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417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4-17
提高应急能力 共筑安全屏障 -----中心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
长达7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70后比30后脑容量增加近7%,脑皮层面积增加近15%
触摸干预可以给所有年龄段的人带来健康益处,包括减轻疼痛、抑郁和焦虑等
iScience:科学家发现能产生人体软骨的新方法 有望治疗人类出生缺陷或面部重大损伤
Nature:能阻断不必要细胞死亡的特殊化合物或能保护机体抵御
朝左侧睡更有助于消化?印度专家:舒适是关键,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如何提升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质量?专家表示——化疗相关性贫血应及时治疗
热点追踪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警惕!这类息肉易恶变为结直肠癌
2024-04-17 人民网
2024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近年来,结直肠癌患者的数量不断攀升,很多患者在就诊的时候已经处于中晚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病区主任张海增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结直肠癌并非不治之症,早发现、早治疗,癌症也可以治愈。
“结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病因主要来源于结肠或者直肠的病变。”张海增介绍,结直肠癌是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初可能是小的非癌性肿块(腺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些可能会逐渐发展成癌症,通常从发生到癌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结直肠癌被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两种类型,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的恶性肿瘤,而直肠癌则是发生在直肠的恶性肿瘤,这两种类型的癌症有时被合称为结直肠癌。
张海增说,临床上,结直肠癌在发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大便性状紊乱、频繁如厕、便血等症状,而这又很容易与痔疮、便秘等疾病症状混淆,容易被患者忽视。
“很多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就已处于中晚期。”张海增表示,一定要加强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结直肠癌治愈率可达90%以上。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对于健康人群,推荐45岁以上人群进行肠镜检查;有结直肠癌家族病史或者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更早进行肠镜检查。
有结直肠息肉病史者,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结直肠癌家族病史者,长期排便不规律、排便性状改变者,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者,体重超标者等人群,都属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张海增还表示,息肉是癌症的种子。从结直肠息肉变成结直肠癌一般需要5至10年时间。70%至8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恶变的,但不同类型的结直肠息肉恶变的风险不同。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一般情况下不会恶变;腺瘤性息肉则会恶变,如管状腺瘤、混合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
“目前,结直肠癌的防治有了很大进步,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张海增建议,日常生活中,要减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细、腌炸、烟熏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的摄入;戒烟限酒;加强运动,减少肥胖,从病因上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同时,积极防治结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对多发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肠息肉病,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切除,以减少癌变机会。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832.html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肺结节离肺癌有多远?专家解答
2024-04-17 人民网
2024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看见肺结节的报告单后,有的人常会误认为肺结节就是肺癌,或是误认为肺结节一定会发展成肺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杨龙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肺结节不等于肺癌,但肺癌的早期表现形式往往是肺结节。临床上,大多数肺结节属于良性病灶,不会发展成肺癌,只有极个别肺结节在经受长期炎症的刺激后,才会发展成肺癌。
杨龙海介绍,肺结节是影像学名词,并不是疾病的诊断。肺结节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可为孤立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检查出肺结节后,临床上判断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肺结节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和结节性质。”杨龙海表示,部分长期存在的钙化结节,对身体健康没有威胁,无需过多关注。若是短期的炎症,或是从前治疗的残留,可进行抗炎治疗。
杨海龙强调,要特别关注属于早期肺癌表现的肺结节,即大于1厘米的实性结节,边缘不规则,在影像学上发现有毛刺、分叶,甚至有空泡、胸膜牵拉等特征。即使初次发现,也应积极处理,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
“发现肺结节后,除了遵医嘱进行治疗,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同样重要。”杨龙海说。
杨海龙指出,有长期大量吸烟史、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肺癌病史,以及长期接触石棉、氡、铀等致癌物质的高危人群若体检查出肺结节,建议尽快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结节性质,进行下一步检查和治疗。同时,为预防肺结节,建议吸烟者尽早戒烟;在工作中可能吸入化学物质、石棉甚至致癌物质的人群,尽可能缩短暴露时间,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对于有肿瘤家族史或有肿瘤病史的人,建议每年采用CT筛查肺结节,初次筛查可选择低剂量CT。此外,尽量做到室内勤通风。在雾霾和沙尘天气,室外大气污染较重时,应关闭门窗,若出行应戴好口罩。多饮水、保持膳食均衡、适量的有氧运动及规律的作息,也有助维护肺部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831.html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生物安全报告会
2024-04-15 中国疾控中心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4月15日也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根据中央国安办部署,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国家疾控局安全日总体要求,4月11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管理处与教育培训处主要面向中心研究生群体,联合举办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生物安全报告会。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再那吾东·玉山出席报告会并讲话,80余名中心研究生和员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报告会特别邀请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周冬生研究员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曹国庆研究员,分别针对国际生物安全形势及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与重要设备进行专题报告,引导学生们深刻理解国家生物安全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升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为其未来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奠定基础。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4/t20240415_276373.html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4-04-15 国家卫健委离退休干部局
4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于学军指出,在委党组正确领导下,2023年委直属机关各单位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委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于学军强调,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委直属机关各单位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按照党中央和委党组统一部署,结合老同志实际开展好集中性纪律教育,进一步抓实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引导广大老同志发挥优势和作用,开展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推荐等工作。深入推进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建设,细致入微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推动委直属机关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医科院、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人卫社作交流。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直属和联系单位负责老干部工作有关同志80余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ltj/s7693/202404/a9168fc1d86b4
疾控动态
中心以全满意成绩通过国际三协会联合举办的SAP盲样考核
2024-04-16 江苏省疾控中心
2023年5月,中心理化所第三次参加由代表欧洲、美国、亚洲的3个行业协会〔欧洲非织造布一次性用品协会(EDANA)、美国聚丙烯酸酯吸附剂研究所(IPA)、亚洲超吸水剂工业协会(ASPIA)〕联合举办的超吸水性聚丙烯酸树脂(SAP)盲样考核。在近期公布国际三协会联合举办的的SAP盲样考核结果中(附图),我中心理化实验室再次以全满意成绩通过。
SAP产品主要用于儿童“尿不湿”,还用于妇女卫生用品、海底电缆、成人生理失禁产品、农业保湿等领域。SAP传统检测方法为原子吸收方法(钠法)分析,但对采样卫生条件要求高,痕量分析易于受污染,假阳性率高。新型的酯醇法则通过色谱分离定量,对现场采样无特殊要求,但对实验室设备和人员检测能力要求较高。之前全球仅3家实验室掌握该项技术,此次盲样检测仅有2家采用酯醇法(我中心与美国一家单位)。我中心自2014年始,开展相关工作,当时因南京扬子-巴斯夫公司建成SAP生产车间,需要进行SAP检测,由于我国尚未制定其职业接触限值及标准检测方法,但因我中心通过考核,每年为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此次SAP盲样考核活动的共有6个水平,每个水平6个样品,共36个盲样,中心理化所上报的36个结果全部满意,这是继2017年5月、2019年8月中心理化实验室第三次以全满意成绩通过国际三协会联合举办的SAP盲样考核,又一次证明了中心理化所实验室检测该项目的能力持续稳定有效,能更好的对外开展此项目检测服务。
摘引网址:https://www.jscdc.cn/zxzx/zhongxinzixun/202404/t20240416_93590.html
提高应急能力 共筑安全屏障 -----中心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
2024-04-15 湖南省疾控中心质管科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今年4月15日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人民健康。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根据省卫健委科教处的通知要求,中心于4月15日下午在生物实验楼性病艾滋病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演练。
中心主任高立冬,副主任陈曦、马海玲,中心性艾科、微检科、地寄科、病媒科、消毒科、门诊部、毒理科、P3实验室、传防科、保卫科、质管科等科室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物业管理的安保人员参加了本次演练。同时邀请了省卫健委科教处、长沙市疾控中心、开福区疾控中心有关人员现场观摩指导。
中心主任高立冬宣布演练正式开始。本次活动模拟演练了疑似艾滋病患者血液标本实验室溢洒事故、针刺职业暴露的实验室应急处置程序,以现场演示和语音讲解的形式,逐一展现了从事件发生、现场初步处理、逐级上报、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消毒处理、职业暴露处理、总结反馈的处置全流程。现场演练结束后,中心生物安全专家贺健梅对本次演练进行了技术点评,指出了实验室工作中的生物安全要点。马海玲副主任在活动总结时,强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大家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开展实验室工作,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严守规章制度和生物安全工作守则,最大限度减少事件的发生。在面对生物安全突发事件,科学做好现场处理,及时按流程逐级报告,全面做好风险评估和总结,力争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本次应急演练方案全面,分工明确,人员配合默契。通过演练,进一步强化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提升了专业素养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对于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科研动向
JAMA子刊:人类的大脑还在变大!
长达75年的随访研究发现,70后比30后脑容量增加近7%,脑皮层面积增加近15%
2024-04-16 网络
更大的大脑可能反应了大脑发育和健康水平的提升,这为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疾病带来的缓冲,或许可以降低生命晚年时疾病的影响。
近期,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研团队在《JAMA·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研究者们分析了1930年-1970年出生的3千余人的大脑数据,发现与30后相比,70后的大脑体积增加了6.6%,大脑皮层面积更是增加了近15%之多!
研究者认为,更大的大脑能够给年龄相关的脑部疾病带来缓冲,近年来观察到的痴呆症发病率下降就可能与此有关。
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弗莱明翰心脏研究(FHS),这是一项从上个世纪40年代就持续至今的长期队列,时间跨度超过75年,入组参与者已经到了最初入组者的第三代。
自1999年,队列研究加入了脑部MRI和神经心理学测试,这给了研究者纵向追踪人类大脑变化的机会。
最终纳入分析的参与者共3226人,53%为女性,参与MRI时平均年龄57.4岁,46%参与者接受过大学教育。女性参与者相对来说,身高、脑容量等绝对数值较低,与男性有显著差异。
有趣的是,对比30后和70后,身高变化并不大,30后平均身高66英寸(约1.67米),70后则为67.6英寸。但大脑的尺寸,70后显著变大了。
30后的脑容量平均1234ml,70后则为1321ml,增长了6.6%;类似的,脑白质体积增长了7.7%,海马体积增长了5.7%;更令人吃惊的是,大脑皮层面积从平均1933cm2增长到了2222cm2,涨幅达到14.9%!
研究者调整了身高、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大脑结构的这种变化仍然存在。研究者认为,这或许能够解释近年来痴呆发病率的降低。
是的,痴呆的发病率其实是在降低的!虽然随着人口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影响人数正在急剧增加,但是发病率实际是在降低的。
研究的第一作者DeCarli在采访中表示,更大的大脑可能反应了大脑发育和健康水平的提升,这为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疾病带来的缓冲,或许可以降低生命晚年时疾病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队列参与者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身体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无法代表广泛的人口,而社会文化和健康差异对大脑是存在一定影响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fc882164459.html
别再抗拒亲亲抱抱举高高!最新Nature子刊研究:
触摸干预可以给所有年龄段的人带来健康益处,包括减轻疼痛、抑郁和焦虑等
2024-04-16 生物谷原创
触摸干预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益处,包括减轻疼痛、抑郁和焦虑等,尤其还能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失意时的一个拥抱,失落时的摸摸头,灰心时的轻拍肩头,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往往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鼓励和安慰。难道这只是你的心理作用吗?还是他真的存在科学依据?
近期,来自荷兰的科学家针对触摸的效应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Meta分析,该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探究了触摸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谁的触摸、如何触摸对人的影响,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题为:“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ultivariate meta-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touch interventions”。
该研究共汇总了212项实验研究,涉及12,966人,分析内容包括触摸干预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一些影响干预效应的调节因素,包括不同形式之间的触摸,例如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物之间,或者熟人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等的触摸,对身心健康都有怎么样的影响。尤其还重点关注了触摸对成人和对幼儿之间的影响。
首先,对成人的影响层面,触摸能显著改善心理健康,比如缓解焦虑和抑郁,减轻疲劳感和疼痛感,同时对生理健康也有正面效果,体现在适度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优化流动性并减少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虽对睡眠和心率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对整体健康仍有积极贡献。
对于新生儿,触摸的作用更为显著,表现在:有助于调控皮质醇水平、促进肝酶活动、改善呼吸功能、维护体温平衡以及增加体重等,支持小宝宝更全面、健康地发育。
但是,也有的人要说了,身边没有同伴可以抱抱你、摸摸你怎么办呢?不用担心,研究人员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物体或者机器人的触摸对身体健康益处同样有效!
研究发现,人和物体触摸带来的生理健康益处的结果与人是相似的,但是被人触摸时,对心理健康的益处更大。
研究人员推测,出现这种结果是否是因为人与物体的触摸中缺少了皮肤与皮肤的接触。通过假说演绎法,他们分析了有皮肤接触和无皮肤接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证实存在皮肤-皮肤接触时会产生更强的心理健康益处。
此外,研究发现,触摸的类型对成年人带来的健康益处并没有差异,举个例子,拥抱和按摩对身体带来的益处是相似的,这在新生儿中也一样。
研究还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触摸对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带来的健康益处更大。对于成年人来说,来自亲朋好友的触摸与不熟悉的人的触摸(经过双方同意的),带来的健康益处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新生儿来说,父母的触摸对新生儿的益处明显大于陌生人的触摸。
那触摸的力度、频率又有什么影响呢?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频繁的触摸都会带来更大的健康益处,尤其是与焦虑、抑郁和疼痛的缓解呈正相关关系。而触摸持续时间和方式的影响则相对不明显。
研究进一步还分析了触摸与性别、年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对总体的健康益处没有明显的差异,只有皮质醇分泌减少与性别呈显著相关,结果显示,触摸对于女性获益更大,新生儿之间则没有差异。年龄与触摸对生理健康的益处没有影响。
此外,对触摸部位的分析发现,触摸手臂带来的身心益处较低,触摸头部(例如面部、头皮)的健康益处更显著!可见,摸头杀和贴贴让人沦陷不是没有理由的!并且,研究还发现,单向触摸会比双向带来的健康益处还更大!
最后,研究还关注到了触摸对动物的影响,在分析了十几项动物研究(例如老鼠、猕猴、毛、羔羊、珊瑚礁鱼)之后发现,对动物进行触摸也会给它们带来积极的健康影响。所以,我们的哈基米也是需要我们多多抚摸的。
总的来说,触摸干预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会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益处,包括减轻疼痛、抑郁和焦虑等,尤其还能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这一结论在全球范围内均得到验证,对健康个体和病患同样适用。因此,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适时的、合适的触摸都是增进健康、传递关爱的重要方式。
看到这里,还不快去实践一下!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1a6821e9138.html
iScience:科学家发现能产生人体软骨的新方法 有望治疗人类出生缺陷或面部重大损伤
2024-04-16 生物谷原创
本研究结果显示,软骨细胞的分化过程可能由一系列结合软骨细胞受体的分泌型生长因子自分泌循环启动,颅面软骨类器官能够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持续培养,最终可形成直径达1厘米的成熟结构。
出生缺陷或面部严重受损的情况常常需要借助外科手术进行重建与康复,而利用源自患者自身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培植出真实的人体颅面软骨以修复这些问题蕴含着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但目前仍未能实现。
神经嵴(neural crest)是颅面软骨的正常发育途径,遗憾的是,关于调控神经嵴分化为颅面软骨细胞的关键细胞信号通路的知识,目前还非常有限。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Science上题为“Craniofacial Chondrogenesis in Organoids from Human Stem Cell-Derived Neural Crest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蒙大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能产生人类头颈部软骨的新方法。研究者指出,经过诱导的干细胞可能转化为构成人类颅面软骨的正常细胞类型,这类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可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研究者Mark Grimes说道,“通常我们能产生这种软骨的细胞被称为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在该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种能从神经嵴细胞中产生颅面类器官的新方法”。
类器官是一种高度仿真的小型器官模型,它不仅再现了器官的结构特征,还能模拟其内部基因表达模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极佳的替代手段,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对实际人体组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是直接使用人体组织难以企及的。
研究者表示,在美国,每年有大约23万新生儿遭受颅面缺陷困扰,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再生人体软骨组织,而在实验室中培育软骨组织或许就有望开发出新型疗法来修复因损伤所致的颅面软骨损伤。
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基因在RNA和蛋白质层面的表达情况,揭示了干细胞如何逐步分化为软骨细胞,他们发现,干细胞能在早期阶段相互交流并成为组成人类耳朵的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利用广泛的生物标记物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技术来理解细胞分化为软骨时所涉及的细胞信号通路。
当前的整形外科技术在重塑如人类耳朵、鼻子或咽喉等复杂自然特征方面面临挑战,且移植的组织在无免疫抑制剂保护的情况下容易遭到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研究者Grimes说道,为了利用人类衍生的干细胞在实验室中重建颅面软骨,我们就需要理解人类特异性的分化机制。我们的目标是利用人类干细胞开发出一种用于移植的人类颅面软骨再生的新方法。
总结来说,本研究结果显示,软骨细胞的分化过程可能由一系列结合软骨细胞受体的分泌型生长因子自分泌循环启动,颅面软骨类器官能够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持续培养,最终可形成直径达1厘米的成熟结构。从神经嵴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颅面软骨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洞察调控颅面软骨分化的重要细胞信号机制的新视角,同时也为探索先天性颅面畸形的发生机理及恢复头面部软骨结构奠定了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30c82136394.html
Nature:能阻断不必要细胞死亡的特殊化合物或能保护机体抵御
严重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损伤
2024-04-16 生物谷原创
UH15-38不仅在小鼠机体中展现出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能有效地预防所有由流感引起的死亡,即使在感染后的五天内给予治疗依然奏效。
当肺部细胞被流感病毒杀灭时,其就会破裂并释放出特殊的分子信号来诱发对抗感染的免疫细胞,这一机制无疑是揭示机体内部危机的重要信号。然而,如果一种被称为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细胞死亡反应失去控制的话,就将会对肺部组织造成危及生命的损伤。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Necroptosis blockade prevents lung injury in severe influenz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福克斯蔡斯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揭示了一项重要进展: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化合物,可通过抑制坏死性凋亡来逆转小鼠体内的流感病毒感染进程。
目前,面对严重的流感病毒感染,除了采取措施缓解病症直至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得以抵御病毒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有效方法能真正扭转病情恶化。此前有证据表明,肺部损伤是由流感病毒诱导的坏死性凋亡所引起,而研究人员发现,名为UH15-38的化合物能安全且高效地阻止肺部细胞中经历坏死性凋亡的关键受体——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的功能,且不会产生无法忍受的副作用。
研究者Alexei Degterev说道,“若能中止坏死性凋亡过程,我们既能限制病毒的复制,又无需承受对肺部造成的重大损害。”
研究者表示,坏死性凋亡似乎并不是限制病毒活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如果能阻断这一过程的话,就能通过减少肺部中的炎症来保护宿主。当受到威胁的细胞激活其RIPK3信号通路,吸引免疫细胞聚集至感染部位时,便会导致坏死性凋亡的发生。而UH15-38正是通过抑制RIPK3通路的激活,从而减少了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
实际上,UH15-38不仅在小鼠机体中展现出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而且能有效地预防所有由流感引起的死亡,即使在感染后的五天内给予治疗依然奏效。研究者指出,如果来自小鼠研究的结果能进一步扩展到临床前和人类临床试验中,那么像UH15-38这样的化合物将有望对抗最严重的流感感染以及其他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感染。
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其是如何解决炎症的,尽管炎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超过了益处。COVID-19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研究人员预期未来仍有可能会发生另一场大流行,因此,寻找一种不受具体感染机制影响,又能保护宿主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有力地展示了这一目标的可行性,并重新激发了研究人员分析细胞死亡塑造感染方式的兴趣。
此外,文中还提供了关于UH15-38抑制剂的崭新见解,这些成果得益于多个研究机构的紧密协作。目前,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开发新一代抑制剂,并继续检验UH15-38及其相关化合物如何在保护机体对抗其他呼吸道疾病中发挥作用。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在感染后期阶段施用,UH15-38也能表现出强大的治疗效果,这就提示,RIPK3的阻滞或许能为IAV(严重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驱动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其它高炎性病理性表现患者带来一定的临床治疗效益。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ac28212296b.html
舆情信息
“青年养老院”渐热 “暂时养老”为重新出发
2024-04-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邯郸4月15日电(赵丹媚 李晓伟) 早上起床先去吧台喝杯咖啡,在小院打套八段锦后,就去山上“禅坐”,下午去捕鱼或帮老板种地.……最近,这样一份“青年养老院”日程表受到了网友热议。
门前是片池塘,屋后青山叠翠。在云南西双版纳,来自河北邯郸的路雷雷开了家名为“问巢”的“青年养老院”。“‘问’是学习,‘巢’是居住,希望年轻人聚在这里学习、社交,通过交流解决内心的问题。”
今年32岁的路雷雷,曾独自行走二十余国。他开过青年旅社、做过导游,和年轻人打交道中,关注到他们的迷茫和对美好休憩之所的向往。
“可能会有声音说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去‘养老’?其实三十多岁迷茫的人很多,我也曾是其中一个,我觉得很多人能理解迷茫时换环境改变现状。”路雷雷说,这并不是推荐“躺平”,而是希望短暂休整后重新出发。
路雷雷的小院不大,12个房间已供不应求,客户主要是20到30多岁的年轻人。他也设置了入住门槛:至少住一个月。他认为这样能更深入体验生活,而不是简单观光旅游。“会安排下地、放牛、划船等日程,或共同学习摄影、茶艺,让大家在相处中互相学习,缓解焦虑。”
夜幕下,篝火旁,这家“青年养老院”的年轻人,有人诉说生活烦恼、有人诉说情感困惑……
有分析认为,所谓“青年养老院”,更像是年轻人寻找心灵栖息地的自我调侃。诸如“去有风的地方”“围炉煮茶”等,是年轻人在自我努力疗愈内心。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北省心理学会秘书长袁立壮表示,“青年养老院”是正处于压力中的年轻人在寻找放松身心的场所。“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相信人遇到压力时也有心理自愈能力,要给年轻人以包容的心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同时,也应正视他们需要放松、关怀的情感需求。”
如今,“青年养老院”也融入多种元素不断发展。日前,北京青年李晓岚把舅舅在河北邢台老家的院子改成了“青年养老院”,并已营业。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喝茶、玩桌游、做非遗手工或发呆。
“我想把小院做成非营利性质,比如客人可通过打扫卫生换零食,或兑换玩桌游时长。”李晓岚说,因为承载力有限,目前小院主要采取预约制,需先在社交平台与她联系预约后,才会被邀来参加活动。
“我也不打算制定太多标准,要不又成上班了。”李晓岚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PZIgFx6sD
国家药监局:不建议儿童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
2024-04-1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16日电 国家药监局4月15日在官方网站发布安全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提示:不建议儿童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尤其是小年龄儿童、过敏体质儿童,这类化妆品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国家药监局提到,随着天气渐热,防晒化妆品成为消费者日常高频使用的产品。防晒“喷雾”化妆品因其形式新颖,使用方便,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那么,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应当注意什么,使用不当是否有安全风险?这里,提醒广大消费者关注以下三点:
什么是防晒“喷雾”化妆品
根据《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按照产品剂型分类,化妆品可以分为膏霜乳、液体、粉剂、喷雾剂、气雾剂等剂型。市场上常见的防晒“喷雾”化妆品,一般可分为喷雾剂型和气雾剂型两类,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含推进剂。喷雾剂型化妆品不含推进剂,主要依赖机械压力泵产生的压力差喷出喷雾,喷出的“雾”一般液滴(颗粒)较大。气雾剂型化妆品含有推进剂,主要依赖推进剂喷出时由液态变为气态产生的推动力喷出喷雾,喷出的“雾”一般液滴(颗粒)更小,这类产品包装多采用金属罐。
防晒“喷雾”化妆品不当使用有风险
防晒“喷雾”化妆品不当使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安全风险:一是吸入风险。消费者在皮肤上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时,可能会无意中吸入喷出的液滴,这些液滴可能包含防晒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香料、防腐剂等各类化妆品原料,在狭小密闭空间中密集使用时,比如:在车窗关闭的汽车内,可能造成短时间内大量吸入,从而可能引发健康风险,尤其是对气道敏感度较高的过敏体质儿童,容易诱发剧烈咳嗽或喘息发作。与喷雾剂型化妆品相比,气雾剂型化妆品由于喷出的液滴相对更小,因此在使用时吸入风险相对更大。二是易燃易爆风险。由于气雾剂型产品中使用的推进剂可能是丁烷、丙烷等易燃物质,且处于液化的高压状态,遇火源易发生爆燃事故。因此,防晒“喷雾”化妆品在使用和存放时需要关注防火防爆的问题。
如何正确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
正确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特别是含有推进剂的气雾剂型化妆品,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尽量避免吸入“喷雾”。要在空气流通的场所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不在车内、卫生间等狭小密闭的空间内使用。喷洒时要注意避开鼻子、嘴部、眼睛,尽量避免吸入。如果出现大量吸入“喷雾”化妆品引起鼻腔痛痒、咽部不适、咳嗽、喘息、胸闷等,首先应及时到空气流通的空间,并将化妆品清洗干净,避免再次接触。如果出现发热症状,或者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第二,注意将防晒“喷雾”化妆品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环境中,避免阳光直晒;使用时应远离火源、热源、静电、撞击等,避免将产品或使用完的空罐刺穿或投入火中。第三,避免在伤口、红肿或湿疹等皮肤有异常的部位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
根据2023年8月31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的《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规定,“不建议儿童使用喷雾型防晒化妆品,如必须使用时,应当充分考虑吸入风险,在使用方法中标注‘请勿直接喷于面部’‘避免吸入’等类似警示用语”。在此,还要特别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们注意:不建议儿童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尤其是小年龄儿童、过敏体质儿童,这类化妆品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由于儿童各方面发育尚未完全,呼吸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儿童心智尚未健全,在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过程中更易出现不慎入鼻、入口、入眼等现象,引发健康风险;如必须使用时,家长可以将该产品喷于手掌后,再涂抹于儿童皮肤表面。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PZI2mkhwS
朝左侧睡更有助于消化?印度专家:舒适是关键,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2024-04-1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晚上睡觉时,你是否留意过自己通常喜欢朝哪一侧?“由于受胃部和肠道结构的影响,与其他姿势相比,左侧卧位睡眠可能更有助于消化。”印度营养师兼糖尿病教育专家卡尼卡表示。
据《印度快报》14日报道,人的胃位于腹部的左侧,在重力的作用下,左侧卧位睡眠可以更有效地帮助食物从胃部移动到小肠中。控制消化物质从小肠流向大肠的“看门人”回盲瓣位于右侧,朝左侧睡眠有助于让消化的物质更有效地流过它,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便秘的发生。
但卡尼卡也指出,个体的解剖结构和消化功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朝左侧睡觉对便秘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对于左侧卧缓解便秘的确切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卡尼卡提醒,舒适是关键,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睡姿。患有严重心脏病或食管裂孔疝等疾病的人,最好咨询医生后再决定自己的睡眠朝向。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PYyspCZ4B
大规模Ⅱ期临床数据公布——
单克隆抗体能减缓快速发展型帕金森病
2024-04-17 科技日报
《自然·医学》16日发表一项对大规模II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探索性分析显示,单克隆抗体prasinezumab能减少快速发展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退化迹象。
帕金森病目前没有疾病修饰疗法,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点为运动和非运动症状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恶化。大脑内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是帕金森病的一个特征,已有多项临床前研究发现这种病理症状是推动疾病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prasinezumab是首个被设计用来与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结合并使其降解的实验性治疗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在PASADENA II期临床试验的316名帕金森病早期患者中进行了测试,没有发现对疾病发展有实质性影响。不过,受试者的疾病进展具有高度变异性。
瑞士巴塞尔的罗氏研究中心团队分析了此次II期临床试验中运动症状进展较快的4个预先指定的亚组的潜在效果发现,相较于使用安慰剂患者的运动症状,prasinezumab能在治疗52周后缓解所有进展较快亚组的运动症状退化。在接受治疗的进展较慢的亚组中没有观察到这种效果。
研究人员表示,后期仍需开展更多研究确定其在疾病进展较慢的患者使用更长疗程后是否有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93.html
微型植入式脑刺激器仅豌豆大小比其他脑机接口设备侵入性更小
2024-04-17 科技日报
美国莱斯大学工程师开发出人类患者可用的最小植入式脑刺激器。凭借开创性的磁电功率传输技术,这一仅豌豆大小的设备可无线供电,通过硬脑膜(附着在颅骨底部的保护膜)刺激大脑。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上。
名为数字可编程脑上治疗的新技术,可用比其他脑机接口设备侵入性更小的方式,彻底改变耐药性抑郁症和其他精神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现有的用于脑刺激的植入式设备由相对较大的电池供电,并通过长线连接到刺激装置。这意味着患者要承受较大的硬件植入负担、电线断裂或故障的风险以及未来更换电池需做的手术。
新设备可使用外部发射器为其无线供电,不再需要电池供电。该技术依赖于一种将磁场转换为电脉冲的材料。这种转换过程在小尺度上非常有效,且具有良好的错位容差,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来激活和控制。
研究人员用它来刺激患者大脑运动皮层并产生了手部运动反应。他们还展示了该设备在实验猪体内稳定地与大脑连接了30天。
30分钟的微创手术即可将设备放置在大脑上方的骨头中。植入物和切口几乎看不见,患者在手术当天即可回家。对于某些疾病,例如癫痫,该设备可能需要永久或大部分时间处于开启状态。但对于抑郁症和强迫症等疾病,每天只需几分钟的刺激就足以带来目标神经元功能的预期变化。未来患者在家中即可舒适地使用这项技术,而且拥有对该治疗方式的完全控制权。
这项研究,让人想起去年曾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篇报道——我国医生使用脑机接口尝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在脑内特定的神经环路中的核团植入电极,通过电刺激调节相应核团,让患者重新拥有获得快乐的能力。本文中,美国工程师开发了植入式脑刺激器。它无需电池供电,操作起来大为便捷。大脑很多地方对我们来说仍是“黑匣子”,但科研人员尽力在已知的部分做文章,用各种方式疗愈我们生病的大脑。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91.html
天气越来越热,受到追捧的电解质水值得喝吗?
运动到底需要补充多少电解质?
2024-04-17 北京青年报
春暖花开,已经有人在挥汗如雨,准备用巧克力腹肌和马甲线迎接夏天的到来。最近几年,异常高温天气和马拉松等运动热潮带火了补充能量和电解质的饮料,但面对各种各样的产品和广告,大家应该如何理性选择?
哪些运动需要额外补充电解质?
中高强度运动出汗快、易脱水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个机器,当输出功率达到满负荷的40%-60%或者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60时,算作中等强度运动,超过这个就是高强度运动。适度的中高强度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且有助于骨骼和肌肉健康。
根据《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的建议,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钟中等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18-64岁成年人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或等量的组合运动。相当于每周中等强度运动5次,每次1小时,比如慢跑(6-8公里/小时)、骑自行车(12-16公里/小时)、登山、爬楼梯、游泳等。
中高强度运动出汗速度快,如果持续时间长(比如1小时或以上),或者运动环境高温高湿,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长跑、足球、篮球等中高强度运动中,抽筋甚至猝死都与此有关。
从事这些运动时除了补充水分,还需要适量补充电解质。此外,有很多研究表明,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适量补充水和电解质,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并加快运动后的机体恢复速度。
补多少电解质合适?
1升汗约丢失500毫克电解质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准确答案。一方面,排汗的影响因素特别多,包括性别、体重、温湿度、运动类型等,比如不同温度下的排汗量可以相差3倍。国内外有不少运动排汗量方面的研究,主流观点是:在15-3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中高强度运动1小时,平均出汗量约1升左右。
另一方面,流失电解质的量不仅和排汗量有关,还和电解质浓度有关。比如有些人天生汗更咸,汗液中钠含量的个体差异甚至可以达到10倍。正因如此,一些顶尖运动员需要量身定制补液方案,以获得最佳效果。普通人运动强度不如运动员,也不需要追求“千分之一秒”的极致输出,不用强求精准补充。
若按照较低的汗液电解质浓度来推算,1升汗液大约丢失500毫克左右的电解质,这个可以作为普通人运动补液的粗线条参考。补的不那么准也没关系,人体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电解质缓冲池,维持内环境稳定是其基本功能。电解质多一点少一点不会有啥影响,都能满足日常锻炼的需求。
除了水和电解质还要注意啥?
别忘了葡萄糖
除了水和电解质,运动补水的产品一般还会强调渗透压和糖。现在市面上的主流产品是“人体等渗”的,也就是和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一致,这样可以提高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效率。同时会添加少量糖分(一般不超过8%),葡萄糖有助于肠道对钠的吸收,也可以给肌肉提供一些燃料。在运动过程中,每15-20分钟喝几口即可。
总之,运动补水、补电解质确有必要,但前提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足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主要问题并不是如何补、补多少,而是运动量不足够。每天中等以上强度运动1小时,是首先需要提上日程的关键所在。
如果中高强度运动1小时或以上,最好在喝水的同时能补充一些电解质。选择含电解质的饮料也不用太挑剔,依照上述的指引就好,最好带有少量的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86.html
空心菜是“最毒绿叶菜”?这些蔬菜才容易有毒
2024-04-17 北京青年报
网络上有传言,说空心菜是“最毒绿叶蔬菜”,因为它的茎是空心的,能像吸管一样,把周围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害物质“吸进去”,甚至空心菜还有“万毒之王”的称号。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正规安全场地种植的空心菜在食用上是安全的
其实,虽然在富集重金属上,空心菜比一般蔬菜要强一些,但空心菜本身并不会额外富集很多重金属。
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一般取决于3个因素:空气、土壤和水质。正规安全场地种植的空心菜,在食用上是安全的。
空心菜最需要注意的其实是草酸问题
食用空心菜,最需要注意的是草酸的问题,空心菜和菠菜一样,草酸含量较高,而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也会增加结石的风险。
因此,炒空心菜之前可以先焯水一下,这样就可以去除大部分草酸。
哪些蔬菜真的有毒呢?
1.一些野菜
在自然界中,有些野菜有毒,如蕨菜,本身就含有诱癌物质“原蕨苷”。
还有一些野菜长得像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很容易被误食,如野芹菜、曲菜娘子、野生地、石蒜、断肠草等,误食后可致食物中毒。因此,对于不知名的野菜以及生长在污染环境的野菜千万不要采食。
2.一些野生蘑菇
每年都有因采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案例。大家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只有花蘑菇才有毒。
其实,仅凭外观来判断,很难完全判断出蘑菇是否有毒,很多毒蘑菇长得不一定“花”。对于无法辨别品种的蘑菇,一定不要采食。一旦误食了,轻则引起胃肠、皮肤和精神等异常,重则可致死亡。
3.久泡的黑木耳
不要吃隔夜或泡发时间过长的黑木耳或银耳。
黑木耳、银耳如果感染椰毒假单胞菌,经长时间浸泡可能会产生毒素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普通烹煮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中毒,重则可导致死亡。
4.新鲜黄花菜
鲜黄花菜含有毒生物碱,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和呼吸系统,食用后易出现肠胃不适、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因此,不可直接食用鲜黄花菜。
市面上卖的干黄花菜在加工时经清水充分浸泡,已将大部分有毒物质除去,相对来说安全性更高一些。
5.发芽的土豆
土豆发芽后会产生大量龙葵素,食用后会刺激胃肠道黏膜,麻痹呼吸中枢,对人体有害。对于发芽的土豆,尽量丢弃不食。
6.不熟的四季豆
生四季豆中含皂素、植物血球凝集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有害成分。人吃了未煮熟的四季豆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
将四季豆彻底煮熟即可有效去除毒素,一般要大火焖煮10分钟以上,最好15~20分钟,当四季豆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绿或墨绿色,没有豆腥味时,就可以食用了。
除四季豆外,油豆、扁豆、刀豆、豇豆等在食用之前都应充分加热。
7.苦葫芦
瓠子、丝瓜、黄瓜、葫芦等葫芦科蔬果,在特殊条件下会产生葫芦素。葫芦素是一类发苦的有毒物质,即使是经过加热处理,这种毒素也很难被破坏,食用后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轻则头晕、腹泻、恶心等,重则腹痛、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这类食物如果味道发苦,就不要食用了。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82.html
相比于钙 这种营养素对长个子更重要
2024-04-17 北京青年报
在孩子的身高这件事上,不少家长都容易焦虑。在儿科营养门诊,最受家长关注问题TOP3榜单上,身高常年入列。
针对身高问题,家长们最关心的营养素,排第一位的是钙,第二位的是蛋白质。但真相是:这两种营养素,大多数孩子的饮食摄入往往是充足的。蛋白质摄入甚至过量。
但另一种与身高增长关系密切的营养素,却往往被家长忽略,尤其对2岁以上的孩子更重要。这种营养素就是:维生素D。
相关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和D缺乏比较普遍
先来看一篇最新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上的研究。
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7家儿童专业机构联合,在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对中国20个城市共2924名2-7岁儿童的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现况做了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维生素A、D的总体缺乏率分别为2.19%和3.52%;
维生素A、D的总体不足率分别为29.27%和22.0%;
维生素A、D同时不足的儿童占10.50%;
3-5岁和5-7岁组儿童维生素A、D的不足率均高于2-3岁组儿童;
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儿童中维生素A、D不足率显著高于家庭年收入高于6万元的儿童;
西北和西南分别为2-7岁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不足率最高的地区;
连续补充维生素A、D 3个月有助于改善维生素A、D的不足。
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提炼出一个核心结论:我国城市学龄前儿童的维生素A和D的不足和缺乏率问题较为普遍。尤其是西北、东北和西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
维生素A比维生素D更容易从饮食中获得
动物肝脏是维生素A非常丰富的来源。而各种红黄绿色蔬菜水果里的β-胡萝卜素,在有脂肪同时存在的前提下,可以在我们的身体内部转化成维生素A。因此,通过饮食纠正维生素A不足,相对并没有那么难。
维生素D则没那么容易。能够提供维生素D的食物非常少,且含量低,常见来源屈指可数:蛋黄、香菇(只能提供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2,不是活性形式的D3)、动物肝脏、各种油性鱼类(如沙丁鱼、鲑鱼等)。
但即便经常吃这些食物,也只能提供我们身体所需维生素D的10%左右,剩下有90%都需要通过皮肤好好晒太阳来合成。然而好好晒太阳并非易事。
要想皮肤“吃够太阳光”,首先需要生活在紫外线充足,也就是太阳辐射量强的地区。正面典型是青藏高原,天天烈日当空照。负面典型则是川渝地区,雨雾多晴天少。而处于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以北,也就是在秦岭-淮河以北的纬度较高的地区,一年12个月里有至少4个月阳光辐射量不足。
除此之外,当白天都在室内活动,外出时候衣物穿戴包裹严实、涂抹防晒霜,夏天的雨季、晒太阳时间点不合适(太阳斜晒时高度角不够导致辐射量不足)等情况下,好好晒太阳也是个困难事儿。
许多家长觉得在家里光线好的地方给孩子晒太阳也能达到效果,但实际上隔着玻璃晒太阳达不到让皮肤好好合成维生素D的目的。因为,能帮人体完成这个目标的紫外线只能是波长为280-320nm的UVB。而大多数玻璃会无情地将这种中波长紫外线阻隔在外,这也是为何所有的儿科教科书都让母乳喂养的小婴儿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的原因。
维生素D促进钙元素吸收和存储 但容易在孩子1岁之后被家长忽略
维生素D对于小朋友长个子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钙元素吸收和存储的“加油剂”,它不仅可以增强机体对钙、磷的重吸收而促进骨的钙化,还能直接作用于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骨密度的强度以及人体骨量增长。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帮忙,孩子从食物中摄入的对骨骼生长至关重要的钙、磷元素,吸收和被转运到骨骼的量就会打折扣。
但是,能一直关注孩子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家长并不在多数。1岁前,在儿保科医生的叮嘱下,还会酌情服用维生素AD或维生素D补充剂(取决于是否母乳喂养,以及辅食添加情况)。1岁后,一部分家长开始忽略这件事,能隔三岔五给孩子补补就算不错了。2-3岁后,维生素D进一步被忽略。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重点,已经从营养转移到早期教育上……
孩子每日需要补充多少维生素D?如何知道孩子补了多少?
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在无法保证日晒的日子里额外补充维生素D3补剂,是最稳妥的方法。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日需要量为400IU。
可能会有家长问:配方奶里不是含维生素D3吗?对于1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以奶粉作为主要奶源,家长需要自己计算一下孩子每天喝下去的奶粉里自带了多少维生素D(计算方法参考下表),如果不足每日需要量400IU,那就在不能好好晒太阳的日子里酌情间断补充,以保证平均每天的摄入量达标。
奶粉维生素D摄入量计算方法
1.计算宝宝一天喝多少毫升奶液(冲调后的奶量)。
2.找到奶粉包装上营养成分表里每100毫升奶液含多少微克的维生素D。
3.用全天奶量的毫升数除以100,再乘以维生素D的微克数,得出维生素D总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粮食吃不够而肉蛋鱼虾吃太多,也有可能影响长个子。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81.html
形成长期记忆可能需要“烧脑”
2024-04-17 北京青年报
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杂志刊发的新研究显示,小鼠实验表明在长期记忆形成过程中,部分脑细胞中的DNA会因外界刺激而损伤,并触发脑部炎症反应来修复,同时这类炎症反应有助巩固记忆。
研究说,大脑神经元炎症通常被认为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能会引发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但新发现表明,大脑海马体某些神经元炎症对于形成持久记忆至关重要。
海马体一直被认为是大脑记忆的关键区域。研究发现,外界刺激会在某些海马体神经元中引发DNA损伤,为及时修复这些损伤,一系列炎症反应会被触发。这种损伤和修复的循环有助于小鼠形成稳定的记忆集合。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在新环境给予小鼠短暂、温和的电击,使其形成对在这一环境中关于电击事件的记忆。在训练4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小鼠海马体的神经元中一些参与重要炎症信号通路的基因变得活跃,但训练3周后活跃度大大降低。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TLR9的蛋白会引发对细胞内部漂浮的DNA片段的免疫反应,类似免疫细胞在防御来自入侵病原体的遗传物质时出现的炎症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细胞不是对入侵者做出反应,而是对它们自己的DNA做出反应。TLR9在DNA断裂且难以修复的海马体神经元子集中最为活跃。当研究人员从小鼠体内删除编码TLR9蛋白的基因时,这些动物很难唤起有关训练的长期记忆。
研究人员还发现,阻断海马体神经元中的TLR9炎症通路不仅会阻止小鼠形成长期记忆,还会导致基因组严重不稳定。基因组不稳定被认为是衰老、癌症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标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78.html
如何提升肿瘤患者长期生存质量?专家表示——化疗相关性贫血应及时治疗
2024-04-17 科技日报
“一项针对实体肿瘤患者的研究显示,89.5%的患者受化疗相关性贫血困扰。这个数据在白血病患者中的比例更高,达到90%以上。”在4月17日世界肿瘤日即将到来之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大部分肿瘤患者可以长期生存和维持治疗,但若发生化疗相关性贫血,长期生存质量就受到影响,因此要尽早干预。
调研显示,我国有近四分之一的肿瘤患者因贫血导致其接受化疗药物的剂量不得不减少,甚至延迟化疗。相关研究认为,贫血是肿瘤患者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
临床实践表明,化疗相关性贫血除了会出现头昏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等常见的贫血症状外,还会显著降低肿瘤患者的化疗应答率、化疗疗效以及患者总生存期。
马军补充道,肿瘤患者贫血后会出现无力、卧床,需要照料看护。此外,贫血会导致携氧功能的削弱,对于肿瘤后续治疗的疗效影响非常大。
过去,肿瘤患者的贫血治疗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一些肿瘤患者治疗后由于贫血,甚至需要靠输血来维持生命活动。随着对肿瘤治疗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贫血这一肿瘤化疗后并发症的治疗重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一位大学讲师患血液系统肿瘤后,尽管开展了肿瘤治疗,但由于严重贫血只能卧床,后经过贫血支持疗法的长期治疗,不仅可以下床,还回到了讲台。”马军举例说。
当前,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多样化,临床上对于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应对需求更加迫切。
“难以尽早开展规范化治疗是目前最大的困难。”马军坦言,亟待加强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及时治疗。
贫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于肿瘤患者的贫血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给予对应的支持治疗。马军表示,目前我国用于治疗化疗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式相对有限,临床上需要做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监测患者血液检查结果,对化疗相关性贫血进行及时管理。
为此,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连续多年发布《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将临床医生在诊疗中累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纳入其中,指导更多临床实践。马军表示,随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有望出现更多可及性高且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71.html
六部门联合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
2024-04-17 光明日报
近日,国家医保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4年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方案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整治重点。一是聚焦虚假诊疗、虚假购药、倒卖医保药品等欺诈骗保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严厉打击。二是聚焦医保基金使用金额大、存在异常变化的重点药品耗材,动态监测基金使用情况,重点查处欺诈骗保行为。三是聚焦骨科、血透、心内、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
方案强调,坚持宽严相济,依法分类处置。对恶劣欺诈骗保犯罪行为,依法从严重处。对一般违法违规问题,以规范为主要目的,综合运用协议处理与行政处理,持续推进问题整改。国家医保局将制定有关领域问题清单,督促引导定点医药机构对照开展自查自纠。
方案强调,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数据赋能。坚持传统监管方式和现代化监管方式相结合。国家医保局将持续发挥已验证有效的大数据模型的作用,筛查分析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实现精准打击。开展好医保反欺诈大数据监管应用试点工作,探索药品追溯码在医保基金监管中的应用,加快构建更多高效管用的大数据模型,推动大数据监管取得突破性进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7/c14739-40217763.html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