaozs/s7652/202405/0397f656fdb0

 

 

返回目录>>

 

 

雷海潮赴上海调研卫生健康工作

2024-05-16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

 

514日至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雷海潮在上海调研,深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药创新单位与一线人员进行交流。

雷海潮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雷海潮先后到医院、基层社区、科研机构等了解情况,他强调要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体系和服务协同联动帮扶,坚持改革创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卫生能力整体提升;要有序推进病房改造提升和护士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转诊连续服务,提升妇幼和产科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重视人文关爱,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要围绕实用管用易用好用,积极推进医药创新研发,促进医工结合、医药融合,让科技更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调研期间,雷海潮代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长龚正座谈,并赴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学习。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bgt/s7693/202405/4462fd719a51422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莅临宁波指导“快速通道”艾滋病防治城市示范区创新发展

2024-05-16    浙江省疾控中心艾防所

 

 510-511日,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主任金聪和牛明珠老师,省疾控中心艾防所所长柴程良、实验室科长张佳峰一行莅临宁波,协助指导第五轮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创新工作。

为充分发挥艾滋病防治示范区疫情稳定器、工作先锋号、模式试验田作用,解决防治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国艾办启动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宁波于2023年成功申报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加入UNAIDS“终结艾滋病流行快速通道(Fast-Track Cities: Ending the HIV Epidemic)”城市网络(全国仅三地,另两个为苏州市、昆明市),勇于创新,勤于探索,力争为终结艾滋病流行贡献浙江智慧。

本次创新工作指导会由宁波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徐红主持,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了宁波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共卫生平台建设情况,宁波市艾滋病检测网络实验室工作情况及艾滋病感染者早发现工作探索。专家组主要围绕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利用提高艾滋病防控成效展开交流和讨论。专家组对宁波艾滋病防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已走到全国前列,将为创新艾滋病筛查策略、优化检测发现途径和评估防控成效等提供高效平台。关于创新工作建设,金聪主任提议下一步可借助宁波健康医疗大数据公共卫生管理平台,通过对新报告感染者的HIV-1限制性抗原亲合力检测并结合数学模型进行新发感染率的估计,有望形成新的艾滋病防控成效评估方法,以期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有益经验和推广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童峰在指导会总结中感谢专家组给予的悉心指导和专业引领,表示宁波将继续努力,全力整合资源,加强合作联动,提升防控能力,积极推动艾滋病防治“三个95%”的工作目标落地实施,为终结艾滋病流行作出不懈努力。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azbyf/ywdt/202405/t20240516_17442.shtml

 

 

返回目录>>

 

 

携手推进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创新合作 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人民卫生出版社来我中心开展调研交流

2024-05-16    湖南省疾控中心科教科

 

为探索疾控系统与出版社在医学教育、科研教学、健康传播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共同助力疾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的积极推动下,515日上午,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新华一行5人来到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调研。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学永、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陪同调研,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座谈。

李新华一行参观了中心健康科普馆、微生物实验室和生物安全三级防护实验室,随后在公卫楼二楼会议室召开调研座谈会。

座谈会上,李孝君书记对李新华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经理李新华对出版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经理宋秀全介绍了华中分社情况。在交流环节中,科教科科长刘富强详细介绍了省疾控中心在科研教学方面的成就与需求,传防科科长邓志红、学校卫生科科长陈艳华等与会代表均在总结凝练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表达了合作意向。会议期间,双方就如何以科研为牵引,做优做强疾控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双方还探讨了在学术出版、教育培训、学科建设、健康传播、政策研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可能性。

陶学永在讲话中表达了对人民卫生出版社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湖南疾控事业发展的感谢,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加强工作指导,二是请求给予项目支持,三是冀望取得共赢发展。陶局长强调,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家级的医药卫生出版传媒集团,在医学教育服务、健康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能够推动湖南疾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在全球医学教育领域发出湖南声音。

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湖南省疾控中心与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合作迈入了新阶段。双方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扩大湖南疾控在国内外医学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会议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圆满结束,双方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结出合作共赢的硕果。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睡眠如何精炼大脑为新的一天做准备?

Nature:大脑仅在夜间睡眠的前半段会削弱清醒时形成的新突触

2024-05-16    生物谷原创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使用了光学上半透明的斑马鱼,通过基因可以轻松地对突触(脑细胞之间的通信结构)进行成像。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发现在睡眠期间,大脑会削弱清醒时形成的神经元之间的新连接,但这只发生在夜间睡眠的前半段。这一发现让人们对睡眠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夜间后半段的睡眠到底有什么功能,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们指出这项新的研究支持了“突触平衡假说(Synaptic Homeostasis Hypothesis)”。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51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leep pressure modulates single-neuron synapse number in zebrafish”。

论文通讯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Jason Rihel说,“当我们清醒时,脑细胞之间的连接会变得更强、更复杂。如果这种活动有增无减,在能量上将难以为继。脑细胞之间太多活跃的连接可能会阻碍第二天新连接的建立。虽然睡眠的功能仍然很神秘,但它可能是一段‘离线’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大脑中的这些连接会被削弱,为我们第二天学习新事物做准备。”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使用了光学上半透明的斑马鱼,通过基因可以轻松地对突触(脑细胞之间的通信结构)进行成像。他们对斑马鱼进行了几个睡眠-清醒周期的监测。

他们发现,脑细胞在清醒时获得更多连接,而在睡眠时则失去连接。他们发现,这取决于它们在被允许休息之前积累了多大的睡眠压力(睡眠需求);如果他们让斑马鱼少睡几个小时,这些连接就会继续增加,直到它们能够入睡。

Rihel教授补充说,“如果我们观察到的模式在人类身上也适用,那么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睡眠压力仍然很低的中午小睡时,这种突触重塑的效果可能会比在我们真正需要睡眠的晚上要差。”

更引人入胜的是,研究揭示,大脑的“重置”大多发生在睡眠的前半部分,伴随慢波活动的高峰期,这与睡眠初期紧密相连。

论文第一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的Anya Suppermpool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睡眠有助于抑制大脑内部的连接,为第二天的新学习清空出空间。不过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告诉我们后半夜发生了什么。还有其他一些理论认为,睡眠是清除大脑中废物或修复受损细胞的时间,也许其他功能也会在后半夜启动。”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be882554481.html

 

 

返回目录>>

 

 

Cell:新型mRNA癌症疫苗,只需一针,在人类脑肿瘤患者中迅速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2024-05-16    生物世界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mRNA癌症疫苗,基于“洋葱状”多层RNA-脂质颗粒聚集体(LPA),以显著增强肿瘤mRNA抗原的装载和免疫原性。

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RNA aggregates harness the danger response for potent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mRNA癌症疫苗,基于“洋葱状”多层RNA-脂质颗粒聚集体(LPA),以显著增强肿瘤mRNA抗原的装载和免疫原性。在自发晚期神经胶质瘤的宠物犬中,RNA-LPA显著延长了其生存期并重新编程了肿瘤微环境(TME)。

该研究还在4名成年患者中进行了首次人体试验,用于治疗最具攻击性和致命性的脑肿瘤——胶质母细胞瘤,该mRNA癌症疫苗在注射后迅速重新编程了患者的免疫系统,引发了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释放、免疫激活/转运,并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引发了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些数据支持RNA-LPA作为一种同时重新编程TME并引发快速持久癌症免疫疗法的新技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Elias Sayour 教授表示,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洋葱样”的多层RNA-脂质颗粒聚集体(Lipid Particle AggregateLPA),像洋葱一样具有多层结构,从而大大增强肿瘤mRNA抗原的有效载荷包装和免疫原性。

相比单层的LNP递送的mRNA,多层的LPA递送的mRNA能够更深刻地提醒免疫系统识别肿瘤抗原,通过静脉注射后,能够迅速激发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强烈排斥反应,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就可以观察到肿瘤从免疫“冷肿瘤”状态重编程为“热肿瘤”。

这项研究开始于7年前,研究团队从小鼠模型开始,之后与佛罗里达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在10只自发患上晚期神经胶质瘤且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宠物狗进行了试验。经过治疗的宠物狗的中位生存期为139天,而患上晚期神经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仅30-60天。在使用个性化mRNA癌症疫苗治疗了自发脑肿瘤的宠物狗后,Elias Sayour 团队获得了美国FDA的临床试验批准,以治疗人类胶质母细胞瘤患者。

在首批接受治疗的4名成年患者中,研究团队从每个患者自己的手术切除的肿瘤中提取mRNA,然后将mRNA扩增并包装在新设计的生物相容性脂质纳米颗粒——脂质颗粒聚集体(LPA)中。这种个性化mRNA癌症疫苗在注射到患者体内后,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危险肿瘤,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抗肿瘤反应。

虽然目前还无法评估该mRNA癌症疫苗的临床效果,但这些患者的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都已超过了预期。

总的来说,该研究强调了RNA-LPA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疗法在治疗癌症方面的潜力,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用传统方法治疗的肿瘤,恢复免疫原性较差的肿瘤中的免疫反应,打破免疫耐受性,同时诱导快速且持久免疫反应,还挑战了mRNA癌症疫苗必须作为纳米颗粒靶向树突状细胞的范式。

基于上述结果,在美国FDACureSearch儿童癌症基金会的支持下,研究团队下一步将进行一项扩大的1期临床试验,纳入多达24名成人和儿童患者,以进一步验证该mRNA癌症疫苗的效果。

研究团队创立了一家名为 iOncologi 的公司,该公司已开发了多种突破性的免疫调节疗法,其中,两款干细胞疗法(IONC201IONC202)在免疫疗法耐药的实体瘤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临床前疗效,一款mRNA癌症疫苗(IONC101)正在开展早期临床试验。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171825862a2.html

 

 

返回目录>>

 

 

GUT:科学家首次发现,早老素缺失或是AD和肠炎的共同病因!

2024-05-16    奇点糕

 

研究首次揭示了早老素Psen1Psen2在肠道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可以通过影响肠上皮细胞分化平衡来维持屏障完整性,避免营养不良和肠道炎症的发展。

近日,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研究团队确定了早老素在维持肠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性结肠炎小鼠和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Psen1表达受损,肠上皮细胞中Psen1Psen2同时缺失会导致小鼠自发性肠道炎症,并伴随着肠道屏障受损和菌群紊乱,还有可能发展为致命的严重虚弱。

肠上皮细胞是保护胃肠道的有效屏障,肠上皮稳态紊乱可能导致胃肠道病理变化,包括IBS、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除了腹痛和腹泻外,70%-80%IBD患者还有可能出现体重减轻或者营养不良。

Wnt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是维护肠上皮稳态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早老素在这两条信号通路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和健康小鼠的结肠组织样本进行批量RNA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Psen1表达显著下降。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Psen1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因此,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上皮细胞Psen1缺失时的肠道稳态。与对照组相比,Psen1缺失小鼠的肠道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也没有明显差异。单独缺失Psen2也不会对肠道稳态造成影响。

但是,当Psen1Psen2同时缺失,情况就变得有些不妙了,小鼠在胚胎早期就已经死亡。为了使研究能够进行下去,研究人员在Psen2缺陷小鼠中降低Psen1表达水平(iDKO小鼠),小鼠不仅体重显著降低,内窥镜检查也表现出自发性结肠炎和结肠显著缩短,炎症相关标记物显著上调。

给小鼠口服荧光标记的葡聚糖类化合物,可以看到iDKO小鼠血清中标记物水平显著升高,表明iDKO小鼠出现了明显的肠道屏障缺陷。而上皮器官观察到荧光素黄也证明早老素缺失引起的屏障破坏缺失是肠上皮细胞功能缺失确实导致的。

那么,肠上皮细胞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iDKO小鼠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如E-Cadherinoccludin)水平显著下降。而失去了坚实肠道屏障的iDKO小鼠也失去了防止细菌扩散的能力,细菌迁移至远端器官,还会进一步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小鼠给予抗生素来减轻菌群扩散的影响,发现小鼠炎症标志物水平下降,肠道炎症症状减轻,但是并没有挽救小鼠的体重下降。也就是说,还存在其他被我们忽略的疾病机制。

于是,研究人员再次对iDKO的小鼠进行了RNA测序,共发现了412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除了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等相关通路改变之外,营养成分吸收和转运以及一些基础代谢通路也受到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分泌性肠上皮细胞的分化受到影响,吸收性肠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这就导致小鼠肠道葡萄糖吸收严重受损,小肠肠上皮细胞的脂质积累完全被阻断,肝糖原大幅度减少,暗示Psen1/2双缺失小鼠的死亡可能是营养不良导致的。

总的来说,研究首次揭示了早老素Psen1Psen2在肠道稳态中的关键作用,可以通过影响肠上皮细胞分化平衡来维持屏障完整性,避免营养不良和肠道炎症的发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e0982603649.html

 

 

返回目录>>

 

 

PNAS:科学家们揭示了CRL3在肝脏代谢调节中的关键作用

2024-05-16    生物谷原创

 

该研究确定了CRL3在肝脏代谢调节中的关键作用,并证明CRL3下游NRF2过度激活导致肝脏代谢不适应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自噬-溶酶体系统高度调控的蛋白质降解在维持细胞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ullin RING E3连接酶(CRL)属于多蛋白E3泛素连接酶家族,介导约10%20%的细胞总蛋白的泛素化。最近,CRL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是具有治疗靶点的疾病修饰途径的关键调节因子。

一个功能性的CRL复合体由一个单一的cullin支架蛋白组成,它连接RING E3连接酶和一个底物受体,募集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的靶蛋白。哺乳动物细胞表达8cullin蛋白(Cul1Cul2Cul3Cul4ACul4BCul5、非典型Cul7和非典型Cul9)。每个cullin支架形成一组独特的CRL,这些CRL可识别蛋白质小体降解的一组选择性蛋白质。

到目前为止,类化修饰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在实验模型和临床试验中都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靶向CRL治疗其他疾病需要更好地了解单个CRL的功能机制,并开发可以选择性地调节某些CRL调控通路的药物,以尽量减少不良的治疗相关效应。然而,大多数已发表的研究采用泛类化抑制剂,以非选择性的方式抑制所有的CRL。利用遗传模型分析单个CRL复合物作用的研究很少,这使得单个CRL的器官和细胞类型特异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不确定。

近日,来自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者们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ullin 3 RING E3 ligase inactivation causes NRF2-dependent NADH reductive stress, hepatic lipodystrophy, and systemic insulin resistance”的文章,该研究确定了CRL3在肝脏代谢调节中的关键作用,并证明CRL3下游NRF2过度激活导致肝脏代谢不适应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Cullin RING E3连接酶(CRL)已成为疾病修饰途径和治疗靶点的关键调控因子。Cullin3 (Cul3)-CRL (CRL3)参与调节肝脏胰岛素和氧化应激信号。然而,CRL3在肝脏病理生理中的功能尚不明确。

在这里,研究者报道了肝细胞Cul3敲除导致肥胖小鼠脂肪变性的快速解决,然而,肝细胞Cul3敲除小鼠对脂肪变性的显著抵抗并未导致整体代谢改善,而是引起全身代谢紊乱。肝脏转录组学分析发现,CRL3失活导致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 (NRF2)抗氧化防御途径持续激活,该途径也重新编程脂质转录网络以防止TG储存。此外,全球代谢组学研究显示,NRF2激活可诱导大量消耗NAD+的醛脱氢酶,从而增加细胞NADH/NAD+比率,这种氧化还原失衡被称为NADH还原应激,可抑制Cul3敲除肝脏中糖酵解-柠檬酸盐-脂肪生成轴。因此,NRF2诱导的细胞脂质储存缺陷促进肝神经酰胺积累,升高循环脂肪酸,并恶化全身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在肝细胞Cul3/ NRF2双敲除小鼠中,当NRF2激活和NADH还原应激被消除时,肝脏脂质积累恢复,肝损伤和高血糖减轻。在NRF2激活的肝细胞Keap1敲除小鼠中观察到对肝脂肪变性、高血糖和NADH还原应激的抵抗。也就是说,该研究确定了CRL3在肝脏代谢调节中的关键作用,并证明CRL3下游NRF2过度激活导致肝脏代谢不适应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综上所述,研究者证明了肝脏Cul3功能的丧失是如何导致对肥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代谢紊乱的发展。在机制上,研究者发现NRF2CRL3失活下游的关键效应因子,并证明持续的NRF2激活可以协调地改变脂质代谢转录程序和氧化还原稳态,从而导致肝脏代谢不灵活性。这些途径和靶点的识别不仅将提高人们对CRL3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机制理解,而且还可能为选择性靶向NRF2独立的CRL3调节途径作为潜在的治疗策略建立分子基础。需要进一步研究CRL3在各种器官和疾病中的遗传和药理学调节来填补这些知识空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bf1824e7787.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最新健康研究:2050年预计全球有2.46亿老年人口面临高温环境风险

2024-05-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健康研究论文指出,到2050年,预计全球将有高达2.46亿老年人口暴露于危险的高温环境中,其中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老年人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这项发现或有助于为区域高温风险评估和公共卫生决策制定提供信息。

该论文介绍,全球人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老龄化,到2050年预计6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将翻倍,增加到近21亿,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尤其容易发生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事件,而热浪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增加会对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考虑到老年人更容易患热射病且常有会因高温暴露而恶化的各种健康问题,这对老年人的影响尤为严重。

目前,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极端高温在个体层面对老年人的健康和死亡风险有影响,但对老年人在群体层面上热暴露的关注不多。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基金会Giacomo Falchetta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量化了全球不同年龄人群在平均高温中的长期暴露和急性暴露于极端高温的频率和强度。他们发现,到2050年超过23%的全球69岁以上人口会生活在急性高温暴露超过临界值37.5°C的气候环境中,相比之下这一比例在2020年为14%

此次研究还发现,暴露于危险急性高温的老年人或会增加1.77亿至2.46亿。此外,预计亚洲和非洲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而这两个地区的适应能力可能也最低。

论文作者总结认为,人口老龄化和高温暴露增加的区域可能会面临大量的社会和健康服务需求,需要新的政策干预措施。这项研究发现可能有助于健康相关评估和气候变化适应规划。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oSND67xqR

 

 

返回目录>>

 

 

《自然》最新论文:2023年夏季是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两千年来最热夏天

2024-05-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在线发表一篇气候研究论文认为,2023年夏季是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在过去2000年里最热的夏天。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德国美因茨大学Jan Esper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结合观测性数据和基于代用指标的重建,分析了过去2000年中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北纬30-90度,包括欧洲在内的各个地区)6月至8月的地表气温,并结合来自数千个气象站的测量数据研究发现,2023年夏季北半球这部分陆地温度比公元1850年至1900年间仪器测量的平均温度高2.07°C

为调查过去2000年的地表温度变化趋势,论文作者使用北半球热带以外夏季温度的群集重建,并结合现有9个最长的温度敏感树轮年代学数据。他们发现,2023年夏季比公元1-1890年有仪器记录前的平均温度高出2.20°C。其中,与这一时期中最冷的重建夏季温度(公元536年,当时温度受到火山爆发影响)相比,2023年的夏季气温要高出3.93°C

论文作者总结指出,这项研究中的变暖情况不能应用到全球尺度。不过,这些研究估计值展示出当下前所未有的气候变暖状况,迫切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碳排放。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oSLoUaguG

 

 

返回目录>>

 

 

动物器官移植人体,究竟难在哪儿

2024-05-16    科技日报

 

近日,美国麻省总医院宣布,全球首例接受转基因猪肾移植的活体患者在手术50天后去世。

该医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斯莱曼先生将永远被视为全世界无数移植患者的希望灯塔。我们对他所给予的信任,以及他对推动异种移植领域进步的意愿,表示深深的感谢。”

异种移植是将活细胞、组织或器官从一个物种移植到另一个物种,可应对人体器官供应源短缺问题。猪因其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大小与人体器官相近,成为异种器官移植最佳供体动物之一。但这一领域仍有许多困难和风险,就相关问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长陈刚。

手术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除了肾脏疾病外,斯莱曼还患有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他接受的移植肾取自美国eGenesis公司提供的基因编辑猪。该猪经过了69个基因的编辑,敲除了3个重要的异种抗原相关基因,添加了7个人类转基因以提高兼容性。同时,eGenesis公司还灭活了猪固有的、有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

麻省总医院的声明指出,没有迹象表明患者的死亡是近期接受移植手术的结果。具体死因尚未公布。

不过,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在斯莱曼去世的第二天从美国研究团队处获悉,患者死于突发心梗。

陈刚认为,尽管结果令人遗憾,但这一手术仍是异种移植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它证明了异种移植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异种器官移植技术难题多

器官短缺问题长期困扰全球。据麻省总医院3月透露,其肾移植等候名单上已有1400余名患者。该院医学专家表示,希望上述移植手术方案能为全球数百万肾衰竭患者带来希望。但是,异种器官移植在真正进入临床应用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陈刚对异种器官移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解析。

首先,临床适应症的选择是异种器官移植的第一个难题。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医生在决定进行移植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

其次是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治疗问题。据《纽约时报》报道,斯莱曼在手术后第8天就出现了细胞性排斥的迹象,这是急性移植物排斥的最常见形式。高达25%的器官接受者在头3个月内经历过细胞性排斥。

“虽然同种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已有成熟手段且效果良好,但是在异种器官移植中,一旦发生排斥,即使是细胞性排斥反应,都逆转困难,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目前的治疗手段仍然缺乏技术保障,而增加药物用量或加强预防排斥的手段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陈刚说。

此外,异种器官移植还存在功能学方面的问题。例如,猪肾排尿量惊人,不仅需要患者大量饮水,还容易导致其脱水。猪肾移植后患者可能容易出现酸碱失衡或电解质异常,需要定期监测和及时调整。此外,猪肾产生的促红素仅适用于猪体,患者需定期补充人体促红素以避免贫血。对于猪心脏移植来说,其是否能满足人类行动和运动需求也尚待研究。

药物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发现,阻断CD154分子和CD40分子通路的抗体对异种器官移植的长期存活非常重要,但目前这些抗体仍处于试验阶段,长期风险未知。

移植后的并发症是异种移植手术需要考量的另一个重点。由于免疫抑制措施可能比同种移植更强,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也更大,易导致固有免疫系统被破坏而发生感染并发症。

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并存

陈刚介绍,在异种移植中,跨物种的生物安全和伦理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通常认为,种属上与人越接近的物种,其所携带的病原体就越容易感染人类。在使用猪器官的异种移植中,最难消灭的就是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其次是猪巨细胞病毒(PCMV)。斯莱曼接受的移植猪肾,就被敲除了与PERV有关的基因。

此前在全球首例猪心移植患者的尸检中,科学家发现了PCMV存在的迹象,这也可能是患者之后出现心力衰竭并死亡的原因之一。

陈刚补充说,还需要关注器官移植后,猪的基因是否会“污染”人的基因。移植的器官接通血管后会参与人体循环,与人体发生细胞层面的互动,甚至可能发生基因嵌合,这可能引发潜在的遗传风险。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人类探索异种移植的脚步并未停止。412日,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分校宣布成功完成全球第二例猪肾活体移植。陈刚向记者透露,患者至今未报告异常。该手术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人工机械心脏和带有猪胸腺组织的猪肾联合进行移植的手术,为异种移植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动力。

展望未来,陈刚表示,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免疫学的深入发展,异种移植有望成为同种移植的一种补充,以填补器官供应的巨大缺口,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谨慎应对各种技术难题和伦理挑战,确保异种器官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oRDPpOKey

 

 

返回目录>>

 

 

家门口就医,江西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强基层?

2024-05-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昌515日电 (记者 吴鹏泉)“以前乡镇卫生院没有康复治疗,儿子和儿媳隔几天就要送我去中医院治疗,耗时耗力耗钱,现在镇里卫生院也能进行康复治疗,我自己就可以骑车过来了。”

前不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江西省丰城市拖船镇居民徐九香再次来到镇卫生院接受治疗,卫生院康复科医师为其提供了全方位医疗服务。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身体状况明显改善。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这是很多基层民众看病就医的愿望。近日,记者深入江西多地采访,探寻这片革命老区是如何通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便民众“家门口”就医。

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官场村颐养之家,老人们或在广场上散步闲谈,或在棋牌室打牌娱乐。“有事到村部,有病到村卫生室,走路只要一分钟。”住在颐养之家的王长娇笑着说。

江洲镇地处长江中心孤岛,进出靠轮渡,就医不便,医疗水平有限。为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江西省人民医院自2021年起向官场村开展“远程医疗、送医入户、定期义诊”三项健康帮扶措施。

“医院面向村民优先满足床位,减免检查、医药费用。针对行动不便或身体虚弱的村民,我们专家团队入户给予体检问诊,拿出‘定制化’诊疗方案。”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邹清水说。

当前,中国民众就医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对基层医疗机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11月,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的帮扶和带动作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提升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江西贵溪市是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和全省综合医改试点县。贵溪市卫健委主任叶剑锋介绍说,为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当地组建了贵溪市总医院,统筹管理辖区内5个院区、21个基层医疗机构和171个公有产权村卫生室。

“市总院定期安排专家、业务骨干前往基层进行指导,我们乡镇可以进行一、二级手术。”贵溪市总医院塘湾分院院长王鹏说,得益于县域医共体改革,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条件有了巨大变化。

基层卫生人才增量提质

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具体实施者是基层医务人员。

记者了解到,江西建立基层引才用才倾斜政策,明确以县为单位,乡镇卫生院编制岗位数“打捆”设置、统筹使用,按照“有编即补”的原则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求。

江西还创新村医管理机制,乡村医生实施“乡聘村用”;建立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该省年满60周岁且从业满20周年的乡村医生,每月发放300元养老生活补贴,引导老年村医有序退出;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为村卫生室补充合格人才。

叶剑锋称,为解决人才从哪来,如何留下来的问题,贵溪市重点开展了“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和人事薪酬三大改革,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增量提质。该市基层医疗机构可提取医疗服务性收入的60%用于人员奖励,年终若有收支结余,结余部分的50%仍可用于绩效奖的二次发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江西全省乡镇卫生院1597所,卫生人员54885人,村卫生室26136个,人员总数45446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6281人,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2997人。

曾宝是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一名扎根基层数十年的乡村医生。为提高医学技能,他挤出时间看书,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最终取得了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双职称,“了解越多,才能救助更多人”。

农村地区医保水平提高

“以前来医保服务大厅办业务,需要跑好几个窗口,现在可不一样了,只要在大厅任何一个窗口提交材料,很快就能办结。”近日,到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政务服务大厅医保窗口办理业务的万丽华感到很欣喜。

受益于“综合柜员制”,万丽华的业务才办得如此顺利。在“综合柜员制”实施过程中,余干县医疗保障局围绕民众关心的问题,梳理业务流程,逐项解决了办理流程、办理时限、业务交叉、前后台衔接等问题,提高了事项办理效率。

余干县医疗保障局实施“综合柜员制”,是江西提高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的一个生动缩影。

根据《实施意见》,江西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合理提高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年度新增医保基金重点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

江西还着力加强农村地区医保经办管理服务和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探索将村级医保服务纳入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江西省卫健委主任龚建平此前表示,江西将落实好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好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均衡布局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中西医协调、医防协调发展等方面问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oSBHbW8uz

 

 

返回目录>>

 

 

2024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举办

2024-05-17    健康报

 

  本报讯 (记者 郭蕾)515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主办的第31个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活动主题为“适龄婚育、生育友好——构建新型婚育文化”。

  活动倡导积极推进生育支持政策,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广泛普及优生优育和科学养育知识;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教育,讲好新时代美好爱情、幸福婚姻、和谐家庭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活动发布了生育友好主题宣传招贴画。上海市、浙江省等地方代表和四川省攀枝花市家庭代表在活动上分享了实施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典型经验与取得的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陕西省卫生健康委、陕西省妇联及西安市政府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等参加现场活动。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0517/495132.html

 

 

返回目录>>

 

 

 

夏季养生莫贪凉(中医养生)

2024-05-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立夏之后,天气炎热。有人喜欢长时间待在开空调的房间,有人从冰箱里取出饮料就喝……这些贪凉的习惯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减缓人体新陈代谢,把本应调节体温的汗液滞留在体内,从而导致“空调病”或者胃肠疾病。所以,夏季养生不要贪凉,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应适当出汗调节体温和排出代谢废物。从冰箱里拿出的食物,要在室内放1小时后再吃,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胃肠道。

  立夏之后,昼长夜短,很多人夜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尽量小睡一会儿,哪怕闭目养神也好。中医认为,养神在于养心。午睡前做转眼睛的练习(双目从左向右转,再从右向左转,然后紧闭片刻,再迅速睁开眼睛),不仅可以提高午睡质量,还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眼睛疲劳的效果。有睡眠障碍者要保持精神放松,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

  高温天气容易中暑,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光照。同时,要适当多喝温开水。体力劳动者出汗多,要在温开水中加入少量食盐以补充盐分。饮食尽量清淡,少食油腻和辛辣等上火的食物。可适当多吃冬瓜。冬瓜是家常蔬菜,可烹调多种菜肴。冬瓜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877.html

 

 

返回目录>>

 

 

带状疱疹需积极治疗(名医讲堂)

2024-05-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串腰龙”“缠腰龙”,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内再激活所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成人体内都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和水痘的“元凶”都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疾病。儿童时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通常会患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依然会潜伏在体内。当然,也有些人感染后并不出现水痘,只是隐性感染,甚至根本不知道体内已经有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高龄、免疫力低下、外伤、劳累等因素的刺激下,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被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诱发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即使身体健康的人群,50岁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仍会陡然增加。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例。

  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如下: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有灼热感或神经痛。典型皮损表现为沿皮肤单侧分布的成簇性水疱伴疼痛,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呈簇状分布,继而变为水疱,疱壁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严重时可能出现大疱、血疱、坏疽等表现。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疼痛为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可以表现为3种形式:持续性单一疼痛,表现为烧灼痛或刀割样痛;放射性、撕裂性疼痛;触发性疼痛,表现为异常性疼痛(即轻触引起疼痛)和痛觉敏感(轻度刺激导致剧烈性疼痛)。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

  除了皮损、疼痛等典型症状外,带状疱疹还有特殊的临床类型,如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等。

  带状疱疹是自限性疾病,有些抵抗力强的患者23周后会自愈。尽管如此,患带状疱疹仍需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治疗目的是防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一般是给予足够疗程的抗病毒、营养神经及镇痛药物治疗。如果带状疱疹好了之后,还感觉痛且疼痛时间超过3个月,就可以被定义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因此,带状疱疹不可怕,可怕的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目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是镇痛的基础,微创介入与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并非“一次中招,终身免疫”的疾病。曾经得过带状疱疹的人,在痊愈后同样有可能复发。目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有限,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手段。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878.html

 

 

返回目录>>

 

 

血液蛋白有望提前7年揭示癌症风险

2024-05-17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516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牛津大学人口健康中心科学家开展的两项最新研究发现,血液中的一些蛋白有望提前7年揭示癌症风险。研究团队认为,其中一些蛋白不仅可以比现有方法更早地检测出某些癌症,还有助于早期治疗或完全预防这些癌症。相关论文发表于15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成功鉴定出618种与19种不同类型癌症有关的蛋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一组癌症确诊前七年采集血液的人群中,发现了107种与癌症风险有关的蛋白。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银行从44000多人身上采集的血液样本,其中4900人后来被确诊患有癌症。利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每个人血液样本中的1463种蛋白,并比较了确诊癌症和未确诊癌症者的蛋白差异,从中找出与癌症风险相关的蛋白。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30多万个癌症病例的基因数据,以进一步探究哪些血液蛋白参与了癌症的发展,并可能成为新疗法的潜在靶点。

他们最终在血液中发现了40种蛋白。这些蛋白影响了一个人患9种不同类型癌症的风险。尽管改变这些蛋白可能会增加或降低患癌几率,但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干预可能会带来意外的副作用。

研究团队强调,他们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来明确这些蛋白在癌症发展中的确切作用,比如,哪些蛋白可以提供最可靠的癌症风险预测结果。此外,他们还需要探索临床上可行的检测方法,并寻找可能靶向这些蛋白的药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807.html

 

 

返回目录>>

 

 

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结合是必然趋势

2024-05-17    科技日报

 

59日,在天津召开的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上,不少与中医药行业深度融合的智能科技成果令人瞩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带领团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果和技术方法,巩固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并走向世界,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近日,张伯礼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要始终坚持走中医药理论精髓和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中医药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之路,这也是中医药应走的现代化之路。

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

记者:您在前不久召开的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医药现代化是时代使命,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您认为,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张伯礼: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现代科技是中医药发展的“翅膀”,“翅膀”越硬,就飞得越高越远。当前中医药发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也将成为重要的先进生产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人工智能也为中医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总说,要将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中医药领域现代化的成果会源源不断出现。大模型、云计算等技术将促进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记者:您可否举例介绍,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中,您带领团队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张伯礼: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先后承担了3973计划项目,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就是把中药从传统的树根、草皮变成可量化的、功效物质清楚的组分中药。

近年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紧密合作,产出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我们团队用一个星期时间,收集了来自20余家医院1000余个患者的信息,并依托天津超算中心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在进行数据归类和专家研讨后,我们判断此次疫情为“湿毒疫”。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明确了证候,治疗方法也就明确了。基于此我们制定的治疗方案,被写进国家版诊疗指南中。

在经典名方、抗疫经验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筛选出60余种可能对新冠有效的中成药,进而研制出具有确切疗效的宣肺败毒颗粒,其入选“三药三方”;还研制出对新冠后遗症有治疗作用的“清金益气颗粒”制剂,其广泛应用取得非常好的效益。

智能科技成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记者:近期有不少与中医药行业深度融合的智能科技成果发布。这些成果是如何深度融合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

张伯礼:现在很多先进设备可以实现智能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通过对大量中医病案数据的学习运算,这些设备可以辅助中医师对患者进行病证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中医师结合中医智能穿戴设备,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饮食建议、运动指导等。大模型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中药多靶点复杂网络作用机制,助力新药研发。

记者:这些智能科技成果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有何意义?

张伯礼:举例来说,“数智本草”大模型,是基于华为澎湃算力与向量库等先进工具,由天士力与华为云在华为盘古大语言模型和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开发的中医药语言大模型和计算大模型。它拥有380亿个参数,基于中医药海量文本数据预训练,结合向量库检索强化,以及中药研发多场景的微调,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完成中医药理论证据的挖掘和总结。

此外,“天河灵枢”大模型是面向中医针灸领域的专业大模型。它创新性地对人体全部穴位进行了专业的三维建模,成功构建了栩栩如生的三维针灸数字人。这一大模型将加强对中医循证证据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动力。

记者:数智技术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哪些转变?

张伯礼: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从研发、生产到流通链条的质量提升,起到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作用,服务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智中药”研发新范式为例。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天士力医药集团董事长闫凯境博士曾指出,该研发新范式以人工智能等颠覆性科学技术为突破,创新性配置包含中医药海量数据的新型生产要素,结合云计算、大模型等新型技术手段,通过中药产品的组方配伍数智化、物质基础数智化、量时毒效数智化、生产质控数智化、临床应用数智化、消费认知数智化,引领现代中药达到用药精准、生产精智、疗效精确的新高度。通过建设中医药“数智本草”大模型的智能一体化平台,打造“数智中药”资源、研发、制造、供应、临床应用、消费者认知新范式,可实现中药产业全链条飞跃性转型升级。

中医药拥抱数智还需多方面发力

记者: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中医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情况如何?

张伯礼: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中医药与这些先进技术实现了相互融合。比如,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制的“海河一号”“海河二号”,实现了中药有效组分高效快速筛选制备。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建立的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系统(EVDS),可基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自动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可结合专家经验形成证据报告。此外,中医远程会诊系统等也得到普遍应用,大大方便了异地就诊等。

但还有一些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例如数字制药和智慧制药。此外,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中药制造结合起来,也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产业即将迎来蜕变。

记者:现代科技赋能中医药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张伯礼:例如在制药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中药企业已实现机械化制药,但制药总体自动化水平不高,精益管理水平和理念也有待提高,数字化的制药生产线尚未完全覆盖。

此外,中医药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这限制了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精确识别和对作用机制的科学阐释,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内的现代科技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但如何有效地将这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仍是一个挑战。

记者:您认为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有哪些解决办法?

张伯礼:我认为可以出台药品优质优价等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生产设计、制造过程管控和产品流通等各环节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精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中药工业向高端迈进。可通过设立科技专项,支持智能制药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速提升中药制药装备的研究水平,促进中药制药装备实现自主化、现代化。

另外,中医药科研要在中医原创思维指导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热点聚焦

中医药与大健康理念的结合,是当前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大健康产业已经达到十万亿元的规模,可以说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仅在中医药领域,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康复养老、健康食品等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酒、茶等产业领域,也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技术,依托数智化转型升级实现了降本增效。可以说,在数智技术与创新实践的驱动下,大健康产业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812.html

 

 

返回目录>>

 

 

多地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

完善医保政策 促进生育友好

2024-05-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我国每年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婴儿超过30万人。为了让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惠及更多不孕不育患者,去年以来,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等地先后将这一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幸福。

政策发力,减轻家庭医疗负担

222号,我从生殖科‘毕业’啦!”翻看“怀孕笔记”,30岁的卢女士告诉记者,经历半年多的治疗,这一天她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准妈妈。

卢女士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因为不孕,去年6月起陆续跑了20多次医院。去年9月,她花费3.2万元第一次尝试接受辅助生殖治疗,但以失败告终。“当时压力很大,如果需要‘种’三四次,经济上确实难以承受。”

“辅助生殖移植周期治疗费用为3万至4万元,半数以上女性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经济负担较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一华说。

2023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医保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健康委联合发文,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不设基金起付标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计入参保人员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这一政策出台,有效减轻了不孕不育患者的负担。

北京是全国最早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基本医保的地区。“三孩政策出台后,我们就启动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的可行性调研。”北京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负责人韩波告诉记者,2022年,北京市医保局将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行了统一定价。“价格政策公布当天,我们在可以实施辅助生殖项目的15家医院都派驻了工作人员,向患者解释有关价格政策,但是否能纳入医保还需要进一步测算论证。”

202371日,北京市将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正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辅助生殖花费最高的环节是麻醉取卵、胚胎培养、移植手术,这些费用正好纳入北京医保覆盖范围,占全程费用的55%左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生殖医学科主任李蓉告诉记者,有些患者需要做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也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政策发力,辅助生殖项目相关费用也在下降。2023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本五花八门的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为12项。截至目前,20个省份将定价方式由市场调节价改为政府指导价,进一步规范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内蒙古价格调整后平均降幅达20%

支持生殖健康,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可控

初夏的早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楼前人流如织。李蓉告诉记者,中心近10年的门诊量在45万至65万人次之间波动。“北京医保政策实施后,中心2023年初诊患者约3.3万人次,较2022年有所增长。”李蓉表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从一个侧面传递了国家对生殖健康的支持态度,鼓励不孕不育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育龄女性适龄生育、尽早生育。

“这项政策对进一步提升妇女生育意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杨一华告诉记者,政策施行以来,医院迎来患者咨询小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内容是疾病治疗发生的费用,辅助生殖能不能进医保,需要界定辅助生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是一种“疾病”。从目前看,不孕不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疾病。由此,辅助生殖技术作为不孕不育的治疗手段,有纳入医保的理论依据。我国医保依旧为属地化管理、地级市统筹为主,各地在经过卫生技术评估、基金安全评估等环节后,可以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将其纳入医保。

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是否会给基金运行带来压力?“我们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对需求人群和基金承受能力进行了精密的测算,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韩波告诉记者,《北京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根据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女性数量、分娩量、不孕不育情况及技术服务需求分析,北京市约4万对夫妇有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服务需求。政策实施7个月以来,北京市职工就诊2.7万人,总费用2.2亿元,职工医保基金支出1.5亿元,在年度测算基金安全运行范围内。

“一般患者经过两个周期可实现怀孕。广西这项政策规定患者可两次享受医保报销,这既考虑了医保政策的公平性、可持续性,确保更多刚性需求患者获得报销机会,也有利于引导患者审慎选择,避免盲目追求生育而浪费医疗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吕圣表示,广西医保基金预计每年因此增加支出4.51亿元,基金运行安全可控。政策实施5个多月以来,广西已开展治疗性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门诊结算7.02万人次,医保基金支出1.43亿元,平均报销比例58.94%

医保政策保驾护航,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虽然不孕不育群体总量庞大,但在全国依旧是个小群体。从这个角度说,辅助生殖技术进医保这一政策,受益面还较为有限。专家建议,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动、全人群覆盖、全周期保障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以医保政策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为孕产妇提供从怀孕到分娩的全周期医疗保障。2019年起,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保合并,生育保险参保率持续提升,2023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2.49亿人。据统计,2022年全国生育保险参保女职工人均享受生育医疗费用报销5899元。

对于职场妈妈来说,生育后享受带薪产假是重要保障。参保女职工生育后可享受产假,此间的工资由发放生育津贴代替,这笔钱同样来自生育保险基金。数据显示,2023年生育保险基金共支出1069亿元,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达2.4万元。

“用手机就可以填资料申请,不用拿着一堆资料来回折腾,孩子出生后马上就能享受医保待遇。”近日,广东省江门市全面启动新生儿预参保工作,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二孩妈妈”张晓莹花了不到5分钟就办好了新生儿参保登记手续。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儿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力争到2024年底,80%以上新生儿在出生当年参保。同时强调优化新生儿参保流程,鼓励地方探索凭出生医学证明办理新生儿参保。

“我国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健全,促进了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更加符合当前的人口结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王震表示,当前医保仍以保住院为主,对门诊保障尚显不足。不管是怀孕期间的医疗服务还是婴幼儿医疗服务,多数发生在医院门诊和社区全科,这就需要医保调整结构,增加医院门诊和社区全科服务的保障待遇。

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明确表示,将继续指导有关省份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和医保支付管理,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875.html

 

 

返回目录>>

 

 

崔丽敏:以柔性引才助力基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2024-05-17    人民网

 

近日,人民网金台圆桌组织的“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办。孝义市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崔丽敏在会议上表示,县域公立医疗机构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当前,县级医院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存在难点。为此,孝义市人民医院探索实行柔性引才,助力基层公立医院人才、学科、技术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孝义市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崔丽敏在会议上的部分观点:

县域公立医疗机构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全完善、90%县域内就诊率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生产力,优质人才更是优质生产力。在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水平“三要素”中,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值得关注。受编制所限,县级医院很难招聘到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在使用、留住人才方面也存在难题,一些人职称晋升后三、五年不能聘任,一些人规培、读研后不再返回,人才不足、人才外流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科建设、技术水平。

按照“政府引导、医院自主、契约管理、绩效激励”方式,2023年以来,孝义市医疗集团探索实行柔性引才,重点吸纳和使用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中青年技术骨干、临床实用型人才,助力基层公立医院人才、学科、技术高质量发展。

一是柔性引才的途径,包括强化现有的专科联盟、学科联盟合作;以打造实用专科为目的,与第三方平台签约模式;发挥孝义籍在外优秀人才资源作用,强化“桑梓联盟”;针对群众常见慢性病健康需求及疾病谱,强化专科队列,做实基础性工作,发挥专家粘性管理作用。  

二是柔性引才方式有兼职顾问、退休返聘、对口支援、平台共建等。

三是柔性引才待遇保障,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及相当层次人才每月2万元至4万元,省级人才计划人选、正高级职称人才及相当层次人才每月1万元至2万元,博士研究生、副高级职称人才、高技能人才及相当层次人才每月500010000元。对每年服务孝义累计时间3个月以上的,发放7500元住房补贴,累计工作6个月以上的,发放1.5万元住房补贴或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或人才周转房。

四是柔性引才的资金保障,由孝义市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

五是制定了对引进人才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推进。在深化国家级、省级26个专科联盟、学科联盟的基础上,新建了与山西白求恩医院区域医疗中心血管外科专科联盟,新增了6个博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室,其它举措也在同步推进,柔性引才工作开端良好,未来可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915.html

 

 

返回目录>>

 

 

郭春锋:提升放射影像诊断符合率 建立高效有机多学科协作机制

2024-05-17    人民网

 

近日,人民网金台圆桌组织的“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办。在会议上,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郭春锋表示,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影像科是搭载其他关键重点学科建设,也是提升专科质量和诊疗能力的奠基石。

以下,是郭春锋在会上发表的部分观点:

树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提升影像科诊断符合率。以区域内死亡率高、外转率高的疾病为重点,加快推进临床医学分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扩容,加强与省内外高水平医院合作,提升疑难疾病诊疗救治能力,减少跨区域就医。

一是优化医院设备配置。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设备越来越重要。医院应加大对影像科设备的投入,及时更新设备,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是提高医生技能。定期组织影像科医生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诊断水平和技能。同时,鼓励医生参加各类医学影像比赛,通过竞争促进提高。规范诊断流程:制定规范的诊断流程,包括影像采集、图像处理、诊断报告的撰写等。确保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遵循规范,减少人为误差。

三是强化质量控制。建立影像科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诊断报告,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确保诊断符合率得到有效提升。

推进国家、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建立高效有机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发挥市级医院在城市医联体中的牵头作用,按网格化布局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统筹负责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

影像科医生应与临床医生密切合作,制定影像诊断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检查前准备、设备操作规范、图像分析要点等。确保科室医务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分析,减少人为误差。在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病史,结合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合理的诊疗计划。

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影像科数据与临床数据的共享。医生可以随时查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和诊断报告,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建立由影像科、病理科、内科、外科等多学科医生组成的协作团队,共同参与影像诊断,共同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在多学科协作中,医生之间应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商讨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果。

建立完善的诊疗管理制度,确保多学科协作机制的有效运行。例如,定期组织科室会议,共同讨论诊疗方案;对多学科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提高整体符合率。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影像学科建设为引擎,全力提升影像科诊断符合率与建立高效有机的多学科协作机制。通过优化设备配置、提高医生技能、规范诊断流程、强化质量控制以及优化诊疗流程、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团队协作、优化诊疗管理制度等措施,可以提高影像科的诊断水平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这些措施也有助于促进医院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517/c14739-40237914.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