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415

发布时间:

2024/04/15

浏览次数:

5341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4-15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不想被胃癌“盯上” 早查早诊早治是关键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警惕胰腺癌 必须重视这4个高危因素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生物安全报告会

2024年卫生应急大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防护所成功举办区级继续教育培训班

我中心举办2024年“世界帕金森病日”宣传活动

科研动向

Nature Medicine:淋巴结靶向的癌症疫苗,延缓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复发

神仙工作=“朝九晚五”?最新超30年纵向研究显示:

稳定的工作时间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风险

JAMA子刊:长达21年的研究发现,

高血糖/血脂与抑郁症、焦虑症和应激相关疾病风险升高有关

Nature子刊:大规模研究揭示,触摸有益身心健康,一个拥抱堪比按摩

舆情信息

日本调查报告:预计2050年,日本单人家庭数量将达2330万户,占家庭总数44.3

香港特区查获日本福岛等受管地食品:产品未附辐射证明书 已被封存

RNA编辑疗法加速发展

好睡眠从好习惯开始

让更多孩子享受运动乐趣

确保公共场所急救体系运行有效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获突破:基因编辑一针“剪”血源头抑制角膜新生血管

西藏90%医疗机构完成远程医疗系统硬件安装调试

中国医学专家最新研究揭示肿瘤免疫治疗全新靶点

 

热点追踪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不想被胃癌“盯上” 早查早诊早治是关键

2024-04-15    人民网

 

20244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胃癌是我国常见的癌症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张涛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查、早诊、早治是胃癌防控的关键。

早期胃癌症状不明显 早筛早治尤为重要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张涛介绍,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具有隐蔽性,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厌食、体重下降、黑便、腹痛、乏力等。部分患者误认为,以上症状是由于饮食习惯改变或压力较大,或可能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常见病相关。“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呕吐、消瘦、贫血等表现再去就诊时,胃癌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张涛说。

“年龄45岁及以上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有胃癌癌前疾病者,有胃癌家族史者,不良饮食者,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者,长期心理状态不佳者等都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张涛提示,胃癌的早查早治尤为重要。胃镜检查是胃癌常见的诊断方法之一,建议胃癌高危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非高危人群45岁开始做一次胃镜检查,之后每35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即可。

尽早根除幽门螺杆菌 降低胃癌风险

如何区分胃癌、胃溃疡和胃炎?对此,张涛表示,这三者症状相似,主要区别是胃癌是恶性病变,胃溃疡和胃炎是良性病变。三种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必要时做病理活检。

张涛还表示,胃癌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而胃溃疡则多发于青年人。胃癌的病程相对较短,而胃溃疡的病程较长,且呈现周期性。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会出现逐渐加重的情况,治疗效果欠佳;而胃溃疡的疼痛是有规律的,如进食时可得到缓解等。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缺乏、餐后饱胀、反酸等。

“需要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张涛说,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呈螺旋状,可以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应尽早治疗,如果不治疗,不仅容易传染给身边人,还可能引发胃炎等疾病,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出现上腹痛、饱胀、口臭等多种临床症状,但也可能没有任何临床表现。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呢?张涛介绍,可以通过胃黏膜切片染色镜检查观察有没有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也可以通过血液、大便检测相应的抗体、抗原,还可以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进行检测。

“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但并不是一旦感染就一定会导致胃癌。”张涛说,如果不幸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也不要惊慌。通常患者只需要口服2周左右药物,就可以根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

预防胃癌 从良好的饮食习惯开始

胃癌原本主要在中老年人中高发,然而现在许多年轻人长期饮食不规律、心理压力较大,同时又经常吃过咸过辣的重口味食物,再加上吸烟、酗酒,很容易对胃部造成持久的损伤,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

“饮食因素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期食用高盐、熏制、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容易诱发胃的肠化生,最终导致癌变。”张涛建议,避免食用高盐、高糖、烟熏或发生霉变的食物,多食用新鲜、富含维C的瓜果蔬菜,养成吃早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使用公筷、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张涛还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适量运动,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避免长时间生气或者着急。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5/c14739-40216313.html

 

 

返回目录>>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警惕胰腺癌 必须重视这4个高危因素

2024-04-15    人民网

 

20244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为早期症状隐蔽、治疗难度大、易复发转移等特征,被称为‘癌中之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王成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原因之一是相较于其他常见肿瘤,人们对胰腺癌的认知尚浅,警惕性不足。

“胰腺靠近脊柱,周围的胃、肝脏、胆等器官的部分疾病症状与胰腺癌相似,因此患者容易混淆症状,进而耽误诊断和治疗。”王成锋介绍,胰腺癌发展到中晚期,身体才会释放强烈的不安“信号”。随着病情发展,患者消化道功能受损,进食后无法消化,会造成腹胀、腹痛,出现脂肪泻,即排泄物有脂肪滴;胰腺所在位置靠近腹腔神经丛,癌症向后侵袭,会引发腹部、腰背部的剧烈疼痛;若肿瘤压迫胆道,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入血液、眼睛巩膜等部位,便会出现皮肤发黄、小便发黄、大便发白等黄疸症状。

王成锋表示,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不良生活习惯,如“三高”饮食、熬夜、吸烟、酗酒等。二是良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二型糖尿病以及消化道良性疾病手术治疗后。三是遗传因素,研究显示,约10%的胰腺癌和遗传相关。四是高龄因素,50岁以上的人群即为高危人群。

“占以上高危因素较多的人群需定期筛查,及时发现胰腺的部分病变。”王成锋提示,可通过CT、核磁、检查肿瘤标记物CA19-9等方式进行胰腺癌筛查。

王成锋建议,为尽可能降低发病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远离胰腺癌的高危因素: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饮食清淡、低脂、易消化;控制体重,避免超重肥胖;坚持运动,提倡户外有氧活动。

在胰腺癌治疗方面,王成锋表示,治疗方式可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医院检查出胰腺占位后,先分析其良恶性,若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进一步判断其分期、有无转移,综合患者身体状态,再决定治疗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后还要重视居家全程管理,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诊。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5/c14739-40216312.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生物安全报告会

2024-04-15    中国疾控中心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415日也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根据中央国安办部署,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及国家疾控局安全日总体要求,411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管理处与教育培训处主要面向中心研究生群体,联合举办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生物安全报告会。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心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再那吾东·玉山出席报告会并讲话,80余名中心研究生和员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报告会特别邀请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周冬生研究员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曹国庆研究员,分别针对国际生物安全形势及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与重要设备进行专题报告,引导学生们深刻理解国家生物安全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升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为其未来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奠定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4/t20240415_276373.html

 

 

返回目录>>

 

 

2024年卫生应急大会在武汉成功举办

2024-04-12    中国疾控中心

 

  47日至8日,2024年卫生应急大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控中心和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共同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分会、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和湖北省疾控中心联合承办。会议以“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主题,并交流讨论了大流行准备、全球公共卫全安全治理等热点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各省及部分市级疾控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分会、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等部门、机构的卫生应急专业人员近400人参加了会议。国家疾控局孙阳副局长、湖北省人民政府赵俊副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冯子健副会长先后致辞。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胡光司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李光琳副秘书长、湖北省卫健委柳东如副主任、WHO驻华代表处医学官员ChinKei LEE等出席了大会。中国疾控中心李群副主任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和主题报告环节。

  开幕式上,孙阳副局长指出,自国家和地方疾控局组建以来,疾控体系改革不断深入,我国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他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多渠道监测和多点触发预警,强化常态化防范和应急准备,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新发病原鉴定和检测试剂、疫苗、药品研发、评价、生产能力,切实做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工作。

  中华预防医学会冯子健副会长兼秘书长系统回顾了新冠疫情应对经验,从全球合作和国家战略层面、宏观体系和专业技术角度提出了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的重点任务。北京地坛医院金荣华院长系统总结了医疗机构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的有益经验。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汪华会长详细阐述了紧急医学救援的监测预警系统、基地网络建设、协作机制和保障体系。WHO西太区办事处Sean CaseyWHO大流行情报中心Philip AbdelMalik和欧盟疾控中心Gianfranco Spiteri3位专家,分别就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架构与应急工作、WHO公共健康威胁信息监测、健康威胁识别与风险评估工具等作了主题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分会主任委员施国庆,卫生应急分会副主任委员侯世科、吴群红教授分别主持了随后的报告环节。湖北省疾控中心张险峰主任、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王宇理事长、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田木、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研究员陈涛、中国疾控中心卫生信息首席专家马家奇、讯飞医疗副总裁刘洋、山东省疾控中心王燕副主任、中国疾控中心施国庆研究员等,分别就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进展、消除肝炎危害及实施路径、数学模型在大流行预测预警中的应用、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I技术在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前景、传染病监测预警的智慧化应用、山东省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进展、疾控系统在建设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中的主要任务等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当前,在全国疾控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各位国内外监测预警权威专家与实践者的专业分享,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利用与提高智慧化水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借鉴,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4/t20240412_276309.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防护所成功举办区级继续教育培训班

2024-04-12    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

 

  为提高放射防护检测与评价人员的技术水平,规范放射诊疗建设项目检测与评价工作,202449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在京举办了“放射卫生防护知识”区级继续教育培训班。来自北京市和各区疾控中心共18家单位的70余名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大型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检测与评价、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现状与检测实例分析等内容。授课教师对每个专题进行了细致讲解,学员们认真领会、记录,并及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此次培训具有针对性的讲解了大型辐照装置的分类、组成及应用,根据现行有效的放射防护检测标准细致讲解了辐照装置的防护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评价指标。使学员们能够更直观的掌握相关检测、评价方法,更明确了监测的目的和意义;放射治疗设备的应用现状与检测实例分析的讲解中,通过图、文及动画视频介绍了各新型放射治疗设备、设备工作原理、技术优势、质量控制的最新进展,关键技术指标等。拓宽了区级放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新型放射治疗设备辐射防护的理论水平,为新型放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防护检测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次放射卫生防护继续教育培训,对促进北京市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开展和辐射防护队伍能力提升起到推进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07789.shtml

 

 

返回目录>>

 

 

我中心举办2024年“世界帕金森病日”宣传活动

2024-04-12    浙江省疾控中心监测所

 

20244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近期我省以“健身抗帕,乐活人生”为主题开展了“世界帕金森病日”宣传活动,旨在让大众进一步认识帕金森病,全面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坚持适度运动,积极面对帕金森病,延缓疾病进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49日上午,浙江省疾控中心联合义乌市卫健局、义乌市中心医院、义乌市疾控中心、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后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宅街道办事处等多家单位,在义乌市后宅街道何界文化礼堂共同举办主题日宣传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义乌市中心医院、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专家开展“了解帕金森。知‘帕’不‘怕’”、“如何照顾老年痴呆患者”健康科普讲座,介绍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及老年痴呆的照料护理要求等,并和参与讲座的社区居民及患者家属进行互动交流。同时,现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为居民提供免费疾病筛查管理和健康咨询等服务。居民还积极参与了预防老年痴呆的小游戏。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早期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同时可能伴有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抑郁等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减轻症状或延缓疾病进展。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坚持做适当的体育锻炼、维持良好心态、健康饮食等对预防帕金森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浙江省疾控中心自2014年起在全省开展老年人健康监测,于2022年承接国家“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重点关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健康问题,面向社区老年人群开展早期筛查、干预和健康管理。目前已在嘉兴市海盐县、绍兴市越城区、台州市椒江区、义乌市等4个项目点,完成4000余名60岁及以上老年社区居民的帕金森病及老年痴呆社区筛查。下阶段将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健康老龄化建设,高质量推进“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实施,开展帕金森病早期筛查,进行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及患者健康管理,持续探索老年期重点疾病管理新模式,为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保障。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ggwsjc/ywdt/202404/t20240412_17305.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Nature Medicine:淋巴结靶向的癌症疫苗,延缓胰腺癌和结直肠癌复发

2024-04-15    生物世界

 

这项1期临床试验展示了癌症疫苗ELI-002 2P的疗效、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推荐2期剂量,并证明ELI-002 2P可以有效缓解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患者的肿瘤复发,增加患者生存率。

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及Elicio Therapeutics的研究人员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Lymph-node-targeted, mKRAS-specific amphiphile vaccine in pancreatic and colorectal cancer: the phase 1 AMPLIFY-201 trial 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开展了一项1期临床试验,所测试的一款癌症疫苗ELI-002 2P,表现出可预防KRAS突变的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复发的潜力。ELI-002 2P是一种淋巴结靶向的癌症疫苗,旨在通过“训练”T细胞识别KRAS突变,使它们能够识别和清除KRAS突变的癌细胞,从而降低肿瘤复发的可能性。

KRAS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该基因突变存在于四分之一的实体肿瘤中,并且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90%KRAS突变)等致命性癌症中突变率更高。因此,KRAS驱动突变(mKRAS)是这一类肿瘤生存所需的、有吸引力的免疫治疗靶点。

已有研究开发出mKRAS导向的过继T细胞疗法,并在癌症患者中成功诱导了免疫应答。然而,T细胞疗法仅限于特定突变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制备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昂,并伴有潜在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相比之下,癌症疫苗接种提供了在不同HLA背景下扩大内源性mKRAS导向T细胞的潜力,并且制造简单,可用性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针对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淋巴结靶向的mKRAS特异性癌症疫苗——ELI-002 2P。该疫苗通过两亲性(Amph)修饰的KRASG12DKRASG12R突变肽(Amph-peptides-2P)和CpG寡核苷酸佐剂(Amph-CpG-7909)增强淋巴结递送和免疫应答。

研究团队围绕ELI-002 2P开展了一项1期临床试验,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推荐的2期剂量,次要终点是肿瘤生物标志物反应(纵向ctDNA或血清肿瘤抗原),探索性终点包括免疫原性和无复发生存期(RFS)。

在这项1期临床试验中,共有25名癌症患者(20例胰腺癌,5例结直肠癌),中位年龄为61岁,84%是白人,8%是亚洲人,还有2名患者(8%)种族不详,60%患者为女性。这些患者此前都接受过手术治疗,其中7人接受过放射治疗,但他们在治疗后的最小残留mKRAS检测(ctDNA和血清肿瘤抗原)呈阳性。

这些具有高复发风险的癌症患者接受了最多10ELI-002 2P疫苗,其中21例(84%)出现T细胞应答,6例观察到肿瘤生物标志物减少,中位数无复发生存期(RFS)为16.33个月。T细胞反应可以预测肿瘤生物标志物和ctDNA清除率的降低,并且它们与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86%)密切相关。

此外,在两个最高剂量队列中(包括接受推荐的2期剂量(10mg)的患者),T细胞应答率为100%。对于高于中位T细胞应答水平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尚未达到,而T细胞应答水平低于中位水平的患者为4.01个月,这在统计学上是一个显著进步。

更重要的是,没有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或任何治疗后出现的3级以上不良事件。其中,在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疲劳(24%),注射部位反应(16%)和肌肉疼痛(12%)。重要的是,ELI-002 2P是一种现货型癌症疫苗,这意味着它不需要根据个人进行专门配制,具有生产成本低和可用性高的优点。

总的来说,这项1期临床试验展示了癌症疫苗ELI-002 2P的疗效、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推荐2期剂量,并证明ELI-002 2P可以有效缓解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患者的肿瘤复发,增加患者生存率。

基于这些令人鼓舞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团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展2期临床期试验,进一步测试针对其他KRAS突变的ELI-002 2P肿瘤疫苗新配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2ea821663cf.html

 

 

返回目录>>

 

 

神仙工作=“朝九晚五”?最新超30年纵向研究显示:

稳定的工作时间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风险

 2024-04-15    生物谷原创

 

工作时间模式不稳定的打工人预计每天的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质量较低,与白天正常工作的人相比,50 岁时出现健康状况不佳和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高。

体面、稳定的工作VS 具有挑战性的高薪工作,你选哪一个?(两者可谓是鱼和熊掌,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随着近些年数字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市场转型,加上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服务经济的兴起,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如同阴霾笼罩,曾经的“金钱至上”观念在“长期的职业稳定和身心健康”面前开始动摇。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对日益动荡的就业形势,开始重新审视职业选择,追求稳定成为新的风尚,“铁饭碗”工作,例如公务员、事业编等,以其“朝九晚五”的稳定作息与终身保障,成为了现代职场的“香饽饽”。

你是不是也面临着抉择?是否在思考,究竟什么才是职场生活的最佳选择?或许,这一项新研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该研究历时超过30年,聚焦于2249岁人群,研究结果表明:22 岁至 49 岁之间,不稳定的工作时间与中年时期较差的健康状况显著相关,包括每天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低、身心状况差。该研究题为“How our longitudinal employment patterns might shape our health as we approach middle adulthoodUS NLSY79 cohort”,发表在PLOS ONE杂志。

不稳定工作被定义为那些工作条件恶劣、权力关系薄弱的工作,包括工资低、工作时间不可预测或不稳定、很少或没有福利。工作不稳定的基本指标之一是在传统的 9:00 5:00 之外工作,例如清晨、傍晚或夜间,或工作时间不规律(例如轮班、分班或不可预测的工作时间)。

据记录,与同龄人相比,工作时间不标准的人的健康状况明显较差,包括睡眠时间较短和睡眠质量较低。此外,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显示,非标准工作时间安排(尤其是夜班)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例如心血管疾病)和心理健康状况(例如焦虑、抑郁)的可能性较高之间存在不良关联。

本项研究建立在生命历程视角的基础上,概念化了整个成年期的就业与中年 50 岁时的睡眠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借鉴了生命历程视角的一个基本原则——人类的发展和衰老是终生的过程。因此,这项研究使用纵向数据来概念化和实证检验一个人在 22 岁至 49 岁之间的工作生活中的工作模式如何影响其 50 岁时的睡眠和身心健康。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健康其实与周围发生的日常事件紧密联系,但它们的影响可能要到几年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长时间纵向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调查工作变化与健康之间的稳定关联性。”

 在本研究中,参与者的工作模式被划分为不同类别:

标准时间(ST):约60%的参与者主要遵循“朝九晚五”式的标准工作时间,其作息规律,工作时段固定。

混合型(ST+VH):占35%的参与者虽以标准时间为基准,但其工作安排中亦包含一定的可变时间(VH),即偶尔或周期性地需在标准工作时间之外进行工作。

稳定工作时间:26%的参与者享受着极为稳定的工作时间,意味着他们的工作作息几乎不受任何变动影响,始终保持高度规律。

此外,研究还特别关注了一类特殊的就业模式转变:

早期ST转不稳定:有17%的参与者在职业生涯早期(20多岁)遵循标准工作时间,然而在进入30多岁后,他们的工作时间表发生了显著变化,转向了各种不规律的工作安排。这类人群被标记为“早期ST不稳定”,因为他们经历了从标准时间向不稳定工作时间的过渡。

研究人员发现,年龄、性别、种族、教育、婚姻状况、限制工作能力的健康问题、领取福利或生活贫困的年限、婚姻和子女的数量、每周工作时间和职业总体上与睡眠时间和质量以及其他健康结果有关。

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人(例如,女性、高中以下学历、以前已婚、健康状况不佳、多次婚姻、更多的贫困和福利经历、没有全职工作状态)的睡眠质量较低,身体和精神状态差,并且更有可能自我报告健康状况不佳并有抑郁症状。

研究的结果表明,工作时间模式不稳定的打工人预计每天的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质量较低,与白天正常工作的人相比,50 岁时出现健康状况不佳和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高。

因此,在规划、评估职业机会时,可以将健康纳入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稳定的“朝九晚五”工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慢性病风险,提升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选择有利于健康的工作模式有助于为中老年时期的身心健康奠定坚实基础。大家觉得呢?你会怎么选择?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52482151e26.html

 

 

返回目录>>

 

 

JAMA子刊:长达21年的研究发现,

高血糖/血脂与抑郁症、焦虑症和应激相关疾病风险升高有关

2024-04-14    网络

 

在这项大型的、基于人群的纵向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以及HDL-C水平降低与常见精神疾病(抑郁、焦虑或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代谢失调与精神疾病的发展有关[1-3],炎症可能是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的中介因素。脂质和葡萄糖异常可激活先天免疫细胞,促进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和生物胺分解代谢,导致小胶质细胞诱导的下丘脑炎症,这些炎症与抑郁症、焦虑症和应激相关疾病的发展都有关,三者也是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受此影响[4]

为了探寻血液中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载脂蛋白生物标志物与抑郁症、焦虑症和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的关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纵向研究,通过对超21万人平均21.0年的随访,研究人员发现,高水平的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分别与以上三种精神疾病风险增加30%15%有关,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风险降低12%有关。

这项研究使用了瑞典载脂蛋白相关死亡风险(AMORIS)队列中211200例参与者的数据,参与者年龄在16岁及以上,基线时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研究的主要结局为首次确诊抑郁症、焦虑症或应激相关疾病,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对严重应激的其他反应和未详细说明的严重应激反应。

211200例参与者中,42.0%为女性,基线的平均年龄为42.1岁。平均21.0年的随访期内,共有16256人被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或应激相关疾病,发病率为36.4/10000人年,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60.5岁。

9725例参与者(4.6%)被诊断为抑郁症(发病率21.5/10000人年),7582例(3.6%)被诊断为焦虑症(发病率16.6/10000人年),4833例(2.3%)被诊断为应激相关疾病(发病率10.5/10000人年)。共有3128名参与者(1.5%)同时被诊断出抑郁症和焦虑症,不到1%的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和应激相关疾病(19780.9%)或同时患有焦虑和应激相关疾病(15440.7%)。984名参与者(0.4%)同时接受了3项诊断。

与低水平或正常水平相比,高水平的葡萄糖和甘油三酯与抑郁症、焦虑症和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升高30%15%有关,高水平的HDL-C与风险降低12%有关。低水平和正常水平葡萄糖两组参与者的抑郁症、焦虑症或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没有差异。分别计算抑郁症、焦虑症和应激相关疾病时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男性和女性中均存在相似的关联。

从时间发展的趋势来看,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焦虑症或应激相关疾病患者在诊断前20年内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始终较高,在诊断前10年内的ApoA-IApoB水平也更高。根据疾病类型分组时,在抑郁症中观察到类似的结果,但在焦虑或应激相关疾病中没有观察到。

综上,在这项大型的、基于人群的纵向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以及HDL-C水平降低与常见精神疾病(抑郁、焦虑或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一结果在单独的3种疾病中是一致的,且不具有性别差异。

此前已经有一些研究对生物标志物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索,但据研究人员所知,还没有纵向研究调查过载脂蛋白与焦虑和应激相关疾病的关联。在这项研究中,在分析时间内没有发现载脂蛋白的关联,而在时间趋势分析中,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在诊断前10年内表现出ApoA-IApoB水平升高。这些疾病的症状前阶段可能解释了观察到的时间趋势。

研究人员建议,可以对代谢失调患者进行更加密切的随访,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精神疾病,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证实对心脏代谢疾病的严格或早期干预是否可以抵消风险的增加。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c8d82151273.html

 

 

返回目录>>

 

 

Nature子刊:大规模研究揭示,触摸有益身心健康,一个拥抱堪比按摩

2024-04-14    生物世界

 

这项研究明确显示,触摸确实可以优化,实际上,触摸的人、他们如何触摸,以及触摸的持续时间,它们的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治疗师的长时间按摩可能与朋友的一个拥抱一样有效。

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上发表了题为: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ultivariate meta-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enefits of touch interventions 的研究论文。

这项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显示,来自人类和物体(例如机器人、加重毛毯)的触摸可以减少成人和儿童的疼痛、抑郁感和焦虑。该研究认为,触摸对许多生理和心理健康结局都有益,这一点对健康个体和临床环境中的个体皆成立,而且适用于所有年龄。(需要强调的是,触摸带来健康益处的前提是,必须是双方同意的触摸)。

触摸对人类极为重要——这是新生儿发育的首个感觉,也是我们和世界互动的最直接方式。

触摸真的能改善一个人的健康吗?这是一个问起来容易,回答起来却很复杂的问题。

此前的研究表明,触摸在身心范围内都有益处,但这些研究往往只关注特定实例,或没有考虑其他变量的影响,例如触摸类型或是谁在进行触摸。

将所有相关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大规模分析,能够提供更清晰的答案。研究团队对212项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共涉及12966人,以探索触摸的健康益处。

研究团队发现,成年人接触人类或物品(包括机器人和加重毛毯)对健康有益。但与接触物品相比,接触人类时获得的心理益处更大。此外,该研究没有观察到触摸类型(例如按摩或拥抱)给成年人带来身心健康益处的差异,而在新生儿中也复现了这一结果。

触摸有益于成年人和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利用已发表的数百项研究来确定哪种类型的触摸最有效,如果你身边没有朋友或伴侣来拥抱你怎么办?来自陌生人甚至机器人的触摸也会有帮助吗?以及频率如何?

这项研究明确显示,触摸确实可以优化,实际上,触摸的人、他们如何触摸,以及触摸的持续时间,它们的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异,因此,治疗师的长时间按摩可能与朋友的一个拥抱一样有效。而触摸越频繁,影响就越大,因此,如果更频繁地提供快速拥抱,它甚至可能比按摩带来的健康益处更大。

该研究还发现,相对其他身体部位(例如躯体),触摸头部(例如面部或头皮)的健康结局更佳,而且单向触摸比双向触摸更有益。

接下来,研究团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触摸是否需要完全由人类来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物体或机器人的触摸在改善身体健康方面同样有效。研究团队,有很多人需要改善健康状况,也许是因为他们很孤独,也许是因为临床问题对他们造成影响。这项研究表明,来自机器人的触摸,甚至是盖上一个加重毛毯都可以帮助这些人。

但需要指出的是,与机器人物体的接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因此,有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健康障碍的人可能更需要来自人类的触摸,这也提示了与触摸相关的情感成分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指出,团队对于与动物或宠物的触摸能否改善健康非常好奇,但遗憾的是,这个方向研究还比较少,以至于无法得出普遍结论。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触摸对新生儿的影响,他们发现,新生儿也同样从触摸中受益匪浅。但进行触摸的人更重要,当新生儿由父母而不是医护人员进行触摸时,触摸带来的益处更高。这一发现可能具有重大影响,早产导致的死亡率在一些国家很高,而婴儿从父母的触摸中受益更多这一发现,提供了另一种易于实施的促进婴儿健康的方式。

最后,研究团队表示,将来应在大型对照试验中探索不同触摸干预的效果,确保这些结论的可靠性。此外,进一步研究还可调查触摸是否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同样有效,因为该论文中纳入分析的研究大多来自中高收入国家。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5b682093e39.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日本调查报告:预计2050年,日本单人家庭数量将达2330万户,占家庭总数44.3

2024-04-1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一家研究机构调查发现,到2050年,日本独居老年人的数量可能会比2020年增加47%。据《日本经济新闻》14日报道,上述调查报告指出,预计2050年,日本单人家庭数量将达到2330万户,占家庭总数的44.3%。而在这些单人家庭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占46.5%,这一比例在2020年为34.9%。该研究机构还表示,受访者中,近1/350多岁东京男性从未结过婚,而日本有46%的男性和30%的女性在20多岁时从未约会过。

报道称,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停滞对年轻人冲击最大,导致结婚人数持续下降。此外,新冠疫情也阻碍了人们与伴侣的见面,从而影响他们喜结良缘。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Oi4wkFUAE

 

 

返回目录>>

 

 

香港特区查获日本福岛等受管地食品:产品未附辐射证明书 已被封存

2024-04-15    海外网

 

41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新闻公报,香港特区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在检查日本进口食品时,发现其中有来自日本受管制县份的蔬菜和水产品,怀疑违反相关《食物安全命令》,涉事产品已被封存,没有流出市面,食安中心正跟进事件。

特区食安中心发言人说,在检查相关日本进口食品批次时,发现1包来自福岛县的大叶玉簪菜、4盒在宫城县制造的冷冻濑尿虾,以及52箱来自茨城县的番薯,产品没有附上辐射证明书及出口商证明书,有关进口商涉嫌违反相关《食物安全命令》。

根据该《命令》,源自福岛县的所有蔬菜及水果、奶、奶类饮品及奶粉均禁止入口;至于从日本茨城、栃木、千叶及群马县进口的这些食品,则必须附有由日本主管机构发出的辐射证明书及出口商证明书,证明有关食物的辐射水平没有超出指引限值并适宜供人食用,才可进口。另外,凡源自日本东京、福岛、茨城、宫城、千叶、群马、栃木、新泻、长野和埼玉十个都/县,并在2023824日或之后收获、制造、加工或包装的活生、冷冻、冷藏、干制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产、海盐,以及未经加工或经加工的海藻,一律禁止输入香港和在香港境内供应。

特区食安中心将继续跟进事件,采取适当行动,包括就事件通知日本有关机构。如有足够证据,中心会向涉事进口商提出检控,调查仍然继续。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HMF4xglEpd

 

 

返回目录>>

 

RNA编辑疗法加速发展

2024-04-15    科技日报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目前至少有3RNA编辑疗法正在获批或已进入临床试验。支持者认为,该技术可能比CRISPR等基因组编辑技术更安全更灵活。

既脆弱又强大

RNA是一种脆弱且不稳定的分子,其会快速分解,因此“寿命”短暂。但它拥有广泛的用途,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RNA编辑技术通过改变RNA序列来“补偿”有害的突变,使正常蛋白得以合成。RNA编辑也可增加有益蛋白的产生。

CRISPR基因组编辑不同,RNA编辑不会改变基因,也不会产生永久性的变化。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生物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家约书亚·罗森泰指出,这种短暂性可能会带来安全优势。因为能“剪切”DNACRISPR疗法的一个风险是脱靶效应,如果是RNA内出现脱靶效应,危险要小得多。

单碱基编辑显成效

一种常见的RNA编辑方法是单碱基编辑,其利用细胞内的一种酶,即作用于RNA的腺苷脱氨酶(ADAR)。这种酶将RNA序列中的碱基腺嘌呤换为碱基肌苷。

美国波浪生命科学公司正在探索单碱基编辑技术,以治疗一种遗传疾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这一疾病会削减保护性蛋白AAT的产生。而AAT能保护肺部免受污染空气或其他刺激物造成的损害。

该公司的产品是一条短链核苷酸,会引导天然存在的ADAR酶改变每个mRNA分子中的特定碱基,以纠正影响AAT产生的突变。

小鼠试验表明,该药物编辑了肝细胞中约50%的标靶mRNA,足以产生治疗效果。该公司已于去年12月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始这一药物的临床试验。

外显子编辑出现

另一种方法名为RNA外显子编辑。它能一次改变RNA分子中数千个遗传碱基。这项技术对于治疗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尤其重要。

这项技术靶向前信使核糖核酸(pre-mRNA)。pre-mRNA包括外显子和内含子。外显子是RNA转录物中含有制造蛋白指令的部分,内含子不含此类指令。RNA剪接机制将内含子从pre-mRNA中去除,并与外显子连接在一起,形成最终的mRNAmRNA随后被翻译成蛋白质。

位于波士顿的Ascidian医疗公司正在利用RNA剪接过程去除含有突变的外显子,并用健康的外显基因取代它们。

今年1月,该公司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可以进行外显子编辑器临床试验,以治疗导致视力下降的斯特格病。这是一种少年性黄斑变性疾病。Ascidian的疗法依赖一种经过基因过程处理的DNA片段,该片段会被递送到细胞内,产生正常的RNA外显子。这些RNA外显子会在剪接过程中取代突变的蛋白质,产生功能性蛋白质。该DNA片段还会产生RNA序列,以促进外显子编辑。

抗癌新武器

基于RNA的疗法还有望成为抗癌利器。

韩国生物制药公司Rznomics正在测试一种RNA编辑器,以治疗最常见的肝细胞癌。

Rznomics的方法涉及mRNA剪接,但与Ascidian医疗公司的方法不同。Rznomics公司的疗法不使用细胞自己的剪接机制,而借助一种天然存在的核酶。

研究人员对该核酶“动了手脚”,利用其切开肿瘤细胞内的mRNA,并植入一种致命的“木马”:一种被翻译成蛋白质的RNA序列,该蛋白质会产生诱导细胞死亡的毒素。当周围癌细胞与这些细胞接触时,毒素会扩散,从而促进癌细胞死亡。这种治疗RNA分子取代了与肿瘤生长相关的RNA序列。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5/c14739-40216201.html

 

 

返回目录>>

 

 

好睡眠从好习惯开始

2024-0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睡眠,是生物进化最基本的生命历程。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

  据相关调查,中国居民平均睡眠时长6.75小时,年轻人尤其是00后,成为熬夜的最大群体。如何才能睡得好、睡得深?近期流行的各种智能助眠设备,是否真的有效?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睡眠质量有待提高

  “躺床上睡不着的感觉就像‘翻烙饼’,长夜漫漫,真的很煎熬。”

  河南姑娘姚钰今年25岁,但入睡困难已断断续续4年之久。像她一样睡眠不佳的人还有很多。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受调查居民平均夜间清醒1.4次,平均睡眠时长为6.75小时。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成人日均睡眠时长应达78小时。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中国居民2023年睡眠指数62.61分,为近3年来最低。同时,被调查者出现了主观睡眠质量更差、睡眠拖延更严重、更多使用睡眠药物等情况。

  睡眠质量缘何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俊秀认为,对互联网、手机的依赖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数字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睡眠:从职业上看,不同程度涉入互联网的职业群体,每晚平均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0%;从年龄上看,5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且有52%的人在零点后入睡。

  “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更容易在睡前暴露于蓝光等刺激性光源下,生物钟被干扰;同时,过度沉迷于电子设备会形成精神依赖,这也会引发入睡困难或睡眠节律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院长陆林告诉记者。

  除了网络依赖等不良习惯,情绪和压力也是睡眠的“拦路虎”。

  “我最初失眠那阵子,就是考研压力大的时候,慢慢严重到晚上连空调运转、室友翻身的动静都受不了。”姚钰回忆,直到自己考研“上岸”、压力减小后,入睡困难的状况才有所减轻。

  “临床发现,一半以上的患者可能都是心理因素引发的睡眠障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医师汤康敏介绍,引发失眠的原因除遗传等先天因素外,还有压力大、心理焦虑等后天因素。

  睡不好,怎么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

  江苏的王女士,进入更年期后总是多梦、易醒,近期打算去医院接受治疗,但在挂号这一步,她却有些茫然。“有的说挂神经内科,有的说挂内分泌科,有的说挂呼吸科,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有单独的睡眠科室。”

  “我国睡眠医学起步较晚,目前高水平的睡眠医学人才仍然较少。”陆林建议,未来需加强睡眠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与精神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多专业共同交流,深入研究睡眠发生发展机制,开发新型干预策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多所医院和高校建立起睡眠中心、睡眠监测室、睡眠门诊等。同时,业内已编纂《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中国睡眠医学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南》等。“要让想要解决睡眠问题的患者知道,医院里还有‘睡眠科’,不断提高睡眠医学的建设水平和影响力。”陆林说。

  “困”里藏商机

  如今,不寐的黑夜,催生了“睡眠经济”这片庞大的蓝海。

  智能床垫、睡眠仪、助眠香薰、助眠音乐、睡眠监测APP……各类助眠产品五花八门。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电动床、智能床垫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25%82%;在音乐APP“网易云”上,助眠轻音乐歌单最高有30多万收藏量;在短视频平台“哔哩哔哩”,某助眠产品测评视频播放量已超百万。

  风口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掘金”队伍。据统计,2016年—202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规模已从2600多亿元增长至3700多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9000余家睡眠经济相关企业,其中37.3%的企业是在15年内成立的。

  那些贴上“助眠”标签的产品,真的能成就“好梦一场”吗?

  “以褪黑素为例,它确实可以调节睡眠周期,但可能更适合因长期熬夜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的人群,或是倒时差的人群。”陆林表示,助眠产品的功效往往因人而异,如因压力、焦虑导致失眠,服用褪黑素效果不大。同时,市面上大部分睡眠仪,其主要作用原理为微电流的刺激,效果尚不明确,孕妇和装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人群也不宜使用此类产品。

  “醒来后,习惯性看一眼昨晚的睡眠数据,已成了我的‘晨醒仪式’。”有消费者表示,自己购入了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睡眠监测设备,可以听音乐、练冥想,同时还能收集呼吸、心率、血氧等睡眠数据。

  陆林介绍,可穿戴式睡眠监测设备能够辅助了解睡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睡眠建议,但与医用多导睡眠监测设备相比,其技术和算法目前尚有不准确之处,不能视作“金标准”。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看到一种现象,不是戴了手环让自己睡得更好,而是自己明明睡得挺好,结果第二天一看数据,深度睡眠时间占比只有3%,慢慢就焦虑得不得了,反而睡不好。”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认为,不用过分依赖助眠产品的指标和参数,只要第二天早晨能够“满血复活”,就是好睡眠。

  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针对助眠产品疗效,不少商家打出“一秒入睡”“挑战30分钟入睡”等宣传语。业内人士提醒,“百忧解”并不存在,宣传效果越是大包大揽的,“智商税”的可能性就越大。

  艾普思咨询发布的《助眠产品市场发展及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睡眠经济行业发展较为分散,家居、食品、科技、互联网等各类型企业均有涉及。商家在确保产品高质高效的同时,还应拒绝夸大宣传、虚抬物价,避免造成消费者信任危机。

  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表示,科技创新将是未来睡眠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科技进步,睡眠产品是日新月异的,如何借助AI等新技术,通过声、光、电、磁、震动、温度调控等原理来改善睡眠,这些都值得期待。”

  要对睡眠有正确认知

  养成好的习惯,或许就是好梦的开始。长期熬夜刷手机的上班族袁岳,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改变。

  “每当手机发出幽幽蓝光,我的内心总有一黑一白两个小人来回拉扯。久而久之,熬夜刷手机带给我的已不是满足的酣眠,而是放纵的负疚。”袁岳说,因为熬夜,自己开始出现迟到、打盹、走神等情况,睡前玩手机看似是一种“时间自主”,但其实是以挪用了白天正常秩序中的时间为代价。

  白天太忙,晚上舍不得睡,这是许多年轻人“报复性熬夜”的原因。专家认为,除了自行“戒掉网瘾”,减轻劳动者日间压力、保障充足休息时间,或可从根源上避免睡前报复性的媒介使用。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指出,互联网数字工作者的办公地点、时间、方式相对灵活,工作与生活界限不清晰,睡眠状况更可能受到工作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建议,应引入“离线休息权”概念,让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有权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联络和处理工作,以保障充足休息。

  要想睡得好,不仅要有“正确行动”,还少不了对睡眠的“正确认知”。

  “想象失眠就像是一根柱子,失眠所带来的焦虑和担忧就像是一根绳子,它套在你的脖子上,你所做的事情就是在绕着失眠这根柱子转圈。” 在社交媒体“豆瓣”上,一名长期失眠的网友分享说,自己对失眠的恐惧有时比失眠本身更可怕。

  “作为睡眠医生,我们往往不太强调或夸大失眠的危害,这样会把患者带入一个误区,让他们不停地关注失眠这件事情,反而会加重失眠程度。”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洋介绍,不正确的睡眠认知可能导致急性失眠升级为长期失眠。因此,应该摆脱对失眠成因的迷思、过度反刍、睡眠期望过高等不良心态。

  “过去,很多人对睡眠问题采取逃避态度,可喜的是,随着学校、社区心理咨询室的普及以及医院睡眠门诊的设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陆林建议,出现严重睡眠问题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习惯,包括睡前放松、科学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锻炼等。

“我现在开始跑步、晒太阳,还做一些平心静气的冥想训练。”姚钰说,重新掌控生活秩序后,自己睡得更容易了。采访最后,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手机壁纸,上面是一句话——“不要被黑夜所左右,要做黑夜里的极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5/c14739-40216157.html

 

 

返回目录>>

 

 

让更多孩子享受运动乐趣

2024-0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412日下午,在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第一中学操场上,学生们正在进行考前适应性训练。在操场的不同区域,中长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足篮排等各个项目的考前训练有序进行。

  4月中旬,济南市2024年初中体育与健康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体育学考”)即将开考。今年是体育学考政策调整后首次进行集中统一测试,考试的分值、项目、方式都做出了相应调整,选项更加灵活,学生们有了更多选择。

  据了解,济南将体育学考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统一测试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参加学校运动会、体育节、体育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等情况的考核评分。统一测试评价部分由体质健康测试和运动技能测试组成。体质健康测试的必考项目为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选考项目分别为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50米跑,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项参加测试。运动技能测试选考项目四项,分别为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学生自主选择一项进行考试。

  济南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徐春燕表示,学校积极调整校园体育课程体系,一周三次的体育课、普惠性的大课间、特色发展的体育社团以及专业培养的校队训练,四级递进,逐渐培养学生兴趣。

  2023年,作为创新体教融合的尝试,济南在全市校园推进“最美主场”评比活动。校园体育赛事贯穿全年,立足学生体质健康,践行教会、勤练、常赛。“凡是具备主客场条件的比赛一律放在校园,让比赛回归校园。”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宋豫说,通过规范校园赛事,倡导“文明参赛,文明观赛”,实现“校校有队、项项有队、周周有赛、人人参与”,让更多孩子享受运动乐趣。

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纮表示,体育学考只是手段,育人是根本目标。济南以“最美主场”评比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带动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5/c14739-40216152.html

 

 

返回目录>>

 

 

确保公共场所急救体系运行有效

2024-04-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确保公共场所急救体系有效运行,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安全屏障    

  公共场所有人突发疾病怎么办?运行有效的急救体系对于保障生命安全十分关键。

  以重庆铁路客运站为例,各个站点都已在显著位置安装急救设备,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使用培训,确保熟知设备操作流程。此外,各客运站每年会安排职工参加国铁集团铁路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班,系统学习应急救护技巧。

  这些准备工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对处置打下基础。车站、体育馆、学校、景点等公共场所人流密集,一旦有人突发疾病或者因事故受伤,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科学有效救护,很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健康损失甚至失去生命。客观来说,也不是每个遭遇意外的人都能及时遇到医护人员,这就需要公共场所建立急救机制,抓住救人的黄金时间,再快速与医疗机构联系,开辟绿色转运通道,为挽救生命抢出机会。

  即刻响应,争分夺秒。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现场工作人员要分工明确,行动有序。只有及时反应和有效协作,才能为病患争取宝贵时间。整个救治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停滞、缺漏,后果都会不堪设想。完整、严谨的公共场所急救机制,可以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合理配合,方法得当。快速反应离不开平时的培训和演练,这能为工作人员的救援行动提供必要的技能,也会增强他们救人的信心。很多时候,遇到紧急情况,周围人即便很想施以援手,可限于技能缺乏,又不会操作急救设备,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因此,要完善公共场所急救体系,除了加强硬件建设,配齐设备和药品,也要将急救培训常态化,为救助他人打牢知识和技能基础。

  建设一个完善的公共场所急救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比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急救培训;可将急救知识和技能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中,让急救培训成为“必修课”……

  急救关系生命安全,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确保公共场所急救体系运行有效,在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中做到分秒必争,才能为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安全屏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5/c14739-40216147.html

 

 

返回目录>>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获突破:基因编辑一针“剪”血源头抑制角膜新生血管

2024-04-14    中国新闻网

 

  电角膜新生血管(简称CoNV)是一种重要致盲性眼部病变。记者12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利用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筛选开发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基因编辑系统,达到从源头上抑制其表达的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与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雷和田教授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勤美教授团队携手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据了解,角膜新生血管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可达4.1%-10.4%,而其中多达12%-57.4%的患者会因此失明。CoNV的传统药物疗法:包括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等,存在利用率低、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大等问题。高效可靠的CoNV治疗方法仍待进一步探索。

  研究团队方面当日介绍,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会不断侵蚀角膜的透明性,导致患者视力大幅下降。研究团队聚焦眼科医工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基因编辑等多学科技术优势,着眼基因编辑“剪”断促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环节,实现一针“剪”血的治疗效果,以维持角膜透明与健康的生理状态。这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带来新突破。

  据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简称:VEGF)是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之一。黄锦海/周行涛团队从临床需求出发,精准锁定促血管生成的关键驱动因子,筛选开发了一种针对VEGFA基因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

在体动物实验数据表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能够通过一次性治疗,不仅能够在体外表现出显著的抗血管功能,更能在体内成功抑制VEGFA表达上调及CoNV形成过程,展示出持久且安全的抗新生血管疗效。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4/c14739-40215591.html

 

 

返回目录>>

 

 

西藏90%医疗机构完成远程医疗系统硬件安装调试

2024-04-13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杨宇航)8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自治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90%的医疗机构已完成远程医疗系统硬件的安装和调试。这将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看大病难的问题。

  据了解,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是西藏“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有关部门共投入1.67亿元资金,重点推进远程医疗会诊室装修、硬件设备安装和软件测试等工作。该项目将助力西藏自治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自启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项目以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协作,确保项目稳步推进。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覆盖6家自治区级、20家地市级、137家县级以及690家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这一网络的构建,将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通过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基层医疗机构将获得更多来自上级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将得到提升。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3/c14739-40215339.html

 

 

返回目录>>

 

 

中国医学专家最新研究揭示肿瘤免疫治疗全新靶点

2024-04-14    中国新闻网

 

  在肿瘤治疗中,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的出现,为临床肿瘤治疗带来了深刻变革。记者13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靶点:CD3L1抗体,有望为肿瘤免疫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据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许杰团队在最新出版的《细胞》(Cell)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此前,PD-1/PD-L1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效靶点之一,但目前仍有大量患者对现有免疫治疗响应不佳。寻找下一个有效的免疫治疗新靶点,已成为全球学者十分重视的关键问题。CD3L1基因的功能,此前从未被研究过。

  许杰告诉记者,其团队关注到CD3L1总是在缺乏PD-L1表达的肿瘤中高表达,且与PD-L1同样在免疫豁免器官中表达之时,决定一探究竟。他们发现,对于已经彻底完成免疫逃逸的晚期肿瘤,在缺少公认的关键通路作用的情况下,必然要借助其他同等重要的通路,从而形成互补模式。

据悉,许杰团队独立完成了对CD3L1的原创性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对“CD3L1的抑制剂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技术方案进行了全球性的专利布局。许杰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CD3L1能抑制T细胞及机制。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414/c14739-40215573.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