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3-11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全国政协委员杨爱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主要致病因素,建议公共就餐场所须提供公筷

高层动向

艾防中心组织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家咨询辅导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第二十三期暨中级FETP第九期监测预警FETP第一期开学典礼

疾控动态

立足新起点、锚定新使命、开启新篇章

——2024年全省免疫规划与针对疾病防制业务工作会议在杭顺利召开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成辉率队调研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

科研动向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久坐,增加死亡风险,运动也难以消除这一风险

古老的东方神秘良方:多喝热水!

最新研究发现:水烧开后过滤再喝可防止84%的纳米/微塑料摄入!

首个对人类有害证据!NEJM

微塑料已浸入人类血管,心脏病、中风和死亡风险高4.5

「原来“辟谷”三天才有效」Nature子刊通过7天只喝水不吃饭实验发现:

禁食至少得3天才能产生效果

舆情信息

痛到“怀疑人生”!这种病进入高发期!

要想活得好,不要吃太饱!经常吃太饱危害比你想象还大!

柠檬能杀死12种癌,比化疗强一万倍?喝柠檬水能抗癌?告诉你真相

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大健康观察)

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接种疫苗预防是关键

“中医生活化”让健康促进成为日常

不让农村儿童发育迟缓,亟待“顶层设计”助力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健全罕见病用药保障体系

 

热点追踪

全国政协委员杨爱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主要致病因素,建议公共就餐场所须提供公筷

2024-03-10    网易健康

 

近年来,随着公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餐厅摆上了公筷,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使用公筷的习惯。红星新闻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认为,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把公共就餐场所提供公筷上升为一项强制制度,并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相关提案。

我国是胃癌大国,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幽门螺杆菌已被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I类致癌因子,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41.5%72.3%之间。大规模的研究表明我国胃癌的高发病情况与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情况具有明确相关性。因此杨爱明认为,幽门螺杆菌的防治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也是可防可控的。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唾液中存在幽门螺杆菌,而且幽门螺杆菌会在感染者使用过的餐具上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在多人共享一道菜肴时,如果就餐者都用自己的餐具去夹取食物,就有可能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或其他病原菌传播到公共的菜盘中,这对其他人来说可能带来疾病传播的风险。

杨爱明表示,由于我国传统的餐饮习惯,目前大多数中餐馆都不采用分餐制。对此,应该使用公筷或其他公共餐具,这样可以大大避免相关疾病的交叉感染。

杨爱明发现,目前就餐场所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此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一是大多数餐饮场所未能主动提供公筷或其他公共餐具;二是部分餐饮场所虽然主动提供了公共餐具,但由于公筷和私筷区分标志不明显,没有大家公认的、具有特征性的公筷,导致就餐者稍有不慎,就出现了公筷私筷混用的情形;三是就餐者对使用公筷等公共餐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嫌麻烦,使得公筷成为摆设。

因此杨爱明建议,相关部门应该要求公共就餐场所必须提供公筷等公共就餐工具,最好根据餐食的特点提供方便、适用的取餐工具,包括筷子、勺子、夹子等。进一步来说,应制定相关规定,对公用餐具配备相关的消毒设备进行消毒,存放公共餐具的场所也应符合相关的卫生要求。还应制定相关的推荐性标准,对公筷等公共餐具的颜色、长度、形状、明显标识等特征性指标作出规定,推荐给餐饮企业使用,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对公共餐具特征性标识的强烈印象,以避免公筷私筷混用。

杨爱明还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健康就餐习惯。有关部门可通过电视、广播以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让民众提高对幽门螺杆菌危害性和对就餐使用公筷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使用公筷等公共餐具是一种保护自我健康,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是一种新型的就餐礼仪;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出版图书、日常诊疗、发视频等形式,多做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和使用公筷重要性的科普工作;鼓励公共就餐场所粘贴醒目的标志标识,鼓励使用公筷等公共餐具、倡导健康文明餐饮习惯。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U1D7BQ051492T3.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艾防中心组织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家咨询辅导会

2024-03-08    中国疾控中心

 

  为落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部署和要求,提高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申报质量和水平,推进申报进度,艾防中心于2024229日组织召开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家咨询辅导会议。

  中心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刘中夫书记、吕繁副主任、刘玉芬副主任及首席专家韩孟杰研究员均到场指导。会议邀请部分国自然申报资深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辅导。会议由艾防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吕繁研究员主持。会上,专家听取中心2024年度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要内容,并深入讨论提出针对性修改建议。

本次会议内容和日程安排紧凑,主题明确,达到经验交流和科学指导的目的,为艾防中心申报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下坚实基础。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3/t20240308_273956.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第二十三期暨中级FETP第九期监测预警FETP第一期开学典礼

2024-03-08    中国疾控中心

 

  2024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昌平园区举办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以下简称CFETP)第二十三期、中级FETP第九期和监测预警FETP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副司长焦振泉、综合指导处处长张鸿斌,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执行院长施小明,美国CDC在华项目主任W.William Schluter、美国CDC全球健康保护部在华项目负责人 Jeanette Rainey,中心直属单位和总部相关处室领导、CFETP导师、毕业生、项目老师和全体新学员等160余人参加典礼。

  焦振泉副司长在致辞中对CFETP2001年成立以来,所取得的长足发展表示了充分肯定,强调监测预警在传染病疫情应对与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监测预警学员的首期开班,见证了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开篇。施小明副主任肯定了CFETP培训模式和成就,并对新学员提出了秉承CFETP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优良传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早日成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领域栋梁之才的期许。W.William Schluter博士在致辞中回顾了既往中美专家在学员培养上的合作成果,并对未来的合作做了展望。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新发传染病办公室 副主任李超作为导师代表,CFETP第二十三期陆一夫、中级FETP第九期再克也木·迪力木拉提、监测预警FETP第一期申筑作为3个项目的学员代表发言。

  焦振泉副司长、施小明副主任和Jeanette Rainey博士还特别做了专题讲座,为学员带来了学术盛宴。

最后,传染病处、应急中心、传染病所、结控中心专家所介绍了业务工作及学员培养情况介绍,学员到传染病所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yw_9324/202403/t20240308_273953.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立足新起点、锚定新使命、开启新篇章

——2024年全省免疫规划与针对疾病防制业务工作会议在杭顺利召开

2024-03-08    浙江省疾控中心免疫所

 

为全面总结2023年度全省免疫规划工作,部署落实2024年工作任务,中心免疫所于202435日在杭州组织召开全省免疫规划管理与针对疾病防制业务工作会议。省疾控局副局长朱红、卫生免疫处处长陈瑶、副处长李坤、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楼晓明出席会议,来自全省各市、县(市、区)疾控中心免疫规划分管领导及业务负责人等12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省疾控中心免疫所所长何寒青主持,首先由朱红副局长讲话。她对2023年全省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向全省免疫规划条线工作人员过去一年中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同时提出,2024年是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再出发之年,是我省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开局之年。全省免疫规划战线要再接再厉,对标我省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和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预防接种服务体系,持续强化疫苗全过程管理,全面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落实四个聚焦:一是聚焦“普惠”,持续扩大预防免疫“受益面”;二是聚焦“优质”,着力提升接种服务“规范化”;三是聚焦“便捷”,着力提升全过程管理“数智化”;四是聚焦“能力”,奋力打造现代化发展“竞争力”。随后,楼晓明副主任分析了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形势,指明了2024年的工作重要方向,强调各地疾控要推动高质量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智慧化水平,继续做好疫苗针对疾病监测防制工作。

何寒青所长系统回顾了2023年全省免疫规划与针对疾病防制业务工作,布置了2024年全省免疫规划重点工作。会议还交流了浙江省疫苗采供情况、浙江省免疫规划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构建和部署工作。本次会议还邀请了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海曙区和长兴县分别就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百日咳疫情防控对策、免疫规划科普宣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机制、疫苗临床研究现场工作站建设等工作经验作了分享和交流。

本次会议加强了全省各级疾控机构免疫规划业务条线的沟通交流,对于持续推动浙江省免疫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的一年,全省免疫规划战线将立足新起点、锚定新使命,闻令而动、倾力而为,以最坚定的信心、最昂扬的斗志和最过硬的本领,用心用情落实落细免疫规划各项任务工作,不断推进我省免疫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交出党和政府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mygh/ywdt/202403/t20240308_17203.shtml

 

 

返回目录>>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成辉率队调研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

2024-03-08    甘肃省疾控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入推动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高质量开展,营造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氛围。3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俞成辉一行到省疾控中心,就开展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开展调研。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志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进军等参加调研。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甘晓洲,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文军等陪同调研。

俞成辉一行听取了全省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情况汇报,并紧紧围绕我省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省疾控局和省疾控中心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俞成辉指出,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在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工作方面,上下联动抓防治,成效显著;单打独斗挑重担,工作辛苦。

俞成辉强调,艾滋病是法定传染病,是重大社会问题,关乎一个人的成长,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关乎一个国家的希望,责任重大,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俞成辉指出,要深入调研,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要多管齐下,从艾滋病防控的跟跑者转变为堵截者,全面提升包括宣传教育、行为干预、监测检测等艾滋病防控综合措施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大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俞成辉强调,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工作需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甘晓洲表态,俞成辉副主任一行对我省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必将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推进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以及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国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发挥甘肃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的优势和作用,加强与兄弟省份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全力配合调研工作,努力推动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尤其是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进校园工作,力争创出好的经验和做法,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期间,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白银市疾控中心,兰州市疾控中心等进行实地调研。

摘引网址:https://wsjk.gansu.gov.cn/wsjk/c112713/202403/173871668.s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久坐,增加死亡风险,运动也难以消除这一风险

 2024-03-11    生物世界

 

该研究表明,在老年女性中,较高的总坐姿时间和较长的平均每次坐姿持续时间与较高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这些数据支持旨在减少总坐姿时间和中断长时间坐姿的干预措施。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了题为: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AccelerometerMeasured MachineLearned Sedentary Behavior With Death Among Older Women: The OPACH Stud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每天坐11.7小时及以上的老年女性,无论是否积极运动锻炼,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都增加了30%

该研究是妇女健康倡议(WHI)的一部分,该项目始于1991年,目前仍在进行中。该研究收集了其中64896399岁的女性的数据,她们佩戴至多七天的可穿戴设备来收集坐姿和日常活动数据,并跟踪了8年的死亡率结果。

研究团队首次使用新型、经过验证的人工智能算法(CHAP)对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高度准确地分类了她们的坐姿和坐姿变化情况。进而研究了坐姿总时间和平均每次坐姿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

久坐不动有害健康,当你坐着时,全身的血液流动会减慢,也会减少葡萄糖摄入,你的肌肉收缩也会变得不那么多,任何需要消耗氧气来肌肉运动的事情都会减少,脉搏也会变慢。

将所有参与者按每天坐姿总时间分为四组,时间最长组每天坐姿超过696分钟,时间最短组每天坐姿时间低于556分钟,两组相比,每天坐姿超过696分钟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7%,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78%。按平均每次坐姿时间分为四组,平均每次坐姿时间最长组超过15分钟,最短组低于9.3分钟,两组相比,平均每次坐姿超过15分钟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为增加52%

不幸的是,该研究显示,运动并不能消除久坐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她们参加多少中等到高强度的运动,只要她们久坐,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在老年女性中,较高的总坐姿时间和较长的平均每次坐姿持续时间与较高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这些数据支持旨在减少总坐姿时间和中断长时间坐姿的干预措施。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b5b8164e395.html

 

 

返回目录>>

 

 

古老的东方神秘良方:多喝热水!

最新研究发现:水烧开后过滤再喝可防止84%的纳米/微塑料摄入!

2024-03-11    生物谷原创  

 

把水烧开,再简单过滤,就可能除去高达84%的纳米/微塑料!

在日常生活中,纳米/微塑料颗粒(NMPs)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NMPs似乎无处不在——水、土壤、空气,甚至是人类心脏、胎盘中。它们不仅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也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潜在影响。

据估算,我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5gNMPs——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这个看上去离谱的数据,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来源,竟是喝水——一个普通人每周就能喝进多达1769NMPs颗粒[1]

那么,既然自来水会有NMPs,喝瓶装水是否会更健康一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PNAS上发表研究结果,表明:每瓶1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NMPs,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2]

惊呆了吧!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摄入NMPs呢?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李战军教授和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曾永平教授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3],模拟了含有商用荧光PS微球(10.1μm)的自来水的沸腾过程,以评估水温、水硬度、NMPs浓度和性质对NMPs与水沉积物共沉淀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把水烧开,再简单过滤,就可能除去高达84%的纳米/微塑料!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这种解决方案就像泡一杯茶或咖啡一样简单,真的有根据吗?让我们一起看看。

水煮沸过程中NMPs与水结块共沉淀

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25-95℃),水中的NMPs去除效率从最初的2%逐渐增加到28%,在100℃时急剧增加到84%。同时,NMPs浓度从原来的30颗粒/μL降低到4.8颗粒/μL

研究发现消失的NMPs从水中转移到了水壶上的水垢沉淀(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中,不断升高的温度加速了这一过程,使得沉淀中的NMPs浓度增加,在温度达到100℃时沉淀中NMPs浓度最高。以上结果表明煮沸过程中,碳酸钙可以通过与NMPs共沉淀来达到去除水中NMPs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饮用水硬度差异很大,而研究人员发现NMPs的沉淀效率会随着沸水硬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水中碳酸钙浓度为80mg/L180 mg/L300mg/L时沸水NMPs去除率为34%84%90%。但即使使用软水(碳酸钙浓度<60mg/L),煮沸仍能去除25%以上的NMPs。但碳酸钙含量有限,结合的NMPs有限,因此还存在着其他影响因素。对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高温还会增加NMPs的碰撞频率和附着,NMPs们可能聚集并增大尺寸,最终在重力影响下出现沉降。

综上所述,煮沸可能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去除NMPs的方法,可以减少全球人口摄入NMPs

饮用开水可减少人体接触NMPs

根据全球不同的水质和用水习惯,研究人员比较了六大洲共67个地区的成人和儿童饮用开水和自来水摄入的NMPs量,发现每天通过开水摄入的NMPs量比通过自来水摄入的微塑料量少2-5倍。此外,研究人员根据研究所得结果提出了建议:在煮沸之后,建议采用过滤装置,用以防止不小心摄入煮沸后的水中保留的NMPs外壳。

由于NMPs的发生和水质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均匀的,因此通过煮沸来减少NMPs的效果可能因地区而异。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所得实验结果证实了饮用水煮沸后再饮用可以减少人类NMPs暴露是高度可行的,并为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的调查奠定了基础。

小结

把水烧开后再饮用,可谓是每个中国人早已根深蒂固的习惯。最初可能是为了消毒杀菌,杀灭寄生虫卵,去除重金属等。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把水煮沸后再饮用竟然可以减少人体摄入NMPs

对此,喝开水的综合益处,我们可能还远未完全了解。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在没有先进过滤设备的情况下,煮沸是一种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水质净化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提高饮用水质量的手段,让更多人获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煮沸方法在去除微塑料方面显示出潜力,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更详细的实验来佐证。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5638165e917.html

 

 

返回目录>>

 

 

首个对人类有害证据!NEJM

微塑料已浸入人类血管,心脏病、中风和死亡风险高4.5

2024-03-10    医诺维  

 

研究显示,只要把水烧开了喝,就能去除饮用水中高达90%的微塑料。

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已浸入人类动脉中,增加心脏病、中风、死亡等严重风险。与没有在动脉中检测到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人相比,检测到的人,在未来34个月的随访中,发生心脏病、中风、全因死亡的风险高4.53倍。

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微塑料与人类健康之间的联系,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将成为世界各地进一步研究的起点,以证实、扩展和深入研究微米和纳米塑料带来的风险程度。

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257名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通过热解-气相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分析评估了切除的颈动脉斑块样本中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分析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心肌梗死、中风或全因死亡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150名(58.4%)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测出聚乙烯塑料颗粒,每毫克平均含21.7μg;在31名患者(12.1%)斑块中检测出聚氯乙烯,每毫克平均含5.2μg

在平均34个月的随访期间,在斑块中检测到塑料的患者中,150名(20%)中有30名出现了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而在107名斑块中未检测到塑料的患者中,仅有8名(7.5%)出现了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

分析发现,与没有在动脉中检测到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人相比,斑块中含有塑料碎片的人发生心脏病、中风或全因死亡的风险高4.53倍。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斑块样本中含有更多微塑料的参与者,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也更高。这进一步暗示了微塑料是如何带来健康风险的,如果它有助于引发炎症,则可能会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导致脂肪沉积物溢出,从而堵塞血管,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了微塑料与人类健康之间的联系,但研究并没有证明微塑料是导致患者不良健康后果的原因,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塑料制品无处不在,值得一提的是,20241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每瓶1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纳米和微塑料颗粒,其中90%是纳米塑料,10%是微塑料,这个数字比之前估计的高出100倍,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那么,如何减少饮用水中的微塑料呢?

2024228日,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Drinking Boiled Tap Water Reduces Human Intake of Nano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只要把水烧开了喝,就能去除饮用水中高达90%的微塑料。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add8163185e.html

 

返回目录>>

 

 

「原来“辟谷”三天才有效」Nature子刊通过7天只喝水不吃饭实验发现:

禁食至少得3天才能产生效果

2024-03-11     网络

 

长期禁食至少得3天才能产生效果,并且这个效果是可持续的。

2023年,一项覆盖全国1580万成年人的真实世界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中超重率为34.8%,肥胖率为14.1%[1]。而“一胖毁所有”的现实也催生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减肥方法,并如雨后春笋般充斥着我们周围的广告牌。

那么,到底哪种减肥方法最有效呢?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朗根贝格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旗下大子刊Nature metabolism在线发表了题为“Systemic proteome adaptions to 7-day complete caloric restriction in humans”的研究性文章。

该项研究发现12名志愿者在7天内进行禁食(只饮水)的情况下,平均体重下降了5.7公斤。同时,使用蛋白质组学对7天内志愿者的3000多种血浆蛋白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超过1000多种蛋白丰度发生变化,并有212 种蛋白质有益于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和心脏病,而这些效果是在禁食3天后才开始出现。

禁食OR节食,如何选择?

禁食作为一种最为传统的减肥方法也常常被用来治疗某些疾病,比如儿童癫痫或类风湿性关节炎(RA)。近年来的一些列研究也表明不同的间歇性禁食方案可以预防和治疗肥胖症以及相关的心脏代谢。

然而,长期禁食(>12小时 - 48小时)和限制每餐热量的节食减肥方法哪一种效果更好一直存在争议。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7天禁食的实验发现间歇性禁食(≤48 小时)相比每餐热量限制更有利于减肥!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了5名女性和7名男性志愿者(无任何已知疾病且女性体脂高于 15%,男性高于 12%),平均体重为77.5公斤。研究人员设定了严格的只允许饮水的7 天禁食方案,并在研究开始的前 2 天、研究期间的每一天以及禁食结束随意进食 3 天后对空腹血液样本进行采样后禁食蛋白质组学测序,以及数据分析。

结果表明,经过7天的禁食后,12名志愿者的平均体重减轻了5.7公斤,并在禁食3天结束后的随意进食中始终保持低于初始体重的水平。

经研究人员分析后发现体重的降低主要归功于:总瘦肉和脂肪量的降低。尽管皮下脂肪显著下降,但是内脏脂肪和骨量并没有显著降低。此外,降低的瘦肉量在禁食结束后的3天内即恢复正常,但是脂肪量在持续减少,表明禁食减肥效果的可持续性。

进一步,研究人员对长期禁食所引起的身体内部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在禁食开始的2-3天内,身体对能量的利用便开始从利用葡萄糖转为利用脂质,研究人员观察到血浆葡萄糖浓度下降,而脂肪酸浓度增加并在3天后趋于稳定。此外,血浆酮体的含量也在持续增加以满足能量需要。并且,在长期进食期间,所有志愿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接着,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全身血浆蛋白质组学仅在禁食3天后才开始出现显著性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而在恢复进食三天后,仍然有66种蛋白质与禁食前的血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蛋白质在肝脏、胰腺、脂肪组织和肠道中显著富集。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还检测到血浆瘦素水平显著降低,并在第4天降到最低点。进一步地,研究人对 1034 个显著变化的蛋白质的变化轨迹进行了分析,这些变化反映了机体对持续禁食的动态适应性改变。

研究人员观察到蛋白质水平的下降并不会发生在禁食第2天或第3天之前,这再次说明禁食减肥的效果在第3天左右才开始出现。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比了长期禁食和短期减肥的效果差异,经过统计学分析表明禁食期间血浆酮体的升高和蛋白质组学的特异性变化仅与禁食本身具有相关性,而与体重降低没有相关性。这表明,长期禁食本身而不是体重下降导致的一系列身体变化。而这一点变化与传统的短期减肥效果不同。

长期禁食与疾病的关系

最后,研究人员评估了长期禁食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合基因组学数据,研究人员发现长期禁食所导致的蛋白质变化对于缓解儿童癫痫、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病都有良好的效果。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禁食期间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和白细胞介素7受体的降低可能与体重下降导致的免疫力低下相关。

总结

纵观这项研究,只能用“拍案叫绝”来形容,最为简单的思路,最为直接的实验设计,却科学地解释了中国几千年来“辟谷”的秘密,也解决了多数人心中多年的疑惑:到底长期不吃饭是好还是坏?

最后,一句话概括这篇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就是:长期禁食至少得3天才能产生效果,并且这个效果是可持续的。

但是,笔者最后还是要提一句,凡事适度才是最好的,美食也不能这么轻易辜负,不是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51f8166907d.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痛到“怀疑人生”!这种病进入高发期!

2024-03-10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惊蛰过后,春暖花开,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开始活跃。加之气候变化反复,抵抗力随之下降,带状疱疹也进入高发期。严重的犹如针扎火燎,痛到“怀疑人生”。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带状疱疹?又该如何预防?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好发于胸胁部,头面部及腰骶部。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水泡,多呈带状分布,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

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耿昊表示,带状疱疹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发人群:

第一是年纪大的人较多,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带状疱疹的几率较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免疫力相对来说会低下;

第二类人主要是有一些特殊疾病,比如本身有恶性肿瘤,或者一些血液病,或者免疫系统的疾病;

另外就是一些亚健康状态的人,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比较大,导致免疫力低下。

医生表示,带状疱疹属于急性病症,一旦发现患病,一定要在黄金时间3天内就诊,接受规范治疗。急性期疼痛控制得越好,恢复得越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越低。中医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也有不少好办法。

“从针灸和中药方面都有治疗,中药的话比如像我们医院的院内制剂,解毒搽剂就是治疗带状疱疹非常好的一个外用的制剂。当然根据带状疱疹不同的时期和个人的症状,口服中药也是可以的。另外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是非常良好的,针灸采用电针或者拔罐、甚至灸法,这些综合性的治疗对于带状疱疹来说,可以减轻疼痛。”耿昊表示。

虽然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依然无法根除。因此,对于带状疱疹预防胜于治疗,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干预提前预防。比如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增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度节食、偏食、挑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此外,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UD32JG0514R9KQ.html

 

 

返回目录>>

 

 

要想活得好,不要吃太饱!经常吃太饱危害比你想象还大!

2024-03-11    网易健康

 

你是不是也有过“不知不觉吃太饱”的经历?经常吃太多,到底会让身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吃太饱,会让身体超负荷运转

吃下去太多东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胃被撑大,而不得不占据腹腔内更多的空间,很可能会挤压其他内脏,引发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间接的影响是,吃下太多东西,身体多个消化器官都不得不超负荷运转。

首先是胃,被撑大不说,还得分泌大量的胃液来消化食物。被撑大的胃,加上过多的胃液,很可能影响到食管下端的开关,从而导致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也就是常说的“烧心”。

其次是胰腺和肝脏,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消化酶和胆汁来促进这些食物的消化。

最后是肠道,不仅要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还不得不去吸收过量的营养。肠道菌群也得加大工作量去消化食物。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吃了过多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之后,会增加悲伤、紧张和烦恼的情绪。

这些变化通通都可能会影响到睡眠。有些食物在餐后还会提升体温,同样会干扰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长期吃太饱对身体的影响真的很大

经常吃得太饱,除了短期的痛苦和不适,更严重的是身体的长期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

1. 引发肥胖,增加疾病风险

长期吃太饱,意味着长期摄入过量的营养,很可能引发肥胖。而肥胖是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增加死亡风险,比如:

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认知功能

2. 陷入“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

长期吃太饱,会扰乱人体对食欲的调节,导致人陷入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中。

暴饮暴食免不了高脂肪、高盐或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多巴胺等让人感觉快乐的激素。久而久之,这会使得大脑将这些愉悦感与某些食物联系起来,最终鼓励你为了快乐而不是为了饥饿而吃。

记住6个防止自己吃太多的方法

1. 少吃可能引发自己吃太多的食物

这里要注意不是完全不接触。比如总是吃大量的冰淇淋,突然立下“以后再也不吃冰淇淋”的誓言基本也不太可能实现,还容易让你产生一种被剥夺爱好的感觉,更容易陷入暴饮暴食。

2.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水分的食物

这类食物更容易产生饱腹感,这样吃其他食物的机会自然而然就少了。

3. 细嚼慢咽,给大脑一点反应时间

通过细嚼慢咽,可以多给大脑一点时间,让它能第一时间知道“你已经饱了”。

4. 记录自己每餐的食物和情绪变化

通过“食物日记”的方式,可以做到自我监控,也有利于发现暴饮暴食的触发食物或者触发因素,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方法。

5. 按时吃饭,避免太饿引起的多吃

按时吃饭,保持良好的用餐习惯,能避免太饿导致的暴饮暴食,帮助你更好地控制饮食。

6. 找到其他解压方式避免暴饮暴食

尽量减轻生活中的压力,并且找到其他可以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方法,比如听音乐,和人聊天等等,避免情绪性暴饮暴食。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003NUP052583KJ.html

 

 

返回目录>>

 

 

柠檬能杀死12种癌,比化疗强一万倍?喝柠檬水能抗癌?告诉你真相

2024-03-10    网易健康

 

刘大叔今年63岁,吸烟有多年时间,在2年前被查出罹患肺癌早期,经过治疗很快就康复出院了。术后,刘大叔很担心癌症再次复发,开始各种在网上寻找抗癌的偏方。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一篇文章称“柠檬水对癌症预防有很大的好处”,本着死马当活马医,刘大叔连续喝了几个月。

然而,抗癌的效果不得而知,但却因胃溃疡进了医院。

了解过往史后,医生认为与他长期喝柠檬水相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柠檬能杀死癌细胞?是谣言还是事实?

网上有传言说,柠檬杀死癌细胞的作用比化疗还好,且不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这说法是对的吗?

柠檬可抗癌的说法来自于2017年的一篇文章,文章称有研究自1970年开始进行,发现柠檬提取物对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12种癌症有治疗作用,疗效比化疗还要高出一万倍。

但这个资料并没有权威出处,真实性有待验证。柠檬是常见的水果之一,其内里有单萜类、香豆素类、类黄酮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的确有一定抗氧化、抗癌作用。

而且这些物质的抗癌作用,多基于动物、细胞实验上,并未在人体身上进行,也没有确定的有效剂量、副作用等,不可轻信。

还有一种说法“柠檬水防癌抗癌”,这个说法也同样不科学。人体内的酸碱平衡非常复杂且精密,几乎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即便是喝再多的柠檬水也无法改善体内酸碱平衡,自然也起不到抗癌的作用。

对于罹患癌症的患者而言,吃柠檬来“赌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真正科学的做法一定是接受正规治疗。

 

二、“抗癌食物”层出不穷,别轻信!

1、大蒜

传言称,大蒜内有一些可抗癌的成分,经常吃大蒜可帮助防治癌症,这是真的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曾在山东临朐地区进行过一项研究,自1995年起招募了3000名幽门螺杆菌阳性年龄35~64岁的受试者参与调查,分别将受试者分成幽门螺杆菌治疗组、维生素补充组以及大蒜补充组。

22.3年的随访后,发现大蒜补充剂组胃癌风险下降了34%、死亡风险下降了34%

但是!另外两组的死亡率下降和发病率下降均比大蒜补充剂组要高,且受试者使用的是大蒜提取物胶囊,与直接吃大蒜之间有本质区别。想要通过吃大蒜来起到抗癌作用,是不可能的。

2、蒲公英

传言称,蒲公英根泡水在48小时内可杀灭98%的癌细胞。这里所使用的是蒲公英乙醇提取物,是经过多次回流萃取、离心后得来的,和蒲公英泡水完全不同,且起到关键作用的并不是蒲公英水,日常不应该通过喝蒲公英水来抗癌。

3、三七

三七之所以被传有抗癌作用,是因为其内里的皂苷成分,但关于皂苷的相关研究多基于心血管疾病上,没有所谓的抗癌作用,对此不能盲目轻信。

4、秋葵

不少人说秋葵是癌症的克星,这个说法真的是夸大了。

我们可以说秋葵是个健康的绿色食物,但要说抗癌,它还真没那个作用,它只是普通蔬菜的一种。即便是内里有一些所谓的抗癌成分,含有的量也非常有限,起不到对抗癌症的效果。

三、要想防癌,真正要少吃的是这些

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少吃这几种食物,对预防癌症发生真的有用。

1、腌制食品

腌制食物内有大量的盐分存在,长期摄入过量会导致身体内的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2、加工肉类

香肠、培根、火腿等食物均属于加工肉的范畴,这些食物为了提升口感爱、延长保质期会添加各种添加剂,它已经被世卫组织列为了1类致癌物,长期食用会增加身体的患癌风险。

3、发霉的食物

霉变食物内很可能会有黄曲霉素存在,该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作用,会显著增加肝损伤、肝癌的风险。注意,一旦发现食物发霉要整个丢弃,不能去掉霉变部位继续食用,一些肉眼不可见的部位也可能已经被污染了。

4、酒精

酒精进入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给肝脏带来累加伤害,同时还会影响胃部、消化道功能。长期饮酒的人,罹患肝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均会增加。

想要治疗癌症,需要通过正规的手段,切不可听信偏方,以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HRG866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大健康观察)

2024-03-08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不久前,在江苏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医疗专家在为当地群众义诊。

不久前,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樟脚村,一名老人正在村医疗保健站办理医保事务。

截至2023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6.2‰,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国家卫健委日前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

全国建成医联体1.8万余个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积极发挥医改的牵头统筹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医疗、医保、医药的改革协同,推动医改取得新的成效。”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副司长庄宁说。

自从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一直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据庄宁介绍,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布局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强有关临床重点专科,破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

据统计,前四批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了460多个专科、开展医疗新技术6200余项,患者外转就医平均较建设前下降了约三成。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达到90%以上。30个省份建成了省一级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全国批复设置了2700余家互联网医院。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工作,整合优化资源,探索为群众提供一体化、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庄宁说,在医保方面,进一步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职工医保普通门诊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在医药方面,深入拓展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降低虚高价格。同时,修订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临床急需短缺药、儿童用药、创新医疗器械注册上市,努力满足群众的用药需求。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卫健委紧紧围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制度框架,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更加科学的分级诊疗格局。”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

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全国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17万,较2022年增长了9.7%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将积极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推动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和系统连续的诊疗格局;鼓励各地探索建设“智慧医联体”,推动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智慧互联、结果互认;继续会同中央组织部做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包括援藏援疆援青,和对158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的帮扶工作。

公共卫生防护网进一步筑牢织密

近年来,我国疾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提升,传染病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得到积极落实。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为龙头,涵盖多个病种,覆盖国家、省(区、市)、市、县4级传染病应急预案体系;依托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组建了20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覆盖了17个省份。”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副司长秦兴强说。

“十四五”以来,中央预算累计安排131亿元,用于支持国家、省(区、市)、市、县4级疾控体系建设。2023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下拨疾控项目经费176.87亿元,用于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防控工作。

据秦兴强介绍,我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原来的5天缩短到现在的4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100%的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能力。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通过合理布点、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预防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我国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公共卫生防护网进一步筑牢织密。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方面,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决定性胜利,人禽流感、鼠疫等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处置。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地区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结核病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达到传播阻断状态;麻疹、乙脑等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进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新发突发传染病为重点,不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科学评估、及时预警的能力。”秦兴强说。

中医药在国际社会赢得广泛赞誉

去年,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已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建立了跨部门工作机制,中央资金投入近130亿元,推动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基本实现“双过半”。

“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增至4万多个。”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副司长欧阳波说,据初步测算,2023年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12.8亿人次,出院人数为4148.6万,中医药在服务百姓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的工作得到稳步推进。据欧阳波介绍,目前已建设46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遴选发布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52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00项适宜技术和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中华医藏》首批“养生卷”74种图书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医古籍编撰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培养50名岐黄学者、500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00名青年岐黄学者、35个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321个高水平中医重点学科。”欧阳波说。

在这些措施的指引下,中医药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提升。《中国中医药大会》、“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览等中医药文化精品广受社会关注,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达到22.56%。中医药内容纳入我国与白俄罗斯等9国联合申明,以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成功获认世界卫生组织一级注册机构,中医药在国际社会赢得广泛赞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tB6lKHf8O

 

 

返回目录>>

 

 

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接种疫苗预防是关键

2024-03-11    中国新闻网

 

近日,广东气候变化反复,人体抵抗力随之下降,带状疱疹也进入高发期。在9日举行的广东省预防医学会举办的非免疫规划接种方案培训班上,与会专家表示,即便是早期接种过水痘疫苗或感染过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依旧可以在人体蛰伏。90%以上的成人携带该病毒,因此及时接种疫苗预防是关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主任郑跃表示,带状疱疹病毒可以通过飞沫和接触进行传播,人体一旦感染病毒后,会引起一种常见疾病“水痘”,也有小部分会表现为无症状的隐匿性感染。感染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不会消失,而是会长期潜伏在我们身体的脊髓后跟神经节处。随着年龄增大,免疫力下降甚至劳累、感冒等,潜伏的病毒会再次激活并生长繁殖,通过感觉神经轴转移到皮肤处引起带状疱疹。

儿童时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通常会患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依然会潜伏在体内。在高龄、免疫力低下等因素的刺激下,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被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成人体内都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自限性疾病,有些抵抗力强的患者2~3周会自愈。带状疱疹的治疗目的是防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因此需要及时就医。带状疱疹好了后,且疼痛时间超过3个月,就可以被定义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接种疫苗是最有效可行的预防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手段。

广州疾控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广州市带状疱疹病毒疫苗接种剂次数和接种人数均逐年上升,但是接种率仍然极低。

郑跃称,目前,带状疱疹并没有特效药,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保护效力也有所差异,选择各方面都适合的疫苗才是最重要的。中老年人可以在接种疫苗前咨询专业医生,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如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需要注意接种禁忌证,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因为该技术路线的疫苗的保护能力以及对其他疾病的影响会更小,更安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11/c14739-40193382.html

 

 

返回目录>>

 

 

“中医生活化”让健康促进成为日常

2024-03-11    北京青年报

 

中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表示,应从研究挖掘、标准制定、传播推广、产业发展四方面共同发力,加快推进“中医生活化”,服务民众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从中医药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医药理论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发展和壮大也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中医药理论均来源于人们长期对日常生活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中医望气色形态、闻体味口气、问患者感受、切脉象变化,以及针灸、推拿、服中草药等具体的诊疗方法等,均来源于生活,也适合在日常生活中推广和运用。中医药发展史也是日常生活发展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当前,“中医生活化”在很多方面同样有明显的体现。比如“上火”“湿气重”等中医药用语已成老百姓的日常用语,治病有忌口也成为民间普遍遵循的规律。甚至在菜市买菜时,老百姓也会根据中医药相关理论和家人的体质挑选食品。尤其是每年的初伏到来时,贴三伏贴的患者大排长龙,已成为中医院的常见景象。很多民间疗法(如挑疳积、刮痧等)在一些地方十分盛行,寻求针灸推拿等治疗、自采草药煎服等,则更是司空见惯。

可以预见,中医药的未来仍然离不开生活这个肥沃的土壤。部分中医院“治未病”科室十分火爆,预示着中医药具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在应对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的巨大影响力与独特作用将得到延续。当前在年轻人当中吹起一股强劲的中医热,既与我国大力推广中医药有关,也与年轻人对新生事物尤为好奇和敏感有关,更意味着中医药走进生活和广接地气,或将成为一股新潮流。

但要看到,“中医生活化”也存在一些风险,对此要划清界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法治社会,医生要有资质,不仅游医行走江湖已属违法,而且机构和个人在提供中医药诊疗时,也要具备相应资质,并获得有关证书。中医要生活化,但生活化项目不能侵入专业化领域,两者要确保泾渭分明。在无证行医、生活服务与医学服务相混淆比较普遍的当前,这类风险值得警惕。只有筑牢依法行事的底线,“中医生活化”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中医生活化”既涉及中医药发展的大方向,又关系到老百姓的小日子;既需要整体布局和宏观推进,也离不开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中医药走群众路线,个人要特别注重发扬“治未病”和重养生等中医药先进理念,并清除迷信秘方或“神药”等错误想法。在行动上,除要多接受中医药诊疗,更要将中医药深度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只要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生活化”就会水到渠成,在促进公众健康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11/c14739-40193332.html

 

 

返回目录>>

 

 

不让农村儿童发育迟缓,亟待“顶层设计”助力

2024-03-11    北京青年报

 

养育支持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和关注城市儿童养育工作的委员不同,全国政协常委王路更关注农村婴幼儿的养育问题。他说,农村留守儿童中有大量孩子不满3岁就与母亲分离,在大脑发育最敏感和脆弱的时期,缺乏母亲的陪伴和早期刺激,将对婴幼儿的认知和心理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我国对婴幼儿的关怀越来越多。之前幼儿“入园贵”“入园难”曾引起关注,随后普惠型幼儿园大幅增加,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比例的86.16%,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比例90.81%0-3岁婴幼儿托育问题引起热议后,在政策推动下,截至20242月全国托育机构近10万个。

发展托育服务既能解决“无人带娃”的问题,也有助于提升婴幼儿的发育水平。然而,我国托育服务发展极不平衡,即托育机构大多建在城市,而农村托育机构严重短缺带来的问题之一是,婴幼儿发育迟缓。王路引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脱贫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发育迟缓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倍。

其中,在贵州省松桃县,6-36个月儿童发育迟缓率达到34.8%,是全国常模的7倍。这里的发育指标包含儿童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行为、适应能力等方面。而造成农村儿童发育迟缓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家庭养育不到位,比如不少父母进城务工,婴幼儿留给思想传统、能力有限的老一辈来抚养,致孩子发育不佳。

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托育服务严重不足。一般来说,托育机构的专业服务能促进婴幼儿在身体发育、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城市不少婴幼儿已享受到专业托育服务。然而,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或因为观念问题、经济因素,或因为缺乏公共投入,很多农村婴幼儿未享受到托育服务。

对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会已经在10个省19个县试点开展相关帮扶项目。今年,王路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联名提案,建议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设立“欠发达地区农村婴幼儿早期养育项目”,明确政策目标、受益人群、资金投入、实施方案等,推动儿童早期养育的落实。

农村儿童发育迟缓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亟待弥补农村托育服务短板。相关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也值得有关部门及时采纳,因为农村婴幼儿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也有权利享受托育服务。希望有关方面尽快拿出“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责任,让农村婴幼儿摆脱发育迟缓。

实际上,2019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推广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但从实际情况看,与期待还有距离。鉴于部分农村人缺乏早期养育观念,需要精准普及常识;鉴于某些农村家庭无钱托育孩子,有待财政支持。

一旦“顶层设计”助力农村儿童早期养育,不但农村婴幼儿发育迟缓的问题可以避免,而且也能缩短城乡托育服务差距,“从娃娃抓起”提升我国人口素质。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11/c14739-40193328.html

 

 

返回目录>>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24-03-11    光明日报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这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热切期盼。近年来,浙江省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县域医疗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保障基层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通过专家常驻、设立工作站、周末专家巡诊、临时援助以及搭建“数智山海”医疗协作网等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基层。同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基层医疗队伍注入新活力。

然而,放眼全国,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加强慢性病防治,成为当前基层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需要从“点、线、面”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

“点”,即基层医疗队伍。我国目前全科医生总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提升。要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获得感。要做深服务通道,鼓励“基层专家”;做实晋升通道,鼓励“基层行家”;做细成长通道,鼓励“学业相长”。此外,可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将患者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线”,即智慧型管理模式。应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以智慧型慢性病管理新模式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在慢性病管理领域推广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保障家庭医生签约、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同时连接医院、社区、家庭等重要场景,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面”,即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分级诊疗的框架下,应进一步优化慢性病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新格局。建立慢性病管理区域医疗中心,以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作为指导医院,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间建立分工协作、双向转诊机制,将上级医院服务向基层延伸,提升整个区域的慢性病管理和服务能力。

综上,只有通过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优化医疗机构间协作机制以及完善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策略,因地制宜、高效统筹,方能更好守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坚实可靠的医疗保障。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11/c14739-40193321.html

 

 

返回目录>>

 

健全罕见病用药保障体系

2024-03-11    光明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罕见病单病种虽发病率不高,但由于病种多、人口基数大,部分罕见病在我国患者数量较多。

建议加快罕见病领域专项立法,推进《药品进口管理办法》等修订。优化罕见病药品进口流程,为药物研发、审批上市等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制定专门、适宜的罕见病保障政策,在罕见病药品报销、支付方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针对基因治疗药物,建立多元复合支付方式;针对罕见病用药治疗周期长、治疗费用较高的情况,完善药物的医院配备管理,优化用药考核体系;发挥全国诊疗协作网优势,在协作网内科学分配罕见病诊疗药物。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11/c14739-40193308.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联系电话

028-85580303

周一至周五 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