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4-03-07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张文宏委员提出四点建议 2024-03-06 网易健康 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每年常态化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对婴幼儿、青少年以及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医疗负担。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交了一份《关于缓解秋冬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难题,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新型健康管理模式的提案》。 在这份提案中,张文宏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并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但要真正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在医防融合机制方面继续有突破性的创新,充分应用新技术,赋能基层的诊治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让老百姓有可以信赖的基层医疗体系,降低季节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大医院资源挤兑、百姓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窘境。 对此,张文宏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全面建设医防融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他看来,要对基层的医疗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维度的有组织的培训,着重于实战能力的提升,加强对疾病的全周期管理。同时,需要联合疾控中心、上级医疗机构,关注医防融合背景下的疾病管理的全面性、整体性,特别是针对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高龄患者,如果在基层做好平时的疾病管理,对于患病基数大的疾病,还可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就能减少大医院常态化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应对压力。 二是切实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技术与药物供应。 他认为,冬春季节各三甲医院求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很大因素在于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不足,药物供应有限,感染的轻症患者不得不涌向大医院。因此,除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培训之外,还要着重切实提升诊断技术与药物供应等全方位的提升,“特别是要避免出现医生有能力但无有效药物供应、无诊断方法的窘境,不能让老百姓对基层医疗失去信心。” 三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医疗体系诊断平台和药物配送的社区延伸,都可以通过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实现大医院精准诊治能力的延伸。 同时他还提到,要创新“互联网+医疗”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线上问诊-居家诊断-在线处方-医保支付”全流程管理,给予呼吸道流行季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足不出户”的专业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 四是在部分条件成熟地区,建议率先探索呼吸道疾病医防融合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 “鼓励地方创新管理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特别是基层卫生体系比较完善、医防融合工作扎实、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比较发达的区域,率先建设以基层医疗体系为核心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从筛查-预防-急性疾病就诊-慢性病发现-社区医生签约-信息化对病人开启新的健康管理模式,规范慢性呼吸疾病管理流程,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提升防控效果。”张文宏在提案中写到。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I12TK70514R9P4.html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学经验 促提升——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来艾防中心学习 2024-03-04 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2月19-23日,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所长多吉旺姆等一行5人专程来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学习,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随访管理及抗病毒治疗相关工作的要求及进展等内容。艾防中心刘中夫书记(代主任),吕繁、刘玉芬副主任出席开幕式并对此次培训活动提出指导及建议。 培训活动采取知识讲解、经验分享、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相结合的模式。内容包括新版《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重点解读、全民健保信息建设工程的抗病毒治疗和感染者随访信息系统、感染者随访管理要求及精准随访管理、第五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领域相关要求,并针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特别探讨了两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好已经配置的病毒载量检测设备高效开展病毒载量检测,二是在抗病毒治疗下沉至县级抗病毒治疗机构承担的过程中,可参考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模式、定点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合作的机制,以及如何加强定点治疗机构的配置,培养能力,逐步推进。此外,还组织实地参观了北京佑安医院性病艾滋病门诊,特别了解了佑安医院与病例发现机构的绿色通道转诊模式、艾滋病临床诊疗流程及参与母婴阻断工作;邀请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妇幼保健院专家开展工作经验分享,进一步了解北京市患者管理服务模式、母婴阻断管理流程等。 来访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收获颇丰,今后将结合学习所获,调整和梳理相关工作思路,有效提升西藏抗病毒治疗工作水平。 摘引网址: 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3/t20240304_273646.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2024年全省急性传染病防控业务工作会在杭州顺利召开 2024-03-07 浙江省疾控中心传防所 为总结2023年全省急性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情况,安排部署2024年工作重点,省疾控中心于3月4日在杭州组织召开了全省急性传染病防控业务工作会。会议由传防所孙继民所长主持,省疾控局传防处何凡处长、省疾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应急部王臻主任等出席了会议。全省11地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控分管主任、传染病防制和应急管理科(所)长及各县区疾控中心分管领导共计1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何凡处长充分肯定了2023年我省在急性传染病防控及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新冠乙类乙管平稳转段、亚(残)运会公共卫生保障、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成效。对于2024年的相关工作,他从强化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提升传染病防控和处置能力、推进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以及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何凡处长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全面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省各级疾控中心要携手并肩、踔厉奋发,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为建设公共卫生最安全省份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省做出新的贡献。 随后,省疾控中心蒋健敏副主任总结回顾了过去一年全省急性传染病防制和卫生应急条线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并对下一步的条线重点工作提出了六点意见: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预案体系,有效指导应急实践;二是要完善监测体系,不断提高监测效能;三是要及时风险评估,快速规范应急处置;四是要探索综合防控,不断提升防控成效;五是要做好培训演练,加强队伍建设;六是要强化数字赋能,做好信息平台建设。各地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省的要求,以急性传染病监测防制和卫生应急能力提升为目标,切实做好各项传染病防控工作。 开幕式结束后,传防所孙继民所长、应急部王臻主任、监测所吴晨副所长(主持工作)分别对2023年全省急性传染病监测防制、卫生应急、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2024年条线重点工作任务作全面部署;传防所王笑笑副所长、李傅冬副所长分别就全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肠道传染病防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具体部署。会议还邀请了杭州市、浦江县分别作亚(残)运会公共卫生保障、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分享。 摘引网址:https://www.cdc.zj.cn/ywpd/crbyfjk/ywdt/202403/t20240307 返回目录>>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召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24-03-06 湖南省疾控中心科教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精神,促进中心各学科领域发展,3月1日,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召开第五届学术委员会首次会议。这是中心在加挂湖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牌匾后,迈向科研学术发展的新节点。中心党委书记李孝君、中心主任高立冬和中心副主任陈曦等出席此次会议。来自多个专业领域共十余位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会上,李孝君书记站在中心科研和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发展的高度,对新一届学委会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勇于担当学科和专业的领军角色,积极培养后备人才,以确保学术传承和创新;二是要在原有的《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学术委员会章程》;三是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中心科研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为促进中心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立冬主任强调中心科研重点专项团队的重要性,指出课题组成员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对中心汇聚优秀人才进行头脑风暴以激发科研创新思维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特别强调了各课题组需具备细化方案,在“产-学-研”链条中寻求突破。他鼓励科研人员不仅要提高科研水平,还要为促进中心形成独特的学术文化氛围贡献力量,并为中心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各位专家对《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术委员会章程》(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建议。会议还听取了“2023年度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优秀论文评选”情况的汇报。委员们对提交的重点项目立项建议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中心各专业学科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健康湖南建设进一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引网址:http://www.hncdc.com/html/web//news/zhongxindongtai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致命的异性:接触异性,即使是气味,也会增加死亡风险、加速衰老 2024-03-07 生物世界 我们的感官系统检测到的信息——所见、所听、所闻——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长期影响,甚至影响健康和衰老。 从简单的线虫,到高等哺乳动物,交配,亦或是异性的存在,都会缩短寿命。 近期发表的两项研究显示,异性之间的接触,甚至只是气味接触,都会导致增加死亡风险和衰老。 2022年9月,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Aging 发表了题为:Males induce premature demise of the opposite sex by multifaceted strategies(雄性通过多方面策略诱导异性过早死亡)的研究论文。 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式动物之一,它们的性别模式有些特殊,分为雄性和雌雄同体,因此既可以雌雄同体自己繁殖,也可以雄性与雌雄同体交配繁殖。 该研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雄性线虫的信息素、精子和精液都会诱导雌雄同体线虫的过早死亡,还鉴定了介导这三种不同诱导策略的三组基因。该研究还发现,雄性线虫的存在,会降低雌雄同体线虫的长寿基因的效果。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比较了仅暴露于雄性线虫信息素的雌雄同体的转录组、与雄性交配的雌雄同体的转录组、与没有功能性精子但有精液的雄性交配的雌雄同体的转录组。 研究团队通过上述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雄性线虫的信息素、精子和精液都能够改变雌雄同体的应激反应和新陈代谢,从而通过多种方式诱导雌雄同体过早死亡,该研究还发现了三组基因分别介导了雄性的信息素、精子和精液对雌雄同体的作用。 雄性通过多种方式(信息素、精子、精液)导致雌雄同体过早死亡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雄性线虫的存在,会降低抑制的长寿基因对雌雄同体线虫的延长寿命的效果。 至于为何雌雄同体没有进化出关闭介导雄性诱导死亡的基因? 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可能性的解释,一是这些基因提供的好处超过了它们带来的最终伤害;二是这些基因的负选择可能很弱,因为秀丽隐杆线虫中雄性数量远小于雌雄同体,而且雌雄同体在繁殖后才会被雄性诱导死亡;三是这些基因可能对下一代有利。 2024年2月28日,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xposure to female olfactory cues hastens reproductive ageing and increases mortality when mating in male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从中年到老年(10个月至24个月大)的雄性小鼠,在接触雌性小鼠的气味后会表现出晚年生育能力下降,无论它们是否在生命早期与雌性交配。此外,接触雌性小鼠的气味还会增加雄性小鼠的死亡率。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接触雌性气味会影响雄性小鼠的生殖衰老和死亡率,这凸显了对配偶的感官知觉可能是哺乳动物生活史权衡的重要驱动因素。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的感官系统检测到的信息——所见、所听、所闻——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长期影响,甚至影响健康和衰老。 10-26个月龄雄性小鼠在不同环境下的死亡率,接触雌性气味会显著增加雄性在第26个月时的死亡率 在生命早期与雌性交配和/或雌性气味的雄性小鼠的生殖衰老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类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不少研究发现,婚姻会降低人类的死亡风险。 2022年5月,JAMA 子刊 JAMA Network Open 上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在亚洲人中,与未婚人群相比,已婚人群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有关,这在男性和65岁以上群体中尤为明显。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60e81583539.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KSHV病毒劫持人类蛋白诱发癌症机制 2024-03-06 生物谷原创 KSHV通过劫持宿主蛋白 CDK6 和 CAD,使受感染的细胞产生额外的代谢物,从而使这种病毒复制更快,细胞增殖失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KSHV)——又称为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 8, HHV8),诱发癌症的一个关键机制。这一发现为包括卡波西肉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和HHV8 相关多中心卡斯特曼病在内的KSHV 相关癌症提供了有效的新治疗方案。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2月16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ijacking of nucleotide biosynthesis and deamidation-mediated glycolysis by an oncogenic herpesvirus”。 论文通讯作者、克利夫兰诊所佛罗里达研究与创新中心的Jun Zhao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具有重大意义:全球10%至20%的癌症是由病毒引起的,随着新发现的出现,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用标准的癌症疗法治疗病毒诱发的癌症可以帮助缩小已经存在的肿瘤,但并不能解决内在的病毒感染问题。了解病原体如何将健康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可以发现可利用的漏洞,使我们能够制造和重新利用现有药物,有效治疗与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 这些新的研究揭示,KSHV操纵两种名为CDK6和CAD的人类酶,重塑了人类细胞产生新核苷酸和处理葡萄糖的方式。受感染细胞的生长方式和 KSHV 的持续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使得细胞形成肿瘤的风险大大增加,并在致癌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作者发现,KSHV激活了一条驱动细胞代谢和增殖的特定通路。在临床前模型中,用现有的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乳腺癌药物抑制这一过程,可以减少 KSHV 复制,阻止淋巴瘤进展,缩小现有肿瘤。 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KSHV 最初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并且在原发感染后仍留在体内。这种病毒处于休眠状态,受到免疫系统的抑制。然而,当免疫力下降(比如老年人、HIV/AIDS感染者和接受移植手术者)时,KSHV 就会重新激活。在这些高危人群中,活跃的KSHV会诱发侵袭性癌症。 KSHV 引发的癌症作用迅速、侵袭性强、难以治疗。据估计,北美和北欧有 10%的人感染了 KSHV,但这一数字在全球各地都不尽相同。据估计,北非部分地区有 50%以上的人感染了这种病毒。据专家估计,由于 KSHV 常因缺乏症状而得不到诊断,因此感染率会更高。这些发现不仅对KSHV有影响,人们还可以将KSHV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可能使用这种相同过程致癌的癌症相关病毒上。 Zhao博士与克利夫兰诊所佛罗里达研究与创新中心科学主任Michaela Gack博士合作,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从而发现KSHV的弱点。 快速复制的癌细胞会对代谢进行重编程,以促进生长。与此同时,大多数病毒自身无法产生能量或必要的分子,因此它们需要依靠人体细胞代劳。这些作者发现,KSHV通过劫持宿主蛋白 CDK6 和 CAD,使受感染的细胞产生额外的代谢物,从而使这种病毒复制更快,细胞增殖失控。 这些作者用 CDK6 阻断药物帕博西尼(Palbociclib,一种FDA批准的乳腺癌药物)以及一种针对 CAD 的化合物治疗临床前模型。他们发现肿瘤大小明显缩小,癌症存活率明显提高:治疗一个月后,大多数肿瘤几乎消失,其余肿瘤缩小了约80%。部分淋巴瘤细胞系的存活率提高到了 100%。 Zhao博士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 KSHV、CDK6/CAD 通路和癌症形成之间的联系。他们计划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实施和改进他们的实验性药物组合,以便进行临床试验。 Zhao博士说,“病毒和癌症都可能劫持细胞代谢,导致发病。通过研究这些代谢重构机制,我们希望找到致癌病毒和非病毒性癌症的致命弱点。我很期待看到这类研究工作的未来进展。”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c068156e56e.html 返回目录>> Nature:科学家揭示人类肺腺癌发生最早期的细胞起源机制 2024-03-06 生物谷原创 这项多学科研究的关键发现之一就是发现并验证了携带KRAS突变的过渡性肺泡细胞状态,即使在正常肺部细胞中,最终也会转化为肺腺癌。 理解早期肺腺癌(LUAD,lung adenocarcinoma)发生的细胞过程是需要设计干预措施的必要条件。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An atlas of epithelial cell states and plasticity in lung adenocarcinoma”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构建出了肺部细胞的新型图谱,揭示了肺腺癌发生的新型细胞途径和前体,相关研究发现或有望帮助开发新型策略在早期进行检测或阻断疾病的进展。 研究者Humam Kadara教授说道,肺腺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肺癌形式,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每个细胞中的遗传改变,最后生成了大约25玩个正常和癌变上皮细胞的细胞图谱;这项多学科研究的关键发现之一就是发现并验证了携带KRAS突变的过渡性肺泡细胞状态,即使在正常肺部细胞中,最终也会转化为肺腺癌。肺泡细胞是肺部内对气体交换非常重要的上皮细胞,其包括两种细胞类型;I型细胞较为常见,其主要功能就是负责气体交换,而II型细胞数量较少,其能为I型细胞发挥作用提供支持。在肺部损伤的情况下,II型细胞拥有固有的特性能促进其分化为I型细胞从而替代受损的细胞。据研究者介绍,这种转变过程能被拦截,从而导致这些转变的II型细胞中出现不同的细胞命运。 研究者Kadara说道,我们研究了大量的上皮细胞,再结合新型技术,或许就能促使我们识别出II型细胞的两种不同命运,其共享着共同的中间状态,但其中一条途径会导致I型细胞,而另一条途径则会进展为肿瘤;有意识的是,我们甚至在正常的肺部组织和肺癌周围的正常区域中发现了这些中间状态的细胞,其会困在那里,如果这一过程是短暂的或快速过渡的,我们或许就不会发现这么多细胞,但其确实存在。 研究人员还发现,正常组织中这些中间状态的细胞(尚未癌变甚至发生癌前病变)或许会携带KRAS驱动突变,而这些突变在其它细胞类型中并没有存在,但却能与同一患者的肿瘤相匹配。此前大量的测序在正常组织中建立了KRAS突变,但利用这种新方法和其它计算工具,研究人员就能确定这些突变来自于一种特定类型的细胞,同时还能推断其或许是腺癌的前体,但这仍然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来分析这一过渡过程,从而更加完全地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利用二维和三维多模式和动态空间成像及分子分析,研究人员正在深入探索肺部肿瘤发生过程中从正常上皮细胞到癌前病变,最终过渡到侵袭性癌症的转变过程,如今研究人员确实发现,这些细胞的特征会在肺癌前期和肺腺癌中水平较高。 为了在体内证实相关研究发现,研究者利用了一种暴露于烟草致癌物的模型进行研究,这一模型能产生与吸烟类似的肺部损伤,研究者推测,通常与肺癌发生存在因果关联的吸烟活能通过损伤肺部组织来刺激肺泡细胞的过渡状态。这些模型不仅会在任何肿瘤或癌前病变发生之前展示出中间状态的细胞,而且这些细胞会持续存在;研究者发现,当停止致癌物暴露后,中间状态的细胞会持续存在6-7个月,与在人类细胞中发现的一样,这些中间状态的细胞也携带KRAS突变,且能表达KRAS激活的特征。事实上,当研究人员利用这些类型的细胞在体外产生器官模型或类器官时,他们就发现,这些中间状态的细胞会对KRAS抑制剂产生较高的反应。 研究者Kadara说道,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的确产生于这些中间状态的细胞,这就为后期新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些研究发现也让研究人员非常激动,因为其表明,KRAS抑制剂活能在临床疗法中产生一定的治疗益处,甚至还能有效阻断肺腺癌发生的原始阶段。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联合研究探索是否能利用组合性疗法来靶向作用这些细胞,并调查这些细胞向包括炎症在内的肺腺癌转化的分子机制。这些早期转化可能会受到周围肿瘤微环境的显著影响。 通过进行深入的空间分析全面理解这些细胞和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或许就能为进行疾病的早期发现并开发出新型拦截策略提供关键的线索和思路。综上,本文研究结果也为阐明肺腺癌发生的上皮细胞状态提供了新的研究认识,这些状态或许有望帮助寻找开发新型预防性或干预性策略的潜在靶点。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cb5815519ef.html 返回目录>> JAMA子刊:受教育水平越高,衰老越慢,寿命越长 2024-03-06 医诺维 由此看来,教育公平是十分重要的,缩小教育差距意味着缩小死亡率差距,为了减少死亡率的不平等,需要不断促进人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可以对所有国家的人口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JAMA Network Open 期刊发表了题为:Educational Mobility, Pace of Aging, and Lifespan Among Participant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的研究论文【1】。 研究显示,获得更高教育水平的人往往衰老得更慢,寿命更长。 弗雷明汉心脏研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观察性研究,该研究始于1948年,目前跨越了三代人。该论文纳入了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3101名参与者,其中包括1652名2005年至2008年的后代队列和1449名2009年至2011年的第三代队列。 为了测量衰老的速度,研究团队应用了一种称为DunedinPACE表观遗传时钟的算法,根据DunedinPACE表观遗传时钟进行量化,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衰老速度越慢。 最后,研究团队探究了教育程度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参与者死亡风险更低。同样的,与衰老速度较慢的参与者相比,衰老速度较快的参与者的死亡风险更高。 总而言之,这项队列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寿命越长,衰老更慢,表明提高教育程度的干预措施可能会减缓生物学衰老的速度并延长寿命。 2024年1月23日,挪威科技大学全球健康不平等研究中心(CHAIN)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公共卫生》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期刊发表题为:Effects of education on adult mortality: a glob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论文【2】。 研究表明,教育可以延长寿命,每多受一年教育,全因死亡风险就会下降1.9%。这种相关性非常强,无论年龄、性别、地点、社会和人口背景如何。研究团队发现,与不受教育相比,经过6年的小学教育后,死亡风险下降了13.1%,经过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死亡风险下降了24.5%,经过18年教育后,死亡风险下降了34.3%。 2023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希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论文【3】。该研究分析了中国40/50/60/70后共1283774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发现受教育水平较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 具体来说,在40后中,与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人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0%;在50后和70后中,这一数字为80%;而在60后中,这一数据为100%。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发挥的影响占比为37.5%,行为因素占比为13.9%,代谢因素占比为4.7%。 此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死亡率。2021年8月,《柳叶刀》(Lancet)的一项研究表明【4】,父母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生存尤为重要,母亲每增加一年教育可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3.0%,父亲每增加一年教育可将这一风险降低1.6%。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证实,受教育程度与全因死亡风险呈剂量依赖的负相关关系,不仅如此,受教育程度还会影响后代的生存率,其中母亲的教育水平更加重要。 事实上,教育的延寿效应并不难以解释。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意味着更全面的发展,更多的教育可以带来更好的就业和更高的收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因而更加健康长寿。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倾向于开发更多的社会和心理资源,这些资源同样有益于健康和寿命。 由此看来,教育公平是十分重要的,缩小教育差距意味着缩小死亡率差距,为了减少死亡率的不平等,需要不断促进人们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可以对所有国家的人口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14a81605048.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17-24岁为HPV首个感染高峰,疫苗接种越早越好 2024-03-06 网易健康 HPV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简称,持续感染可引发宫颈癌。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第四大常见癌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60.4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和34.2万死亡病例。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指出,接种HPV疫苗是防控宫颈癌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式,尽早、及时接种HPV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绝大部分宫颈癌的发生。WHO建议,9-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应该作为首要接种对象。 越早接种,获得免疫效果越好 2020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中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90%的女孩在15岁之前完成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疫苗)接种的目标,这也是全球194个国家首次共同承诺要消除一种癌症。2023年,为加快推进我国宫颈癌消除进程,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及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宫颈癌早筛早诊早治。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指出,中国围绕宫颈癌防治已经展开10多年的“攻坚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仍存明显差异,宫颈癌防控还存在薄弱地区。乔友林强调,应重点推进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从疫苗保护效力而言,HPV疫苗在未发生过性暴露,或从未感染过HPV的女性人群中保护效果更佳;年龄越早接种,获得的免疫效果越好。调查显示,中国女性HPV感染率呈“双峰” 分布,即在17-24岁时面临首个感染高峰,第二个高峰则在40-44岁之间。 适龄女性仍需定期筛查宫颈癌 近年来,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焦HPV疫苗接种和宫颈癌防控,提出包括将HPV疫苗纳入规划免疫接种范围,探索更灵活的接种筹资方式等建议。 《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健康教育和接种HPV疫苗、筛查、治疗三级防控策略,并提出到2025年,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5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到2030年,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率达到70%,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率达到90%。 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魏丽惠教授指出,对适龄女性定期开展子宫颈癌筛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无论是否接种HPV疫苗,适龄女性均需定期进行子宫颈癌筛查。” 魏丽惠认为,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社会要树立起“全程干预,预防为主”的防控策略。“全社会对宫颈癌的防治意识不断提高,女性的健康素养、疾病意识都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要消除宫颈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魏丽惠表示。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SJE2U3100388052.html 返回目录>> 试了“8+16”轻断食,为啥还是瘦不了? 2024-03-06 网易健康 随着贺岁片《热辣滚烫》的热映,贾玲的100斤是如何瘦下来的,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成功瘦身的贾玲在最近的一档节目中大方分享了自己的饮食瘦身攻略: 一,细嚼慢咽。 二,少油少盐:每天摄入20克油、5克盐。 三,“8+16”轻断食。 四,控制摄入食物的热量。 五,早睡早起。 一时间,许多自媒体博主纷纷讲述自己尝试“8+16”轻断食的经历。 “8+16”也叫“间歇性断食”,就是把每天吃饭的时间控制在8个小时之内(不节食、不断碳水化合物),连续16个小时保持空腹(可以喝水)。 事实上,早在贾玲成功瘦身之前,“8+16”轻断食法就在网上受到追捧,效仿者众多,但他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困惑:在减肥初期,由于饮食规律的改变,体重会快速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会越来越差,最后进入一个平台期。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如果把人比喻成一条毛巾,把体内多余的脂肪比喻成毛巾里的水,那减肥的过程就好比是用力拧毛巾把水挤出来的过程。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毛巾在最湿的时候稍一用力就会拧出很多水,同理,减肥初期的效果往往最明显,随着毛巾里的大部分水被拧出之后,再使同样的力气就无法挤出水来了,这就是平台期。 我们如果还想让毛巾变得更干燥,那通过手拧就没有效果了,需要采取烘干等方法。烘干后的毛巾虽然达到了十分干燥的程度,却失去了洗脸的功能,也就是人体的正常机能被破坏了,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病态。 那么到底应该一天吃几餐呢?一日三餐的传统难道是错的吗? 有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证明“8+16”轻断食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罗列了不少科学数据,但大家需要注意:最新的研究数据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正因为这些研究比较新,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并不明确。 自古以来形成的生活与饮食习惯不能轻易否定,毕竟人体不是被设计出来的机器,有着非常清晰的构造和功能,人体的大部分功能仍处于有待研究的范畴。 一日三餐是人体的基本规律,如非必要,不能随意被破坏。中医历来非常注重自然规律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只要违反了自然规律,哪怕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想要的结果,终究还是会引起健康问题。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在中医看来,天下没有不伤身体的过度减肥。 过度肥胖的人确实需要减肥,但不少人已经把审美标准与健康标准混淆了。中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减肥之说,中医主张把人调整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而非塑造成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非健康状态。 每个人最理想的体重是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决定的,而不是以大众的眼光决定的。贾玲成功减肥100斤虽然励志,但如果没有专业团队的支撑及专业人士的指导,普通人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以免减肥不成,反而换来一身的病痛。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jiankang/article/ISJCAUBS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急性腹痛不要误以为仅仅是胃肠道疾病! 2024-03-06 网易健康 腹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是胃肠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人认为肚子疼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有时肚子疼没那么简单。 急性腹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也是最复杂的一种临床症状,老年人腹痛更是严重疾病的信号,一旦误诊误治有危及生命的危险。 腹痛不一定是胃肠疾病引起 腹痛可以由腹部脏器疾病、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造成的疼痛,有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两种。急性腹痛发病急、病程短,多由腹腔内部或腹腔外部器官疾病引起,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痛,我们通常会理解为腹痛是肚子里的胃肠道、肝、胆、胰腺等器官出了问题,其实不然,另外还有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妇科疾病(如宫外孕、卵巢扭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中毒等都会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腹痛。 这些急性腹痛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危害最大,有必要了解一下“致命性急性腹痛”,如果出现以下类似表现,不要再简单以为腹痛就只是简单的消化系统疾病。 可能引起腹痛的其他疾病 1、心肌梗塞:最要命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腹痛,大约有8%的心肌梗死的病例。在心梗早期可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痛,伴有恶心呕吐,非常容易误以为是胃肠道疾病或胆囊炎。所以,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的中老年病人,突然出现上腹剧痛,甚至少数患者可没有冠心病史,所以持续性剧烈的腹痛一定坚持要做个心电图,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是排除心梗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2、心绞痛:类似的还有心绞痛也可能会有腹痛。心绞痛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心肌内的代谢产物积聚过多,比如乳酸等,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的感觉,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往往会表现出与活动相关,休息可以缓解,少数会表现静息性上腹痛,很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因为这几种疾病的疼痛都是内脏神经传导的。 3、腹主动脉瘤:通常发生在既往有动脉硬化的病史。在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腰背痛等是腹主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表现。一旦破裂出血,极为凶险,易导致患者死亡。CT检查可以明确。 4、主动脉夹层:突发剧烈的疼痛,一般以胸痛多见,但也有腰背痛以及腹痛等表现,可放射到下肢,主动脉夹层疼痛部位有时可提示撕裂口的部位。双侧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不一致,一侧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双侧肢体血压相差10mmHg以上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既往有高血压的中老年病人,出现持续性撕裂样腹痛伴腰背痛,同时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不一致时,特别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多数需要CT检查进一步确诊。 5、肠系膜血栓:通常也会以与体征不相称的持续性腹痛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止痛药物无效,如果处理不及时,就会发展为肠坏死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既往病史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出现上述症状,要高度怀疑栓塞引起的肠坏死。 出现以下的腹痛情况要赶快就医 1、腹痛突然出现并且比较剧烈,腹痛持续时间超过 6 小时,说明腹痛不是简单的胃肠道痉挛引起,没有自发缓解趋势,需要就医。 2、腹痛伴呕血,或大便发黑、大便暗红色,这是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而且量还比较大。 3、腹部肌紧张,不能碰,一碰就痛得厉害,这是典型腹膜炎表现,常见的有消化道穿孔,阑尾炎穿孔等。 4、不能排便,没有放屁,尤其是同时有呕吐的情况,这是典型肠道不通,肠梗阻的表现。 5、腹痛又发烧,腹痛伴黄疸,出现头晕、晕厥、心跳快、面色苍白等自己无法解决无法判断的情况,需要尽快就医。 综上所述,腹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如果发生剧烈持续的腹痛,一定不要忽视,尤其是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高血糖的朋友,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急性腹痛的鉴别诊断不是很容易,所以全面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肌钙蛋白以及腹部CT检查是必须的,否则难以诊断明确,进一步正确治疗。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JAQEV105149OK0.html 返回目录>> 国际最新研究:利用羊水所制类器官可模拟孕晚期发育 2024-03-0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发表一篇干细胞研究论文称,羊水样本中收集的细胞可生成多种不同组织类型的类器官,而无需终止妊娠。这些类器官或提供了解孕晚期发育的手段,有助于对先天畸形的研究。 该论文介绍,类器官是一种利用人类干细胞制造的三维模型,类似于类胎儿组织。目前获取用于妊娠建模的类器官的方法(大多取自死后的胎儿组织),通常只能在受孕后20-22周内使用,这限制了对孕晚期发育的研究。 在本项研究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Mattia Francesco Maria Gerli和Paolo De Coppi与同事及合作者一起,评估了从人类羊水中收集的上皮细胞,这些羊水取自12次妊娠(孕期16周到34周之间)的产检。利用单细胞测序,他们描述了这些细胞的性质,识别并分离出胎儿胃肠道、肾源和肺源的上皮细胞。为了探索这些细胞是否可用于产生类器官,论文作者培养了这些细胞,观察到它们开始增殖并自组织成三维类器官,在2周内可见。 研究发现,这些细胞会形成组织特异性原生胎儿类器官,即小肠、肾脏和肺,并显示出来源组织的功能性特征。论文作者能够利用这一技术,从患先天性膈疝的胎儿的羊水和气管液细胞中,产生再现这种疾病某些特征的肺类器官。 论文作者认为,他们这项研究发现展示了产生胎儿类器官的一种替代方法,无需终止妊娠,解决了长久以来的伦理顾虑,并可用于研究妊娠晚期阶段。 他们总结表示,这种方法或能为在妊娠期间自体衍生胎儿原生类器官提供一个机会,可有助于开发先进的产前模型和个性化疗法,并有助于改善父母辅导。但他们也提醒指出,后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这些发现的转化影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rWYncNWUU 返回目录>> 英媒:研究表明,人类的社交焦虑与肠道菌群有关 2024-03-06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社交焦虑与肠道菌群有关系。据英国《每日邮报》4日报道,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研究团队从6名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和6名正常人身上提取了12份粪便样本。然后,他们将其中的肠道微生物迁移到小鼠身上。实验开始10天后,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检查它们的系列功能,包括社交能力、焦虑、肠道功能、抑郁和恐惧。移入SAD患者菌群的小鼠表现出社交恐惧症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激素皮质酮水平也有所降低,皮质酮参与能量调节、免疫反应和应激反应。小鼠的免疫系统在菌群迁移后被破坏了,表明“肠脑轴”与炎症分子有关,后者可以从肠道迁移到大脑。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复杂联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抑郁、自闭症和其他大脑疾病至少可以部分通过解决肠道问题来进行治疗。爱尔兰科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微生物群—肠道—脑轴”是找到改善焦虑症状新疗法的理想靶标,为人类研究疗法打开大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GrYMmpA4OW 返回目录>> 多方来助力 养老变“享老” 2024-03-07 科技日报 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油竹街道居家养老中心,养老管家为老人佩戴智能手表,用于监测日常血压、心率。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新年伊始,“银发族”收到政策“大礼包”。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 政策的出台给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利好?银发经济带来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如何赋能“老有所依”?代表委员们围绕“老”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政策发力守护“夕阳红”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 “我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说,《意见》具体提出了4个方面26项具体举措,为亿万老年人描绘了一幅安享晚年生活的幸福画卷。 “以需求为牵引,从‘关键小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围绕老年助餐服务、居家助老服务等老年人急需的7方面高频服务,分别提出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同时,《意见》还提出扩大产品供给,培育潜力产业,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 围绕“老”话题,各地也在不断推出新举措。各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纷纷将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列入重点民生实事。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产品开发,开展“智慧助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000张,新增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养老助餐点300个,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既惠及民生,又开拓市场。”河南省洛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安占立说,在洛阳南峰园小区等800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元助餐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吃饭等问题。 银发经济孕育新机遇 “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当下需求,也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理事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说,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作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既包括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也包括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孕育着新机遇,也必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 “楼上居住、楼下就医,社区医养中心满足了相对健康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但是,部分失能失智的老人更需要适老化产品、高端护理服务等。”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东路办事处富田社区居民徐先生介绍,他80多岁的母亲瘫痪在床,目前苦于找不到合适且专业的护工。 “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刚刚起步。基础养老服务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需要,特别是难以匹配以‘60后’为代表的‘新老年’群体。”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市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说,发展银发经济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且能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意见》有关情况时指出,将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推进适老化改造,持续落实“十四五”时期支持200万户特殊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任务;引导外资投向老龄产业,不断优化银发经济的发展环境。 “发展银发经济不能忘了农村这一薄弱地区。与城市居民养老相比,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群体的养老问题更值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调研时发现,农村地区养老金缴纳比例低,养老环境和条件差。他建议,实行城乡无差别化养老政策,健全社会敬老公益机制。 数字技术牵挂老年人 叮铃铃……一阵铃声响起,河南省郑州市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人员,点开了智慧康养云平台上的视频按钮。画面显示,一位老先生侧躺在沙发上,用手捂着胸口。“不好,老人患有高血压,得赶紧去现场处置。”值班人员焦急地说。 这是近日发生在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幕。因为安装了适老化设备,医生及时到场诊治,老人转危为安。 “适老化设备可实现一键呼叫,室内24小时360度视频监测。智能穿戴设备可实现超过4个小时没有行动轨迹时自动报警,如果佩戴者长时间未归,平台也能收到报警信号。”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宋利英介绍,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养老事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年人对数字产品和服务接受程度低等。 要打破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必须解决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的难题。记者了解到,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实施《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2577个老年人常用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完成改造,推动5G视频客服、智能听新闻等一批新功能和新服务上线应用;组织制定移动终端、智能电视等产品的适老化标准,推动超过1.4亿台国产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适老化改造。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启动了“2024年数字助老计划”。 “人工智能技术为老年人群提供了安全守卫、家政护理、情感关怀。”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关注适老化问题。他建议用智能化手段防止老年人出现意外安全事故,加快家庭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的研发进程,推动机器人进家庭;将科技适老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介绍,银发经济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重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社区嵌入式养老、互助性养老、医养康养、银发经济和智慧养老等领域。相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会让亿万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7/c14739-40190523.html 返回目录>> 北京研究调整社区部分药品报销政策 将确定适宜开长处方的慢病范围 社区医院取消10%个人先行负担比例 2024-03-07 北京青年报 本市将加大力度破解长处方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满足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昨日,市医保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推进门诊慢性病长处方政策落实的若干措施》,明确将确定适宜开具长处方的慢性病病种范围,对于慢性病患者需要但尚未配备的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做好药品登记,并及时采购配送到位。 同时,鼓励社区就诊。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取药的,研究调整部分药品报销政策,取消10%个人先行负担比例。 推进大医院与社区医院慢病用药品规一致 据了解,长处方是指具备条件的医生按照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开具用量适当增加的处方,用量一般不超过3个月。长处方一般适用于临床诊断明确、用药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控制平稳、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若干措施中,市医保局等部门多措并举,破解门诊长处方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 在加强药品配备管理方面,将确定适宜开具长处方的慢性病病种范围,医疗机构针对常用慢性病药品品种规格,科学规划药品库存。对于慢性病患者需要但尚未配备的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做好药品登记,并及时采购配送到位。同时调整药品包装规格,贴合临床需求。针对部分药品包装规格不符合临床需求、影响长处方开具的问题,鼓励本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变更慢性病药品包装规格为7天用量的倍数。 在完善诊疗服务和报销政策方面,若干措施中指出推进三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用药可供应的品规一致,结合居民个性化用药需求,切实满足高血压、糖尿病两类疾病用药。加强医联体内慢性病患者用药衔接,在保证用药安全前提下,提供处方延续服务。同时,研究调整报销政策,鼓励社区就诊。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取药的,研究调整部分药品报销政策,取消10%个人先行负担比例。 两类人群首诊转诊限制有条件取消 在优化家医签约服务方面,若干措施中明确,取消首诊转诊限制,促进家医签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和劳动年龄内居民签订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的,取消首诊转诊限制,可直接到本人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和中医、专科、A类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由居民医保基金给予支付;未签订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的,仍执行原首诊转诊政策。 鼓励为参保人员提供“一站式”配送服务 针对慢性病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若干措施中强调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开通线上诊疗和医保移动支付,鼓励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人不出户、送药上门“一站式”配送服务。支持二、三级医疗机构将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信息数据,推送至其健康档案或签约家庭医生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便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此外,选取部分紧密型医联体试行糖尿病、高血压两种慢性病门诊按人头付费,加强医联体内慢性病患者用药衔接,在保证用药安全前提下,提供处方延续服务。 不断优化完善三医联动绩效考核指标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指标,门诊次均费用、门诊次均药品费用等考核需剔除长处方产生的药品费用影响,避免考评指标负向引导,促进长期处方落到实处。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7/c14739-40190478.html 返回目录>> “舌尖上的谣言”也是一种食品安全隐患 2024-03-07 北京青年报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一直备受关注,但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近日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今年两会上,孙宝国委员再次提交了关于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的提案。 孙宝国委员连续提交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的提案,既彰显了他咬定一件事不放松的执著履职态度,也折射出食品安全谣言的多发性和顽固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喝牛奶致癌”“食品添加剂有害”……食品安全谣言“言之凿凿”,有鼻子有眼,让人将信将疑、真假莫辨,对公众构成了严重误导,甚至在某些环节和领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恐慌。同时,食品安全谣言也会损害经营者的商业信誉,给企业甚至某个行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 食品安全谣言的滋生,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哗众取宠、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把谣言作为讹诈的筹码、以谣言为噱头吸引眼球,骗取流量,牟取与点击率、转发率、阅读量、评论量、广告流量等因素有关的利益。无论如何,食品安全谣言都逾越了诚信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如果说吊白块、苏丹红、孔雀绿、三聚氰胺等是“实体非法添加剂”,那么,食品安全谣言就是“虚拟非法添加剂”,也是一种食品安全隐患,且后者传播快、受众多、覆盖面广、杀伤力大,在某种程度上,危害比前者还要严重。 我们应该像防范和打击“实体非法添加剂”那样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谣言这个“虚拟非法添加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食品安全跟踪评估机构、政府新闻信息发布机构以及主流媒体应该提升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敏感度,时刻关注舆情,及时预警、发现谣言,对谣言进行调查甄别,用权威结论进行辟谣,给出合理解释,尽早扼杀谣言,或者将谣言的危害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公安、司法部门则应用法律视野严格审视每一个食品安全谣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追究造谣者以及传谣情节严重者的法律责任,并可予以诚信惩戒,让造谣者一时造谣,处处受限,付出诚信代价和法律代价。 而消费者也需增强对食品安全谣言的免疫力,看到网上那些貌似一本正经的食品安全“真相”“内幕”“警告”,多一些理性的判断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盲信盲传,不对谣言的传播扩散推波助澜。 前段时间,有关“自热米饭里的大米是塑料制作的假大米”的谣言在网上流传时,妻子深感震惊和忧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信息的可信度不高,很可能是谣言,并从大米的口感、性状、比重等与塑料有很大区别、用塑料造假大米的成本不一定比真大米低、塑料大米很容易被监管部门检测出来以及被消费者识别出来、塑料大米露馅后造假者必将付出法律代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排除“塑料大米”的可行性。听了我的话,妻子没有转发这一谣言,后来,自热米饭用“塑料大米”的谣言果然被媒体辟谣。 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谣言,我们不可能总是智者,但只要我们对谣言有防范警惕心理,保持理性质疑精神,多方关注信息,多过过脑子,就能有效阻遏谣言的传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7/c14739-40190476.html 返回目录>> 李校堃代表:将康复医学纳入国家一级学科 加快康复医学人才培养 2024-03-06 人民网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康复医学人才缺口大,学科发展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需要更多的资源倾斜与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说。 李校堃介绍,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至今已经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有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且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然而,结合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康复医学不适合继续作为二级学科,已经具备增设为一级学科的条件。此外,康复医学学科尚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利于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 为此,李校堃建议将康复医学纳入国家一级学科,建立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推动康复医学专业的深入发展,提升康复医学在国家医学体系中的地位;设立康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侧重开展前沿康复医学研究,推动康复医学科研水平提升,培育创新成果,服务康复实践。 同时,为吸引、培养和激励一批康复领域的卓越人才,推动康复事业创新发展,李校堃还建议,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申报指南中设立国家级康复医学领军人才计划。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6/c14739-40190268.html 返回目录>> 吴浩委员:加快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让患者吃得上、医生用得好 2024-03-06 人民网 “建议尽快启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将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用药及时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使得医疗机构供得足,医生用得好,老百姓吃得上。”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谈到。 今年是吴浩作为本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二年,他关注到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每年更新和收载的“三高”用药品种数多,用药结构持续优化,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相对滞后。 “两个目录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吴浩介绍,两者在安全有效、成本效益比方面无明显差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方面属性更强。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是基层卫生机构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配备以国家基本药物为主导,对目录外的‘三高’用药配备有限。”吴浩对记者说,这次两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关于提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三高”患者用药可及性。 吴浩分析,国家医保目录中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三高”用药调整滞后,会变相增加患者的用药负担,不利于“三高”患者及时、尽早使用药品。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的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经超过80%。“作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三个疾病危险因素,推进‘三高’共管至关重要。”吴浩说。 此外,吴浩还建议,基于心脑血管患者长期管理和稳定用药的需求,加强“三高”用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备,确保及时、充足地供应。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4/0306/c14739-40190262.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 |